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2-21 16:51:50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对外汉语;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1-06

向世界推广汉语的活动在中国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活动才表现出有组织、有系统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汉语在国际社会中交际工具的地位日益凸显,也推动中华文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认知。

汉语国际推广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对汉语国际推广高度重视,在2005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后将其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框架。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同比增长10.38%,并呈现出来华留学规模稳步扩大,生源国别日益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

具体到河北省,河北省政府近来高度重视省内的国际汉语推广工作。截至2011年12月,河北省在海外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这一数字在全国各省已位居前列。2011年11月16日,河北省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与促进会成立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为全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但在立足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方面,河北省起步较晚,留学生招生规模和数量和邻近省份相比有所差距。以2006年为例,河北省共有16家单位接收留学生,而山东省有29家,辽宁省则达到38家。此外,河北省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河北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外对内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通过有效地整合省内的对外汉语教育资源,河北省对外汉语事业有望取得显著进步。

一、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来冀留学生情况

1.留学生人数。1999~2011年间,河北省共招收留学生17007人。与2010年相比,2011年来冀留学生总人数同比增长14.61%,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999~2011年来冀留学生总数如表1所示。

来冀留学生人数总体呈增长的态势。只在2005~2006年间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下降,之后人数逐年恢复并稳步上升,2009年又有小幅下降,随后逐渐恢复。人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1999~2011年间,从来冀留学生数占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上来看,来冀留学生数占全国比例在1999~2005年之间呈上升趋势,2006年略有下降,2008年达到最高,2009年略有下降,随后一直维持在0.10%左右的水平。如表2所示。

和邻省相比,河北省留学生招生和规模和人数也有较大差距。我们调查比较了2005~2010年间河北省和辽宁、山东两省的留学生数量。情况如表3所示。

从数字上可以看出,从2005~2010年,每年来冀留学生数量始终未能突破3000人。而辽宁省早在2007年,留学生人数就已超过10000,山东省也在2010年超过10000人。从增长幅度来看,辽宁、山东两省的留学生数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而河北省留学生人数在2006年有一次大的回落,直到2008年才基本恢复2005年的水平。河北省留学生数量与辽宁、山东两省对比图,如图2所示。

2.来冀留学生国籍情况。(1)国家数量。我们对2007年到2011年五年的来冀留学生国家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2007年,共有4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到河北省留学。至2011年,这一数字增至73个,比2007年增长了78.0%。具体数字如表4所示。

2007~2011年来冀留学生国家和地区数量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2)国籍分布情况。从2009~2011年这三年的统计数字来看,来冀留学生以亚洲学生为主。来冀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几个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韩国、印度、俄罗斯、蒙古、越南和尼泊尔。具体数字如表5所示。

2009~2011年这三年期间,以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大。此外,在三年中人数逐渐增长的国家还有印度和蒙古。韩国、俄罗斯和越南的学生数量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如图4所示。

在2009~2011年这三年中,一共有7847个留学生来河北省学习。其中来自巴基斯坦、韩国、印度、俄罗斯、蒙古、越南和尼泊尔的留学生数量达到5647人,占留学生总数的72.0%;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数量是2206人,占留学生总数的28.0%。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数量最多,占留学生总数的24%。比例情况如图5所示。

3.来冀留学生性别比例。从留学生性别比例来看,2007~2011年间,来冀男性留学生共有7250名,占总数的49%;来冀女性留学生共有7438名,占总数的51%。男女性别大致持平,女性略多于男性。具体数字和比例如表6、图6所示。

4.来冀留学生接受的教学类型。

(1)来冀留学生接受教学类型分布情况。从1999~2011年的统计结果来看,河北省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数量少于非学历教育。1999~2011年间,共有18166名留学生来冀学习,其中学历生9915名,占总数的54.6%;非学历生8251名,占总数的45.4%。具体数字如表7所示。

历年受教育类型分布趋势如图7所示。

1999~2011年留学生受教育类型总比例如图8所示。

从2007~2011年,在来冀学历生中,接受本科教育的最多,共7307人,占总数的95.0%;接受硕士教育的有290人,占总数的3.8%;接受博士教育的73人,占总数的0.09%;接受专科教育的21人,占总数的0.03%。具体数字如表8所示。

各层次人数比例如图9所示。

(2)与辽宁、山东两省留学生教育类型分布情况比较。我们对辽宁、山东两省2005~2010年间的留学生教育类型分布情况做了统计,非学历生的比例均大于学历生的比例。具体数据如表9所示。

2005~2010年间,共有12944名留学生来河北省学习,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比例为1.27∶1;共有64154名学生赴辽宁省学习,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比例为0.60∶1;共有50354名学生赴山东省学习,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比例为0.60∶1。三省学历生与非学历生数量比较如图10所示。

(二)河北省对外汉语师资情况考察

2007~2011年间,河北省各教学机构专职对外汉语教师共1068人,总体来看,几年间专业教师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人数变化趋势如图11所示。

1.教师专业情况。从毕业专业情况来看,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师少数是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多数教师是其他专业毕业,其他专业毕业教师中以医学专业毕业为主。数字如表10所示。

2007年至2011年间,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如图12所示。

2007~2011年,全省共有1068名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教师,其中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有191人,占总数的17.9%;其他专业毕业的教师877人,占总数的82.1%。比例情况如图13所示。

2.职称情况。2007~2011年间,在1068名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有663人,占总数的62.1%;其他职称教师405名,占总数的37.9%。具体数字如表11所示。

副教授以上职称人数和其他职称人数比例情况如图14所示。

二、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特点

1.来冀留学生数量和规模。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北省留学生招收的数量和规模在近些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和全国留学生总数逐年上涨的趋势保持一致。但是,从占据全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上来看,河北省的增长幅度不明显,一直徘徊在1%上下的较低水平。和邻省的辽宁省和山东省相比,河北省近些年留学生数量也有着较大差距。

河北省招数留学生的机构数量在全国占据的比例较低。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以1999年为例,全国共有356家单位招收留学生,而河北省只有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和燕山大学等8家单位接收留学生,占全国招收留学生机构数量的2.24%。到了2010年,河北有17家单位招收留学生,占全国620家单位的2.74%。

