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化信息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11-26 15:34:18

文化信息建设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1

 

关键词:信息文化 税收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一、信息文化的内涵

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但随着信息概念向各门具体科学渗透,被纳入了哲学的视野。在研究信息的过程中日益倾向于探究信息的本质,逐渐赋予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赋予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信息是在信号的刺激下产生的,就其形成的过程而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不能据此否定信息的主观性,无论是生成的信息,还是生产的信息,最终都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而且随着人们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没有大脑的出现,就根本不可能生成和生产信息,这个世界也永远是充满各种信号的呆板的世界。

信息的本质是主观虚拟存在,而事物的本质则是客观实际存在。首先,信息决定于事物,离开了事物,信息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其次.信息不同于事物,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而事物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的。第三,信息具有一定的超越事物之外的独立性。因为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所以信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自由地进行信息运算,并据此改造事物。第四,信息对事物的反映有时是扭曲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相符合,有时超越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生产出新的信息。

智能信息是“情报学”与“信息学”发展融合的产物。在知识环境下,智能信息学注重对知识传播、获取、管理和情报交流的研究,以及“探索信息激活的规律”。目前,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已从最初的单一需求转向了适用于各领域的决策信息需求,因此,智能信息已超越以往文献情报学及科技情报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科技情报理论、文献情报理论正在与现代的竞争情报理论、工商情报理论、技术情报理论、安全情报理论等现代情报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智能信息理论。

信息技术的使用也给信息社会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包括信息的获取、保存和扩散;信息的质量控制,可靠性、自由流动和安全性;普遍存取的扩大;内容的共享与交换;创建新数字空间的技术支持;公众意识;对多样性、拥有权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伦理性使用;以及新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集成等。

二、信息文化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信息文化改变了税收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结构,未来税收工作的主体将围绕网络建构。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和反馈作为运行与控制的依据,各种制度的运行也都建立在相应的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上。税务征管也将围绕网络建立起新的虚拟社会结构及虚拟组织而展开税收管理工作。面对社会组织分散化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信息文化将建立起社会运转的新规范,将引导税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决定税收管理的新机制。

2、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日益依赖各种信息中介.并由此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同时,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心理和信息生产、传播、选择和应用等方式也受到信息文化的影响。一是信息时空观的形成。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时间不断缩短,空间距离相对缩小使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有更加时间化的趋向,即空间可以被时间置换。二是信息世界观的确立。传统的物质意识二分世界观将被信息世界观所取代,信息与物质、能量被视作是共同构成世界的要素,对于人们所生存的世界,信息更具有了无可取代的地他,其地位超过了信息和能量。三是信息价值观的确立。信息的特征决定着信息价值在增值中的作用。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拥有者在竞争中占据着有利地位,权力“从资本占有者手里转移到职业官吏和技术治国论者,及信息提供者手里”,信息的价值观得以确立。“信息经济”、“知识经济”都足信息价值的体现。

3、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挤占了信息空间,造成信息选择困难。大量的信息由于未经筛选而产生,其可靠性难免良莠不齐,甚至大量的虚假信息、失效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了信息环境。挤占了信息空间,而且无序的信息也使人难辨真伪。信息量的巨大不仅未能消除人们认识中的不定性。反而使人们无所适从,妨碍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4、信息超载与信息贫困的日趋对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着信息垄断的可能性,信息不对称性同时体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不均衡方面。一方面,我们面对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换和使用的大量信息流。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却义难以获得实施征管工作必须的社会和纳税人的有效信息,出现有效信息贫困现象。信息超载和信息贫困同样给我们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带来危害。

5、信息依赖与信息焦虑日益加剧。信息时代,人们往往不加批判的接受信息的改造,日渐丧失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产生信息依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特征,使得信息专家和信息部门逐渐成为各方面的权威。整个社会笼罩在一派“信息至上”的氛围中,过量的信息使人精神紧张、敏感,指纹考勤、排队机、管理卡、门禁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口常_L作中的过分崇尚,信息化手段成为管理的亡具,税务_F部对信息化的恐惧感和厌恶感与日俱增。“信息能力”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信息意味着权力。掌握信息的人就具有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不掌握信息的人则受到歧视,会产生信息焦虑。

6、信息生产和利用中的“马太效用”加剧。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具有自组织性,会产生自动的聚集效应,即在信息生产和利用过程,一口一优势出现,就会不断地加剧,自行强化运作、滚动。信息活动的“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信息的牛产、布局和利用过程中。同样。机械、片面、僵硬化的信息格局一旦肜成,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从而抑制信息化对税收工作的积极作用。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2

1.1强化和服务平台建设

我县配套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硬件设施,重点达到“六个一”标准:一套管理服务制度、一台多功能打印机和一台电脑,一套组织网络,一条电话专线以及一名专职人员。此外,防静电地板等硬件设施也增设了。

1.2及时做好专题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突出时效、质量、创新三大特点,每年撰写有价值的典型调查材料10余篇,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农产品、农资市场监测、科技、工作情况、政策信息等,此外,县农委每年编发《柳林农业信息》60多期,及时上报到省、市农委。

1.3狠抓乡镇服务站建设

2011年根据国家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及2012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案,按照全县15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重新选址统一规划建立农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站,目前服务站正处于进一步完善之中。

