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集锦9篇

时间:2023-12-21 11:22:31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1

关键词:温室效应 危害 防治方法

一、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温室效应又称 “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射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是地表与底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能作物的温室,故名 “温室效应”。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温室效应的危害

1.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从而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2.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大面积的温度及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计,许多物种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研究结果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2]

此外,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3]

三、温室效应的防治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首先采取法律手段,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其次,在技术上,利用各种各科学手段尽可能的做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全面的科学防治工作的展开,使温室效应的防治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的防治方案如下:

1.进行森林保护

如今,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2.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据估计,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五%左右。

3.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如今,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左右的抑制效果。

4.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通过对课税采用,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

5.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因此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此方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6.鼓励使用太阳能 通过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使用太阳能这一环保能源,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7.开发替代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主要是通过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4]

四、个人意见

1.努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科研力度,努力从科学角度尽量减低温室效应的危害。

3.加强对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加剧温室效应的行为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2009,12

[2]张忠祥,钱易主编.治理大气新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2

关键词: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农民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14

在进行蔬菜种植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一直忽略种植的方法与技巧,那么将导致大棚蔬菜种植出现更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1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1.1 有毒气体的预防工作

在进行大棚蔬菜种植的过程当中将会产生一定的有毒气体,如果对这些有毒气体不能够进行较为及时的处理,那么将导致蔬菜的产量大大降低,所以对有毒气体进行预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大棚蔬菜种植的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常为氨气,这是由于施肥过程中用量过大,以及一些速效化肥所产生的一定的副作用。如果施肥的方法有误,那么将导致未腐熟的有机肥,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氨气,对蔬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蔬菜死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有毒气体为亚硝酸气体,这种气体主要产生于铵态氮肥用量过度,这种有毒气体所导致的现象为蔬菜叶片上产生白色斑点,严重将导致蔬菜枯萎。

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合理施肥,施肥对蔬菜的生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应当主要的是在施肥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施肥手段,这样才可以将化肥的最佳功效发挥出来。在大棚内进行施肥之前,应当对有机化肥进行发酵附属处理,同时应当确保化肥的质量。尿素应当与过磷钙进行混合施肥,从而发挥尿素应有的作用与效果。在进行施肥时,应当确保基肥的施肥深度,同时也需要控制好施肥。

1.2 CO2技术

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还应当时刻注意对CO2的浓度进行控制与掌握,只有将CO2浓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确保蔬菜产量。

1.2.1 化学反应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将CO2的浓度迅速的提升,利用简易的化肥发生装置,通过化学方法增加空气中CO2的含量,通常用到的化学反应原理主要有硫酸盐以及碳酸氢铵,这种方法还可以控制产生CO2的多少,因此这种方法得大多数人民的青睐。

1.2.2 燃烧方法

燃烧法是对大棚中的空气进行CO2补充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所以燃烧法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1.3 嫁接苗技术

该技术通常被应用到瓜类的种植方面,原因为可以通过砧木的根系及其具有一定的抗逆性,从而有效的提升植物对水肥的吸收,从而在某种方面可以增强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1.4 在温室内放蜜蜂

为了有效的减少在低温季节的蔬菜结出的畸形果较多的现象,可以通过在大棚内放一些蜜蜂从而有效的改善大棚内传粉条件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大大的减少了畸形果的现实产生。但是,这在杀虫剂的使用方面应当更加注意,避免因使用杀虫剂不当将蜜蜂杀死的现象发生。

1.5 减少大棚蔬菜低温冻害

1.5.1 室外保温

通过对大棚外进行保温从而达到室内温度高的目的,这种做法的主要手段有在大棚周围设立防风障从而减小风速,或者在大棚周围培土,增加大棚的厚度,达到保温的效果。做好大棚与大棚之间的连接工作,增加阳光的照射时间,或者在大棚的四周挖一些寒沟并且在沟内填满炉渣,达到保温的作用。

1.5.2 室内保温

大棚蔬菜发生冻害的预防措施较多,可以通过增加室内温度的措施从而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通过点燃煤料、施用具有热性的有机肥等从而提高大棚内的温度,主要的热性燃料为马或者羊的粪便等。通过采用地膜等方法也可以起到室内保温的作用。

1.5.3 增加二层裙膜

增加二层裙膜,并且配压膜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有效的前期解决增温、保温以及后期的换气能力低下的问题,主要的做法为在扣大棚时,使得大棚的薄膜接触到地面便可以,并且不使用泥土来固定,用压膜线的方法。在大棚内部距离地面为40cm的高度处先用铁丝做一层裙膜,然后在80cm左右处在设立一层裙膜,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可以达到排湿、降温、换气等作用。

2 总结

如果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到蔬菜种植当中,那么将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对膳食的需求,并且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真正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一些种植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大棚种植技术,使得大棚蔬菜种植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混凝土;裂缝

1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我国目前的高层建筑绝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导致建筑物自重较大,对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承重要求较高,混凝土结构一旦发生裂缝会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威胁,下面对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运行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1材料原因

混凝土在拌制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水泥,而水泥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在发热之后会导致混凝土内外部结构产生极大的温度差异,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1.2施工原因

在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施工工艺可能达不到相关的规范。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中的规程进行施工,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1)养护不到位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养护工作对混凝土的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混凝土在硬化阶段的养护是十分必要的。许多施工单位在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未对其采取合理的掩护措施,导致混凝土内部含水率不足,使其体积提前收缩,产生收缩裂缝。

(2)混凝土输送方式

目前,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施工普遍采用直接泵送,以这种方式输送混凝土无法对其坍落度进行有效验证,如果其坍落度达不到要求,会导致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不连续的情况,造成混凝土因间隔浇筑而使间隔点的位置产生裂缝。

