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化农业种植集锦9篇

时间:2023-12-14 11:35:41

数字化农业种植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1

关键词: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被害率;大庆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90-02

十字花科蔬菜营养价值高,其成分中含有防癌抗癌的物质,备受消费者喜爱[1]。十字花科蔬菜种类繁多,包括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萝卜类和水生菜类,此外还有很多变种,如油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栽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害虫的为害,造成蔬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2],且蔬菜害虫的发生有一定地域性并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各地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大庆地区由于地域特点,已由传统农业发展为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3],棚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导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被广泛使用,造成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等现象严重[4]。明确害虫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对于指导害虫合理防治和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菜青虫(Pieris rapae Linne)、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和蚜虫类3种害虫均是蔬菜上常见害虫,也是极难防治的重大害虫种类[5-7]。在蔬菜生产中如果这些害虫能够早期发现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本研究对田间保护地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开展调查,以期明确大庆地区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对指导大庆蔬菜产业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1 材料与方法

1.1 地点选择 选择大庆市让胡路区宏伟棚区采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措施的十字花科蔬菜地。菜地种植面积5hm2,蔬菜种植品种为大白菜、甘蓝、芥兰、萝卜和油菜等。试验于2012年7月初开始至9月末结束,每10d调查1次。

1.2 调查方法

1.2.1 害虫种类调查方法 基地选择生长期相对一致的相同菜地2块,调查生长期处在5~9片叶的植株,采用5点式抽样法,每点查0.25m2。采集植株及菜叶覆盖地面范围内的害虫,用75%酒精保存,常见种类用目测计数。所有标本皆带回室内鉴定计数,一般鉴定到种。

1.2.2 主要害虫为害情况调查方法 于8月中旬害虫发生高峰期选择不同蔬菜田,逐株调查被害情况,每个种类蔬菜田调查100株,统计被害率。被害率(%)=害虫为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1.3 数据处理 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邓肯式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十字花科蔬菜田害虫种类 通过田间连续3个月的调查统计,共调查到害虫、中性昆虫和天敌种类共60余种,其中害虫在各个菜田常见的约11种,具体种类见表1。表1中的害虫是在所调查蔬菜田中发生数量较多的种类,蔬菜受这些害虫为害较重,其它害虫种类未在表中详细列出。

2.2 十字花科蔬菜田害虫为害情况 根据田间调查情况,统计主要害虫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的发生为害情况,结果见表2。在8月害虫发生高峰期进行害虫为害情况调查,对5种十字花科蔬菜田中所有发生害虫进行了普查,5种蔬菜田中芥兰植株被害率最高,达89%,其次是大白菜田,被害率为79%,被害率最低的是萝卜田,为害率为53%(表2)。由表2还可以看出,小菜蛾在十字花科蔬菜田发生也较为普遍,以芥兰和油菜受害率最高,分别为40%和42%,极明显高于大白菜田、甘蓝田和萝卜田的植株被害率;菜青虫在5种蔬菜田里发生较轻,最高植株被害率是大白菜田,为32%,最低萝卜田,仅有1%的植株被菜青虫为害;5种蔬菜中,萝卜田和大白菜田受蚜虫为害显著高些,植株受害率分别为27%和29%。

3 小结

通过调查大庆地区十字花科蔬菜上害虫发生和为害情况,发现大庆地区害虫发生种类较多,常见种类有11种,以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较常见,对蔬菜植株为害较重,3种害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虫种类,且以小菜蛾为害率最高。近几年,大庆地区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蔬菜上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虫害逐年加重,因此,深入开展大庆地区蔬菜上害虫种类和发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大庆地区蔬菜害虫的治理,以及蔬菜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单毓娟.十字花科蔬菜的癌症预防作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32(5):269-273.

[2]赵红,薛东,杨长举.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湖北植保,2005(6):34-37.

[3]唐立兵,刘楠.加快发展大庆地区现代农业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4(347):109-111.

[4]郭世俭.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化学防治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蔬菜,1997(2):48-50.

[5]吕利华,何余容,庞雄飞,等.十字花科蔬菜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32-1734.

[6]沈阳,王敬宇,缪勇,等.菜青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37-439.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2

