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破坏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4-02-20 14:39:36

生态破坏的概念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过去我国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许多阶段,曾经有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计算、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一直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计算等阶段。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则是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从而使建筑结构的设计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概率极限状态理论计算法更科学合理,但是此方法在运算过程中带有一定程度近似,只能把它作为近似概率法,而且只靠极限状态设计很不易估算出建筑物的实际承载力。其实,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并不是脱离结构体系整体的单独构件。

地震通常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目前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建筑物其本身又是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在结构分析方面,因为不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诸多因素,也将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结构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全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应该立足于工程抗震的基本理论以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要从如下几个因素考虑:

1 选择对抗震有利场地,避开不利的场地

造成建筑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地条件是其中之一。由于场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别严重,而且有些情况仅仅依靠工程措施来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密实均匀中硬土地段。建造于这类场地上的建筑一般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导致的震害,从而可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场地,一般是指软弱土、易液化土、山嘴孤丘、陡坡河岸、采空区和土质不均匀的场地。

2 建筑物形状力求简单、规则

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如果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那么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经验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抗震能力强,在地震时不易破坏;反之,如果房屋体形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在地震时则容易产生震害。而且,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可以保证地震作用具有明确直接的传递途径,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3 选择对于抗震合理的结构形式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按结构材料分类,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系有砌体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按结构形式分类,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等。结构体系的确定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进行周密考虑确定。

抗震规范对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规定:

3.1 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3.2 结构体系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3 结构体系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3.4 结构体系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5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在结构布置时,应遵循平面布置对称、立面布置均匀的原则,以避免质心和刚心不重合而造成扭转振动和产生薄弱层。

4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是由许多构件连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并通过各个构件的协调工作来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丧失了整体性,则结构各构件的抗震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样容易使结构成为机动体而倒塌。因此,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个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协调工作的重要条件,确保结构的整体性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抗震能力,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1 结构应具有连续性。结构的连续性是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能够保持整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4.2 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各个构件充分发挥承载力,关键的是加强构件间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

4.3 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在设计时,应使结构沿纵、横两个方向具有足够的整体竖向刚度,并使房屋基础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以抵抗地震时可能发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面裂隙穿过房屋时所造成的危害。

5 提高结构的延性

结构的延性可定义为结构在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结构的延性反映了结构的变形能力,是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而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取决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大于剪切构件,构件弯曲屈服直至破坏所消耗的地震输入能量,也远远高于构件剪切破坏所消耗的能量。因此,结构设计应力求避免构件的剪切破坏,争取更多的构件实现弯曲破坏。始终遵循“强柱弱梁,强煎弱弯、强节点、弱锚固”原则。构件的破坏和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渡到另外一种稳定体系,致使结构的周期发生变化,以避免地震卓越周期长时间持续作用引起的共振效应。

参考文献:

[1]高淑英;加强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9月(第3期).

[2]李庆宪; 邹银生; 陈俊; 甘袁华; 论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基建优化 2004年02期

[3]赵祜茂; 抗震概念设计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04年09期

[4]葛学礼; 朱立新; 张海明;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重要性[J]. 建设科技 2005年02期

[5]刘辉; 浅谈结构的概念设计[J]. 广西土木建筑 2000年04期

[6]肖桂清;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对策及改进建议[D].武汉:武汉大学,2004.

[7] 龚思礼;建筑抗震设计手册,2002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建设;环境税费

作者简介 刘世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西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生,江西南昌330063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9)11-0022-03

生态补偿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于建立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框架都具有迫切的需求。我国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矿区恢复等实践探索中逐步演化并发展,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迄今为止,在理论界及政策制定领域对生态补偿的内涵仍没有统一认识,甚至有许多错误的理解,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生态补偿、政府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支出都属于生态补偿、环境税费属于生态补偿的手段、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同义等认识上的误区,进而导致生态补偿政策因与传统环境保护政策与手段没有明确的政策边界而纠缠在一起难以贯彻实施,影响生态补偿政策目标的实现。生态补偿体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公平理念,其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是针对现有环境政策无法解决的因生态保护或环境破坏而引起的利益矛盾问题。生态补偿的本质在于通过生态补偿实现对利益受损者所受损失的弥补,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生态补偿是对现有环境政策体系的完善,而不是替代,更不是全盘否定。要准确理解生态补偿的内涵,有必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生态补偿到底应该补偿谁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生态补偿概念界定中的核心问题――对谁补偿的认识存在明显分岐,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方向性的理解和认识。第一种理解认为生态补偿就是对自然主体即生态环境本身的补偿,是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生态补偿的基本内涵应集中体现为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和法规、行政措施,对已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自我反馈与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的反哺和调节机能的修复。第二种理解认为生态补偿是对包括居民、农户、企业和区域政府在内的社会主体的补偿,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和激励手段,通过借助一定的经济补偿手段在生态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进行利益调节和再分配。第三种理解是对前两种观点的折衷,认为生态补偿是一个包含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概念,是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对因保护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的社会群体进行经济补偿,既包括对自然的补偿,又包括对人的补偿。

