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养结合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4-03-25 10:56:43

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探究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视觉思维具有思维中的一切本领,对于这种本领而言,并不是人们在观看外物时所获得的理性参与,而是说明视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维功能,在整个思维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因此,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视觉思维是一种源于视觉感知的探索性内容,其次,视觉思维具有语用意向操作的灵活性,最后,视觉思维在产生的过程中会出现诱导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主体的“无意识心理”。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觉思维的能力的探究,可以为医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临床医学中视觉意向的分类

(一)临床医学中的时空意象

时空意象主要是指生理现象、病理现象以及基本过程在一定时空内所发生的现象,在其分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人体结构以及不同生理器官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这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时空性形象的现象被称之为时空医学意象。

(二)临床医学中的情景意象

情景意象主要是指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客观的、具体的以及生动的特点,通过对不同临床医学情境的意向分析,实现情景意象的构建。

(三)临床医学中的模型意象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明确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抓住主要的内容,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型,从而实现简洁性、理想化模型的构建[1]。

(四)临床医学中的图形意象

在医学概念以及医学规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临床问题的解决,学生会通过示意图以及列表格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在这些图形概念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及思考形成图形意象,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主要类型

(一)网络型视觉思维

网络型视觉思维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看待医研对象,其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特点:首先,系统性,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医学生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并构建成网络形式。其次,交错性,主要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网点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交错复杂的网络结构。最后,互动性,主要是网点之间呈现出的交互性的制约因素,通过医学研究的分析从其主体出发,实现网络视觉思维的协调性处理。

(二)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

对于前导型视觉思维方式而言,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医研对象的发展以及动态的变化。在这种视觉思维方式的应用,可以在对象发生变化之前采取有效的医学策略,从而为临床医学研究方式的构建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

在创新性视觉思维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主要是在视觉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将思维作为基本原点,通过正向、反向、平面以及立体化的分析,实现问题的多方位思考,从而为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其次,实现思维的辩证整合。对于这种事物形式而言,主要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在原有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从而为其临床实践提供充分性的保证[2]。

三、临床医学中视觉思维探究方法探究

(一)一体化视觉思维方法的构建

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眼、手、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临床思维培养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实现学生视觉思维的提升;手的训练可以逐渐提升学生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为学生操作技术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脑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实现其创造思维的创新。其中的视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视觉以及感知能力,使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促进眼、手以及思维的有效结合,为其视觉思维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实现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综合发展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较为擅长的思维语言运用在视觉思维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视觉性思维。与此同时,在视觉思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笔记、绘画教学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达,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肺的概念图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强化学生对中心知识点概念的认识,并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图形,可以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构建思维导图,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术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同时,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现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主要是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静态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从而使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性的思维。而且静态思维中要求通过对固有概念的分析,从而使医学生对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形式以及基本结构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态思维主要是将动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通过不断的运动、调整实现思维的优化。在人体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其是一种完整性的有机体,人体在发展的同时,体内的物质呈现出不断运动、变化的更新状态,因此,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动态化的思维培养模式,使医学生养成良好性的运动思维。在临床医学视觉思维营造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动、静思维模式有效结合,实现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在临床医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同时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可以逐渐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通过动、静思维的充分结合,使学生呈现出动态化的思维形式,使其在医学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更全面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全面的展现系统性、生动性的教学模式,强化医学生对人体身体结构、病理结构以及诊疗流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宗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93-96.

[2]刘冬岩.视觉思维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67-69.

[3]邱峰.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2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概念抽象、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收集分析数据过程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兴趣不浓,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应用类比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量。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类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69-02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为基础,研究医学领域随机现象,分析数据规律,并推断特征的应用性学科,对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医学统计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社会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2]但目前医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效果不是很理想,并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统计学知识的时候,经常发生统计方法使用错误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及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数据枯燥无味并且计算复杂,并且与高等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笔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目前教学《医学统计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应用类比教学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能力。

一、《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1.高等数学基础薄弱,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运用能力差。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概率论是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学生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理解和运用能力上都比较差,所以在教学《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中,根据教学目的,老师在教授所用到的公式和方法的时候,如综合指标中的变异指标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抽样估计中的不重复抽样;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的计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及估计标准误;以及动态数列分析等等,只能侧重点介绍应用,无法再次详细介绍公式推导过程,因此学生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硬使用,无法深刻理解统计推断的意义。

2.《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抽象难懂。《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方法论的根基出自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部分概念源于此,这些概念抽象难懂,如随机事件及概率、同质与变质、偏态分布与正态分布、总体与样本、抽样与抽样误差、总体推断与假设检验等,这几个概念都是基础的概念,但是却难以表达,不同于《高等数学》中严格的逻辑推理型思维,学生要在短期内接受并形成统计学思维,进一步的应用,是非常困难的。

3.医学统计学涉及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枯燥乏味。医学统计学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最后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收集整理数据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导致兴趣下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而数据的收集却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关键的第一步,只有认真做好这一步,才能有效地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二、应用类比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

针对以上《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难点,笔者经过多年的该课程教学经验,应用类比教学法在授课中进行尝试。类比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新的思维方法的教学,通过类比,大大地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热情,激活原有知识结构新的生长点,促进知识迁移。[3]

1.应用类比推理来解释《医学统计学》中所用到的公式和方法,问题类比推理也称为类比问题解决(analogical problem solving)或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analogical transfer),它是通过已经解决的相似的老问题(源问题)方法去解决当前的人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靶问题),[4]医学统计学这些生硬难理解的公式,可以通过这样的类比得以解决,如对相关系数公式的理解,可以转换为余弦函数的内积运算,我们把两个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就叫做“相关系数”,通过这样的列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公式的要点和推算,对深刻理解统计推断具体重要的作用。

