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集锦9篇

时间:2023-11-24 10:40:46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课证融通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85-02

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可使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针对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系统化设计,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并且从源头上解决课程来源问题,还可使课程体系开发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课程设置为职业岗位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服务。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综合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操作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网络工程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技术支持与服务、网站开发运营与管理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实现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相关企业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市场客观需求我们共同完成了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解:

1.1 网络工程岗位群能力需求

网络规划、设计、集成、施工、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选型、安装、配置、调试与管理,网络安全架构、配置和管理,网络服务应用。

1.2 网络管理岗位群能力需求

网络设备安装、配置、管理、日常维护,网络监控、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网络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1.3 网络安全管理岗位群能力需求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网络设备安全配置,服务器安全配置,网络安全产品配置,网络系统安全评估,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常见网络安全工具应用。

1.4 网站设计岗位群能力需求

WEB用户需求分析,网站规划与设计,WEB网站环境建设,网站WEB编程,WEB应用开发,网站运营和管理。2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

通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

2.1 素质结构

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应变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素质。

2.2 知识结构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基础知识,主流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网络设计规划和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知识,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运营和管理知识。

2.3 能力结构

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集成、施工、测试与验收能力,具有网络安装、配置、调试及管理能力,具有网络安全架构、评估、配置和管理能力,具有网站开发、维护、运营及管理的能力,具有WEB应用服务程序编写的能力,

3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

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能力的考核,但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而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它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再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并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它强调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融合于其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一条主线,二个重点的构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建网、管网、用网”三大功能模块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综合素质教学体系由政治思想素质、文化基础素质和职业基础素质三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律意识、思想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职业基本能力的强化和提升。

3.1 政治思想素质对应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3.2 文化基础素质对应课程

体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3.3 职业基础素质对应课程

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公关与人际交流,心理健康教育。

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施工组建安全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设计创建运营管理维护能力三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jsp动态网页设计等6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带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掌握建网、管网、用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1)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应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数据库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

(2)网络施工组建安全管理维护能力对应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管理,LINUX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配置与管理。

(3)网站设计创建运营管理维护能力对应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失量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JSP动态页面设计,网站运营与管理,电子商务概论。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专业课程实训(含:计算机组装实训、Java程序设计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互联技术实训、综合布线实训和网站开发实训)、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即岗位能力训练,含:网络工程综合实训、网络管理综合实训、网络安全管理综合实训、网站设计与管理综合实

训组成)、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6部分组成。这种6位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其职业岗位技能。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的顶岗实习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实践与管理环境,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强化训练,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4 构建基于“课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建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基于“课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设计和实施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职实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之路,其本质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工学结合”,可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从而使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做到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课堂与岗位相结合。

“课证融通”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培训内容的融合。通过“课证融通”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可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岗位(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为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服务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人才培养宗旨,学院先后与南昌亚洲啤酒有限公司,江西阳光乳业有限公司、中兴软件(江西)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企业技术专家和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了我院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工作任务的分解,建立了一套科学务实高效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参照人才培养标准共建了网络专业实训室和专业实训基地,并由企业专家和管理精英对教师队伍进行了专业培训,从而形成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教学模式和能够承载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管理新机制。

为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训相衔接,学院先后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信息产业部门及和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引入了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认证、岗位从业能力认证和企业认证,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考核和鉴定制度。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坚持从审计实践需要出发,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方式渠道,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审计干部职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审计能力,以建设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审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任务

(一)知识技能补充和更新培训

1.夏、冬季集中培训。培训对象为局机关全体审计干部。7月和12月,采取网络视频、专家讲座、集中培训、交流经验与部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以交流工作经验、讲解优秀审计项目、审计案例介绍为主要内容。达到拓宽思路,交流经验,消除问题,规范工作的目的。(责任科室:综合科、各业务科室)

2.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按照审计署计算机考试安排,组织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并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通过对审计机关计算机中级人员培养,提高审计干部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开展审计和处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责任科室:办公室)

3.青年审计论坛。组织机关青年干部进行审计论文征集、论文评比、交流,为机关青年干部探索研究和交流审计理论与实务搭建平台,推动审计工作发展。(责任科室:综合科)

(二)法定培训。

4.党校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年内计划和安排,及时报送审计干部参加党校集中调训和专项培训,充实政治理论、管理理论以及新知识、新方法,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责任科室:工会)

(三)初任培训

5.新录用人员培训。对2014年新招录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掌握相关制度和知识,了解机关有关要求,适应岗位要求。(责任科室:工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将纳入年度责任制考核中。各科室要统筹安排处理好培训与审计工作的关系,确保培训计划的全面落实。各责任科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保证培训计划的内容在规定时限内落实。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3

