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改革集锦9篇

时间:2024-02-01 17:13:35

初中历史改革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教学与受教之间的不融合。造成这种不融合甚至对立,主要是因为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教轻学和学而为教的思想。一方面,教师教的方式大都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仅仅是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受教的,没有自己的意识思维参与,机械地接受教师或者课本的知识。这一状况的长期延续,使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的停滞不前,无法得到前进和发展,因此当前初中历史教育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如何改变当前的历史教学方式,便成了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如何顺利地推进改革,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考验,它需要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践中转变现有的低效的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开始改革,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要想转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状态。书本上的内容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一直以来大都是只靠死记硬背,将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忆在脑海里,以达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记忆力较强,而这种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虽能应付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记忆力的减退,必将返回到书本当中。所以,必须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其次,在改变学生接受知识方式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应用到求知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挥出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发现知识中所包含的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并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使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的智力和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不再机械地接受教育。

转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方式,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价值观念,不只以考试成绩定优劣,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首要问题。

二、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方式

1.改变教师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

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师教的方式,也要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打着改革的旗号,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都会违背改革的初衷,最终必将导致改革的失败。其次,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首先要求的是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抛开多年的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换一些手法,添加一些技巧,换汤不换药地改变一些表面现象。这是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为这一段路程,是需要教师重新去探索、去发现的。最后,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方式不是单靠教师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参与。教师单方面观念的改变,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考虑是否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最终是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改革任务的。

2.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要想得到显著提高,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必不可少。在学习新的历史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搜集与新内容有关的资料,然后将所有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整理集中,并结合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与学生一道完成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将远远多于仅仅通过课本所学到的,而且更能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甚至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可能包含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如在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搜集“安史之乱”之前的一些资料,这样更能理解到大唐盛世是如何走向衰退的,“安史之乱”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是否可以避免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以后的从商从政作参考。

3.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仅仅是依靠一张考卷,依据学生、考试结果来判定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既给学生添加了学习压力,也将教师限制在了固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而对教师教学改革最好的支持,就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依据考试结果来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如将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对历史人物及史实的理解、口试、学生平时搜集的资料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这样不仅会减轻考卷结果对教师的压力,更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学生毕竟是学习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己不解的问题,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会不断提高为学生为教学服务的能力,学生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和学习的乐趣。

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它的成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初中的学生和教师要分别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使历史教学的效果能够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推动历史改革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凌飚.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2

的背景和内容,本文拟对此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一、教学大纲修改的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迅速推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国力竞争日益转变为人才竞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把目光投向教育,投向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上。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融进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历史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发展性。强调本课程的宗旨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本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需要与体验,注重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本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如英国颁布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点燃了学生心中对于英国和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之火。学生思考历史怎样影响了现在,过去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些社会是怎样组织和运行国家政治的,什么信仰和文化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当他们这样做了后,学生就建立了关于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年代结构。他们看到了人类经历的多样性,对他们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们从历史中所学到的能够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

