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11-29 11:09:17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在较多的竞争者,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企业中,工商管理是运转的核心,与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所以应该将科技创新工商管理工作中,全面提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管理模式较为滞后

几年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并在及时调整了工商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从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管理模式较为陈旧,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并且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为将当前形势与工商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失去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2.管理观念较为落实

工商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源泉,一旦工商管理存在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要想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就应该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优势。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其观念较为落后,不能及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企业发展前景。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高管理效率

创新是促进的不竭动力,将科技创新融入企业的工商管理中,能够进一步优化管理的模式,弥补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为企业工商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尤其在工商管理的流程中,依据可以创新从根本上加强了企业对日常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的力度,并且依据企业的发展现状、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标准,在企业内部形成系统的管理网络,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并且依据信息技术采集工作人员的信息、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然后系统自动统计、归类,将结果呈现给管理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工商管理对人员的需求,同时保障数据信息精确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2.提高效益水平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竞争,而具备高效的工商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获取经济的效益的手段。以企业工商管理为基础,在工作中实现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提高效益水平提供保障。当前社会属于信息化阶段,企业需要,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对此只有发展科技创新,才能够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行业中的扩张能力、业务能力,增强企业工商管理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发方式,使企业能够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将更多的业务建设提上日程,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拓宽业务经营的渠道,进而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保障。

3.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企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冲击效果。为了保障企业能够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稳定发展,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做好应对发展风险因素的防范工作,并将核心竞争力作为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重视科技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具体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其应用在企业工商管理中,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在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度,通过信息的方式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对于优秀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并且为员工提供稳定的晋升空间,从而提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应对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4.促进企业发展

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健康的发展,是管理人员的最终目标,但是传统的工商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科技创新融入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能够在工商管理以及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积极、有效的应对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通过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企业能够积累更多的发展经验,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发展,保障企业能够在竞争市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增添全新的动力,拓展企业业务的范围,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性的局面,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目标。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路径

1.加强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于发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所以企业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不仅要领导重视科技创新,管理人员还应该将科技创新的理念传递给基层的员工,通过恰当的激励方式引发员工的重视程度,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就领导来说,应该从全局出发的,正确看待科技创新,并且通过宏观干预、统筹的方式保障科技创新的顺利性。

2.强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员工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企业才能够更上一层楼。对此,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应该强化人才培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首先,企业需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保障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在工作之余加大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如巩固工商管理常识、科技创新课程等,不仅能够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

实际上,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的工作,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需要足够的人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上部分说道企业要强化人才的培养,那么该部分则具体阐述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工商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其中,科技创新不仅仅涉及到创新项目,还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创新人员的劳动报酬水平,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来提供工作人员的创新效率,如发放奖金等,确保科技创新能在企业内部顺利进行。

4.重视科技检验

完成科技创新以后,企业需要成果进行检验,保障成果的有效性,进而为工商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在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很多企业正在运用科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的现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情况。因此,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检验的方式确定科研具有推广的价值,从而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避免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管理存在弊端,需要将科技创新应用在工商管理中。以此为基础,工商管理工作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的收入,增强了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够促进企业长久发展。但要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与价值,还需要企业加强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资金投入,强化对科技的检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美静.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6,(05):128.

[2]宁莎.基于职业发展观的企业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5.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科技创新;设备管理;经济效益

一、前言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平稳高效的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提质提效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上的管理和创新,技术升级,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在设备日益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的现状下,保持设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让企业安全生产平稳有效运行是设备管理者探索的课题。况且,五普钻井公司从事行业具有野外独立施工、流动分散、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特点。由此,决定了钻井行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行业。如何将钻井过程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妥善管理,在保证工人的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同时在经济效益方面获得最大收益,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创新和管理的功劳不可小视。

二、创新科技设备管理的目的

1.形势所需

随着华北石油局、华北分公司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深化企业改革,打好致密油气增储上产进攻战和我公司建设一流专业化钻井公司品牌战略及二次跨越式大发展,公司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司设备管理也在紧跟改革步伐,创新思路,探索前沿,并根据目前施工工区分散、环境恶劣,搬迁安频繁,设备人员流动大,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急剧增多,员工素质普遍偏低,设备的维护、操作、修理管理环节未有统一标准等客观因素加大了钻井设备管理的难度。设备管理创新上有待进一步突,虽然我们在钻井水平提速提效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备管理工作为公司的效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仍然面临着一些设备管理的瓶颈,在设备创新管理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2.节约成本

由于五普钻井公司钻井设备资产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设备价值较高,因此,设备提前报废,设备运行故障等因素均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公司成本控制上有待进一步挖潜。客观上,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的现象将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发展进程,降本压力长期存在。主观上,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照,我们的管理方法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公司每年设备的维持费用(柴油、油、其他材料等)约占生产直接成本的60%,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钻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3万米,实现经营收入86102.8万元,发生生产经营直接费用34629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维持费用为22162.56万元;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万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发生直接费用33648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的维持支出为20182.8万元。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加强和规范设备管理就是当前公司的挖潜增效重点工作。

因此,想要担当好企业之手的角色,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生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规范设备管理、构建人机和谐、夯实安全基础”为工作思想,进一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将创新贯穿于设备管理的始终,运用发展新思路促进工作新突破。

三、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

1.细化油水基础管理

油水之于设备就像血液之于人体,血液的健康决定身体的健康,油水的良好决定设备的”健康”。公司这几年在油水管理方面注重细节、注重实效、力求规范,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管理水平有了大的提高。

2.自主设计“两房”,降低风险,提升应急处置速度

(1)配置标准索具并设计索具专用房,房内按照索具的长短、粗细设计不同的支撑架钩,不仅利于索具的分类存放,还有利于索具的维护保养,免受割磨和拉伤,有效减少搬迁安带来的风险。

(2)自主研发设计加工多功能消防房,用于野外作业队伍消防器材及安全气防设备设施集中放置、保存的多功能房体,不仅利于取用方便,还有利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野外作业施工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

