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乡村产业的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12-08 17:20:47

乡村产业的特点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1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得天独厚。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科普旅游展示、乡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的新农村旅游符合黑龙江的省情。能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是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内容。

以下谈谈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认识。

一、以农为本,统筹推进

从黑龙江省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培育民俗旅游接待户,推进旅游名乡(镇)建设、旅游名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丰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内容和体系,发挥农民作为农业旅游的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的作用。

从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打造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新格局。

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引导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以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

二、突出特色,产业运作

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个性化发展,打造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推进品牌建设,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行、达到经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建设精品、扶持龙头。

三、培育功能完善的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工程、乡村商品开发工程、旅游人才培训与就业创业工程、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工程建设。

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最先推出一批完善成熟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成乡村旅游精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挖掘原生态村落、少数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并引导其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如厕难问题。

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职能向乡村旅游地延伸、覆盖。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在机场、车站、等城市窗口向游客提供乡村旅游咨询服务。在重点客源地交通站点设立广告牌。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形象。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设计、开发、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

四、建立保障机制,促有序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鼓励社区参与,调整收入再分配机制。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让农民体验到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的喜悦。实现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个体之间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接待服务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并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多样等实际情况,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笔者在近几年先后走访了我省几家乡村游试点。尚志市将河东朝鲜族乡的四个朝鲜族村作为该县整体推进的试点单位,通过国家、省市建设资金扶持,村民自筹两种方式,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道路、路灯、绿化、院墙等基础设施建设,栽花3万余株,植绿化树5000余棵。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2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以建设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A级乡村旅游点和星级农家旅馆为重点,加快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为我省绿色崛起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二)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推动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突出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特色风貌,突出以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文化结合的特色功能,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农村、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五)创新机制、提升效益。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三、发展目标

用五年时间,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示范景区,培育一批精品目的地,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培养一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6亿元,带动直接就业48万人,间接就业240万人。

四、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加快编制《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积极组织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并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旅游、农业、林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开发保护。要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保持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做到“一村一品”,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切实做到旅游开发和环境资源保护均衡、持续发展。

(三)改善基础设施。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林业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整体布局,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大力整治村容镇貌,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景区(点)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四)创新旅游产品。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点,发挥森林养生和生态文化功能,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

(五)强化宣传推广。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定位,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媒介,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支持和鼓励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定期建立信息制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六)健全标准体系。组织实施《省乡村旅游点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省旅游强县标准》和《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制订《省农家餐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系列标准,对乡村旅游区点、食宿娱乐、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安全设施等进行规范指导,提升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

(七)发展旅游商品。积极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农民和林区职工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兴办旅游产业,设计和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林一色”。推动农林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

(八)强化行业管理。鼓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原料采购、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发展和管理协调长效机制。

(九)加强示范引导。积极创建一批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A级乡村旅游点、示范旅馆、示范餐馆、示范购物场所以及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示范企业,对验收达标的实行统一管理。鼓励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景区,鼓励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县和村镇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鼓励申报部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创建成功的优先安排项目发展资金。

(十)强化人才培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建设一支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深谙当地实际的乡村旅游营销队伍,一支素质较高、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强旅游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地要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将导游员、接待服务人员的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结合起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投入。各地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支持政策。发改、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倾斜。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实行收费优惠。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工商、卫生、消防等部门免收办证费用。对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旅馆免收标牌费,用电实行比商业用电低0.1元/千瓦时的价格,用气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价格。

(三)实施用地支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鼓励开展乡村旅游规模经营。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用地应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后申请办理用地手续。加快推进重点乡村旅游地区经营用农村房屋产权的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涉及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休闲旅游需求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风光,淳朴怀旧的民风民俗,安静而空灵的空间氛围,日益受到城市游客的青睐。乡村旅游具有观光游览、民俗文化传播、康体运动、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多种旅游功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能有效融合第一、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地区加工业、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增收、农民家庭脱贫、致富、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2014年中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数量的30%。乡村旅游收入3 200亿元,带动了3 300万农民致富,目前中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但同时,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环境、服务以及产品的要求在提升,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专门化细分。

二、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辽宁省乡村旅游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健全,已经形成了辽宁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总体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个别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好,如沈阳市、大连市、丹东市、铁岭市、抚顺市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辽宁省出台了一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计划和具体举措。2011年,全省全面推进“农业旅游丰收计划”和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编制完成了《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并联合省农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2015年12月辽宁省旅游局在东北财经大学成功举办“乡村旅游发展高级研修班”。2016年,辽宁省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1234”212程计划。目前,辽宁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三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个,全国特色旅游名镇一个。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打造旅游特色乡镇143个、旅游专业村540个、农(渔)家乐逾7 400家。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在辽宁省主要的乡村旅游景c进行的实地考察、访谈,结合网络和实地发放的“辽宁省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发现辽宁省乡村旅游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乡村旅游产品相似,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业链短。缺乏市场细分,定位雷同,客源范围小。服务质量水平低,缺乏精细化服务。休闲度假、康体运动、文化传承等功能发挥不足,季节性明显等。