2.类比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本、动画、声音三种媒体对抽象难懂的概念处理,让抽象过程用动画表达出来,如在概率实验中,采用了随机分配印有5个数字兵乓球(分别为1、2、3、4、5)给一个家五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儿子)的方法,生动地表示为五人分别获得1、2、3、4、5兵乓球的概率。随着抽样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20%的概率,将抽象中(1、2、3、4、5)的概率分别用在标准1~100%的长条上运动的箭头表示。[5]使用这种多媒体的类比课件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形象突出,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3.通过类比教学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和分析的能力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第二课堂带动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的能力培养,通过让学生查找和阅读参考文献,深刻知晓获取数据的重要性,数据是进行科研工作的最基础的材料,医学生提高了获取实际数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基本技能和素质,[6]才不会感觉数据收集及分析过程的枯燥无趣,运用类比教学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如类比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选择合适自己收集到的数据的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感受程序语言在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建模上的优越性;类比各种医学统计模型,通过比较,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医学统计学各类数据合适的统计方法。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数据挖掘领域得到了科研工作者前所未有的青睐,而医学统计学作为一门医学生最基本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医学研究论文都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思维,为了培养杰出科研型医学人才,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笔者运用类比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在稳步提升,而且在类比教学中,教师也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提高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科研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

[2]潘发明,丁宁,范大志,等.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初步实践[J].安徽医药,2014,18(1):210-212.

[3]陈红俊,孙天山.类比: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J].化学教与学,2014,(2).

[4]畅娜丽.数学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1-2.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3

西方近现代生物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以传统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为基础,并且与现代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逻辑教学,可以发挥学科知识的优势和功能,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认为成熟、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是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可靠标志之一。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普遍反映出来的“高学历、低能力”现象和对临床思维培养的不同程度忽视,运用基于逻辑教学模式的临床思维培养方法,加速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思维的成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

中医学是古代的医疗实践经验与传统哲学结合的产物。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逻辑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里头没有”,传统中医学术重视的是直觉、整体、模糊思维。尽管如此,传统中医学中仍然有逻辑思维的存在,如有研究对中医医案中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进行了分析[4]。我们看到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是自发的,并没有拿到研究的层面上来进行,并且其中存在着牵强附会成分,所用术语与现在逻辑学的概念所要求的清晰、规范相差甚远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医学的教学中亟待融入逻辑教学内容。

逻辑学习对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证的研究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该研究陷入了困境。梁茂新在其著作中对其中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没有把握好逻辑上的关系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术语,基本上都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概念,它们几乎都是多义词,尚未分离为具有专属性的概念。认为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外延甚广而内涵特殊的逻辑矛盾,而诸证的规范大多未能严格信守证概念定义的多项约定,各取所需,放宽标准,因而导致诸证与证概念的定义吻合程度较差的现状,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全面陷入令人难以置信的逻辑矛盾之中。并且认为把证的各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逻辑矛盾方面,是中医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历史必然[5]。由此可以不难看出正确的逻辑思维是中医科研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住院医师导师;带教;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del for the competency of resident teacher based on the Mc C lelland competency model.Method: Describe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y by literature reviews. Results: Establish the model by competency of resident teacher. Conclus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odel for the competency of resident teacher, which is helpful for researching the system of evaluating resident teacher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ident training.

Key word: resident mentor; teaching; competency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障的核心在于根据带教导师的特质,恰当选拔、任用、培养和考评一支优秀的临床师资队伍,这是确保住院医师医师带教质量,完成培训要求的关键。然而,导师的带教行为一般基于简单经验主义模式,都是在摸索中培养住院医师,未做到规范性和客观性。同时,医院对导师的绩效考评也缺乏客观评判标准。

近年来,针对临床带教的文献研究逐渐增多,但并未在导师岗位胜任力行为研究上着过多笔墨,更未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导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严谨的研究须有理论基础,对胜任力理论的研究日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新热点。本文旨在研究住院医师导师的岗位胜任力特征,不仅丰富胜任力内涵,又可在管理工作中对医院导师的遴选、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一、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的概念首次出现于泰勒对科学管理的实验与研究中,当时将此项研究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1]。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的是麦克里兰,他于1973年在《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献中提出[2]。麦克里兰系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他曾在美国国务院使用胜任力模型选拔外交官。麦克里兰指出胜任力和胜任特征有助于提高测验的预测效度,是区分个人条件和能力的最关键资料。1982年,麦克里兰与理查德・博雅兹斯出版了《胜任的经理:一个高效的绩效模型》[3]一书,使“胜任力”开始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以广泛使用。

多年来关于胜任力特征的概念众说纷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Spencer夫妇诠释胜任力的概念,即“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简单来说,胜任力是可以显著预测员工未来工作绩效并且可以区分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业绩差异[5]。这一概念使当代的人才观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单纯以智力高低为标准转变为个人综合素质为标准,将人员的素质特征与实际岗位特点直接联系起来,突出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胜任力概念的推广

胜任力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集中于教育管理者。曾玲娟[6]从内隐和人格特质入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胜任力进行探索,曾晓东[7]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能做的、信仰的的具体内容。

而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是于2005年由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课题,将胜任力引入卫生领域。后来胜任力模型被用于临床医生、护士、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体系。闫晓丽[8]的研究结果表明,护士长岗位胜任特征包括概念与特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等方面。其中,概念与特质主要指职业道德、个人素养、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知识与技能主要指护理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基础和专科护理技能、急救技能、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等;思维与能力主要指分析性、评判性思维,领导、管理、服务、决策、教学科研能力等。2012 年由教育部、原卫生部主办的“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启动[9],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年轻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必须达到的各种能力和要求包括医生人文素养、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基本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10]。董海瑛[11]提出了全科临床师资岗位胜任特征,包括“带教能力、构建全科临床思维、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基本知识”4个领域。

三、讨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住院医师导师岗位胜任力概念可以定义为“在临床实践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表现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的综合”。导师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并安排教学内容,从知识导向性教学转变为能力导向性教学,从注重住院医师单纯临床技能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锻炼并提高自身的教学驾驭能力、亲和力、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宽容性等[12]。具体来说胜任力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型:

1.临床带教老师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的综合素质,这里说的综合素质包括带教老师的人格特质、职业精神与素质。

2.专业知识,临床带教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丰富的理论内涵、娴熟的专业技能、敏锐的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专业价值观等。

3.教学能力,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态度及驾驭力、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置,教案准备以及教学创新能力等。

4.沟通能力,包括医患沟通能力、师徒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等。5.作为临床医师还应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临床医生只有符合以上模型特征才可担任住院医师导师。当前医院对住院医师导师的遴选、绩效考核、评价比较简单划一; 同时,某些临床教师的不良素质和怨气等内在品质也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其教学意识薄弱、教学能力不足[13]。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胜任力模型正是这样很好的工具[14]。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应着力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于临床带教导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着力于临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创新,逐步捋顺医疗与教学的关系,改善临床教学环节,唯有遴选、培养、考评出优秀的导师方可培养出规范、合格、适用的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Sanderg j,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2000(1):9-25.

[2]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4.

[3]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

[4]Spencer L 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Inc,1993.

[5]Sparrow PR.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ies: Creating a strategic behavioral framework for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In: Anderson N. and Herriot P.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1997.

[6]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4):977-978.

[7]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31-38.

[8]闫晓丽,杨辉.运用德尔菲法研究护士长岗位胜任特征[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1-73.

[9]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0]刘佳,尚莉丽,储全根,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医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2015,23(2):4-6.

[11]董海瑛,万学红,吴敏,等.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07,7(5):350.

[12]陈立今,谢贤宇,金炎,等.临床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902-908.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医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56 ― 02

1. 医学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意义

1.1 马克思主义于医学发展的理论意义

传统“生物医学”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因此,医学发展需关注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人文关怀则愈发重要。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着眼于全体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去探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在推动着生物医学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医学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有一定相容性。

1.2 马克思主义于医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自古以来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使命,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深的医学造诣,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尚品德与正确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延伸,它所蕴含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思想对当代医学发展、培养医学生道德情操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 马克思主义于医疗实践的指导意义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著中找到了“异化”思想,得出“科技异化”的论断,认为“工具理性”的膨胀侵蚀了“价值理性”的土壤。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得益于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医疗手段的物质载体,医疗设备所内涵的“工具理性”直接影响到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在倡导价值理性回归的同时,必然注意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生过分依赖于检验数据,往往注重仪器和药品的使用,相对忽视了代表人类价值理性的人文关怀。显而易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医疗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2. 当前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研究

2.1 当前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

首先,毋庸讳言的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概括性极强。从全书内容的结构来看,它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众所周知,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分别开设,05方案相对减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更加侧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概述,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授课中涉及的概念之繁多、观点之深刻、运算之缜密,无一不是需要学生深入领会的内容。但根据05方案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通过大致50学时去讲授20余万字的教材内容。有限的学时数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做到详略得当,这对教师的个人能力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

再者,基于以上两点问题,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师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但是,受到专业限制,医学院校很少或基本不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等本科专业院系,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与同等级综合类院校竞争缺乏比较优势。此外,医学类院校往往授课任务繁重,开设医学专业课程较多,人文、社科类所占比重较低,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重医学轻人文”也是制约两课教学的关键因素。

2.2 当前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现状

首先,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具有理科背景的生源占绝大多数,人文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受以往学习经历的影响,很多医学生先天的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乏味、与实际生活和专业学习相去甚远的教条学问,致使在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欠佳。

其次,从医学生的重视程度来看,文、史、哲、艺术类课程很难引发学生的广泛关注。医学专业教育课业繁重,且对学生要求严格,在长期医学知识体系浸润下, 难免造成学生重理轻文,认为实用主义至上的认识偏差。

再者,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来看,他们对人文素质、哲学思维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隐性层面,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仍是学历层次、实践经验。概括来说,当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亟待优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一纸政令,它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变化。

3. 增强教学实效的初步探索

3.1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首先,由于医学生知识结构文理失衡,所以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强医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的教育。仅从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来说,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也必须着重强调。随着医疗人才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一般本科院校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较考研压力更为强烈,有针对性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突破考研政治瓶颈,符合学生切身需要。

其次,受医学专业的影响,医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认识偏差,认为哲学是一门无用的学问,因此,在马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旁征博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带领学生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弥补他们对哲学认识的不足。

再次,结合医学特点,充分利用医学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的方法论指导自身学习和实践,从医学生职业发展的维度去探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途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物质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它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拓展和延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另外,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等新闻载体受猎奇心理和市场驱动,过激言论频见报端,必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站在思想的最前沿,把握学生脉搏,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信仰。

3.2完善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教学则是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课堂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等诸多方式去实现。

首先,发挥课堂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结合学生需要,调动学生热情,尊重学生观点,激发学生潜能,营造互动氛围,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建构知识,进而提升教学实效。

其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社会实践不可或缺。对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目的无外乎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信仰,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开展唱红歌、赛诗会等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政治信念。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理性看待社会现实。广泛开展“三下乡”、公益事业志愿者、贫困灾区救助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感悟去领会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第三,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结合医学特色,开展疾病防控宣传、社区义诊、医疗现状社会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推动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共同发展。 但是,实践教学势必受到诸如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和校方支持,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制,保障实践教学的充分开展。

再次,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已不仅局限于课堂内外。利用新媒体工具,发挥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建立QQ、微信、微博等虚拟平台,实现师生无时空限制交流,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突破,拓展实践教学新模式。

3.3重视校园文化的关键性。

校园文化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层面的文化因素。首先,从人文设施的物质层面来看,它需要一定的硬件作为基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是构成“人文”内涵的主要因素,与之对应的校园文化物质设施需包括“馆藏丰富且空间充足的图书馆;具有悠久历史或传承校园精神的标志建筑;覆盖广泛设备先进的综合文体场馆、环境优雅使用便捷的休闲娱乐场地”等。其次,从师生的主体意识层面来看,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人文素质修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应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挑战权威的积极心态,敢于张扬个性,在辨证的求索中去探寻真理,获取真知。最后,从校园人文关怀的层面来看,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高校,应具备蓬勃向上的朝气,自由温馨的和气,求真务实的正气,攻坚克难的底气。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文社会学科,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则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统一于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和怎样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符合时展要求的医学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起始点,着力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而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参 考 文 献〕

〔1〕 李亚洲.“两课”教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28-29.

