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4-01-19 16:09:11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段;诗歌教学;研究

在声讯时代,大部分与流行、时尚相关的文化内容,都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生命、本质等无关,甚至是背道而驰。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质量,是有效措施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诗歌教学提出了要求和标准,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进行简要阐述:

一、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概况

(一)小学语文低段诗歌内容

诗歌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占38%,包括童谣、古诗、儿歌、识字歌等,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段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帮助低年级学生认字的识字儿歌,有描写风景的词串,有风趣幽默的绕口令,有韵律优美的古诗,这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并且,寓意深刻,具有教育意义。

(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的特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刚进入校园,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好奇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诗歌选编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此,小学语文低段诗歌的特点:一是趣味性,如《影子》、《比尾巴》等诗歌,可以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二是音乐性,如《望庐山瀑布》,给学生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从画面和声音上都充满了音乐性;三是时代性,教材中的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学习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经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诗歌不太感兴趣,只要在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上,甚至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诗歌没有实用价值。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为:教师虽有教学实践经验,但文化底蕴有所欠缺。教学理论不够系统,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受应试教育影响,诗歌教学仍以解释字词、默写为最终目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使用传统的“老三套”,即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缺乏形式多样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提不起兴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仅是浮在表面,记得快,忘得也快,学生难以体会诗歌的感情,不能将诗歌的学习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语文低段诗歌教学策略

(一)转变诗歌教学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仅关注教向更关注学转变,对于教材也要有新的认识,教材仅是教学参考的例子,而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制定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低段诗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朗诵儿歌、歌谣、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以此目标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二)《识字歌》的教学策略

《识字歌》占了低段诗歌教材的很大比重。《识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昆虫、植物、气象的儿歌,如《昆虫歌》,有节奏明快、内容新颖的,如《拍手歌》,有讲述古代神话的,如《成语歌》等等。《识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

《成语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以上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汉字、理解含义、正确书写、灵活运用。实现这一目标不能操之过急,可以识、写分步,先多认少写,这样有利于提早阅读。学生在认字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使用拼音和字典。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如做组字、组词游戏等。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古诗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古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在进行古诗的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诗文含义,以往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讲解古诗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即使理解字词意思,也难体会诗文情感,借助课文插图,能够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插图中品味古诗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片发挥想象力。

(四)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儿童诗一般短小有趣,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反映人物事迹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有体现关爱家人的《看电视》,反映家乡新貌的《小小竹排画中游》等。因为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儿童诗较容易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情感,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入情、入景,充分体会诗歌的情感因素。此外,要让学生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多发表见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给予适当指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给学生搭建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

三、结论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为范文,进行低段诗歌教学的研究,重点论述了《识字歌》、古诗、儿童诗的教学策略。观点尚不成熟,需要笔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任运昌.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0.08:13-18

[2]语文课程标准目标[M].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64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

一、前言

一直以来,古诗词文化在我国历史潮流中都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古诗词逐渐加入语文教学内容中。如今,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以朗读来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具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句意唯妙唯俏,值得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法,读懂句中词语的含义。比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四句诗词的含义简洁明了,使朗读的学生一目了然就能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幅景象,“蓬头稚子”指的是可爱、懵懂的孩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在实际生活中诗人对垂钓儿童的形貌不加粉饰,描绘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生动形象。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诗人只是为了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教师应该利用诗人对人物的刻画与描绘,来向学生传达出古诗词的意境美。

2、营造古诗词情景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能够表达诗人对现实事物的寄托和赞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句子中所要描绘的画面,把学生代入画卷,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人以一个“望”字贯穿全文,“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在近处观望所看到的景色;“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通过眺望所引人遐想。虽然都是描绘望中景象,但差异却又各有千秋。近景唯美、别致;远景迷蒙、绮丽。通过诗人的描绘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流连忘返。