在课程目标上,重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培养。强调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美国在1994年颁布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加拿大安大略省1998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则明确了在社会学习(1--6年级)、历史(7年级)、地理(8年级)中的态度培养要求,即“学生需要发展态度或者‘思维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在迅速发展的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而赋予特点的复杂社会中,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态度或思维习惯包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个人、团体和全球社会文化的尊重、宽容和理解;对于环境的尊重和责任感;对于基本权利、特权和公民责任的理解和正确评价”。各国都把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如美国的纽约州将历史学习纳入社会学习范畴内,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的体系。首先,将能力“分为思维能和思维策略两个方面”。“思维技能包括收集、解释、组织、分析、评价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思维策略包含学生运用信息进行问题解决、做决定、探究和理性化的过程”。其次,细化思维技能和思维策略所包括的各个技能,并告诉学生应如何习得。如收集信息能力,第一步是确定信息的多样性;第二步是认识多种多样信息的优势和局限;第三步是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种类;第四步是分析信息;第五步是组织收集的信息。再次,给教师提出能力培养过程的建议。可谓是目标明确,操作性强。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统一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技能和理解三个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取得进步:对历史年代顺序的理解;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变化的了解和理解;历史阐释;历史探究;历史信息的组织与交流。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课程标准则强调探究和交流技能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上,以时间为轴,采用主题形式选择学生成长所需的营养配餐,并以新颖、富有时代感的形式呈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不刻意追求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如美国历史课程标准是以历史理解和思考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的。如加拿大安大略省7--8年级的历史分为6个主题,即“新法国”、“英属北美”、“冲突和变化”、“联邦”、“加拿大西部的发展”、“加拿大:一个正在变化的社会”。教材的主要设计类型为经验中心式、社会中心式和人本中心式。如德国历史教科书的习题从书本走向了生活,将课堂和社会实践相联系。有一道题目是:“在你的家乡调一下,大战结束时有何征兆?”类似题目还有“参观战争纪念碑,并在你的家乡城镇考察一下战争的痕迹”等等。有的还要求学生根据一张问卷表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一次调查,并分析讨论调查结果。教材的呈现形式也极具时代性。如加拿大的教材出现了文本、网络相结合和虚拟(网络)两种形式。在课程实施上,重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多元性的课程评价。强调只有在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时,课程才开始实施,否则再好的课程设汁,也只是一张蓝图。如香港的《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1997年)特设“教学指引”项目,列出提问、故事讲述、视听教材辅助教学、模拟游戏、讨论及辩论、单元设计、资料研习、访问、参观等9类常用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类型,供教师参考。英国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提出了“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并且提出了3个原则:安排适当的学习挑战;反映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克服暂时的障碍,了解、评价个人和小组的学生。在课程评价上,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评价的指标和工具也更为合理。如美国最近出版了包括多种学科的《促进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标准指南》,在《社会学习评价指南》中明确提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期望、历史学习的评价标准、历史和历史思维的成就指标。加拿大安大略省社会科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了理解基本概念、探究与研究技能和利用地图与地球仪的技能、知识交流、概念与技能应用等4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分为4个水平,并且现已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l一8年级的课程学习评价。和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同步,我国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和进行改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首次构建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也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小学应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已成为继续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后,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如上海在总结第一轮课程改革的经验后,1999年又颁布了《面向2l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其中《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l0年)也同时颁布,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设想。北京市也于1999年制定并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专家评论北京市的“标准”“体现了很多新鲜的观点和思想”,特别是把“思想教育”的提法用“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拓宽了其内涵。199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中一至中三)在历史课程改革上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新思路。1999年,以大纲的修改为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导航下,2l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

二、对大纲的分析和修订

1992年颁布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改革的精神,曾经在一段时间适应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育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强调了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体现了历史课的时代感、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史论结合的特点。(3)在课程目标上,除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增加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从“2l世纪的社会----2l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新人----培养新人所需的教育”的思路出发,重新审视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发现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编排三方面进行重点说明。首先,现行历史科课程目标存在着成人化、抽象化、绝对化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展开。以能力目标为例。在《初中大纲》中提出“培养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何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大纲中却没有阐述。从对历史课程的探讨上看,从教育者、从成人的角度去规范学生的认识,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因此,所制定的课程目标不免成人化,难以使学生领悟。如在《初中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这些要求对于初中生未免过高。另一方面,如何使学生在全球化社会中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与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未涉及。这种目标的相对狭窄、绝对化问题在实际中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片面性,即凡是不属于“三项任务”的目标,像审美、情感、心理素质等教育难以包括;二是泛化,即一些不在“思想教育”之列,而又在历|上科中存在的观念或教育(如上所述),在教学实际中被统统归之于“思想教育”。其次,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有些内容存在着繁、难、多、旧的情况。由于大纲是按照历史学的科学体系.而不是按照历史教学的体系来编排选择知识.仅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学术性,忽略了学生需要、社会需及学科知识三者的有机结合。其次,大纲所列出的知识点,其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之广,为其他国家的本国史教学所难以相比。大纲中知识量过大、知识点过密,对于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如此广泛和众多的知识,使教师难以采用体验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展开和深入就会很难.学生陷入了知识点的海洋之中,对人类历史发展总体状况的把握反而不够。此外,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成果的推出,大纲中有些观点已经落后,需要调整。比如对“资本主义”的处理,在观点上缺乏客观和公允。再次,在课程编排上,存在着教学方法的论述过于简略和缺乏教学评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比如.现今历史课堂上存在着的“满堂灌”和“一讲到底”的弊端,除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程内容的密集有关外,恐怕与大纲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指导上的缺憾有很大关系。以上所述指出了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追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会很多。我们认为,在课程的理念上未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过分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是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曾参与了对北京市2000多位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有以下反映: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2位,即学生心目中没有历史课的位置;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之低,一方面令人震惊,另一方面再一次告诉我们:历史教学大纲确实已到了改革的时候了。在大纲修改中,专家组首先依照基础教育司起草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提出了此次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修订原则:

1.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降低一些过高的要求,增加实践活动方面的要求。2.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同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明显的区别。3.合并大纲中重复的内容,削减文字述的份量,力求简明准确,且能给教师留有发挥的充分空间。4.精选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5.在教学内容要点的文字表述上,尽量使之在符合科学性的前提下,做到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6.避免空洞的说教,把通过历史课程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线索中去,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自觉地提升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7.提供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提倡教学评估的多元化,发挥教学评估的发展。关于修订大纲中的一些重要调整,现分别概述如下:在前言部分,简要论述了历史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重要地位和育人价值。其中,突出论述了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整素质上的功能,例如强调历史教学能使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拓展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关于历史智慧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认为,人们在自身所参与的历史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历史智慧,它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物质财富折射出来,一方面又以精神产品的形式积累和传承。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体验历史智慧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铸造新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富于历史责任感。在教学目的部分,对原大纲做了较大的变动,使之更具有时代精神,更符合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在知识目标上,遵循学生认识历史的心理,调整了知识学习过程的顺序,由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开始,最后到认识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能力培养方面,首先强调的是按年代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变化,这是认识历史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几方面能力的发展:一是材料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这是信息化社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二是通过想象、联和初步的抽象思维等活动,发展历史思维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是创新、合作以及实践的能力。在态度、价值观方面,突破了原来“思想教育”的限制,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学习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健全的人格培养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的形成等内容。在国际意识的形成上强调,要 使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关于“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的形成的添加,是在汲取了历史教学界有识之士长期研究和讨论的成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历史包含着科技美、社会美、生活美、人格美、艺术美、自然美等丰富内容。历史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学习和感受历史宝库中的历史美,对于学生认识、发现、建构、创造现实生活中的美,对于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人格美的新人有着直接和重要的意义。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对大纲中原有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第一,提出历史教学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第二,提出学法指导.强调了对学生6种学习方式的指导。第三,提倡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第四,新增了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内容。这项内容是本次大纲修订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现。大纲中共列出了l3种活动形式,这些形式来源于近年来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这l3种形式,应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形式,或创造出新的形式来。第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首次提出了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问题。这也是吸纳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科研的成果。在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修改。首先,为了更清楚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段历史内容要点前的“基础知识部分”改为各段历史的教学内容概述,并简化文字说明,不再对具体实施做过细的表述。其次,在教学内容要点部分,取消了三级标题,增加了大纲的弹性,也为教科书的修改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一些章节加了“”号,作为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由原来25个一级标题,简化为21个;由原来的81个二级标题,简化为73个,其中有7个标题标有号。第一级标题基本以朝代为主,第二级标题基本以最重要的人物、事件等为主,使标题的表述尽可能生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根据这部分历史的特点,主要以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时期的31个重大历史事件为一级标题,不再强调历史学专业中的历史分期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把侧重点放在具体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二级标题,则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条约、各类着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为目。虽然在一级标题的数量上多于1992年的教学大纲,但在内容上,却大大地减少了知识点,并使之具体化。为了及时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加了“港澳回归”、“国防现代化建设”等内容。世界史部分,调整主要体现:第一,尽量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例如,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采用了目前史学界已形成共识的“l4、l5世纪说”。第二,简化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l6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再如,关法国大革命:原来大纲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对革命的进程以及革命进程中的各个派别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师生普遍觉得过于繁琐,难以掌握。大纲对此作了简化。关于国际共运、第三国际等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大纲也未作要求。(3)拓展新的历史内容。新大纲增加了一些有关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4)尽量将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新大纲在“世界史教学内容要点第二章中增加了“中国在亚非文明古国中的地位”一目。当然,这种历史内部的联系,以及历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于探索。最后,大纲新增了教学评估部分。含义有三:一是提倡发展性评估。对于学生来讲,评估不是排名次,而是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主动、活泼地发展;对于教师来讲,更重视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教学与受教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初中历史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教师教学的方式大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将学习重点整理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次,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维意识,机械的接受教师或课本的知识。长此以往,使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停滞不前,无法得到发展,与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素质人才成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学校及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有些学校虽然在课表上将历史课的课时安排得比较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默认语数外学科随意挤占历史教学时间,甚至有的学校就将历史、地理等学科按照比例安排给语数外学科教师兼任,到了期中、期末复习时期,教学工作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也存在对历史学科不重视的现象,据笔者调查发现,初中所有学科当中学生最为重视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其次是:物理、化学;最后是:政治、地理、生物、历史、体育。学生平时的课余学习时间花在历史学科上的也是少之又少。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有的历史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讲个不停,甚至从头讲到尾,将教学过程变成了自己丰富历史知识的个人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了观众,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局外人。

