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集锦9篇

时间:2024-01-09 09:52:47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1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在思想理论上,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确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思想性强,涉及到的思想理论和法规内容较多,许多内容理论性强,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在实践思想品德课程中,既要讲解指导思想,高深的政治理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也要注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在人文性方面,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实践性方面,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各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时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既要把政治理论知识讲全面,讲清楚,讲透彻,也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各种事件和事实,把内容讲得丰富充实,生动直观,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思想品德教学

初中生具有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性型转化,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迅速得到发展,能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具有一定的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较多地体现出服从倾向。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高,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使初中学生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初中年龄较小,社会经历匮乏,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情绪的易于波动,导致他们的态度较少定势,因此很容易接受各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高深的政治理论通俗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三、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各种活动密切联系,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图文并茂,语言讲解生动有趣,用鲜活独特的内容和风格,让初中学生领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2

关键词 化学;实验;装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06-02

1 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你这位化学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而初三学生仍然处于是懂非懂的阶段,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往往不会考虑太多。因此,假如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厌恶感,他就容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变得不愿意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最后可能会变得“不可救药”。想反,学生一旦喜欢上了这位老师,不管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如何,他都会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上的课,也就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不管学生原先的基础有多差,只要喜欢了就会努力,只要努力了就会取得更理想的成绩!所以,初三化学教学要有良好开端,就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你这位初三化学老师。

1.1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学生喜欢你的前提

首先,不要去询问学生升初三前其他学科的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等,省得对有些学生产生难以改变的印象,走进教室时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某些学生,让那些学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你。其次,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就要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让学生感觉到化学老师会平等对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要让那些原先基础较差的后进生感觉到:化学老师不会对你另眼相看的。并让学生相信,不管其他学科的成绩如何,化学是初三才开始学的,大家的起点差不多,只要你愿意一开始就跟着老师的步骤学,是一定能学好初三化学这门学科的。

1.2 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是学生喜欢你的有效方法

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一般学生而言如及时擦亮的火柴,会使他们热情高涨、积极上进;而对于后进生而言,可使他们更新认识、转变学习态度。因此,要在学生刚接触初三化学(沪教版)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时,就利用这一章内容既基础又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等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不管原先成绩有多落后的学生都有信心学好初三化学。如果能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或许学生会更加喜欢你,而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初三化学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所以,只要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上的课的话,他们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时就会更加轻松愉快,这位老师的教学也会更加高效!因此,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希望学生能喜欢自己所上的课。为此,初三化学教师就要想尽办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让学生喜欢自己所上的初三化学课。

2.1 让学生因了解了化学的作用而喜欢上化学课

例如,通过向学生介绍青铜器的制造、钢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名称虽然很熟悉,但他们并不了解的、我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化学工艺,让学生感觉化学很神奇。再如,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来介绍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化学更神奇了;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特别感兴趣的火箭发射也要应用化学知识,以及一些药物、塑料、布料、动物食用的蛋白质、合成橡胶、化肥等都是用煤、石油等原料通过化学工艺制造出来的等实例,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的用处很多。这时,学生可能还会把化学与他们的理想联系起来,从而喜欢上化学课!

2.2 让学生因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而喜欢上化学课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而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上化学课。所以,在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的作用后可以补充一些简单但现象变化明显的化学实验,如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后再滴加无色稀盐酸,红色消失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学生发现又变红时肯定会觉得化学真的很奇妙,好想自己也能完成这样奇妙的化学实验而喜欢上化学课!

3 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

近几年的苏州市中考化学卷实验题的分量越来越重,同时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有些实验题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将因无从入手而遗憾地失分。

例如:

【2006年苏州市中考化学卷第27题中的第(3)题】若制备所需气体前,经检验得知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但加过固体,盖上胶塞,滴下反应液后(如图1所示),试管内却无气泡出现。在维持原装置和试剂都不变的基础上,

(填操作方法)才能使右侧导管口出现气泡。

【2009年苏州市中考化学卷第29题】某兴趣小组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体积。利用该装置测得反应生成气体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2010年苏州市中考化学卷第36题中的第(3)题】如图3所示,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2个集气瓶收集)。

……

这些题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可能就只能空想而无从入手;相反,如果学生经常自己亲手做化学实验,则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

