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林畜牧业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10-31 10:26:23

农林畜牧业管理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1

1.1林下畜牧经济模式

胶州市林下养殖模式有林下养禽模式、林下养猪模式、林下综合养殖模式等三种类型。1.1.1林下养禽模式林下养禽模式即利用林间丰富的昆虫资源放牧家禽,实现天然健康养殖。可减少饲料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家禽产生的粪便可补充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的生长,实现循环养殖。如位于铺集镇南朱戈村的张淑仙养鸡场,林下养鸡3000羽,经营林地面积1000亩,通过出售散养鸡和鸡蛋,年均林下经济效益20万元。1.1.2林下养猪模式林下养猪模式并不是直接将猪在林下放养,而是定期将猪从圈舍赶出,赶到林下“散步”。放养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猪群的活动量,改善生猪的肉质,以此来提高猪肉价格,从而增加农户总收益。如位于九龙办事处斜庄的青岛锦绣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林下养猪80头,经营林地面积6亩,年均林下经济总效益15万元。1.1.3林下综合养殖模式林下综合养殖模式即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将林下空间有效分割、充分利用,开展综合养殖,实现经济收益多元化。如位于铺集镇彭家庄村的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林下养殖品种有猪、鸡、羊、鹿,养殖数量分别为500头、12000羽、600只、10只,经营林地面积150亩,年均林下经济总效益高达50万元。

1.2林下畜牧经济产业链延伸情况

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多数还是传统养殖,而诸如胶河源、青岛锦绣等少数养殖企业通过创品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如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在开展林下养殖的同时,还积极申报了农业部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通过打造“胶河源”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极大的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目前,该企业在青岛及周边区市开设了多家专卖店,仅专卖店的年收益就达到了近200万元。1.3林下畜牧经济效益状况分析由统计数据看出,胶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开展林下养殖的养殖企业年均林下经济效益并不均衡,年均亩效益在200~25000元之间。林下养禽模式效益较小,年均仅200元/亩,主要是由于饲养家禽数量较少,而林地面积较大,空间利用率不高,且管理难度较大;而林下养猪、林下综合养殖模式,林地面积较小,便于管理,林下空间利用率较高,其中,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多元化养殖,产销结合,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使林下综合养殖模式的效益达到年均16667元/亩;林下养猪模式在养猪的同时,兼顾林木的销售,收益更是达到了年均25000元/亩。虽然总体上胶州市林下养殖的规模较小,效益也不均衡,品牌不多,但是林下养殖为开展生态环保健康循环养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林牧结合,既可以提高土地的亩产效益,又能节约畜禽养殖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发展林下养殖,可使畜禽养殖搬出庭院、搬离村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改善新农村环境,长远来看,会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胶州市发展林下畜牧经济采取的一些做法

胶州市近几年高度重视林下畜牧经济的培育,自2012以来,该市选取胶河源、青岛里岔黑猪、新雅农业等20多家畜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争取政策扶持、金融支持,促其提档升级。其中,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林下养殖,开发出了旅游观光项目,“林下养殖+旅游观光”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日前,该公司还被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和山东省旅游局评为“山东省第一批畜牧旅游示范区”。通过典型示范,极大提升了人们投身林下畜牧经济的热情。此外,胶州市结合“百场千户科技行,兴牧富业惠民生”、“三联三包”、“畜牧科技促进年”等科普活动,加强技术服务,加大林下畜牧经济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发展迅速,真正实现了林牧双赢,为农户增收开辟了新路。

3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户思想认识程度普遍不高

农户对林下畜牧经济认识程度不高,不够重视,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的回收期长。

3.2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因素制约林下畜牧经济的发展

发展林下养殖,前期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养殖户资金短缺、银行贷款难度大等问题让资金成了林下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由于胶州市土地资源紧缺,林地面积较少也大大制约了林下养殖的发展。此外,从事养殖业的劳动力趋于老龄化,也限制了林下养殖业的发展。

3.3林下畜牧经济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

目前畜牧人才短缺,专业的林下养殖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林下养殖进行日常管理和疫病防控。林下畜禽养殖品种、密度、布局,防寒、防暑等问题都急需解决。

3.4林下畜牧经济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开拓有待于加强

目前,胶州市林下畜牧经济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产出小、知名度有待提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开拓都有待于加强。

3.5林下畜牧经济的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林下畜牧经济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不够健全,适应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的畜牧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4完善胶州市林下畜牧业发展机制的几点想法

林下畜牧经济能有效解决土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下一步胶州市将依靠科技支撑,采取政策倾斜等方式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增值、农民增收。

4.1宣、学并举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畜牧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组织群众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让群众“走出去”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畜牧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林下投资氛围,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畜牧经济。

4.2资金、技术、劳动力投入是关键

发展林下畜牧养殖,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是关键。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争取资金扶持,为发展林下养殖简化贷款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创新管理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做好林下养殖的防疫和技术指导,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4.3做好“三个结合”

在开展林下畜牧经济的同时要做好“三个结合”,即与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紧密结合,与无公害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供给和无公害蔬菜作物种植的结合,与生态环保健康畜牧业的宗旨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切实发挥好林下养殖在现在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4延伸产业链条,产、加、销相结合

把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畜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林下畜牧经营业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此外,还可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让林下畜牧经营业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4.5着力提升林下畜牧品牌知名度

有效地利用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和相关重要集会等进行广泛宣传,可利用展销会参展的机会,树立林下畜牧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积极鼓励林下畜牧经营业户申报农业部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不断提升林下畜产品的绿色指数;支持林下畜牧经营业户通过开设专卖店,不断拓展销售渠道。

4.6大力发展林下绿色生态循环养殖

由于林下养殖属于分散型经营,管理难度大,饲料转化率低,日常损失较大。而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养殖业,就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出路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猪-沼-林、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全力打造林下生态养殖品牌,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林下养殖的新突破。