〔2〕 姚红,李英,张丽红.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的路径探求 〔J〕.学术论坛,2013,(05):13-15.

〔3〕 张晋.刍议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失范及重建〔J〕.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2009,(02):124-125.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法中职药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38-02

《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学科 ,它倚重繁杂的基础学科为支撑,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很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效果不佳。而概念图通过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从而将药理学众多的新旧知识点以图示的方式展示,简明清晰,易学易记。本文就概念图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笔者在任教学校2010级平行班中随机选取高护3班和高护4班为实验对象,两班均为纯女生班级, 2010级高护3班41人,高护4班40人,调取两个班级的《生理学》期末考试成绩,按照P≤0.05的标准,两个班级的成绩无差异,与曾经任课的老师座谈,两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也相似,因此两个班级具有可比性,确定为实验对象。随机选择高护3班为对照班级,高护4班为实验班级。

1.2实验设计

以《药理学》教材为教学材料;以《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药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测试材料;在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与学为自变量,在对照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与学,即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认知方式以记忆为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为因变量,为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进行了必要的变量控制,如两个班级选择同一版本的教材,课时相同, 授课教师相同,课堂测试要求一致,问卷调查、期末考试时间及要求相同。

1.3实验方法

1.3.1.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反映课程概念和框架结构的概念图,包括课程概念图、授课计划概念图、模块(章节)概念图和显示某一命题知识结构的课时概念图。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概念图完成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展开。

1.3.2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和复习。

①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预习时学生先找出本节内容的主要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列出概念及层级关系,做出概念图框架,连接词可暂空。②学生利用概念图记笔记: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用符号、颜色、补充实例等方式对自己的概念图框架进行修改、细化,完善概念图。 ③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模块复习:某一模块授课结束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概念图对该模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该模块的重难点概念,并确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模块概念图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念图、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概念图等;课程结束后,各小组合作制作本课程的整体概念图,小组制作的概念图要进行展示和评比。

2.结果与分析

2. 1调查问卷

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采用同一问卷调查两次,前测在概念图教学之前,两个班级均采用讲授法授课, 随后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学,对照班级仍采用讲授法。问卷共11题,每题设置A、B、C、D四个选项,A~D依次赋分4分、3分、2分、1分。1~7题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最高得分28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越浓厚;8~13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最高得分24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学中对能力培养越有效。

(1)学习兴趣的比较

表2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药理学》学习兴趣的对比

班级 人数(N)平均赋分标准差(S) 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前测 41 20.1 4.1 0.0012 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 41 22.2 2.9

对照班前测 40 20.3 4.4 0.51 无显著性差异

后测 40 19.8 4.5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利于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2)学习能力培养的比较

表3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学习能力培养的对比

班级 人数(N) 平均赋分 标准差(S)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 前测 41 18.7 5.21 0.0013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 41 20.5 3.05

对照班 前测 40 18.5 5.21 0.53 无显著差异

后测 40 18 8.97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在能力培养上,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

2. 2期末考试成绩

表8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药理学》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班级 人数(N) 平均分 标准差(S) 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级 41 83.6 11.2 0.0045 显著差异

对照班级 40 76.8 10.1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以上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

3.结论

3.1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概念图以可视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概念、命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绘制概念图的过程就是整合相关知识、将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有效组织到一起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明确重点难点概念,组建整个课程、章节和某一主题的课堂教学框架,并有效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呈现,直观形象、条理清晰,即利于管理知识信息,又便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2概念图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利于形成正确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提高学习成绩。药理学中包含大量的概念、基本事实、规律等,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势必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概念,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绘制概念图,完成“整理资料―提取新概念―在已有知识结构中纳入新概念―整合新旧知识―修正完善知识结构―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有意义学习和知识构建,而且在概念图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从而形成正确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和体系。

3.3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必须要理清知识脉络、整合新旧知识、浓缩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这对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整理、 归纳及思维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摆脱依赖现成的资料及机械式记忆的学习惯性,培养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 迅速理清概念关系、形成主要概念结构的认知能力。

3.4概念图是教学评价的有效工具。概念图可以反映出制图者的思考过程。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头脑中对概念及概念关系的理解,包括对概念的误解和错误观念。授课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及听取学生对概念图的解释,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错误,其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的缺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关的指导。因此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某个主题的概念以及概念间联系的掌握情况。另外概念图也可以作为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工具。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是否清晰,某些必要的内容上的缺失或相关内容的不足。

3.5概念图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一群普遍被边缘化的学生,自信心缺失,在以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的情况,致使学习兴趣低下。概念图教学中,概念图的制作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绘制不同形状和层级关系的图形,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之处,从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不在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自己的头脑和手指间自然形成。另外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美化概念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一幅概念图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尤其是向班级展示获得肯定时,学生会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概念图教学对学生的态度产生了正面影响,减轻了学习焦虑,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喜悦。

总之,概念图教学将繁杂的知识信息以可视图形的形式呈现,直观、条理、清晰。基于概念图的教学,即有利于教师整理归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又可以改变单纯笔试的教学评价模式,通过概念图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基于概念图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学习成绩, 这对于中职医校生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欣.生理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实验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7 ,(6):424-425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7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的深入分析,尝试构建试验性中医治则治法本体。方法:借鉴斯坦福大学构建本体的七步法,整理中医治则治法概念体系,利用本体开发软件Protégé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结果:初步构建了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并实现简单查询。结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对中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为中医实用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示例。