1)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是学生喜欢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的前提。现在的初三学生在家里基本都是宝贝的独生子女,哪怕是火柴、蜡烛可能都只是见过却从没有机会接触,所以往往一听到或看到化学实验,虽然很好奇,却也很害怕。他们通常会想化学实验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发生爆炸等一些问题。这时,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为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化学教师不仅要在学生面前规范地操作,还要不断地用不同的化学实验来证明:只要正确操作,化学实验是很安全的!只有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亲自做化学实验,而不是只想看老师做演示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3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情感回归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展现出情感体验的价值。”情感体验就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观赏多样化的演唱作品,而学生的情感会因为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其中受到一定的熏陶,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

一、营造审美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营造出音乐艺术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音乐教室创造了音乐教学基地、展现了多个著名音乐家的图像和信息,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第二,依据校园课间循环播放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或者是让学生自主提供优美德育音乐资源,在课前时间展示,从而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案,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是教师提出问题和知识的接受者,但是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是依据“灌输式”教学方案,这样会影响实际教学工作质量。由此,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依据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形式展现音乐艺术独特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2)依据媒体技术创造优质的情感教学场景;(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流行歌曲。实际案例证明,情感的表现不只在古典音乐中,在流行音乐中情感也非常丰富,流行音乐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自主展现和理解。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前播放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如《十七岁的雨季》《同桌的你》《中国话》《水手》《稻香》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流行歌曲,有助于教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支持学生创造,完善情感体验

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证明,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是一种思维学习,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等,这些情感的终点就是人们的内心,而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塞・约翰生提出:“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由此可见,在实际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指导学生发现和明确音乐教学中的魅力,支持学生更多地去创造,不断地去想象和整理活动,以此提升情感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梁祝”这一曲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欣赏过程之前明确梁祝故事的情节,并且依据学生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当时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故事中最为经典的两位主人公分别化蝶而去的场景,就是学生蕴含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法国圣桑创造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动物狂欢的场景,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们在狂欢节的形态有效地描绘在自己的脑海中,理解歌曲中动物的心态和情感。

四、不断创新展现,优化音乐情感

情感在实际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依据音乐欣赏产生的情感是一种通常情感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初中音乐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身对歌曲的认知、情感体验依据多样化的形式直观、有效地展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真情的呼唤”这一章节的过程中,需要先创设音乐场景,展现歌曲优质的创作背景,并且在多次播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真情”的意义,促使学生明确真情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情就是你在需要时的无私给予;真情是自然的情感,没有做作、没有演示,是世间最为真实的情感。在学习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表演的形式展现“情感”,并且认识到学生的展现能力和表演能力,从而了解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程度。

总而言之,音乐是依据其独有的情感魅力,引导着学生的情感、熏陶着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实际音乐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音乐与情感成为音乐欣赏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14-02

摘 要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初中化学中的形象材料特别多,初中化学的化学用语包括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对它们的掌握和理解,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物及其变化来认识它们,反过来还要使学生能通过这些化学符号来认识和记忆它们所代表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特别是对初学者,往往要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几个反复的认识过程,才能掌握好化学用语。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起着基础作用。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材料,可以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 形象思维;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会读、写、用,特别强调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真实性。其次,要求学生会想,化学用语不完全具备直观形象性,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想象,把化学用语和它所反映的物质形象地联系起来,易于理解和记忆。从实验为基础研究化学,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化学实验教学是训练和培养形象思维的最佳场所。初中化学实验是通过感知而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感性认识。这是认知的第一步。因此化学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更重要的是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经历和体验化学实验,“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认识进行加工,进入理解阶段,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认识物质的本质特性及其变化规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做实验。在操作中去观察化学现象,去体验化学变化规侓的奥妙。笔者有过十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下面就形象思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略谈几点看法,希望得到各位同行们的斧斫。

1 形象思维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要想学好基本概念,就要注重概念的引入,尤其是初中化学概念的引入更应注重引入方法。中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应多用一些学生们熟悉的例子、实验进行引入,尽量使引入达到一种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效果。比如,初中化学第二章分子概念的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手中拿一根大粉笔,使劲搓碎,学生很明显地看到粉笔末掉下来,然后又拿一块泥土同样捏碎,再趁热打铁举一些类似的例子,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物质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粒子和粒子之间有一种东西联系着,破坏它需要力,这种粒子在化学上叫分子,然后再深入讲述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涵。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很容易接受分子这个概念而不感到化学难学.如果一开始就采用专业性术语去引入,学生则感到化学很难学,从而一开始就失去兴趣造成不必要的学习障碍,这是不利于化学学习的。因此,不断探索基本概念的引入方法,是很重要的。