一些高校开展留学生招收工作起步也较晚。例如河北省的“211工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从2001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省属重点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也是从2001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2.来冀留学生国籍和教育类型特点。从国籍来看,来冀留学生以亚洲学生为主,这也和全国留学生总体以亚洲生为主相一致。但从全国留学人员总体国籍来看,河北省留学生的国籍更加集中。2010年,全国留学生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国家是韩国(62,957名),美国(19,668名),日本(16,808名),这三个国家的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37.5%。河北省留学生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国家是巴基斯坦(612),韩国(329),印度(288),这三个国家的人数占河北省总数的41.7%。

从留学生接受教育类型来看,河北省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数量基本持平。这一情况和全国,以及辽宁省、山东省相比都有很大不同。以2010年为例,全国共有265090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其中学历生107432名,非学历生157658名,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比例为0.68∶1。同年辽宁省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比例为0.82∶1,而山东省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比例为0.76∶1。

(二)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存在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河北省对外汉语教育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八个方面:

1.决策层对对外汉语学科认识不足。表现在:将接受留学生当作生财之道、创收捷径、见效快的副业,从而导致工作当中的一些短期行为和冲动行为。

2.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校对外汉语课的定位、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齐全,不符合教学规律。教学中存在的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校的留学生以学历生为主,学校重视留学生的专业教育,忽视了汉语教学。这就使得汉语教学管理不规范,师资配备不合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未从制度上加以检验和监督,课程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

3.管理层存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机构对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4.外派汉语教师从数量到质量都亟待改善。

5.办学规模和效益和相邻省份差距甚大。在调查中发现,河北省各教学机构,大多数采取通过中介机构、网络或者由留学生自行联系等方式招生。招生途径狭窄,招生方式被动、单一。

6.留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7.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

从调查情况看,河北省专职对外汉语教师数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对外汉语专业毕业教师数量较少,其他专业毕业教师以医学专业毕业为主。专职教师中,大多数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甚至有些高校的汉语教师是从本校内其他专业教师中抽调,未经受过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很少。有些学校临时聘用辅导员、在读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对教师教学水平重视不够,教师队伍不稳定。

8.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三、建议

河北省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竞争、发展和壮大过程中迎接着挑战。对外汉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教学层次,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省开放程度与整体水平的全面标志之一,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对外汉语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我省学校进人教育国际化竞争的先导,必将对于其他学科的国际化交流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目前我省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体现出一种勃勃生机,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需要清楚地认识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当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对于汉语言和汉文化的需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和经济当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因此外国对于中国语言的学习将显得更为重要,从而导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恰当地判断就学需求总量、学生结构和教学层次,对于有效地使用现有办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从前面的调查分析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扩大今后的学生规模,仍然将以提高长期生数量为主,同时应该注意提高短期生的数量。加强举办短期汉语培训班和讲座班力度,因为短期班的学生可以转变为长期生的生源,是提高长期生数量的有效途径。因此设立与之协调匹配的教学和服务体系,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2.加深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度、扩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广度。目前留学生不仅要求学习规范、系统的汉语知识,而且要求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这时对外汉语中的学历教育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为此我省应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出现的新变化,积极地开展对外汉语中的学历教育,不具备正式本科生专业的抓紧时间建设本科专业;具备本科生专业的,在原有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筹备积蓄力量建立对外汉语专业的硕士点,加快教学专业的规范化和体制化建设。而且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同步进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建设、改革和发展将是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仍然需要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3.成立对外汉语教学核心单位——国际教育学院。学校赋予交流学院教学与管理两种职能。

在教学管理上,建议国际交流学院设立设有汉语言文化系、对外汉语教学部、汉语言文化研究所、出国人员培训部和院办公室。汉语言文化系设有专门为来华留学生设立的汉语言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学部负责全校长短期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含人全校本科专业前的汉语预备教育)及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汉语言、中国概况等基础课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和其他院系联合招生。这样可以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由原来的短期培训发展到向专业化和功能化的转变。

在课程设置上,丰富教学层次,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授课。

在职能分工上,校际间协调好生源问题,校内协调好对外汉语教学单位、管理单位和服务单位之间的工作,防止处理问题时出现扯皮现象,在财力、人力、物力上都形成一个拳头,把“内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4.各学校积极参加国家对外汉语教师出国选派工作,每年将一些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推荐派出。对外汉语教师出国任教,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经验,增强职业荣誉感,而且可以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对外汉语教学延伸教学范围和对象的有力手段。与此同时,我省也可以积极地利用校际交流等形式,向海外学校派出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在这方面,我省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以扩大了河北的国际影响,为对外汉语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5.注重办学的规模效益,积极拓宽招生渠道,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影响并产生效益,因此就学的留学生人数一直是衡量对外汉语教学开展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省留学生的主要来源为奖学金生和自费生。奖学金生是教育部根据政府之间的协议来确定指派的,每年的名额基本固定,因此发展留学生规模主要靠学校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条件自主招生,其中拓宽招生渠道是扩大自费生规模的关键。为此,建议采用了下述做法:(1)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建立稳定的教学点。目前我省已经有12所孔子学院,其中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已经成立5年,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虽然不断轮换,但教师出色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教学效果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不仅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并且能够感召不少留学生申请到我省学习。(2)派员到国外进行招生宣传,扩大我省的国际影响。我省高校普遍存在海外校友匮乏,国际影响微弱现象,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同时还不定期派员到国外进行宣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和学生见面,回答学生和家长关心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中介机构中间加价和不实宣传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当省教育厅和学校具有较大规模的外事活动时,国际教育学院都应主动参与,并且欢迎外宾莅临做客。如果组团出访,即使没有国际教育学院的具体人员参与,也要积极地委托领导和同事代为宣传和学习他人的办学经验。建议在孔子学院设立办事处,积极进行招生宣传。(3)积极与国外大学的汉语教学接轨,实行汉语课程学分连续累积计算。比如和各孔子学院协调好,让他们在国外使用我们推荐的教材,每年学生到我省进行汉语培训时,我省按照对方的教材和教学进度为学生授课,在我省期间学生学习所得学分,对方学校“全部予以承认。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来我省继续学习汉语的积极性。(4)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对外宣传,扩大招生规模。各国际交流学院除了建立、维护和扩充自己的网站以外,还应孔子学院所在大学的网络当中开辟自己的主页,方便外国留学生的检索。(5)建立一定的毕业生联谊关系,扩大已经毕业的留学生对学校的宣传作用。并且建立留学生的毕业趋向跟踪,对于一些有志从事与中国有关工作的,可以进一步给予培训或者就业指导。