3、通过整体阅读解析作者情感

中国的大部分古诗词都能直接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思想、灵魂,小学语文教师要掌握好古诗词诗句中的要点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与理解能力,因此可以采用整体阅读分析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刻画出太阳的光芒普照到千家万户,用“”表现太阳升起时光芒万丈的景象,象征着前景具有无限的光明与美好。“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相扣,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这首诗主要刻画了一幅新年元旦佳节喜庆、欢快和万象更新的生动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4、名句赏析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我国的诗词种类繁多,其内容既涉及言志、抒情、咏物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进行解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词交流互动之中。比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于谦既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这首咏物诗的价值在于诗人每一言每一句都以石灰自喻,通过石灰来表明自己磊落坦荡的襟怀和崇高的品质。“烈火焚烧”意指使用熊熊烈火对石灰石进行炼石焚烧。“若等闲”从字面上意思是指就像做平常的事情一样,让人联想到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艰难的考验,都能够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灰石化为石灰粉的过程,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接表明了诗人立志要做一个廉正清白的人。

三、结语

我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能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化代表,又在我国历史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古诗词是古代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与寄托,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情感精神,是非常值得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普及运用。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应该重视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并实施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传递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古代历史的人文气息,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代礼田,代明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的古诗词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11).

[2]林巧燕.古诗词教学也应彰显语文教学本色[J].黑河教育.2011(06).

[3]吕冬梅.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学[J].语文学刊.2011(10).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诗词;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诗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细微处着手,优化小学诗词教育。

一、小学诗词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在诗歌教育方面也是十分重视的。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教材。小学诗词教育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诗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灿烂辉煌,古诗词更是其中的瑰宝。诗词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很多优秀的诗词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很好的结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歌家喻户晓,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歌主要描写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劳动是非常艰辛的,我国自古就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体现,生活是诗词教学的资源库。

2.强化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诗词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

二、优化小学诗词教育的措施

1.启发想象,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歌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在诗词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发散思维,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古诗《村居》中诗人用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乡村的春天的景象:在春天的乡村,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色,有人物,充满生活色彩,这是一幅美好的春天的画卷,整个古诗都是描写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欢喜。在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入境悟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词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在诗人心中涌动的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简短精练的诗词。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心底声音的流露,也是他们情感的重要积淀。在诗词文学宝库中有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诗词,有表达亲情、友情的诗词,有忧国忧民的诗词,也有表达质朴的爱情方面的诗词,这些情感都在每首诗词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教学中不应该有过多的引导倾向,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我们把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是“我们一会儿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一会儿低头想想我们的家乡”,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中表现的那份淡淡的思想之情就不复存在,读起来毫无美感可言,味同嚼蜡。事实上诗词中那些深刻的感情是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深刻地说明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即使在千百年之后,还是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除此,这些诗词中还有表现一定哲理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小学诗词教学效果。

3.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学生的心灵

古诗词精妙的语句、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习诗词,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品悟诗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总之,好的诗歌具有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语文学习内容。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育美;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而古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材料。而古诗欣赏教学则是提高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却依然存在以教师精讲为主、学生感悟为辅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不能有效地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

一、古诗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呈现

(一)呈现于教材选文中

在古诗的教材编排上,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古诗篇章数量各册语文教材编排不均衡的问题,现行多种小学教材中,有的版本因自身篇幅容量过小,一般每册教材只收集两首古诗,而容量较大的版本,一册最多也只入选四、五首古诗。

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古诗选篇标准的片面性。我国的语文教材选编一直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更大程度上是“选文”问题的

讨论。然而如何真正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进行作品的选定,一直被忽略。理论僵化的停滞,势必导致课程实践的盲目与失误。不同题材的古诗要求教师实施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阶段选用的各代诗体短小的作品,究竟属于何种选文类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教材,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考虑。而这些不同时代和题材的古诗是否就能真正让学生领悟到古诗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人文精神,也是我们备课中思索的教法问题。

(二)呈现于课外阅读中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 100 万字,六年制不少于 150 万字”。

古诗词,涵盖了唐及之后宋元明清,甚至现代以古体写就的作品,体裁上古风、乐府、律体诗、词;题材上,怀古、送别、咏诗、山水、田园;风格上,或苍凉雄健,或委婉蕴藉,或恬静浑健,或洒脱飘逸,或激愤忧郁等等。可以说是对中国中古以来文学史的一次全面检阅。唐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宋代以苏轼、陆游为座首,作品数量多,题材多。但是,由此也产生了风格单一,诗意平白的窘相。

正是这样课内外古诗教学和指导无法兼容的现状,导致小学语文教师面对教材中“课外阅读古诗”以及学生自主古诗阅读,习惯性地要求数量,鼓励多背、多记;强求质量,必须背熟、背全;追求搞懂,全部理解,忽视“顿悟”;极端搞“一致性”,违背学生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的差异性。

