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1-05 14:39:04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 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我们应该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理解和思考上,而已开始应用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教好小学语文是多么重要。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

根据大纲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个孩子,活泼、天真和富于幻想是他们的天性。结合这些特征,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进行阐述。

一、采用启发式,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活跃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独立思考,采取不同方法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反对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从人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充分展现人的无限潜能。将素质教育与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成长。如在识字教学中,我改变就字认字的做法,引导学生看字形、想字义、悟字理,用生字编故事,让他们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揭示汉字符号蕴涵的字理。结果学生不仅能又快又牢地记忆生字,而且能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教师的提问、讲解等都要富于启发性,讲求实效,使学生把理解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课内外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手段。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减轻负担,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自编故事并表演,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对话来。对此,我总是大力表扬,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敢于表演,乐于表演。

三、情境性课堂感化

完美的教学,应该是情与理的交响,真情与智慧的交融,心灵和心灵的沉吟、感召和唤醒。这里的“情”,是真情、深情、热情、激情、诗情、性情等,而理是思考、批判、明辨、智慧、哲理、包容等。惟有涌动着饱满的热情、飞扬的激情、绚烂的性情、蕴藉的深情、流淌的诗情,教学才可能唤醒学生心中的热爱与柔情、眷恋与期待、圣洁与庄严。例如在教《2008北京》时,我在教室里挂满了有关北京的图像,特别是北京天安门、长城、故宫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景点,让他们有亲到北京的感觉。最后我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有关奥运会的情况,让学生明白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是我们的骄傲,也是祖国繁荣的象征。学生都很高兴,都感到自豪。

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要求、方法等就是为素质教育引进一渠活水,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国的语言,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7.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0一05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

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

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

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这一提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抗战。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划分,即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3

这样的记法把导数的意义全部涵盖在里边。若用自然语言表述需要多少句话呢?以上特征使得数学语言一方面描述与刻画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精确与简洁;另一方面又使得它在发现科学真理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威力。麦克斯韦通过建立麦克斯韦方程组预测电磁场的存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数学语言还以其特有的精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抽象性为社会科学语言注入活力,并逐步成为社会科学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数学概念、术语、公式、算法、程序正被社会科学工作者得心应手地使用着。现在数学的语言,从控制论到几何学,从微分几何到统计学,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社会各个信息系统中去。”

目前,许多文科专业都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一方面,由于数学语言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迫使我们在从事文科数学教学时,特别关注数学语言的教育,这也正是文科专业开设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之一,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数学语言具有前述的一些特征,因此,它在培养文科学生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和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应特别重视文科高数教学中的数学语言教育。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强调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加强使用数学语言的意识

经历了十多年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大学生们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然而,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试占主要地位。以解题为中心的数学活动,或多或少地淡化了数学语言教育,我曾多次与他们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数学语言的感受,他们大都认为“因为――所以”就是数学语言或者认为数学语言就是符号。这证明他们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仅停留在低层次上,并不知道它的特征、意义和作用。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高数的内容更抽象、更复杂一些。因而在数学语言方面就显得更形式化一些。我们作为高数的教育者,应把高数教育看做是对文科学生进行数学语言教育的契机。应在这样一门课程中,让他们得到一次提升与凝练,所以我们在每一节中都可以追求数学语言教育,不断地向他们灌输数学语言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揭示数学语言的特征,强化他们对它的认识。我反复向他们讲“全部的数学可以概括为两件事,一是如何使描述与刻画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语言变得简练;二是如何使改造自然或社会的方法变得更简洁。”数学家一直朝这两个方面努力,前者就是数学语言的生成、使用与发展;后者则是数学知识方法的创新与应用。而前者显然是后者的基础,在高数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力量,它的形式化、它的简约性、它所涵盖的信息量是任何其他语言所不能替代的。诗歌虽然也是一种浓缩的语言,它也具备精炼、简洁、深刻等特点,它所表达的意义非常丰富,但它还不能与数学语言相比较,因为数学语言的最重要特征――准确性是诗歌所不具备的。在公式(a+b)2=a2+2ab+b2中,a、b是形式化的,可以是任何数、任何式,甚至可以是桌椅、板凳,但它所表达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f(x)g(x)]=f(x)g(x)+f(x)g’(x)中的函数是可以变的,但这个等式是永恒的,诗歌则不同,同样一首诗,不同人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所有这些都需要教者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揭示出来。任何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都要受相应的文化规则制约的,都要涉及相应的文化背景,数学教学在本质上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数学之间的交流、交往的过程,给文科专业的学生讲授高等数学,就要考虑到文科专业的特点,要经常把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财经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其数学语言化,或与数学语言作对比,使他们感受数学语言的力量,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从而学会利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才真正达到了文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的目的。

二.将数学语言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语言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环境的,一年的高数教学,如果把数学语言教育做好,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将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因为每一节的数学知识都要用数学语言表述,反过来又可把每一节的数学知识看作是数学语言的载体,所以数学语言教育应落实到每一节课,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上。我们既要考虑整体课程中的数学语言教育,又要关注具体每一节课中的数学语言教学设计,下面是我讲“连续”一节中的有关数学语言教学设计片段,可供大家参考:

师:“连续”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谁能举出几个“连续”的例子?

生1:“人群连续不断地进入教室”。

生2:“水龙头连续不断地流水”。

生3:“我连续好几天没睡好觉”。

生4:“教室里这根电线是连续不断的”。

生5:“我们在中学里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是连续不断的曲线”。

师:“好!大家举的例子都很生动具体,但以上例子中的连续都是一样的吗?有什么区别?我们能否将这些例子做一下分类,那些例子更相近呢?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2:“我觉得我举的水龙头连续不断地流水与电线连续不断以及抛物线图像很相近,他们都可画出连续不断的曲线”。

生1:“连续不断的人群与电线连续不断是不一样的。人群无论怎样连续也是有缝隙的,但电线则不同,哦!我知道了它们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都能用连续不断的曲线表示;另一类可用一些较为密集的点表示。”

师:“看来大家已经发现了平时我们平时所说的‘连续’,尽管用的是同一个词,但意义并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讲数学上的‘连续’。数学中的‘连续’正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各种连续现象,但把它抽象了,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加以定义,加以研究,并加以应用。让我们先来看两个函数对应曲线上在某一点处附近的特征……

