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集锦9篇

时间:2024-01-11 16:57:27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1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WWW.133229.cOm(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 the brand-new form input method, unifies the certificate modul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realizes the certificate data high speed input; using the coding techniqu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the production cost calculation report form, will realize the cost accounting at one fell swoop entire general, thus has solved an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biggest difficult problem; founded the grouping calculation, thus provides always classifies is broader than,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indices and so on eight major part contents, constitutes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theory frame.   key word: accountant the electricity calculated; entire general; central data; grouping calculation; automatic account 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3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4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账簿数据——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是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为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的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3个部分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设计模块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的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这一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部通用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5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6

关键词:新疆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30-02

全国监狱管理体制正逐步向“监企分开”的模式运行,监狱生产将面向市场。监狱的会计核算模式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已远不能适应监狱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监狱财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不仅能使广大监狱系统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领导决策水平提供有效的途径,最终为提高监狱的经济效益服务。兵团监狱系统在全国监狱系统中有其管理体制、地理条件、从事农业生产等的特殊性,其会计电算化也有着其特殊性。本文在对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现状分析和影响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会计业务的电算化处理已在会计工作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会计电算化是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包括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电算化。其中会计核算电算化是基础,在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管理电算化,最终达到决策电算化。会计核算电算化要求会计业务流程必须是简洁、规范、实用。科学的会计业务流程是保证财务管理到位的基础,也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实施会计电算化后,能够避开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会计核算的数据尽可能的准确、及时,从而真正实现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

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发展起步于1993年。根据司法部的要求,兵团监狱系统财务上使用的是北京用友公司的软件。此软件是经国家财政部批准的,但价格比较昂贵,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推广起来十分困难。1994年,兵团监狱财务系统配备了一批“386系列”美国产“康拜”微机,安装DOS版“用友软件”,因资金原因,只配备到师监狱管理局。

2005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价格的大幅下降及兵团监狱系统“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要求,经兵团各级监狱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由财政经费补助配置的各个类型的微机有860台左右,基本配置到兵团各个监狱及部分监区。基层监区做为报账单位,是最小的核算单位。基层监区占有量已经达到80%,2007年,“用友财务软件”经兵团监狱局计财处的大力推广,举办了十几期培训班,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目前,达到初级会计电算化水平的业务人员达到90%,能够熟练地使用“用友软件”的总账及工资模块。奠定了兵团监狱系统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

二、影响新疆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因素

兵团监狱管理局是新疆兵团的一个局级单位,与全国其他监狱管理局不同的是,它与兵团司法局是平级单位。兵团监狱成立之初,以“依托团场办监狱”的管理办法运行,经费是由司法部直接划拔。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分为“行政、企业”两套账。管理由兵团监狱管理局对师监狱管理局,由师监狱管理局对监狱。实际实行的是三级预算管理,以后随着财务体制的改革,现由中央计划单列的兵团经费保障。监狱生产对于兵团监狱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兵团监狱生产95%以农业生产为主,因监狱系统的主业为监管改造罪犯,监狱生产是其经费保障的一个重要部分。监狱行政预算管理要做到收支平衡,监狱生产必须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以下因素对兵团监狱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监狱领导观念问题。一些监狱电算化仅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没有深刻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提高监狱管理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监狱的决策和管理服务。部分监狱领导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监狱运作效率的愿望,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

2.会计业务流程复杂。全国监狱系统从事的行业分类较广,兵团监狱系统以从事农业为主,兵团监狱管理的主业是监管改造罪犯,但兵团监狱系统与全国其他省市的监狱系统相比,监狱生产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占有很大比重,监狱的发展要依靠监狱生产来支撑。兵团监狱系统会计业务流程的设计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行政类会计业务流程与企业类会计业务流程必须很好地相结合,否则不能保证其科学性。

3.监狱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电子化和具体核算标准问题。在以往手工会计下,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记录在纸张上,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纸张上的数据是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张原件上的数据如果被修改,一定会留下痕迹,使会计人员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但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原来纸张上的会计原始凭证的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上,由于会计软件的缺限,而造成电子数据的修改不会留下痕迹,这样就辨别不出业务记录的“原件”,会计原始凭证电子化也就出现了问题,会计无纸化就很难实现。

4.复合人才问题。兵团监狱系统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很精通,但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却不多,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的电算化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会计人员知识的不全面、不系统。相反,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对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虽然有不少部门组织各种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单位日常事务及个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5.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兵团监狱点多线长,许多数据定为秘密、机密、绝密。如何确保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输入正确、处理及时和存储可靠,防止有意或无意造成的会计数据破坏或失密,就成了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安全性的核心问题。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会计数据的物理载体,电子会计数据的处理和存储高度集中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它所受到的危害除了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电源不稳定等偶发事故、计算机系统的设备故障、系统软件或应用程序中的错误、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使用不当,还存在着内部控制以及计算机病毒问题。