1.4培育农业信息员队伍

目前,全县已有信息员64名,其中龙头企业4名、乡镇15名、县农委20名、种养大户20名、行政村5名,为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提高,已初步形成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并组织农业信息员培训。

1.5铺设为农信息服务渠道

按照省农业厅要求,积极注册“晋农•天天12316”短信服务平台县级管理员1名、乡镇管理员15名、村级会员1287名,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科技、产销、农情等服务。

2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

县、乡资金投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尤其是乡镇村级基层点基础硬件设施严重短缺。大多数乡镇、村虽然挂有农协、科技学校或阅览室的牌子,但大多数都不能提供有效服务,形同虚设,同时农户居住分散影响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现代化设备入户还受到了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

2.2农业信息渠道不宽

在内容上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销售等有价值的信息不多,基本上都是宣传为领导服务和本地农业的信息较多,从而导致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联系不够,因此,渠道还应扩宽些。

2.3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我县总人口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2万人,占82%。但经过调查,发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经过计算机网络培训的农民还不到15%。因此,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可以将农产品信息准确、及时的提供给农产品经销商,但目前由于投入经费少,不够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

3未来柳林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措施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农村基础建设投资范畴,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尽快建成相对完整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柳林县农业信息化建设。

3.2加强队伍建设

在全县范围内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统一组织乡镇、村级业务人员举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培训。利用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培养农业农村信息人才,对他们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常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等重点培训。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信息员进行培训至关重要。农民信息员应从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中选拔有经营头脑、事业心强、乐于为民办事和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能人中挑选,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好、且有开拓精神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3.3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类网站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特别是柳林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农村、农业的各类信息;进一步探索利用“晋农•天天12316”等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办好农业信息刊物,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有序管理,以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

3.4完善体系建设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3

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个性化需求,使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后的“第五媒体”。据工信部统计,至2008年7月底,我国用户数超过6亿。已然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注意到,随着以为终端的数据交易和支付、银行转账、炒股等关键业务的兴起,个人隐私受到威胁侵害的指数越高。因此,保护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随着智能的普及,开放的平台出现了类似PC平台的病毒;涉及的流氓、间谍、病毒软件层出不穷;各类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欺诈信息也变得无孔不入。然而广大的用户还是忽视了安全防范措施。据F-Secure公司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三以上的用户知道,不安装安全软件的情况下恶意软件能通过蓝牙感染移动设备。28%的受访者说,他们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86%的人承认没有任何移动安全的措施。大多数用户都知道用连接互联网存在着安全风险:只有21%的人把蓝牙连接当作是安全的,仅有15%的人有着WiFi连接是安全的印象。

面对移动安全领域中的诸多问题,企业及个人消费者呼吁建立安全便捷的移动服务消费环境。移动安全领域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通力合作,平台提供商、终端厂商、sP服务商等都应从不同方面认识安全服务在移动应用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笔者认为,信息安全认证功能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各方的特别关注:

1安全软件:未来一个新兴的软件制造业

就像电脑一样,目前威胁安全的一大问题是木马和病毒。病毒造成的损害不外乎以下几种:被感染后会自动拨打声讯台、发送信息、订购增值业务等,造成话费损失;木马软件可以控制用户的,调用信息、监听通话、自动联网等,造成隐私泄露;病毒会导致硬件或SIM卡损坏,致使无法使用。与PC反病毒一样,反病毒软件可以做到实时拦截、提示不安全信息、对已确认的病毒进行杀除,并恢复感染文件等。

影响安全的第二大因素是一直以来影响人们生活的隐私泄露问题。比如通话、偷窥短信以及在被盗或丢失之后重要文件的流失等。针对隐私泄露,业界目前普遍采用加密的方法来解决。网秦的“通信管家”可以对短信和通话记录进行加密,以保障隐私内容不会轻易被他人偷窥。

影响安全的第三大因素是目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问题。网秦的“通信管家”可通过显示号码所属地,让用户选择接听还是拒绝。一旦发现了骚扰电话的号码,可以设置为永久拒接。

虽然安全软件有种种优点,但生产厂商正经历着艰苦、迷茫的阶段。首先,型号繁多、操作系统多样。这不仅是黑客们的技术难题,也是安全软件研发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是制约安全软件厂商发展的最大桎梏。如何打造一个真正安全、干净的使用环境,不仅仅是提供安全软件产品的厂商的责任,更需要电信运营商、制造商和安全软件厂商等整个产业链的密切合作。

2指纹识别技术: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带”

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赋予了太多的功能:打电话、上网,甚至缴纳水电煤气费等。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日益流行,添加认证功能已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仅仅依靠自身所带的密码和SIM卡锁无法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试想,如果利用“呔额”支付成为现实,那么就必须将你的个人资料和财务资料保存在中,一旦丢失或被盗,后果将十分严重。这也是目前支付无法跨越“大额”门槛的主要原因。

指纹识别在保证安全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于,能提升的安全性。首先,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排除了利用相同指纹来破解指纹密码的可能性。其次,一般说来指纹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相比较声音加密来说,指纹识别具有更加稳定的优点。再次,指纹样本便于获取。易于开发识别系统。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比较成熟,识别系统中完成指纹采样功能的硬件部分也较易实现,而且现在已有标准的指纹样本库,方便了识别系统的软件开发。另外,一个人的十指纹路皆不相同,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利用多个指纹构成多重口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当然具有指纹识别的要能够被普通用户所接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是指纹识别的准确性问题。厂商制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的安全性,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同时真正让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电子钱包”。因此,指纹识别的准确性与否是决定这项技术能被用户接受的前提。在进行识别时,一定不能出现无法识别的问题。其次尽管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指纹也不会随年龄的变化,但厂家是否考虑到一些意外问题的出现,如果手指受伤无法识别,如何进行支付呢?此时有没有替代的功能?