【关键词】 中医学; 治则治法; 本体; 信息资源

中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由于其自身的语言特点,使得中医理论知识在客观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中医领域的信息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例如,以往专家系统中智能诊断的局限性,中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互操作,以及信息检索中存在的不精确性。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医术语在语义表达上的哲学抽象性、宽泛性与其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具体性之间的矛盾。语义描述与知识表达成为中医药领域在信息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本体作为一种知识表示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科领域都采用了本体的思想。由于本体既可以在概念层次上进行定义,也可以在语义层次上进行描述,因此它包含了概念的核心知识。使用本体有以下优势:首先,本体提供了一个共享词汇库,独立于数据源模式,可作为数据源稳定的概念接口,为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便利;其次,本体的描述能力可以解决同名异义及异名同义术语混用的问题,描述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显示描述数据的语义,提高应用的互操作性,促进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第三,由于本体有很强的描述能力,配合推理机可以进行一些推理查询,能够发掘一些蕴涵的数据关系,大大提高查询的效率。将本体相关理论和技术引入到中医药领域中来,对异构信息进行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表示,对于解决传统中医药信息中存在的语法和语义异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本体简介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这个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被引入信息科学之后,其定义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998年Studer等人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是目前公认的本体的定义[1]。此定义包含四层含义: 1)概念模型:客观世界现象的抽象模型;2)明确:概念及它们之间联系都被精确定义和界定;(3)形式化:计算机可读的精确的形式化描述;4)共享: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1.2 本体构建的方法

目前本体的构建方法有很多种,[2]其中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七步法较为常用,它由以下步骤组成:① 确定知识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② 考查复用现有知识本体的可能性;③ 列出知识本体中的重要术语;④ 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⑤ 定义类的属性;⑥ 定义属性的分面;⑦ 创建实例。

1.3 构建工具

目前本体的开发工具有很多,不同的本体开发工具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其中由斯坦福大学研制开发的Protégé(使用Java和开放资源作为操作平台)的主要优势有:①图形化的用户界面;②开放的网络资源;③多样的存储格式;④开放的模块化风格[3]。

2 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

本体建立的工作有二部分最重要:①从“抽象-具体”角度建立概念“is_a”关系的上下层次;②同一层次根据概念的差异建立姐妹概念集合。因而无论是顶层本体,还是领域本体,其框架形态应该有其相似性。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应包含以下类别:

治疗法则:

① 治则:中医治疗的对象维度分为一系列的维度对偶(同一维度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趋势),例如正与邪、阴与阳、虚与实等。相应地,对这些维度的作用谓词又形成一系列的语义对偶,如扶与祛、补与泻等。由此形成一套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② 治法: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意疗法、补益法、温里法等[4]。治疗性常体:“常体”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相对于认知目标来讲)属性值为一个常量的物理性概念。在中医治则治法中的常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③ 中药(种类,按功效分类):解表药,温里药,补血药等。④ 中药:生地,山茱萸,枸杞子,丹参,龙骨,茯苓,砂仁等。 ⑤ 方剂(种类,按功效分类):解表剂,清热剂,驱虫剂,补益剂等。⑥ 方剂: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六味地黄丸加味等。⑦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等。药物的治疗属性:⑧ 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毒性,(附子,川乌)大热,(苍术)辛、苦,(附子)有毒等。⑨ 归经:(金银花)肺经、胃经、心经等。治疗语义关系:⑩ 中药功效语义关系:(山药)益(气),(川芎)活(血),(禹白附)祛(风痰)等。

方剂功效语义关系:(大建中汤)补(中)益(气)等。方剂适应证禁忌证语义关系:(风寒咳嗽证)禁用(桑菊饮),(风热犯肺证)适用(桑菊饮)等。中药相互作用语义关系:配伍禁忌,(人参)畏(五灵脂),(乌头)反(贝母)等。治疗操作性概念:用法:水煎服,包煎,研末,生用,炒用等。用量:5~10g,1~2g等。

3 应用Protégé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

3.1 以中医内治法为例构建类及类的等级体系

治则治法本体的概念体系明确后,按照本体的构建步骤,接着需要构建该本体的类及类的等级体系。本文以中医内治法为例构建类及类的等级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带有“…”的部分代表省略,表示其它未列出的术语。图1 内治法类及类的等级体系

3.2 治则治法本体相关属性

“属性”表示个体间的二元关系,是对类的特征性描述。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主要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治疗机理:指某种治法消除机体的某种病理变化的过程,其属性值范围为病机。例如滋阴(治法)的治疗机理为阴虚(病机);② 治疗因素:指某种治疗方法能够祛除某种引发疾病的激发因素,其属性值范围为病因。例如散寒(治法)的治疗因素为风(病因);③ 治疗部位:指某种治法作用的机体病变位置,它的属性值范围为病位。例如养心(治法)的治疗部位为心(病位);④ 治疗症状:指某种治疗方法可以缓解人体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例如止咳(治法)的治疗症状为咳(症状)[5]。

3.3 添加本体实例

在本体构建中,添加子类与添加实例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由于Protégé程序限制,无法对类进行查询操作,因此将治法术语当作实例进行属性及属性值的添加。例如对补心类添加实例如下:补益心气、补益心肺、补血养心、温补心阳、温补心肾、补益心脾等。其中补血养心相关属性及属性值主要有:定义:具有补养心血作用,适用于心血虚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补养心血治疗机理:心血虚治疗位置:心对补血药添加实例:当归、何首乌、熟地黄、阿胶。其中当归的相关属性及属性值主要有:归经:心、肝、脾四气:温五味:甘、辛药物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3.4 应用Protégé实现简单查询