以下开始通过比较连续与间断特征,进一步抽象出连续的定义。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数学语言其实也不过是自然语言的细致化,精微化,它与自然语言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教学时,可将两者联系起来,并做对比,会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在受到数学语言教育的同时,发现自然语言的一些弱点,更增强他们使用数学语言的信心。

该例子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尽管高数中的大量概念都是以逻辑定义方式给出的。这似乎让教者一定用概念同

化的方式讲授概念,从概念到概念,完全是抽象的。学生也是不易接受的,文科的学生往往形象思维发达,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生活的例子或他们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概念形成的方式来讲授数学概念。其效果非常好。高等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如导数、定积分、微分、偏导数、全微分、多重积分等,都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数学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做教师的要持之以恒,把数学语言学习看做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

三.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语言的学习中来

教师普遍反映,文科高数课不好上,学生基础差,上课不爱听,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不愿接手文科课的现象,认为费力不讨好。我个人认为这不只是学生方面的因素,重要的还在于教师。作为教者,首先是否认真研究了文科学生的特点,是否认真研究了文科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否认真的研究了文科教材的特点。其次是否根据以上的研究做了教学法上的研究。教师是否调动了可调动的一切因素,是否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精心地设计了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当教学目标编制好以后,就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这就是教学策略。文科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好说好动,乐于接受新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很强,这就为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用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去学习”。如在学习函数极限概念时,自变量的变化趋势有好几种类型,但在对问题的刻画以及语言的叙述方式上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数学语言学习的契机,首先在前面已讲过了数列极限的概念,他们或多或少掌握了这种定义方式,但还不习惯,还不能完全理解定义的要义,特别是落实到用和来刻画时,还感到别扭,所以,要先复习一下数列极限的定义,强调这种语言叙述方式的关键所在,然后,通过类比的方式重点讲第一种类型,即当趋于无穷大时的极限,在充分感受和理解的情况下,剩下的几种类型,如x趋于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这两种单侧类型、x趋于有限值时的极限等等,循循善诱,启发诱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概念的定义,问学生应该如何定义,让他们尝试使用刚刚学过的定义方式去定义,刚开始他们不愿去做,也说不好,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定义就是书中的事,讲明白是你老师的事,与我们学生有什么关系。作为教师,要想办法转变学生的观念,要让他们知道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数学是“做会的”而不是“听会的”,对他们要进行鼓励和赏识,并告诉他们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要记入平时的考核之中(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要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得到他们的支持),时间一长,慢慢的就好了,同学们也逐渐地习惯了,课堂上甚至出现争先恐后的现象,真正做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细究起来,这主要还是他们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从中受益了。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从而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构建数学知识,完成数学语言与知识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全方位地进行数学语言教育

作为教师要对数学语言有较深入的理解,必要的话还应对其有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数学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知晓数学语言在数学发展的长河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还应知道数学语言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临床数学学习障碍分析表明,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大部分来自于数学语言,如微积分中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数列的极限”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其中的困难有两点:一是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二是数学语言的三种形式,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以,我们不是把数列极限的定义合盘抛出来,然后再逐条的作解释,这样效果很不理想,而是先列举一些数列,让他们观察,发现某些数列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当项数越来越大时,总是趋于一个固定的常数,其实这就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数学极限的定义,这一步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有困难,然后启发他们能不能把这一现象用数学方式表述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趋于”就是“两个数要多接近有多接近”,“两个数要多接近有多接近”就是“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要多小有多小”,“要多小有多小”进一步还可把它转换成“无论你给的数多么小,我的数比你还小”,这时可把它写成数学式子“对任给的s>O|xn-a|N时成立,这时便可引出数列极限的严格定义了,其实书本中的定义采用的数学符号语言,要想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还应用几何语言,即图表语言进行解释|xn-A|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贯彻《意见》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专业体育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学校和学生均有其自身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要认真把握并充分利用其特点,增强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1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专业体育院校在对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1.1培育内容的简单复制性

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往往泛泛而谈“三个倡导”,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事政策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宣讲、重复,没有结合体院院校特点和体育院校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意见》指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观在融入专业体育院校时,不应当简单纳入、复制、移植教育内容,而是要进行重新归纳、总结、提炼、整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2培育方式方法的简单性

当前的体育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一般通常采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常见方式,忽略了体育院校学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在个人综合素质上,专业技能强,文化基础薄弱。体育院校“进口”方式决定了这一特质,体育院校在招生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而对其文化课分数要求不高,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人文底蕴薄弱,加之体育院校学风不够浓厚,很多学生在应付文化课考试都比较困难。第二、在个体接受教育方式上,更喜欢动态、不喜欢静态。体育院校学生学生在学习时跟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普通的严谨的理论课堂,很难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高等体育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在培育方式方法上有针对性。

2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容

“三个倡导”这一表述,最大限度覆盖了各方面意见,集中表达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但是这一开放性的表达方式并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定型。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在坚持“三个倡导”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密结合体育院校特点和学生特点、成长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笔者认为,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范畴。

2.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三个倡导”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基本的描述。体育院校在坚持“三个倡导”时,一定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院校实际的契合点,从学生最近的真实场景出发进行教育。“爱国、敬业、公正、平等”可以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培育下相结合;“诚信、友善”针对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武术、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与培养学生“武德”、“医德”、“师德”精神想结合。

2.2围绕体育院校专业特点,加强体育伦理、体育法制精神培养

近年来,伴随着“假球”、“黑哨”、兴奋剂等现象的出现,加强对体育院校学生体育伦理和体育法制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体育伦理和体育法律都调节人们体育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育法律由国家强制实施,具有很大的政治性、政策性、社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遵守,都必须服从,当前体育法规体系包括:体育基本法《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基本法指导下的国务院制定的体育行政法规、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委单独或联合制定的体育规章以及地方性体育法规和体育规章。体育伦理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现代体育已发展成为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的体育运动、体育科学、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现象,因此从外延来看,体育伦理它不仅包含人们通常理解的竞技体育伦理,还包含社会体育伦理、学校体育伦理。竞技体育伦理是调整体育比赛组织者、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社会体育伦理、学校体育伦理则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公共体育设施等体育资源的共享性、不被侵犯性,体育活动参与的自由性、自主性等。体育道德是通过道观念的内在约束来维持和实施。优良的体育道德一经形成,不仅会成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力量,成为信念,而且也会变成一种外在的习惯性强制力量。

