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10-29 14:57:43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政府统计;作用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由于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发展需要采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宏观统计分析能够为统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帮助,对于社会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其实际的应用价值适合被广泛推广。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专业性术语,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伴随着统计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推动,发展而来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包含了两门学科的知识,由于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两门学科中更重视经济学,具体表现出的是计量经济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宏观统计分析虽然表现为计量经济学,但是并不能将计量经济学完全代表宏观经济学,因为宏观统计分析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

就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例:计划经济阶段,统计学是计划管理常用的工具,基本可以完全衡量国民经济水平,凭借着政府的统计数据就可以分析出国民经济状况,并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做出合适的计划。当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了改革,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并没有被完全取缔,而是同样调整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几十年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国民经济统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指将宏观经济理论当做指导思想,并引入国民经济的统计资料,为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和生产环节的主要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出综合评估。国民经济的概念范围比较大,包含了多个部门环节和基本要素,只有分析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对现行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为未来的国家经济发展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制定出适合的国家发展规划。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和一般的统计分析一样,具有总体性、实证性和数量性等基本特点,除此之外,还具备其特有的特性,具体包括:

1.对象是系统的

宏观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的若干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我们把国民经济看做一个系统,在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时,应该从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其中各个部门的联系和各个部门与外界的联系,综合定量地考察整个系统,实现整体最优。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必须共同发展,彼此间能够有机的协调起来。

2.按层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统计的方式分析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联系,统计分析的最高层次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后一个阶段。国民经济系统通常是多层次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即一方面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分层次的分析,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监控,对于国民经济中的问题则要专项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与统计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是在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分析方法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有数据统计类的方法,还有经济学分析方法,另外还可以采用统计描述或探索数据分析法,模型推断分析法等等。主要采用的是科学性较深的分析方法,并在实际例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的海量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比从前的分析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速度更快,分析范围更广,准确率也得到了提升,我们可以更直观的观测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和随时间进化的演变机制。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其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遇到过一些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诞生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国内的专家学者根据实际的统计分析总结经验,向前探索,这样难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犯错,或是得不到预期的分析效果。此外,由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如何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统计分析,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想要准确合理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度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探究并总结经验。

(二)我国政府统计发展

国家政府统计分析关系着对一个国家过去经济运行状况的评价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计划展望。我们采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政府统计服务,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当今社会是个经济大发展的社会,信息网络技术大幅度进步,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充分利用各类海量的信息才能保证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发展结合数据分析会更加科学,管理人员也会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而不是像原来根据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

在这个大数据的发展时代,中国想要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国家,必须保证科学化的决策制定,根据信息网络中的大量数据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构建出全新的思维模式,为国家政府统计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跟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有所区别,但是同样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外国类似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验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不能完全忽视。

三、结语

2006年,我国提出要建设新型的创新型国家,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创新能力需要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我们在未来要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建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2

拉姆齐模型在七十年代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中被重新发现,发挥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研究思路和数学方法这两个角度去分析拉姆齐模型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并讨论了该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拉姆齐模型 微观基础 连续时间 动态经济 变分法

一: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变革

七十年代震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滞涨病”的出现,不仅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更是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资本主义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孕育了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创立了近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兴起正是源于经济学家们对多年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奉行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滞涨病”的反思,在对当时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中崛起。在凯恩斯所创建的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基础之上,萨缪尔森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从四十年代创立一直到七十年代,“新古典综合”学派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然而,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滞涨病”,“新古典综合”学派即不能在理论上解释“滞涨”,更不能在实践中提出解决“滞涨”的政策主张。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使得“新古典综合”学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与此同时,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持“理性预期”观点的经济学家们更是在理论基础上给“新古典综合”学派以致命的打击,他们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隔离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微观基础上的,然而,“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学却和微观经济学在微观基础上不能一致。首先表现在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不合理的预期基础之上,大部分的表现为适应性预期而非理性预期,而且,个人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的行为存在矛盾,不能协调一致。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 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于所谓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竟然建立在缺乏微观基础之上。在“理性预期学派”和其继承者“新古典主义”的抨击下,在“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修补下,现代宏观经济分析逐步摈弃了对宏观经济问题超脱微观基础的简化研究的方法。简化终于证明了极大的误入歧途,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正是在长时间里采用了这种简化。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要研究的是产出,失业,通货膨胀等大范围的经济活动的现象。宏观经济学企图回答的问题内在的就是困难的问题,现代宏观经济分析就是面对这些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上,试图回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不完全(及可能不完整)的市场进行动态一般均衡的研究,分析和力图理解经济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运动。通过共同采用冲击-传导机制框架和有关的时间序列分析,把波动方面的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到一起。到目前为止,真正统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还没有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正处在最富创造性,最为多产的阶段。

二:拉姆齐模型简介

在如今的多数的前沿宏观经济分析的专著之中,都会出现拉姆齐的名字和拉姆齐模型这一术语。拉姆齐模型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弗兰克•拉姆齐是英国剑桥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1928年12月,他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储蓄的数学原理]一文,建立了拉姆齐模型。该模型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分析最优经济增长,推导满足最优路径的跨时条件,阐述了动态非货币均衡模型中的消费和资本积累原理。这个模型被后人称为拉姆齐模型。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模型如下:

假设用两中投入:资本K和劳动L,生产函数是Q=Q(K,L),无技术进步,人口为恒量,但提供的劳务可以变动。产出可用于储蓄或消费,储蓄导致投资和资本积累。则Q=C+S=C+K`或C=Q(K,L)-K --(1) 消费通过一个社会效用函数U(C)来衡量。U”(C)〈=0,劳动的负效用D(L),D”(L)〉=0。所以净社会效用函数为U(C)-D(L),那么经济计划者的问题是最大化当前一代人和未来所有代人的社会效用:MAX --(2)为了克服没有采用贴现因子所带来的函数可能发散问题,拉姆齐用MIN ---(2`)求解得FL=-U”(C)?C/?L+D’(L)=-U”(C)QL+D’(L);FL`=O;FK=-U’(C)?C/?K=-U’(C)QK;FK`=-U’(C)?C/?K=U’(C) 通过以上导数,运用变分法,得D’(L)=U’(C)QL 对所有的t>=0,--(3)解释为在任何时候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必须等于消费的边际效用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乘积。?U’(C)/?t=-U’(C)QK对所有的t>=0—(4)解释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在任何时刻必须等于资本边际产出的负值的一个增长率。我们得出最优投资和资本路径 *K’(t)=[B-U[C(t)]+D[L(t)]/U’[C(t)]—(5)这个结果被称为拉姆齐规则:(5)式这个欧拉方程描述了在任何时间路径上都必须被满足的必要条件。这是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的标准有效条件的连续时间模拟。对该模型之所以是简介是因为我们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欧拉方程的变分法推导和随后的抽象的相位图分析。

拉姆齐模型在其出现后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由于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的不一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七十年代,当宏观经济分析出现“理性预期革命”之后,拉姆齐模型似乎又被重新发现。弗兰克`拉姆齐提出的问提是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并用模型去求解,用模型去解出资源的跨时最优配置,最优消费和投资决策。中央计划人员将作这些选择,他们利用模型使具有典型性的个人效用最大化,我们可以证明这种中央计划分配等价与竞争性经济。在竞争性经济中,个人根据相关联的当前与预期的市场出清的工资和利率,作出最优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所以,不难看出,拉姆齐是要去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储蓄多少。在一个动态的时间序列内,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一个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然而,这个宏观问题的求解却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约束,在满足最优化的条件下,从微观角度求解出宏观的最优消费和资本积累路径。所以这个模型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紧密结合,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较好地实现了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一国经济中的资本随时间积累的路径。该模型虽然是讨论一个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但却深刻的把宏观分析紧密的建立在有效的微观基础之上。因而,对后来重新发现它的经济学家们产生了虽然是迟的但却是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该模型提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思路,给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摈弃了宏观和微观相互脱离的状态,在微观中分析宏观,在宏观中把握微观,从而开创了在微观基础上分析宏观问题的较早先例,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都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上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

纵观拉姆齐以前和拉姆齐之后几十年的经济思想,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似乎各自独立的向前发展着。微观经济分析忽视了宏观方面,而宏观经济分析则超脱了微观基础。然而,整个经济研究就如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也许我们从外观上根本就看不到有机体内部的细胞的活动,但这个有机体的一切外部表现无不受到其内部细胞的特性和活动规律的制约。物理学发展就经历了一个微观粒子世界的研究深入而改变了宏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二十世纪初,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在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物理学的研究也莫过于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然而随着对射线的发现和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索,人们对微观离子世界的认识彻底改观。微观粒子世界出现的大量新事物,使得经典物理学家们束手无策,经典物理学面临极大的危机。而在这场危机当中,诞生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彻底的改变了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当今我们的现代物质文明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一次物理学的大革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正如宏观物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微观粒子世界的运动规律去讨论宇宙的发展、黑洞的演变一样,宏观经济学也不能脱离微观经济主体的特性去讨论投资,利率,资本积累等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运动。我们的研究可以在简化的前提下,抽象地去讨论宏观经济,但目前世界经济的复杂联系,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使得我们不能脱离微观经济基础去研究宏观经济。经济首先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由一个个在外型,思想,行为上都不相同的具体的人的汇总,我们的任何一个宏观经济活动都是微观经济主体集体活动的汇总。我们可以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抽象和简化去研究宏观经济,但不能不谈微观基础而超脱的去求解宏观经济的答案。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边际革命’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凯恩斯革命”则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两者的发展却是基本上各自较为独立的在各自的领域内完善。虽然“新古典综合”在理论体系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完善的和不严谨的。

拉姆齐模型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从宏观和微观结合角度来研究宏观经济的增长问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卓越的思想,自从它又回到主流经济学的领域之后,深远的影响了当今的经济学研究。该模型首先研究了经过了一定抽象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在建立了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微观基础之后,拉姆齐开始讨论微观经济主体在追求其行为的最优化的过程当中,宏观经济的路径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说,投资、资本积累、储蓄的宏观经济的时间路径是如何受到微观经济影响的。所以,拉姆齐模型是在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选择过程中,确定了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这种在微观基础之上,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思路,使得现代的经济研究人员在研究问题时广受启发。而拉姆齐模型也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经典工具之一。