① 通过病机查询治法例如:输入治疗机理属性和血虚病机,可以查到治疗血虚的治法有补血和养血。界面如图2所示。② 输入功效属性和补血,可以查到具有补血功效的药物,如图3所示。查询时可以满足多个条件,如:查询同时满足功效为补血、归经为心经的药物,查询结果如图4所示。图2 通过病机查询治法图3 通过功效查询药物图4 通过归经功效查询药物Protégé提供了一种本体表示的可视化界面,并能进行简单的查询,实例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属性与其他相关类的实例建立联系,例如治法通过病位属性可以与中医生理常体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肾),通过作用属性可以与方剂功效建立联系,从而使治法与方剂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六味地黄丸),通过病机属性可以与症状建立联系(如滋补肾阴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等。

4 结论

本研究梳理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概念体系,通过深入的中医治则治法基础理论探索后,初步构建了试验性中医治则治法本体,阐述了构建中医领域本体的基本方法、流程和工具,为实用性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示例。纵观国内外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医学领域本体的研究日趋普遍,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缺乏深刻的基础理论研究,也缺少智能知识库所需要的推理功能和智能检索功能,目前尚未出现可以应用的成熟产品。中医同样需要以本体为核心的语义网技术的共享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维方法,本体论在促进对中医学理论、知识和数据的理解和整合,提高中医学文本挖掘的效率等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Studer R,Benjamins V.R,Fensel D.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1998,25(12):161~197.

2 刘耀,穗志方. 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探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5):28~33.

3 protege.stanford.edu/

4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8

身边同事交流时经常问道“什么叫养老”。一问到“养老”大家首先就挠头,然后想说可能等到我真的老了,我的父母老得不能动了那才叫养老。其实我们从养老产业和养老地产层面看,养老在整个养老产业和养老市场里面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传统意义上的养老,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到高龄的、失能的养老。实际上,高龄的、失能的养老,在整个养老市场里比例是很低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养老的定义搞清楚。

1.1经济供养

这是最传统的养老,说白了就是吃饱、穿暖、能正常的生活就行了。属于最基本的经济供养。

1.2生活照料

“经济供应”再往上一个层次,就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生活照料”。大家可以理解一下,它绝对不是说你躺在床上去照料,其实人的一生都需要照料,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后更需要照料。

1.3精神慰藉

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我觉得从养老层面来解释这个词,应该有三个阶段: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是经济供养;再往下一点就是养老概念的扩展,从传统养老向整个全面养老扩展的。

养老,是集养生和养老为一体的,高龄之前注重的是养生,高龄之后更注重的是传统意义的养老。把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会发现我们开发定位时,思路会更加的宽泛,所有的理念和产品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养生这个概念里面还有一些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等方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在整个养老项目定位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养生和养老贯穿进去,就会突然发现:思路豁然开朗。

养老需求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图,是我自己杜撰的。如果对应着这张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老年群体的需求也是可以分层的: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其核心就是现在老人最关心的居和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到安全层面,他可能有了些“情感方面的需求”,再往上是“社交需求”,然后是“尊重需求”和“实现价值”的需求。“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这些原则,其实很值得养老集团去研究。

另外,有一点可能大家看起来有点伤感,就是说:人的一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大家的一种共同追求,最高的需求境界。但是对老年群体来讲,我这里叫“老有所终”。当然,“老有所终”不是等死。昨天很多专家都提到,让老人在养老过程中有尊严的去养老,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的那一刻。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结果已经不是那种很悲惨的结果,而是一种老人对整个养老过程全方位地,或者说高品质的主动的养老后,他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最后那一刻。其实这是一种境界。

养老的概念总结一下,可以用这几个字:从传统的被动养老向主动养老去转换。这个观念的转变,对我们养老地产开发的需求,从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也是相匹配的。

2 什么叫养老服务体系

2.1养老服务体系定义的重要性

“养老服务体系”,可能有点抽象。其实,养老服务体系一定要有质量控制标准,为什么?因为养老服务体系是无形的,但又是落实在整个养老地产的开发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如果没有一些质量指标的东西去检验或者去定义它,那么,“养老服务体系”说是很重要,但落地时却无声,最终也将消于无形的,也就是说,想得很好、做得还不错,最后运营的时候却慢慢的逐渐消退。

2.2养老服务体系的特点

(1)养老主体比较完整

开发社区,如果是一个全龄社区,那么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叫养老服务体系。如果更健全,那么可以叫它养生养老服务体系。这里面涵盖的人群,可能还会再往前,还有一些交叉、发散和延伸。

(2)体系的多样性

同一种养老需求,必须要有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因为老年群体的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那么我们的服务体系必须要有多样的体系,不可能指望一种服务体系把所有的课题全部解决掉,那是不太现实的。

(3)体系的持续性

一个老者,从低龄老年期(健康活跃期),一直发展到临终关怀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整个服务体系它是一个持续的。

(4)体系的实效性

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让儿女放心,让长者安心,让社会能够感受到这种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养老体系要有实效性。

(5)体系的经济性

养老服务体系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有前提和条件下做的,如果我们仅仅讲所谓养老的质量而不谈成本和质量匹配,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讲经济性。

(6)九如城项目服务体系

我们九如城项目开发总结了一个图:整个项目里五种层次、几个板块的养老服务。简单解释一下,橙色部分是我们养老住区里最基础的,就是居住服务,整个实现老有所居。养老中心还有两块服务:医护结合,医就是医疗服务,护就是护理部分;紫颜色部分的需求是更高层面的,这种需求如果能满足的话,我觉得在地产开发模式中可以说是高端的、全面性的一种体现。这里主要是养生服务,养生服务研究什么?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牵动着我们亿万人的心,老人对食品的安全和敏感是极为关注的,所以我们九如人在开发的时,跟政府强调了我们的理念,政府给我们配上一个集中的几百亩的农场,我们希望在我们的社区里有一个很好的配送和供给。

3服务体系如何能落地和成长

我们第一个项目是从去年10月份取得的,就是“九如城”项目。去年10月份,我们董事长提出“养老综合体”理念。

什么叫养老综合体?我们强调位置选在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区域,但是,不能离城市太远。这个定位是比较重要的,现在很多的养老项目动不动就选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偏远的地方,而且规模又比较大,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点风险。而且这里面必须得有医院、养护院、体检中心、酒店、休闲购物、食品基地、学校、公园等等。这些功能业态,它是相互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集约的、养生养老为主题的,能够满足所有建筑群体。这里有几点跟大家交流一下。