3虹膜识别:确保在线交易以及供应链活动

尽管使用密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使用的安全,但随着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支付能够实现买主和卖主的不见面交易。但是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明显,我们用什么来保证远在千里之外的买家/卖家不会是一条坐在电脑前的狗?为了实现较高的安全性,使用复杂的密码是流行的选择,而如果我们埘不同的设备使用相同的密码,那在得到了方便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安全I生的隐患。所以发展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是目前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系统。

虹膜识别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虹膜图像通过非接触方式获取,可避免疾病传播容易被人接受;②虹膜纹理结构不易被伪造;③虹膜纹理结构复杂。特征数多,因此可靠性非常高。虹膜识别是与眼睛有关的生物识别中对人产生较少干扰的技术。另外它有能力实现更高的模板匹配性能。在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是当前最为方便和精确的一种。

生物认证作为20世纪末期才开始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虹膜、指纹、DNA这些人体本身的特点,将逐步取代现有的密码、钥匙成为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保证个人资料的安全。虹膜识别技术由于其在采集、精确度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必然会成为末来社会的主流生物认证技术。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4

本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化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各个领域内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对全球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疑也对文化产业的传播和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得文化的独特魅力难以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借助信息化建设的东风,助飞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重要课题。

1、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是我国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存在,不仅有非常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而且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资源,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国内外对于文化研究热度长年不衰。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我国及经济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成本较低、附加值极高,并且具有可重复开发利用的特点。对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而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就业,刺激消费,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的基础文化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了自治区藏戏艺术研究中心、拉萨市民族文化艺术宫、山南地区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城市基础文化设施,新建了48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0多个行政村文化室、680个“农家书屋”。与此同时,还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农牧区电影“2131工程”等五大惠民工程,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截至目前,已建成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其中一家被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批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和民族歌舞《五彩》、《雅鲁藏布情》等特色商演剧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喀则传统的“拉孜堆谐”登上央视春晚并成功走向市场。2010年5月,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推介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吸引众多客商牵手企业,共达成11个意向性投资协议,金额达6.6亿元,文化产品销售达47万元。2010年8月,首届唐卡艺术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2、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与我国其它省市相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十分独特的文化优势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这些优势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还比较,文化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认识上存在误区。大多数人们还停留在以往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领域的享受,认为文化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而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还没有将文化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文化产业的投入主要依赖于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还未完全调动起来。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缺乏统一管理,也没用形成完备的监督体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多头领导现象,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第三,对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差。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产品独具特色,但却由于缺乏应有的宣传,使得市场上很多想买特色产品的人不知道如何选择,很多时候买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真正代表特色的文化产品。第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由于的文化产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程度还远远不够,再加上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仅有的文化产业也相对来说比较零散,规模较小,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高科技的应用和技术人才的引进还不够。

3、信息化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3.1信息化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发展战略,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加强产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打破地理环境对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缩小与国内其它省份的差距。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发展很快,基础设施的已经比较完善,为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不缺少文化资源,但产业的发展缺少突破口与助推力。信息化建设正是文化产业寻求突破的关键,借助信息建设,文化产业可以很好的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目标,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紧跟时展的趋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3.2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使的文化资源在数字化的平台中集中、共享,对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零散发展使得的文化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信息化建设,采用数字化手段,可以使的文化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可以有效的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3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产业的信息化,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源的数字化,不但可以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永久收藏、保存,而且也是应用信息化途径进行文化传播的前提与基础条件;而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这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最佳平台。

4、加强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4.1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与大力扶持。鉴于文化产业落后于我国其它省市的现状以及文化在我国文化组成中的重要性,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地方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配套政策措施方面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快更好的进行。

4.2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拥有极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文化资源转化进程较慢,在数字化时代,文化资源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文化数字化工程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让文化资源以适合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出来,是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文化资源的整理、收集工作是基础。地区相较于国内其它省份,在人才、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要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要通过各种手段与方法大力引进人才,提高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技术保障,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中,联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与资源解决进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

4.3注重人才培养除了人才的引进外,文化产业信息建设还需要注重人才的幅度,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广开人才培养渠道。要加强对文化从业人员的信息化基本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要加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4.4加大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快速的进展,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财政要给予大力的支持,提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升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入社会投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来,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提高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确保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下去。

5、结束语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5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各校的校园文化正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得如火如茶,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教育部思政司也明确提出:“加强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开拓与建设,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从根本上指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方向以及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发挥导向传播等育人功能