3.自主设计“两器一表”, 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1)钻机气路防冻酒精加入器有效解决了机械式石油钻机在超低气温时使用空压机压缩空气的过程中,气路执行阀件易产生冻结而导致阀件动作失灵,钻机失控的重大隐患。这项设计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2)油加注器具备多套独立的加注系统,真正实现了加注油品专管专输、全程密闭,有效避免可能受到的污染和油品混用,现已申报国家专利。

4.创新泥浆池结构

在现有泥浆罐和泥浆池的基础上,改变泥浆池结构和泥浆循环路线,在保证泥浆性能的前提下,采取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有效减少淡水、泥浆药品使用量,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在提高钻井机械钻速、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上收到良好效果。集团公司焦方正副总裁视察50175井队时,对五普的泥浆池结构改造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5.促进信息交流便捷化

人机之间的交流,坚持状态检测,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状态检测能力,及时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通过油品检测统计分析设备的磨损趋势,根据状态及时维修和改造。

建设信息网络是“信息交流”的结合面,在原有电话、手机、E-mail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设备管理QQ群,作为设备管理的平台。员工在群中可以随时申请、验收、反馈各种设备问题,这让以往繁琐的工作变得轻松。每周一次的《设备管理通报》及时通报各队的设备问题的解决办法、各单位的管理不足、发生的设备故障,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具时效性。实现管理资源共享、设备信息互通、人机交互便捷信息。将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延伸至各基层单位,便于各基层单位实时录入相关设备数据及随时查阅设备信息。信息反馈的网络化使服务一线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设备管理效率。

6.责任制上创新,细化,用责任强化执行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落实得好,我们的安全形势、安全状况就好,反之情形就比较差。为此,我们对公司各类岗位管理人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在围绕“有责、知责、对责、尽责”的思路上,着重推行了以四级责任书、一个责任区手册、两个检查表、两个考核办法为主要内容的“4122”工作方法,以责任书形式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室、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到班组,班组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安全监管责任网络,使安全工作目标层层得到分解,安全责任落实到了各个岗位。

四、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取得的成效1.生产经营稳步增长

2010年公司全年开钻96口井,完井92口井,完成钻井进尺270671米,实现经营收入60284万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井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295米,实现经营收入86448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

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21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8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43吨标煤指标下降0.05吨标煤。

2012年,五普荣获集团公司提速提效先进单位,包揽了局、分公司鄂北工区和甘陕工区钻井业绩前五名;多次创造并刷新钻井纪录,各工区均走在钻井提速提效的前列,先后15次受到局、分公司贺电表扬.2012年公司综合钻井实力在华北市场排名第一位,先后14次创造并刷新华北工区新纪录,收到华北局、华北分公司15封贺信。

2.钻井效率大幅提升

鄂北工区50175HB钻井队施工的DPH-61井,完钻井深3927米,水平段1100米,井底位移1520.68米,钻井周期26.08天,完井周期30天,建井周期37.13天。创鄂北工区水平井钻井周期、完井周期、建井周期三项最短纪录。同时该井还创造了水平段机钻最短纪录:17.53m/h;全井机钻最快纪录:16.09m/h。

宁东工区30521HB钻井队承钻的NP17井,是华北分公司在宁东工区布置的一口以延安组为目的层的二级结构水平井,其地层复杂多变,该井队加强生产管理和各个部门配合下,实现生产运行无缝化衔接,最终以钻井周期20.58天,井深2410m,平均机械钻速8.66m/h,水平段长213m,井底位移443.07米,创宁东工区水平井延安组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并激发工区其他两支钻井队展开比学赶帮超的热情,3支井队38天里连创7项钻井纪录。

3.节能减排效益明显

经统计,上文提到的创新泥浆池结构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油水管理设备有效的将油品数量从10种减少为6种。2011年完成钻井进尺35.3万米,实现总产值8.6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4.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2011年,五普安全工作态势平稳、亮点突出、硕果累累。在局、分公司一、二季度HSE综合大检查中,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其中,五普鄂北工区、甘陕工区、宁东工区、东北工区在“安全卫士”评选、基层队HSE试点等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局、分公司历次检查中,多次获得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五、对五普钻井公司实施科技管理和创新的建议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区域科技型企业 自主创新 财务绩效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投入作为一种战略性投资,对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调查及实证分析中看到,宁波区域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科技竞争综合实力与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依然较低。笔者在宁波市99家科技型企业调查基础之上,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人员数量与分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投入等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三个指标均是必备的科技活动投入要素,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且可以量化进行相关性分析。财务绩效采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流动资产、货币资产及固定资产来衡量。面对差距,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这样企业的财务绩效才能得到同步可持续增长。

二、宁波区域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与财务绩效的关联度分析

(一)技术人员数量和分布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根据调查数据,企业全部技术人员及构成与企业收入、利润及各类资产的相关关系,如(表1)所示。总体上企业技术人员数量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均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说明较多的技术人员有利于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提高。另外,技术人员数量也与企业的资产有相当高的相关关系,说明技术人员的多少对企业资产的积累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技术人员的构成上,不同级别职称的技术人员均对企业收入、利润和资产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初级技术人员相关系数均比其他两类技术人员的相关系数要高得多,初级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其相关系数高于中级职称,证明了高级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起着主导作用。

(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事实证明,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产生,如(表2)所示。承担的科技项目越多,越能够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能够使企业尽快掌握一定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使企业扩大规模、扩张市场、促进产品销售牧入和利润的取得。(表2)中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主要包括部级、省级两个方面。虽然总体上项目承担数最与企业发展的相关程度并不高,但在统计上均通过了置信区间为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企业发展与企业承担科技项目数量间有正向相关关系。其中部级科技项目数量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较高,说明部级项目对促进企业发展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科技投入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分析科技投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如(表3)所示,可以初步判断如下:规模(资产)越大的企业,科技投入越大;融资能力越强的企业,科技投入越大;科技投入越大的企业,研发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越多。表3说明科技投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比重与几类企业资产与负债规模比重间的关系。从科技投入比重在3%-5%和5%以上的企业数百分比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几类企业不论是资产比重还是负债比重,均是从高到低排列,与科技投入百分比的排列完全一致。这说明企业的科技投入与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是一种双向促进的关系。企业的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发展水平成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技术人员的构成上,三种级别职称的技术人员均对企业收入、利润和资产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初级技术人员相关系数均比其他两类技术人员的相关系数要高得多,显示出目前企业中仍然以初级技术人员为主体,初级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其相关系数高于中级职称,证明了高级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起着主导作用;第二,企业发展与企业所能承担的科技项目数量与级别间有着正向相关关系。其中部级科技项目数量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较高,说明部级项目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三,企业科技投入与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是一种双向促进的关系。企业的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也成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三、宁波区域科技型企业提高财务绩效的建议