4.7进一步完善信息机制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2

封山禁牧是保护退耕还林和造林成果,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县地处省南部白龙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封山禁牧的有效实施可以从根本上遏止因放牧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保证退耕还林和新造林幼林的正常生长,加快植被恢复进度,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同时,继续实施封山禁牧对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致富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范围

在全县林业重点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公益林区、人工造林区、生态脆弱区、草场退化区、退耕还林地及封山育林区实施封山禁牧。

三、基本要求

(一)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根据近几年的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封山禁牧实施细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封禁,结合“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工作的开展,大力推行种草养畜和舍饲圈养,在全县范围内彻底淘汰土山羊(此项工作务必于6月底前摸底核实报县农牧局审核),进一步强化全县封山禁牧工作。

(二)全县继续实施封山禁牧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禁牧、休牧、轮牧相结合;三是封山禁牧与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推广舍饲圈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四是封山禁牧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五是封山禁牧与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

(三)在实施封山禁牧的区域严禁放牧、乱砍滥伐林木;严禁乱征占林地、毁林开荒、随意采石和采矿;严禁毁林采种、随意采脂、剥皮、挖根和乱挖野生苗木;严禁随意狩猎、砍柴、割条、用火;严禁毁坏、移动生态建设标志和设施。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封山禁牧工作责任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封山禁牧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两级政府成立的封山禁牧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对封山禁牧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要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和基层干部包社包户责任制,确保封山禁牧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落实部门责任,稳步推进封山禁牧工作。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封山禁牧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县发展和改革局要将封山禁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局要积极落实封山禁牧工作经费和舍饲圈养补贴费用;林业局要认真监督封山禁牧工作,依法划定禁牧林地;森林公安局要严格依法查处毁林案件;农牧局负责划定草地,加强草地监督管理,指导群众开展种草养畜和舍饲圈养,积极引导群众,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畜种改良土山羊淘汰力度,年内全面完成全县境内土山羊淘汰工作;县水电局要积极开展电代薪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国土局负责土地规划,合理确定林地、草地面积,安排家畜圈舍用地。

(三)继续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牲畜牧业生产水平。继续推行种草养畜、舍饲圈养是实施封山禁牧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要将“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工作与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快建立优质饲草料基地,总结推广舍饲养畜技术,大力倡导集中化、规模化养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县上将根据有关规定,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继续加大对群众种草养畜、舍饲圈养和淘汰土山羊的扶持力度。

(四)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切实保护林草资源。各乡镇要紧紧抓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农民逐步改变靠烧柴做饭取暖的传统方式,加快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有计划地发展薪炭林,尽快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制止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3

一、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目标:高产、优质、高效益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采取外引内联和贸工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对利用不够充分和尚未利用的牧业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建立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

这样的发展路线,不仅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也是农牧民实现小康的需要。

二、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径: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起点、集团化”为抓手

围绕上述发展战略,吉林省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畜牧业及其产品开发,市场导向的意义在于对产品开发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发展现代饲料加工业,对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在发展策略上,以“高起点、集团化”为发展策略。在高起点方面,向市场投放名、优、新、稀、特等高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及其加工品。

在集团化方面,强化合同制,以双边和多边合同,采取公司加畜牧专业户或股份制的形式,组成相互依存同兴共荣的贸工牧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增强产业开发的能力和市场竞争的实力,共享经营成果,共担经营风险。在产业集团构筑上,以畜牧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牧工结合,工商衔接,贸工牧一体化,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以平等互利条件实行跨国跨省区的联合和合作,引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吸引专业人才,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建设饲料基地和饲料工业

现代畜牧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饲料工业基础上的畜牧业。

改革开放后,地处世界玉米黄金腹地的吉林省,现代畜牧业依托丰富的饲料资源有了长足发展。具有标志性示范性意义的是皓月(牛产品)、华正(猪产品)、光泽(乳制品)、德大(鸡产品)等大型肉蛋奶贸工牧一体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壮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省现代畜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必将带动饲料基地和饲料工业的大发展。

实践中,吉林省饲料基地按地区饲料资源和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实行分区建设。西部半干旱农牧区的草原地带,重点是保护植被,防止土壤“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打草原深井实施喷灌,建设人工草场(草库伦),放牧地与采草地实行分区轮牧,在牧区建立预防雪害的饲草储备。中部农业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周围,适应以鲜乳供应为特点城郊畜牧业的需要,确保青饲料的常年供应。

四、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

畜产品产出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和节假日需求的集中性,为畜牧业带来市场风险。固定资金的集中投入与流动资金周转中出现的困难,也制约和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亟待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杠杆,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共同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农牧业具有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等特点,属于公共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长期的投资渠道和投入机制。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畜牧业资源及利用现状制定出台不同的补偿政策,使财政投资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时,重点在增量调整上下功夫,使投入到畜牧业的资金逐年有所增长。增加项目实施工作经费,逐步提高财政支持畜牧业支出增量占财政总支出增量的比例。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套形成的合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好的项目实施提供利息和部分保费补贴。

三是从顶层设计开始,整合财政资金。解决多年就想解决而未解决的资金来源渠道多、交叉分散问题。同时,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体制机制。建议中央管宏观调控;省为中观管理,主要是产业政策、布局、疫病、良种等;具体项目一律由市、县来管。

四是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畜牧业投资营运管理体系。一方面,编制切实可行的与当地畜牧业经济结构相配套的财政投入畜牧业的中长期计划;另一方面,统一管理财政投入畜牧业的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关系。要重点投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养殖业生产体系,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要重点投向畜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调新、调优、调强”。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促进养殖业、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统筹发展。在优化品种结构上,坚持做到“三个调整”,即向优质上调整,大力提高三元杂交猪、牛所占的比重,大力推广羊、禽应用优良品种;向食草型上调整,大力发展牛、羊、鹅,使秸秆和饲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降低饲养成本;向特色上调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打造畜产品的特色品牌。在优化产品结构上,把优质、营养、安全、绿色的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扩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层次,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的要求,加快畜产品开发。