(3)混凝土内外温差大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本身释放的热量会使内部温度升高,这时如果选择在低温、夜晚等环境进行施工,就容易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异过大,而产生温度裂缝。

1.3混凝土结构设计缺陷

(1)混凝土伸缩缝超标。在对混凝土参数进行设计时,需根据相关规范将地下室墙壁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要求将露天墙壁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控制在20m以下,将室内墙壁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控制在30m以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往往超过限值,导致水平构造筋无法承受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应力,产生收缩裂缝。

(2)对混凝土的强度随意调整。在一些建筑物的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很多设计人员认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有保障,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缺陷对整体结构的影响。施工人员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盲目增加水泥用量会导致单位体积混凝土的内热过大,使混凝土体积加速膨胀,导致混凝结构土产生更加严重的裂缝。

2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

2.1合理控制温度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的水化热反应是导致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水泥的用量或者使用其他原料进行代替,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内部热量,减小温度裂缝发生的几率。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工作,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的施工,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大,通过保温措施能够控制这种差异,可以实现对温度裂缝的较好控制。

2.2加强施工管理,规范施工工艺

(1)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在混凝土的拌制阶段,通过合理的选料能够有效降低水泥水化热的总量,同时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还可以选用粉煤灰等材料替代水泥,对降低混凝土内外部结构温度差异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可以通过掺加外加剂对混凝土自身的特性进行调节,使混凝土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几率。

(2)加强施工规范的管理。在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从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各个环节的施工,从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浇筑、养护等各个环节加强工作,全面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由于地下室结构的特殊性,需要在地下室底板浇筑与墙体浇筑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隔时间,避免底板与墙体之间发生连锁反应而导致混凝土大面积产生裂缝。另外,还应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及时整改,以免问题遗留到后期,对处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3)严格做好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混凝土在浇筑完成的初期阶段,因为还未完全硬化,其结构还不是很稳定,需要及时做好养护工作,避免其内部水分流失过快,而发生收缩裂缝。另外,及时做好早期养护工作,可以对混凝土起到保温作用,使混凝土内外部结构的温差范围缩小,有效避免了温度裂缝的产生。

2.3加强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设计

设计人员在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对每个环节的设计,必须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同时要对其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反复验证,保证数据能够应用到实际施工中。设计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合理选择混凝土强度,避免强度过低或过高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同时,对伸缩缝的设置也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避免因伸缩缝超标而造成的地下室水平配筋变形所引起的结构裂缝,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结论

高层建筑的发展对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安全,在实际工程中,需要从设计、施工方面严格控制。在地下室混凝土结构中,裂缝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建筑物后期的使用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好裂缝的预防控制工作。在设计环节,需要严格相关规范执行,并结合实际施工条件进行设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同时还需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保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第一时间处理,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保证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S].

[2]GB50010-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4

[关键词]地下室侧墙;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271-01

1、引言

在很多高层建筑物的地下室当中,其侧墙中混凝土出现的裂缝一般都是竖向裂缝,在个别墙的端点处还可能出现斜裂缝,而大多裂缝的宽度只有0.1~0.4毫米左右,不过有的也会超过0.5毫米,这些大的裂缝一般是贯穿到整个墙体当中的比较粗的裂缝。在侧墙中出现的这些裂缝之后往往会使混凝土的抵抗力有所下降,从而极易导致钢筋被锈蚀,降低整个墙体结构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对于地下室侧墙来说,其抗渗要求要比上部建筑墙体高一些,所以一旦地下室侧墙当中的混凝土裂缝过大,就首先会导致其侧墙当中出现渗水的情况,紧接着会影响结构特点,导致其不能起到正常的作用,最终降低耐久性。

2、裂缝的主要特点以及开裂原因

2.1 裂缝的主要特点

根据众多研究表明,地下室侧墙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其实和第一类的荷载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与其最为相关的是由非荷载作用。一般来说,发生这种非荷载作用之后,会导致侧墙出现一定的变形情况,主要包括温度引起的变形、收缩引起的变形以及不均匀的沉降所引起的变形等。而由这种非荷载作用所引起的裂缝有着非常明显的一些特点:(1)它的起因主要是结构方面产生的变形,而当受到了更大的约束力时就一定会引起应力变形;(2)这种应力的实际大小与墙体的结构刚度有很大关系,在这种应力值超过了一定的数值之后才会使墙体出现裂缝;(3)在裂缝出现了之后,墙体的刚度会随之进一步下降,应力也会变得松弛并进行重新分布。

2.2 混凝土的收缩效应

众所周知,混凝土在进行了搅拌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其拌合物当中的颗粒之间充满了水分,这些混合物当中的水化反应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分子链逐渐的形成,若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了养护不足的情况,就肯定会由于表面失水的速率过快,而造成其毛细管当中出现负压的现象,最终就会使浆体当中产生比较大的一个塑性收缩。这种特殊的塑性收缩所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混凝土进行拌合之后的3-12个小时之内,尤其是在混凝土发生终凝之前最为明显,而且是一种完全不可逆的变形,因此必须要非常注意。

2.3 温度变形和具体的应力情况

在水泥发生了水化现象之后,反应过程中,除了会产生较多的水化硅酸钙之外,还会产生氢氧化钙等物体,释放出非常可观的、大量的水化热,而这些热量的释放也往往是混凝土当中续存内部热量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来源。那么,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的时候,外界环境的气温变化对混凝土是否出现开裂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若外界的气温比较高,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时候,其温度也会比较高;反之,如果外部环境的温度比较低,就会使得混凝土温度降幅比较大,如果出现极限情况,外界的温度出现了骤降,就会使混凝土内外之间的温差变得很大。其中应力效应往往是由于混凝土出现的温差而引起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度变形导致的,由此可见混凝土的温差与应力成正比。另外,当温差所产生的应力大于混凝土的实际抗拉强度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在混凝土表面出现一定的温度收缩裂缝。

