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12-18 10:05:57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发展

一 引言

小学语文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它是情和意的有机统一学科,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和审美特色,很多文章都是图文并茂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致使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人翁地位,压抑了学生自身实际能力的发挥,片面强调学生们听好课,做好笔记,而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基本上还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形式和方法。这些情况都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明显不符,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汉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且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其智力发展与学习习惯培养同步进行。

二 努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老师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挑战,那种拘泥于过去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努力在“低耗高效”上下足功夫,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本导向,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注重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具有质疑的学习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作风,才能使其具备学好语文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并在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努力营造出一派平等祥和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才能有效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使他们在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下自由大胆的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各项综合因素和个体差异,在课前进行自由分组,使学生获得各种不同的群组交流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获得同龄人之间的肯定或启发是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巧妙启发和引导,或者由浅入深,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辩论式的讨论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之下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小组讨论还可以扩展到全班讨论,让小组讨论的成果在班级整个集体中得到肯定或者交流,从而在最大可能上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学习效果;

  

(三)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因为正如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示,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学习情绪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因此,老师必须注重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教学情境,使其学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能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出踊跃的态势。因而,语文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能力的修养,并结合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体现出美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四)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需要更多记忆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记忆模式,而是应该通过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使用简明扼要的板书把课堂内容呈现给学生,并通过口头讲解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换句话说,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视觉和听觉并用,且重视书面的内容质量,以高度浓缩的板书内容来归纳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要点,使知识具有直观性,系统性和结构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以清晰的脉络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小学语文虽说属于基础课程,但是仍然属于语言范畴,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一定的语感,使学生能够从心灵上走进语文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去,从心灵深入体会到语文文字的美感与魅力所在,从而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文章,身临其境的朗读课文,感悟文章之美,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加强对于语文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更是体会语文之美的艺术再现;

  

(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角色,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努力创建融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并且,语文老师要尽快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工作,即突破课堂,突破书本,突破单一,突破共性,从而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综合,走向个性,在这种“突围意识”的指引下,运用教学的智慧和热情走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重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这样,可以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或者触类旁通,激活学习的思维。此外,语文教师还要重视对于学生综合朗读能力的培养,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和面临的困难进行正确对待,要认真细致的给予学生学习评价,切不可随便从事,那样,很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谨记,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具有励志性,真诚性和动态性,一切以学生为根本教学目标,才能写出具有内涵的教学评语来。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努力改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多下心思和功夫,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实现几个方面的教学突破,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使小学语文教学走上一条质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2

关键词:语言知识 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16YYB130)的研究成果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

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c相结合。

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

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

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

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

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

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参考文献

[1] 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3

【关键词】情景教学 小学语文 应用价值

一、前言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教育改革要求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情景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死板机械,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学生们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当下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模式。

二、情景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语文题材的同时渗透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情景,把语言和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句子或者短文段落的学习训练。

第二、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老师创设一种情景或者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激发了多种情感的体验,燃烧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第三、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通过音乐、图片等不同的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场景中,通过感受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第四是综合运用以上三个步骤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情境教学方法的作用

1.情景教学方法的概念。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景教学方法不仅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2.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首先,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亲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其次,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具有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最后,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情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活动,老师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能力去编排游戏活动规则,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带动了大脑的运作,协调了身体的不同部位协调工作。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方法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在创造情景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教学的优化,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灵活多变的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智力,让情景教学模式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嵇娜.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4

关键词:语文 情境 教学

引言

在我国社会教育改革的同时,教育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小学语文教学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创设情景教学来体现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多年的实践表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只是灌输式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不能主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重,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十分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后,教师就不再对学生灌输语文基本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的热情。创设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具有互动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课堂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对语文知识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创设情境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育者应当不断地对创设情景教学法加以应用,不断探究学习,以便于更好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也有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落实。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适用性原则。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到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并不断将这种教学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吸收。而教师在进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知识不仅在小学适用,更应该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适用。这就是要符合适用性原则。(2)实用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目的就是在生活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并逐渐熟练地应用语言进而开展相应的语言实践。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应当与生活密切联系,遵循实用性的原则。(3)启发性原则。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遵循启发性原则,有利于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启发性、趣味性和发散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质量。但是,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如果不能够非常熟练的掌握及运用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会使课堂质量十分低下。所以,本文总结一些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具体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步骤,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作参考。