用信息化作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一,立足个体,辐射集体。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以点带面,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关注差异;其二,及时互动,时时传递。网络信息的传递覆盖面广,无时不在,用信息化作为校园文化载体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能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思想耳濡目染,处处萦绕在身边,时时渗透在心间,润物细无声。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准则规定”,是影响师生思想、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二)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育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思想观念容易受影响,并且处于职校阶段的学生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学业、就业、心理、情绪等多方面,这些负面情绪必然会引发思想波动,从而导致不和谐因素产生。目前职校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休学、退学、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就必须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背景下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营造公平、维护正义、讲究诚信、团结友爱、文明进步、融合和谐的育人环境,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途径

在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为让每个职教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人成才的工作理念,提出“魅力旅商、幸福旅程”的文化追求和“专注现代服务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目标。围绕“魅力旅商”我们精心打造魅力校园、培育魅力教师,成就魅力学生。建设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载体,以育人和服务为引领,开拓创新研究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形式,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创了以“三大平台、七彩空间、两个拓展、一个追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信息载体建设工程,力求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为具有校本信息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搭建三大信息平台,使育人无处不在,让文化魅力四射

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我校逐步找到信息化背景下内涵和层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体系,形成校、系(班)、个人三级文化信息平台。

1.基于学校和系部网站的宣传平台以学校门户网站、系部网站、校内各大数字宣传电子屏及校园信息景点为载体,构建学校系统的宣传平台。通过每日一句励志的口号、每周一个爱生的事迹、每月一次大型文化巡展、每季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各景点数字化的文化介绍及展示,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文化宣传教育氛围;通过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手段形成强大的文化冲击力,向师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能量,将学校文化进一步传承和积淀,在文化建设中彰显信息化的魅力。比如我们在学生的“三立”主题教育园(立德园、立志园、立能园)中布置大量的文化信息点,学生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均可了解该景点的文化内涵和相关专业知识。这些遍布在校园各处的数字平台不仅可以加强校内外资讯的传递效率、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校形象,更重要是,它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更利用于学校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基本班级网站和微博互动墙的交流展示的互动平台以班级网站、微博电子墙、家校QQ群等为载体,构建班级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信息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信息化互动平台建设,把家长会、家长学校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的延伸部分,进一步增强班级活力,提升文化引力,彰显集体魅力和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完善人格发展。比如学校以系部为单位,每个节庆或重大活动中开设师生、家校互动微博电子墙,因其具有使用简单,互动性高,实时性强等特点,参与用户只需要发送短信至相应SP号码或使用新浪微博发送带有相应关键字的消息,经后台审核即可立即在微博大屏幕上进行显示,简单快捷而又独具特色。在今年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同学们对老师的祝福如同雪片般不断的刷新在大屏幕中,当老师们走过红地毯入场时,同学们还用自己的手机为老师们留下了入场瞬间,并通过新浪微博客户端把照片发送到微博墙上,新鲜出炉的图片配上温馨真诚的祝福,让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爱的温暖。活动当天收到了超过1000条祝福,因为同时向全球开放,还收到500多条海内外校友和家长的祝福。一个小小的微博墙传递的是师生的真情,是学校的正能量,积聚的是学校团结、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

3.基本专题数据库的个人学习平台以人人通学习空间、青春旅商等专题平台为载体,构建时时学习、时时反馈、时时展示的个人学习信息空间。通过个人信息学习平台,使时下教育界推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为现实。学生在家或课外时间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和专题学习网站教学资源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交流展示、答疑解惑和知识拓展的场所,发挥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探究式、互助式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学改革、育人方式的变革,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学习平台资源的开发,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供广阔的时空。通过三大平台的载体建设,立体构建了校园信息化的育人环境,体现校园文化底蕴和校园特色。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动中学,既丰富信息化校园的文化氛围,又让学生穿越时空地增长知识,无障碍接受新事物,让德育无痕,让教育无边。

(二)构建七彩空间,使生活丰富多彩,让文化浸润校园

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学校也因地制宜的针对未来社会交流商务等需要,构建一个功能完备、体系开放、持续更新的能提高跨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七彩空间实现面向学校,人人学习与成长的全方位智能信息服务和文化传递。七彩空间指的是智慧实训空间、智慧互动空间、校园文化空间、文化生活空间、班级文化空间、个人成长空间和服务管理空间这七个信息化空间。通过数字化通信,多媒体技术,光影数控平台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为教学体验、兴趣培育、成果分享提升新层次。每个空间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建设,注重文化内涵建设、注重信息化的载体建设,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造智商、情商及体能综合素质提供支撑。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例如智慧实训空间的文化旅游项目就是结合常州市地方旅游资源特色,同时结合学校面向旅游行业提供人才的要求,开发了“三维模拟导游系统”,为步入旅游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一体化服务在线平台,该平台将常州的历史文化与景点介绍相结合,将校园各文化景点与专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立体、随时可见的一个综合模拟系统,既学习专业,又加深对常州文化、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餐饮文化项目中我校充分利用“常州菜体验中心”实体运营经验,在校园内将该项目做大做强,开放一千平方的实体店,配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校中店、店中校,内厅与后厨时时互动,通过信息及时传递,有利于更多学生观摩、实训,同时为师生提供便捷、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七彩空间通过联网的信息平台显示学校各种通告和工作安排等信息,从而提高了信息速度,扩大了信息覆盖范围,同时也解决了由传统的信息方式单一、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带来的诸多问题。该信息化载体建设追求为人人提供智慧信息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用空间带动过程,过程在空间中完成。信息化始终围绕学校各种过程展开,在七彩空间呈现。从而带动学校信息化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整体发展和对学生的初期社会体验式培养。

