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技术学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4-01-16 16:12:13

教育技术学现状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新的科学技术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还对当今的教育、交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教育方面,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加深,信息技术教育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教育部门也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开展普及信息技术化教育。本文就针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年龄都很小,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我们知道想要他们学到太多的专业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但为什么国家教育部门还一直要坚持发展我国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呢?因为,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存在的意义,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让他们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不仅对他们现在的知识储备有帮助,而且,在当今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还可以为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做好信息技术方面的铺垫。第三,国家有意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当中,有目的的培养我国小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观。现代信息社会的信息犯罪时有发生,必须要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

二、国内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走访了许多小学校园,通过调查、问卷、沟通等方式了解了许多关于我国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极其问题。其中在调查走访中提到的最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因为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与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

在走访当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在城市小学信息化教室,内部不管是环境还是设备条件都大大的超过我在农村调查中所见过的学校。让我较为震惊的是,个别农村信息教育的电脑设备仍然是一些早已淘汰的大头电脑,而且键盘、鼠标、显示屏有些都还存在无法使用的现象,这让我对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感到担忧。

对此,我觉得改善农村信息教育的基本办学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标准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将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先后实施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等工程项目,带动各地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着力改变农村学校面貌。

(二)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辅助引导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经过调查显示,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说,在走访调查中,我发现个别学校存在启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给学生上课,这充分的显示学校领导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这种错误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太强的对事物分辨的能力,如果学校聘用的所谓的信息技术老师在思想、行为上有明显的缺点,这将对学生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对于我们整个教育来说得不偿失。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对老师入职前的审核,最基本的要考查其是否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其次,我们还不能一味的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更看重老师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意识,在人品素质上严格把关,杜绝一切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事物进入学校。

(三)课堂教学内容不达标等问题极其对策

在这次的走访调查中,我还发现周边学校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够重视。主要是学生年龄偏小的原因,导致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要求不够,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没有要求的现象。这样的观念也导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投入不够,细心度不够,引起高耗低效等不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有不少老师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语文和数学课。

例如,在一次听课中,一名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转换中英文输入,正要问老师的时候突然下课铃声响起了,他的问题还没有提出来,电脑就由老师主机掌控了。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老师对计算机教育的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够落实,不达标。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召开计算机教师会议,明确提出要求,信息技术不得被其他学科教师占用、不能忽视小学生计算机教学。再者就是加强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的落实,可以通过对生课后适当的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然后后根据所了解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样可以从实处抓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发展方向。真正的提高我国小学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因为学生整体年龄偏小,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所以,作为师资人员我们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为祖国的花朵做好把关。在不断推进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趋势,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这样才不至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走入误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教育的学习人与实践人,为祖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我们要走的道路还很漫长,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慧敏.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微[J].小学科学:教版, 2016(1):38-39.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信息安全技术 教育现状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教育事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型,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以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职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中职教育中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受到教育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水平,则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目标,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计算机教学,力求培养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优秀人才。学习此方向的学生未来主要是从事于一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应用信息等方面的工作,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根据信息安全技术岗位的职业特点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立健全的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体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质量。

2 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中职学校西悉尼安全技术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结局。其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并未意识到加强学生实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未能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信息安全技术教学过程中,实训环节较为薄弱,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另外,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所选择的教材并不合适,在教材中并未突出职业性的特点,缺乏对学生职业方面的讲解,未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以致于学生日后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状况。教师团队的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师未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新时期下,我国所制定的信息安全技术教育考核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其必须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束缚,丰富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稳定而长远的发展。

3 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1)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高效率的实训教学活动

中职学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中院校,其具有一定的职业性,是一种以职业为基础,重视技能的教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实训课程,不可只在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状况,应当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教学,将实训课程作为能力提升内容,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训技能更符合中职教育的目标。首先,教师应当适当的调整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训课程的比例,应当适当的加大实训课程的次数,所占比例不可低于百分之四十。另外,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据此说来制定合适的实训课程教学计划,针对信息安全技术的课程内容来安排教学进度,并列出实训课程一览表。其次,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安全技术学习条件,学校应当提供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课程的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地改进,相关软件和硬件都在升级,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快,因而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应当完善计算机设备,优化计算机资源配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训学习效率。

