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集锦9篇

时间:2023-11-10 11:08:22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 计算机课程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16-01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活动也随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社会对既懂计算机又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这个契机下电子商务专业应运而生,在经历了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下,从1998年各高校只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方向到现在己将电子商务专业收录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并且可招收硕士和博士,授予其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位,在历经了这十多年的探索研究,电子商务专业己经具有了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我院是民办本科三表院校,从2002年起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曾经是本科、专科兼招,在几年的培养改革过程中,至2010年便只招收本科学生,在就业岗位及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对我院学生自身特点的探索中确定了适合我院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在这几年的实施中不断完善,形成了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电子商务行业的政策法规,能在商贸领域、政府机构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等第一线实际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具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专业基本要求:本专业以现代商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信息化基本技能为辅助,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坚持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专业培养特色。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的商务模式。学生将受到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管理、规划和设计电子商务应用问题的基本能力。(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2)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3)实践能力强、上手快、有一定发展后劲,适应社会发展和胜任岗位工作需要。(4)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6)熟练地掌握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力。

针对这一目标及专业基本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骨干课,专业方向课,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实务、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PHOTOSHOP、网页设计、SQL数据库、PHP动态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就业方向的侧重分为经管营销类课,计算机类课程,其中经管营销类课,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多种商务活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让学生会用,熟练应用来帮助其完成商务型工作目标,这一部分学生主要从事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站运营经理/主管、外贸电子商务工作;另一部分是计算机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类的相关技术,能够开发、设计,熟练使用,综合应用本课程知识,使其成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这一部分学生主要从事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站策划/编辑工作;针对不同侧重的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会有所不同,前一种加大经管类课程,减小计算机课程比例,将计算机类课程浓缩并提炼出应用型部分加以开设,将课程细化,模块化,精讲细练以达到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后一类学生类似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主要课程以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为主,区别的他们的电子商务知识会多一些,所修课程以电子商务活动为目标,计算机专业性更强一些。

我院属于前者,所以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要侧重应用,不以计算机知识为主,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将计算机课程作如下调整,以学生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实现课程的实用化、模块化、精练化。

实用化,即就业岗位需要哪些知识、技能,我们就讲哪些知识、技能,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入课程中,弱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课程。

模块化,即将计算机知识整休构想,前后衔接有度,课程设置合理,搭配得当,讲授过程前后有序,知识层次和技能培养成体系,强化课程整体性,系统性,使培养的学生经过学习,对整个知识体系都有所了解,掌握所有需要的知识。

精练化,在课程学时一定的前提下,精讲细练,课程内容合理,有粗有细,有重有轻,让学生学习过程中能把握学习的度,哪些是主干,需重点掌握,哪些为了解,课下完成,要合理取舍,不要一味多学多练,学生疲备不堪,老师怎么讲都讲不完。

具体来说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当作一个模块,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在电子商务方向上的应用能力,有哪些能力呢?实践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哪些知识呢?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网页知识,美工方面的知识,数据库方面的知识,网络编程的知识,按着这个想法,需要开设的课程如下,计算机文化基础,PHOTOSHOP,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SQL),PHP网络编程(JSP网络编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网页(动态)制作,和网络相关的知识,这个课程是有顺序的,并且内容相关的,每科课程互有交叉,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如果可能最好一个老师讲解,前后衔接上,内容互补,这样能省去很多重复的内容,也能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状态,查缺补漏,做到单独可使用,整体最佳的状态。实用化方面这些计算机课程都是应用型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要实际应用的工具,都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它们在一个体系下像工具一样被讲授,让学生多学多练,在实践中提高其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这些课程的设置也是精细化的体现,只开设了和电子商务相关的核心课程,其它理论性课程如有需要在这些课程中了解性讲授,不做单一课程。