二、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呢?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同时,“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 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 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 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 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 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 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 是古诗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 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 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 而要靠美育。因为美育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 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 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 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了登高望远的意境。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 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关系。从有限 的时空推及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

结语: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 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 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 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 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 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学史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460 页。

[2] 段汉明(编):《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1月第 1 版,第 15 页。

[3]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7 页。

[4] 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学校审美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36 页。

[5] 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 《把整个心爱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52 页。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5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教学方式;苏教版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改强调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应该加强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作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学生古代文化素养加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充分分析古诗文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古诗文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以故事背景介绍加深学生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深入理解,就不能将教学活动局限在古诗文内容的讲解方面,还应该介绍古诗文的社会背景、作者背景等,使学生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由此,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接受特点,以故事教学的方式引入古诗文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文内涵创造条件。

例如,学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如果教师简单地从文字意义层面为学生讲解诗文中蕴含的思想,让学生感受李白的创作情感和创作风格,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无法对《早发白帝城》形成深入理解。而教师以故事教学法导入创作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李白创作此诗背景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分析,就能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诗歌的创作思想[1]。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李白创作此诗的背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心情愉悦,在折返时顺水行舟,感受到江山的壮丽多姿,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将自身获得赦免的情感以及对两岸景色的描写相结合,不无夸张和奇想,却显得飘逸流丽,无一处雕琢。李白的这种情感虽然在诗歌中没有进行明显的表露,但是结合创作背景,学生能够轻易地从诗歌的节奏中感受诗人的快乐,以及隐藏在快乐背后的点点惋惜之情。

可见,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故事背景介绍,学生的诗文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古诗文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借助想象和联想,体悟古诗文的意境美

我国优秀的古诗文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冲刷,一般都具有绝美的意境,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语言形式,更是精神文化食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认识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古诗文的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应该引发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使学生对古诗文形成深入认识,并受到古诗文中意境美的熏陶,实现个人心灵的升华。

如教师在讲解《春雨》一诗之前,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播放春雨过后万物得到润泽,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场景,让学生在画面和声音的辅助下感受春雨过后的景色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课文内容和原有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体悟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2]。这样,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能够对诗人所描绘的春雨场景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感悟诗歌意境美的同时,对诗歌的内涵也能够形成深入的理解,对学习诗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课外延伸,灵活应用古诗文

要想真正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能力,还应该适当地对古诗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灵活应用古诗文的能力,进而真正发挥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古诗文思维的培养以及古典文化内涵的强化奠定基础。

例如,在完成杜牧《江南春》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与《江南春》意境相似的诗歌,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以及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江南春》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解析,体会诗人感叹历史变迁的沧桑情感,从侧面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总而言之,小学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古代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借助对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养成古代文化素养创造条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M田春.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之索隐[J].语文学刊,2014(5):113-114.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改,是伴随着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来检验其实效的。小学生对中华民族诗词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获悉,是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重要渠道。

一、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课程特色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教材,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真实体现。教材所选诗词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可充分启迪学生智慧,扩充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面进行深入了解,对小学生魅力培养、人格塑造、情感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1.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主要和关键因素所在,也是初步了解古诗词,体悟民族精神和智慧的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更新,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的有效措施,还可以实现学科间的有效融合。

2.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探求优化古诗词教学方法,迎合小学生学习知识天性。可以从其兴趣出发,寻求一种贴近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方法,提高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以个性化教学方针,注重珍视学生感受,启迪学生智慧,淡化诗词讲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正确认知诗词背后的意蕴。以诵读和情景交融式教学活动,能让他们体味古典诗词的教学境界。

3.让小学生充分领悟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意境美,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由衷的感受诗词意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当时做诗词的文人那种曼妙的遣词造句之美。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多阅读课外诗词,从情感上升华出对古典诗词相契合的交融之美。

4.从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诗人不同情感的对比教学中,让学生品味生活意趣。在优秀的古诗词教学资源中,以优美的古典诗词,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激烈小学生的成长,启迪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也就是在现代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体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以创新性、灵活性教学方略,充分了解诗词的精神内涵,能将他们塑造成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8