(2)选择合适的教材,壮大教师团队

为了保障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其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渠道,为此所选择的教材一定要符合标准要求。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能够体现出职业技术的内容,既要包括职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的内容,还应当涵盖职业技能等内容。在选择信息安全技术教材的时候要确保其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自主进行教材编写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教材体系。教师应当以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下转第83页)(上接第81页)特点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编撰合适的教材,以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后更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未忽视教师的辅导作用,教师的素质也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以壮大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活动,或是社会的生产活动,都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先导,教师更应当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技能,可让教师前往实际部门工作中体验,以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让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阐述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建立健全的教学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考核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教学考核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将笔试考核的方式转化为实际操作考察。因而,可以将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学的考试模式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察,另一个部分则是让学生上机操作,将实习也作为评估学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去参加计算机信息技术全国性考试,考取与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将其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之一。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愈发重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关注。为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中职信息安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的教授,还应当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保障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职计算机教育中信息安全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241-242.

[2] 林诚,黄英华.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2012,43:152-153.

[3] 郭婷婷.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信息技术

在学校的所有学科当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加入时间是最晚的,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和素质教育结合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少少的几年就已经变成现代学校当中极其普通的学科。为了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学校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的课程。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不包括在入学考试系统,所以各学校对它都不是很重视,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备配备不足,很多学校机房里的电脑都显得陈旧和老化,硬件设备继续更新。由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作者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为此针对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所面临的问题和方法发表一些意见。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施配置不平衡

现如今,虽然有许多的中学已经配置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但城市和农村学校的设施分布不均,导致质量和数量方面的差距也更大。一些条件不好的学校至今还没有设立专用的机房,造成教学过程中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得到有效开展,没有实践应用的信息技术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学生仅仅靠想象是不能理解的,这样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2、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信息技术不是考试科目,并且师资配备上学校也不能完全把握教师的来源,以至于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素质不能得到保证。同时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教师自己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降低,培训等在职提高的措施很少应用,因此时间长了,难免导致知识落伍、教法落后等专业不低不高的现象。与此同时,许多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也不是专业的,他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也不深,因此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还不实际上机操作,这也使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

3、信息技术教育缺乏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也逐渐的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许多中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与高考科目相比,学校和老师对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不够重视,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课程中还是属于附属学科,而信息技术的老师在学校的地位也处于下等。

二、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准备,有效实施

(1)了解学生。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指引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有趣的新鲜信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兴趣,这些都是教学任务的基本。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基本利益出发,在上课前,更多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进而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2)解读教材。除了要理解学生教师还要深知教材,理解教材,老师只有做到这样才会使课堂效率上升,而且只有认真的剖析教材,教材才能为我所用,发挥其作用,让所有的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所学的重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去扩展一下教材之外的内容。

(3)确定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新的整改内容积极开发教学目标,准确做出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更能实际操作,而且还能帮助老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每节课都能圆满的完成任务。

2、构建情境教学,突出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的关键是素质教育,我们在所有的教学中都掺入了素质教育,因为我国在进行教育改革时把提高全民教育作为重点,首先就是从青少年着手。有人曾经说过:“如果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化学反应,要想使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提高,就需要添加‘催化剂’,而所谓的催化剂就是情感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同样应该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同时需要注意怎样开展素质教育才是有效的,并不是夸夸奇谈,让学生感到无聊。很多的老师在素质教育这一块,总是把情感教育搞得特别虚伪,讲一些夸大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但学不到什么东西还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因此,改变素质教育的方式不要太单调,很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且他们还会对此做出体会和感悟。如:在学习制作网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他们想为父母做的东西,他们会乐意至极。

