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集锦9篇

时间:2023-12-08 17:20:45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1

关键词 运动发育迟缓 康复进展 脑瘫 综述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里程碑所要求的内容。儿童多由脑损伤引起,其主要特征是运动方面的明显损害,表现为明显的运动迟缓,如抬头、独坐、爬行、行走方面落居。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病因很多,常见的包括脑损伤、先天缺陷、遗传性疾病、周围神经损伤、肌肉病变、染色体病变、遗传代谢缺陷疾病等。其中,脑损伤的病因包括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宫内窘迫、高胆红素血症等。极早产儿(≤32周)和超低体重儿(≤1500g)与严重的儿童运动发育迟缓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极度低体重患儿(≤1000g)在出生后两年内,出现发育迟缓的几率超过50%,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严重。麦坚凝等对136例外部性脑积水(EH)患儿进行随访及评估,发现67例有运动发育迟缓(49.2%)。

1 运动发育迟缓的诊断

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常常因为早期表现不明显而被家长忽略,导致其错过了早期诊治,遗憾地留下终身的运动障碍。有研究表明仅有一半这样的患者在学龄前被诊断出有发育障碍。由此可见,运动发育迟缓的及时诊断尚存不足。一般,采用标准化运动技能测验评定发现受测儿童的技能低于其年龄期望值2个标准以上就可诊断为运动发育迟缓。Vojta博士认为发育迟滞诊断标准是发育落后于正常发育阶段3个月以上。日本诸罔启一认为,在第90个百分位的月龄以后,仍达不到相应的运动指标时则可疑异常。Oberklaid提出早期诊断依据包括:①观察婴幼儿发育是否达到运动发育的里程碑;②医生的临床判断;③父母对于儿童发育情况的回顾;④家长对儿童最近行为的陈述;⑤进行儿童发育筛查。就诊断来说,采用标准化的运动技能测验来评定婴幼儿有无运动发育迟缓是最为可靠的。

1.1 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GDS)Gesell发育量表由Gesell于1940年编制,适合4个月~3岁的婴幼儿,分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个人社交能力、适应行为5个能区,检测结果用发育商数表示。完成一次检测需时约60分钟。国内应用的是1986年北京市儿童保健所引进并于1990修订的版本,适合于0~6岁儿童。本量表能较客观地反映正常小儿的神经运动和精神心理发育规律,也可以作为神经运动损伤和智力障碍的筛查诊断工具,另外亦是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

1.2 Bayley婴儿发育量袁(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 BSID于1969年编制,1993进行修订,分为智力量表、精神运动量表、行为记录三部分,修改后版本适用年龄范围为0~42个月。国内1995年根据第一版修订2~30个月月龄以育迟缓检测标准。每次检测需时约40~60分钟。其测量结果分为3类:69以下为发育迟滞,70~79为临界状态,80以上为发育正常。BSID不仅可以用来检测婴幼儿有无发育迟缓,也作为脑瘫康复疗效评估的方法之一,其中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可以很好地反映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局限性主要是对短时间内的认知、语言、社会能力方面的细微变化不够敏。

1.3 Harris婴幼儿神经运动测验(Harris Infant Neuromotor Test,HINT)HINT的常模研究显示其适用于美国、加拿大,国内目前尚无应用HINT的报道。HINT是用于早期检查高危儿有无认知及运动发育迟缓的筛查工具,适用年龄为1岁以内。HINT的优点在于其除了可以发现运动发育迟缓外,还可以检测认知发育迟缓,且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测试,简便、快捷、有效。另外,HINT可用判别婴幼儿运动迟缓危险性的高低。

2 国内外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在过去的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对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创立了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检验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模式。

2.1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常规疗法是指目前国内外常规应用的物理疗法(PhysicalTherapy,PT)。物理疗法主要有三方面的作尉:①减轻疼痛;②预防或阻止损伤、疾病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功能受限、运动障碍及健康状态差等的进一步加重;③恢复、维持及提高健康状态及使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Kanda等研究表明物理疗法对恢复运动功能作用显著。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传统物理疗法是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

2.1.1 Bobath疗法:Bobath疗法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不自由者的主要方法,是由英国Bobath夫妇共同创立,适用于出生1个月后的患儿,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患者的运动发育迟缓。B0bath手法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过度肌紧张、促进肌肉同时收缩、促进直立反射和平衡反射的形成、根据患儿性格特点选择治疗。

2.1.2 Vojta疗法:Vojta疗法是通过对患儿身体特定部位的诱发带给予压迫刺激,诱发出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个移动运动的治疗方法,生后7天即可实施本治疗。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Vojta疗法。Vojta治疗手法主要包括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大部分。Vojta认为治疗的效果与开始治疗的时间有重要关系,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国内报道对于年龄小(4个月~1.5岁)、异常姿势明显的患儿,采取Vojta法训练效果较好,尤其是手足徐动型。Vojta疗法缺点在于由于要反复强刺激诱发带,不适用于呼吸功能差或体质差的患儿。

2.2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强制性运动疗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运动训练方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强调在生活环境中限制使用健侧上肢,强制使用患侧上肢,以提高脑损伤或其他上运动神经损伤慢性期患者患侧上肢完成动作的

