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1-22 14:53:53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享受着第五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信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由于科技进步、医学科学领域中新技术、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之信息传播手段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诠释进一步深入,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发生改变,推进着继续医学教育的改革,继续医学教育的内涵更加广泛。但是,无论怎么改革,都离不开其自身的宗旨和目的。继续医学教育应该遵循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在发展中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创新?对此,我们作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

1"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从单纯的技术目标转向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的全面发展目标。医学教育的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终身的。每个个体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后将进入住院医师培训或者研究生教育再进入继续医学教育直至整个职业生涯,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每个卫生技术人员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继续医学教育的目标具体体现在:①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注重自身的发展,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②在本专业领域内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逐步增强指导他人学习和工作的能力;③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的为病患服务[1]。随着我国卫生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使我们除了要求医务人员要提高技术能力以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日益进步、病种的不断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逐步转变、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和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2]。

2"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注意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并重,重点推广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项目。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讲求实效以及按需施教的原则,根据学习的对象、条件以及内容等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专题调研和考察、案例分析讨论、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查房、技术操作示教、短期培训或长期培训以及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资源及内容主要是依靠纸张的印刷来进行传播和交流。由于这种传播媒介的单一和落后,致使只有少部分人员能够占有、利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当今学习型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工作者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及生活需要,终身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使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通过建立现代通信平台和完善的运行机制能够支持和促进知识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公开和共享[3]。

3"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主题的永恒性

法律教育与医德培养是继续医学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长久以来,医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以及个人职业道德修养。道德观念的进步会促使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的权威又保障了道德的完善[4]。医疗法律的学习,能够提高和促进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医德是医务人员从业的基本条件,其外部形象、职业态度、业务能力正是医德内涵的体现。同时,医务人员还要不断加强医学伦理道德的学习,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医学伦理问题。作为医务人员,就要不断加强学习,能够平衡现代技术和伦理原则的碰撞和冲突,使现代技术能够造福人类,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4"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考核的持续性

"互联网+"背景下,持续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考核,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取得规定的学分的完成情况作为卫技人员年度考核是否达标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聘任、技术职务晋升以及执业医师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5]。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早已成为优化继续教育结构、提高在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活跃医院学术氛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只有加强考核和管理,才能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稳定发展。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宏观调控尚需健全,我们对此要加以重视和加大调控力度,建立合理、科学、实用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考核体系。"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多样,尤其是远程医学教育以其教育性、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得到满足,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可以自由地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时段)、学习方式和内容进行选择,"按需学习"的需求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能够得以实现和满足,但其收效和质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监督。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强化硬件设施平台的建设,同时还要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考核的加强,切实全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6,7]。

总之,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统一的、终身的学习过程,作为医务人员要认清在"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加强自身道德和职业修养,更好的为病患、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冼利青,吴少林,莫益勇,苏慧萍,陈德.论信息社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1):23-25.

[2] 方华,宋咏堂. 从医学目的转变看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20):3192-3193.

[3] 薛海东.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79-81.

[4] 许世琴.浅谈新形势下护士法律意识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3):470-471.

戈.医学会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3):123-124.

[5] 王琳. 继续医学教育及系列相关政策介绍[J]. 继续医学教育, 2005, 19(10):1-3.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2

>>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十三五”背景下我国的老龄化发展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方式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 当前所在位置:]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于人类整体的结构从以前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化,使老龄人口的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图1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图

同时,老龄化正在从“量变”向“质变”转变,老龄人口群体本身的平均年龄在逐渐增长,即老龄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上升。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图1)可知在未来几十年里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快速增加,而与此同时8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在增长,人口呈现出了高龄化。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道》,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逐步入老龄化社会,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的阶段。

表 1

从表1可看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正在高速增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同时数据还显示出0-14岁的低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正在不断下降,其年增长率也在下降。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上升和低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加剧了我国老幼比例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凸显。

图 2中国老幼人口比例变化图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1、政策因素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主张“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一度暴增。虽然到了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成为了基本国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惯性,因此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到了21世纪初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出生率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出生率的减缓使得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结构中的比重开始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在发生改变。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养生意识越来越强烈。主动参加各种锻炼,做好预防疾病的防范措施,积极配合治疗,这些都使得人均寿命延长。长寿使得年均死亡率下降,从而使老龄人口比重增加。