3、如何对裂缝进行控制

3.1 材料要求更为严格

当混凝土处于降温阶段的时候,由于降温的幅度比较大、水分蒸发以及各种化学反应往往也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与此同时,混凝土还存在着本身的内、外约束,所以混凝土就不能进行自由的变形,反而会产生一定的温度收缩应力。于是,我们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水泥的水化热所引起的混凝土温升,由此可大大的减小混凝土实际发生的降温温差,使得降低的幅度变小,减小最终的收缩应力,很好的避免出现温度收缩裂缝。

3.2 设计构造更加合理

整个混凝土侧墙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混凝土是否会产生一些结构裂缝来决定,因此我们对于地下室侧墙当中的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合理化要提高重视,加强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尽量使得整个结构体系能够趋于合理;另外,在计算各种构件时,也要全面的考虑到由于各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荷载;最后,在分析那些比较常见的裂缝所产生的主要原因时,首要从混凝土侧墙的结构体系和计算方法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其构造方面的设计不合理因素,然后再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来采取更加合理的防控措施。

3.3 施工方法切合实际

3.3.1 浇筑与振捣施工

在实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层连续浇筑的方法,或是采用推移式的连续浇筑方法,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不得随意的留一些不必要的施工缝。在地下室侧墙的整个混凝土浇筑方案完全确定了之后,就应当尽量的来缩短侧墙和基础的底板之间的施工间隔,最好是控制在7-14天之内,从而可以有效的来减少基础底板对于侧墙的实际约束。

3.3.2 模板的选取要仔细

在对体积比较大的混凝土进行施工的时候,一般都采用一些有效的保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体积比较大的混凝土内外之间的温差。尤其是在对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侧墙进行浇筑时,施工情况不同于室外的施工,墙体比较薄,而且其内外的温差也比较小,所以温度作用的时间就会相对比较短。

3.3.3 保温及养护措施

在地下室的侧墙浇筑完成之后,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减少在混凝土的升温阶段可能出现的内外温差比较大的情况,并防止由于这种过大的温差而导致的收缩应力裂缝,就应该加强对混凝土后期的保温和各种养护。同时,在地下室的侧墙进行施工的期间也要做好相应的保温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内,比如说墙体浇筑之后的一到两天之内,尤其要做好保温措施,因为这个时候的墙体刚刚浇筑完成,已经开始出现降温的情况,若发生降温速度过快的情况,就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其拉应力过大,而产生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的情况,进而导致墙体出现开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地下室侧墙混凝土应力分析结果和开裂的特点,说明侧墙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控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裂缝控制则需要从材料要求,设计构造,施工措施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地下室侧墙温度收缩裂缝的控制措施,对已出现裂缝的地下室侧墙,可按本章提出的方法进行修复加固,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5

关键词:甜瓜;畸形果;产生原因;防治方法

受较好经济效益的影响,近年来河北地区日光温室和春大棚甜瓜的栽培面积逐年上升,每667 m2的纯效益都在万元以上。但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一家一户大多管理着2个日光温室或春大棚,栽培面积在1 334 m2以上,因劳力不足造成管理粗放,导致甜瓜产生畸形果的几率增多,影响了商品性和经济效益。甜瓜的畸形果属于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环境气候的不适和管理不当,而导致果实发育畸形。甜瓜的畸形果主要有以下类型。

1 化瓜

1.1 症状

雌花开放后,子房因供给养分极少甚至得不到养分而黄化,2~3 d后开始萎缩,随后干枯或死掉。

1.2 发生原因

土壤瘠薄,温、湿度不稳定,提早栽培的冬春茬如果遇到长时间的阴冷低温天气,光照不足、光合作用下降,植株生长过弱往往导致雌花营养不良;一些种植户追求前期产量,栽植过密,又施入过量的氮肥,整枝摘心不及时,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失衡,也会造成化瓜;在生长后期,植株上部的雌花在开放期夜温高于18 ℃,叶片呼吸作用增强,营养积累不足导致徒长而容易发生化瓜现象;因授粉不良,影响花粉发育和花粉管的伸长,而导致化瓜。

1.3 防治方法

一是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按畦距90 cm做畦,畦面宽40 cm左右,株距26 cm。每畦栽1行,每667 m2种植2 800株左右。二是合理整枝和摘心。甜瓜甩蔓时结合绑蔓进行整枝,采用单蔓整枝、子蔓结瓜法。保温性能好的日光温室,为了追求前期产量,一般在5~10节间留瓜,4、5节以下的子蔓去掉,以上的子蔓留5~6个,每个子蔓在瓜前留1~2片叶摘心,对瓜胎进行人工处理。第1茬瓜以上生出的子蔓,植株长势弱的,生出的子蔓留1片叶掐尖,以增加光合面积;植株长势强的,子蔓全部去掉。待第1茬瓜经激素处理后,上边空6个左右的节位,在18~22节位上,人工处理瓜胎留第2茬瓜2~3个。第2茬瓜也是在子蔓上留瓜,瓜后的生长点摘掉。一般主蔓长至25片真叶时去掉生长点,以促瓜控秧。当第1茬瓜成熟采摘后,主蔓顶端生长点下的子蔓生长速度加快,让它代替主蔓继续向上攀沿,待第2茬瓜坐住后,在子蔓生出的孙蔓上留2个瓜。整个植株一般留瓜10个左右,经淘汰疏果后,留7~8个瓜。三是人工用激素处理瓜胎。设施栽培的甜瓜大多需要人工处理花或瓜胎,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用0.1%的吡效隆激素处理瓜胎,具体使用浓度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否则易引起苦瓜或畸形瓜。一般每袋(5 mL)对水1 kg,在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3点以后,在开花的前1~2 d将瓜胎浸到药液中,浸没瓜胎的1/3至2/3处,但不能浸到瓜尾部,以防瓜柄变粗。选择瓜胎大小相差无几的,处理1~2次即可。可在药液中混入颜色,以示区别。经药液处理后,坐瓜率可达95%以上。

