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5 09:51:50
导语:在德育的构成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车贴语 构成要素 修辞 内容 缺陷
车贴,即贴在汽车、摩托车或其他车辆上的贴纸,它作为标志以引起他人注意,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车贴最早的大范围流行起源于赛车运动,而车贴的大力发展源于欧美和日本的汽车业的兴起和普及”[1](p115)。在我国,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私家车数量的增多,车贴逐渐成为汽车文化的载体之一。车贴一般由图案与文字(或符号)等构成,本文中“车贴语”指车贴中的文字(或符号)部分。
笔者共收集到150条车贴语。其中,83条为笔者在湖北武汉与河北石家庄两市经过实地收集所得;48条来自网络图片[4][5];19条来自杂志图片[2](p95-97)。笔者以这150条车贴语为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车贴语的构成要素
车贴语按构成要素可分为六类:
(一)由汉字构成(共121条,占80.67%)
如: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二)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共4条,占2.67%)
如:哈罗 mm你好可耐呢(“mm”即“美眉”)
(三)由汉字与数字或其它符号(“符号”不指标点)共同构成(共5条,占3.33%)
如:93# 又涨价啦?!!
(四)由汉字与外文构成(共11条,占7.33%)
如:别吻我!我怕修 DO NOT KISS ME!I AM SHY
(五)由外文构成(共5条,占3.33%)
如:BABY IN CAR
(六)综合多种成分(共4条,占2.67%)
如:涨No,No便宜点,+93#
由上可知,第一类“由汉字构成”的车贴语数量最多。不同汉字数目的车贴语数量如下:
小于二字的车贴语0条;二字1条;三字2条;四字7条;五字7条;六字15条;七字16条;八字31条;九字8条;十字9条;十一字5条;十二字10条;十三字0条;十四字5条;十五字0条;十六字2条;十七字1条;十八字0条;十九字0条;二十字1条;廿一字1条,大于廿一字0条。
可见:(一)汉字字数偏大或偏小的车贴语数量小于字数适中(六至十二)的车贴语数量;(二)汉字字数适中且为偶数(如六字、八字、十字、十二字)的车贴语数量偏多,尤以八字车贴语为最多。
笔者考虑,车贴语一般贴在车身尾部,此处面积本身不大,且有时与车贴语配套的图案还要占去一定面积;且汽车(或其他机动车)行驶速度较快,使得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车贴语进行浏览,鲜有时间仔细观察。以上两点要求车贴语必须醒目,不能太长。而车贴语毕竟要起到提示作用,它要表达完整的意思,又不能太短。
为什么6字、8字、10字、12字车贴语数量最多呢?除字数适中外,还有结构的原因:它们多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虽不一定构成对偶句)。如31条八字车贴语中,由两个四字分句构成的有21条;15条六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三字分句构成的有6条;9条十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五字分句构成的有5条。如:
你先走 我断后;新手初驾 擅长急刹;油门踩到底 谁敢跟我比;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有的车贴语在字号上有区别,往往主要内容字号偏大,次要部分则偏小。“主要内容”中不乏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的例子,如“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 闪开!!!”,字号偏大的“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亦由两个4字分句构成。
此外,第二类“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的车贴语中,其 “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在现代汉语中本有对应词语,它们有的为书写简便,有的因词语不雅,便“改头换面”用外文字母代替。若将其“译”回现代汉语再放入原句中,可发现其中也有前后字数相等的。如:
别碰我PP,我要喊非礼
我们不妨追溯至古代四言、五言诗,其字数固定,讲求格律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甚至口语。这一点在当下的标语、广告及各种新式体裁中皆可得到体现。车贴语亦不例外,前后分句字数相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更凸显幽默诙谐的特点,使其他司机、行人印象深刻。
二.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车贴语以积极修辞为多。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将“积极修辞”中的“辞格”分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四大类,“总计三十八格。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3](p72)。笔者将依据《修辞学发凡》的分类,探讨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一)材料上的辞格
1.譬喻(比喻)
譬喻包括“明喻”、“隐喻”和“借喻”。如:
车如老婆,恕不外借(明喻)
我牛 我是蜗牛!(隐喻)
老虎的屁股 碰不得(借喻)
2.借代
借代包括“旁借”和“对代”。如:
93的 来二两(旁借)
此处用“93的”代指“93号汽油”,属于“事物和事物的特征和标记相代”。
驾照三十年 开车才三天 慢(对代)
此处,“三十”表示时间久,“三”表示时间短。均是以定数代不定数。
3.映衬
映衬“是揭出相互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约分两类:一是一件事物上两种辞格两个观点的映衬,我们称为反映;二是一种辞格一个观点上两件事物的映衬,我们称为对衬”[3](p92)。150条车贴语中有“反映”一例:
狂奔的蜗牛
“狂奔”的疾速与“蜗牛”的慢速构成映衬。
4.摹状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3](p95),其中摹写听觉的称为摹声格。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滴滴”即是摹写机动车鸣笛的声音。
5.双关
别吻我,我怕修
“羞”与“修”为同音字,既符合因“怕羞”而“别吻我”的生活场景,也表达了车主不希望与其他车辆碰撞、造成事故导致“修”车的心理。
6.仿拟
仿拟分为“拟句”和“仿调”。如:
人生可短暂了,油门一踩一松,一辈子就过去了,嚎(拟句)
此处仿拟春晚小品《不差钱》台词的既成句法,是拟句。
报告长官 随时起飞(仿调)
此处仿拟飞行员准备接受命令时的腔调,是仿调。
7.拈连
“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3](p114),例如:
别追我,我不是美女
“追”既是一辆车对另一辆车的追及运动,又可表示异性之间的“追求”,因此后面顺势用“我不是美女”来体现“追”的另一义。
(二)意境上的词格
8.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车贴语中的比拟多为拟人,如:
请你别吻我 越吻越伤心
9.示现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3](p124),如:
看…灰机 灰过去咯!……灰走咯!
该车贴语旁还有三只猫手指天空的图案,把想象中的“飞机”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属于“悬想的示现”。
10.夸张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此例用“撞车”这一触目惊心的词语以及“撞车”的次数,夸张地表达了“本车质量好”的意义。
11.倒反
“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叫倒反辞”[3](p132),如:
新手上路,不用关照
该车贴语本要表达“新手上路,请多关照”之意,但正意反说。
12.设问
哥开的是车吗?NO!是寂寞
(三)词语上的辞格
13.折绕
“有话不直直截截的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的,名叫折绕辞”[3](p188),如:
打算自己榨油
该句并未直接说明含义,而是曲折地表现油价上涨使有车一族负担加大的情况。
(四)章句上的辞格
14.对偶
车贴语比较口语化,因此“对偶”并不严格,如:
有钱男子汉,没钱难汉子
也有直接引用既有对偶句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车贴语的内容
笔者按照内容将车贴语分为六类:
(一)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共57条)
1.提醒人们注意行车安全,共1条:
小新提醒:路上小心
2.对行车安全表示担忧,共1条:
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3.承诺文明行车,共1条:
文明行车我承诺!
4.保持车距,避免碰撞,共33条,如:
核弹后置 保持距离
别吻我 我怕“羞”
5.遵守驾驶规则,共19条。其中:
(1)控制车速,共6条,如:
不以快慢论英雄
(2)反感鸣笛催促,共3条,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3)有关遵守其他驾驶规则的,共10条,如:
灯!等等!等灯!
6. 提示他人车内有特殊成员,共2条,如:
BABY IN CAR
(二)强调车主车技欠佳(共32条)
其中25条出现了“新手”、“实习”、“第1天”等词或短语,如:
新手龟速,你走先…
第1天 很恐慌 刚刚上路 请多关照
(三)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共31条)
这类车贴语多有惊人之语,既有诙谐幽默的语句,也有令人恐惧的语词,如:
麦兜!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四)抒发当下生活感慨(共12条)
这类车贴语往往道出许多社会成员的心声,如:
哥是江湖中人 总是风里来雨里去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五)反映有车一族的生活(共8条)
1.有关油价上涨,如:
93# 又涨价啦?!!
