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环境的影响集锦9篇

时间:2024-01-04 15:10:15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1

在规划时,工程的规模必须是在对工程所处环境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之后指定的,水利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规模差别而各异,如果工程规模与环境相悖,产生的不利影响会更严重。然后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占用土地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占地面积就很大,加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也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不仅会影响环境,还会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2、污染水和空气。施工工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使用过后是大量被污染的水,处理不当会污染周围的生活用水,甚至污染河流;同样,施工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包括建筑粉尘、施工机器的尾气及燃料燃烧的废气,这些会严重影响到空气质量。3、机器噪声污染和施工过程中爆破产生的噪声污染对在该环境中繁衍生息的生物影响是极其严重的。4、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空气、水、噪声等对施工人员是有很大影响的。

最后是建成后,在管理运行中影响生态环境。这一阶段产生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一是水电站建成之后需要储水,储水时,蒸发导致水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储水,使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会诱发地质灾害;由于上流水位的提高,河流宽度增大,水流的速度会极大地减缓,其携带沙子的能力会大大地下降,泥沙多的河流会导致河流淤积,泥沙被堵。同时水库由于有大量的泥沙,防洪能力会被大大地削减。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藻类的生长受到影响,水的自净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水库蓄水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对河中的生物繁衍生息产生影响,而且,水库会占据陆上生物的生活土地,严重时会导致物种灭绝;同时,生态环境的气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三是开闸时水流对建筑会产生影响,持续的重力冲刷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必须要按时检查建筑的情况并及时修补;四是工程占地迫使居民搬迁,动物迁移,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水库建成后,库区蓄满水时,周围的建筑包括珍贵文物会被破坏,这代价是惨重的。以上是关于水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结,看得出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有许多因素是无法预测的。

二、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办法

水电水利工程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其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应该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

1、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还不够完善,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从制度上开始,制度法律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的依据,为国家相关保护部门的评估工作提供标准。现在,我国的环境评审是以建设的内容还有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但是这个评定方法还没有与工程目标达成一致,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调整环境评定的范围,使其扩大到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评定,进而提出整体上的生态保护方法。

2、将开发的目标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促进协调发展。通常情况下,在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过程中,施工方总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综合水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开发目标,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国家设立相关奖项鼓励施工方保护生态环境。设立相关奖项,如施工科技进步奖,奖项设立后,每五年或十年进行一次评选颁奖,选出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工程并给予相应的荣誉,一方面给该行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使该行业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

4、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监测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而建设完整的监视体系得花费很大一笔钱,所以建议在已有的体系上,选择中小流域进行试点工作,逐步改进,逐步完善。而我国将应建设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今后发展奋斗的目标。以上是从法律法规、规划目标、评定标准、监测技术四方面提出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利水电不利影响的一些建议。

三、总结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influence of much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often destroyed a large number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balance. Therefore, the measure of a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not only to se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solve it of how to reasonable, and see i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s whether there is a specific value and the perfect solution measur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段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反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转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公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对策

0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公路交通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已经在整个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高速公路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及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出现不平衡现象。

1高速公路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速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影响面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1对地质环境、水文条件方面的影响

由于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挖方和填方施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施工区域内的地形及地貌,直接施工区域内及周边自然环境。尤其在修建山区隧道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是否会破坏山体结构,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塌方和山体滑坡,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此外,施工现场会破坏地面表层,导致土质直接在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速公路施工时,应该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相应位置设置排水沟,提高其整体灌溉性能,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内涝[1]。

1.2对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

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对其沿线的生态资源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一是高速公路的建设,会直接提高沿线区域农产品的运输效率,促进当地资源的盘活,保证了当地与外界很好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和转换,很好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之后,会侧面的改变沿线农田的使用方式。原本仅为耕种使用的农田,在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后,会被进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随着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在高速公路的沿线进行投资开发,从而提高了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三是高速公路建成使用之后,会直接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有些居民不得不进行搬迁而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甚至还会有人直接改变居住条件[2]。