2 僵瓜

2.1 症状

雌花开放后子房开始膨大,当长至核桃大小时,生长发育停滞。果实明显小于该品种的正常瓜,外皮坚硬,成熟期延迟,失去商品价值。

2.2 发生原因

育苗期间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植株先天性营养不良;幼苗定植后浇水过勤,水量较大,植株营养生长加剧,加上人工整枝不及时,导致枝蔓、叶片生长过旺,果实因缺乏营养物质供应而生长停滞;提早栽培的棚室,第1茬瓜坐瓜节位较低,坐瓜后遇较长时间阴冷、低温天气,营养物质运输受阻,外皮僵化。

2.3 防治方法

一是提倡用专用营养土育苗,不再人工配制营养土。从生产实践看,即便是长期种植粮食作物的大田土,由于常年使用化学除草剂,土壤中有积累,也会对甜瓜的幼苗造成危害。而且人工混配化肥,因使用量掌握不准,也经常出现烧苗的现象。使用专用营养土的好处是既安全也保证了营养的均衡,苗全苗壮。二是在生长期间,要合理追肥、灌水,在茎蔓开始伸长时浇1次水,每667 m2随水追施氮、磷、钾复合肥25~30 kg,以后在甜瓜的膨大期,要根据土壤的湿度和外界的温度灵活掌握浇水次数,及时补充全素营养。三是当外界长期处于低温时,可适当提高第1茬的坐瓜节位。

3 扁平果

3.1 症状

圆球形或近圆形果实的品种中发生果实横径明显大于纵径的现象。一般冬春茬设施栽培容易发生。

3.2 发生原因

留瓜节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果实的大小和产量的高低。在日光温室栽培中,一味追求提早上市,所留第1茬瓜的坐瓜节位过低,则植株下部叶片少,开花时温度和光照条件较差,或雌花本身发育不良,果实发育前期养分供应不足,膨大速度慢,使果实纵向生长受到限制。到了后期温度适宜,水分和养分充足,果实横径增长过快,故形成扁平果。在营养体小、茎叶未充分生长前坐瓜,会发生坠秧现象,致使生长中心转变,不但茎叶生长不良,也会影响果实的发育。

3.3 防治方法

一是适当提高坐瓜节位,对春大棚栽培的甜瓜,留瓜节位可放在7~8节以上,这样有利于提高头茬瓜的产量。二是在开花期应提高温度和增强光照,日光温室或春大棚栽培中可采取增加覆盖一层薄膜的方式来提高棚内温度,即在植株上方、棚膜的下方加扣一层薄膜,即采用三膜覆盖(地膜、棚内薄膜和大棚膜),一般天气下可提高室内温度3~5 ℃。待棚内温度稳定在25 ℃以上时,可将棚内薄膜去掉,利于光照增加甜瓜的甜度。三是在坐瓜后要注意水肥的调控,控水不可太狠,不能长时间的干旱。

4 长形果

4.1 症状

圆形或近圆形果实品种出现果实纵径明显大于横径的现象。多数并伴随着果肉较薄、含糖较低等品质问题。

4.2 发生原因

长形果在植株上部所留的第3茬瓜上出现几率较多,主要原因就是坐果节位偏高,瓜以下叶片较多,上部叶片少,由于功能叶多,条件适宜,有利于果实的初期纵向生长。在生长后期,由于植株生长势衰弱、叶龄老化或叶部发生较重病害,营养供应不良,果实发育的后期导致横径发育不好,形成长形果。膨大后期光合产物积累不足还导致果实肉薄、含糖量低、风味淡。

4.3 防治方法

如果人工劳力充足,管理的棚室较小,可以采取均衡留瓜的管理方式,即不再刻意留3茬或两茬的瓜,而是在主蔓长到4、5片叶的时候掐去生长点,留2个子蔓自由生长,在子蔓上选择长势强健的雌花均衡坐果,每隔3、4节位留1个瓜,这样就能降低上部节位所留瓜出现异形的几率。如果采取分层留瓜的管理模式,全株要始终保留1~2个生长点,令其不断形成新叶,防止叶系过早老化。此外,还应加强坐瓜后的肥水管理,防止植株早衰;加强叶部病虫害防治,维持叶片功能。

5 偏肩果

5.1 症状

偏肩果俗称“歪嘴瓜”,指果实一侧膨大不够,呈局部下陷或平直状的果实,严重时一侧整个发育不良,果实呈“半瓤形”,塌陷部位表皮茸毛弯曲、不退,后期不能正常转色,果肉薄,质地劣。

5.2 发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授粉受精不良,导致一侧心皮内胚珠受精数极少,心室不能正常膨大,而另一侧生长正常。