(一)实现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1)研发投入的持续追加应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上。研发投入具有双重属性,就促进创新而言,它是重要的手段;就研发投入的持续来源而言,它又是一种结果。研发投入是创新与价值实现的反馈环中的自然流动,因为创新必须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实现新价值的过程,在实现新价值的同时也在为下一期研发投入做准备。研发投入的这种双重属性,要求在评价其绩效时应持双重标准:一是对研发投入效率本身的评价,即研发活动所得到的知识、技术、发明与研发投入之比;二是看知识、技术、发明等研发投入的直接结果最后有多少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看研发投入是否最终带来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创造了新价值、延长了企业的价值链。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并以此确立一定的竞争优势,研发投入的持续追加才成为可能。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之所以具有较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就在于其研发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正反馈。(2)充分披露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价值。价值创造的基本源泉来自企业拥有的各类资产。资产是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根据其形态不同可分为有形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与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的方面,导致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混乱,并造成无形资产价值失实或流失,而这种现象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则更加突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财务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披露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就会低估企业账面价值,也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更不能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下资产“无形化”趋势的发展,无形资产在科技型企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将日趋重要。已有专家断言,2l世纪是无形资产的世纪。所以,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对提高科技型企业的战略发展实力与竞争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培育科技原创力“原创性”的科技通常是指基础研究的最初成果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带有超前性、突变性、带动性、独占性的特征。因此,大力加强科技原创力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市以高教园区和科技园区为载体,汇集了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说“科技原创力”已初现雏形,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持续的注入能量,让它不断强大起来。对于如何开展交流合作,综合了被调查企业的一些想法,有以下建议:(1)设立合作基金,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主要用于企业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所需的行政性开支以及可行性较高的合作项目,可由政府先期投入,获益企业后续注资,以降低中小企业和新开办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2)建立窗口型技术咨询平台和创新论坛。定期定点举办技术咨询会、科技成果招商会、创新经验交流会,使科技信息的扩散达到最大化。(3)利用互联网,建立门户型科技网站,以会员制形式使我市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网络上达到“实时通”。网站本身是信息和各方对话的集中点,通过专家在线、企业留言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合作效率。(4)有选择地开放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设施,综合利用创新资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必须是互惠互利的,所以开放应是有偿的,对大学和科研院所来说是资源的最大利用,对企业而言也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三)夯实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促使企业尽快面向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要进一步明确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探索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客观规律,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活动的规律出发,研究制定企业的创新战略。企业创新战略不只是说增加研发投入,多立几个具体开发项目,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谋划,以支撑企业的总体发展和持续发展。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促使企业尽快面向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发主体,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成为技术创新利益的分配主体,企业有权对创新收益进行自主分配。(2)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并改变其不合理性。在资金总量上,要保证企业R&D经费占其年营业额的5%以上,并逐年递增,而高新技术企业则要超过8%;在资金来源上,企业要尽可能地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或直接上市等方式主动筹集资金;在资金的投向上,要注意自主研发,特别是基础型、通用型高新技术即关键技术的研发,它往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新产业的增长点。(3)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同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形成一套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4)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自行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弱于技术、强于市场,而高等院所则强于科技、弱于市场,两者合作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此外,企业应自行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跟踪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保证技术创新具有前瞻性。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4

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创新体系为基础,以知识产权化的技术和品牌为核心,以实现全面而持续的自主创新为手段,以获取更多利润和取得不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企业。这一涵义应该包括:首先创新思想是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第二创新体系是由各种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和创新人才构成的有机整体;第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强势品牌,既是企业创新的直接成果和实质内容,又是企业进一步创新、取得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衡量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志;第四自主创新是企业自觉、自愿、自动和自主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途径;最后获取更多利润和取得不断发展的新型企业是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知识产权化创新成果来获取更多利润、不断推动自己持久发展的企业,也是以创新为根本特征和运行基础的新型企业管理和发展模式。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有:一是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活动,即企业创新是企业以市场为基础,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活动过程。二是企业创新态度上的自主性,即企业创新是企业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从事创新活动的特性。从“自主”与“创新”的关系上来认识“自主性”;“自主创新”贵在创新而重在自主,创新是根本、自主则是前提。三是企业创新进程上的持续性,即在创新型企业中,创新不是一次性、一时性或间断式的创新,而是持续性创新。四是企业创新内容上的全面性,即企业创新涉及到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和各部分的观念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和效益创新等方面的活动。五是企业创新成果上的知识产权化,即企业创新过程创造了企业知识,形成了企业知识产权,这些新成果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往往可以形成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如专利、专有技术、设计文件、计算机软件、行业标准、品牌商标、企业形象等。

二、武汉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现状

随着武汉创新型城市战略的确立和实践,武汉创新型企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自主创新规律的创新体系,是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取得了丰硕成果。

1、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459户,开展了科技活动的企业有260户,共投入科技活动人员30241人,比上年增长32.5%,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下称R&D)人员15137人,增长55.2%;筹集科技活动经费41.2亿元,增长26.4%;支出科技活动经费45.8亿元,增长18.0%,其中R&D经费20.1亿元,增长95.9%;R&D投入强度(R&D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为0.89%,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共开展科技活动项目2973项,是上年的2.44倍;技术改造经费支出95.2亿元,增长30.8%;在R&D活动的主要载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55.9%,比上年提高了14.9个百分点,表明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