质量。目前,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单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是唯一被证实能够引起脑损伤后脑功能/结构改变,同时伴有运动功能改善的运动疗法,但脑功能/结构改变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强制性运动疗法是否存在限制健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血运等副作用尚未明确。

2.3 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five Education.CE)CE是以脑性运动障碍患者为主要治疗对象,同时也用于其他的运动障碍患者。接受CE康复的儿童集体参与完成康复中心制定的日课,与其说CE是运动障碍的康复方法,倒不如说这是一个为运动障碍儿童创立的教育系统更为贴切。相较其他传统运动康复,CE对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康复有优势,其近期疗效表现为运动协调的改善,长期效果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香港耀能协会引进CE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大陆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了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式教育强调的疗效评价除了运动功能的重新获得,更注重患者的自立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全面的康复模式,值得借鉴。

2.4 中医传统康复方法 中医传统康复方法应用最广,疗效最被肯定的无疑是推拿与针刺,而由于推拿刺激带给患者的痛苦与恐惧相对较小,因此推拿治疗的依从性相对针刺要高,两者疗效高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2.4.1 针刺改善运动功能的研究:针刺主分为头针和体针两个系统,皆广泛地应用于成人和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治疗中。头针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目前在临床应用上没有明确区分。头针合体针配合运动疗法疗效要比运动疗法疗效好,且采取针刺、推拿、穴位注射、五禽戏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要比单纯的Bobath疗法。提高依从性方面,有研究表明接受针刺治疗时播放音乐可以明显缓解患儿对针刺产生的焦虑情绪。另外,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动物研究表明,电针可提高移植间质干细胞的存活率及分化率,促进受损或移植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从而使脊髓横断损伤大鼠的部分肢体功能恢复。针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日渐渐紧密。

2.4.2 中医推拿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的干预:运动疗法对运动障碍患儿异常姿势的抑制和正常运动模式的促通方面不可或缺,而中医推拿则在预防肌肉萎缩和肌腱挛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拿手法传统推拿疗法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整复、舒筋缓急、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的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运动系统疾病,有调节调节运动系统中肌肉关节的功能。此外,推拿还有提高患儿体质的作用。史惟提出的运动发育推拿疗法是将中医传统小儿推拿手法与国外神经发育疗法结合而设计的小儿脑瘫康复运动治疗法,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患儿的和姿势,纠正异常姿势,预防畸形的产生和加重,促进符合运动发育规律的正常姿势的产生,从而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水平。中医传统的推拿疗法与西方传统物理疗法有机揉合或许可成为运动功能障碍的新疗法。

2.5 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2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儿童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儿童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无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听力障碍、严重疾病,且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6.5岁,平均年龄为(4.31±1.22)岁,;疾病情况:运动失调12例,运动无法控制11例,混合型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1.5~6岁,平均年龄为(4.10±1.21)岁,运动失调10例,运动无法控制为10例,混合型为10例。2组脑瘫儿童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脑瘫儿童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对患儿采用针灸法、水疗法、语言疗法等综合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儿不同的个人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进行运动、语言等康复矫正训练[3]。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方案中增加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将所有患儿的家长组织召开一个关于脑瘫儿童的知识讲座,介绍脑瘫的形成原因、常规的治疗方法、引导式教育做康复护理的优点以及普及现今阶段我国在此康复护理中医疗资源的短缺情况,有助于家长理解以及配合本研究。②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喜好,从而能够制定出适合患儿的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家长进行如运动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③运用引导式教育的理念,对患儿进行运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以及认知语言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家长对患儿进行运动协调性恢复训练,如鼓励患儿进行游戏、引导患儿模仿医护人员的特定动作进行肌肉训练等;对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尽量使患儿与患儿之间进行游戏互动,在康复训练中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辅助,这样有利于提升患儿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引导式健康教育前,要有针对性护理,充分了解患儿的喜好以及家长要求制定康复方案,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患儿要有耐心,及时用语言、行为鼓励患儿,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两组均连续接受6个月康复护理。

3疗效评价标准

①护理效果:儿童四肢活动及智力发育好转,且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显效;四肢活动、智力发育有所改善且智力反应得到提升视为护理有效;若肢体运动能力及治疗发育改善不明显视为护理无效[2]。②适应性发育商:经Gesell发育量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综合情况,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语言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等项目[3]。③生存质量:经脑性瘫痪儿童生存质量评估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生活质量水平,内容主要包括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总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2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水平对比2组患儿在未接受护理干预前Gesell发育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干预后,观察组Gesell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儿生存质量对比干预前,2组患儿在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不同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3