3、学生对知识梳理和巩固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还有信息知识每天都在大量的更新中,因此,老师如果只是讲讲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的能力不会有提升,所以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我们还要教学生怎样学习,要想学好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然后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样一来,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实现对旧的知识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学改革是老师们茶余饭后所谈论的话题,因为教学改革是现今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长于发掘问题、认真对待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改善课堂教学,有效的完成信息技术教学,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不断的创新,才能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向更高的高度迈进。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教育事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型,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以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职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中职教育中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受到教育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水平,则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目标,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计算机教学,力求培养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优秀人才。学习此方向的学生未来主要是从事于一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应用信息等方面的工作,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根据信息安全技术岗位的职业特点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立健全的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体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质量。

 

2 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中职学校西悉尼安全技术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结局。其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并未意识到加强学生实训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未能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信息安全技术教学过程中,实训环节较为薄弱,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另外,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所选择的教材并不合适,在教材中并未突出职业性的特点,缺乏对学生职业方面的讲解,未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以致于学生日后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状况。教师团队的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师未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新时期下,我国所制定的信息安全技术教育考核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其必须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束缚,丰富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稳定而长远的发展。

 

3 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1)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高效率的实训教学活动

 

中职学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中院校,其具有一定的职业性,是一种以职业为基础,重视技能的教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实训课程,不可只在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状况,应当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教学,将实训课程作为能力提升内容,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训技能更符合中职教育的目标。首先,教师应当适当的调整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训课程的比例,应当适当的加大实训课程的次数,所占比例不可低于百分之四十。另外,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据此说来制定合适的实训课程教学计划,针对信息安全技术的课程内容来安排教学进度,并列出实训课程一览表。其次,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安全技术学习条件,学校应当提供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实训基地,加强对实训课程的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地改进,相关软件和硬件都在升级,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快,因而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应当完善计算机设备,优化计算机资源配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训学习效率。

 

(2)选择合适的教材,壮大教师团队

 

为了保障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其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渠道,为此所选择的教材一定要符合标准要求。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能够体现出职业技术的内容,既要包括职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的内容,还应当涵盖职业技能等内容。在选择信息安全技术教材的时候要确保其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自主进行教材编写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教材体系。教师应当以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下转第83页)(上接第81页)特点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编撰合适的教材,以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后更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未忽视教师的辅导作用,教师的素质也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以壮大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活动,或是社会的生产活动,都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先导,教师更应当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技能,可让教师前往实际部门工作中体验,以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让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阐述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建立健全的教学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考核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教学考核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将笔试考核的方式转化为实际操作考察。因而,可以将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学的考试模式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察,另一个部分则是让学生上机操作,将实习也作为评估学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去参加计算机信息技术全国性考试,考取与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将其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之一。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愈发重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关注。为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中职信息安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的教授,还应当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保障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中职学校信息安全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5

1.1一般资料

选取南宁市18所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师、药师、注册护士、技师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18所医院包括了2所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所省级医院、2所市级医院、3所县级医院和9所乡镇卫生院。共发放问卷945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有效率99.05%。其中男265人(28.31%),女671人(71.69%);25岁以下125人(13.35%),26~35岁440人(47.01%),36~45岁247人(26.39%),45岁以上124人(13.25%);工龄5年以下262人(27.99%),5~10年228人(24.36%),10年以上446人(47.65%);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96人(31.62%),省级医院200人(21.37%),市级医院155人(16.56%),县级医院150人(16.03%),乡镇卫生院135人(14.42%);初级及其他职称476人(50.85%),中级职称300人(32.05%),高级职称160人(17.09%);中专及其他84人(8.97%),大专283人(30.24%),本科408人(43.59%),硕士及以上161人(17.2%);从事专业方面,医师376人(40.17%),药师(士)87人(9.29%),注册护士375人(40.06%),技师(士)51人(5.45%),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7人(5.02%);有执业资格者837人(89.42%),无执业资格者99人(10.58%)。