三、辽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系统

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系统,实现乡村旅游的全面升级。

(一)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区别于简单的“农家乐”方式的乡村旅游,通过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构建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是目前特色乡村旅游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一,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娱乐休闲项目、特色民宿设施、特色旅游商品。提高已有项目的层次,如创新乡村餐饮产品,主办美食节庆活动、开发夜间餐饮产品、注重体验。引导民宿建成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如家庭温馨型、艺术体验型、养生健康绿色型、民俗民风型等,各具特色,散发不同的魅力,吸引不同喜好的游客。

第二,增加新的乡村旅游业态,丰富核心旅游产品,如建设休闲农庄、自驾车营地、养老基地、学生农业体验中心、乡村瑜伽室、乡村禅修场所等。

第三,注重乡村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紧紧围绕乡村性、休闲性、生态性设计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深入挖掘、整理农事活动、农耕文化、农民生活、农业生态、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文化,用展览、旅游项目、文化创意项目等形式展示、传承。

第四,实现辽宁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化。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休闲化、设施精致化、服务与管理精细化、乡村环境精致化,率先实现发展基础较好,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如大连向应街道的特色乡村游、丹东凤城大梨树“干”字文化乡村游、长海县的杨家村渔家游、辽阳弓长岭瓦子沟村、丹东边境第一村河口村的乡村游、铁岭县大甸子村等。做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最终实现辽宁省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

(二)市场营销转型升级

第一,运用差异化营销策略,用游客追求的利益指标细分市场。乡村景点可以提供放松的气氛、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原生淳朴的民俗文化、怀旧的气息、农业农事知识、健身康体、可购买土特产品、消费经济实惠等利益。目前,亲子市场、城市白领市场、城市老年市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市场,乡村休闲度假需求增强,注重精神的放松与享受。特色民宿是适应这种需求的重要载体,应开发不同主题的民宿,如异国风情、家庭温馨、怀旧复古、原住民风情、田园乡村、人文艺术、生态教育等主题,为游客提供多元选择、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第二,实现市场营销的智慧化。一是建立“辽宁乡村旅游网”,集中营销宣传辽宁乡村旅游景区,及时更新,网页设计突出乡村性、休闲性。二是各个乡村景点开通微信公众号,图文并茂,信息及时,有互动和购票功能,适时推送景区最新的动态。三是加强景区导览系统建设,游客在景区可以用手机浏览景区介绍、视频,收听语音解说,实现手机终端即时预定和支付系统。

第三,客源市场实现广泛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范围小,局限在自驾车程一小时范围,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旅游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辽宁乡村旅游的市场范围。

(三)经营服务转型升级

第一,要牢固树立现代服务理念――个性化、精细化、贴心化服务。

第二,服务项目设计方面要注意研究客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以游客为亲人,提供贴心服务。如给游客上菜过程中,要清楚地报上菜名,简单阐述原料,对客人提出的问题详细、耐心回答。客人住宿过程中,讲述当地民俗文化、地域特点、农事活动等。

第三,服务环节设计方面,也应遵循“三化”原则,挖掘特色的生活习惯,形成个性化服务环节,如辽西地区一般待客过程进门一杯茶,可以成为民宿服务内容。

(四)组织管理转型升级

组织管理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省、市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与指导。要进行科学的乡村旅游的统筹规划,加强对下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避免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盲目发展的不良后果。要成立省级“乡村旅游专家智库”,汇集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运营、营销等方面专家,为乡村旅游提供智力支持,力求辽宁乡村旅游科学化。

微观层面是指旅游管理行政部门、乡村旅游智库专家、村领导干部以及乡村旅游带头人对旅游经营业户具体的开发、设计、建设、管理、服务进行针对性指导。要建立村级乡村旅游自治协会,发挥协会的约束协调机制,使乡村旅游发展规范化、有序化。、

(五)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实施辽宁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战略,采取多样化人才培养形式。一是乡镇乡村旅游管理负责人、乡村旅游发展村委会人员、乡村旅游经营业户到高校有关专业进行短期培训。二是政府搭桥,使高校和乡村旅游村领导部门建立合作机制。签订互助、互利协议,高校教师为乡村旅游提高有关理论、技能技巧的培训、辅导,提供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旅游发展问题诊断与发展建议等服务,而乡村旅游地区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三是省旅游局继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研修班”活动,扩大培训涉及面,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针对陛,同时兼顾理论性,做到常态化、连续性。四是派乡村旅游带头人、经营业户到国内其他地区参观、学习,主要学习设计、经营、服务理念,如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五是抓住国家对乡村旅游扶工程行动的机会,积极与即将建立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联系,争取其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六是吸引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到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中。

(六)旅游环境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最能体现全域旅游的发展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旅游环境也是规划、建设重点。以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设计整个乡村,打造精致辽宁乡村旅游环境。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乡村景点的旅游景观设计和乡村空间配置,使旅游环境具有画面感和乡村特有的空间感,注重细节设计。

第一,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完善乡村旅游环境,实现生态化。景区应多栽植绿色植物和花草,乔灌草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在山坡上、农田里、农舍旁有牲畜、家禽、农具等乡村特有的景观构成要素,有画面感,还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乡村的味道。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4