四:拉姆齐模型在数学方法上对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影响

在数学方法上,拉姆齐模型采用了当时前沿的数学分析方法:变分法,来处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经济问题。在跨时效用函数的处理上,以积分的形式完成了对跨时效用函数的描述,从而较为精辟的概括了经济主体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效用的评价。这一方法被以后的经济研究人员在处理连续时间上的效用函数的评价时所广为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拉姆齐模型的效用函数采用了加法可分的处理方法,从而对连续时间上的动态分析产生了很强的理论效果。但该模型没有采用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拉姆齐认为当代人对未来的人的效用函数进行贴现是不道义的。但后来的经济学家还是广泛的采用了指数贴现的处理方法,因为指数贴现和加法可分一样都可以产生很强的理论效果。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人员对这两种假设加以拓宽,放松加法可分的假设导致更为复杂的动态,对指数贴现的时间偏好率差异的引入,以及对取决于效用的贴现率的引入,使得抽象经济更多的符合实际经济的状况。在对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效用函数的设定上,拉姆齐模型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拉姆齐在对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长期动态分析中,采用了变分法对经济行为的最优化进行分析。在变分法被拉姆齐引入经济分析的数学工具之后,后来的经济学家在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时,广泛的采用了变分法来分析动态最优化问题。在拉姆齐模型当中,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是跨时的,消费者选择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的行为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经济状况,而且还会依赖于消费者过去的消费储蓄行为。而变分法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首先将连续时间路径上的问题化为离散时间上的问题,并采用非线性规划的最优方法,得出连续时间路径上的最优条件。在这一过程当中,欧拉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拉姆齐采用变分法分析跨时最优行为以后,变分法在这一类问题中被广泛的运用,但目前更为广泛的被最优控制论所代替。最优控制问题和变分问题是等价的,一般的能用最优控制方法求解的问题都能用变分法来求解,但最优控制方法显得更为直观,虽然,在现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优控制方法逐渐地代替了变分方法的分析,但变分法在动态经济最优问题分析中的基础地位还是没有动摇。拉姆齐在连续时间路径上对经济问题所做的数学分析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对后来者的影响是深远的。拉姆齐为了更直观的将经济最优路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采用了相位图来进行图形上的分析。相位图就是用坐标图形演示动态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可以将复杂的经济动态过程直观的在坐标图形上演示出来。从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复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更直观的讨论动态经济变量的稳定性问题。

拉姆齐综合的运用上述方法于宏观动态经济的最优分析之中,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被后来者广泛的运用于宏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希得劳斯基对货币的研究成果,新古典主义对实际经济生产率冲击的讨论等等,以至于在许多宏观经济学的高级教科书里,拉姆齐模型总是处于前两章就要介绍的重要内容。

五:拉姆齐模型对我国经济研究工作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之中,在经济研究领域内,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同时也必须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科学适应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方面,拉姆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借鉴作用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在某些方面也是在超脱了微观经济基础的简化形式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微观经济主体在利益和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如果能在一定的微观经济基础上讨论宏观经济问题,似乎更能有说服力。另外,在我国的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当中,定性研究方法历来处于主流研究方法的地位,但是,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很多问题却需要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在语言逻辑层次上讨论一个问题,能够清晰的剖析事物的本质,揭示出内在规律性,但如果能够加入一定的定量分析,则更能说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经济现象的发展演变。而且有些问题是语言逻辑难以描述清晰的,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难题,因而,适当的数理分析在经济研究工作当中是很有必要的。

拉姆齐模型在数学建模和研究思路上对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是有启示作用的。我国的经济研究工作可以考虑在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方向上多做探讨。例如,就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宏观的经济问题,但券商,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在行为方式和利益目标上的差别,使得微观市场的结构必然影响到整个宏观金融市场的运作,并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撇开拉姆齐错误的效用价值论不谈,无论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西方的市场经济,经济学都是研究人的理,研究范围包括消费者,厂商的均衡行为,储蓄投资,资本积累等。在宏观经济当中,人们必然要考虑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运动,如随着时间的变化,产出,消费水平,工资水平,资本存量如何变化。如果采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的数学工具,用变分法,最优控制法等数学方法,则更能说明一些复杂的而非语言所能够解释清楚的变化过程。所以,对于我国的经济研究人员来说,掌握适当的数学工具,适当的数学分析是有益的。

当然,拉姆齐模型也有糟粕和局限性所在。拉姆齐模型的抽象简化条件即是其分析问题的优点所在,而抽象简化本身又构成了局限性所在。如在该模型当中,人都是长生不老的,因而用该模型分析政府发行债券或讨论征税时,李嘉图等价的命题便会成立。但人并非长生不老,在世代交叠模型中,李嘉图等价就很成问题。所以,该模型的许多结论只适用于该模型所规定的经济环境。另外,就该模型的价值论来说,是庸俗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是主观唯心的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除去这些缺点而论,拉姆齐模型在研究思路和数学分析上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蒋中一(美)[动态最优化基础] 商务印书馆 1999 版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3

【关键词】理论课;实验教学;宏观经济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环节,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符合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财经类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注重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基础,又能够灵活运用财经学科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经济理论课程教育过程中,引入、开发、设计和建设实验教学环节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要义、内容和实施方案,以进一步推进理论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对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经济学是关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学科,它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验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经济学家们对此做了长期的探索。国内外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实验教学受到重视并达到很高的水平。目前国外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包括研究机构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方面都各有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各高校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同点是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少院校将理论经济学实践的重点放在课堂内实验课上,重点放在了对主要经济理论的验证上,如经济仿真实验。宏观经济学的实验课程比较偏重于对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验证分析,在培养学生把握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能力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见,宏观经济学的实践内容体系相对而言不够完整。