3、学习方法不当,学生接受教师传授或书本上的知识,一直以来都是靠死记硬背,将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记忆在脑海里,以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记忆力虽然较强,但这种靠死记硬背得到的知识虽然能应付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记忆力减退,必将返还给教师或书本。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1、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观念,学校及老师应该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2、构建适应于历史教学的新模式,(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3、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接受学习,靠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应用到求知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也须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挥出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不在枯燥无味,学生的智力和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不再机械的接受教育,不再靠死记硬背接受知识。

面对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怎么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认识需要全面重视;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符合新课程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努力创设各种条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其次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优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初中历史教学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成功改革,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丽.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新理念[J].山西青年.2013(20)

[2] 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4

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通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因此,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一、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及其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二、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迸人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畜,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

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

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创新灵感(如新观点或新方法)、创新意志品质(如独立批判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自知自控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性、独特性),等等,应及时发现与评价,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以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时,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题目,包括变封闭性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变常规性题目为变式题目,变脱离实际题目为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题目等。教师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应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以统一的标准尺度抹杀和阻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四、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5

    1 使用有效的语言

    有效的语言是初中历史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大多要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有效的语言是融洽畅达的沟通。新鲜有趣的导入,发人深思的提问,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历史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教师可用富有情趣的语言,一步步诱导学生步入艺术化的殿堂。可选有代表性,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合着音乐吟诵。有准备地精编一些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讲述中不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有效的语言来完善故事,看谁回答得最精彩。教师语言生动得体,就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思维能力,煽起学生表现欲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教师用有效的语言开启智慧,学生在有效的语言中激发情绪接受熏陶,领悟爱憎,培养能力。

    2 重视课堂导入

    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起他们的乐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空气,使学生的智力勾当始终在一种强年夜的内压动力浸染下,在情感高涨的空气中进行,促其把进修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进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纳下列几种趣味导入体例:

    2.1 诗词导入,学科渗入。诗词说话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进修。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前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良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再如进修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进修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不美观主义所深深传染。

    2.2 影视导入,再现历史。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不美观形象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升沉等特点,更轻易让感性熟悉、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接管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片子《死战台儿庄》片段,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排场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什么战争?战争的功效若何?对中国发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片子《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布景及林则徐采纳的法子的片段,进而指导学生思虑: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在陆续串的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后,起头讲述新课,下场很好。

    3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方法

    3.1 在流动中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巧设流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流动课的标题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施展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预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题目,积极介入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流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3.2 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准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进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留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由于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避免了浮泛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深刻、充实的熟悉。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6

一、讨论法

讨论法是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历史教学评价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更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

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每个小组6~8人,并选出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噪音控制员等。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就讨论主题都要发言,由记录员做记录。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这两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观察学生在“秦始皇的功过”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评价过程

确定讨论课题: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设计评价标准:探究问题(5分),资料收集(2分),史论结合(1分),语言表达(1分),合作协调(1分)。

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评价总结

根据评价标准,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做出评价。

4.反馈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为了准备这次课堂讨论,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及上网广泛地收集材料。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残酷的暴君”。每位同学都力争使自己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通过该活动,教师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

二、活动法

活动法是指利用活动评价活动的方法,一般采用经过认真研究的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做作业、进行演讲、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

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后,我们开展了:“自编、自画、自演东周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具体过程如下:

1.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春秋战国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用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和用多种方式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2.评价准备

(1)教师指导全班学生收集和整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列出目录。

(2)根据兴趣和个人特点,学生分为写作组、绘画组、表演组,分别进行创作,每组选出组长。

(3)每一组民主选出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作品(自撰小故事、绘画作品、剧本等),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选出1名主持人及4名评委。评委要求知识面广,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评分公正。

3.评价过程

(1)上课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写上活动主题:我编、我画、我演东周历史小故事。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请出3位组长简介本组各成员对这次活动的准备情况,共约5分钟。

