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疗服务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4-02-19 15:46:01

医疗服务前景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1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与医疗健康事业的融合越来月紧密,移动医疗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体现出深远的发展前景。本文从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入手,介绍了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几种应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究,旨在促进移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移动医疗 移动互联网 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移动医疗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移动医疗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移动医疗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随着移动医疗用户的医疗健康服务业务的快速扩展,移动医疗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起初的简单的信息展示逐渐向复杂的成熟型业务转型,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更是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医疗事业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跨界融合,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更是深远。

一、移动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医疗的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当前,移动医疗的应用模式主要有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B2B模式是一种医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应用模式,它除了包括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的医学知识库及医学工具等。而B2C模式主要在求医问诊、远程会诊等方面应用较多,也可应用于病情的咨询和病后随访等。近年来,移动医疗在国外的发展非常兴旺,且发展也日趋成熟,渗透的领域不断拓展,在急性中风、皮肤病治疗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优势。随着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深入,移动商业在其带动下也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包括求医问诊、预约挂号、健康指导等方面。总的来说,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各种应用也在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中不断拓展及深入。

二、移动医疗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形式

(一)综合服务类

综合服务应用形式主要是指基于各种交流平台发展起来的便捷式就医平台及就医服务。其主要是通过手机应用终端,实现医院及病患之间就医指导与健康咨询平台的搭建,为客户提供预约挂号、预约支付、就诊提醒等在线智能医疗服务项目,便捷及“一站式”服务是其主要特点。综合服务类型应用一般是由医院机构合作开发,由于能够为客气提供“一站式”的移动综合医疗服务,因此在移动医院、医事通方面的应用比较突出。

(二)医患交互类

该应用是相应医疗数据库以及医生资源的整合应用,主要为客户提供远程的医疗咨询,在家庭医生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可是实现实时的医疗咨询与随访服务,春雷医生、“好大夫”等都是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应用例子。春雷医生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邀请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进行网上实名坐诊,实现数据库和优秀医疗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移动医疗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好大夫在线平台”,经过7年的运行和发展,患者和医生数量都在不在增加,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一个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转诊、预约加号等服务的医患沟通平台。

(三)信息化服务类

信息化服务类应用主要是指各种为医务人员提供用药查询、医学文献查询等帮助的信息数据库及网站。比如丁香园用药助手,就非常便于人员进行药品说明书、用药指南等查询;而杏树林网站推出的“医学文献”“医口袋”“病历夹”等APP也主要是为医务人员服务,倡导通过手机应用,进行查房方式的变革,实现移动查房方式的转型。

三、移动医疗发展前景探究

(一)移动医疗用领域的拓宽

随着移动医疗在医疗事业中优势的不断凸显,移动医疗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入,其应用不仅包括常见的病情监控、医学咨询、远程问诊等,还涉及电子病例查询、用药指导、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等领域,并且应用的领域还在迅速的扩展中。而随着社会经济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移动医疗的服务重心也在不断变化,逐渐从之前的患者疾病治疗向大众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与预防转变,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定制医疗服务,将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潮流。

(二)运营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由于移动医疗是基于互联网、信息等技术进行的一场医疗模式的变革,因此,运营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说随着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应用技术及模式也逐渐成熟,但是毕竟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技术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对医疗传感器、采集仪等设备的改进等,以及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技术的提高,对移动医疗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应该不断加强移动医疗相关支撑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促进移动医疗向更深入发展。

总而言之,移动医疗在医疗事业中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其优势也在不断的得到凸显,发展情景非常广阔。因此,应该对移动医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让其在医疗事业中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斌冠,龙玲.“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西医学,2015(9).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2