2.有关行路难、停车难及其它,如:
钱很难赚的……I WILL BE BACK,禁止只停一会儿
(六)其它(共10条,举例略)
由以上分类及数目统计可知,首先,有关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的车贴语最多,可见安全问题是车主关注的首要问题;其次,“强调车主车技欠佳”的车贴语数目次之,但车主是否为“新手”则值得怀疑,这反映出部分车主对自己车技并不自信;再次,“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的车贴语数量较多,反映出当下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精神风貌。另外,车贴语也成为了奔波于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抒发感慨的方式,从中可窥见社会生活状况。
四.车贴语的缺陷
从收集到的车贴语看,目前其在内容上仍存有诸多问题。
(一)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
在150条车贴语中,共有18条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如“撞车”“摇”“晃”,或一些“潜在‘不安全’成分”,如:“飙车”“没驾照”“喝酒”等(且它们之前一般没有“禁止”、“别”之类的词),或是存在“暴力”词语,如“杀手”。举例如下:
撞车十次 九胜一平
哥玩飙车,百公里零消耗
喝酒开车就是快
马路杀手
它们虽为吸引眼球而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但从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敬畏感缺失与暴力倾向。
车贴语应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本应多有“平安”寓意,相反,它们却包含了“不安全”成分,这易对他人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制造潜在安全隐患;其次,它们突破了传统的忌讳心理,语气上大多调侃、诙谐,颇有对交通安全的不屑态度。这体现出对待生命缺少了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二)语气强硬,妄自尊大
车贴语存在诸多语气强硬之例。观其内容,有的强硬要求他人远离或“让路”,如:
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闪开!!!
有时甚至是对他人的恐吓,如:
你要让我受伤,我就让你破产
这些车贴语毫无谦逊之意,破坏了行车中应有的和谐、礼让关系。
(三)传播不良价值观
当下某些不良风气在车贴语中亦有体现,如:“男人要有钱,和谁都有缘”,反映出拜金心理;“爱情是骗来的,感情是睡来的”反映出畸形婚恋观。可见,某些不良价值观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同和接受。
(四)存在不文明词语
收集到的车贴语中有4条含有不文明词语,如:
我靠!又他妈帅了!
这是车贴语口语化的体现,虽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却多有不雅,有碍语言的文明健康。
五.结语
车贴语作为时尚文化元素,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的形式特点与涵盖社会生活多个侧面、诙谐幽默的内容特点,不仅起到了标语的作用,而且为人们尤其是有车一族增添了诸多乐趣。但是,车贴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车贴语应采取适当的规范措施,使其在个性化的同时不失品位化,为传播安全驾驶、文明驾驶观念,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通环境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斌:《论车贴标语的修辞运用及现状》,《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5月版,第115~116页.
[2]刘勇:《戏说车尾标语》,《驾驶园》2011年02期,第95~97页.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版.
一、R&D占GDP比重
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称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值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是反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渗透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科技向文化活动领域渗透得越多,也就越强化了文化对科技的依赖关系。现代科技对文化发展起着加速器的作用,现代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托着现代科技学技术的坚实平台,文化的影响和力量必定会得以加强。现代社会中,科技日益成为扩大文化力量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文化自身的内涵。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文化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文化如果能够从其他的力量中得到支持,就更加有力量。传统社会中,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权和传统的力量得以强化的。依靠科技力量的帮助,文化就能够长久保存、广泛传播、迅速扩散。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突出人的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既包含了对人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又包含了对人的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诚信、包容、开放、公平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利于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要加快企业成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能活跃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力、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运作效率,还能增强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能力。区域文化环境在创新系统中虽然是的无形的,却起到其他任何有形资源和技术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万人互联网用户数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必然改变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人们对知识的学习、获取、应用的观念和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第5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作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时代,一个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其文化发展与繁荣的物质条件就越充足。信息化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信息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广播、电视、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因特网的主机数,都能够提高本地区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质量。因此本指标通过对每千人拥有电视、电话、电脑等物质形态的统计,反映城市区文化发展的信息条件。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传播与更新加快,渗透与竞争加剧。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看做关系本国世界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以政府行为的方式直接制订和推进本国的信息化行动计划。信息化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如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等诸多特征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机房、各类公用信息网络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本要求。同时,作为文化发展信息化核心内容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日益丰富,如多媒体软件、网络课件、学习资源库、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网站等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软件支持和多样化选择。
三、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
流动人口只有在流入地具备相当程度的吸引条件时,才会大规模向流入地流动。这些条件包括创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程度、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合力即体现为一地的文化土壤环境,这种富于包容性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文化的创造和创作,有利于地区的文化繁荣。人际间的交往和联系,为文化环境各要素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提供了条件。“法国的轿车是由日本的马车初次仿造成功的”。美国历史学家在探寻巴洛克和罗柯柯艺术的源流时曾断言:“如果没有中国手工艺的强烈影响,法国就不会有,因而,欧洲的其他部分也就一定不会有巴洛克及罗柯柯的艺术”。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和交流是不断扩展和完善本土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种文化产生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彼此之间又存在许多的差异。文化差异性是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必然条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融入本土文化以后,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本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传播一容纳”的相互过程使世界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四、文化遗产数量
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禀赋。文化遗产和社会关系、社会观念之间有一种相互构造的关系,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观念,同时又能参与到塑造、巩固社会关系、观念、生活方式的进程中。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概念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进行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向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澳大利亚学者劳拉简•史密斯在《遗产的使用》中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预设:“遗产不是一种‘物’(thing),也不是‘场所’、建筑或其他物质客体。尽管这些东西通常是重要的,但是它们本身并不就是遗产……物质的场所并不就是遗产的全部。我想说的是,遗产是一种文化进程,它与记忆活动相关,这种记忆活动当下密切关联、并创造了理解当下的方式;而那些遗产场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工具,它有助于推动这种文化进程,但它不一定就是作为文化进程的遗产所必须的。”如古都大多拥有漫长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日本古都京都即用自身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虽经历了迁都之痛,却并未如其他古都般衰落,反而从历史传统和文化中汲取力量,走向复兴,成为历久弥新的古都。据不完全统计,文化氛围浓厚的京都,一年中有497个规模不等的传统节庆祭典活动。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历史悠久的寺庙神社,京都民居、和服、京料理等充满京都特色的文化符号,加上“京都花灯路”、“源氏物语千年祭事业”等突出京都文化的活动,使京都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让游客在观光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滋润和慰藉。在京都市观光产业局的分析调查中,游客来京都的主因归结为游客可以在京都获得文化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古都学创始人史念海先生指出:“世易时移,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以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环境既是优于其他地区的、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也会成为区域发展的巨大动力。
五、万人知识产权发案率和文化法制环境满意度
文化法制是文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万人知识产权发案率”和“文化法制环境满意度”对此进行了概括。知识产权保护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调动了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智力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提供了法律机制,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则,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因而,知识产权案件的发案率是文化发展程度和知识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体现。“文化法制环境满意度”则是对文化法制保障文化发展的主观感受,是人民群众和法人主体对文化法制建设成就的直观评价。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成果,只有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才能转化为公民的具体权益;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只有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才能最终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样,要顺利推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依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文化法制环境建设,能够形成一整套稳定的、公开的、规范的制度和规则,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明确下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文化发展方向、根本原则、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都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并付诸实施。加强文化法制环境建设,就是要从法律上确立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确定各类文化主体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确定各类文化活动的原则、制度和规范,确定各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动、消费和服务的体制机制,确定国家对文化活动的管理、规范和引导,调整文化权利义务关系。这就要求在法制轨道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要:POP海报(广告)其英文原意为“在购物场所能促进销售的广告”。包括所有在零售店面内外,能帮助促销的广告物,或其他提供有关商品情报、服务、指示、引导等标示都可称为POP广告。POP是商业销售中的一种店头促销工具,其型式不拘,以摆设在店头的展示物为主。POP广告的创意追求艺术性,对促销具有推动作用。创意包括图形创意与文字创意。创意要遵守设计原则。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重点探讨POP广告的创意与设计要素构成。
中图分类号:F 213,83文献标志码:A