5.3 防治方法

冬春季棚室栽培的甜瓜,昆虫传粉的机会很少,需要人工授粉或激素处理。甜瓜开花的适温为18 ℃以上,开花后2 h内雄蕊花粉的生命力最强,此时授粉坐果率最高,人工授粉在上午9时后开始,摘下当天新开的雄花,将花冠摘除露出雄蕊,往结瓜的雌花柱头上轻轻涂抹。但在日光温室提早栽培的模式下,由于前期温度低、放风口小,温湿度不适于雄花的生长,往往是雌花先开放、雄花很少。因此生产上多采用激素处理。一是用2,4-D,在开花的当天用小喷雾器喷花。用2,4-D喷花,瓜形好,含糖量高,但缺点是费工,一茬瓜往往要处理4~6次,而且由于处理时间间隔较长,瓜的大小差异大。二是用0.1%的吡效隆激素处理,具体使用浓度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否则易引起苦瓜或畸形瓜。室内温度低时,吡效隆的配比浓度高些,到后期室内温度高时,处理浓度要降低,否则极易出现苦瓜。

6 裂果

6.1 症状

在果实表面形成大的裂口,且裂口难以愈合,严重影响商品品质。

6.2 发生原因

在果实膨大期遇低温或干旱,果皮提早硬化,进入成熟期果皮停止发育,但由于后期浇水过大或降雨等原因,造成果实急剧吸水而膨大,导致果皮开裂。另外,用激素处理瓜胎时浓度过大,或药液沾附瓜胎一侧,也易导致偏脸瓜或裂瓜的出现。

6.3 防治方法

首先是选用采前裂果少的品种。二是注意在果实发育后期多雨地区采取遮雨措施,加强排水,同时控制果实膨大期以后的水分供应。三是在处理瓜胎时,如果瓜胎上面附着药液过多,要用手指弹一下瓜蔓,去掉多余药液。

7 日灼果

7.1 症状及发生原因

果实发育过程中,强烈的日光直射果面,使果面局部组织因高温脱水坏死,形成干缩的斑块。日灼果严重的果实外皮干缩变成黄白凹陷,整个果实失去食用价值。日灼果在植株上部的3茬瓜上容易发生。

7.2 防治方法

合理整枝,保证单株叶面积是防止日灼果出现的关键。整枝时要根据棚室内栽植密度和单株长势灵活掌握。如果密度大、单株长势旺的,对一茬瓜和二茬瓜之间的空节位上的子蔓可全部去除;如果栽植密度稀、单株弱小的,对子蔓可留1、2片叶再去掉生长点,这样可调节整棚的植株长势。一茬瓜和二茬瓜均有叶片保护,不易出现日灼现象。

8 发酵果

8.1 症状

果实初期生长正常,随着果实膨大成熟,逐渐开始变形,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但不腐烂,剖开瓜果肉呈干腐褐变。成熟期,转变糖分时,从瓜内开始出现水渍状,肉质变软,继而发酵,产生酒味并带异味,不堪食用。

8.2 发生原因

发酵果发生率与品种有较大关系。一般早熟软肉型品种发生较严重。体内发酵瓜,在坐瓜后半月就开始潜伏发生,只是幼瓜含糖量低,症状不明显。随着甜瓜成熟,糖分增加,果实内部逐渐呈水渍状,伴有气体产生,随着气体的积累会在瓜体内部开始发酵,继而产生异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的因素,一是与氮中毒、缺钙、缺硼、土壤盐渍化程度有关。过量冲施氮肥,会导致钙、镁、硼等多种微量元素的缺失。二是甜瓜生长后期大棚夜温较高,会造成碳水化合物的供给不足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分布不均,使糖分过快转化加剧果肉的水渍、发酵。三是果实膨大期间缺水也易导致此病的发生。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6

关键词 棚室;番茄;坐果不良;原因;措施;黑龙冈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78-01

棚室番茄种植户主要以番茄果实销售来实现经济回报,然而2016年前期温度高、后期又遇低温寡照天气,许多番茄种植户没有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还按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造成番茄花芽分化不良,花絮败育,最后导致番茄坐不住果或坐果量很少现象频频发生,直接影响菜农的收入。现针对2016年特殊的自然环境引起的番茄坐果不良现象进行分析。

1 番茄坐果不良的诱因

1.1 温度影响花芽分化

1.1.1 育苗期温度低。青冈县番茄育苗时期一般为1月下旬至2月初,此期温度低、光照弱,使番茄育苗期花芽分化不良,造成番茄一、二穗花量少、畸形花等现象,直接影响了番茄种植户的前期收益。

1.1.2 定植期温度低。青冈县棚室番茄常年定植时间一般为4月20―25日,由于2016年前期温度较低,菜农还按照常年的定植时间进行移栽,定植时土壤温度过低,加上定植时定植水施用过大,土壤温度在短时间内不能快速提升,使根尖和根毛受损,造成开花坐果期输送养分受阻,导致点花不坐果,或坐果后膨果速度较慢和番茄僵果的出现[1-2]。

1.1.3 开花期昼夜温差小。番茄开花期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花器的形成好坏,有关资料显示,在夜温低于15 ℃或高于22 ℃,日温高于35 ℃时严重影响番茄花芽分化,出现花絮败育和果实发育不正常的现象,并且极易造成畸形果,使番茄失去经济效益。

1.2 植株徒长影响花芽分化

1.2.1 水肥管理不协调。底肥施用过量,土壤水分供应充足,造成植株蒸腾拉力小,引起植株代谢功能紊乱,导致植株生长过旺,开花期花序得到营养很少,引起大量花蕾因营养不足而大量脱落,开放的花朵即使用了点花药也会出现坐果不良的现象。

1.2.2 碳氮比失调。氮肥吸收不受温度限制,无论阴天还是睛天,氮肥的吸收是不受限制的,所以在连续阴天的时候就会造成植株体内碳氮比失调,使植株营养生长过剩,生殖生长受抑,就会造成植株纵向或横向徒长,从而造成花芽分化不良,花絮败育,最终导致番茄坐果不良[3-4]。

