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11-11 09:18:51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1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2

1核医学成像 相对于X射线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处理微小尺度的扫描.核医学成像借助静脉注射的放射示踪剂,通过扫描确定示踪剂的吸收情况来确定组织的病变情况.核医学成像包括三个主要手段,分别是平面闪烁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其中,平面闪烁显像被运用于全身肿瘤检测,尤其对骨质和转移性肿瘤较为有效;SPECT被运用于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的检测,以及冠状搭桥与溶栓治疗的监测;PET/CT具有高精度的三维成像功能,主要用于的肿瘤诊断.相对而言,核医学成像技术的信噪比普遍较低,空间分辨率较低(约5~10mm),同时图像获取时间较长.但由于人体本身不产生辐射,核医学成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与X射线成像技术一样,该技术也要利用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作为激励源,对患者仍具有一定危害. 2核磁共振成像 四种主要的临床医学诊断设备中,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最新研发的.其研发者PaulLaut-erbur与PeterMansfield于2003年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MRI的主要优势包括:不引入电离辐射危害,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区分度,低于1mm的高空间精度等.MRI在各种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囊括神经、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但由于强电磁效应,很大一部分病人由于在手术中植入金属植入物而不能接受MRI诊断,因应用环境有所限制.典型的核磁共振系统包括一个超导电磁体,三个场效应梯度线圈和一个射频发射接收器.超导体一般具有3Tesla磁场强度.在未加磁场的情况下,氢原子核呈现杂乱朝向,人体整体磁场强度为0,在加入强磁场后,氢原子吸收能量其磁偶极围绕外加磁场方向进动,达到激发状态.磁场消失时,氢原子会释放能量恢复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过程.通过弛豫过程的时间的测量,可以区分包括结合水、顺磁性物质和脂类分子等不同结构.通过分析不同成分的分布,可以确定病症的状态.测量弛豫效应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线圈完成,后端对信号进行编码重构将弛豫过程进行显像. 3相关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 3.1温柔影像运动尽管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对疾病诊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检测过程中对人体引入的危害不可忽视.美国一项调查表明,2006年,医用辐射已经占到平均人体接受辐射量的50%.基于此原因,医学者与医务工作者更多地开始关心如何在最小的辐射剂量与最合适安全保护措施下通过影像技术诊断出相关信息.从2008年起,在美国儿童放射社团的倡导下,温柔影像运动广泛展开并取决了卓越成绩.温柔影像运动致力于减少儿童医学影像检测中的辐射剂量.其成果主要包括:降低最高辐射剂量作为放射学研究的硬性限制,重新制定CT断层扫描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会议并普及医学辐射危害问题. 3.2临床药物试验医学影像技术同时被用于加速较为缓慢的临床药物研发过程.通过PET以及MRI对药物在人体内部产生的分布影像,以及病变区域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快速确定药物性能及副作用.典型的影像辅助临床药物试验包括三个部分:(1)确定合理的影像检测过程;(2)有保障的影像服务中心;(3)临床实验场所与实验病人. 3.3新型影像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除上述主流医学影像技术外,研究者同时在进行新型影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通过红外光(用830nm近红外光)的干涉原理进行亚微米级别的高精度成像,目前已被运用于人眼视网膜疾病的检测与治疗监测;阻抗成像技术(EIT)通过测量人体组织电导率的差异进行疾病诊断,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变化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组织充血和放电等),组织病理改变也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癌变等),这些信息将会在EIT图像中体现出来.所以EIT具有功能成像的性质.该技术对人体无创无害,系统结构简单,测量简便,在对于患者长期的图像监护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是目前多数临床成像手段难以做到的.同时该技术造价低、费用低的特点也非常适合进行广泛的医疗普查.虽然目前其图像分辨率不能与CT等成像技术相比,但它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2011年,第一个商用EIT肺功能检测设备正式公布.总之,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在医疗诊断的精度、安全化检查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应用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不仅在医学医疗诊断上应用越来越广,在药物筛选和研究中也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麦青 单位:武汉市城市职业学院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3

关键词:普放医学影像学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34-02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偶然发现X射线,第二年,X射线经过科学家的探讨与研究,开始引进到了医疗领域中来,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并为医学影像学奠定了基础。自那时起,延续到现今的100余年后,X射线就在医疗行业中展现了它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价值,有了X射线机,广大医生就能够看见患者身体内部疾患,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科学快速的治疗,保障患者生命健康。与此同时,医学影像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USG)等先进设备也相机出现在了医学影像科室,形成了包括放射诊断的现代医学影像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核素扫描检查也开始应用。20世纪70和80年代,CT及MRI、ECT等相继被开发问世。相比之下,最原始的X光成像似乎失去了从前的重要地位。