需要风险投资医疗消费需求增加与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医疗器械产业投入的增加,我国医疗管理部门和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诞生了深圳迈瑞、山东新华等一批优秀企业,具备47个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疾病诊治的需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产业规模依然很小,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很难满足国民的医疗需求。二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产品研发水平较低,原创技术与原创产品极少,核心专利数量更少。产品品种虽然比较齐全,但中低端产品多,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高端产品主要以仿制、改进为主,原创产品几乎没有。三是医疗器械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意投资这个领域,而向银行贷款风险较大,银行总会尽量回避这类贷款,通常期限较短,一年以上就为长期贷款,到期需要收回贷款,而且需要抵押,门槛高。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以及高效的管理策划,并且能够承担风险,而风险投资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Investment)是对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并对所投企业进行培育和辅导,在企业成长到相对成熟阶段后退出投资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一种特定形态的投资活动。它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以投资换股权方式,积极参与对所选择的新兴企业的投资;(2)协助所选择的新兴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3)投资风险大、回报率较高,由专门人员不断进行各项风险投资;(4)追求资金利用率,要求投资尽快回收,不以控制被投资企业所有权为目的;(5)风险投资公司与所投资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的;(6)投资对象一般是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所以,风险投资不是单纯的投资行为,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特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持;与长期持有所投资企业股权以获得股息为目的的普通资本投资不同,风险投资在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就会退出投资。风险投资进入医疗机构,可以为医疗服务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且在后期会退出这一领域,不会导致垄断或者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国家放松了对这一领域的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多家风司已开始进入民营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有效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已经占到全国药品市场的17%。

二、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前景

2013年1月15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在京正式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提出我国医疗产业应该向高科技、人性化的方向迈进,目前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速度很快,必须在将来的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加入高科技因素,如机械传感器材、智能器械临床实验系统等。另外,医疗器械产业必须重视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第十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参会者对清洁技术、TMT和医疗健康三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前景充满期待,其中,医疗健康产业被评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多数人认为医疗健康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值得重视的是,在论坛的首场高端对话过程中,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深创投总裁李万寿、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刘昼均十分看好国内消费行业,其中重点看好的就是健康业。随着我国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就医群体的需求在不断分化。由消费理念、收入水平、就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化就医需求,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服务领域的一大特点,各种面向细分的、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将会逐渐形成。目前,诸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特需门诊,各类私立医疗机构面向人群的细分则更加明显。新一轮医疗改革给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提供了机会,经过一年摸索,资本已经找准细分市场,见缝插针地瞄上它们。之前,大量的风险资本在医疗服务产业门口徘徊不前有其原因,随着医改的进行,我国医疗产业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产业也将进一步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风险投资与医疗服务的结合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优越性。

三、总结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3

除非政府补贴,公立医院显然无法长期维持亏本经营。方案提出政府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解决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大型设备的资金。这样一来,公立医院的收入将主要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更新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解决。假如政府真能够解决我国上万家公立医院资金需要的话,公立医院加上没有交税负担,那他们就没有理由不向社会提供"廉价"(低于全部成本)的医疗服务。如果这就是所说的公益性,那么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便取决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保证。

事实上,即使撇开什么是公益性和如何实现公益性的争论,公立医院改革的艰巨远不止是政府资金投入的问题。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个医疗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改革之前许多行业的状况非常相似。消费者(病人)对医疗服务非常不满,这集中反映在看病贵、看病难和服务质量问题上。不仅如此,服务的供给方也不满意,医生成为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大家抢着当公务员,医学院成为非热门专业,而且大量医学院毕业生也流出医疗服务行业之外。

有种现象很值得琢磨:旦凡政府过度控制的行业,大都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行业。

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实践的经验表明,改革首先就是冲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各种非国有力量的成长带来了市场竞争,推动了整个行业的面貌变化。相信大家还记得,改革以前零售服务业大门朝南坐,消费者花钱找气受的情景。当民营和外资进入以后,对国营零售服务业带来巨大冲击,消费者才开始尝到了"上帝"的味道。今天再走进商场,那种营业员对顾客冷若冰霜的景象已难再见。

