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12-09 17:22:39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 童心说 超越性 超越特征 经验性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童心说美学思想以“童心”概念为核心,其内涵包括:人心的本然状态、思想情感表现的真诚无伪和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以此为基础,童心说美学思想强调私心、真情和自由、激烈的情感力度,重视主体意识和情感内容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并把它们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标准,肯定了小说这种新文体在美学上的地位,在美学理论内涵和文艺实践现实两方面体现出了童心说的超越性特征。而这种超越性特征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的文化根源都是什么,它们拥有什么样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本质特征显示出来的美学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全面研究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我们实现对童心说美学思想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的真正了解。

一 童心说:一种经验性的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显示出来的超越性特征,体现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童心说从“童心”概念出发,重视个体私心、私欲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真情的真实展现,并以私心、主体和真情为前提,提倡在文艺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激烈的情感。这在“童心”内涵的内在逻辑上构成了一条以“童心”概念为起点的不断演进的脉络,从而形成了童心说美学理论,构成了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以及晚明美学思潮的重要内容。而这种超越性,作为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种整体性质,它的特征与文化根源将是我们在本节要进行探讨的内容。

1. 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特征:回归原初状态

从超越方式上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它在个人与社会、情感与伦理的关系中,选择了以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高度甚至畸形发展的群体和伦理因素的颠覆和超越。具体表现就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首先,李贽提倡的“童心”,在他看来是一种最初之心,也就是儿童之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焚书》卷三《童心说》)儿童之心同成人之心对比,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包括思想不受沾染的纯净之“真”和自身欲望情感的天然之“真”。儿童之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最初的本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同被“闻见”、“道理”所异化的成人之心完全不同,它代表的是更接近于人和人心的本来面目的状态。如前所述,李贽深受道家“初心”思想的影响,《老子》中有“圣人皆孩之”的说法(《老子·四十九章》),李贽吸收并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最初之心的价值同圣人所能达到的境界统一起来,在他看来,在认识方面处于原初的真实状态的儿童之心比社会伦理教育熏染下形成的成人之心更重要、更有价值。而认知上的纯净的真实只是儿童之心“真”的含义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它的“私心”意味。受到庄子反对“异化”的思想影响,李贽重视儿童那种自然天性和欲望情感的价值。儿童拥有最原初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其生理欲望是天然存在、可以不受道德伦理约束的,具有一种天然的合理性。一个儿童最大的自然就是“穿衣吃饭”,这就是他们的“人伦物理”(《焚书》卷一《答邓石阳》),除此之外,再没有成人心中所谓的“人伦物理”。儿童之心的“真”的这一层含义使童心说尊重人的天性自然和欲望情感的合理性,而反对伦理矫饰。针对当时集体审美意识中极端强化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社会、群体一极,以“闻见道理”沾染最初之心,以社会的伦理教化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望的状况,李贽找到了“童心”概念,把它作为整个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起点,以儿童之心那种最初的、本原性的“真”,去对抗强大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突出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其次,李贽的提倡的“童心”,强调“真情”的含义,重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处理情感与伦理的关系时,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伦理礼法对审美情感的压制。“真情”是童心说核心概念“童心”的另一个重要内涵,也是在“真心”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而来的。李贽重视情感真实的审美价值,认为:“盖声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认为文艺创作的动力来源是表现天性自然的情感,而不是可以凭借伦理礼法“牵合矫强而致”的,所以应该“以自然之为美”(《焚书》卷三《读律肤说》)。传统美学注重伦理礼法影响在人心中形成了后天的理智状态,而李贽重视的却是原初状态的先天感性情感的价值。针对当时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以伦理原则压制人的感性情感的极端状态,他试图以强调恢复人“真情”这种原初的感性情感来突破当时以理学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礼法对文艺创作的控制。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感性情感反抗童心说对于前代和当时的美学思想的超越,二者都是以回归原初状态来实现超越的,这就是童心说美学思想选择的超越方式。李贽重视的儿童之心和感情情感,不只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归,他也赋予了它们以新的时代特征,即近代性质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就具体表现在童心说超越性的近代色彩中。然而,就其超越方式的整体性质来和思维方式来说,仍然属于一种回归原初状态的超越方式。

2. 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特征的本质:经验性超越

童心说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情感反抗伦理的压迫,这种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是李贽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注重个人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的结果。李贽的“童心”概念的内涵受到了儒家(心学)、道家和禅宗思想以及前代文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然而,这一概念毕竟是李贽以自身的思想架构为基础,并由他第一次提出的,明代中叶以后独特的社会现实背景赋予了李贽关注现实和世俗生活的特点。李贽的思想具有异端色彩,一方面与他狂傲孤高的个性和圣人情结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市民阶层发展带来的世俗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感性价值的结果。如前所述,李贽一生思想丰富博杂,晚年甚至剃发,生活在佛寺之中,然而其本人却一直以儒者自居,秉承着儒家关注现实的人生态度。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他也敢于跳出传统礼法的限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也使得他有可能从现实的感性生活之中吸收新的营养,建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童心说》中对于文体演变的看法就体现了他关注现实发展,注重新的文艺现象的思想态度。“童心”概念的现实基础是晚明社会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新的时代力量出现的市民阶层的感性生活。对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人的天性情感欲望的合理性的认同,是李贽推崇“童心”,把“童心”作为其美学理论起点的前提。重视和关注现实生活感性特征,决定了“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感性直观的观照方式之上的,无论是儿童之心还是感性情感,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感性层面,对于它们独特价值的发现,是通过直观感悟的方式实现的。直观感悟不同于理性判断,它不经过逻辑的分析、推理,而是凭借对现实经验的直观把握和概括总结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加以判别、证伪,而要在实践应用中体现它的合理价值。直观感悟的关照方式的结果就是在最终得到经验论性质的结论。童心说美学思想采用的回归原点的感悟直观式超越方式,决定了“童心”概念及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的经验性性质。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来反抗当时的美学现实对于人的审美主体价值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扭曲和伤害,实现了对于前代和当时其他美学思想的超越。

3.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文化根源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性特征,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文化精神及其影响下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特征的文化根源,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建立在这种传统基础上的经验论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协调关系”成为了“天人合一”观念的现实历史基础。[1]然而这种观念在天人关系上却因“天”的概念的多意性而显示出了模糊的面貌。这种整体的模糊性特点,在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成熟之后被保留了下来,在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有机整体宇宙图式之后,更是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影响。汉初董仲舒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的要求,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吸收了阴阳家的五行理论,建立起了他的天人宇宙图式,“从而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2]这种具有系统性的五行图式,随着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的确立,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对他们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它与人们的抽象思维方式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的宇宙图式具有一种早熟的系统论性质,一方面使得它显示出了功能与结构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长期“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使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考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其结果是“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甚至包括数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论水平。”[3]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影响下,中国人习惯于一种感性直观的认识方式来对事物进行把握,这决定了它的认识结果的经验性思辨特征。就大的文化背景来看,李贽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成熟总结阶段,以儒家为主、兼具道家和禅宗的中国传统思想,仍然是李贽思想体系的重要渊源,这样的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李贽美学思想的经验性思辨特征。童心说试图以“童心”概念来反抗伦理教化对审美主体的异化和对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扭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通过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超越,这种超越方式所凭借的直观感悟观照方式,让童心说显示出了经验性特征。这种特征的中国文化气质,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相似理论的比较中,可以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马斯洛作为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因其需要层次说和“自我实现”理论而被人们了解,他在讨论“自我实现” 问题时提出的“第二次天真”理论,是一种具有美学性质的思想。这种理论认为在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二级过程和原初过程的综合,前者处理的是意识到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后者则只出现在精神病患者和儿童身上,负责处理无意识、前意识的问题,文艺创作既有成人的理性因素又有儿童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体现了“健康的儿童性”的“第二次天真”状态使文艺创作的主体心境“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4] “第二次天真”理论与李贽的童心说都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都试图通过它来解决审美主体的异化和文艺作品审美本质的扭曲问题,以实现超越。然而,“第二次天真”理论与童心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提倡儿童心理状态的审美价值是为了将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从而使人们对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的认识更加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文艺创作的实践。“第二次天真”理论在处理文艺创作中非理性的儿童心理状态和理性的成人心理状态的关系时,并不没有偏废现象,它在反对原有的只重视理性现实意识的做法的同时,也要求人们要看到儿童代表的非理性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是一种批判之后的补充和否定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了理性上升的超越特征。相比之下,童心说理论对当时审美现状的批判则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的,没能经过理论分析找出它的弊端所在,进而寻找一种更加符合审美活动本质规律的新的概念和理论去实现对文艺现实和前代美学思想的超越。这与当时的时代仍处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晚期,新的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仍然不够成熟、无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新的审美因素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和思想传统及其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使人们满足于原始系统论的天人和谐,“模糊”成为了“中国文化理论特色”[5],培养出了中国文化的经验性思辨特征。李贽在《童心说》中对于童心说美学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童心”概念的涵义和“童心”对文艺创作的价值方面,对于“童心”概念现实和逻辑基础并没有涉及,这显示了童心说理论的模糊性和不完整性。同时,童心说把向感性现实层面回归,将感性的儿童之心和情感作为对抗极端强调成人之心和伦理因素的文艺创作现实与美学思想的武器,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经验性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影响,使得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

