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温室效应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12-16 16:54:53

温室效应的意义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 空气;二氧化碳;细菌;温度;湿度;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10-0950-02

教室内良好、合理的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改善室内微小气候,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在寒冷的季节,门窗紧闭导致空气中因学生呼吸与皮肤分泌等 产生的有害物质积聚,O2体积分数下降、CO2体积分数增高,使学生产生胸闷、头晕、 注意 力分散、嗜睡、记忆力减退、鼻咽粘膜充血等症状,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引发各 种呼吸道疾病,如流感、麻疹等的传播。长期室内空气污浊还可能阻止体内血红蛋白合成, 造成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紊乱,影响学生的后天发育,并使青少年的智力发育受到不良 影响[1]。为了解寒冷的冬季上海市奉贤区中小学教室空气卫生状况,笔者抽取辖 区内8所中小学校进行了监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考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方法,将上海市奉贤区学校分为区级和镇 级学校[2],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分别从区级和镇级学校中各抽取4所学校,共计 8所学校,其中中学5所,小学3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幢教学楼,每幢教学楼每层随机抽取 1间教室,每间教室采用梅花5点监测。

1.2 方法

1.2.1 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包括可吸入颗粒物(IP)、CO2体积分数、室温 、湿度、细菌总数。

1.2.2 监测仪器 红外线气体分析器(GXU-3010/3011)、数字式粉尘仪检 验表(P-5l2)、热球式电风速仪(QDF-2A)、温度与湿度仪(ST-80B型)。以上仪器均经 技术认证,使用前均经标准校正,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空气细菌用直径9 cm的营养琼脂平板 收集、培养。

1.2.3 监测时间 分别于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和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 ,每天第1节上课前5 min和每节课下课前5 min采样。

1.2.4 评价标准 教室内IP、CO2、细菌总数分别参照室内空气中IP卫生 标准、室内空气中CO2卫生标准(GB/T 17094-1997)和室内空气细菌总数卫生标准(GB/T17093-1997),气温、相对湿度参照国家旅店业卫生标准(GB 9663-1996)中普通招待所 的标准来评价。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有关指标的均数、方差 和t值。

2 结果

2.1 C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由课前的0.081%逐节上升,第1节课后 上升至0.133%,第2节课后上升至0.148%,第3节课后上升至0.178%,至第4第课后达到0.1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47,P<0.05);课前与每节课后CO2体积分数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74,5.064,5.862,4.648,P值均<0.05);中学和小 学教室CO2体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

2.2 细菌总数 教室内空气细菌总数课前为0.2个/cm2,第1节课后上升至 1.0个/cm2,第2节课后上升至1.4个/cm2,第3节课后上升至1.7个/cm2,第4节课后上 升至1.8个/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02,P<0.05),课前与每节课后细菌 总数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8,2.814,2.145,2.029,P值均<0.05);中学和 小学教室细菌总数差异有也有统计学意义(F=3.619,P<0.05)。见表1。

2.3 IP密度 课前为0.45 mg/m3,第1~3节课后均为0.45 mg/m3,第4 节课后为0.46 mg/m3,不同教学时间教室内I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8,P >0.05),中学和小学IP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1.473,P>0.05)。

2.4 温度 课前为5.0℃,第1节课后也为5.0℃,第2节课后上升到6.4℃, 第3节课后上升到6.8℃,第4节课后保持为6.8℃,不同教室内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91,P>0.05),课前与第2~4节课后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 别为0.00,3.862,4.249,P值均<0.05);中学和小学教室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306,P<0.05)。

2.5 湿度 课前为66.2%,第1节课后为68.2%,第2节课后上升到69.8%,第3 节课后上升到70.8%,第4节课后上升到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6,P>0. 05);课前与每节课后教室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58,1.219,1.737 ,2.323,P值均>0.05);中学和小学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9,P> 0.05)。见表2。

3 讨论

CO2体积分数是室内空气质量的敏感指标[1]。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冬季教室门窗 长时间关闭,室内CO2体积分数显著升高,由课前的0.081%逐节上升,至第4节课后时达到 0.197%;细菌总数也从课前的0.2个/cm2,至第4节课后上升至1.8个/cm2。近几年来, 中小 学校新建教学楼较多,教室的保温条件比较好,门窗的密封性能都很好,但在通风换气设计 上略显欠缺[3],所以一到冬天,室内外空气不流通,通风换气较差。另外,学生 冬季在教室内活动时间也相对增多,导致教室内多项空气质量指标超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 学习效率。因此,寒冷季节在课间应开启门窗5~6 min,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研究报 道,适当时候开启门窗通风换气,教室内的各种卫生学指标会马上得到改善[4-8] 。

在教室的改建、扩建和新建中,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功能的合理设计,如将窗户分成上、下 两层,上层小、下层大,冬季下层玻璃关闭,上层玻璃打开,这样既保证了教室的温暖,又 可以使教室能及时得到新鲜空气。教室的门也可以做成定时开启或在教室内安装通风换气扇 ,给教室补充新鲜空气。学校应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每班人数;教室要经常保持开窗通风, 在寒冷的季节应实行“下课开、上课关”的制度;教师在课间应鼓励学生离开教室到户外活 动。

4 参考文献

[1] 潘庆仲,张爱芹,宋兴田.影响教室空气环境卫生质量的主成分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 99,20(2):151-152.

[2] 王宁,孔淑琴,郑连东.济宁市中区26所中小学教室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 001,22(2):176.

[3] 徐小英.中学教室空气污染状况调查和对策.中国校医,1997,11(1):36-37.

[4] 张文华.徐州市某中学教室空气细菌污染监测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0,11(2):51 -52.

[5] 滕立新,段佳丽,张宏伟,等.北京市中小学校教室空气卫生质量状况.中国学校卫 生,2005,26(10):809-810.

[6] 戴欢欢,乐巍,申得民.冬季教室空气质量对学生疲劳的影响.城市发展研究,2001 ,18(1):73-76.

[7] 常桂林,孙思,黄正.高校校园及教室空气质量和噪声污染情况调查.中国校医,200 4,18(1):44-45.

[8] 吴小辉,何芯梅.某临街教学用房噪声与空气质量.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 287.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充气式加温毯;前列腺电切术中;体温调节

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大多为老年患者,其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术中应用大量冲洗液冲洗创面,带走较多热量;同时受到麻醉方式及手术室内温度影响,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高[1-3]。低体温又可引起寒战,机体耗氧量增加,对患者不利[4]。我科室购进充气式加温毯应对此情况,取得满意保温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TURP的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Ⅲ级。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0),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持续时长、术中输液量及冲洗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排除标准: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变更麻醉方法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并以多参数监护仪不间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体温(鼻咽温)。术中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维持在40~60%。两组冲洗液均为室温的5%甘露醇注射液。实验组麻醉完成后采用充气式加温毯覆盖上半身,调节充气温度36~40℃;对照组不做干预。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开始30min、手术开始90min及手术结束时体温、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

1.4统计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与基础值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分析。P

2结果

据术中监测发现:对照组患者体温在进入手术室、手术开始30min、手术开始90min及手术结束时呈下降趋势;在进入手术室和手术开始30min时,对照组患者体温与实验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开始90min和手术结束时对照组患者体温低于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其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由于围术期麻醉因素及环境原因使其体温下降[5],术中应用大量低于体温的冲洗液更加剧了其体温下降。Evans等经食管心超监测证明TURP患者体温快速下降可引起心率下降和每搏输血量减少,致心脏每分输血量减少,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全身血管阻抗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6];低温时血液粘稠度增加,进一步使心血管意外风险性增加。

在本次观察中可以发现:应用充气式加温毯,能够有效减少机体热量丧失,维持正常体温,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TURP患者的围术期安全系数。

充气式保温毯使用方便,患者主观感受舒适。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减少机体热量丧失,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的几率,确实提高围术期安全性。经过临床应用观察,我们认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中采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温方法,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Autorino R, Damiano R, Di Lorenzo G, et al. Four-year outcome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 comparing bipolar plasmakinetic and mono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J]. European urology, 2009, 55(4): 922-931.

