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化发展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4-02-01 17:13:35

数字化发展前景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黄梅戏;数字化;数据库;艺术科技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昆曲以全票绝对优势荣登全世界19个入选项目榜首。昆曲的“入遗”,让民众看到了中国戏曲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给越来越边缘化的戏曲艺术带来了勃盛的生机。此后,随着京剧及众多地方戏曲剧种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戏曲艺术的保护与抢救、传承与创新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国家层面的重视。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当前,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数字化时代,这为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条件与现实可能。本文即以黄梅戏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为例,以期探讨中国戏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路径与策略问题。

一、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黄梅戏之所以能够在解放后获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除了其自身特有的动人魅力外,更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联姻与支持。上个世纪6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黄梅戏电影的摄制,80年代拍摄的《郑小娇》、《严凤英》等电视连续剧的推出,使得黄梅戏的艺术传播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高潮。发展至今,黄梅戏已经累积了大量的音频与音像资料,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总结归类,进行现代技术处理与抢救性保护。另外,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资源搜集与整理分类,通过戏曲采风、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对濒临失传或近乎绝迹的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入地分类收集与系统整理,将搜集得来的与黄梅戏相关的文本、音频、音像、图片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处理,打造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数据库与信息共享互动平台。在这方面,安徽黄梅戏网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8年5月4号正式上线的安徽黄梅戏网,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影音、图文信息互动平台,据网站介绍,截止目前,该网站已经“收录了400多个唱段,3000多个视频,35张专辑,55位名家,2000多条资讯,40多个伴奏,单曲试听下载超过40万人次,戏迷累积积分超过100万。网站访问量达到近1000万人次,同时段在线IP超200,PR值5,hao123收录,各大搜索引擎排名前三。”安徽黄梅戏网还开设有微信、微博平台与QQ群,网友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或参与讨论,在黄梅戏艺术与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现代科技与数字化技术的手段,将黄梅戏艺术与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与互动,相关的网站还有:黄梅戏在线,安庆网络广播电视开设的黄梅戏第一视频网站,新华网黄梅艺苑、中安在线黄梅频道、安庆新闻网黄梅戏频道等,各地黄梅戏剧院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均设有自己的黄梅戏官方网站,介绍各自剧团或剧院的历史动态与演出讯息,提供在线剧院或音视频下载,并组建有自己的网上艺术档案馆,向社会大众宣传介绍黄梅戏相关知识。另外,网络上还活跃着许多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黄梅戏戏迷票友QQ群。可以说,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兴起,大大拓展了黄梅戏艺术与文化的传递速度与传播空间。

开发黄梅戏数字产品,引领中国戏曲数字音乐平台,让社会大众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等数字终端就能便利地接受与欣赏黄梅戏艺术。黄梅戏艺术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唱腔的优美动听,由此,它也被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对黄梅戏音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从黄梅戏艺术的特性来说,是完全可行的,与其它剧种相比,黄梅戏是占优势的。如2012年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联合中国移动、安徽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开发的“再芬黄梅彩铃”,其中不仅有《闹花灯》、《满工对唱》等经典唱段,也有融汇现代元素的经典黄梅戏歌,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二、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拓展空间

首先,与其它剧种相比较,黄梅戏的唱片化、磁带化、广播化、影视化等各种形式的音视频化的起步早,种类多,“据统计,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播放戏曲节目六十三次,其中黄梅戏不少于三次,平均一个月就要播放一次《天仙配》的选段、选场或全剧。另据统计称中央台和福建前线对台广播的戏曲节目中,黄梅戏占四分之一。”[1]另外,1983年4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根据唱片发行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列出了当时戏曲唱片的发行业绩,其中黄梅戏唱片的发行量排列第二,可见黄梅戏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及唱片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在国家图书馆上搜索与黄梅戏相关的多媒体文件,涉及计算机文件、视频、图像、音频的资料有80种,当然,实际上的数量应该不止这些,因为好多珍贵的黄梅戏音像资料散落在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或剧团、剧院组建的艺术档案馆里。当前,这些音视频资料有些已是绝版,弥足珍贵,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数字化保护与抢救,以留住这历史的好声音,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将是黄梅戏也是中国戏曲资源的巨大损失。

其次,黄梅戏老唱片的数字化保护问题也应该提上日程,亟待开展。作为音频资料的最早遗留,我国第一张唱片即是1904年录制的京剧名宿孙菊仙先生的唱腔。中国唱片总公司在2011年启动了“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料库”工程,该工程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之一,预计在2015年建成,通过老唱片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既实现了老唱片的保护与收藏,也为老唱片在当下新媒体时代找到了一条新的生存方式。对于黄梅戏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些官方收藏或散落民间的珍贵的与黄梅戏相关的老唱片、老磁带进行集中系统地收集整理,进行数字化处理,因为我们现在如果不加以转换处理或保护,这些珍贵的音频文献可能因为老化、遗失或许再过几年也就没有了,即使留存,则因读取设备的停产或淘汰,查看已经极为不便,只能躺在图书馆或博物馆、档案馆中,变成一堆没有用处的垃圾。如果我们对之进行保护与开发,既可让这些历史的“好声音”重新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也可以为开发利用找到新的商机与盈利点。另外,黄梅戏还可以借鉴《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模式,对这些音频资料中的黄梅戏名家唱段配上身段,优化受众的视听体验。