1.2方法

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历、从事专业、是否取得执业资格等。采用自行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为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2011年936名调查对象中,85.15%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14.85%没有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40.52%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少于5次,29.11%为5~9次,14.81%为10~15次,15次以上占15.56%;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内容上,选择“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新成果与新进展”、“相关法规与技术规范”、“医学人文及管理知识”和“其他内容”分别占34.04%、25.90%、23.82%、15.57%和0.67%;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形式上,选择“面授”、“远程医学教育”、“自学”、“函授”和“其他”分别占40.32%、20.35%、18.18%、8.87%和12.28%;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上,选择“单位或科室承担”、“单位、科室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承担”、“企业和社会资助”和“其他来源”分别占37.89%、30.87%、23.59%、5.40%和2.26%;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自费比例上,不用花费任何费用的占8.53%,花费比例为20%以下的占19.57%,花费比例为20%~50%占21.46%,花费比例为50%~80%的占9.28%,花费比例为80%以上的占41.16%。

2.2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

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调查对象中,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持“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占49.44%、48.31%和2.25%;对继续医学教育形式持“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占48.68%、48.56%和2.76%;对继续医学教育安排时间持“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占39.52%、53.58%和6.90%;认为个人承受的继续医学教育经费“合理”、“一般”和“不合理”者占34.00%、50.56%和15.44%。

2.3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因素

此问题为多项选择题。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因素前两位为时间安排(30.04%)和费用(21.33%)。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在继续医学教育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2,P<0.05)。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和费用,而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费用和单位是否要求。不同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在继续医学教育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63,P<0.05)。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费用和内容,而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费用和单位是否要求。2.4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有35.22%的调查对象选择“面授”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选择“远程医学教育”、“自学”、“函授”和“其他”者分别占26.30%、19.67%、17.04%和1.77%。有36.60%的调查对象选择“新方法与新技术”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从事本专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培训”和“其他内容”者分别占36.27%、26.18%和0.95%。对个人承受的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比例,选择“不用任何花费”、“20%以下”、“20%~50%”、“50%~80%”和“80%以上”者分别占52.78%、40.06%、5.45%、1.18%和0.53%。

3讨论

3.1积极推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是适应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继续医学教育的环境将从教室逐步转移到工作环境中来,继续医学教育的策略和学习工具将以卫生技术人员的能力提高和患者结局为导向。通过远程医学教育,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使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解决了过去仅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得学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学习经费和时间。因此,各级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举办单位要积极推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要制订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准入和评估标准,规范项目的适用范围和学分授予标准,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3.2按需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工作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其用于医疗实践中。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举办单位要根据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知识层次、结构的不同精心安排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医学院校应当利用其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领域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紧密结合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开设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和项目。要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宜性、协调性和有效性,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

3.3多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继续医学教育属于多重行为,即国家行为、单位行为、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多重行为需要多渠道出资。因此,应积极争取多方投资继续医学教育,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政府和医院需根据不同培训项目,适当调整各方的出资比例,引导和鼓励个人承担一定的培训经费满足自身学习的需求。医院不但要强化现有相关政策的落实,更应切实完善经费保障、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接受商业资助的有关政策,规范商业赞助行为。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资金使用和评估机制,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经费落到实处。

3.4完善继续医学教育评价与监督机制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继续完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监督管理机构,对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机构和提供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项目进行认证和评估,实行对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动态监测。医院应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医务人员年度考核、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职业再注册等紧密结合。使卫生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身教育,才能终身执业”的观念,真正把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转变成自觉的行动。随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开展,需要针对不同评估对象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避免单一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庞杂,无法反映和甄别真实情况的弊端。未来应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开发更多的工具帮助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自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6