3、医疗水平提高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医疗水平、医疗条件也在不断提高,许多疾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医疗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之中,对解决老年人晚年医疗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都降低了死亡率。

在逐渐减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双重影响下,使我国老龄人口在数量上呈绝对数的增加,在比例上呈相对数的上升。

老龄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1、影响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老年人的低风险偏好使其更偏向于收入稳定的金融理财产品,如国债、经营较好的公司债券等。针对老年人的需求,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人寿保险、老年医疗保险、个人住院医疗保险等适合老年人的保险产品不断增多。如在2012年的“两会”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总裁杨超就提出了老年护理保险的提案[ 资料来源: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应对老龄化挑战,]。可见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具有一定影响。

2、影响金融机构服务方向

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投资受到其自身的专业知识限制、可投资金额的限制,使得其对投资咨询和信托的需求增加,因此金融机构的投资咨询、储蓄业务和信托业务会有所增加。如中信银行在2010年就推出了老年人专属的银行卡“七彩华龄卡”,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周到的金融业务服务。

3、影响社会企业筹资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筹资方式倾向于发行股票。但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市场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失去一部分的资金来源。一方面股票市场的资金总供给减少,使股价下跌,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可能会调整股利政策,增加现金股利的分红,使筹资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增加,相对而言企业的筹资成本较低,因此这些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可能会从股票筹资转向传统的债务融资。

(二)造成内需疲软

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的消费水平偏低,因此在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容易出现内需疲软现象。

首先,随着生活经验和消费经验的逐渐累积,老人在购物时会充分考虑自己对某商品的需求度和购买能力,然后再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这与年轻人购物习惯相比理智许多。除基本生活必需品外,老人对其余物品的消费需求不大,随着老龄化下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使得整个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量降低。

其次,老人的收入来源相对年轻人较为有限,大部分依靠退休金和家庭成员的供养。由于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可支配的收入也较低,因此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下降。

再次,大部分老人属于风险规避者,银行储蓄等保守型投资将成为老年人最普遍的理财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社会的可贷资金供给在增加,但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却没有同步上升。这就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进而使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内需自然会出现疲软现象。

(三)增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压力

1、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且平均寿命的延长将影响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人口老龄化却在加速。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减轻年轻一代因为赡养而造成的经济压力,国家财政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方面的财政支出势必有所增加,增大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压力。同时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其总体的数额也在不断扩大。这都充分说明了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人口增加给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2、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一个险种。为了使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也为了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购买了商业性养老保险,这对保险机构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参保人数增多,保险机构需要支付的保险金总额和需要提取的准备金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资金运营、业务设置等如何与老龄化社会相匹配将是保险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提升机构投资者地位

在老龄化社会中性业务将会逐渐增加。因为相对于那些只拥有闲散的资金和较少的投资经验的老年人而言,机构投资者有着技术优势、资金支持和规模效应等使其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因此老年人更愿意把资金交由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故而相对于其他社会形态而言,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老龄化社会中的投资地位将会提高。

建 议

(一)加强老龄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适合老年人投资的金融产品并不是很多。主要停留在国债、养老基金、养老保险等传统产品上,导致部分老年人有闲置资金但找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因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金融创新,结合老年人的投资特色、性格特点、资金数额等方面推出适合老年人口投资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挖掘老年人市场。

(二)鼓励老年人适度投资理财

虽然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有限,但由于其消费支出水平也较低,因此很多老年人仍持有一定的闲散资金。基于老年人的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鼓励老人进行个人理财活动,选择适当的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既能加速资金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还能使老人的财富得到保值甚至增值,进而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三)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因此应尽快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加快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养老金保险制度等的建设。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做出调整,完善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保障老年人的正常晚年生活,同时尽可能合理分摊由老龄化给年轻一代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

(四)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老龄化社会中机构投资者的地位提高,为了避免出现垄断、操纵市场、黑市交易等不良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督管理,尽量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带来的危害。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加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做到人人知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其次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同时机构要完善内部监管体系,加强内部监管力度。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力量,建立嘉奖机制,对于如实举报揭发者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人们监管的热情。通过切实落实以上几点,最终实现内部监管、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从而使得老年人的投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加大银色产业金融支持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银色产业[ 银色产业是指从第一、二、三产业派生出来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特殊行业,是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业的集成和集合。]将成为朝阳产业。金融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银色产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目前看来银色产业中的金融支持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发挥。因此对于银色产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加以扶持,在财政拨款、税收和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从而使银色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我国高房价的利益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3):30-33.