2.3围绕体育院校大学生成长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强调社会核心价值观工具理社会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价值理性,注重其帮助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报告2013》指出: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六个“热点”:崇尚自我、热心参与、学习求知、成才成名、校园经商、潇洒人生。从这里透视出学生价值取向的主体性、规律性,倾斜于实际和实惠。面对“90”后学生这种新态势,我们在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成长所需,对症下药,增强培育的实效性。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社会竞争、恋爱关系,大学生不停程度的存在困惑;面对残酷的各种级别的国际国内竞赛不同,参赛学生的心理也会有较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高校给予关怀和关注。同时,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就业,面对每年不断刷新的毕业生人数、难度不断增加的就业形势,高校学生承担了较大的就业压力。此外,体育院校大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高考对其文化分数要求不高,学生专业能力强但文化底子薄、人文素养不够,迫切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志最近深刻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专业体院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培育的目的不是简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深刻领会并以实际行动去践行。

3.1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构建原则

专业体育院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需坚持以下原则:紧密结合专业体育院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相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二个原则因前面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关于教育和自我教育,面对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体育大学生特有的张扬个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发展,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3.2专业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

3.2.1在培育主体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专业课教师并重。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上,高校一般都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宣传部、学工部、团委这支德育队伍的作用,往往容易忽视专业课教师尤其是术科教师的作用。根据笔者对专业体育院校学生教学大纲的了解,体育院校学生课程中术科约占60%左右,学科占40%左右,体育院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运动场、训练馆和术科老师一起渡过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的机会较多,学生本人也非常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此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体育院校学生更听从专业课或教练的指导,更容易受他们的影响。面对这一大好契机,实际情况却是,体育院校的术科教师只问专业不问思想,只问成绩名次奖牌不管其他,甚至在少部分术科老师眼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作用不大。因此,专业体育院校要充分重视这一情况对术科老师提出要求,将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入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3.2.2在培育载体上,坚持“五个融入”的基础上并充分重视体院学生的成长所需坚持“五个融入”,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是融入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研究每门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二是融入专业课教育。如前所述,体育院校的术科老师要自觉担当培育责任,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在授课中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诚信、法治、公平等精神。三是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专业体育院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重活动的主题性、思想性,在活动中全程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不能简单就活动而活动。现在专业体育院校已形成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在内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体院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事实,应加强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阅读经典、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引起情感共鸣、增进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和理论教育形成有效互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是目前高校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几年来伴随着国家自然灾害不断,如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育人资源,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五是融入日常教育管理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不是抽象的,日常管理中应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此外,面对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学校可建立主题网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媒体时代,微信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选,学校可设立官方微信,精选内容,有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重视体院学生的成长所需,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一是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低年级开展新生适应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情,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比赛结果和比赛过程;二是充分重视学生就业指导。从新生年级开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三年级做好专业知识的学习;三、四年级做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教育。3.2.3在培育方法上,坚持理论灌输基础上重视活动对于专业体育学院学生的作用。透彻、有力的理论灌输能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高校还应在学生关注的关键问题上给予学生彻底的说服,比如面对现在各种比赛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裁判、评委不公正现象,该如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背景下一定程度存在的必然性,同时对于这一现象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作为高校学生应自觉维护比赛规则弘扬正能量。在做好理论疏导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体院学生的特点,专业体院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动,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静态的理论教育他们不怎么感兴趣,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此,对于专业体育院校来说,应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活动来开展教育,以活动来育人。总之,专业体育院校要努力探索适合体育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

[2]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

[4]冯刚,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03.

[6]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7]刘义飞.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07.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5

《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简介

《辛亥日志》:跨越百年的历史还原与反思

辛亥革命中上海立宪派的转变和对革命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杭州的社会变迁

2010年度中国儿童政策研究述评

2010年度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述评

2010年度中国儿童教育学研究述评

2010年度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述评

敢纳须弥芥子中——《中国文学简史》前言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人口贩卖现象

特定文化场域中作家个性化创作:老舍与民间武侠文化——以小说《断魂枪》为中心

新世纪以来的周作人研究

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

空间殖民、景观社会与国家装置

办刊实践与品格凝练:以《文讯》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西方国家中央政府部际协调机制研究及启示

90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学术滞后探微——文献学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汉日动物形象特征比较研究——以十二生肖动物为视角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学哲学的构建》简介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指导》简介

中国现代诗歌美学的奇峰——论艾青的《诗论》

艾青诗论:致力于新诗美学体系的建立

艾青“诗的散文美”概念分析

论苏轼在杭州时期的文化性格

宋代浙南文坛闺秀张玉娘刍议

陈亮词论的内涵及其在龙川词中的反映

北山四先生理学化的文学观述论

论陈淏子的《花镜》

鲁迅“破”及“立人”思想探析

尼日利亚大学专业认证与评估简析

论中国对非洲的软实力外交

自然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分析框架

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及功能

体悟的教育学意义

美国风险投资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政策的启示

台湾地区教育学术期刊基本状况与编辑出版特点分析

“自考生”身份构建的话语研究

关于深化高校民主建设的若干思考

古代江浙戏曲刻本述考

明初南戏考论

永嘉昆剧与海盐腔

《东莱标注颍滨先生文集》对苏辙文的辑佚与校勘价值

欧洲民间童话中的分离主题

儿童同伴关系的聚类分析

从“朵拉”系列动画教育片看美国文化与儿童教育

论英国哥特式小说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论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关于教师教育范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领导的探索与思考

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路径选择

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与旅游开发

龙游商帮文化的“可视性”旅游开发策略

关于英文导游准确传导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

书法欣赏论

从音乐美学角度浅谈钢琴演奏的若干问题

巴墨高校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的做法及启示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聋生 数学 数学手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66-02

一 问题的提出

文化是自然力筛汰的结果。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去芜存菁,人类语言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风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同时,一定的语言又促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化,聋人也凭借这种自然力,在无声中完全依赖视觉吸收信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殊文化,也形成了以手语语言为中心的特殊思维方式。对大多数聋生来说,手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也是他们学习所依赖的工具。通俗地说,手语是用手“说话”和用眼睛“听”的语言。