一,高度重视诗词诵读教学。小学教材所选古诗词,大多选自名家名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语言凝练,深刻,隽永。所以,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诵读。因为,首先,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开始,是学习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第一步,是打开古诗词艺术宝库的钥匙。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等名篇,学生多次诵读后,不但能理解诗歌内容,也能体会到诗歌语言简洁,工整和谐的语言美;其次,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进一步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内容及形式美,是进一步深入领会古诗词意境的重要手段。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进行停顿诵读的教学。学生除了能更好的领会诗歌内容。更能体会到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春天之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后,诵读能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名篇,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帮助,还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教师在阅读中应该充分利用文本,多种方法激起和保持学生兴趣,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避免因为方式单一而学生丧失兴趣。切忌唱读。

二,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途径。古诗词的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目标及方法。小学低年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及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中年段的教学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高年段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答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受到优秀作品的影响,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目标不外乎诵读积累,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和诗文意境,进而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由此,诗文学习的过程一般为读(初知大意)---思(探究诗词内容及表现手段)---悟(感悟诗文思想内容及意境);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意境需要学生结合既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理解学习,也需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感悟形象;如教学《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春天随风飘荡的柳树展开想象。当然一些必要文学常识,修辞手法的教学也相当必要,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就需要对学生讲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一句的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重点词句是为“诗眼”集中体现了诗歌精髓。抓住诗眼就抓住了诗歌的重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如我在教学杜牧《江南》一诗时,抓住“千里”一词,莺啼、绿树、红花、村庄、城镇、酒店、寺庙等景物统统囊括其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高超的医术想象力及诗歌宏大的意境。许习白老师在教学《渔歌子》一词时,抓住“不须归”一词,引导学生领悟春江美景及诗人高远的精神追求。而罗蓉老师在教学《清平乐》一词时结合上下文 茅檐低小、大儿除草溪东,最喜小儿无赖等,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的含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适度拓展,古诗词因为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其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经历,代表作品,或者其他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如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人自身品格高洁,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的文化传统。教学杜甫《春雨》一诗时,还原了杜甫原诗《春夜喜雨》并补充了诗歌后四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而罗蓉老师在教学完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后,为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豪迈奔放的创作风格。当然,拓展应该适度。

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范文9

    一、回溯:文言诗文教学的曲折经历

    自清末语文正式设科以来,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百年的历史。百年来,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这一路走来,文言诗文教学历经风雨,几番沉浮,可谓是命运多舛。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语文教学几乎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①而且“传统教育是单科教育,单教语文,没有其他课程来和它争地位、抢时间、比高低”。②当然,那时的语文教学,是纯粹意义上的正统书面语一文言的教学(并且是以“读经讲经”为宗旨的)。文言诗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古代教育的垄断地位,一切都顺其自然,稳稳当当,没有人质疑它的合法地位。可是,在中国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状况逐渐发生了改变。先有1903年清政府“癸卯学制”,分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或“中国文学”两科,后者就成为日后“国文”科的先声。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取消了“读经讲经”“中国文字”或“中国文学”的科目名称,统一称为“国文”。此时,文言诗文仍然保持着垄断地位,教材全是文言文。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独立设科仅十几年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白话文逐渐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至此“国语”科诞生。从1922年起,国民小学一律改为语体文,中学和大学的文言教材也逐渐减少。至此,文言文的正统地位受到了白话文(语体文)的真正挑战。语文教学革新的先行者叶圣陶先生,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率先把白话文正式引入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打破了几千年来文言文一统天下的语文教学局面。随之而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生存权、价值取向以及实施路径等问题即“文言文教学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与语文教学如影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问题。而且文言与白话总是牵扯在一起,在百年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上演了一幕幕“你退我进、你守我攻”的拉锯战。“五四”新思潮来了,白话就吃香,不久整理国故之风骤起,又改为文言吃香,如今,人文思潮涌起,文言又身价倍增。几乎社会文化每产生一次风波,文白教学的主次地位就随着动荡一回。

    百年文言诗文教学几次讨论热潮的兴起,在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的几次变迁,既是它的不幸也是它的大幸。不幸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式推进,本身说明文言诗文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步入正轨,成为常态,拥有稳固的地位,致使实际教学陷入模糊混乱的盲目状态;幸运的是任何时代人们都无法真正忘记文言诗文教学,无论是处在暴风骤雨般激情燃烧的变革年代,还是风平浪静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时期,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始终没有完全抛弃文言诗文教学,这又彰显了文言诗文教学独特的价值所在。