[2]夏淼,吴义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金融机构的变迁[J].西北人口,2011(2):124-129.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3

【题目 】现代医院经济管理中电子商务的运用探析

【第一章 】电子商务与医院经济管理的整合研究序言

【第二章 】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 】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体系框架

【4.1 】现代医院电子商务内部系统建设理论及应用

【4.2 4.3 】电子商务参与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 】医院经管中电子商务应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当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机构规模的日益扩大,特别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医院传统的运营模式和经济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因此医疗机构亟需寻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来指导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实践,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恰恰为此提供了帮助,二者的结合和具体应用也就成为了我们所面临的严肃课题。

本论文在分析了现代电子商务及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以及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要素和特点,也结合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背景和医疗机构管理的新需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与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具体的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分析了电子商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所带来的效益,并指出了电子商务在参与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论文从整体结构一共分为四部分:

第 1 章 提出本文要论述的问题及所涉及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简要介绍相关理论;第 2 章 介绍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脉络,分析了国际电子商务运营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突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第 3 章 从财务、物资、信息三要素出发介绍了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体系框架以及传统工作模式的缺陷,着重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所呈现的新特点、新需要,从而指出了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应用于医院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 4 章 结合医院实际工作案例论述了电子商务内部、外部系统及各种理论方法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由此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 医院 经济管理 医疗保险 信息系统

目录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1.1.2 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蓬勃兴起

1.1.3 医疗机构迫切需要高效的新型经济管理模式

1.1.4 笔者从事的工作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角度

1.2.2 论文结构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2. 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

2.1 电子商务的定义及基本理论

2.1.1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2.1.2 电子商务的基本特点

2.2 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五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电子邮件阶段

2.2.2 第二阶段:雏形电子商务阶段9

2.2.3 第三阶段:互联网电子商务阶段

2.2.4 第四阶段:全程电子商务阶段

2.2.5 第五阶段:成熟电子商务阶段

2.3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简介

2.4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概况

2.4.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2.4.2 电子商务在我国医疗行业中的应用概述

2.4.3 我国医院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 信息技术是现代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3. 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体系框架

3.1 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

3.1.1 实施医院经济管理的背景意义

3.1.2 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

3.2 医院经济管理的要素

3.2.1 要素一--财务管理

3.2.2 要素二--物资管理

3.2.3 要素三--信息管理

3.3 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基本原则

3.3.1 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2 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3.4 新时期医院经济管理的新特点和新需要

3.4.1 当前医疗事业发展的形势和背景

3.4.2 新时期医院经济管理的新特点

3.4.3 新时期医院经济管理的新需要

4. 电子商务在现代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4.1 现代医院电子商务内部系统建设理论及应用

4.1.1 B to C理论优化了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收费模式

4.1.2 SCM理论完善了医院物资管理流程

4.1.3 ERP理论的应用提高了医院经济资源管理质量

4.1.4 条形码技术提高了临床工作精细度

4.1.5 RFID理论实现了医保患者医疗费用实时结算

4.1.6 OA模式提高了医院经济管理效率

4.1.7 电子商务思想创新了挂号及付费方式

4.2 现代医院电子商务外部系统建设理论及应用

4.2.1 建立了公开、透明、高效的网上采购体系

4.2.2 方便快捷的网上信息交互

4.2.3 提高远程医疗和远程科研的时效性

4.2.4 广泛的服务营销和网络推广

4.3 电子商务参与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4.3.1 安全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技术

4.3.2 容易造成人为管理弱化

4.3.3 强化发展意识,重视人才培养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4

近年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企业在招聘时的首要选择,而医药营销作为医学与市场营销学的交叉学科,其特殊性使企业希望能够招聘到既有医药专业知识又有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营销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研究本科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融入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医药知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已成为诸多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

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医药行业是具有高接触性和高技术性的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也是世界各行业中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我国医药行业也呈阶梯式成长,有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已引起了其他国家医药企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以期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大量趋同,这就造成了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产品的开发、制造和营销人员的销售技巧都是一家医药企业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关键,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既懂得医药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的人才,为满足企业对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医药营销专业,在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医药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促进医药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1医药营销专业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1.1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趋势