POP英文全称为“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意思是销售点广告。一般布置在各地零售店的店内及店门口。POP的零售广告在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超市。而在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POP的广告形式,如古代商铺外的幌子,就是典型的POP广告。POP广告的功能是直接向顾客介绍产品的信息。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化之后,POP广告在形式上已不仅仅满足于功能得需要,而是趋向多样化,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因此,在POP广告的设计中,形式美的概念在不断地加强,目的是增加销售点的商业气氛,传递有效信息,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
一POP广告设计非常讲求艺术性
人性化的设计表现是POP广告得攻心利器,它完全是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而设计的。可爱诱人得画面不仅能够唤起消费者潜在得利益需要,而且对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POP,它的功能就在于引起顾客的注意,唤起购买意识,配合广告主题而画龙点睛,更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最终赢得终端的支持并以实际行动购买。POP的使用场所,有室内和室外之分。可以用在超市买场,也可以用在柜台等,吸引顾客的眼球。
商场外悬挂着的横幅、竖幅标语。以友好姿态向您提供商品信息。引人注目的商品橱窗、色彩鲜艳的广告塔和指示牌将引导你进入商店。商店里那纵横交错的绳子上飘动着一排排具有醒目商标、牌名和商品形象的吊旗那货架上有闪烁着柔和光芒的灯箱。
平视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组组陈列在货架上的商品包装广告;墙上、橱窗上张贴着的精美招贴,身边有经过化妆、身着商品服装的售货员,含着微笑热情为你介绍商品,并赠送一份宣传卡,帮助你认识商品,领略使用商品后的风采。这铺天盖地、多种多样的广告,让你置身其间、目不暇接,受到一次次视觉冲击,无疑是购买前最好的广告。也许你是根据报纸、电视广告的信息而来,也许你毫无思想准备来逛商店,POP将帮助和促使你下决心去购买商品,当买到商品后,又会得到一个购物包和包装纸,让你带出商店,作为流动广告。
作为整个宣传空间,POP是一个很大的立体设计,它应分门别类,讲究宣传的整体性,更具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POP的整体布置,在商店环境中应该是更加整齐、美观。而对某一件具体的POP设计又是一件小的相对独立的立体设计或平面设计。它不仅具有形、色、构图、体积等,还可以运用其它手段,使之更优美、有趣,以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POP广告对促销的作用
传达商品信息主要表现在吸引路人进入超级市场。告知顾客超级市场内在销售什么,告知商品的位置、配置,简洁告知商品的特性。告知顾客最新的商品供应信息,商品的价格,特价商品,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创造店内购物气氛。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其购买行为的随意性增强,而且消费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不仅要求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同时也要求购物环境舒适。POP广告既能为购物现场的消费者提供信息、介绍商品,又能美化环境、营造购物气氛,在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刺激其采取购买行动方面有独特的功效。通过促销活动,可以扩大超级市场及其经营商品的供应商的知名度,增强其影响力,从而促进超级市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惠互利。
三POP广告创意
创意,英文为Creation,是广告学中之专用语。时下又流行于其他行业,诸如发型创意、时装创意等等。所谓创意,从中文字义上分析,“创,始也。”(《广雅》)创就是首创,始造的意思。“意,心所响也。”(《管子》)心之所思,就是意。将二字合起来解释,就是造出新意,或日“想点子”、“出新招”。
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有过这样的说法:“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们的产品,非要有很好的点子不可,除非您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很快被吞噬的船只。”可不可以这么认定:有好点子的广告是商海里的渡船,能将商家及其商品送到“黄金海岸”。
1 POP广告创意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美国是广告的王国,海报在广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名海报设计家所倡导的POP海报制作六大原则是:
(1)单纯:形象和色彩必须简单明了(也就是简洁性)。
(2)统一:海报的造型与色彩必须和谐,要具有统一的协调效果。
(3)均衡:整个画面须要具有魄力感与均衡效果。
(4)销售重点:海报的构成要素必须化繁为简,尽量挑选重点来表现。
(5)惊奇:海报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要出奇创新,具有强大的惊奇效果。
(6)技能:海报设计需要有高水准的表现技巧,无论绘制或印刷都不可忽视技能性的表现
2 POP广告图形创意
POP广告中的图形是直接而具体的视觉形象,在POP广告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作为现代营销手段的POP广告,图形并不是必需的。现在许多超市里的小型POP,它们往往就是悬挂在货架前,或夹插在商品前面,运用简洁有趣的字体直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虽然这样,图形作为POP广告中的最为直接而具体的视觉传达手段,其作用和嫂果仍是不可低估和替代的。POP广告中的图形,是POP广告创意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消费者认识和理解商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POP图形的创意,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常见的有写实、夸张、寓意、变异等各种手法。不论采用哪一种构思,都要求新颖活泼、生动有趣。设计者可以多多尝试,不必局限于某种模式。
POP图形的表现手法,则有摄影、绘画、剪贴、喷绘以及运用电脑进行表现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POP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3 POP广告文案创意
所谓文案创意,就是要讲究修辞,令广告语言有文采,像图形一样,给人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感觉。POP广告在文案的创意上要醒目和独特,在极短的瞬间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在色彩和文字的搭配上要很好的配合。Pop广告的文案的创意要“说到点上,做到点上!”
广告语言包括广告标题、广告内文及广告语。其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标题,有时,广告标题和广告语是合二为一。广告文案创意是针对广告中的语言文字部分进行的创意。广告文案创意是现代广告创意的核心,它要求准确、深刻、新颖、有趣、奇特。广告文案创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的创意(指确立并表现广告主题)、结构的创意(指广告文案的谋篇布局、信息的排列组合的谋划)和语言的创意(指对广告语言文字的选择、锤炼和使用)。
四POP广告设计要素与构成
POP内容加以分析,可归纳出六项主要构成要素,其意义功能及重点如下:
1)引导的文句:主要的功能在修饰,即使与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要有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条件。
2)引主标题:手绘POP的重心,刺激消费者保留深刻之印象,字数不要超过10个。
3)副标题:主标题无法说明商品内容,或为了使内容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使用副标题有加强效果的作用。另一功能是使消费者能将视线由主标题一副标题一移向具体内容的说明文。
4)说明文:在撰写文案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尽可能分行书写,方便消费者阅读。最具魅力的讯息应写在最前面,诱导消费者在期待心理下继续阅读其他内容。书写行数以5行左右最佳。每行文字以15个字为宜。
5)边框:边框装饰是主要的构成要素,除报纸广告外其他媒介,并不是要素的内容。边饰大多以装饰为目的,将POP的内容与其他讯息隔离,以利阅读。与内容配合使用,使POP产生统一感。利用边饰图形与色彩区分将POP的用途进行分类管理。
6)插图:单纯以文字表现的POP看起来单调无趣,借助插图吸引消费者。
五POP广告制作软件
使用CoreIDRAW 12、nlusttator CS2、Photoshop cs设计制作POP广告;
四通EASY--POP制作软件产品是国内第一套专门为卖场开发的、便利的制作POP专用软件系统,无论从软件开发的技术角度,到对于国内POP应用的专业理解,都是目前最先进的。
梦想飞龙数码影像成功的POP海报制作系统,具备丰富的“文字特效”功能和强大的“图文混排”能力。包含了色彩丰富的图文信息,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软件支持位图和矢量格式图像的缩放、旋转等功能;
“英思”POP设计输出软件;
可丽卡万业POP广告制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汪涛,POP广告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各不相同,如,因掌握某种重要发明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竞争力,以及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含量(创新)、销售渠道、服务质量(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竞争力。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到学校经营理念中,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所学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竞争力,因此,学校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学校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学校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对学校运行所投入的资本、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知识、文化、管理、教学等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起到整合和优化的作用,形成“1+1>2”的扩大效应,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带来较高的办学效能和能够不断使自己在学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要素构成:
1.学校的师资力量。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师资力量对学校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如何才能将有限的师资力量与学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优秀教师竭力为学校奉献才能。
2.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如,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学校的声誉。声誉是社会对个体或团体所做出贡献予以承认的一种特殊尺度,是对个体或团体的活动结果的社会评价。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在学校教育上,声誉是教师对学生细心呵护、循序善诱、传道、授业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承诺者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了光顾者的青睐。对于不存在退货情况出现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是靠承诺来购买学校、家庭未来的,因此,声誉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良好的教育质量。学校通过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实现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在上大学很容易的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势智能的发展、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将日益成为趋势。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结果甚至是比过程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适时、恰当的宣传。有效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是学校向学生、家长、社会介绍本校的前沿阵地,如,家长学校、家校联谊、学校开放日、社区活动、公益服务等,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影响力、提高认可度、扩大知名度,展示实力。从学校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学校一旦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了良好的认同,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效益。
6.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学校的管理能力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和教育家才能的管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校长身上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问题,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7.科研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或恰当的对先进技术的移植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是学校获得持久管理、教育教学效益长期利润的源泉。优秀的理念要开花结果,需要以点带面,让少数人先做起来,通过事实来改变多数人的观念。
8.学校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管理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学校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学校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生源吸纳能力的重要利器。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生源、师资来源、学校形象及公众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同等方面。不同学校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学校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校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方博士对“特色学校”下了一个定义,她说:“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认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阐述的特色学校是符合核心竞争力的框架要求的,办特色学校就要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资源,即学校核心竞争力。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论述,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校在方方面面都处于国内的一流水平,我们可以结合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选择一项或几项学校的优势要素进行恰当的融合,打造出属于本学校的学校核心竞争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博士用中国式的理解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它通用的标准:企业核心竞争力=决策力×支持力×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11-02
摘要:和谐视域中高校校园的建设应是教育体系中各个要素、各个系统间互相协调、整体优化的良性模式。它包含了:校园精神的和谐;制度机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以及校园中各类群体自身及相互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和谐;高校校园;要素