1.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要结合实际生活

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将语文课堂将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将生活中的人和事及一些生活场景呈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法:第一,借助图像创设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体会和感受到一些情景,就用图像将这些语言不能够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第二,运用实际物体创设情境。这种方法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也常常被使用。通过展示实际物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际物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第三,凭借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创设教学情境。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现行语文课本都设计了一定数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特色活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要增进情境体验

生活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来源,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不仅是写作素材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小学生不可能具备太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增进情景体验来提升语言素养。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亲历知识,感悟知识,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

3.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要善用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比图片实物更为深入得一种创设情境教学法,语言的描述、图片的展示、实际物体的展示都较为简单,而角色扮演比如表演课本剧的手段却能够引入更为丰富的情境。角色扮演的手段包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直接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方式方法。例如教学《将相和》这篇文章到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分角色解读文本,创设教学情境,感受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的伟大性格,这样解读文本学生会更愿意学习,更乐意学习,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会很好的把握,学生在无意识中会内化其文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创设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具有互动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语文知识有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创设情境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想要学习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丰富课堂信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十分严格。在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做学生给你真正的朋友,走到学生身边,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想法、学习特点和学习的兴趣爱好。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创设情景教学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最大限度的发挥创设情景教学法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能力有限,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非常重要。实践教学经验表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认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渐改善小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小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逐渐通过阅读的方式,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所有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语文教师顺利的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合理的制定阅读教学方案,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并逐渐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锻炼这一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通过强化学生基础知识锻炼的方式,使学生明确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多参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非常重要。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锻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时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语文阅读活动,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向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一些书籍,使学生可以明确阅读的大致的范围,并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书籍的阅读,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使学生逐渐适应课外阅读的难度,并积极的尝试参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确保学生可以相对顺利的进行阅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状况,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非常重要。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基础的上,合理制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语言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探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深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友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读写算,2015,(6):382.

[2]李文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6

《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对汉语更高层次的把握。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语文课教改创新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从内涵上高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1.1技艺和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能力的培养,而片面追求文化修养,必须从学习汉语基本技能入手,构建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基本单词和语法的技艺,另一个是组词造句、构思文章的能力。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掌握了技能工具,下一步就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汉语工具表达高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热情。这就要求在范文欣赏、课上讨论中,渗透出对高尚价值观的赞美,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时在评判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在评分标准上对达到要求的同学给予高分的激励。例如对给予描述孝敬老人、帮助同学的论文给予高分,对反映负能量的论文给予批评。

1.3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归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的学习必定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成为传播高尚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讲好手上的教材,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大量阅读汉语名著、提升写作水平,以自身为示范效应,潜移默化中影响、感化学生。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1对“工具性”的把握

工具的属性是语文教学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技能,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文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这要求教学从零开始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和情感,这样的训练要求表达准确、清晰。其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汉语的表达,不能完全“任性”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注意尊敬对方,并且根据对方的特点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2.2对“人文性”的把握

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以来把小学语文的核心“人文性”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在1956年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出:“(小学语文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工具。”;1980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1986、1988、1992年大纲仍然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人文性”,构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时期教改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定位的巨大突破。这无疑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从用于传播意识形态思想,转而关注人性本身。对人文性的把握,要求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个性品质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语文课学习提升人文素养。

2.3两者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把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首先,人文教育必须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获得的。这要求避免片面强调人文性,避免过度去挖掘人文元素,把课堂大量时间去讨论人文内容的感悟,而忽略了语文技能和语文工具本身。脱离语文工具性,语文就会被人文性“掏空”。其次,语言工具技能训练必须反映人文的需求。脱离了人文的语言工具,必然陷入言之无物或者语文工具意识形态化的境地。

3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提出,无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实践”的概念。和以前大纲中的“语文训练”、“课外活动”相比,语文实践对教学方法要求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当中。

3.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的语文课定位,强调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去训练,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传播意识形态。这些都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求学生达到某种外在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物”。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语文素养和人文性,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使小学语文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新时期下的教学目的。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老师转换为学生。首先,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比如加大写作的学习力度,组织学生评判作业。再比如,让同学之间以互动的方式掌握语文技能。其次,在重视授课质量的同时,更重视学生掌握的程度。讲得好不好,往往是传统教学模式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评判。最后,在重视对小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内化于心的掌握。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不仅要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掌握了多少答题技巧,更主要地是要考察在小学生内心中,人文性的提升和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多媒体应用对于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1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的目的。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多种手段塑造语文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启学生智慧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扩充语文知识面。