6.加强生活管理,改善就学环境,提供有力保障。良好的学习条件是吸引学生和教好学生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要求。目前我省的留学生综合服务总体来说不错,但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建设,建议已经有国际交流学院的学校建立自己的中心网站,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使得管理软件上一个新的台阶。逐步向留学生开放学校的基础资源,实行一些基础课的教学开放,使得外国留学生成为了整个学校的有机生源,是流动的活水,逐渐培养他们将学校当作自己的母校,从而增加在学校学习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7.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具有很强能动作用的主体,因此精干务实的师资队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坚实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有远见卓识地筛选人员,在年龄结构、学位档次、专业分布和研究领域上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力争最大地优化师资配置和发挥功效,保证教学和科研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目前已经具有了一个良好基础,但从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由于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起步较晚、水平不高,特别是科研方面尚未形成专业方向明确的梯队,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不多,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在争取总体教学水平稳定提高的同时,继续增加在科研工作当中的投人,建议河北省级重点学术期刊每年确定一期,专门开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栏目,使一线老师的科研论文可以面世,向社会展示我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8.加强教材建设力度。我省先在已有12所孔子学院,国家大力支持孔子学院进行本土教材开发,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契机,鼓励一线教师编写精品教材。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全球化 汉语言文学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84-01

汉语言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发展,在新时期也具有相应的变化,其能够显示历史发展背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的风采。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只有顺应国际化发展形势,才能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化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加强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受到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国与国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市场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外的文学作品也逐渐的进入到我国文学市场中,必将会冲击我国汉语言文学市场。因此,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正确的看待国外文学作品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冲击,积极的面对挑战,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汉语言文学领域中包含了大量的文言文,在白话文出现前,文言文一直是我国语言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很少,因此在现代化发展中逐渐的被人遗忘。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接触较少,正面临逐渐被遗忘的威胁,如果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势必会造成我国文化断层现象,给我国文化史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2.2 汉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汉语言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新时期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心态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更加重视知识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需要对面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各科学习,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成绩,对汉语言的学习甚少,还有很多学生觉得汉语言学习相对枯燥,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实践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2.3 国外语言对我国汉语言文化造成的冲击

英语是我国素质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由于英语是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加强对英语的学习无所厚非。为了培养更多的国家化人才,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英语专业,也提出了英语应该从小学习的理论,幼儿园也将英语作为重要的学科。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非无意义,但是也确实给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策略

基于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具体对策体现在:

3.1 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只有不断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国内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升综合国力也是保证我国文化在国家上地位的重要手段。美国文化是世界上文化传播速度极快的国家,这不仅仅与美国文化本身存在令人向往的特征有关,同时还与美国综合国力有直接的关系。在世界强国的大光环下,很多人都会抱着了解的心态去思考,去研究美国的文化与历史,可见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

3.2 加强对汉语言的推广,加强文化保护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很多小语种国家往往更加注重自身语言的推广,都积极采用各种推广手段,扩大国家语言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我国地大物博,同时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形式,也需要借鉴对语言的推广,在世界各地设施孔子学院等。与此同时,在国内也需要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保护,建立有效的教育改革制度,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从而喜欢上汉语。

3.3 通过教育手段强化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文言文、诗词歌赋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所在。很多对汉语言文化认识不到位的人,觉得汉语言生涩难懂,即使弄懂了也没有现实的意义,这种想法是极端的,更是错误的。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从教育领域入手,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汲取,保证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逐渐转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看法,充分借鉴西方文学教育经验,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传承,从教育入手,让国人更加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在各大高校中,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针对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教育创新,重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与推广,借鉴西方国家语言推广的经验,从教育、社会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棣棣.浅析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趋势[J].青年文学家,2014,15(2):114-115.

[2] 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5(2):99-100.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请求言语行为 华英双语 中介文化风格假说

一、引言

针对Blum-Kulka(1991)提出的“中介文化风格假说”,范燕妮、李柏令(2011)已经就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问题加以验证,并提出了初步的实证报告。该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采用DCT(话语完成测试)问卷,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被试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但是英语流利的被试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也就是说,其“中介文化风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结论,我们以马来西亚华人为对象,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考察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汉英双语者“中介文化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马来西亚华人是该国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6个百分点(2010年)。绝大部分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即通行于海外华人圈的汉语标准语。由于长期受到当地历史、文化、方言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华语在结构上与汉语普通话有所不同。

除了华语以外,马来西亚华人还使用马来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马来语是宪法规定的国语,是所有公民在接受教育时都必须学习的,华人一般将它用作不同族群之间的族际通用语。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1957年独立以后,至今仍为英联邦成员国。因此,其英语教育拥有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马来西亚,英语被广泛地使用于行政、工商业、科技教育、服务及媒体等方面,因而流利的英语也是就业方面必备的条件之一。近些年来,英语也出现了逐渐取代马来语而成为族际通用语的趋势。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向来重视中华语言文化的维护和传承,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马来西亚拥有中国以外最完善的中文教育体系,全国设有1200余所国民型华文小学、60所独立中学和3所私立大专院校。这些采用母语教学的华文学校提倡“三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除了注重母语教育外,也把马来语和英语列为必修科目。在文化上,马来西亚华人在整体上也是公认的保持中华文化最完整的海外群体。