和谐即“配合的适合和匀称”,[1]就其本意来说是事物与现象的适中协调,平衡存在的状态,是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它并不排斥差异、矛盾和冲突。对高校而言,和谐就是以大学校园为载体,教育体系中各个子系统以及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全面自由、平衡有序、整体优化为核心的良性运行模式和发展态势。它内在的包含了:校园精神的和谐;制度机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以及校园中各类群体自身及相互关系的和谐。
一、校园精神的和谐
校园精神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和谐高校建设的基石。它包括大学发展历程中凝练的理念和精神,蕴含着大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师生精神风貌和丰富底蕴的校园文化,它反映了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的风格与特色,一所大学的使命、功能、目标和任务都被囊括其中。精神是行动的先导,和谐发展的大学必然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这样它才能发挥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人的作用,也才具有凝心聚力,激发鼓励校园群体的功效。当然,作为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精神在历史的涤荡中,会伴随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并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蕴藏在大学精神中的核心内容不会改变,那就是大学里所具备的科学、民主、自由、博爱、创新的精神理念,这正是大学被人敬仰,成为人们心中圣地的原因所在。
二、校园制度机制的和谐
大学校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保障。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而制度建设无疑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因素,发挥着保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学校园制度不仅包括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管理规范,还包括了学校内部组织、人员、活动等各种具体的管理制度及权利运作机制,如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规范制定和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协调大学与社会、政府、兄弟院校之间的关系,为学校良性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规范大学自身行为, 科学地组织、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来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使学校管理民主科学,将学校的发展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的和谐建设。
三、校园环境的和谐
校园环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载体。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2]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对教育环境都有所关注,先生在《教育大辞书》中指出:“学校所在之环境有山水可赏者,校之周围,设清旷之园林。”近年来,注重环境在育人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谐校园环境包含了校园各种教学、生产和生活机构布局的合理及校园景观的和谐。校园风光(植被、雕塑)、教学设施(建筑物、运动场所)及图书、实验器材等实体要素都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和谐校园环境由四个方面组成:第一,合理布局。这是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学校应当远离繁华、嘈杂的工商业区,选择环境优雅、视野开阔场地,这有利于营造安静、温馨的氛围;其次,根据教学、生活的不同功能,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规划,使教学区与生活区相得益彰,保证师生学习生活秩序井然。第二、优化设计。教育者应当精心设计,将总体环境同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结合,尽可能发挥环境中各要素的最大功能。教学楼庄严肃穆、教室窗明几净;图书馆布置整齐、藏书丰富;学生宿舍设施齐备、生活方便。身处其中,让人精神振奋,情绪愉悦。第三,注重美观。校园环境应注重功能与美观的结合,建筑、园林、雕塑、绿化要相互协调,风格呼应。校园内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园艺景点新颖独特,构思巧妙;建筑物赏心悦目,这样才能营造韵律和谐的环境。第四,体现人文情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艺术美、意境美、人文美的协调统一。校园的每一根廊柱、每一座雕塑都要散发迷人的魅力和不俗的品格。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知美与和谐,由此萌发积极奋进的力量,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四、校园群体的和谐
校园群体的和谐乃是校园和谐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校园中同样存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人们只有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睦相处,才能整合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反之,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摩擦不断,矛盾尖锐,会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严重时还会危及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学生间的和谐。
学生自身的和谐与生生间和谐是和谐校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3]青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知识的积淀,还是人生观的树立都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除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外,洋溢着竞争与合作氛围的朋辈环境对学生影响更深,罗索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远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4]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身心愉悦,受益匪浅,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二)教职员工间的和谐。
教职员工的和谐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及教辅、后勤等一线员工的努力与贡献。只有在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才能激发自身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教辅、后勤人员才能脚踏实地,积极配合。毋庸置疑,离开了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基本教学工作的开展、生活设施的维护、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校园的安定有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高校的和谐发展也不可能落到实处。当然教师间确实存在岗位评聘、评优争先、收入差距、住房问题等现实矛盾,这需要学校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理念,以师德建设和业务培养为重点,制定完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激励约束的保障机制,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利益得失,注重自身健康发展,自觉维护群体和谐。
(三)师生间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师生间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师生关系弊端显现,“教师为中心”的理念遭受挑战,教师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和学生被动地位已发生了变化,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和谐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互动应注重民主,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全面,而教师也在学生的认可和尊重中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四)干群关系的和谐。
干群关系和谐直接关系到学校政令通畅、良性发展。领导作为管理和决策者,在校园各类群体中处于优势地位。高校和谐发展,领导责无旁贷。首先,高瞻远瞩,全局谋划发展。协调统筹学校的发展理念、步骤和目标,增强校园成员认同感,凝心聚力共创和谐;其次,身正垂范,树立典型榜样。领导的言行举止对校园群体的风气、精神面貌影响很大。领导以身作则,正己示范,不计个人得失,员工整体面貌就会健康向上,而领导也才会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支持。最后,着眼实处,切实关心员工和学生的处境和困难。学校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失落。解决矛盾,疏导不满情绪,就要求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尊重人们的劳动创造,切实维护和保障大家的利益。当然,干群的和谐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配合,大家应当尊重、体谅领导的辛劳,即使出现矛盾,也不能言行过激。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2:454。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3。
[3]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6。
[4]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85。
>> 英国的学前教育 读《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 非正规学前教育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从公有学前教育资源占有者的构成看学前教育的公平性 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瓶颈的有效突破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有效教学与实践 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的有效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浅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8-07.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http:///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2010-11-24.
[4]A Rumbold. Starting withQuality[R].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1990.
[5]C Ball. Start Right: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Learning[R]. London: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1994.
[6]Labo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 1997-New Labor because Britain Deserves Better[R].London: Labor Party,1997.
[7][8][12][15]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PPE) Project: Final Report[EB/OL].https://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Download/SSU-FR-2004-01.pdf,2004-11-25.
[9]NICHD. Early Child Care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Prior to School Entry: 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2,39 (1): 133-164.
[10]Melhuish et al.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EPPE) Project: Technical Paper 7-Social/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t 3-4 Years in Relation to Family Background[J]. London: DfEE /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01.
[11]Melhuish et al. The Effective Pre-School Provision Northern Ireland (EPPNI) Project: Technical Paper 4-Pre-school Experienceand Social/Behavioural Developments at the Start of Primary School[J]. Belfast:Stranmillis University College,2002.
[13]Sylva et al.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ject (EPPE): Technical Paper 6-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ers in the EPPE Sample: Observational Profiles[J].DfES/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1999.
[14]Siraj Blatchford et al. Researching Effective Pedagogy in the Early Years[EB/OL].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130401151715/https://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Download/RR356.pdf, 2002-06-28.
[16]霍力岩,齐政苛. 全面整合学前儿童服务体系——走向“保教一体化”的英国学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05):81-85.
[17]UK Parliament(2006).Childcare Act 2006[EB/OL].http://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21/pdfs/ukpga_20060021_en.pdf, 2012-04-26.
[18]Ofsted.Guide to Registration on the Early Years Register: Childminder[EB/OL]. http://ofsted.gov.uk/filedownloading/?file=documents/eyfs2012/Guide%20to%20registration%20on%20the%20Early%20Years%20Register%20childminder%20from%20September%202012.pdf&refer=1,2013-07-01.
[19]Family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Early Years Register (EYR) and the Ofsted Childcare Register (OCR)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EB/OL].http://.uk/Childcare/The%20Early%20Years%20Register%20and%20the%20Ofsted%20Childcare%20Register.pdf,2012-12-10.
[20]The Stationery Office.The Childcare (General Childcare Register) Regulations 2008[EB/OL].http://legislation.gov.uk/uksi/2008/975/contents/made,2008-03-31.