1.1农业科技创新

1.1.1杂交水稻品种闵行区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市、区科委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南繁北育,先后育成上海市第1个杂交粳稻寒优湘晴、上海市第1个两系杂粳组合闵优55、上海市第1个杂粳香型组合闵优香粳,以及闵优128、秋优金丰、秋优118等高产杂粳组合,均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杂粳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深受上海及周边地区广大消费者和种植户欢迎,目前累计种植面积达66.7万hm2,为上海及江浙地区粮食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杂交粳稻秋优金丰于2006年通过品种审定,2009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至今已累计推广种植2.3万余hm2次。寒优湘晴1989年通过品种审定,因两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深受种植单位欢迎,目前是上海市主推品种。2013年秋优金丰推广面积达7333.3hm2,其中上海市种植面积7053.3hm2;寒优湘晴种植面积6886.7hm2,667m2产量600~700kg。1.1.2蔬菜品种从2008年起,闵行区在多年地方特色品种选育的基础上,遴选了7大类17个品种作为航天育种材料开展品种创新研发,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航育番茄品种闵粉一号已通过品种审定,航育101和航育102青菜已通过田间审定,再经过2~3年的选育,将会成为适应上海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青菜耐热品种杂交组合也表现优良,有望2~3年内培育出新的耐热品种;经过选育的太空芹102和太空芹106芹菜品种符合上海市场的消费要求;正在选育的耐热、耐寒及春季耐抽薹甘蓝品种,预计2~3年将会育出表现优良的品种。以航育基地场为平台的青菜雄性不育系及转育杂交新组合,于2010年育成耐热青菜品种闵青101,通过品比和示范种植,与日本进口华丽品种相比,具有耐热耐湿、抗逆性强、品质优、纤维少的特性。2012年,闵青101青菜通过品种审定,目前已建立繁种基地,已于2014年夏季在闵行区推广。1.1.3花卉组培技术闵行区花卉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种植优势,组织培养技术及康乃馨种苗生产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现有种植面积近86.7hm2,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年总产值约1亿元。近年来,闵行区不断加大科技和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种源花卉的科研与生产,争取到国家、市、区级科技项目近90多万元,扶持了包括振东园艺、闵行区苗圃、广缘园艺场等在内的重点企业5家。为此闵行区的种源花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培苗及扦插苗的国内占有率达20%左右,组培苗年产量从100万株到300万株,康乃馨年产量从4500万株到6000万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左右。1.1.4上海白猪保护性开发上海白猪是上海开埠以后本地猪种与约克夏、苏白猪等杂交,并经过100多年的自然选择和10多年的人工选育而育成的地方兼用型品种,其肉质鲜嫩味美。为做好上海白猪的保种育种工作,闵行区农委加强对浦东正义猪场的监督和指导,确保110头上海白猪原种群体,生产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其中1头种公猪在上海市种猪良种登记中评为第1名,同时该场被农业部评为标准化猪场,成为上海5家标准化猪场之一。为进一步推进上海白猪种质资源体系建设,闵行区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上海白猪技术服务小组,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完善上海白猪系谱资料,加强生产性能测定,建立专门化品系,探索分子标记育种新方法,为上海白猪的科学开发及产业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5ERP数字农业管理系统通过市级蔬菜标准园的创建,逐步在闵行区推广ERP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合作社通过ERP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可以理顺内部计划、生产、质检、物流、配送数字化关系,提高了合作社的工作效率,提升合作社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与已有蔬菜追溯系统相连接导入或输出相关数据,构建了准确的第一手数据,完全实现对上、对下的农产品追溯,而且追溯范围可以是整个流程或任意节点。闵行区农业资源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的系统开发,实现了闵行区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闵行区涉农补贴数据管理系统、闵行区农业资源数据GIS应用分系统、闵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农委OA办公系统、闵行区都市农业发展信息分系统六大子系统的各项功能,突出了“一场一档”、“一村一档”的全程管理功能。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将提升闵行区农业资源数据管理共享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监管水平以及农业生产决策水平,并对整个上海农业数字化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1.2.1广泛推广杂优化技术近年来,闵行区水稻种植面积1333.3hm2,其中97%为杂交水稻品种,常规稻种植面积仅占3%。通过推广应用杂优化技术,全区水稻平均单产达到589.1kg,再创历史新高。自2005年推广杂优化技术以来,水稻单产实现连续8年递增。1.2.2广泛应用农业机械闵行区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2005年以来,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3595多万元,其中市级补贴投入1295多万元,区级补贴投入125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自筹资金850多万元,新增高速插秧机45台、自动育秧流水线17套、育秧盘45万个,更新新型大中型拖拉机114台、收割机46台、配套农机具240多台、新型植保机173台,同时实施政府对农机作业补贴3580多万元。这些措施较快地优化和提高了闵行区农机装备和技术水平,使全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率突破了95%,新一轮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面积突破了98%,农作物秸秆禁烧和全量还田为主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闵行区蔬菜机械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根据闵行区蔬菜生产实际,在区航育基地、100hm2绿叶菜基地建立2个蔬菜现代农机装备示范点,引进新型蔬菜自动育苗流水线、蔬菜播种机、蔬菜移栽机等蔬菜农机46台(套),重点在蔬菜育苗、耕整田、播种移栽3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蔬菜机械化生产,以缓解劳动力紧缺问题。1.2.3推进3年环保行动计划闵行区积极推进3年环保行动计划。(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循环农业技术,落实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计划,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1000余t,应用面积1600hm2。每年推广BB肥1200t,应用面积1666.7hm2次,减少了化肥的盲目使用。(2)实行绿肥轮作制度,绿肥种植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3以上。绿肥的推广种植为培肥地力、解决茬口矛盾、化肥结构性减量起到了积极作用。(3)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近40个品种,基本做到粮食、蔬菜病虫防治药剂全覆盖。新农药的推广应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降低了在用农药的毒性,也为食用农产品安全长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4)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普及率达98.8%,秸秆打捆综合利用达2.6%,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全面有效控制了秸秆焚烧现象,减少了大气污染,保障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空中及道路的交通安全。(5)每年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绿色防控综合应用技术1013.3hm2次。

2闵行区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闵行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逐年提高,但从深度城市化和农业生态精品化发展要求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2.1农业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闵行区在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上虽然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可喜的成果,但在根本性改变农业生产现状的高端研发上尚有薄弱环节,如高抗、高产、优质、短生育期的小麦品种等亟待攻关解决,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业务创新能力也亟待提高。

2.2农业从业劳动力紧缺矛盾日益突显

农业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劳动力紧缺情况普遍存在,且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和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发展和科技应用的重要瓶颈。

2.3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有待提高

闵行区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虽然位居上海市前列,但种植产业仍存在分散、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应用率的提高,对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和农村环境的改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4镇村农技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镇级技术人员专业性相对不强,村(场)安全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规模基地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调动比较频繁,在新技术推广、安全生产保障制度执行效率上相对较低。

3推进闵行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推进蔬菜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

闵行区要加强对蔬菜生产的研究和科技推广,到“十二五”末,努力使蔬菜生产规模化程度达到80%以上,蔬菜保有量生产面积力争全面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要加快实施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改造,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起50家蔬菜标准示范园。示范基地面积以2~3.3hm2为起点,因地制宜把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组建成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推动蔬菜的规模化经营,把实施蔬菜标准化与推进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以规模化带动农业科技进步。

3.2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通过“一场一品”建设,积极组织好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让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市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市场信誉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名牌,授予优质产品标志,实行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实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3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进程,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发挥机械优势,提高蔬菜生产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效增收;进一步加大对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设备和机械化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重点推广的蔬菜农机具,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闵行区配套补贴到90%。加快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蔬菜新型农机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以进一步降低蔬菜生产劳动力成本。

3.4强化推进农业生产科技化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改革农技推广机构,整合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资源,着力培养1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推广效率高的技术队伍,通过横向协作联合,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力量,为闵行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咨询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政策引导力度,如加大杂交稻推广补贴力度,增加制种基地成本补贴政策,以减轻制种企业成本风险和经济压力,为杂交稻等技术的推广创造一个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4结语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3