2、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76.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340.6亿元,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16.5%和15.0%,比上年分别提高1.8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854件,比上年增长43.3%。显然,2005年武汉市工业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应对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新产品比例逐步加大;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专利申请量大幅上升。

3、大中型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2005年武汉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05户,其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91户,占规模以上有科技活动工业企业的35%;共投入科技活动人员23165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76.6%,其中R&&D人员12092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的79.9%;投入科技活动经费36.1亿元,占78.8%,其中R&D经费14.1亿元,占70.1%;开展科技活动项目2183项,占73.4%;实现新产品产值359.8亿元,占95.5%;申请专利628件,占73.5%。

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投入强度最大,接近国际水平。分行业看,R&D经费投入超过亿元的行业从上年的2个增加到5个: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入强度在1%以上的行业有5个: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具体数据见表1。

表1:2005年武汉市典型行业R&D投入及强度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06》

三、武汉创新型企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不健全,科技活动层次大多处于低端

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的企业80%建有研发中心。而2004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只有5%,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11.9%。企业现有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主要处于低层次,基本上没有涉及战略性的超前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的系统性技术集成等,高端的技术创新活动大多被跨国公司所垄断。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43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7%,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达到271家,占开展科技活动企业数的62.4%。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209个,科技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9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展科技项目4210项,比上年增长29.4%。

2、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明显不足

根据国际惯例,企业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人的2%左右;要保持领先优势,研究开发费用必须达到销售收人的5%以上。但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企业销售收人的0.56%。其中,大中型企业的经费投人比例也仅有0.71%,与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制药巨头每年的技术创新投人占销售收人的16%左右,而中国的制药企业仅为2%左右。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4.1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76%,比上年增长24.9%;其中,R&D经费支出31.55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49.20%,增长35.06%;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0.84%上升到0.87%。表2反映的是武汉2000-2006年全市科技经费情况。

表2:全市科技经费指标(2000-2006)

资料来源科: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科技数据手册》2007

3、多数企业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大约仅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压。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计算机类国外专利申请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信息类占92%,半导体类占90%。我国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31.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0.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达到1266件,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申请457件,拥有发明专利1045件。见图2、图3。

图2:武汉市2000-2006年专利申请情况

图3:武汉市2000-2006年专利授予情况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07》

4、重大科研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仍很突出,不少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解决经济主体的“技术瓶颈”作用不大。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多数科技成果没有及时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有些缺少工程化开发,最终未能及时转移到企业实现规模应用。我国每年有2万余项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真正转化为产品的只有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为45%以上。表7.3反映武汉市2006年科技成果情况。

表3:2006年武汉地区科技成果一览表

资料来源: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科技数据手册》2007

5、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严重不足

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三百多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0多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一百多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而且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76万人,比上年增加0.64万人,其中全时人员1.86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数的49.5%。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达2.63万人,占69.9%;R&D人员1.79万人,占47.5%。

四、武汉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对策

1、完善创新型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建设与机制设计,为创新型企业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1)进行根本性制度创新

一是明晰产权归属,解决创新主体的产权激励问题;二是建设市场制度,解决交换规则、价格机制、市场主体法人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四大问题,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2)进行重大性制度创新

包括建立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股权分散规避和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促进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由政府在税收支持、政府采购、教育培训、创新合作促进、风险投资、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性政策工具。

(3)进行辅助性制度创新

政府要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并重点提供价格政策、就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制度安排。

(4)在创新体系机制设计方面

一是要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实现科技管理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科技决策、管理和评价的独立性;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问题。二是建立创新资源的内外协调机制,发挥创新系统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知识在创新系统内部和主体之间及创新系统之间的传播、扩散与利用。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就是要通过制定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税收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产品采购政策等,引导企业的R&D投入;通过创新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政府研究开发任务,逐步形成企业组织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研发新格局;采取措施,提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利用效率,扩大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对企业的开放程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的手段,从外部规范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活动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以武钢、神龙、邮科院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并充分发挥它们在产业链及区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占划名联盟,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速发展,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持民营科技企业加速发展;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利益。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

(1)建立政府、产业与大学的三方合作创新机制

首先,政府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及各种机制,大学和企业建立以外部市场交易为纽带的互动机制;其次,大学与企业等主体以产权为纽带的互动机制;第三,大学与企业等主体以政府项目计划为纽带的互动机制,通过政府有倾向性的资助有利于资源整合的项目来推动大学一企业一政府之间的合作;第四,大学与企业之间自发产生的以项目为纽带的互动机制,通过某一领域的合作项目或其他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最后,以大学科技园为纽带的连接大学与外部市场的互动机制,是大学参与企业创新的一种更为积极的尝试。

(2)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要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创新资源的集成与集合;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要积极探索多种以企业为龙头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企业联盟的创新模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互动的机制与模式,以及企业创新战略联盟机制。

(3)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和产业集群

创新型企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是城市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集中体现。知识产业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产业,是以知识生产要素为核心、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群体。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构建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要大力发展各类内容创意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同时,针对目前己初步形成的传统制造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在集群创新政策的制定上,搭建面向产业创新的共性支撑平台,着力提高传统制造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创新集群的互动。在知识密集的高校集聚区和高技术园区,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形成知识创新集群的环境和条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显著,目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环境保护、新能源与节能保护等六大技术领域。要发挥各级开发区、国家基地创新示范功能。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在产业基础、人文环境和体制方面的优势,加大对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力度,建立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集聚、服务、辐射功能。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为重点,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加快科技城建设步伐,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武汉.中国光谷”中的龙头作用和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作用,使之成为带动武汉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型示范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努力建设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以外商投资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知名企业与品牌高度集聚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区;产学研有机融合,人才高度集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科技创新先导区;城市功能配套,城市个性鲜明,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花园式生态型副城。