医疗服务之所以今天仍然是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服务行业,显然与公立医院几乎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密切相关。公立医院的垄断尤其表现在三甲医院的垄断力量上,而且这种垄断力量还在通过种种方式不断扩大和强化。民营医院尽管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与公立医院根本不在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上。我国现有医疗资源与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相比,仍然极度匮乏。然而医疗服务行业的垄断和封闭,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资源的扩大和增长。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管理;医疗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大数据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麦肯锡的《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2011版报告中预估,数据分析在医疗领域产生的潜在价值年增长率为0.7%,即每年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但在2011年却只可以产生300亿美元到600亿美元的价值,也就是只能够实现10~20%。造成该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需要临床试验证明;另一方面则是数据的共享及互操作的实现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医疗服务行业只是抓住了数据分析在医疗领域中10~20%的利用机会。还存在着诸如缺乏激励机制、机构改革困难、技术人才稀缺、数据共享挑战等问题。

1.医院财务管理缺乏数据整合能力,使得数据无法实现交互

众所周知,医院单位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医疗数据、工作部门的运行数据、财务管理数据的产生,但就现阶段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来看,众多医院并未意识到这些数据所存在的价值,及对与后期医疗发展的借鉴作用,因此,其不注重数据分析及整合,导致医院在该方面能力的欠缺,尤其是在存有众多数据的财务管理部门,数据支撑力度更是缺乏。

2.医疗成本与创收之间存在矛盾点

“自负盈亏”是当下大多数医院采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其好处在于调动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其弊端在于有的科室为了增加利润,抬高价格,使得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的收入与支出差距增大,为医院内部管理平衡造成阻碍,对医院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难度加大,不仅需要缩减成本,还需要增加财务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3.缺少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至少需要具备医疗、财务、大数据分析三个方面的技能,然而复合型人才本身就匮乏,加之医院的人才引进及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该方面人才稀缺,使得推进医疗事业改革的进程缓慢,在t院财务管理制度上也无法创新。

二、大数据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虽然大数据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的确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效果,比如在临床上采用的电子病历,虽然其大量的数据并没有被完全地挖掘及利用,但支付方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来制定报销策略。由此可见数据分析在医疗行业已经产生效用。另外,许多制药企业也将数据分析应用在了简化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上。因此医院如果继续在现有的机制上停滞不前,那么错失大量改革临床护理和个性化用药的机会将是不可避免的。

1.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

基于人的特征给人群贴标签是数据分析最强大的功能之一,基于此能够向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更加适用的服务或产品,可见数据分析可以从深层次将事物区别开来。若将这些与患者的基因、分子、行为等数据联合起来,那么其对医疗服务产生的影响则是我们所无法预估的。基因组测成本的减少,蛋白质组学的出现,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生成一种新的超精准化、细致化的数据成为可能。

这些数据使得健康医疗将会有新的定义。一方面,健康医疗可帮助解决医疗服务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医护人员在看到患者身体状况的完整数据图后,就可能将焦点从治病转为预病及健康管理,从而减少患者的医疗支出。另一方面,数据越精确就越能够越精准的实现诊疗,医院在设备的投资及药品的采购方面也就会更加合理化。

2.规范医院财务数据,使财务分析、数据整合、应用得到统一

为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院需要获取患者完整的视图病情,在此我们提出利用医院系统中存储的患者的数据来进行,这些数据包括患者所有需要缴费的诊治,即用药情况、身体检测等都包括在内。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基于庞大的病历数据集搭建智能的临床决策工具,这就迫切需要规范医院的财务数据,使得财务分析、数据整合及应用得到统一。那么,医疗服务方面则需要对这些无上限的数据流进行统一管理,并充分地将这些数据应用在医疗中,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医院对患者的远程监测提供了条件,使得医院能够在患者症状严重前就及时对其进行医疗方面的干预及调整。这些监测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大大减小患者的医疗成本,还能够跟上这个社会的节奏,在新的商业模式中得到应用。医院通过使用这些技术的同时,对患者的健康加以干预措施,来打造一个关注预防、制定健康解决方案的新疾病管理机制,在用户生病前就干预诊治,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创建应用数据分析技术的健康风险监测机制,开展前瞻性的健康风险评估,用以避免不必要的住院,降低医疗保险支出。

4.加强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离不开人员的操作,因此,培养具备医疗、财务、大数据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财务管理分析人员必须要有能力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并对医院的规划与建设有全方位的认识,保证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效运行的同时,为医疗服务提供有效数据。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其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创新与应用能够给医疗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应成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把疾病的诊治放中心,而且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及患者身体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借助财务管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利用已有的数据做出医疗上的决策,使得医生的职业技能和医院的服务功能都得到更好的延伸,为人民群众提供最精确、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麦肯锡报告:大数据时代下医疗的五个突围方向.2016.