1.3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周边的生态环境。总体上讲,施工期间会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工程区域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在施工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这些都是对施工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影响。施工中,由于不得不进行土方开挖,此时则会破坏该区域的地表植被组成,导致整个生物环境受到影响,从而造成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地表植被的环境只要发生了变化,则会造成其自然环境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甚至会因气候条件的改变带来巨大的生态影响,会彻底的改变生物栖息之地的自然环境。

1.4施工设备造成的影响

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数量庞大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会产生较大的噪音,直接影响整个区域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大型机械设备在产生强烈噪声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从而污染环境,造成周边区域的空气质量变差。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这些垃圾的大面积存放必然会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处理,则对环境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还会直接导致沿线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3]。

1.5对周边生态链的影响

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对整体自然结构以及水循环系统造成较大影响,这种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导致其所在区域内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些生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发生改变,严重的会出现生长不良、繁殖能力下降等情况,导致整个生物群体数量会急剧下降。此外,高速公路一旦建设完成之后,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频繁的人类活动会对于一些植被加剧破坏。一般来说,一个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由于其存在固有的植物以及生物,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一旦受到了强有力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很有可能会对整个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且无法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

2降低高速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

针对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作者分析了造成环境影响的原因。为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施工区域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设计和施工时,严格执行环保要求

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环评方面的问题,其技术较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对环境的要求。公路设计中未能全面考虑技术条件,同时教条化的执行一些技术标准。因此,要想真正的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则必须要将“生态公路”的理念灌输至整个高速公路建设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立相关的环境保护标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所以,可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环保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工作,以环保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指标,通过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工作,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到施工技术的提升。在一个工程的项目立项时,就让所有的居民参与其中,多方面的吸取意见,保证不会影响整体的生态环境;工程设计中,宁可选择预算高的设计方案,也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和低成本,从而忽视对环境保护[4]。

2.2维持与环境和谐统一

高速公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互通景观的设计。在其设计方案中,建筑物经过了色彩与图形的双重搭配之后,与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统一的整体。与施工的地形和地理环境相结合,配合施工区域内的乔木、灌木等自然植物的融合性,形成一个色彩统一的环境因素。通过绿色的防护,掩盖人为操作的痕迹,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将人、自然、建筑物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实现了高度统一才,能够保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正常的进行。

2.3对环境整体保护措施

公路施工过程中,针对产生的大量的噪声、废气和垃圾等,需要将其影响降到最低。从降噪角度进行分析,尽量的选择发出噪声较低的设备,同时要加强保养和维护工作。对于现场的操作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工作,同时选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的衣服或者头盔,来避免噪声对人体的伤害。高噪音的设备在夜间(22∶00~6∶00)停止使用,防止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如果必须要进行施工,那么必须要办理相应的手续,同时在周边居民的同意下才能施工。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高速公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当地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5]。

3结语

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施工开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避免对于环境的影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水平,避免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相信在众多技术和现场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新型的生态道路建设可以早日实现,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显萍.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科技风,2016(12):130-131.

[2]丁玲.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环保管理与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3):95.

[3]李凌云.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科技视界,2014(16):84.

[4]何平.论城市隧道施工环境影响的防治[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06):63.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X820.3;TV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00-01