1.3 缺硼导致花芽分化不良和花絮败育

1.3.1 氮肥过量。氮肥在番茄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氮肥适量有利于硼肥的吸收和利用;另一方面氮肥过高就相应地阻碍了植株对硼的吸收与传输,一旦氮肥施用过量,硼吸收受限就会使植株因缺硼而引起花絮败育或花上带叶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1.3.2 土壤缺硼。很多菜农只注重氮、磷、钾这些大量元素,而忽视了一些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加上连年种植,造成土壤里的硼元素大量流失,使植株在开花期得不到硼的供给。

1.4 植株调控不合理

1.4.1 种植密度不合理。为了追求单位面积的产出,农户强行加大单位面积的株数,使番茄开花坐果期因田间密闭、通风不良造成授粉坐果不良的现象出现。

1.4.2 留果过多。有部分菜农认为花多果多产量就高,而不采取疏花疏果措施,导致下部果实过多,出现坠秧现象,影响上部花芽分化,导致上部花量少、果实畸形等问题。

1.5 激素使用不当

棚室番茄生产中常常使用激素进行保花保果,而保花保果类的激素在使用时大部分产品又受棚室内温度影响,菜农往往忽视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无论温度高低都采用一个浓度进行点花或喷花,造成番茄坐果不良和激素中毒现象频频发生,给农户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6 光照强度导致坐果不良

棚室早春和秋延番茄由于受特殊气候影响,尤其是秋延番茄在定植后遭遇长时间多雨寡照天气,导致光照强度减弱,直接影响番茄的花芽分化。

2 调控措施

2.1 各个生育期温度调控

2.1.1 育苗期。根据番茄育苗的各个时期,合理调控温度,为早期花芽分化和定植后果实的形成打好基础。

2.1.2 定植期。根据天气情况、棚室内10 cm内地温情况合理确定定植期,定植后白天棚室内温度保持在28~30 ℃,夜间保持17 ℃以上,为根系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

2.1.3 开花期。开花期对温度的要求最为严格,白天以20~30 ℃为宜,夜间以15~20 ℃为宜,根据开花期对温度的需求,合理控制温度才能开好花结好果。

2.2 合理调控植株的生长

合理调控定植期水、肥等可控的外界条件,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相应的化控技术对徒长和矮化弱小植株进行合理调节,培育一个健壮的植株,为开花坐果期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2.3 合理增加微肥的施用

番茄花期缺硼造成花絮败育;坐果后缺钙造成脐腐病的发生;中后期缺锌会使植株极易感染病毒病,微量元素的施用可直接影响番茄坐果的好坏,要根据具体生长发育时期合理有效地施用各种微量元素,保护好植株和果实。

2.4 合理调控田间植株密度

番茄的栽培密度直接影响总产量,密度过大造成田g通风不良,导致花期授粉不良;密度过小又会使产量降低,要根据品种特性、栽培方式合理地确定栽培密度,并采取相应的整枝、打杈、摘心等技术措施合理调空田间布局。

2.5 合理应用保花保果药液

根据天气变化、药剂种类、规格、用药方法的不同合理调整浓度和用药方式。无论是喷花还是点花都要遵循温度高时浓度宜小、温度低时浓度略大的原则进行保花保果。

2.6 合理采用补光增光措施

针对早春和秋延番茄光照不足问题,可以在棚室内悬挂补光灯、反光膜等进行人工补光,为番茄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适合的光照条件。

3 参考文献

[1] 薛义霞,李亚灵,温祥珍.空气湿度对高温下番茄光合作用及坐果率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0(3):397-404.

[2] 李军,孔庆祥,刘凤军,等.振荡授粉在春番茄坐果及产量品质上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21-9622.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7

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但影响ELISA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如试剂因素、标本因素和操作因素等。虽然试剂的质量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但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合理对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故本文对影响检测结果的操作因素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试剂准备

在ELISA测定中试剂的准备最为关键的是,在实验前将试剂盒先从冰箱中取出来,室温放置20min以上再进行测定,以使试剂盒在使用前与室温平衡。否则会使一些弱阳性标本的检测出现假阴性。其次是配置稀释液时使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应保证质量。

2 加血清样本及反应试剂

2.1 在现在ELISA商品试剂盒中,血清样本的加入是唯一使用微量加样器的步骤。在使用微量加样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到一人一头加样,以免发生样本间的交叉污染。②加样速度不要太快,否则无法保证微量加样的准确性和均一性。③将样本加在ELISA板孔的底部,避免加在孔壁上部,否则导致非特异吸附。④加样时不可溅出和产生气泡。溅出会对邻近孔产生污染,出现气泡会使反应液界面出现差异。

2.2 反应试剂的加入基本上都是从滴瓶中滴加,要特别注意滴加的角度和速度。滴加时要垂直加入,否则加入的试剂量不准确。滴加速度不要太快,否则容易出现重复滴加或加在两孔之间的现象,引起非特异性显色。

2.3 加入样品、试剂及混匀时间的差异称为操作时差。操作时差在每个试验中都存在,尤为手工操作更显著,对结果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例如:ELISA的常用项目――乙肝两对半,多是成批检测。从加第一个样本到最后一个样本,包括中间换吸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差,加试剂及混匀也同样存在时间差,这种操作时间差会致使抗原抗体反应和酶促反应的时间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可以直接导致误差的产生(尤其在夏天)。故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时差,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出现。