(1)这是一个建筑群体,这个建筑群体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个业态功能。大家可以做一个概念比较,就是“养老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的比较:商业综合体是有不同业态组成的,最后形成聚合效益,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理论。商业综合体是通过在一个区域里面不同业态的组合,来共享人流,来实现这种商业综合体不同的价值。但是,“养老综合体”比商业综合体更复杂:由于我们这里入住的人群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所有的业态里面这些功能,除了要每个功能都是完善的情况下,还需要不同业态功能之间相互的发生化学反应,相互的复合。这就要通过服务体系的构建,来让所有不同业态之间为所有的入住人群产生更高价值的、更多的服务,所以,一定要让养老综合体的效应进一步加强。

(2)养老综合体业态分类

我们把养老综合体那么多的业态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类:一是满足最基本养老需求,购物休闲、生态公园、体检中心,在基本保障上上了一个台阶。二是深度保障。酒店、学校和食品基地,我觉得应该算是深度保障。为什么要酒店?通过酒店,我们可以把所有针对老人的一些娱乐、休闲的设施做到很有品质的管理和保证。三是满足学习。我们理想中的学校有三个层次的意义:我们认为一个全龄住区里面最好有一个幼儿园的配置,因为老人和小孩在一起双方都很开心;二是老年大学,我们觉得学习是让老年人永葆青春的一个金钥匙。我觉得这些事从事养老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关注的。养老产业人才欠缺。中国目前最困扰的就是养老产业经营的服务人才非常非常欠缺,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护工、护士,没有直接的渠道提供人才。立志从事养老产业开发的企业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培训的功能,做一个培训学校或者做一个再培训机构。我觉得,要想让养老设施的运营达到一定的水准、养老开发的理论能够落地的话,这个培训的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否则,我们所有的那些理念都不能落地。

(3)其它区域

养老综合体里,应该从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临终关怀区,一直到老年痴呆照顾区、临终关怀区。老年痴呆照顾区可能对医疗的要求更加高一点。

4 硬件设施的设计标准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硬件设施的建造标准、老年设施的构建标准。养老地产的开发,比较理想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说从服务设计开始,如果没有运营管理介入,那么,那些服务体系是不能实现的。有了运营管理,才可能指导规划设计,然后规划设计再到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循环。跟做普通住宅开发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的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尤其是设计,永远是从服务体系、软硬件之间的一个互通互融的过程。

我们在九如城项目开发里面打造三个家:一是家,就是适老化的这些建筑来打造这种所谓的硬件的house,二是home,某种意义上是带有服务的。九如城的设计里,所有当初定的那些功能都已经落实到建筑结构里去了。我们一定要先确定运营团队,找到运营资源,然后来规划。建筑功能设计时,建议从内往外做。这样,我们做的建筑和我们的运营理念可以融合一致。养老服务体系里或养老建筑里,IT系统的开发至关重要。当今的一切已经不完全靠人去做,只有这些理念都融合到IT系统里去,这样的东西才可以落实。第三,九如城里一定有个标配。生态公园,生态公园跟项目开发是融在一起的,就是人和自然的交融。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内心的追求,尤其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所以,在生态公园里我们也规划了“耕种区”,但是这个规模不能做到每户人家都有,要申请。

九如城医疗服务。我们的医疗服务板块,由两个东西构成:一是的康复医院,二是VIP体检中心。这两个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我们的养老综合体里,它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医院?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我们最终定位“小全科大康复”的这么一个理念的医院。我们觉得是适合大型的养老养生住区的医院的配套。体检中心的配备,对高端的群体,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5服务体系

(1)基础医疗服务

健康咨询、医疗诊治、绿色转诊,是基础医疗服务里的三大块。但是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所有的就诊信息它都会在我们的数据库里,通过我们IT技术的开发在我们数据库里面进行沉淀,就是我们所谓的“健康档案”。体检中心也会形成健康档案,还有比如老人从事哪些运动,在会所里面使用哪些功能等,这些数据共同会形成他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管理服务。最核心的就是入住时各种健康数据的采集,以及到健康整个的服务管理。

(2)应急措施

在老年人数据里,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医疗配套体系里面重点要解决和应对的东西。我们医疗体系如何来解决养老住区里这些突发的情况,我觉得也是我们养老服务体系里面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

医疗板块需要为我们整个养老住区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就是说可能它是对日托中心服务的。同时免费的健康讲座能提供一些社会层面的福利性的支撑作用。

6结语

养老概念的定义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

医养结合的概念范文9

【关键词】TBL 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2-02

医学教育是精品教育,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任务也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治疗上亦从“治病”转向为“治病人”,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鄄Based Learning,TBL),是由美国Oklahoma 大学的Michaelsen教授于2002年所命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TBL是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鄄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成人教学模式[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研究表明,TBL教学法能增加学生参与和准备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技巧以及增加知识成果[3]。TBL教学法虽然已经应用于国外一些医学院校的主要课程和医学专业教育中,但在国内医学院校中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TBL的提出和发展

70年代末, 美国Oklahoma大学的学生数量增多,一个大班的学生人数较原来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还只是初级教员的Michaelsen思索着如何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尽管有着不同意见,Michaelsen仍然决定把大部分上课时间用在学生的团队合作上,邀请学生与他共同承担学习责任,由此诞生了TBL的基本教学模式[1]。80年代后,TBL教学模式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4],并在接下来的20多年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2002年以前,国外学者将此种教学模式称之为“小组学习”(team learning,TL)。 2002年Michaelsen等学者将这种教学模式正式命名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鄄Based Learning,TBL),并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得到逐步地推广应用。2002年以后,TBL教学模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国际上至少有包括美国[4]、加拿大[5]、澳大利亚[6]、韩国、印度[7]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中接受并应用TBL教学模式,其中美国至少有70多个医学院校应用了TBL教学模式[8]。TBL教学模式已被用于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课程教学之中,已采用TBL教学模式的院校,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积累了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

