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林经济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08-31 16:37:07

农林经济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村;林业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农村生产力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家的普遍重视,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的建设和指导,力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林业经济作为农民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不断进行完善改革,从而保障林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

增长。

1 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今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林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并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女已经形成了林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农村的林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林业经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林业经济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发展。我国农村由于自身环境的不同,大体上在沿用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发展林树行业,其运输成本较高。第二种是林业经济受农业或者是政府的影响,利润较低发展缓慢。这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的阻碍,想要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1]

2 农村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 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林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就业空间比较广。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农民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农民增加对林业生产资料的了解,使农民能够真正的、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现阶段,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的吸引力,使其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增加农民对其的了解,方便农民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

2.2 能够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转变农村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其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能够保证经营者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能够合理调整林业经济分工。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外出率,并且调整农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新的农民就业结构。

2.3 能够解放农村生产力 转变农村林业发展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依靠手工制造发展林业生产的现状,改变社会化程度低和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生产。同时对于林农的生产种植积极性也有重要作用,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 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要想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以林业为主的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中,增强其资金的灵活运用率。同时要大力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扶持农村造林企业形成发展规模,走农村现代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个人或者是企业要寻求税收、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农村经济林、用材林、炭薪林等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村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造林大户形成林业的加工生产,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3.2 国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方式,提高农村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意识薄弱,造成农村大量林业发展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健全,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村的补贴方式,对于发展林业的农民,要给予适当的林业补贴,同时对发展林业经济的农民进行林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培训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林业管理和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应对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林业知识普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尽管林业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民对林业知识缺乏确切了解,因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民的林业知识储备。要注重农民林业知识理论的培养,使农民明确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提高林业发展意识。同时政府要大力推广林业发展的常规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不良习惯问题,丰富林业发展的科技知识,开放农民思想。并且我国的林业法律制度尚不晚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问题,不断完善林业法律制度,使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有制度保障,促进我国整体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有效措施。面对当前我国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农村林业经济有必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同时加强政府支持,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2

1发展农村林业,为农民生活提供物质产品

1.1为农村建房等生产生活提供木材等物质资料

森林可生产大量木质及非木质林产品,是农民生产、生活、重要的物质来源。农民家庭建房、制作家具和生产工具等需要大量木材。近年来,我国每年农村新建房屋面积近10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消耗木材0.05立方米估算,约消耗木材5000万立方米,还不算家具木材消耗。农村建房除了部分购买商品林和旧木回收利用外,农民自己生产的木材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受经济收入水平的限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民用材还将主要依赖自给和国产木材。

1.2农村居民生活提供绿色食品和消费品

除作为工业原料的产品外,森林可提供大量的可食性木本粮油,这些产品即可以替代粮油,又可以丰富和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同时,森林中的干鲜果和食用菌类、野生蔬菜等产品,茶叶、干鲜果品和蚕桑等加工生产也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大面积提倡鼓励农民营造经济林,同时,林下的山野菜、食用菌产量明显增加,除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2发展农村林业,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2.1种苗培育、造林、扶育、采伐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村适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直接影响到全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其收入,是当前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2000年以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生态林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林业建设成为我国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年增加劳动力就业100万-150万人。同时,农村营林、木材采伐以及乡村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2城市和小城镇绿化为农民就业和农村发展做贡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森林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我国城市绿化面积逐年在提高,城镇绿化不仅绿化和美化了市容,明显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可持蓄发展,而且带动了周边农村林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收入,从而加速城镇周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3为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3

进入 21 世纪,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成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而农村林业是我国林业战略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农则是六大林业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林农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对于加快林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 年,国务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决定退耕还林工程转入巩固成果方向,确定了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和林农技能培训等六大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退耕地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镇巴县林业站 2009~2010 年相继承担了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农技能培训项目。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充分结合林农文化程度、需求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特点,本着“立足县情、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广技术、建立基地、培养人才、致富林农”的原则,在教材组织编写、培训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增加了林农收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 林农科技培训措施

1.1 制定培训方案

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人员一是年龄偏大,二是妇女多,再加之农活忙,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特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经济林示范项目建设和培训计划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将林农技能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程乡镇,由乡镇林业站负责落实、登记培训人员,与农户签订培训协议,重点培训 50 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桃、板栗、茶园等经济林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技术,中药材、养殖业等相关栽培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林改和林业政策法规相关知识培训。

1.2 教材器材准备

1.2.1 教材准备。组织林业、农业方面熟悉经济林栽培、茶叶无公害生产、中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农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培训教材,力求通俗易懂,适宜林农阅读。培训教材共有 30项林业、农业实用技术,分为常用林业术语、特色经济林实用技术、农业经合类实用技术三大组成部分,命名为《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汇编》,印刷 15000 册,是林农非常适用的技术手册。