3 温育

温育是影响ELISA测定结果的关键因素。而温育方式、温育温度、温育时间都可以影响温育的效果。

3.1 在ELISA测定中常发现有“边缘效应”,即外周孔显色较中心孔深,这是由温育中存在的热力学梯度导致的。为了排除“边缘效应”,最好在水浴条件下进行温育。

3.2 ELISA常用温育温度为水浴箱37℃。水浴箱指示的37℃是水的温度。但有些实验室将反应板放在试管架上温育,不接触水面,使实际温育温度低于37℃,导致结果偏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性,应将反应板飘浮在水面上或将水加至与试管架相平或稍高出试管架来温育。

3.3 目前国内常用ELISA商品试剂盒的温育时间为37℃0.5~1h。这里的温育时间是指温育温度达到37℃之后温育的时间。而在临床实验室中,通常是将反应板一放入温箱就开始计时,忽略了孔内温度从室温升至37℃所需要的时间,很容易造成实际温育时间不够,弱阳性标本不能检出。因此,我们可以将一小温度计放置在板孔反应液中测量实际温度,待达到37℃之后才开始计时,保证足够的温育时间。

4 洗板

洗板对ELISA测定来说也是关键步骤。洗板的目的是洗去反应液中没有与固相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物质,以保证ELISA测定的特异性。它可以分为手工和洗板机洗板。手工洗板时,应防止孔与孔之间液体交叉。洗板机洗板时,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微孔的洗液量、液体残留量和浸泡时间。洗液量不足、液体残留量过多、浸泡时间短,都会导致洗板不彻底而出现假阳性。另外不同试剂盒的洗涤液不可交叉使用。

5 显色

目前国产ELISA试剂盒的底物常为A、B两种液体,一种为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另一种为四甲基联苯胺(TMB)。由于A、B两种液体不稳定,使用、保存不当易产生颜色,使用时发现有颜色必须丢弃;显色时应先加A液,后加B液,不可将A、B液混合后加入;不同厂家的A、B试剂不能交叉使用;显色时间必须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否则导致弱阳性标本不能显色而漏检。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8

    关键词 创面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软组织损伤;护理

    人体正常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中心体温约降低10℃,机体就会出现寒战,整个机体耗氧量增加,使血管系统供血增加等改变 .下腹部手术通常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它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麻醉方法。但是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寒战,而寒战使机体代谢率增加,导致肺负荷增加,甚至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我们选择对宫外孕患者在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并发寒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4月52例宫外孕手术患者,年龄l8~45岁,平均28.46岁。其中39例出血量在500 mL以上,13例只有少量出血。52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历时0.5~1.5 h 随机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监测体温均正常,术前咪唑安定2~3 mg,阿托品0.5 mg肌注后进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后,选择持硬或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术中根据病情输注胶体或复方氯化钠。实验组分析术中可能出现寒战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术中监测体温,对出现寒战的患者每l5分钟监测体温1次并给相应的治疗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寒战的发生率及寒战的程度,寒战程度分级标准按0~3级评分(0级:无寒战;1级:面部或颈部的轻微纤维颤动、伴无上肢随意运动时的ECG干扰;2级:一个以上肌群可见明显颤抖;3级:全身大群肌肉抖动、床板抖动) .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实验组发生寒战3例,占1 1.5%,对照组发生寒战l0例,占38.5%,实验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寒战的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3 护理干预

    3.1 分析寒战发生的原因

    3.1.1 麻醉的因素硬膜外阻滞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阻滞区皮肤血管扩张,骨骼肌已丧失收缩产能能力,为保持体温恒定则通过非阻滞区的骨骼肌收缩,即产生寒战:同时,硬膜外阻滞麻醉药量用足后。阻滞区血管扩张,增加了体表散热:另外,阻滞区血管的扩张,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此时麻醉医生采用加速输液来纠正。造成大量的冷液体进入血液,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寒战。

    3.1.2 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室环境温度通常恒定在22~24℃ .有研究显示。21℃的室温对全身裸露及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患者已是冷环境?。但由于手术医生要求较低的室温以求舒适而造成室温过低;另外手术室为了增强消毒效果,常采用快速的空气对流,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出现寒战。

    3.1.3 皮肤保暖作用的散失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完整的皮肤是天然屏障。手术过程中。冷的消毒液直接刺激皮肤引起寒战:术中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反复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致热量丧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一35C,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丧失引起寒战的主要原因。

    3.1.4 输血输液宫外孕患者大出血患者。术中需由静脉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和血液。对机体中的体液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引起不同程度的寒战。

    3.1.5 心理因素应对手术,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加上宫外孕患者大多会担心自己不孕,所以情绪波动较其他患者要大,不稳定的情绪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周围血管痉挛收缩,进而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更易致低温寒战。

    3.2 护理措施

    3.2.1 控制手术室温度手术室温度应恒定在24℃ ~26℃ .相对湿度60% ~70% .环境温度决定体温下降的速度,合适的环境温度能降低机体与外界的温差,减少皮肤与外界热量的辐射和对流,减少体表散热。患者在等待麻醉和手术期间,应盖好小棉被。注意双肩和双足的保暖;在进行皮肤消毒时,注意覆盖非消毒区域躯体部位,提醒医生尽量缩短消毒时间。必要时暂停冷气输入,待手术巾盖好后再降室温:手术过程中。台上应加强术野以外部位的暴露;手术结束前后应将室温及时调高,对出血较多的患者使用变温毯、热水袋,热水袋温度不得超过50℃。

    3.2.2 加温输液使用恒温水箱降输注的液体加温至37℃,库存血复温至34~C左右再输人。对存在休克和低温的患者。可采用加温器加压快速输注37%的液体,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正确识别输液引起的热源反应,此类反应除寒战外,常伴有皮疹等其他临床表现,加以区别及时处理。

    3.2.3 冲洗液的加温宫外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术中必须进行体腔冲洗,冲洗时巡回护士应把盐水加温至37~C左右,以免大量低温液体的冲洗引起体热散失。