(二)金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开展养殖圈舍抵押融资工作,建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金融办、财政、畜牧、土地、银监会、银行等部门参加,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推进此项工作。

二是研究制定政策性文件。开展畜禽圈舍产权抵押融资工作,政策性、原则性较强,没有政府扶持,工作难以推进。建议省政府制定出台具体的意见和办法,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具体抵押操作流程,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建议在政策文件中界定三个主要问题:由畜牧部门对养殖圈舍贷款资质进行初审并发放《畜禽养殖圈舍所有权证》;建立养殖圈舍价值评估及抵押认证体系,对取得所有权的养殖圈舍,允许其直(间)接向金融机构抵(质)押融资;贷款利率按国家规定下行标准执行。

三是设立风险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开展畜禽养殖圈舍产权抵押贷款面临两个突出问题:银信部门难以对抵押物进行有效的后续管理和风险控制;抵押物流转变现难。建议从省政府金融办“土地收益保证贷款风险保障基金”中,划拨专项设立畜禽养殖圈舍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资金,在银行的债权无法实现时,按相应比例对银信部门进行代偿。

四是建立畜禽养殖圈舍交易平台。建议在吉林现代牧业网建立畜禽养殖圈舍交易平台,组织开展养殖圈舍产权流转、招拍挂等交易活动,促进养殖资源变现,解除银信部门的后顾之忧。

(课题总指导:张家桂

指导:王 峰 张立山 施晓东 李少丹

顾问:陈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4

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扎实推进全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现就2011年畜牧产业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农户万元增收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作支撑,龙头来带动,以草食牲畜和林下养殖为重点,强力实施畜禽品牌战略,继续坚持“突破牛羊,稳定生猪,壮大家禽,发展蜂业,扩大加工,强化防疫”发展思路,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

出栏115万头;牛饲养量26万头,全年实现生猪饲养量186万头。出栏5.8万头,雪龙黑牛杂交改良1万头;山羊饲养量115万只,出栏62万只;家禽饲养量1200万只,出栏1000万只;存栏蜜蜂5.5万群,年内新增和改扩建适度规模养殖户5050户,实现畜牧产值16.8亿元。确保无规模性动物重大疫病发生,全县清净无疫。

三、工作重点

(一)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将畜牧产业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同规划、共部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益的发展方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雪龙黑牛产业化建设项目,集中建设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年内重抓雪龙黑牛产业发展重点乡镇10个,新建各类畜禽养殖示范小区30个。围绕“牛、羊、鸡”三朵金花和“猪、鸭、蜂”三大产业,抓好县级示范点建设。

(二)推进畜禽品种改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范化种畜禽场和以猪、牛、羊为重点的人工改配站(点)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加强技术指导管理,提高供种能力,不断推进畜禽良种化、供种本地化进程。年内建成生猪二级扩繁场4个,生猪供精中心1个,山羊二级扩繁场5个,种牛场1个,种鸭场1个,新建猪、牛标准化人工改配站(点)10个。

(三)抓好遗传资源保护。做好“全国山羊优势区域优势县”生猪调出大县”乌羊及麻旺鸭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雪龙黑牛产业发展”四大文章,实施品牌兴牧战略。大力提升畜产品品质,加强包装和宣传,发展一批名、特、优产品,走品牌兴牧之路。加强与市畜科院的合作,建设好畜科院武陵分院,对我县部级畜禽遗传资源“乌羊”和“麻旺鸭”进行系统研发,加强资源保护区建设和采取胚胎移植等方式保种扩繁,建立保种场、纯繁户、生产场(户)三位一体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模式,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加强与大连雪龙产业集团的协作,大力发展雪龙黑牛产业化建设,建成优质、高端牛肉品牌。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创建申报,完成“乌羊”麻旺鸭”地方标准的评审工作。

(四)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加大对乡镇畜牧站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畜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工作宣传,让广大养殖户自觉接受和使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牛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良种、良法、良料、良管入手,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努力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利用重庆市畜科院专业技术优势认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五)建设节粮型畜牧经济。重抓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实施种草养畜。大力实施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加快草畜配套发展步伐,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饲草青贮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建设节粮型畜牧经济。

(六)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紧紧围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推行林禽、林羊、林牛、林蜂等林下养殖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年内实现新增林下养鸡出栏300万只,新增林下种草养羊出栏5万只、养牛出栏0.5万头,发展林下养殖。实现林下养殖户均增收300元,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禽、林畜”立体经济模式。

(七)构筑安全屏障。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首长负责制,强化动物防疫。制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预警预报工作,逐级落实防控责任制,实行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管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兽药和饲料等投入品的安全监控和整治,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结合各单位、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认真贯彻落实。

(二)强化职能。切实搞好畜牧生产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做好各阶段各环节相关的物资调运和供应,做好畜牧养殖项目申报,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努力做好畜禽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动物疫病防治、科研课题、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5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部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畜禽散养;环境污染;思考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5

1 篾厂乡畜牧业污染情况及危害

通过篾厂乡养殖业调查,全乡2015年散养畜禽饲养量为生猪68006头、大牲畜9769头(匹),家禽143092只。年排粪尿12.4万t和5.14万t,其中沼气、化肥应用只占排放的60%左右,其余部分被乱堆弃或雨水冲入河道。给治理环境污染带来了压力,畜禽粪便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畜牧业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农村畜牧业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传播“人畜共患病”;造成空气恶臭;造成水质下降;影响畜产品安全。