计算机课程目前与英语课程相似,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属于一门工具类课程,是必须的,必备的,却也是简单的,实用的,所以说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如何取舍,如何确定内容是我们现在的主要工作,要精,要准,要符合就业需才是我们计算机课程开设的总体任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目标,要确定不同的计算机课程模块来配合,提高学生总体能力水平,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美)特班(Turban,E)严建援.电子商务管理视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2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机电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1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岗位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机电行业正处于平稳和较快的发展态势。毕业生就业率处在各行业前列。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具有深远影响,人才培养改革中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以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和人才能力可持续发展。我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调研,专业团队对山东盛泰车轮有限公司、山东魏桥集团、山东华宇铝电有限公司、山东铝业公司进行调研得出就业岗位。(表1)

通过大量调研归纳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机械产品绘图员、钳工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维修、电气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售后服务。核心岗位为钳工装配与维修,电气设备操作与维修,由核心岗位重新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与岗位对接。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机电专业的课程标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根据机电产业的发展和机电市场的变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职业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和开发本校课程,突出与专业特色相关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课程建设;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大力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规划。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

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现课程体系与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解决专业服务企业岗位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做到优化基础,强化应用,突出能力。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并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以岗位能力为基点开展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根据“机械制造装备+铝冶金设备”维护维修岗位能力及制图员、机修钳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市场设备维护维修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学习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教学做一体化,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群相对接。

2.4 具体实施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2010级机电专业1-5班,2010机电专业1-2班,以上七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共计308人,教学效果显著。

2.5 推广应用价值

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共享机械技术及教学资源库,电气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业网络技术专业共享电气自动化模块及教学资源库,带动专业群发展。

3 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建和实施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试点与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设计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把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紧密围绕岗位要求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2008、7 作者 王襄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启示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3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来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机为主,机电结合”、“以电为主,机电结合”或“机械课程和电子课程的堆砌”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此,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重庆部分学校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考察,发现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不足:

(1)一些反映当今新技术的课程没有纳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突出使用与课程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特别是有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数学软件和CAE软件等,课程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2)课程交叉内容多,特别是专业课,例如《数控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数控机床维修》和《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有大量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精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3)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强调操作而排斥知识的重要性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潜能没能充分发挥,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实践能力较差。现行课程体系力求在培养操作工,而不利于培养高级机电一体化应用性人才。

(4)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厂真实环境,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实训设备由于缺乏技能型教师和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突出“新、精、实用、高效”的特点,以能力为中心,创建一个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所谓课程体系的新就是指要反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反映机电一体化专业新技术;课程体系的精指课程设置简捷而无冗余;实用指课程设置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高效指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效率要高。其思路如下:

第一,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基础,强化基础课程的应用。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给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识型工作大量增大,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赖个体的知识、判断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机械、重复的动作技能;固定工作减少,部分时间制工作增加,工作流动加快,更换职业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情;技术革新造成许多工作合并,使得工作范围拓宽,在现代工作生活中,同一岗位上的个体相对以前来说要做更多的工作;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的工作更多地是一种团队组织的工作,要依靠群体合作来完成,而不是靠个体来完成。工作性质的这些变化要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要新、要完整,有利于再学习能力、转岗能力培养和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对现行课程作以下调整: “注重基础,强化应用”,英语和数学由两学期增加到三学期,增加专业英语、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强调数学软件(如MATLAB)的应用; AutoCAD与机械制图融合,通过AutoCAD为工具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这样就不用把AutoCAD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增加软件的应用内容(如ANSYS和ADAMS的应用)。

第二,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在构建高职机电

一体化课程体系时,存在把能力本位理解为操作本位和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解为反复操作训练的误区。学生见习的多,实习的少,重复的操作训练多,综合的技术实践少。什么是“技术”?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技术最初被看作是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即人类在生产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主观能力,这种看法反映了手工工具时代技术的形象。近代科学兴起后,技术主要表现为,依据自然规律,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特别是以机器的使用为中介,对物料、能量、信息进行转换或加工,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在当代,人们通常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总和” 。技术实践指的是人们的技术活动,技术实践能力不仅包括操作能力,还包括技术设计的能力等,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包括设备的操作与维修,还应包括设备的机械设计、控制设计以及设备制造技术。所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不能仅仅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应该突出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第三,改进实验、实训的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化,以学校企业双赢的方式,将学校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实训投资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将有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则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二则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则盘活学校的实验投资,四则巩固了“校企结合”的共同利益基础。