在国外聋教育中,从口语教学到全面交流法以至今日的双语教学(即手语教学),是聋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实践证明,双语教学是进行聋教育的最佳途径。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用于教学和交际的第一语言是手语。英国已经形成了“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的共识。可以说手语对聋人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聋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手段,也是帮助聋生学会语言的手段。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通过数学语言这一载体,把教师或书本上的数学信息传输给学生。因此,数学语言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衣和工具,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思维往往借助于数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不仅决定聋生的数学学习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而且是发展聋生数学思维的第一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以探讨与研究。数学手语的发展关系到聋人的学习和发展,甚至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只有适合聋生自身特点的数学手语系统,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国的数学手语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各地手语各行其政,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标准;词汇量极其贫乏(《中国手语》中只收录了131个数学手语),缺少严密的语法系统和数学逻辑结构。上述问题,主要表现在:手势动作不够完整、手势概念含糊不清、个别基本词动作不一致、手势不符合聋人习惯打法。例如:用手势“等待”表示数学词语“等于”,没有“极限”、“导数”词语等。要改进这种状态,必须进行系统的手语研究,还手语以生动形象、确实能够传达概念真实含义的本色。

聋人学习高等数学,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借助一些与初等数学语汇相同的手势。但高等数学毕竟不可能完全借助初等数学的语汇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数学的词汇几乎全部需要重新创制。这就需要按照手语编订的一般原则和数学手语编订的特殊原则进行创新。

二 编制数学手语的原则

在通用的《中国手语》编订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基本词的手势;保留手势的形象化;同字异义动作有区别;适当使用手指字母等。在确定数学手语的过程中,上述原则必须作为编制数学手语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学习特点,特别是聋人学生的实际情况。据此,在确定数学手语时,有必要对数学手语特殊的原则予以考虑。这些特殊原则应当包括:

1.简练性

数学手语的简练性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少”和质量上的“精”。如数学语言上常见“有且只有”“当且仅当”“若……,则……”等都是再精练不过的词了。相应的数学手语也应该是简练的。

2.准确性

数学手语的准确性表现在用词含义的确定性和不容含混。如我们不能用“除”代替“除以”,不能用“消去”代替“约去”等。相应的数学手语也应该注意用词含义的确定性和不容含混,准确地表达数学的含义。

3.严谨性

数学手语的严谨性指的是符合科学性。这是由数学的逻辑严谨性所决定的。

4.可接受性

数学手语的可接受性是指所制订的手势在不违反科学性、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前提下能够为聋生认同。

5.创新性

数学手语的创新性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制《中国手语》上没有的数学手语词汇,特别是高等数学词汇。聋人语言的创新是一个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过程,但创制高等数学手语是一个新课题,其出发点仍然是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 数学手语表述的特点和基本方法

数学手语的表述要建立在《中国手语》手势语和手指语的基础上,针对数学的特点,以手势语为主,辅以适当的手指语。

1.数学手语的表述特点

第一,符号化。复杂的数学语言可以通过简单的符号表示,即符号化,这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特点。例如,“对于任意的”可以用符号“”表示等。由于相当一部分数学语言可用符号表示,因而使它得以借助符号这种简单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抽象复杂的信息,使学习过程简约化。

第二,专有化。除数字、字母和符号外,数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数学专有语言。如除以、除、当且仅当、单调性、奇偶性、极限、积分、微积分、导数、求导等。数学语言在这里是以词的形式出现。由于词的多样性,因而用词来表达的数学语言在使用中必须注意:(1)一词多义:如“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中的“解”,其含义不同,方程的解一般指有限个离散的值,而不等式的解则限制一个连续的区间。(2)异词同义:例如“a的平方”、“a的自乘”、“a的二次方”是同一含义。又如“自然数”、“正整数”是同一含义。(3)词义相近:例如“扩大”与“增加”。(4)词义易混:如“增加了”与“增加到”、“除”与“除以”等。

在数学手势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数学词语的多样性,正确区分其含义,并根据其含义打出具有正确意义的手势。

2.数学手语的表述方法

第一,象形(含仿字)。手势按照事物的外观进行直观描述,让聋生一看就知道指的是什么,即用直观、形象的手势去描摹事物外观形象的手势。如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做出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就表示数学词语“三角形”。象形手势能逼真地反映出所要表达的具有特有符号的数学词语的含义,且手势简单明了,只要具有相应的经验,聋生就能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所以容易被聋生接受。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词语无“形”可“象”,又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特征往往作不同的选择,因而同一事物常有不同手势。虽然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交往中的理解,但会因此使手势的打法不统一。

第二,意表。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手势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属于抽象手势。如两个人前后相随的样子,就是当“跟随”讲的“从”字,数学手语的表示为两个食指前后相立,一起向前移动,表示“从”字。再如数字“6”的手势是用一只手的拇指表示数字“5”,用小拇指表示数字“1”,合起来表示数字“6”。这种手势的表意性质最为显著,能表示更多的抽象概念。意表手势词的符号与事物形象并无联系,聋生只有正确理解词义才能掌握其内涵。由于聋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语言词汇日益丰富,单用象形、意表的方法不能满足数学的需要。

第三,形声。用现成的两个手势,一个表示意义(形旁),一个表示声音(声旁),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字词——形声手势,属于抽象手势。如“极限”,先打出手指语“J”表示“极”,再打出“限制”的手势语,用这一复合的手势打出数学词语“极限”。但由于以手指语“J”为第一个字母的词语有很多,所以对这类手势的理解需要按照具体情景,联系上下文,才能判断其准确的含义。由于每个字母都可以作为若干词语的声旁,因此手势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含糊。

第四,音表。用两个手指打出构成词的每个字母,即手指语。如“若……,则……”。这种手势能帮助聋生借助指式大大提高其看口的效果;改进并丰富手势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可适当地运用手指字母拼打数学的虚词和手势不易准确表达的抽象词语。但由于打的字母较多,聋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故这种手势不宜太多。

第五,约定。按照数学语言的科学内涵进行规定,使其成为教学双方都认可的既定语言。如数学的“倍”的手语是用手势“双手拇、食指相对,相距半寸。一手拇指叠于另一手食指。叠一次表示一倍,两次表示两倍。依此类推”。

