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10-31 16:34:11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学科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考证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之所以在初中阶段加入和深化历史内容,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借助历史科学的逐步推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对古文明的发展探究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核心要素的定义

核心要素指的是学生为达到自身发展进步及新时展的能力,也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时空观念、历史文化、历史文明、历史价值观等,是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授课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导向。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文化价值,紧紧跟随新时代的发展脚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初中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更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以后更深入地探究历史知识夯实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首要核心。通过培养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文化底蕴,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素养要高于知识与技能,技能重在侧重个人的能力,素养不仅包含个人的能力,还包含能力之上的综合素养,在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有更深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不断持续的学习,以及教师细心的教学慢慢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与21世纪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与能力相契合,不但可以督促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可以指导授课教师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使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可操性。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改革,是当下教育任务的难点和转折点,教育工作者应有临危不惧,敢于挑战的责任意识。

二、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足

相关教师应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主旨,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基础文学理论,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方式更贴近历史学科内容的本质特性。有些时候,历史教育者对历史核心素养未能有较深入的理解,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元素构成未能有效地综合,导致对历史核心素养元素的认知零碎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历史核心元素的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一)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树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深刻的影响。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对历史核心素养有深刻的领悟,将标准的历史课程研究透彻,严格把控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并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也是逐步递进的,不能为追求素养质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量的吸收的能力,不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集中在一个课堂中。如在讲解唐朝时,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系统分层,考虑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展本节课堂,深入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等。

(二)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是授课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教师本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历史教师熟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教材和教材教学纲要,借助明确的教学方向,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表面含义是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借助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科学的解释,依靠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该事件在当时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核心素养;自主探究

一、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发展是以时间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因此学生必须在脑海中有一条明确的时间线,要对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要有敏感的时间观念。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常,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影视资料、图片资料(包括与历史相关的图画、相片、地图)、模型、雕塑等放在年代尺、历史大事年表上,通过历史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还可以利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实物演示法、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等把历史中的人和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进一步把握、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主要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和意义。想要更好地完成上述问题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手段,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时间线及会议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其他会议,从而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结论[1]。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想要了解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考虑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就这一探究问题提前查阅资料,整理相应的历史知识,不懂的地方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熟悉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南北方的覆盖范围,以及南北差异化形成的原因。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我国南方社会需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知识,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14-02

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现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个学科的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今天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关注点。

长期以来,大学专业历史教师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时,还承担着各种科研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向学生强调“史家四长”(德、才、学、识),以及强调遵守学术规范,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可能还是以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对历史教育与提高国民素养(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等)之间的关系,考虑、关注不够。在参与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引起了我们对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这是因为,“核心素养”(英文为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或者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等),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UE)、美国(USA)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创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机构或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其目标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①

其次,经过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使我们逐渐明确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国民)必备的条件。

核心素养具有六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而且是21世纪人才培养标准,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三,我们初步确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学科相应知识之后,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就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历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学习和研制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当然要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理论、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我们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

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人类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这些认识,是我们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我们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4

历史学科在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那么初中历史教师怎么才能正确实施历史教学呢?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2 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及过程,其前提是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以体现出驾驭知识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让学生从知晓史实开始做到“知其然”;二是理解,即“知其所以然”;三是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这样教师就做到了把握史实、“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进而可以实施“高起点、大容量、深挖掘、精表达、重练习、讲运用”的整体教学,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考试,还能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使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好知识的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神奇感和兴趣,必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探索,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参观访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讨论;要开展课外活动,如“学历史、看现在、知未来”活动,以启发学生树立超前意识,培养其超前素质,开辟素质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以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5

对比新旧历史课程标准,二者显然有许多不同,有较大变化。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建议以及评价建议,表述上都有许多变化。然而,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没变,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改革目标没变,课程目标关注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也没有变。可见,新旧课程标准之间体现的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据权威专家说:“这次是修订课程标准,不是重新制定。修订课程标准是为了总结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是为了巩固以往的成果,修正以往的不足,完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面对新旧课程标准诸多的变与不变,当如何去把握,如何继承,又如何发展呢?这值得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深思。通常,历史老师们学习课程标准,会将关注点放在课程内容的调整方面,着重关注知识点的增删与能级要求的调整。这些固然需要了解,但绝非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我认为,学习与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应牢牢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与评价,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为宗旨,全面推进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新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时常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体系中价值意义何在?对此,历史课程新标准认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课程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里强调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事物;二是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的角度?与人文学科中的语文、政治等课程相比,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有何特殊的意义呢?