[2]Xie C Y, Zhu G B, Wang X H, et al. Five-year follow-up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bipolar plasmakinetic and mono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J]. Yonsei medical journal, 2012, 53(4): 734-741.

[3]Fanhua J X C A I W M, Liping G S W E N.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two different technology in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apex of prostate gland[J]. 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 2012, 8: 024.

[4]Kirac M, Guneri ?, Deniz N, et al. Does the Intensity of Cutting Power Affect Postoperative Symptoms Dur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with a Monopolar System?[J]. 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 2013: 1-5.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3

Abstract: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exterior insula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applied, mai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xterior insulation system, the technology of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significance and content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Key words: building exterior wall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energy sav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目前,建筑节能化是大势所趋,在建筑外墙保温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投入了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工作主要限于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政策方面,对于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仍关注不足,研究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的施工管理过程,在实际分析基础土,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提高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1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对外墙进行保温,无论是外保温、内保温还是夹心保温,都能够使冷天外墙内表面温度提高,使室内气候环境有所改善。然而,采用外保温则效果更加良好,其原因是:

1.1 外保温可以避免产生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1/5,从而节约了能耗。

1.2 在进行外保温后,由于内部的实体墙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使诸如太阳光照或间歇采暖造成的室内温度变化缓慢,室内较为稳定,生活较为舒适:也使太阳辐射得热、人体散热、家用电器及炊事散热等因素产生的“自由热”得到较好的利用,有利于节能,而在夏季,外保温层能减少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和室内高气温的综合影响,使外墙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得以降低。可见外墙外保温有利于使建筑冬暖夏凉。

1.3 室内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既有室内温度又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这就证明,通过外保温提高外墙内变面温度即使室内的空气温度有所降低,也能得到舒适的热环境,在加强外保温,保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室温,可以减少釆暖负荷,节约能源。

1.4 由于采用了外保温的结果,内部的砖墙或混凝土墙受到保护,室外气候不断变化引起墙体内部较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使内部的主体墙冬季温度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热应力减少,因而主体墙产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大为减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2 外温技术 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2.1 外挂式外保温 在施工中,采用外挂的保温材料有岩(矿)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简称聚苯板,EPS、XPS)、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仿石装饰保温板、钢丝网架夹芯墙板等。其中聚苯板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外墙保温外挂技术中被广泛应用。该外挂技术是采用粘接砂浆或者是专用的固定件将保温材料贴、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还有一种做法是用专用的固定件将不易吸水的各种保温板固定在外墙上,然后将铝板、天然石材、彩色玻璃等外挂在预先制作的龙骨上,直接形成装饰面。这种外挂式的外保温安装费时,施工难度大,且施工占用主导工期,待主体验收完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在进行高层施工时,施工人员的安全不易得到保障。 转

2.2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 采用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技术,是在混凝土框-剪体系中将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在即将浇注的墙体外侧,然后浇注混凝土,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注成型为复合墙体。该技术解决了外挂式外保温的主要问题,其优势是很明显的。由于外墙主体与保温层一次成活,工效提高,工期大大缩短,且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且在冬季施工时,聚苯板起保温的作用,可减少围护保温措施。但在浇注混凝土时要注意均匀、连续浇注,否则由于混凝土侧压力的影响会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现变形和错茬,影响后序施工。其中内置的聚苯板可以是双面钢丝网的,也可以是单面钢丝网的。双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主要是依靠内侧钢丝网架与墙体外侧配筋相绑扎及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其结合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安全度。单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主要依靠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以及斜插钢筋、L 型钢等与混凝土墙体的锚固力,结合性能也较好。与双钢丝网相比较,单面钢丝网技术因取消了内侧钢丝网和安装保温板前的板外侧抹灰,节省了工时和材料。其造价可降低10%左右。但此两种做法都采用了钢丝网架,造价较高,且钢材是热的良导体,直接传热,会降低墙体的保温效果。

3 建筑节能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4

近年来,我国现代温室发展较快,温室规模越来越大,配套设备越来越先进。温室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配套设备提供已逐步形成产业链,行业规模逐渐形成,温室技术已逐渐成为设施园艺研究的主要方向。

现代温室是采用透光覆盖材料作为全部或部分维护结构,具有较强的环境调控能力,保证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农业建筑设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连栋温室面积已超过13,000hm2,并且每年以100hm2以上的速度在快速发展,这一建筑形式已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逐步应用到商业展示、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等行业领域。

随着石化原料的日益枯竭、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对CO2等温室气体限排规定的执行,节能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温室是一个高耗能的农业产业,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每年农业生产能耗量的35%用于温室加温,能耗约占温室生产总费用的15%~40%。对于温室建设与使用运行来说,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是降低温室成本、提高温室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节约能源还对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保证温室生产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温室节能是温室永恒的研究课题。

温室规划阶段的节能意识

建设单位在温室规划初期,要慎重考虑场区的位置、地势、局部气象条件和地热资源等情况,分析温室建设的可行性,避免盲目建设导致项目失败。温室规划方案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地势、采光、避风和地热等自然条件,降低温室的建造成本和运行费用。在场区内温室与辅助设施的布置中,尽量合理安排各功能建筑设施的位置,在满足整体流程的要求下,减少外管线的长度,减小建筑的体量,并合理考虑操作间与温室的位置,温室北墙尽量利用操作间来提高北侧的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损失。

由于国内温室建设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人不一定是温室的真正使用者。温室建设之初,用户应根据温室的用途合理规划温室规模与配套设备,避免温室规模过大与配套设备过多,造成初始建造成本的浪费。例如,目前温室行业盲目追求高大温室,就连普通的育苗温室柱高也在4m~6m之间,由于温室高度增加,导致温室侧墙散热面积增加,增大了温室的后期运行成本。另外,从现在各地温室建造状况来看,投资人更多选择压缩温室建设资金,导致温室交付使用后配套设备少、质量差,不能满足正常情况下温室节能运行的需要。例如,为了压缩建设资金,温室不设置顶部开窗系统,或减小顶开窗面积,导致温室使用时过多依赖风机进行强制通风,从而增大了温室的运行能耗和成本。

温室设计阶段的节能技术

温室的方位

温室的建筑方位通常与温室形成光照环境的优劣有密切的关系,光照环境的优劣会影响温室保温性能、作物产量以及总的经济效益。对于温室的方位,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基本结论都认为,在中高纬度地区,南北方位(即屋脊南北方向)温室室内光照环境的均匀性好,适合作物早期生长;东西方位温室冬季耗能少,保温性好,但由于太阳入射角的原因,室内会形成较固定的弱光带,室内光线分布不均匀。因此,温室方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和气候条件,尽量考虑采光充足、降低能耗的方位来建造。

温室屋面形式

温室屋面的形状不同,对太阳直射光的透过率不同,造成进入温室内的太阳辐射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室内光照及地面、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导致温室保温性能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双坡面温室在寒冷季节,其直射光透过率比圃拱形温室提高约10%。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发明了一种阶梯型连栋玻璃温室,屋面为双坡面不对称形状,屋面透光高,遮阳率较低,光照均匀性好。在实际项目中,北京航天华阳环境有限公司建造的北大荒农业观光园玻璃温宣也采用了双坡面不对称屋面,温室东侧屋面适当增大,西侧屋面适当减小,以利于增加温室上午的透光率,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水平。

近几年,荷兰等国家凭借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开始逐渐推广屋面全开启式温室,该项技术主要通过专用传动机构,以天沟为转轴实现温室两屋面同时张开或闭合。屋面全部开启,排除了覆盖材料对光波的滤波损失,改善温室内部的光环境,使植物完全享受自然光的照射,提高了作物品质,可实现温室100%通风,快速排湿、降温。降低能耗。此类型温室适合于冬季温暖、风力不大的地区应用。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屋面全开启式温室的应用较少。但对于我国中低纬度地区,或以春夏秋季种植为主的用户而言,此类型温室可显著降低通风、排湿和降温的运行能耗,提高效益。