目前,在全国所有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院校设立了医药营销专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想培养出既懂医药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营销技巧的人才,尚需进一步努力。这也是制约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近年来的招聘信息中可以得知,市场营销专业是其中最为热门的几个专业之一,而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岗位更是成为了一个行业缺口,因其不止需要专业背景,还需对行业本身的深刻了解。所以未来对于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将呈不断上扬趋势,对高校开设本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2课程结构不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轨

因为医药营销专业是近年来才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开设,所以课程设置还处于一边建设,一边改进的阶段,设计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新设立的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够成熟,存在学科交叉重复的现象,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混乱,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目前高校的教育手段还处于灌输理论知识的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实践技能的锻炼,但市场营销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熟练的掌握营销技能对一个营销管理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若只掌握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违背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衷,也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医药营销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还要要求掌握医药知识,这种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无形中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1.3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梯队处于建设中

医药营销专业近几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也有诸多大学和学院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专业特色不鲜明,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较为权威的专家和学者仍是凤毛麟角,其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在教学梯队中所占比例较小,梯队仍在建设当中,师资力量的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教师,提高其职业素养是当下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医药物流专业建设的策略

2.1明晰专业定位及就业前景

学习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不仅可利用其医药知识专长,在医药企业从事医药营销相关岗位,还可在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属于实用性专业。

2.2科学设置医药营销专业课程

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传授,在扎实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进行系统整合,精炼精品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时刻关注国外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变化,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及时与国际接轨。设立实践课程,模拟医药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和业务模式的理解,完成以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市场营销知识融会贯通,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课程。

2.3以综合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机制

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得不改变它的评分机制。大多数高校对成绩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但对于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的考核标准,应在此基础上,加上实践成绩,形成多元化动态化的评分机制,全面综合的给出学生应取得的最后成绩。

2.4大力培养专业教师,构建教学梯队

医药营销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校方应大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为教师提供和创造继续深造的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将医药营销专业设置为特色专业建设,保证本专业的科研项目立项和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研究经费,并给与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支援。邀请本专业著名专家学者或企业精英定期来校举办讲座或进行学术合作,共同研究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外派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相关学术会议,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去。

2.5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要求

教师将医药营销课程相关课件和习题经网络平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答疑,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结语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扩张和迅速发展,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求贤若渴,高校应遵循医药营销行业发展规律,结合自身资源,注重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药营销人才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咨询公司、科研机构等输送高质量的医药营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季骅,高民.高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01).

[2]周先云.《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5

关键词:人才流失;统计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65-02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2000—2010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文件档案。档案记录了11年间医院人员的辞职情况。本文对流失人才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岗位类型、用工方式等反映医院人才流失整体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才流失的数量

2000—2010年某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137人,流失人才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见表1)。人才流失数量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谷底,仅为3人。以此为界,2000—2004年人才流失数量36人,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占总数的26.28%。2006—2010年人才流失数量高达98人,占总数的71.54%,逐年上升,甚至2010年人才流失数量高于2008年与2009年之和。

表1表明该医院整体人力资源状况处于活跃不稳定期,人才流失数量总体呈阶段性地上升趋势,有待于医院进一步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稳定人力资源队伍。

(二)人才流失的学历结构

表2列出了2000—2010年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137人,其士4人,占2.92%,硕士20人,占14.6%,本科41人,占29.93%,大专及以下74人,占54.02%。本科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累计百分比为83.95%,而硕士和博士的人员流失较少。

可见,学历高的人员稳定性更好,而学历低的人流动性相对更大一些。2006年7月该医院调整了新员工的奖金分配方案,核算科室的本科及以下学历者,工作两年后纳入科室核算;非核算科室的本科及以下学历者,工作五年后可获得全奖。2006—2010年本科及以下人才流失数量上升幅度较大,共计86人,是2000—2005年该学历人才流失数量的2.96倍。

(三)人才流失的职称结构

表3列出了2000—2010年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副高及以上职称11人,占8.03%;中级职称21人,占15.33%。人才流失中、高级职称人数占人才流失总数的23.36%,这足以引起医院领导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生,至少要工作培养六年才能升为中级职称,至少要工作培养11年才能升为副高级职称。中、高级职称人员流失,对医院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如何凝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人才流失的岗位结构