1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农业和旅游业都是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促进两个产业共同发展,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那么,乡村旅游正是这农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完美结合点。近年来,山西省旅游局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推动农业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山西省“五位一体”旅游产品开发战略,把推进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展开,努力形成农业旅游产品区域布局均匀、产品结构合理、地方特色鲜明的局面。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以及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热”的旅游活动之一。山西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体验民俗越来越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努力发展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对于增加人们的收入,特别是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山西省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尚难形成大型的聚集效应。如何大力发展山西省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通过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将自身产品推销出去,是每个乡村旅游企业都应该关注的内容。为了加快山西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整体推进步伐,山西省旅游局在积极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同时,制定出台了符合山西省实际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办法,实行全国、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农业旅游点三级指导管理。据统计,山西省目前已有农业旅游点500家以上,其中已经申报评定的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23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4家,省级农业旅游点37家,在推广全国及省级示范点开发经验和服务标准的基础上,起到了对工农业旅游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示范作用,引导和推进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2山西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为全面提升山西省乡村旅游的产业格局和服务层次,①山西省旅游局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下大力气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努力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重视从业人员培训,确保乡村旅游发展融合于旅游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之中,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农民发展致富、就业受益的有效途径;②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走电子商务的道路,使全省各地的农业旅游观光点和农家乐与广大的旅游者之间形成信息平衡和互动,让人耳目一新,这样乡村体验旅游和各种特色农产品会让游客流连忘返,不断迎来客流高峰。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有效的模式:①建设乡村旅游网站,从信息的到网上预定等实现一条龙服务;②偷菜游戏的现实版的实施。

2.1乡村旅游网站的建设电子商务与旅游业具有天生的适应性[1],特别是乡村旅游必须依靠电子商务,是每家每户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的各个终端,信息及时地反馈到网上,使信息有效的交互和对称起来。并且不断优化网站的电子商务功能、开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多元化、注重客户关系的开发,建立顾客的申诉渠道等对策建议。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发展途径。国外对旅游电子商务一般定义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2]。国内的理解一般为: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定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3]。提供个性化的旅行服务,是目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也是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功能重构的基础[4]。今天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网上搜索来进行旅游线路的选择以及客房就餐的预定。对于农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只有通过及时信息传播才能使客户及时到找到。即使百度等搜索引擎再强大,如果没有自己的网站,或者在网络上自己的信息,也很难实现旅游者找到。所以,一个较为权威的山西省乡村旅游网站非常必要。而这一网站的建设必将为山西省乡村旅游信息提供有利的平台,并整合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电子商务化,极大促进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2偷菜游戏的现实版的商业模式探讨从2009年开始,一款叫“开心农场”的网络游戏风靡全国。据不完全统计,等级四级以上的QQ用户至少有20%以上开通了QQ农场,以QQ用户活跃用户多达4亿的基数来看,保守估计也有几千万玩家在玩或者曾经玩过QQ农场,况且还有校内网、开心网等其他载体上的农场玩家,这个群体的开发潜力不容小觊。偷菜游戏的风靡,充分说明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游戏普及的同时,让一些网友偷菜成瘾甚至陷入疯狂,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或工作。令偷菜在网上走红的这些原因,可以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其快乐感及于田园生活的接触感必然较于网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并引进新的机制,制定新的规则,使游戏更丰富或者更有益于社会和每个玩家。鉴于这个项目的前景与优势,并借鉴目前已有的现实版偷菜模型,可以丰富和研究更为成功的一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农产品交易整合到乡村旅游中的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把农产品交易融入乡村旅游,将会极大地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并且促进经济的发展。纵观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经历了资金实力、信息丰富程度、交互程度,也非常重视彼此间的合作。合作形式不仅体现在信息网站的横向合作,也体现在旅游链上在线旅游企业的纵向合作[5]。山西农业资源多样,特色鲜明,素有“小杂粮王国”美誉。长期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全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作出了重要贡献。乡村旅游与农产品交易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整合发展,将是一条盈利模式丰满的发展之路。如何把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整合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借助博览会的形式,既有乡村休闲旅游的展览,也有农产品的展览;②网上交易平台的搭建,把农产品交易平台融合进乡村旅游网中,资源共享,人流相互带动,形成良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3.1借助博览会的形式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是农业部支持山西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旨在为山西特色农产品提供展示窗口、为产销双方搭建贸易平台、为相关各方创造合作渠道,推动山西特色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简称“特色农博会”)是由国家农业部、山西省政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部级、专业化、开放性的博览会。特色农博会两年一届,首届特色农博会于2009年10月在太原成功举办,深受各界好评。第二届特色农博会于2011年10月20日举办,集中展示山西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的新成果、新进展,并以展会为平台,促进产销衔接和招商引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对全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博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第二届展会分馆内和馆外两大部分。其中馆内展销面积3.56×104m2,馆外3×104m2。展区共分七大部分:①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展示区,设1个高新技术产品展区和醋、红枣、核桃等13个行业产品展区,展销山西省龙头企业科研成果和特色农产品;②11个市“一村一品”及现代农业展示区;③省内外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区;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包装展示区;⑤民间工艺展示交易区;⑥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展示交易区;⑦农业机械展示交易区。这样就把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整合进了一个平台,并且通过更多的内容丰富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全面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5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的亮点,是吸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来旅游休闲的重要吸引物。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近日,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发改局、地税局、卫生局、农办、水利局、工商局、电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供水管理处组成调研组,以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对我市范围内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类别

