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4-01-26 15:53:40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特点 数学概念学习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教育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应试教育主要以教师和知识为本体,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合作探索能力,因此,将高中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深入研究高中教学的教学特点下,本文针对构建数学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数学概念学习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探讨发现适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新课程教学特点

新世纪发展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知识的更新与改革,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综合竞争,“科教兴国”战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总结前几次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正式推出新课程标准这一科学理念,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充分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学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发展人类的智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魅力。数学是高中教学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与各科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能力提升。新课程教学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维目标,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领导者,是新课程实施与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必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学特点以及其适应性。

2.高中数学教程的问题研究

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学科很困难,这在学习思维模式中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而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数学理念与概念的不透彻认识。一般地,高中阶段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与系统,学生在初次接受数学概念时会由于自身的错误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的模糊性而存在困难,不同的错误类型是由学习者在构造特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本文将其归结为“合理性错误”和“过程性错误”等观点。其中,合理性错误是指由于长期性学习概念形成而出现的障碍分析,具有隐蔽性质的错误理念,尽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承认其正确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要打破原有的概念模式,层次分明,建立新的概念学习。比如:将平面平行的概念推广到空间中就存在不合理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所认为的错误理念推广新问题的解决中,要避免此类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性错误是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操作而带来的相反理论,具有通透性、短暂性。,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是可以有效预防与避免的,比如,学生在接受一个新概念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一些认识,导致术语的不相一致性,比如线面角的概念就不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差,在数学概念运用与联系使用的同时会增加错误的发生率。

3.新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3.1 教学服务于全体学生

高中教学课程的学习要服务于全体学生,这就需要体现课程安排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能让所有学生在共有基础上提升学习技能,又能奠定基础的学习理念,这对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全国高中阶段数学模块主要涉及集合数列、三角函数、空间向量几何与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内容,同时新增算法、程序框图以及推理证明等基本知识,数学知识的覆盖面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知识的层次丰富,对于数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内容螺旋式发展

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接收新知识的心理规律也逐渐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促进,使得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编排上具有连续性、层次性以及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最终达到深入理解的层次。比如高中课程中引入概率这一概念,为以后课程的排列组合内容打下学习的基础,因次这一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高中数学阶段的教材安排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其中很多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前期铺垫,加强过程的学习和后期跟进的力度,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复领会和使用。

3.3 弹性选择与个性发展

高中教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多向发展以及弹性选择,高中数学的内容编排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动手能力,因此,高中教材逐渐引进教学选修系列内容,根据文理科学生或者特长生的不同需要,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多项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知识进行巩固与认知,加之教师的课堂引导,对于数学定理、概念以及结论的学习历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对知识的分析、选择与更新的能力。

结语:

通过教学调查与分析,在高中教学课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研究十分必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渗透数学建模与概念性学习理念,教师对新课标实施效果的认识、整体感受以及学生可接受能力都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深入研究探索高中数学教育理念,此外,在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新理念下,是否发现一个有效促进概念性学习理念的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韩际清,田明泉.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的数学教学理论篇[M].天津:新蕾山版社,

2011.

[4]杨春华,杨玲.素质教育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概念课、定理课教学初探[J].保山师专

学报,2010,(4):19―24.

[5]赵天书.新课改中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七种关系[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2,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2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考试经历过无数次,几乎每次的考试都取得了比较高的分数,可称得上“考场不倒翁”。他对“考场不倒翁”有着特别的理解。

他举例说明道,“如果有一个人走进考场,拿起考卷每道题目都看了一遍后,高兴得差点没笑出声来,因为几乎每道题他事先都准备到了。于是他奋笔疾书,最后成绩一公布,果然得了个满分。这样的人在我看来,不能称为‘考场不倒翁’,哪怕每一次考试都是如此仍然不能称为‘考场不倒翁’。那我所说的‘考场不倒翁’究竟是什么样的含义呢?比如,今天你要参加某一场考试,走进考场拿起考卷看了一遍后,傻眼了,为什么?因为这一道没有准备到,那一道也不会做,但你依然能够考出来,并且取得好成绩。把不会做的题目做出来并且得高分,这才是我所说的‘考场不倒翁’的含义,而我就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听者在哑然失笑之余,也不住地点头:这样的界定确实颇有新意并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考场不倒翁”这几个字大家都会写,但需要作特别的界定与说明,否则,你从字面上所理解到的意思与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可能大相径庭。它给我们以启示:在今后的教育研究中,作为研究者的小学教师一定要养成对概念进行界定的意识。形成对概念进行界定的习惯,培养对概念进行界定的能力。