表1列出了2000—2010年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共流失临床医生33人,医技人员12人,护理人员81人,行政和科研人员流失11人。护理岗位人员流失严重,占总数的59.13%。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面临的现状,护理人员由于学历普遍比医生低,自我培养成本低,调换工作的总成本低,工作环境中的压力和劳动强度相对较大,流动性比较强。

(五)人才流失的用工方式

从用工方式分析,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自2006年采用了非在编和在编两种用工方式之后,流失人员主要以非在编为主,2006—2010年在编人员流失42人,非在编人员流失58人,各占流失人员总数的30.66%和42.34%。从表1可见,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正式在编人员流失有上升的趋势,医院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健全培养机制。

(六)人才流失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以辞职时的年龄计算)分析,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2000-2010年,流失25岁以下人员43人,流失25岁-30岁人员51人,30岁-35岁24人,35岁-40岁11人,40岁-45岁六人,45岁以上两人。

三、讨论

有以上分析可见,该医院人才流失主要以本科及以下学历和35岁以下的初中级职称医护人员为主。根据2000—2010年某三级甲等医院档案文件及流失人员辞职信,原因有读书、家庭原因(夫妻两地分居)、改行(脱离医护队伍)、经济压力大等。其中因读书而辞职11人,该医院为大学附属医院,凡是攻读非本校博士学位的人,必须辞职。23人在辞职信中明确提出改行。23人明确提出因为家庭原因辞职,家庭原因主要为夫妻两地分居、异地生活压力大等。

(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之社会背景

1.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才流动日益活跃。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体现了人才交流的活力与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度,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人才本身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由于行业或者机构本身缺乏吸引人才的热点,而出现因人才流动致流失人才的负面效果。从医疗系统现行运行体制上分析,公立医院在人才资源的竞争中受到用人制度的限制,政策不够灵活,对医学人才的流动制约和束缚比较大。

2.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工作压力和强度日益增大。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将医护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推向顶峰。自此之后,不断有天价药费、医生收受回扣、茶水发炎等事件爆出,在某些不负责任媒体的炒作下,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的白衣天使变成了“白眼狼”,这也成为部分人考虑或者实施转行的原因。

(二)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之医院管理体制

1.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相对滞后。医院决策层未能充分重视培养人才后备队伍的长远发展战略,“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依靠自身更新血液,壮大人才力量是最基本可靠的发展路子。根据医院相关规定,本科生工作满三年、硕士生工作满两年方能提出继续学历、学位教育申请,申请非本校博士继续教育必须辞职,致使部分人才因为读书学习机会不够而提出辞职。

2.医院对医护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人才自我实现的需求非常明确,通过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发展目标,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专业特长,执著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医院论资排辈的现象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职务晋升空间,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离开医院,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3.医院薪酬待遇体系不平衡。薪酬体系制定的标准是对内体现公平性,对外体现竞争性。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公平理论:一方面员工的绝对报酬(实际收入)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员工的相对报酬(与他人相比的实际收入)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006年7月该医院出台的奖金分配方案(上文提到),使年轻职工的薪酬水平低于外部环境,也低于前期的内部环境,导致了2006—2010年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才流失数量上升幅度较大。

4.医院文化的凝聚力相对较弱。医院文化建设一方面倡导“以人为本”对待患者,另一方面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关怀员工。因此,形成医院特有的组织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团结合作,协调发展,医院管理者像爱自己的家人一样爱自己的员工,员工就会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医院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员工去追求和向往,产生信任感、信赖感和归属感,从而愿意与医院共同成长。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政府责任

 

一、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1]。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中“改革不成功”的结论引发空前未有的社会反响,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引发整个体制改革与发展模式的争论。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包括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已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国际背景。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尤其是全球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普遍趋势,探索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的共同规律,参考借鉴工业化国家卫生政策框架设计的历史经验,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二战以后欧美“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NHS),德国为代表的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为代表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北欧各国为代表的福利性、普及性和综合性全民健康保障,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化管理和市场取向的健康保险制度,各种各样制度模式并存共生[2]。1956年,日本石桥湛三内阁提出普及性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框架,并于1958年颁布国民健康法,经过四年国民健康保险普及运动,1961年日本建立覆盖全国100%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3]。1989年,韩国政府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几乎100%的公民都享受不同类型的保险。需要强调的是,韩国政府既将“健康和医药卫生服务”包括在社会福利制度范围内,又将就业服务、住房、社会保障(主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妇女发展界定为社会福利 [4]。1983年,新加坡政府建立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为全体国民提供强制性、储蓄性健康保险计划,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与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计划三足鼎立,构成全民性健康保障制度 [5]。1995年,中国台湾地区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大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改善公民健康状况,台湾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经验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健康不公平的最好方法 [6]。2001年,刚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政府实施著名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又称“30铢计划”,最终实现医疗保障覆盖95%以上人口的政策目标,标志泰国进入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时期 [7]。实践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规律。这种普遍性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医疗;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为医疗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改善了人们的医疗环境。总体来讲,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的发展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但是应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还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的发展现状