第一种理解从物的角度分析生态补偿的原因和目的,进而认为生态补偿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补偿。毫无疑问,人类过度利用自然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是生态补偿产生的背景之一,生态补偿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生态补偿并不是直接对自然生态进行建设和修复,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补偿具有本质的区别。生态补偿的终极结果是维护和促进自然资本或生态服务功能增殖,但是其政策机理是调节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策直接作用于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物,如森林、水源等生态要素。如果把生态补偿理解为对自然生态的补偿则与生态建设与污染治理同义,生态补偿将失去应有的政策含义和存在的价值,成为可有可无的概念;生态补偿不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污染治理的替代。第二种理解是从人的角度来分析生态补偿产生的背景、原因,从而确定生态补偿应是对社会主体的补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损耗过巨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造成财富在不同的环境经济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少数人获取巨大经济利益,而当地众多居民却承受环境破坏的恶果,可能导致,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应通过生态补偿政策使享有财富的一端承担环境破坏的责任,使生态保护者和生态环境恶化受害者的利益和损失得到应有的补偿,从而使权利与责任对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因此把生态补偿的补偿对象定位于对社会主体的补偿是科学合理的,既对生态保护者和环境破坏者产生激励和约束,又与传统的生态建设与污染治理政策相区别。第三种理解认为生态补偿是通过社会属性的生态补偿实现自然属性的生态补偿,通过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实现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生态目的与经济手段的统一。这种理解表面看似乎很正确,但实际上是赋予生态补偿两种不同的本质属性,生态环境建设仍被纳人生态补偿内涵的范畴之中,结果必然会造成思维上的混乱、政策上的偏离,生态补偿成了无所不包的环保利器。同时也把生态补偿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混淆起来,生态补偿的直接目的就是调整利益关系,自然生态自我补偿功能的恢复只是生态补偿的最终目的而不是直接目的。退一步讲,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当然任何一项针对自然的生态环境建设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某些群体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都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环境建设也不例外。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本身就是生态补偿。

因此,应当明确生态补偿是对社会主体的补偿,是对因环境保护或环境破坏而利益受损的农户、城市居民、企业及地方政府给予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补偿,而不是对自然主体的补偿,生态建设、环境工程及污染治理本身都不属于生态补偿概念及政策范畴之内。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财政支出是否属于生态补偿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主要应由政府提供并无太多争议,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却因此多把公共物品理论视作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之一,进而认为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自然属于生态补偿。这显然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把公共物品理论当作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并不合适,生态补偿并不是解决生态环境由谁提供的问题,而是解决环境利益上的公平性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的主导方式是政府的公共财政支付,但并不等于所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公共支付都属于生态补偿。判断一项公共财政支付是否具有生态补偿的属性,关键还在于其是否符合生态补偿的内涵,即是否包含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调整的性质,是否对因环境保护或环境破坏而利益受损者实施了补偿。符合则属于生态补偿;反之

则不属于生态补偿,只是体现了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应尽的责任。如中央政府针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要生态功能区、江河源头保护区建设中因承担额外环境责任而遭受利益损失的居民、企业和当地政府而给予的公共财政支出属于生态补偿。而中央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财政投入因不包含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而不属于生态补偿。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生态补偿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中的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应是不同的。如果受益者与受损者属于同一主体,自己补偿自己,则不属于生态补偿。如地方政府对在当地植树造林及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的财政支出则属于自我补偿类型而不应纳人生态补偿范畴。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政府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支出都属于生态补偿,应以生态补偿是调整环境经济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这一本质属性作为判断的标准。

三、环境税费是否属于生态补偿

在2007年9月举行的第十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环境经济政策的概念作出界定,阐述其政策框架具体包括七个方面: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信贷、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但在目前生态补偿的研究及实践中,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等环境税费政策被纳入生态补偿概念之中,认为目前国内外实施的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环境税、生态税、矿产资源开发税、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都属于生态补偿的范畴,是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尽管有学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在征收排污费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将生态补偿的重点主要放在生态服务领域”,但其本质上仍是认为排污收费属于生态补偿。只是不作为目前的重点而已。