一、培训方式和要求

1、安全培训。每周三下午进行2小时。

2、技术讲课。举办培训班,针对生产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技术和薄弱环节对全体或个别班组进行讲解;由分场人员和各班长进行有关专业教材的讲课;聘请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来厂进行新设备、新技术的讲解。全年共进行2次以上,每次4学时。

3、技术问答栏。各班每月进行一次,全体人员参加;班长、技术员由分场出题。

4、规程考试。分场按照安培部要求,进行《安规》考试和检修、运行规程的考试。

5、其他培训。参加上级单位和厂里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培训班等,力争组织人员参加设备厂家举办的培训班。

6、生产人员技术培训时间全年每人不低于40学时。

7、分场总培训率不低于80。

8、各班组要根据分场培训计划制定本班的年度培训计划。各班技术员要协助班长主抓好培训计划的落实。

9、本计划是分场总体培训计划,每月具体培训内容分场按月下达,各班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二、培训内容

1、交换机班培训计划

交换机硬件结构、各种电路板类型、作用、交换机软件的基本特点;现代通讯新技术、新知识;通信不停电电源;重要配、跳线方法;话务台启用;ISDN接口通路及用途、基本接口采取的传输方式;电话线路诊断;计算机知识和操作;配线架配线情况;光纤通信原理;模拟、数字通信原理;值班员熟悉掌握用户电话号码。

部颁《通信规程》、《电力通信服务质量标准》、《哈三发电公司通信服务质量标准》、《防止触电伤害》、《触电现场急救》、《心肺复苏》、《安全生产法》、《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安全生产工作规程》、《通讯线路规程》、《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安全生产奖罚规定》、《防止人身伤亡事故重点规定》、其他重要规程规定制度。

2、微、载波班培训计划

模拟、数字通信原理;SDH数字微波原理及其运行维护知识;10G光端机原理及其运行维护知识;现代通讯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学习选频电平表、振荡器、光功率计等检修仪表的使用方法;学习心肺复苏法等安全知识。

《黑龙江电网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网光纤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网电力线载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业安全工作规程》、部颁《通信规程》、《通信线路规程》、《电网微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电网继电保护及安全稳定装置通信通道管理规定》、《电网电能测量及电力考核通信通道管理规定》、《二十五项重点反措》、《安全生产法》、公司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三级控制措施、本单位和兄弟单位发生过的事故、障碍和反事故措施;其他重要规程规定制度。

3、外线班培训计划

检修工器具、仪表的使用方法;现代通讯新技术、新知识;模拟、数字通信原理;电缆接线方法;电话机原理与维修;掌握线路故障处理方法;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光纤通信原理。

组织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安全规程》、部颁《通信规程》、省公司颁《通信规程》、《通信线路规程》、《二十五项重点反措》、《安全生产法》、公司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三级控制措施、本单位和兄弟单位发生过的事故、障碍和反事故措施、其他重要规程规定制度。

4、检修班培训计划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

1、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1.1、学校和教师对计算机实训教学认识不够

计算机实训目标不明确,学校不够重视实训教学,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计算机实训的要求不够规范,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不够科学规范,教学人员不愿承担实训教学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学生轻视实训,更不会通过上级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生上课状态更加自由,迟到早退的现象随处可见。

1.2、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内容落后

目前的很多院校实训大多是以验证性内容为主,极少有创新和开发。在实训中,一般都是老师怎么做,学生就按照要求去做,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出来。而且,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指导书比较陈旧,内容过时,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中来,学生上课比较随意,聊天、玩游戏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了实训效果非常差的状况。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条件不达标

由于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不允许,经费不足,导致计算机实训条件和设施比较落后,实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都比较老化和缺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实训效果和实训质量。

1.4、实训过程缺乏教师及时的指导

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基本都采用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和操作注意要点,然后让学生去操作训练,教师以为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会出现许多问题,而且会让问题变得严重。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电子教室等教学手段来达到实训效果。

2、计算机实训的基本内容

通过计算机实训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感性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各种计算机及网络的故障给予判断和排除,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自如的应用计算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的安装、调试与优化技术;(2)数据的简单恢复技术;(3)硬件组装与故障检测;(4)局域网的构建与组网技术;(5)服务器的配置与安装;(6)网站的构建与管理;(7)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3、计算机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3.1、加强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更新速度比较快,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前沿知识,掌握计算机的专业技能,以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大投资金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以节约学校的资金投入,并能根据社会需要的职业类型与能力要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实训基地除了对硬件有要求外,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来概括,一是对学生的安全操作和规范提出了要求;二是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合理科学的安排实验室的使用,加强对管理员的培训,使他们秉承着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工作,而且他们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手段和经验,能够及时监测和保护设备,定期维护软件和硬件。