在各类先进医疗设备不断研究发展的今天,各项检查技术均有其专门性和先进性,而普通放射的价值和地位也不断的被挤占。甚至很多放射科医生也存在着疑惑,普放的技术单一,诊断价值有限,CT、MRI等其它影像设备能够更好的显示病变组织,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密度、临近解剖结构等,具有着普通放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那么普通放射是不是彻底失去了其价值。

笔者认为,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不尽相同,诊断价值及限度也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而普通放射作为最基础的诊断技术,其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即使在医学影像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否定普放作为CT、MRI等基础检查的地位。医学作为一门复杂的科学,其本身庞大体系的各个分支都具有着各自的独有价值,而普通放射也是如此,单一的技术下无不蕴含着其深奥的医学理念,这也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医学本身的复杂特质,其每一组成部分都在它庞大的知识体系中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价值。普通放射作为医学影像的一门学科,也不例外,对在职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绝对不会较任何一门其它学低。作为一名临床医师其必备的基础职业素质,细致、有耐心、认真、刻苦等这一切,在普通放射科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大道理,笔者认为即使是现在正为普放的前途感到一片渺茫的同仁们也是心知肚明的。那他们还在为什么而坐立不安、愁眉不展?他们真正关心的又是哪一方面?我想,正是普通放射科的待遇和地位在医院系统中的不完全体现,造就了他们这一困惑。当然,我们不能与现实相悖,必须面对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普放也慢慢成了一门相对简单的技术这一现实。

大家都应该听过神医华佗的故事,华佗是一个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医生,一天一个人问他,你们华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为高明?华佗是这样回答他的,他说我们家艺术最高明的就是我大哥,我二哥紧随其后,我排行第三,医术也是最不好的了。这时提问的人就产生了疑惑,继续问道,天底下谁不知道你神医华佗的名号,您怎么还这么谦虚?这时华佗说了一段非常有深意的话,他说:我大哥为人看病是在人们还没有感到自身疾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人们医治了,人们对大哥的医术知之甚少;二哥为人看病是在人们的病情已经开始发作的时候,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人疾处,开处方对病人进行治疗,人们对它才有所耳闻;我呢,看病的病人一般都是病入膏肓非常严重的时候,才给病人下药,所以人们以为我可以起死回生,神医在世,所以我的名气也最响亮,但是论起给人医病的水平,我和我的两位哥哥差的远哩!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疗结果的重视。就算是在科技高度文明的今天,随着人们这一观念的根深蒂固,对医务人员的临床评价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临床医生在医院的地位就显得很高,而诊断医生在患者的心中就显得举足轻重了。特别是对患者进行基础判断,更难以避免待遇受冷。这是长久以来观念的差异引起的,而并不是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

如今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我们不能改变患者的观念。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作为一名普通放射科的医生,我们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发掘自身优势,不能轻视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要时刻提醒自己临床诊断对后续治疗的重要决定性作用,没有正确的诊断作为引导,一切的治疗都是无法开展的。随后,我们跟随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脚步,不要满足现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从而跟上大时代的形势。素质全面的医务人才才是今后社会发展的赢家,集各个学科知识体系为一身,既从事诊断,也能进行临床基础治疗,在进行临床基础治疗的同时也能对病患的X线、CT片进行分析。最后,作为普放的在职医务人员,我们要明确我们自身的位置,如果你刚进入普放领域不久,那就要认真的掌握普放的基础专业知识,在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要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才是一个能成大事者应有的风范;如果你是一个在普放工作很多年的同仁,对普放的技术有一定的掌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那么不妨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普放学科领域,不断学习,突破自己。将现有的诊断技术升华。

总的来说,我们要对普放的发展前途有信心。坚信只要我们完全掌握了普放的技术,精益求精,就一定不会被社会进步的形式所淘汰,籍以本文与普天之下的同仁们共勉,大家互进互利,联手为普放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295-303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4