(三)实现二个拓展,成就一个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的终极目标

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凸显校园文化特征,不仅能实现学生、老师等个人的学习、教学需求,更能提升、拓展文化内涵,实现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目标。

1.加强交流,建设智能文化近年来颇受高校重视的智能文化建设引起大家的关注,智能文化是一所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等的总称。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内一流的高校,都建有一流的智能文化,而对于我们这样的高职校,要想建设智能文化,就要发挥我们的职业性特色,把我们最有优势的职业技能通过文化载体得以体现。因此,要开拓建设我们高职校的技能文化,提升我们的学术氛围,就应该从校园走出去,从校外引进来,通过信息网络、视频在线观看,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互通资源,兼容并蓄,坚持学术交流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才能使我们高职校不仅在技能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能在学术水平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使有形的文化和无形文化趋于协调,办出自己的特色。

2.多方借力,挖掘校外文化资源校园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便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置身于其中的校园人具有教育功能,在校园内发挥作用,对校园人产生影响,但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它还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作为学校文化场所,它对社会文化场所的辐射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这种辐射主要是通过校园精神的影响力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得以实现。正因如此,在拓展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形式上,除了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作用之外,还要善于多方借力,重视校园周边的社区及资源优势,通过网络信息的搜集,梳理现有的社会和家长资源,广泛争取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把社区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发掘优势,成立校园文化社区网络讲坛,筹建家校协同教育网上视频会,定期开展家长微信沙龙等,让社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方互动,家校合育,让学生们在群体协同中学会共处、学会交往,提高合作意识,培育合作精神。常州自古出名人,我们还要善于发掘学校及所在地的名人资源,传承发展学校及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微电影的拍摄,把校外行业名家的优秀资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名家近距离感受,用名人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三、结语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6

关键词: 信息化条件 高校图书馆 文献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于此,图书馆如何迎接挑战,更好地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就成为当下图书馆界的热点问题,笔者就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信息化条件下文献信息资源的新特点

1.1文献载体的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主要指不同年代、版本、语种的纸质文献[1],但在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但包括上述传统的纸质印刷型图书、期刊、报纸等,还包括电磁介质的多媒体型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和其他数字化的网络资源等,彻底改变了过去图书馆以单一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的局面。

1.2电子文献的数量和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为电子出版物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存取方便快捷、支持多用户使用等优点,所以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数量得到快速的增长,各图书馆在纸质文献的数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时,都十分重视电子文献的建设,其在文献信息资源总体构成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

2.信息化条件下读者信息需求的特点

信息化带来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及获取信息手段的多样性,而使用户需求具有了新特点。

2.1信息源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印刷型文献一统天下的格局,各种信息资源对用户的吸引力日益显现。读者对信息载体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各种类型的电子文献,所以不仅需要文字信息,还需要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方面的信息。

2.2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

信息化条件下,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的用户因职业、工作任务、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不同要求的多元化特征。用户有自己明确的信息需求和用户个性,需要图书馆提供经过加工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信息。

2.3信息获取的快速性、高效性需求。

网络环境下,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知识信息的生产和老化速度也在加快,因此,用户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他们迫切希望迅速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3.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3.1加强图书馆多元化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在注重藏书结构优化、突出馆藏重点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对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上的信息量增加,因此,图书馆应把馆藏文献信息加工、文献信息服务等延伸到广阔的网络信息空间,积极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纷繁、无序的网络资源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采集、加工,以方便广大用户更好地利用。

3.2实现高校图书馆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一种趋势[2]。因此,各高校图书馆应努力改善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采取合作馆藏建设、联机联合编目及网上文献传递等形式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目前军队院校图书馆统一配发的MADL数字图书馆平台就融合了军队院校多家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该平台可以方便地使用各成员馆的资源,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3.3加强人才建设,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当前条件下,读者的信息需求已发生变化,对信息类型和服务方式的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图书馆职责拓展到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因此,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的配置,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这要求图书馆的信息工作人员不但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湛的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及较高的外语水平,而且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整理,以及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对读者在使用信息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及时解答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用户进行信息导航,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7

潜在的人才信息

经济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终归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在企业内部受重视的人才的数量和人才的质量,对于整体的档案建设中不仅仅是要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还是要对人才的信息档案的人才的基本型控制,因此,加强企业的档案管理的人才信息档案的培养,例如:整体的企业发展中的专长、教育背景等。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企业的档案管理不仅仅是需要调控整体的技术性设施的信息资源管理,针对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传播进行综合性控制,这样在调控资源建设中最大限度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超前的资料信息,这样在调控档案信息的服务体系中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样在调控中从而提升管理层面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服务是为了在特定的信息化管理中进行的档案信息化控制的服务措施性建设,在档案信息化服务当中,不仅需要调控企业发展的各个途径的服务性建设,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提供系统化的信息管理,这样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服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需要在调控资源建设中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渠道,还能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渠道,调控信息资源建设,增强服务手段,并进而开拓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为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创造有效地服务支撑,把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方向。