2 畜牧业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畜禽养殖散乱,选址不合理,受本地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户都有自己的猪舍并且都是建设在房前屋后,养殖一到多头不等的猪,产生的污水、粪便乱排乱放,大牲畜、家禽饲养为放养,无固定的圈舍,导致粪便乱排泄。影响环境卫生;农村居民环保观念薄弱,畜禽散放混养,畜禽粪便乱堆乱放,使得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粪污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大部分沼气设施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村庄排污管道、沟渠不健全,雨污不分离;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大量荒芜,庄稼种植面积缩减严重,农家肥使用越来越少,导致粪便堆积,无法全部进行消耗处理,粪便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的综合利用;病死畜禽乱丢弃导致空气恶臭,疫病传播。

3 减少农村畜牧业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畜牧业污染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养殖户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自觉按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2 规范建设圈舍

针对本乡内农户有饲养年猪和放养土鸡的习惯,合理安排猪的圈舍建设,要求有干湿分离的堆粪区,并要求加盖顶棚;有独立的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池,必须水污分离,定期清理 。大牲畜和家禽实行圈养。

3.3 科学处理粪污

采用雨污分离的污水处理池净化污水;利用畜禽―沼气―农作物的方式处理粪污;推广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开展养殖业或者在草地、荒坡实现放养,实现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提高畜禽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农牧结合,充分利用粪便堆积发酵,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物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用水量,畜禽粪便采用干清法清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畜禽清洗用水是畜禽养殖的主要部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减少液体污染物排放总量。饮水方面鸡场、猪场采用饮水器,可大幅度减少舍内的饮用水及污物排放。

3.4 开展生态养殖,建立生态养殖场

发展环保型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如畜林种养结合、林下养鸡等养殖模式,这样做即能做到废物的充分利用,又能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

3.5 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案件,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对畜禽粪便及污水进行综合整治,防止任意排污和粪便乱堆乱放现象的发生。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减轻和消除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也促使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既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7

关键词 生态畜牧 山区农村 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生产的扶持不断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畜牧业已从家庭副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已成为许多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据贫困监测调查,2010年,位于湖南中部地区的部级贫困县安化的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371.6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22%,同比增长38.5%。针对山区农村如何迅速发展畜牧业,笔者结合安化县这个山区畜牧业大县的生产现状,探讨如何利用和发挥山区农村资源优势,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发展生态畜牧业这一课题。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副、渔因地制宜,合理地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是技术牧业的高级阶段。其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等。全县发展生态畜牧不仅可以培育山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还可以推动山区新农村的建设。

一、贫困山区安化县畜牧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安化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市场变化,大力发展猪、牛、羊、家禽四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2011年,全县畜牧业实现产值1654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同比增长9.7%;全县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16万人。畜牧业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径之一。

同时,在畜牧业生产上,安化县呈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饲养量大,全县22.6万多户农民,猪、牛、羊年出存栏达171.3万头,户均7.6头,禽年出存栏量778万只,户均34.4只;二是区域性强,全县初步形成了特色不同的二大养殖区,即以标准型山区为主的五龙山牛羊养殖区域和以安化县东坪镇、大福镇、梅城镇、羊角镇等乡镇为主的猪、家禽养殖区域;三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在养殖榜样的带动下,规模养殖发展迅速,今年一季度,全县共有规模养猪专业户532户,养牛专业户28户,养羊专业户60户,养禽专业户92户;四是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学饲养等技术已在畜牧生产中广泛应用,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一步使其转化增值,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五是对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一部分“能人”已经靠发展生猪养殖致了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二、当前全县牧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山区农村畜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地理条件及人文素质的影响,也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低。由于山区农户的信息不灵,在养殖生产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由于中小型规模场参与饲料生产和畜禽屠宰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饲料生产和畜禽屠宰大规模发展进程减慢,饲料生产和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而且正是由于中小型规模场这种混合生产方式的存在,致使技术、资金分散,大规模专业化发展空间小。

2、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大多数养殖农户仍然采取传统的饲养方式,管理粗放,技术落后,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使得养殖效益偏低。同时,全县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

3、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多数乡镇没有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有的即使制定了一些激励措施,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很好地落实;二是资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门不能及时对困难户进行扶持,总爱“结富亲”,出现了“有钱的不愿干,想干的没有钱”的现象;三是治安条件差,牲畜被盗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缺乏安全感。

4、环保意识薄弱,污染严重。生产中发现,全县60%以上的中小型规模场及养殖小区标准化比重低,选址、规划缺乏科学性,而且对治理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缺乏沼气处理和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三、山区农村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在畜牧业发展上,山区县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如下优势:

1、自然资源优越。山区县的气候及土壤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大豆、玉米、红薯、花生、油菜等作物,安化县这样的山区县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近千万吨,可提供饲料粮几百万吨,可以说是饲料源丰富。很多畜种都能适应山区的气候。山区农村通常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其自然环境基本没有收到现代工业的污染,生产出来的畜牧产品通常可以不受任何的环境影响,这是生产有机食品的环境保障。

2、养殖经验丰富。山区农民有传统的养殖习惯,虽然粗放的、传统分散的经营模式仍然是畜牧业的主体,这种蕴藏在农户中的养殖热情和积极性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创建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人力资源充足。山区的劳动力资源一般都较富余,尤其是开展畜牧业生产,可以使用大量的辅劳动力。

在山区农村开展生态畜牧业产业化,还有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就是山区的牧草资源十分充足,这些牧草资源和水资源极少受到过环境污染,这为培育有机性畜牧产品奠定了地理条件。

四、发展山区农村生态畜牧业的可行之道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畜牧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生产能耗增高,抗风险能力并没有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增强,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生态畜牧业替代传统型畜牧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山区县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做大山区县的蓄牧业,逐步走上一条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畜牧道路,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1、优化产业环境。优化产业环境,是一个产业能否成长的关键,优化产业的政策不能仅停留在文件上。政府在优化生态畜牧业产业中,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畜牧、农村合作社直接为产业服务的规则,并建立有效的行政考核制度。