为了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思路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要义:一是以“宏观经济基本面”为出发点。当今宏观经济运行复杂多变决定了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复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以宏观经济基本面为出发点,把握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进行开展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二是以掌握宏观经济“第一手数据”为着手点。宏观经济是由许许多多指标和数据所描述和界定的,为了准确地观察、了解、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必须掌握第一手的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的指标数据。三是以培养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从宏观经济学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即抽象、理论、分析来看,更需要将实践教学明确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四是以专题性设计类案例实验为引导。将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实验,即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实验和宏观经济理论知识验证分析实验两部分,并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专题案例实验,通过案例实验引导教会学生开展课程实践。五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为宗旨。采用探究法,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性质预测和证实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二、《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现代宏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①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应覆盖上述的主要内容,把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确立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实验,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实验和宏观经济理论知识验证分析实验两部分。

(一)横向上统筹兼顾《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设计专题案例实验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横向上应该统筹兼顾以上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宏观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设计覆盖该主体宏观经济运行各层面的案例实验。例如,对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设置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实验;对应国民收入理论设计需求贡献度测度实验;对应失业率、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理论的设置菲利普斯曲线形态规律分析实验;对应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宏观理论设置公众存款积极性指标分析实验;对应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相关理论设置资金流量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等等。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宏观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推进各项案例实验的开展,并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对该宏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二)纵向上遵循科学探究过程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依次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得出结论、得出结论。②《宏观经济学》实验设计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为宗旨,所以实验内容设计在纵向上就必须按照科学发现的基本顺序,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典型案例导入,引出实验的项目及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项目和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入手进行实验,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巩固知识和技能。

三、《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实践及建议

我们在财经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2007年到2009年三个年级,共计250名在校学生中开展了《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实践。在课程结束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和评价时,要兼顾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考核,最终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体现在学生的实验项目报告以及期末测试答卷成绩优良占了90%以上的比例。但在《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查找存在问题,探索理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以指导《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在更高水平和更广的教学平台开展。

(一)应该不断充实和优化课程实验的内容体系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课时安排的关系,学生能操作的实验数量比较小,学生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数据,因此考查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的项目就相对较少。因此,本着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验、实践与实验相结合的宗旨,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充实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兼顾对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进行验证分析,又注重于对实体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的分析和预测,即宏观经济数量分析。

(二)积极探索建设实验课程实践基地

经济学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应用的学科,理论的深化需要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探索建设实验课程实践基地,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选择技术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心于高等教育、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稳定的实训基地。针对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体系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积极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的合作共建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与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实践基地良性发展运行的长效机制。宏观经济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相区别,其特点在于以课程为中心,让基地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作为课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弥补课堂、实验室教学资源不足。

(三)实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首先,针对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复杂性,《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涉及统计学、微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交叉运用,探索实践多科性的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约束下,尝试将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高效结合,进行开展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其次,本课题将采用实证型实验方法,用实验方法来全面分析宏观经济,使理论知识和分析技能方法更具体化、动态化、过程化。

【注释】

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温盛伟,邱宝兰.科学探究过程评价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项目基金】

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财经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立体多元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2012B11)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4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索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总体过程的活动,主要考察各种经济总量,具有自身特点。一是严格假设上的理论性。宏观经济学建立严格的假设条件,排除不完美的因素和现象,用抽象的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致使理论和经济社会现实在表象存在脱节。二是前后贯通的系统性。宏观经济学系统性比较强,推理相当严密,理论体系庞杂。从整体上看,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开始,依次分析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体系,从内容上来说具有递进、演化和逐步加深的关系,其递进性和推演性相当突出,前后的贯通性强。三是严谨的数理逻辑性。宏观经济学分析要用到微积分及图形分析等数学知识,数学功底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多由国外教学案例引进或者改编的,内容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一些案例陈旧,不能紧跟经济热点。二是传统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完成习题为辅。这种授课方式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充当记忆和解题的机器,而难以培养其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阅历不足,难以接触到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更难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去客观、科学的理解政府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各种经济政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模式多数情况下是采取“满堂灌”的模式,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模式,学生学完之后,只能记住各种知识点,但却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理解政府政策和分析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现实不符合书本知识时,则会一筹莫展。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分析技巧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指导,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搜集资料、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最后演练实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表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效果比较显著,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社会现状和各类宏观经济政策。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作用

一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各种理论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和难以应用的,通过取材于正在发生的的宏观经济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很好的启发和诱导学生,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各种理论。案例讨论形式的选择可以是多变的,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增强对枯燥理论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能力。如何将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上的理论应用于分析现实的问题,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都会思索的问题。教师如果只是注重理论的讲述,则会导致学生运用理论的偏差。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有助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现实的经济状况的能力。三是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用假设条件和数学符号构建理论模型阐述理论,最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而且案例的内容复杂,教师在采取案例教学法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采取案例要恰当。教师要针对要讲授的内容,既要包含要讲授的主要知识点,又要兼顾复杂性和时代性,要紧随宏观经济热点,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经济热点,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去辨析问题。二是讨论过程要和学生保持互动。在案例分析方面,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应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让学生能够思考、讨论,学生应该是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个人表演“独角戏”。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分析现实。正确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目的所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并参与其中,掌握学生思路并引导学生的逻辑推理,以保证对案例的讨论过程无法偏离主题,讨论形式是自由的,但是讨论的主题是确定的。宏观经济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案例教学方法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增强教学效果,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又可运用理论知识来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王洪国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王建秀,王艳萍.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项英辉;李荣彬.浅析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5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

(―)国外“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

1.P产缪尔森体系

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看作第一部系统论述宏观经济问题的著作,也是凯恩斯学派出现的标志性著作。凯恩斯认为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接下来30年中,凯恩斯的思想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萨缪尔森),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一个系统化、模型化的“凯恩斯学派”。各种“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学者对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结,教科书中比较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内容差异不大,但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出编者的观点和思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占据当时教科书的主导地位,这和当时正处于顶峰时期的学派有直接关系。总需求理论是萨缪尔森体系的核心。