3.2、建设专业实训师资队伍

计算机专业实训师资是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对学生技能造成的影响很大。专业实训师资队伍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他们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培养:一方面可以促使现有的计算机教师不断通过学习来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要求现有的计算机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经常选派青年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以便得到相应的任职资格和岗位工作经验。

3.3、合理设置计算机实训课程

首先要对职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进行深入的调研,将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落实到上机实践教学中来。要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次,要根据高职生源质量的现状,从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注重起初和岗位必需性,与此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计算机课程的实训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可以让有社会讲演的人员参与实训课程结构的设计。

4、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4.1、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实训教学观念,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不论我们选择的什么专业,只有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学好专业知识。然而,计算机课程却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所以,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要为实践服务。计算机课程不用去深入探讨理论知识,却要更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加快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水平,可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教师精通了,学生才能掌握。

4.2、构建合理的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老师演示,学生重复操作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所以,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分层实训和任务驱动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方式

告知计算机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训内容以类似课设或毕设的方式布置,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教、学、练三合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计算机应用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计算机实训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只有搞好计算机实训才能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出应用与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远.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探讨[J].福建电脑,2012,29(4):34-35.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NITCIT计算机模块全国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ationalAppliedInformationTechnologyCertificate,简称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Cambridge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它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

1、NIT的特点

NIT与其计算机类考试相比,有以下特点:

1)培训与考试设置的模块化。这里所谓“模块(Module)”,相当于国内常说的一门课程,但两者略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模块通常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某些技能或行业需要设置的;内容自成体系(一般以常用的应用软件,如Word97等),包含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证书(CIT)所设模块相对应。按模块化组织培训的好处是:教学组织灵活,不受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提供学员多种选择,便于体现学员个性;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增加和调整模块。目前NIT推出的11个模块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文字处理、桌面出版、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绘图、多媒体应用、全球互联网、局域网。

2)重培训、重过程。NIT规定,一般情况下,学员应先参加培训并考核通过后,方能参加上机考试。在培训中,注重过程,主要体现在:为了解和考核每个学员平时学习情况,NIT设置了《学员评估记录表》,由任课教师逐项进行考核;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每个学员能完成一份体现个性的作业设计,在考核时,“只记成功,不记失败”。

3)重技能、重应用。基NIT是计算机技能培训的特点,所以培训与考试都是围绕“技能”这一主题展开的,主要表现在: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技能培训目标(若干个知识点和操作要点);培训过程中,不强调理论,而注重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时间比例,要求占整修培训时间的70%以上。

4)教材配套,考试规范。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为保证培训质量,NIT教材以“学习包”形式推出。NIT的上机考试采用的是“无纸考试”,其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计算机软件方式,另一种是任务题签方式。考试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比较客观、规范,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5)NIT证书与国际接轨。获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学员,可以免试申办相应的英国剑桥信息技术(CIT)证书。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证书在一定的国际范围内是通用的(42个国家和地区)。

2、NIT的培训思想、教学模式及施学方法

1)1NIT的培训基本思想

NIT培训是以模块为单位的短期计算机技能培训,但它仍属于计算机应用课的教学范畴。考虑到:①NIT的培训对象主要是计算机初学者,培训时间较短,学时有限,速成教学,即学即用;②计算机是一种智能型计算工具,学习它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技能,技能的训练靠实践操作。因此,NIT培训不能沿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而应采用教育学上革新传统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所用的教学模式和施教方法,这种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教师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和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不仅是一个方

2)NIT教学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一个沿用,二个转变”的基本思想设计出NIT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为主,三个侧重”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辅导为主,以作业设计为主线;侧重讲授怎么做,侧重上机实践,侧重能力培养。

3)NIT的施学方法

NIT的培训过程概括为三步:课堂教学(含随课上机),作业设计,上机考试。

课堂教学讲导结合,以导为主,突出上机,重在实践,上机占总学时70%,教师侧重讲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点到为止,讲在机房,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多举实例,解决问题。施教过程中进行考核,随教随考,只记成功,不记成败,重视平时成绩。