转贴于 二 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局限性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使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独特的文化根源既赋予了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很大合理性,也使它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1. 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合理性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以“童心”概念为理论起点,重视私心和情感在文艺创作主体心理结构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超越宗法伦理对人心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异化,它的理论建构是基于直观感悟的观照方式之上的,其超越性具有经验性特征,而这种经验性超越方式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普遍的经验论思辨水平有关。童心说所代表的,正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模式下带有中国文化精神和思维特征的美学理论,它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因素,也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合理性的体现。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方面。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及文化的连续性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美学能够在二元对立世界之先,在更为始源的状态下思考美的本质问题。”[6]李贽以直观感悟方式把握的“童心”概念,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更为始源的状态”的。对于儿童之心的原初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重视,造成了童心说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美学本体的独特面貌,使它思考了审美活动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内容上更加切近了审美活动那种融合了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和思维等审美感受心理形式的复杂面貌和本质规律,显示出了“简单”的深刻性。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作为这种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五行宇宙图式,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思想理论呈现出模糊的面貌特征。“模糊性就是不能用公式定义表达出来,不能给予形式化,不能让人明确地检验其对错。”[7]这种理论和思维上的模糊面貌,主要体现为轻工具、重心灵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宇宙图式的系统性和超前性使中国人较早地认识到了工具的局限所在,而没有走向重工具的技术之路,因而也就避免了西方文化中工具理性的局限。同时,与轻工具相适应的就是重心灵,即“强调经验、体验和直觉,对外物仰观俯察,用整个心身体验,指导悟出最精微处”。[8]不依赖具体工具的中国人选择了用整体的心灵去把握天人合一的世界的奥秘,试图使人的心理在最深的层次上与宇宙万物相通。这与那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融合而产生审美愉悦的状态是相通的。童心说就是以直观感悟式的整体心灵和情感,去挽救审美主体心理的异化状态和解决文艺创作的非审美化问题的,它的经验性超越性质的直观感悟和整体心灵的把握方式,是一种中国式的审美观照,强调以整体心灵去把握复杂的宇宙万物,以有限的审美体验去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无限的心灵自由。在这种注重心灵的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下,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复杂性特征,而没有把文艺创作的价值简单地降低为传统的伦理教化功能。“童心”概念,体现出了李贽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把握能力,使童心说比起强调文艺创作的伦理价值的前代美学思想,乃至强调明晰的同时代西方美学思想,都更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虽然选择了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童心说却因为它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而在美学思想领域显示出了一种“简单”的深刻性和原初意义上的合理性。

2. 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局限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造就了童心说美学思想直观感悟式的认识方式和经验论的思辨水平,使它选择以归原初归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当时审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拨和超越。这也造成了这种美学思想在经验性超越方式上的局限性,使它在超越了前代及当时其他美学思想,启发了当时和后世的审美实践的同时,也缺少了一种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超越态度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它由文化根源及其思维特点决定的历史性晚出和理论性“浅薄”上。首先是它的历史性晚出。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坊市制度解体,商人地位开始上升,市民阶层出现,他们倾向于提出自己的精神文化要求。然而,至明代中叶李贽提出“童心”概念,开始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群体转向个人、从伦理转向情感,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这种新动向才得到了确认和肯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童心说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胜利,然而却是一种迟到的胜利。用于指导和引领文艺创作的美学理论的晚出,限制了新的文化因素在中国美学中的发展,也就限制了中国美学本身的发展。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历史性晚出,正是其文化根源造就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结果。农业生产、宗法血缘和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的着眼于整体功能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思想理论的模糊面貌。模糊的理论思想不重视认识明晰的意义和工具的作用,一方面使人们不会把事物从整体系统中孤立出来加以考察,避免了形而上思维方式无法把握整体的缺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们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及其思维模式的长久遵从,无从反抗,只能在这一思想传统之下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做“表层的超越”[9],由此引起的对文化发展中的新因素的不敏感,或不能对这种新因素的意义进行及时、合理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种思想理论在诞生时间上的滞后性。美学思想领域的变革缓慢,代表的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的童心的“人欲”涵义的历史性晚出,就是受到了这种模糊理论面貌限制的结果。其次,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造成了它在理论性方面的“浅薄”。李贽所处的时代,市民文艺繁荣发展,然而这种现实并没有受到士人阶层的重视,他们仍坚持以封建正统的诗学理论规范当时的文艺创作,甚至在面对文艺创作萎靡衰颓的状况时,主张以复古的方式实现超越。李贽的童心说同他们相比显然具有进步意义,却也没能最终摆脱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的影响。“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李贽对于现实生活进行的直观感悟基础上的,直观感悟的把握方式一方面使童心说更加适应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征,帮助它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实现了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超越;另一方面,童心说美学思想也因为这种符合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性思维特征原则的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经验论思辨水平的限制。这种局限,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美学史中的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对比中,表现得更为清晰、具体。“现象学是代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潮流的三大主要哲学流派之一”[10],它的巨大影响波及到了美学领域,对当代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主张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来弥合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割裂,现象学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现象学美学和童心说美学思想都重视事物的感性现实,试图通过对事物原初状态的把握来获得的最终的真实,实现对事物审美本质的把握。然而现象学美学又与童心说美学思想不同,它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美学中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高度发达的前提和基础上的,是对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割裂整体、遮蔽真相的局限的反思和反抗,目的在于克服它们的缺陷,达到真正的“真实”。现象学重视的感性现象,强调的原初状态是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更高的感性的否定式上升的结果。而童心说则是回归到感性的情感和欲望、童心和人的原初心理状态,以童心对抗成人之心,以感性对抗理性,以对混沌一体的整体的直观把握来现实对审美本质被遮蔽的问题的“超越”。缺少理性反思往往会削弱反抗的力量,缺少明确的新美学要素的理论建构也常常显示出不够明晰和深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下的童心说美学思想,因模糊的思维惯性而形成了历史性的“晚出”,因缺少理性反思和新要素建构而显示出了理论性的“浅薄”,这些共同造成了童心说美学思想在超越性方面的局限。

三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意义

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内涵和超越性特征进行特殊性考察,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认识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美学史研究和观照当前文艺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具有美学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 美学史意义: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特征,有助于通过它来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这也是研究童心说超越性特征的美学史意义所在。在独特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与文化根源,以及这三者影响下的李贽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的共同作用下诞生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拥有独特而复杂的超越性特征,在晚明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都拥有独特的地位。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中国文化熏染痕迹和典型的中国思维方式的特点,使人们对于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理解,具备了重要的美学史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美学史的本质特征,进而更好地处理民族美学和世界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经验性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具体考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度以及二者共同造成的天人合一宇宙图式和思想传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美学思想,使它更加倾向于关注人的生命本体、心灵和内在超越,不同于西方美学“出于理论体系的需要而非生命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11],这种美学特征使中国美学呈现出了注重人的整体心灵内在超越的面貌。中国美学思想没有像西方美学思想那样拥有严格的概念、范畴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了一条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的关注天人关系中人的心灵的内在超越之路,试图以审美活动的方式实现对于有限时空的超越,获得无限永恒的愉悦的心灵体验。因为重视心灵的美学倾向,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整体模糊的理论思维特色,中国美学思想对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复杂性的把握,比起西方美学更加全面深刻,它在动态的系统中,以整体的直观感悟和文艺实践的经验总结的方式获得的认识,更加符合人类心灵的复杂和深邃的特点,切近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中国美学的独特价值,启发我们在认识中国美学同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关系问题时,不能一味地以西方的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和逻辑范式来强制规范中国美学思想,将它们作为判断中国美学思想价值的标准,而是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中国美学的独特性,既认识到它基于自身文化特性而体现出的系统性、超前性和合理性,也看到它的模糊性、经验性和局限性,对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2. 现实意义:观照和指导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特征及其文化根源,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具体问题,观照和指导当代的审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童心说美学思想对于文学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心理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启示我们在面对当代美学和艺术实践时,采取一种重视审美意识的原初状态、更符合文学艺术本质和独立自足性的审美态度。当前的中国,大众文化崛起,具有大众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蓬勃发展,这些文艺创作在内容方面体现出了现实化和娱乐化的特征。这与“童心”概念诞生的晚明时代市民阶层地位上升,表现市民阶层情感欲望和文化要求的市民文艺蓬勃发展,更加贴近现实的小说和戏曲创作繁荣的状况具有相似性。在这一前提下,关于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遭遇的娱乐化的市场原则与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之间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或许可以从童心说美学思想中得到启发。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到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的方式来实现对文艺创作审美本质的回归,与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它带来的个体意识觉醒和对个人情感欲望的尊重,以及对文体创新的肯定,都符合市民文艺发展的要求,自李贽开始并影响到金圣叹的小说点评就是证明。童心说对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提示我们在处理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的市场原则与审美本质的矛盾问题时,将注意力返回到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和文学艺术的本体上来,重视文学艺术的现实性,以坚持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本质为前提,兼顾娱乐性和市场原则,而不能为迎合或者采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艺创作。其次,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的认识,也提醒我们重视创作主体的自我完善和理性反思的作用,从创作源头上赋予文学艺术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动力,提高它们的审美价值。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传统所造成的理论模糊性和经验论思辨水平。这种文化特征通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既使在今天的文艺实践中,也常常能见到它的影响痕迹,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的文学艺术作品缺少理性反思和自我超越意识的特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审美创作主体重视自身思想的丰富、自我修养的提升以及自我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创作出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由此可见,全面、理性地认识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源,挖掘它们的合理内核,反思它们的局限,用以观照和启发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正是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2][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02、137、161页