第三, 以“基础+项目”的模式够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段式课程模式”

通常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其中公共基础课指语文、数学、外语等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专业原理性知识所构成的课程;专业课是由一些较为具体、适用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训练四部分组成,本质上是弱化了基础,强化了操作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该课程体系结构除了削弱了基础外,课程交叉内容多,专业课程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鉴此,我们通过强化基础,取消专业课,提出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的专业技术基础,项目(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基础课以课堂教学加实验的形式授课,项目(训练)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根据岗位的要求开发训练项目,由学生根据择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他(她)所需的项目,从而保证按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以能力为主线,项目的主要来源是职业岗位,一个项目的内容应该涵盖一个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要求,如旨在培养数控车工的数控车削加工项目应在数控车床结构认知、数控车床的维修、车削工艺、车削刀具、夹具、量具和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再如机床设计项目要涵盖机床制造厂设计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内容。项目以工作为本位(指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习)的形式实施,由技师、工程师、专业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1)基础(学时:共4学期):基础英语,专业英语, 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及积分变换,法律基础,小平理论,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液压传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设计方法,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数控原理与系统,现代控制理论。

(2)项目(学时:共2学期):数控车削加工,机床设计,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设计,刀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等。

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应用性人才,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了构建“新、精、实用、高效”,以技术实践能力为中心,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基础+项目”的 课程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9-132.

[2]徐小钦.现代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87-92.

[3]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122-124.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吉教职成字[2014]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吉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吉林省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的现状,成立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多元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了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各自办学,各自为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联系o密的有机整体。目前吉林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中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和技能重复甚至倒挂,中高职衔接内涵缺失,没有合理的衔接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理清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吉林区域产业链,通过充分调研理清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吉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以机电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是中职阶段学生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专业知识更深,技术能力更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见表1。

(二)确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

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纵向与横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职培养规格: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和电气安装图;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工艺及调整操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培养规格: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的相关岗位,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一般中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调试;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中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经验层面的单一技能和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一般的经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高端的策略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要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主线,构建适应中高职培养规格的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并确定体现完整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

(一)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原则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组,邀请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专家、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多元参与,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新课程等。最终确定各自所属课程,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划分明确的界限,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对于素质课程,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高职阶段着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职阶段以实践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维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阶段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于专业拓展课程,中职阶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提升,高职阶段强化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机电一体化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在衔接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年制管理,执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衔接在教学实施中的策略和优化路径还在积极探索中,它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桂萍,宋S.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31-33.

[2]张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 24) : 279-280.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5

(1)设计题目、内容不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每届或每班的指导教师不同,设计题目、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偏离太大。如有数控机床改造设计、伺服系统控制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等,要求、工作量也不相同。有的设计任务偏难,有的设计任务又太简单。

(2)设计资料缺乏。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在相关的杂志刊物登载,书籍相对少一些。要进行课程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较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汇编及设计手册,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资料,往往是教师帮助寻找资料。而且没有像机械零件设计那样的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设计中盲目性较大。

(3)师资不足。

最早几年机电专业方向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指导教师有2~4人即可。一般由主讲或熟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师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的扩招,机电专业扩展到4~5个班,指导教师需要8~10人,明显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培养。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进措施

(1)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配齐设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未见过公开出版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收集较全的资料进行汇编,与指导书汇编成册。

(2)规范设计题目,统一要求。

规范设计题目不是整个设计都用同一个题目,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按统一的要求下达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以简易数控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较为合适。在市场上可见的机电产品多得很,不是所有的机电产品都适合做题目,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机床设计、机器人设计控制为典型产品的,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容。机电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器人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在电的方面主要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械方面介绍了机械运动、机械传动、机械结构及相关的标准部件,如滚动导轨、滚珠丝杠等。在选题及设计中要反映上述的内容。因此规范化的题目主要为数控车床(或铣床、钻床等)设计、车床(或铣床、钻床等)数控化改造设计、或是工业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机械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进给轴传动部件,机器人的腰身、手臂运动部件及滚珠丝杠、导轨的应用等。电的方面包含数控系统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对机械部分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机电结合。对规范化的题目、要求及上述设计内容都已编入指导书中。