作业设计几乎贯穿在培训的全过程,培训以作业设计为“主线”。所谓“作业设计”是学员在教师指导下,伴随培训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的一份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且能较好反映自我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练习。作业设计的选题是学员根据需要和兴趣,自己选定。作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伴随培训学习过程进行,边学边做,独立完成。作业设计通过后,方能参加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定期在指定考点集中考试,学员的作业设计和过程式考核通过后,方能参加上机考试。上机考试的方式,各模块不尽相同,但都是无纸笔在机器上进行。目前NIT上机考试大体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是考试的全过程都是在考试软件环境下完成,并由计算机程序评分;方法二是题签方式,考试时由学员抽取题签,然后按题签上的内容上机完成试卷规定的项目,学员作答结果存放在磁盘考生目录下,由人工评阅,登录成绩。

3、NIT培训目标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不要求老先考生成为一个“计算机专家”,而是通过认真培训使学员具备使用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执行日常事务的能力;一定的自我开发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4、NIT模块简介

NIT目前共开考11个模块14门培训课程。它们分别是:

《计算机操作基础》是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入门性模块,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通过学习操作系统、汉字录入和文字处理软件等计算机的常用功能,使考生了解计算机在执行操作时的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典型的操作。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学习,了解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时所需的输入、处理及输出的基本特征。

《文字处理》亦可作为计算机入门性模块。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输入速度,掌握标准的文档编辑、修改和排版规则,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输入、编辑、排版等工作,并能打印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规范的中英文文本。

《电子表格》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一种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信息表示、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功能。能够熟练地操作一种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存储、编辑、计算、分析、检索和打印。

《数据库》教会考生熟练地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学习一种数据库系统,能够建立、维护和管理数据库,具有简单的数据库程序设计技能,在命令和编程两种方式下对数据进行输入、计算、存储、修改、检索以及生成并打印输出数据库文件。

《程序设计》教会考生通过应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制订解决方案,规划算法,把程序构思转变为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结构化程序代码,运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程序进行测试,写出清晰的技术文档,及用户使用说明。

《计算机绘图》教会考生掌握一种绘图软件包的主要特性和功能,正确使用相关的术语,掌握计算机绘图软硬件的操作,学会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总体设计以及图形的管理、修改和维护。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应用,认识到计算机绘图是如何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的一部分在商业、工业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

《桌面排版》教会考生熟练地使用桌面出版软件。考生系统地学习一种桌面出版软件的所有功能以及一些桌面出版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完成文稿录入、图像输入(摄取)、编辑排版、修改、文字图像合成等一系列工作,制作并输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印刷品。

《多媒体应用》教会考生一些多媒体应用方面的使用技能,使考生能适当地利用给定的软、硬件编制多媒体应用程序。完成此模块学习的考生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编制带有文本、静止图像、活动影像及音响的作品,使用制作语言或标识语言控制应用程序,并能使该应用程序作出交互性的反应。

《因特网(Internet)》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使考生了解数据传输的方法,使用Internet(浏览并下载信息、交换电子邮件、加入讨论组等),设计主页等。并为在WWW中使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进行文件编辑、排版打下基础。同时考生们将会理解Internet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局域网》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使考生认识局域网络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了解数据传输的方法,运用局域网。同时考生们将会理解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和《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大纲》(试行)的精神,针对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水平进行设计。除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往来账款核算、报表处理外,还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产成品销售核算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够对会计软件包进行合理剪裁,建立一套能适合本单位使用的财务系统。

5、NIT管理及考试的组织实施

NIT培训项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管,由省级就业指导机构组织管理,普通高校具体实施。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内高职院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IT职位需求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这表明IT人才供不应求,但近几年来,从网络到纸质媒体盘点高职就业“红黄绿牌”专业榜单,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直被亮黄牌专业。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特长不专,学生三年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本文拟就该专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给予解析,提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从专业方向选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模式、技能训练、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配合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围绕职业岗位(对应于企业的岗位群或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我们最近对我校08、09、10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发现本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问卷问题涉及学生接触专业课程的时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形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教师教材以及学生从事计算机领域工作的胜任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调查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问题:

1.1 基础课与技能课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主要是公共课,大二上学期学习基础课,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一般上10周课)才涉及专业课。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二下才开始接触专业课,时间太迟,并且大约25周(二个学期)内要学完多门较深的专业课程,时间集中且短暂,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1.2 基础类课程比例过高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公共课的比例占33%,基础课的比例占到28%,专业课的比例占到10%,选修课的比例占到6%,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占到23%。公共课、基础课占的比例太重,同时开设的课程门数太多,受学时总数的限制,每门课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系统地讲解,学生也未能有机会深入下去。