论文关键词: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现状,趋势

一、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技术学是从最初的视听教育和影视教育演变发展而来,军事教育技术发达国家,如美、俄、德、印等国,在长期的军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中,依据军事教育技术发展规律和本国的实际条件下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既符合普遍规律又反映本国实际的学科建设模式。美国是发祥地、前沿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经过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等几个阶段,直至20世纪末提出的e-education,e-learning。但美军并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教育技术这一概念, 美军优化军事训练的多数技术是按照“先军后民”的思路来发展的,其专业性和军事特色都非常明显,教育技术在军队也有应用,但多集中在军队院校教育领域。因此, 美军军事术语中没有“Milit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或 “Militar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一词,而只有“Military Training Technology”一词,直译为军事训练技术,其专门的军事训练技 术 网 站 (military -training -technology.com)[1],主要倾向于介绍军事训练领域中尖端的模拟仿真技术。美军将“斯巴达军事教育技术模式”与“雅典军事教育技术模式”创造性和结合而形成的院校、部队相结合的军事教育技术模式;俄军则实行基础专业贯通、指挥技术结合的军事教育技术模式;这些模式都以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战争需求为基本着眼点,以信息网络和大数据为关键进行军事教育和学科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从1983年开始创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从对媒体研究角度来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以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等媒体为研究阶段;再至90年代初,以电视、录像为研究方向;之后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研究阶段。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地方高校已设立60多个教育技术硕士点、5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部级重点学科,师范类院校90%以上组建了教育技术系,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

军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已有近20年发展历史。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初步发展阶段,电化教育初见成效、电教设备初具规模、电教教材制作逐渐正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为全面建设,协调发展阶段,在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年实施正规化学历教育;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深化应用和改革发展阶段,在部队和院校的应用全面推开,1992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招收第一批电化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创新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进行了教育技术设备的数字化建设,加强了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启动远程教育试点。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开始与地方联合培养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学科建设进入普及发展新时期。2001 年 10 月,总部举办了全军教育技术管理干部集训,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由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转变,由一般教育技术向军事教育技术转变”的发展思路,指明了军队教育技术工作发展的方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军事教育技术”这一专有名词,并明确提出要在未来军事学学科体系中的军事训练学一级学科下,构建“军事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的要求,成为军事教育技术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和转折点。此后,军事教育技术工作者完成了 “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等重大理论课题,出版了《军事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技术学教程》等系列专业教材,初步构建了军事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2003 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首次招收军事教育技术方向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军军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军事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一个重要方向,军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军事教育技术逐步成为军事教育训练主体的一部分。

二、发展趋势

军事教育技术已经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基本手段,成为军事训练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军事训练创新中发挥了积极有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方向必须与部队建设实际需要紧密联系,把提高军事教育训练的水平和质量、为部队提高战斗力服务为现实目标。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1)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如定义域范畴、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绩效技术与应用等;(2)教育信息管理,包括政策与法规标准、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规律等;(3)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教育应用研究;(4)网络化技术应用;(5)教育训练媒体开发与应用等。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军事训练的复杂度急剧增大, 借助科学技术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益,科技兴训,科技练兵,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 部队训练对技术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客观上要求军事教育技术必须由院校教育领域向部队训练领域深入拓展[3]。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军队教育技术工作者逐步意识到,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作为军事教育技术的作用对象,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部队训练活动的对抗性、协作性、强制性等特点非常鲜明, 相应地使得军事教育技术在部队训练中的应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结束语

在当前我军大力推进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形势下, 军事教育技术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重心适时转向部队训练领域,军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将努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中的军事教育技术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将得到广泛应用,训练信息网络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大数据运用将更加普及、信息系统研发和训练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和运行管理将得到规范和加强,学科信息化建设水平将得到层进式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乐,袁艺.对“军事教育技术”名称的思考和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0,5(205):29-32.

