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集锦9篇

时间:2024-03-07 14:40:50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一、专业介绍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和生命规律的科学。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海洋生物的分类和分布、海洋生物的遗传和演化、生物的生长、遗传以及生理等。

二、就业前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科研机构、环保、检疫、水产和海洋等部门就业。

三、院校推荐中国海洋大学四、专家建议专家预测,海洋生命科学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将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和希望的领域之一,因此海洋生物学在当前的生物学领域中是一大热门。

(来源:文章屋网 )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有这样的一些专业,它们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名字,却因为“一字之差”,而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不仅在学习内容上有着较大差距,将来的就业情况也是南辕北辙。此时,就需要细心地脱掉专业名称这个“马甲”,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寻这些专业的内涵。笔者,选择了六组名称相似的专业来进行介绍,看看名称“差之毫厘”的专业,究竟是密切联系,还是“谬以千里”。

广播电视编导VS广播电视工程VS广播电视新闻学

所属类别

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类

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类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传播类

专业放大镜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红遍天下,这背后,是栏目工作人员辛勤挥洒的汗水。一档电视节目,需要经过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多道工序才能“出炉”,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致力于此的。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一般要参加专业艺术考试,如影视评论、编写故事、才艺展示、综合面试等项,但也有一些院校招生普通类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期间报考即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许多人并不陌生。我们脑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肩扛摄像机的记者冲锋在一线,顶风冒雨,来往奔波,为人们发回最新的报道……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要学习的主要课程则包括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或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法规与广电职业道德、播音主持艺术等。

相对于前面两个专业,除了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写作等“必修课程”外,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课程中还带有更多的“技术”元素。它是一个以视音频技术为核心,并与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视听艺术等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专业。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成为能在传媒领域中从事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视音频技术的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并可从事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提到就业,厂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是这些专业学生对口的“用武之地”。只是在同一个单位,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比如在电视台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当播音主持、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毕业生则更愿意肩扛摄像机,在新闻采访一线来往奔波;而电视节目的后期整理,动画制作等相应的技术工作则轮到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学生大显身手了。当然,知识是相通的,除了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大型企业的宣传部门等也是这类专业学生施展才华的地方。

医学信息学VS医学信息工程

所属类别

医学信息学――生物科学类

医学信息工程――电气信息类

专业放大镜

“在相声界我影视演得最好,导演界我编剧编得最巧,编剧界我相声说得最逗,这年头,就得玩个综合实力……”每当回忆起冯巩春晚的这句经典台词时候,总不由得哑然失笑。其实,当高校的专业也来个“强强联合”,那么必然实力大增,获得更多考生的青睐和关注。医学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工程这两个专业就是这类综合性的专业。

医学信息学专业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隶属于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类。

现在去医院就诊还需要花钱买病历吗?NO!如果您也这样想,就严重OUT了。因为现在流行的是电子病历。为什么呢?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病历,并提供就诊信息,这就极大方便了人们看病、治疗。其实,这只是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其中一个应用,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它已经渗透到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

当毕业的日子来临时,就业成了不容回避的话题,冯巩的那句小品台词又犹在耳前。是的,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复合型的人才注定是就业市场上的“常青树”。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中心、医学信息研究所、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医学图书馆、医学杂志编辑部、医药卫生信息相关企业,从事卫生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运行监控、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医药信息分析研究、医药信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当然,也可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则可以到医疗卫生部门、医疗器械设计与生产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设计、开发、维护和评测等工作。中国科技方面不及很多国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术业过于专攻,学科交叉型人才十分缺失。而该专业属于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对建立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随着时展,医药系统信息化更是大趋势,目前的中小医院这点还不十分完善,系统很落后,改造系统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医学影像工程VS医学影像学

所属类别

医学影像工程――电气信息类

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专业放大镜

许多同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将站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填报志愿时,带有“医学”关键词的专业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然而,这种“以貌取人”的选专业方式难免导致错误,比如医学影像工程专业,虽然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电气信息类家族的成员,毕业后授予的不是医学学士,而是工学学士。

医学影像工程专业是一个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医、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特点。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x线机、数字化x线机成像装置、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声成像设备等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工程技术人才。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了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程序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生理学、病理学等。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明了x射线,举世轰动。这一伟大发现也成为医学发展的里程碑。这使得对病人的诊断得以冲破皮肉“束缚”,内部器官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医生面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T、超声波、核磁共振等各种医学影像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破茧而出,而操作这些仪器、为病人进行诊断的医生,就是医学影像学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人才。

在大学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学、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星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同时,作为一门极具实用性的专业,医学影像学自然少不了实践环节,实习的时间都为一年。一般来说,大家的实习地多为本校的附属医院,实习内容基本上就是了解拍片的流程、掌握拍片的技术、学会看片等等。去医院做过B超的人或许都见过拍片的影像,就是通过这张黑白的影像图来为患者诊断。需要指出的是,区别于一般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修业年限为五年。毕业时,将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在就业上,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血站等单位,从事临床影像技术、功能检查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到西门子、飞利浦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总的来说,医学影像学工作时的对象是仪器的操作。

至于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院从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操作与使用,为大型仪器的引进和选型出谋划策;在厂家、研究所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安装调试。我们知道,医疗器械工业是知识最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医学影像工程又是医疗器械中科技含量最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最迅速也最广泛,资金投入最多的类别。因此,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海洋管理VS海事管理VS海关管理