(3)指导教师的培养。

首先被培训的教师可以跟班听课,熟悉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中跟班辅导,以培养出合格的指导教师。

(4)加强督察。

当指导教师接到指导课程设计任务后,首先拿到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要求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由教研室主任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才可向学生下达任务。指导中,教师要填写指导日志,随时记录指导中的难点、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结,以便下一次指导时提高设计水平。

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

3.1设计题目确定及要求

3.2总体方案确定

(1)总体方案设计;

(2)绘制总体方案图。

3.3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设计

(1)切削力计算;

(2)滚动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伺服系统传动设计;

(4)步进电机当量扭矩计算及选型;

(5)机械传动结构设计(绘制一个轴的机械装配图)。

3.4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确定控制系统方案及绘制系统框图;

(2)单片机的选用;

(3)存储器的选用与扩展;

(4)译码电路设计;

(5)接口电路设计;

(6)绘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3.5基本的参考图表汇编。

4近一届学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情况

4.1教师配备

近一届机电专业学生,每届有四个班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共配备6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为独立指导教师,两名为辅导教师,为培养新的指导教师储备力量。

4.2指导书的使用及设计过程

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一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师按照要求写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经研究所长审查后发给学生。设计题目主要有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C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在同一个题目的学生中,要求设计进给轴部件时,一部分学生设计X轴进给部件,另一部分学生设计Z轴进给部件。整个过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题目、要求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给出的设计步骤、方法,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再进行机械传动部件设计,最后进行CNC硬件电路设计。整个过程经过了机械、电子两方面的训练,实现了机电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4.3填写指导日志

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填写指导日志,记录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小结。

5本文总结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6

【关键词】机电综合实训 就业为导向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32-02

2013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开设在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既懂机械设计又掌握电气控制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工作才能提高技能水平。针对该情况,我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进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机电综合知识。安排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结合本校实际,主要研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被控制的机械机构。其中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这样一个设备很好地阐述了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利用现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

一 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校将机电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向定为车工、钳工、数控和维修电工,都是单一的实训,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把整个机电专业的有机集合,将机和电的课程通盘考虑。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连接、控制原理、控制软件编制、安装调试与操作的综合实训。正因为我校机电专业能根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提供实效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这个有十多年办学历程的专业到今天依然充满活力,依然有很多学生要求就读该专业。

但从毕业生的反映看,我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不少问题:(1)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2)一些简单的专业课占用课时过多;(3)没有以就业为目标,设置范围窄;(4)苏州的外资企业所占比例较高,企业要求特征明显,很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一定英语能力,而机电专业以男生为主,英语学习自然薄弱,专业英语课程安排还需加强。

二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机电综合课程实训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内涵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不唯学历重能力;对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良好的品质、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知识面广很重要。例如,销售人员要懂维修,技术人员要了解市场、掌握推销技巧,具备多方面技能的人才最受企业垂青。因此,坚韧的意志力和职业操守对学生非常重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需要能进行科技创新的教授、院士、专家,更需要能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对实验室实施“7S”管理模式。“7S”意指:战略、结构、制度、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这是美国一流的咨询企业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业成功管理的“7S”模式。前三个是企业的硬件,后四个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软件”设备。我们的实训课程也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 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训课程教学措施

以实效性有效评价和课程设置,杜绝了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把“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项目分成几个小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围绕任务引出知识点或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操作,总结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过程感性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我校机电专业学生有近千人,为我区培养了大量的机电综合型人才,继续办好机电专业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趋势所需技术人员的培养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职业学校应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我认为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或课程体系的竞争,可提供学生最大效能的教学内容。机电专业提高办学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把实际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教与求对接,为学生提供贴近企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领悟能力。

