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12-09 17:22:39

导语: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esents new trends, Therefore, talent_cultivating of education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should also progress, Especially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Taking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soci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oretical courses for research perspective,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played a special and importance role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system, then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Lastly, proposed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talent_cultivat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The new normal business; Independent colleges;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我国的高等城市规划教育开展时间较短,但由于城市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强有力需求,激发了其专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在城乡规划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和地方城乡规划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学科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专业教育也应及时适应变革的需要,而人才培养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课程体系改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①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经济的推进,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经济学等多学科不断交融与促进,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现实问题有力的工具之一。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顺应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理人才,改革已成必然。②

实践教学的本质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容的教学”,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课堂展示、演讲、讨论、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做到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③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是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传承知识、发展能力和探索创新而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④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⑤本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以地理实践教学为视角,试图探索新常态下独立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转型。

1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契机和转型

1.1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契机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分析。经济新常态主要从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驱动力来体现“新”,在经济发展速度上面,未来几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步伐慢了肯定会在发展模式和经济模式上会提升,探寻一条科学、创新、包容、开放的路径;最后在驱动力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要素和投资驱动,加大消费和创新驱动。新的形势和背景,势必要求高等教育发展也要及时适应新的变化。推动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式与治理方式上的双重转型,是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两大任务。⑥教育新常态不仅要在外部环境适应,更重要的是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新常态特征:一方面,“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幅和发展速度一去不复返,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难以为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方式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⑦

1.2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转型

(1)在教学体系上:课程体系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理论和实践历来是孪生,缺一不可。所以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师徒制”教学模式 、“双导师”团队建设、“产学研”的合作是近几年教学体系改革的亮点。其中“双导师”团队建设是校企合作下的创新产物,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导师主要从理论教学、方法授予等方面传授知识,而校外导师更侧重实操和实践能力。结合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适合社会的多层次、新型人才。

(2)在教学方法上:近几年,慕课(MOOC)和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逐步进入教师和学生的视线,课堂与教学原来可以这么丰富,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关系原来也很近。时代背景不断变迁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下,教学方法也应该稳步前行,其中大数据和课程群建设最为突出。其中“大数据”是指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同过去的海量数据有所区别,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即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大数据凭借数据共享和数据容量的优势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也将引发了教育改革模式的转变。

(3)在教学管理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一直是教学管理探寻的焦点。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正是要改变以往一元、单向的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方式。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和治理方式转型,让高等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有机会参与到治理的进程中来,既需要政府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等基层活力,并产生良性互动与循环,通过多元共治的制度体系设计来提升治理能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2 地理实践教学现状――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系为例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独立学院中较少开资源城乡规划系的 院校之一。目前有两个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基础学科里面开设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这些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采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学生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参加全国比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如图1)。

由于资源与城乡规划系的地理学课程开设时间较短,一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同时缺乏配套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课程担任老师主要以青年老师为主,在课程实践指导和教学方面经验不足。

3 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地理实践教学的启示

面对新时期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在地理实践教学方面得到三点启示。

3.1 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体系是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今后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经济地理学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和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尝试角色扮演法、探讨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法。在课外实践调研方面,教师在课程布置小组个人展示作业,这些作业必须通过实践调研才能完成,主题不限,极大发挥学生的自由空间。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从“选题―报告撰写―课堂展示”整个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合作性,这对学生今后走入职场提供较好的专业素养。

3.2 建立配套的课程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环境条件中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子。要培养应用创新型的地学和规划人才,需要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实践基地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在实际选址过程中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实践基地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节约经费,可以考虑课程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即一个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满足多课程的要求。另外可以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纽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通过学院和社会协议形式,建立一批专业性强、产学研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是今后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⑧

3.3 培养课程实践指导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学术底蕴,还需要具备口头表达和职业技能等能力。为了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创新意识。首先大力培养“双师型”实践教学老师,通过各种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另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青年老师实践教学工作,开展“老带新”的传承模式。最后可以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鼓励实践教学的开展。⑨