2、发挥地方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山区农村的自然条件和畜牧业发展方向,畜牧业生产应在保持生猪产业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山羊、肉牛、肉兔等食草动物,加快地方禽类产业发展,如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牧草种子购销洽谈会,确保草种质量和售后服务;乡镇政府和村组负责协调种草的土地,帮助群众解决连片种植的问题;狠抓秸秆开发利用,围绕养牛和养羊小区、养殖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等手段,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

3、推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根据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推行适度规模的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如畜牧小区采用“猪―沼―茶”模式,干粪发酵用于茶园、林地,养殖业与种植业充分结合,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差以及水、热、光等自然生态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实现农牧结合,地上种植果树、农作物,养殖牛、羊、兔、蚯蚓等;地上空间养鸡、鸽、鹌鹑;动物粪便养鱼;动物粪、农作物秸秆又可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液又可用于养鱼种田,沼渣做农田有机肥料等。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山林与空闲地,增加了猪禽肉的品质和风味,提高了产品的收购价格;还可以减少肥料的投入,增加种植业的收入,促进林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这种农林牧一体化开发的生态型养殖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真正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县级畜牧局畜牧服务网为依托,开辟国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建立县级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市场信息,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尤其可以考虑建立畜牧业农业合作社。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5、突出畜牧无害化标准生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畜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一是狠抓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对畜牧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进行规范,保证其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三是积极开展畜产品市场准入,帮助养殖场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并对进入市场的种畜、饲料、兽药、疫苗等加强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销售领域。

6、切实做好规模场户的环保工作。对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布点、规划和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从源头上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养殖场的生态化改造工程力度。同时,还要大力推广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实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场户可对畜禽粪便采用干湿分离、堆积发酵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干粪堆积后可作为花卉苗木等的基肥,湿粪则进入沼气池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沼渣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沼液则通过管道引入果园、田地循环利用,以防止环境污染。

总之,山区农村发展生态畜牧业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和畜禽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实情,因时、因地和因事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推广新经验,采用新模式,才能实现当地自然资源的有续利用,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益”。

(作者:湖南省安化县乐安镇动物防疫站,职位:会计与统计员)

参考文献:

[1]陈艳珍.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生态畜牧.农业化研究,2006(11):30-33.

[2]杨定胜.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中国牧业通讯,2010(14):28-29.

[3]杨克龙.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生态畜牧业.温州农业科技,2009(3):12-13.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8

标准化信息管理技术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畜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综合精细化管理,有效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占地0.27km2,总投资1.5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湖羊繁育场之一,拥有5个生产区66座羊舍,存栏湖羊种羊6万只,被评定为部级肉羊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山东省湖羊一级种羊场、聊城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聊城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定为2014年中国畜牧行业优秀模式,首创了“运营规模化、养殖集约化、品种纯元化、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营养标准化、产业生态化、食品安全化”的“润林八化”模式,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循环畜牧业、综合生态信息的自动检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在养殖上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生产管理,羊舍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喂料系统,配套建设了自动清粪系统,换气系统自动控制,创造适宜生长的外部环境,保障出栏的羊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2作物秸秆养畜技术

聊城市是山东省“沿黄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畜品种丰富,既有大尾寒羊、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传统优质品种,又有自主创新的东阿黑毛驴、鲁西黑头羊,还有引进的湖羊等品种,这些优秀的种质资源使聊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据畜牧生产统计,2014年聊城市肉牛、肉羊出栏量分别达到36.59万头、403.28万只,奶牛存栏量4.68万头,家畜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聊城是农业大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0000km2,可用农作物秸秆500多万吨,促进了畜牧业从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为草食家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加快推广青贮专用玉米的种植、青贮与利用,为草食家畜提供优质饲草资源,提升家畜生产性能,改善产品质量,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农业部2015年先期开展了青贮专用玉米推广应用示范项目试点,2015年度共创建10个示范点,在山东省创建3个示范点,其中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青贮专用玉米示范项目。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每年收购农作物秸秆20余万吨作为贮备饲料,为2万多农户增加5400多万元经济收入,既减少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碳排放和大气污染,又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桑蚕鸭一体化生产技术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废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大力推广“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桑蚕鸭一体化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消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高唐县积极探索生态环保养殖新模式,发展桑蚕鸭一体化生态养殖农场,将原来“公司+农户”模式变为“公司+农场”模式。以40000m2土地为一个农场,中心区域搞养殖,四周配套种植,即每个生态农场种植桑树30000m2,建设鸭棚3栋,蚕舍4栋,即把“养殖”和“种植”建设在一个农场,桑树种植面积与肉鸭养殖数量相匹配,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零排放”。每个家庭农场实现生活办公管理区、生产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区等严格分开,冲洗棚舍后的粪便流到化粪池发酵,通过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经过排污管道灌溉至周围的桑苗地块,达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据测算,每个农场纯利润可达50万元。目前,高唐县已建成生态养殖农场36个。

4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

以生物发酵床为主体的“自然养猪法”是有效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既现实又可行的重要举措和途径。近年来,聊城市实施了“自然养猪法”技术推广项目,在引进国内外“自然养猪法”的基础上,对已有成果和技术进行了组装配套,有针对性地研究了“自然养猪法”综合配套关键技术,对“自然养猪法”猪栏舍和垫料池建设、发酵床菌种选择、发酵垫料制作与管理、饲料、消毒、发酵舍环境因子监控以及“自然养猪法”产房、保育舍、配种和妊娠舍、育肥舍管理要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整套试验理论,并推广应用于生猪生产实践。“自然养猪法”技术的推广对发展规模生猪生产,促进生猪养殖业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9