[4] 马斯洛著.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5]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页

[6][11] 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M].巴蜀书社.2003年.第27、30页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基于文本图像检索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 基于语义检索 个性化Web图像检索

一、引言

目前,Web图像检索技术和模型层出不穷,可大致分为基于文本的检索、基于内容的检索、语义图像检索和个性化的Web图像检索四种。下面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二、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

20世纪70年代,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TBIR)得以发展。目前,该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但需要较多人工参与,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张图像的理解也不相同,这就导致对Web图像标注没有统一标准,因而检索的结果不能很好地符合用户的需求[1]。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Web图像数据不断动态更新,采用人工方式对图像进行广泛标注也无法实现。

三、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

上世纪90年代,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产生。它主要采用图像的视觉特征来表示图像的内容,然后通过特征匹配算法进行图像检索。

(一)图像特征提取

图像的特征主要包括底层特征和语义特征。目前的CBIR系统主要使用图像底层特征来检索图像。底层特征主要包括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定量特征。目前,颜色特征主要有颜色直方图、颜色矩和颜色相关图等。纹理特征有Gabor变换、塔式小波变换、灰度共生矩阵等。而形状特征表示主要有基于边界表示法和基于区域表示法。此外,近些年许多学者也研究了基于文本和视觉两种信息在内的Web图像检索,如文献[2]中提出一种融合文本关键词和图像视觉内容的Web图像检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Web图像检索质量。

(二)图像相似性匹配

图像检索的匹配策略大致分为完全匹配和相似性匹配。完全匹配是指两张图像的特征完全相同时图像匹配成功;而相似性匹配是指两张图像特征间的距离在某一阈值内匹配成功。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中,图像底层视觉特征对比的相似性检索匹配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

底层的视觉特征不能代表图像丰富的内涵,使得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出现了基于图像语义的检索技术,主要包括语义层次模型、语义的提取方法和语义表示方法三方面内容。

(一)语义层次模型

图像语义是有粒度的,即具有层次性,所以可采用多层结构对图像语义进行分析。

一般,根据图像内容可将图像分为特征语义、对象和空间关系语义、高层语义3个层次。特征语义利用图像的视觉特征及其组合进行检索。对象与空间关系语义,是分析图像中对象的视觉特征、空间关系、位置等信息,得到图像的语义描述。高层语义涉及到图像的场景语义、行为语义和情感语义,该层语义是根据人的知识理解而来,主观性较强,提取工作较复杂。

(二)语义提取方法

图像语义的提取是由底层特征向高层语义映射的过程,但现今的技术水平,直接根据底层的视觉特征推理出图像高层语义很困难,目前主要方法有基于知识语义提取、基于人工交互语义提取和外部信息的语义提取。

(三)语义表示方法

语义表示方法主要有文本表示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知识表示法。文本表示法是用文本对图像或图像区域进行解释。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如语义网络、数理逻辑等,该方法能够表达较为复杂的关系,具备较强的模糊匹配能力,但目前通用性的知识表示模型尚不存在。

五、个性化Web图像检索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的数量急剧增加,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符合个人需求的检索结果,个性化Web图像检索成为研究热点。个性化的实质是针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策略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个性化图像检索则是根据用户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主动学习和记录用户的兴趣信息,推测出用户的兴趣需求。用户兴趣模型(User Preference Profile)是个性化图像检索的核心,它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兴趣信息,通过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建立初始用户兴趣模型,经过长期地学习,不断更新用户兴趣模型,最终可以得到用户的兴趣倾向,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由于获取用户兴趣面临低层特征和高层语义之间的“语义鸿沟”问题,一些学者作了研究,如HE等人[3]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个性化图像检索的用户兴趣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弥补语义鸿沟。QIU等 [4]提出基于用户多媒体数据管理模型的个性化图像检索,建立用户多媒体数据管理模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图像检索。文献[5]为了在个性化搜索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挖掘到用户的潜在兴趣并进行相应的聚类分析,提出采用潜语义空间的Zipf分布的特性,并结合PLSA(概率潜在语义分析)来获取全文的语义。

六、总结和展望

图像检索从基于文本的检索发展到语义检索,经历了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基于图像语义检索,充分利用了图像的语义信息,提高了图像检索的速度和质量,应用前景广泛,但仍存在如何改进语义提取方法以及语义描述方式等难题。目前,个性化Web图像检索成为主要研究热点,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语义鸿沟,建立和改善用户兴趣模型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珂,赵继东,曾家智.一种适合Web图像检索的图像降维算法研究.计算机科学.2006,33(5):255~260

[2]黄鹏,陈纯,王灿,卜佳俊,陈伟,仇光.使用加权图像标注改进Web图像检索.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3(12):2129~2135

[3]贺琳,张菁,沈兰荪.个性化图像检索中用户兴趣模型的构建方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1):168~17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3

结合Matlab和ACCESS实现了一个基于形状的图像检索实验系统,建立了用户界面,选取与设计了4个图像测试集,使用检索性能评价方法对形状特征的检索结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所提出改进的形状特征进行检索取得了较好的检索效果。

关键词:基于形状的图像检索;形状特征;小波-傅里叶特征;检索性能评价

Research of Shape-based Image Retrieval

ZHAO Chen,REN Yumiao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

Abstract:Shape-based image retrieval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Current shape-based image retrieval techneques mainly focus on shap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feature similarity evaluation,combination of shape,color,texture features in image retrieval,and combination of shape feature with semantic feature in image retrieval.This paper analyzes key techonologies of Wavelet-Fourier Descriptor,and improves some feature extracting methods.A testing system of shape-based image retrieval is completed with MATLAB and ACCESS,a user interface has been established.4 different image databases for testing performance of retrieval have been chosen and designed,and performance estimation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objectively estimate shape descriptor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our shape descriptor has good retrieval performance,is more consistent with human perception.

Keywords:shape-based image retrieval;combination of shape;wavelet-Fourier descriptor;retrieval performance estimation

1 引 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Internet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正在快速地进入一个信息化社会。现代技术已能运用各种手段大量地采集和产生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数据,人们对多媒体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量和频繁。图像信息是多媒体信息中最常见的一种,也具有多媒体信息数据量大、抽象程度低的特点。如何从海量的图像信息中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即图像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检索显得日益重要。随着人们对图像信息的巨大需求的增长,产生了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中对图像的检索。这种基于文本的检索技术所利用的人工标注方法存在局限性,经常检索出来大量的用户不感兴趣的图像,但在没有更好解决办法的情况下,用户只能继续使用。因此如何对图像的内容自动、客观、全面地进行特征提取,真实有效的表示图像内容,帮助用户快速有效地访问感兴趣的图像有着极大的研究需求和迫切的需要,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ontent Based Image Retrieval,CBIR)技术恰好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在实际的应用中,图像数据库及其检索的研究对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医学图像管理、卫星遥感图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地理信息系统、犯罪识别系统、商标版权的管理,生物的辨识分类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图像检索便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1]。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文本和关键字的图像检索技术(Text Based Image Retrieval,TBIR)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对图像进行人工标注关键字进行检索;另一种就是根据图像的外部信息,如图像文件名、目录名、路径名和周围的文字说明信息等进行检索,这是目前图像搜索引擎采用最多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量注释性文字的手工输入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不同的人对图像的理解存在主观性;简短的文本描述难以体现图像丰富的内容;因此常常检索出许多无关的结果。

针对基于文本和关键字的图像检索技术的局限性,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Content Based Image Retrieval,CBIR),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它是基于图像视觉特征的图像检索,根据图像所包含的颜色、纹理、形状、空间关系以及它们的组合特征等信息建立索引,并且通过图像特征向量间的距离进行相似性度量。CBIR综合应用了图像工程、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直接比较图像的内容,更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冠名”以来得到了国内外信息领域科技人员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许多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视和关注,成为了图像、数据库技术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大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我国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在图像特征的提取与表达、图像检索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图像特征的相似性度量、图像检索系统的性能评价、图像检索的网络化应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开发出了一些应用系统。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主要有:IBM公司开发研制的商用图像检索系统QBIC(Query By Image Content)[2]、MIT的Photobook[3]系统、Columbia的VisualSeek[4]和Webseek[5]、美国UIUC的MARS[6]等。另外,一些国际标准,例如MPEG-7对于多媒体内容的描述标准化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尽管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获得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但它涉及许多领域,要将它真正应用于实际仍面临许多挑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基于形状的图像检索技术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4

(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

2.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本文运用特征价格模型,以沧州市二手房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沧州市主城区二手房交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二手房价格的特征变量数据,构建沧州市二手房价格估价模型。