农田水利主要是灌溉和排水,兼及中小型河道整治,塘坝水库及圩垸建设,低产田水利土壤改良,农田水土保持、土地整治以及农牧供水等。由于各农业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千差万别,需要进行农业水利区划和相应的灌排系统规划。勘察工程是水利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对整个工程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农作物种植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物对地质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不同地区都有其事宜的农作物。通过前期勘察可以熟悉地区的生态地质情况,弄清农田区适合种植哪些品种的作物,帮助农民选择最佳物种以创造预期的收益[2]。水利工程勘察掌握地质条件之后,向施工单位反映农田区存在的地质问题,拟定水利建造方案时可避免地质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引起的水利病害。勘察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一部分,其不仅是对原种植区实施系统性地勘探,更是为了指导水利项目作业,帮助施工人员控制好农田水利的施工质量,保证水工建筑物输水、排水等功能的正常发挥。例如,勘探工程收集了大量与农田建设相关的数据,提供给施工单位后编制出与农田区相配套的建造方案。经勘查数据分析,综合地指导了农田灌溉区设施的改造,方便了现场施工流程的有序进行。水资源是农田种植的必备条件,持续供应水资源有助于提高种植区作物的产量、质量,协调了周边农业用水地高效分配。勘察工程利用现代勘测科技,对农田各方面条件实施详细地勘察评估,以效益优先为原则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例如,渠道是灌溉区输送水资源的关键设施,勘测工程对水利渠道的分布、线路、位置等都进行了详细地规划,正式运行后提高了水资源调度的效率,协调了农业用水的科学分配。

新型水利勘察系统的应用分析

由于水利工程结构的复杂性,施工单位必须要按照行业标准规定拟定施工计划,并且通过相关的勘察检验工作,引导现场作业按照规定的流程执行。传统水利勘察仅简单的安排人员操作,并未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影响了水利勘察的成效。笔者认为,勘察单位要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勘察系统,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农田区的地质状况。新型勘察系统的具体流程:地质勘探系统由多种软硬件设施构成,其将信号接收器、发射器等设定在收发信息的两个端点,由用户执行拨号方式实现数据传输。不同勘探工程的操作目标不一样,各个企业需要收集的信息内容是不同的,收集实用信息是水利勘察系统处理的基本流程[3]。例如,勘察人员要结合现场测量所得的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平台记录每一项数据的内容,保证了水工单位有足够的工程信息量。地质勘察系统偏向于图像格式信息的应用,使用地质图像反映出水利工程建设的实况。地质勘察系统应用阶段,要经过数字处理平台筛选、分类原始数据,农田水利信息筛分的各个内容是互相有联系的,而不同信息之间也要经过相应的转换,这是水利勘察作业的必经环节。地质勘探系统配备的计算机带有转换器,可以把数据转变为适合图像生成的信息,加快了水利勘察信息处理的运作流程。农业水资源开发中,前期勘探是对地质状况的综合考察,勘探系统收集到数据信息后要经过多道程序处理,才能制作成最清晰的水利信息内容。处理数据信息时,计算机编程人员应注重数字编码的调整,尽可能使最终生成的处理结果清晰度达到最高,使灌溉区种植活动有明确的参考指导。例如,勘测系统建立数字模型之后,将水利信息录入数字模型而展开分析,降低了人工分析引起的失误率。勘探系统对数据信息自动化处理之后,要对生成的工程信息进行检查核对,避免错误信息而误导了现场施工作业。农田水利勘探系统改变了过去地质信息获取的方式,由数字化勘测仪器连接数据中心,便能高效率地完成勘测作业。存储是数字勘探系统操作的最后一步,原始数据经处理后要存储在预定的数据库中,方便施工单位对水利信息的调动与分析,这是加快水利期勘察工程建设的实用对策。

基于勘测工程的水利施工管理

我国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还需注重多方面的管理,以保证项目施工取得预期的成效。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逐步扩大灌溉面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广应用新技术,厉行节约用水,包括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低造价喷灌、滴灌,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等,提高灌溉效率[4]。加强排水,重视盐碱地、沼泽地和冷浸田的改良以及除涝、治渍工作,促进农田水利进一步发展。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4