2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3 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5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渗透的内容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多而广,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功能,下面从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德育功能的内容,寻找德育与化学教学的结合点.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增进对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我们有着许多有成就的化学发展史是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四大发明、众多化学科学家的优秀品德都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将爱国主义和自信心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3.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教育

化学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分析和表达能力,养成专注仔细的习惯,进而培养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

4.环保意识教育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化学则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发绿色实验的方式,尽量采取小型实验和微型实验,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废物的排放,渗透绿色化学思想、资源观、环境观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建立可持续发展,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渗透的策略

1.德美一体,熏陶中渗透德育

任何科学都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科学之真,更要善于依托化学学科知识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通过深化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外在美、化学规律的内在美的感受,培养其美好的品德.初中化学“德美一体”教学模式能将德育与美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促德、德美一体.

(1)创设美的课堂环境,营造积极德育氛围

初中化学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美,既有化学实验中各种美丽而又变幻莫测的实验现象的美,又有各种化学实验仪器、装置的结构美.儒雅而又神秘的蓝色硫酸铜溶液、“神奇的碳60”足球状图片等都可以用来营造美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在探究与学习中享受化学多样性的乐趣,实现以美启智.

(2)挖掘学科德育素材,寻找德美结合的激发点

有效的德育不在于连篇累牍地灌输,而在于渗透与点化.初中化学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挖掘化学知识的德育价值,融入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寻找德美结合点,激发学生内心对化学学科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因素进行情感体验,抓住德育的契机,化有形的说教为无形的引导,将化学知识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渗透给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初中化学讲授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变化中的平衡美和化学变化的微观构成美,进而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际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德育渗透更具鲜明的目的性.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完善德育教学

除了守护“德美一体”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应积极拓展课外教学形式,强化实践,使道德认知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围河流污染情况,展示污水与清水的对比照片,在美与丑的剧烈撞击中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意识,养成关注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良好素养,倡导绿色化学、环保化学的理念.

2.面向学生生活,全面渗透德育

有效的德育应该致力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应该是面向学生生活的,初中化学教师要认识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对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化学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学密切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注重化学知识的社会运用,更容易启发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督促学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学会关爱、合作、尊重和理解.

通过面向学生生活教学来全面渗透德育,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化学与生活巧妙连接.例如,在教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酸时,引导学生由简单的醋酸、硫酸过渡到常见的酸雨问题和现象,让学生思考酸雨的成因及防治办法,进而上升到环境污染和防治的教育.二是创新化学教学方式,多渠道进行德育渗透.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查阅资料、实验设计、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进行化学学习,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抓住学生品德形成的知、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培养.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就蕴涵着很大的拓展空间,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自主调查和探究水资源的用途、概况及污染防治情况,并交流、讨论、汇报各自的研究问题,交流学习体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注重学科渗透,强化德育潜移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6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课本知识的习得,更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认识和体验。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其开展的意义。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注重对知识点的灌输,“一言堂”“满堂灌”,以本为本,照本宣科。这种僵硬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无味;另一方面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知识没有在学生生活的实践中获得检验,造成学生对知识点认知的表面化,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提出让“教育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活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生活的泉水。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将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和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寻找它们与课本知识的联结点,用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学习教材、深化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实现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2.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1)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能实现一种真正意义的品德教育。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者,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实践,以本为本,“一言堂”“满堂灌”是大多数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听众,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对话,学生的真实想法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展示。而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不再充当“道德法官”的角色,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师生之间开展热烈而坦诚的讨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就是具体、可感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必然高涨,并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不断张扬个性、发展道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教育。