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类别: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这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体)、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景点依托型(这是主体,包括部分农家乐以外的旅游类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农家乐)和混合型(即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三类。

按主题目标分类,能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区分布、吸引劳动力特点、游客消费模式和游客结构等多方面细致描述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类型,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现阶段最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游。

二、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乡村旅游,是我市较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能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猪的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变现有收入的来源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点)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点)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区(点),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一个主打产品之一,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成为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外部交通和区位优势

我市距省会长沙约100km,距株洲约80km,距湘潭城区40km,距韶山仅22km,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将成为“三市一体化”的卫星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内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区域内客源市场很大。同时,我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范畴,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和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宁乡灰汤—虞唐、韶山—、湘潭易俗河—、209省道段、长花灰韶高等级公路段将构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宝贵的名人资源、独有的湘军文化资源、少有 的佛文化资源和珍贵的古城资源,而我市乡村旅游区(点)大都在这些人文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周边,使我市乡村旅游区(点)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农业产业和山水资源优势

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涟水中游,是湘潭市两个农业大县之一,面积20__平方公里,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辖3乡15镇4个办事处,70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8102个村民小组,225493户农业户,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田56.4万亩,旱土5.6万亩,有林地138万亩,放养水面14.28万亩。

鱼米之乡,山地和水库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开发。

褒忠山、韶峰山、东台山等山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涟水河、韶山灌区、水府庙水库等水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4、人力资源优势

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润使人具备了“有血性、讲义气、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人能吃苦、霸得蛮,战争时期能打仗,和平年代会读书、会做官、会经商,同样也会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县级市有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历来重视教育,东山学校、一中、二中等优势教育资源是优势人力资源的源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智力支撑。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起步早,自发建,起点越来越高。

我市乡村旅游从农家乐起源,明月山庄、龙溪山庄于前开发,是湘潭市和湖南省最早的一批农家乐,益阳的花乡家乐是在明月山庄学习取经后开发的。—是和湘潭市农家乐开发的高峰,都是农民自发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茅浒水乡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型乡村旅游点拉开了我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序幕,茅浒水乡还因其原生态的山水环境、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而成为湖南省首家生态休闲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茅浒水乡度假村、明月山庄两家“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山水人家休闲农庄、起凤山庄、龙生龙和生态庄园三家“湖南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近20家。

2、靠山水,近城郊,特色立足生态化。

我市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类:一是景区依托型,如龙溪山庄、水云山庄就是依托水府旅游区开发的。二是城郊依托型,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城郊农业为资源依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项目发展保障,如茅浒水乡、明月山庄、山水人家、龙生龙和、起凤山庄等。这两类乡村旅游都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长株潭城市群的游客,并因此成为湘潭市乡村旅游的龙头。

3、小投入,大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市乡村旅游从小投入的农家乐逐步发展为大投资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点。明月山庄、山水人家等从农家乐起步的乡村旅游点都是利用自有的住房来经营的,从小投入起步。龙溪山庄、水云山庄、茅浒水乡则是完全为了经营乡村旅游,择地大投入而建,龙生龙和、起凤山庄的经营业主则是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后从其他行业转型投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调,品位较低。我市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但“农”和“乐”并不突出,有的地方乡村旅游虽然开发多年,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大,经营模式单一,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为主要收入来源,娱乐活动以为主,感觉就是城里的活动搬到了农村,其他如体验式、参与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很少,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市乡村旅游项目有90%是“农家乐”项目,虽然,张江村农家乐已呈带状发展,但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意识比较强,各自为政,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不知道如何做特色、创品牌,还处于低水平的相互模仿和价格竞争阶段。

3、乡村旅游的开发普遍缺乏规划,盲目建设。一是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跟风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建筑风格和装饰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意。二是盲目的扩建,一户农家乐内房物的建筑风格不一致,攀大攀洋之风不仅影响了乡村景观,还存在不少环保、消防、游览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三是没有专业的旅游规划,没有提炼和培育企业文化,没有实实在在的农业产业支撑,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疏于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不高,或是有热情但服务技能欠缺,低水平的服务带来的往往是低收入的回报;三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与污水垃圾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垃圾堆积,环境受到污染。

5、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完全是自发式地发展起来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规定: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湖南省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湘发[]13号文件也规定: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的同等水、电、气价格。但我市相关部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上面文件精神来操作。如明月山庄、山水人家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用电费用是按照60%的商业用电与40%的农业用电的方式收取,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用电政策。

6、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用电保障、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不强,狭窄的乡村公路,小车不好会车 ,旅游大巴也不好进入;用电保障方面:水府旅游区周边的龙溪山庄和水云山庄等几家农家乐,经常受到停电和电压不稳的困扰,致使无法正常经营,经营户也因此不敢加大投入来提质扩容;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7、乡村旅游点受土地和资金的制约,难以扩大规模,承载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我们调研的几家来看,都有扩大发展的意愿,但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大部份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有效的资信证明,房屋和农用地都不能用作抵押,贷不到款。而流转来的土地不能作为质押,经营也不能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因此,我市乡村旅游点很难扩大规模,真正实现提质扩容和转型。