1档案信息数据库开发服务。在企业的文献管理档案服务工作中,档案的信息化调控不仅仅是拥有了服务的信息资源,还可以根据企业的整体性建设进行综合性的调整,这样建立有系统、完整的专题的数据库,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设立一定的平台,为用户提供特色的服务管理。在档案管理中将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这样在档案建设中不仅仅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检索控制,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信息提供一个平台,能使非档案管理的部门也能查询到档案信息。

2档案信息咨询分析与情报研究服务。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中不仅仅需要科技信息的服务管理模式,还需要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建设进行有效的技术性调控,这样在基础性情报管理中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基础性的调控进行项目的跟踪研究、聘雇研究或者发展研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参与到企业管理队伍里来。

3为档案管理提供培训服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加强档案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整体的档案服务部门,不仅可以定期的举行一定的培训工作,还能利用电子定期的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或者信息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提高档案培训人员的素质水平。这样不仅使其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种类进行调控,还能掌握一定的社会地位、作用以及影响,这样利用档案管理进行科学性的研究,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在人才资源的管理上提高创新地位的控制,保证整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的传略服务。

4提供人才交流信息。企业的档案信息化部门的调控中加强档案管理的学习,这样在整体的企业管理流程中,将自身的建设融入到信息化调控中去,这样使得资源的调控性建设能够有效地运作,并把整体的档案管路信息化进行调控,完善企业的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并积极主动的进行资源的规范化建设,编制出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专题性的报告供企业决策者分析和判断,提高服务水平。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8

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效率,使读者方便地检索利用档案,合理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管理。档案信息化如果能实现,就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封闭的档案管理变为开放的管理,转变管理职能,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上升到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管理更加科学。比如档案馆又为政府公开信息的指定场所,可是由于档案馆的位置和常人对档案馆的认识造成了很多人不知道该去哪里查阅现行公开文件,使现行公开文件的查阅率低下;还有就是以前的档案需要在进馆满一定的时限之后才能通过审查开放的方式供人查阅,使信息公开工作滞后,如果能利用网络的便捷,在线接收现行公开文件,那么就能立即对现行公开文件进行公开,缩短了信息公开的时间让群众能及时的对自己所急需的现行文件进行查阅。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现状

(一)缺少信息化建设资金

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首先要完善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和整体水平。信息化建设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因为需要配置价格很高的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档案部门属于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是主要经费来源,他们只能使用非常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配置达不到网络信息化的要求的硬件,使档案信息化进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不统一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能顺利开展,因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不统一的。市场上推广和使用的档案业务管理软件不适应今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们多数是单机版,不能运用于网络。另外档案信息电子化需要具有信息管理功能档案软件,需要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和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部门没有这些软件,所以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三)信息安全意识缺乏

安全问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档案信息开发工作中,许多档案馆认为只要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就可以解决安全问题,没有意识这样做存在很大的风险。有些档案馆将档案数字化工作外包给企业,若管理制度不严格,缺乏监控,很容易造成信息丢失、泄密。

(四)档案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缺少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很难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另外人才引进和激励制度也有待完善。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素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多渠道扩大资金投入

财政预算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要加大财力的投入力度,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从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部门要积极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地方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以获得更多专项资金支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另外,档案部门必须拓宽思路,转变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例如,档案部门可与基础电信部门合作,获得其网络资源方面的免费或优惠支持(就中国电信给予政府上网工程提供优惠服务那样),与大型跨区域IT企业联合,利用其异地市场政策和形象开拓需要,优惠获取其资金、技术和资源服务等。

(二)切实保障档案安全

信息化建设中档案信息安全受到网络安全隐患、人为失误、操作系统数据库故障、载体损坏等各方面威胁,为此,档案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安全和保密意识,着重加强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方面工作,切实维护档案的安全性。制定包含档案信息采集、处理、保存和利用各个阶段的安全管理体系,解决档案共享与档案保密需求间的矛盾,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中档案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同时档案部门可以配合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采取数据备份、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加密等技术措施,做好归档文件的保存保护和网上档案信息服务安全工作。另外,档案工作者要提高保密安全意识,特别要做好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内容的档案保密工作。

(三)档案信息与电子政务信息共建

档案信息资源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合作共建就是将政府的技术、资金优势与档案部门的信息整理、管理优势充分地结合起来,依托电子政务系统与数字档案馆,建立一个综合性信息资源联合开发管理体系,实施共同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从而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大型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开展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可实现政务信息的即时采集和长期保管。建立电子文件中心不仅能够为政务网解决信息管理、后台存储问题,还能够有效统一电子文件数据结构和格式标准,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档案馆对电子文件的接收及最终归档。档案部门要与电子政务建设部门积极合作,统筹安排信息化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内网,建设部门网,建立网站,档案政务信息和档案资料;同时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积极开展档案网站建设,在网上开展现行文件服务中心查询和馆藏档案目录查询工作,为电子政务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