[1]陈含雅.大数据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6.

[3]医疗行业拥抱大数据推动行业转型升级.2016.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5

一、新农合概述

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简称,它的出现旨在为农村居民的医疗提供一定的保障。从2003年新农合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新农合已基本覆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并且国家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也在逐年提升。尽管新农合的出现填补了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但由于新农合自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得过程,其中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诸如社会满意度较低、保障水平较低以及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宣传力度较小及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制度问题等都困扰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农合已然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逐步向前推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的工作任务量也逐步加大,接受疾病的类型与难度也在逐步提升,许多卫生院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扩张,由此使得卫生院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院医疗环境存在的问题。新农合背景下社会对于基层卫生院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但由于基层卫生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其医疗环境建设没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水平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医疗要求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原有简陋的医疗设备、医疗护理室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许多基层卫生院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尚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床位紧张,过去基层卫生院的功能仅限于输液或给农村居民买药提供便利,因此,其床位设置较少,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发展,基层卫生院的功能不再那么单一,对于床位的需求量也有所上升,但当前许多卫生院并未跟上时展的步伐,导致床位紧张;其次,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堪忧,许多基层卫生院的环境不够整洁、床铺不能做到及时清洁等问题比比皆是;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陈旧,不能与时俱进,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基层医院的卫生室由于资金限制不能够对医疗设备做到及时更新。

2.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新农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基层卫生院报销比率高,由此导致基层卫生院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院所面临的疾病类型也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对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与医疗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基层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ζ湟交つ芰Α⑺刂实囊?求也进一步提升,但就目前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数量与素质而言与现代医疗发展背景下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层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在职量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对于医护人员数量的需求,许多医护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一窝蜂地涌进城市以及市医院等,很少有主动选择到基层卫生室服务的高校医护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医护人员的医护素质不高,这种素质包括专业医护素养以及服务素质。由于基层卫生院的条件限制,使得护理人员缺乏医护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得医护人员技能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缺乏相应的医护专业素养;再有就是医护人员的服务素质意识较差,缺乏对待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

3.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组织不够规范。基层卫生院护理的管理组织不够规范也是制约基层卫生院护理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基层卫生院初设的初衷就是为农村居民的医疗提供一定的便利,而非向县级、市级医院那样有组织、有规模、规范化的运营,这种建设观念的偏差导致基层卫生院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相应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尤其是随着新农合的发展,这一弊端更加显现。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约有63%的基层卫生院缺乏相应的护士长等专门的护理管理人员。这种现象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清,由此使得护理人员的考察也缺乏相应的基准,很难对护理人员起到一定的工作激励性。

三、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的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院医疗环境的改善。在新农合背景下加强基层卫生院的环境建设是基层卫生院开展护理工作的首要职责。在新农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的环境建设要更加人性化、在基层卫生院进行环境建设时要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首先就要配置足够的床位,同时,要将基层卫生院的格局进行细分,将卫生院分出诊疗室、住院室以及观察检测室等不同的部分;再次,护理人员要定期对医院的床位以及医疗设备进行清洁、更新,保持环境的整洁、舒适;最后,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也要能够即时上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于设备应用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基层卫生院公共基础设施也要进一步加强。