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服务、教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目前,计算机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医疗系统的各个环节,其应用现状表述如下:

1.1应用于医疗管理

医疗管理是整个医疗系统的基础,关系到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辐射范围不断扩张的今天,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医疗管理系统当中,通过网络传输文件、邮件等,实现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效提高了信息利用率。一些具备相当规模的医院还建立了计算机数据库,用以搜集、整理、处理医院管理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经营决策,计算机技术被赋予了更多功能,如查询管理功能、决策辅助功能、风险评估功能、病理科研功能等,自此医疗管理系统改革迈入了全新阶段。为了强化医疗管理效果,规范医疗行为,塑造良好医德医风,部分医院还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监控系统,对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实施动态管理,并将之与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关联在一起,提高了医疗工作人员的自律性,增强了病患的信任感。

1.2应用于医疗服务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实现了医疗服务创新和优化,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效缓解了病患的就医难问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不少医院搭建了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病患提供了更加全面、及时的医疗信息。如,有的医院在网络互动平台上与病患进行沟通交流,对其病况予以初步分析和诊断,帮助他们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节省病患就医时间的同时还遏制了病患情况的恶化;有的医院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门诊挂号、收费、发药等计算机操控管理,让病患对医疗服务的项目、流程、收费等信息一目了然,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公平、公正性,保护了病患的合法权益;有的医院还借助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医院进行合作交流,加快了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的流通速度,解除了传统医疗服务地域、时间上的限制。

1.3应用于医疗教学

医疗教学是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自人才战略实施以来,各个医院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完善自身人才培养体系,为广大医疗工作者和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部分医院开设了网络报名系统,了进修信息和实习信息,扩大了医疗教学范围,给更多医疗学生提供了进修和实习的机会。还有部分医院开设了医疗网络教学课程,让广大医疗工作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汲取先进理念和知识,促使他们主动掌握医疗事业的动态发展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培训技术作出调整,提高了医疗教学的实效。在信息泛滥的时期,医疗工作者和医疗专业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愈加强烈,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寻找实践机会,如此有效整合了医疗教学资源,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

作者结合上文对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分析,展望了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2.1健全医疗管理体制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时代,各个医疗机构应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深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内涵,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基础建设体系中,适度加大此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积极购入先进计算机设施和软件,创设良好的计算机医疗管理环境,并建立健全的医疗管理体制。医疗机构需要了解计算机应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计算机在医疗应用中存在的风险,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现医疗透明化服务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病患的私人信息,增强医患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信任感。除此之外,医疗机构还应该注重人文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渗透,保护医护人员和病患的私密性,明确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应用中的新增管理项目,健全医疗管理体制,优化医疗管理环境。

2.2优化医疗服务项目

计算机技术为优化医疗服务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医疗服务机构应该重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优势和功能,以经济市场为导向,明确病患的动态需求,创新医疗服务项目,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疗的服务性。在此过程中,医疗机构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电子病历档案,记录病患体温、医嘱、检查、住院等信息,方便主治医师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另外,医疗服务机构还应该构建远程医疗系统,加强与医疗落后地区的沟通交流,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开展医疗科研活动,把典型诊疗案例通过图片、视频等传输给其他医疗服务机构,如此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扩大医疗服务范围,让更多病患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便利服务,从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2.3提高医疗教学质量