关键词 ]特征价格;二手房;价格;评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70

1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在二手房地产评估中,广泛使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种传统方法;这几种方法存在着主观随意性、无法反映市场实际情况、资本化率不容易确定等问题。故将特征价格模型引入到房地产估价中,并从住宅类房地产特征价格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住宅类房地产价格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出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沧州市二手房价格估价模型,对其特征价格进行分析。

2特征价格模型及应用

hedonic是因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属性的系数值以及属性带给消费者的愉悦和满足感,其实质是从产品的异质性出发,把产品价格分解为特征价格,并通过市场交易数据估计出产品特征的隐含价格。住宅特征价格模型主要研究的是住宅属性的隐含价格。住宅特征价格是指在竞争性市场的均衡条件下,住宅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购买住宅各种属性特征所带来的满意程度。

2.1基本模型

价格P与商品特征之间的关系表达为:

线性函数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均以线性形式进入模型,回归系数对应着特征的隐含价格。

2.3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是以沧州市主城区二手房为研究对象,沧州市主城区分为运河区和新华区,根据沧州市主城区交通道路,划分为14个均质区域,选取280个二手房价格数据。同一均质区域内的价格相对在同一水平上。本文样本数据主要是沧州房地产交易中心、沧房经纪、搜狐沧州房产等信息网,结合小区实地调查获取。

2.4特征变量的选取及量化

本文在住宅区位、结构、邻里三大特征的基础上,主要选取的特征因素有繁华程度、交通情况、基础配套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教育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房龄、楼层、景观、建筑结构、朝向、室内装修12个因素(见下表)。

2.5二手房特征变量回归分析

本文将样本数据输入特征价格模型,利用SPSS 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计算,进行多元回归,可得到模型参数。选取最小二乘法作为进行模型估计的方法。

通过SPSS 19.0软件计算,得出线性模型相关系数R=0.945,拟合优度R2=0893,这就说明了模型具有较强能力。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值 Sig=0.000,其小于 0.01,说明了该回归方程是具有高度显著的,F=34.634,表明了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评估价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模型D-W=1.703,其值小于2,根据序列相关检验的原则,可以得知模型的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

2.6模型结果

通用以上分析,得出沧州市二手房价格估价模型如下:

式中:X1——繁华程度;X2——交通情况;X3——基础配套设施;X4——生活服务设施;X5——教育配套设施;X6——物业管理;X7——房龄;X8——楼层;X9——景观;X10——建筑结构;X11——朝向;X12——室内装修。

从上面估价模型得出:

繁华程度、房龄、楼层、装修程度与二手房的评估价格呈负相关。随着房龄的不断增加,表明了住宅类房地产所剩余的价值是在不断地减少,所以评估价格降低;繁华程度的增加使居民生活更便利,但环境变得嘈杂,噪声、汽车尾气等污染,反而使得生活质量降低,引起评估价格的降低;多层二手房楼层越高其价格越低;装修程度受到个人喜好程度制约,对于二手房来说,即使是豪华装修,但与购房者的兴趣爱好不符,从而增加了装修拆除重新装修的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其后期成本,使得交易价格降低。

交通情况、基础配套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教育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景观、建筑结构、朝向等特征变量与二手房的评估价格呈正相关。这些因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购买二手房时均会着重考虑这些因素,模型中的系数水平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

3结论

本文运用特征价格模型来定量分析城市房产价格,通过特征价格的视角,理解房价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建立沧州市区二手房的特征价格模型。由于使用价格数据比较真实可靠,特征价格分析评估的结果更接近实际应用效果,对于二手房价格评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施建刚,白庆华,戴金波.三种房地产估价方法相互关系的研究析[J].中国房地产,2000(10).

[2]温海珍,贾生华.基于特征价格的房地产评估新方法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6).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5

1.1主元分析原理对于一幅人脸图像,用f(x,y)来表示,这里x和y指空间中的坐标。实际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人脸图像f(x,y)在空间坐标和灰度上都己经被离散化了,因此可以用一个矩阵来表示一幅人脸图像,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对应图像中的一个像素点,而矩阵中的相应元素的值对应该点的灰度等级。选择人脸库中每个人一定数量的图像构成训练集,其余形成测试集,用于测试系统性能。一幅N×N的图像按列相连可构成一个N2维列向量,通过主元分析方法用一个低维子空间来表示原始图像[3]。设训练集中有M幅大小为N×N的人脸图像,将每幅图像看作是长度为N2的列向量,记作[x1 x2…xM ]。用μ表示M幅人脸图像的平均向量:μ=1M∑Mi=1xi(1)求出每一幅图像与平均向量的差异,把差异运用KL变换,用训练集的协方差矩阵作为产生矩阵,即S=1M∑Mi=1xi-μxi-μT=1MQQT(2)光学仪器第36卷

第2期全星慧,等:基于PCA与贝叶斯决策的人脸识别算法

其中:Q=[x1-μ,x2-μ,…,xM-μ](3)1.2基于KL变换的人脸特征子空间提取KL展开是图像压缩的一种最优正交变换。人们将其应用于特征提取,形成了利用子空间投影进行模式识别的基础。为了求N2×N2维矩阵的特征值和正交归一的特征矢量,直接计算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引出奇异值分解定理(SVD)[4]:设秩为r、大小为n×r的矩阵X,存在两个正交矩阵:U=[u0,u1,…,ur-1]∈pn×rUTU=1(4)

V=[v0,v1,…,vr-1]∈pr×rVTV=1(5)以及对角阵:Λ=diag[λ0,λ1,…,λr-1]∈pr×r且λ0≥λ1≥…λr-1(6)满足X=UΛ1/2VT(7)其中,pn×r、pr×r分别表示矩阵的大小为n×r,r×r,λi(i=0,1,…,r-1)为矩阵XXT和XTX的非零特征值,ui和vi分别为XXT和XTX对应于λi的特征矢量。推论U=XVΛ1/2(8)故由式(2)构造矩阵R=QTQ∈pM×M(9)容易求出其特征值λi及相应的正交归一特征矢量vi(i=0,1,…,M-1)。因而S的正交归一特征矢量由推论可得ui=1λiQvii=0,1,…,M-1(10)经KL变换可以得到一组由大到小特征值λi对应的特征向量ui,称之为“特征脸”。有了这样一个由“特征脸”组成的降维子空间,任何一幅人脸图像都可以向其做投影并获得一组坐标系数,这组系数表明了该图像在子空间中的位置,从而可以作为人脸识别的依据。2贝叶斯决策理论及人脸分类识别

2.1贝叶斯决策理论及规则贝叶斯决策理论是统计模式识别中的一个基本方法[5]。已知总共有c类物体,讨论在下列条件下对某一样本按其特征向量x分类的问题[6]:(1)各类别ωi=1,2,…,c的先验概率P(ωi)及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p(xωi)已知。(2)类别数一定。贝叶斯公式为P(ωix)=p(xωi)P(ωi)p(x)=p(xωi)P(ωi)∑ci=1p(xωi)P(ωi)(11)最有代表性的决策规则分别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判决准则和基于最小风险的判决准则。本文采用基于最小错误率的判决准则,即若P(ωix)=maxj=1,2,…,cP(ωjx),则x∈ωi(12)2.2训练样本特征统计利用贝叶斯决策进行分类,首先需要求取各类样本的统计特性,即通过对各类训练样本在特征空间上的投影,得到每一个样本的特征向量,并对各类训练样本的特征向量分别求均值和协方差矩阵。

2.3测试样本特征提取及分类识别对测试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投影,得到特征向量。利用测试样本的特征向量及各类训练样本的特征向量均值和协方差矩阵,分别计算各类的类条件概率密度及先验概率,从而可以计算得到测试样本的各类后验概率,根据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规则,后验概率较大者,即为测试样本归属类别,从而给出分类识别结果。3实验分析本文采用ORL人脸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40位人脸图像数据,每人10幅,共400幅图像组成[7]。每幅图像的分辨率为112×92,灰度级256。这些图像面部表情、面部遮掩物、时间、光照等各不相同。本文任选库中4人,各任意选取5张图像作训练样本,这4人的训练图像如图1所示。将训练样本进行主元分析,提取特征子空间,同时将各类训练样本投影到子空间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对各类训练样本的特征向量求均值和协方差矩阵,并计算各类的先验概率及类条件概率密度。

图1读取的人脸训练样本

Fig.1The face training samples

图2测试样本

Fig.2The test sample

表1测试样本所对应的后验概率

Tab.1Posterior probability of the test samples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4.809 4×10-222.625 9×10-246.909×10-224.098 4×10-20

在第四类人脸图像中,任选测试样本以外的一张图像作为测试样本,其测试样本如图2所示。将测试样本投影到特征子空间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利用式(11)计算测试样本的后验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最后根据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规则得出测试样本属于第四类。实验比较了不同数目的训练样本下,该人脸识别算法的识别率。从ORL人脸库中随机选取4,5,6,7,8幅图像作训练样本,剩余图像用作测试样本,对不同数目的训练样本各重复实验10次,识别率都在97%以上。4结论本方法结合主元分析提取人脸特征及贝叶斯决策实现分类识别。主元分析能有效地提取原始人脸图像特征,而不依赖于面部表情,光 照等因素,不仅降低了运算量而且保证了特性的稳定性,而使用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规则进行分类,算法不仅简单实用而且大大提高了识别的速度。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识别的准确率比较高。参考文献:

[1]刘艳丽,赵跃龙.人脸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5,31(3):1011.