(4)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和金融支持机制

要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为导向,尽快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并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减免、加速折旧以及增加费用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职工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研究建立技术开发储备金制度,允许企业按总收人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在投资发生前作为损耗计算。制定并实施促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进口税收政策。建立各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人。实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国家采购制度,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纳人政府采购优先目录,支持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生产。使用政府资金的采购活动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都要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放宽市场准人,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其他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创新。允许政策性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并参与项目研发投资。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展可转换债券等低风险业务。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有实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企业上市,拓宽其直接融资渠道。要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5)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紧密结合我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按照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取共性技术难题,通过建立国家、省、市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及中试转化基地,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解决企业在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减少重复投入,降低研发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对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机构的扶持,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依托科技情报机构、高等院校和图书馆等联合建立专业性、资源共享的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完善技术转让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让,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提高技术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引入项目聘任制,针对不同的技术转移项目,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技术中介实行信用等级制度,奖优罚差;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构建技术中介服务网络。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R&D;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截至2012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115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8年的13.22%增加到2011年的28.7%。高新技术企业对宁波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在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创伤还没消除、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宁波,出口受到重创,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2012年,宁波市65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53.5%。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8%,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倍。由于这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不同,不能做绝对值比较,从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看,2012年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2011年较2010年有所回落,但2012年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下,2012年宁波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5.11%,占GDP的比例为2.0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98%)高出0.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情况

近几年,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成效明显。从2009年专利授权量成功突破1万件以来,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首次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专利申请量为73647件,同比增长54.8%;专利授权量59175件,同比增长58.5%,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65件,同比增长27.1%;全部纳入统计的7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专利申请数量96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78件;获得专利授权55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0件;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总量达到1802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03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25件和3件。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2012年全市纳入监测的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6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904.3亿元、新产品产值1091.7亿元、出货值50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0%、6.9%、1.6%,实现利润总额171.6亿元,同比下降12.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 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占全市66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16.8%、16.8%、45.2%、19.1%,实现利润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33.0%。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2.8%,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同比下降15.2%。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

(一)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创新

宁波市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了“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基础和框架,目前已形成服装、文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与生物、模具等优势制造业。宁波市工业经济中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工业经济大而不强。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因此,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且技术含金量偏低。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R&D、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其创新较少有产品创新,多是模仿式的工艺创新和结构创新;较少有重大突破性的创新,多是渐进式的改造。由于受本身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市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在专利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宁波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科技研发的高风险。调查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材料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这项指标中,大多企业没有发明专利,都是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较容易通过,且从申请到授权时间短。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受影响很大,复审不能通过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成长性没有达到指标要求,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宁波市近两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15个副省会城市之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产出低。宁波市科技成果(含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为66%,其中高校转化率不足20%。其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转化过程风险高、市场导向性不足、成果供给方和接收方信息不对称、为申报科技项目而申报专利,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科研体制层面,科技人员服务产业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研发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差,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最多只进行到小试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能否进行产业化大批量生产还是一个未知数,造成转化困难。高校、科研机构往往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市场需求,成果本身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差距,而企业需要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

三、提升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宁波市2013年年初下了发《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16年,宁波市将培育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尽快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宁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宁波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为实现该目标,应鼓励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及重点工业的产品改造。在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通过税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政策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新兴战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新兴战略产业与重化工业的融合发展,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支持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嵌入式改造、系统集成的重点信息化示范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宣传教育。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科技项目,但是需要孵化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资合作,对产学研资合作共建的研发机构及其研发项目优先资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定向开展科研或技术攻关的项目实施财政奖励政策、资金支持、人才鼓励;加强人才支撑,统筹各类人才发展资金,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以科技为基石,以质量和品牌为两翼,实现从科技、产品到品牌的腾飞。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宁波市2014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从三方面提出11条重要举措。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奖励已在宁波市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宁波市将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启动建设集合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大市场。同时,应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指导,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工作,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命健康、研发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发掘与培育高新技术后备苗子企业。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卜庆军.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Z].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10.

[2]陈月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1(09).

[3]吕友利,刘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2).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6

具有现代特征的科技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技术创新、集成性技术创新、引进性技术再创新三种途径,包含了组织和支持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综合性过程,是经济空间中诸多因素共振融合的结果,具有内生化和外部性特征。

第一,技术自主创新是国有企业内部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后所导致生产函数的一种变化,它既是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由企业内部创新系统充分参与的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因此,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一种内生化的能力,加强内部环境建设是国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支撑条件。目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支持系统已初步建立。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中央国有企业技术人员158.8万人,占企业职工人数的16%,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总额为767.9亿元,企业获得发明专利1265项。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内部创新系统和有效的创新内在动力,目前国有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系统存在以下弊端: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左右,仅处于勉强维持阶段;80%的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创新型科技人才较为匮乏;银行出于自身经营风险考虑而对技术创新贷款的投人越来越审慎,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资金自筹只占20%,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长效创新机制;创新主体所获得的创新收益与其创新贡献无法匹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自给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有企业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还有待于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消化与物化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的比例为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以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技术创新在概念形成、研究开发、商品实现等一系列过程中需要不同的资源作保证,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被激活的强度依赖于所处的外部科技环境。UNESCAP于1989年提出:科技环境通常可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基础设施和支持设备的状况、科技人才和研究开发经费存量、生产制造体系的科技水平、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储备量、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先进程度、宏观环境对科技发展所提供的保障程度7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必须建立起一个资源配置最优化,创新要素整合最大化、配套服务最完善的支持系统。目前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在200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占51.4%。然而,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仍未清晰,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还没彻底改变,企业治理结构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创新主体的长期化创新行为还缺乏有效激励,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关联性仍旧不太明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整性与有效性有待于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所需的市场环境和融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等等,致使国有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的外部支撑环境仍然不够完善与规范。

二、构建国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现实意义

首先,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政府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据2006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75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8396亿元,占全部的3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072亿元,占全部的42%。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应该构建国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其次,国有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增长依赖于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技术高引进。中国国有企业大多采用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在资源有限、单纯通过扩大规模和扩张数量求得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就变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法。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以模仿性创新和引进型创新为主,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科技发展的尖端技术是难以模仿和引进的。因此,构建国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国有企业获得国际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构建国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改进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从而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三、国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构建