二、TBL的实施流程

第一阶段:预习准备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预习参考资料或提纲,学生在课外通过个人独立预习并熟悉掌握已确立的教学单元的课程内容。

第二阶段:预习确认测验过程。 ①个人预习确认测验。每个教学单元的第一节课最先开始的活动是评价学生个人预习情况的预习确认测验,这个测验的内容通常主要由侧重于概念的单项选择题组成。②团队预习确认测验。当学生完成个人预习确认测验后,上交他们的回答,并立即针对团队进行同样题目的测验。团队测验需要运用IF-AT系统卡[13]来进行评分,题目有ABCD四个选项,在答题卡上刮开所确定选项的涂层,如果答案正确,则有符号显示,得4分,如果第一次刮开选择项不正确,则没有符号显示,第二次刮开才正确者,得2分,第三次正确者行1分,第四次选择才正确者得0分。为了完成团队测验,成员必须就每一个测验问题进行讨论。团队测验完成后,老师将评分后的两套答卷(个人和团体)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发表对个人和集体表现的意见。③上诉。只要在小组测验完成后,针对本团队测验中出错的问题,允许和鼓励任何上诉,即提出任何意见或疑问。④老师反馈或总结。待所有学生提交了上诉,教师可针对团体似乎仍然不清楚的问题发表一个小型的演讲或讲座。这个演讲或讲座既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允许教师几乎完全脱离材料所覆盖,涉及学生可以课外自学的内容。

第三阶段:运用课程概念过程。小组聚集在一起开展讨论团队概念运用练习的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并记录讨论结果。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每个小组与班级里的其他小组讨论自己的答案并及时做信息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课程概念的运用,而且老师也能够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概括起来说,TBL教学模式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包含的核心概念及其应用展开主动学习,经过“确立教学内容个人独立预习概念预习确认测验掌握概念团队练习运用概念”的过程获取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运用。

三、TBL在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趋势。改革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着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TBL教学模式可较好地适应当今医学教育的需求,在国内医学教育中渐渐引起了重视,已经有一些医学院校在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例如三峡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兰州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少数医学院校也已经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应用院校的数量和应用课程的范围仍显局限。

在向欧美等大学学习PBL、CBL教学方式的基础上,2009年王庭槐教授等针对中山大学学生人数较多、生师比率较高的特点,在中山大学医学院推广TBL教学方式。他们研究发现,TBL教学模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督促,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9]。南京医科大学的李晓楠等在儿科专业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开展TBL[2],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兰州大学医学院的景玉宏等[6]在局部解剖学中引入TBL后,认为在我国采用TBL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天津医科大学的戴玉杰等[10]在7年制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采用TBL模式病例讨论课,发现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分析病例、逻辑推理、综合判断等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TBL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可以在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在大班之中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10],而小组教学是世界教育的一个趋势,这特别适合于中国国情。此外,TBL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若能很好的处理好TBL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革完善,将有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TBL这种独具特点的教学模式,作为对现有多种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完善和优化,必将在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TBL在我校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郑州大学医学院于2012年开始在262名医学生的老年病学的教学中使用TBL。我们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用30个选择题(iRAT)涵盖这些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用10个应用知识训练问题训练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名教师,15-20名学生,分成3-4组。讨论学习阶段和应用知识训练阶段各占1学时。结果显示:学生2个学时内平均发言2.5次(1-7次);成绩平均提高2.2分;学生讨论时间占总学时85%,教师总结、引导时间约15%。问卷调查(5分量表,1分不同意,5分非常赞成)显示:(1)我可以在其他人的发言中学到知识4.2±0.7分;(2)我的参与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与认可4.5±0.3分;(3)我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得以训练4.1±0.9分;(4)愿意继续参加这种学习方法4.3±0.6。目前,TBL在临床教学中开展较少。结合我院开展经验,其难点在于:(1)虽然成功的TBL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很少,但教师需要在课前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对问题及答案字斟句酌,使其既要涵盖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内容,又要能引起争论。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必要时引导讨论的开展。但多数教师习惯讲述知识,不习惯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学习。(2)学生一般课前预习较少,影响了TBL的课堂学习效果。(3)TBL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如何对这些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评价体系。此外,还需不断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扩大样本量,观察远期效果,这样才能并对其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总之,TBL教学模式是世界医学教育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国外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国已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能很好的满足我国当今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TBL教学模式在中国医学教育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值得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K, Bauman KA, Fink LD.Team?鄄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2002:1-287.

[2]李晓南,池霞,童美玲等.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探索与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 :84-85.

[3]Michaelsen LK,Watson WE,Cragin JP,Fink LD.Team learning: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arge group classes[J]. Exchange:Organ Behav Teach J.1982, 7(1):13-22.

[4]Thompson BM, Schneider VF, Haidet P, Levine RE, McMahon KK,Perkowski LC, et al. Team based learning at 10 medical schools: 2 year later[J]. Med Educ 2007, 41(3):250-257.

[5]景玉宏,刘向文,张朗等. 基于TBL方法的局部解剖学教改方案[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6):574-576.

[6]Freeman M., McGrath-Champ S, Clark S, and Taylor L. The case for assessable in?鄄class team?鄄based learning[J]. UniServe Science Assessment Symposium Proceedings.2006(2):50-55.

[7]Shankar N, Roopa R. Evaluation of a modified team based learning method for teaching general embryology to 1st yea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J]. Indian Journal Medical Sciences.2009, 63 (1):4-12.

[8]Michaelsen LK, Parmelee DX, McMahon KK, et al. Team?鄄Based Learning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 A Guide to Using Small Groups for Improving Learning[M] .Stylus Publishing, LLC.2008:xiv-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