再次,我们可以对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将传统的手抄本、油印本等纸质剧本与曲谱录入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之处理成文字、图像、伴奏、音乐、唱腔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系统,然后再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校园传播或社会共享,方便广大黄梅戏爱好者接触或自学黄梅戏艺术。在这方面,黄梅戏可以借鉴越剧的作法。国家“九五”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越剧大考》,整套光盘由1张CD-ROM和60张CD组成,另有唱词一册。内容分《历史篇》、《名人篇》、《名剧篇》、《名曲篇》几大版块,共计170余万字,配有3000余幅图片、收录有700余首经典唱段,一经问世,就被称为“中国越剧的百科全书”,为越剧的资源保护、学术研究与艺术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平台。另外,我们还可以将与黄梅戏相关的文献、文物搜集起来,构建一个黄梅戏文献与文物数据库或博物馆,利用数字网络的传播优势,大力弘扬黄梅戏艺术与文化。

三、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前景展望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本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门类,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兴盛,可以为中国戏曲提供一个新的综合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为中国戏曲的综合性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实现平台,这既符合中国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也是艺术科技化的发展必然。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就曾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蔓延开来,已经深入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与门类。解放后,黄梅戏借助广播、影视等现代科技的力量给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得原本只是乡村小戏的黄梅戏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在这个艺术数字化时代,黄梅戏如果利用好当前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新的机遇与契机,一定会拥有更多的艺术生机与生存活力。

参考文献: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九寨沟 数字化管理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085-0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健康,九寨沟风景区管理机构以新的思维和理念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向世人展示山水风光、宗教文化、集民族风情三位一体的九寨沟风景区新的旅游产品,努力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完成对九寨沟风景区自然、人文、民族风情景观的整合,并通过媒体、旅行社将九寨沟的整体面貌和神奇美丽展示给中国和世界。让双方建立友好、互助的良好关系,为进一步巩固九寨沟国际旅游景区的市场定位奠定基础。

九寨沟管理局提出九寨沟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数字化建设首先为九寨沟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服务,其次是为游客服务,然后是为九寨沟营销服务。以“大力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九寨”为理念,明确了九寨风景区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以一流的标准,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建成数字化九寨。

九寨沟景区始终把安全生产置于首位,运营管理非常严格,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因此,社会治安稳定,旅游氛围康好。但是,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5·12地震对交通、景区、基础设施、通讯等旅游相关因素的大面积破坏也对游客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尤其在地震时部分游客滞留景区,更增加了游客的心理担扰。所以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消费心理考虑,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游客已成为未来旅游的首要之事,也成为游客考量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指标。

2 九寨沟及数字化介绍

2.1 九寨沟简介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长约6km,总面积6万多公顷,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九寨沟自然景色秀美,既有湖泊、瀑布,又有森林、雪山。其中有长海、黑海、剑岩、树正、诺日朗、扎如六大景区驰名中外。由三条沟组成,其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千米。水是九寨沟的精灵,湖、泉、瀑、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泉、瀑、五彩九寨河、滩将108个海子连缀一体,碧蓝澄澈,千颜万色,多姿多彩,异常洁净,能见度高达20米。以翠海(高山湖泊)、叠瀑、彩林、雪山、藏情、蓝冰“六绝”驰名中外。1991年被列合国《世界风景名录》,1992年1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10月29日,通过院士专家们的评审验收,九寨沟正式成为全国首个“智慧景区”。

2.2 数字化建设

2.2.1 数字化管理特点

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技术,对管理对象进行量化管理的行为,从而实现组织、计划、服务、创新、协调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数字化管理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可数字化;二是可计算化。可数字化指通过网络实现企业管理活动,即企业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财富可数字化;可计算化指企业采用量化管理技术来使得企业的管理问题得以解决,即管理的可计算性。

数字化管理的特点主要有:

(1)智能化。许多高科技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在数字化管理中集成并应用,使其具有模拟和分析人脑思维并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就是人工智能。

(2)定量化。通过应用定量化和模型化的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数字化管理是定量化的表现。

(3)综合性。在数字化管理中强调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方法是其综合性的表现。除了需要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等知识外,还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综合运用物理学、化学、统计数、社会学等各种专业技术知识。

(4)集成性。集成是指集中统一在一起,其实质是指将各种优秀管理方法的精华部分集中起来组合在一起,通过重新组合、重新创造,使其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功能、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集成。

(5)系统性。根据系统观点来研究数字化管理中各种功能的关系。

(6)动态开发性。动态性是指随着内外部的情况变化,数字化管理要不断修改和补充数字化的信息输入,从而求出新的数字化的最优信息输出。

2.2.2 数字化发展进程

随着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九寨沟风景区管理机构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现有模式下以难以支撑以后多元化、人性化的业务发展和管理。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目前主要面临的业务挑战:各个景点游客无法模糊统计;对景区内的各个景点游客无法合理的分配和调度;对景区内的公共设施无法科学的调度与管理;针对人性化服务无法科学的提高和管理。

当前建立统一的指挥管理平台,构建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服务架构,面向服务的IT架构,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当前IT困境的务实之道。在九寨沟部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进行集中式IT的建设。

统一的面向服务的IT架构,包括了涉足企业规划和IT发展的各个方面:

(1)统一应用运行平台:以SuperMap三维全息展示可视化应用软件基础平台为中心,搭建多个专有应用子系统,使各个子系统为三维全息展示可视化平台服务,同时中心平台又为各个子系统提供信息传递作为保障,使各个子系统不在是独立的“信息孤岛”。

(2)统一数据库和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决定了统一的存储方式和数据格式,采用Oracle或者SQL和XML混合数据库,使其系统数据格式转换难度有所降低,同时降低了成本,易于管理和维护。

(3)统一应用整合平台-企业服务总线:总线结构,简化系统之间的结构,连接方式松散耦合,接口数减少,支持扩展性和灵活性。

(4)统一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多种交易类型和业务模式的一个平台,在电子商务平台中领先于业界,是能够外包给联盟合作伙伴,为客户和企业提供多种产品和整体管理的统一平台。使得企业部署方式的管理难度和规模成本得以测底的改变。

(5)统一优化策略和业务创新:通过业务仿真和建模、组装和编排、业务管理和监控、部署等业务流程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把IT人员和业务人员整合起来,从而使其持续创新。