(2)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有其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因此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认知能力,使其获得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以充分发展。在具体的活动设计和操作环节里,教师可以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时间、空间和表现方式上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自由度,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二、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离不开生活情境的创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用书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养成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为学生引入了“野味餐馆”的教学情境:周末,小红一家外出吃饭,他们来到一家十分有名的野味餐馆,点餐时,小红发现菜单上有穿山甲、白鹭等很多种书上标明的国家级的野生保护动物,小红质问餐馆老板时,对方解释道:“我们都卖好多年了,大伙儿都这么吃的。”情境出示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这样的情境导入拉近了学生的情感距离,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和需求,从而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实现自我感知和自我教育。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1)多媒体导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选取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利用歌曲来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开头,营造出和谐、温暖、快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出宽松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深化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我知我师》一课伊始,我一边播放视频《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地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这样就牵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2)角色扮演。当学生进入角色情境时,往往更容易达成生活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真实的表演情境中,获得具体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在生动精彩的课堂活动中提升三维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时,考虑到班上平时有不少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给卫生值日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整体清洁。为此,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丢乱扔的情境,同时轮流派几名学生收拾垃圾,而后让丢垃圾的和负责清扫的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很感同身受地表达了要注重班级卫生,不再搞卫生破坏。推而广之,我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尊重清洁工人以及其他人的工作成果,形成自觉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探究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与课文主题相对应的课外探究活动,而很多教师对这一板块的内容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有的则只将其当作书面作业布置给学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建立起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桥梁,在生活化的探究活动中印证课本知识,学会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该栏目效益的最大化。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有目的地为学生布置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任务,让他们对生活加以更多关注,在关注中思考和实践,注重真实的情境体验,不断获得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对其加以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一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便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新时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求知识,在生活中检验知识,实现认知的有机统一,从而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熠熠生辉,活力无限。

参考文献:

[1]屈小英.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10).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7

每次总有学生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

上了高一后,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从物理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中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思考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免学习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得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利。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

②如图,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

③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二、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例如,高中必修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可以联系初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首先在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中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就可以初步认识到:

①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②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的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应当注意的是: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的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性,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三、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例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得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原理。因此,类比也是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初中“电压”与“水压”类比来说明电压的作用,即抽水机(保持)水压水流,类比得出电源(保持)电压电流。利用类比教学时要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如“水管中有水流动的必要条件是水管两端有水压”,与此相似“导体中有电流的必要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此结论理由不充分,只能说“可能有电压”,至于是否有电压,有待于实验的验证。如果不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容易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滥用类比,导出不正确的结论。

高中学习时则应根据已经熟悉的类比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把电厂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电容的含义。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8

一、随笔写作收获语文写作情感

初中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必须要做到多写、多练、多体验,而现实生活无疑是写作情感的主要来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除了开展常规的语文写作教学外,还可以通过日记、随笔等写作训练形式,让学生将在生活体验中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和积累下来,实现写作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学生情感素质和写作思维的关键阶段,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写作训练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多对写作对象开展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字之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变化进行体验和感悟,发现生活中的美,记录生活中的美,并让学生将自己每天的发现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避免了命题作文的机械性训练,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写作情感,这使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期望的青春期学生来说,显然是更为有利的。

二、自主化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在初中生群体中,写作素养的两级分化开始日益严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根据学生在写作素养上的缺陷,减少统一化、标准化的写作教学,提高写作教学的开放性。在写作题材上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多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题材进行写作。

比如,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之后,语文教师就可以游记题材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或者对身边自然景观的仔细观察,有意识的积累写作素材,并进行大胆的创作,让学生发散自己的写作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课外阅读时可以自主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在观看《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时也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个性化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让学生坚持读写结合,坚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特别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因为日记的题材比较自由,对内容没有过多要求和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随意创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写作内容可以是对真实生活的记录,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实现个人写作素养的良性发展,并在写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比如,在初中语文《往事依依》的教学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往事”为专题,引导学生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联想,然后进行个性化的写作。由于每个学生对往事的记忆不同,写出的内容与成果也就不尽相同,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集体展示,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借鉴,最终实现写作素养上的共同提升。

四、多元化培养提升写作素养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语文教师要基于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写作思维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培养。在促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写作技能同步提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来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进而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从生活中找“美”》的作文教学中,既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既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美育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的写作素养更加全面。