既如此,我们不得不问:究竟什么是概念的界定意识?所谓概念的界定意识,指的是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特别说明的研究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它直接指引着研究者的研究行为。界定意识有其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层次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研究者的身份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的研究者角色:其具体内涵则包括研究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观点的负责)和规范意识(对研究规范的遵循);其延伸内涵包括研究者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自主理性等等。

为什么在教育研究与写作中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如果在研究中不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又会发生什么,对于这一类问题的回答,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中的一幕,看看从中我们能得到何种启示。

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途中,每当孙悟空离开唐僧去探路或寻找食物的时候,他总不忘将师傅安顿下来休息,然后用金箍棒围绕唐僧划一个圆圈。并告知师傅。只要呆在圈内,就会非常安全,任何妖魔鬼怪也奈何不了他:如果走到圈外,则有很大的危险。因此,妖怪为了抓住唐僧,总是想方设法地不断引诱唐僧走出圈子,最终得手。

妖怪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引诱唐僧走出那个圈子?孙悟空划的那个圈子究竟有什么用?这一做法与教育研究中概念的界定意识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对于教育研究的开展而言,孙悟空的那个圈子有两个方面的功能意味:一是确认安全的边界,因为那道圈线本身就是一道安全警戒线,对唐僧具有提醒作用,对妖怪具有警示作用,从而保护了唐僧的安全。在研究中也需要给自己所进行的研究划一个边界,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随便超越这个边界,因为俗话说得好:桔在淮南为桔,在淮北则为枳矣!这样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区分于其他相关的研究,避免陷入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尴尬境地。二是突出唐僧安全问题的解决。划圈的根本目的在于达成唐僧安全问题的解决。同样的道理,研究总是要解决问题的,要么解决一个理论问题,要么解决一个实践问题,要么兼而有之。因此,在研究中也需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想方设法突出研究者对某一问题的独特观点与看法,从而区分于其他相关的观点与看法。由于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认知,因此,这样做了以后,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和麻烦。由此可见,不对概念进行界定就仿佛孙悟空不用金箍棒划圈,失去了安全警戒线保护的唐僧就难免不被妖怪吃掉了。而未经界定的概念必然会使自己的研究失去了立论的基点,分散了所要解决问题的重心,也就难以让人对你的研究信服。

那么,怎样对教育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呢?怎样才能通过核心概念的自我界定而获得某一概念的新意呢?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常见的做法。

第一,借助引用权威性的定义或解释来实现核心概念的自我界定。这里的权威性的定义或解释,判断的标准是它们必须出自经典之作,或出自权威专业机构的媒体,或出自及引用于核心期刊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果你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专有名词的话,那就先查找工具性的图书,诸如《教育大辞典》之类。需要注意的是查阅辞典最好找两本:一本是中国人编写的,另一本是外国人编写的且最好就是外文版的:二是如果你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教育大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中没有的词条,那就查阅该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名家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从中引发出自己的理解。在教育研究中不要随便就引用某个人所界定的概念或对概念的解释,除非你找到的是权威性的解释或这个解释能更好地说明你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通过同一概念不同界定的罗列与比较,进行核心概念的自我界定。首先围绕概念从多种途径将相关的研究成果找到,罗列出同一概念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其次进行对比性阅读并作归纳整理,分析其共同点与差异点:第三从共同点中进行概括,从细微的差异中找到新意的突破口。同时,也可仔细思考本研究领域的一些专家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尤其是他们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演绎,从中可以从思路或方法上找到概念界定的借鉴。此外,从研究某一概念的定义入手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定义是所有研究领域的核心,任何一种定义都会清楚或暗含地界定自己研究领域的概念框架、研究边界和焦点。通过分析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某一概念的定义,我们就可以更准确、更简捷地描述出这一概念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我们根据定义的焦点将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找出定义中的关键修饰词,以便进一步分析。