(6)统一业务流程整合平台:通过全局业务流程管理,支持系统自动化和人工事务,及可视化流程定义和编排,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难度,杜绝时间上的浪费,实现真正的随需应变和快速实现IT价值。

(7)统一信息整合平台:通过对整个企业内部信息的分类和整合,使得全局关键数据得以方便地掌握。告别手工数据,打造实时企业,提高企业决策反应速度和效率。

(8)统一安全策略和系统管理:通过这一策略无论软件还是硬件资源的管理都可以得到解决;通过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能够指掌企业全局的IT资源;降低了出差对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同时提高了企业对整体IT资源的监控,提高了IT服务的响应速度。

2.2.3 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自2002年起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着手推动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几年来,在各景区、省级主管部门和部监管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景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风景名胜地区的数字化建设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1)搞好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具体体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应对并解决当前风景名胜区管理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落在实处。

(2)推进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是创新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推动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和数字化建设,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多年来解而不决的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管理效益;同时也将管理监督工作前置,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防,依托现代科技带动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3)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搞好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哪个省或者哪个景区如果错失良机,必然被历史所淘汰。“数字九寨”是以九寨沟整个景区光纤通讯网络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及基础数据库为可视化平台支撑,以高度的应用平台集成为连接点,通过整合各个业务平台资源,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的景区管理平台。将网络技术与现有管理体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宣传、保护、营销、管理、服务、决策系统。

3 现状分析

3.1 人员状况分析

数字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通过对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调查,可以看出管理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但是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是实现数字化九寨沟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数字化九寨沟建设需要着重考虑培训计划。为了提高九寨沟管理局全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要制定详尽的培训方案,培养出一批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队伍,推动数字化九寨沟的建设,同时也要求在设计开发应用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和友好性,不能因为应用系统的复杂性而影响数字化九寨沟的建设步伐。

3.2 设备及网络状况分析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目前铺设了覆盖整个办公区的网络,指挥中心与中心机房都待建设。目前,九寨沟景区已建设了覆盖办公区域的局域网,景区内已铺设了112芯光纤。已连通至各售票中心、监控点位、SOS呼救点等。据相关人员介绍,但是目前存在着光纤节点较多,光纤容易出现故障,特别是冬天气温低,容易将光缆冻断,造成相关系统不能稳定运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升级扩建设。

3.3 信息系统建设状况分析

(1)150M无线对讲系统:目前已建设了一套150M的无线对讲系统,能通过对讲机调度车辆、工作人员等。因为受设备、人流及地理环境影响,给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2)SOS呼救系统:目前九寨沟的SOS景点呼救系统主要由分布在树正、日则、则查洼三条沟内的25个终端机和置于数字信息中心一楼的呼叫中心服务器组成,它们通过光纤相连,采用传统电源供电,存在着网点少,终端固定等缺陷,并受到通讯光纤和供电电源等影响,给系统运行带了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为了保证每一个游客每个时刻的安全,我们需要对SOS景区呼救系统进行全面改进。

(3)景区监控系统:目前已在景区的重要部位(如景点、车站)、售票厅等区域建了57个监控点,用来将各区域的实时图像传回指挥中心,以便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各景点的实际情况,以便于景区管理。但因此系统为2003年建设,部分设备已坏,还有因为九寨沟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造成系统不稳定,同时,监控点数量较少,也给景区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造和扩建设。

4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数字化建设,九寨沟建成了办公网络一系列应用软件系统,培养了一批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员工,为数字化九寨沟的深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网络链路建设迟缓,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类型和和数字化服务需求。

(2)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应用系统彼此独立,无法进行数据的汇聚和资源的整合。系统彼此独立,不能进行数据交流和数据共享,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

(3)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性,缺少一个集景区管理、指挥、调度于一体的集成工作平台,使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高效有序的工作协同。

(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总体规划方案已不适应“数字化九寨沟”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太军,李颖玲,蒲成华.地震重灾区九寨沟黄木山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10,30(4):493-495.

[2] 风鸣剑.中国世界遗产觅踪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J].课堂内外(初中版A版),2006(9):42-43.

[3] 九寨沟,五光十色景奇绝[J].出版经济,2006(3):61.

[4] 王钦芬,徐玉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管理数字化模式[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39-40.

[5] 史雪龙.企业管理数字化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5):1606-1607.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融合

建筑景观设计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无论是在设计元素的考虑上,还是在设计方法的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总而言之,新技术的加入必然会引起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而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正是现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

1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表现

1.1设计理念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突出表现首先在于设计理念。之所以要进行建筑景观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保证建筑景观的安全性,进行建筑景观设计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对建筑各个环节的稳定性进行平衡性设计,只有保证安全性的设计才是初步合格的设计。其次就是要保证建筑景观的审美性,建筑景观的设计要求就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景观具备审美性特征。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类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审美。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本质上就是设计理念中审美特性的融合。

1.2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的融合也是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重要表现。在传统的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一般都要进行设计构图,通过对构图的分析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数字媒体艺术和建筑景观设计融合后,在设计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目前的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景观效果图的三位构建,通过构建模型来分析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利用此种技术后,设计修改可以直接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这种设计方法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2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作用

2.1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有诸多作用,首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目前的社会,社会思想的发展趋于多元化,社会审美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建筑景观在设计中可以进行设计风格的多层转换,及时调整出多元化的设计方案。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给建筑景观设计的方式转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的增加,使得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更加的轻松和自由。

2.2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艺术类专业,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其艺术化倾向都非常的浓厚,建筑景观设计的审美特性其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化倾向,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会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主要在两方面有所体现:首先是设计理念上,艺术化倾向更加的浓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诸多建筑景观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原因。其次就是在设计方法上,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利用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所以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审美的选择,这种审美选择实质上就是一种艺术方向的转换,通过这种设计方法,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更加浓厚,其审美意义也更加的丰富。

2.3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学科,主要应用于交叉学科领域,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这种价值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扩大数字媒体艺术的适用范围。通过与建筑景观设计的融合,可以进行推广应用,进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与园林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等设计实践相结合,扩大其应用的范围。其次就是可以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深度。通过应用深度的增加,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使其运用更加的规范。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发展为现今社会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设计行业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促进其现代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对于建筑景观设计而言就是一次全新的变革,通过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更新,使得建筑景观设计更加的现代化、专业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邬丹.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5(02):24-25.