一、中国近代农业改进的重要贡献者

江苏农学家对中国近代农业改进有重要贡献,开创了多项农业改良的先河。粮食作物方面,1924年秋东南大学周拾禄运用纯系育种法,育成改良江宁洋釉和改良东莞白两个纯系水稻品种,这是我国稻作改进史上最早产生的两个改良稻种。中央大学农艺系在赵连芳主任主持下,主持培育出帽子头、南特号、胜利?等一批早期水稻良种,为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1932年中农所成立后,稻作系在卢守耕、赵连芳、周拾禄等水稻专家带领下,育成“中农4号”、“中农34号”、“中农30号”、“中农玉粒早”、“中桂马房籼”、“中桂月湖籼”,“中黔2号”、“中黔28号”、“中滇1号”“中农北米”、“中农地禾”、“邵阳柳叶麻粘”等一系列优良品种,对中国现代水稻改良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5年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与中农所合并办公,稻作研究拥有赵连芳、卢守耕,周拾禄,潘简良、叶声钟,柯象寅、黄继芳、周泰初等40余名专家。抗战前,该所推广中大帽子达20余万亩,开创了我国改良作物大规模推广之先河;同时创办地方稻米检验检定,至1942年各省由检定而获得优良稻种总计近100个,有效地促进了稻米品质的提高。[3]沈宗瀚在主持金陵大学农艺系期间,于1934年育成丰产、抗倒、适应性广的小麦良种“金大2905”号,这是我国用纯系育种法育成的第一个优秀小麦品种。1938年,沈宗瀚还发现了“金大南宿州61号”与“金大开封124号”两个优良小麦品种。东南大学原颂周育成“江东门”小麦良种。中央大学金善宝等在20世纪30年代初通过试种观察、鉴评出“江东门”、“武进无芒”、“南京赤壳”和“姜堰黄皮”等一批优良地方品种。1939年.金善宝、蔡旭等人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选育出“南大2419”(原名中大2419),“中大2509”(又名“矮立多”)等良种。[4](P187-195)其中“南大2419”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品种寿命长达40多年,是30多年来我国小麦杂交育种最主要的亲本之一,对我国小麦增产有重要贡献。1932年起,中农所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三机构小麦育种专家合作,经多年工作,选出高产、抗病性强优良品种,著名的有“中农28号”、“中农166号”、“中农62号”、“中农483号”等杂交小麦品种,中农所沈骊英在8年中选出骊英1号、3号、4号和6号等小麦良种。[5](P63)在中国近代47个优良小麦品种中,中农所、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三机构小麦育种专家选育出的占31个,达67%左右,[6](P54-55)可见其贡献之大。王绶等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培育出具有丰产、抗病、秆强的“金大99号”裸麦、“金大开封313号”大麦、“金大南宿州1963号”裸麦、“金大南宿州718号”裸麦等大麦良种;王绶还育成了“金大332”大豆;俞大绂、陈鸿逵等人选出小麦、大麦、粟、高粱、蚕豆等抗病品系多种。棉花方面,1921年春,邹秉文率先在东南大学农科成立棉作改良推广委员会,过探先、孙恩?、王善铨、叶元鼎等教授共同主持其事,他们的研究在十数年间曾影响着中国棉花主栽品种的选用方向,东大农科一时成为全国棉品种改良工作的重心。过探先、王善铨、叶元鼎合作进行改良中棉试验,育成青茎鸡脚棉、江阴白籽棉、孝感长绒棉等良种。孙恩?等试种的美棉,包括爱字棉、郎字棉、脱字棉,产量品种均远超当地棉,[7]胡竟良评价说:“我国有纯种之脱字棉、爱字棉供给,孙氏之功也”。[8](P43)其后,东大农科改中央大学农学院,在冯泽芳、赵连芳③主持下,进行全国美棉品种试验,选育出比爱字棉、脱字棉更优的“斯字棉4号”,“德字棉531号”,这两个优良品种的出现是对棉作育种的极大贡献。[9](P67)此外,中农所华兴鼐于20世纪30—40年代育成中棉“紫茎铁籽20-2”、陆地棉“德字24-424”、“德字24—1099”等优良品种,[10](P113)中农所俞启葆于1940年3月,培育出棉花抗虫新品种鸡脚德字棉,选育出棉花高产品种泾斯棉,还成功地进行了亚洲棉与陆地棉的种间杂交。冯泽芳、俞启葆、奚元龄等人对中棉的形态、分类和遗传,对亚洲棉、美洲棉杂种的遗传学和细胞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最早在中国对植棉区划和棉工业区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将全国分成5大棉区的重要意见。[9](P67-68)胡竟良于20世纪40年表了一系列棉业技术政论文章,如《原棉改良与棉纺业》、《论战后复兴中国棉业》、《中国棉产复兴纲领》等,对当时植棉政策和技术策略均有重大影响。江苏农学家在棉花改良方面,品种之多,在全国所占地位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蚕桑业方面,邹秉文与东南大学农科蚕桑系主任葛敬中等人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办“中国蚕桑试验所”,在苏南、浙江一带举办蚕桑试验场,其中以在镇江市四摆渡的蚕桑制种场范围最大,在改良蚕种、推广无病毒蚕种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后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改良蚕种的供应中心。钱天鹤在金陵大学任职期间,和吴伟士合作研究无毒种制种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微粒子病的传播,是当时金大农林科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同时钱天鹤还主持培育成上海白种、横林白种、新元白种、意大利黄种、洞庭山白种等优良蚕种。[11](P80)中农所孙本忠等人自1932年起,经数年工作,以诸桂蚕与黄皮土种杂交而育成黄皮诸桂种,此蚕种体质强健,容易饲育,丝量丰富。园艺方面,金陵大学胡昌炽在江浙选出“陈圃水密”、“陈圃蟠桃”等桃子良种,在浙江黄岩、四川金堂选出柑桔无核品种。1934年,他发表的《中国柑桔栽培历史与分布》一文,为园艺植物综合性分类的成功范例。[11](P49-52)金陵大学章文才于1937年至1940年选得编号为S—26(‘锦橙’)、S一20(‘先锋橙’)优良品系,这两个品种后成为全国各地的主栽品种。[12](P34)中央大学曾勉之对17种果树树种的种质资源展开调查,其论著迄今为果树界引用的蓝本,其被称为果树资源拓荒者。中央大学奚铭己在桃树改良方面有重要成就,选育出多个优良品种。他还开展了苹果和梨的大量授粉试验,这是我国开展现代果树田间规模试验的先声。[13]东南大学吴耕民在任教期间自法国等地引入大批花卉,并逐个加以定名,如“仙客来”、“矮牵牛”、“大理花”、“毛地黄”、“荷包花”等都是由他首次定名,吴耕民还将甘蓝、番茄、革莓等在东南大学引种试种推广。[14](P232)中央大学毛宗良对蔬菜分类和解剖有深入研究与重要贡献,为榨菜确定学名以及对藜苋两科的分类鉴定,均为具有代表性的贡献。[15](P151)金陵大学管家骥于1934至1936年,选出卡它丁(Katahdin)、七百万(Chippewa)、纹白Warba)和黄金(Golden)等4个马铃薯优良品种,比当地品种增产1倍多。[16](P295-306)中农所技士杨鸿祖于1943至1946年,选育出抗晚疫病和耐退化的马铃薯“292-20”、巫峡(B76-43)、多子白,小黄山芋等马铃薯优良品种,这些优良品种成为50年代马铃薯种植的主要品种。[17](P48-49)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金陵大学俞大绂是最早从事大麦黑穗病和条纹病的抗病育种研究者,对大麦条纹病的侵染规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他还开展了粟病及蚕豆病害的全面研究,其科研资料是我国此类病害的经典资料。[18](P141)中央大学邹钟琳是我国水稻螟虫防治研究的先驱,发表了《三化螟之研究》等数篇研究报告和论文,为水稻螟虫防治做了开拓性的工作。[19](P546)中农所邱式邦在工作站期间,完成了玉米螟、大豆害虫、甘蔗绵蚜和松毛虫防治等17篇研究论文,其中多数害虫是前人很少或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的。中农所朱凤美创造的石灰水浸种法防治种子深层带菌病害的方法,成为当时独具特色的种子处理技术。他还创制了线虫汰除器,为我国创造了全面防治小麦线虫病的简易技术设备。[11](P28-29)中农所吴福桢于1934年在中农所创办了杀虫机械研究室,该室研究室在其弟子钱浩声主持下研制成自动式、双管式两种喷雾器,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1](P73-74)中农所孙云沛于1938年研制成“中农特种砒酸钙”,这标志着我国专门研制化学农药及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之开始。20世纪40年代,中农所程暄生研制出新农药品种“砒酸铅”,后又研究出生产杀菌剂碳酸铜的新工艺,它们反映了我国40年代初期砒素杀虫剂研究水平。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程暄生主持完成了鱼藤乳剂、硫酸烟精等虫药和多种DDT制剂加工等的试验研究,为我国化学农药加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11](P551-552)中农所程绍迥我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起,他与罗清生等人合作,建立血清制造室研究兽医生物药品的生产和应用,制成系列抗病血清、疫苗,在防治牛瘟、猪瘟、猪丹毒、鸡瘟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9](P69)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事业的发展。土壤肥料方面:1935年起,中农所土壤肥料系主任张乃凤与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合作,主持进行了氮、磷、钾三要素田间肥效实验,这是一项中国土壤肥料使用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经数年研究,基本上了解中国一般耕地氮、磷、钾三要素缺乏状况以及各种作物对三要素的需要程度,有效地获知了当时我国耕地实际需要肥料的状况,其试验结果为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试验结果对今天我国化肥使用仍有参考价值。