因此,马来西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大学生在母语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在其“中介文化风格”的发展方面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被试为马来西亚以华语为母语的大、中学生,共137人。其中,马来西亚泰勒学院(Taylor’s College)本科二三年级学生25人、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46人、上海交通大学汉语言专业(对外)四年级本科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30人、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加影育华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36人。

被试根据其英语教育背景分为英语“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3组。其中,泰勒学院学生为高水平组。该学院以全英语授课,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入或者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马来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为中水平组。作为汉语言专业大学生,他们的绝大部分课程都以汉语授课,英语只是必修课程之一,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相关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加影育华中学学生为低水平组。他们作为高一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经历比前者更少。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将被试分为“流利组”和“不流利组”,以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为“流利组”,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不流利组”,并对两组被试进行了对照研究。本研究则将被试进一步细分为“高、中、低”3组,以便更加细致地观察被试在华英两种语言发展中的变化趋势。

数据通过DCT进行搜集。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英语和汉语问卷共分为:

高水平组:英语卷(n=25),汉语卷(n=25);

中水平组:英语卷(n=76),汉语卷(n=76);

低水平组:英语卷(n=36),汉语卷(n=36)。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起始行为语

“起始行为语”(alerter)是指提出请求时的招呼语,包括呼格(如“小李”“老师”)、提醒词(如“嘿”“hi”)、强调语(如“听着”“注意”)和道歉提醒语(如“不好意思”)等用来引起受话人注意的语句。

3个水平组在问卷中所体现的使用起始行为语和不使用起始行为语的调查结果见表1和图1。

根据表1和图1,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水平组的被试在汉英两种测试卷中使用起始行为语的频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且,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分别仅为8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低水平组汉英差异的13.9个百分点,显示被试在英语学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其汉英差异出现缩小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流利组的汉语卷和英语卷中起始行为语的使用率均高于不流利组的汉语卷,明显地展现了流利组在汉英两种语言使用中的一致性,以及流利组的汉语与不流利组的汉语之间的差异性。说明流利组被试的汉语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大幅度地提高了起始行为语的使用比重。

(二)请求策略

请求策略主要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包括“规约性间接”和“非规约性间接)两大类。Blum-kulka(1989)曾发现,在澳大利亚英语中,直接策略仅为9.8%,而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比重达到82.4%。而在国内针对汉语的调查研究中,原坤阳等人(2012)的调查显示,“直接”“规约性间接”“非规约性间接”等3种主要策略的水平分别为43.73%、49.40%、6.87%。其中“规约性间接”虽位居第一,但仅以微弱优势(5.67个百分点)领先于“直接”,两者可谓“旗鼓相当”。其他大部分同类调查的结果也大体如此。这说明,高度的直接性水平也是汉文化影响下的汉语策略的主要特征之一。陈克禄(2011)针对泰国、印尼、韩国、日本等外国留学生汉语请求行为习得的研究也发现,规约性间接策略是留学生使用的主要策略,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不断递减的态势,逐渐接近中国学生的使用水平,说明其汉语语用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规约性间接策略确实在汉语请求行为中所占比重较低。

1.直接策略

图2: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问卷中的直接请求策略使用调查情况(%)。

根据图2的数据,三个水平组在汉英两个测试卷中均显示了在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频率上的下降趋势。而且,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分别仅为4.3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低水平组汉英差异的13.9个百分点。这同样显示被试在英语学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其汉英差异出现了缩小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在流利组的汉语卷中出现了明显的向其英语卷靠拢并偏离不流利组的汉语卷的趋向。这样一种差异,反映了在流利组中确实存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双向互动的中介文化样式的发展趋势,说明流利组被试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他们在使用汉语时所使用的请求策略已经大幅度地向英语趋近,即较少使用直接策略,而更多地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

与之不同的是,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中,流利组的汉英之间的差异度仍然达到17.44个百分点,而本次调查发现,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已极为微小,已呈现出一致性。

2.间接策略

图3: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问卷中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调查情况(%)。

根据图3的数据所示,汉英两个问卷在三个水平组中同样显示了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频率上的不断提高。

在低水平组的英语测试卷中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比其汉语卷高16.7个百分点,显示该组被试的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仍然较大。在中水平组的两个问卷中,其差异仅为2.6%,已基本合流。不过,在高水平组中,两者的差异又重新拉大,达到13.6个百分点。这个差异一方面小于低水平组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汉语的比重高于英语的“倒挂”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就规约性间接策略而言,在不流利祖的汉语卷和流利组的汉语卷中的比重分别为51.46%和64.66%,说明流利组被试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他们在使用汉语时所使用的请求策略已经大幅度地向英语趋近,即较少使用直接策略,而更多地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而流利组的汉语卷(64.66%)与英语卷(79.33%)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14.67%),说明二者离合流尚有较大距离。

(三)外部修饰语

外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外部使用的一些支持中心行为语的话语,主要作用是让听话者觉得该请求真实可信和有道理。在汉语中,与英语“can”对应的词“能够”和与“will”对应的词“愿意”即使在用于请求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它们的字面意思,听起来过于生硬,用在熟人之间又显得过于文绉绉。

图4: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从图4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结果显示,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被试一方面英语语用能力在向英语母语者靠拢,同时也带动了其汉语语用行为向英语靠拢。另一方面,汉英之间的差异也始终存在,从低水平组的5.5个百分点,到中水平组的9.2个百分点,再到高水平组的12个百分点,略呈扩大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流利组的汉语卷同样有着向英语卷趋同,而与不流利组的汉语卷趋异的倾向。

(四)内部修饰语

内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内部用来缓和或者加重请求行为力度的手段。经过统计,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所呈现的三种内部修饰语的使用比重见图5、图6和图7。

图5: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5显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句法降级手段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从汉英之间的差异度来看,低水平组的差异度为11.3个百分点,中水平组为9.2个百分点,高水平组为4个百分点,呈现逐步合流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发现,在不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句法降级手段的比重仅为30.39%,不到三分之一,而流利组的汉语卷则上升到39.57%,约占五分之二。这一上升趋势与本研究结果中的从低水平组到中水平组的变化情况几乎相同。而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到了高水平组,上升趋势以及汉英之间的合流趋势更加明显。