毫无疑问,生态补偿是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环境经济政策应有明确的政策边界;环境税费和生态补偿应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运行机制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税费强调的是通过征收一定的费用以内化社会主体经济行为的环境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成本,最终通过价格机制引起产品消费和生产的减少或增加而减弱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和破坏;环境税费制度有专门的征收目的、原则、功能、征收对象与范围、征收方式、理论依据,在我国已实施运行并不断完善。而生态补偿则是强调通过对因保护环境或环境破坏而遭受损失利益进行补偿,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激励和对环境破坏的制约;生态补偿在我国还处于探索之中,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更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另外在资金流向方面,环境税费更多的体现为资金流人政府财政,其在支付方面具有多元性,可以用于相应的生态补偿,但并没有硬性约束,从目前我国环境税费的使用来看,用于生态补偿的比例非常小;而生态补偿则强调的是对环境经济利益受损者的资金支付,其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可能部分来自环境税费。因此尽管环境税费可以成为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之一,但其本身并不是生态补偿。

四、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是否同义

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概念在现实中被广泛运用。然而学界对生态补偿的概念界定较多而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却鲜提及,且没有明确区分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很多情况把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视为同义而合为一体。甚至出现相同作者在两篇文章中分别界定的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实为同一含义的事实,其认为无论是生态补偿或是生态补偿机制都是外部性内部化、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制度安排。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生态补偿包括生态学意义、经济学意义两个方面的内涵,经济学意义上生态补偿就是生态补偿机制。实际上仍然是将生态补偿混同于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3

摘要:由于本科教学学时有限,所以钢筋混凝土教材与规范不同,教材介绍内容有局限性,但比较深入,而规范的内容要比教材的内容多,但更精炼。如何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拓宽知识面,这是钢筋混凝土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年青教师,对规范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规范的背景材料不够了解,更需要注意教材与规范的结合。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 教学 规范

1 熟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尤其是新规范的调整

(1)按修订后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修改组合规则,并摈弃“遇风组合”的旧概念;对荷载基本组合增加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中,对短期效应组合分别给出标准和频遇两种组合,同时增加了可变荷载的频遇值系数;对所有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给出各自的组合值系数。

(2)对楼面活荷载作部分的调整和增项。

(3)对屋面均布活荷载中不上人的屋面荷载作了调整,并增加屋顶花园、直升机停机坪荷载的规定。

(4)吊车工作制改为吊车工作级别。

(5)根据新的观测资料重新对全国各气象台站统计了风压和雪压,并将风雪荷载的基本值的重现期由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规范附录中给出全国主要台站的10年、50年和100年一遇的雪压和风压值。

(6)地面粗糙度增加一种类别。

(7)对山区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给出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系数。

(8)对围护结构构件的风荷载给出专门规定。

(9)提出对建筑群体要考虑建筑物相互干扰的影响。

(10)对柔性结构增加横风向风振的验算要求。

2 混凝土教学应与规范结合,突出重点

钢筋混凝土教学与规范结合,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基本概念,使同学建立一个正确的基本概念,并能举一反三的应用基本概念。

2.1为什么材料强度有标准值、设计值,而弹性模量仅有一个对应于 的值

规范中为什么材料强度有标准强度和设计强度,而弹性模量只有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相对应的弹性模量。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从应用上讲,弹性模量仅应用于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温度应力以及构件在使用阶段的截面应力,这时为了方便,近似地把混凝土看成是弹性材料进行分析,所以仅需要计算混凝土的初始弹性模量。虽然为了计算弹模,有不同的方法,但归根结底都是原点处的切向模量。

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试验比较简单、标准,可作为在统一试验方法下衡量混凝土刚度的相对指标,而在实际应用中,考虑混凝土即将开裂和开裂后的刚度降低,而乘以一个系数。

从这一角度来看,Ec类似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仅是一个原点处的初始模量。对于σ~ε全曲线的变形模量、切线模量和割线模量,它仅是一个相对指标,如在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挠度时,由于考虑开裂前塑性变形,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未出现裂缝的构件取Bs=0.85EcI0,开裂后按规范公式计算,在这些公式中均有Ec ,作为一个相对指标。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刚度计算也同样应用公式,而把Es,Ec 作为一个相对指标。另外在计算Ec时,一定用fcu,k,即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这是因为在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挠度时,这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时荷载采用标准值,材料强度也采用标准值,并采用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和准永久组合进行验算,所以采用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值进行计算。而有些教材,这里表示的不明确,如公式中用fcu,不知道这是平均值,还是标准值,容易引起误解,应明确计算是用fcu,k ,是标准值。而材料强度是针对两种极限状态,分别给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用的设计值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用的标准值,所以,规范和教材中均给出两个值。