[2]刘艺.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5(03):178.

[3]张健.作为城市新兴景观的媒体建筑解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10):106-109.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数字技术;高清;虚拟演播室;网络化

前言

数字化高清演播室是数字电视和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我们在电视节目制作和演播室建设时,一定要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才有机会抢占未来电视发展的制高点。高清演播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清化。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需要,设计、建设一个数字化演播室系统成为现实。

一、数字化演播室

演播室既是制作电视节目的中心,也是天津开放大学的座标。演播室的规划设计对于资源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演播室的建筑设计(长、宽、高),视频系统设计与选型,音频系统设计与选型、灯光设计、以及舞美和装饰都是非常专业和讲究的。技术人员和研究者在长期的演播室建设和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数字化高清演播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演播室由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原则始终在不断变化,相比较模拟时代的演播室设计,现代数字演播室的核心系统与场景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了新的特点。而数字化标清与高清演播室由于电视宽高比的不同所以在演播室设计上也存在差异。数字化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和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我们在电视节目制作和演播室建设时,一定要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才有机会抢占未来电视发展的制高点

二、非线性系统和虚拟演播室

由于数字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是对0和1处理,使得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很好融为一体,非线性编辑、虚拟演播室,就是二者结合的产物。非线性是相对常规的线性编辑而言,它以计算机的可修改性。信号记录的非顺序性和操作方便性使得型号的插入、搜索等操作简单快速。非线性系统编辑方式由于采用编辑菜单只对记录在硬盘中的节目素材时间码进行各种记录操作而非直接对视频信号进行合成,因此在经过多次编辑之后信号质量基本没有损失。而进行线性编辑的模拟信号损失却很大,且对磁头有磨损,增加了节目制作的成本。

所以非线性系统不失为进行节目制作的一种良好方式。非线性编辑系统包含了数字特技机字幕机、编辑机、调音台的功能。经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的节目直接输出到数字分量录像机,也可以进行D/A转换后输出到传统的模拟复合录像机,更可存在硬盘中通过网络直接送播控中心播出。

随着演播室数字化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录像机在传统节目制作环境中的核心地位正在被非线编系统打破。因此,数字化制作环境中,非线性编辑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虚拟演播室技术也已成为当今电视技术的热点,虚拟演播室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三维运动的或静止的场景,成功地解决了前景与背景之间的透视关系、比例关系,使合成的图像有极佳的立体效果,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虚拟演播室不仅能提供虚拟场景,还能让表演者走入(出)三维场景内,或者虚拟物体的后面。同样场景内的虚拟物体可运动到表演者的面前或周围,这一点和传统的色键抠像有很大的区别,虚拟演播室可以进行异地人物采访。利用外来的视频信号直接进入虚拟演播室系统,与现场主持人结合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采访。在虚拟场景中,对虚拟物体(道具)的增加、删除、移位是很方便的(和三维建模软件有关),这为临时修改创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仅大大节约了演播室的制景经费,而且使演播室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三、虚拟演播室的发展

虚拟演播室技术近年来进人了电视、电影制作领域中,并已成为了当今数字电视演播室新技术的热点。它的特点是:在蓝幕前讲课的教师实况视频信号能与计算机产生的三维场景无缝地综合起来,以全新的视觉效果展现在学员的面前。人们常埋怨电视节自的场景制作及画面布景沉闷乏味,欠缺新意,但制作一台好的背景花费很高,虚拟演播室系统用软件来生成背景和道具,使编导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间、空间和道具制作方面的限制,获得了更大的创作的想象空间,能够以低廉的成本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且能够方便的进行修改。虚拟演播室系统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取代目前传统的演播室制作模式,是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一次深刻的革命。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都是非常迅速的。1994年,虚拟演播室在IBC展览会上首次亮像,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电视转播,1997年香港回归的电视转播,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赛的转播都采用了虚拟演播室技术。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制作电视剧方面也得到大量应用。中央电视台经济影视中心采用ORAD的Cyberset一E虚拟演播室制作的电视剧“欢乐家庭”是全亚洲的第一套采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制作的电视剧。该电视剧背景采用电脑生成,从画面可以明显看出,电脑生成的背景与演员之间的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虚拟演播室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虚拟演播室系统中,摄像机的状态信息(聚焦、变焦、俯仰、摇移)传送给图形工作站,计算机依此得到前景物体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从而计算出虚拟场景最适宜的大小、位置,并按要求计算生成虚拟场景的三维模型,最后再实时的把虚拟场景和实际的人物无缝的融合起来。在这一制作过程中,确定摄像机的状态信息非常关键,它叫做跟踪技术。目前常用的跟踪技术有两种网格图案识别和机械跟踪。

四、电视演播室的网络化

电视演播室的网络化趋势在数字化后再向网络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它的优越性必将取代模拟环境下的演播室。

电视台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设备数字化阶段、局部数字化网络建设阶段、全台数字化网络建设阶段。演播室非线性网络化建设带来节目制作效率的提高,演播室信号经过演播室录制工作站直接经过编码实时存储在网络存储中,前端制作网络可以第一时间拿到演播室录制素材,从而在这一环节上大大提高了节目质量。目前演播室制作电视节目的各个环节之间主要是利用模拟方式传送信号,这种方法传送信号不仅速度有限,而且易产生信号的衰减和失真,在节目的长期存储方面,显然要选用先进的数字化存储介质。