1放射技术及其应用

1.1放射科常见放射技术

1.1.1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简称CR,是一种通过X射线完成医学影像进而用于疾病诊断的放射技术[1]。与普通X线相比,其图像更为清晰,获取更为先进,属放射科常见放射仪器。其临床应用具有以下优点:①患者行CR所用剂量小于传统X线;②IP板可灵活调动位置,即摄影无需患者配合,适宜重症患者使用;③影像数字化,便于同放射科影像归档系统相接;④性价比高,其应用可实现全院X线设备电子化。

1.1.2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即DR,其应用很好地提高了拍片速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放射科工作量,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它在X线成像基础上借助电脑数字化处理,可直接让计算机存储模拟视频信号。与传统X线相比,X线信息数字化以后,影像更为清晰,可以显示原图像显现不出的特征信息。不仅如此,其应用还具有辐射量小、准确率高、可依据临床需要行图像后处理等技术优势,联网医院各科室之间,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和会诊。

1.1.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即CT,其主要借助高灵敏度探测器,通过X线束、超声波等对人体行断面扫描。经多年完善与发展,现阶段该术扫描迅速、图像清晰,是多种疾病诊疗的常用手段,依据使用射线不同又可分为超声CT、γ射线CT等。CT图像呈灰色,通过不同灰度来反映人体不同部位对X线的吸收程度,其密度分辨力高,对于人体软组织也可对比成像是其最为突出的优点。

1.1.4磁共振成像:简称MRI,属于一种断层成像,主要利用磁共振现象,通过获取、分析人体电磁信号进而掌握人体信息。MRI适宜诊断全身各系统,其中以颅脑诊断效果最佳,在脊髓、心血管、盆腔等组织方面的诊断也独具技术优势。例如: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行磁共振扫描,不仅可观察患者心室、血管解剖变化,同时还可进行心室分析及定量诊断。多个切面图成像能清晰显示患者心脏全貌,效果优于CT等放射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检查。

1.1.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即DSA,属介入检测方法,利用X线无法穿透显影剂,进而实现血管造影以用于临床诊断血管疾病。该项技术普遍用于各类疾病的诊疗工作中,能帮助医生及时确诊疾病、开展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2]。但由于DSA属有创检查,故实际应用中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荨麻疹、瘙痒、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碘试剂及二氧化碳是DSA临床常用造影剂。

1.2常见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

1.2.1放射技术在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磁共振成像技术为例。磁共振成像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来的完善与发展,现阶段MRI已广泛适用于检查人体各系统,其图像属于数字图像,类似于CT,只是以不同灰度显示病理断面图像,在肿瘤、创伤、先天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MRI无骨性伪影,做切层扫描时可随意进行方向调整,对于颅脑、脊髓等病变的检测效果甚优。不仅如此,以MRI显示血管结构时,凭借其独具的流空效应,无需造影剂便可显示血管,真正实现了“无损伤造影”[3]。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MRI也具有独到之处,它能敏锐地察觉患者软组织水分变化情况,利于及早发现病情。虽然MRI在临床应用中独具技术优势,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扫描耗时较长,对于不配合扫描的患者而言诊断较为困难;②对胃肠及肺的诊断显示不足;③骨骼病灶诊断方面,MRI也不及CT敏感准确。其临床应用具体体现如下:①MRI可用于脑肿瘤、脑梗死、脑炎性病变等颅脑疾病诊断,其应用敏感度高、定位性强,对于颅底、脑干等处病变的图像显示无伪影,影像清晰。而且MRI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患者颅脑血管,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诊断独具优势,加之MRI可显示颅神经,更便于发现早期病变;②MRI可用于头颈部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如鼻咽癌、颈部肿块等;③以MRI诊断腹部脏器,可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信息,帮助确诊。特别是对肝、脾、胰等脏器的诊断,可准确显示小病变。此外,盆腔、后腹膜、骨骼肌肉MRI可广泛用于诊断肿瘤类疾病及肌骨组织损伤等,具有以下优势:①避免人体辐射损伤;②成像可以多方位显示,便于诊断及观察;③对于软组织结构诊断,效果优于CT;④成像多序列、图像多类型,能够为临床提供全方位影像信息,为确诊提供充实理论依据。

1.2.2放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以放射性核素检查为例。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是现阶段心血管疾病诊断常用方法,给予患者该项检查不属于侵入式操作,以此来诊断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时,常有以下几种手段:①心肌代谢显像。通常情况下,心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脂肪酸氧化,当心脏处于缺血状态时,人体供血便会受到影响和阻碍,导致部分机体无法正常运行。此时,葡萄糖是心肌主要代谢物,借助正电子核素断层现象,临床可以对此进行辨识。它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心脏功能,为其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及参考。②心肌灌注显像。该项放射技术是现阶段临床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普遍方法,准确性较高。其应用主要借助心肌细胞具有选择性摄取能力这一特点。借助放射性标记,临床可以实现心肌显像,虽然此法无法实现直观观察,但以此可以判定其血液供应正常与否,进而确诊心肌缺血情况[4]。