二、农业新学科发展的拓荒者

江苏农学家不仅对促进中国农业改良有重要影响,也是我国农业科学各主要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对农业新学科发展起着拓荒者的作用。邹秉文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在主持南京高师至东南大学农科的10年中,先后开设农艺、畜牧、园艺、蚕桑、生物、病虫害6个系,并在南京以及江苏、河南、湖北、河北四省,开办作物、水稻、蚕桑、园艺,棉花等9个试验场,聘请胡先,钱崇澍、张巨伯、孙恩麟、原颂周等一批名教授,确立了教学、科研、推广三者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20](P418)过探先在主持金陵大学农林科期间,收回了中国教育,使原来由美方主讲的课程,改由中国教授担任,并设置了园艺、森林、蚕桑、农林生物、植物病虫害、乡村教育、农业经济、农业推广和农业专修科等10个科系,使该校的农业教育更趋完善。[21](P191)钱崇澍、秉志、胡先等在东南大学于1921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该系集中了邹秉文、秉志、胡先、钱崇澍、戴芳澜、陈焕镛、邓叔群等杰出学者,他们的工作为创立植物分类学、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学科起了开创和奠基性的作用。如:1916年,邹秉文、谢家声编出我国第一本国人编写的植物病理学教材《植物病理概要》,1923年,邹秉文、胡先、钱崇澍合作编写了中国农科大学的第一部植物学教材《高等植物学》,此后,戴芳澜编写了《中国真菌杂录》,陈焕镛编写了《植物学》,上述书籍均为当时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教材,为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邓叔群采集鉴定了全国真菌标本数万份,由他亲自定名的有2400个,占全国真菌定名的一半以上,其中发现4个新属,120个新种,奠定了中国真菌学基础。同年,邹秉文、邹树文、秉志等还设立了病虫害系,这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病虫害系。吴耕民于1921年在东南大学倡导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园艺系,任教期间主讲过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花卉园艺、蔬菜促成栽培、普通园艺等多门专业课程,并编写了果树、蔬菜、蔬菜适时栽培、普通园艺、花卉园艺等五本讲义,其后,又撰写了《蔬菜园艺学》和《果树修剪整枝法》等书,为我国高等园艺学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14](P199)1928年,胡昌炽回国后创建了园艺系,任教授兼系主任长达20年,他撰写的《果树园艺学》和《果树学泛论》等著作奠定了园艺学的基础。罗清生于1923年在东南大学畜牧系开设药物学、家禽学、乳肉检查学等课程,成为兽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他发展了中国的家畜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兽医内外科学、产科学等学科,其于1937年编成的《家畜传染病学》一书,是我国兽医学科中水平较高的一部教科书。[9](P169)陈嵘于1925年回国后担任金陵大学森林系教授,积数年之功,编写了教材《造林学概论》和《造林学各论》,分别于1933年2月和9月出版,这些著作奠定了中国造林学基础。1937年,陈嵘完成出版了《中国树木分类》一书,此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全面系统记述树木学的专著,是国内大学林学系主要教材。李寅恭于1927年创建了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组,苦心经营十多年,逐渐发展成为师资、设备较为充实的学系———中央大学森林系。[11](P42)梁希为林产化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使林产制造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他于1933年至1937年期间在中央大学筹建的森化研究室,是国内最早的森化研究室,其中图书资料和种种设备在国内各森林系中首屈一指。[22]金陵大学在我国最早建立农业经济系,孙文郁,乔启明回国之后相继主持金大农经系务,把各门农业经济专业学科逐渐发展健全起来,将其办成师资阵容齐强,校友遍及全国的著名经济学系。金陵大学孙文郁协助卜凯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农经著作《中国农家经济》与《中国土地利用》的统计和编写,特别是《中国土地利用》一书,成为了解旧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历史性巨著,至今在国内外仍产生着较大的学术影响。他还主持完成了《豫、鄂、皖、赣四省之棉产运销》等农业经济调查研究项目,上述调查在中国近代农村经济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统计方面:张心一在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设立统计处工作时,建立起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农业统计系统,他还利用这些资料写成了系列专题论文,并于1933年出版《中国农业概况》一书,以较详实的数据和图表反映出全国25个省的农业基本情况,他在这一时期的著述,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研究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23](P283-284)金陵大学王绶最早将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等农业统计方法介绍到国内来,是生物统计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4](P675)此外,章之汶的《植棉学》、顾青虹的《养蚕法讲义》和《人工孵化育种学》、徐正铿的《稻作》、王绶的《中国作物育种学》和《实用生物统计法》、沈宗瀚的《作物育种学》、金善宝《实用小麦论》,郝钦铭的《棉作学》、乔启明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邹钟琳的《普通昆虫学》和《经济昆虫学》,均为当时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教材,为当时有关学科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珉 朱世桂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5

一、补助政策意义

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穗期一次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重点防治蚜虫、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增强小麦抗逆性,防干热风、防倒伏,增加小麦粒重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小麦稳产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全面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对确保夏粮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补助范围和对象

今年,我街道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继续实行全覆盖。补助对象为所有自愿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的农户或代种粮农户进行喷防作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街道将按照“谁实施、补助谁”的原则,提高补助的针对性,充分发挥补助政策对植保、土肥、农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作用。

三、补助方式、内容和标准

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采取物化补助的方式。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只限对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实施“一喷三防”所用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以下统称“药剂”)进行物化补助,不得用于服务费、作业费等。补助标准为每亩5元。街道财政和村组织可根据市有关文件要求,对代农民进行喷防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服务费、作业费给予补助。

四、操作办法和程序

为确保我街道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的全面落实,各村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强化措施落实。

(1)在小麦“一喷三防”关键时期,除市农业局组织市农技人员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外,街道也将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田。(2)街道负责将补助面积落实到所辖各村,并对所辖各村上报的小麦种植面积进行审核。将药剂发放到各村,并按要求对各村小麦面积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3)村委会负责将本村补助面积落实到户,并对各户实际小麦种植面积进行核实。确定各户药剂分发数量,并负责将药剂发放到户,由农户签字加按手印进行确认。统一组织农户开展全覆盖喷防,有条件的村委会可与植保服务组织订立喷防合同,利用植保服务组织对全村麦田进行集中喷防,作业结束后,由农户或村委会签字确认。对各户实际小麦种植面积、药剂分发数量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以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同时,要将农户实际小麦种植面积情况、药剂发放情况、“一喷三防”作业情况等登记造册,并由农民签字加按手印确认后,报街道办事处审核。街道办事处确认无误,由街道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街道办事处公章后,报市农业、财政部门备案。