第六,借用。用音相同的手势代替另外一个词汇。如数列中“项”的数学手势用“像”的手势代替。同形声手势一样,对于这一类手势的理解也需要按具体情景,联系上下文,才能判断其准确的含义。借用手势表达的意思可能导致数学词语内涵的模糊。

用手势来表现丰富的客观和主观世界,本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在制订一些词目的手势动作时,不可避免地出现难以同时贯彻几条原则的情况。当以上原则难以同时兼顾时,以贯彻科学性、形象性原则为先。当然,在能够兼顾的情况下,制订手势动作仍须注意同时贯彻各条原则。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对于聋人这个有着自身特点和特殊需要的群体的教育更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因素。只有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数学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数学知识才得以在语词的基础上形成概念系统,思维能力才能跃上更高的抽象概括水平。正如林宝贵在《听觉障碍儿童语言沟通法与语文教学法之研究》中所指出的:“要解决听觉障碍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为他们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语言沟通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教育问题、学力问题、情绪问题、社会适宜问题、就业问题等自然迎刃而解。”①

注 释

①林宝贵.听觉障碍儿童语言沟通法与语文教学法之研究[M].台湾:教育部教育计划小组,1994

参考文献

[1]中国聋人协会编辑.中国手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吴海生、蔡来舟.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3]祝士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推动龙塘镇川岩坝小学实现创新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纯洁的政治品质,以史为镜,进一步检视和校准坐标,做到永葆坚定信念,永葆奋斗精神,永葆为民情怀。

三、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川岩坝小学党支部,由田波同志组织具体办公,姜俊星同志任联络员,负责资料的收集、上报。

四、学习内容及重点工作安排

1、必学内容:坚持以学思践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党史,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学习重要讲话中有关党史的重要论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新中国70年》《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筒史》《百年党史关键词(1921-2021)》《困牛山红军壮举》等著作,把学习党史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同学习贯彻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统一起来。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选学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的 100 年》《中共党史知识问答》《中共党史简明读本》《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上下册)《党史党建知识1000题》《简明党史知识一本通》《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识课》《大道: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百年大党正年轻》《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新编本)- 3 -12.《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学习读本》《百年党史关键词》《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学习读本》《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党员应知应会的百年百句名言》《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大党是怎样炼成的》《百年大党学习丛书:党员应知应会手册》《百年大党学习丛书:新时代党员必备手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下卷) 《党史日志》《大党魅力》《大党伟力》《大党风范》。

3、重点工作安排:在重要节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学习。3月份到困牛山战斗遗址开展一次爱国主义现场教学活动;4月召开一次党史学习暨《困牛山红军壮举》学习主题班会;“六·一”儿童节开展一次“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文艺活动;7月份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9月份开展一次手抄报、书画比赛;10月份,重点开展学习新中国史活动,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12月份进行学习总结。其余学习内容每周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时间进行。

五、学习要求

1、党史学习是今年教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党支部将把党史学习纳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贯穿支部组织生活始终。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党史,并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勇于担当作为。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8

中国拜占庭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有学者对拜占庭进行研究。郑玮的《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史研究综述》一文对2000年以前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对发表的文章、专著、译著等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研究重点给予了详细的说明阐述。文章指出中国学者对拜占庭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基本是照搬苏联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关系建筑理论为指导,分析拜占庭封建化过程和封建社会。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至今,即改革开放之后。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拜占庭文化、军区制、拜占庭金币等八个方面。这里就不加以详述。本文着重叙述的是2000年以后至今(2010年7月),中国学者对拜占庭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统计、分类、总结。

近十年来,我国对拜占庭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学科基本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科研实力迅速提高,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培养体系渐趋完善。我国专门从事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活动,不仅参加相关国际会议,而且与国际一流拜占庭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了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中国学者这十年中发表的论文、译著、撰写的专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叙述更加详细,研究领域更加广阔,史料挖掘更加深入。

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的著作、译著大约总共有二十余部,包括论述拜占庭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经济制度等,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专著、译著,分别是:(1)《拜占庭帝国史》,陈志强著,2003年,商务印书馆;(2)《拜占庭文明》,徐家玲著,2008年,人民出版社;(3)《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厉以宁著,2006年,商务印书馆;(4)《拜占庭简史》,(美)特里高德著,崔艳红译,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5)《兴盛与阴谋:拜占庭帝国》,美国——-时代生活公司著,张晓博译,2003年,山东画报出版社;(6)《拜占庭币(东罗马帝国币)——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文库》,李铁生著,2004年,北京出版社;(7)《古战争—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战记〉研究》,崔艳红著,2006年,时事出版社;(8)《普洛科皮乌斯战争史(全二卷)》,(拜占庭)普洛科皮乌斯著,王以铸,崔妙因译,2010年3月,商务印书馆;(9)《罗马—拜占庭时代的埃及(埃及基督教史研究)》,田明著,200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科普性的文学、艺术、插话的著作等;这里不可能把所有著作一一介绍,只是有针对的叙述一些。但这足以说明我国近十年在拜占庭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000年以来,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论文数大约是300多篇,这些发表的论文不仅对拜占庭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物质文化继续关注,而且还开拓新的研究内容。这一时期论文涵盖了对拜占庭经济制度、商业活动、染织艺术、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器物装饰造型风格、拜占庭音乐、圣索非亚教堂建筑、拜占庭式家具、拜占庭式园艺、农业、拜占庭教育、拜占庭史诗文本、拜占庭性别史研究、拜占庭法学教育的论述等等。

从讨论的课题来看,研究本文由收集整理拜占庭政治制度的观点有所降温,特别是对军区制的研究。宗教文化、物质文化成为学者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课题。这显示出我国学者既探讨以往的、旧有的内容,又积极挖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突出了兴趣和关注点的多样化,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视角的新颖化,研究内容的实用化。下文就这十年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

一、对拜占庭文化领域研究持续扩大,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畴

郑玮在其《中国学者对拜占庭史研究综述》一文指出,对拜占庭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并对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形成和繁荣的原因,影响和地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基本达成共识。他在这里对拜占庭文化的定义还是引用1986年,程志强、徐家玲在《试论拜占庭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所论述的概念,“所谓拜占庭文化,是指古典的希腊与罗马在拜占庭帝国内与基督教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学者们对拜占庭文化的理解还大体局限于精神文化。郑玮在其一文里,他基本是肯定这一定义的。但是最近十年,有关拜占庭文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我国拜占庭学者从理论层面上突破了传统的“狭义文化”概念,以“广义文化”的概念界定拜占庭文化研究的范围。使拜占庭文化的概念不断扩大,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精神财富这一命题。使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由拜占庭文学、艺术、雕刻、音乐等方面扩大到了拜占庭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相关制度的其他方面。下面对其文化研究做一简要分析。