关键词:脑瘫;儿童;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

脑性瘫痪是我国儿童临床上的常见神经科疾病,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左右,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也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面影响[1]。具体来说,脑性瘫痪是指发生在产前或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2]。其临床症状包括大脑或小脑受损引起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当前对于脑瘫儿童的干预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矫形器和各种辅助器械等中医疗法,还有部分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持续效果不好,特别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瘫儿童的院外干预得到了广泛的重视[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脑瘫儿童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方法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2月选择64例脑瘫儿童,纳入标准: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年龄为6个月~14岁;排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5.33±2.11)岁;疾病类型:痉挛型42例,弛缓型12例;合并智力低下7例,语言障碍1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儿童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都给予按摩、针灸、气泡浴、涡流浴、营养脑组织药物等综合干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首先根据患儿的伤残情况,做出伤残评估,划分出等级,分划好班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的患儿家长进行渐进性的简单培训,根据其儿童的情况让其进行上田法干预,该方法简单,基本手法有颈部法、肩-骨盆法、肩胛带法、上肢法、下肢法等,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形成自动反射,促进肌系统协调发展,使患儿能不断地获得正常运动的感觉。而在社区干预中,可以为脑瘫儿童的家庭营造一个轻松关怀的坏境,通过一些社会性的集体活动,让脑瘫儿童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解除心理障碍,降低对肢体残疾的重视和担忧,让家属了解有个残疾儿童不是耻辱,让他们能够和社区居民更加熟知,在引导脑瘫儿童与相关家属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协助家属初步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利用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积极组织社区联欢会中,让脑瘫儿童及其家属和社区居民通过娱乐游戏和节目表演,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进一步增加脑瘫儿童家庭的社区支持。比如在小儿能站却不会走路的训练中,家庭干预人员用手握住仰卧位小儿膝盖,练习交互的股、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动作,也有利于爬位的手互运动的完成。走路不稳时可以利用平衡杆练习迈步,也可以搭两个竹杆,或拴两个绳扶着走,高度要合适,不过家庭康复一定要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两组的干预周期为3年。

1.3疗效标准 显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等各种状况与同龄正常儿童接近;有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等各种状况均较干预前有明显进步;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

同时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后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分,严格按量表的项目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强。此功能评估3个月1次,前后对照。根据后1次的评估,改进后续的治疗方案,如此循环,在干预后3年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对比涉及的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t检验与方差分析,P

2结果

2.1疗效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0%,对比差异明显(P

2.2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分都有明显差异,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P

3讨论

脑瘫已成为我国儿童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其不仅给儿童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小儿脑瘫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常规治疗外,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治疗,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也能大力降低致残率[4]。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因此脑瘫儿童的绝对值也相当大,为此对于其干预应该不能仅仅局限于医院,应该放眼到家庭与社区。鼓励家属带着儿童走出去,勇敢自信的迎接外界异样的眼光,把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也带给儿童。同时在社区进行普及性健康教育,普及脑瘫的基本知识,让社区居民拿掉有色眼镜,共同帮助儿童成长,使儿童逐步适应社区和社会,满足儿童及其家属全面发展的需求[5]。本文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0%,对比差异明显(P

在社会支持中,要积极帮助家属缓解心理负担,有效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于一定的经济补助,物质帮助,引导家属运用优势视角接纳儿童,协助脑瘫儿童家庭寻找安全感和强化归属感,并协助他们建立社区的社区支持系统,为儿童的成长创建一个健康的空间[6]。积极与专业人员联系,或者签订家庭医生合约,在社区建立社工团队,社工团队要对已结束的服务进行反思和评估,回访,可以每周或者每月定期前往社区追踪、评估服务的后期效果,实现干预的可持续发展[7-8]。本文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分都有明显差异,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P

总之,脑瘫儿童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能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L.,Wang,J.,Gao,L. 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ait coordination based on gait event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2,91(8):671-680.

[2]郭洪科,张冬青,刘莎莎,等.探究心理护理对大龄脑瘫患儿家长精神状态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6):34-35.

[3]宋美菊.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105-106.

[4]张丽春,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34-35.

[5]王红,吴大为,.浅析我国脑瘫康复治疗方法[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9):78-78.

[6]李红英,张跃,汤健,等.脑瘫患儿家长焦虑和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3):174-175.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4

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偏瘫

上肢在对因各类原因造成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的儿童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大运动改善较明显,而手功能恢复慢,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律性差,导致手的精细动作发育迟缓,是目前康复治疗中的难点之一,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本文目的就是探讨CIMT在手功能障碍患儿上肢功能恢复中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和病房住院治疗的手功能障碍患儿100例。随机分为CI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CI组中男35例,女15例;其中发病年龄1~6岁,平均年龄(2.32±0.31)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发病年龄1~7岁,平均年龄(2.33±0.2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CI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康复治疗12 w,治疗5 d/w,30 min/d。CI组接受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期间,患儿的健手佩戴特制手套以限制健手活动,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塑形和行为学技术对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治疗,同时配合家庭中的日常生活限制健侧手使用到6 h/d;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只接受反复的作业疗法治疗。