各个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创新医疗教学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医疗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把医疗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医疗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医疗服务的认知,为他们创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的思维活性,有助于简化医疗学习难度。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临床实践教学,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医疗实践能力,减少医疗纠纷,解决学生无权独立处置病患的问题。值得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医疗教学体系当中,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不能被取代,为此,医学院应该树立教师正确的计算机技术认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晓燕.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6).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ethods to Integrat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o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WU Chuan, CUI Hongmei, SU M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proposed to strengthen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 policies. Results found in English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taff and a variety of ways to strengthen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with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can improve medical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raining of medical personnel. Meanwhi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ermeate every aspect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he human spirit can be effectively combined with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medic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umanities; medical students

1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学习与发展的大平台,不仅使其成为专科领域人才,还可教其学会做事、做人,成为高素质、高规格人才。①人文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②才能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外语是一门包含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信息的语言学科。高等教育将外语教学列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必修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由于受专业特点、学制和课时等限制,在教学中安排过多的人文类课程是不可能的。人们获取人文知识主要凭借视觉和听觉器官,而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视听教学不仅教学手段多样,而且具备了学习人数多,总课时量大,时间跨度长,内容涉及面广,人文、科普等知识蕴含丰富的优势,因材施教,兼顾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渗透的方式融入人文教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 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2.1 在背景知识的介绍中融入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了解文化背景的学习是被动的、盲目的,甚至是徒劳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迫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参与者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应对考试题型和内容上,采用增强应试技能等手段能够较为轻松地应对各类考试,忽视了语言文化的根源性。英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英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样重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外语教学的方法和目标。不讲方法的教学很难实现既定的目标,脱离语言本源的文化而谈语言的掌握就更不现实。教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了解英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引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现“真”、“善”与“美”,鉴别“假”、“恶”和“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英语成语,习语,欣赏名人诗句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2.2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

除了专业英语,现行的各级、各类高级英语教程、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等,都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指导下编写并经过反复修订的通用类公共教材,在教材选用、文章的选读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精读或泛读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给学生一种语言技能训练,如:列出几个句型,划出几个短语,翻译几个重点句,而且还在于提取文章的精华,如“The lady with a lamp” (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还应该增设人文知识目标的和达标测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明确人生的目的与职业精神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乐观向上的心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的一般规律、并正确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如何应对当今多元文化交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实,积极适应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趋势。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国际交流能力强、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专业人才。

2.3 在口语课教学中融入

在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英语言的基本规律,积极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或要求学生收集与英语有关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驾驭外语的欲望。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充分激发他们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量减少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师干预,做好实践活动的观察者和评判员。在设定话题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所学专业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或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习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先给予学生及时的、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再矫正出现的问题,因人而异,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劲头,提出具有难度差异的学习任务。在口语教学中,外语教师要率先垂范,不仅语言要清晰、准确,也要用和蔼信任的眼光去关注个体,对学生要有耐心,给学习者犯错误的机会,这能帮助学生养成自强、自信、自尊的精神品质。另外,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

2.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科院校大学生除了要具有专业上的竞争力,更要有“团队精神”、 “群体意识”,才能适应现展的主流。当代大学生以九十年代后出生居多,独生子女多,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心理受挫能力差、我行我素、个性张扬、喜欢独来独往。为此,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合作式教学法”,课堂内外结合,有效地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当单元主题是“Team Spirit”时,教师可以引用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手术案例,让学生懂得每一项事业的成功并非都是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预先做好人员分组和任务分配。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的本源性,发挥想象力,设定情景环境,鼓励学生大胆释放自己的情怀,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自信心。

3 结语

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又学到相关的人文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升华,更好地把人文精神与外语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只要广大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丰富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外语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是切实可行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教育最理想的境界。只有在现实的环境中追求理想的奋斗目标,力求到达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教育才能称之为理想的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不断探索,我们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从而造就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9

医学信息学医疗信息化PBL教学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是目前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各医院现代化建设的热点和趋势,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有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规范医院管理流程,降低医疗成本,增强管理效率,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医院资源最优配置,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可见,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早期主要从事的是狭义数字化医院建设,即医院的“无纸化、无胶片化”建设,实现了医院事务的处理与应用。近10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构建、集成,业务范围从费用管理向临床、医技等方面扩展,EMR(电子病历系统)、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纷纷进入医院。通过IT手段的引入,传统医学模式被打破,使得我国在疾病预防、保健、诊治、护理等方面实现了“全网络(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全方位(医教研诸方面)、全关联(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为主要特征的广义数字化医院建设,实现了病人信息采集、编码、存储与传输以及医学图像处理和远程医疗等诸多方面的数字化运作。纵观医院数字化建设进程,可以发现医疗卫生信息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再开发的。在信息化医疗建设中涉及的学科较多,要求的知识面广,专业技术性强,若由医务人员直接从事信息系统构建,因自身不具备从事信息工