关键词:构件化软件;有限状态自动机;测试要素;正则表达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081(2007)04-0857-03
0引言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着重于重用已有的构件来生成新的系统。然而,由于各个构件不同的实现技术,不同的通信方式,不详尽的规格说明以及源代码的不可见,使得对已有构件的重用、组合变得较为复杂,同时也为构件的集成测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构件化软件的显著特性就是通过把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构件集成起来以完成总体功能和需求,所以集成测试的中心环节是测试构件间交互操作是否正确。构件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直接交互就是通过构件接口实现构件之间的交互,而间接交互则是通过事件序列而产生。不同的上下文对构件的使用和输出是非常有影响的,两个接口的调用顺序不同同样也影响到构件的使用结果。因此,在考虑构件化软件的集成测试时,下面几个因素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接口,事件,上下文依赖关系和内容依赖关系[1]。接口和事件是测试的基本元素。从构件规范说明中相对容易获得构件接口;识别事件则必须知道激发事件的接口和对应着事件的被调用接口,事件激发或执行的行为表现为集成构件间的交互性,所以只要可以对构件接口间的交互进行建模,事件就不难获取。在缺乏第三方构件源码的情况下,内容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依赖关系的提取是比较困难的。而这两个要素在侦测构件集成错误上比接口与事件更加有效。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可获取的资源而不依赖于第三方构件源码来提取这两个要素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构件化软件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一种有限状态自动机模型,分析和阐述了四要素在自动机模型中的提取与转化。
1构件集成测试要素
为了有效地测试系统,分析特定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以及起因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主要讨论构件交互错误。文献[1]将构件交互错误分为构件间错误与互用性错误。互用性错误包含三个级别:系统级互用性错误、程序级互用性错误和规约级互用性错误。我们依据错误的起因和影响将上述两大类错误进行了继承与细化。
1)构件间错误:在构件化软件系统中,即使单个构件已被单独测试过,当把它们集成到一起,仍可能存在潜在的错误。与多个构件相关的错误被称为构件间错误。例如,若干方法相互调用时所需的内存容量大于实际可获取的内存容量,尽管每个方法单独运行可被满足。
2)与底层对象相关的错误:一个构件是在系统特定的环境下同本系统中的其他构件发生交互。在系统环境下,操作系统、虚拟机、解释器和动态库等系统所使用的应用和服务影响着系统的运行。两个构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这些底层对象发生的交互是一种潜在错误源。这种不兼容的交互是很难被定位的,而且很少在依赖集中提及。
3)程序级互用性错误:当构件是被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时,由于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可能引起错误。例如,VC++与VB对浮点数的处理不相同,由此引起的不兼容问题经常会碰到。
4)构件交互的语义错误:语义错误包括歪曲的行为错误,歪曲的参数错误,歪曲的事件生成错误和歪曲的交互协议错误。歪曲的行为错误是指某个构件请求的服务和对应构件提供的服务不相同。歪曲的参数错误是指某个构件对另一个构件提供的接口参数的错误使用。歪曲的事件生成错误是指对某种事件进行处理的构件在不具备触发该事件的情况下错误地接收到该事件。歪曲的交互协议错误是指对某个构件的请求序列违反了该构件自身定义的协议。语义范畴中的这四类错误可能在程序的实际运行中不会出现错误,但是系统的功能逻辑却会有较大偏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生这些错误所涉及的因素主要是接口、执行的事件及相应的依赖关系。
接口和事件接口是构件与其环境交互的门户。事件的触发是构件执行动作的前提。它们是构件集成测试的基本要素。
依赖关系虽然构件是单独开发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外部依赖。一个对外界表现独立的构件,它只提供服务而并不需要外界提供服务或资源,也就是说它并不被外部环境所影响。然而,在构件化软件系统中很少有构件运行于这样的条件下。事实上,一定的依赖是必需的和所期望的。构件化软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向构件请求相应的服务,再根据服务执行的结果决定需要执行的动作。宏观上的这种控制流依赖关系在微观上则表现为事件之间的上下文依赖关系。即对于某个执行路径,存在对事件e1的触发会导致直接或间接触发事件e2。构件接口的一次调用相当于是执行一个函数的调用。当声明在接口I1中的一个函数与声明在另一个接口I2中的另一个函数间有某些数据依赖关系,则显示两接口I1和I2间有内容依赖关系。上下文依赖关系包含了接口和事件中更复杂的关系,反映了构件之间的协作关系,因此测试上下文依赖关系适合于识别由不同构件间不恰当的交互引起的错误。内容依赖关系反映了接口之间存在的数据依赖关系,它可以为侦测构件交互中的错误提供有价值的附加信息。
从构件规范说明中相对容易可以获得构件接口信息;通过对构件接口间的交互进行建模,事件的获取也并不困难;然而如何提取系统中的内容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依赖关系并将其有效地用于实际的测试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描述一种构件集成自动机模型,它涵盖了上述的四要素;然后重点介绍了内容依赖关系和上下文依赖关系在此自动机模型中的提取与转化。
2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测试要素提取
2.1构件集成自动机模型
经典的自动机理论[2]最基本的两个概念是事件和状态。构成自动机的事件和状态常对应于真实物理系统本身特点定义的事件和状态,可用于表示系统中部件交互的行为。本文中的事件主要映射为构件或粘贴代码执行某项任务所返回的结果;而对事件的响应则视为一个状态。一个事件只能引发一个响应状态,多个不同的事件可能导致同一个响应状态发生。基于上述事件和状态的定义,本文的构件集成自动机模型定义为:Sys=。
2.2测试要素的提取与转化
上节建立的自动机模型涵盖了与构件交互相关的接口、事件和上下文依赖关系,内容依赖关系这四要素。接口的调用可从状态序列中导出,而事件则被抽象成为了自动机模型的有穷输入符号集合的元素。上下文依赖关系表现的是事件间的关联关系,它贯穿于系统的计算。自动机模型描述的是系统的控制流,每一条控制流反映了系统的一个功能逻辑。构成自动机模型的正则表达式基本式的集合双射于系统需求中功能逻辑的集合。对应于每个正则表达式基本式的计算是构件集合在相应的上下文中呈现出的不同行为。计算中的字符序列t0t1…覆盖了系统中的上下文依赖序列。在不同的计算中同时包含的字符子序列即为上下文依赖序列,序列中的事件之间存在上下文依赖关系。
2.3实例描述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人员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节结合“添加员工信息”子功能实例来阐述测试要素如何在自动机模型中进行提取。图1是“添加员工信息”的时序图,其中frmMain和frmNewEmployee是用户和第三方构件的接口,构件EmployeeInfo,OperateDB和Validation为第三方构件,它们的源代码不可见。
首先需要为这个子功能建立起自动机模型。在2.1节我们将自动机模型中的事件与状态分别对应于构件或粘贴代码执行某项任务所返回的结果与对该结果的一个响应。参与者Admin首先发出新增职工信息的事件给frmMain,frmMain通过调用方法AddEmployee()来响应这个事件,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由初始状态进入某一状态。在AddEmployee()响应这个事件后,会产生创建新增窗口事件并发送给frmNewEmployee,Create()方法响应这个事件,系统的状态又发生改变。随着事件的发送与产生,系统的状态也在不断改变。根据这种对应方法,由图1可以得到该子功能的自动机状态图,如图2。
本例所触发的事件和接口的调用在图2中很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上下文依赖序列在正则表达式R同样显式地给出。计算是状态与事件的组合序列,从一个状态出发进入某一状态的状态与事件序列可能包含在多个计算中。在这些计算中包含的共同的事件子序列便对应着上下文关系。计算代表的构件行为语言对应于某个正则表达式基本式。在R中,(e1e2e3e4e5)是四个基本正则表达式中都存在的事件调用序列;(e6,e7)是数据库查询通过后需要调用的事件序列;(e8,e9)是对象校验合法后需要调用的事件序列。R中的每个基本正则表达式对应的可被接受的计算中的字符序列分别覆盖了这些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
3结语
关键词:零售企业;网络零售;商业模式;扎根理论;苏宁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041?07
一、引言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也在渗透和改变着商业活动。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方便、快捷改变了每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及生存模式,尤其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零售业,其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正伴随着新涌现技术的改变而改变。零售企业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不断更新和调整,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网络业务,以“实体+网络”的新形式创新其商业模式。近十年来,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快速成长,诞生了淘宝、当当等新型网络零售企业,同时传统零售企业如国美、苏宁等零售巨头纷纷建立了网上零售平台。在此背景下,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正如Johnson认为的那样,零售企业要想实现变革性增长,依靠的往往不是产品或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模式创新[1];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
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3]。这一逻辑涉及企业战略、价值链、资源及整合能力、相关利益群体等。由于其范围较宽泛,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McGrath RG等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认为商业模式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4]。从企业价值创造角度,高金余、陈翔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它基于一种体系结构来进行商业运作,其目的是通过给客户提供价值增加的产品而获取利润,在企业规划与运作中起到连接企业战略和其实施的作用[5]。基于系统的观点,王晓明等人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角度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和演进展开分析,指出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实现)为目标,围绕企业的商业活动(业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设计、安排或选 择[6]。从要素组合角度出发,一些学者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组合,此核心界面包括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其中所涉及的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以一定的方式探寻并参与到顾客的活动过程中,且能够为其带来利益或满足感,能够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忠诚度的价值所在。企业对顾客价值的考察可以从潜在顾客价值、知觉价值、实际实现的顾客价值等层面进行。
总体看来,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是在企业特定的战略环境下,通过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以实现顾客价值及满足企业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理论上尚不统一。Osterwalde在综合各种概念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商业模式模型,即包括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这是一个较为细致完整的划分[7]。但是,企业商业模式