为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喷三防”工作可以结合小麦高产创建、植物保护、配方施肥等其他农业项目一并实施。

五、组织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我街道成立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小麦“一喷三防”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2),负责全街道项目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等工作。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二)强化技术指导

成立以街道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小麦“一喷三防”项目技术指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3)。合理确定药、肥种类和比例,科学进行作业。积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深入一线,对农户喷防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小麦“一喷三防”真正落实到村、到户、到田。

(三)搞好检查督导

我街道将成立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检查督导组,在小麦“一喷三防”关键时期,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对各村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对套取、挪用、扣留补助药剂的,街道办将进行严肃处理。构成刑事犯罪的,送交司法部门处理。各村也要成立检查督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落到实处。为强化监督,我街道设立专门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群众举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街道将组织力量配合市农业、财政、纪检监察部门对各村完成的作业面积和作业质量进行验收。验收确认的面积要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

(四)强化政策宣传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街道将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条幅、技术培训以及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加强补助政策和技术措施宣传,及时解答群众咨询,让农民充分了解小麦“一喷三防”的技术效果,调动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粮食生产,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6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农业应用建议

数据库技术就是一种研究数据存储、使用、管理的手段,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较为快速、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现阶段,数据库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计算机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技术,其是软件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且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进一步实现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数据库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国计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基础作用,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并且将农业管理从手工管理转向计算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信息查询、共享、处理的速度。现阶段,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业资源数据库,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信息化与科学化,并且对农业信息进行定时、定量的分析与管理,有效提高了农业管理的效率。国内几个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如下:

(一)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在1987年,由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农作物种质数据库,已经保存了自1986年以来的相关记录。在此数据库中,主要包括中文、英文两种数值型数据库。其主要包括三个子数据库:国家种质资源、国内外种质特征评价鉴定、国内外种质交换,并且下设560个分库。在此数据库中主要包括粮、油、果树、烟草、牧草等160种农作物种质遗传信息。

(二)西南植物资源数据库

西南植物资源数据库主要就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的,是中国科学院数据库及其应用的主要构成环节。在建设此数据库的时候,主要就是围绕昆明植物资源进行设立的,重点强调西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西南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实现了植物资源信息的共享,促进了数据库技术的全面应用。

(三)经济植物资源数据库

经济植物资源数据库主要就是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设的。其中包括的数据量达到了15-20万条,共设有12个子数据库,如珍稀濒危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高等植物形态等。

二、农业数据库发展建议

同世界先进国家相较而言,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水平相对较低,还处在初级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建议,促进农业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数据库数据的易检性与共享性

要想体现数据价值,就只能通过使用予以反映,并且通过反复的使用,还可以提升数据价值。如果数据共享性较差,就会导致数据的传播性与实效性较差,也就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易检性指的就是对用户提供一些检索形式,达到用户需求。比如,中国知网数据库,其支持中英文搜索,提供相关期刊、作者单位、出版社等服务。同时,还可以用作者、标题、全文等进行搜索,帮助用户得到相关信息。

(二)强化数据库质量控制

数据库生命就是质量。现阶段,我国农业数据库较多,但是质量却较低。其主要体现为:数据库容量比较小、标准化程度比较低、更新时间比较长、引用不规范等,进而限制了我国农业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一定要重视数据库质量的控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数据库容量,并且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数据的及时更新,促进数据库的全面应用。

(三)提高建库人员素质

针对建库人员而言,其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知识、图书情报知识,还要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建库人员可以对资源进行全面的选择与评价,进而确保数据库数据质量。除此之外,一定要保证建库人员相对稳定,避免频繁更换,对数据库工作连续性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强化数据库运行管理

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一旦发现问题,马上进行处理,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一定要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在出现系统故障的时候,发生数据丢失现象,影响数据库的使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在农业领域应用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得到了普遍推广与应用,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业信息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查菲娜,赵艳梅,陈金英,李红卫,程芳芳.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7

清晨,伴随着跳跃的阳光,我们踏上秦皇岛往青龙县数农天恩竹柳育苗示范基地的征程。

车行驶在蜿蜒盘曲的山间公路上,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渐行渐近继而渐行渐远,我的思绪始终没能从竹柳身上转移开来。

“竹柳、竹柳,既有竹子刚毅正直的品性,又有柳树般的温婉,它像个谦谦君子,性格却是坚强的……”中国数字农村网生产贸易中心总经理潘虹冰潘总的话萦绕在耳际。“中国数字农村网竹柳项目是助农增收好项目,我们期望用竹柳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实惠……”临行前,和潘总的谈话让我越发希冀早一点到达这一满载希望的田园。

车行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基地的所在地――天恩速生竹柳木头凳镇育苗示范基地。这是一个占地一百多亩的大型速生竹柳育苗基地,远远望去,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地里忙碌着将手中的树苗按照种植要求插入土中。

这一百多亩的竹柳育苗,将生根发芽,勃勃生长,预示着农民增收的希望。

“我们这个竹柳基地在北方来说是最大的,占地一百多亩,忙时需要雇佣一百多人帮忙,平时最少也有十来个,这样一来,可以说是解决了我们当地的一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因为老乡们不用外出就能在家门口挣钱了。”中国数字农村网青龙县站长焦丽红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脸上露着充满自信的笑容。她指着远处正在实行喷灌任务的喷灌装置接着说:“政府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支持,特意拨付专款50万元为我们建设了完备的灌溉系统,这也让大家看到了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我们做起来也更加起劲!”