[2]朱树先,张仁杰,郑刚.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J].光学仪器,2008,30(2):3133.

[3]全星慧,于丽,计春悦.基于主元分析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24):60636065.

[4]陈元春.基于矩阵主成分分析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264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6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解决青年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对自己性格特征定性、把握不准的问题;解决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思想压力等方面思想意识不自觉、不主动,方法手段不经常、不科学等系列问题。

(2)解决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解决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与院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对青年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思想压力内容、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诸多个“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看法不统一、办法不统一、缓解和解决的步伐不统一、外在因素和内在关系的结合不统一等等方面的矛盾。

(3)解决学科设置、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在青年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上,条块分割、重视程度迥异的问题;解决当前专业课授课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灌输联系不紧、涉及不够,以及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办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解决师资力量偏重专业课、看重试卷得分,相对忽视对青年学生在人格修养、人格锤炼、心理健康、提升缓解思想压力的能力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4)解决单一偏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招呼、守纪律、刻苦发奋,相对忽视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处世心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感知正确的人生责任,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效果和目的上看成“单打一”的问题。

(5)解决对青年学生初、高中时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掌握不准的问题;解决管理、教育、授课、机关等方面因人员调整等因素,造成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脱节、教育与引导脱节的现象。

(6)解决院校全面了解学生渠道较少,特别是了解其从小到大的心理状态、性格变化规律不够的问题;解决了解其学习情况多、渠道办法多,而在了解其为人处事、思想意识、立身做人等方面,载体、渠道相对较少的问题。

(7)解决院校与社会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关注层次不一、心理测试方法不同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当前就业单位了解学生一贯地、系统地心理状态资料很少的问题;解决院校在推荐学生就业、评定学生全面素质等环节,心理素质方面依据不充分、方法不完善、操作欠科学的问题。

(8)解决院校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籍贯地域传统性格特征等方面,办法单一的问题;解决了解掌握学生家庭、亲属、社会主要关系的心理学基本要素不便于操作的问题,特别是解决难以了解其是否有精神病遗传史、家庭重大变故史、反常行为表现史等问题。

(9)解决因当前院校对学生整体心理状态,评估体系不健全、资料不具备、底数不清楚,在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教育疏导、预防自杀事故案件等实现安全发展上,效果和招法亟待提高与亟待科学的问题。

2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基本含义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主要是指:在大、中专以上院校,对在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逐步进行心理学学科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与预测、教育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按照《档案法》、《教育法》和心理工作科学体系,对在校学生的人格种类、性格特征、心理基础、心理状态、心理病症等情况,进行统一的采集、管理、研发、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工作,为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全面了解自己,提升院校教育管理效益,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事故案件概率,实现安全、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心理学技术支持;也是更加科学地、全面地掌握学生底数,给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参考的一项辅工作。

3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

(1)个体上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特征数据库。主要收集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家庭成员心理状态调查函、每学期心理状态、人格种类、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压力、调适手段、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内容。

(2)整体上建立各个班级、科系、专业的学生心理特征状态库。主要收集各个班级、科系和不同专业的重要心理数据与特征;显示各个层次、各种管理教育方法、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

(3)体系上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主要建立各项数据采集制度、采集时间、衡量和评估机制、保密和使用范围等内容;建立研究和总结成果向教学管理一线进行实践的办法、尺度等;明确各级在校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上的职权划分、纪律要求等。

(4)方向上重点整合院校心理工作方面的软硬件资源,引导改进院校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探索依靠心理学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办校质量的新路子,研究促进院校和谐氛围、德育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新举措,拉动培育各级为学生当前与今后、能力与人格、智力与心理等全方位负责的新思维。

(5)核心上重点整理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征,为院校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等提供有力的客观分析、理论依据和办法建议;为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积极反馈意见建议、参考依据。

(6)环节上大力突破一般档案工作难于大张旗鼓、难于引领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不断开创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在坚持保密原则、心理学固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学基础知识辅导、心理问题帮扶活动等,引导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自觉在心理问题上找办法;在交友、婚恋、和谐关系、挫折、就业等方面主动调整良好的心态,塑造良好的人格,锤炼良好的品格。

4开展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一项新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原有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拓展,又是院校教学与管理、功能与效能的新尝试。为了确保正确展开,达到兴利除弊,发挥最大效益,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1)心理特征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档案的定义及档案学科的内涵问题。因此,心理特征档案应有的本质属性,必须合乎原本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档案”,也必须允许保留与其较为匹配的内涵和特征。应当界定的属性内涵为:必须坚持它的原始纪录性,同时发展“结构说”、“备以查考性”以及电子档案的理论属性,最大化地保持“原本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属性。

(2)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应该是具有本源性、潜在性、多元性、增殖性、时效性和相对性,其价值实现规律应当是主导律、扩充律和衰减律占主要成分,扩散律实现不大。其作用主要存在于“院校本位化服务”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源服务”两个方面,主要在于“资政学生全面发展”。

(3)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与模式。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防范和教育。虽然具有有限性,但基本保持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院校本位看,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休闲功能”。运行模式上基本上属于电子、虚拟和数字化。

5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把在校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显然是一项新举措、新探索,类似当前院校的档案工作,又区别于传统的档案工作;既关联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人员,又关联着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员与体制。因此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勇于尝试、科学运作。

5.1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1)传统档案工作的制度上要有新逾越。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数据采集制度与环节等方面,当前与心理学学科所要求的制度还不匹配。比如需要管理、保密的范围就不接轨,哪些该录、哪些不该录等问题,距离较大。

(2)各级思想认识上要有新高度。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属于院校心理工作、全面建设的奠基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具体步骤上方法各异;比如有的院校仅限于管理范围,有的院校局限于德育教育范围,有的把其看作第二课堂。

(3)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上要有新突破。此项档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共享、服务多方”,但当前的情况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比如一所大学难以获取到某个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良心理反常表现。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势必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难于收集到系统的数据与情况。

(4)各级认定标准上要有科学统一的尺度。不能一个班级、一个科系、一个院校,都规定一个自己感到便于衡量、便于操作的尺度。应当在既遵守一般档案管理科学、又坚持心理学特有要求的框架内,研究确定出统一的政策与尺度,颁布执行。

(5)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全面。既熟悉原则意义上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

5.2应突出把握的几个问题

(1)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心理特征建档工作重要意义的教育。应当在思想认识深处,确实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长远、全面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上升到影响院校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全面提升办校水平的重大举措来实践。同时,大力对在校学生、学生家庭进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建档工作的意义和原则,剔除不良观念,积极主动地配合院校开展工作。

(2)讲究科学、把握政策。档案管理也好,心理学自身原则也好,都有着相对独立、严谨周密的操作体系和政策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法规的尺度,开创性把这一新生的工作想到位、抓到位、负面问题上防范到位。

(3)精心研究、严密组织。此项工作关系着方方面面,要善于针对院校自身的情况,研究分析相关链的前提工作和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周密考察、认真论证、科学计划、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二平.当前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文摘,2005(5)

2张平.解析大学生心理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6(3)

3伍震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通讯,2006(6)

4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1999(4)

5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J].中国档案,2001(2)

6张斌.档案价值论.档案学通讯,2003(3)

7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3(6)

8王向明.论档案馆功能[J].档案学通讯,2003(6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7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卷来看,区域地理是文综地理部分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文综的背景材料和文综试题的载体。在高考中,区域地理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重要依托,试题的设置往往从某一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试题具有出现频率高、情境灵活多变、覆盖知识面广、答题综合性强等特点,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

为了解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的现状,笔者对所教高二文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试卷发放40份,收回38份,有效试卷38份。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空间定位不清、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结合、对于区域特征的分析能力较差、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混淆等;中国区域知识略好于世界区域知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衔接,增加了高中的学习难度

(1)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的地理面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他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新课标中关于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主要任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则成为教学的载体。

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阶段则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发展变化,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初高中教学目标不同,即“初中的知识,高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

(2)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态度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在学生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家长、学生、学校,甚至地理教师对于地理学习和教学都不重视,因此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并不到位,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是应付了事。此外由于初三不设地理课,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

(3)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存在差异

大多数高中学生沿袭了初中死记硬背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很少有同学做到图册在手经常翻阅,几乎没有同学通过绘制示意图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不重视知识结构的总结,不关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初中地理讲世界气候特点和成因时,教师就是直接告诉学生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以及成因,并要求学生记住即可;而高中学习气候时必须学会绘制示意图,识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并要推导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从而得出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能记住“有什么”“在哪里”,却不知道“为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从而分析、比较其他区域地理特征。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有限,区域地理缺乏系统复习

在知识体系中,初中地理不要求全面系统,因此对于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讲解不全面,学生对于该区域的认识也存在漏洞;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更加注重地理原理规律,知识难度加大。从时间上看,高中地理的学习也不可能全面系统。但是区域地理知识作为系统地理的背景,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例如洋流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学生认为困难的就是和区域地理联系在一起的分布图。