四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教材改革和企业需求对接,使用结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五年制学生在机电专业综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机电综合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贯穿整个课程的不是知识,而应是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了机电综合课程能力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写教学大纲,为了使课程更适合各行业需求,在示范建设期间,我们联合行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委员会,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职业课程,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匹配,更能满足工学交替的学习要求。

实施项目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实现师生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规范、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指导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指导者。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分层次教学,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和调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一般功能逐步到特殊功能的原则,组织教学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这样更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

2.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关程度不大,而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相关程度却较大

任务的设计,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知识的整合,专业技能训练的整合。每一项工作任务,用“工作任务”表述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及其要求,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学什么”。在相关知识中,介绍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在指定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提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检查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还设计了评价表,对学生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工作过程包含的内容、方式、方法、经验、对象、工具和其他因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掌握该技能知识。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可以创建真正的职业情景,促进学生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技术人员角色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质和能力。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完成一个项目,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工程的原理分析,设计流程。但实践的结果又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与书上一样?真正地做到“做中学”的目的。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的完成过程。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经历创新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结合目标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和单元考核

考核评价也多元化,师生评、生生评、考工评,平时的职业素养表现也计入考核,力求与企业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对接企业,培养“既懂机又会电”的实用型人才,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课程建设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训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的效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杨晓珍.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1(3)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7

关键词:《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

《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是根据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工业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装、设计、调试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所开设的专业技术性课程。其综合了《电机及拖动基础》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知识覆盖面广,实用性强。课程以数控机床控制柜为载体,通过对电机和电气控制线路的学习和实操,突出动手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学习《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电机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管理、检测、维护的能力,达到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通过对生产企业专家的调查发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员必须要具有电气控制设备的检测、维护、安装、调试,生产过程管理,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工艺分析和生产工艺编制,电气自动化生产设备营销与服务等方向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力,而对于检测、维护、安装、调试、工艺分析和编制、营销与服务方面的知识技能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导致学生只停留在知道某个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用途,而不知如何去维护、检测、调试、设计,得不到具体的体验,从而导致与市场脱节现象的产生。因此,将电气自动化设备中各个部分有机组合起来,通过有效地调整相关课程资源,强化学生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好地解决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在高职教育中有必要开设《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课程采取项目课程教学形式,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工作,组织企业和专家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分析。课程定位在电气生产设备的应用、检测、维护、安装、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工作任务上,围绕这些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划分教学项目。

二、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技能与课程内容对接,课程教学与相应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数控机床控制柜为项目载体,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现场调研,明确岗位技能要求,细分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并转化成相应学习项目,重构课程内容,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将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为基础认知、专项技能和综合训练3个递进关系的教学模块共11个工作任务,内容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三、课程考核设计

本课程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主线,强调过程考核。在考核方式上,以项目考核结果为主、期末考试成绩为辅,课程共分为11个典型工作任务,分项目进行考核,项目考核结果汇总作为课程考核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课程考核评价的次要组成部分;在考核内容上,以实操技能考核为主、理论笔试为辅,注重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考核评价上,以综合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在过程考核中,关注学生是否有合理的分析方法、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工具使用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基于有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

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所有课程的授课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在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仿真实训教学、综合实践训练相结合。理论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进行多元互动,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周边合作企业,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的全面了解;利用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和实训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教学,专业教师与宇龙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仿真教学软件1款,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在教学过程中,以数控机床控制柜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实际机床电气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一)强调校企结合利用已经建好的“厂中校”和“校中厂”,本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均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注重课程内容和岗位知识要求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成教学与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二)开放的实验实训环境学校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并安排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全面实行教考分离借助学校“三通一专”考试并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建立了电气控制核心技能考核试题库,并聘请校内外企业专家参与研讨评分细则、评分标准以及最后的鉴定考核工作。平时项目实践考核由任课教师完成,期末考核直接由题库中抽取考试题,专业基本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四)实践教学形式多样除传统的课堂实验外,还开展课程实训、典型控制过程分析与设计、综合实训、工程实训等实践环节,并要求教师组织特长班,组织校内机床电气设计大赛、湖北省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和湖北省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开发等。(五)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利用建成的校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在线课程《电机拖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术》等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8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产生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产品由单一品种逐步发展到大中型品种乃至成套设备或大系统,电子技术在机械产品上的应用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其品种不断增多,水平也不断提高,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享受。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精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其发展趋势是:(1)在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智能化方向发展;(2)在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3)在层次上向复合集成、系统化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主要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大致趋势如下:

计算机技术20世纪70年代是纯电子技术;自80年代开始使用Z80CPU构成的单板机及个人电脑;从1987年开始STD总线成为工控机主流机型;从90年代开始使用MCS-51、MCS-96系列单片机与小型PLC;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台湾研华公司为代表的IPC工控机取代STD工控机,成为主流工控机;90年代中后期中型、大型PLC与DCS系统在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2000年以后现场总线开始应用。

传感器技术20世纪60年代是力平衡式传感器;70年代开始使用参量型传感器(R、C、L参量,无源)和发电型传感器(磁电式、压电式、热电式,有源),大多采用分立型;80年代开始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的发展,将敏感元件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一起,实现了检测及信号处理一体化;90年代后,传感器向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00年后,出现了基于现场总线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

执行机构由传动机构和执行元件组成。传动机构由蜗轮蜗杆、齿轮、链轮、带轮、凸轮、传动带等组成;执行元件分为液压式、气压式、电磁式等几种类型。

机械加工技术20世纪50年代是通用机床,采取传统加工工艺;60年代开始使用硬件数控NC、特种加工与成组技术;7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数控CNC与精密机械技术;8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90年代开始使用现代制造技术与纳米加工技术;2000年开始使用敏捷制造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及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机电一体化培养人才的层次(1)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2)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有关项目的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3)技术型(工艺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将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实体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工作,进行技术应用、现场实施与服务。(4)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依靠操作技能从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工作。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均属于这类人才。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定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现场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1)知识结构: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所需的机械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数控技术、CAD/CAM的基本知识;具有数控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2)能力结构:一是社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具体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人机对话能力、英语会话与阅读能力、意志品德、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团结同志的协作能力、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二是基础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具体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计算机应用三项基础能力。三是专业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机电一体化发展与高职课程设置的不适应由于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相关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就必然导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是以MCS-51单片机为主,而现在实用的单片机种类繁多。

2.PLC课程:我院主要讲述、实验的是小型PLC的原理、编程等,而现在不仅小型PLC被广泛使用,而且中型、大型PLC及DCS系统均已广泛使用。

3.检测与传感器课程:各种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的传感器层出不穷,网络化的传感器也已出现,而课程中涉及很少。

4.机电类专业中的机类课程目前仍大多停留在传统机械上。

5.目前机电设备的维修仍把机械维修与电气维修截然分开,不利于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

6.新型的数控设备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设备相对滞后。

7.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夹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的选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教材中这些内容涉及较少,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

8.机电类制冷专业偏重于系统制冷原理介绍,而对于自动控制方面却很少涉及,所讲述的自控仪表装置也大大落后于现在企业所使用的装置。

9.制冷专业讲解的部件缺乏先进性。例如,课程中介绍了温控器、热保护器等传统的机械元器件,而企业现在生产的冰箱有很多一部分已采用数字电脑温控技术。

解决的方法(1)设备方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购买先进设备用于教学实践环节;购买与自制相结合更新设备;学院应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2)教师方面:应送出去深造、进修,或到企业学习,应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培养教师的关键技术技能,了解机电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最新的机电一体化设备。(3)课程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实现跨课程有机融合,各门课程之间要体现合理的相互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二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形成模块,模块化课程可充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既可保持普适性较强课程的稳定性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又便于开发新课程,以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与面向社会培训课程的开发。三是课程目标的定向性。数控技术的综合性较强,为使培养目标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应开发基于专业基础平台、目标不同的定向性专门化课程,实现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及维修等不同的专门化培养方向。(4)教材建设:要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自编、补充教材内容。(5)实践环节:应积极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的面较宽,如何解决机电一体化发展与所培养人才能力、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如何迎接机电一体化发展对高职课程内容提出的挑战,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人才,二是针对高职主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对本地区各类企业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掌握各类企业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情况、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对毕业生主要能力与知识结构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主要课程范文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育职能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型技术性人才。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优势及教学质量,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方针,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合理改良创新,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可以适应新市场经济条件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动态变化。技工学校中许多专业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电工专业亦是如此。电工知识的应用面很广,所涉及的知识也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对于物理知识、电工专业技能等专业基础的融合掌握。电工专业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其积极意义的量化指标,即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极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电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先进科学。