其实,焦丽红有这样的自信不是没有理由的。在来时的路上,我们的向导――数农河北地区拓展部经理杨绍锋对我们说:“青龙县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就是树种育苗,但是速生竹柳在我们这一带几乎没人种,更多的人是种速生杨之类的。数农今年在这里开设竹柳种植基地,一旦成功,明年青龙县必定有更多种植大户争相引进竹柳品种。”

看着眼前一片片刚冒出嫩叶的竹柳幼苗,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祖国大地上遍布的竹柳林。听焦丽红介绍说,竹柳这种植物是有极强的适应性的,无论是在干旱的盐碱地,还是在靠近湖泊的沼泽湿地,它都能迅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水土流失的地方可以用它来治理,荒弃的盐碱地亦可以通过它来改善植被环境,当然了,竹柳的观赏性也是大可在园林绿化方面有所作为。

说到脚下的这片竹柳种植基地,还有不得不说的一些故事。

“我要做第一个‘示范吃螃蟹’的人。”想着潘总说的话,望着眼前的竹柳林,我思绪万千。“其实之前我们也没有想过要种植竹柳,当时我们一直在考察助农项目,不断地找、不断的否定最后才确定了推广竹柳。项目确定下来之后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农户们不相信种植竹柳可以挣钱,他们也不敢轻易将自己的储蓄投资到这个种植的人并不是很多的树种上。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竹柳了产业化运作模式和未来的前景,我们也坚信这个项目确实可以为我们地农户带来的收益,所以只有我们自己亲自来做示范了,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农民朋友相信我们的竹柳是可以种的,而且一定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的……”

三、四月份,全国大大小小的各竹柳基地正进入竹柳栽种高峰期。五月初,这一垄垄的竹柳泛起了青绿。所谓“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眼下这片竹柳地正被黑色薄膜覆盖,竹柳苗都穿薄膜而过茁壮成长。负责种植的技术人员对我说:“用黑色薄膜覆盖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因为北方昼夜温差相对大一些,薄膜覆盖也能起到调节土地温度的作用”。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8

面对近年来林果业种植面积飞速增长的势头,而且产业化的程度不高,有些地方出现了无序竞争,好多专家学者在第三届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论坛上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与会者认为,新疆的林果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许多地方片面强调扩大种植面积,不注重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种植上去,使得20年来新疆的林果业始终处于原始的种植状态,单纯依靠面积的增长来扩大产量。他们呼吁要加强新疆林果产业化的发展,别走其他省前面种树后面砍树的境况。

热潮汹涌背后的隐忧

新疆的规划是发展优质林果种植面积1500万亩,可是许多人只看到数字,没有注意到“优质”两个字,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李疆认为:“目前新疆的林果种植有些混乱,依靠大力发展林果业的有利政策,有的地方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比如库尔勒种植库尔勒香梨,其他地区也跟风种植。后面只能是质量不如库尔勒地区的,过不了几年还要砍树。”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李疆认为,新疆的林果业发展应该根据各地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种植。并且应该对各地种植的品种有一个总体规划,将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部门的专家请到一起,定出一个整体框架,并且长期不变。

2007年启动的“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规范果树的种植布局问题。此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李疆教授表示,在不远的将来,果树种植布局混乱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目前面临的最为首要的问题是没有科学发展林果业。新疆的林果业一提到发展,就是数量上的发展,没有对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所以,面积是增加了,产量也提高了,但严重缺乏精品,卖的便宜,无法达到出口要求,几乎全都是自产自销或者浪费掉了。同时在果树种植的过程中不讲究科学配置,例如,新疆的局部地区出现过这样的一个情况,有些低劣的品种也发展了,另外有些果树是异花授粉,需要不同的品种相互配置,但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个问题,大片的相同品种的果树种植以后,树长得很好,也开了很多的花,因为没有异花来授粉,导致产量很低。

新疆林果业发展关键何在

新疆发展林果业,关键的问题其实不是资金问题,而在于林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化的市场意识。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两个1500万工程就是空话,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享有盛誉的阿克苏红富士可以说是名不符实,因为除了口味好之外,基本上都达不到国际上红富士的标准,“屁股全都是歪的,所以越卖越便宜。”尽管新疆的水果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热销,尤其是与新疆相毗邻的中亚国家对水果的需求很大。但是和美国等地出产的水果相比,新疆水果似乎更是在以价格低廉取胜。

新疆有1100万亩林果,可是能产出精品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能大量提供精品的精品果园了。这成为阻滞新疆水果走出新疆、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

新疆林果业的主体市场是内地中心城市和国际市场。在新疆的一些县市,林果业已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而发展林果业比较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若羌县等地,当地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来自林果业。

但是,目前依靠林果业种植生存的农民,大多数是采用原始的方法种植,挖一个坑,把果树种下去,然后等着果树开花结果。虽然每年各地都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但学习班都是在冬天,农闲时在“黑板上种苹果、种核桃”,缺乏实际操作性强的学习和技术培训。这导致许多培训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并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园艺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些地方以缺乏资金为理由,不愿意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实际上,建立一个精品示范园,然后在示范园进行的培训,不仅不会花费太多资金,而且还能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李疆教授说:“‘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南疆地区培训一大批的农业技术专家和种植大户。这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种植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新疆林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除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新疆的林果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目前新疆有11 00万亩的林果面积,但出口林果产品不到5000吨,如此悬殊的差距,除了优质果品缺乏外,还和新疆果业习惯于自产自销的传统经营方式有关。

新疆林果业要以内地和国际市场为主体市场。而这样的市场中,只能由大企业、大经纪人唱“主角”,其他各种经济组织都只能做些“拾遗补阙”的事。而新疆的果品基本上以小摊小贩销售为主,本地严重缺少大企业运作、大规模的投资、缺少高级专业人才来开发市场。对于南疆等边远落后地区,这些更是弱势。

阿克苏地区以红枣为当地林果业主攻方向,立志要当全国“枣园”。就如何应对市场的问题,阿克苏市委书记牛学兴在接受采访时说,开发市场需要大规模投资、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很长的时间,边远落后地区通常是吃不消的。应当积极寻找有实力的大企业,由大企业为我们的林果业开发市场。

目前,内地的奥星枣业、启德公司、天海绿洲等大企业纷纷到阿克苏淘“枣金”:天海绿洲公司生产红枣素,仅首期项目每年就要收购阿克苏红枣1万吨,设计收购量达10万吨。天海董事长李志民对记者说“我正在和一家韩商谈订货,他们的要货量很大。”李志民说,只要阿克苏能供得上红枣,就能使红枣素稳定进入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

但是,对主体市场问题,一些以林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方依然看得比较轻。很多地方提出要在几年内发展百万亩林果,可是当记者问:“市场何在?谁研究市场?谁设计市场?谁开发和建设市场?”回答却都是一些“口号”式的语言,例如“我们要积极开发市场”,却几乎拿不出哪个具体市场的数字和材料。

不少地方不但对市场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市场主体也把握不够。一些地方说起销售,都是“积极扶持种植大户和有销售经验的农村能人从事林果产品营销,建立营销组织”。好像几百万吨、上千万吨果品,北京、上海、欧美市场等现代市场,竟局限在“农村能人”上,而不以大果商、大经纪人为市场主体。