1.3 培养目标宽泛,课程设置繁杂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数据库、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网络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与组网、网络操作系统及配置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Flas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偏多,职业技能课偏少,且基本涵盖计算机所能涉及到的所有领域,电子技术、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处理等领域。从形式上看,这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宽广的就业去向,事实上,涉及的广泛和学制的有限性,使得学生三年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有学会,无一技之长立足于企业。这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岗位逐步细化,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背道而驰。

1.4 课程设置的模板与本科类似,仿佛是“学制袖珍型本科”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即便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调整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但理论与实践仍然缺乏有机衔接。

1.5 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而实验实训是学生获取技能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基于高职特色的实践环节不落实,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乏。一是学校口头上重视实验实训,但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很难付出实施。二是校内实训条件简单,缺乏职场性的设计,只能满足高职教学简单实验实训要求。三是实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只能满足实训课程的课堂内操作。四是用模拟软件的实训代替真正的实战训练。

1.6 教与学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方式陈旧

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理论知识偏多、偏深,过于重视公式的推导。验证性的实验代替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启发性教学、技能拓展性教学,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7 “校企结合”模式流于形式

学生走进企业,给企业解决了一些人力资源的问题。企业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的,企业出于对生产效益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很难给予学生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真正锻炼的机会。实际上的“校企合作”都是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打工而已,不能满足理想的校企合作形式,即满足学生“半工半读”。

1.8 师资数量匮乏

师资力量不足成为目前制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造成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占比例过大,“双师型”教师缺乏且培养体系缺乏创新性;三是教师技能不高,大多数现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高职教育对技能教学的要求;四是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机制不健全,且人才容易流失。

1.9 教材建设泛滥

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教材建设泛滥表现在:一是高职开办初期借用同名称本科或专科教材;二是中期使用校内自编教材,而这些教材不能体现以“应用”为宗旨,教材内容脱离市场,实践指导性不高,更新速度慢。三是近几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因图书出版业逐渐向市场接轨,而使各种版本教材冠以“高职”字样,但并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 确定专业方向

通过对武汉富士康、长飞、普胜科技、鑫人达科技、汇众网络、中地数码、晓通网络、东湖高新开发区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群是计算机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产品生产及管理员,楼宇、物业、酒店通信网络的安装、调试、保养人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等。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校情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在繁杂的岗位群中,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定位在“网盾工程”应用能力上,以此为核心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接触“网盾工程”职业课程,将“网盾工程”课程均匀分布在各个学期。

2.2 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路径。从企业对“网盾工程”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设计课程:职业岗位要求对应职业课对应职业技能课够用的基础理论课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力求实现课程与岗位需要的更紧密衔接。“网盾工程”职业岗位设置四个模块,①计算机软硬件训练;②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③网络安全管理;④网络部署。与每一模块对应职业课程3-5门课程,职业技能课2-4门。删除与“网盾工程”无关的课程,在保证必需公共课的基础上,专业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相应增大“网盾工程”技能课的比例。

与“网盾工程”职业岗位模块对应的课程:(1)计算机软硬件训练。计算机组装与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2)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Linux桌面应用、Linux系统配置与管理实训的配置、路由器与路由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线局域网组建实训、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实训、交换机与中级路由及实训。(3)网络安全管理。病毒与黑客防范、计算机病毒防治实训、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实训。(4)网络部署。无线局域网基础、无线网的配置与调试实训、应用密码学、Linux网络服务与管理、Linux架站实务。

新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着眼于岗位职业能力,重点突出网络应用能力,课程设置实用性强,学生三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技能的训练

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提高的原则,“网盾工程”设置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到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阶梯实训教学模式。

(1)“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文件和打印机资源的共享设置能力;网线制作能力;网络布线能力;网络工具及设备的使用能力等,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2)“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配置能力;网络操作系统安装配置能力;网络应用软件工具的配置与使用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术应用能力。(3)“职业能力”训练:主要完成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建、维护能力,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能力;无线网的安装与调试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主要完成中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运行、维护能力;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2.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从中掌握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企业需要的新员工要求动手能力强并能够快速投入工作,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业务培训。为了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设置专用机房,所有需要用计算机操作的相关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上课,实施“边讲边练”的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把机房营造成“专业+公司”的模拟公司,布置成企业环境,一切依照公司的管理规定来运作。进入模拟公司,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主管和员工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在模拟公司上课既解决了教师讲授理论时的抽象,以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操作步骤的难题,也改变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状况,更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

同时学校投入百万,购置二套CISCO网络实验设备,包括CISCO路由交换设备,CISCO防火墙设备、CISCO无线设备等,实验设备可进行路由交换、网络安全、无线网络、IP电话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训室可以“真枪实弹”训练。