区域地理复习课是初中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不是将初中教材的知识简单重复。教师要善于将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高中的系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和技能缺失的解决策略

1.针对学生“区域定位不清”的解决策略——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近几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阅读背景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学生怕区域地理,面对区域地理试题无从下手,原因之一是不能准确进行区域认定。要想解决该问题,地图无疑是最佳工具,为此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必须贯穿区域地理复习始终。这也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弥补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有效办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它用形象的方式表示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区域地理内容庞杂,记忆量大,都是以图为载体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作为区域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心中有图”基础之上的,学生必须自己建立起宏观大地图,才能从大尺度空间中准确定位出小尺度空间,进而分析其区域特征。

在一般的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先进行世界或中国总论的复习,而后进行分区区域地理的复习,因为课时紧张或对建立学生地图空间知识结构不够重视,在两部分知识之间没有过渡,没有联系,没有强调。如此学习区域地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两三个分区后,知识堆砌,引起混淆。因此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日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用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在授课伊始反复出现亚洲或东亚地图,加强不同尺度的空间转换,并强调不同尺度的空间位置联系,如纬度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要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亚洲、东亚、日本的地图空间知 识结构(图1)。

当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时,知识就会变得有序,便于记忆。同理,当空间地理事物按照尺度大小建立起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后,地理事物的分布也会变得有序,学生可以熟练准确地提取结构中的任意地区。

2.针对学生“区域特征判定不清”的解决策略——以区域地图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地图将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缩编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

但是仅有读图训练还是不够的,面对区域地理繁杂凌乱的知识,如果没有条理,学生就会陷入记忆的“海洋”,死记硬背只会导致更快的遗忘,不能灵活应用,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的问题。

区域地理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的“八股”式学习,也不能是初中地理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要与高中的系统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才能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用提纲形式给学生分析区域的思路,对中国和世界区域进行不断的知识再现,明确每一个区域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对“日本”一课地理环境的分析后呈现出如图2的知识结构。

人的思维过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联想,这种联想要有依托,而地图就是这种依托之一。靠着这种依托我们可以把一些有关的地理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阅读某区域地图时,联想到的不是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一个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特征。

3.针对学生“区域特征混记”的解决策略——通过区域定位分析,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近年来北京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的试题。题目提供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工农业、环境与环境问题等信息,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回答相关问题。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和区域差异。

世界上只有相似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不同规模的地域系统在地球表面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与区位属性,有着地理环境差异性,区域间也具有差异性。形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区的各地理要素存在差异。例如长江三角洲平原与东北平原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的气候差异,进而影响到土壤、河流、植被等地理要素,从而影响到人类活动,造成整体的差异。

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复习记忆方法的指导,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堆砌着所学过的所有区域的区域特征,它们之间没有区域联系,也没有差异比较。当接触到这类试题,学生就会出现没有上位思想,不能从整体性角度看待问题的现象,进而陷入区域特征记忆的“海洋”中,在头脑中快速地提取出相似的内容,不管试题是要求比较分析,还是归纳总结。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区域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对于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比较,可以让学生看出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到既兼顾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又不被某地理要素或区域禁锢,就区域讲区域。

例如,在复习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后,可以将世界几个干旱地区,如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和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端东坡地区的气候进行异同的比较。明确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但却形成了气候特征相同的干旱气候。

再如,带着学生分析完“日本”的区域特征之后,除了相应的巩固练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与该区域相似的英国,让学生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分析方法的落实,达到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学生将日本与英国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即使同为岛国,但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两国的区域地理特征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4.针对学生“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整合”的解决策略——依据地理事物联系,进行知识滚动复习

很多学生感到迷茫的是地理试题在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中来回转换,同一道题,前面让分析区域特征,后面又要文秘站:求分析某现象的成因,学生应接不暇,思维混乱。学生在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在高三总复习中没有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进行有机整合,因此学生对这种试题不适应。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一般的复习顺序是在高二年级进行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复习,在高三第一学期进行高中必修选修5本教材的复习,到高三第二学期进行专题复习。如果复习区域地理时仅要求学生在记住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界线及重要的区域特征,而复习系统地理时只关注成因规律,那么这样的复习方法就是不科学的,是违反地理学科本质的。

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间一个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的整体,各要素共同构成了地域系统。例如在认识某区域时,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关系来揭示区域特征的,因此区域地理特征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

区域地理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区位意义,还要解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结合空间分布,重视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而在系统地理复习中,要重视在区域中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两部分内容的复习虽各有侧重,但一定要相互渗透,要重视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二者有机结合,进行滚动复习,将系统地理穿插到区域地理复习中,同时将区域地理贯彻复习的整个过程。

例如,利用世界地图,在复气环流时,在图中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在复习气候类型时,在图中填绘世界各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在复习洋流分布规律时,在大洋中绘制洋流分布图等等。在一张图中叠加多个地理要素,既可以复习某个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又可以针对某个区域分析多个要素的相互联系。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8

论文摘要:科学基金的功利性与科学义化的非功利性特征、科学基金的管理性和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科学基金的制度性 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是对立的。同时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也保持合理的张力 ,统一于科学基金文化内涵之中,促使科学基金文化呈现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由创新、导向明确的特征。

科学基金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状态,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正如陈佳洱院士所说:“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贯穿和影响于科学基金工作的各个环节 ,而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又是丰富的,需要我们总结传承。”我们探究科学基金文化的 内涵,就十分有必要认识并处理好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科学基金文化与科学基金 、科学基金文化与科学文化 、科学基金文化与基金文化等的关系。无疑,处理好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关系问题 ,不仅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基金文化 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能够加强我们对科学基金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推进科学基金的战略管理 ,推动我国科学的快速发展。

1 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的特征性对立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 、发展 、壮大而逐渐形成的科学文化,在人类文化 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其他文化形态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资助科学发展的科学基金 ,也逐步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为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资金保障。同时这套科学基金制度对科学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都起到直接的作用 ,更可能对科学文化产生间接 而深远的影 响。当然,科学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科学基金 (制 )的政策导向和宏观制度。总体来看,科学文化与科学基金(制)在许多特征上 是一种既对立 又统一 的关 系。这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

1.1 科学基金的功利性特征和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特征

实施科学基金制是我国为应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科学基金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制度 ,要努力提高资助效 益和管理效能。这种功利性(中性词)主要表现为 :第一 ,从科学基金的产生与 目的来看 ,20世纪 80年代是我 国走向全面改革的年代 。为推动我国科技加速发展 ,89位科学家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此议得到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1982年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 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 ,逐 步试行科 学基金 制。“设立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会 和其他科学 技术基金会”。1986年 2月 1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诞生 ,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因此,科学基金是服务 于国家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 ,服务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改革要求。科学基金制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 的重要模式之一,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从科学基金 的效用看 ,实施科学基金 制就是要把平等竞争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引入基础研究,克服行政拨款方式的某些弊端 ,实现知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例如,2008年基金委的总体工作思路中就规定要探索绩效管理 和评估为重点来提高资助效益,并 以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基金委的主要任务也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资金支持基础研究 ,如何把 国家的有限的资金花在 刀刃上,保证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为此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在新兴学科领域研究和国家重要科技计划实施发挥先导 和源头作用其次提升一些具有我国自身优势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 ;第三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贡献 。所 以,科学基金 的产生与 目的乃至包括任务和 主要工作 ,核心 目标都是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 限度的作用,以达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科学效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这些举措不可避免地负载着功利性 的色彩。但是如果过重地关注这种效用性,而忽视科学本身 的发展规律和科学文化的建设,就有可能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 ,影响科学发展的进程 ,这时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的一面。

科学文化是 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 ,体现 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 。其中,科学精 神是科学文化的核 心价值。一般来 说 ,科学精 神表现为 “为知识而知识”或“为科 学而科 学”的理想追求 ,但这也是我国目前最为匮乏的东西 ,也是制 约着我 国科学发展 的深层原因。而这种科学精神或理想追求 只与人的兴趣、爱好有关,与科学发展 的功利性 、功用性 目标相去甚远。当然探究 自然 、追求真理也并不纯粹是爱好兴趣使然,与那种功利效用 目标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科学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会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 ,正是这种科学精神才是推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也是实现科 学发展的根本 动力 。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发明:激动人心 的创新之路》中指出:“如果我们想发现或培养真正的科学家,最好从孩童时代起 ,就让他们有机会感受什么叫真正的风险。那些对自然抱有深刻好奇心且不愿意其他因素打扰的人 ,必须在他被 ‘获取更好的报酬 ’只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俘虏之前,早早地树立献身科学 、不谋私利的志向” 。因而 ,科学 文化中“为科学 而科 学”的这种非功利性的科学精神必须处于主导地位 ,才能支配并推动科学的良性发展。