(一)对拜占庭宗教文化的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既不放弃传统的研究重点,即对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的起因、性质、影响和历史意义的研究。同时也积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如把圣像破坏运动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圣像破坏运动和拜占庭帝国军事帝国外交相结合研究等新的研究方向。此外,学者们还探讨整个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宗教政策,基督教的传入,以及东正教在拜占庭的发展,对景教的研究,拜占庭圣像画、拜占庭教堂壁画等都有论述。在这些文章中,《世界宗教》发表的《试析东正教的遁世主义修道理念在拜占庭时期的发展》长篇论文对拜占庭史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突破了拜占庭史学研究笼统谈论拜占庭宗教及其作用的传统方法,深入探讨遁世修道理念在拜占庭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分析了其不同于罗马天主教入世主义修道观的特点。《世界历史》在2005年第六期刊登的《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一文,分析了景教的起源并东传波斯,中国境内,介绍了对我国宗教、文化等的影响。

(二)对拜占庭物质文化的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拜占庭(东罗马)在我国境内出土的金币的研究,这一方面是从2001年我国学者康柳硕发表的《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一文拉开了序幕,文中系统地论述了从我国境内1914年在新疆和田发现第一枚金币开始一直到1998年在甘肃陇县发现的39枚金币截止,从这些金币出土概况、埋藏年代的确认、历史背景的考察、真币、仿制币辨析、流通用途的分析五方面进行了详细确凿的考察。在这之后我国学者陆续发表了这方面研究论文。如f.蒂埃里;c.莫里森;郁军2001年在《中国钱币》发表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及其仿制品》,牟世雄在2001年《考古学》发表的《甘肃陇西县发现一枚拜占庭帝国金币》,以及2009年林英在《中国钱币》发表的《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和南北朝史料中的“金钱”》等文章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对拜占庭金币进行了论述。陈志强2004年在《考古学》第3期上发表的《我国所见拜占庭铸币相关问题研究》一文,对我国2007年以前发现的铸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除对拜占庭钱币研究外,我国学者还对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建筑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研究。如《规划研究》2008年第4期刊登的蔡颖佶;林驹发表的《东正教“圣母大堂”折射的拜占庭建筑艺术》一文。该文系统地阐述了拜占庭建筑风格,结合东正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以及东正教遗留在我国的教堂仔细地作了对比,详细确凿地论述了我国东正教教堂的建筑风格与拜占庭建筑的渊源,并提出了如何保护历史建筑的一些思考。《长沙铁道学院学报》在2009年9月第3期刊登的由张煜琼、张声扬、佘果辉、共同发表的《由圣索非亚大教堂看拜占庭建筑与其结构的整合》一文。通过对圣索非亚教堂结构详细的分析,图文结合,明确结构的进步对建筑形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转贴于

二、对拜占庭文学、艺术的研究

这十年对拜占庭文学、艺术研究也有想当多的研究论述。如《艺术探索》2009年第3期刊登了王莹《拜占庭圣咏的分类》一文,对拜占庭的音乐进行了论述,并对圣咏分类,分为诗篇吟唱、颂诗、颂歌三类,并归纳了每一类圣咏的艺术特征。突显了拜占庭音乐在西方音乐逻辑延续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从全新的角度掀起了为西方艺术音乐寻根溯源的浪潮。刘建军在其《拜占庭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文学成就》一文对拜占庭文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任何缺失拜占庭文化的欧洲文学史都是不完整的历史文本。拜占庭的历史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它是在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此外,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其晚年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我国学者对这两首诗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林嫱,刘须明的《追求艺术与灵魂的不朽家园》,又名《论叶芝”拜占庭诗作的主题嬗变》,分析和比较了《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在关键词、象征符号、哲学辩题这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的学者还从地缘因素出发研究早期拜占庭的美术,《从地缘因素看早期拜占庭美术》就是这一研究主题的代表,文章指出“历史上大量不同的民族都来到君士坦丁堡,书写自己民族光荣的历史,留下他们伟大文明的痕迹。独特的地缘因素注定了拜占庭帝国的艺术是多元化的。

三、对拜占庭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的研究

这十年凸显的特点是对政治制度研究逐渐弱化,但是也没有放弃研究,只是研究的侧重点和以前有所不同而已。经济、军事成为研究热点。不仅有相关专著出版,发表的论文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对其经济、军事研究成为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

(一)对经济方面的研究

经济最为突出的内容是对金币的研究,金币既可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可以把它归纳到物质文化方面。在前面的物质文化内容中已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和经济有关的论文。如:东北师范大学葛晓鸾硕士论文《12—14世纪拜占庭与威尼斯、热那亚的贸易争端(兼论拜占庭衰落)》,论文从经济方面论述了拜占庭衰落的原因。东北师范大学张爽博士论文《公元前3—公元6世纪亚欧大陆丝绸贸易(以罗马—拜占庭、中国为中心)》;论文从汉与罗马—拜占庭进行丝绸贸易方面论述了拜占庭的商业政策。2000年《历史教学》刊登的东北师范大学徐家玲《论4至6世纪拜占庭帝国经济复苏与转轨》,文中指出:“5世纪后期,即在拜占庭皇帝阿那斯塔修斯统治时期(491—518年),东西方地中海世界已经分道扬镳。在西方,东西哥特人占领了意大利和比利牛斯半岛部分地区,在没收罗马元老贵族土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封建制度。在东方,拜占庭帝国在自身独立发展的基础上也在向封建制转轨,社会经济复苏并走向繁荣”。除此之外还有:南开大学罗春梅2009年在《江西社会科学》刊登的《12世纪末威尼斯企图征服拜占庭帝国原因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徐家玲2009年在《世界历史》发表的《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北京大学厉以宁2005年在《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等论文都是这方面代表作。都从不同侧面、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对拜占庭的经济制度进行了论述。