2.5 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些企业主要有:武汉富士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鑫人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对促进产学合作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我们聘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骨干担任特聘教授,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对学生现场岗前培训,逐渐适应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公司的主要岗位上学习,有的是网络安装、网络调试、网络安全管理等,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职业技能提升的锻炼,而且为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我校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支持企业发展,这样互惠互利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

2.6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安排他们下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新知识。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关键,扶持专业教师从事产业开发或者走进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行业第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指导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提高教师待遇。以事业激励人,以情感关爱人,以待遇留住人,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稳定教师队伍。

2.7 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教材建设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防止高职教材泛滥。有关主管部门应建立教材编写、审定分离制度,聘请专家、学者、一线的教师以及行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二是要突出高职的核心----应用、实用、实践。高职教材的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群体认知水平,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环节,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和企业的实际案例来组织教材的内容。三是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是构建教材的立体化。在配齐教师参考用书、学习辅导书、练习册、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配套教材的电子教案、音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或网络教材。

3 结束语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7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 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喜与忧

近几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一般都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就业应聘时能提供给招聘单位的在校时的各种作品,或者是获得各种竞赛证书、等级考试证书较多大大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然而,根据我们对本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不对口的就业率占50%,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2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当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近80%的回答是“边做边找,工作压力太大,有更好的单位就‘跳槽一。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并不比那些上课玩游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差,有些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计算机某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够用就行,不需要很全面很专业。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弄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人才。

根据我们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的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识结构方面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图像图表处理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数据库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力方面主要有:对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编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能力;对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管理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按照强化基础、拓展特长、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模式来实施培养,具体的总结为“一套教材、两个阶段、三个强化、四个更新”。

2 1一套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讨论,对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进行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2.2两个阶段

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计算机专业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将学生在校前两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特长阶段主要为了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是二年级,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教学课程中以就业优先为主导思想,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适应某个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发挥“双师型”教师个人的特长开设一定的特色选修课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计算机专业各种团体小组进行学生特长发展的活动,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3三个强化

(1)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的第一周便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教育,告诉学生中职学校各个阶段,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这个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抽象的理论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快乐,愿意跟你学、跟你练,否则学生会在每天的游戏或聊天中度过。

(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为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必须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而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才能,加强实训课程教学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规划上应侧重放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上,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一个“宽口径”的就业机会,必修的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其次是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的“岗位仿真”训练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学生在“拓展特长阶段”,应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内容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作品的方案设计、应用开发和综合思考等项目技术问题分析的能力,并要在实训教学时数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至少占课时总时数的一半以上。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劢他们积极参与计算机各种专业团体活动,如:系统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制作小组,平面广告设计制作小组,网络维护小组,动漫制作小组等等,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主要方式,使学生学会调研、确定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创新能力。

(3)强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企业的员工素质也要求我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一个不会与人共事不会与人合作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岗位上是难以立足的,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不再有什么单纯的经典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的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人文精神,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

2.4四个更新

(1)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再以主体身份出现,而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由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因应而变,教师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快速普及教师和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重要保证。

(3)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从互联网上进行可持续的学习,完成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或高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接受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完成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转型,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新的,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中职学校难以应负,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8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企业培训;行业考试;教学效果

近十年来,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国家重视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设发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技迎来了全面的信息化时代,先进的高科技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手段的应用,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为各行各业的培训、考试事业展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计算机教育 与 企业培训相结合

现代计算机教育是以信息传播理论和计算机处理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过程规律,设计、实施、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主要通过电磁形媒体的运用和控制,并辅以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高效率、大规模、全方位地进行智能开发,培养人才。

随着我国现代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无法脱离计算机教育 与信息技术的支撑,离开现代化技术,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都可能陷入困境,更谈不上健康快速发展了。所以现代计算机教育及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信息系统计算机教育的管理也在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支撑之一。但由于现代计算机教育建设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的特点,使得很多企业只是在主要业务或特殊业务实施了计算机教育及信息系统管理。

目前,我国企业员工信息素质不高己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新问题和理论研究的新课题。近几年来,企业界普遍开始实行 “就业上岗培训”、“在岗长期培训”等政策要求,以便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素质。但是,由于企业年轻员工的不断增加, 行业新知识新技术要求的不断膨胀,需要受教育培训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和企业教育培训设施的增加远远赶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对教育培训的规模和培训效率的增强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受教育培训者在较短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要求企业给予更多员工以长期经常性的培训的机会,传统教育培训方式难以满足这些迫切的要求。借助现代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培训规模和培训效率,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企业员工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培训,掌握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断学习提高、完善专业技术能力,使学习培训常态化,贯穿于长期的工作之中,以适应现代社会专业技术知识快速膨胀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加强计算机教育建设势在必行。