一、技工学校电工教育现状

目前,技工学校电工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跨入高等教育的门槛不断降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物理基础普遍十分薄弱,没有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弱,欠缺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中职学校电工专业教学存在问题,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并且大多数技工学校在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会将这两部分独立分开,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性不高,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并且理论教学与实习期安排间隔很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遗忘造成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进程的推进十分有必要。

二、电工一体化教学概述

2.1 电工一体化教学概念

电工一体化教学是指在电工专业学习过程中将专业技术理论课与实习课有机结合,即学习到某一模块,就对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随后进行现场操作的实习环节,而不是传统教学安排中理论课与实习课程独立进行。实行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使得电工教学课程更具层次性及逻辑性。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为教师及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都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可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一体化教学进程的推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质。

2.2 可实行电工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程

在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的前提下,对于电子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等专业课的学习,合理进行统筹规划,将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与维修电工生产实习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

(1)在电工仪表与测量课中,前半部分为电工仪表及测量机构的理论知识讲解,主要包括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内容,而后半部分则涉及到电工仪表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操作,例如功率表、电度表的安装等模块,可实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将电表构造、工作原理、如何安装调试等知识融入生产实习课程之中。

(2)电机与变压器课的理论性较强,主要涉及电机及变压器结构、工作原理、各型号特性及应用特点等相关知识。但其中也涉及到很多需要安排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各种型号(三相异步电机、单相异步电机、直流电机)的电机绕组学习中,教师可先行讲授电机绕组方式,绘制绕组展开图例,而后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进行实际绕制、接线、通电工作。

(3)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知识,以及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机床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晶闸管-电动机调速线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内容。其中前三章内容与维修电工生产实习课中的电拖实习内容相对应,可实行一体化教学;而后两章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

三、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注意要点

3.1 模块化教学的合理安排

模块化教学要求技工学校相关负责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依据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课时的合理安排,首先将电工专业课程设计知识进行梳理,将内容相近、可流水化操作教学内容编排在一起,令知识构架完整详实;在安排模块与模块教学顺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可将难度较大模块与难度较小模块做适当搭配,设置阶梯式难度课程,给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进行一个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扩充相关知识,完善模块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架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

3.2 对师资水平的要求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单独进行,因此实习内容与理论知识学习中所配备的老师是不同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需要准备自己负责部分的内容。电工一体化教学使得理论课与实习课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对教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专业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充分了解掌握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将书本上理论化的知识融入实习教学中,要求教师对于行业标准及规范化操作熟稔于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指标。

3.3 教学安排的协调

一体化教学要求实习环节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这与传统模式中实习期单独进行相比,给教学时间的安排及各实习场地之间协调都带来了难度。因此,电工一体化教学要求相关教学管理阶层充分做好协调工作,因为一旦一体化教学进程开始实施,就要求实习与理论课程配伍性高,各环节紧密配合,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于其他模块教学安排都会造成影响。因此,电工各专业课程设置、每个专业课的不同模块设置之间应统一协调,做好沟通,一体化教学一旦实施,则各专业应一同进行,有利于教学进程的规范化与统一化管理。

3.4 加强实验室与技术车间建设

技工学校电工专业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与实践操作联系十分紧密,市场对于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要求是技术型服务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专业化电工设备的检修能力。这就要求技工学校在学校资金规划中加大实验室及技术车间建设经费投入比重,注重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紧密关注行业动态,了解市场先进技术水平建设情况。实验室与技术车间的建设可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这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技工学校电工专业应持续改革创新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