数字录像机如果继续使用数字录像带作为记录和保存介质,将受到较大的冲击。目前可供选择的介质除磁带外,还有硬盘、DVD和数据流磁带。多年来,录像磁带记录的节目资料不但难以检索利用,而且带基的老化使一些珍贵的史料永远消失。随着计算机数据压缩、传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演播室的数字化设备将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紧密结合,按照这种技术,摄像机和话筒等前端信号获取设备能够直接将图像和声音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按照无损压缩方式进行压缩,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后续设备,从而形成便于检索、可以长期保存的数字节目库。同时,使用这种技术,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间可以使用网络共享节目素材资源,不同的电视台之间,也可以共享节目资源。

网络技术将使多台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动画工作站、音频工作站等单机系统组成节目制作网络,网络中的几个终端可以同时制作同一节目的不同段落,将传统的串行电视节目制作方式改为并行制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已全面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构建数字化的电视演播室是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化演播室的建设必然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也必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林.广电中心数字化网络化电视制播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8):80.

[2]倪宁宁.数字演播室的构建及使用[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11):43.

[3]李健.数字视频演播室的系统设计与监控[J].东南传播,2006(04):80.

[4]韩志国.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化网络化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总工程师田方访谈.

[5].中国传媒科技.2009(03):22.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芦苇画;市场;数字;营销

一、芦苇画营销环境分析

(一)芦苇画数字营销宏观环境分析(PEST)

1.政策法律环境。目前,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在新闻会上曾表示,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对于芦苇画来说,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随着雄安新区的建立,相关部门更加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安新芦苇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社会经济环境。目前传统的芦苇画营销方式具有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低,经济效益低,以及创新性弱的特点,并且芦苇画大都是由老艺人所制作,但由于老艺人的创作理念过于传统,所以芦苇画形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去适应更多青年人的偏好。同时芦苇画营销手段也多以传统模式为主、网络营销手段缺失。3.社会文化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部分消费者已经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并且在进行文化消费时更加注重个性化与趣味性的体验,尤其是新一代的“90后”、“00后”的青年,他们对数字媒体的认识程度较高,思想更为开放,对新生事物接受度较高,而且他们在消费时对于文化产品的价格已不再敏感,而是更注重文化的品牌属性。芦苇画这一文化形式要想充分发展,就必须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作品,打造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4.数字技术发展环境。近几年,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并且在向经济社会全领域贯彻。随着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数据供应链,在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安全、数据交换等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数据产业体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4.2%提高到36.2%,数字经济名义增长速度为15.6%,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约7.85个百分点。

(二)芦苇画数字营销SWOT分析

1.优势。(1)降低营销成本。传统营销模式以发放传单为主,传单的设计、制作、发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致使营销目标无法达成。芦苇画产业采用数字营销模式能够帮助芦苇画销售商降低营销成本,消费者可以主动获取芦苇画店铺及产品信息,促进芦苇画的营销推广。(2)扩大营销范围。数字营销可以帮助芦苇画销售商挖掘店铺之外的潜在消费者,扩大芦苇画的市场营销范围。借助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传播优势,芦苇画可以推广到雄安新区以外的全国各地,甚至可以将市场进一步扩展到海外,从而使得芦苇画销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3)实现精准营销。数字营销可以实现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对芦苇画的个性化需求,促进芦苇画的定制服务的发展。数字营销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消费信息及消费行为形成消费者画像,根据不同消费者偏好制定相应的芦苇画营销策略,吸引消费者增加对芦苇画产品的购买,在营销策略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营销策略,提高数字营销效果。2.劣势。(1)商品质量问题。由于数字营销主要通过线上实现产品的交易,消费者无法感受到真实的产品,对产品的质量也无法准确评估,一些消费者在收到自己购买的产品后往往会感到自己购买的产品与商家所宣传的产品不符,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消费者就会对该商家丧失信心,减少对此产品的购买,不利于产品的推广和购买量的提升。(2)支付安全问题。数字营销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支付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支付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线上交易产品需要消费者对商家进行线上转账,如果在支付的过程中受到病毒侵害或者被其他人偷窥的话,就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财产损失。芦苇画实施数字营销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消费者支付安全的保障,部分消费者就会放弃在网上购买芦苇画,使得商家客户流失。3.机会。(1)政策支持。2020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为我们抓好数字经济这个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及路径。数字营销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2)消费者需求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而芦苇画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消费品更是代表白洋淀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文化消费需求。(3)信息技术发展。数字营销的开展依赖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媒体的快速发展,同时AI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发展也为数字营销的精确营销、场景化营销提供了可能性。4.威胁。芦苇画数字营销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同类产品威胁和网络安全威胁。同类装饰品方面,芦苇画作为一种装饰品,会受到同类装饰品的威胁,挤占其市场份额,不利于芦苇画数字营销策略的实施。网络安全方面,芦苇画的数字营销依托于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展开,在使用互联网、数字交互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时,可能会出现支付安全问题、信息泄露或者系统故障等问题。

二、芦苇画营销现状分析

(一)营销手段传统,数字营销手段缺失多年以来,受创作理念传统、产品题材单一、品牌影响力弱等因素的影响,白洋淀芦苇画的营销现状并不乐观。传统的营销手段以游客店内交易、熟人递推、电话订购等形式为主。过去几年,“互联网+”大潮红极一时,虽然部分白洋淀芦苇画企业尝试网络直播带货、公众号自媒体宣传等营销手段。但随着越来越多其他产品经销商和具备垄断特征的大平台的参与,这种网络营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加之芦苇画产品固有的手工艺品特性,在这种大环境下,销量增长也极为有限。