构成要素可能会因其所属行业、类型等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针对零售企业尤其是基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经营下的零售企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归纳,本文把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划分为三个层面:① 企业资源能力。指配置企业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为有效实现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等[8]。企业资源能力除了其整合各项人力、物力、财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企业关注市场动态的能力,包括能否根据市场的风云变化及时调整企业范围内的各项活动等等;② 客户主张。是指市场细分、顾客价值确定、客户沟通等一系列与客户界面有关的活动。对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发展的企业,客户主张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③ 价值创造。包括价值主张、成本结构、收入模式等。价值创造是企业明确运营目的的一个过程,只有与市场有效结合,才能在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能力的同时,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带来企业盈利。
二、研究方法和企业选择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下的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作为一种较完善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分析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9]。研究主要采用Strauss的阶段分析法[10],具体步骤:① 以收集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迭代式开放性编码对目标企业商业模式的各子模式进行概念化和类属化;② 依据主轴编码将各个类属按因果关系划分出不同层次,将同类属性的控件聚类,而后逐步建立各类属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③ 构件类别形成后,不断进行理论抽样和比较分析,通过螺旋式比较精细类属间的关系;④ 进行选择性编码,通过故事线将所有变量联系在一起构建出目标企业商业模式体系,再提炼概括出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协同演进的动态模式,提炼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构建相关理论。运用扎根理论对目标企业进行分析,不仅能提高所得结论的说服力,同时能深度构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选取苏宁电器为研究的目标企业。原因有二:第一,作为中国商业的领先者、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除了容易获取其大量资料外,苏宁的商业模式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其它企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第二,自2004年7月,苏宁云商(苏宁电器(002024))在深交所上市,苏宁打造出国内第一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苏宁易购,开创了实体和网络零售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此后,苏宁入选了《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成为全球2 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业第一,品牌价值高达815.68亿元,这些成功都源于其独有的商业模式。本文主要分析苏宁电器发展自2009年起至2013年之间的资料,该期间正是苏宁电器进行科技转型,拓展线上业务的阶段。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苏宁官方网站的新闻动态和基本介绍;关于苏宁的论文、报道评论,包括企业网络电子宣传册、报刊;关于零售电商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和文件以及对顾客群体的访谈调查等。
三、苏宁电器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一) 开放性译码
开发性译码阶段是一个逐字逐句分解、碎裂资料数据并且重新定义现象的阶段,本文运用因果联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等逻辑联系将苏宁电器的资料进行了分解,将原句打破后重新定义,给重新定义后的现象赋予概念化的标签,将相关的概念聚类在一起,提炼并形成范畴。具体步骤为:概念化―范畴化―挖掘范畴的性质和维度―界定。开放性译码多是按因果指令进行的,指令关键词包括“为此”“目的”“使”“导致”等。按此步骤分析资料,本文发掘出54概念和16个范畴,概念分别是:战略变革、成功转型、企业洞察力、企业领先、成长速度、规模效应、企业重塑、逐步扩张、企业形象、企业定位、企业文化、品牌优势、店面扩张、经营方针、产品类型、市场渠道拓展、创新经营组织、业务拓展、营销策略、促销方式、营业额、需求增加、价格优势、价值创造、客户调查、细分市场、客户沟通、市场反应、供应商关系、分工明确、供应网络、联系动态、顾客价值、定制服务、用户体验、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网络零售、物流配送、运营系统、柔性管理、售后管理、协同效应、共享资源、仓储、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电子商务人才孵化。范畴是:战略变革、企业文化、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组织管理、战略资产、体验平台、供应网络、顾客价值、核心能力、成本结构、营业额、创新、柔性管理、产品收入模式、组织转型(见表1)。
表1 苏宁资料概念一览表
编号 概念 概念性质 标签 资料语句
A1 战略变革 企业战略的变革与革新 C2R14 跻身世界级的企业是苏宁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苏宁从连锁发展、营销变革、管理转型等方面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
A2 成功转型 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整体性的转变 R2R5R8R14
A3 企业洞察力 企业对市场变化等现象的前瞻力、透视力
A4 企业领先 企业通过多种手段保持
行业领先水平 R3R8R11R14R15 随着第四季度二十周年庆典促销力度的加大,销售和品牌形象将会进一步提升
A5 成长速度 企业规模、发展速度 R4 市场的爆发加强了……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6 规模效应 生产要素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 R5 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7 企业重塑 企业重新塑造包括企业形象、
品牌效益等活动 R6 提升苏宁服务消费者的能力,为其2012年双渠道、双品牌作战,领跑中国零售市场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持
A8 逐步扩张 企业逐步拓宽其业务范围、
市场渠道等活动 R7R15R16R23 苏宁易购的推出,为苏宁提供了去电器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先行载体
A9 企业形象 人们通过对企业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 R7 是一个通过互联物联技术,依托高效的全品类供应链、……覆盖全国的物流网和服务网,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生活平台
A10 企业定位 企业通过其产品、品牌,塑造其在消费者心中独特的个性、
文化形象 R8 建立面向商品供应商、内容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物流供应商的在线开放、智能协同的生态体系
A11 企业文化 企业经营指导思想:企业形象 R9 有效增强了苏宁服务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A12 品牌优势 客户品牌忠诚度 R10 苏宁易购具有苏宁品牌优势、上千亿元的采购规模优势……
AA13 店面扩张 门店连锁经营的扩散 C11 苏宁电器针对20周年庆典期间启动大规模促销活动并加快连锁发展速度,一方面……另一方面…………
AA14 经营方针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实现
经营目标而提出的指导方针 C12 公司正通过……在经营管理效率,毛利率提升上也具有很强的后劲。
AA15 产品类型 产品种类 C4C5 进一步全面渗透网上销售的用品、图书等品类的综合销售上……快速延伸至应用软件、游戏点卡、机票、充值等增值业务
AA16 市场渠道拓展 向消费者销售的流通渠道 C14 新的经营范围和线上线下的渠道融合,是苏宁“有区别”的生存保障。
…… …… …… …… ……
(二) 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概念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主要目的是剔除不能与其他概念聚拢成范畴的概念,调整出现频次较少的范畴,延伸范畴的性质与层面,使范畴严谨化。重新阅读与范畴有关的资料,保证其客观、严密。例如:原因句定义为C1:“电子商务企业的终极目的还是要盈利,苏宁易购2011年开始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身有合理的盈利空间的基础上的。”结果句R1“我们将逐步切割实体门店与易购的销售。”经过开放性译码阶段,将C1概念化为盈利模式、价值实现类别,R1则为分工明确、经营方针类别。连接二者的是“要…,为此…”。初看是为达到C1这一目的,采取了R1这一策略,而实质的商业模式结构中应为采取R1导致C1,为更清晰明了阐述二者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因果关系,就要重置其因果顺序,这就是主轴译码的意义,即重置为:R1导致C1,提取的范畴分别为:组织管理和价值实现。
通过处理,继续提炼出核心范畴:战略变革、组织管理、顾客价值、价值实现。与网络零售相关的主范畴为:战略变革、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组织管理、体验平台、供应网络、顾客价值、柔性管理、产品收入模式、组织转型市场反应、顾客价值、业态创新、数据运维。
(三) 选择性译码
根据第一二阶段的处理,再次分析资料,借助发展好的若干个主要范畴间的“故事线”将发掘的核心范畴联系起来,找出有关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有关的主要范畴和次要范畴,用以铺陈整个关于苏宁的资料集。与此同时,构建出因果关系脉络,并将苏宁资料集重新审读应用,检验所构建的脉络图与“故事线”:
苏宁电器在发现网络零售的新趋势后,提出了“未来10年,苏宁将实施虚实结合的战略”。在这一宏观战略的指导下,苏宁拉开了重塑商业模式的序幕。2011年苏宁制定了“以‘科技苏宁、智慧苏宁’为主线,开始一系列创新”这样的计划。由此,苏宁易购隆重上市,苏宁电器线上销售渠道被开通。
易购网站的特点在于整体设计很简洁,没有其他的悬浮广告窗口之类的出现。在首页顶部的左侧边有产品的详细分类,同时采用楼层式的方式展示各个分类下的部分产品,在每一层都有特价商品展示。在网页右侧还有品牌旗舰店推荐,这些店的商品质量一般都比较好,且信誉度高。在最右边有四个快捷方式,其中有一个问卷调查,这个主要是针对用户在购物过程的相关体验调查,用以提升用户在网购过程中的体验。消费者有什么意见也都可以在其中提出。可见,苏宁网络业务的开展经过了深思熟虑。所以,易购在拥有了苏宁的品牌效应、采购规模优势以及辐射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运营机制,即自主采购、独立销售和共享物流服务的态势。依托于实体,并超越实体的理念使易购和实体形成了共享资源的模式,二者共享遍及全国30多个省1 000个配送点、1 300家产品自提门店、3 00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的服务网络,还同时共享着苏宁得天独厚的口碑,一方面节源开流,一方面又保障了对顾客的服务。然而,提到盈利模式,易购与苏宁连锁则是分而治之,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又形成了内部竞争的态势。借鉴于门店20年的运营服务经验,苏宁易购将消费者消费习惯、产品喜好、购物体验的研究融入至网站日常运营和体验中,并结合网络成本用户的行为特点,创立了有别于纯电子商务平台的独有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在整体供应链的柔性生产、大规模定制能力方面具备了其他电子商务平台不可比拟的优势[11]。与此同时,苏宁易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采购产品,依托自主采购的便捷灵活性,实现产品品类的不断丰富与扩充,从传统家电、3C类产品,进一步拓展到服装百货、书籍、体育用品、化妆品等种类,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产品需求。而基于网店的快捷服务,消费者不出门就能了解到所选用商品的规格参数、价格,甚至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评价、口碑,再到实体店去体验时,有目标有分类,提高了购买效率,拉动了门店的服务效率与质量。可以说,易购的出现拉动了实体的经营,它不是补充品,而是催化剂,一方面它拉动了实体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门店而言,易购的存在是一个极强的内部竞争对手。