4.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的人文性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而且动态直观,对于人文性的表达提供了丰富和有力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大信息量能够“立体化”地承载“多维度”内容,能有效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展现,并利于学生综合把握和学习。

4.3多媒体教学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和树立学生正确阅读观的教学。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的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交往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和它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1 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泛化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指导性的重要地位。其泛化首先体现在“太空”。义务阶段的语文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中,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语文能力、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爱国主义等培养。其中语文能力(默读等)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祖国文字的热爱等)的培养目标是比较宏观的,且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实际,来把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调整。由于其难以把握工程量较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对此进行整理,本身对教学目标就不大明确,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容易走向空、大的误区。其次,体现在“太泛”,也就是不明确。一方面本身用来描述教学目标的概念就比较模糊,难以捉摸,教师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没有对预期学习成果进行可观察的表述。这种空泛的教学目标让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标准,缺乏正确引导的教学就像漂浮在迷雾中的小船,找不到方向。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在教学中可能“一把抓”,毫无重心,甚至有可能抓错了重心,从一开始就在进行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在对默读目标表述经常只是单纯的一句“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那么具体什么是“初步”,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才算是“初步掌握”呢?是不是学生了解了默读的方法就可以了?还是学生知道默读的概念?亦或是两者都是?教师带着疑惑进行教学,可能选择了不适切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后,没有具体可观测的检验性标准,教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大明确。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教学内容脱离原有的教学实际,是现在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在多元解读不断升温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存在随意性。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语文阅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作为母语,学生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触,据此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独创性”就刻意忽视小学语文课堂基本的字词等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对文本“独到”解读,想要“教别人没有教过的点”,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这种“漫天”解读,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埋下了随意性的隐患。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随机生成的生成型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和重视,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阶段的阅读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看法”,甚至不论学生提出观点适宜与否,抛弃自己既定的教学内容,把学生课堂随机提出的一些“独特的新观点”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受到了鼓舞,更加卖力的追求“新颖”,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也就更大了。

随意的教学内容也就造就了随意的课堂,不但课堂教学很容易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课堂变得散漫无组织,这大大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二年级下册第五课《泉水》是通过泉水流向大海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帮助来突出无私奉献的主题。笔者在对其教案的收集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把水的特征当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然“独到”,但大大偏离了教学目标,硬是把一堂好好的语文阅读课上成了一堂自然科学课。

3 教学方法的运用趋于形式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内容和学生链接的桥梁。形式化,也就是形式主义,即重现象而不重本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中,只单纯的追求“形似”,而忽略了其它更为本质的内容。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发出过同样的感慨:“我也是这样教的,为什么效果就是没有他好?”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去模仿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但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断磨合而产生的,要能彻底的领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本质掌握的不够透彻,又急于求成,只看到了表面的效果,如教学步骤是否一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教师片面的追求课堂表面的“活跃”,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堆砌在课堂里。现如今,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是对教师课堂进行评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加之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和中学阶段相比,没有中高考的压力,教学的内容多为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教师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方法的调整上。部分教师为了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便把各种教学方法简单的堆在课堂中,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着丰富多彩、形式多变,实际上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不必要的花俏上,甚至有可能把一堂完整的课生生的拆得七零八落,如此大张旗鼓的“喧宾夺主”,不但容易分散原本就容易分散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得整个教学没有重心。

4 阅读教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传统课堂里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了大量的批判,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成了一种具有多重角色的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朋友”等。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害怕自己无意的言语或举动会打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不利于对他们对祖国文字的情感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小学语文教师更倾向于以引导和鼓励性为主的,缺乏针对性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像“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种观点也可以考虑”等基本上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口头禅,这样的话虽然照顾到了学生的情绪,但在机械的重复中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导致学生一回答问题,教师也不考虑回答是否合理就先表扬了再说,表扬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对学生的回答有了“反馈”了,就不再深入思考和ρ生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这种近乎敷衍的鼓励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深入思考,即不客观,也缺乏针对性。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学生的反馈,很容易脱离学情;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价,也就很难准确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学习效果就很难保证。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趋势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范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程结构 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

从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育类课程(以下简称学科教育类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层次,已经迫在眉睫。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牵动的学科领域也比较多,从《语文课程标准》新要求来看,矛盾集中在课程结构上。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提升课程层次和扩充学科结构领域,提升课程的内涵,扩大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的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二、教材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以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三、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贯穿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情感。《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做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地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