(二)对拜占庭法律、军事、外交的研究

这一时期对拜占庭法律、军事、外交的研究是最新的研究视角,关于法律研究的论文以王小波为代表,最新研究成果是他发表的《9世纪后期至10世纪拜占庭立法活动》。这篇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拜占庭重要法律本文由收集整理文献研究”(批准文号:08jc820032)的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论文从9世纪后期到10世纪对拜占庭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概括总结。并论证了拜占庭立法活动的兴盛的原因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此外还有他2008年在《前沿》发表的《拜占庭影响古罗斯法律形成的途径探析》等。

四、拜占庭教育方面研究

有关拜占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起步较晚,最早有关拜占庭教育的研究论文见于1997年郭建在河北大学学报发表的《拜占庭教育概述》,这一论文的发表揭开了拜占庭社会状况决定了其教育特征;世俗教育体系和教会教育体系并存,构成了拜占庭教育的基本特色;当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在西欧受到野蛮摧残,几乎绝迹时,拜占庭担当了古典文化教育的继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并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欧各国和古代伊斯兰国家的教育。《拜占庭帝国法学教育探析》从三个方面分析拜占庭帝国的法学教育非常发达,其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其他国家原因。

五、拜占庭妇女地位的研究

《11-13世纪拜占庭皇室妇女地位探究》表明11-13世纪是拜占庭社会的一个转折时期,经过马其顿王朝短暂的中兴,拜占庭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在这个时期动荡不安的局势,皇室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操纵着一定的权利,其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论拜占庭皇室妇女在帝国政治中的角色-安娜-达拉西妮个案分析》则以安娜-达拉西妮作为阿莱科修斯一世统治前期拜占庭帝国的真正掌权者为例,主要分析她拥有政治权利及原因,并通过与其他皇室妇女参政途径的比较显示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探讨拜占庭皇室妇女在帝国政治中的角色。

六、关于瘟疫的研究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9

一、选择题部分

从2010年开始,教育研究方法的考点出现在选择题中,由此形成了单项选择题部分教育学原理13道、中外教育史20道、教育心理学5道、教育研究方法7道的格局。

教育学原理部分,关于教育目的章节中的一些文献需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最近几年,教育学原理部分的题目命题比较灵活,比如“元教育学”“级任老师”是许多考生没有关注的问题,这说明在教育学原理部分除了复纲解析外,还应阅读一些对应的参考书目。对于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部分的复习,有一点特别值得提醒:在复习过程中要形成“命题的敏感”,关注那些“第一次”“最重要”“代表人物”“标志”“基本原则”以及包含数字、书名、作者、重要概念等标志性的字眼,随时为选择题做准备。

中外教育史部分,一直是单项选择题的命题重点,而且考点也特别多。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教育事件、教育制度都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上,为了保证这部分的高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到普遍撒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育法案、文件尤其容易命题,而且不仅仅考查多个文件的比较,还要考查某一条款是否出自该文件,这一部分每年都会有两到三道题出现。

教育研究方法的部分,“技术性环节”出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近2年共考查3道题)、定性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步骤、问卷设计的格式等。另外少量题目会出现在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中,比如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等。另外,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中。

教育心理学部分,每年有超过60%的题目是对概念的考查。概念考查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直接说出概念的含义,让你选择那一个概念,比如2011年“思维定式”,这种题型稍容易,主要的困难在几个选项的概念容易混淆;二是给出一个概念,让你选择它的含义,比如2011年“最近发展区”,对付这种考查方式的主要办法是平时复习,在名词的解释中标示出关键词,加深理解;三是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或者描述一种现象,让你选择对应的概念。这种情况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如2011年的“表现目标”“沉思型”,这种考查方式经常用在考查“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分类、分阶段、分水平问题的考点。除了考查概念,一些重大理论、重要过程也是考查的重点。另外只有两次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历史的考查,一处是“教育心理学化”,一处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复习时也应留心。

二、辨析题部分

在教育学统考的五年中,共出现15道辨析题,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每年至少有一道辨析题出现,教育心理学每年也会有1题辨析题出现,2009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史的辨析题。根据观察,这些辨析题的测试明显可以分成几类:

概念的辨析。一直以来,人们都有教育学不考概念的误解,所以并不重视概念的掌握。但只要认真研究就不难发现,辨析题均要考到概念,尤其是“教育学原理”部分的概念,比如已经考查过的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等。2008年题中“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一题看似没有涉及概念,但答题时,如果能记得“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概念并能书写在考卷上对答题必定大有裨益。这一类考查,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地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因为此类题的第一步就是写出关键术语的含义。解析中还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值得注意,比如教育学原理部分:多元文化教育、教育制度、学制、教育功能、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等;教育心理学部分: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学习策略、元认知等;教育研究方法部分:非结构调查、行动研究、差异量数等。这些需要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留心、尝试记忆甚至抄写归类,实际上能够构成命题点的名词并不多,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较少,而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部分大概各有二、三十个。

关系的梳理。关系梳理题,考查的往往是两个概念、事物、行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考查,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逻辑的关系,如2010年考题“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中,智力和创造力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在备考过程中,随时注意标明和区分。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上下级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等。比如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制度和学制的关系、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凡是构成关系的概念和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解。另外一类是学习者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正负强化和惩罚、信度和效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六艺”和“七艺”、思维定式和功能固着等,凡是在复习过程中发生混淆不明的情况,必须反复琢磨,因为这就是命题的热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种理论之间可能也有着一些微妙的联系,或者两者有师承关系,或者为同一派别,或者为对立关系。比如2008年考题“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以及没有考查过的“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差异。对两种理论之间关系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求考生在复习中找出共同点,查明差异。

观点的判断。辨析题中常常会给出某些观点,让考生对其进行判断。比如“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为美满生活做准备”“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学之中”等。这些观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某些名人的观点或者是改编了某些名人的观点。比如“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留心教育中的经典名句并重点关注今人对这些名句的评价。这些名句有些看似蹊跷却精辟合理,也有不少存在局限或片面的,这就要明确其合理成分在哪里,片面又在哪里。第二种是某种理论流派的代表性语句。比如“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弄清这句话来自“生物起源说”部分,那么答题将迎刃而解。第三种是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比如2011年考查的“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学之中”,以及没有考查到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题目的关键在于对某个关键词的认识,比如“普遍”“主导”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留意“冷门”的出现,比如在教育研究方法部分,可能对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命题。如2009年“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教育研究的新手应多采用非结构性访谈”。2011年的荀况题,主要问题在于考生临场上对“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理解,同时也要知道荀况的教师观。实际上,我们掌握了荀况的教师观,即使不懂得原句,同样能基本上完成答题。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教育史部分,一些名家、名作、名言、理论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辨析题考点。