2.完善基层卫生院组织管理条例。制度是规范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重要标杆。为此,在基层卫生院加强护理工作的行动中要完善基层卫生院相关的护理组织管理条例。并且要组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学习,使条例能够落地实施,而不只是摆设。再者,颁布条例后,还要能够通过一定的监督、检查来检测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对条例的实施、落实程度,并以此作为对于医护人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时基层卫生院在设立规章条例时还要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中常犯的错误进行纠偏措施,保证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

3.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是开展护理工作的核心,因此护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于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而言可谓至关重要,基层卫生院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就是要使基层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观念,面对农村居民时要能够以服务至上、关怀为本的理念关爱、尊重他们,对他们不知道的医护知识要有耐心的解疑答惑;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护专业素养。当前医疗科技发展迅速,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为此,基层卫生院要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强化他们的护理专业技能,鼓励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继续教育等方式来加强他们的专业素养。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6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取得进展的同时,暴露的问题同样严重。商业化、市场化,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由此引发的以医患纠纷为代表的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在政府日益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李佩文:目前,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得不到满足。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被转嫁到最直接的医患关系上,造成了双方彼此不信任的局面,在医患双方需共同努力才能攻克的疾病面前,病人持有戒心,医生也人人自危,不敢冒风险尝试治疗。想解决这个问题,唯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从体制上革除目前的弊病,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冯世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很不合理,尤其是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所谓“专家门诊”已经名不符实。据我统计,在专家门诊的病人中,约三分之一是伤风感冒一类的小病,这部分人多半是经济充足,只求专家之名或求治疗保险。医院没有合理的制度分流病人,而是任由病人自己选择医生的做法十分盲目,导致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患有专科疑难疾病的病人不能及时选择到优质的救治。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新医改中,明确提高医疗卫生公平度。病人不管有钱没钱、钱多钱少,在医院得到的医疗待遇应当是一样的,医院对所有病人应当实行无差别治疗原则。

医改目标并不是看病不花钱

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四大体系共同构成了新医改的框架,推进医卫体制改革的关键也在于这几大体系的建设情况。

黄洁夫: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时间表是很明确的,到2010年,基本实现几大网络的覆盖;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医疗卫生制度。现在有一个对于医改目标的理解问题,我们并不是说要让所有的人看病都不用花钱,而是分阶层、分情况对待。对于看不起病的病人,政府出钱保障他看病就医;自身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采取自己出一块、政府共担一块的办法;对于先富裕起来的人,那么我们就需要他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一些贡献,合理的出钱,以满足他们高层次的医疗服务要求。

菊红花:保障广大贫困地区、边远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是几个体系中的难中之难。我所在的青海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样的自然条件造成医疗服务成本是内地的10倍以上。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卫生投入长期不足,医护人员的工资也一直处于缺额发放的状态。从1996年开始,我们一直是拿差额工资,政府只给工资的40%~60%,剩下的就要靠自己挣。在基层,医疗设备简陋,缺医少药严重。最为紧迫的是,基层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也留不住。目前,青海省每个乡卫生院平均只有4.2名职工,有的地方平均只有1.4名职工。27.7%的乡村医生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新方案出台前委员仍有新建议

背景:就在委员们热议新医改方案,纷纷建言献策的同时,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出席联组讨论会时,向在座的委员透露了新医改方案的大致情况。在目前的方案中,提出的四大体系都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其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药分离”,明确划分营利、非营利医院,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具体措施等问题,都有详细的讲述。在与高强副部长的交流中,委员们对于即将出台的政策也提出了新的改进建议。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7

关键词:新医改 政府 卫生投入 路径 改进措施

2009年《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卫生投入,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和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是卫生总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投入医疗卫生机构和居民医疗保障的资金。在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背景下,对政府卫生投入进行改革具有必要性,因为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影响到就医群体的利益,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基础。

一、改革前后政府卫生投入的特点

第一,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投入的比重在医改前均低于20%,医改后基于均等化目标,各级政府财政卫生投入逐年增加。根据中国卫生计生统计公报,2015年政府卫生支出12533.0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30.88%,2016年政府卫生支出预计13868亿元(占30.3%)。