温室尺寸与联体方式

温室的降温方式大多采用风机一湿帘系统。一般采取负压纵向通风的方式。湿帘安装在温室北侧墙上,风机安装在南侧墙上。受湿帘降温效果的影响,南北侧墙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通常情况下不超过70m,否则会影响降温效果。

对于既要在夏季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系统降温,又强调冬季保温节能的温室设计来说,可以把温室设计成具有灵活使用功能的可变单元。例如,各单栋温室采用8m跨三连跨形式。单栋温室间设有连接间,夏季运行时连接间顶部去掉覆盖材料,有利于各单体间的通风降温:冬季运行时连接间顶部覆盖塑料膜,将各单栋温室通过连接间组成一个大温室联体使用,减少护的总面积,降低温室的采暖能耗,降低运行费用。(如图1)

温室材料与设备的节能设计与选用

覆盖材料的节能考虑

覆盖材料是温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决定着温室整体的采光性能和保温性能。从节能的角度来说,覆盖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好,其节能潜力越大:透光性能越好,利用自然光的效率越高。

覆盖材料的透光性能和保温性能常有矛盾,往往是透光性能好的材料,保温性能则差。且前常用的覆盖材料有聚乙烯薄膜、玻璃、聚碳酸酯波浪板和中空板(即PC板)。其中,薄膜透光性能好,但是保温性能较差(中空玻璃的保温性能是好的,但对支架要求高)。下面是几种覆盖材料的透光率和传热系数的比较,表1中所列的透光率均为材料的初始数据,如塑料薄膜和PC板的透光率还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温室设计时应根据种植作物对光照的要求,合理选择适宜的材料,既保证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又兼顾节能运行的要求。

PC中空板的优点是质量轻、保温性能好,且易于安装。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较寒冷,PC中空板的应用较为普遍,目前国内专业生产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厂家都推出低于标准质量的廉价产品。表1中所列的传热系数是与标准质量相互对应的,由于挤出的板材降低了每平方米克重,除板材抗冲击性能降低外,更重要的是板材的保温性能也随之降低,造成温室设计时采用的传热系数数据与实际不符,导致供暖和降温运行能耗增加,运行成本增大。因此,采用标准板材对于温室节能意义 重大。

玻璃是温室覆盖材料中最传统、至今仍在广泛应用的材料。目前,大多数Venlo型玻璃温室均采用4mm~5mm浮法玻璃作为覆盖维护材料。对于顶部玻璃而言,可以采用单侧玻璃+遮阳保温双层幕布减少冬季夜间顶部热量损失;对于四周侧墙来说,可以采用双层中空或真空玻璃作为覆盖材料,以减少热量损失。

墙体节能技术

墙体是温室护结构的主体,其功能主要是防水、隔热、保温。温室的墙体应尽可能做到高保温。墙体提高保温节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提高四周土建维护墙的高度,并在维护墙外侧贴保温材料(如聚苯板),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墙体的高度以不超过苗床的高度为宜。

对于较寒冷地区,北侧墙体宜采用高热阻的材料,通常使用高密度的聚苯夹芯彩钢保温板作为墙体材料,可以极大提高整个温室的保温性能。对于北方地区普通的日光温室,北侧墙除采用高热阻的墙体结构外,还可以从增加后墙蓄热面积着手,采用凹凸结构的墙体或相变材料,提高温室的蓄热保温性能。

门窗材料的节能技术

窗户在温室中的主要作用是通风,但大面积的开窗是温室热耗的薄弱环节。据统计,在建筑中,普通单层玻璃窗的能量损失约占建筑物冬季保温或夏季降温能耗的50%以上,改善其绝热性能是节能的重点。目前,温室的窗框材料均为温室厂家设计的铝合金型材。由于温室厂家技术水平的差异、相关温室门窗的设计标准不健全,窗框型材存在材质单一、结构不合理、空气渗漏严重等问题。因此,针对温室开窗型材的研究与开发,也是温室实现节能设计的重要方向。

表2为几种不同窗框材料的传热系数,PVC塑料异型材在结构上采用中空多腔室,内部被隔成数个充满空气的密闭小空间,使热传导率可相对降低,具有优良的隔热保温性能。相同面积、相同玻璃层数的PVC塑钢窗的隔热保温性能比金属窗为优。从经济性考虑,PVC塑钢型材应是温室窗户材料研发和推广的重点。

中空铝合金天沟的防漏和节能考虑

近几年,荷兰的温室厂家推出新型的中空铝合金天沟,有效解决了温室覆盖材料与天沟连接处“漏”的难题。铝合金型材加工精度高,在安装时连接部位同样使用铝合金型材连接板,并配有防水垫片,雨水从上层天沟排出,结露水被收集到下层天沟集中排出室外或回收利用,确保所有汇集到天沟的排水都不会滴漏到温室内部。由于其截面尺寸较小,比同样排水能力的钢制天沟可以减小遮光面积增加温室采光,对于光照不足的地区,具有明显的推广优势。但是由于铝合金的热传导系数高于钢板(约3.5倍),传热快、能耗大,不利于温室的保温节能。因此,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使用这种铝合金天沟需要作保温处理。

温室配套设备的节能措施

①合理选择设备的电机功率。目前,国内连栋温室开窗、遮阳设备已成为温室的基本配置。配套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家也逐渐从仿制国外产品转向自主研发,但总体水平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普遍现象是产品技术含量低、规格单一、设备故障率高。就温室遮阳开窗系统的减速电机而言,多数生产厂家只提供400N・m和800N・m两种规格的减速电机,显然满足不了各种规格温室遮阳、开窗的需要。用户在选择上述产品时,只能选大不选小,“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普遍存在,迫使温室用户为不节能的设备选型买单。

②合理选用高效节能的产品。轴流风机在温室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数量多、运行时间长,故风机的用电量有时占整个温室用电量的一半以上。由于目前温室行业归口管理比较混乱,建设标准不健全,缺乏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与有效监督,大部分的风机生产厂家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实力薄弱,缺乏技术研发和投入,致使供应市场的电机多为仿制品,技术参数往往照搬照抄,电机效率、风压、风量等参数缺乏权威的检测,甚至连厂家的技术人员都不清楚最基本的检测方法。有些风机产品的电机铭牌所标注的功率因数远低于国家规范中的相关节能要求。如此不节能的产品装备到现代化的温室中,怎么能保证温室的节能运行呢?目前高效节能电机的市场价格要高于传统电机,淘汰老旧高能耗的电机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现代温室补光系统常用的补光灯大致分为两种,即电感镇流器和电子镇流器高压钠灯,电感镇流器高压钠灯应用较早,产品种类较多。传统的电感镇流器补光灯镇流器的功率因数为0.5,经过电容校正也只能达到0.8左右。相对于电感镇流器补光灯,电子镇流器补光灯伴随着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和发展,近几年大功率电子镇流器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可广泛适用于科研生产的实际需要。电子镇流器补光灯最大的优点是节能,其功率因数高于0.95,最高可达0.99,自身功耗低,灯的总输入功率可下降约20%,有更佳的节能效果。

下面以1000m2温室,补光水平按6000Lx/m2,布置灯具106盏,平均每天补光时间按10h计算,分别以400W高压钠灯电子镇流器和400W高压钠灯电感镇流器为例,耗电量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数据可能会因为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变化,但总的来说,电子镇流器对提高照明系统能效和质量有明显优势,是国家推荐应用的产品,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③采用内保温幕,减少热量损失。温室内保温幕系统是安装在温室屋顶或内遮阳系统和作物之间的透明保温幕,驱动系统采用与内遮阳系统相同的平拉幕系统,也可以是手动或电动卷膜方式。保温幕在晴好的白天收拢,夜晚展开,与温室下层空间形成一个小空间的密闭系统,可以有效减小温室加热的空间,减少温室的冷风渗透热损失,减少因水汽冷凝而产生的潜热损失。有的生产厂家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了多种形式的保温幕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根据用户的反馈,在加温季节,同样的情况下,加装内保温幕的温室比来加装保温幕的温室室内温度提高3℃~6℃。

常用保温幕材料有塑料膜或聚酯条编织幕。使用中发现,塑料膜的密封防冷空气渗漏的效果好,但易局部积水;聚酯条编织幕质地柔软,不形成积水,但幕布的编织质量会影响幕布的密封性。