2.2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关系

一定要使同学建立起混凝土材料主要力学性能的正确关系,如:

立方体抗压强度fcu大于单轴抗压强度fc,fc=0.76fcu ;抗剪强度fv大于抗拉强度ft,

ft=0.5fv,有些教科书认为ft=fv, 这是不对的。如“混凝土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南京工学院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7)认为混凝土的剪切强度较抗拉强度大,有人认为剪切强度较抗拉强度大20%~30%,但也有人认为剪切强度为抗拉强度的几倍,而常为抗压强度的50%~90%。

混凝土许可应力(/cm2)如下表1[2]。

从上表可见,ft≈0.5fv

Ferguson教授在“Reinforced Concrete Fundamentals”中指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是大的,一般为抗压强度的35%~80%,而不是10%。他并指出:把斜拉应力叫做剪应力这实际上是一个误称。

为什么会得出ft=fv这一概念,其关键是对试验方法的选取和理解,如采用薄壁圆筒受扭试验和采用等双轴拉压应力试验,这时虽然应力状态为σzl= τ ,属于纯剪状态,但并未达到纯剪破坏前,达到了受拉破坏,是主拉应力达到了极限强度而破坏,不是纯剪破坏,纯剪破坏的应力要大于σzl 。从试验的破坏形态也看出是试件拉断成两半,属于受拉破坏,还没有达到纯剪破坏,虽然这时的剪应力等于主拉应力。

另外,混凝土等双轴拉-压强度低于混凝土单轴抗拉强度,这是大家都公认的。按p167式(12-30)计算,取ft/fc=0.1,得σ1f= σ-3f=τ=0.946 ft ,不是ft。如果按ft=fv,那么以往设计的大坝抗剪取fv=2ft将是不安全的,但结果并非如此。

另外从试验方法的比较也看出,水工中采用的纯剪试验方法的结果是采用薄壁圆筒受扭试验和采用双轴拉压应力试验方法结果的两倍,这表明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相差一倍,肯定不是试验误差,而是试验原理的不同。

还有的同学试验结果为:立方体抗压强度小于单轴抗压强度,这也是不对的。这肯定是试验中存在问题,应自己找出原因,不能把这样的结果交出去。

另外一些随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不大的量应该让学生记住,这对实际工作很有用。如峰值压应力对应的压应变为0.002,极限压应变为0.003~0.0035,极限拉应变为0.0001~0.00015左右,线膨胀系数为1×10-5℃,HPB235钢筋极限抗拉强度对应的应变为0.25,使用时,取强化后的应变为0.1,不用取0.25。同学试验时,有时混凝土拉应变达到抗压应变的数量级别,这主要是测量不准确造成的,应仔细检查试验过程。

2.3构件的基本概念

如平截面假定一定是平均应变保持平截面假定,一般取20cm范围内的平均应变,而不是开裂截面。还应区分清楚相对受压区高度和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等等。

2.4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

一定要让同学建立起规范公式的计算值具有很大的安全储备,从材料强度取值,公式的计算式均反映了这一点。而有较多同学将试验结果直接与规范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就下结论,规范过于保守。这是错误的概念,反映了对规范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

2.5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破坏

有的同学不清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破坏到底是混凝土拉坏还是压坏,这要根据构件的种类、配筋情况、受力特点区分,我们主要介绍了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和局部受压构件。如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根据配筋情况,分为适筋破坏、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少筋破坏为受拉破坏,超筋破坏为受压破坏,适筋破坏为钢筋屈服与混凝土压碎几乎同时发生。所以一定要具体分析。按照延性设计的要求一般应是首先钢筋受拉破坏。

3 筋混凝土教学应与规范结合,扩大知识面

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学时限制,钢筋混凝土教材内容有限,但规范的内容较多,且精炼,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最短的时间介绍一些教材没有,而规范中有,并且工程中又经常遇见的内容,如多轴强度、疲劳、叠合梁、深受弯构件等等,扩大同学的知识面。因为同学毕业后进入设计、施工单位,很可能遇到这些问题,所以老师要有意识的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如有的同学在做疲劳问题时,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的取值不是取一点的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而是取一个截面的上、下边的应力,结果完全不对,说明没有疲劳的概念。再如有的同学计算疲劳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知道就是200万次循环对应的最大裂缝宽度,还要将疲劳循环次数引入到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中。