2.曼昆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时期,西方世界普遍蔓延着滞涨现象。这种通货膨胀和失业相伴的经济现象是“凯恩斯主义”所不能解释的,于是新的经济现象激发了经济学家的思想火花。弗雷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峰。之后,以卢卡斯、穆斯、萨金特、巴罗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动了“理性预期革命”。学派纷争最后的结果是很多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可“古典理论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在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行为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的说法。聚焦到教科书理论体系上,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被一些评论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开始引起轰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内容组织上很明确地将宏观经济理论分成两部分内容一长期和短期分析,这基本是古典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不同时间范畴的应用,称之为曼昆体系。

(二)国内“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系

国内“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也经历了从萨缪尔森到曼昆体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学课程引入国内,萨缪尔森体系也就最早地体现到国内教材中。“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编著大体按照短期到长期分析的理论演变脉络,按如下顺序安排宏观经济学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下)为代表。随着曼昆体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著作的中译本在中国的流行势头逐渐超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国内选用较多的原版经济学教科书。同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也逐渐被更多的中国经济学者接受,成为国内学者编著“宏观经济学”参考的对象,黄亚钧的“宏观经济学”即为主要代表。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及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一)“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采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后者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宏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由一个总量指标、三大模型和四大问题构成。总量指标指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大模型分别指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核心是IS-LM模型;四大问题分别是失业问题、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周期问题。整个体系框架包含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对宏观经济学进行概括性描述。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进,以及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其次,阐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重要的IS恒等式,为引入三大模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是封闭条件下的三大模型,重点阐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观点及总需求分析模型。一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外生变量,不受利率影响,只分析产品市场的均衡,也只涉及消费需求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二是IS-LM模型。与简单模型不同,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内生变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引入投资变动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进而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三是AD-AS模型,为接近现实,放宽假定,引入AD-AS模型,分析总需求、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也有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第三部分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分析。通过引入BP曲线,建立IS-LM-BP模型,分析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

第四部分是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运用上述模型探讨失业、通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四个主要宏观经济问题。

第五部分探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主要分析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1.经典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不完全适用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宏观经济理论从来都是与现实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虽然不同学派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环境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中国说来仅仅几十年的事情,几乎是全新的概念。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建立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失业会出现明显的过渡阶段的特征,成熟市场机制下的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有时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特有的失业、通货膨胀现象,出现非完全的适用性。

(1)失业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运行历程总结出来的失业理论。最早定义自然失业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周期性失业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经济衰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主张以扩张需求为手段,通过看得见的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体制仍然存在,且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够通畅。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转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中国特有的失业背景是我们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失业理论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2)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依据发达国家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般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两种。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通货膨胀是微弱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严重,如果忽略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标准,显然不够准确。中国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货膨胀从生成机制上看更多的是和当时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经济转轨中,市场货币化表现为长期的成本推进,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转轨之前,中国的初级产品、基本服务实行福利化低定价,工业品高定价,生产要素的低回报。转轨过程实际是上述价格向市场化合理价格的调整过程,表现为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初级产品、基本服务价格价格回归合理、价格上涨,实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开基础上的工资成本真实化。这样的过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现为成本推动,也必然会使各年度物价水平出现上涨。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经过程。

2.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和丰富

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因此,对于经典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国内教科书大都予以继承。要完成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使命也需要从现阶段实践中总结教训。加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意图,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现实性的一种体现。

(1)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

总体看我国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可以分成萨缪尔森体系和曼昆体系,围绕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开放经济等基本问题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但上述理论源自于对西方经典教材的借鉴,也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国情为基础的,其中的案例和资料、数据也以西方国家为主。

(2)“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既要体现理论性又要体现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更加客观。西方经典宏观经济模型和理论得出的假设前提当前在中国适用与否、中国特色宏观经济问题出现的现实背景一定要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明确,这更加能够体现“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实用性。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引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进入教科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谨慎对待。目前看国内编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以案例或者阅读材料的形式将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同时详细论述该问题的市场条件。第二,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后,在章节总结处,通过介绍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全适用性引入并简单交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单独列出一个篇章,详细讲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以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引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论述不够详细,但重在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西方经济理论的直接对比,结论鲜明。第三种方式虽然论述全面,但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容易产生中国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理论脱节的印象。总之,任何方式引入带有中国市场条件基础的宏观经济问题都有其优点,缺憾也无法避免。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主体内容

目前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国内学者并没有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就在于讲授式的教学很难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想完成宏观经济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实践,有一定难度。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宏观经济的测量时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理论的掌握也就更加准确。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通过课前的资料准备和课堂上的分组报告使得复杂的理论更加条理化,不仅满足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愿望,也能降低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度的愿望。同时,多样化教学包含学生课前准备的阶段,课时安排也会缩短。

(二)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即改变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研究式教学适合培养理论研究型的重点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优点高度契合,因此互动式教学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可以有很多方法如专题讨论、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以下以自然失业理论为例对互动式教学课前准备和具体过程设计做一简单陈述。

1.教科书选用

选择一本合适的具有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清晰完备的教科书是互动式教学的首要课前准备。本次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用贺金社编著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下),2014年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该教科书内容的特点是借鉴曼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反映经济思想的演进历程,同时注重理论内容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2.内容选取与教法的确定