构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以下基本方略。

(一)基于国有企业内部因素的科技自主创新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一,明确创新策略,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指明方向。科技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和模仿性创新两种模式。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起步基点低,发展层面不均衡,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还需要继续发挥,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需要循序渐进,模仿性创新模式具有成本低、风险小等优势。可以在实力不强的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另一方面,企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主要是由核心技术创造的,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可以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内推广原始性创新模式,积极构筑技术创新、技术扩散、装备改造、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再造的反馈回路,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第二,优化人才结构,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创新性科技人才因其高增值性和特殊禀赋性而被看作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为了将创新型人才蕴藏在企业的各个创新领域内,必须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层次性建设:培养科技预见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培养科技决策水平高、项目管理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培养职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员工队伍作为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

第三,创新分配激励,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长效机制。为了促使科技自主创新行为的长期化和持久化,国有企业要通过分配体制的创新承认科技人才的人力资源价值。国有企业应进行自主创新产权激励,探索将智力科技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有效措施,倡导按照知识所有权进行的收入分配,推行知识认股、新增净资产股份奖励、股份期权等方式,激励国有企业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来培育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可以将科研经费投入比率、发明专利指标等换算成自主创新评分纳入到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考核体系之中,和其年薪、奖金、晋升直接挂钩。国有企业要根据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难易程度、贡献情况等因素确定技术人员的分成比率,使科技人员在完成技术创新项目后都能得到预期收益。国有企业要逐步建立起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长期津贴制度,使其摆脱年度短期绩效考核所带来的种种困扰,集中精力潜心于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创新性研究之中。

第四,进行制度创新,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国有企业要继续推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创新运行体制。国有企业要调整企业股权结构,尽快建立起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鲜明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引进能为企业带来融资新渠道和关键技术的战略投资者,推动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国有企业要创新项目的管理机制,坚持创新项目负责人负责制,使负责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减少管理环节与管理层次而提高创新能力。还要全面控制和监督技术创新项目的工作进度和使用成本,规避因研发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所引发的投资风险。

第五,完善科技评价,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机制。在技术创新项目未开展时,国有企业要优化立项评价指标标准,突出创新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立项中的位置,加强对创新性的创新项目、非共识性的独特项目以及集成性的交叉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技术创新项目中期,国有企业要根据技术创新测度对更具创新前景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在技术创新项目完成之后,对于项目结果的评价指标应落实在关键性技术和核心技术之上,高技术前沿研究成果的评价要侧重于发明专利数量,基础研究的成果侧重于成果的影响因子。

(二)基于国有企业外部环境的科技自主创新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一,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为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石的”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为实现政府的宏观指导,政府应对科技管理从“以计划规划和项目管理为主”的微观管理向“以制定政策和营造环境为主”的宏观指导转变,从战略层次上推进以提高战略性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集成性创新,集合力量在具有战略意义、发展潜力和差异化优势的领域内实现技术跨越。其次,为了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研究主体和利益主体,政府必须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成果获得强有力的产权保障,并将政府职能定位于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环境的角色活动之内,财政科研投资应从以科研机构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逐步使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最后,为了迫使科研机构积极与企业结合,充分发挥创新网络结点的技术扩散作用,国家应该减少资助没有企业资金参与的科研项目(重大基础研究、战略研究除外),促使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共同组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科技成果源与吸收体之间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价值结点的链接,形成开放式、集群化、系统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调整国有产业经济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无疑将掀起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浪潮,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的支点。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总量和增量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国有传统产业在目前工业化进程中依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是国有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国有企业要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生产出有高新技术附加价值的产品,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优化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增加技术创新的碰撞结点和交流流量,大大增加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因此,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会提升国有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建立包括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科技公用信息平台、科技公共数据平台在内的国家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科技项目数据资料汇交系统、科研设备共享机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等,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性基础技术、权威性通用资料信息和先进性实验基础设施,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能。其次,建立开放式的技术创新研究网络,既可以形成各类创新主体的优势组合,又可以合理配置国家有限的科技资源,还确保了国家各大科技计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切实避免计划的趋同性和立项的重复性。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完成技术预见,通过整体化预测和系统化选择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利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7

(一)市场利益驱动机制

一个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这些因素对于具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激励导向效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质资源来展开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其市场效益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非宏观的领域,涵盖了科技创新体系中关于核心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构建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吸收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较好创新环境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为这些优秀人才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不断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股权外设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人才,实现企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效能。

(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内部的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运用这些核心技术企业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从而赢得自身的市场和新的技术产业,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转变自身的经营机制,科学构建法人机构,不断优化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是当前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内部开发的方式是企业通过内部科技创新形成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这种科技创新方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属于一种常规的科技创新模式。企业在实施内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深入地分解和整合企业现有的技术体系,对于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和分类,明确技术特点,在这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科技创新投入和支撑,加大对那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和巩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联盟等方式进行技术引进。例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核心技术需求,对那些具有某种技术的企业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来获取,这种方式最为快捷有效。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所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以学习知识为立足点的战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和能力不足等困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企业科技创新不单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在核心技术的驱使下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产品转化,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从而形成多米诺效应,相同的技术在不同产品的应用,使得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从而形成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得这些技术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链,企业业务在获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巩固着企业科学技术水平,这样互补的过程,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更加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可以拥有具有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构和功能优化层面上的效应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还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素养,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除此之外,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获得投入和产出的非常规变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还可以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企业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树立高度的科技创新意识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地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以自主创新为企业的战略基点,依据企业的区位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抓住重点,努力突破技术创新难点,消除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切障碍。

(二)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科研机构建设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建设自身的科研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优化外部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产品技术科研环节的重视程度

针对那些具有较大关联度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高科技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要持续跟进,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核心技术体系。

(四)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传统企业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逐步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实现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对资源和能耗具有较高依赖性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的经济附加值,实现单位产品耗能和资源消耗符合国内先进标准。

(五)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8

【Abstract】The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of innovative talents, backwardness of innovation methods, imperfect innovation mechanism, lack of innovation risk sharing mechanism and poor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D investment is too small, lack of R&D personnel, lack of support for external environment, etc.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nstruct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ocial three aspects,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创新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61-03