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重要的人与事。历史学不仅要了解并说明这些事物的真相,还要对这些事物出现的原因、结果加以解释,并要作出价值判断。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在揭示事物时,竭尽想象,呈现细节,不乏虚构。政治课程则以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为标准,褒贬事物,重在导向。历史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重视了解历史的真相,客观地说明历史的本来面目;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与考察历史事物,将重大历史事物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评判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不仅如此,历史课程还要将诸多的历史事物联系起来,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揭示其时代特征,认识其发展趋势,从中吸取历史智慧,并服务于现实。

由此可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但又强调要达到“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境界。这种境界恰恰是历史课程赖以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需要明确而多元的目标为导向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信息量之多,其真伪之难分,其解释之纷纭,在各类学科中,当属首屈一指。就历史学科的本质而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真务实是历史学科的不懈追求。历史教科书尽管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也仅仅是代表主流观点的一家之言,与真实的历史依然距离甚远。因此,“教教材”对历史教学而言,绝无可取之处。而“用教材教”,则需要以明确而多元的目标为导向,为规范。

我们要注意区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对学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历史教学目标的制订需以历史课程目标为凭依,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变化的结果为归属,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为思维框架。要深度挖掘课程目标中关于初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提升的各种元素与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目标。

要注意把握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内在关系和三者联系。

在“知识与能力”层面,要以“点”的知识为基础,依据历史时序,连点成“线”,形成历史线索。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底层基础,必须扎实、牢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不能简单套用现代人的眼光,简单类比,而是要站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及人物、事件。理解与解释历史,需以历史材料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要注重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要从纷纭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合理处理信息。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文学作品。要具有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力。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从感知历史,到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需经历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价值、探究历史问题,并掌握学习与解释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亲历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并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6

经过分析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发现,高考历史命题的立意变化了四次。即高考历史命题立意从最初的历史知识命题立意,到历史学科能力命题立意,再到历史学科素养命题立意,最后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立意。如下页图所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是跟时间紧密相连的,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历史,现在发生的事实就能成为未来的历史。同时,历史也跟空间有联系。目前,人类的活动主要分布在地球上。地球上又可分为许多国家,每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活动不同,故每个国家的历史也不同。实际上,这一核心素养与全球史观相联系,要求同学们用全球观念、整体的观念来认识历史。对某一具体历史事实进行认识时,同学们要将历史事实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研究的历史事实都是在过去发生的,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转性。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来努力再现历史事实。所以,这就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资料,另一个是逻辑推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注重在引用可靠历史资料的同时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与认真、严肃、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相对应,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事实。要想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同学们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界限,感悟和理解历史事实。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是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正确地解释历史事实应先正确地理解历史事实。

5.历史价值观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7

手段;师生关系;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90―01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学”的手段,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更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应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的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要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需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更要发掘校本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的。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中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满足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再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原则;理念

【Abstract】Teaching innov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teaching, the use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idea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situation of history teaching, must comply with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w teaching of history, history of innovation in teaching principle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nnovation; principles; concept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63-01

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以探索过去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为内容的学科,历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以人类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学生)的智能、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精神陶冶与精神培育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反映出来的精神、观念正是其核心,因此,历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重大。初中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必须首先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可见,在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统一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教师关注它,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教师们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的生动素材。

1.历史教学有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的仁人志士比比皆是,如屈原自沉汨罗江,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发出肺腑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无数为新中国诞生而捐躯的共产党人,他们都充分体现了雄浑精深的民族之魂和爱国主义情感。另外,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海外学子纷纷回国,比如钱学森,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毫不心动,决然回到祖国,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报效祖国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素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同民族的命运自觉相连,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进而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2.历史教学能指导和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明确是非真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学科是偏重于精神方面功能的一门学科,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上,让他们学会做人,怎样做人,即怎样才能做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有道德、有纪律、有修养、有合作意识的人。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为人立世,也是一些青少年学生仿效的榜样,所以历史教学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都是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仿效的榜样。又比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取向的重要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将有利于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

3.历史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纪律的思想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闻名于世,“知书识礼”“尊师爱友”是传统的美德,这类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知书识礼”如“虚席以待”、“三顾茅庐”,“尊师爱友”如“程门立雪”,等等。这些丰富的历史素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熏陶。

4.历史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现实意识,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