其次,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互动方式选择对互动式教学的成败也很关键。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学生会由该问题直接联想到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对国内的就业环境和失业的具体情况有很强的了解动机,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强大意愿。同时在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已经学习了不同类型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观经济部分学习了测度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指标。该部分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如下的知识基础:世界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定义、失业率测量方法,我国的失业率测量手段,我国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学生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缺乏实际的失业率调査数据,较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失业理论学习采用专题报告和讨论具有可行性,但专题讨论更加适合学生高度参与。自然失业理论为教科书的第十七章,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本章内容课时设置4个学时。2个学时时间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节“失业的分类和职业搜寻”理论。

3.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

开展互动式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做到对教学目标和内容了然于心,以免互动中偏离主题。本次失业理论的学习最后要达到以下效果:

(1)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自然失业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另外失业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对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展开,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寻找“中国目前失业总体状况”这一问题的答案。

(2)教学内容

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学内容:失业的分类,职业搜寻理论对自然失业的解释,我国的失业现状及治理。

4.互动式教学的任务驱动

基于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互动前心中有数,互动时言之有物。因此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査阅资料、预习理论内容,否则,互动讨论或者转化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争论,脱离理论学习。

(1)教师的任务驱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然后分组抽签,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自然失业的4个讨论主题,分别为自然失业的分类及中国现阶段的自然失业类型、职业搜寻理论以及中国就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趋势、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对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失业治理对策。基于讨论主题,制定3篇必须要査阅的经典参考文献,组织学生査阅资料,引导各小组成员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质疑该观点,进而形成辩论、产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的任务驱动

本次课要求学生对失业理论和中国的失业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讨论课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根据教师的安排每组学生必须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査阅以下3篇参考文献:(1)袁志刚的《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失业问题〉〉?;⑵张怡的〈〈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CT;⑶张少为、贾明德、刘艳的《改革30年中国失业统计的测算与评析》。然后根据本组抽中主题,小组成员进一步査阅及丰富参考资料。根据本组抽中的讨论主题,合理安排宣讲组员、辩论组员、质疑组员等身份,团结协作。

5.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小结

第一,国内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很多高校都编著了自己适用的教科书,因此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取面很广。教科书选取应该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否具有经典性、教科书中理论是否和现实有机结合。

第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都有比较适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针对自己的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做出选择,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对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象的可参与程度。

第三,互动式教学最忌形式主义,互动一旦脱离教学目标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要严谨,确保内容能够互动,同时互动不脱离内容。

第四,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一个主导者,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掌控互动不偏离主题;内容上,教师设计的程序合理、任务驱动准确是关键所在。好的程序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始终不偏离主题,而且能充分考虑授课时间。好的任务驱动应能够在内容主题下实现充分互动,不至于无话可聊。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由上述“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是以现实的经济环境为基础的,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性兼具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被引入到教科书中,为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引入中国,“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顺应趋势出现,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是西方经典理论的总结,如果加入中国实际的教学内容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容易开展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又进一步加速了教科书的改革。

第三,“宏观经济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共融共生、联系紧密,抛却其中一个谈另一个问题很难说清,这也是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间互相促进的良性作用下,教学机制得以改善,最终达到契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推进“宏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在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任何一种教学法的实践或教学理论的提出,往往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因此,提高互动式教学效果,教材建设是基础。为了使学生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内经济现象,教材中应该加入更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第二,进一步改进互动式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借鉴国外互动式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1)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特点是图表多、模型多,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模型、图表有更直观的了解。⑵开展课堂讨论,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环节。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6

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为出发点,总结现阶段《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并将《宏观经济学》分为七个专题,提出了针对我校课程发展的专题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

关键词:

专题式教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模型;国民收入

一、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我校多年以来一直选用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该版教材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各大高校首选教材,但是为了我校2017年合格评估对教材的使用,我校教材统一换成了(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这版教材的结构分明和合理,但是许多知识提出并没有细讲,对于我校的三本学生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师的构成。我校并没有专业的经济教研室,我校的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均有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教师的分散不利于经济类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相互沟通,教研室活动也不方便开展。对科研的申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再次,课时的安排。我校的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数是48个课时,并且是周三的课时,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整本书的通透讲解在时间上存在着限制,不易于老师详细讲解。最后,对我校宏观经济学期末闭卷摸底考察结果的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15名14级财务管理专业闭卷考察摸底中学生的成绩如下图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0-59这一分数段,可以看出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应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分解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宏观经济学开课的时间是大二的上半学期,课时量是48个课时,主要学习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首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学科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内容分七个专题讲解,七个专题中核心是IS-LM模型。第一个专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概述。在这个专题中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史以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说明,并引出第三个专题凯恩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第四个专题IS-LM模型,分别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通过该模型教会学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理解历史上我国以及国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并会分析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五个专题是AD-AS模型。有许多同学在学习过IS-LM模型以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IS-LM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引入AD-AS模型。因此,在讲解AD-AS模型时,一定要指出IS-LM模型的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动问题,而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价格的变动,因此,IS-LM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AD-AS模型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货膨胀问题。第六个专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由于这个部分一般排在教材的较后章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不好理解,在讲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理论的讲解外,建议经济增长部分只讲解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一个是凯恩斯主义经典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最后,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成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

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我认为应由16个教师来教授我校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一个老师上课,多个老师随堂听课,寻找问题,并让各个老师各学期轮流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专题。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老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对各个专题有所研究。每学期,给老师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专题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所提出的一些设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仍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摸索。

作者:邵倩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35

[2]张玲.关于高校西方经济学饭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3):81一82

[3]胡乐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橄学,2001(1):45一4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傲观、宏观):第三版[M].北京:中日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7