1.3评定方法 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精细运动商(FMQ)来评定患儿上肢及手的运用能力。CI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MQ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治疗前CI组和对照组的FMQ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I组治疗后FMQ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它通过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改变患侧上肢在恢复过程中的失用性强化过程;并通过重复使用和强化训练引起控制患肢的对侧皮质代表区扩大和同侧皮质的募集,形成功能依赖性皮质重组,达到改善手功能的目的,在国内已有研究证实了CIMT的有效性。本课题中采用FMQ评价,FMQ测试的是儿童的精细运动发育,也就是运用手以及在一定程度运用上臂来抓握物体、搭积木、画图和操作物体的能力,它对于评价0~6岁儿童手的运用方面有较高的可信度。CI组患儿经过为期4 w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和家庭康复后,Peabody评分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由于患儿可塑性大,CIMT不但能改善患侧肢体的手功能恢复,促进患侧上肢功能的发育,使上肢功能进入实用性,而且方便,价格不高,家长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徐开寿,麦坚凝.肌肉控制能力训练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对偏瘫型脑瘫儿童站立与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58-59.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5

关键词:脑性瘫痪 流涎症 康复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39―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强调了CP脑源性、脑损伤非进行性、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有诸多伴发症和应当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童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流涎继发的问题不容忽视,是CP儿童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对CP儿童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社会排斥,衣服长期潮湿和恶臭,颏部皮肤刺激症状,以及总体液和营养摄入减少。由于不卫生,流涎还可感染和传播传染病。此外尚可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在诸多问题中,流涎带来的社会歧视最为严重,特别是对那些智力正常的患者,由于社会歧视常常使他们产生孤独、沮丧和压抑感。因此对患儿的社会、心理、教育及身体都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改善和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国外临床工作者从六十年代起对这种口腔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国内学者从九十年代方开始对此顽症进行研究。本文兹就中西医结合治疗145例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8年9月~2004年10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住院的CP患儿572例,2004年9月~2009年7月在广州康复实验学校学习的CP学生90名,662例CP患儿中伴有流涎者182例,治疗资料完整病例145例。诊断与临床分型以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纪要为准。145例患儿中男性83例,女性62例;2~3岁52例,3~6岁64例,6~12岁29例,平均年龄7.1±0.8岁;痉挛型62例,不随意运动型32例,迟缓型12例,共济失调型4例,混合型35例;伴发智力低下102例,癫痫16例,视听障碍18例,小头畸形5例,行为异常8例。

1.2康复方法。

1.2.1功能训练。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训练吮吸,先由指导者吮吸患儿食指,然后让患儿自吸,以体会吮吸感觉,反复练习,至增加到中等吮吸力量为止;第二步上提喉部,患儿手指放在指导者甲状软骨上缘作吞咽,模拟同样感觉,可以对照镜子操作。掌握这两个动作后,再连贯起来先吮吸,接着喉上提,即形成吞咽运动,训练到不流涎为止。

1.2.2中药敷穴。中药用天南星30g研末,醋调糊状,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次日晨起去掉。

1.2.3高压低频电穴位刺激。用经络导平仪治疗,类同针灸,优点是不直接刺人小儿体内,而是利用微棉垫间接刺激穴位。小儿穴位浅而面积大,所以选用此法对患儿痛苦小,简便易行。经络导平仪由南京电脑控制仪器厂生产,输出频率为10 Hz,负载时20 Hz,电压连续可调,单极自增,时间3 min,具体治疗处方;双颊车(-)或/和双地仓(-)~双合谷(+)或/和双内关。30~60 min/次,1次/d。

1.2.4降低口腔过敏反应的训练。抚摸牙床、牙槽、舌面,每次抚摸后,都要进行上下颌骨的闭合训练,诱导其吞咽动作的出现。并用温度觉、味觉等刺激改善口腔感觉。以上治疗10min/次,2~3次/d。

1.2.5姿势控制。加强头部、躯干的控制,保持头部中线位和身体各部正确姿位。

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疗效评定:①痊愈:流涎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复查无复发;②显效:流涎显著减少,减少50%~100%;③有效:流涎减.少,减少1%~50%;④无效:流涎无变化或增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CP流涎症的发生率。662例CP患儿中伴有流涎者182例,发生率为27.49%。

2.2小儿CP流涎症的疗效。治疗资料完整病例145例。其中治愈26例(17.93%);显效38例(26.21);有效49例(33.79);无效32例(22.07%);总有效率为77.93%。

2.3疗效与病型、年龄的关系。62例痉挛型,32例不随意运动型和35饲混合型CP患儿经过1~3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5%,77.33%和78.55,经x2检验,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2例2~3岁,64例3~6岁和29例6~12岁CP患儿经过1~3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2%,81.33%和72.55,经X2检验,三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CP流涎症的发生率。目前已报导的文献中,CP患儿流涎发生率报告各异。Ekeadah11974年报道瑞典大约10%cP儿童伴严重流涎。Vande Heynlng对比利时一所CP疗育机构调查发现,37.4%CP儿童存在中至重度流涎。而Maknani对600例印度CP儿童调查则发现严重流涎者占13.7%。目前,国外一般认为10%~37%的CP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涎症状。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外文献相似。

