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11-09 10:43:26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1

“情景设定―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实际应用”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流程之一。目前,初中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并未做到尽善尽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情景设定”环节中,情景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不具有真实性,不能引发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共鸣;第二,在“提出问题”环节中,往往重视提出问题的数量而轻视了质量,不能保证问题研究的价值,而且过多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时间,使学生的学习精力过于分散;第三,在“分析、研究问题”环节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不能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中,或是老师自己分析问题后就草草了事,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四,在“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方法”环节,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互相交流,或者交流也是语言的交流,并非思维能力的交流,交流流于形式化,甚至是学生的解决问题方法不被老师重视,老师总是给解决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五,在“实际应用”环节,被动接受的弊端全部凸显,似是而非的“全懂”,让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拓展,并未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在实际应用中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方法

1.紧贴实际的情境设定

教师在数学课之前,须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内容和判断学生认知水平之后,结合实际设定问题情境,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在提问中再现实际情景,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满热情地主动获取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问题内在的实质探析

数学习题具有形式多样、方法多解的特点,在某一问题学习之前,要明确学生对问题的接受程度和问题的教学目标,之后设计由简到繁的解答阶梯,在解答过程中把握问题内在实质而非外在形式,即“授人以渔”,不仅让学生学习这个问题的解答方法,而且学会这一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或者在数学概念、符号、算式、结论的应用上,应该重视其来源和推导过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抽象背后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推导能力。

3.合作交流与实际应用

在问题得出答案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在不同答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彼此的思维方式,然后再遇到其他问题则可循环应用,另外可以以不同情境的方式设置同一实质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自行归纳总结,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问题解决”教学实践案例探究

1.以“反比例函数”解答为例

习题:“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t(单位:h)随注水速度v(单位m3/h)变化而变化,该用怎样的函数解析式表达并求得当注水速度为200m3/h时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该问题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特点。课程设计如下:第一步:在课程伊始,使用多媒体放映游泳池的照片,标注入水口。第二步:提问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游泳池的容积有多大吗?”“你们知道游泳池的水多长时间换一次吗?”“你们知道一个2000m3的游泳池能同时容纳多少人吗?”等问题。提问之后,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同学们或互相讨论或查阅课外书籍,找寻答案。前两步已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步:引入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并可以互相讨论”反比例函数“在此题的应用以获取答案。第四步:教师归纳总结,兼顾学生的答案给出正确的答案,即:t=和t=10。

情境创设紧贴实际,多媒体的应用恰到好处,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课堂属于学生的优点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问题的探析中明确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

2.以“随机事件”定义为例

分析:随机事件的定义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深入理解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一步:课程伊始,教师可以以抛掷硬币或者骰子的方式让学生“猜”结果。第二步:提问如:“同学们,你们能够准确猜到老师抛掷的下一次结果吗?”“同学们,你们认为正反面出现的频率相同吗?”“同学们,你们认为骰子上的数出现的频率相同吗?”等问题。第三步:总结学生答案的正确之处,给出随机事件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然后结合第二步中的问题适时深入拓展。第四步:为了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再举例让学生判断如“篮球运动员投一次篮能否得分”“开车在某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水加热至100℃必然沸腾”等问题是否属于随机事件。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科理论性较深的问题

物理教学的特殊性在于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物理科目自身又是注重实验性理论总结的,学生在初始接触到此科目时较容易产生兴趣,但是随着理论深度的增加,过度理论灌输会产生一定的乏味感,如果课堂实验无法缓和,就会导致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都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学习兴趣逐渐消磨。长此以往,学生对科目的学习欲望越来越低,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2.物理教学中的内容偏多的问题

物理区别于其他理科科目,其具有较为灵活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许多相关科目的知识,例如数学、化学等相关科目的知识,因此物理学科本身具有了较为繁多的学习内容,所以在老师对于科目知识的传授上通常需要较多的进行科目间的串联,还需要讲解各种类型的解决方案,目前学生面对复杂多样的解题方式和技巧,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对于学生的学习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物理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物理教学的单一是因为学科中理论的理解较为困难,就简单的对比高中物理和数学的教材来看,数学教材中的理论、公式等都会有很长的篇幅进行解释,而物理教材中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多为文字性的例证或者实验案例,这样的例子对于学生理解上的帮助并不明显。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大都属于个人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课程授课流程也都趋于个人习惯和经验,这种方式对于新课改下教学要求的满足并不明显。