2放射技术的应用意义及重要性

2.1放射技术的应用意义放射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首先,基于放射技术的各项仪器设备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检查中。各项放射技术均有其独具优势的应用领域,可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病变组织情况,为临床确诊疾病提供准确图像信息。其次,放射技术除用于疾病诊查外,也广泛用于治疗。特别是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放射疗法的临床意义重大。目前在肿瘤治疗中,放射治疗常与手术、放疗、热疗等结合使用,在肿瘤患者康复、延长患者生命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以与手术结合治疗肿瘤为例:结合手术放疗分术前、术中、术后3个时期,术前放疗经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提高肿瘤切除成功率,而术中、术后放疗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癌细胞扩散或转移。然而,虽然放射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便捷临床诊断,但鉴于放射技术应用面广、操作也较为复杂,故实际应用容易出现疏漏,对此,各医院应将完善放射技术的应用及操作提到日程上来[5]。

2.2强化放射技术临床应用的重要措施

2.2.1严格控制放射诊断、治疗适应证:目前,放射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其设备更新换代的加快对该项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放疗适应证范围。此外,随着新型医疗技术及治疗手段的不断研发,放疗在部分领域已非绝对治疗手段,如淋巴瘤治疗。这就需要放射科工作人员本着医者父母的态度,以专业知识为指导严格掌握放疗适应证,避免滥用放疗,造成患者身心及家庭经济不需要的损失[6]。

2.2.2加强放射技术的设备管理及操作:为确保放射仪器的使用能够准确反映患者体征变化,仪器的购进、使用及维护需依照流程操作要求来进行,对此可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对医院放射仪器进行统一管理,做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为放射技术下各种高质量影像图片的形成奠定管理基础。此外,放射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人员操作,故放射人员需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及道德水准,以减少仪器操作中的人为失误,提高放射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放射技术作为现阶段临床常用诊疗技术,不仅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准确资料和信息,帮助医生尽快确诊患者病症,开展及时治疗,更能在肿瘤等疾病治疗中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肿瘤切除率,避免癌细胞扩散或转移。目前,该项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发展与影像诊断需求息息相关,为进一步发挥其价值,让更多患者在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中获益,院方需建立完善放射仪器管理制度,强化放射诊断人员道德及素质,以充分发挥放射技术临床诊疗作用,更好地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志宏.冠心病诊断中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4(23):42-43.

[2]昌爱武.探讨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3(8):147-148.

[3]季峰.放射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26):51.

[4]李战江.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中的重要性[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2):506-507.

[5]王勇,曹天忠.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中的重要性[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6):95-96.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5

据记者了解,庞文跃教授是一名心内科专家,其研究的主要学术范畴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那么,在本届长城会上,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影像学的学术活动呢?就此问题,记者在会议间隙,对庞文跃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心脏影像在中国发展的迫切性

采访一开始,记者就把萦绕在内心的问题抛了出来。庞文跃教授不假思索地随口化解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心血管影像学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心脏学发展最迅猛的领域之一,目前,这门学科正在从心脏二维成像向三维成像发展。尽管心脏影像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而且心脏影像学已发展成为多种成像技术将临床问题逐步整合、化解并最终提供参考答案给临床医师的一门新学科,但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这一学科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达成广泛、一致的共识,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且仍需要使目前日益强大的成像能力为心血管患者所受益。这就是我在本届长城会上尤其关注心脏影像问题的原因之一。”

庞文跃教授还介绍说,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医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学技术交叉学科的知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培训系统在交叉学科知识的训练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技术的进步要转变成病人的获益,其关键环节在于应用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即医生和技师。如何使心血管科医生对心脏中的影像知识更加清晰、让放射科影像中的心脏色彩更加斑斓,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能否顺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圆中有缺”的我国心脏影像学

在采访中,庞文跃教授简要回顾了影像学的历史渊源,他介绍说:“据我了解到的资料记载,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应用于临床,进而形成X射线学,这应该是医学影像学的第一阶段,其后称为放射学;其中包括各种X射线造影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亚专业的形成;而以CT应用于临床为标志,包括CT、MR、核医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等在内的影像学的形成,是影像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指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诊治兼备的现代影像学的形成……”