四、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1.形成共识,群策群力。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农民利益和农村集体利益。建议成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乡镇要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战略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措施,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2.示范带动,积极推进。要结合东山新城开发、棋梓桥生态水泥城建设、啤酒城建设等“两型社会”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综合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确定几个示范点,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三个三年计划,以三年为期,每期重点扶持几个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东山新城和水府旅游区开发牵涉到大批的拆迁户,如何为失去土地或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农民打造造血功能即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政府在拆迁之前要为农民规划好的。将水府旅游区内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不影响景观的地方,依山傍水打造移民新农村建设旅游安置街区(村落),在大东山旅游区内沿韶山灌区南灌渠规划乡村旅游休闲带,以优惠政策引领农民主动搬迁。近三年重点打造张江乡村旅游示范村、韶山灌渠乡村旅游风情带(东山新城移民乡村旅游带)、水府移民安置旅游休闲示范村。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

3、政策资金,双轮驱动。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制订发展乡村旅游的奖励和扶持政策,财政安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贷款贴息补助、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乡村旅游管理培训、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鼓励和引导有资金实力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大、中型国营企业开发像茅浒水乡假村那样高起点的乡村旅游项目,提高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通过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联排建房、引进担保公司等方式努力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和土地等瓶颈问题。

4、多元参与,和谐共赢。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我市要逐步由单一的经营主体向多元参与的经营主体转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好活跃的民间资本,着力形成多元化业态结构,实现错位发展,以农家乐聚落集群、特色农业园、休闲农庄、乡村音乐酒巴、乡村旅游风情街等多样性旅游产品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二)精心规划,强化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为了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市乡村旅游点正处于连点成线、成片阶段,应迅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分带、功能分区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考虑在乡村旅游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例如张江村,借鉴光明村的经验,实施规划先行战略,由村为主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或是张江村乡村旅游的建设规划,按照财政拿大头,农户出小头的方式,整体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也要启动乡村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促进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在农用地上种植各种花卉、水果等高效农作物,确保乡村的田野上一年四季都是景观,一年四季都能提供让游客参与的作物采摘产品,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2.通过规划引领,我市要重点发展五个乡村旅游板块。一是大东山旅游区内的灌渠生态休闲旅游带,和东山学校旧址、励志论坛等红色旅游景点形成红绿相交,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做好湖南水府旅游区乡村旅游板块,以独特的水乡、湿地的乡村旅游丰富水府旅游区的内容;三是开发龙洞乡村旅游板块,以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对接韶山旅游市场;四是开发长江水库乡村旅游,服务和对接宁乡灰汤温泉旅游;五是开发壶天合东水库乡村旅游,以古镇、古民居吸引娄底市民休闲旅游。

3.要结合涟水河生态循环带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建设好二大桥到电站大桥的涟水河风光带,扩宽道路,美化、亮化沿线的村居民宅及庭院,打造一条观看原生态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道路;规划建设好东山大桥至洙津渡的连水河风光带美化、亮化建设,平整沿线的山地、荒地,打造滨河田园农庄,开创乡村旅游新业态。(三)夯实基础,改善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1.加强道路及交通标志建设。交通和公路部门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乡村旅游交通网络,优先改扩建从各交通干道通往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和外部旅游交通标识。2.加强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统一规划旅游标识系统,交通和旅游部门共同指导乡村旅游点做好旅游交通标识和引导标志,规划和建设好乡村旅游点生态停车场和绿色环保客运系统。

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环保局要制定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旅游局指导乡村旅游经营户设计、制作和安装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方便实用的垃圾桶或垃圾箱,在乡村旅游点成片成带的地区建设一个积压式 的垃圾收集站,帮助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建污水处理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设、规划、旅游和文化部门要确定几种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通过统一规划,采取穿衣戴帽等形式营造新的乡村旅游景观;林业部门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点进行林相改造,既要做到四季有花香,又要保护好乡村旅游点周边的原生态环境。

4.加强水、电、通讯和信息等设施建设。市、县水利部门要保障乡村旅游点用水需求。电力部门要确保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用电需要和安全,在电力紧张时优先保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的供电。通讯、广电部门要实现乡村旅游点信号和电视全覆盖。成片成带的乡村旅游带要做好供电用电规划。(四)打造精品,提高效益,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粗放式格局,存在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做足“农”字文章。要充分挖掘农村传统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与其紧密相关的农耕、农作、农事文化,让游客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要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方面大做文章。要设计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的多样化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的打造精品,提高效益。1.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如茅浒水乡、水府旅游区可打造湘军水师体验式旅游项目,在旅游项目设计上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和可参与性的水上游乐、游泳、野外拓展、野外cs等特色旅游项目;茅浒水乡、明月山庄可打造婚庆旅游项目;东山大桥—洙津渡可结合土地平整工作建滨水休闲农庄的。2.在乡村旅游购物方面,鼓励、支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经营。倡导和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3.在饮食文化方面.要突出传统地方特色菜、农家菜,通过旅游传播的饮食文化。如的蛋糕席、水府的鱼宴都是特色化餐饮,相关部门可加强引导,配合规模化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改善餐饮环境和规模化、集群式经营,打造成湖南省有区域特色的饮食品牌。4.推行绿色经营模式。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要强化“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的特点,要深化利用地方乡土资源,营造特色服务品牌和形象,增强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要警惕乡村旅游城市化带来的不必要的乡村旅游资本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效益。(五)培养龙头,壮大主体,促进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