4.初高中理论知识过渡的问题

初高中物理理论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由于初高中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差别,初中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物理学科中对于知识点的概念内容设置的较为浅显易懂,而高中的课程为了逐渐接近并与大学相应的知识理论做好衔接,因此在其知识点的分布上往往比较密集,而且内容深度也有所加大,对于理论的总结和归纳更为精简,学生在理解上很容易出现差错,或者难以理解相关的理论内容。而且初中阶段较多的实验内容在高中阶段较难实现,这是因为高中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深化使得课堂实验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得物理这类需要借助实验观察来进行分析的科目课堂效果不理想。

5.新型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未随教材的改革而创新的问题

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是一种要求全面能力提升、思维张力加强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而物理学科由于自身的理性概念内容较多,本身对于扩展思维的培养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授课方法并没有随着理念变革发生大幅的变化,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依然在各地流行,学生很难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二、相应的解决方法

1.通过整理知识点来解决理论性过深的问题

教师对于知识点进行更为详尽的罗列和联系,只有教师将课程内容的理解到位之后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具体在进行知识点的理顺和整理时,需要注重对课程重点难点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对于章节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对于课堂教学中需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流程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理顺知识内容。

2.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解决内容偏多的问题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高中物理的内容偏多主要表现为知识点涉及的科目多,需要联系的内容多,知识构架较为复杂,这个问题仅靠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关键还是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努力,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要很扎实。但是跨科目的知识运用并不会像直接在本科目中应用那样方便,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能够让教师的经验和学生中一些合理的方法得到快速的传递,从而降低知识内容过多所带来的不便,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3.应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解决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主要在于课堂教授方式要脱离传统的简单理论灌输,只有脱离这种传统方式的束缚才能更好的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学中较多的加入了课堂实验,而高中课程中的实验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增加课堂实验的次数,并将知识点融入到课堂实验中去,这样就能够改善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造成的疲劳心理。也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主动的问题创设、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路选择判断等,来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避免单一理论的灌输,从而很好地改善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压力和厌学问题。

4.通过改善教学方法解决知识过渡的问题

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个人能力,据此来寻找一种能够适应学生平均水平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知识过渡中的理解能力差异,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化理解的自觉性,对新型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速度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因为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师必须准确掌握教学问题的切入点,采用循序渐进和引导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缓和学生在知识深化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5.通过优化实验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通过增加课堂实验,并将概念理论同步融入进实验当中,以提高教学效果。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增加实验内容是较为关键的问题。具体应用时可以采取小组分配的形式来进行实验,对于小组内部进行相应的分工,部分成员进行实验操作,部分成员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然后全组结合课本理论讨论,分析实验先后步骤和结果数据,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小组进行相应的过程审查,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总结

纵观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出发点还在于教师方面,只有教师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身能力,注重对新时期教育目标的理解,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发展空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述胜,刘继青.中国现代课程改革的文化问题[J].江苏教育,2009.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3

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重要作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增加问题解决的策略内容,教师应有目的地根据问题解决策略组织问题,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一、尊重鼓励学生的创见

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有的似乎与学习关系不甚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有悖于课例所要阐述的道理,但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闪光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多给激励评价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他们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老师赞扬和认可。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应采用否定的评价方式,应给学生多点鼓励,提倡学生“擦出”一些美丽的“智慧”火花。

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就要有冒险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地向各个方面发展,养成遇到问题爱求异思考的习惯。

3.注意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多次的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当学生尝试成功的同时,创新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发挥学生们聪明的天赋。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再创造”意识受到了保护,转化成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这样,学生获取成功后,对于学数学更有动力了,从而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世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来源,其中心是人。人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世界是人生存的空间,人生存的空间才是美丽的生活世界。教育是以人在生活世界中生存为前提的,以使人生更美好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大量、频繁地与生活接近的问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世界中存在。

1.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喜欢新奇,富于想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重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我在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做“分一分”“摆一摆”的游戏;在教学“6和7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石头做“猜一猜”的猜拳游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为能使数学知识得以广泛应用,就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的知识后,我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五年级师生利用双休日去旅行,学生一共96人,教师一共5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大客车有42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200元,面包车有18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100元。如果派你去联系,该怎样租车?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为方案研制组,两天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方案,并进行最佳方案的评选。学生经过社会调查、访车站、问司机,有的与家长、同学、教师反复讨论后,找到了各自认为最佳的方案.即使有些方案未必可行,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远比做几道数学题强千万倍。

3.动手操作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自然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

俗语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未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来。

1.激励学生自学,拓宽思路

自学能力是依照一定的基础对新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借助于忘记,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等进行加工,得出新的结论和方法,达到无师自通的能力。

这一点,我主要是发挥“引探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和“反馈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优势,不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始,在指导学生看书时,只要求学生知道第二天教学的内容就行了。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能够掌握基本内容。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看书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得以明显提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我的条件