三、新疆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应采取的措施

兵团监狱系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会计电算化工作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应以此为契机,加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力度。

1.不断提高监狱领导在运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层领导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运用意识。兵团大部分监狱、监区在相对偏远地区,生活相对封闭,科学技术运用的意识相对落后。在基层,由于主业是监管改造罪犯,各级领导的工作中心和主要精力基本集中、消耗在狱政业务管理方面。领导经常感觉到对罪犯管理的警力不足,财务会计等人员经常被当作杂务人员使用。据调查了解,监区会计人员用于非业务的工作时间已超过正常处理业务的时间。由于长期封闭,监区会计核算的业务处理方式停留在手工阶段,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新技术运用的意识不强,为领导提供有关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方面的数据和办法没有创新,影响基层领导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监区在成本核算、地块效益、水肥利用、监区日常管理中只凭借经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耗。基础财务人员在业务处理中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基准数据,给领导决策带来一定程度的失误。传统会计记账因为大量的手工计算,每科目、每一核算阶段出成果的过程大概在5个工作日,而会计电算化运用后,基本在第2个工作日就能有较高质量的核算结果,并且便于查找、分析,找到最佳的决策方案。例如,存货的计算是做好成本核算的关键,用传统方式计算非常麻烦,基层经常用估计数据,给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较大损失。会计电算化运用后,只要财务人员记录详实,许多工作可由计算机完成,并且数据真实可靠,可减少许多浪费现象。

2.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理顺兵团监狱系统的管理体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行政类账务处理经过几十年的操作,基本形成了一套好的管理办法。企业类账务处理应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剔除一些陈旧的惯例,采用与《会计法》要求的科学、实用的账务处理规则,严格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重要指标的核算管理。

3.加强基层人员财务软件应用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基层财务人员“用友软件”的应用培训,对基层财务人员分阶段培训,前期以实用操作为主,理论培训为辅助,后期逐步提高理论创新,加强应用技巧的训练。在培训中,注重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循序渐进引入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通过会计电算化实际运用,进一步规范会计的日常业务,理顺管理的程序,使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4.加大会计电算化硬件的投入力度。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的重点是基层,大量数据的来源是基层,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兵团监狱系统应编制其发展规划,进行分步骤有计划的投入。

兵团监狱生产主要以农业为基础,每个监狱内部又有各项产业。因此,兵团监狱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应以监狱局域网络为目标,有针对性的连接兵团其他有关部门网络,真正实现产、供、销的有效链接,为司法部“监企分开”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桂卿.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7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现状 发展方向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深圳会计改革的需要。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也为会计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深圳会计制度改革目标之一是要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会计改革要运用辩证法,具一定的超前意识。”这无疑对特区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打破传统的会计格局,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理念,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会计业务取代传统手工记账的会计核算方式是必然趋势。

一、深圳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分析

(一)深圳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领导高度重视及特区具备便利条件。在深圳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市领导提出要“切实把特区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推进电算化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同时市民的科技意识日趋浓厚,这也为电算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圳作为全国三大软件基地之一,对软件的新成果等也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展览会上,深圳邀请了多家内地公司展出了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成果;特区会计制度的改革也为深圳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做了良好的铺垫。

2.改革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的验收方式。各级财政部门是参与组织单位甩账验收的主管部门,随着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数量的增加,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数量十分有限,难以承受大量甩账验收工作。在此情况下,财政部门于1996年采用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中介机构参与单位会计电算化验收的工作方式,在减轻财政部门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验收工作的质量,效果显著。①

3.率先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资格体系。2007年10月份,原深圳市财政局创建了高级会计电算化水平考试,填补了实际当中我国会计电算化水平考试体系缺少高级会计电算化的空白,从而完善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资格体系。②

4.应用普及、处理规范、转变职能。深圳市的会计电算化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而言起步较早,且已得到良好的推广。单位应用财务软件的水平较高,各种财务软件的核算功能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及决策分析功能在实践中逐步加强。

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及数据处理的程序化,为会计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工作电算化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记账中解放出来,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变事后核算为事前预测、决策和事中控制,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根本转变。③

(二)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会计电算化实行情况分析

1.切换软件,统一平台。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于2011年成功将非税收入、援建资金、政府采购资金等账套切换至金财工程核心业务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软件单机核算带来的诸多问题。金财工程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用友软件公司及中科软公司等强大的技术支持下,系统功能更加全面,管理更加科学,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各个账套在统一的平台中独立运作,但在授权不同用户使用下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能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报表、账簿等形式的多样化。