第二,改革前政府卫生投入的机构倾向于城市医院,投入的卫生费用主要用作临床治疗费用。改革后财政卫生投入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新增财政卫生投入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等方面,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第三,政府卫生投入改革前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改革后中央财政卫生转移支付的力度明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起到较大引导作用,不仅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卫生支出,也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第四,虽然政府卫生投入的金额在不断增加,投入结构已顺应政策要求进行了调整,但卫生投入效果较差,看病贵的反映仍然非常强烈。

二、当前政府卫生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和市场划分不清

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虽然市场具有较大的作用,但政府承担的职责过多,影响了市场的调节机制,因此出现越位现象。此外,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的投入不足,尤其是针对困难群体的扶持救助不到位,造成了缺位现象。一方面,针对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没有保证;另一方面,卫生资源的区域性配置不均衡,因此没有实现卫生规划的预期效果。

(二)卫生投入水平低

按照政策要求,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要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增速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速。右图是某市“十五”以来财政投入的变化情况。

由图可知,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和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自2010年后逐步提高,卫生财政补助收入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但增长还是有限的,地方财政对卫生投入已形成了固化模式,作为基层医院,仍主要依靠医疗服务收入作为补偿。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

政府在卫生工作中的重点,偏向于城市社区、农村卫生、新农合等方面,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合作机制、双向转诊机制。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期待等因素的影响,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有所降低。体现为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人数少,造成资源闲置;大中城市医疗机构患者人数多,造成资源不足。

(四)对政府l生投入没有有效的绩效考评

在经济新常态对卫生投入和费用控制的压力下,要使有限的政府投入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就要建立健全执行、考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目前,因没有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使得投入资金在分配上不能突出重点,在落实上资金到位滞后,在使用上预算执行率差,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卫生投入的路径

(一)供方路径

供方路径指的是为供应方提供补贴,从而弥补产品服务期间带来的外部利益损失,其优势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实现社会公平。此时医疗机构获得补贴后,能够提供更为廉价的服务,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第二,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开展地区性的卫生规划活动,构建合适规模和数量的医疗机构,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提高技术效率。第三,降低管理成本。政府不需要成立其他管理机构,不用对分散的需求方进行管理,从而节约管理费用。

同时,供方路径的也存在明确缺陷。一是质量问题,服务机构、医疗人员的利益由政府担保,因此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效率问题,服务机构会垄断医疗卫生资源,由于缺少激励机制,导致服务效率低。三是财政负担重,廉价服务会带来不合理的需求,为了满足医疗服务需求,政府就必须增加财政投入。四是供方控制有难度,医疗机构的服务受制于政府,和自身的利益追求有冲突,可能出现诱导需求的现象。

(二)需方路径

需方路径是基于市场经济下,对需求方进行补贴,充分发挥了价格、供求、竞争机制,通过市场传递价格信息,医疗机构只有经过竞争才能获得市场,以此降低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优势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患者得到医疗费用补贴,保证了筹资公平性,提高了卫生服务的购买能力,从而满足医疗需求,而且在医疗机构的选择权上增大,从侧面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第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由于患者的需求增多、购买力增强,因此扩展了医疗市场,相应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医疗机构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界环境。第三,在市场的调控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需方路径的缺陷如下:一是管理组织成本高,政府需要建设独立的管理机构,用以帮助患者购买医疗服务,运行中产生的成本由政府承担;二是监管难度大,包括患者的医疗需求、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管理机构的监督等方面。

四、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卫生投入的改进措施

(一)供方投入要完善机制

针对供方市场中的效率低、政府失灵等情况,应该对现有的规制进行变革,实现医疗市场的充分竞争。在具体操作上,第一,站在政府的角度,应该制定促进市场竞争的制度措施,对于公立医院的决策权下放给医院自身,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能够和民营医院竞争发展,提高服务效率。第二,公平充分的市场竞争体系,能够解决效率低的问题,为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环境,继而增强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能。