④温室外遮阳技术的推广。我国现代连栋温室外遮阳系统的规模应用始于1998年三益公司的蝴蝶兰温室,在此之前引进的国外温室基本上没有外遮阳系统。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日照强烈、气温较高,增加外遮阳系统可以直接将多余的太阳辐射阻隔在室外,不会对温室内的温度造成影响。从遮阳降温的角度来说,外遮阳的降温效果最好。

以北京地区PC板温室为例,假设温室东西长80m,南北宽48m,天沟檐高3.5m,如果采用65%遮阳率的外遮阳和65%遮阳率的内遮阳进行风机一湿帘降温设计,在外界太阳辐射900W/m2,环境温度35℃,相对湿度40%的条件下,采用高1.5m的湿帘72m,9FJ1250型1.1kW的轴流风机11台即可满足温室平均温 度28℃的要求。如果不采用外遮阳系统,同样条件下,温室的热负荷会成倍增加,温室配套湿帘的面积和风机的数量增加一倍也无法达到室内平均28℃的降温效果。因此,外遮阳技术的推广对于温室夏季的节能运行意义重大。

采用温室外遮阳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平拉幕系统与卷膜系统对遮阳幕的要求不同,针对不同的系统选择适宜的速阳幕对遮阳降温效果的实现有较大的影响。

温室运行及管理的节能途径与措施

风机的分阶段运行

在使用有多台风机的风机一湿帘降温系统时,风机和湿帘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设置成分阶段运行。分阶段运行的风机应该错开,以获得均匀的气流。例如,第一阶段时每3台中1台风机运行。随着温度的升高,第二和第三阶段的风机依次开启运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顺次关闭。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调速风机,以提高运行效率。只有在全部的风机都运行且仍不能获得理想的降温效果后,才开启湿帘系统为第四阶段的降温措施。

温室种植的变温管理

通过对部分温室蔬菜栽培的研究,有关专家提出温室栽培的四段式温度管理模式。其机理是作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与积累等生理活动与环境温度的日变化有关。以温室冬春黄瓜栽培为例,黄瓜进入抽蔓期以后,应根据黄瓜1天中光合作用和生长重心的变化进行温度管理。黄瓜上午光合作用比较旺盛,光合量占全天的60%~70%,下午光合作用减弱,约占全天30%~40%。光合产物从午后15:00~16:00开始向其他器官运输,养分运输的适温是16℃~20℃,15℃以下停滞,所以前半夜温度不能过低。后半夜应降低温度,抑制呼吸消耗,在10℃~20℃范围内,温度越低,呼吸消耗越小。因此,为了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抑制养分消耗,增加产量,黄瓜在温度管理上应适当加大昼夜温差,实行四段变温管理,即上午为26℃~28℃,下午逐渐降到20℃~22℃,前半夜再降至15℃~17℃,后半夜降至10℃~12℃。实践证明,这种运行管理方法有利于作物的增产和降低能耗。

加强温室生产中的科技投入,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

现代化温室环境调控设备多,设备之间的关联程度复杂,一套精准的自动化管理技术可以科学合理地自动操作和协调各种调控设备,使温室内的环境随时达到作物生产环境的最佳效果,满足作物生长的实时需要,减少人为的浪费,达到节能和增产目的。国内的温室自控厂家推出了几款自控系统,相比进口产品功能相对简单,但价格低廉,值得用户推广。

加强温室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

我国现代化和规模化的温室生产栽培起步较晚,从业人员多是当地农民,也许他们对大田作物的种植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温室栽培,他们掌握的技能和经验还远远不够。前些年,国内大搞农业园区建设,许多进口高档现代化温室配套设备齐全,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由于引进温室不适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管理人员使用不当,造成不少自控设备闲置,管理人员索性只用手动控制功能,作物所需环境完全依靠管理人员的感觉来调控。一方面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运行成本的增加。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提高温室栽培效益、节能降耗,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的温室栽培模式

与荷兰等园艺强国相比,我国的温室生产栽培虽然总面积占优势,但对于种植个体来讲,相对规模较小、种类多、专业化分工不够。例如,对于蝴蝶兰种植,荷兰强调明确的社会分工,在生产环节上各个企业分工明确,育苗、催花、成品花等各阶段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例如,荷兰有一栋将近4公顷的温室,完全进行催花种植,从技术、人员到设备,都是按照催花阶段的要求配置的,如此不仅减少了其他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提高品质和产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效率。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分户热计量改造;热计量收费;存在的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ijing city has introduced a series of policy of energy-saving to reach two or three energy saving standard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old residential heating units, to encoura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heat metering transformation and for household heating renovation does not have the household condition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t metering and charging. The author through the study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and summarizes some existing residential household heat meter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the problems in existence and heat metering and charging problems.

Key words: household heat metering transformation; heat metering;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为加强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物供热能源消耗,推进供热计量收费,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提出了新建建筑和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必须按照规定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实行按用热量收费的制度,在促进了建筑节能和改变了以往采暖收费方式的同时,也对既有住宅采暖分户热计量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既有住宅分户热计量改造实施的基本内容

住宅分户热计量应采用以楼栋计量、每户热分摊的方式。分户热分摊方法有通断时间面积法、散热器热分配计法、户用热量表法、流量温度法等。

1、通断时间面积法、户用热量表法适用于分户独立式循环系统

我单位改造的二步节能住宅为分户独立式循环系统,因此采用的热计量方式为通断时间面积法,主要安装了锅炉房(换热站)气候补偿器、热量表和水泵变频;在住宅楼热力入口安装了热量表、水力平衡装置、过滤器和关闭阀;安装了分户热计量装置、过滤器、关闭阀并建立了供热计量数据联网远传系统。

2、散热器热分配计法适用于散热器系统

在管井内安装过滤器、关闭阀、静态平衡阀,室内加装温控阀、散热器分配器及供热计量数据联网远传系统。

3、流量温度法适用于单管跨越管系统

在管井及室外加装楼栋热量表、热能分配器、用户查询器、数据接收器,户内加装跨越管、低阻力温控阀、无线温度采集器等。

三、实施分户热计量改造前应注意的事项

1、应摒弃“热计量改造就是装表”的片面认识,注重水力平衡和室温调控改造,解决末端室温调节问题,最大限度地节能挖潜,夯实节能节费基础。

2、改造方案编制单位应与供热单位充分沟通,进行现场踏勘,了解供热系统现状,归集改造项目已有图纸资料,掌握热源(换热站)、供热管网、室内采暖系统的各项参数。

3、改造方案应包括供热系统概况、存在问题、热力入口改造、室内供热计量和室温调控改造、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水力计算说明、节能效果分析预测、设备选型与性能参数要求、资金概算、图纸等内容。

4、供热单位应充分配合改造方案编制单位开展工作,向其提供往年的运行数据、测温记录和节能改造情况,共同分析供热系统在运行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供热系统在供热量调节、室温冷热不均、水力平衡、水泵选型、锅炉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技术。

5、确定应用的改造技术后,应进行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校核,避免出现影响供暖质量的问题,并对改造后的系统运行调控提出建议和要求。

四、既有住宅分户热计量改造后的收费方式

1、采用供热计量收费的意义

供热计量收费是指供用热双方按照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价格进行热费结算。通过供热计量收费改革的实施,促进开发建设单位建造保温更好、更节能的房子;促使供热单位加强运行调节,精心管理,提高供热效率;增强居民的节能意识,用户根据自身用热习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自主调节室内温度,少用热少缴费;提高社会节能意识,促进节能减排。

2、用户热费具体计算公式为:

用户热费=基本热费+计量热费=基本热价×建筑面积+计量热价×用热量

3、居民用户实行供热计量收费时,供热单位在采暖期开始前先按照住宅面积收费的方式一次性收取采暖费,采暖期结束后进行清算,当供热计量的热费低于按照住宅面积收费时,按照供热计量的热费收取,用户多交的热费由供热单位返还给用户或者在收取下一个采暖期热费时予以抵扣;当供热计量的热费高于按照住宅面积收费时,按照住宅面积计算的热费收取。