随着环保观念的增强,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关注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的灌溉、法典、防洪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利有弊,只有全面分析这种利弊关系,并制定有效措施以降低不利作用的发挥,才能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可改变建设现场的气候环境,包括降水、湿度、风速、气温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空气透明度要比大面积房屋上空要出大约10%;水面上空要比陆地上空紫外线高出30#,并且气温每降低5度左右,空气湿度就会相对提高13%左右。通常情况下,小区域内的气候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很大,但是水利灌溉项目及大型水库的修建,将原来的干旱陆地变成了水体或者湿地,使其大大改变了局部气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降水情况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后,大大改变了建设现场的自然环境,并其对气候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为以下几点:①降水量增多。由于水利工程建成后,水路中蓄积了大量的水资源,在阳光下,水面的蒸发量远远大于以往陆地表层的蒸发量,从而大幅提高了该区域中的空气湿度,也使得降雨的机会及降雨量大大增加。②对降水区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低温环境中,可对降雨区域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在临近地区及库区的降水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距离水利工程一定距离之外的区域的降雨量会有所增加。并且,笔者调查发现地势较高的迎风位置的降雨量会相对增加,与之相对应的背风面的降水量会有所减少。③对降水时间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夏天水面的温度要比陆地地,并且气层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大气对流现象会减少,降水量自然也会降低。但是在寒冷的冬天,水面一般会出现结冰现象,这就使得水面温度明显低于气温,这时大气会有明显的对流现象,降雨量也会明显增加。

2、对气温状况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库区由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水面,空气能量的姜欢强度与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造成了气温的变化,这就会使得工程所在地区的气温会相对提高。大型水库(通常水深超过7米)在冬天的气温平均比陆地高2度左右,但是在夏天通常具有降温作用,尤其是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降温作用更加明显,一般情况下可降温3度左右。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则据有增温作用,但是增温幅度较小,通常在0.5度左右。在春秋两个季节,大型水路一般可使小区域温度提高1.5度左右;在极端寒冷的季节可提高温度4度左右,并且平均日较差一般小于2度,年较差小于1.8度左右。在干旱地区气温的年较差一般小于5度。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指导,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大型水利可较明显地对局部气温产生明显影响。

3、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后,水库都会积蓄大量的水资源,造成水库区周围地下水的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地下水水位会大幅升高,造成大片土地被浸没,使得这些土地逐渐沼泽化、盐碱化。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浸没。被地下水浸没的土地,由于土壤内空气含量大幅减少,造成原来生活在土壤内的各种微生物活动能力降低,渐渐地土壤肥力就不断降低,最后土质环境不利于作物的生长。②盐碱化。因为库区渗漏的水量全部不给到了地下,并借助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面,在太阳光直射下,土壤中的水分不断被蒸发掉,天长日久,使得地下水中的盐都居中在土壤的表层,造成了土地的盐碱化。又因为土壤溶液不断升高的渗透压,造成了盐碱化土壤上种植的植物出现了生理干旱。但是说水利工程建设不一定都会带来土壤盐碱化现象,因为运行与设计不当均会引发土壤的盐碱化。③沼泽化。在水利工程周围,因为地下水位的升高会大大增加表层土壤的湿度,这就会造成植物根系呼吸困难或者衰败,潜水层过度到耕作层的区域,因为土壤具有过大的湿度,导致大多数包气带被严重破坏。

二、科学评价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从理论上讲大约有近7亿千瓦,可供开发的有近4亿千瓦,居世界前列。但是,截止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近20%,和世界发达国家的60%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上加大了力度,水利项目在建设技术上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有关部门也全面总结了其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多种影响,并制定了一些法规以发展计划,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水利项目在航运、灌溉、法典、防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有目共睹,而借助分析水利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真实原因,我们发现水利工程对局部气候、降雨量、气温及土壤等生态因素的影响是难免的,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应全面分析建设活动对项目周围的多种生态影响,在项目建设之前,借助分析水利项目建设对各种生态环境带来的远期与近期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利影响,尽量避免不利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实际运用时期,应积极检测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依照反馈信息实时跟踪评价,不断完善与调整运行计划,对已经发生不良影响的状况进行有效弥补,将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难免的,是不可避免的客观情况。所以,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该流于的生态环境,尽量保持和周围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与建设中都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积极研究并监测建设活动对周围各种生态环境的实际影响,力求做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消极影响,进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卓东.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01).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大力的发展生态旅游。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资源保护理应相辅相成。避免生态旅游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破坏生态环境。只有针对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拓展传统观光游,创新文化休闲体验游,才能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新兴旅游业态,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即更好地满足人们旅游休闲、求知求乐的需求,又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1.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对环境有两种影响,一种是有利的影响,另一种是不利的影响。生态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就,解决了本地区就业的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生态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混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生态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各地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