(二)市场开拓不足,受众群体单一

多年以来,由于民间独资企业资金较少、缺乏制作人员并且缺少对数字营销手段的运用,白洋淀芦苇画产品的销售市场局限在白洋淀景区影响力范围内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等地区,目前开拓我国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地区广大的工艺品市场尚有困难,销量难以提升。

(三)创作理念过于传统,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由于创作人员年龄普遍偏高和产品固有手工艺品的特性,当前芦苇画作品的题材过于传统。芦苇画创作始终围绕风景画、人物画和动物画等传统题材,且多与水乡特色紧密相连,难以实现新风格的突破;厂家更倾向大量长期订货、同一模版批量生产和高端大画幅芦苇画私人订制等创作方式,不适应普通消费者频繁的定制需求。但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流量明星、动漫人物、活动赛事等热点形象日新月异,其转化为创作素材,进而实现市场价值的速度也极大地提升了。

三、芦苇画数字营销策略研究

(一)精准化营销

精准营销就是在对用户精准定位的基础之上,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从而更加准确地获取消费者需求,并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顾客的相关数据,就能分析出不同顾客差异化的需求。

(二)场景化营销

场景化营销就是在特定的场景中,判断用户在该场景下的需求,并推送产品或服务,以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来达到营销的目的的一种营销方式。场景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在于,场景营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场景消费中消费者看重的除了物质满足外更有心理满足和精神满足,因此场景营销更加注重对商品、人、时间、空间等要素的组合,从而勾勒出具有特定含义或特定氛围或特定效应的生活场景。芦苇画知名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与之相结合的现实场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运用相关的数字技术和各种数字媒体营造一系列芦苇画的需求场景无疑是提高芦苇画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将芦苇画与白洋淀旅游场景相结合,可以推出旅游纪念品,但是旅游纪念品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方式,应当与当前的数字媒体相结合,如运用短视频的方式在介绍白洋淀文化的同时对芦苇画进行宣传。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6

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力度要不断加大,让旅游地的吸引力及魅力提高,要把旅游地特有的文化挖掘出来,进行有效的传播,让大众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灵魂。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语境;旅游文化

不管是传播旅游文化,还是让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都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让旅游文化传播得到更多的方法及思路,要不断的挖掘旅游地的内涵文化,让旅游文化传播的深度及范围得到拓展,让旅游的经济及文化效益得到提升,让旅游文化传播更加有效。

一、旅游文化中数字影视的立体化透视

(一)多样性的旅游文化

旅游地的灵魂就是文化,任何可以吸引旅游者的事物都是旅游文化的资源。一种资源是自然物,比如动物资源、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另一种是人文资源,比如节事活动、节日庆典、风俗习惯、民族艺术、民族历史、宗教庙宇、文明遗迹、历史建筑等。旅游文化的内容及资源可以说非常的广泛和丰富,既能是人文的,也能是自然的,既能是现代的,也能是历史的,既能是无形的,也能是有形的,特征非常的多样。旅游文化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想要饱览需要很多的精力、花费、时间,即使说有了这些充足的条件也不一定能饱览全面,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进行旅游文化的浏览,这也是了解旅游文化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及数字技术运用非常广泛,在放映方式、表现手法、影视制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数字影视目前已经成为影视传播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数字影视将以往制作电影的手段及方法做为基础,再将播映技术、发送、网络传输、储存技术、处理技术等综合在一起。传播过程的制作进行数字化的处理,拍摄前所用到的数字摄像机,后期处理加工声音、影像的数字设备,编辑合成电脑图像及实拍素材,最后通过数字传输、压缩、保存等技术把影像画面通过数字终端呈现在大家面前。与以往的影视制作相比,数字影视能为大家营造出更多的合成景象及虚拟空间,不仅成本很低,而且效率高。通过数字影视所呈现出来的旅游文化容量高、数字化,带给人们的声音及影像都是高质量的,所呈现出来的旅游文人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二)“形”的旅游文化

一般来说,旅游文化中旅游者的审美对象侧重于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而旅游景观中所说的“形”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如工艺、材料、质地、造型、色彩、线条等,这也是景观的一种呈现方式,比如,山体的线条轮廓刚直或柔和、不同地貌地形的丘陵山谷、四季之色的森林、不同结构造型的建筑等。景观中的“形”是比较直观的,人们容易感知,也是旅游者了解和感受景观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形”能直接的影响到呈现形式、唯度结构、空间规模等不同的外化表象,还能将气度、气势、意境、韵味等内涵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般旅游者在游览景观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静观”,由于人的视域是局限的,所以进行多维度或近距离观察景观的“形”时有一定的难度,而以往旅游文化通过影视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景观及自然观也同样有局限性存在,只能通过二维或三维空间来展示景观的物象。在影视艺术中运用数字技术,能不断提高艺术的展现力及造型,运用不同的视觉语言及数字三维技术,将园林、建筑、自然景观等更好的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建筑物的材质和构造,让旅游者得到视觉上的丰富,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审美需求。例如,利用三维软件呈现出多角度的屋顶材质及构造、屋檐结构、古建筑斗拱等,还可以展示出建筑的局部、建筑过程等,让人们进行多角度透视,对古建筑的建筑过程及结构细节等进行直观的了解。