4、热量结算点设置在居住建筑楼栋热力入口的热量表,并由分户热计量装置对楼栋热量表计量的热量值进行分摊,计算出楼栋内各用户的用热量。

5、因供热计量装置故障导致无法进行热量结算时,供热单位应当及时对热计量装置进行维修、更换。维修期内用户计量热费按照房屋面积结算。

五、采暖分户热计量调节及收费存在的问题

1、由于建筑物热惰性的存在,热量调节不像照明那样即时明显,若业主早上上班前将室温调低,整个上午室内温度都未明显降下来,下午六点下班回家后将室温调高,可能直到晚上八、九点温度才能升上来,所以室内温度靠热媒量调来体现节能,其操作性意义不大。

2、分户热计量中采用散热器热分配计法的方式时实现分室调温存在困难,此方法在每户每组散热器上均设了温控阀,目的是用户可在晚上将客厅温度调低,将卧室温度调高,白天反之。但是没有一个用户把客厅与房间温度根据不同使用时间来回调,温控阀形同虚设。

3、采暖分户计量的目的是使用户能够根据不同使用时间对室温的不同要求,来调节自己居住套内的温度,从而达到整个冬季节约能源的目的。但是由于存在户间传热的因素,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复杂问题。首先,会危及被停止供暖用户的邻室,进一步引起费用纠纷;其次,中间某户将各房间温控阀调至关闭状态,该户可以从正常采暖的邻居处获得热量,甚至仍然可维持室内10℃左右,所以按用户热表热量的收费方法难以实施,也不公平。那么是否应以牺牲户内面积为代价,在户间墙上加装保温层,以减少户间传热呢,此举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又造成建筑保温材料的浪费,所以分户热计量收费政策应从多方面考虑其合理性,而不光是采用分户计量就完全解决热量收费的问题。

六、结束语

按用热量计费是保障和促进建筑节能的关键措施,也是分户采暖系统设计的实际意义所在。但与采暖分户热计量设计改造、分户热计量收费的相应规范、规程、标准图集还未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既有住宅采暖系统如何更加合理的设计和改造,分户计量热费收费政策如何更加趋于合理以便从按供热面积计费最终过渡到按用热量计费得以实施,进而更好地提高住户的节能意识,这些不尽完善之处有待专家去完善和提高。作为供热企业,我们有义务在应用与实践中提出更合理化的建议,以推进供热计量收费,为促进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护理干预;寒颤

妊娠过程中,循环负荷量显著加重,约有2/3患心脏病的孕妇可出现各种危险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右心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缺氧和紫绀,以及栓塞,而寒战又使机体代谢率增加,导致心肺负荷增加,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加大了剖宫产患者手术风险。我们选择对剖宫产患者并发寒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资料完整的剖宫产手术病人120例,均为ASAⅠ~Ⅱ级,年龄22―35岁,体重55―80千克。术前心肺肝肾功能无异常,无椎管内麻醉禁忌,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分钟肌注硫酸阿托品0.5J。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患者的ECG、NBP、HR和SpO2。两组患者麻醉前监测体温均正常,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术中根据病情输注胶体或复方氯化钠溶液。实验组分析术中可能出现寒战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术中监测体温,对出现寒战的患者每l0分钟监测体温1次并给相应的治疗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寒战的发生率及寒战的程度,寒战程度分级标准按0~3级评分(0级:无寒战;1级:面部或颈部的轻微纤维颤动;2级:一个以上肌群可见明显颤抖;3级:全身大群肌肉抖动)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2两组患者入室后各监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HR、MAP、SpO2的基础值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寒颤发生率见下表

0级

1级

2级

3级

实验组

54

4

2

对照组

40

14

6

两组患者比较,实验组发生寒战6例,对照组发生寒战20例,实验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寒战的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3.1 分析寒战发生的原因

3.1.1剖宫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加上硬要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患者大多会感觉到手术的操作,所以情绪波动较其他患者要大,不稳定的情绪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周围血管痉挛收缩,进而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更易致寒战。

3.1.2 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室环境温度通常恒定在22~24℃ 。但由于手术医生要求较低的室温以求舒适而造成室温过低。

3.1.3 麻醉的因素硬膜外阻滞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使阻滞区皮肤血管扩张,骨骼肌已丧失收缩产能能力,为保持体温恒定则通过非阻滞区的骨骼肌收缩,即产生寒战。

3.1.4冷的消毒液直接刺激皮肤引起寒战,术中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反复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另外麻醉医生采用加速输液来纠正血压时.造成大量的冷液体进入血液,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寒战,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丧失引起寒战的主要原因。

3.2 护理干预措施

3.2.1术前常规给予术前针,对情绪波动大的患者术中给予镇静剂,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3. 2. 2手术病人常规铺盖保温毯,并贯穿整个手术过程。

3.2.3控制手术室温度手术室温度应恒定在24℃ ~26℃ .相对湿度60% ~70% .环境温度决定体温下降的速度,合适的环境温度能降低机体与外界的温差,减少体表散热。患者在等待麻醉和手术期间,应盖好小棉被。注意双肩和双足的保暖;在进行皮肤消毒时,注意覆盖非消毒区域躯体部位,提醒医生尽量缩短消毒时间.必要时暂停冷气输入,待手术巾盖好后再降室温:手术结束前后应将室温及时调高,对出血较多的患者使用变温毯、热水袋,热水袋温度不得超过50℃。

3.2.4 使用加热箱将输注的、冲洗的液体加温至37℃。以免在输注液体及冲洗体腔时,身体丧失大量热量,造成体温下降引起寒颤。

3.2.5对有寒战发生的患者,每10分钟监测体温1次,评估寒战的分级,并观察血压和脉搏的变化,给予地塞米松5mg,芬氟合剂(该药剂在胎儿娩出后并患者未发生宫缩不良现象的情况下应用)并持续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7

内容提要: 当前,日本已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日本的成功立法经验,尽快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再一次向世人昭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应对这场重大挑战,国际社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相关公约和议定书,从法律上对气候系统的保护进行了回应。为落实《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以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形式,明确国家相关部门职责,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危害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英国于2008年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明确规定,到2050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须削减60%;国家须制定减少碳排放量的5年预算,分阶段的实现其减排义务。美国自2007年以来,在地方立法的基础上,已提出了《气候责任和创新法案》、《全球变暖污染控制法案》、《气候责任和创新法》、《减缓全球变化法案》、《安全气候法案》、《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气候安全法案》等一系列国家议案,昭示着美国正在迈向气候变化的联邦立法。[1]日本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并不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国家,但是,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我国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而且还积极制定与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2]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立法相比,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中,尚存在如下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尚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亟待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明确规定了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的任务,因此,研究起草有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科学建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二是,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我国虽已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注释1: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发〔2007〕18号)。)但因“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个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不清,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因此,通过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设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专门机构,确定其职责也成为必要。三是,我国确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是一项政策性规定(注释2: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为保障该行动目标得到落实,还须由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及公民个人的具体职责、义务,因此,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已迫在眉睫。

之所以选择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作为研究与借鉴对象,是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立法方面,其成绩最为显著。一是,日本制定了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通过该法,日本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提供了蓝本。长期以来,日本作为亚洲环境立法发达国家,其应对气候变法立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依然有重要借鉴意义。二是,日本已构建了较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早在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中,就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并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新能源利用促进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内容的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既为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各国构建低碳社会提供了立法榜样。日本的这种立法体系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所初步搭建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比较而言,日本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而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尚存在缺乏专门法律,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缺陷。因此,对国内法学界尚未系统而全面对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问题展开考察的重要立法领域进行研究,探究其对我国立法的有益借鉴经验及启示,则尤为重要。

二、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建构

日本观测点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日本气温最近100年间约上升1. 1℃。在不能完全实现削减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情况下,至21世纪末,日本平均气温将上升2~4℃。气候变化将给日本带来巨大灾害。一方面,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洪水、土砂灾害、橡胶林生存地丧失、砂滨丧失、西日本的高潮损害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将达到每年17兆日元。[3]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是世界上单位面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46%的人口、47%的工业产值、77%的商业销售额均集中于沿海地带,因此,受气候变化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日本经济、国土等损失。[4]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巨大灾害,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在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应对措施,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一)通过《环境基本法》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