(四)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档案信息数字化利用需要以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为基础,原有的库存档案大多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将是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就目前而言,要积极开展工作,大力丰富数字档案馆馆藏,调整馆藏档案结构,完成档案目录的数字化、档案编研成果的数字化、档案全文的数字化,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利用服务。同时根据查阅需要,先选择部分常用、珍贵的档案进行原文扫描,使其能全文浏览。然后,根据客观的人力、财力情况,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原有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可以考虑为保障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数字档案馆的持续发展,将数字档案馆作为全国档案事业系统中提供档案信息化专业服务的独立机构而设立。将数字档案馆建成信息的提供者、储存库、过滤器、管理员和拥有者,作为数字档案资源的终极保管基地、作为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网络平台来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共用,保障数字档案馆的持久性和发展性。

文化信息建设范文9

论文摘要:四川文化信.忽网是四川文化厅主管的行业性政府网站,网站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满足日益增加的信息服务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对四川文化厅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四川文化信息网站建设的一些个人建议和看法,希望能对相关政府网站建设有所帮助。

四川文化信息网是四川省文化厅主管的行业性政府网站,现开通的信息服务涵盖了文化艺术的多个领域,已能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为数字环境下的整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所以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原有的信息标准都不能适应今天的需求。作者作为四川省文化信息网建设规划小组的成员,对该网站建设进行了深人研究,结合四川文化信息网未来发展的需要,对网站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着法和建议。

一、四川省文化信息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一)四川省文化厅信息化现状

    自1999年开始,四川省文化厅围绕四川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开展了包括基础硬件、软件和数据库建设等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目前文化厅的信息化基本情况是:内网建设和外网接人工作已完成且投人使用;以办公自动化系统已基本满足文化厅办公自动化需求;拥有自己的政务监管软件,如四川省网吧智能监察管理系统等;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目前只有四川文化市场等少数网站运行正常且有更新,其他网站已关闭或尚未建立。

    (二)存在的问题

    1.硬件环境

    通过2005年的网络环境改造,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中心。但由于带宽小的限制和网络练合布线设计的缺陷,整个网络环境还需进一步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

    2.软件环境

    文化厅拥有自己的政务监管系统等应用软件,目前使用效果较好,并且具备一定特色,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尤其是在信息共享、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缺陷。

二、网站建设的功能定位和总体架构

    (一)政府网站的功能和作用

    《政府上网工程白皮书》指出,政府上网是指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利用internet/intranet等计算机通信技术,推动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网上便民服务,在网络上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中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从现代社会运行的角度粉,政府部门建立网站,不仅能实现政府掌握的大重要信息的广泛共享,优化社会资源配,更能便捷地传递政府管理信息,更快速、更广泛、更深人、更低成本地完成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同时可以直接迅速地获取反馈信息,准确掌握外部环境,提高正确决策与快速反应的能力。政府还能因此密切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提高政府的自身形象和凝聚力。政府上网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的上述意义,就是建立政府网站的目的所在,也是现代社会对政府网站定位的最基本要求川。

    (二)文化网站的作用和意义

    在新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是摆在四川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文化网站的作用就是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投资、创业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最终达到对外宜传四川文化和宏扬本土文化的目的。四川是个文化大省,她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巴蜀文化、红色文化、藏羌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都与四川有很深渊源。因此,网站建设要充分利用全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向全世界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川文化。

    (三)四川文化信息网网站定位

    四川省文化厅建设文化信息网的定位非常明确: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宜传四川本土文化、介绍省厅文化政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

    因此,四川省文化信息网不仅仅是文化厅的政府网站,网页建设也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是主动出击,将各种四川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四川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四川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川。

    (四)建站原则和总体架构

    四川文化信息网以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为网站建设的宗旨,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作为网站建设的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和要求,结合文化厅网络软硬件现状,提出网站建设目标为:政府职能与网站功能吻合,建立共享数据资源库及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四川文化信息网下多个子网的高度集成,搭建起一个具有市场运营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门户和具有较高行政效率的协同办公平台。

    根据资源整合和协同办公的要求,提出网站建设的总体架构如下图:

三、服务内容与资源整合

    四川文化信息网建设需以公众信息服务和职能部门业务办公需求为导向,建立良好的服务和办公平台。同时,加强网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中心,使原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资源很好地整合和共享,实现各网站的互联互通,实现“一站式服务”,最终使四川文化信息网成为展现四川文化整体形象的重要平台。

    然而,资源整合的结果最终要体现到服务内容上来。四川文化信息网既是政府网站又是文化网站,所以内容规划不仅要要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和服务能力为主,还要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四川文化事业,达到向世界宣传、弘扬四川优秀文化,让世界全面了解四川文化的窗口为目标。根据以上原则,可以对网站内容作以下设置。

    (一)首页导航条设置

    (三)各子网内容的规划

    1。四川文化市场网

    为推进全国文化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四川省良好的文化市场投资和竟争环境,应加强文化市场网的建设。可喜的是文化市场网目前是四川文化厅所有网站中运行得最好的网站,不仅满足了广大公众的需求,也得到了有关上级领导的好评。所以,对该网的内容设置应继续保持原样,根据未来需要,再作变动。

    2.四川文化交流网

    文化交流要着眼于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真实的四川文化。交流可增强我们对本地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四川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四川文化交流网为实施这一目标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该网内容可设置为:文化动态、演展信息、对外交流、今日四川、外事活动、外事咨询、四川旅游、原创天地等。