(三)“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中的“意”指的是旅游景观中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及意识,“意”的存在是精神性的、无形的,与“形”所包含的物质性是相对的。有句话说的好“七分内涵三分景”,景观文化中的“意”能让景观更具有生命力。数字影视中利用数字技术形成相应的数字焦距,让人们从超常视角去感受旅游景观的“形”,这种影视语言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能更好的体现出景观中的“意”。旅游景观中的“意”也就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让旅游者能更好的体验及认识到景物中所蕴含的文化感召、艺术真味、厚重历史等。景观中的人文内涵来自于历史及文化背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观赏景观中的“形”而不与历史背景文化相联系的话,那么其文化意义的传播会受到影响。文化内涵能让旅游者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人文旅游属于异地性的活动,是以“乐生”为目的的,所包含的制度、艺术、风土、庙宇、园林、文化遗址等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这些不仅是组成游览活动中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与文化、现实与历史的鲜活教材。要把景观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景观的审美价值及人文价值。数字影视能通过非线性编辑技术、数字合成技术、数字生成等,将景观的历史典故、时代背景等真实的呈现出来。与传统的静态传递方式相比,数字媒体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及信息更深刻及丰富,把人们带到历史现场,让人们的想象空间得到激发,进一步了解景观的文化及历史。

二、旅游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感性化导览及表达

(一)文字的感性化

计算机目前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也有了新的网络文本语言特点,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为了简便及快捷,以将原本严肃规范的文字转换成简易代码、习惯语、日常口语等。这些文字的转换让网络文本的神圣性、高雅性有所削减,增强了文本的日常性及通俗性。网络文本语言的特点是随意及口语化,人们的表达变得更有人情味、个性化、自然性,这也是大众化的旅游传播及审美,满足了旅游者在表达上的需求。网络虚拟环境下,语言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渐渐成为一种语言游戏,语言的接受及交流变得不再神圣。在这种语言游戏里,能更充分的进行语言的交流及表达,这种网络语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旅游者的精神交流空间变得更自由,在网络媒体中,大家的存在可以是匿名的,是非常自由的,不受限制,将传统语言特点中的束缚性及规范性抛开,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童稚化、感性化、直接等语气,将旅游的感受及经历更率性的表达出来,让语言变得愉悦舒畅、风趣幽默。作者通过个性化的文字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更好的流露出来,把那些平淡无趣的东西变得轻松幽默、情味十足、生动形象,让人们的兴趣及向往得到激发。

(二)图片的感性化

文字媒体可以说是一种符号媒体,是抽象的,要运用相关的文字语言中介进行感官的诉诸。与文字相比,图片能带给人们更直观、更具象的视觉信息,让人们的感官得到诉诸,如旅游目的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精美图片,让人们的视觉得到激发,有种想去这个地方旅游的欲望。现在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旅游摄影也得到了普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旅游摄影变成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图片的交流、分享、保存、拍摄等变得更加便利和经济,旅游图片能让旅游文化中的视觉意义得到强化,在旅游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图片能带给人们更生动、更直观的视觉效果,不仅能体现出外形,还能体现出内涵,呈现出完美的光影、色彩、构图,让视觉形象变得感性化及立体化,这种视觉形象能让旅游者获得视觉感知,不断激发他们的联想,对图片中的内容产生情感认同。旅游图片其实是旅游地各种文化特色的浓缩及定格,也是合乎旅游者眼光逻辑的延伸及展开。随着智能拍照手机及大众化图像编辑技术的普及,旅游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网上上传旅游中拍摄到的图片,把自己的旅游感受与大家一同分享及交流,此时旅游图片和旅游者都变成传播旅游地文化的人,图片可以无限的复制,也让旅游地的文化得到无限传播,

(三)导览的感性化

设计网络界面是相当重要,不仅影响到大众能否接受,最终的传播效果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想要让网络界面具有良好的感召力,那么网络界面中的内容一定要是有用的、有效的,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存在,呈现方式也必须是人们都能接受的。在设计网站时,要注意感性体验的设计,让大众能感性化的体验到信息的内容性、功能性、可用性等。在设计旅游文化的网络界面时,要把旅游者的视觉感受、使用习惯、需求等问题考虑进去,最终形成人性化的网站界面。设计时要求有良好的识别性、易读性、功能明确、清晰简明,这种网络界面设计更能吸引大众,让人们在旅游文化网站中更好的进行互动、选择等方面的操作,能及时的获取所需的旅游文化信息,不断追求界面设计的人性化,让大众更直观、更形象的进行体验和感知认识,让旅游者不同感性层面上的需求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及空间。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出现,让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进一步改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娱乐、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信息接受的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人们对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文化传播不仅要不断的适应新的发展方式,更应该随着信息方式的转变而有所改变,对其传播方式及表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

作者:于颖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柳红波.数字虚拟艺术的当代审美维度[J].艺术探索,2008,(10):134-135.

[2]齐海英.浅谈旅游的文化传播效应[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8):96-97.

[3]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探究[J].艺术探索,2012,(02):45-46.

[4]陈昕.新媒体时代赣州旅游传播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4:12.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7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化;生产挑战;发展机遇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我国图书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传播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传统图书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怎样恰当地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将挑战转化成发展机遇,也是图书馆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的生存危机

1.管理者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对其管理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在实际建设、发展中,不仅需要及时革新硬件配备,还应配备相关技术装备,只有将两者做到和谐统一,才能在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管理者的实际水平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其不仅要对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定位,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发展战略,还应结合实际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对其战略做出恰当调整,以此来为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保障。但就目前来讲,由于我国图书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管理者的专业素养难以通过短期学习来进行弥补,其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也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

2.发展定位不明确

在我国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多数图书馆都未对数字化图书馆做出准确定位,常常会因为盲目地追求数字化而一味地忽视图书馆的专业化,进而导致很多图书馆虽然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但却失去了受众,严重偏离了其原有的本质。这一问题在各高校中最为常见,如,一些技工院校,虽然具有较高的数字化程度,但却未针对本校专业来设置相关内容,导致数字化图书馆转型的初衷出现了严重偏离。

3.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图书馆都在致力于构建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却经常忽视图书馆文化建设,这不仅难以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落实,也不利于馆员共同协力的凝聚,以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同时,由于其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工种都没有实际区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