1.2.2 器材准备。一是采购嫁接刀、修枝剪、小手锯等园艺工具 3000 套,供现场示范使用,一部分发给农民。二是采购笔记本电脑、投影机、音箱等教学设备一套,供课堂培训使用。三是购买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丰产栽培管理 VCD 光盘,供县乡两级教学使用。四是组织授课老师(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学习效果。

1.3 培训模式

1.3.1 课堂培训。以县林业站、县农广校、乡镇农技校为培训基地,一是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林农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和农、林业实用技术,这种方式图、文、影像并茂,直观、形象、生动,能增加培训效果。二是播放核桃、板栗、银杏丰产栽培管理经典的 VCD 科教片,引起林农的兴趣。三是培训教材发到林农手中,供林农按需学习。

1.3.2 现场培训。林农科技培训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现学现用。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中,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培训、指导、咨询、示范推广一条龙服务,对项目的各个关键环节现场讲解、示范。通过这种方式,既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又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林农也掌握了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1.3.3 专家组咨询。为了做好林农科技培训工作,县林业站成立了专家指导组。聘请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汉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 4 名高级工程师与县林业站的 3 名工程师,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审查经济林栽培技术方案、审定主栽品种,深入简池、大池、三溪三乡镇现场确定板栗低产经济林的改造技术措施,现场解答林农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结合“科技之春”、“十百千”科技推广活动,向林农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开展各种科技咨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培训成效

2.1 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9 年以来,举办各类林农技能培训班 146 场次,培训林农 7644 人次,发放培训资料 8000 册,技术咨询 2000 余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他们分别掌握了 2~3 门农林业实用技术。他们学会了茶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新品种袋料栽培,林下种植魔芋,银杏环剥倒贴皮促花促果,核桃、板栗经济林园低产改造、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2.2 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通过林农技能培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观音、兴隆、巴庙、碾子、小洋、渔渡等乡镇建设了 4600hm2优质无公害茶园基地;210 国道 5 乡镇建设了 1000hm2银杏基地;永乐、大池、三溪、青水、长岭等乡镇建设了 4000hm2核桃基地,青水等 8 个乡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 7000hm2,仁村、青水、简池等乡镇建设了 180 万袋代料栽培的食用菌基地,城区建起了大棚蔬菜基;有 3 户以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入住绿色产业园区,带动了干杂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

2.3 创建品牌促进标准化生产

茶叶、畜牧业、魔芋、干杂果、中药材已成为绿色的富民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不断上升。2011 年产茶1502t,其中名优茶 693t,先后获得国内金奖 30 多个;生猪饲养量达到 70 万头,“镇巴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大黄等分别获“后稷特别奖”,11 种农副产品取得 QS认证,核桃、板栗喜获丰收,产量达到 5194t。

2.4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实施农业、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推广良种良法,普及实用技术,促进了镇巴县农村经济发展。据镇巴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7 亿元,比 2008 年增加 14.2 亿元,增长 42%,农业总产值达到 19.46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7.46 亿元,增长 38.3%,财政入 1.24 亿元,是 2008 年的 2.2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4687 元,比 2008 年增加 1674 元,增长 36%,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发展林业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林业可以有效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从而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有利的保证了农田面积。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的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的丰产增收。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再生的林业资源,从而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强林业的发展,可以使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文中从建立农村林业服务体系。减轻农民负担、改进采伐管理、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充分的阐述了林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 建立健全以科技支撑的农村林业的服务体系

林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加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应用在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

1.1 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及技能

在我国传统林业生产当中,缺乏技术的支持,从而使林业一直处于低靡的发展阶段,所以应该在各林区建立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培训基地,从而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从而有效的提高林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提高。

1.2 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3 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

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4 产、供、销一体化

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 加大“减负”力度

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加大林业税收调控

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 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 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

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 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

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 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变成现在的供大于求,粮食存在过剩的情况,农民的收入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林业的发展,以林业自有的资源优势带动中小型工业和手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林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循环发展过程中,可以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的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吕彪,王东升,张伟.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62.