1.2 科学基金的管理性和科学文化的 自主性特征

科学基金制从诞生之初 ,就是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对科学基金进行绩效管理 ,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益。其管理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宏观管理方面,在借鉴国际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学基金绩效评估 指标体 系,并进一步明确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 ,逐步形成了科学基金立项评审与绩效评估并重的资助管理格局,积极推进科学基金卓越 管理 战略。在具体管理操作层面 ,按 照《科技进步法》提 出的新要求 ,结合《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实施 ,构建 和完善包括组织规章、程序规章、保障规章、监督规章在 内的规章体系,做到全面规范、系统有序、科学分类 、有机整合、衔接协调便于遵循。制订和完善 了评审专家聘请、信誉管理复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程序。对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内容 ,认 真梳理和修订现行规章制度 。按照优化资助格局 、明确项 目定位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各类项 目的管理办法 。我们可 以看 出,这些管理制度既包括宏观方面 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政策也包括微观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操作规章和管理办法等等 ,目的都是加强和完善科学基金规章建设为科学家营造自由创新的制度环境 ,促进科学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管理体制政策 、规章(包括变动的规范、规定 或者法规等等 )却存在着许 多问题 和缺陷。由于不是非常健全、完善 (仅仅 20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 内容还需要继续完善),比如有些管理政策 、规定 的滞后 ;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在具体操作方面也会出现种种 问题,比如 由于管理者对某一方 向的科学发展预见不够 ,可能在执行政策上就不提供资金而过度限制其发展,而在其他方面却 给予过多的资助。所以,由于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执行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 ,那么这种管理就是一种过度或过少的限制,就会从根本上压制或抵制科学的 自由探究和发展。

科学文 化则具 有 自由性 和 自主性 特 征 。科学文化的 自由性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 自由、研究目的的自由、研究人员的自由等等 。这种 自由也代表着对科学人的尊重 ,对科学研究对象的尊重 ,同时这种 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受 国家地域 、管理政策、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限制。由于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结果较少受 到文化与境的影 响,科学强 固的内在逻辑引导科学 自主发展 ,科 学文化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比如,牛顿时代的许多文化风俗 已经过时了、消失了,可是牛顿力学依然如故,基于其上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 ,即便是颇遭诟病的机械论 和还 原论模 式也 没 有穷 尽 其积 极 意义 。把握好科 学文化 的这 种 自主性 、自由性 特征 ,还需要认识并处理好几种关系,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正确处理自由选题与发挥导 向作 用之间的关系;认识 自由探索对 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科学家 自由探索 的精神;认识科学积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坚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而这都需要逐步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 ,形成尊重科学 ,更尊重科学精神的科学文化。

1.3 科学基金的制度性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

科学基金制本质是依靠同行评议来分配研究资源的一种制度,涉及对相关主体的规范和约束,当然更多地涉及到对“人”的研究。同时这一制度更侧重于对人的管理 ,对社会或人的规律的探究 ,进而明确科学基金运作过程中个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例如,2007年 2月 14日,国务院第 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就重点规范了两类单位、五种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科学基金管理的基本制度和程序。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建设主要涉及协调科学基金管理过程 中人与人的关系 ,使科学基金的运作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但是在这一协调过程中,许多管理者可能会做出相当多 的主观性判断,或带有许多非理性的感情偏向,这时候就要求管理者应该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以创新研究培养人才 ,发挥科学家 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 民;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 来声”的科学敏感 ,引导科学家 自由探索与创新 。同时培养管 理者的服务意识 ,与科学工作者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重视和珍惜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而相 比较而言,科学研究则更多地以探究 自然作为其使命 ,以“自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追求客观规律的理性精神也就成为科学文化的内涵之一。科学文化正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 为先导 ,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 的鲜明标识。同时科学生活也是理性生活的一种形式 ,是按正确的理 由而生活的生活方式。它也要求感觉经验、仔细的观察和谨慎的证实 ,通过经验地 了解 自然 。它要求理智的探求 ,用理性解释经验 ,把持续引入感觉资料 ;要求严格的逻辑 、有控制的想象 、理智的洞察 、明确的分析和广泛的综合 ,以及精神对新奇事物的感觉。我们看到,科学基金 的功利性与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特征 ,可以说是两者在 目的上的对立 ;科学基金的管理性与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是两者在管理方法上的对立 ;科学基金的制度性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 ,是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对立。而这种种对立性关系,更加大了理解科学基金文化含义的难度,这也要求在把握科学基金文化的过程 中,一定要明确哪一种特征处于主导地位。同时这些特征不仅有对立性的一面 ,更有统一性的一方面。

2 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保持必要的张力

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在这三个方面特征对立的同时 ,他们又统一于科学基金文化的 内涵之中。而科学基金文化要么是更多的彰显科学基金制 的特性,要么是更多的体现为科学文化的特征,至于说哪一种特征更为突出和强势 ,则需要认清在这多种对立关系中,是科学基金 的特征强势一些,还是科学文化的特征强势一些 。一般来说,相对较理想的状态则是科学基金制与科学文化的多种对立关系能够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使科学文化能够引导科学基金的管理,科学基金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

其实,就科学文化 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是在多元张力 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比如李克特指出,在科学文化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尽管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是相容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 ,二者都是知识的习得和确证的途径 ;能为那些在价值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差异的人们提供理解和达成~致的基础,逻辑合理性的“工具”和观察经验的“工具”是类似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彼此相似,都具有强烈的激进主义涵义 ,即必须遵循某些 固定 的原则。再比如,海森伯也指出,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文化把理性基础的知识与实用活动联系起来 ,使提出原理性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行动密切联系。这是文化的全部力量之所在 ,由此产生 出我们 的一切进步。正是在这多元张力 中保持平衡,才促使科学文化获得长足地发展,使科学文化逐步地成为一种强势文化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科学基金文化必须在借鉴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并协调好这多种对立的关系,促使他们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处于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以此促进 自身文化的良性发展。

3 科学基金文化的特征表现

在认识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的特征性对立 以及保持必要张力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基金文化也凸显出公开透 明、程序公正、自由创新、导向明确等特征其中,公开透明、程序公正是任何制度或机制所共有的特性要求;自由创新是进行科 学研究 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导向明确则是科 学基金本应承担的任务。这些特征不仅 体现 了科 学基金 的设置目标,更是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

公开透明、程序公正,不仅是任何管理制度的共有特征要求 ,更是科学基金管理的本质要求。在制度建设方面,科学基金不但制定 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 、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 ,而 且也提出“尊重科学、发扬 民主 、提倡竞争 、促进合作 、激励创新 、引领未来 ”的工作 方针。这些 评审原则 和工作方针,都要求在管理和服务中强化公开 、透明的理念 ,维护科学基金 的公 正性 ,维护着被科 学家誉 为“公信力最高的平 台”的科学基金 ,并要求管理者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科学基金的荣誉。在具体操作层面 ,就公开透明而言 ,在按学部学科设立评审组的同时 ,还设立了监督委员会 、受理异议 ,行使监督。确立了“公开公平 、平等竞争、科学 民主 、激励创新”的基金运行机制 ,还建立了回避、保密 、监督 、审计等一套管理制度 。在程序公正方面 ,实行“面 向全 国、自由申请”,并制定项 目评审标准和管理 办法 以及组织对 申请项 目的评议和评审 的原则 ;明确规定 了面上项 目必须通过科学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 、学科评审组评审、委员会批准确定资助项目的遴选程序。

自由创新 ,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也科学基金文化的核心价值 。例如 ,一位科学家 曾指 出,科学基金应该是播种机 ,她播撒的是源头创新的种子,培育的是 自主创新的希望 。而科 学基金 文化 的建设 ,就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激励 自主创新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观念引导、精神培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创造条件,弘扬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 ,保护创新火花 ,扶植创新种苗 ,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潜能。比如 ,为适应充分尊重和支持优秀人才 的创新 自主权 ,培育和造就优秀创新 团队,科 学基金 委适 时推 出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和创新研究 群体基金 资助项目。另外 ,塑造宽容和谐 的竞争氛围也有利 于鼓励创新 。不仅要对原始学术思想宽容、对不 同学术 流派和不同学术观点宽容 ,而且更要对基础研究中的失败宽容。正如丁肇 中先生指 出,基础研究需要充分 的自由空间以及社会给予的宽容态度。这样在自由宽松 的环境中才能有新的发现 、新的发明。

导向明确 ,是科学基金承担科学发展和管理战略的任务 目标。如在平衡学科发展、重点支持,引领重点科学发展方 向等方面,科学基 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指南》就 明确 规定了学科资助范围、鼓励研 究领域和定 向课题 。同时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统筹 考虑 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 ,统筹安排学科均衡协调发 展与优先领域重点跨越 ,统筹加强项 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 ,统筹争取财政投入和吸引社会 资源投入 ,统筹利用 国内和国外基础研究资源 ,使资助布局与基础研究发展需求相协调 ,资助计划与国家科技计划相协调,资助管理模式与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相协调,推动我 国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比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证自然科学各资助领域均衡 、协调 、可持续地发展 ,并强调基础研究的发展动力是“双力驱动”,既包括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 ,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 ,近几年加大了对遗传 、育种 、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基金委的管理科学部积极 开展从健康角度探索农村医疗体制等问题研究 ;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等几乎所有 的学部都直接或 间接 地关注 区域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 ,在逐步形成“导向明确、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主创新”为特色的科学基金文化过程中,“导向明确、公开透 明、程序公 正”的科 学基金管理制度与“自主创新”的科学文化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 ,才能推进科学基金文化建设,保障科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 陈佳洱.感悟科学基金文化 [J].中国科学基金2005.(6):365—366,

[2] http://www.edu.cn/special_topic一1287/20080313/~ 13284727.shtm1.20O8—09—10.