2.操作简便,效率提高。账务处理系统是会计核算的核心,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各个会计岗位将原始数据集中输入系统,系统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审核并记账后根据所需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各类报表,改变了原来需人工将数据导入预先设计的报表固定格式中,多次复核才可制成报表的状况,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系统对数据的核算实现自动化、准确化、科学化及全面化,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联机操作,信息共享。在同一平台下,同一用户可在不同账套间进行切换,不同的授权用户可随时获取所需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账务系统与其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共享编码方案、会计科目等基础数据外,还可向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及传递数据等,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数据共享。

(三)深圳市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不足

1.重视会计核算功能,忽视会计管理决策功能。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及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电算化可利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资料,再结合其他数据形成管理数据库,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分析计算后形成有用的预测、决策依据。但一直以来,会计工作侧重于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及事中的控制却得不到重视,尚未实现真正的会计电算化。目前,深圳市对于管理会计的可操作性及规范性仍未有相关规定,管理会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2.财务软件的局限性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对会计信息系统一体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包括在深圳市财务软件公司数量众多,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即使在同一行业各单位使用的也不尽相同。不同软件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模块划分等的不一致,导致数据查询不便、数据在软件间的转移无法实现,同时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财务检查、资金监管等;财务软件多侧重于会计核实方面,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预算、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功能仍未完善,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财务软件在会计数据的安全性方面仍未采取有效措施,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数据安全将受到威胁。

3.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电算化下的会计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包括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及掌握一般性故障的排除、纠错方法等;开发人员除了熟练掌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外,还应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熟悉会计数据流程等。因此,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更新其所学知识,以满足电算化会计发展的需要,这是会计电算化下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深圳市会计电算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1.会计电算化将向“核算、管理及决策一体化”发展。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主要以会计核算职能为主,多数只是对手工记账的代替。会计核算是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及决策等的重要前提,随着现代化管理的多样性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会计电算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而需向更高层次发展,会计核算职能将被突破,会计电算化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这是深圳市会计电算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软件开发方面,应站在数据高度共享及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角度进行开发,软件应具有事前预测及决策,事中规划及控制,事后核算及分析一体化的功能,从而为深圳市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会计软件标准将得到统一及规范。市场需要标准,标准规范市场。会计信息化市场迫切需要标准的统一。但在短期内,完全依靠市场行为实现标准的统一是不显示的。因此,目前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标准,并由多家龙头企业参与,才有可能实现标准的统一。同时,随着法律法规手段等的进一步完善,提高软件质量管理及加强商家售后服务,最终实现会计软件的标准化,不同软件间能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会计软件的质量。

3.会计电算化将造就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推动企事业单位等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构筑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等,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及培养都将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贯彻人本战略,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普及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知识,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做好铺垫。④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精通会计业务知识及数据处理流程。作为会计人员,需精通会计业务,熟练运用会计知识,熟悉会计电算化账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及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的传递关系,否则,会计电算化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核算型会计软件,通常由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等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由各个模块构成。会计人员通过模块操作,实现记录会计事项、加工会计数据,最终为决策者提供会计信息,而实现这些操作也要求会计人员需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掌握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保障软件使用安全。会计电算化下的计算机人员也需熟悉会计数据的处理流程,会计软件的安装、管理及数据备份等工作,能正确判断计算机的故障原因;熟练运用工具软件如杀毒软件等以保障会计数据的安全。

注释

①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119。

②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月:191。

③刘其生,姜军主编.会计电算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2。

④杨桦主编.会计电算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31。

参考文献

[1]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刘其生,姜军主编.会计电算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3]杨桦主编.会计电算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4]崔纪利,宋磊.对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

[5]刘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5(01).

[6]成放晴.中国会计改革创新的试验场-深圳特区30年会计改革创新的尝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7]张辉主编.会计电算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8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就我校来说,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中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为主;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校内出纳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的课程仅仅包括出纳模拟实训,因此,大多数财会专业及电算化专业应在最后一学期或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

(二)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国家的财经法规和税收政策,以及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会不断修改、增加、更新。会计电算化课开设的时间较晚,学生已学习的法规和制度、准则,有的已经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课程往往跟不上国家政策的变化。

(三)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该门课程的设置原理及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收到良好效果。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还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找出其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善。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具体软件,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因而给电算化的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设置不规范。电算化教学现状和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矛盾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矛盾的集中体现。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三)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而老师们还是采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

三、应进行的改进

(一)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基础

1、分散实践课程。分散实践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和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