[2]朱南红.肥西县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62,165.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发展

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是要发展林业,也是为了顺应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发展林业经济的前提就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且无论从事流通林业还是生产林业的,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1必然趋势

自2005年开始,林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集体的林业经营,包括多种经营形式,主要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不仅使农民成为了真正的主人,而且使包括收益权、处置权、经营权、所有权在内的权利都得到了落实。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的工作积极性也通过保护林地、发展林地得以实现,并增加了经济收入。现阶段,林区的主要经济模式就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虽然比较分散,但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一种新模式,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有效地分析信息,帮助获取更多的林业市场渠道。同时,对于新技术的引进还是很有帮助的。

2国内外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2.1国外情况

国外的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情况是国内更好的推行经济改革模式的参考。政府要帮助农村林业发展,首先就是制定政策,并对那些破坏环境的林业生产商给予惩罚。在国外,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协调各个部门。政府调整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主要就是宏观调控。在日本,农村的林业合作组织主要就是将生产前、过程、生产后等3个环节的服务进行优化,然后将当前的建设与长远的运行战略结合起来进行规划,这一点是我国可以借鉴参考的。

2.2山东省内外情况

将不同省市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进行比较,山东潍坊市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加入到新的组织中的农村林业生产经营户已经越来越多了,他们有自己的销售渠道,通过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使更多的销售信息进行及时的共享,使销售、运输、加工、生产等环节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了。

3培育和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要改革,就要推行新的经济体制,主要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升农村经济,使我国的林业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1积极引导创办多种形式的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目前,农村林业企业还没有掌握创办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技巧,且没有具体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保证农民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发展半松散性的组织,最好将服务和经济收益综合考虑。如农户自主创办的包括科技合作型、销售合作性、加工合作型、生产合租型等。

3.2规范现有的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虽然改革后的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不适于所有的林业企业,但是对于企业现在已经具备的合作组织要进一步巩固。民间的经济模式并不是一点用处没有,相比其他的组织形式,民间自发的组织,群众基础好,开展工作比较灵活。

4结语

培育和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离不开农民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除了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外,农民的自我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具体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合作组织的模式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仲彝.关于经济发达地区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思考.上海农村经济,2014,(6):101~102

[2]梅莹.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理性思考—基于安徽省宁国市的调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4~5

[3]杨永军.关于培育和发展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思考.辽宁林业科技,2015,(6):61~62

[4]秦武峰,涂名一.农村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思考.荆楚学刊,2011,(4):7~8

[5]孙保华.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0,(4):90~91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吉林省;劳务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84-02

1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至20 07年底,吉林省外出务工人数超过37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超过3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0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增幅23%,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超过7000元,全省农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突破15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0.2%。通过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劳务输出品牌日益响亮,2007年,“吉林保安”、“吉林大姐”、“延边朝鲜族劳务”、“双阳鹿业劳务经济”、“农安服装工”等9个劳务品牌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虽然,我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输出总量小、劳务收入少、外出就业时间短、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转移速度慢等问题。

2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劳动力的自身供给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主体,其自身供给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影响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观念陈旧,没有长远就业目标。目前,在我省农村中,“以农为本、重农轻商、求安怕险”的心理还相当严重。

(2)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输出和稳定就业。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数量型”、“体力型”向“质量型”、“技能型”转变。由于我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水平差,使得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处于低端水平,缺乏竞争力。

2.2 劳动力的社会需求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的持续走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的日趋放缓使得社会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更加困难。

2.3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间的中介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由于目前我省尚未形成自由、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劳务中介组织的规模小、功能弱,劳务输出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信息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不到位,农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据统计,吉林省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都是亲戚帮、邻里带或自己出去闯。这样,不但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2.4 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素制约着劳务经济发展

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不断强调“公平对待”,但农民工始终摆脱不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没能全面跟进,因而出现了现有的社会现象:户籍制度的隔离使农民工很难成为城市市民;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大部农民的外出就业呈“兼业性”,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就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

3 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多方位开拓就业渠道,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立足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以上。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粮食为主导,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小。为了更好发挥农业在劳动力转移中的蓄水池作用,我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高效园艺特产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及乡村旅游业等,扩大农业的就业空间。

(2)立足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在小城镇就地就业,既可以降低农民的外流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避免城市病。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城镇内就业,经济发达一些的省份,城镇的就业率会更高。

(3)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努力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是吉林省乃至中国劳务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流动劳动力大约为4000万人,其中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占其中的3%左右,这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0%的比例是不相称的。

3.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条件

(1)逐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各类职业院校、农村中小学、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师资、设备、场地等培训资源有效利用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实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促进培训与输出就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

(2)逐步健全覆盖全省、连接省外国外的职业中介及信息服务体系。

(3)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把市场机制作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手段,改变城乡有别的就业政策,使农民享受其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对等的公平就业机会。

3.3 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打破,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通过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准入限制,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逐步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市民的转变。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了使外出农民工摆脱土地的束缚,政府应积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土地使用权新机制,在保证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使更多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安心务工。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最终建立起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同城市劳动者一样的社会保障。此外,由于农民工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省及劳务输出任务重的县(市)应建立农民工帮扶救助中心,负责为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经济法律纠纷等帮扶救助服务。