三、简答题部分

简答题部分,2007年和2008年为6道题,2009年及以后均为5道题。2009年之后,通常都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四个部分各有一道题,然后有一个部分多出一道题。

教育研究方法考查了文献综述、参与式观察、问卷设计、三种量数、研究假设的分类、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除少数比较容易的题,教育研究方法的考查都是从细节入手,如有些同学能够答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对伦理原则稍微有所了解,但不深入,在答题别容易失分。研究方法部分的复习,并不需要太多的归纳和整理,只需要深入到每个问题的细节,留心大纲解析中进行了比较详细分析的细节问题即可。

教育心理学部分在简答题中仅考查了自我效能感、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显然,一些重大的理论依旧是关注的重点,大纲中所涉及的理论有认知发展理论(2种)、人格发展理论(2种)、学习的联结理论(3种)、学习的认知理论(4种)、学习的建构理论、学习的人本理论(2种)、学习动机理论(8种)、智力理论(3种)等共计25种理论。不但要掌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与其他理论的关系,还要明确理论的背景、意义、优缺点以及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此外,一些相关的“培养机制”“主要过程”“影响因素”“矫正”等也是复习中重要的关注点。

中外教育史部分,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目标和内容、墨家教育的特色、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孔子的教师观、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进入了最近5年的试题。一般情况下,考生对墨家教育的特色这样的题目容易把握,其答案可以采用大纲解析上的整块内容来回答;孔子的教师观、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这类题目比较关注细节,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总是将其淹没在孔子、裴斯泰洛齐浩瀚的教育思想中。其实这种考查内容属于“有迹可寻”,这属于重要教育家的细节,因此对于重要的教育家、教育事件,我们掌握的层次要深入到细节。另外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涉及考原因、历史背景,这刚好点中了考生在复习中常常只关注“主要内容”“主要表现”,而忽视原因、背景、意义的软肋。中国现代教育史部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粱漱冥、晏阳初、杨贤江已经在简答题和论述题部分一一考查,目前只剩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中国近代史部分所占篇幅不大,但它是中国教育发生重大变革、思想激荡的重要时期,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这三者尤其要注重其思想核心要点)、蔡元培(要注重其思想细节)都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思想,当然这一时期的学制变化和教育思潮也值得注意。中国古代史部分明清时期的教育家、书院、科举制度发展史很可能是今后几年考查的热点。外国古代教育部分出现在简答题中的不多,其中古希腊“三杰”的教育思想、基督教的教育、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是几个需要重点盯防的部分。外国近代教育史中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福禄培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尚待进入试卷。外国现代教育部分,各国的现代教育制度仍旧是考查的热点,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也可以设题,比如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比较等。

教育学原理部分,德育实效、课程目标、德育模式、课程类型、教育与人的发展(2次)、教学设计、教师权利依次被考查,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本文第一部分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分析。课程、教学、德育依旧是考查的重点;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次重点,第一、二章和最后一章是非重点,但仍有可以满足简答题的命题需要。

四、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由两道必做题和两道必选题组成。最近几年,论述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附带材料的论述题。对于带有材料的论述题,要充分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要确定材料与哪一部分的知识点有密切的联系,在阐述时一定要做到观点鲜明、突出,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必做题部分

必做题部分,通常有一道题考查教育学原理的部分,一道题考查中外教育史的部分。教育学原理部分分别考查了教育与社会及个人的关系(终身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教育目的观。2012年命题中,除了关注已出现的热点,课程、德育、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也应引起注意。

必做论述题考查教育史的题目一直是历年考题的难点。有四年的考题是“比较题”,这部分的复习可以和辨析题中的“关系的梳理”结合起来复习,平时在教育史的复习过程中,对有关联和容易混淆的人物、事件、作品、思想试着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甚至画出图表,一方面可以加深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为考试做准备。2011年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属于重要教育家的细节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但如果采用这种考查方式,大体和简答题类似,复习也可以融合到简答题之中去,只是在答题中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部分。

2.必选题部分

大纲明确规定必选题部分,第Ⅰ道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一般情况下,选择第Ⅰ道题会出现要么拿超高分要么拿极低分的情况;选择第Ⅱ道题,因为分成了几个问题,拿中等分数的情况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心理学的复习一直是许多考生复习中的困难部分,建议大家复习教育心理学的时候,简答题和论述是合二为一复习。这五年来,第Ⅰ道题分别考查了动机理论(2次)、问题解决、学习的联结理论、知识的建构共四个点。根据论述题考查理论联系实际且以重大理论为主的特点,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学习的认知理论、学习的建构理论、学习的人本理论、学习策略、品德发展、社会规范的学习都值得注意,尤其是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学习的人本理论、学习的建构理论必将成为今后几年考试的热点。需要注意的是,真题中已经出现的考点,2012年仍有再现的可能。

第Ⅱ道题复习的目标相对比较明确。5年来,两次考查了研究设计,三次考查了教育实验研究,2012年依旧考查研究设计和教育研究实验的可能性非常大。教育实验研究中,教育实验设计、变量的控制、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成为考查的热点,实验效度问题以往考题中涉及不多,应引起注意。研究设计方面,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案的制定是以往考查的热点,2012年还应该关注选题论证的问题。另外,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在以往的试卷中有了一些涉及,但还没有专门考查,这两部分内容(尤其是调查对象选择和问卷设计,以及行动研究的过程、特点以及优缺点)有成为论述题的潜力。

复习小贴士:

关于练习题。教育学的复习并不需要像政治和英语一样做大量的练习,政治需要练习是因为政治选择题命题的技巧性太强,英语需要练习是因为英语的语感需要不断地在阅读中得到培养。教育学命题都比较直接明了,技术性失分不多,教育学的练习只是检查你对大纲的掌握情况,其唯一目的就是检查你在复习中的缺漏和遗忘,所以学纲解析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