1 引言

有数据显示:“二战”后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占全美国技术创新的一半和重大创新的95%以上。英国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比大企业高2.5倍。[1] 这说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的主力军,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却占据次要位置,技术创新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新人才短缺,创新方法落后

不知道如何创新,缺乏创新理念、方法与工具、视野与思路不够开阔,对于发展趋势认知不足,缺少创新人才等是中小企业创新面临最为重要的问题,“无样机,不研发”的现状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中小企业由于创新人才短缺,技术创新多处于“模仿”或“局部改进”创新的层面。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市场购买高新技术产品,或通过聘用企业外的创新人才来帮助自己开展技术创新活动[2]。有些中小企业即使拥有自己的研发人员或团队,但由于研发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创新训练,没有掌握创新的原理和方法,导致创新的效率和产出较低。

2.2 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企业不愿意创新

创新动力不足是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创新投入动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于市场和发展的需要,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创新,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相关资源,但创新投入又不能很快转化为企业效益,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即期利润。此外,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创新所具有的资本与技术实力,其发展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缺乏技术创新意识,较关注眼前利益,更倾向于直接引进设备进行生产,而忽视技术创新。

2.3 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环境不佳

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着“创新恐惧症”,缺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和创新能力,更无法应对创新风险,一旦创新失败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更倾向于成本低、效益好的模仿。中小企业对开发新技术望而生畏,有人甚至认为“不创新慢慢死,创新就快速死”[3]。中小企业不敢创新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国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创新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仍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研发资金投入偏少,融资难度大

中小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资金的合理配置,在众多中小企业中,一直存在资金不足较严重的情况。不畅通的融资渠道,不完善的政府帮扶体系,不明晰的企业技术资金投入,都严重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我国中小企业的R&D经费支出远小于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处于劣势。虽然政府投资连年增加,但是对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来说,比例甚微,而其中用于中小企业的投资更少。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银行清楚中小企业发展中会面临风险高、企业资信等相关问题,因此,银行在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项目时更是谨慎,贷款审批、放款批次银行审核更为严格,所以“贷款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出表现,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

3.2 研发人员缺乏,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人才问题是制约着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效益一般的中小企业,普通技术员工较多,但高层次研究开发人员相对短缺。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工资待遇低、高精尖设备紧缺、研发资金不足、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都严重制约中小企业人才竞争,有些优秀的科研人员,因担心企业发展和自身前途,不愿意留在中小企业,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人才严重短缺。许多中小企业不但不能引进人才,反而人才流出非常大,且流失的人才大部分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中坚力量,进而造成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等问题。

3.3 企业文化与组织制度制约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企业生存才是关键,工作的重心应在于市场开拓,而非创新。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发现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形成创新文化和创新体系,特别是在企业发展中期上升阶段。中小企业前期经营方式为“小企业家庭型”或“亲友企业型”的非理性管理方式,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后,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适应能力需要大幅提升,但技术落后、产品单一、设备老化的问题则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多数中小企业因创新不足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连年亏损。面对困境,许多中小企业想改变、想发展、想创新,却有心无力。

3.4 体制环境不完善,外部支撑不足

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法规及其执行来有效地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技术创新的总体进程、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原则,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环境[4]。现有体制没有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一项需要企业和外部环境共同融合建设发展的行为,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和创新投入,也需要政府政策体制支持、技术创新扶持、科研协同发展。但当前企业外部创新支持还远不够强,创新协作网络还未真正形成。

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策略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各个因素之间联系紧密,每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制约技术创新。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痛点,就必须协调好各方面因素,通过政府政策、企业自身、社会扶持三方面构建系统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体系,进而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1 加强政府政策帮扶,引导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首先,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从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入手,统筹规划国家及地方科技计划,积极支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健全中小企业创新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其次,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完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资,比如政府采购、财政贴息、落实特别赋税政策等,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也可以通过构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筹集创新担保资金。最后,要加强科技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创新队伍素质。政府部门可以引进专业的技术服务机构,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增强企业各层次人员素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4.2 推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协同创新

一方面,积极推动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人才、设备、成本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很少企业能够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创新。因此,中小企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有研究表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的研发具有技术交叉和综合性高的特点,能够充分利用高效学科交叉协调[5]。企业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不仅能提高产品技g融合度,产出复合型的专利技术,而且通过技术联盟、产学研结合,引进和借用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取长补短,弥补中小企业自身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不足,有效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切实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协同高校共同建设科技研发服务设施平台并对中小企业予以开放,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创新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4.3 健全、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加强规范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增加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的补贴力度等,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如果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往往会被其他企业抄袭甚至窃取,这些不良竞争既影响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也会使得企业无法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全社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三是鼓励支持建立社会性的创新服务机构,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技术服务中心、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咨询中心等社会性专门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设备、培训、创新资金担保、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4.4 中小企业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树立技术创新意识。中小型企业不应只单单扮演产品生产的主力军,更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参与者,中小型企业要加强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这样才能保持企业长久发展的活力。其次,加强企业家素质建设。有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并通过创新、进取心和风险承担来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6] 因此应大力加强企业家在专业知识,科技创新方面的培养,促使他们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完善自身制度建设,特别是健全科技研发奖励制度。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技术创新与收入的链接,加大技术入股,创造适合科技人才发挥特长的工作环境和人才培养、提升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许晖,纪春礼. 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应对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1(2):142-154.

【2】袁雪峰,梁苏丽.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6):38-40.

【3】辜胜阻.中小企业后危机时代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 .经济界,2011(1):4-9.

【4】薛丽,孙竟译.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1(10):183.