1.在三年内有计划培育3—5个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政策、资金和宣传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龙头企业提质扩容,延伸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的带动功能。

2.引导其他有资金和社会资源的企业投资乡村旅游,丰富我市乡村旅游内容,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如可鼓励怀祺制革、华龙米业等企业结合其相关产业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产品,鼓励和引导华泰、龙宾等星级旅游饭店通过建立自己的绿色环保蔬菜基地打造集观光、采摘和科普于一体的基地农庄,延伸酒店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六)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2.加强乡村旅游镇(村)干部培训。重点加强对东山新城、东郊乡、棋梓镇、毛田镇、龙洞乡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文化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相关镇(村)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镇(村)领导干部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

3、依托乡村旅游协会或是合作社,聘请省内外知名旅游专家,组建我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组织乡村旅游论坛,强化我市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七)加强促销,拓展市场,着力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1.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东山励志文化节、水府水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修身齐家”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长株潭城市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2.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市东台山重阳登高”、“千古一日游”和“寻找湘军”等活动,并在主要客源地设立营销网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我市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3.针对乡村旅游自驾游客人多的特点,一是建立乡村旅游网上超市,坚持联合促销,捆绑促销。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将乡村旅游点和周边旅游景点、公共文化设施捆绑营销,打造成不同的产品,制造市场、吸引游客;二是建立乡村旅游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在潭邵高速水府收费站发放水府旅游区乡村旅游点信息资料,在高速出口设市乡村旅游导览图,加强高速出口至东山大桥、二大桥的乡村旅游外部引导标识建设。(八)整章建制,规范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1.乡村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组织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监督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引导乡村旅游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由协会组织乡村旅游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协会负责具体实施旅游规划,负责行业自律和对接相关行业管理部门。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6

一、牢牢把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难得

机遇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历了萌芽、起步,当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总的来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从农民的副业变成了农村的新产业态,从市民的临时安排变成经常性的生活方式,从农业部门的一般性工作变成了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市场需求旺盛。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形成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休闲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并呈多元化趋势。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居民人均年休闲旅游将超过5次,全国休闲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人次,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优化调整,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以及2.5天弹性休假制度的实施,休闲度假会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休闲观光大众化、家庭旅游普遍化必将成为拉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发展基础较好。这些年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农村的水电路气房和通讯等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科教文卫保等社会事业水平明显提高,这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政策、加大品牌培育、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宣传推介、注重部门配合等,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地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创设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公共服务创造发展条件,全国认定的254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定位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国家政策鼓励。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并且在用地政策上,首次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要求各地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在扶持项目上,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扶持方式,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的基础服务设施。国务院办公厅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三个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精准扶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今年财政部和农业部专门安排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以及发改委和农业部等部门实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百千万”工程中,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和政策红利,将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一轮发展的强大支撑。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机遇与挑战同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看整体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与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任重道远。

二、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好、发展好,十分重要的是要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认识和把握,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特别是对贫困地区来讲,更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大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原生态地,往往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特色明显,民俗风情各异,古村落形式多样,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产业支撑,建立帮扶机制,实现利益分享,可以走出一条产业脱贫的路子。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有的地方在产品品种、食宿环境、服务质量、文化展示、农事体验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高质量的休闲消费需要。有的经营主体功能单一,果园只能提供采摘,农家乐只能提供食宿,农业园区只能提供科普观光,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用餐、赏景相互割裂,没有形成结构优化和业务衔接,导致游客不愿来,来了待不住。这种状况制约了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提高供给质量,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验活动丰富、产品绿色安全、文化内涵深厚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服务,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既要打好第一产业的基础,又要推动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还要延伸第三产业的价值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很好体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载体之一。许多经营业主在生产优质农产品做大一产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业做强二产,发展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农事体验等做优三产,有机地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了农村的发展空间。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消耗低、投资额度小、就业容量大、市场需求旺、综合效益高,农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均可参与,是创业创新者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大量的休闲消费,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无穷市场。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为创业创新者获取创意信息、休闲产品、开展众筹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移动通信、高速铁路、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大批投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弄潮儿,走“小、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了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休闲产品和服务,他们的成功,为农民创新创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十三五”时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脱贫为着力点,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创新创造为径,古朴村落为形,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创设,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

要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聚集上实现提升。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争取在规划指导、发展政策、公共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有大的突破。正在编制的《“十三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也要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作出部署。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发展特色各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大力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集村,从点状发展到片状打造,要有差异、成规模、有特色;鼓励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鼓励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在符合规划、保护环境、农民受益的前提下,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发展特色民宿,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要围绕丰富内涵,着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提升。认真抓好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在传统村落保护、文化遗产发掘、文化创意设计方面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合力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地方政府和部门要落实保护责任,重视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强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要围绕增收脱贫,着力在产业融合和利益共享上实现提升。要认真贯彻落实9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并将分层次、有计划地对贫困地区村干部开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手把手、面对面地帮助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能力。对资源禀赋有优势的贫困地区,要支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以及申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支持。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精准脱贫。