2、改变实训方法。首先,改变把传统的手工会计流程实训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单独分开进行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到编制基本业务的会计报表,每一个会计操作流程先进行手工会计处理,随后进行电算化会计处理;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实际的会计资料带到学校并稍作修改用在课堂上,使同学们通过真实的数据操作模拟,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

(二)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学生的就业考试考评需要,从培养学生业务技能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经常性修订,增加专业选修课和专业特色课(比如预算会计),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内容,开设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走出校门,到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动向,适时调整好专业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的动态化。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范文9

关键词:集约化;供电公司;会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财务集约化、信息化的背景概述

财务集约化是企业集团提高财务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集约经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注重效率和效益。供电公司财务集约化围绕“五集中”、“六统一”对业务流程和标准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近年来,财务信息化工作以支撑财务集约化管理为核心,以“财务业务横向融合、财务管理纵向集约”为目标,以巩固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应用、推进集成为重点,全力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全面建成“横向集成、纵向管控”的一体化财务信息工作平台,信息化成果突出,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务发展,促进了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随着供电公司体系变革不断推进,外部监管要求日益增强,财务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日益重要。

二、财务集约化、信息化背景下供电公司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供电公司内控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供电公司风险内控工作主要基于部门职能为主的业务垂直管理,跨部门、跨业务端到端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全面建立,缺乏覆盖全公司统一的内控执行标准和评价标准,专业化的风险内控信息系统尚未全面建成。公司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会计从业者无法按照制度实行监督职能,使公司的监督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整体效率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财务与业务横向融合程度不高,部分业务信息还未与财务集成联动,前端业务系统数据质量仍然制约着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薪酬、电价、工程、资产等业务管理报表部分信息不能自动取数,“一键式”报表覆盖范围和功能有待拓展;年度决算审计时间过紧,决算审计的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存在部分报表格式变动频繁,不利于连续、系统地开展财务分析的问题。

(三)标准流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进一步优化。标准流程的业务覆盖不够全面,统一的跨部门流程尚未建立,部分标准流程的设计还需优化,存在节点多、流程长、效率低,或者设计、描述不够详尽等问题。标准流程的维护机制尚未建立,流程调整与标准流程库更新可能脱节。

(四)财务分析的效率、效果有待增强。基础数据薄弱,部分专业数据积累不足,部分信息不能跨业务联动互用,数据信息的相关性、易用性、时效性不足;体系创新性不够,分析内容偏重于传统的财务情况和成本分析,分析方法局限于历史比较、单位比较,各种成熟的未来趋势分析等模型应用不多;薪酬、电价、工程等财务分析深度、广度不足,前端业务信息的利用和加工不够,对公司投资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专题分析不足。

三、财务集约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供电公司会计管理的策略

(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建立会计核算办法动态调整和的机制是加强供电公司会计管理的基础,应根据国家会计准则、外部监管和公司业务变化等,建立会计核算办法的动态机制,及时各项补充规定和解释说明,增强会计核算办法适用性。其次应制定公司原始凭证规范化管理意见,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重要的外部原始凭证进行电子扫描,对重要的内部原始凭证统一格式并固化到系统和流程中,提高原始凭证的传递效率,支撑重要原始凭证的追溯查询和在线审核。

(二)优化会计集中核算。研究按照业务属性为公司设置会计科目体系,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与披露要求,精简归并下级会计科目,将管理信息标准逐步从会计科目体系中剥离,净化会计科目。同时提高“一本账”结账的时效性,根据供电公司具体情况完善结账流程,通过制度规范来保证实现会计“一本账”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决策价值性,提高供电单位结账效率。将会计核算规则嵌入业务系统,简化会计记账过程,推进财务业务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核算规范化、自动化水平。

(三)创新优化报表编审模式。固化报表格式以及勾稽、取数、运算关系,提高不同期间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明确披露内容和审批程序,提高披露信息的针对性、合理性。强化日常财务审核,消除风险和问题的诱因,避免各类问题在决算审核过程中的集中呈现。

(四)持续优化财务管控标准流程。依托财务信息化建设,优化现有标准流程,细化部分管理流程,优化部分运转低效的流程,结合新增业务需求和功能需求变化更新部分流程,扩大覆盖范围,将衔接紧密的业务环节逐步融合进财务标准流程,确保标准流程适用性。创建财务管控标准流程手册,明确与标准流程相关的系统操作细节,建立标准流程与系统手册相互索引,便于标准流程更新、维护与使用。

四、结束语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推进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依靠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会计管理,通过提高经营要素质量、增加要素含量、要素集中投入以及调整要素组合方式等使财务集约化增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萍.浅谈如何加强电力企业会计核算[J].财经界,2012(22):17-18.

[2]段浩英.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