第三,根据逻辑学下定义的方法进行核心概念的自我界定。只要翻开众多的逻辑学著作,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文字:“传统逻辑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的较为简短而明确的命题,又称实质定义或真实定义。任一定义总有被定义的东西和用来定义被定义的东西的东西:前者叫做被定义项,后者叫做定义项。逻辑史上最早的定义公式是由古罗马逻辑学家波爱修提出的。该公式是:概念=概念所归的属+种差。这种下定义的方式,后来被称为通过属和种差下定义。所谓种差,就是属下面一个种不同于其他种的特征。传统逻辑认为,属加上种差,构成事物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或固有属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当需要给核心概念下定义时,不妨采用这一基本的定义公式,当找到该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有属性时,实现核心概念的自我界定就变得简单了。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进行概念的自我界定,都不要忘记进一步强调在本研究中你所要表达的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特别要指出的是,采取上述路径与方法对核心概念进行自我界定,得到的往往是某概念相对抽象的内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尚需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概念,再将具体的概念转化成可操作性的指标,这样才能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弄明白概念界定意识的背后,是认清某一个概念“是什么”的问题。它通常又内含着三个层面的思考。即理论上是什么、实际上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理论上是什么”的问题反映的是这一概念背后的本质属性,“实际上是什么”的问题揭示的是这一概念在实践中的真实表现,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追求的则是这一概念的理想状态。

对于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而言,有许多好的教育研究习惯需要养成,核心概念的界定习惯只是其中之一。这一好习惯的养成虽非一日之功,却是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可以做到的。它内含着彼此紧密相关的四部曲,理解概念界定的内涵是养成界定意识的基础,承认概念界定的必要性是养成界定意识的催化剂,学会概念界定的方法是养成界定意识的关键,实践概念界定的行为则是养成界定意识的标志。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就离成功的研究不远了。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3

 化学是一门初三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毕业会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90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该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女29人。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如:寻树平、张银燕、王淑平、吴大平等。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如:喻希、喻德强、寻秀荣、吴硕、甄玲等,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子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做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采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

共2页,当前第1页1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5)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4

在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对年轻干部党性教育的问题上,要求各级党委特别要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并将“政治忠诚教育”排在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的首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年轻干部“政治忠诚教育”的高度重视。

“政治忠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这之前,党报党刊用得最多的一般都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很少见到“政治忠诚教育”这个概念。笔者键入“政治忠诚教育”这个词在百度上搜索,结果除了搜到在这里用的“政治忠诚教育”外,在其他党报党刊上没有搜到一条包含有“政治忠诚教育”这个概念的信息,虽然部队和公安曾搞过类似的教育,如忠诚教育,但却没有“政治”二字,“忠诚教育”的概念比较模糊。这就意味着“政治忠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笔者理解,“政治忠诚教育”,就是理想信念和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教育的全称,强调特别要加强年轻干部的“政治忠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政治忠诚教育”,是党性教育的根基。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赋予党的干部的根本义务,也是党对党的干部最基本的政治品质要求。更是党性教育的根基之所在。因此,加强干部的党性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只有加强“政治忠诚教育”,才能打牢干部的思想根基。也只有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干部的道德情操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的效果,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这是其一。

其二,“政治忠诚教育”,对年轻干部更重要。由于接受党的教育时间短,党性锻炼不够,对党的政治忠诚意识往往比较淡薄,表现在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观念不牢固、法制观念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价值观念容易发生错误、政治修养不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政治忠诚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也许正因为如此,副主席才强调对年轻干部“要特别要加强政治忠诚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忠诚教育”,是管世界观、管长远的教育,对年轻干部而言,世界观的转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往往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就拿理想信念来说,一个年轻干部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对党的信念,往往需要花费终生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转变不过来,有的人既便一时地转变过来了,如果思想根基不牢固,还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再转变回去,甚至转到党的对立面。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旅游素养;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国民教育;旅游伦理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11(2016)01-0088-03