心理学表明,人都想表现自我。特别是小学生更想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得到同学或长辈的称赞与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

如讲完小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商店购物,然后自己进行运算、交款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测量门窗和墙壁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各抒已见,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尽可能的表现了自己的智慧,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屯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帮忙算一算在银行存储500元钱6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利息。

参考文献:

\[1\]黎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两翼”的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3,(6).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4

我所教的学生由于存在地域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就给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一定的制约和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英语基础,给词汇教学增加了难度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教这门与中国农村现状不大相等的学科困难很多,压力很大。我们都知道市里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英语,而在农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即使有了学校开设了英语课,一周也只上一、二节课,所以大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英语起点几乎为零,对英语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语感,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多,学生就越发感到英语学习的困难。读单词难,记单词更难,久而久之,词汇教学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难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单词时,老师先领读几遍,然后学生领读等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读单词之后,就结束了单词教学,只有一部分重要的单词会在课堂上讲解,要求学生课后书写单词和记忆单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单词产生了厌烦心理。

三、家长重视不足

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英语十分重要,但他们从不询问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更不用说参加英语课外辅导了。因此,也就很少关注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情况,把一切都推给了老师,家长什么都不管。实际上,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培养,学习态度的端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但是,农村的大部分家长观念落后,忽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当你让家长考一考学生的单词时,他们常以不懂,不会为由来推脱,即使重视的家长也不能持之以恒。而老师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单词的检测无法做到及时,久而久之,不会的单词越积越多,就导致了接下来的学习寸步难行。

笔者根据以上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情况和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方式:

1. 利用直观教学法来教授单词。

用图片、实物等一系列的辅助教具来教授单词。既直观又形象生动,也可以节约时间,特别是对刚接触英语的学习者来说,采取直观教学,便于学生一开始就把某些实物与英语词汇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教授身体部位词汇时,指着相应的身体部位去读单词,同时板书,学生很容易就知道眼睛是eye,耳朵是ear……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再比如:学习动物时,老师准备一些动物玩具,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画些动物图片,这样在课堂上学习但此时,动物、图片、单词相结合,十分形象直观,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记忆单词的效果得到提高,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通过词汇的构成规则记忆单词。

利用合成词、派生词等总结和记忆单词。能根据所学的词汇构成方法和特点来猜测、判断和记忆单词,这样可以使得单词的记忆更加轻松一些。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老师应注意这一点,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例如:sad(adj.)――sadness(n),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举出类词,ill――illness,sick――sickness,dark――darkness,kind――kindness等等。让学生自主的归纳adj.+nessn;再如,加-er后缀构成表示认得名词,sing―singer,work―worker……这样教学单词,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好习惯,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利用读音记忆单词。

我们在学习单词时,首先要把它读出来,所以我们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可以根据单词的读音来记忆单词,如:字母a在开音节中发[ei],像make,take,cage等,二在重读音节中读[?],如:bag,cap,camp等等。有时可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来记忆单词,如:tion发[??n],pollution,nation,collection等等。这种记忆单词的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四、词汇教学的手段应多样化

在英语课堂的词汇教学中,不能只是单一的教与学单词,应该多用一些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和设计一些游戏。在学习stand up,sit down时,老师说sit down时坐下,stand up时起立,经过反复几遍的操练。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例如:在学习身体部位时,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激趣手段(做游戏)来展开教学。老师先做示范,边说边表演,然后老师发出指令,全班一起做,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明白了这些指令,就可以分组来做这个游戏了。eg:c lap your hands;stamp your feet.C lose your eyes.shake your heael.全班操练带有一定的节奏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1. 通过对应词来学习新单词。

在学习新单词时,可以利用已学的单词来学习,如:在学习old时,old means not young,and old means not new .这样不但可以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还可以把old的两个词义“旧的”、“老的”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 利用情景教学法来学习单词。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前言:

要想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导学生不能够轻易的放弃,要让他们重视学习,通过思想的引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决条件。

一、创设趣味性课堂,提出有效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有效地培养出来,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互关联的。这也要求教师需要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等。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创意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虽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被称之为有效提问。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可能读不懂题面,也就不能确定如何解答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兴趣和偏好是比较固定的,很多时候小学生即便能够听懂教师的问题,也会由于问题本身的枯燥性而不愿意主动回答。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无效提问。为此,教师要转变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通过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会提升。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趣味性的课堂。