图6: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6显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从汉英之间的差异度来看,低水平组的差异度为5.6个百分点,中水平组为6.6个百分点,高水平组为0个百分点,表明二者最终合流,已无任何差异。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发现,在不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为61.63%,而流利组的汉语卷则下降到39.50%。这一下降趋势与本研究结果中的从低水平组到中水平组的变化情况大致相似。而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到了高水平组,汉英之间已经完全合流。

图7: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7显示,三个水平组在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不过,汉语卷在中水平组曾表现为上升(15.8),但到高水平组又降回较低比重(12),与低水平组(11.1)相当。

而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则发现,在不流利组和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分别为7.98%和8.70%,略呈上升之势。而流利组的英语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仅为6.40%。

因此,在内部修饰语的使用上,本研究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均显示,伴随着句法降级手段比重的上升,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也相应地下降。而本研究则进一步发现,高水平组的汉英两种语言表现已经没有显著差异,甚至没有差异。而在升级手段方面,两项研究的结果也大体一致。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华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确实存在英语向华语的语用反向迁移。这一结果说明,高水平和中水平英语学习者由于拥有至少11年的英语学习背景,已经受到英语文化的深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大。而这一点,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所得结果是一致的。即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加长,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

同时,范燕妮、李柏令(2011)所得到的另一个结果是,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的汉英请求表现中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关于其原因,该文认为可能是语言距离和文化距离所致。

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则发现,在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华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在从中水平到高水平阶段,其汉英表现之间已不存在显著差异,显示中介文化风格已经形成。

这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不同的社会环境在汉英双语者“中介文化风格”形成过程中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和马来西亚华裔华英双语者之间的差异,跟马来西亚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由于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之一,而形成了英式教育体系。另外,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中,比如说,华人和马来人或印度人都会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马来西亚华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导致他们对汉语语用规范的偏离更加严重,并最终形成中介文化风格。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英双语者请求行为表现的多元语言能力双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0BYY025]。)

参考文献:

[1]Blum-Kulka,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case of

requests[M].In R.Phillipson,E. Kellerman,L. Selinker,M.Sharwood Smith & M. Swain(eds.)Foreign/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Research[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2]范燕妮,李柏令.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

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33).

[3]Blum-Kulka,S.Playing it safe:The role of conventionality

in indirectness[A].In Blum-Kulka,S.,House,J. & Kasper,G.(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C].Norwood,NJ:Ablex,1989.

[4]原坤阳,康灿辉,李柏令.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倾向的再调查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4

    当今世界各国更已纷纷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七八年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教学已在中学逐渐发展,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已决定,自1992年起,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在日本,汉语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热情极高的外语,而且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计学员已达百万人。在西德“,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1986年仅在各国大学学汉语的人数就达2000人,开设汉语课的中学也从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汉语教学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虽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学者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但仍然远难满足各国学者来学的要求。(以上均据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的报导)国外高校的学者已具有如此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我们本国语文进一步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各国语文,否则进行广泛交流就很困难,但毕竟,学好本国语文,达到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不要认为学习汉语只想学点简单的口语和浅近文字,也不要认为外国学者只有爱好语文的才想学习汉语。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进一步学习,很多人成了汉学家、“中国通”、甚至大企业家。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与兴趣从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生活哲理、创造精神和事业才能。日本的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不少着名的唐诗宋词,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着书在外国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往往还规定属员必须阅读这些中国古籍。他们自称从这些中国古籍中汲取到了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得以在“安”与“和”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启示,以至有所谓他们是在实行“儒学资本主义”的说法。新加坡、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后地区很多人有类似的见解。英国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更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近来得以在国际间越来越得到赞赏,越来越扩大影响,是同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的越来越趋向高深分不开的,这种交流趋势的发展和理解的增进,无疑是对人类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有力推动,一个莫大佳音。尽量开放,相互交流并且使交流越来越向深广度发展,我们现在要谈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不向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这一点对新时期中国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美国大学一般都规定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一年他们本国语文——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较早的文学名着,还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重视写作训练。规定本科整个学习课程中的核心应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历史,社会与政府结构以及自然科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公共基础知识。(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发展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见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程度较高,即以大学方面来说,针对存在问题就采取了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 中国 泰国 高等教育 交流 合作

教育开放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发展趋势,在面向东南亚的教育开放活动中,泰国将是中国上选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象。泰国在东南亚区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中国和泰国共谋发展是双赢互利的选择,在两国教育开放的互动中,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先做一些前期探索工作。

一、泰国现当代文化教育概况

泰国位于亚洲东南部,是我国与之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国家之一。泰国建国于12世纪,面积大约为513.115平方千米,由35个民族组成。泰国与老挝接壤,北到缅甸,东到柬埔寨和泰国湾,西濒印度洋,南抵马来西亚。据1997年人口统计,人口为6080万人。“Thai”这个词是“自由”的意思,因此,“Thailand”译为“一片自由的土地”。确实,泰国在东南亚诸国中,是唯一未受欧洲强权殖民化的国家。政治上的独立保证了教育的独立。19世纪中叶以前的泰国,是一个君主专制、信仰佛教的封建农业国家。其教育一般集中于佛寺,佛寺是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由僧侣担任,主要传授佛学和语文。随后,由于西方经济成分的侵入和西方文明的挑战,泰国社会对近代教育产生了强烈的要求,加上拉马五世国王开放的眼光和一系列政策,于是各类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纷纷建立起来,并于1887年建立教育厅,开始了泰国近代教育的历程。20世纪初,泰国的教育,除了普及文化知识的普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政治培养各类人才。如宫廷侍从学校、法律学校之类,目的在于为政府各部门培养行政官员;其他只限于医学院和个别文理学院。1932年以后,泰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这一改变,需要大批懂得立体的政府官员的行政管理人员,于是政府决定筹备设立一所法政大学,1934年正式创办。随着立宪制的实行,议会的成立,西欧思想的影响,社会经济乃至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各部门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适应这种形势,1942年以后,政府又相继设立了医科大学、农业大学和艺术大学。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前半叶,泰国教育便从比较单纯的为政治、政府部门服务逐渐向为社会各领域服务过渡,包括为经济领域服务过渡。教育也逐渐地转向社会各领域。50年代后期,随着政体的再度改变,新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意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提出了教育要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把教育视为振兴民族、繁荣经济的根本大计,而高等教育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二、中泰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高等教育日益融入到世界高等教育的体系中。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中泰两国是近邻,我国云南省隔缅甸的掸邦与泰国相望,最短距离只有200多千米。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我国于公元前2世纪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泰国就是重要一站。通过它,中国与东南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开始了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1975年7月1日,中国与泰王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回顾中泰建交30多年的历程,两国始终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谋求经济发展,在维护地区和平问题上利益一致,目标相同,为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在各级领域开展了友好交流与合作。泰中两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为泰中两国人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与泰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中泰两国建交以后,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教学走进大学殿堂