    3.四川文化课题招标网

    为使四川文化课题招标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课题招标出好成果,课题招标网应该进一步规范化,网站功能要逐步扩大。该网基础栏目可设置为:课题招标公告;最新动态;重点课题;法律法规;招投标技巧;开标评标;网上申请等。

    4.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官方网站

    “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官方网站”是为实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政策规划”和“市场推进”战略目标而专门建立的一个子网,以该网为门户,将分别建立“动漫游戏创意暨设计大赛官方网站”,“动漫游戏学院网站”和“动漫游戏展示体验交易中心网站”三个二级子网。由于该网目前仅有简单的内容,并未进行具体的栏目设置。所以该网的建设任务是将原来包含在文化市场网中的动漫游戏官方网独立出来,并在原网基础上,进行板块、栏目设置和内容丰富。该网基础栏目可设置为:基地介绍、创意设计(链接动漫游戏创意暨设计大赛官方网站,包括赛事项目、规则、内容的介绍和说明,并提供相关表格的下载和在线咨询服务)、教育培训(链接动漫游戏学院网站,包括学院招生、动漫教学等)、交易体验(链接动漫游戏展示体验交易中心网,定位是为公司游戏产品提供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供游戏厂商最新的信息和动态)、下载中心、招商引资等。同时可设立一些特色专栏,如:原创地带、新作推荐、经典再现、热点聚焦等。

    (四)党政网建设

    四川文化厅建设党政网的目的旨在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文化厅党政信息、办公自动化、咨询服务、网上申报和审批等政府职能。

    1.党政外网建设

    功能定位:1)政务信息与查询: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组织的信息服务。2)公共政务办公:借助网络实现如网上申报和审批等政府职能。

    内容设置:网站内容根据需要可设置为省厅概况、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政务公开、党风廉政、公务员人口、网上办事厅等栏目。

    2.党政内网建设

    功能定位: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凸显部门协同办公能力,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机构内部办公的效率,如:公文报送、信息通知,行政审批等。

    3.党政内外网协同办公的解决方案

    主体思想:利用电子政务理论,在共享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协作平台和通信专网,运用先进的内部oa、数据交换、共享、采集、手段,使得政府各部门机构通过专网(政府上下级与同级间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基础网络)传递信息、开展纵向和横向协作业务,促进原来分散的业务系统的整合,加速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有效实现党政内外网的协同办公。

    实施方案:

    (1)政府信息门户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将构建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即党政外网),社会公众和企业可以通过政府公共服务网查询公共政务信息,并提交相关事务申请,政府公共服务网通过信息安全交换系统,与政府内部办公网实现信息的交换。

    (2)政府网上办公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将构建政府内部办公网,满足政府机构日常办公的需要,并通过信息安全交换系统,与政府外网进行信息交换,实现对政府外网的维护及处理政府外网传递的公共事务。

    (3)信息安全交换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将构建信息安全交换系统,为确保政府内网的安全性,政府内网与政府外网应实现物理隔离,并在此前提下实现必要的信息交换,信息安全交换系统将确保政府内、外网在安全的环境下实现信息交换。

    (4)构建基础网络平台:采用通用的三层结构(数据层、功能层、表示层)的技术框架,建立能够满足以上应用需求的软硬件及网络基础系统。

    (五)资源的整合

    四川文化信息网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以四川文化信息网为统一的外部出口,以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为统一的内部管理人口,将多个网站互联互通,整合到四川文化信息门户下,形成标准统一,管理方便,高度集成的“统一体”(各网站关系见图2)。

四、网页的设计

    四川文化信息网站网页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文化部门的整体形象,要注重规范性和一致性,既要体现政府网站的大方、庄重,又要体现地方特色及省级文化网站的水平和品位。建议由专业服务商提供形象、导航和整体风格的规范设计,政府部门的设计人员可以进行日常维护和信息更新。设计人员先根据栏目策划,把每个栏目的具体位置和网站的整体风格确定下来,最后由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实现网页。

    文化信息网站网页设计注意事项:

    (1)作为政府网站,应该大方、庄重、格调明朗,不要太追求传统化。

    (2)网页应在形象、内容等方面需要保持风格的统一。

    (3)网站主页设计内容简洁、栏目清晰,切忌过于繁杂,以免造成用户无法快速查找信息或服务。

    (4)网页设计在速度和设计、形象和内容方面应该有个平衡,不要使用太多的图片和多媒体效果而影响网站浏览速度,或对网页设计、软件系统的优化不到位,导致网速慢,影响访问。

    (5)网站主页的导航应该力求简单和高效,以便于网站的信息更新和维护。

    (6)为了加强政府网站的视觉识别效果,建议网站在首页上增加文化厅和四川省文化信息网logo。

    (7)在设计中应该注意网站结构、文件命名、导航、常用文件等多方面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8)作为文化行业的网站,网页设计应体现一定艺术性和地方特色,应具有良好的视觉美感,拥有较大吸引力。

五、网站的维护与管理

    四川文化信息网不仅是文化厅信息服务和行政办公的平台,也是树立四川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事业,应加强网站的维护与管理。

    主体思想:确保后台运转灵活,内容动态更新,能对用户需求和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响应和修改;有良好的备份和容灾机制,设立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保障机制,能充分满足部门办公和公众信息服务的需求;制定具体的维护与管理制度,使维护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