3.2 CP流涎症的发病机制。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脑瘫儿童的流涎主要是由于口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咽括约肌功能不全使患者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所致,而极少与唾液分泌过多有关。服用安定药或抗惊厥类药物偶尔亦可引起唾液分泌过多。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期、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间。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位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所控制。x线摄影研究发现,伴流涎的cP儿童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一口期受阻。头颈部肌张力异常的患儿常常出现头部控制不好,不能闭嘴,反射性挺舌,吞咽反射延迟和咽蠕动减少。因此头颈部受累严重的CP儿童可能较易发生流涎。

3.3 CP流涎症的治疗。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国外对CP儿童流涎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行为疗法和口运动理学疗法,此外尚有应用抗胆碱药物、放射疗法、生物机能反馈疗法治疗CP儿童流涎症的报道。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Heakyung Kimy医生等,马来西亚Kebangsaan大学医疗中心儿科部Lai Choo Ong教授等报道超声引导下唾液腺注射A型肉毒毒素方法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表明在超声引导下对脑瘫流涎患儿唾液腺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能显著减少患儿流涎症,同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看护者的满意度。注射16周后效果依然显著。几乎有一半患者在注射后短期内伴随不同形式的副作用,但是大部分看护者依然要求继续注射。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6

智障儿童又称作弱智儿童。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级的阶段的称智力发育迟滞,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统称智力障碍。”

二、智障儿童存在的身心问题

(一)生理问题。有的研究明确的表明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不如常态儿童,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智力落后影响了他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二是测量时,他们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智力障碍形成原因不同,其身体形态就可能不一样。

(二)心理问题。智障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他们有如下一些心理问题:感知觉迟钝、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机械记忆力尚可;语言能力薄弱;抽象思维能力极差;容易兴奋;意志力差;情绪变化快;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性格极其孤僻。

从上述说明可见,智障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但是,他们也会因为智障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显示出较大差异。同时智障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表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而且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明显的社会行为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干预很重要。只有尽早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干预,效果才更好。

三、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疗法。教育康复的目标是让智障者最终能回归社会,并融入社会,以避免与社会脱离。律淑芬等人研究的114例轻度智障儿童,经20个月的内容包括感知动作训练、生活训练、基础文化知识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说明轻度智障儿童具有提高智力的潜在可能性,经教育康复后智商增长速度可达到正常儿童,而幼儿园效果最好,说明教育康复越早、效果越好。若能继续对他们进行教育康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完全可能回归到正常人群中来,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

(二)智障儿童的医学疗法。据调查,约95%的智障儿患有其他的身体或精神疾患,因此充分运用医学手段对这些智障儿童伴有的躯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是十分有益的。刘绍曾等对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智障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按摩方法刺激神经、皮肤和肌肉,采用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等手段发展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恢复和发展肢体的功能。结果发现,上述医学手段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学习的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三)智障儿童的体育疗法。刘绍曾等提出,通过体育活动,智障儿童反应速度、注意力、记忆力提高了,智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黄南洁等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体特征,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通过心率指标来控制有氧锻炼范围,而且认为运动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处方较为适宜。董静等提出,体育运动和良好的心理是可以促进智力发展的,尤其是对学前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学前特殊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大脑发育,人的智力发展建立在人脑这个物质基础上的。对于智障儿童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改善智力水平综合疗法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四)智障儿童的音乐疗法。罔明认为,音乐可以有效地引导情绪反应,促进记忆力和交流能力以及社会和运动能力,智力障碍者对音乐的反应明显比其他教育或治疗方法更为积极。音乐治疗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发展过程的治疗法。吴巧云在实际工作中的亲身体验证实,音乐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在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配合药物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杨宇还提出,音乐可以改善注意力,活跃思想,启发和丰富想象力及创造力,可以改善情绪,塑造人的个性,增强自我信心并起到良好的镇静、镇痛等作用。张义泉也证实,音乐疗法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疗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身心疾病,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对智障儿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智障儿童的游戏疗法。王顺妹经实践证明,游戏在智障儿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游戏能帮助治疗者正确诊断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游戏能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使他们对他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调节他们认识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宣泄不良情感,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体验成功。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7

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 226018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双瘫后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双瘫恢复早期伴痉挛患儿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mNGF。用改良Ashworth(MAS)评分评定痉挛,简易 Fugl–Meyer(FMA)评分评定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痉挛和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患侧上肢、下肢MAS评级与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痉挛总有效率:上肢75.8℅,下肢75.8℅,分别优于对照组51.6℅和51.6℅,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在改善双瘫患儿的痉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mNGF可以明显改善双瘫患儿的上下肢痉挛。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双瘫;痉挛

[中图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40-02

痉挛型双瘫占脑瘫患儿的60%~70%[1],脑瘫患儿的大多数功能障碍与痉挛症状有关。如何有效改善患儿痉挛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儿童康复人员一直努力的目标。以往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主要康复手段为常规康复训练[2-4],近年来部分神经营养药物开始逐步应用到脑瘫儿童的辅助治疗中。为了更好的观察在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的效果,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3月间,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患儿的痉挛程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其运动功能方面也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住院的双瘫伴痉挛患儿6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学组《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和分型》的诊断标准,经头颅MRI和(或)CT检查确诊;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各3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发病部位、年龄等经统计学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见表1。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生物电治疗、水疗、针灸推拿等,其中运动治疗以Bobath疗法为主,主要是通过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肌张力及运动模式,易化各种正常的姿势反射、平衡反应,以建立和强化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mNGF针剂(金路捷,国药准字S20060051, 20ug/瓶)治疗,剂量20 ug,加入2 mL注射用水臀部肌肉注射,隔1次/d,4周为1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采用简易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定肢体肌张力,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疗程后对患儿进行综合评定。