(二)需方投入要培育市场

对患者进行补贴,关键在于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具体操作上,第一,我国医疗市场目前开放程度较低,体现在医疗机构的结构单一、公立医院数量多规模大、民营医院数量少规模小,这对于社会资本在医疗领域的流通而言,是一个明显的障碍和问题。第二,医疗机构的建设程序繁琐,以外资医院、合资医院的建设为例,中间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对此,应该逐渐取消政策歧视、行政干预,鼓励不同经营模式的医院存在,对于具有医疗服务能力的机构,实现公平竞争,而不是以规模取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降低服务价格,促使医疗市场从卖方转变为买方。

(三)调整卫生投入结构

一方面,政府卫生投入应该转向公共卫生领域,既包括疾病防控投入,也包括公立医院投入、医疗保险投入等,逐渐从临床医疗服务的投入中退出。不仅能节约投入资金,还有利于改善政府越位的现象。另一方面,适当提高政府卫生投入的管理级次。目前分级财政投入模式的应用,会造成公共卫生投入不均衡的情况。应该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服务进行划分,最低为基本、最高为特需,如此能保证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更加均衡,实现公共卫生投入的公平性。

(四)加强资金绩效考核,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效益

要想提高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应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考评机制,可从投入决策、投入^程和使用效果多方面进行评价。资金管理部门可根据医疗机构完成绩效目标工作量和绩效评价信息的反馈来优化分配资源。资金使用部门制定完善考核标准,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积极主动地控制费用支出。通过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引导政府卫生投入的方向,实现政府卫生投入的可及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政府卫生投入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政府和市场划分不清、卫生投入水平低、投入结构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在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卫生投入分为供方路径、需方路径两种形式,应用期间各具优缺点。对此,供方投入要完善机制,需方投入要培育市场,同时调整卫生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万泉,柴培培,王从从.部分地区政府卫生投入追踪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4):11-14.

[2]许梦博,任倩倩.新医改方案的内容解析及其对策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4):61-63,66.

[3]王小万,刘丽杭,冯芮华.我国政府卫生投入的特点与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1):2-5.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8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医疗设施不完备,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其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三、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发展空间较小,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差,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监督管理,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医疗服务前景范文9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阐释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而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目前医疗和养老相分离的状态,积极开展生活照料、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相关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因此,积极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妥善解决老龄社会背景下老有所医、实现全民健康养老的关键内容。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社会背景及其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这种兼有养老和医疗功能的新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铺开,正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从全国一些在这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互补、协同合作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以及医疗的双重需求,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医疗服务不到位、养老机构匮乏等问题。可以说,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于国家两年进入老龄社会,其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哈尔滨市百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选题背景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于我国发展的特殊性,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度发展,我国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给全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我国目前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很多城市自发性地在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在养老院中增设了医疗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既需要养老也有可能需要看病的现实需求。

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占人口总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老年人口家庭空巢化、失能半失能者多的特征显著。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全市空巢老年人口约80.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22万,目前,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和失能老年人口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现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很多高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和护理是他们较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解决老年病人的特殊医疗需求,使他们更有尊严地养老,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目前,哈尔滨市现有的三种养老方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机构养老而言,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主要有老年公寓、敬老院和老年护理院,这些养老机构具有社会化、专业化特征,但在数量、规模、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其次,家庭养老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断受到冲击。4-2-1家庭结构一方面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解决老年人在医疗救护、日常护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养老问题。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资金和护理人员非常匮乏,因而很难向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优质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哈尔滨市也成为我国较早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城市之一。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疗和养老双项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医疗养护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长期占用医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其长期护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较为全面的照顾。

首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困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满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服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出行就医方面所面临的不便。同时,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对突发性疾病也能够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治。

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养护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同时,更减少了费用开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再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现有医疗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合理优化病床资源配置,解决养老院病床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的经营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北京、青岛、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都相继开展了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哈尔滨市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会城市,从2014年开始就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原则,着手打造一批一站式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551家。其中市民政部门直属的第一、二、三社会福利院和安康社会福利院这4家养老机构都设置了医疗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24家企事业单位办和民办大型养老机构(设置养老床位100张以上)中,有2家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大型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其他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均无医疗支持。目前,哈尔滨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亟待破解。