计算机教育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用,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它能根据教学培训的需要,将所讲对象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互相转化,从而使教学培训内容中设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自然知识到社会知识,从企业发展到专业技能,从外国到中国,所有事事物物,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电教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亲眼目睹,并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传统教育手段难以办到的。

计算机教育教学培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简明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看练结合,容易理解和掌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施行。例如银行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将各种类专业知识信息编排、汇总起来,生成专业信息库,进而开发出培训课件和模拟练习软件,通过企业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电化教育设备及计算机网络提供给所有培训员工,或集中培训或由员工业余自己操作练习。通过学习,可使员工快速、高效地掌握培训内容或者行业考试操作要领,大大地缩短了学习和上机操作的时间,有事半功倍的效用。从实际应用效果统计看作用明显,可快速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或有效帮助参加资格考试的员工进行模拟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顺利通过考试。

同时,计算机教育先进的教育模式设计,促进教育培训的公平性、民主化,所有参加培训的企业员工,不受职务高低成分,家庭环境、经济情况等条件的限制,都有享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权力。国内外经验证明,使用计算机教育、教学手段与不使用该手段比较,可缩短教学培训时间二分之一,甚至更多一些。

二、计算机教育与行业考试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和一些大型国企普遍开始实行 “上岗就业考试”,“资格认证考试”等等行业考试,而且国家当前也在积极鼓励、推行各行业的施行,今后此类考试将会越来越多,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行业考试一般由专业的考试培训公司承担,采用公司开发的大型通用全机试考试软件,配合电化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网络通道执行。其优秀特点是:科学准确,通用性强,规模容量大,安全性好,公平公正,容易组织管理等,是目前我国大型部级考试及一些规模较大行业普遍采用的主要考试方法,也是未来各行业,各企业、学校内部考试的发展方向。笔者所在学院10年来承担了多项全国性大型国家行业考试,例如全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证券、期货、保险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全国注册会计师认证考试等等。从执行的实际效果来看均比较理想,同时在全国几十万人的考试有序进行,科学调配、安全合理,快速适用,满足了各行业企业的评估考试需求,受到了相关行业部门的赞誉。

良好的多媒体计算机教育设备及有效的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大型行业考试的基础保证。行业全机试考试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设备,从我院多年来承担的大型行业考试实施情况来看,从考试前的备考培训、机器调试、准备工作开始,到考卷上传完成、考试结束,计算机教育、电化教学设备及其全面有效的管理,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前大规模辅导,考试过程中的提示信息、规则说明、注意事项等都可以准确及时的展示;各种显示电子屏幕,清晰明确,宣传到位;全方位的考场监控设备,使考试科学合理,秩序井然,使监考人员更容易掌握考场动态,及时处理;这些电化设备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考试的管理水平和考试的规模、容量,充分满足了大型行业考试的较复杂、多样性要求,实现了现代计算机教育与行业考试的完美结合。

此外,在各大专院校的校内考试中,计算机教学也发挥出着巨大的作用,学院的一些校内考试也逐渐采用全机试电化教学考试,同时在教学授课、课余辅导、课件制作、教学评估等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教学完全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培训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支持服务,还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包括今天的需求和明天可能的需求。

充分利用计算机教育的设备和方法与教学、培训考试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行业考试及教育教学的评估、认证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并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计算机教育与培训、考试应用发展探讨

计算机教育、教学要实现与企业培训及行业考试的有效应用,完美结合,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1.计算机教育、教学应与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充分结合,不断为院校和企业提供教育培训机会。

2.计算机教育教学应加强与行业培训、考试有机内在的联系,与企业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包括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资源库、考试资源库,提供教学安排、培训教学过程的服务支持、评价考核方式、外延培训等服务。

3.针对中小企业、学校,建设计算机教育、教学数字化学习培训、考试环境,建立共享的培训服务平台和立体化培训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培训、课程考试模拟系统等学习资源。

4.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吸收国际最新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不断发展,形成更加成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发展模式。重视数字化、标准化、存储、传输、审查、更新、交易、共享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环节,建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结束语

我国人口众多、企业林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育发展方式构建继续教育、终身培训的学习型社会,困难重重,发展较慢。因此,必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计算机教育教学、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信息教育。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形象具体,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同时参与学习、培训、考试,有效地提高教学培训、考试效率和质量;培训、考试可以远距离进行,学员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明显地扩大了教学规模,是解决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问题,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方法。对于满足各行各业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满足成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范文9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实训室;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21-02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mputer training room in addition to serve to teaching, research of university, also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hold some social examinations or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which put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omputer

training room.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requirement, we need some combinations which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of hard system and soft quality,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the combination of service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Let the management of computer training room make the best use of everything, also ensure the good environment and the durability of hard softwa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training room;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1 前言

在高校教学中,计算机的作用日益丰富。目前,高校计算机实训室除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外,还服务于社会,经常举办一些社会考试或公益活动,这就对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员,如何接受这一挑战,做好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呢?