4 总结与展望

第2篇

[关键词]时间地理学;旅游者行为;时空行为模式;颐和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6-0082-06

1 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进展

1.1 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行为研究进展

旅游地理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就是研究旅游者活动、旅游者行为模式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侧重于解释不同尺度上的空间行为模式,包括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地区尺度等。但是对于目的地内部空间尺度中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却还不够。更好地理解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行为模式,能够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产品更新和景区市场营销等产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20世纪90年代已有研究者开始探讨空间对于旅游者的意义在目的地游览过程中的变化,但是目的地内部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和模型构建依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有待发展的领域,试图对实际旅游者的空间移动模式进行建模的研究仍然很少。

近年来麦克切尔在目的地内部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中做出了较重要的贡献。他和卢在城市交通模型和目的地外部旅游者空间行为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前人研究过的要素进行识别,寻找影响目的地内部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将可能的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行为模型分为领域模型和线路模型两类,将影响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行为的重要要素概括为目的地特征(旅行起点,住宿所在地、旅行目的地,景点所在地、交通可达性等)和旅游者特征(时间预算,动机、兴趣及人口统计特征,目的地知识和情感价值倾向等)两个维度。随后,麦克切尔又与刘合作,以香港为案例地就目的地内部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影响目的地内部旅游者移动的影响要素划分为“推力要素”(旅游者角色、旅游同伴、个人动机、到访经验等)、“拉力要素”(目的地地貌和结构特征)以及“时间要素”(在目的地停留时间、旅游全程时间)3个方面。

综上所述,目的地内部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旅游研究者已经越来越重视时间要素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定性的文献研究和综述中仍然将时间预算作为旅游者特征的组成要素之一,而实证研究中已经明确时间要素是需要与推拉要素并行考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进展

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来解释人文地理现象,研究目的逐渐转向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虽然目的地尺度上的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已经将研究尺度框定到旅游景区内部这样更加微观的空间中。目前见到的景区内部空间尺度上的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研究,多是由时间地理学和信息工程领域的学者在以旅游景区为案例地时完成的相关研究。

基于位置的服务系统LBS于1998年在日本大阪实现世界首例商业化运作。1999年朝仓康夫等就以其为时空数据获取手段,以日本大阪城堡会议中心为案例地,对前来观看相扑表演的100名被访者游憩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朝仓康夫等以神户北野旅游街区为案例地,再次尝试移动通讯工具作为采集被访者时空行为数据的手段,采用聚类分析将旅游路径分为两大类。奥康诺等则尝试用赛跑计时设备作为获取时空数据的手段,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中的“十二使徒岩”景区为案例地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上研究在追踪被访者时空信息数据设备手段技术层面上做了重要的探索,以满足人工智能模拟软件开发的参数要求为目标,追求时空数据本身的精确度;但在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的研究方向上并没有做深入探寻。与之相比,绍瓦勒和伊萨森采用GPS作为时空数据获取手段,对以色列阿克古城旅游者的案例研究更具理论意义。他们尝试借鉴生物化学DNA序列研究中的序列比对方法对景区内旅游者的行为模式进行聚类,并尝试采用ClustalG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研究目的

2.1 微观空间尺度的实证研究

如上综述,目前国内外研究专门研究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仍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直接的研究目的就是完成一例以中国旅游景区为案例地的微观空间尺度的时空行为模式实证研究。另外,上述实证研究基本以时空行为数据获取手段和处理方法为探讨重点,因而研究者通常选用结构简单的景区为案例地,

以便节约数据获取的成本,同时避免数据处理上的复杂性。本研究以景区内部旅游者行为模式为研究目的,因此在景区案例选择上考虑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力求在实证定量分析中获得定性判断较难得出的结论。

2.2 时空路径汇总的方法探讨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作者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旅游地理学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秉着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尝试在旅游者时空路径汇总方法上面进行探索。