数字化农业种植范文9

作为一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博士,封洪强一直致力于带领团队研究植物病虫害的自动监测预警和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现任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秘书长、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他曾主持多项农作物病虫害的重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曾获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省直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近20年的植物保护研究过程中,他作为我国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为实现害虫监测预警自动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发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精准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的形成,也为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惠农,创新帮农

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棉铃虫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抗性,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棉花的种植面积锐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1997年开始使用转Bt基因棉花防治棉铃虫。Bt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简称,它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死亡,而该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转基因技术把Bt体内编码这种毒蛋白的基因导入棉花的细胞内,使棉花细胞可以生产这种毒蛋白来杀死棉铃虫,这种棉花就是转Bt基因棉花。由于棉铃虫吃了转Bt基因棉花新品种植株后就会死亡,故该棉花新品种得已迅速推广,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转基因棉花给农民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中毒概率,成功控制了棉铃虫,挽回了经济损失。

然而,转Bt基因棉不能杀死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转Bt基因棉大面积推广后,封洪强发现在棉铃虫种群数量下降的同时,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盲蝽蟓逐渐上升为棉田的主要害虫。如何不再增加农药用量却能有效地控制盲蝽蟓的危害是转基因棉花可持续利用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于是,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下,封洪强团队在长期系统观测后,明确了河南省有害盲蝽种类,指出,上世纪80年代河南以苜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主,但经过多年的演变,目前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主。

紧接着,封洪强带领科研团队系统研究了中黑盲蝽和绿盲蝽的区域灾变机理和防控技术,明确了Bt棉田内防治棉铃虫的用药量减少是近年来中黑盲蝽和绿盲蝽区域性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探明了中黑盲蝽和绿盲蝽卵滞育的诱导、解除机制和成虫田间迁移扩散能力;明确了自然种群区域性消长动态,组建了种群动态模型,研制出高效低毒复配农药――30%敌百啶虫脒乳油和水剂;提出了以早春防除越冬虫源、种植诱集植物和适时化学防控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技术;构建了中黑盲蝽和绿盲蝽区域性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在南阳、商丘和新乡棉区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封洪强团队的该项研究成果,不但在理论上充实了中黑盲蝽和绿盲蝽区域性灾变规律,而且在实践上提供了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的区域性中黑盲蝽控制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Bt棉田害虫防控工作,提升了我国粮棉生态区农业害虫的系统防控水平。

最近,封洪强的团队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了中黑盲蝽不同发育时期各种基因的表达差异,对中黑盲蝽的88614个基因进行了分析注释。发现在变态的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非常大,而这些差异与性别分化、代谢和发育有关。该研究还提供了中黑盲蝽丰富的转录基因表达信息,为更好地理解发育通路、信息素合成、性别分化和翅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研究为中黑盲蝽的分子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开发新型中黑盲蝽治理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或可诞生治虫新策略。

准确预测,防患于未然

对于大范围的病虫害,除了有效治理,封洪强更推崇提前准确预测,从而加以合理预防,将隐患消除于萌芽中。他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的病虫测报工作长期依靠人海战术,测报基础数据来自于基层测报人员手查目测,测报技术手段自动化程度低。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农民进城务工,老测报员由于年龄偏高,逐渐退出测报队伍,年青的测报人员奇缺,造成基础测报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严重影响了预报结果的可靠性。

对此,封洪强提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依靠科技,改变测报基础数据获得方式,减少基层测报员的工作量,并同时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于是,针对国内在昆虫雷达技术方面的不足,封洪强团队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支持下,展开了旋转极化昆虫雷达信息采集与信号分析技术的相关研究。

为了诊断旋转极化昆虫雷达信息采集与信号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封洪强带领团队编写了昆虫雷达数据读取软件,并实现了雷达信号的可视化,即能用绘图的方式将雷达回波信号重绘到电脑屏幕上,可对单个高度或多个高度的连续雷达信号进行视觉分析。

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当分析雷达回波数据时,他们发现数字化的数据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无法提取昆虫飞行行为参数。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硬件,也可能来自于数字化过程。为了诊断数字化信号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研究组将雷达信号分成了两路,一路送到电脑,另一路送到示波器。同时,他们使用8旋翼遥控飞机对雷达的硬件性能进行了测试。示波器上的模拟信号明确显示昆虫雷达能清晰准确地监测到遥控飞机,但数字化数据仍然不正常。因此,他们认为原昆虫雷达的数字化过程存在缺陷,后来经过澳大利亚和日本同行专家的指导,决定用高速数字化仪取代原采集卡。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测试的基础上,封洪强团队最终选定了PCI8514卡替代原采集卡,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程序。PCI8514卡的采集频率达到了80MHz,雷达每转一圈可采集到约150个样本(脉冲数据)。这意味着雷达的方向分辨率可达到约2.4度,高度分辨率可达1.875米,这比英国、澳大利亚的昆虫雷达的5.6度和50米,有了巨大的提高。这样高的分辨率意味着更高性能的实现,也就是说在昆虫密度较高时,昆虫雷达分辨单个昆虫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这种高速采集卡采集到的数据量非常大,参照国际惯例,设每15分钟采集时长约136秒的数据,数据大小约200M。”封洪强介绍说。目前,他们已采集了大量数据,在这些数据中通过可视化分析,已发现了与英国、澳大利亚的昆虫雷达类似的原始信号,这也是我国首次采集到与国外旋转极化昆虫雷达相似的信号。

经过不懈地努力,封洪强团队终于实现了旋转极化昆虫雷达信号采集与分析的自动化。昆虫雷达每天自动观测并将数据存贮到计算机上,封洪强团队自主开发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逐个读取计算机上的数据文件,在文件中自动提取单个昆虫目标的原始数据,并逐个计算出每个昆虫的飞行高度、速度、方向、头向(身体方向)、体形参数和振翅频率。软件自动提取出来的昆虫目标的原始数据重新存贮到计算机硬盘上,由于滤除了大量噪音数据,新产生的昆虫目标数据所占用的空间比原来减少了几十倍,这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存取与传输效率。提取出来的单个昆虫的飞行行为参数存贮为单独的文件,作为预测预报的基础数据,准确、客观、及时,必将在害虫的监测预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监测是防治有害生物的必要前提。我们只有明确敌人在哪里、敌方状况特性如何,才能针对性施治。”封洪强说。他们团队研发的昆虫雷达,正是一款集自动化、精准性、及时性、完整性等特性于一身的全天候害虫监测装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创新成果,为有效监测病虫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