疗效判断:痉挛下降两级为显效,下降一级为有效,不变的为无效。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统计进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主要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上肢MAS分级

治疗前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下肢MAS分级

治疗前两组患儿下肢MAS分级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儿FMA评分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差异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痉挛是脑瘫儿童容易出现的主要症状之一,改善痉挛症状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为常规康复训练,mNGF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步开始作为脑瘫儿童的辅助治疗药物。mNGF可以增加患儿脑组织及脑积液氧含量,改善脑干网状系统的血液供应[5]。mNGF对血管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mNGF是一种蛋白质,从神经靶器官提取,通过逆向运输到神经细胞胞体。mNGF为损伤神经元提供神经营养支持;还能诱导分化后的神经细胞提供稳定的支持和营养作用;抑制各种脑损伤后的神经元调亡;能抑制神经元损害后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和减轻功能缺损[6-7]。注射用鼠mNGF安全、无药物反应,该研究发现仅有部分患儿在使用后有短时间夜间睡眠稍差现象,一般3~5 d后自动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可利用各种干预因子加以调整和改善内源性干细胞的环境[8]。

该文针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66例患儿中,通过分组比较,应用MAS分级和FMA评分,观察mNGF改善脑瘫儿童痉挛症状中的作用。从表2和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患儿上肢和下肢的MA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4可见,治疗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明显改善。

研究结果说明,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NGF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的痉挛症状,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有效提高未来生活质量,这是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因为研究时间较短,该文未针对不同给药频率和不同给药剂量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比较,有待后期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德河,赵群峰, 张喜红,等.康复训练结合药物治疗儿童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19(6):683-685.

[2]张春丽,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173-174.

[3]袁记霞,邓锦波.儿脑瘫痉挛的治疗[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303-306.

[4]陈强,许惠强,金少枫,等.A型肉毒杆菌毒素配合药浴对脑性瘫痪患儿痉挛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0):916-918.

[5]Chiaretti A,Falsini B,eaal.Neuroprotectiverole of nervegrowthfactorinhypoxicischemicinjury[J].Frombraintoskin.ArchItal Biol,2012(149):275-282.

[6]Lazaridis I,Chara lampopoulos I, etal. Neurosteroid dehydroepian droster cheinteracts with nerve factor receptors, prevetingneuronalapoptosis:PLoSBiol,2011(9):e1001051.

[7] Jadhao CS, Bhatwadekar AD, et al. Grant MB nerve growth factorpromot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mediated angiogenic responses[J].Invest Dphthalmol Vissci,2012(53):2030-2037.

[8]张峰,步星耀,等.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和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植物状态[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1):31.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8

【摘要】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语言障碍的治疗作用,分析疗效与语言障碍分型、病情程度、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155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76例,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49例,常规治疗主要进行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不包含语言治疗。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和构音障碍检查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2~7岁采用“中国比内测验指导书”第3次修订本进行智力水平测定,2岁以下采用Gesell量表测定。结果 (1)治疗效果: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 头针疗法/治疗; 言语疗法; 穴位疗法; 康复; 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therap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types of speech disorder,degree of illness and level of mental retardation.Methods Selected 155 cerebral palsy(CP) childre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CRRC(ss),dysarthria scale and intelligent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excluded auditory disorder.Three groups were: 30 for contrast group(group 1),76 for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2) and 49 for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3).Three months was one treatment period.Result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ffective rates(P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CM therapy; Head acupuncture/threatment; Speech therapy; Point therapy;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脑性瘫痪(脑瘫)患儿70%~75%伴发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1]。近二三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婴幼儿的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通过反复刺激后,一些突触的阈值能够降低和被活化利用,形成新的突触和神经环路,可以重组一个神经细胞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2]。语言疗法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已成为综合康复治疗的组成部分。针刺作为祖国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对腧穴经络的刺激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随着现代康复理念越来越多的被医学者所接受,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治疗也趋向于中西兼顾、二者结合。本文旨在观察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治疗效果,并分析疗效与语言障碍分型、病情程度、患儿智能发育的关系,为脑瘫儿童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临床计划的执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8/200708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收治脑瘫患儿155例,其中男88例,女67例;年龄10个月至7岁,平均(3.4±1.2)岁。155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不包含语言治疗),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76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含语言训练,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49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含语言训练和头针疗法。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残疾程度、智力水平、语言障碍分型和脑瘫分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3组患儿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脑瘫的诊断标准 2006年长沙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议的诊断与分型标准[3]。

1.2.2 智力测定标准 2~7岁采用《中国比内测验指导书》第3次修订本,IQ

1.2.3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根据改良的Barthel指数[6],以生活是否能自理为标准,将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3度:(1)轻度:生活完全自理;(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2)伴有语言障碍。