旅游休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明确指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民化的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初步到来。然而,面临着我国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大趋势,围绕国民旅游行为或权益的各种不良旅游现象与问题接踵而至。多年来,我国国内旅游游客不文明现象在各景点景区已是屡屡出现,均引发了媒体激烈讨论和社会强烈反响,国民旅游行为与权益已成为重大的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为倡导国民文明旅游和保障公民旅游权益,《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施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谋划制定。旅游问题根源并非全在旅游业界内部,对旅游现象的深度剖析和旅游问题的解决切莫“坐井观天”。1999年《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历年年度主题口号均切入至旅游的伦理价值,早在1988年即明确提出了“旅游:全民教育”(Tourism:educationforall)的高远主张。旨在解决旅游不文明现象“头痛医头”的现行举措却往往是鞭长莫及,“我们在理念、教育、培育、管理等都有些滞后”,“旅游伦理教育将会在大众中普遍展开,提升整个社会的旅游伦理意识水平将成为当前最要紧的工作之一”[1]。

1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的概念提出

笔者认为旅游学研究核心在于具备跨学科性乃至新学科性的旅游学现象,而非多学科视野下的旅游现象。本文提出融汇并超越单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学科论,即旅游学所研究的学科对象是复合却一元的旅游学现象。由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旅游现象、旅游业及其影响称为旅游学现象(TouriologicalPhenomena)[2]。我们所倡导的旅游学界须树立和强化的旅游研究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在此,则是指旅游学学科发展和旅游学现象研究的旅游学理论自觉。“旅游学研究必须高度重视理论自觉问题,强化旅游学的独立学科意识和理论体系建构。”[3]中国旅游学应充分利用中国旅游发展的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提炼和创造自己的概念、命题与理论,形成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为世界旅游学增添中国旅游学家自己的理论创造。旅游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应从元旅游学的学科立场出发,需要相关基础概念和基本命题的系统提出,以及理论体系的整合与创建[4]。我们经常讲要“建构中国旅游管理的本土化研究理论”。借鉴“国民信息素养”“国民媒介素养”“国民科学素养”“国民艺术素养”“国民信息安全素养”等概念,突破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理念的“游客教育”概念,我们提出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的理论概念,且必须科学构建国民旅游素养的系统理论体系与长效教育机制。所谓国民旅游素养,是指我国公民能够正确认识与充分领悟旅游休闲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并能够有效提升旅游层次与标准、规范自身旅游服务与行为、维护自身旅游权益与安全的国民素养。国民旅游素养包括旅游职业素养、旅游伦理素养、旅游信息素养、旅游审美素养、旅游文化素养、旅游礼仪素养、国际旅游素养、旅游安全防范、旅游权益维护等具体内容,侧重旅游素养意识、旅游自然与文化常识、旅游认知态度、旅游职业规范、旅游行为规范等层面,深刻切入“文明旅游”“和谐旅游”“旅游公平”“休闲与旅游权益”“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等实践,国民旅游素养将成为休闲社会人类生存立足的重要素质与修养。孔永生在2013年3月6日《中国旅游报》发表的《国民旅游教育:为“美丽中国”加分》一文中,倡导开展国民旅游教育,以美丽中国人的培养提升中国旅游好客度与亲和力,此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需要,更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壮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和举措[5]。冯学钢(2010)也主张为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我国应尽快将旅游休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6]。

2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设想

国民旅游素养是国民素养的“窗口”平台,提升国民旅游文明素养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缺少必要的国民素养公共教育,国民旅游素养是国民社会公德提升、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国际文明形象塑造的重要渠道与手段,势必倍加重视。

2.1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的研究设计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安排,国民旅游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任重而道远的大社会工程,必须从更高层面和更宽领域加以谋划与运筹。在顶层设计上,面对国民旅游素养教育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应以国家的高远视阈去审视,从国家的多重层面去规划,凭国家的综合职能去统筹,出台国民旅游素养政策,搭建旅游素养教育平台,确保国民旅游休闲健康发展之大势必需,势在必行。同时,旅游学界应建构国民旅游素养学,这是一门介于旅游学、休闲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心在于国民旅游素养的养成规律。要研究国民旅游素养,需要对旅游素养概念本身作慎重科学的学术辨析,进而开展国民旅游素养的实证意义上的测评研究工作;而这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成为旅游学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国民旅游素养基本上应当属于一个新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采取实证调查、理论描述、个案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去探测和衡量。要针对我国当今国民旅游素养的薄弱环节积极构建理念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反馈体系,进一步做好国民旅游素养的培育与优化工作。