对于国外心脏影像学的重视程度,庞文跃介绍说,现代心血管影像学是一门设备依赖性学科,以CT、MRI为代表的检查方法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正在对临床心血管病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比如,2008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年会(ESC),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心血管影像,其对心脏影像学以及基于影像学的循证医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9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议(RSNA),不仅是放射诊断设备展示的舞台,更是对其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

关于我国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庞文跃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影像学跟随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以第三阶段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我国则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了这一进展。而这一时期,恰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方法,加之影像治疗体系(为介入治疗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谈及医学影像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之高已名列各类疾病之首。本世纪是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特别是影像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更甚,包括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拓展了心脏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但是,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未盈的月亮一样,“圆中有缺”……

庞文跃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说:比如说,现阶段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主要适合于胸痛(中危患者)、通过单项无创性检查和临床评估无法肯定者;此外,急性胸痛、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非冠状动脉的心脏手术如老年瓣膜替换术前亦可优先考虑CTCA。对于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等急诊患者,因扫描快、空间分辨率高且不受条件限制等,亦可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心脏CT在心功能评价中有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有同仁报道了MSCT在二尖瓣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评价瓣膜功能最优先选择的方法。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左右心功能,而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和X线的辐射损害,使其不应该作为一线检查评估心功能。心脏CT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专业工作者对此必须有客观的认识,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所谓的“一站式”检查。事实上,CT单凭密度而缺乏组织分辨率的缺陷无法与核素和(或)MRI相比拟。

庞文跃还说,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CT单因素成像和单一层面扫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层面成像,但MRI必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因此,放射科医师需要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MRI在国外应用更为普及,而在国内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国内同行如不能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状况,若干年后心脏MRI被心内科“收编”,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届长城会专门开辟的心脏影像论坛。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界和放射界同仁应当把握这一契机,与时俱进,携手驾驭引导心血管影像诊治新技术。”

让VISION计划

引领中国心脏影像之发展

在10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心脏影像的发展(VISION项目)》专题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长城会的发起者胡大一教授强调说:“为了进一步在临床心内科推广和普及心血管影像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GE公司联合推出了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简称VISION项目。鉴于VISION项目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其已经被列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五大重点项目之一。”

就此项目,庞文跃教授介绍说,在中华医学会部级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牵头下,GE公司组织了一大批国内包括胡大一教授、葛均波教授以及赵世华教授等心血管和影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资料、时间和智慧编写了一本针对心血管影像医学的实用教材,目的是介绍在心脏影像医学领域主要的诊断技术应用与发展。本书初步设想阐述包括心血管影像的应用原则,心血管CT的原理、适应证与辐射剂量,超声心动图原理与应用,心脏MRI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SPECT、PET的原理、显像方案与辐射安全性,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心血管影像学的合理应用与优势互补,心脏功能的评价,造影剂肾病,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与影像学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心肌活力的评估,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肺高压影像学评价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的影像学诊断等内容。

关于VISION项目的宗旨,庞文跃教授补充道:编写VISION项目教材的宗旨是介绍心血管影像医学方面最新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全书的编写风格比较自由,尽量让各位专家充分阐述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拘泥于格式或体裁,适合作为临床心血管医生日常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书。所以,作为本次教材编写的主要牵头人,胡大一教授特别指出:“此次GE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合作共同推出的这本心血管影像学教材,将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心血管影像学的专业指导书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事,必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据记者了解,GE公司将针对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热点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针对性讲课解析,并拍摄制作成D800学习光盘。D800学习光盘将通过最新的医院内电子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推广,预计在未来的二至三年中将在超过1000家医院推广,有超过近10000名心内科医生将接受D800光盘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另外,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和GE公司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和心血管影像学教材作者,在全国将近30家城市进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专题巡讲。庞教授还特别说明:VISION项目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的五大项目之一,由GE公司来承办,这充分体现了学会、专家和厂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也期待媒体加入其中,共同为健康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采访到最后,庞文跃教授欣慰地说,VISION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心脏影像系统培训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必将达到帮助全国各地方医院掌握心血管影像学的基本技术和应用,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中国、健康中国人的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目的。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6