    二、追问: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价值

    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中,古代语言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目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不少教育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夸美纽斯认为,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古代语言教育的要求应有所不同。③乌申斯基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高标准要求的古代语言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受到挑战,古代语言包含着过去时代的智慧,但现代社会的智慧则蕴涵在最新的语言中。④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待古代语言的教育问题。诚然,文言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的教学也必然面临着现代性的审视。我们既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视文言诗文为现代化的绊脚石,也不能一味怀着“眷古情节”,把文言诗文奉为至宝,称其为现代人道德迷失的一根“救命稻草”。毕竟,文言终将与现代生活越来越远。我们应该看到,在如今以网络、影视为代表的电子传媒方兴未艾的信息时代,太多的信息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太多的生存压力剥夺了人们阅读文学的闲情逸致。张中行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文言像是站在十字路口,其实这是假象,真相是早已走向下坡路。”⑤对于即将逝去的东西,我们总是念念不忘,总想试图抓住些什么。但是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文言诗文也不可能再拥有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更何况,中小学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需要的现代公民。语文课程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学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虽不能面面兼顾,也要有个轻重主次。“基础教育应将眼光盯在最具有基础意义以及最实用的听、说、读(包括读电脑荧屏)上。”⑥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满足社会上教育界人士舍不得文言的需要”而肆意渲染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盲目加大文言诗文的教学分量。不管我们情愿不情愿,文言诗文在现代社会已渐渐丧失了实用的价值,除了那些古文学专家们,大多数人很少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看、听、说、写文言诗文了。既然这样,有人就认为,干脆在中小学取消文言诗文教学得了,一门心思搞好学生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先不论文言白话的源流关系,简单地取消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一百年来,我们有过多次的争论,也没有哪个时期真正割舍过文言诗文教育,只是在目的、要求、内容上有过取舍。正如余秋雨所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毁灭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⑦感性与理性的良知都昭示我们,如果不让孩子从小接触一些中国古典的文学教育,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那是一种“断根的教育”,是“残的教育”。

    我们应该转换一个角度思考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

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这是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文化政策中的重要问题之一。”⑧张志公先生的一席话道出了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所在,文言诗文教学问题不单单是语文教育的事,而且是关乎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大事。面对当今社会文言诗文教学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渐渐走出了工具实用价值取向的泥潭,从“文化”这个角度思考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价值取向的转化最终体现在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传承文化这个角度看,学不学文言,广义上讲,首先不是语文教育中的课程问题,而是语文教育对于国家民族之强盛发展所应具有的功用问题,也就是说,其要义在于国家政治而非仅止于学术。我们从国家与民族的层面上认识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并不是夸大其词。正如法国教育家加斯东·米亚拉雷指出的,“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件纯技术问题。”⑨当然,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需要社会个体的充分发展。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首先要求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那么,学习文言诗文在满足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的同时,是否有利于学习者个体自身的充分发展呢?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定位文言诗文的现代价值是否太玄、太高、太理想化了?“教育的基底在人那里,任何关于它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的论说只是外部的阐述,都充其量只是一种补充,有时甚至是必要的补充。”⑩可是,我们往往把社会功利性过分放大,忽视了教育中人的存在,很多学者发出了“把人的教育还给人”的呼吁。在文言诗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深思:学生在哪?我们在思考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学生?怎样的价值定位才最符合学生的需要?

    三、困惑: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状况

    钱梦龙先生曾经把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归纳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言”。他对这种教学思想及其流弊做过精辟的论述:“所谓‘八字真言’,无非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感情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波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11)