当然,伴随着易购出现,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展露出来,除了易购分割实体店的营业额、顾客源外,由于网站设置的不健全还出现了品牌效应下滑、用户需求处理的不及时等问题,这也给实体门店的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苏宁不仅拓宽了市场渠道,更在“为顾客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了业态创新,包括:增加产品类型和范围,重新定义苏宁的客户群体,提供更高效的网络服务,打造一流的仓储和物流配备系统等内容,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另外,为缓和争夺客户源的矛盾,苏宁还特意推出超级店expo,使消费者在实体店享受购物、体验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其线上购物的低廉价格,这是在电商企业热捧BtoC过程中一次具有意义的尝试,意味着线上线下的零售业务开始趋于协同并进。
苏宁电器在逐步完善本企业的商业模式结构,在不断地探索、发展、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苏宁特色的商业模式要素组合。
四、苏宁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商业
模式要素组合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本文将苏宁电器这一阶段的商业模式要素进行归类,得出:
1. 企业资源整合层
产品类型、资源整合能力、店面扩张、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网络零售、物流配送、运营系统、柔性管理、市场渠道拓展、售后管理、共享资源、仓储、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电子商务人才孵化。
2. 顾客价值实现层
客户调查、细分市场、客户沟通、市场反应、供应网络、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
3. 企业价值实现层
企业文化、企业定位、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经营方针、创新经营组织、业务拓展、营销策略、成本优势、促销方式、营业额、需求增加、价格优势、价值创造。
根据以上层次细分得到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如图1)和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路径图(如图2)。
图1是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运营总括图:苏宁的一切活动以企业战略为起点,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适时、适度的战略,为企业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苏宁分别按业务流程、时段、部门制定了经营方针、营销策略和组织管理的形态,以保证后续工作有章可循,与此同时,企业的文化理
图1 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
图2 苏宁电器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演进商业模式要素构成图
念也渗透在价值实现模块中,加固了战略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地位。此部分定义了构建商业模式的目的和价值实现方向,是整套商业模式体系的中枢神经。
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体现在产品和收入模式上来,而中枢系统指令的传达需要各部门资源的整合。供应网络、战略资产本就是苏宁作为电商企业的强项。在强大的物流仓储等设施的支持下,苏宁又推出独特的体验平台,极大地拉动了顾客价值,促使企业核心能力逐步从强大的硬件系统转向柔性的服务能力上来;二者相互配合,一方面达到了节源开流、成本领先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促使产品收入模式不断改善。产品收入模式的改善带来了营业额的提升,组织因资产的丰厚可以开展更多的业务范围,尝试更多的变革。而在此过程中,线上线下业务由于争抢市场份额出现冲突,协同发展就是要解决二者间的冲突,依托不断创新实现发展,而后实现组织转型,企业文化重塑,更深层次改变企业整套商业模式系统,形成商业模式创新的良性循环,此时模式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形成独有的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础[12]。
图1还不能清晰地体现出实体和网络零售的业务整合。为了进一步细化说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演进的动态演进,在图1的基础上,更深层挖掘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路径图(图2)。
实体与网络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二者在战略上的一致,因此战略一致是该路径图的起点。苏宁电器拥有全国最大的仓储系统,最便捷的供应网络,网络零售在保有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与实体店共享企业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大大节省了成本,并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图2上半部分反映实体店的连锁经营,下半部分则为网络运营平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体店的特点体现在其规模效应,顾客购买服务体验上,连锁、方便、安全、保障是其相对于网络零售的优势;网络零售主题鲜明,为顾客提供便捷服务,不仅体现在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更体现于价格优势、顾客评价对比分析,成本优势成为吸引顾客的最大特色。虽然存在差距,但实体与网络零售的产品收入模式基本一致,产品定价、收入份额基本一致,单价差距浮动在100~500元之间。二者相互竞争、相互拉动,使企业为适应新变化提供新的服务,如培育电子商务人员,网站维护和管理等,最终促使协同发展[13]。
由于实体与零售的竞争中易出现争抢营业额、顾客的冲突,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转型以缓解矛盾,苏宁推出expo超级店就是协同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创新,在多样的矛盾中寻求创新寻求出路,激发了潜在营业利润,苏宁获得了更多的顾客信赖,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商业模式组合构建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五、结论
第一,企业商业模式、流程的创新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处理好实体和网络零售的共用资源和差别资源才能完善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发展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而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也需要通过创新解决。零售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是由企业资源能力、顾客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企业资源能力层包括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物流仓储、运营系统、售后管理、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等。价值实现层包括战略变革、企业文化、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等。而客户调查沟通、市场反应、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则属于顾客价值实现层。零售企业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每一层面要素组合的创新。
第二,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的协同发展实质上是整个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协同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联系方式、节点与节点、路径与路径的选择都会对整个机体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当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实现共享企业战略资源,将能提高企业效率,强化竞争优势,而二者并存也可能导致顾客价值导向紊乱,内部非良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无论企业是在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协同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各要素的连接与耦合,实现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实现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
第三,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组合创新是推动和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本源,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规模经济选取不同的路径优化其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诸要素的组合形态是怎样的?网络零售在企业中应处于什么地位?如何选择过渡路径?这都是商业模式所涉及的问题。苏宁电器的商业模式要素组合是以流程化为基础,多样化、多部门、多功能配合影响,实体与网络平分天下的模式呈现的,这种独特的创新带来了苏宁的发展。同时,苏宁电器的发展路径是电商中较为普遍的选择,即由实体连锁门店规模效益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开展网络业务,这也是基于苏宁的品牌效应、上千亿元的采购规模优势和辐射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服务等优势,才保证了易购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在实体店的基础上超越实体,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实体门店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势。这样的商业模式,对于苏宁电器来说意义非凡,对于零售业界来说,更是解决矛盾、拓展创新的有益尝试,对想要创新商业模式的零售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福音。
参考文献:
Johnson M W,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9): 51?59.
Drucker P F.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5): 95?104.
Dubosson-Torbay M,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E-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J]. Thunder 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 44(1): 5?23.
McGrath R G, MacMillan.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Strategies for Continuously Creating Opportunit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高金余, 陈翔.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8(2): 152?154.
王晓明, 谭杨, 李仕明, 等. 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J]. 管理学报, 2010, 7(7): 976?981.
Osterwalder A. 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R]. Switzerland: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2004.
李艳华.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 7?12.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rauss A, Corbin J, 著. 徐宗国, 译. 质性研究概论[M]. 北京: 巨流图书公司, 1997.
吴蔚诗, 王婧妮. 苏宁国美死磕京东: 从线下吃到线上[J]. 市场风云, 2012: 72?74.
刘勇. 品牌延伸的决策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1: 74?78.
Ming-Hone Tsai, Yu-De Lin, Yea-Huey Su. A grounded the theory study on the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of GOOG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9(3): 231?242.