2.2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的总体设想

国内尚缺乏针对国民旅游素养教育形成,通过各个教育要素,基于一定的调控规律和方式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工作系统。为纠正国民旅游素养教育的异化现象,培养和造就最具现代文明品质的国民旅游休闲的决策者、管理者、服务者、消费者乃至普通民众,传播旅游休闲文化,必须对国民旅游素养教育的机制进行系统性的再造,有效构建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国民素养教育框架,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涵盖着旅游从业者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与精致服务,目的地居民的权益维护和互惠意识,全体公民的旅游休闲生活质量意识、生态伦理与环保道德观、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旅游安全技能等,旨在培养旅游活动追求真、善、美的伦理基底,致力于人与自然、文化和社会的终极和谐。我国的国民旅游素养教育实践需要立足本国国情,有效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机制模式,既坚持“文化关照”的全球视野,又强化“本土性”的资源培育。构建当前我国的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可从完善国民素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和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作为一项崭新的现实课题,启动和推进国民旅游素养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有效整合旅游素养的各种国民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国民素养的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民众自身“五位一体”的国民素养教育格局,构建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国民教育工作网络,并同分散的国民旅游素养教育资源逐步生成多元化的国民教育资源整合机制(见图1),从而使国民旅游素养教育在整个旅游行业和国民教育中得到普及。

2.3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从整体上,国民旅游素养教育提高国民个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世界公民的和谐发展,也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国教育指导思想。如上所述,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是一项提高国民基本素养的非常系统性的浩大工程,目的在于有效引领个性、健康、文明、环保、智慧的国民休闲旅游活动,致力健全和完善旅游休闲公共服务体系。一般而言,国民旅游素养将展示其金字塔形的层次结构,呈现出从常识性知识向内生性素养生成的总体趋向。国民旅游素养教育要从素质教育转向素养培育,大力倡导休闲意识、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构建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提升国民旅游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意识,实现国民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构建步骤上,开展国民旅游素养教育应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注意分层次推进,建构多样化的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国民旅游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大致如下:一是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与论证,由专家、学者、旅游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共同完成;二是推广普及相关观念和知识,并通过媒介宣传、素质课程、主题活动等方式实施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的教育;三是通过对前期试验的不断总结和调整,探索多元化的国民旅游素养教育路径,形成科学完善的国民旅游素养教育机制和体系。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政府鼓励、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企业支持、社会赞助、社区参与等多种渠道,推动建立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的保障机制。应组织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就国民旅游素养教育的学术基础、基础理论、教育目标及内容、教育资源评价及开发、教育方式及方法、教育效果评价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以指导当前国民旅游素养的现实问题,提高战略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终推动国民旅游素养教育的效果最优化。

3总结与展望

作为一个旅游学理论体系及实践系统的全新领域,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尚待探讨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和体制问题颇多,极具学术挑战性和前沿创新性。本文对旅游素养及国民旅游素养教育体系进行了颇具理论整合性的初步阐释。本课题研究将旅游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以旅游素养这一核心概念暨理念的产生与发展为出发点。后续研究将逐步构建和夯实完善国民旅游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以求架构独立的国民旅游素养体系,指导旅游业良性发展,为国民素养的全面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付金朋,肖贵蓉,谢宇.近10年国外旅游伦理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10,25(8):88-96.

[2]陈麦池,黄成林,辛福森.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化学研究的理论辨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5):62-66.

[3]陈麦池.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旅游学学科构建分析[J].旅游发展研究,2014(1):6-9.

[4]陈麦池.基于学科构建的旅游学案例研究方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6(5):78-84.