2.避免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策

2.1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题下加强森林公园建设。自然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做好统一规划和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3做好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健全生态旅游环保的法律和管理制度。生态旅游对环境有特殊影响和破坏,所以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完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游客行为。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2.4治理已遭污染的生态旅游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生态旅游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应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理论,避免生态旅游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2.5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提升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使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 生态足迹;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69-01

现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环境承载力分析方面有很多局限,往往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基本不可能度量。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中,如何度量的方法没有明确提出,很难量化建设项目或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生态足迹方法在承载能力度量方面,能对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程度和环境承载能力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度量,可操作性强,数据资料易得,有助于评价建设项目或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1.1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是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概念和方法。其定义为:维持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人类所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按生产力的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六大类。用生态足迹来衡量生态承载力的定义是:一个地区能够拥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就是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

1.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是基于一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能够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量可以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面积。人类活动的消费和污染消纳都归结为消耗的各种资源。将消耗的资源量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六大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Aj,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j=0,1,2,3,4,5分别代表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Aj为生态足迹,ha;EPi为单位生态生产力,t/ha;Ci为消费资源量,t;Pi为产生资源量,t;Ei为出口资源量,t;Ii为进口资源量,t。

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在不同地区间生产力存在差异,其实际面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其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乘以产量因子进行产量调整。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汇总为区域的生态生产力和生态足迹,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要乘以一个均衡因子进行等量化处理。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经过产量调整和等量化处理后再进行加和就得到某特定区域的生态足迹。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足迹法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可以定量地测算项目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把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折合成了统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应用生态足迹法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可按下列步骤实施:1)识别评价区内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占用,列出消费污染和生态足迹清单,计算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前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评价生态环境状况现状;2)计算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引起的消费和污染生态足迹的变化量,同时对在影响区域内造成的生态生产力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对生态生产性土地供给能力的影响;3)计算和比较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后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可以获取其在其评价区域内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从而分析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或者调整规划。

3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生态足迹法可定量描述和评价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程度,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利用生态足迹法来评价建设项目或规划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刘年丰等通过生态足迹法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樊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新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资源产量法。陈述文等对重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熊等对武汉化工新城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寇刘秀等对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生态足迹法虽然在建设项目或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主要对现状及实施后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定性化建议,缺乏对预测目标的定量评价;二是生态足迹核算均以“世界公顷”为生态生产性土地计量单位,在等量化处理中因均衡因子大部分数值相同,不能充分说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差异程度,导致得出的建议失真;三是现有生态足迹评价研究采用的是主要生态足迹的传统核算方法——综合法,由于所需核算数据部分难以获得,成分法和投入产出法的相关应用研究尚未开展,研究深度不强。

4 展望

为了让生态足迹法更好地应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是进一步探讨以“地方公顷(或者实际公顷)”为生态生产性土地计量单位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体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差异程度,考虑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别性、土地生产力等,重点开展符合区域实际生态生产力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研究,建立区域、流域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计量单位的标准值;二是开展成分法和投入产出法在计算生态足迹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年丰,谢鸿宇,肖波等.生态容量及环境价值损失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述文,汪鹏.生态足迹法在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5):84-87.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7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水利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是移民问题及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生物以及人群健康的影响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合理配置,满足防洪、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但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受到空前的关注,在今后一个时期,生态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气候

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通过水体本身、周边湿地以及水面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湿度、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局部气温。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周边地区气温变化幅度较其他地区小,气温冬季高而夏季略低。

2.局部风力。水库运行后淹没了原地面障碍物,近地面摩擦减小,风速增加。

3.降雨量。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导致降雨量增加。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区降雨则有所增加,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4.局部湿度。水体上空及周边地区水汽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有所增大,影响程度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二)水文