(一)专业护理人才匮乏,护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专业护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护理水平较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能悉心照料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然而,目前哈尔滨市的老年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其中具备医疗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寥寥无几。其次,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一直很大,流动性很强,人员队伍很不稳定。再次,缺乏岗位技术培训和统一的技能等级考评。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专门的养老护理岗位技术培训机构,相应的岗位考评、技术鉴定等都处于空白状态。以上种种,都造成了养老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和门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譬如在场地、资金补贴(开办、运营补贴等)、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同时管理,经常出现执行政策不统一、政策不能落地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容易出现二者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局面。对于老年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养老和医疗两大部分被割裂开来,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往返奔波,既浪费了时间,也延误了治疗,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三)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层次有待提升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设备水平都应该高于普通的养老机构,__其不仅在医护数量上要相互匹配,同时在医疗资质、医疗设备、场地大小等硬件设施上都要高于普通养老机构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哈尔滨市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大都十分有限,其不仅缺乏专业水准的护理人员,同时在医疗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与大型医院无法相提并论,在康复护理、医疗急救、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更是几乎无法提供,因此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治病方面的实际需求。

(四)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床位紧缺

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现状一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各类养老机构总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养老机构455家,床位21,820张;农村养老机构96家,床位16,000张。但实际上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只有20家左右,其养老床位更是不足3000张。而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20.9万,对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很大,床位非常紧张。尤其是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低、条件好、服务规范,因此常年爆满,一床难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等原因,其病床闲置情况严重。这种冰火两重天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收费。因此,很多患病老年人为了能够获得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费而选择住院治疗,进而导致需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的患者长期占用医院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过度紧张,同时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很大压力。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此举不仅减轻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城市应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探索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分离的保险制度,进而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六)资金匮乏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资金匮乏使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由于资金匮乏,大型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人员开支、医疗器械购买等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三级及以上大型医院根本不愿意加入到医养结合的队伍中,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部门一直通过提供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而言,其扶持力度依然不够。由于资金匮乏,很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机构在利润低、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四、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养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1.合理布局,提前规划

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总体规划,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签订合作协议,以更好地发挥二者优势,形成资源互补。要提前布局,合理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土地划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支持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顺利开展,减少资金匮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落实发改委关于确保福利彩票50%以上收入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力度。

3.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

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现有养老机构中凡是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都可根据其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同时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和政府财政支持长效化,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建立养老投入资金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长的动态增长机制,在财政预算内设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其用于政府示范性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等。

其次,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养老骨干企业的机构发放贷款并帮助其控制资金风险。

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资本依法开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提高床位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可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养老保障能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逐步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__专业化水平。

1.建立和规范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针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在职人员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建立薪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对薪资结构、薪资增长机制以及福利待遇做出明确规定,进而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再次,逐步规范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同时还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监管,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2.提高待遇,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

养老护理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必须从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入手,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发放护理岗位津贴、护理员职业技能职称津贴等措施提高其待遇。也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同时规定从业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再次,建立养老护理人员人才库,准确了解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为养老机构提供可靠的人才数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3.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建议养老和医疗机构与医科类大学、职业学院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不断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输送具有职业医师或护士资格的专业对口、素质精良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如此既可以解决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从而实现相关院校和养老机构的双赢。

4.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中,同时发展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养老助老志愿服务人员数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和帮助。

(四)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

1.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

具备医疗条件的大型养老机构,必须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小型养老机构,可以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有需要可以立刻转诊转院,实现最佳救治。通过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双向融合,形成互补互助的发展格局,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和家庭结为定点医疗服务单位

专门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保健和健康监测等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门诊部向以老年康复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方便老年人就医。

3.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集养老、康复、护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科医疗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壮大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补充。

(五)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性质、主体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从业人员资质、医保政策等,同时灵活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在场地面积大小、医护数量匹配、医疗设备设施等方面要区别对待。此外,还要积极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