(2)每组各用6~8分钟的时间展示本组的作品。故事组的代表生动地讲述故事;绘画组的代表展出、介绍他们的绘画作品;表演组则演出历史小短剧。

(3)主持人公布评分标准:准备情况(2分);展示内容(4分);语言表达情况(2分);组内的团结协作(1分);投入活动的态度(1分)。

(4)学生集体评价:评委根据评分标准选出表现最佳小组,公布成绩。

4.评价总结

教师小结,指出不足,表扬突出者。

5.反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纷繁,诸侯争霸、七雄并立,但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外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故事。这次活动让他们有了空间和时间去表现自己的特长和掌握课本外的知识。通过讲故事、介绍绘画作品、表演小短剧,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写故事与剧本,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爱好美术的绘画组学生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评选最佳小组活动,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强;评委的评价事物能力得到培养。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

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法是指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我校为七、八年级实验班的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历史学习成长记录”档案袋。档案袋封面有评价记录表,袋内收入了与学生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收集整理一次。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档案袋里装有学生的历史学习单元计划、课堂学习表现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常规性作业、探究性学习作业及综合性学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卷、历史学习小结、收集的历史资料等。

对于学生档案的评价,我们尝试采用了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第。除对绝对成绩评定外,我们还设了相对评价成绩。如:某学生第一单元的测验成绩是及格,第二单元的测验是中,他的绝对评价成绩是中。但由于他相对自己来说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给他第二单元测验的相对成绩记上一个优。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建立学生历史学习成长档案,实行学生自我、同伴、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学目标并熟悉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

四、测验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的测验、考试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测验的形式多样化。有笔试、口试还有DIY(Doityourself.自己动手做一做)。

第二,题型多样化。除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外,我们还设置了历史猜谜、巧连线、识图与设计、追根溯源、走进时光隧道等生动、活泼的试题。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高效课堂;兴趣;环境;自主学习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然而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长期以来研究摸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

1积极构建良好教学环境是优质课堂构建的基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其记忆力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对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应该重视良好教学环境的构建。首先,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个见解十分有益。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如承载历史教学的图片、光碟、媒体、模具等,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让学生利用这些辅助学习的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创建自由质疑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允许学生假设与质疑,在质疑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质疑与析疑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最后我们还可以创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有人认为,只有当教育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理智上的挑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其实,良好的教学环境真的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通过上述三种教学环境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浓厚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引言如同演员“亮相”,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一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开头艺术,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专题前都有“导语”,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导语”。为此,每次上课,笔者都注意使用“导语”,并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程内容,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提供辅助信息,充分发挥听、视觉感知活动的作用,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3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8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为2009年即将进入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 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 发展 ,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 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 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 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 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 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 教育 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 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 总结 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 科学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 发展 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 教育 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 历史 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 中国 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 规律 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初中历史改革范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是在短暂的提高之后又出现了递减的情况。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怀着比较功利的想法,他们认为到了初三的时候把老师画的重点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是什么原因让历史这个充满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此不受学生喜欢?虽然中高考的指挥棒是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乐于动手和思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喜欢参与探究、体验新事物,更喜欢历史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参与探究的学习氛围。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的反思是多层次的,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上完一堂课后,笔者会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等,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自主参与探究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以自己设计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的教学观念。

第一,课前热身,创设情境。

在上课之初,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梦驼铃》,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并且这首歌与丝绸之路有一些关联。

第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经常所说的‘三山夹两盆’指的是哪里,同学们知道吗?”设置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三,学习新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还原历史,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锻炼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实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总结收获,体验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堂课收获到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设计的各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学生不是单纯的盛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像倒水一样把历史知识一股脑地倒进学生的脑子里。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知识不讲,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掌控。我会设计自读环节并提出一些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并完成学习要求:1.自己通读教材,学习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知识;2.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或向老师提问;3.规定自读时间是15分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自读过程能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他们的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自读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读书和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书上出现的,也可能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他的语言不通怎么办?汉武帝开始攻打匈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既给了学生提前预习的准备环节,又使教师多了一个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教学环境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曾经有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质疑的教学环境。比,说在教师“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自读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地区?2.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这两次出使有什么不同吗?3.你觉得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5.班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使西域的?6.我国和欧洲第一次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形成了质疑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高涨。

三、为学生创设探究历史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