各种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会改变流域附近的水文循环情势,对整个附近流域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水流的速度、水域深度、温度和水流边界条件都受到了极大影响而发生改变。另外,由于大多数的岩层都有一定的透水能力,这就不可避免会产生渗漏现象,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高。这种水库的水位变化和在自然环境下的水位变化有很大区别,比如蓄水能力强的水库水位变化幅度很高,径流式水库水位的变化就相对没那么明显,季节周期性也不易观察。

1.对水域温度的影响

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水温变化,是水库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水库结构导致其流入流出水流温度不同,从而产生温差的现象。水库流速从上游到坝址处逐渐减小,水体性质也发生了改变,长期滞留在库内的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产生变化引起水温和流态产生变化。

2.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虽然避免了农田受淹,但是整体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以及土壤的酸碱性,造成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

3.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减缓区域内河流的流速,水源因为经过长距离和较长时间贮存,会导致其中水融氧的容量上升,从而减低了水汽交换的速率以及污染物迁移扩散的能力,很难通过水质自身的净化能力降低污染所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水流速的减缓使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流域内或者是水库内重金属污染。

4.对地质的影响

由于水库水位的波动极易引发崩岸、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极大的威胁着沿途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使其变异,造成生物多样性,水利工程建设迅速发展,淹没了成片的森林草地是主要原因,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不可利的影响。

(三)环境

1.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引起诸多环境因素变化,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废气、废弃物等会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少疾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复杂的环境变化,会导致社会环境规律紊乱,影响人类与动值物的正常生活与生存。

2.对移民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抬高水位,淹没土地,需要涉及到大量移民搬迁安置问题,居民将从一个生活几代人的地方搬迁至一个陌生环境,本身对环境选择就是一次变相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搬迁、流动会给社会带来变动,产业结构和布局需要调整,移民的生产、生活的妥善安置,不仅关系到移民和安置区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3.对文物的影响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特别是那些比较珍贵、罕见的文化古迹,这些古迹中蕴含着古代丰富的文化、历史等等,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深远的历史开发价值,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对生物的影响

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认识

工作人员要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所以在建设中需要将生态问题放在主导地位,只有处理好生态问题才能真正维护水利工程的作用。

(二)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

过去的水力资源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现如今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要放弃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大量开发。

(三) 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

1.施工前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

在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对所选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勘探,评估在所选区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是否符合建设水利工程的基本条件,专家团队对该区域的气候、水环境及土壤等多方面自然因素进行考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估河流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分析建设水利工程后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些评估的结果设计和规划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有针对性地避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符合生态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施工中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遇到问题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建设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争取不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因为占用土地而破坏一些植被或者农田时,要在建设后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多做一些绿化,尽量保持水库周围的绿化面积以减少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且如果征用了居民的农田,应该给予补偿和其它的经济援助。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1.1 水资源承载力问题。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规划首先要研究透这个问题,否则,整个水利建设的布局就无从谈起。在摸清楚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要对水资源配置有一个初步的说法。所谓配置,也不是计划经济下的“一平二调”,要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不能无偿调用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如果大家头脑里都没有经济的概念,调水越多,越助长资源配置不公,也会助长资源浪费。而按照市场机制来配置,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要明确水权。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还没有起步。许多人总是对我国流域要不要搞初始水权的分配有犹豫。现在不能犹豫了,要抓紧开展工作。明确初始水权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有现状因素,有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节水行为的影响,更有这个流域最大可用水量的制约。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要把节水考虑进去。

1.2 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水资源治理开发不能破坏生态,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包括河流输沙排盐需水量,即维持河流形态和盐分的动态平衡,在一定输沙、排盐要求下所需的水量;还包括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湖泊洼地水体功能而消耗于蒸发的水量。生态需水与河流流量变化高度相关,美国在估计每一个水资源分区内水生生物用水量时,以分区河流出流点的月流量作为判断,提出评判标准在水能资源开发上,过去的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放模式,往往追求100%的开发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考虑到库区的环境承载力,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