[3] 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 [J].科学文化评论2007,(4):73,79—80,82—83.

[4] 诺伯特·维纳.发明 :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39.

[5]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一科学文化讲座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7-38.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与科学基金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6.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9

关键词:资源分类;K最临近分类法;类别特征模型;机器学习

引言

为了实现教学网络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分类是教学网络资源组织管理的重要方法。由于教学网络资源多维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使得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体系缺少逻辑性和规范化,不能揭示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①类别设置缺少规律性。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中,其类别设置往往同时采取多个标准,每个标准在使用时又并不完整,有时甚至列出不同等级的类别,使得类别的设置显得很混乱,缺乏逻辑性和规律性,从而影响用户查找信息的效率。②类名不规范。有些类别有多个名称,其归属也很随意,不利于用户的检索。③类别没有注释或提示,用户不能直接找到所需类别,必须逐级翻寻。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分类体系,来组织管理教学网络资源。

K最临近分类法概述

现有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K最临近分类、决策树归纳法、贝叶斯分类法、遗传分类法等,各种方法分别适合不同的数据模型。[2]

K最临近分类法(K Nearest Neighbor,KNN)是基于类比学习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类别样本用n维数值属性描述,每个样本表示为n维空间的一个向量,这样所有的类别样本都存放在n维模型空间中,给定一个待分类资源,K最临近分类法搜索模型空间,找出最接近待分类资源的k个类别样本,待分类资源就被分配到k个最临近样本的最公共的类中。当k=1时,待分类资源被指定到模型空间中与之最临近的类别样本的类中。该方法的优点是容易实现和训练快速,并且该方法的启发性搜索是简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如果将所有的类别样本都存起来,分类器就变得笨重并且反应变慢。其次,对于高维向量的资源,对分类起主要作用的维数远远低于资源本身的维数,相当多维对于资源分类意义不大甚至成为噪声数据,这将增加分类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分类方法

本文对K最临近分类法做简约化处理,取k=1,并对类别特征模型构建和分类算法做出如下改进。

1.类别特征模型构建

K最临近分类法是通过搜索与待分类资源最临近的(相似度最大)k个类别样本来分类的,因此分类的准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类别特征项选取的合理性和分类算法的科学性。相关学者提出了许多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有的提出了基于CHI概率统计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3];有的提出了基于互信息差值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4];有的提出了基于正交质心算法选取类别特征项的方法。[5]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为类别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按一定的算法从样本集中训练得到类别特征项,建立类别特征模型,本质上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从一定数量的样本出发,而不是从类别层次出发来考虑类别特征项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因此训练得到的类别特征项的权威性和合理性无法验证。本文考虑将人工和机器学习结合起来构建类别特征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采用人工的方法选取类别特征项。

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综合考虑重要性、代表性、权威性、合理性等因素,人工选取类别特征项。考虑到不同的特征项对类别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因此把类别特征项分为三部分:一级核心特征项、二级核心特征项和特征项。其中,特征项具有一定的类别特征信息,但不丰富;二级核心特征项含有比较丰富的类别特征信息;一级核心特征项含有最丰富的类别特征信息。通常情况下,特征项占大部分,而一级、二级核心特征项只占其中的小部分。类别特征项以关键词来表示,如下所示:

其中,Cj表示类别j,CjF、CjS和CjN分别表示类别j的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kjFx、kjSy和kjNz分别表示类别j的第x个一级核心特征项、第y个二级核心特征项和第z个特征项,l、n、m分别是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征项的个数,λf和λs分别是一级核心特征项和二级核心特征项的权重,由第二个步骤训练得到。公式(2)则表示CjF、CjS和CjN互不包容。

(2)在小样本集环境下,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类别特征项权重。

设训练集包含num个样本,Tr={D1,D2,…,Dnum},权重向量λ=[λf, λs]T,最优权重向量为λbest=[λfbest, λsbest]T,权重增量(训练步长)λa=[λa1, λa2]T,训练集人工标定类别向量Vt=[t1,t2,…,tnum]T,训练集分类结果向量Va=[a1,a2,…,anum]T,预测误差为Eo,最小误差为Emin,分类误差为E,计算公式如下:

为了得到最优的λf和λs,在小样本集环境下,训练方法如下:[6]

(a)初始化: λ=[1, 1]T, λa=[1, 0.5]T, λbest=[1, 1]T, Eo=1, Emin=1, times=0;

(b)while (E o>0.05 or times

(c) times++;

(d) Va=Class(Tr, λ); //调用分类函数对训练集进行分类

(e) 按公式(3)计算分类误差E;

(f) if (E< E o) λ=λ+λa;

(g) else λ=λ-0.5λa;

(h) End if

(i) Eo =E;

(j) if (Eo < Emin) {Emin =E; λbest =λ;}

(k) End if

(l) End while

训练结束之后,λbest=[λfbest, λsbest]T就是得到的最优核心特征项权重。

2.分类算法

分类算法是计算待分类资源与类别的匹配程度(相似度),将待分类资源分配给与之最匹配的类别。那么资源分类则转换为计算待分类资源与类别特征模型的相似度问题。待分类资源Di与类别特征模型Cj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度包括三部分:待分类资源与一级核心特征的相似度、待分类资源与二级核心特征的相似度以及待分类资源与核心特征的相似度。

三者计算方法类似,因此这里只讨论计算待分类资源与一级核心特征的相似度。

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该公式在计算Di与CjF两个向量的余弦相似度的基础上,引入特征权重λf以表征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不同的重要程度。

实验验证

1.实验方法

为了检验所提出的分类方法的有效性,笔者以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http://.cn/)为实验数据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该网站的远程教育、数字校园、精品教材、院校改革等栏目中下载了3213个样本,以保证各栏目样本分类正确。然后下载其他非栏目样本400个,掺入栏目样本中。实验原始数据如下:远程教育栏目489个样本,数字校园栏目1203个样本,精品教材栏目429个样本,院校改革栏目237个样本,名优设备栏目188个样本,产业升级栏目31个样本,企业创新栏目217个样本,国际合作栏目52个样本,国家战略栏目94个样本,地方行动栏目273个样本,其他非栏目样本400个。

2.性能评价指标

为了评价分类方法的性能,分类结果的统计数据一般采用关联表来表示,如下表所示。其中,真正确tp(true positive)和真错误tn(true negative)表示分类正确的样本数目,伪正确fp(false positive)表示被错分为栏目类的非栏目样本数目,伪错误fn(false negative)表示被错分为非栏目类的栏目样本数目。

网络资源分类的性能评价可以参考信息检索的性能评价指标:查全率(recall)和查准率(precision)。这种评价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具有通用性。[7]

查全率定义为分类正确的样本数量与该样本数量的比值,反映了对分类方法某一类别的识别正确程度。

查准率定义为分类正确的样本数量与分为该类别的样本总数的比值,反映了分类方法对非栏目样本的排斥能力。

此外,查全率和查准率还可以采用一个更全面的综合度量尺度F测度(F Measure)。F测度定义为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函数。

3.实验结果

实验样本包括远程教育、数字校园、精品教材、院校改革等栏目的3213个栏目样本和400个非栏目样本,特征空间总维度为100。实验分别采用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以下简称为方法1)和K最临近分类法(以下简称为方法2)对3613个样本进行分类,方法1和方法2的查全率、查准率和F测度等性能评价指标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和方法2比较而言,方法1具有较好的栏目识别性能和分类效果,各项性能评价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各栏目的Recall基本上达到80%以上,Precision达到90%以上,F达到85%以上。在实验中发现,个别栏目如企业创新、国家战略等,分类效果欠佳,Recall、Precision等较低。分析表明,是由于建立类别特征模型时选取栏目特征项不够科学造成的,即未充分考虑栏目特征项重要性、代表性、权威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因为这部分工作是由人工完成的,所以受主观影响较大,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此加以改进。从总体上讲,方法1达到了较好的分类效果,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非栏目样本的误判所引起的栏目模糊效应。实验表明,在行业网站中,尤其是门户网站,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针对教学网络资源多维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分类方法。采纳K最临近分类法的基本思想,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综合考虑重要性、代表性、权威性、合理性等因素,从类别层次出发人工选取类别特征项。在小样本集环境下,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类别特征项权重。在向量余弦相似度的基础上,引入类别特征权重以表征一级核心特征、二级核心特征和特征不同的重要程度,计算待分类资源与类别的匹配程度。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本文提出的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栏目识别性能和分类效果,查全率、查准率以及F测度等各项性能评价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帆.信息存储与检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方金城.分类挖掘算法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2(1):73-76.

[3]钱晓东,王正欧.基于改进KNN的文本分类方法[J].情报科学,2005,23(4):550-554.

[4]胡鑫.中文文本分类的特征选取研究[J].甘肃科技,2006,22(5):119-120.

[5]余俊英,王明文,盛俊.文本分类中类别信息特征选择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41(3):144-148.

[6]万乐,刘万春.类别特征词权重加权文本分类方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6,(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