要简单地通过几句话介绍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具体计算公式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即可,如叠合梁就是预制构件加叠合层形成的梁,施工阶段分为不加支撑的叠合式梁和设有可靠支撑的叠合式梁,两者计算不同,见规范10.6即可,仅用十分钟就让同学建立起一个概念。

再如深受弯构件为l0/h

另外,要求同学掌握PKPM、autocad、tssd或天正结构等软件的使用也是钢筋混凝土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同学毕业后就能适应设计的要求。

4 结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B/T 50001―2001),适应今后的工作

钢筋混凝土教材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制图方法,尤其在配筋图的标注明显与现行的制图方法脱节。我国在2000年就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其中00G101,俗称101图集,包括101-1、101-2、101-3、101-4)。然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无法接触到本图集,而现行的结构施工图大多采用此规则标注。所以学生在参加工作初期,很难看懂图纸,影响用人单位多毕业生的看法。故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如加开几个讲座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平标法。或通过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来讲授,以期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基本掌握平标法。

5 结论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课, 以上仅为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目的是供大家讨论,促进钢筋混凝土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准确地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对该课程的应用,达到举一反三,重点突出,为学生在实际工作的设计中和今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锦根,余志武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02.

[2]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75.10.

[3]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03.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04.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职力学;教学项目;工学结合;项目设计

市政工程力学与结构是依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市政工程技术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掌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既能满足施工员岗位综合技能要求,又能胜任资料员、安全员、预算员、质检员、测量员等岗位工作的人才。依据上述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

一、建筑力学基础

建筑力学基础需要训练的工作项目有力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其中结构计算简图简化、静力学公理的应用、常见的约束以及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作为教学重点。结构计算简图可以按照实际工程中模板支架简化计算作为载体进行教学。

二、杆件变形

把轴向拉伸、横力弯曲、纯弯曲及组合变形整合成一个教学项目。需要训练的项目为内力及内力图、应力及应变、变形及位移,这部分内容可以按照钢管支架验算的项目进行。教学的重点为静定结构的内力求解及内力图绘制,刚架的内力计算以及内力图绘制、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模拟斜弯曲梁、拉压与弯曲及弯曲与扭转构件的受力及约束条件,要求学生计算出其应力分布及数值。

三、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钢管支架的构造措施尤其是剪刀撑部分进行项目设计,需要训练的工作项目有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了解变形协调条件的应用。具体的数值求解可以利用有关的计算软件进行。

四、压杆稳定性分析

由于实际工程中钢管支架的破坏多为失稳破坏,所以,此部分教学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相应的教学项目设计也必须做得更为细致。需要训练的工作项目有失稳破坏与构件平衡时材料破坏的区别、长细比的概念以及在支架设计中的重要性、临界荷载的计算、提高受压构件稳定性的措施以及局部失稳的概念。

其中把失稳的概念、长细比及提高受压构件稳定性的措施作为教学的重点。

五、影响线

把绘制影响线及利用影响线求荷载不利位置及量值的计算作为此项目的工作任务,相应的知识点为影响线的概念、静力法作简支梁的内力影响线以及简支梁、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把“了解影响线的概念”“静力法作简支梁的内力影响线”以及“理解简支梁、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作为训练的工作项目。教学情境与教学设计为模拟简支梁或连续梁的受力及约束条件,要求学生绘制其影响线。

六、桥梁结构基础

把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分析作为工作项目,相应的知识点为受弯构件的正截面破坏形态、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单筋T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双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材料的力学常数、极限状态设计的基本概念、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训练的工作项目有“确定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简支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钢筋的数量”和“确定某钢筋混凝土T型简支梁跨中截面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特征”“普通箍筋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分析”。

把“受弯构件的正截面破坏形态”“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截面尺寸及纵向钢筋面积计算”“受压构件的配筋要求”“受压构件钢筋的弯钩、锚固和连接要

求”作为教学重点。可以采用标准图库中8 m简支梁的配筋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承载能力验算。

市政工程力学与结构是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一门核心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偏向于理论,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易掌握,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采用项目化教学设计后,教学内容更贴合施工现场,学生更易掌握。

参考文献:

[1]孙元桃.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概念设计;协同工作;结构体系

在当今的结构设计中,计算机及其结构程序在结构工程中得到大量地应用,少去繁琐的计算过程。这要求结构工程师对整体结构体系与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有透彻的认识,把结构基础本概念弄清,受力明确,把概念设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1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