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根据该法第15条关于政府制定环境保全基本计划的规定,日本于1994年制定的《环境基本计划》就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置于重要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应在国际协作下,以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目标为宗旨,并考虑“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然,这一时期的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尚停留于依托有关省厅的各种措施,而真正采取法律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则始于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后。

(二)制定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

作为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步对策,是1998年10月9日通过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显示了日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姿态。在内容安排上,共包括总则、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抑制温室效果其他排出的政策、保全森林等的吸收作用、分配数量账户等、杂则、罚则等8章共50条。该法具有如下显著特色:

第一,立法目的明确。其立法目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全体的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在对气候圈保持着不致达到危险的人为干涉的情况下,促使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浓度予以安定,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鉴于所有人均自主且积极地参与这一课题将至关重要,因此,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制定达成京都议定书目标计划措施的同时,通过制定有关促进抑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所排出的温室效果的措施等,实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之目的,在确保现在及未来之国民的健康与文化的生活的同时,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第二,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国民应对温室气体的基本职责。关于国家的基本职责,该法第3条规定,国家在为掌握大气温室效应气体浓度变化状况及相关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状况而进行观测与监测的同时,综合且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国家在推进旨在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的同时,对于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措施,应谋求该措施达成目的之调和,以顺利执行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国家就其自身事务及事业,在采取措施强化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量及吸收作用保全的同时,应支援地方公共团体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以及为促进事业者、国民或者由其组织的民间团体开展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活动,应该努力采取技术建议及其他措施。关于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该法第4条规定,地方公共团体应配合区域之自然的社会的条件,推动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地方公共团体在对其自身事务及事业采取措施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保全吸收作用及有关强化措施的同时,为促进该区域的事业者或者居民开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活动,应努力提供前款所定措施的相关信息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关于事业者的职责,该法第5条规定,事业者就其相关的事业活动,应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作出的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关于国民的职责,该法第6条规定,国民,就其日常生活,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实施的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

第三,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落实政府机构职责。该法第3章第11条明确规定,为综合且有计划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内阁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具体管理的事务包括:其一,制定京都议定书目标实现计划方案,以及推进实施该方案;其二,综合调整有关推进实施长期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此外,根据该法第12条至第19条的规定,在组织机构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设立推进本部长、副本部长及本部部员。本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全面负责本部事务及指挥监督;副本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担任,职责是协助本部长工作;本部部员由其他国务大臣担任。此外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若干名干事担任具体工作。除法律已经确定的事项外,有关推进中的措施由政府的政令规定。

第四,规定了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基本措施。一是,实行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报告、公布制度。即一定数量以上的温室效应气体排出者负有算定温室气体排出量并向国家报告义务,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予以公布的制度。根据该法第21条第2款的规定,伴随着事业活动而在相当程度上排出较多温室效应气体、并由政令规定的排出者(称为“特定排出者”),每年度必须由各事业所分别就温室气体的排出量向事业所管大臣进行报告。事业所管大臣,将报告事项及集中计算的结果向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予以通知,与此同时,要适当保护特定排出者的权利利益,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公布。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在采用文档记录事业所管大臣等通知的报告事项等的同时,集中计算、公布该记录内容,以便任何人均能够请求公开该记录文档。为增加对公布、公开的资料的理解,特定事业者可以提供排出量增减状况相关的资料及其他资料。二是设立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即根据地域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都道府县知事等有权挑选并委任旨在通过开展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加快促进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活动的热心与有识之士为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的制度(第23条)。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主要向居民进行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进行有关咨询、提供信息等活动。三是,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为积极推进有关启发普及与广泛宣传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有效开展座谈、培训推进员、对日常生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的调查研究、提供日常生活使用产品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信息的提供等活动,该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的制度。

第五,构建了保全森林等吸收作用制度。该法第28条规定,政府及地方公共团体,为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所规定的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量相关的目标,以1964年《森林·林业基本法》第11条第1款规定的森林、林业基本计划以及其他完善及保全森林或者保全绿地、绿化推进计划为基础,应保全及强化森林对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作用。

第六,实行分配数量账户簿制度。该法第29条规定,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以《京都议定书》第7条第4款为基础,根据计算分配数量的方式的有关国际性决定,制定分配数量账户簿,开设可以进行取得、保有及移转算定分配数量的账户。

(三)明确环境省“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职责

日本《环境省设置法》(1999年通过,2001年1月6日施行)第2章明确规定了环境省的任务及所管理事务。其中,第4条第22款明确规定,从环境保全观点出发,环境省的职责之一便是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宜相关的标准、指示、方针、计划以及其他与此类似政策;并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业相关法律规范以及其他类似规制。为实施《环境省设置法》与《环境省组织令》,日本制定了《环境省组织规则》(2001年1月6日),其第3章明确规定在环境省设置地球环境局,地球环境局由总务课、环境保全对策课、全球气候变暖対策课组成,负责推进实施政府有关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保护等地球环境保全的政策。此外,还负责与环境省对口的国际机构、外国政府等进行协商和协调,向发展中地区提供环保合作。

(四)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除《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之外,日本还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立法,初步形成了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法律体系。

首先,为有效推动《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的施行,日本于1999年制定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细则》,具体就温室效应气体总排出量相关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出量算定方法、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排出量的报告、分配数量账户簿等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次,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日本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法律:

一是,修订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强化节能与能源效率。该法又称《节约能源法》,是日本能源的核心法律,在体系结构上包括总则、基本方针等、工厂的相关措施等、运输相关的措施、建筑物相关的措施、机械器具相关的措施、杂则、罚则和附则等8章,共99个条文。该法明确了“从综合推进工厂、运输、建筑物以及机械器具等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思想出发,经济产业大臣制定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的基本方针”的同时,强化了企业计划性和自主性的能源管理,规范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用能管理关系和节能行为。该法分别对工厂、运输、建筑物、机械器具等相关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法通过严格规定能源标准,提高了建筑、汽车、家电、电子等产品的节能标准,不达标产品禁止上市。同时,该法对国家应在财政上、金融上以及税制上采取相关措施,以推进普及能源合理化使用。通过教育、广告活动等加强国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的同时,对国民的参与等义务进行了规定,并对地方公共团体关于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增进地方居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等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一般消费者关于提供相关促进合理化使用能源信息的义务等。该法的施行,一方面使工厂、事业场所的能源使用得到了彻底合理化,另一方面强化了有关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联、并由政令规定的汽车、家电产品等11个种类产品的燃料费标准、节能标准等目标值,使相关企业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大幅增加。目前日本节能法已从原来的生产领域延伸到运输部门和生活领域。

二是,制定《氟利昂回收破坏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该法将氟利昂类冷媒CFC(氟氯烷烃)、HFCs(氢氟碳化物)、HCFC(含氢氯氟烃)纳入其法定义务范围,以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该法在明确事业者、制造业者、地方公共团体、国民与国家各主体职责的基础上,对第一种类特定产品产生的氟利昂的回收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规定从事第一类氟利昂回收业、第二种特定产品交付业以及第二种氟利昂回收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都道府县知事的登记;从事特定产品氟利昂类破坏事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经济产业大臣及环境大臣的许可;在回收、搬运、破坏过程中,必须遵守主管省令规定的标准。对于违反交付、领回义务者,给予指导、建议、劝告、命令;对于违反规定标准者,由传告改为命令。[5]由于该法以排放高浓度温室效应气体的氟利昂类的3种物质的回收、破坏为目的,对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制定了新能源发电法,促进新能源利用。为保障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能源稳定和适当供给,完善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于2002年制定了《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该法第4条明确规定,“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的6月1日前,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将该年度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一年期间预计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基准利用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向经济产业大臣备案”,并且,“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度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利用超过基准利用量的新能源电力”(第5条)。电力事业者和接受了第9条第1款规定的其他人,应当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置备账簿,记载其利用和生产新能源的电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并予以保存(第11条)。对于违反第8条规定,当电力事业者所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数量未达到基准利用量,经济产业大臣认为该电力事业者未达到基准利用量没有正当理由并给予劝告、命令后,依然不履行法定义务者,本法规定了“处以1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的处罚措施,以保障法律措施得到正常实施。