[2] 张红,肖卫东等.对后勤指挥学院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探讨[J].后勤指挥学院学报,2007,3(92):90-93.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7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时策;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现代信息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技术概念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韭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教育开始从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方向转变。伴随其中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适应角色的转变,教师就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素质。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部2000年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到2005年全国所有初中,2010年所有小学都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l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界定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标准。

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o学时的培,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到2007年诖全国大多数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为完成这一任务,全国自上而下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1对教育技术概念认识模糊。积极性不高

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成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2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水平偏低

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同。网络条件不一样,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学校即使有了电教设备,缺乏后续资金,电教设备也只是摆设,发挥不了作用。目前很多地区的培训师资水平本身就相对滞后。且存在培训时间短等因素,从而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1.3教育技术能力基础水平不平衡.且分属不同的学科

被培训的人员中有一些基本没有怎么接触过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而有一些已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熟练的使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有一部分则干脆就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因此,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又分属于不同专业,这些都加大了培训的难度。

1.4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于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1.5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有地方高校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2应对措施

要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根据其实际需求,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和完善保障体系,使其从思想上摆脱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给现代化教育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2.1开展调查研究.分层培训

对中小学校受训教师发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情况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以便对当前中小学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掌握情况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然后把问题汇总.再对那些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菲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

2.3以受训教师为中心,关注受训教师需求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2.4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为了对全体教师,尤其是不同地域中小学教师必须进行集中、分批、必要、实时的跟踪、培训、指导,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建立相应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站,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各校间、各地区间的培训交流和协作,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8

[关键词] Web2.0; 数字布鲁姆; 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而Web2.0工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工具不断涌现,Web2.0 逐渐从“潮流”成为“主流”。此时,我们有必要通过Web2.0工具应用现状透视教育改革的广度与深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道,“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大学本科生及以上的网民数量从11.4%增加到11.7%。”。[2]有“数字土著”[3]之称的大学生群体成为网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信息素养高、使用网络频繁、利用网络效率高等显著特点。[4] Web2.0时代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具有“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和过程”[5]的专业能力。由此,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使用Web2.0工具的现状不仅对完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二、术语、方法及过程

(一)术语

回顾应用软件的发展历史,无时无刻不体现出隐喻的思想,如e-Learning环境的隐喻、e-Learning学习平台的隐喻等。[6]隐喻是借助过去已经熟悉的事物,认识和理解当前所面临的全新事物的过程或手段。[7]我们可以说:Web2.0工具就是Web2.0软件的工具隐喻。这里的“工具”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有形的、真实的工具,是学习者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用来查阅、辨别、整合、配置、操作的数字化制品。Web2.0工具不同于社会性软件,前者偏重于工具性特征,而后者偏重于社会性特征。因此,Web2.0工具包含博客、社会性书签、微博、维基等技术开发的学习工具、个人空间、学习社区等。

虽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传统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泛在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已不能很好地解释有Web2.0技术和日益发展的普适计算技术融入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8]2001年,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L.W.Anderson)和其同事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出版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一书,将原来的“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等六个认知目标层次变为识记(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sing)、评价(Evaluating)、创建(Creating)等六个认知目标层次,并将其称为布鲁姆数字化分类学(Bloom’s Digital Taxonomy)或布鲁姆修改版的数字化分类学(Bloom’s Revised Digital Taxonomy)。[9]2009年美国教育专家Michael Fisher 构建了三角形框架的“数字化布鲁姆”图示。[10]之后,他又将其修改为平行四边形架构的“数字化布鲁姆”图示,将25种Web2.0工具分别放入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等六个教育目标层次之中。这些信息化工具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特点,它们因情景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而成为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工具。[11]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初步访谈以及个人学习经历的基础上,参照三角形框架的数字化布鲁姆图示和祝智庭教授团队构建的中国版“数字化布鲁姆”,编制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的现状调查问卷”(/jq/1003146.aspx)。①该问卷包括两部分,共有27个题目。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题,包括性别、学校、年级、是否学习过Web2.0工具相关课程;第二部分依据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等六个层次设置题项,共23个题。②在确定选项的过程中,尽量囊括较常用的Web2.0工具,并将这些选项放在靠前位置。