一、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的必要性

对于宏观经济态势进行分析和研判,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进行宏观经济态势分析需要使用GDP、CPI、PPI、PMI和就业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数据。传统方法上,宏观经济指标数据通常采用基层采集、层层汇总的方式进行收集,成本高、时效性差、且存在人为干预空间,这些问题给宏观经济的决策带来了不确定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经济生产的方方面面,大量经济活动以大数据形式记录下来,使人们可以及时、精准、低成本、高颗粒度了解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情况,丰富的数据资源为使用大数据方法构建宏观经济指标创造了可能。推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立足重要的政府数据资源,可以实现更丰富更准确更及时的经济政策调控;二是非传统经济指标对传统经济形成有益补充,成为新兴经济的指路标;三是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平台,对数字经济行为进行微观感知和精准捕获,及时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的可行性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电子商务、在线搜索等互联网平台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耦合度不断提升,经济活动的频率与节奏不断加快。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统计调查数据和宏观经济指标已经难以跟上经济活动的变化节奏,无法全面反映宏观经济的全貌;电商平台、搜索平台、社交媒体以及政务信息系统汇聚了海量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大数据,这些数据从微观层面将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细节记录下来,具有粒度细、精度高、更新频率快等特点,为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新的素材。此外,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等新型处理方法的发展,为深度分析海量的经济数据提供了有力工具,这些都为使用大数据方法构建更快、更准、更灵活的宏观经济指标创造了可能。

国际上,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商业公司均已开始使用大数据手段构建实时高频宏观经济指标。如,美联储费城分行成立经济实时数据研究中心,很多实时的宏观经济指标,如GDPplus、经济周期指数等。意大利央行和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成立“EuroCoin”项目,构建实时反映欧元区经济状况的月度经济指标,提供比季度GDP更加高频的统计指标。英国的数据服务商IHSMarkit公司提供全球多个国家的GDP增长率的实时监测结果。

大数据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学术界的前沿探索方向。麻省理工学院的“十亿价格项目”(BPP)收集近60个国家的网上交易数据,根据商品的价格不断变化来进行通胀指数的计算,衡量22个国家的日、周通胀指数,用于实时监测物价走势。芬兰阿尔托大学成立实时经济Real-timeEconomy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拓展到欧洲多个国家,旨在推动各行各业(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数据融合,提供各类实时经济指标。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的iCPI项目,通过爬取线上购物数据,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编制高频物价指数,日、周和月度统计结果。

在互联网领域,谷歌应用搜索指数预测失业率、旅行目的地、消费者信心等,该方法此后被多国学者借鉴,用于实时预测GDP、CPI、失业率、房价等宏观经济指标。阿里、百度、360、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也都推出了基于自身数据的趋势指数,作为政府和企业掌握社会动态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工具。

综上,大数据宏观经济分析已经成为国际上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要发展方向,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的条件在我国已经日趋成熟。

三、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的优越性

(一)拓宽了信息获得的广度和深度

统计抽样只是为了在技术受限的特定时期,解决当时存在的特定问题而产生的,样本数据具有随机性,且存在人为干预空间。大数据时代,得到的数据可能就是总体本身,例如,就物价而言,每一笔在电子商务网站成交的交易信息都有记录。大数据带来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变革,随着信息量的极大扩展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经济分析可能从样本统计时代走向全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出现推动了数据分析工具的进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手段被引入至经济分析领域,用于对全量数据进行分析,扩展了传统统计分析模型对宏观经济分析的深度,并且大大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提高了信息获得的速度和时效

传统经济分析使用的数据往往采用人工收集,时效性差,如统计局公布的GDP往往是1个月的滞后期,反映全面经济社会状况的统计年鉴的滞后期会达到3个月以上,不利于及时了解宏观经济形势并制定经济政策。基于大数据构建的宏观经济指标,其使用线上实时信息,能够反映当前经济活动的现时状态,为更快预估宏观经济提供了可能。例如,MIT的BPP价格指数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三天即监测到美国实体经济出现通缩(传统计算结果于三个月后才)。2020年春节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场景大量关闭,导致传统的CPI指数难以及时反映物价变化,而清华大学构建的iCPI指数使用线上数据进行物价监测,在3月1日就及时了1、2月份的物价指数。iCPI的及时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稳定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提高了经济统计的表达维度

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固定的分析模式,如常用的经济指标有GDP、CPI、PPI、失业率等,个体之间的差异均被抹平在统计信息的平均数据之中,随机采样不适合考察子类型情况,难以表达个性化、多维度的经济动态,不利于决策层对地区、行业或某一群体进行精准施策。政府需要更好地解决某些时候依赖平均值的指标所掩盖了的具體发展趋势问题。例如,如果当成全国性的问题去处理失业问题是不科学的。就业趋势随着种族、地域、性别及教育程度而差别很大。依托互联网数据构建的宏观经济指标,摆脱了传统经济研究集中在国家总量数据、行业总体数据等非细化数据的局限,可以开展微观层面更加具体的经济研究,例如,阿里平台汇聚了10万余种具体商品的交易数据,可以分析高端商品消费、个性消费、判断消费升级情况、重点产品消费情况,监测重点城市的消费发展情况,进而分析消费活跃指数、国际贸易情况等。