1.4 排除标准 (1)听力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2)不能按计划治疗1个疗程(3个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治疗组 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按摩、理疗为主,不包含语言治疗。

1.5.2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在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内进行,训练时间选择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上午,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休息1 d(自行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每治疗1个月后进行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的评价。训练开始前根据评定的结果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制定具体计划。每次训练进行2~3个课题,根据需求选择课题。分别对患儿在康复治疗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语言发育评价。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遵循横向扩展、纵向提高的原则,以语言发育阶段为基础,判定个体训练计划,采用游戏训练、手势符号训练、文字训练,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训练。构音障碍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包括三方面的训练:(1)进食训练以提高口腔诸器官协调运动功能;(2)构音器官运动功能的训练,呼吸训练以保持胸部、腹部的协调性,改变患儿呼吸速度、节律的异常;(3)构音训练,遵循原则先易后难,先元音后辅音,然后是单词、句子、短文,同时注意韵律控制。

1.5.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 在常规治疗和语言训练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选穴:(1)头针采用朱明清的头针治疗带,选择额顶带、顶枕带、顶颞带、额旁带、颞前带、颞后带、顶结前带、顶结后带的相应腧穴,选用30号针灸针,采用沿皮快速刺(针体与皮肤成15°~30°),迅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以每分钟200次捻转针体,持续3 min,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运针1次,且间歇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隔日1次,15 d为1个疗程,休息3~7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3个月;(2)百会穴、言语一区结合言语二、三区,采用常规头针针刺方法,严格消毒,平刺,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每次2 min,每分钟200次快速捻转。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语言发育评定标准 采用中国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SS)法[7]。1岁以内语言尚未发育的患儿定义为语言前阶段,1岁以后的儿童按阶段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之中按其语言的理解、表达设立通过标准,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训练后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语言功能恢复正常儿童水平,语言恢复至阶段5以上者;(2)显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显著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个阶段者;(3)有效:语言功能较从前有明显改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个阶段者;(4)无效:语言功能改善不明显,在原基础上未能提高1个阶段者。

1.6.2 构音障碍评价标准 采用中国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版的构音障碍检查法[7]。(1)基本治愈:异常构音全部纠正,构音器官运动基本正常;(2)显效:异常构音纠正≥50%,构音器官运动明显改善;(3)有效:异常构音纠正

对于只有语言发育迟缓或构音障碍的患儿单独应用其相应检查方法评价,对于合并有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的患儿则分别应用两种检查方法评价,疗效判断以较低水平的为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多组数据间两两比较比较采用Ridit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各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表2 3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au=2.95,P

表2结果表明,常规治疗+语言训练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语言障碍分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见表3。表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语言障碍分型的治疗效果比较(n)注:与语言前阶段比较,au=1.97,P

表3结果表明,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总有效率高于语言前阶段及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病情程度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见表4。表4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病情程度的治疗效果比较[n(%)]表4结果表明,治疗效果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患儿病情越轻治疗效果越好(P

2.4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不同智力水平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5。表5 常规治疗+语言训练+头针组脑瘫患儿不同智力水平的治疗效果比较[n(%)]表5结果表明,智力水平正常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智力落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由脑损伤所致,大部分患儿言语输入与输出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诸多因素影响着脑瘫儿童语言的全面发育。首先,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构音器官的运动失控即语言输出系统的障碍程度直接关系到语言障碍程度;脑瘫病情程度越轻,语言治疗效果越佳,反之,语言治疗效果越差,与本试验研究一致[8]。第二个影响因素是脑部病变。脑瘫患儿语言中枢受损时,将导致中枢性失语症即言语输入系统障碍,关系到脑瘫儿童能否获得语言,部分甚至全部丧失语言能力[9]。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智力因素。语言发育迟滞与智力高低成正比[10]。本试验经过对智力发育正常和落后的脑瘫患儿进行语言训练结合头针治疗发现,智力水平正常与落后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智力水平正常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智力落后的患儿。

不同语言障碍分型患儿的语言治疗疗效情况:在对脑瘫儿童的语音障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之前,需进行语言障碍分型,之后制定系统的个性化训练计划。单纯语言发育迟缓脑瘫儿童在综合康复训练前提下,全身运动状态改善,肌张力稳定,构音器官运动得以协调、稳定,进行语言训练,患儿理解、认知、表达同步提高[11]。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运动性构音障碍患儿,由于构音器官运动受全身状态左右,受肌张力影响很大,因此语言障碍明显[12]。本试验研究表明在语言障碍分型中,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效果优于语言前阶段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语言前阶段和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之间的治疗效果未见统计学差异,认为患儿经过语言训练后虽然理解和认知水平提高,但表达方面如发音、言语清晰度、流畅度却并非同步提高。因此,语音障碍分型中单纯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效果好。