参考文献: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7

1问题的提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3.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8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改革,2008年6月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随后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摆上了战略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林改;岳西县林业局特成立林权制度改革小组,加强工作指导和宣传培训;冶溪镇政府党委认真落实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支持林改;冶溪镇林业站全力服务林改, 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衷心拥护、积极参与林改,冶溪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平稳、顺利、扎实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效。

冶溪镇的基本情况冶溪镇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位处皖鄂两省,太湖、岳西、英山三县的结合部,镇行政总面积84平方公里, 山场面积97660亩,森林覆盖率达73%,辖11个行政村,240个村民组。5389户 22467人冶溪镇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冶溪镇境内自然景观异彩纷呈,人文胜迹源远流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佛教名山司空山就坐落在该镇境内,还有九老亭、风波亭、松波寺、联庆堂、老虎石、琥珀嘴、转背桥等人文景观。冶溪镇形成了以蔬菜、茶叶、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迅速。S211省道穿冶溪镇而过,交通便利,该镇基础设施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我国建国后,林权制度可以经历了以下四个步骤的变革:“分山分林到户”的期,“山林入社”的合作化时代,“山林集体所有,收归管理”的期,以及“林业三定”的改革开放时期。它们在各自的阶段都对林权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集体林产权虚置,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冶溪镇全面启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相关规定,全国掀起山林改革的热潮,我镇也全面启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一是明晰了林地产权,即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以家庭承包制将其下放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同时将该农户做为林地经营主,对不适合家庭承包林地的农户,由本集体依法进行民主经营管理,特别是70年承包期限的确立,大大鼓舞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二是林业主管部门通过实地勘界,使得林权登记趋于规范化,统计数据也力求做到造表造册,核查准确。 三是将商品林和公益林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对经营权也有一定的放松。四是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者可依法通过正当途径来处理所承包和经营的土地,包括出租、抵押等等。五是确保承包林地的农户的经济收入,所有的收入都归农户,未承包到农户的要确定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六是落实责任,通过签订合同认定书的方式来对林地的管理、病虫妨害以及森林火灾的预防等做出一定的规定。

截止2009年冶溪镇林业站对全镇所有山场进行区划界定,共划分部级公益林小班99个(按地籍小班),计42002亩(其中各村集体部份共占10752.4亩);省级公益林小班12个,计3606亩;原农户经营的自留山划分为商品林,面积55658亩,全部核发林权证5389户。每年全镇586277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全部打卡分发农户。

三、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冶溪镇林权制度的改革是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大解放了农户靠山吃山的单一传统发展思想,近年来,冶溪镇党委政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顺应广大农户的发展需求,大力招商引资,做好山场文章,带动农户依托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林业重点目建,以及公司投资项目,采取多种发展林业产业模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招商引资,鼓励农户流转山场。据调查,目前投资该镇发展林业经济的有安庆曼图有限公司在金盆村通过流转的方式承包山场1265亩,于2008年已进行了大面积植树造林,并进行3年的抚育;源翔公司流转520亩山场发展雷竹;岳西县鑫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山场30000亩发展山核桃等,流转山场资金归农户所有,为农户创造了直接财富,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

2.鼓励林业大户采取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林业产业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属于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初步形成了林木种植业、经济林业、种苗、花卉培育业、木竹采运业、木竹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木竹藤家具制造业、木浆造纸业、林化产品加工业、非木质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森林旅游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等产业门类。冶溪镇山场立地条件看,荒山比较多,境内名木古树等自然景观多,适合大力发展林木种植业和旅游业。着力打造一乡一品产业。

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9

1.“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

“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政务、强化服务、体现特色、协同共建的原则,以挖掘乡镇潜在资源,推介乡镇特色产品,引领培养新型农民为宗旨,努力构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方便实用、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涵盖政务信息、公众服务信息和商务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

2.“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通过“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乡镇网站在统一的下乡平台上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扩大乡镇对外开放和宣传推广力度,宣传推广当地的地方特色、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加强了政府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乡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在栏目设置上,要突出乡镇概况、乡镇风采、地方动态、政策法规、招商信息、特色产品、文化旅游、致富经验、市场营销、科普园地、便民服务、农家乐等板块,充分体现当地风土人情,产业优势,地域特色,为经济发展服务。

4.“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农业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村屯协调配合,广泛参与共建,调动农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乡镇信息服务站有专人负责,做好信息采集、审核、报送等相关工作,信息平台能够推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是利用信息手段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关键举措。

二、开展创新机制,资源共享 “农村吉林”平台的建设,即是一件新生事物,又是一次资源整合、合力共建农业信息化的实际探索。乡镇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公益工作,不定期的对信息员进行培训、学习、考核,年终对网站建设速度快、维护及时、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信息报送快的乡镇及信息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