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IT人员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在构建信息化系统时需要熟悉医疗卫生的业务流程,其在系统分析上存在较长的医学适应期,由此可见,具备单一知识背景的人员是无法胜任的,所以复合型的医学信息人才对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试想如果在医学环境中培养信息人才,不但可以使其熟悉医学环境、医院业务,深入理解医学信息的意义,而且还能具备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技能,能从事医学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及开发,能够利用信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医学问题、服务于医学,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为此,我校积极准备于200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面向全国招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方向)本科专业,现有两届毕业生,全日制在校生100多人。经过几年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的教学和摸索,我们发现培养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加强与医学知识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医院的信息量多而杂,形式多种多样,要求医院的信息人员必须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熟悉医院业务,能在海量的医学信息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存储和传输,并能挖掘出可利用的医学信息。其次,医学院校开设信息专业教育没有医学特色是一大垢病;而丧失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专业毕业生,不仅与工科院校或综合院校信息专业毕业生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证上的“医学院校”印记反而会成为学生就业找工作时的重大不利因素。

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授课教师专业限制情况,所设计的实践开发项目基本不涉及医学内容,多数是与非医疗卫生行业有关的开发,难以使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管理中医学信息的规律和特点,更没有紧密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创新精神。可想而知,如若这般要想设计、开发医疗软件或将来就业医疗信息行业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国医学信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宝芬教授曾经说过“医学信息学不是简单的‘医学+计算机’,而是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医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并在不同结合点上进行创新和重建。”综上所述,如何行之有效的将信息学知识和医学内容整合,是医学信息学人才教育中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医学是信息学要处理的对象,如若想将两者有效的整合,应该在学生学习信息学相关课程前进行必要的医学背景知识教育,这样在实践教学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尽量在信息课程中体现医学特色,例如在PACS系统中就涉及医学影像学,甚至是解剖学等有关医学知识,如果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进行过相应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讲解时就更容易理解。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践与医学知识的融合,或者说该如何在实践中强化我校医学信息方向学生的医学能力培养,就成为我们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倡导下,各大高校都在压缩本科生的总学时数,为了保证信息方向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的授课时数,学生接受的医学教育就相对匮乏,医学课程的课时减少导致理论讲解多于实践,学生几乎没有医学领域的经历,接受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背景知识认识不足。基于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医学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维护,并不是去医院接诊病人,所以在医学知识的接触层面上,要求广度而非深度。在教学中为了能拓展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广度可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将学习与医学问题挂钩,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医学信息系统所涉及各子模块的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作为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未知、混乱和复杂的医学情境中,成为主体自己去查询信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医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探索,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问题。亦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发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其消化吸收后以汇报的形式进行讲解、讨论。学生能有充分的自由各抒己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轻松获取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

二、采用社会流合作,实现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

学生在进行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时由于缺乏对医学的感性认识或体验,无法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在实际业务需求的沟通上存在障碍,不了解医院信息流的底层结构,不熟悉医院部门之间的密切关联,容易出现需求分析与实际业务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医院最优化的业务处理。有的甚至连医院的基本业务流程都不清楚,对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不知道如何下手分析需求,又何谈深入理解,而这些内容对于医学信息系统开发至关重要。解决的办法可以采用社会性合作,比如增加医院调研、见习和医院信息科或医药软件公司实习等环节使学生熟悉医院工作环境,并接触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争取医院信息系统实际操作的机会,提供医院相关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弥补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的脱节衔接、进行整合和融合,提高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医院调研完成相关业务调研报告;通过见习了解就诊程序、科室的业务流程和相互关联以及医院的管理;通过毕业实习熟悉医院等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卫生部已经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工程”,即建设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实践能力、提高素质结构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成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从根本上解决用人单位既懂医学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EB/OL].[2002-11-05].

[2]袁静,刘国伟.军队医院数字化建设目标体系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2):109-110.

[3]程艳敏,刘岩,杨凤丽等.医学信息专业在校生专业认知现状与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4):40-43.

[4]刘秋鸽.论走向对话的高校师生关系[J].文教资料,2009(10):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