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比如,有的设计人员用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计算底层框架,还人为的布置一些抗震墙,即不能满足楼层间的合理刚度比,也不能正确地反映底层框架在地震时受力状态。问题在于结构概念不明确,没考虑这两种结构体系的差异。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不当,造成危害是不容忽视的。汶川地震中,大部分的底框结构,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刚度问题,底层框架全部倒塌。美国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曾警告工业界:“误用计算机造成结构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然而避免这种情况,概念设计的思想不妨是个好方法。

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也使得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R,以至混凝土的等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过最大配筋率,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以抗震设计为例,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砼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算配筋。但是大家知道,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配的钢筋,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其实,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S呢?对结构概念的不清析,在结构设计中会犯严重的错误。

概念设计是展现先进设计思想的关键 ,一个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 ,并能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 ,主要还因为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 ,比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 ,内力计算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 ,而截面设计却是基于塑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这一矛盾使计算结果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差之甚远 ,为了弥补这类计算理论的缺陷 ,或者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 ,都需要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同时计算机结果的高精度特点 ,往往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误解 ,结构工程师只有加强结构概念的培养 ,才能比较客观、真实地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概念设计之所以重要 ,还在于在方案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过程是不能借助于计算机来实现的。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综合运用其掌握的结构概念 ,选择效果最好、造价最低的结构方案 ,为此 ,需要工程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结构概念 ,深入、深刻了解各类结构的性能 ,并能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它们。

2 协同工作与结构体系 。

著名的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同炎教授在《结构概念和体系》一书中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广泛而又有独特见解的结构概念基础知识和设计实例。该书着重介绍用整体概念来规划结果总体方案的方法,以及结构总体系和个分体系尖的相互力学关系和简化近似设计方法。为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在设计中创造性地相互配合,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奠定基础。

结构的协同工作表现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关系上 ,必须视基础与上部结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处理。举例而言 ,对砖混结构 ,必须依靠圈梁和构造柱将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成一个整体 ,而不能单纯依靠基础自身的刚度来抵御不均匀沉降 。在汶川地震中,就砌体房屋总体而言,破坏程度随建造年代的推移而明显减轻。在调查中发现,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计算并采取设置构造柱等措施的砌体房屋,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1度的地震影响时,尚无倒塌的情况。实践证明,除高烈度区外,对砌体房屋只要做到合理设计,认真施工,是能够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的。对协同工作的理解 ,还在于当结构受力时 ,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同时达到较高的应力水平。

在汶川地震中、短柱剪切破坏较多。混凝土柱因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砌筑不当,受到约束而形成短柱,短柱不利抗震,地震中大多发生剪切破坏在多高层结构设计时 ,应尽可能避免短柱 。在多高层结构设计时 ,应尽可能避免短柱 。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同层各柱在相同的水平位移时 ,能同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 ,但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与层数的加大 ,巨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使底层柱截面越来越大 ,从而造成高层建筑的底部数层出现大量短柱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对于大截面柱 ,可以通过对柱截面开槽 ,使矩形柱成为田形柱 ,从而增大长细比 ,避免短柱的出现 ,这样就能使同层的抗侧力结构在相近的水平位移下 ,达到最大的水平承载力 ;而对于梁的 跨高比的限制 ,一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在目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中,协同工作与结构体系概念的思想也应得到延伸。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天津市加固的2万间民房无一倒塌,但天津第二毛纺厂三层的框架厂房,却因偏重于传统构部件的加固 ,忽视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判断,造成不合理的加固使抗震薄弱层转移,仍然倒塌。在汶川地震中进行过抗震加固的房屋,地震中大多数破坏较轻;同一地段未进行加固的房屋,破坏相对要严重的多, 更说明抗震设计和对结构体系的传递受力的清析的的重要性。

3 结语

结构工程师对结构要有整体工作的原则。在概念设计,结构体系,各构件协同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 ,要求结构工程师应有深厚的基本理论基础 ,并能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设计思想,做到 :1 .结构功能与外部条件一致 ;2 .充分发展 先进的设计理念 ;3 .发挥结构的功能并取得与经济的协调 ;4.更好地解决构造处理 ;5. 利用定量的计算进行抗震分忻 ;6.用概念来判断计算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作品、设计,应经常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每一项设计都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林同炎,结构概念和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破坏试验;安全系数;破坏荷载;设计荷载;弹性阶段