[5]孔永生.国民旅游教育:为“美丽中国”加分[N].中国旅游报,2013-03-06(11).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生物概念 教学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090-01

生物学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学知识的核心,如果把生物学知识比喻为一个生物体,那么,构成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概念[1]。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生物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1. 影视情境。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动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生物概念,陶冶性情,激发兴趣,活跃思维。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刻的生物事像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生物概念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生物知识的质量。

2. 热点情境。教师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时事热点生物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如:食品安全,转基因,克隆技术。

3. 实验情境。 通过实验演示,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使学生更好生物解生物概念,并学会探求知识、设计实验的方法。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4.实践情景。不少生物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让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生产场景中学习知识。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与转变,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

例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麦地、树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

5.讨论情境。讨论情境的创设就是让不同品质的思维进行碰撞,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并归纳出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可实行加分机制让只听不说的害羞学生和习惯较差不参与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

.6 、文献情境。 古典文献中的一些诗词歌赋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若教学中加以引用则能营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如“人间四月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物循环”,等概念就很诗意地呈现眼前。

二、化生物概念教学情境的互动性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的。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和谐学习环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阔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总之,生物概念的教学虽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寻找其规律和技巧,概念教学的难点就一定会突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融入情境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而活。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参考文献:

[1]胡向国.中学生物概念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67

[2]刘学廷.生物概念的“四步”教学法浅探[M].江苏:科学与管理,2007.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7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60-03

[作者简介]刘庭楠(1981―),女,天津塘沽人,本科,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且还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要求告诉我们: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概念”的教学。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生物学概念的涵义

要有效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就必须知道生物学概念是什么。《辞海》中对概念解释为:思维的基本特征形式之一,是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生物学概念的组成有四个要素: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证和概念属性。

一个新的生物学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要想学好生物学,首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

二、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一)巧妙引入概念,做到真正理解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有些教师一开始就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虽然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却不知学生其实是如坠云雾。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当遇到具体的题目也就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的引入。

那么,如何才能自然、巧妙地引入概念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用过很多方法来引入概念,如运用多媒体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演小品、做游戏引入,以及运用观察实验法引入,等等。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或认识都无法恰当地说明或解释这种现象时,就会在心里激发出一种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的动机,这时,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概念,便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深层次理解。这是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的非常好的途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酶的高效性”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演示实验,这样不仅能顺利地引入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利用概念图教学技术,将各个概念加以联系,构建网络

(三)举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学生来讲,有些生物学概念过于抽象,仅仅凭借课本中的定义很难理解其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在一起,在理解概念的同时,又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解释了身边的现象,进而逐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如在学习“物种”的概念时,如何确定两个生物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呢?单凭概念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这里笔者列举了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实例: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虽然马和驴可以杂交,但生出的骡子却不可育,即马和驴不能生出可育后代,因此,马和驴不是同一物种。此时,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可能还会联想出其他的例子,如狮虎兽,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七)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刚开始学习概念时,对概念的掌握往往缺少巩固,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在做题过程中通过相关的练习,利用概念来解决问题,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巩固原有的概念,接受新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总之,生物学的概念很多,怎样才能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地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呢?以上笔者简单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当然,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甚至是相互重叠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针对一个概念的讲解,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灵活地结合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学生物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9(4).

[2]宋汉萍,崔鸿.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学概念转变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9(1).

[3]刘画奇.生物概念图教学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8

在中心的领导下,继续发扬团结、勤奋、节俭、创新的工作作风,在新的学期里,加强全园教职员工的教育服务意识,贯彻“六心”服务承诺。在保障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突显数学办园特色,在环境中渗透数学教育元素,改进和落实我园数学教育方案,申报数学方面的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我园特色教育走向新里程。

二、 工作思路

新学期、新面貌,进入了小班下学期,我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配合、协助班主任做好各项班务工作;要求自己终生学习,并制定近期目标。

三、配班方面

(一)协助班主任一起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初步的数概念、掌握概括和分类的方法等。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

3、引导孩子学会建立一个和谐、友善的团体。懂得去关心自己身边的同伴。

4、努力地营造一个充满人性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老师和同伴。并引导孩子养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5、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从生活的点滴中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安全、卫生、保健贯穿一日的生活中。

6、引导帮助家长了解并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知识观。明确幼儿期教育重心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意识,从而让家长认同我们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课程的形式,并支持和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园互动平台。

7、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努力、用心照顾好孩子的饮食和起居。

(二)努力做好家长工作。有了上学期的默契,本学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和家长沟通,反馈幼儿在园表现,并且虚心接受良好的建议,相互理解,一切为了孩子。