目前实证研究在时空数据的分析处理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时空信息分离的问题,二是采用先入为主的旅游者群体划分。虽然研究者在采集数据时力求获取尽量精确和全面的时空行为信息,但在分析处理时往往陷入汇总的困境,实际操作中或者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或者将时间信息等同于时间顺序;或者采用先入为主的旅游者群体类型划分,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总结其时间利用和空间分布上的行为规律。本研究采用前人研究较常使用的聚类分析,尝试将时空数据结合起来,并加入旅游者活动信息,力图真正实现根据时空行为模式对旅游者群体进行分类的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时间地理学的时空路径

时间地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瑞典著名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倡导,并由以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发展而成的。如何把各种相关要素有机、直观地表示在空间和时间轴上,成为哈格斯特朗提出时间地理学框架的起始。时空路径是时间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概括了施加在活动上的空间、时间以及以时间换取空间位移等约束因素。应用时空路径概念,能够将旅游者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信息进行捕获和分析,对于理解旅游者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以实例验证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可行性。

3.2 SPSS聚类要素的探索

在具体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上,采用SPSS软件包中的K-means Cluster快速聚类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对聚类要素的探索。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要素、空间要素、路径要素和活动要素是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聚类分析的4个重要方面;并且在具体定量因素的选择上,尝试用差异度(F值)和显著性水平(Sig.)作为标准,将差异度和显著性水平低的因素剔除。

4 案例概况

4.1 案例地: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占地290.13公顷,水面约占3/4,是一座在自然山水环境基础上经人工精心改造而成的大型皇家园林。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园林的主体框架(见图1),全园100余处景观,分为临朝理政、生活居住和山水风景三大区域。由于山水风景区占到颐和园9/10的空间,不利于表述旅游者实际所在的空间位置;因此借鉴前人实证研究中的经验,综合考虑了景点自身边界、游览主题和空间位置等要素,将颐和园划分为14个分区(图2)。A区包括临朝理政和生活居住两个区;H区为昆明湖;B、C、D、E、F和G沿昆明湖岸发散,每个区都有一个代表性的小景点。c区有石舫(清晏舫),D区为耕织图景区,E区为西堤,G区为南湖岛附近区域;I、J和K区为万寿山后山区域,I区为澹宁堂及周边区域、J区是以四大部洲为核心和K区为石桥及附近区域;L区是以苏州街为核心的后湖区域。

4.2 样本:颐和园旅游者样本描述

4.2.1 数据获取

2008年5月25日(周日)和26日(周一)两天,我们在颐和园东宫门、新建宫门和北宫门外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回收的办法。包括前期预研究20份在内共发放调查问卷301份,回收30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89.4%。

4.2.2 样本基本特征

女性样本152个,占57%;男性样本117个,占43%。国内样本199个,占74%;外国游客70个,占26%。年龄在20岁以下的17个,占6%;21-30岁的136个,占5l%;31―40岁的44个,占16%;41-50岁的25个,占9%;51―60岁的27个,占10%;61―70岁的13个,占5%;71岁以上的7个,占3%。第一次到访的样本140个,占52%;第二次到访的样本43个,占16%;第三次到访的样本27个,占10%;第四次到访的样本8个,占3%;到访6次以上的样本50个,占19%。

5 时空行为模式聚类分析

5.1 聚类要素选择与剔除

已有文献和实证研究中,时空行为模式的聚类要素没有定论,因此本研究在进行时空结合的聚类分析中,首先进行了聚类要素定性分析和数据分析的多次尝试及剔除。

首先,在定性考量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时,将时间信息、空间信息、活动信息和路径信息纳入研究范围。何时、何地以及参与了何种活动,是景区内部旅游者行为的核心内容;而路径信息,则表达了前三者的组合关系。

然后,将时间、空间、活动和路径4个方面的信息进行量化。时间信息包括时间段和时间点两类信息;空间信息则包括空间点和空间区域两类信息,其中到访景点和出入口为空间点信息,而分区则为区域信息;路径信息包括时空路径节点个数、路径长度和覆盖区域面积;活动信息,则包括根据研究者在颐和园实地考察得出的可能的活动机会。