比如在教学完成法相关的内容之后,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通过提问一些应用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在趣味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将这些应用题用更加精彩的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例如教师提问:“同学们,昨天老师去花鸟市场买鲜花的时候,发现最近市场上的玫瑰花比较多,老师就和花店老板聊了两句,花店老板告诉我,我们店里的顾客一般会买两支月季,而购买玫瑰花的数量是月季的两倍,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帮老师算一下他们店的顾客一般会买几支玫瑰呢?”在创建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采用了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比较具体的想象出问题场景的画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激发其回答欲望,在教师提问完这个问题之后,就会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被教师的描述吸引到了问题情境之中,纷纷举手回答此时教师的提问,就能够被视为有效提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踊跃回答问题的情况,是因为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秉持了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原则,创建了一个带有趣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在听到这种问题的一瞬间,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被教师吸引了。如果每一堂课教师都可以多多提问这样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在日积月累的背景下被培养出来。

二、积极教学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兴趣才能够在课堂学习当中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挖掘自身的创造性。然而,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不足以完成这一学科的学习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利用这种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相关内容是教师会发现,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的内容,在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方面,并没有展现出较大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处理小数除法的计算题时,会因为粗心或逻辑混乱等诸多原因点错小数点,不知道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小数点的摆放位置,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为了转变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为学生讲解一些有效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

比如在教学完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列出几道课堂计算题,让学生先利用教师整体教学的办法进行自主解答,五分钟之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自己核对自己的答案,并且通过课堂举手的方式来统计学生的正确率。通过做题实践,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计算得数方面并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但是偶尔会因为点错小数点而将整个题目做错,出现失分的情况,这也是非常可惜的。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发现刚刚很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都出现了点错小数点的状况,那大家快来想想办法,有没有什么简单的计算办法能让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轻松找准小数点的位置,解决这个大难题呢?”此时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如果有学生提出了比较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对学生予以肯定,并且带领大家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如果班级学生在这方面没有较好的思路,教师也要根据自己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掌握。让学生先将整个小数除法的式子看成是整数除法,查清楚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后面共有多少个数字,计算结束之后直接在结果数字上整理,从最后一位数字开始向前数,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后面共有多少个数字就往前数几位,这样整理出来的最终结果就是正确的。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一些比较具有建设性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数学成绩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加有趣的学习体验。

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具有问题意识,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课堂氛围当中,通过引导,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策略 方法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例4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数学情境;生活实际

解决问题是为帮学生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设立的新模块,也是数学情境化的基本模式,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分析影响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出现困难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针对学生实情对症下药,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技巧和实践能力,从而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大量课堂实践数据表明,低年级学生解决解决问题困难的原因根本在于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类型、结构以及对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没有理解透彻,没有摸清线索和规律。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优化和提升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指导读题,领悟题意

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白问题是什么,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能阅读并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之间的联系。二年级小学生常常因为会读其字,不解题意而在试题面前踟蹰不前,这是低年级解决问题的重要绊脚石。所以我们就要传授学生一些“读题”技巧,让学生掌握寻找题干重点的词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意思,也可以通过灵活转译来理解认知。比如:一支笔卖2元,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笔的3倍;那么买一支笔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是个两步解决问题,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①要想得出最后结论即两个一起买一共多少钱,就必须知道两个各卖多少钱。其中知道一支笔是2元,而求文具盒价钱的关键词在哪里?在这个“倍”它是乘法解决问题的标识,几倍就是乘几,所以这里文具盒的价格就是2×3=6元;②知道了文具盒的价格,就可以知道两个都买需要2+6=8元。

这样给学生层层分解,让大家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关系技巧,弄清楚数据之间是加减乘除哪个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引导大家就掌握了捋顺线索的技巧。

二、借助媒体,灵动数学

二年级的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待开发,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但是孩子们同时又具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容易开小差的毛病。针对这样的实际学情,在教学相对抽象的解决问题模块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合声像一体的优势来牵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欲望。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变成图象或动画信息,赋予了鲜活的情境,契合了学生喜爱看动画的特点,达到了激活大家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形象探索中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教学目的。如例:一双鞋50元,一条裤子40元,小花支付给售货员100元,售货员应找回多少元?低年级的小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文字描述不感兴趣,甚至对支付和找回这样的关键词不能理解,这样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这个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学们根据动画情境和人物对话,很快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明白了支付就是小花给售货员钱,“找回”就是售货员把多余的钱还给小花的意思。这样一来,将抽象的文字描述以形象的动画音频展现出来,让学生最大范围接触信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创造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实现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借图示意,理清思路