而先进影像将临床影像从单纯评估肿瘤的形态学推进到了分子水平的生理和病理的显像,包括磁共振弥散、灌注、频谱、血氧依赖水平成像等,而这些先进成像技术随着高场强磁共振(3.0 T)的普及和进入临床,得到了全功能的发展。强磁场磁共振不仅能提供更优越的软组织对比度和高分辨率成像,形态学影像用于在RT计划中的分期和靶区定位,同时也正更多地发展成为有潜力显示肿瘤的功能特性以及分子水平定量化成像的平台。

4月3日下午,基于MRI为基础的现代放射治疗技术进展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国首台大孔径MRI模拟定位机开机庆典,在北医三院隆重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多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就以MRI为主要成像设备的放射治疗技术在不同肿瘤中的最新应用做了主题发言和热烈讨论。

今年恰逢北医三院放疗科建科15周年,大会主席、北医三院放疗科主任王俊杰教授在发言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和一直以来的帮助与支持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希望未来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放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韩国天主教大学医学院HongSeok Jang教授、YoungNam Kang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申文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绿化教授、李晔雄教授、张红志教授,北医三院乔杰院长、袁慧书教授、王俊杰教授,中国人民空军总医院夏廷毅教授共同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核磁模拟定位室”揭牌。

学术报告阶段,两位韩国专家为大家带来了韩国放疗最新信息,HongSeok Jang教授介绍了韩国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的临床经验以及SBRT治疗中的放射生物学研究,YoungNam Kang教授则介绍了韩国MRI技术规范与临床应用,与会者就其提到的韩国天主教大学联合多家机构共同研发关于CT和核磁分别与加速器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放射治疗设备的近况进行了提问。

北医三院袁慧书教授的报告就MRI成像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展开,重点阐述了各种影像技术的发展、核磁图像与CT图像的配准与融合以及MRI在肿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作用。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扩大,放射诊疗设备在医疗和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给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fal。如何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不仅关系到医院建设和医疗安全行为,也直接影响到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目前许多医院放射防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较淡薄以及放射防护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因此,放射工作人员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加强该专业学生的放射防护意识对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放射线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人类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X射线应用早期,由于不知道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潜在危害而受到了过量的照射,不少放射科技师、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随着对医用射线辐射危害的认识增多,放射防护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放射工作从业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充分掌握是放射防护工作的基础,要加强对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法规、标准及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认识到医用射线的辐射危害和放射防护的必要性,明确放射防护的职责和义务,自觉做好放射防护工作,从而达到规范管理与科学操作。

2 放射防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放射防护知识掌握欠缺

目前,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在一份针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调查显示:有些医疗单位和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不强,尤其随着放射设备的不断改进,部分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有所下降;近年来,放射设备使用单位配置了多种大型放射诊疗设备,但因放射防护监督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使得放射防护管理监督力度不够。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培训时间每2年)5d,而实际情况是近50%的从业者未遵循该规定,这既与放射防护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有关,也与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密切相关。培训前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的知晓为盲区,尤其对电离辐射基本知识和放射应急知识的知晓率偏低,提示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的能力和防护意识还需提升。

2.2 放射防护技能掌握不到位

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效果与其掌握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放射诊疗的危害和注意事项认识不清,就不能在工作中自觉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极易因操作不当带来放射危害,还威胁到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健康与安全。此外,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也会使放射工作人员在面对紧急情况和特殊事件时处理能力不强,导致综合处理问题能力降低,容易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影响到诊疗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如无法准确分析报告结果、主观臆断以及不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操作,从而影响对一些临床问题的预防、判断和妥善处理,也不能及时为医生提供正确诊疗信息,给治疗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课程教学十分必要。

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需加强的内容

3.1 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在统一规范与约束全社会的放射防护与安全行为方面,我国的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并初具规模,其体系可以分为4个层次: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两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②国务院颁发的与放射防护相关的行政法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制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③我国政府各有关部、委、局制定的部门规章,主要的规章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原卫生部颁布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④技术标准,是为贯彻执行前3个层次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大量有关放射防护具体技术规范和要求,是放射防护监督执法和监测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由4个层次构成的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体系是需要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3.2 对放射防护基本知识的认知

放射防护的基本概念包括:放射防护的目的、辐射的类型、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办法等,这些概念是放射防护的基础,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1)控制辐射照射的目的。在不牺牲或不过度限制辐射给预防、诊断和有效治疗疾病带来明显益处的情况下,把可能存在的危险降到最低。