A Study on the Elements of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WANG Guoshun, CHEN Yiran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Coordin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retail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endency, more and more retail enterprise are transforming their business model by means of optimizing elements combin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rising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mplement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SuNing, the typical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ereb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usiness model patterns and coordination effect to the enterprise.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other retail about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evolution .In this way, the article provides a foundation upon which other researchers may further develop novel theoretical concepts, as well as a set of guidelines for enhancing retail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Retailer; Internet retail; Business model; Grounded Theory; Su-ning
收稿日期:2013?06?10;修回日期:2013?11?24
关 键 词 德育模式;研究实践;反思;创新
作者简介 范树成,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些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异常活跃,广大学者与教育者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性为追求,以对传统德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我国德育困境的审视为前提,在学习、借鉴国外德育模式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德育模式展开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人们提出和实践了多种多样的德育模式,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谓百花齐放、欣欣向荣。本文拟对近些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作一概略的回溯与评价,并对德育模式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助益。
一、当代德育模式的类型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德育理论指导下,以德育实践为基础,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德育活动程序及其策略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德育模式包括理论基础或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师生关系等要素。虽然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尝试运用的每一德育模式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上述构成要素,但是每一德育模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根据德育模式突出的重点或命名的重点,我们姑且将我国当代的德育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一)突出德育目标或德育内容的德育模式
德育目标是德育模式开展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以德育目标命名的德育模式有: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德育模式、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旨在培养学生某种品德素质而提出的。
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旨在让通过道德讨论、反省道德经验、探讨道德因果关系等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发展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体验等方式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发展学生道德移情能力,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使学生具备行为自控能力。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教育模拟、社会实践,引发学生角色体验,促进个体社会化。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价值观辨析、认知选择、价值观情感分享、行为选择、反复践履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突出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德育模式有:爱国主义德育模式、集体主义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以某种道德品质作为德育内容和培养的重点,开展德育实践。爱国主义德育模式反对简单、空洞的说教,强调通过参观、体验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家乡、了解祖国,激发爱国情感。集体主义德育模式重视依靠校外教育基地,以感恩教育、集体活动、素质拓展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二)突出德育策略与方法的德育模式
由于每一德育模式拟定的目标不同,因此,德育模式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也往往不同。为了突出这些策略和方法,一些德育模式就以该模式的主要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命名。突出德育策略与方法的德育模式有:活动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对话德育模式、角色扮演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倡导以某种策略或方法发展学生的德性。
活动德育模式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自主活动,如游戏、劳动、体验、角色扮演、探究等培养学生品德。体验德育模式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和亲心体验,以自我角色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生态体验等形式,感知道德内容,激发和提升道德情感,促进德性的和谐发展。对话德育模式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话而非独白,在交流、分享中,相互理解,实现视界融合。角色扮演德育模式主张通过学生扮演他人社会角色,按照他人角色规范行事,理解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三)突出德育途径的德育模式
德育途径是德育模式实施的路径。突出德育途径的德育模式有:班级德育模式、家庭德育模式、社会实践德育模式、全员参与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通过某种德育途径培养学生品德。
班级德育模式主张树立班级共同目标,抓好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教育、分类教育和课外活动,使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陶冶,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德育模式强调家庭是学校和社会开展德育的基础,强调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和家庭关系的和谐,通过家庭教育为学生德性打好基础。社会实践德育模式主张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改变外在的社会环境。全员参与德育模式主张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中来,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使各种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突出学生主体性或师生关系的德育模式
师生关系是德育模式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德育模式的有效实施。突出学生主体性或师生关系的德育模式有:主体性德育模式、自主德育模式、主体间性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型的师生关系;德育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主体德育模式主张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德育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道德选择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形成道德主体,彰显德育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德育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实现师生间的和谐共存,视界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公共精神,实现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五)综合性德育模式
在德育实践中,有些德育模式不只是突出德育要素的某一方面,而是涵盖了许多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综合性德育模式,这类模式有人本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等。
人本德育模式主张德育要以人为本,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思想品德发展特点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德育评价要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生活德育模式主张德育要回归生活,以学生践行道德生活、会过道德生活为目标,德育内容要源自生活,要在生活中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品德。
二、当代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尽管当代我国的德育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特色,但这些德育模式仍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一)突出主体性与发展性
主体性与发展性是当代德育模式的精髓,当代我国各种德育模式都反对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德育客体的规训式教育,反对将学生作为“美德袋”,通过强制灌输来填充,主张将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得到释放。第一,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与德育活动,使德育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如对话、体验、讨论、行动、角色扮演、探究、操作等展开德育过程。第三,突出学生品德的发展。新的德育模式摒弃了以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为主要甚至唯一目标的做法,主张通过不同的活动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发展,将学生的品德发展作为德育模式的最终追求。
(二)注重情感性与体验性
情感性与体验性是当代德育模式实施过程的显著特征。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体验是深化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践行道德行为的助推器。当代德育模式反对德育的“无情”和“说教”,主张把学生视为有情感、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学生的体验实现道德移情,升华道德情感,进而整体提升品德水平。有的德育模式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德育的目标,并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作为活跃德育过程、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途径;有的德育模式,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对学生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有的德育模式通过真实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亲心体验。
(三)强调活动性与实践性
新的德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主张通过学生的实践内化道德知识、提升道德情感、强化道德信念。当今的许多德育模式如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关心德育模式等都将学生的实践作为德育模式的主体,实践叙事已成为当代德育模式的一个亮点。如关心德育模式以“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关爱叙事”的具体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让学生学会关爱。
三、对我国当代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反思
(一)对德育模式局限于科学主义的狭隘理解
有学者将德育模式作科学主义的狭隘理解,认为德育模式必须具有德育理念或德育思想、德育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实施策略、德育评价等要素构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德育模式。有的教育者将德育模式人为地拆分成所谓科学的步骤和程式,生硬地套用这些程序进行操作,将德育过程简化为程序化的操作过程。这种对德育模式的科学主义的理解将德育模式程式化、固化和神圣化,往往会导致德育模式窄化和僵化。
诚然,德育模式应该具备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但德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且其思想情感又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德育过程也不像钟表一样线性地、以固定的节奏和程序按部就班地运行,它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德育过程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稳定、客观,德育模式不能像自然科学的模式那样过分简化、固化、程式化和精密化。
(二)对德育模式的经验主义的泛化理解
德育模式主要有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两种建构方式。我国许多德育模式是第一线的教育者在实践探索中对德育经验的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色彩,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所谓德育模式尽管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但只不过是为了装饰,往往是贴标签。这些所谓德育模式实际上只是某个人或学校德育经验的总结,个性化的经验多,一般化的经验少,没有形成带有规律性、能广泛应用的理论。一些经验和做法缺乏科学的论证、验证就随意地冠以“模式”的名号。一些人特别是德育第一线教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接近教育者实际,好学好用。他们认为学者们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德育模式脱离实际,抽象、难懂、难用,往往看不起这些德育模式。
(三)德育模式创新性不够
综观当前的德育模式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基础、操作程序、策略方法上并没有真正的创新,许多德育模式只是在已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或者变换德育构成要素,然后冠以一个新的德育模式名称;有的只是将已有的德育实践或德育方法加上一个模式的名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一些德育模式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大同小异。
四、新德育模式的建构
(一)实施德育模式的合作行动研究
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建构,就建构主体而言,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各自独立地进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建构。要建构既具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能广泛推广运用,对德育实践发挥实际作用的德育模式,这种二元分离、甚至对立的德育模式研究与建构方式应该摒弃。要突破德育模式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束缚,实施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合作行动研究。在这种合作行动研究中,理论研究者不是实践活动的“局外人”,实践者也不是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的、单纯的“执行者”,而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结成共同体,研究者深入德育过程亲自参与实践,并承担起理论指导责任;教育者在实践中参与研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在研究中进行反思,对研究者提出的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甚至创新,从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生既具理论性,又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模式。
(二)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
师生互动取向。理想的德育模式既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重视和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将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有机结合,坚持师生对话、师生互动成长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自己品德的自主建构,通过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以自己已掌握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当前的道德生活经验对自己的道德图式和品德结构进行新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品德自主建构的同时,通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活动设置对学生进行引导。
生活与活动取向。学生的品德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与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生活,离开学生的自主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德育模式,也难以培养知行统一的道德人。因此,德育模式必须坚持生活取向,坚持与生活的联系,即使是抽象的道德概念、原则也要将其还原到日常生活。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过道德生活,体验道德的真谛。德育模式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即使是培养学生道德理性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抽象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模式也必须摒弃简单的口耳相传、教师独白、让学生记诵和偏重做书面道德练习题的做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活动发展自己的品德。
和谐发展取向。理想的德育模式应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和谐发展为取向。尽管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自己的德育目标,这些德育目标可能偏重于发展学生的某一个品德构成要素,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也必须全面考虑,兼顾其他品德构成要素的发展,并通过其他素质的发展来促进这一构成要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品德要素的协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