2 管理方法

硬制度和软素质相结合,两手抓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

1)硬制度要体现出管理的刚性要求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必须制定出严格的刚性管理细则,以铁一般的要求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严格遵守,并且把这种刚性的管理规则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建立健全实训室的刚性管理制度,是做好实训室管理工作的必要构件或前提条件。刚性的实训室规则如“计算机实训室教学管理规定”“计算机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训室卫生管理制度”“计算机实训室借用规定”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实训室管理人员要以这些规定为刚性要求,进行严格管理。这类管理制度可以暂时叫日常工作性管理制度。

另外可以制定一些临时的针对性管理制度,如“计算机实训室培训借用管理规定”“计算机实训室培训借用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实训室培训借用卫生管理制度”“计算机实训室考试借用管理规定”“计算机实训室考试借用安全管理制度”等,在满足临时性工作需要时,不张贴,可以人手一份,以严格实训室培训、考试、比赛等活动的管理制度。

2)软素质要体现出管理的发展要求来,也就是通过提高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自身技能素质来适应管理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学辅助设备,计算机进入课堂是高校教学为之发生改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似的转变。相比于传统的板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更是一种教学水平和档次的突破。但是由于实训室计算机的利用频率过高或使用人员复杂,其发生故障的概率就高,而且突发性、普遍性的问题更多。出现问题时,上课教师不可能都会解决,这就需要实训室管理人员进行及时解决。如果实训室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解决一些最新的突发性问题就有可能捉襟见肘。所以,实训室管理人员在知晓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一些常用软件的调试和安装、基本的网络配置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外,更要与时俱进,学习计算机硬件最新维护手段或技术,并需一定的维修能力。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多层次满足计算机实训室管理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训室除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c科研工作外,为了增加学校收益和最大化计算机实训室的利用率,还承担各类社会服务性工作,如各类资格考试、培训或比赛活动等,具体有成人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等级考试、ERP培训等。这就需要计算机实训室管理员对计算机实训室进行多层次的管理。

1)对学生的管理。仅仅建立刚性的管理制度,没人执行也是一纸空文。从常态工作看,计算机实训室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服务,满足教师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学生是计算机实训室最直接的也是参与最多的使用者。实训室利用率高低与利用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上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还有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实训室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时常提醒、检查、督促,让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在认知或心理情感上接受对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并形成自觉维护、保护、爱护的好习惯。

2)对各类资格考试、培训或比赛活动的参加者进行管理。在高校的三大职能中,服务社会的职能虽比不了教学和科研职能重要,但是对各类资格考试、培训或比赛活动的参加者的管理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实训室管理人员根据不同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各类资格考试、培训或比赛活动的参加者进行管理。实训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活动参加者不要私自拔插电源线,以防止漏电、触电事故的发生;实训室管理人员要注意防盗工作,必要时可以给所有的机箱配备小锁,把键盘线、鼠标线、网线全部锁在一起,同时督促活动的组织人员做好“计算机实训室借用情况记录本”“计算机实训室实验设备登记本”等的填写,一旦发现设备有损坏或丢失现象,一定要及时告知活动组织者或举办方,以保证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

服务管理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宽视野开拓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渠道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现在的高校也经常为社会上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如银行电算技能比赛活动、税务电子系统服务比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还会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一些高校要求创建“计算机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团体管理实训室方式,一方面帮助实训室管理人员减轻工作负担,一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以某校某系某部为例,一共有7个计算机实训室,有计算机350台。在这些计算机中,出厂日期比较靠前的计算机发生故障的概率非常高,而该部配备的实训室管理人员只有一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求系部通过创建“计算机兴趣小组”来维修这些需要维修的计算机。而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比较优秀,对新知识怀有强烈追求欲望;加之现在家用电脑的普及,已经让他们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借此机会,在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基础上,通过参与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更能掌握许多实际的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加强了计算机实训室的服务管理工作,而且和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宽视野、多方法开拓了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渠道。

参考文献

[1]袁克刚.\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室的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