四是,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法,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应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安定作出贡献”之目的,日本于1997年4月18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此后,该法于1999年、2001年、2002年、2009年等先后进行了修订。该法明确了其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等进行了规定。为贯彻实施《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1997年6月20日又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令》,并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经过多次修订,具体规定了新能源利用的内容、中小企业者的范围。

五是,制定能源基本法,确定国家合作方针。日本于2002年6月14日制定并施行了《能源政策基本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立法目的、基本制定思想、具体措施、市场机制的利用、国家义务、地方公共团体义务、事业者的义务、国民的义务、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和国民的相关协助、法制措施等、政府的报告义务、能源基本计划、国际合作的推进和能源相关知识的普及等内容。为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温室效应气体产生,该法第13条明确规定,“为有助能源于稳定世界能源供需,防止伴随能源利用而产生的地球温室化等,国家应努力改善为推进与国际能源机构及环境保护机构的合作而进行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参加国际研究开发活动、国际共同行动的提案、两国间和多国间能源开发合作及其他国际合作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为日本参与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五)实行税制改革,探讨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

作为日本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削减温室效应气体6%的减排目标的手段之一,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税收改革,探讨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又称“环境税”),拟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进口、开采及精炼环节等方面课税,除征收煤和汽油等矿物燃料的税额外,居民也需要缴纳环境税,并将这些税款用于执行《京都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日本环境省自2004年11月5日公布《环境税具体方案》以来,每年均公布该年度环境省相关税制改革方案。2009年公布的《2010年度税制改革要求,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具体法案》,将原油、石油产品、气体状碳化氢(天然气、LPG等)、煤为对象,对输入者、提取者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石油煤炭的纳税制度)。关于汽油,在前述基础上,对汽油制造者等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挥发油税的纳税制度)。[6]报道说,一旦2010年开征环境税,其税收预计可达2万亿日元。这些收入将优先用于开发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以及推广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7]鉴于开征环境税不仅将增加产业界的成本,煤油、电费的涨价也将影响国民生活,首相鸠山由纪夫对2010年4月起开征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预定计划持谨慎态度。因此,日本政府于2009年12月14日做出决定,放弃从2010年4月起对煤炭、煤油、汽油等所有石化燃料开征全球变暖对策税,将在对该制度设定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力争2011年度以后开征。[8]

(六)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

时至今日,日本确立了到202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25%的水平(中期目标);到205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80%的水平(长期目标)。因此,为明确相关政策的地位、基本方向,日本已着手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并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提交于2010年1月18日至6月16日期间召开第174回国会审议。该草案包括总则、中长期目标、气候变化对策基本计划、基本措施、完善推进气候变化对策目的的体制等5章共52条。[9]

三、日本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已构建较为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为日本政府有效推进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积累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完善与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其一,科学定位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地位,及早完善环境法体系。就传统的环境法体系而言,并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相关法律规范。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展开,世界各国开始注重通过国内立法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实施。日本非常注重加强国内立法,明确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及国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职责,并在1993年《环境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不仅为日本制定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还有利于从整体上完善其环境法体系。有鉴于此,我国在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时,也应该明确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以便从整体上理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规范与其他环境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环境法体系奠定基础。

其二,科学设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机构,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从日本完善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的经验来看,日本通过1999年的《环境省设置法》、2000年的《环境省组织令》、2001年的《环境省组织规则》等,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职责、权限,从立法上确立各政府机构的职责,避免部门之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方面因职责、权限不清所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与此相对,为切实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我国于2007年6月由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目前,“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组长,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戴秉国任副组长,由22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为组成成员。“领导小组”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审议重大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作为“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各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并不明确,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等,并没有涉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工作。而有关应对全球变暖,节能减排的终极目标实际上是保全地球环境,有关规制节能减排的法律规范属于环境法体系,应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立法、管理工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主导地位,主管全国相关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政策、法规制定、管理工作。

其三,加强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制定,尽快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从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立法动态来看,一旦日本通过正在审议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则日本将形成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完善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体系。

就我国而言,如前所述,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电力法》、《森林法》等。这些法律的贯彻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法律规范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相关配套法规,而从实质上而言,我国尚未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专门法律,不利于从整体上规范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者、公民个人等在应对温室效应气体方面的职责,也不利于国家从整体上明确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方针与基本制度,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因此,为保证国家减排目标等积极应对措施的真正落实,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相关责任,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主管机构及其职责,构建有利于推进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具体制度。

总之,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社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并以现有相关配套立法为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

注释:

[1]邓梁春.美国气候变化相关立法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8,(2).

[2]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2009-12-19(2).

[3][日]文部科学省,等.日本气候变动及其影响[EB/OL]. http:// nies. go. jp/escience/ondanka/ondanka03/lib/f_03. htm,l 2010-01-06.

[4][日]国立环境研究所.温室化的新证据和可预料的严重影响[M].日本环境省印发,2001:10.

[5][日]大塚直.环境法[M].日本东京:有斐阁,2002:123-170.

[6][日]环境省.税制的绿色化[DB/OL]http:// env. go. jp/policy/tax/kento. htm,l 2009-11-02.

[7]钱铮.日探讨征环境税可行性[DB/OL].新华每日电讯,2009-10-31. http://news. xin-huane.t com/mrdx/2009 - 10/31/content _12364925. htm,2009-11-02.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8

关键词:设施番茄;冬春茬;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44

1 定植前管理

1.1 品N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优良品种,还要考虑销售渠道,如内售则选择合乎当地人口味的品种;若外销则选择耐运输、耐贮藏的硬果。

1.2 施足底肥

施用底肥要注意:禁施生粪,遏制土传病害滋生蔓延;适施粪肥,进行腐熟发酵或解毒处理;多施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少施化肥,合理搭配,降低土壤盐害;增施矿物肥,补充中、微量元素,平衡地力。

施用的肥料不仅要有增产作用,还要有改善蔬菜质量,防病害,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等多种功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建议每667m2撒施: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8000kg、磷酸二铵50kg、硫酸钾40kg或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80kg。

1.3 清园消毒

大棚蔬菜拔园后,彻底清洁田园,减少虫源,对棚内土壤进行消毒。建议将杀地下虫害的“二嗪磷”或“阿维敌百虫”颗粒剂和杀菌的“多菌灵”或“五氯硝基苯”适量均匀撒施于地表翻匀即可。

也可利用太阳能高温处理,消毒灭菌。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简单、效果好。具体方法是每年6―9月的高温阶段,一般在7月上旬―8月下旬进行,利用两茬作物种植的间隔期,或结合换茬的整地施肥期间进行,以有效杀死基施有机肥中的病菌。

2 定植管理

2.1 定植时间

孝义市设施番茄冬春茬定植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定植一定要选晴天上午进行,最好赶上连续几个晴天,以利于缓苗。

2.2 合理密植

按照所栽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合理密植,叶片大、生长旺盛、分枝多的品种,密度适当小一些,株距40cm;叶片相对较小、分枝少的品种,密度适当大一点,株距35cm。 一般每畦2行,畦高10~15cm,小行距50cm,大行距80cm。定植后及时浇水,水一定要浇足。

3 定植后管理

3.1 缓苗期管理

3.1.1 温度管理

定植后1周为缓苗期,日常管理以闭棚提温为主,保温保湿,促进缓苗。关闭通风口,棚内温度不高于32℃ 不通风。升高棚温有利于提高地温,便于扎根缓苗。白天棚温保持28~30℃,夜间15℃左右。

3.1.2 肥水管理

若定植后3~5d,生长点有新叶长出,且土壤湿度较大,可不浇缓苗水。否则,选择晴天上午浇一次缓苗水,一定要浇小水,防止茎叶徒长。如果有条件,尽量不要浇白水,随水冲施生物菌肥进行土壤活化,消除土传病害。