汉语是联合国正式语文和工作语言之一,又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同时还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是,在泰中两国建交之前,由于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汉语课程一直没有开设。直到1975年,中国与泰王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汉语教学才正式走进泰国的大学课堂。建交30多年来,泰国已有十多所大学先后开设了中文系(可授予学士学位)或设置了汉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泰中两国政府高层频繁互访,两国关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投资不断扩大,使贸易、经济、金融、旅游、教育的不同领域及各界所需要的至少具备泰中两国语言的从业人员、管理人才的数量不断上升;泰国皇室人员多次访问中国,泰国最受国人喜爱的诗琳通公主荣获北京大学名誉博士,以及皇室支持举办的汉语教程节目通过有线电视每天分不同的时间向民众播出,等等,都使泰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各种汉语培训班犹如雨后春笋遍及各地,仅曼谷市就有100家;各院校开展汉语专业的情势也如火如荼,不少未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正在积极筹备开设汉语课程;已有汉语课程的学校都在扩大招生,有基础的学校也在筹备提升现有的汉语教学层次。泰教育部称,有条件的大中学校均可开设中文课,汉语教学已写进了泰国汉语教学大纲。

2.中泰两国合作办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热”悄然波及世界各地,作为中国友好邻邦和海外华人华侨主要聚居地的泰国更是如此,两国的友好关系也不断加深,教育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深入。主要表现之一是中泰联姻办学成为两国开展交流的一大鲜明特色。例如,易三仓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协作编写《中文》课本并开办北京语言大学曼谷学院;厦门大学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校环境,增进中泰友谊。

3.中泰两国的留学互访大大加强

据泰国大学部统计,目前在泰国的外国留学生约5000人,其中,中国学生超过1000人,居首位。这些留学生分布在泰国的39个国立大学和私立的大专院校。而在中国的泰国留学生到2001年的时候就已经超过5000人。近几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大力派出留学生赴泰支教值得关注。据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吴应辉介绍,2001年,云南师范大学向泰国派出了国家汉办第一个实验性志愿者汉语教师;2004年,国家汉办确定云南师范大学为全国八所中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大学之一,同年底,云南师范大学进行了400多名志愿者候选人的业务培训。2003年至2005年,云南师范大学一共向泰国派遣志愿者汉语教师四批共118人,成为目前中国八所培训高校中派出志愿者汉语教师最多的学校。2010年,国家汉办将选派300名志愿者赴泰从事汉语教学,云师大承担100名的任务。

4.泰国教育电台开办汉语教学节目

据报道,泰国教育广播电台从1999年10月1日起,在调频92兆赫,开办汉语教学节目。这一节目的推出是泰国普及中文学习和运用的一个组成部分。泰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教育部的外语教学广播节目内容新颖,一直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因此对教育台的节目作了大幅度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增设了初级汉语教学。该负责人说,目前汉语在泰国已成为热门外语之一。原因有二:一是泰中两国是近邻,近年来各方面的发展很快;二是汉语的普及不仅有利于泰国人谋职,而且使主修中文的大中学生受益。

5.泰中教育促进中心的成立

“泰中教育促进中心”隶属于泰国大学部,是经泰国政府和泰国大学部批准成立,中国教育部和中国驻泰王国大使馆认证的官方高等教育交流及留学咨询权威机构,由泰国国立朱拉隆功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首任理事会主席刘安朋专座教授担任机构主席,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泰中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国建交25周年之际,双方最高政府领导人开展了一些互访活动。中泰两国外交部已于1999年2月5日发表了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行动计划的联合声明,1999年3月22日又签署了有关中泰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在这天时、地利、人和之际,该中心受各界委托,为泰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系列协助和服务,尤其是泰中留学的全方位服务。中国留学生通过“泰中教育促进中心”这一正规渠道和合法途径赴泰国留学,毕业后可获得经中泰两国政府教育部门共同承认的学位文凭。

四、对未来中泰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设想

教育开放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必然发展趋势,根据WTO法律体系中的相应条款,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国应开放“教育服务”,所以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的开放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中泰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具体可操作的。教育的现代价值在于普及人民大众,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和人民大众所能获取的教育水平成正比的,中泰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两国现代化经济所需有着更为实际的用途。中泰高等教育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中国的教育以深远的文化背景为依托,泰国有着太多的东方文化元素,且据另一种特色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也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所以,中泰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是全方位的,既可以是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又可以是物力资源、文化信息资源乃至办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是短期的人员互访交流,又可以是长期的组织建设;既可以是简单的教育资源交流,又可以是深层次的合作办学合作。尤其是中国的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与南亚和东南亚多个国家相邻。云南省从启动三大发展战略(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以来,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和收益,水路、陆路、航空已相继建成启用。因此,中国与泰国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将日益频繁。

参考文献:

[1]赵守辉.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5).

[2]李罡.泰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3]李文长等.新加坡、泰国高等教育考察论要[J].外国教育研究,1998,(1).