    3.2.4 术前及术中用药术前给予镇静剂。对情绪波动大的患者术中配合麻醉给予镇静剂: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常规监测体温,每小时1次。

    3.2.4 对有寒战发生的患者,每15分钟监测体温1次,评估寒战的分级,并观察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持续面罩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范文9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应用

0.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能源过度使用的问题更加突出,节约能源这一课题备受关注。建筑业发展的同时,必将带来建筑耗能的增加以及相应的污染。在建筑施工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节约能源的必要措施。

1.建筑屋面节能技术

屋顶作为建筑物护结构,比任何一面墙面对室内外温差传热产生的耗能量都大。夏季室外温度远高于室内,温度通过屋顶向室内传递,导致屋内温度上高。冬季室外温度也同样会通过屋顶影响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降低。如果提高屋顶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将大大降低夏季的空调耗能,以及冬季的采暖耗能。

1.1架设通风隔热层

在屋顶做好防水层的上面架设平板通风层,增加通风屋脊,并且带有通风口。由于通风层的阻隔,致使光线不能直接照射到屋面,通风层同时也能发挥隔热的作用,从而起到节能的目的。架设通风隔热层的方法,操作简单,施工方便,通风隔热层本身重量不大,对屋面结构的影响也很小,不会造成荷载大幅增加的困扰。

1.2屋面增加绿化种植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面积骤然增加,致使建筑耗能增加,城市绿化减少。对建筑屋面增加绿化种植,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减低建筑耗能的同时,绿化植物吸收温室气体,改善空气质量。实验表明,屋面种植绿化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作用。但应该充分考虑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特点,选择相应的植物种植,已达到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屋顶种植绿化,很多人会担心防水的问题,要知道土壤在吸收水分达到饱和的状态下,就会形成一层“憎水膜”,它将起到阻滞水流的作用。可以说,种植绿化是有利于屋面防水的方法。

1.3重置保温层防水层位置

传统的屋顶建筑方式是保温层在下防水层在上,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法,就是防水层在上保温层在下,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防止保温层材料在接触水分后导热系数陡增。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就是,让防水层处于最上层,会加速老化,减少防水层的使用寿命,所以,应该在防水层上层再加一层保护层。

2.外窗节能技术

在建筑中,热损耗较大的部分就是护结构,护结构上很大的面积是由窗户组成的,可见,如果将外窗节能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将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

2.1玻璃形式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每樘窗户大部分是由玻璃构成,要想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玻璃下手。将单层玻璃改为双层玻璃或三层玻璃,提高玻璃本身厚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玻璃之间的空气层,大大降低了窗户的导热系数,增加玻璃层数的同时也要注意每层玻璃之间的密封效果,每层玻璃之间用铝合金间隔条分隔,并且使用丁基胶、聚硫胶等新型胶体做密封,提高玻璃的密封性。在冬季,便可减轻供暖产生的能源消耗。

2.2玻璃材质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玻璃作为建筑物外窗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行业对建筑物装饰性和节能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玻璃的要求越来越严苛。装饰效果、外观特征这些条件已成为最基本的要求,玻璃的物理性能、热量控制等问题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影响着设计方案。我们以往只要求玻璃的平整度、透明度,但近年来建筑节能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所以建筑的设计者也必须在玻璃的材质上多下功夫研究和应用,LOW-E玻璃的大量应用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LOW-E为英文~Low emissivity的简称,为低辐射镀膜玻璃,是一种节能玻璃。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LOW-E玻璃的镀膜特性来选择光线,根据实际情况(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来安排玻璃的位置,已达到让有用的光线能够照射进室内,无用的光线被遮挡在室外的效果。在南方阻挡红外线的照射,让室温不易受室外影响而升高,节省空调使用率;在北方让更多的红外线照射进屋子里,使室内的温度在阳光的辐射下达到保温的效果,室内热损失的降低便可大幅减少采暖耗能。因此选择对的玻璃材质也能大大提高建筑节能的效果。

2.3窗框选材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选择不同的窗框材料,窗体产生的保温隔热效果是不同的。常见的窗框材料有:铝合金、塑钢、木材等。我们知道,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它的保温隔热性能就越低,所以,铝合金的保温隔热性能最差。木材的保温隔热性能虽好,但是遇水容易变形,而且窗体外侧,木材直接接触室外环境,容易腐蚀,影响使用寿命,并且木材资源日趋匮乏,不适合大量使用。塑钢就是比较好的窗框材料,导热系数低,保温隔热性能好,没有变形的容易腐蚀的弊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2.4提高窗体的密封性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除了导热系数会影响窗体的保温性能外,传热性和气密性对窗体的保温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往的建筑施工中,玻璃周围的密封材料通常用腻子;窗体与墙体之间一般用水泥做密封。腻子和水泥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干燥硬化后缺乏弹性,如果窗体受温度或者外力影响发生轻微变形,硬化的腻子和水泥就无法服帖在窗体上,就将产生缝隙,并且硬化后的腻子和水泥容易脱落,造成更大的缝隙。针对这种情况,市场新研发了胶类密封材料,即使硬化后也具有较高的弹性和粘结性,使用这种新型材料大大提升的窗体的密封效果,从而提高保温隔热性能。

3.结束语

建筑业发展的同时,必将带来建筑耗能的增加以及相应的污染。在建筑施工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节约能源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建筑领域最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就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节能减排作为我国今后长期的重要任务,建筑业与工业和交通为三大用能主体,建筑业的节能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业能源消耗也呈现出不断走高的趋势,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节约能源,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施工,节能建筑必将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之墨.关于现代节能建筑设计的几点体会[J].广东科技,2008(20).

[2]汪洁.论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