    钱先生的这番论述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有感而发的。随着对传统文言文教学批驳的深入,人们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尽管各地的教学改革举措各异,但大致原则相仿,即更加关注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和解读,而不去深究文言文现象,降低了语言层面的要求,这一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尤为明显。如此一来,初中语文教师实施文言文教学有如释重负之感,然而这样一种改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导致矫枉过正,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文言文教学时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学生的文言功底过于薄弱,难以进行正常的文本阅读。我们当然更不难想象学生在连基本的语句都读不通时,又如何让他们去体会李密写作《陈情表》时那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实施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界的思想呈现忽左忽右的状况,要么过分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将之混同于大学里古汉语课程的学习;要么将之等同于现代文的教学,过于强调人文性,而忽略了语言的时代差异,使得文言诗文教学陷入越改越乱的误区。文言诗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某种尴尬: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章法的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师生双方的疲惫;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直接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许多一线教师在困惑于这种两难的局面前做出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无奈选择——串讲加分析。可以这么说,钱老先生在80年代指出的文言文教学的“八字真言”还风行于当前的文言诗文教学课堂上。10多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文言诗文教学要坚守传统,更要与时俱进。但由于文言文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和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不可更换性,文言诗文教学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教学理论滞后于现代科学教育理论,致使文言诗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费时弥多,收效甚微。而且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一个整体合理的规划,没有按各年段学生的特点统筹安排。现实状况是:小学起步晚,初中模糊粗糙,高中又过于急迫,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严重脱节。小学六年级开始学成篇的文言短文,一个学期只有两篇,课外再补充两篇,一年,不过10篇左右;初中后,一下子增加到10篇,外加课外,不下20篇,篇目增多,篇幅也加长,难度加大。现行高中教材,文言文44篇,要求全文背诵或部分背诵的仅10篇,共计5300余字,平均每学期的背诵量还不足900字。现在的中学生怕读文言文,我们不能怪罪文言文本身,而同我们的教法、学法、考法不当大有关系。在文言诗文教学的顽疾没有得到治愈的前提下,当前语文课程中文言分量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不是降低,而是不断增强,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有效改进的情况下,这不能不叫人担心。

    四、创新: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

    在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诗文教学正举步维艰,情况不容乐观,若不创发新的形式与途径,则永远在模仿古人的漩涡里打转转。但是如何创新,求得突破,非一朝一夕之事。若就现在谈现在,拘泥于问题的表面,不去深挖问题背后的根源,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徒劳而已;若只是为了适应未来现代化的需要,而强为所难,迫其改头换面,变成一个四不像的东西,那更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至于随手拈来一个现代新理论、新思想,堂而皇之强加于之,美其名曰“创新”“再造”“新生”,则只会是凌空蹈虚,昙花一现,没有长远的实践指导意义。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国原创性的问题,我们应回到中国的大地上,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传统,离开这一条,文言诗文教学效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可能会“岌岌乎殆哉”。当我们感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不如人意或问题不断、困惑连连的时候,我们需要对现实体察和思考,更需要追问——追问问题与困惑从何而来。对问题的追问必然将我们引向历史。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当前,我们对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讨论与建设,迫切需要站在历史的平台之上,而不是凭着主观意愿来指手画脚。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我们不仅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大传统,还有一个晚近的传统——“五四”新文化小传统。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追赶和前瞻,而且需要回顾,需要重温并接续这两个伟大的传统。坚守文言诗文教学的传统,并不是盲目固守、抱残守缺、妄自尊大。传统不是一种僵死固定的现成之物,而是过去与现在不断交汇融合的过程,亦即不断走向未来的过程,因而传统是不可穷尽的可能性之巨大源泉。传统是“尚未被规定的东西”,它永远在制作之中、创造之中。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最强劲手段并不在于死死抱住“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不放,而恰恰是要不断地与“过去”相抗争,不断开发、开采“过去”这巨大的可能性源泉。(12)因此,坚守传统,绝不仅仅只是复制“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恰恰是创造出“过去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坚守同时在创新,创新同时也在坚守。在坚守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偏离和异化总是伴随着前进和成长,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坚守并不意味着拒绝修正和创新,积极的修正与合理的创新能使坚守的目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真正地坚守。坚守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其实质恰在于创新,坚守教育传统应包含批判式的认同与创造性的转化。也即是说,在文言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着老传统凝固不化,摆起一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架势,把现代新教育思想和先进的西方理论拒之门外。善于学习,博采众长,才是文言诗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探寻未来的出路,只有站在历史的平台上,遵循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律,一面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传统经验,一面吸收和借鉴现代先进教育理论,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方有长效。

    注释:

    ①李长春.私塾语文教学并不科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0(3):17.

    ②奚博先.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0(2):22.

    ③【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7.

    ④参阅【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编译.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9-240.

    ⑤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292.

    ⑥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⑦老海主编.儿童国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2002:12.

    ⑧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6.

    ⑨转引自权曙明.阅读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语文学习,1996(6):5

    ⑩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