中图分类号:TU7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057-01

进行破坏试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结构物的实际安全度,通常所指出的安全系数。对于结构物安全度或安全系数的理解,按结构物的破坏原因,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概念。第一种结构安全度的概念认为,由于一些原因,作用于坝上外荷载超过了设计外荷载,因而使混凝土坝遭到破坏。使结构物遭到破坏时的外荷载与设计荷载之比,即为结构物的安全系数K。通常在模型上进行这种试验的方法是,坝体自重不变,逐渐增加坝体上游面加液体的容重或水头,直至模型破坏为止。

第二种结构安全度的概念认为,作用于结构上的外荷载超过设计荷载的机率是比较小的。比较可能的情况是,由于混凝土的不均匀或施工质量不好等等原因,指使坝体混凝土的实际号低于设计号,因而坝体在受荷载时遭到破坏。

且比较两式,其形式是相似的,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前者是超载安全系数,后者是强度安全系数。欲在模型试验中获得强度安全系数,需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不断降低模型材料强度直至破坏,但这样做实际上是很困难的,通常的做法是在模型上将水荷载及自重以相同的比例逐渐增加直至模型破坏为止,此时破坏荷载与设计荷载之比,即为强度安全系数。上述的强度安全系数,从物理概念来说是比较清楚的,但由于它加载麻烦,故目前机构模的破坏试验,大多数还是采用超载安全系数的试验方法。一般来说,在数值上超载安全系数小于强度安全系数。为反应超载后的结构破坏程度及破坏过程,有时还将安全度分两个阶段来表达,前者代表结构开始出现裂缝时安全系数,称初裂安全系数,或第一超载安全系数,后者代表结构完全丧失承载能力时的安全系数,称溃坝安全系数或第二超载安全系数。

1 模型材料

对于混凝土结构的破坏试验,其模型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须与混凝土相似。目前常用的模型材料有混凝土、水泥浮石混合料、石膏混合料等类型。用物理力学特性与原材料相同。但因混凝土强度及模均较高,故需施加较大的集中力来模拟混凝土自重。在较小的模型中,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亦会影响到模型材料的均匀性,因而通常将骨料的最大粒径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级骨料粒径也相应缩小。

2 模拟加荷载

结构模型破坏试验的荷载,通常不是固定在某一数值,而是逐渐加大直至模型破坏为止,因此荷载要求是可变的。施加荷载的设备与常规弹性应力模型试验相似,即可采用液压、气压或油压千斤顶组。为了安全起见,破坏试验不用水银加荷载,大都采用千斤顶组。自重必须先施加或与水荷载同时施加,不能采用各自加荷载然后将成果叠加的方法,因为破坏试验时材料已超过弹性阶段。且对重力式挡水结构来说,未加自重就施加水压,结构将会很快遭到破坏,这种破坏条件不反映实际情况。

3 破坏试验成果的修正问题

修正的原理是考虑到混凝土与石膏均脆性材料,它们受拉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抗拉破坏形态均比较相似,只是石膏抗拉强度偏高,这样,可在它的荷载-应变关系曲线上,根据混凝土的弹塑性特点及极限拉伸值来控制或判别材料的开裂荷载,从而对抗裂安全系数进行近似的修正。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8

关键词:生态公路;设计理念;生态建设;实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公路的内涵

(一)生态公路理念

生态学最早来源于希腊语,是指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生态公路是将公路建设与生态学相结合,它是将公路整体置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设计、施工、管理和使用。生态公路并不仅仅代表着公路的一个种类,更多的代表了公路的建设思想和建设方向、目标,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应对公路环境及公路周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思想。生态公路的核心理念包括绿色、低碳的设计、施工理念;资源效用最大化理念;因地制宜理念等。

(二)生态公路建设的特点

自然是所有文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建立的现代文明,其发展前景堪忧。公路建设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及代表,粗犷式的公路建设及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与生态协调、统一、共存的发展。生态公路建设的最大特点在于,公路建设前后的环境对比,即建设之前拍一张基准照片,建设之后再拍一张对比照片,两张照片进行比较,照片中除了多出一条公路以外,其他周边环境依然保持原样。这就是生态公路建设的核心要求,看似很容易实现,然而,就我国目前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言,要达到以上的对比效果,非常不容易。我国常规的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痕迹比比皆是,生态不仅在施工过程中饱受摧残,公路通车后噪音、光线等多种因素对周边环境一定范围内都会造成影响。此外,湿地保护是生态公路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公路穿越湿地的情况极为常见,绝大多数情况下湿地都被完全破坏,不复存在。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肺,在生态公路建设中,将会对湿地实行必要的保护,尽量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运用设计手段采用桥梁、涵洞等方式对湿地进行绕行回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湿地生态圈的完整。