当前,老挝政府将发展畜牧业、渔业作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实现老挝2018年全国经济发展减少贫困计划,老挝政府正在努力帮助4833个家庭摆脱贫困,将全国的贫困家庭总数降至66139户,其中减少贫困的一个措施是通过培训畜牧养殖技术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1]截止到2017年6月,老挝政府已经在农村发展和减贫工作中投入3891.2亿基普。[1]英文报纸《万象时报》(VientianeTimes)为此甚至开辟了一个专栏“消除贫困”(PovertyEradication)(1),专门介绍了老挝民众发展畜牧养殖发家致富的系列故事。

一、老挝畜牧业、渔业发展及其消费现状

老挝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其中农业劳动力约占国家总人口680万的70%左右,2016年农业占GDP中比重是23%。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老挝的国土面积为23.68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20.67人/平方公里,畜牧草场多,老挝农民家家户户几乎都从事家畜和家禽的饲养。在畜牧养殖中,水牛主要用于耕田,黄牛主要用于肉类加工,骡、马和驴主要用于驮运,其他畜禽供食用和上市交易。

老挝地势北高南低,拥有许多适宜发展畜牧业的草场,全国草山面积达到150万公顷(2250万亩)。[2](P200)为了发展畜牧业,老挝政府鼓励农户从事畜禽的养殖,减免养殖税;支持有关单位、企业和公司建立和发展养殖场,如养牛场、养猪场、养鸡场和养鸭场等;积极吸引外资,鼓励外商与老挝有关单位或私人合作建立和发展畜禽养殖、加工和营销为一体的企业。目前老挝的畜牧养殖正在由传统的养殖向现代养殖迈进,主要集中在万象市、万象省、川圹省、沙耶武里省、琅勃拉邦省、甘蒙省、沙湾拿吉省、占巴塞省一带。

老挝全国共有18个省市,主要分为老挝北部地区7省,中部地区5省、1个直辖市、1个特区,南部地区4省。近年来,老挝畜牧业发展迅速,除了水牛的存栏数有所下降外,其他畜牧存栏量都在增加。山羊、绵羊的存栏数由2010年的36.68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53.29万头;黄牛数量由2010年的147.42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182.78万头;猪的数量由2010年的275.25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325.82万头;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和鹌鹑,总量由2010年的2407.90万只增加到2015年的3444.22万只。目前,万象屠宰场为老挝最大的屠宰场,年宰牛5000至10000头,猪2500至5000头,肉类供应当地市场,皮革则供应出口。随着老挝畜牧产品数量的增加,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部分牲畜,尤其是黄牛出口数量增长很快。2012年出口黄牛2.3万头,2015年出口黄牛达到11.4万头,增长了5倍左右。2017年1至6月,由于老挝国内对肉类产品需求增大,老挝牲畜出口(特别是黄牛和水牛)同比下滑了20%,牛肉出口创收1880万美元,去年同期则为2370万美元。

目前,老挝全国共有1370个畜牧养殖场。为了提高牲畜产量,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老挝农林部制定了畜牧业七大重点发展方向。包括配种、喂养、疫苗供应和防疫、牲畜管理、屠宰、肉类加工、草场建设等。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配合下,老挝牲畜存栏量上升了5.2%。[3]当前,由本国及外国企业家投资的各种养殖项目正在老挝兴起,比如匈牙利政府分阶段有重点地向老挝政府提供贷款,第一阶段800万美元,以发展老挝畜牧和渔业项目,第二阶段3000万美元,旨在提高老挝的肉类质量安全,同时,在万象市那赛通县合作建设了一个肉类加工厂。[4]2017年7月,老挝农林部与新西兰签署合作协议,新西兰将向老挝提供超过360万美元的援助,以支持老挝农业发展,重点是提升老挝牛肉的质量、数量,支持老挝牛肉行业长期发展。[5]

虽然老挝的畜牧业有所发展,但缺乏先进养殖技术,与邻国中国、泰国、越南相比较,效益不高。以黄牛为例,由于长期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个头越养越小,有些养殖户缺乏育肥技术,出售的肉牛瘦弱,重量轻,价位不高。同时,由于老挝国内畜牧家禽防疫技术薄弱,几乎每年都会爆发禽流感,导致大规模捕杀家禽,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渔业发展现状

老挝是内陆国家,没有海洋水产,但内陆水域面积60万公顷,河流众多,河网密集,拥有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湄公河及其14条支流,诸如南娥、南松、南鸟、南增、南洞、南门等河流及大型水库上,这些河流及水库的捕获量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60%以上。老挝主要渔业品种有罗非鱼、鲤鱼、攀鲈鱼、巴勒鱼、印度鱼种(厚唇鲃、野鲮和鲮)等。其中巴勒鱼为湄公河特产,以鳞薄、肉嫩著称。渔产品是老挝人民日常消费的主要食物之一。

近年来,老挝政府积极促进政府和私人的鱼苗生产,在琅勃拉邦、万象、沙湾拉吉和巴色等地建立了水产养殖基地,在许多水库建立了水产养殖站,计划每年培育250万至500万尾鱼苗发放各地池塘放养。老挝的渔业产量逐年增加,仅万象北部的南娥河水库年产鱼就达1500至2000吨。[6](P121)2010~2014年,老挝渔业产量由2010年的11.5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5.86万吨,其中人工饲养占到总量的60%以上。当前,老挝政府和私人渔业养殖基地达到199处,而且私人养殖渔站发展较快。

表62015年国有及私有鱼种站数量下载原表

表62015年国有及私有鱼种站数量

数据来源:老挝畜牧渔业司网站:2015~2020老挝渔业发展管理战略计划(老挝文),http://dlf.maf.gov.la/.