要围绕提档升级,着力在人员素质提高和设施改善上实现提升。安排好农业文化遗产培训,组织实施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支持和带动各地改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各地要立足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发展充实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基础服务设施,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专业村、休闲农业园、休闲旅游合作社,发展充实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

要围绕有序发展,着力在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上实现提升。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宣贯力度,指导各地分层次制定相关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各地要引导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在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景观;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传统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城镇、生态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显得日益迫切。

1 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快速建设时期,在城市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 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和自然景观高度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乡村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因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已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研究的紧迫任务。

在我国,乡村景观规划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新农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在规划和建设中,有些部门甚至照搬大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方式,造成了负面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建设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遭到蚕食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差,损毁耕地的数量惊人;三是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造成千村一面现象,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与意义

2.1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2.1.1 乡村地域的经济功能: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地域单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乡村形态不同,经济地域功能不同,乡村资源利用方式也不同。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2.1.2 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功能: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是乡村的自然遗产,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3 乡村地域的社区文化功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

2.1.4 乡村地域的空间组织功能: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空间结构表现在景观斑、景观道、景观廊和景观基所形成的景观特征。同时,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5 乡村地域的资源载体功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重要载体。资源的集约、高效和生态化利用,是提高乡村经济活动的效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1.6 乡村地域的聚居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是人类发展和居住的重要地域,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乡村人口仍然是人口形态的重要构成。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2.1.7 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乡村地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2.2.1 景观规划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传统景观的保护。景观不仅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资源的载体,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张和在更大规模基础上的开发利用,是景观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变革,使传统景观不断遭受冲击。

2.2.2 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建立协调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源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同时又旨在指导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完善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使城市化过程建立在充分考虑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与演变过程的基础之上,建立协调的城市 、区域发展模式。

3 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

农村特色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果园种植等模式逐渐成熟,乡村景观规划应体现出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乡村生态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等综合构成新的乡村景观格局正在形成。

3.1 乡村生态景观

根据特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和气候物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维持物种的原始构成,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特色生态景观,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耕地、森林及其他植被种植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构建生态环保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

乡村生态景观可以分为平原乡村景观和山地乡村景观。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视野开阔,规整的长方形农田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本底。少量的村庄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是乡村景观中的斑块,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是廊道,综合构成了平原地区乡村网状的自然景观。乡村农田景观规划要求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增加景观生态工程的建设内容,协调农田生产与土地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平原乡村环境。山地地形使景观更能体现地理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利因素。山坡上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乡村景观的本底,村庄及其附近的少量农田是其中的斑块,自然的河流和建设的公路是廊道。在人口密集的山区,人们对地形进行改坡型为梯型以便于农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地区则是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景观上便表现出了梯田和草坡的不同特色,高原地区的地质环境,是水土流失严重的深层次原因,但又能够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乡村生产性景观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乡村生产性景观是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争取与其和谐相处,体现出自然安详、天人合一的面貌。在绿色和生态环保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成为绿色经济的主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及果园种植等产业,力争体现产业结构特点,构建富裕文明的特色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可以分为乡村种植业景观和乡村养殖业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恢复独特的农业种植业,发展乡村种植园景观,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廊道的数量,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强化果树、蔬菜等产业,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养殖业景观为乡村景观带来丰富的内容和情趣。养殖业景观包括牧业景观和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以观赏、保护、研究为主要宗旨,加强保护动物的宣传和教育,分析动物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制定相应的环境建设措施,

3.3 乡村聚落景观

中国传统村镇聚落的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风水观和价值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聚落和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由此形成的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徽州民居、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闽南土楼、西南吊脚楼和傣家竹楼等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注重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4 结语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8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WWw.133229.COm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中港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liaoningtour.gogocn.com.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9

一、乡村旅游及其特点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近30年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己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关于乡村旅游,宄其本质有三点:一是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特征被商品化和整体营销;二是旅游活动内容及景观从广义上强调自然和人文的“天人并蓄”;三是乡村旅游虽是以大农业为依托而萌发出的一种旅游项目,但它在主导资源、主题、资金技术的依赖及主导者等方面与普通农业观光、现代农业观光有差异。其特点是:

1.旅游客源市场明确。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城市病”相伴而生,从而导致以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群,向往乡村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返朴归真因此,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愿到农村观光、度假和体验生活。同时,从地理区位上看,目前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者主要为城郊型旅游者和景郊型旅游者,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批向往连接城市与景区之间乡村的乡村旅游者正在出现,并且队伍日益壮大。

2.旅游者注重参与。乡村旅游不仅是观光旅游,它还包括在乡村进行的运动休闲旅游、保健旅游、科学旅游、传统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旅游等专项旅游和复合型旅游。在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中,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瓜果、蛋奶等农产品或直接参与种麦子、插稻子等农业生产以及养猪、养鸭、挤奶等农民家务,在体验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愉悦、满足猎奇心、丰富个性、增进与农民的友情、促进沟通和学习知识。

3.旅游产品开发注重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从旅游客体看,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以乡村的各种相关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活动等为重要内容,突出乡村意象;从旅游主题看,乡村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是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追求,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4.低成本、低风险且高效益乡村旅游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可获得多重效益由于乡村旅游是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旅游类型,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不需把注意力放在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开发上,只需提供并保持一种传统的、完全的乡村性,故开发难度小、成本低、投入少、产出多、建设周期短、设施服务面宽、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估算的投入产出比为1:10。