(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认真备课,并且做到备教一致,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争取每一节课都能达成目标;带班过程中配合班主任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抓好各环节的常规,让孩子快乐地在幼儿园生活,并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四、个人学习方面

本学期要利用周末和其它空余时间进行有计划地学习。

1、进行《新概念英语》的学习。合理安排好每天下班后的时间,通过看新东方老师授课过程的Flash和背诵课文、单词,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英语初阶》并做好笔记,争取在暑假前完成第一册的学习。

2、为了更好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制作出更能吸引孩子的课件,

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9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员性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客观上知识的相似性及不同学生个人人为的同义性,造成混淆客观上并不相似的事物;由于不习惯展开想象或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常常以回忆代替想象,从而产生片面性的分析。导致错误;由于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维而以个人日常经验和从日常概念出发,以想当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维,草率地得出结论,从而不能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造成错误。还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使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加重培养,对“差生”歧视或根本放弃,这样做只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发展,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人人升学”为目的,而以“人人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为己任。

(二)坚持全面性原则

智育,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成分,它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等。另一方面,物理教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学成果,又在意识和实践的领域以某种高于或异于智育的效果发挥着能动作用。应试教育重视的是智育,侧重于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测试,忽视了实践,忽视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判定教学的优劣,使得物理教育只侧重于学科的专业性而失去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功能。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长期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物理学使用的、物理教学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物理学所培养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树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信念和求实精神。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善于同别人合作的习惯。

4.重视培养意志力,使学生以坚定的信心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

(四)坚持差异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由于在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在掌握生活经验多少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品种的小树,要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条件,帮助他们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趋势发育成长。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

(五)坚持主动性原则

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往往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然兴趣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自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坚定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念,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使智力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二、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握以下四个具体的操作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把握:在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对生活概念(如推、拉、提、压等)的概括和抽象,突出了相互作用这一本质。“匀速直线运动”、“光滑面”、点光源”这些理想化的过程和模型,就是对生活中复杂的现象和物体,采取条件单纯化的近似处理后形成的。

2.在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随小车一同向前运动的物体,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向前倾倒,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在这一过程的分析、判定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3.在进行规律教学时,培养推理能力。如对串、并联电路,以为基本依据,推导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进行抽象知识教学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对分子模型的想象及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模拟,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的分析中,让学生懂得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由P、L、S三个量值统一决定的,再通过比较,从中“养学生“辩证思维。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把握: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

1.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对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侧重于实验演示,而教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合理地安排演示、讲解与练习的顺序,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然后再安排学生观察同一小车在不很粗糙平面及在较光滑平面重复这一过程的实验,并比较三者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设想若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演示、提问、分析,最好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使学生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思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在严谨的分析推理中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

2.组织好学生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组实验中,学生既是实验的主体,又是观察的主体。实验前教师要安排并指导课前预习,实验中可安排些与实验有关的小竞赛,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实验操作的兴趣和技能,将学生从对观察的兴趣转入对操作的兴趣,进而体会物理中常遇到的逻辑关系,进入主动实验者和研究者的状态,在无意识中提高物理实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地从实地中发掘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实是求是的科学品质。

3.通过尝试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实验前。教师可安排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安排实验,或用其它可替代的仪器改进实验,并在学生已完成规定实验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可能的条件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自己设计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规定实验中或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取得的数据会有与预想的或已知规律不符的情况,应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并认真从理论上探讨实验结论与规律不符的原因,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

(三)习题及测验环节的把握:

1.课堂提问深浅要适中教学过程冉不开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才能把问题讨论下去,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注重深浅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使他们“跳一跳才够得着”。教师的提问还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之外,学生之间也可提问题进行互相启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个体的思考压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各于发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要精确、得当。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搞“题海战术”,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忆一些习题的固定解法,对解题的必要知识及为什么这样做不求甚解,达不到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习题时,要侧重练习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物理知识建立准确的描述物理过程的模型,让学生学会善于从习题叙述的句子中找出隐含的条件,然后搜寻解决该问题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并按照正确、科学、严谨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测验要灵活物理测验的试题要灵活多样,并尽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试题的立意、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等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对实际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图象的分析和对动态变化的物理过程的分析中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鉴别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