除此之外,全国还建有保护性池塘765处,其中对位于7个省份(包括波乔、甘蒙、波里坎赛、沙湾拿吉、占巴塞、色功和阿速坡)、涵盖44个县城的308个村的351处池塘进行了登记。[7]

随着老挝人口的不断增加,全国对渔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日渐增长,但是,老挝的渔业还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渔业发展缓慢。问题主要有:老挝渔业在保护与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一些捕鱼器具的滥用在对鱼类造成威胁的同时,也破坏了鱼类的生长环境,致使天然鱼类资源被破坏;在渔业技术发展方面,从对规章条例的探索研究到具体实施,还存在漏洞,保障和促进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还相对薄弱;老挝政府还未区分规划不同的渔业区,未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的鱼种、规模规划不同的渔业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气候变化、土地使用的转变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改变,使鱼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给水生动物带来影响;已有的渔业计划、项目、法律规章没有很好地为促进和发展渔业提出相应的战略规划服务;资金短缺;渔业人才支撑不足。

总的来说,老挝渔业资源丰富,渔业的生产及消费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缺乏优质鱼苗和先进的养殖技术,产量一直较低。当前,老挝政府一方面在积极改善现有的渔业养殖设施。比如完善南爽河渔业养殖发展中心项目、占巴塞省孔县那村和哈德村本地鱼种研究站项目、乌多姆赛省北部(敦乔村)山区本地鱼种生产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琅勃拉邦、沙湾拿吉、占巴塞鱼苗生产站发展计划。另一方面也在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发展本国的渔业生产,如与日本合作,加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研究和发展,在未来的2~3年,老挝将在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支持下大力建设和发展渔业生产体系、渔业病害研究室和南爽河渔业发展中心,在琅勃拉邦和阿速坡建立新的渔业站以促进老挝渔业发展取得新成果。[8]

同时,老挝注重加强与中国的渔业合作,2017年9月,60箱约120万尾罗非鱼苗从南宁出口到老挝,在出口鱼苗的同时,广西还对老挝渔业进行技术扶持,将广西先进的罗非鱼养殖技术向老挝转移和推广,拓宽广西罗非鱼在老挝的销售市场,推动水产科技“走出去”。[9]

(三)畜牧、渔业产品消费情况

2010~2015年间,随着老挝畜牧、渔业的发展,老挝人均消耗肉、蛋和鱼的数量也在增加。2011年老挝人民年人均消耗肉、蛋和鱼达47公斤,其中消耗鱼制品是19.5公斤。到2015年,老挝人民年人均消耗肉、蛋和鱼达53公斤,[10]其中鱼制品的消费是22公斤/人,城市人口消费略高于农村,城市人口人均消费鱼制品23公斤/人,农村人口是21公斤/人。[8]

根据2016年12月27日召开的老挝2016年全国农林工作会议的信息,2016年老挝人均消耗肉、蛋和鱼达到55公斤,政府还计划到2016/17财年畜牧业增长率达到10%~12%,以满足国内肉类制品的增长需求。[11]预计到2020年,老挝肉、蛋和鱼的总需求量达到48.7万吨,即年人均消耗量达到65公斤,其中鱼产品消费达到26公斤/每人,至2025年人均消耗肉蛋奶鱼将升至79公斤,鱼产品的消费达到27.5公斤/每人。[8]为达到2020年和2025年的目标,老挝农林部计划将工作重点放在8个优先领域,包括发展和壮大牲畜群和水生生物群、改进和更新动物饲料和鱼饲料以及增加动物疫苗产量和供应;老挝农林部还将对畜禽和水生生物活动加大监测力度;此外改善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房环境、规范水产品、提高畜禽和水产品市场管理系统、提高兽医和渔业人员的能力建设以及寻求保证充足鱼量供应万象等也被列入工作重点。[10]

二、老挝发展畜牧、渔业经济的相关法律政策及科研体系

老挝政府在发展本国畜牧、渔业的同时,也注重规范本国畜牧渔业及环境保护。在“六五”期间,分别制定颁布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畜牧、兽医法》(2008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渔业法》(2009年),用法律形式规范了本国畜牧业、渔业的发展。同时,将每年的7月13日,确定为老挝的“放生日”,以纪念老挝鱼类放生和水生动物保护。2017年7月13日,为鼓励全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回归天然河流、沼泽以及森林地区,老挝农林部在首都万象举办了隆重的水生动物及野生动物放生仪式。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老挝农林部部长连·提乔及相关人员参加了放生仪式,凸显了老挝政府对自然环境及鱼类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视。此次放归自然河流的鱼类共有4000万尾。

(一)制定和实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畜牧兽医法》、《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渔业法》

为了规范本国畜牧渔业的发展,2008年,老挝颁布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畜牧兽医法》。现行的老挝畜牧、兽医法共分为九大章99条。分别是第一章法律概述,就畜牧、兽医及该法中的相关词汇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了政府对畜牧和兽医的政策、原则及国际合作;第二章畜牧业,分别对畜牧事务(包括畜牧区面积及牲畜的数据统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畜牧科技的教育研究、畜牧体系的发展、畜牧的目的)、畜牧经营(包括畜牧经营许可、饲料生产、饲料抽检、饲料机械的销售、农场建设、种苗的管理与供应、牲畜买卖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畜牧职业学校的设立、经营性畜牧的相关记录)、促进畜牧业(包括促进投资、种苗发展、科学技术、媒体数据、市场以及畜牧土地的选择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第三章兽医,就畜牧事务、兽医行业的经营、促进兽医业发展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制;第四章对畜牧从业者及销售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规制;第五章为禁止条例,列举了个人家庭、畜牧从业者和兽医的禁止条款;第六章为解决分歧,规定了解决分歧的形式和解决办法;第七章为畜牧业与兽医业的管理与检查,明确了管理机构及各级管理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第八章明确了贡献者的政策和对违规者应采取的惩处措施,分别从有贡献者和违规者两个角度,规定了国家的政策和相应的惩处措施;第九章规定了老挝畜牧兽医法由老挝人民政府颁布实施,自施行以来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与该发相违背的规章条款不再施行。[12]