中医认为语言行为反应及心理活动共同归属于“神”的概念范畴,而脑又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主视、听、言、思、行[13]。所以,语言行为异常当主要责之于脑的功能异常。针刺治疗语言障碍的基础是经络学说,针刺头部腧穴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14]。通过脑血流图的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加强患儿的脑血供情况,通过脑血供的改善为神经活动的代偿和功能加强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15];通过脑电地形图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后,脑的信息活动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活动有进一步的增加[16];通过诱发肌电位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具有对过度的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治疗后神经通路功能的改善与上位神经元的机能改善有密切的联系[17]。因此,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有明确的治疗意义。

人体的语言功能非常复杂,涉及到语言学、生理学、声学三个水平,任何一个层次出现异常都可能影响语言功能。在治疗上,语言训练通过听、说、读、写的刺激来激发大脑的语言功能重组,对生理学水平的调整是通过语言学和声学的刺激反馈来进行的。而头针则是通过经络治疗(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有躯体感觉刺激反馈的作用)来调整脏腑功能,与语言训练的机制和治疗角度不同。将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语言学、生理学、声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治疗,另一方面实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所以,从理论上讲,将头针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治疗脑瘫患儿伴语言障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本试验研究之所以选择头针而没有选择常见的舌针或体针,是因在实际临床中,头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不影响患儿的其他治疗和训练,可以在留针过程中配合其他方面的康复治疗。

本试验研究充分结合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并弥补了各自的缺点,发挥了二者单独应用所没有的优势,具有效果好,容易被患儿接受,易坚持的特点,适合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治疗,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建国,郭新志,何晓蕊,等.脑性瘫痪合并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123.

[2] Penningtong L,Goldbart J,Marshall J.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Coch Datab Syst Rev,2004,(2):CD003466.

[3]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4] 吴天敏.中国比内测验(第三次修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5.

[5] 宋杰,朱月妹.小儿智能发育检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

[6] 南登崑.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7] 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8] Yorkston KM.Treatment efficacy:dysarthria[J].J Speech Hear Res,1996,39(5):S4657.

[9] Dubovtseva OA,Evtushenko SK,Omel'ianenko AA,et al.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eech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an organic brain lesion[J].Lik Sprava,1999,(3):121124.

[10] Hustad KC,Jones T,Dailey S.Implementing speech supplement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intelligibility and speech rate of inpiduals with chronic severe dysarthria[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3,46(2):462474.

[11] Havstam C,Buchholz M,Hartelius L.Speech retardation and dysarthria: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two inpiduals with profound impainment of speech and motor control[J].Logoped Phoniatr Vocol,2003,28(2):8190.

[12] Patel R.Prosodic control in severe dysarthria:preserved ability to mark the questionstatement contrast[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2,45(5):858870.

[13] Ulett GA,Han J,Han S.Traditional and evidencebased acupuncture:history,mechanisms,and present status[J].South Med J,1998,91(12):11151120.

[14] 贾怀玉,李巧菊,王端义.头皮针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

[15] 贾少微,王凡.用SPECT研究针刺对脑血流量和脑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6(12):14.

儿童康复运动治疗范文9

【关键词】 儿童;脑性瘫痪;神经生长因子

儿童脑性瘫痪(CP)是一种小儿时期严重致残性疾病, 一般采用以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Vojta)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 为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年来, 作者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瘫,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180例CP患儿, 均符合2006年国际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及分型[1] , 观察组97例, 男57例, 女40例;年龄3~6个月28例, 6~12个月31例, >1岁38例。对照组83例, 男45例, 女38例;年龄3~6个月24例, 6~12个月30例>1岁29例。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综合康复治疗, 采用以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Vojta)为主辅以针灸、推拿、位点注射、理疗、高压氧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NGF 18 μg, 隔日肌内注射, 1支/次, 28 d为1个疗程, 连续使用3个疗程。

1. 3 疗效判定 显效:运动发育恢复正常, 肌张力正常, 无异常姿势。好转:运动发育提高, 肌张力、异常姿势好转。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 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评价并记分。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用统计程序包SPLM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CP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97例, 显效60例, 有效32例, 总有效率94.84%, 对照组83例, 显效46例, 有效20例, 总有效率79.5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χ2=9.80, P

2. 2 NGF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分别为:(16.75±3.22)分、(26.11±3.43)分;对照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分别为:(17.61±4.45)分、(22.26±3.12)分。统计学比较, NGF治疗前、后GMFM评分t检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可伴有智能低下、癫痫发作及行为异常等。目前, 国际上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是神经生理学疗法, 如Vojta和Bobath等疗法已取得了一定疗效。NGF广泛存在于动物多种组织中, 对损伤的神经有营养及促进再生作用, 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维持和损伤修复有密切关系[2]。NGF主要通过促进神经细胞树状突发生、伸展和维持存活的作用, 对损伤的神经起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严超英等[3]采用mNGF治疗132例CP患儿, 取得了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 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并用NGF治疗, 在脑瘫患儿治疗效果、粗大运动发育方面, 明显优于单纯采用神经生理疗法, 从临床角度说明, 神经生长因子有减轻脑性瘫痪患儿的脑损害, 改善脑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osenbaum P, Paneth N, Leviton A, et al. A report: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 Dev Med Child Neurol, 2007, 49(2):8-14.

[2] 朱奕, 王彤.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脑损伤康复中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6):47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