二、生态公路的作用

生态公路理念作为在公路建设与环境冲突日益加剧的情

况下的产物,它所提倡的是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统一的

目标。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整体而言生态系统都造成了极大

的破坏,保持及恢复生态系统是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生态公

路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现代公路建设的

重要形式,它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生态公路的建设充分的尊重自然、正视自然,实现自然价值的最大化,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展现原始生态之美。它在建设中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尽最大力量去保护或最小限度破坏,努力保持生态自然的平衡,降低原始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因此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二)有利于自然资源的节约

生态公路以能源与物质的充分利用为倡导标准,在建设中尽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同时生态公路会因地制宜,利用已有的资源或当地的资源进行建设,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尤其是耕地、农林用地等有价值的土地,充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公路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最终达到节约资源的有效目的。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原始公路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及林地,影响了大片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最终造成动植物的生存能力下降,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物种类锐减。生态公路的设计与建造,以维护自然为宗旨,保持生物繁衍生存的空间,重视生物的生活环境,保证整体生态系统健康高效的运转,从而达到了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四)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美化

我国公路的建设主要注重的是工程的设计是长久以来的主要问题,在过去的公路建设中,我们过分的强调安全,没有把整体的景观概念渗透到总体设计之中,造成现在的公路形式单一,缺乏变化性。在生态公路的建设中,设计充分考虑用路者的视觉感官和当地大的生态环境,保持公路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积极营造优美的景观,充分体现原始生态之美,为路人提供良好的视觉享受。

三、生态公路的实现方式

在我们充分的认识到生态公路的好处之后,我们就要在以后的公路设计中广泛的去应用。为实现生态公路的最终目标,我们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生态公路前期设计规划

前期的规划设计是实现生态公路的关键步骤,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最终公路所能达到的效果和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规划在总体过程中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生态公路的设计中,每一项内容都要联系周边的环境进行考量,把“生态”概念渗透到所有环节之中,保护好沿途的动植物,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维护好整体的生态环境。

(二)做好施工进程中的生态保护

1、施工的设计要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与进度,最大可能的减少对临时用地的占用面积和占用时间,并要做到在工程结束之后恢复其原貌和地表植被。

2、具有环保意识,做到文明生产,减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在工程之中,要高效的利用各种原材料,完工后要及时整理废旧材料,不乱扔乱放占用空间;对于容易产生灰尘或粉尘的原料,要及时遮盖或洒水,减少粉尘污染;同时还要保证尽量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夜间作业,避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

3、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对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工程,要绝不姑息,一定要使其进行返工。

(三)做好运营中的生态保护

1、前期的工程之中虽然已经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但是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后期的营运之中有可能会使原来的措施失去作用,像绿化带就可能因气候后期生长不良,对此就应该进行后期的整改。

2、在公路营运中汽车尾气、汽车噪音是主要的污染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此种污染比例。如:修建效果较高的隔音墙,禁止在像医院、学校等这样的地方鸣笛;制定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定期对路上车辆进行尾气排放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要严格进行处罚,责令进行整改。

3、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充分进行考虑,做好预备方案,从而把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破坏降到最小。

(四)采用先进现代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路建设的方法和手段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传统的公路设计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目的,甚至是严重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制约我国公路的发展。因此,为了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我们必须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像航空摄影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为公路建设提供很好的技术平台,加强这些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有利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加强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必须贯彻与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的全过程,我们要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对每一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保护环境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环境监测,随时的掌握环境的变化,应对突发的环境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机制。环境监测也应该贯彻于全过程,为公路的选线设计提供可行性依据,评价工程施工进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破坏程度,及时发现营运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改善。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生活的质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的完善就是人们现在对生活环境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生态公路是现代公路的主要建造形式,它把“生态环保”理念贯彻于设计、施工及营运的全过程,符合我们现在环保的总体要求。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生态公路的概念,让人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生态公路,然后再从生态公路的作用中充分肯定生态公路的价值,这样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手段去运用生态公路,使生态公路成为我国今后公路建设的主要模式,从而保护好公路区域的生态环境,符合我们现代社会倡导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参考文献

[1]谢方成.生态公路设计理念与建设分析[J].路基工程,2009(04).

[2]李荣.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07).

生态破坏的概念范文9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省**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