(三)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是全国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本研究问卷设置为网络问卷,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发放问卷:(1)通过笔者的博客、人人网、微博、QQ群等Web2.0工具;(2)通过同学的Web2.0工具;(3)通过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Web2.0工具。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方式,既能保证调研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又能体现六度分割理论和研究本身的实际价值。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9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业是每个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深入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有助于我们正确定位就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从而为自己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在众多高校发展起来。然而,基于一个大的培养目标模块,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实际技能与社会需求脱钩。因而从现实出发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就业现状显得十分必要。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透视

1.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的发展

截止2005年5月,全国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近80所是近几年开办的,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的有38所,博士点5所。到2008年底,全国设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00多所,遍布在师范、理工、农林、医学和综合性大学等多种性质的高校之中。这些数据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

2.学生就业去向

从省内几所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近3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以下几类: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电教馆、广播电视台、教育类软件开发公司等部门。具体从事的工作有:

高等院校:(1)从事教育技术学课程的理论、实验及实践课程的教学;(2)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校园新闻制作、多媒体教室管理。

中小学校:(1)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远程教育教学指导;(2)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兼作信息技术服务。

省市县电教馆:(1)资源建设;(2)技术服务;(3)教学培训和研究。

广播电视台:(1)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前期拍摄、后期编辑;(2)文稿编辑、组稿、编稿。

教育类软件开发公司:主要参与软件开发、软件售后使用培训等。

3.学生就业形势

有调查显示,2005年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平均仅在50%左右,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工作难找”形象地描述了当前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困境。经历了几年时间的调整,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的岗位也逐渐趋于饱和。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剧增,就业岗位萎缩,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时仍未落实就业单位,部分学生则选择了考研作为暂时缓解压力的方式,还有一些则从事与教育技术无关的工作,如市场营销、行政文员等。

二、造成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的原因

1.专业办学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技术是一门交叉性质的边缘学科,突出体现在教育性和技术性两个方面。在这样的一种办学思想指导下,一些院校没有深入分析当地的需求,而盲目的参照兄弟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只为办专业而办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包括教育技术理论、心理学,也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多方面。不可否认这种“宽口径”给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广泛的渠道,但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尴尬局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涉及的广泛性,造就了本专业毕业生这样的一种心态: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对的优势。例如和师范类相比自己更加擅长信息技术,而比起计算机专业学生更懂教育,因而普遍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由于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存在,使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看待就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焦虑,影响其身心健康及择业。

三、改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措施

1.社会需求应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指挥棒

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拓展未来,努力培养出一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是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专业人才。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才能使本专业越办越好。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应用技术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专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过去那种“万金油”式的全能人才已经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也应该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细化分工,使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瞄准实践中的某一领域工作的具体需要。例如,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征分析来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得到锻炼。

(2)适应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武利成和古忠民老师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调查访问了15所高校、34所中小学、5家教育类软件开发企业和一部分接受教育技术类毕业生的单位,调查分析结果是:在所有的单位中共需求博士毕业生5人(约占总需求人数的14.7%)、硕士13人(约占总需求人数的38.2%)、本科生16人(约占总人数的47.1%)。可见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学历的要求正在逐步向高学历转变。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应着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储备。

2.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做的

(1)注重提升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每个人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才会在实践中做到得心应手。其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能力结构,明确自己毕业后想向哪方面发展。清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要注重其他方面知识的涉猎。

(2)转变择业观念

本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普遍偏高,都向往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各级电教系统,一方面不愿去中小学一线教育领域,另一方面不愿去教育落后的地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本专业的就业,造成了本专业所谓的“生产过剩”。更多的时候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就业心理造就了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转变自己的心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相信到基层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与此同时,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以积极的心态向社会营销和推荐自己,这样才会为自己创造更多地就业机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今天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去关注本专业的就业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我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

[2]王润兰,王跃生,黄金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6-29.

[3]赵光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良分析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社科版).2004(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