1.3 公平约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五个统筹”,都要求我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原则。我们不能以牺牲一个地区的利益,来获取其他地区的利益;我们也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获取其他人的利益。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水库移民安置经历了安置型和开发型两个阶段,尽管人均移民经费提高很多,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处理好。最近有专家建议研究“投资型”移民安置方式。即库区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权和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资本入股,在电站经营中享有一定的股权,参与水电开发建设,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1.4 技术约束问题。这里所说的技术约束不是指传统的水工技术,对传统的水工技术,应当说,我们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但是,基于生态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水工技术在长江流域才刚刚起步。从维持长江健康生态角度来看,我们的水工技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规划河流形态、设计河流断面时,应遵循河流自然演变的规律,科学确定水流主槽、滩地、护岸的功能,包括防洪、生态、亲水性、文化、体育、娱乐等。在护岸工程设计时,增加亲水空间和生态系统保护空间,建设亲水河岸。在堤防、护岸工程的材料选择上,应尽量少用硬质材料,多用自然材料,同时注重开发应用生态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鱼类的生长与繁殖,规划设计在这方面相应的研究工作还应加强。

2 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的探讨

2.1 存在的主要难题

2.1.1 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如水库诱发强烈地震、大面积库岸崩塌、濒危珍稀动植物灭种等。

2.1.2 以避免、减轻的环境影响:这类影响一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2.1.3 介于两者之间的环境影响:主要是过大的淹没损失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造成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修库地下水位抬高造成的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如果治理不好则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大的。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2.2 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生态环境的影响范文9

一、引言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但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当,就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环境和资源危机。因此,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首先要意识到资源环境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采取严格的措施,才能确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育,但不少地方也存在利用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服务的现象,这加剧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植物的影响

火灾是植物最大的威胁,会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烟头、野炊等均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踩踏除了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还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群落的演替,造成植物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变化。另外,游客的采摘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掠夺式的采摘往往会使这些物种濒临灭绝。同时,游客的进入还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险。

(二)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游客的进入,打破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规律,增加了它们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它们的繁育,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比如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经在河滩灌丛常见的鸟类、兽类以及爬行动物等,有些如今已难觅踪迹,一些物种甚至开始向外迁徙逃离。游客的投喂,改变了动物的觅食习惯,降低了物种野外生存能力。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驱使下,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对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的踩踏会引起地表、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土壤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区内酒店、餐馆等场所排放的废水以及水上娱乐项目产生的尾气、燃油排放和游客丢弃的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极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由于水体清理难度大、自我修复速度慢,因此很多污染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五)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服务设施和车船的废气排放。煤气和液化气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固体垃圾堆积产生的恶臭等,都会对保护区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个别保护区甚至开设了野炊项目,这不仅增加了火灾隐患,也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六)对景观的影响

一些保护区完全不顾保护区环境承载能力,大量兴建旅游设施,破坏了保护区自然景观和原始风貌。由于旅游道路的开发建设,人为形成了很多干扰廊道,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保护效果。有些保护区甚至违规建设索道,大面积炸毁山体,严重破坏了区内自然景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失。

三、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纳入法制轨道。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任何项目都要坚持先环评再建设。对环境破坏大的项目,要坚决禁止;对环境保护者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严控游客数量,加强环境监测

在旅游开发前,应先对保护区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并在运营过程中严控游客数量。应定期对保护区的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开发对保护区环境的破坏。

(三)加大环保宣传,倡导文明出游

利用一切媒体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的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保护区要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融入环保讲解的内容,帮助游客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

(四)加强部门协调,深化综合治理

要加强旅游、林业、环保、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部门联系和信息通报制度,以便形成合力,增强监管力度。建议成立由林业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管理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工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