(2)辐射的类型。X射线、Y射线和粒子辐射,其中粒子辐射包括a粒子、a粒子(电子)、质子及中子当k、寸。

(3)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正当性、最优化和潜在危害告知义务与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4)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尽量减少源的强度和照射野面积;缩短受照时间(时间防护);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空间防护);利用屏蔽物进行防护。

(5)常见放射防护的屏蔽材料。①屏蔽a粒子最好选择铝、有机玻璃或混凝土一类的低原子序数物质;②屏蔽X射线和Y射线的材料分为2类:1类是高原子的金属材料,如铁、铅、铀,1类是通用的建筑材料,如土、砖、混凝土等,实践中,一般都选择铅和混凝土;③屏蔽中子通常用石蜡、硼或含硼塑料板等轻质材料;④个人防护用品是由含铅(或等效物)材料制成,一般有铅眼镜、铅胶背心、铅胶围裙、铅胶衣以及铅胶手套等。

4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内容及方案

4.1 不同临床专业应用医用辐射的放射防护知识要点

(1)医用诊断X射线的放射防护。X射线诊断是应用最广泛的医疗照射,常用的DR、CT、牙片机以及乳腺机等都属于X射线诊断设备,每家医院都会有X射线诊断设备。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不仅要保障X射线工作者的放射安全与健康,减少操作者受到的职业性照射,同时更要保护好受试者,使其避免接受不必要的照射。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操作要求和受检者的防护要求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核医学诊疗的放射防护。核医学是利用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与其他医疗放射活动不同的是,核医学会涉及到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品和放射设备一样,也是核医学放射防护的重要环节,而且放射性药品是临床核医学中辐射危害因素的主要根源[oz}

核医学的防护与一般X射线诊断及CT检查不同,核医学工作中不仅会受到外照射,还可能将放射性物质导入人体内受到内照射,而且还存在着患者排泄物的放射性影响因素,因此核医学内照射的防护基本原则和防护有效措施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3)放射治疗中的放射防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射线,和各类射线装置如X射线治疗机或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束、质子束及其他离子束等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按照放射线在组织中的射程,放射治疗又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不同于影像学利用放射线成像间接服务于临床,放射治疗患者接受的剂量是影像诊断的上万倍,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放射治疗的实施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放射治疗应遵循的原则、肿瘤放射治疗防护的特殊性、远距离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特点、放射治疗设备使用场所的要求以及国家对放射治疗相关人员的要求。

(4)介入放射学的防护。介入放射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西方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用穿刺插管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采集细胞,或开展灌注、引流、血管栓塞以及扩张成形等微创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简便、创伤轻、痛苦小及临床合并症少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发展趋势很快,已成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介入放射学是操作者和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最大的医用电离源之一。操作者和患者都置身在介入设备的机房内,有些患者皮肤所受的剂量接近癌症患者分次放射治疗所受照射的剂量,如果操作不当或使用不适当设备,会给操作者和患者造成严重的放射损伤。因此,关于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对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单位的要求,对介入放射学设备、机房和人员的要求,介入手术过程中辐射剂量控制。

4.2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放射防护教学的课程设置

在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大纲中,无关于放射防护的专门课程设置,可在不改变当前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在“临床医学工程学”和“医学影像技术”这两门课程中增加放射防护相关课程。

“临床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重要分支,其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工程学和管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和解决医院诊疗技术相关的工程学问题,是支撑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应用技术学科[0。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讨论临床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临床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内外临床工程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因此,在目前临床工程学课程中的生物体的物理特性和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增加放射防护管理的内容,主要介绍放射防护的基本概念、我国放射防护的法规与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影像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影像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和成像方法。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各种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成像原理和应用特点,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医学影像仪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医学成像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仪器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打下宽厚的基础。该课程介绍了影像诊断设备、介入放射设备和核医学设备,因此可以分别在这些设备的授课内容中增加X射线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的放射防护内容。

放射防护的教学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教学后,还应在本科生的实习计划中增加了解放射防护的内容,使学生在医院的实习活动中,了解放射诊疗过程中的放射防护。

5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放射防护教学的初步效果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是目前医院放射工作者的重要来源,在本科阶段就应接受基本的防护教育,使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具有自觉的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正确的放射防护措施。尤其是在见习期间,在还未接受国家规定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前,就具备了在校期间放射防护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参加工作后的规范操作,为以后接受放射防护培训,提高放射防护培训的效果打下基础。