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9

1.创新的特征

规模小既是民营企业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模小导致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自然成为竞争中的天生弱者,仅凭自身的力量难以获得健康发展,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根据创新活动的特征,将目光瞄准在创新点上,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1.1创新活动的一般特征

1.1.1市场性。市场本身是创新活动的外部控制参量,它的控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励。为追求高额风险利润或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而进行的创新,都来自于市场的激励。二是筛选。具有同一创新项目的企业往往不止一家,而市场只承认先行者,并为先行者支付风险报酬。三是调节。成功的创新在市场中会通过技术推广和技术扩展形成新范式、新轨道乃至技术集群,由此使创新风险效益逐步转变为社会分享的社会效益。总之,由于市场对创新活动的激励、筛选和调节作用,使市场成为技术创新极其重要的环境,凡市场萎缩的地方,其创新活动都是暮气沉沉。

1.1.2创造性。创新活动不是一般的经济活动,而是立足于技术进步以改变生产函数来提高动态效率的开创性技术――经济活动,它与一般经济活动立足于价格变动的竞争不同,它是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和原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改进来拓展市场的开创性竞争,是面向未来的开创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因此,在经济上、技术上具有不稳定性,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1.1.3综合性。创新活动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它是通过应用科技成果来组建或改进技术系统,以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技术――经济活动。亦即创新往往以技术发明活动的终点为其活动的起点,同时考虑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创新项目,通过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最终首次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因此,创新活动不仅涉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与社会、经济需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及文化环境的激励与约束。

1.2创新活动的具体特征

以创新活动三大特征为基础,结合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情况,可总结出企业创新活动的三个具体特征,即持续性、集群性和竞争性。

1.2.1持续性。创新活动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工艺、原料、组织管理和市场创新等)项目,并不断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可见,企业创新的持续性表现为时间持续性、效益持续性和企业发展持续性。

1.2.2集群性。熊彼德说:“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就是熊彼德发现的创新集群现象。创新集群是由技术与经济的本性决定的。一方面,技术作为利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其功能的发挥受制于诸多其它技术,并与这些相关技术组成技术体系,即技术本身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也是以系统方式存在。一项技术创新通常需要相关的辅助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功能整体,形成一个技术创新群。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过程,其集群式生存能够产生集群经济或集群效应,表现为范围经济或动态规模经济,正如罗森堡所说:“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很少出自于某一个技术创新,而是来自于许多技术创新整合的集群效应”。

1.2.3竞争性。创新活动是企业通过创新而进行市场竞争的过程,包括创新资源的竞争、创新战略的竞争、创新组织与管理的竞争、专利权的竞争等,创新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市场利基。另外,企业在创新竞争的同时并不排斥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越是创新竞争激烈的行业,合作现象越突出的例子。

2.民营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保山市地方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居于主导地位,但水平较低,特别是吸收当代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但传统工业占主要部分;第三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仍具有较大的消费性;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崛起初期。由于自身发展的缺陷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保山市民营企业创新存在许多问题,现有的创新不具备创新的特征,创新能力较弱,在市场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2.1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

目前保山市的科研活动尚属于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主要由政府领导下的科研单位和高校承担),产品研发则主要由企业承担,但实际工作中的科研和产品研发严重脱节。加之全市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现实条件的约束,导致保山市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未能将目光瞄准在创新点上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是主要依靠外源性技术模仿,企业研发就是把国外、省外已有的技术成果加以引进,于是模仿和仿制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方式,这样的技术难以有重大突破,技术壁垒小、技术扩散快,无法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保山市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还不具备技术创新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加之其在规模、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不利条件,更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培育,无法成为创新主体。

2.2缺乏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2.1保山市民营企业管理者整体素质偏低,许多民营企业的业主和经营者“家长制”思维严重,虽然不否认其中有才能卓越者,但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探索和创新能力,思想上表现为“小富即安”。不少民营及中小企业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制约了创新意识的强化。

2.2.2民营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管理、决策的约束机制,大多凭经验管理,在企业创新决策过程中多以主观性和随意性来左右企业发展。

2.2.3管理者人才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拥有的少数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熟练工人流动性较强,留不住人才。

2.2.4部分管理者眼光短浅,呈现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和过度投机的心态,也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无力。

2.3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

保山市90%的民营及中小企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构,已有的机构也无法正常运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创新规模较小,未能形成体系。企业也尚未建立有效的高科技引进机制,引进渠道不多,使得保山市在借助外部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力不从心。

2.3.1民营企业除了承担一般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外,还要承担巨大的技术研发失败风险。调研中发现,保山市民营企业大多在创业之初的资本金来自个人资金或以个人名义取得的贷款,几乎没有外部资金的介入,企业的规模只能以他的个人能力所及为限,即使研发成功,顺利实现商品化,但企业的规模、资本总额、信誉度等自然无法与大企业相提并论,引入外部资金依然困难重重。

2.3.2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后续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80%的资金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开发,如保会通公司。保山市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以自我积累的滚动方式发展,内源资金是其发展的主要资金支柱,外部资金支持严重缺乏,企业只有在资金相对充裕时,才能顾及科技研发。

2.4政府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三年来,全市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较低,科技投入并未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的需求。资金的缺乏,使保山市当前主要科研力量的科研院所还没能真正面对市场,相应的应用研究和产品产业化研究力量不足,技术市场发展缓慢,产业化进程迟缓,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技术转化率较低,全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并获得经济效益的不多。成果转化速度慢,导致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流失严重,一些有名的产品面临淘汰出局,许多科研人员流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造成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不稳定,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创新。

2.5企业专业化程度低

保山市民营企业总体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分工不明确、协作程度低,大多处于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状态,导致各企业在科研上的低水平重复和产品结构的趋同,出现市场上价格的低水平竞争,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迟缓,限制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加之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担保难、征用土地难、引进人才难等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的制约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致使一些新技术因缺乏启动资金而坐失良机,全市范围内民营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都较低。

“创新则兴、不创新能亡”,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规律。企业存在的基础是能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旺盛的活力。每个企业创建伊始都具有一定的活力,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活力的释放必然有一个日渐衰弱的过程,需要企业构建新的活力增长点,不断充实企业活力。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只有持续不断的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一项对美国跨国公司创新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60家企业 中,有57家的管理者感受到了竞争的威胁和压力,并在这种压力下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活动以抵抗竞争威胁。可见,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都需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实力弱小的民营企业就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