采用定性分析得出的全部信息要素对样本进行聚类,结果或者出现样本量的悬殊差距,或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矛盾现象,说明有些聚类要素在对分析过程产生了干扰作用。经过多次数据分析,最终采用差异度和显著性水平作为标准,将差异度,值得分小于2和显著度sig.得分大于0.05的要素剔除(表1)。剔除部分干扰因素后,聚类结果明显改善。以到访景点要素为例,根据差异度和显著度标准剔除的要素既包括石舫、仁寿殿等到访率较高的景点,也包括藻鉴堂等到访率极低的景点。可以理解为,由于所有样本在这类景点上的得分倾向于一致,都得“1”(到访)或者都得“0”(未到访),因此这类景点的到访情况在时空行为模式聚类中贡献很小。

5.2 聚类结果分析与探讨

最终保留了时间、空间、路径和活动信息4个方面,剔除了部分量化要素,颐和园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聚类结果如表2。除了类型4样本量最多(87),类型2只有2个样本之外,其他4类样本量相对均衡;而且,根据聚类结果,能够实现对每个类型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的合理解释和形象刻画(图3-图8)。

类型1:11:44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沿长廊一线到达石舫,原路返回;其间在长廊和石舫分别停留约14分钟,14:02从东宫门离开颐和园。

类型2:8:15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东堤到达南湖岛,乘船经昆明湖到石舫,翻过万寿山到达苏州街,再到谐趣园,然后到达德和园、仁寿殿、宜芸馆一带,沿长廊返回石舫,再次乘船返回南湖岛;其间多处停留,每次约21分钟,16:15从新建宫门离开颐和园。

类型3:14:10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沿长廊到达石舫,然后原路返回,最后经由仁寿殿沿昆明湖南行,达到南湖岛附近;期间,在长廊和石舫分别停留约18分钟,16:24从新建宫门离开颐和园。

类型4:8:26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沿长廊到达佛香阁,翻过万寿山经四大部洲,到达苏州街;其间在长廊、佛香阁和苏州街分别停留约23分钟,11:05从北宫门离开颐和园。

类型5:8:55从新建宫门进入颐和园,从南湖岛乘船经由昆明湖达到石舫,沿长廊东行达到仁寿殿一带;其间在南湖岛和石舫分别停留约22分钟,13:30从东宫门离开颐和园。

类型6:11:13从北官门进入颐和园,从苏州街南行四大部洲,翻过万寿山达到佛香阁,西行至石舫后沿长廊向东折回,达到仁寿殿后向南沿昆明湖到达南湖岛附近;其间在苏州街、佛香阁和石舫分别停留约29分钟,16:16从新建宫门离开颐和园。

如果对颐和园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6类聚类结果分析,可以发现总游览时间、入园时间和离园时间是3个贡献最大的聚类要素。因此,可以按照这3个时间要素进一步对6类时空行为模式进行汇总,将有助于研究者对颐和园旅游者的时空行为模式进行理解和把握。

类型1、类型3和类型4的总游览时间为2-3小时,其入园时间和离园时间信息表明,3类游览的具体时间分别对应中午、下午和上午。类型5和类型6的总游览时间为4-5小时,具体游览时间分别对应上午和下午。类型2总游览时间达到8小时,全天游览。

结合路径信息停留点和空间信息可以发现,类型1、类型3和类型4虽然与类型5及类型6在总游览时间上存在差别,但是在空间路径上却没有本质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时间的分配上,2-3小时游览节奏更加紧凑,而4-5小时的游览则更加舒适和放松。类型2与其他类型相比,8小时的总游览时间带来时空行为模式上的巨大差别,其时空路径更加复杂。

6 结论与思考

本文以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空间层面上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并在时空路径汇总上尝试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主要结论:①时间信息、空间信息、路径信息和活动信息作为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聚类要素是可行的;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差异度和显著度可以作为对聚类要素选择具有参考意义的定量指标;③综合时间、空间、路径和活动信息,经过差异度和显著度对干扰要素进行剔除后,颐和园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聚类为6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