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9

“微”的主要体现

实验目的明确 任何实验都必须目标明确,初中物理实验也不例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是微实验,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仍旧十分必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玩,经常有学生拿着一堆实验器材不知所措地“玩”,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实验前首先要告知学生实验目的,在实验目的完成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发挥。实验的目的可以是为了验证哪个猜想,亦可以是为了引发学生猜想,进而为专门的探究实验铺路。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前,让学生用橡皮擦铅笔字,感受阻力,然后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擦的干净,此时感受到的阻力大小如何。这样两个简单的微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了滑动摩擦力,而且对于比较难以想象的猜想――压力大小因素有了切身体会。也可以是通过微实验来巩固新知识。如学习了电能表后,回家观察自己电能表的结构和运转情况。这些实验有效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比起枯燥的讲解和背诵更加有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验器材简单 提到物理实验器材,不少人就会想到仪器一词。其实,在微实验中并没有这么高深,除了一些专业的测量仪器,很多器材都是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用具。比如,拨动桌边刻度尺观察振动;在玻璃上哈气写字;两手指压笔尾和笔尖感受压力作用效果;找重心;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版……以上实验中的刻度尺和笔就是学生的文具用品,玻璃在每个教室都有,吸盘式挂钩在不少家庭中也很常见。微实验的器材虽然简单,但是其往往身兼数职,可以在多个实验中反复使用。如刚才的刻度尺,还可以在测量长度中用到,也可以在探究静电现象时用到;带有水的矿泉水瓶可以观察桌面发声振动,也可以透过水观察文字,还可以分别把两头置于海绵观察下陷程度,更可以留有少量水,轻盖瓶盖扭曲瓶身做功,观察盖子飞出等。

实验操作便捷 物理探究一共分为7步:发现提出问题、针对问题给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操作并记录现象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分析结论能否支持猜想、交流合作。如果每个小实验的操作过程都详细完善的话,不仅时间来不及,学生也很快会对循规蹈矩的物理实验失去兴趣。而对于微实验而言,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必须控制在3分钟以内,一般2分钟左右。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现象可能就是一个微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不擦怎样使桌面上的水快干;去超市称一公斤鸡蛋或苹果;人推墙感受反作用力等。所以平时的不少实验要简化操作步骤,学会抓住要点,放开散点。

实验现象直观 物理规律的建立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现象有各式各样的,有眼见的如针筒内乙醚的汽化和液化,有耳听的如辨别朗读课文的同学是谁,有触摸的如拉橡皮筋感受影响弹力的大小,也有数据记录的如探究欧姆定律实验。对于初中微实验而言,物理性和兴趣性并存。其实验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明显,能够吊起学生胃口。过分复杂的现象、数据不利于学生一眼看透现象分析本质。比如刚才的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书本要求对于同一个电阻记录三组电压电流值,可是从这三组数据中学生只能初步发现同一电阻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很难直观地发现同一电阻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关系,这需要作图来研究。这种有复杂数据,需要处理的实验适合整节课探究,不适宜作为微实验推广。

实验结论易得 如果实验现象直观,那么根据现象得到结论并非一件困难的事。这个结论究竟是支持还是猜想,一目了然,实验目的也顺利达到。如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里,给学生播放蜜蜂飞舞的视频,学生都能听到声音,也知道声音的来源是翅膀振动,然后请学生挥舞手臂,注意能否听到声音,思考为何听不到。实验现象很明显,无人能听到挥舞声,再对比蜜蜂的视频,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挥舞快慢即频率决定了能否听到声音。“只要有声源振动发声,就能听到声音”这个错误概念就遭到了否定。

实验交流便捷 由于实验“微小”,学生可以在课上当场做了后交流,也可以事先在家里用手机等设备录下后交流,还可以把视频内容在网络传播,这样非常适合学生对实验观摩、评析和研究。通过自己做或者观看视频,可以对微实验中的细节体会入微,更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通过自己实践或观看人家实验视频,不断对微实验进行改进,为我所用。

评析与反思

微实验并非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实验。微,只是体现在容量小。这样更利于初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对知识点的正反馈。做微实验时不一定非要探究要素步骤齐全。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只要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有所得,进而喜欢物理,实验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尤其是演示实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另外微实验的形式要不拘泥于课堂,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化的探究实验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以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初二学生普遍比初三学生喜欢物理。除了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内容简单,颇具新鲜感外,初二微实验多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尤其是学生自主动手随处可做的微实验。每当要做实验时,学生总是手舞足蹈,初中生好动的天性展露无遗。在他们看来,看人十遍不如自己一遍,这样对物理的兴趣就愈发浓厚了。而到了初三,随着内容加深,实验更趋理性和思考,微实验大大减少了。但请别忘记,他们还只是学了一年物理的孩子,他们还是喜欢动手。所以无论初二还是初三,多设计布置些简单易行的微实验对于学生反馈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