二、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1.革新图书馆结构

图书馆虽然是国家文化积淀产物,但也经常会因为经营、管理理念与模式过于古板而与时展相脱节,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使传统图书馆常常无法与科技知识相适应。对于一些高校来讲,尤其是高级技工院校来讲,本身图书馆发展就相对落后,再加上国家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其数字化发展脚步。但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革新,不论是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模式的建立与完善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节,传统管理中投入不足、重视不足等问题都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为图书馆迎来新一轮的数字化发展机遇。

2.为数字型人才提供保障

从世界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图书馆一直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其优秀人才也比较匮乏,传统图书馆要想真正实现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型,往往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而我国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探究过程,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些新型人才都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外文基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创造了良好条件。

3.对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升级

在时代飞速发展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意识也在随之不断更新,通过图书馆学习、积累相关知识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再加上社会给人们施加的压力逐渐增大,很多人都不得不通过图书馆来继续学习充实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些阅读需求、习惯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机遇。读者阅读需求、方式变化都能够成为推动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级技工院校来讲,常常会出现由于学生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现象,对此,同样需要不断强化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总之,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图书馆要想继续生存下去,或者想要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以及时展需求,制定出新颖、完善的经营管理措施来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实际发展需求,并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潜在的危机巧妙地转化为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宏国.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生存危机与发展机遇[J].科学家,2016,4(6):80-81.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8

关键词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

中D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2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数字化的影响下,其原有的发展模式与传播方式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效益得到迅猛提升,并且在维护起来也有较大的优势。基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当前信息传输中的巨大优势,相信在未来将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概述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科技,在该技术体系中,核心部分是借助互联网构建的网络服务器[ 1 ]。具体的组成包括广播电视需要传输的信号,并且信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相应的界面,而用户也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用户的选择与服务器的智能化运转相联系,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数字化,用户选择与获取信息的时间更快,操作起来也更加简便,用户摆脱了以往需要繁琐操作才能获取信息的落后方式,借助鼠标,通过轻点几下页面就能够进行节目的观看。并且在服务器的管理终端,还有用户喜好的收集与整理功能,通过统计用户平常观看节目的情况,由服务器定期向用户推送节目。在该服务器中,还有供使用者进行视频制作的工具,可以将各个节目的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将其上传到客户端,供用户进行浏览。此外,网络数字化广播台的高度自动化及程序化也是该技术非常突出的特点。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信息的共享度高,传输效率快。互联网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汇总,将其综合到相应的平台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相比传统广播电视而言,其优势将更加突出[2]。并且利用互联网构建的服务器在信息传输上还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达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能够使用计算机编辑信息,并且使区域的分工更加明确,并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与传输效率大大提升。

2)提高编辑的效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视频的剪辑与后期处理。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上,节目编辑人员只需通过互联网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处理,然后向制作处传输制作完成的节目即可,并且节目可供选择的样式多种多样。这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容量与传输速度,提高重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在传统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图像清晰度与传输效率往往呈反比关系,而借助网络数字化,则能够大大提高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降低节目传输过程中受电磁场、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节目质量下降的情况,有效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3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发展,并且在长期的技术磨合中逐渐使该技术步入正轨,受我国网络数字化技术应用刚起步的影响,在信号的传输与发射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技术的应用功能上,包括广播电视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及音频数字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而言,在抗外界干扰能力上较强[ 3 ]。而在音频数字化发展上,为了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数字视频与数字音频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为了实现动态视频的展示,声音信号实现数字化,通过音频与图像信号频率取值的一致性,真正达到声画同步。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满足了当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广播电视技术,当前需要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解决好网络问题。推广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需要解决好基础的网络问题。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功能的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需要关注的重心是不断改善宽带网络IP,加快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4]。在传输材料的选择上,目前广播电视网络专用的线路为光纤网,然而鉴于光纤网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了提高广播电视的播放效率,应降低运行成本,通过网络IP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传输的高效,并且还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应解决好信息源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广播电视要想追赶时展的脚步,就应形成信息与网络资源互补的局面。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然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却是新媒体无法媲美的,为了加快两者的发展,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不断拓宽传统媒体的功能,使广播电视行业的业务组成逐渐延展到基本业务、增值业务与拓展业务共存的局面。而基本业务主要是广播电视平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拓展业务与增值业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环境进行运营,从而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而使网络数字化技术给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带来更大帮助。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数字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势必会带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根据当前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要求,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传输形式必然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的改进节目的制作方式以及节目的编制方法,从提高节目的传输效率与传输质量出发,提升用户的观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也应追赶时展的脚步,不断提升传输水平与传输质量,并且还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开发更加广阔的市场,注重用户市场的引导,结合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总之,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普及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统媒体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与网络媒体合作,将受众范围、信息传输速度、传输质量不断提升,有效利用资源。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娱宁.浅析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J].科技传播,2016(24):27-28.

[2]孙本望.网络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探究[J].视听,2016(8):216-217.

数字化发展前景范文9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以其多元、互动等特点而乐于被接受,并且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作为“生活化的艺术”自然无法逃避

>> 融媒体背景下县级广电的应变与坚守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数字化背景下的多媒体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化背景下的全媒体建设初探 探究传媒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试论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 克服泛化 返璞归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评价视角 录井资料处理技术在油田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与策略 泛娱乐化背景下的IP转换研究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色彩构成教学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技术下的鸣鹤古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数字化背景下的油田建设与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教育的应变与实践 数字媒体背景下影视后期课程改革探析 职业教育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探索 慕课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中数字媒体方向的理论教学思考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改革创新策 自考背景下“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pid=baike.box.

[3]龚伟林,徐媛媛,刘应海.基本SWOT对重庆市数字创意产业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256.

[4]林跃明.谈数码时代的构成教学[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28.

[5]丁钢,梁劲,惠红.创意内涵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