3.2 初花期管理

定植缓苗后10~15d左右进入初花期,此时期管理整体以控为主,进行蹲苗,适当控制茎叶生长,使植株健壮,由营养生长期过度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加强中耕,改善根系的环境,以达到根深秧壮、第一穗果坐稳的目的。

3.2.1 温度管理

缓苗后,适当降温,控制秧苗徒长,促根深扎。白天温度保持22℃~25℃,夜间最低温度保持在10℃~12℃。

3.2.2 肥水管理

初花期应以中耕为主,保持较高的地温,促进根系向深处伸展,形成强大的根系。尽量减少浇水。但此期也不可过于干旱,是否浇水要根据土壤墒情、土质和第一穗果生长情况确定。如取地表5cm以下的根部土壤不成团而散开时即为缺水。还可通过观察花瓣颜色判断是否缺水,正常花为鲜亮的黄色,但若花在授粉前呈白色则为缺水,要在晴天上午浇小水。此期若秧苗长势差,可喷施叶面肥。

3.3 结果期管理

结果期从第一穗果坐住后,经过不断的开花结果,直到拉秧为止。此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大量进行,要精细管理,尽量延长结果期。

3.3.1 温度管理

棚内白天温度24~26℃,夜温12~15℃。在深冬季节要注意温室保温,保证室内最低温度不要低于10℃。

3.3.2 肥水管理

第一穗果长到乒乓球大小时,结合追肥浇1次水,随水每667m2追三元复合肥20kg。以后在结果前期,每隔15~20d浇1次水;结果中期,每隔10~15d浇1次水;结果后期,每隔7~10d浇1次水。浇水宜在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冬天或早春以早上最好,有利于保持地温,不寒根;高温季节晚上浇最好,有利于降地温,加大昼夜温差,防止徒长。据植株长势,隔水追1次肥,每667m2施大量元素水溶肥20kg,或硝酸钾15kg,或腐殖酸类液体冲施肥20kg。 进入采收后期,植株日渐衰老,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应多进行根外追肥,即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

3.3.3 风口调节

温室是否要通风,要根据温度调整和交换气体的需要进行。冬季气温较低,但为排除温室内有害气体也需在晴天的中午通一会儿风,当外界夜温稳定在15℃左右时要昼夜通风。尤其浇水后,更应注意放夜风。这样可以调节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叶面不形成水膜。

3.3.4 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主要与棉被的揭盖有关,原则上是在不影响温度的情况下,尽量早揭晚盖棉被,延长光照时间。早晨揭起帘时室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上,当室内温度下降到17℃时应盖帘。每天拉起棉被后要及时清洁膜面,增加透光率。此外,阴雨天不可连续几天不揭棉被,连阴后返晴,应间隔拉开棉被。此外,在棚膜的选择上,要用消雾型无滴长寿膜。

3.3.5 点花坐果

冬季低温寡照的环境不利于温室番茄自然座果,因此在开花时要用生长调节剂点花。一般在晴天的上午,当每序花有2~3朵开放时,用2.2%座果乐20~40ppm进行点花。点花时首先注意棚温,不同的温度,点花的浓度不一样。尽量选择优质花朵,及时摘除畸形花,避免把药液喷到叶片上。

3.3.6 吊蔓整枝

为保证高产优质,提高果实的商品性,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据植株长势吊蔓、整枝打杈、疏花疏果。番茄采取单杆整枝,只留主干,侧枝全部去掉。6~7穗果时,在果实上方留2片叶后打顶。与此同时,结合整枝进行疏花、疏果、打叶,一般弱者多疏,强者少疏,每穗留3~4个果子,及时疏掉小果、畸形果。打叶主要针对病残黄叶、老叶、稠密叶,要既能保证果实生长所需光合产物,又不会造成田间郁蔽。打叶应在晴天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害侵染。注意要把病苗放到最后统一处理。

3.3.7 适时采收

当番茄果实转色成熟后及时采摘,分级包装、妥善贮存。同时应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4 结束语

设施番茄冬春茬的生产,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它牵扯到温度、肥水、光照管理及植株调整等关键环节。只有用心来管理,才能取得高产。

参考文献

[1]罗建秀.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

[2]王清江.日光温室番茄高效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1994(15).

温室效应的意义范文9

关键词:温室蔬菜;种植新技术;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S6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44

引言

日光温室大棚技术作为当今社会新型种植技术,是调整种植体系、提高产量、降低水耗的重要方法,同时还具有温度控制合理、生长周期稳定、病害发生降低的优势,为特殊时期的蔬菜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室内条件,充分提高了社会物质水平和经济效益。温室大棚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地位,本文针对其新技术的落实应用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具体分析如下。

1 膜下软管喷洒技术

通过将覆膜、灌溉充分结合,实现温室种植产量的提高,其优势分析如下。

1.1 水资源和农药用量的控制

温室蔬菜种植中,为了实现保湿、节水的目的,需要进行小水量高频率控制,膜下软管喷洒技术可以充分实现这一目的。该技术将滴灌网置于地膜下端,保证土壤不发生板结作用,促进土壤固有水分在土壤中的循环使用,降低蒸发作用,对于农作物的长久保湿具有重大意义。借助该种新型微喷技术进行农药处理,可以保证水分经管道运输,直至植物根部,避免了中间部分的病虫害副作用,降低了农药使用频率。

1.2 借助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膜下软管微喷技术的肥料实施过程中,肥料会随着水流用量进入植物根部,提高植物吸收肥料的效率,一方面降低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另一方面提高利用率。通过膜下滴灌技术,保证水分、肥料的合理控制,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1.3 降低种植成本

膜下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土壤板结作用,对灌溉频率、锄地劳动强度等的合理控制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人均收入状况。充分提高了传统农作业方式的机械控制化程度;该技术进行微喷处理可以提高温室温度,与普通灌溉技术相比能够比普通温度高出5℃左右,便于蔬菜的生长。

1.4 降低污染、提高土地利用率

膜下软管微喷技术能够充分实现药物直接到达根部的目的,借助管道运输实现了污染的控制,对于资源的有效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管道技术灌溉能提高入地利用率,增加播种面积。该新型技术的应用对土地坡度的要求如下,坡降范围为3%~7%,避免过小支管 的压力作用,降低管内沉降作用。

2 日光温室蔬菜嫁接技术

温室蔬菜嫁接技术是指借助抗性砧木实现嫁接栽培作用。通过引用国外先进技术、砧木品种,进行合理改造,以适应当地嫁接技术的操作控制。温室种植技术对于空间限制作用的影响较大,现阶段连作技术应用较为普及,连作技术的负面影响是导致病虫害作用较大,而温室种植技术对于蔬菜抗病能力的增强具有促进作用,对其优势分析如下。

充分提高了肥水的利用效率,砧木的选取过程中,一般需要充分考虑植物根系状况,加强植株的营养、水分、肥料吸收能力;增强抗逆性,嫁接植物一般根系发达,蔬菜生长状况良好,加强植物根系的完善对植物成长、发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以清洁生产理念,引导设施蔬菜生产向有机化迈进。要确保生产环境洁净,在棚址的选择上,远离工业“三废”可及区域;确保室内生产环境健康,消除各种病原体的潜在威胁,对进棚的粪肥尤其是农家肥中的各种虫卵、有害菌进行高温、无氧湿闷处理,使其充分腐熟和灭菌。如果结合推广农村沼气,利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供应温室生产,效果更好;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污染防范控制,让设施蔬菜“喝净水”、“吃农肥”、“喷低毒无残留农药”。

3 农业秸秆生物技术

现代农业秸秆生物技术是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分解控制,该过程会生成大热量、二氧化碳及有机无机成分。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点:提高土壤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蔬菜抗病能力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提高产品质量、产量。

4 结语

设施化蔬菜生产无论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还是作为出口农产品供应国际市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处于北半球陆地设施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带,具有设施化生产所必需的气候、纬度、种源、土地、劳动力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设施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人民生活改善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这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有机化生产之路,这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失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中杰,李传桐,李金华,李月山.我国北方设施农业环境治理失灵的困惑与出路―以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5):102-10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