二、西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一个逐渐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里,以生态热、休闲热、绿色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己成为人们的渴求,并将日益升温。西部,特别是西部农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观念转变,政策扶持,条件改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人欣然接受了旅游致富的思路,与发展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一方面,西部各省区均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并把旅游业的发展植根于民众之中,也得到了 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以作为旅游业赖以成长和发展前提的交通为例,近年来,国家在加快西部地区国道主干道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西部大通道工程,将重点规划建设8条公路大通道;“十五”期间,规划西部铁路基建投资10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西部铁路预计将达1.8万公里,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将使西部乡村旅游特别是青藏高原的乡村旅游如虎添翼;一批改建扩建和新建的机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一部分己投入使用。

2.庞大的国内旅游需求市场。从客源市场看,由于受距离、交通、信息以及知名度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主要以国内旅游需求为主,而国内市场随着旅游需求主客观因素的改善而曰益壮大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500~800美元时,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展的时候,目前我国人均GNI按汇率折算己进入这一特殊区间;自1995年10月起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等3个长假期,我国城市居民己拥有可自由支配的110多天法定假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己被大众所接受。

3.西部自然景观丰富且品位高良好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构筑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平台。西部12省区市占据了第一级阶梯的全部和第二级阶梯的绝大部分,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富积的“基础资本”;山脉纵横、山川秀丽、森林草原、物产丰富、河流众多、戈壁沙漠、自然风光旖旎且品位高。有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列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3个,联合国《生物圏保护网》项目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4个和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此外,还有许多省、地和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4.西部人文景观多样且有不可替代性。良好的人文资源,将直接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燦,古文化遗存积淀丰厚,这些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仅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就有8个、国家历史名城34个。在西部拥有儒、道、释与外来的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及各民族自己的原始崇拜,还有与宗教信仰长期和谐共生的多样的宗教文化此外,由于西部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形成现存为数不多的多样社会文化。

5.西部民族风情浓郁且绚丽多姿。民族风情是最能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满足猎奇心理并从中获得悦美享受的旅游资源。西部有5个民族自治区,27个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2/3,55个少数民族中有49个分布于西部,民族风情浓郁。由此,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田园景观、民族聚落景观、民族建筑景观、民族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景观等。

三、发展西部乡村旅游是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通过对乡村旅游自身特点及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分析,不难看出,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克服西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限制因素,并产生藕合效应,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使农村劳动力这一“蓄水池”自动出清,农民受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阶段,这将使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加速,农民的非农化面临新的困难发展乡村旅游,可就地扩大农业人口就业容量,解决非农化难题这是因为,旅游业属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服务性产业,就业比为1:5;其次,旅游业就业门槛低,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再次,劳动就业培训成本较低,据测算,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和非农转移。不仅实现了“蓄水池”的自动出清,而且本着一切为“农”的理念,可以大作“农”和“土”的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长农产品增值链,改善西部传统农业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和食品的收入价格弹性系数的下降,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由过去追求数量上的满足转为质量上的提升,这一客观事实强化了西部农业生产的需求约束,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化解这一问题一方面,旅游者对以食、宿、行、游、购、娱等直接相关的六大要素为核心的农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农民通过对这些农产品和劳务的提供而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民和农村把传统的耕地、除草、收割庄稼等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劳务和旅游产品,传统的喝茶、喝酒、唱歌跳舞己转变为具有民俗民风的文化旅游产品,传统的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或旅游商品。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扩大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拉长农产品增值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新型产业。

3.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西部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i设广大西部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多,人均耕地面积或牧场减少,另一方面在小规模经营和务农比较利益下降的情况下,农民缺乏增加农业投资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建立有效的农业积累机制。无论在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等经济区域,还是在经济落后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经济区域,传统农业改造缓慢,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致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匈牙利和波兰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表明,乡村旅游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克服和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这一症结。一是乡村旅游以传统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风景、物产及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不过多依赖资本,较少使用专门接待服务设施,提供的旅游产品是传统、原生的乡村生活和环境,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林业和自然占地为主,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二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市场的导向下,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以游促贸、以游结友、以游招商和就地创汇;三是随着乡村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将有效促进城乡旅游一体化,使之成为资源、环境和市场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使西部农业由“散而弱”向“大而强”转变,并在此过程中,使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永久性转移,使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结构转化,加速西部地区的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西部“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四、开发西部乡村旅游的思路

西部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在突出“乡村性”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西部的优势及“三农”问题等因素综合考虑,强调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商品和劳务开发的主体多元化,突出乡村意象和构筑旅游大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三大效益

1.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多元开发。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要具有宏观和微观思考,即宏观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性乡村旅游业,维护和美化农业性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微观上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项目,增强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广大西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解决“交通”瓶颈,增强通达性。由于乡村旅游的接待主体是以村组为单位的集体或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政府、集体(企业)和农户应三位一体,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大农业和旅游业为依托,沟通农业、农民和农村与旅游市场的有机联系,多元开发,共同将乡村旅游这快蛋糕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