[4]魏国屏.参观泰国开放大学印象[J].广西高教研究,1994,(1).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6

席卷海外热度高

近年来,“中文热”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这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国家汉办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9月,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过1.2亿,且以50%的幅度在增长。专家预测,2020年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2亿。

在不少国家,中文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甚至被视为最值得学习的第二语言。3月16日,“亚洲新西兰基金会”其2016年度报告《新西兰人对亚洲和亚裔的认识》称,超过半数(53%)的受访者认为,中文是最值得学习的第二语言。国际招聘网站Indeed近日统计出的最新数据显示,中文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双语岗位中最为热门的语言。在美国,学习汉语也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我身边非华裔进中文学校学习中文的人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美中经贸科技促进会首任理事长徐德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这样说道。在韩国,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用人、升职的标准之一。

中文教育在不少国家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还选择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俄罗斯卫星网1月31日报道,俄联邦教育评估所所长奥克萨娜・列舍特尼科娃表示,2020年汉语将作为外语科目被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体系。早在2015年3月,南非政府就已宣布⒑河锬扇牍民教育体系。继南非后,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也纷纷将汉语纳入了所在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也越来越国际化。”正如多年前曾风行一时的歌曲《中国话》所唱的那样,“中文热”如今已成为一道国际风景。

持续升温有原因

“中文热”离不开“中国热”,中国的发展及其全球影响力的扩大,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中文升温不断。

首先,近年来持续升温的“中文热”与其背后的“中国热”是分不开的。武汉大学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前任中方院长张延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带来的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中文热’出现的重要原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更为主导性的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及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中文”会成为未来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国热”使得中文不断“升值”,进而激发了海外学习中文的热情。

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推广也是形成海外“中文热”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国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编写相关教材、向国外提供教学援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各种方式在海外大力推广汉语。这为“中文热”的兴起与持续升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现在国家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在理念层面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影响,相信汉语热会持续升温。”张延成如是说道。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的扩大,日渐壮大的华人群体以及数量不断增加的来华留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当下“中文热”的升温。

海外华人享福利

对海外华人而言,不断升温的全球“中文热”,也将给他们带来诸多福利。

最近因为阿拉贝拉而受到热议的华人保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文热”对海外华人的积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熟练掌握中文的华人群体拥有了职业优势。不少媒体报道称,当下的美国小孩,特别是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

英国广播公司曾报道称,自2006年起,美国对华人保姆的需求便开始迅速增加。纽约某职业介绍所员工罗许表示,过去几年接到许多电话,雇主们希望能找到会说中文的华人保姆和女管家。不少海外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据悉,美国精英家庭热衷雇用华人保姆,开出的年薪会比一般保姆高许多。

此外,“中文热”也为华人中文教师带来了福音。“中文热”持续升温,同时引发了对海外中文教师需求量的激增。据统计,海外中文教师缺口量已超过500万,且薪资水平颇高。在美国,中文教师的年收入已突破10万美元;在西欧,年薪在8万欧元左右。在“中文热”的背景下,中文外教已“走红”世界,成为华人又一新兴高薪职业。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7

关键词:双语教育;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27-01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所谓‘双语教育”,是实施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方法。从广义的双语教育就是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对方语言的教育都可称为双语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就是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这两种语言的教育体系,我国教育学中其通常称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①。我国是实施多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为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区经济得以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以当地少数民族语和汉语为教学目标的“双语”教育。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新疆开始了双语教学,近几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加大了投入,双语教育已经落实到幼儿园至大学。结果表明,只有培养出双语小学生,才会有双语中学生,才会有双语大学生,最后为社会输送学科型双语人才。

本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各民族从小学好汉语是时展的要求,实施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1、形成国家一体化教育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民族种类繁多而高度统一的国家,在这样一个拥有多语种、多元文化的国家里,为了使各民族能够在各领域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整体,必须建立一种各个民族可以通用的语言,于是处于我国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作为统一语言来形成多元经济、文化交流的语言工具,对多远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使作用。事实证明,只要坚持我国双语教育的实施,才能得以我国各民族上千年积累下来的价值体系、文化财富、历史经验等相互、广泛传播,更加体现国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进一步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化的历史与现代的光辉历程,更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双语教育促使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团结一致的理念、各民族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渗透、各民族利用统一语言的教育模式。只要学习就会有进步,只要加强相互交流,才会有共同的发展。因此学习汉语要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树立整体的思想理念与爱国意志,是实现中国梦的长远要求。

2、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现展模式,我国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民族与民族、民族地区与国外边境的贸易交流也不断增多,汉语是我国区域间与民族间文化和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也是已逐渐成为国际交流市场的重要媒介,不学汉语就根本上无法面向当今经济发展的步伐,无法面向全球化科技交流竞争趋势。新疆少数民族想要扩展视野,适应到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才市场的新形势,就要好好学习和把握汉语言文化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加发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能力优势,为新疆经济与全国同步发展具备强有力的知识才能。

3、对发展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有着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功能,是党和政府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我国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②,通过少数民族本族语言与汉语的交融,加快了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迈进,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得以发扬和传承下去。因此双语教育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汉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样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途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树立祖国共同体的的理念,学会奔着各民族共同的目标,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和文化,与各民族平等相处共同发展。

三、施行双语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从小学到大学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③。但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对“民汉兼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总结和归纳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的经验,评估新疆以往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对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研究未来新疆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的问题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④。

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成长,从小就离不开教育,而教育过程的完成是通过父母、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本人各方面的努力而实现的。那么,教育是怎样进行的呢?它的首要工具就是语言。语言是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汉语在我国是各民族之间交际的桥梁。新疆的“双语”教学培养应该是既掌握母语又能熟练掌握汉语的“民汉兼通”人才,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社会、充分享受教育机会、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乃至于新疆的经济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⑤。只有全面推广“双语”教学,才能缩小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不均衡和差距;只有全面推广“双语”教学,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教育机会,为新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只有全面推广“双语”教学,才能使新疆的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可以说,“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2] 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由来和发展,西北民族研究,2008(3).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8