(四)增强了应用场景的适应性

传统的调查数据须根据预定的问题进行收集,在严格的统计抽样规范下形成。而大数据是用户使用过程中自动被记录下来,不需人工调查和搜集,用于经济分析的数据是通过算法等技术手段提取出来加以整理获得,能够根据场景的需求迅速进行变化。如,基于移动终端位置定位数据、遥感数据、社交媒体数据、搜索引擎数据、电商交易数据开展旅游、价格、人口、就业、需求侧、市场行情、消费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

四、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的实现路径

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三种实现路径。一是使用互联网开放数据构建经济指标,二是使用数字经济平台数据构建经济指标,三是使用传统经济治理部门(行业)统计数据构建经济指标。

(一)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的宏观经济指标

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主要采用爬虫技术从互联网商业平台上获取公开数据,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构建宏观经济指标。以清华大学iCPI编制为例,首先选定一篮子商品代表物价总水平(iCPI商品篮子类别总体上和国家统计局CPI保持一致,商品和服务篮子共分8个大类、46个中类、262个子类),采价主要从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等大型B2C在线购物平台,选取这些平台上质量合格、销售量大、比较稳定的商家。价格采集通过程序自动完成,在指定时间、指定网站、指定位置自动采集所需要的数据。然后,算出固定篮子里的代表规格品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得到相应的指数。这种方法使得在线价格指数的实时更新成为可能。与此同理,可以利用互联网招聘数据构建就业指数等。

(二)使用数字经济平台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

数字经济平台数据主要是指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企业,根据其数据特性,构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指标数据。如阿里依托其电商交易和查询数据,推出了网购核心商品价格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小企业活跃指数等具有宏观经济属性的统计指数。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数据构建一系列指数,分析区域电商经济发展趋势、国内外消费趋势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状况。

(三)依托传统政府部门统计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已经根据职能需要建设业务数据系统,如税务的金税系统、市场监管总局的法人信息库、海关的金关系统等,这些是与经济治理相关的国家政务信息基础数据资源,也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基于自身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满足其自身履职和决策支撑需要。汇聚此类数据及其分析成果,形成基于政务信息数据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的一条重要路径。例如,市场监管总局基于国家经济户籍库有关数据构建了“企业发展工商指数”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等,基于国家信用、用工、社保、税收、海关等数据构建区域信用、人口变动指数、产业集聚(发展)、外贸等经济指标,这些均能作为经济先行指标。使用互联网开放数据的特点是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局限性是技术获取难度大、维度受限。使用数字经济平台数据的特点使是获取难度低,局限性在于覆盖性和代表性不足,可能存在样本偏差。使用政务数据的优点是与宏观经济耦合度高,专项数据完备,适合宏观经济统计需求,局限性在于相对时间延迟大,对于微观经济行为的捕获性不强,部门存在“数据壁垒”。

五、使用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标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经济数据共享

国家层面推动对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经济大数据全面汇集,根本上提升政府决策对于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感知能力。一是接入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的传统经济金融数据,宏观统筹行业龙头企业的数据,如电力、交通物流、支付清算数据。二是有针对性地收集政府经济相关部门的政务信息数据。三是接入电商、招聘、中介、搜索指数、舆情、工业互联网等动态高频的互联网大数据,感知经济发展的微观行为与高频动态。

(二)推动建立大数据宏观经济指标体系

围绕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民生就业、国际环境等领域,使用网络搜索、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终端定位、电子支付、龙头行业及政务信息资源等大数据,探索构建高频宏观经济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论视角,挖掘多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经济发展与优化治理动态关联指标体系,使用计量统计、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具有经济预测预警、风险防控意义的经济治理指标体系,为优化经济治理提供全视角、系统化的决策支撑。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8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其“宏大叙事”使其学习起来如“天方夜谭”,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则通过其逼真、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处理问题,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锻炼,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人文社科类、技术类、工程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能体会的。但是,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如何能使学生迅速而直观地领会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大量的图形、数据、数学公式及推导、表格等贯穿其中,往往教师会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谭”。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经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会强化学生对宏观理论知识的把握,树立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会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论证、图形、表格等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一章中,对于其中的三市场四部门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关支出法对于国民收入的计算及乘数理论亦如此;关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上来理解,只基于最机械的记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这些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采用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包括当前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非是简单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注重将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案例教学并非以教师对宏观经济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是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景,让其通过思考和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锻炼,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3.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其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选取现实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过程中,以当前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够真正领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如下:

1.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优良性。如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应章节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包含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货膨胀理论这一节而言,应结合通货膨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尽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选择和编写优良的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师可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写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获得“二手资料”,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应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铺垫。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背景,学生往往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某个理论只能在该理论内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叙,因此,对宏观经济知识感觉晦涩难懂。如在介绍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循环时,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三大市场四大部门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派之争,也要予以必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否则关于各学派的相互区别,学生多机械记忆,瞬间即遗忘,不能将其作为有机体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利息理论、货币理论的不同,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3.案例的选取应具有逻辑性和时效性。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其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导言部分,需要先对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进行说明,才能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这两大分支,在对宏观经济学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后面具体内容的探讨。在介绍消费理论的同时,可以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示范消费、攀比消费、中外消费习惯的不同等小故事情节予以透彻的展示。其次,关于宏观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时刻关注当前经济热点及最新宏观政策的动向。如针对国家目前出台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使许多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可通过发生在眼前的事例来加以阐释;关于货币乘数的讲述,可对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分析,并搜集关于我国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数据资料来分析;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可剖析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以及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解释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关于通货膨胀内容的讲述,可结合目前的物价上涨等实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介绍。通过这些发生在眼前和身边的案例,使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理论不再显得遥远和空洞。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范文9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