媒体动画展示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课堂上帮学生理解题意的好帮手,但是运用最广泛,最简洁的当是图示法。图示范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辅助讲解,还是我们在测试中的好帮手。在我们捋顺不清楚解决问题中数据之间的关系时,凭空想象可能越来越乱,这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示意法来将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例题:白兔妈妈说:“你们真能干,采了9个蘑菇。”这时小灰兔不好意思地说:“哥哥采的蘑菇是我的2倍,我下次一定努力。”问哥哥采了多少蘑菇?许多同学一看这样的两步解决问题就懵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线段来演示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个1厘米线段来代表小灰兔的蘑菇;②因为哥哥采的蘑菇是小灰兔的2倍所以哥哥的用2厘米线段表示;这样一看大家明了起来,原来总的蘑菇数是小灰兔的3倍,所以小灰兔采了9÷3=3个蘑菇,而哥哥的蘑菇是他的二倍,所以哥哥的蘑菇是3×2=6个。如此图示转换,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叙述和纷杂的数字关系转化成形象灵动的图形展示,然后同学们再“按图索骥”解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上文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二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技巧的几点心得。总之,面对小学生感觉抽象的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孩子们的形象认知特点出发,引导他们认真读题,并能通过一些图示技巧来辅助理解题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参考文献: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8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66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也验证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现代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自然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人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目前存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音乐是一门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学科,通过音乐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的音乐知识,更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的学习。

(一)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够强

音乐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但是这种“喜欢”仅仅停留在学生最初进行学科的学习,能否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着重要影响。目前在小学音乐存在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强的情况,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不能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想要学好音乐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感悟,而不管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对音乐的感悟,都要建立于兴趣的基础之上,因此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强,势必影响学生有效的学习。

(二)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够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极其宝贵的一种能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最佳的年龄段进行适时的培养。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音乐既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学生拥有较强创新能力才能学好的学科。为了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起重视,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三)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人都认为,音乐就是教学生唱歌,这只是对音乐的一种片面的认知。音乐是一门十分高雅的艺术,并不仅仅停留在“唱”的层面,唱只是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歌唱这种形式却又能很好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与兴趣。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注重对学生进行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与音乐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十分必要,因为优美动听的歌声不仅建立在嗓音之上,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然而教师如果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对小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觉得音乐学习十分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音乐学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基于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就开设音乐课,然而音乐课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的理念依然存在。很多人将音乐教学视为一门“副科”,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余时间并没有对学生提出过多的要求,而短暂的课堂几十分钟课时偏少并不能为学生有效进行音乐学科学习提供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解决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提出以下几种能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学生十分喜欢的小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歌唱比赛,也可以组织一些能够使学生表现自己的小活动。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能够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学习的海洋里自由的飞翔。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有创新性的想法,教师要引起重视,并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创新的机会,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从小学阶段就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

(三)将音乐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为了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在理论与实际结合方面下工夫,多多进行思考。

(四)对音乐课堂教学引起重视

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范文9

【中图分类号】G633.6

与老教材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虽说在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与目前的数学课改精神相违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改中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关键,也是当前课改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编排顺序上的阶段性

在以前的老教材里代数和几何是分开的,但是代数和几何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学习代数的同时也在学习几何,而数学知识又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两部分内容都能掌握,而新教材是一章或两章代数然后学习一章或两章几何,这样有一部分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已经淡忘了,在下面所学的内容中如果遇到前面的知识时模糊不清或已经忘却。

二、教辅与新教材不配套

作为一名九年级数学教师在下半学期迎接中考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在这些教辅资料里有很多的题目牵涉到老教材有而新教材没有的一些定理和公式,有的老师就进行补充以前的一些定理然后再讲解,这样做是不是合理呢?今年在郑州九中召开的中招复习研讨会上我曾向省教研室的骆传枢主任提过这样的问题,他回答是这样做根据课程标准是不合理的。

三、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很多教师课前要准备新老两份教材,对于新老教材都有的内容按老教材的要求去做,新教材没有的内容按老教材进行补充。重视定义,公式,定理的教学,而忽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例如新课程的安排都是先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去探究、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或定义。比如九年级上册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新课程先给出生活中的实例---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然后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而有的老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讲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欣赏刚才的问题,这样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老的教学方法,教师只管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对教学的概念理解为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发现也有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数学课是学生的数学课,教师应退到幕后当导演,这是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错误的理解。学生是主体,绝不是学生唱主角,教师靠边站,放任自流的做法会使学生得到的知识不系统,只能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不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合作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比如"你说的很好、你说的很对"等词语来评价学生,认为只有老师的评价才是对学生正确的认识,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这与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点脱节了。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无论是老师的评价还是学生互评都必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当然教师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自我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创造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学生去主动评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自我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一对一,也可组内成员间相互评价,或组间进行相互评价。学生互评是对自我评价的补充和检验,内容应与自我评价内容一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离不开良好的民主氛围。

3、引导学生评价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