2009年,老挝颁布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渔业法》。现行的老挝渔业法共分十个大章,分别是:第一章渔业法概述,第二章为老挝渔业发展概述,分别介绍了老挝渔业资源、渔业生产模式、老挝渔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为渔业的经营与保护,分别从渔业经营、渔业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介绍了老挝渔业经营的计划、后续研究、以及保护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等相关内容。第四章为水生动物的利用,介绍了水生动物的利用及模式,并从鱼和水生动物的饲养经营、渔业经营的条件、违规渔业经营的取缔三个角度对商业性质的渔业生产进行了规制;最后介绍了生产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章为禁止条款,从盈利性机构、个人、国外组织以及监管部门几个角度对渔业方面的禁止条款做了详细的列举。第六章为解决分歧条款,列举了渔业经营过程中的国际、政府、生产者间可能出现的分歧,规定了解决办法。第七章为渔业的管理与检查,规制了渔业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权限,规定了渔业管理部门、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力、渔业生产者的权利、水源地渔业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村级的渔业规章等内容。第八章明确了对贡献者的政策、对违规者的惩罚以及对个人或者机构的培训措施。第九章明确了老挝渔业的开禁捕捞以及相关的符号与印章。第十章为总结,写明老挝渔业法由老挝人民政府颁布实施,自施行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与该法相违背的规章条款不再施行。[13]

(二)老挝畜牧渔业科研体系建设及其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老挝农林科学研究院是老挝国内综合性的农林科学研究院,下设14个部门,涉及畜牧渔业的有畜牧研究中心(LivestockResearchCenter)、水生生物资源研究中心(LivingAquaticResourcesResearchCenter)。除此之外,位于琅勃拉邦的老挝北部农林学院设有畜禽、水产养殖专业。近年来,老挝渔业有了很大发展,渔业技术有了提升,制定了渔业生产标准,还成立并完善了渔业研究中心、淡水渔业发展中心、鱼类疾病研究办公室、渔业生产检查中心、渔业饲料分析检查中心。2016年1月,老挝畜牧渔业司计划合作厅印制出版了《鱼苗生产基础知识》,旨在向老挝人民普及养殖知识,促进老挝鱼苗的生产。[8]同时,老挝农林部渔业畜牧司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2015~2020老挝渔业发展管理战略计划》,旨在探究老挝渔业发展的方法与进程,推动渔业的养殖、保护、发展和利用,确保消费者的食品供给和安全,鼓励渔业产业化生产,确保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此外,老挝与柬埔寨还加强了湄公河流域的渔业合作。2017年2月,老挝湄公河会员会及柬埔寨湄公河委员会的代表在柬埔寨暹粒召开会议,讨论联合渔业管理计划。该计划旨在重建湄公河及色贡河流域内陆渔业资源,两国将通过联合计划管理上述河流中长途迁徙的五种鱼类。

三、老挝畜牧、渔业发展的前景及其加强中老畜牧、渔业合作的思考

当前,老挝政府将发展畜牧渔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老两国毗邻而居,老挝是“一带一路”倡议、澜湄合作的节点国家,农业与减贫是澜湄合作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加强中老两国畜牧渔业的合作,也有利于老挝的减贫。

2016年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十大制定了老挝的“八五规划”、“十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6~2025)和2030年愿景规划。(1)其中2025年农业发展战略提到要扩大生产规模,使用先进科技工艺并按照永续发展方针,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国内市场及日益增加的游客对食品的需求,依据各地实际潜力发展运用高科技的畜牧养殖场,这对老挝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6年10月,老挝政府颁布了新修订的《投资促进法》,对投资者在困难地区投资有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给以15年的免税优惠。[14]

根据老挝的人口发展计划,预计到2020年老挝人口将从2015年的680万增加至760万,到2025年有可能达到840万。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畜牧及水产养殖的需求也在增加。仅以渔产品为例,预计老挝消耗的渔产品将从2015年的15.86万吨上升至2020年的22.50万吨,到2025年有望达到27.90万吨,预计每年增长8%~10%。[8]

与老挝地广人稀相比较,中国人口基数大,受制于国内水资源、土地等压力,对肉奶蛋的需求压力很大。老挝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澜湄合作的节点国家,加强与老挝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畜牧、渔业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老挝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发展经济。中老在畜牧、渔业方面的合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老挝畜牧、鱼产品加工与贸易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当前,老挝的牲畜数量以及人均每年消耗的肉蛋鱼数量都在增加,老挝政府明确了2020年、2025年人均消耗的肉蛋鱼的数量,也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的畜牧产品的发展目标。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老挝的大部分地区畜牧及屠宰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屠宰及肉类加工。以万象屠宰场为例,作为老挝最大的屠宰场,年宰牛5000至10000头,宰猪2500至5000头,生产能力有限,[6](P118)所屠宰的畜牧产品无法满足当地民众的需要,经常面临肉制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对此,我国的政府、企业可根据老挝政府的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畜牧渔业养殖,因地制宜地在老挝投资建造屠宰场以及肉类制品加工厂,满足老挝民众对肉蛋鱼的消费需求。赴老挝开展畜牧、渔业投资合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大量使用农药、饲料等,要遵守老挝对畜牧、渔业投资的相关规定,养殖健康的畜牧、渔业产品。

(二)加强中老渔业执法及渔业资源保护

澜沧江———湄公河是世界上水生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河流之一,流域内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澜沧江———湄公河在老挝长达1865公里,贯穿南北,有500余个鱼类品种,具有独特的物种基因研究价值和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对此,加强水域渔业执法及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对中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生生物的维护及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中老畜牧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