通过分别对本科生在接受放射防护课程前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升高,电离辐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基本知识、放射应急知识及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知晓率从34.88%一51.38%增加到87.55%一91.63%。而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同样可以增强放射工作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在日常工作、教学及科研中更主动地采取放射防护措施,从而明显降低个人照射剂量;经过培训后,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职业照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从(0.98 ± 0.08)m5v降低到(0.53 ± 0.09)m5v。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8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报告。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9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放射科;数字化;管理模式

影像医学的发展使得放射科在军队疗养院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①临床对影像诊断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尤其是需要各种先进的影像诊断设备如DR等进行诊断。②影像医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得放射科在疗养院的固定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放射科在疗养院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室。③影像医学发展的趋势使数字化的设备越来越多,这就决定了影像医学的资料管理必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提高放射科的管理水平,使它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已经成为目前军队疗养院的当务之急。

笔者所在的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放射科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放射科根据检查需要在原普通X线机的基础上引进了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它在降低X线投照剂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流通率。

在讨论具体的放射科管理之前,必须对科室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确定近期和远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是科室领导首先必须做的事。我们的定位目标是:保持在空勤疗养系统的领先地位,扩大在全国军队疗养院的影响。同时在科室的日常管理中又要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诊疗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服务态度,做到让疗养员更满意。

放射科医疗设备昂贵,岗位设置多,技术要求高,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和临床诊断以及设备维护和保养人员。对于这样一个大型科室,需要管理的除了行政和业务外,还有大型医疗设备,其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结合我院放射科管理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大家进行交流与探讨。

1 行政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医疗体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1.1 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学科管理的命脉,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行动指南,我科在疗区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包括考勤制度、周会制度、休假制度、医德医风教育管理制度、政治思想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影像资料保存和借用制度、各级人员考核制度、论文奖励制度、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放射科安全防范制度、机器维修保养制度等管理制度,数字化设备对环境温度、湿度、操作程序的要求较高,科里专门制定相应制度和操作要求,各条制度均有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的制定保证了全科员工有章可循,也保证了科室设备、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平稳发展。

1.2 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是军队疗养院的生命,也是放射科的生存之本。在为疗养员服务,尤其是为特勤疗养员服务方面,医疗质量关是服务的基础。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影像的质量和拍摄速度。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设备的效能,减少人为误差发生的次数,防止误诊漏诊,我们建立了两级医生核片制度,有主治医师以上负责报告和签发;建立了临床―影像讨论制度,形成与临床的密切合作关系。针对部队疗养员来院时间集中,人数多,来院时间不确定等因素,我们专门安排固定时间,对疗养员进行集中体检,避免了地方疗养人员的干扰,提高了体检的速度。与过去相比,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克服了原来用透视机进行大体检图像不能保留的最大缺陷,使每个空勤人员的体检影像资料得到保留。

1.3 科研管理。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的引进,为科研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在数字化平台上,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可以迅速的查询和分析,有效的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为了有效的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科研工作,我们提出:形成一条科研主线,并以主线为中心带动科研项目发展的科研管理思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紧紧围绕科研主线,明确研究方向,逐渐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 人员管理

在指导思想上,以“一切为了疗养员,一切为了部队,一切为了战斗力”统一全科思想。数字化设备的特点决定了其精密性和易损性,所以技术管理和医生管理必须有所区别。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技术人员才能产生一流的质量。我科将技术组人员根据岗位分组,使每个岗位有相对固定的技术人员匹配,既保证了设备的良好操作,减少故障率,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优势特点,为医疗质量和科研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放射科医生的主要职责在于提供正确的诊断报告,这决定了放射科医生需要广泛的临床和影像医学知识,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影像诊断方法。对此,疗养院建立了一套进修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诊断医生到医院进行培训、学习,使医生能更多地接触临床病例,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疗养员的体检质量提供保障。

3 设备管理

3.1 网络化,建立全院联网。放射科数字化设备与全院各科室联网是疗养院提高体检质量和体检效率的必然趋势,为此,我院正准备引进先进的、符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的网络系统。

3.2 建立维修绿色通道和保养资料库。为设备建立维修快速通道和保养资料库。

3.2.1 和制造商建立快速维修通道,遇到机器故障,保证能以最快速度修复。

3.2.2 保养资料库可以及时了解各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可能会发生的故障,及时做好准备,以免措手不及,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损失。

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影像医学学科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更需要我们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更为科学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思路,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和数字化进行科学管理,如何发挥数字化影像的优势以及如何面对不断出现的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形成更为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