关键词:语言学;跨学科学;认知语言学

1.引言

“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两种倾向。前者试图建立自主语言学,后者力求在不同学科建立跨学科的联系,以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虽然两者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有贡献,但当前更倾向于跨学科发展。”[1]本文将概述语言学研究的上述两种倾向,一种是语言自身的纵深发展,让语言学更为细化和深化;另一种是语言学与另一门学科形成交叉学科。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为例,探讨这门交叉学科产生的背景、理论成果及其研究发展前景。

2.语言学研究中的两种倾向

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两种倾向。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呈现纵深发展的趋势,对本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使语言研究日趋细化和深化。这些研究大致有如下支派,例如:

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Linguistics)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形式语言学(Comal Linguistics)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语言学呈现横向发展倾向,力求建立不同学科间联系,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形成交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以解决复杂的语言问题。例如:

1.认知科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2.心理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3.计算机科学+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4.神经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

5.社会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就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而言,跨学科研究的横向发展是语言学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未来语言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3.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成果

3.1国外跨学科研究成果

20世纪60年代末,对跨学科做理论探讨和实验分析的著作越来越多。1968年,第一次国际跨学科研讨会召开后,由柯斯特编著了《超越还原论:阿尔巴赫问题论丛》一书。1970年9月7-12日,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的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会后出版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该书成为跨学科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际学术界也有很大影响。

1979年,有关跨学科的重要著作《高等教育中的跨学科》问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1975-1976年度“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生计划”主办的研讨会论文集。

1980年,国际跨学科学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以跨学科科研和跨学科管理的研究为中心,成功组织了多次跨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

1981年,雷斯韦伯编著的《跨学科方法》由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跨学科问题专著《跨学科分析和研究》由美国洛蒙德出版公司出版,标志着跨学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1990年美国跨学科学专家克莱茵出版了第一部由个人独立执笔完成的专著――《跨学科学―历史、理论和实践》,标志跨学科学已进入一个系统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2000年由德国教授Peter Weinert和Fico S tehr主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践中的跨学科学》,是迎接21世纪的一部跨学科学专著。

3.2国内跨学科研究成果

我国的跨学科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4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了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交叉科学”被叫响,并迅速传播、普及开来。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

1987年开始,关于跨学科学,交叉科学的专著陆续出现。198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徐纪敏的《科学的边缘》,198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光、任定成主编的《交叉科学导论》,1990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仲林主编的《跨学科导论》,1991年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刘仲林的《跨学科教育论》,199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徐飞编著的《科学交叉论》,同年,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交叉科学研究与应用》,1991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交叉科学概论》,199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由金吾伦主编的《跨学科科学引论》,1998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刘仲林主编的《现代交叉科学》,等等。

4.跨学科研究在认知语言学中的体现

4.1认知语言学的产生背景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研究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语言学是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认知科学,是研究心智工作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范围十分广阔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并以对世界进行感知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2]。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和认知两者之间进行整合,由自然语言切入来组织、处理以及传递信息。目的在与通过分析人的思维、储存信息、理解产生语言的过程中运用的认知策略来研究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所以,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与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交叉学科。

4.2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末,认知语言学理论进入中国,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国内研究者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结合汉语实际进行研究,参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创新。国内语言学家已开始使用认知语言学来研究我们的母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原型范畴、概念隐喻、转喻及语法化等一些领域的研究也卓见成效。

4.2.1范畴化理论

语言的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现阶段的研究,国内研究者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从范畴的典型性、范畴的认知工具以及象似动因去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而是开始从范畴化的概念入手,来研究范畴化的目的及其与方法论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问题。但是由于忽略了概念范畴本质在人类认识的完整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在解释一些范畴原型理论时出现了矛盾。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开始对非范畴化理论的含义、特征、动因及理论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究。

从我国范畴化理论研究进程开看,学者逐步深化对范畴化问题的探究,在认知科学、语言学科、科学方法论之间搭建起一座跨学科研究的桥梁。

4.2.2原型理论

原型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起点[3]。我国对原型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层面。一些学者将原型作为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参照点,在对外学习者的观察与研究中发现,学习者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动态变化[4]。我国的语言研究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有利于外语教学的展开及相关教学误区的纠正。

4.3.3隐喻及转喻理论

语言学家把隐喻看作认知思维的一种基本手段。我国初期研究主要是对汉语语篇标题和正文间的组织作用上,而作为认知主体的施喻者和受喻者在隐喻构建与解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未得到足够重视[5]。后来的研究重心开始转移到对转喻在语篇的组织结构、信息发展、衔接与连贯中的作用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也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归类,这为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5.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借助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一开始就是跨学科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来对语言认知进行跨学科研究,解决具体语言问题。跨学科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创新之路,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因此,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加强。

5.1引进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学术成果

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吸收最新理论成果,扩大国内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同时立足汉语语言的特点,不断探索语言学习规律。加强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以及跨学科等方面的深入探究,不断壮大自己的研究队伍,拓展研究空间。

5.2扩大研究领域,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交流

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加强各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计算机语言学、神经认知科学联系紧密,学者可以有效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结合语言学自身的发展进行研究发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团队。例如江苏师范大学的“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的“语言与认知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同时专家学者也应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扩大研究领域,注意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认知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积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5.3立足汉语自身,加强理论论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引自国外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只有与中国语言学研究现状、与汉语母语研究结合起来,才有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汉语属于无形态变化的孤立语,汉语原型、范畴理论、语法句法分析为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研究素材。国内研究者应利用汉语研究经验,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成果与汉语研究相结合,拓展研究空间。将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汉语研究成果相结合,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认知问题,是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路径[6]。我们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简单地套用理论,而应学会利用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强实践应用,在具体领域里进行分析、探讨、论证、完善。

6.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语言学认识的不断加深。跨学科的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语言学科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当前语言学研究的倾向看,语言学不会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而试图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进行多元化的探究,语言学跨学科的研究趋势十分明显,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就是跨学科研究强有力的一个证明。(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2014年度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X14A003

参考文献:

[1]胡壮麟,2007,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403-408页。

[2]唐庆华,2009,试论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兼议语言学经济学,《学术论坛》,第7期,150-154页。

[3]刘仲林,张淑林,2003,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科学学论坛》,第9期,5-8页。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范文9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