所属类别

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类

海事管理――交通运输类

海关管理――公共管理类

专业放大镜

乍一看,“管理”是这三个专业共同的关键词,如果你认为它们都是管理学类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三个专业里,只有海关管理是属于公共管理类,海洋管理专业是海洋科学类,海事管理则属于交通运输类。

海洋管理专业是海洋科学与管理科学交叉的学科。该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海洋科学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对其管辖海域内的权益、资源和环境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监督、干预和限制的人才。

近几年,索马里海盗活动的猖獗再次引起全世界对海事管理事业的关注。事实上,对于海洋业这样一个“大摊子”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必然会造成混乱。海事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就是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航海技术、海运业务、海事法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航运企业管理和海事事务处理的高素质型人才。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该专业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有些学校在招生日寸会规定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大连海事大学就规定“海事管理专业只招收男生,要求双眼裸眼视力在5.0以上,同时非英语语种考生不宜就读”。

至于海关管理专业,从名称上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培养面向海关工作的专业。众所周知,海关既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和门户,也是其财政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位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因此,该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我国管理政策及法律制度;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的一般运作规律,具备相关法律、商品、会计和海关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海关国际公约和惯例;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海关业务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从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这三个专业以后从事的都是管理类工作,只是类别有所不同。海洋管理专业是对海洋整体的管理,海事管理则重在对航运企业的管理,而海关管理专业学生工作的“主阵地”则是在海关。

海洋技术VS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所属类别

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类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类

专业放大镜

2009年底,一部名为《2012》的灾难片横扫全球票房,大海在关键时刻的“救世主”形象深入人心。这虽然是电影虚构的场景,但在实际生活中,海洋已成为经济“富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发海洋,向海洋要财富正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海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都是以开发海洋为基础的。

海洋技术专业,顾名思义,是致力于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简单点说,该专业是以海洋为研究主体的,以后从事的工作也是跟海洋密不可分。比如,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海洋事务管理、海洋新技术、海洋科研部门、环保部门的科研工作;化工、石油、地质、水产、交通部门的化学实验及化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矿产、海岸动力地貌、河口、海岸带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含油盆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解释;河口、海岸带及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气象局、海洋局系统以及交通、军事等部门的海洋调查预报工作、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工作,以及为石油部门海上石油平台设计安装提供有关海洋水文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港湾、河口、近逼、浅海及深海区的生物本质调查、资源及开发利用工作……

众所周知,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总面积为3.7亿平方公里。在当前世界资源缺乏的压力下,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于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是身怀各种绝技的“多面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招鲜”,该专业旨在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海洋资源,在整个海洋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大致来说,该专业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辽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无疑为海洋工程技术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实践证明,没有海洋工程技术的创新或高技术的突破,就没有海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充分开发海洋,也就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VS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

所属类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仪器仪表类

专业放大镜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电子行业又是制造业中不折不扣的“大户”,无数就业机会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的目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都是与电子行业“亲密接触”的专业。但在专业归属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而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仪器仪表类的专业。

先谈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是一个“老牌”专业,在很多高校的专业目录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该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是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这两个学科特别是近代物理中电子学的知识要求较高。所以头脑比较灵活、经常有新思想的同学在这方面会有一些优势。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也应该多多动脑,多去实验室,有许多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明了专利,这对以后的就业很有帮助。

至于就业,作为工科类前景较好的专业,电子公司、通信公司都欢迎本专业的毕业生;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会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雄厚的知识资本。另外,出国深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国外的相同专业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自主创业,从事计算机、IT行业工作。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 微藻生物技术 专业建设 海洋特色

1.引言

微藻生物技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可以被理解为,以微藻生物学为基础,利用微藻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其本质上与农业生物技术相似,即利用太阳光能大量生产生物量,用作人类的有机资源[1]。微藻生物技术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0年―1980年,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微藻生物技术体系。此时期开发出的用于培养小球藻、螺旋藻和盐藻的开放式培养系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成功推广,使人类看到了微藻生物技术的巨大经济潜力。1980年―2000年,微藻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微藻生物技术研究体系。目前,全球微藻年产量约8,000―10,000吨,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精细化工原料、医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微藻的相关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对螺旋藻、盐藻及一些固氮蓝绿藻的培养与应用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0年代后期,我国微藻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迄今,我国在藻种选育、培养技术、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生物转化、工厂化培养、微藻保健食品和海水养殖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衰竭,丰富的海洋微藻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海洋微藻在保健食品、药物、饲料、化妆品、生物农药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展现的应用前景,为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2]。在微藻生物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如何利用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凸显海洋特色,对人才培养,突出我校办学的海洋特色,以及“江苏省海洋大学”的申报等意义重大。

2.创建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中体现我校海洋特色

自人们认识到微藻的开发价值和巨大经济潜力以来,微藻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全世界有关微藻生物技术的专利在1953―1980年的27年间共77项,平均每年仅2.85项;在1981―1993年间却达到了194项,平均每年16.17项;微藻生物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为人类新资源的开发开创了新天地。近年来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将海洋微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其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等技术放在首位。

我校可通过借鉴国内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烟台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在微藻研究领域等的成果和经验,精心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对构建微藻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详细规则[3,4]。同时我校海洋学院也可以将传统的生物工程、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创建。海洋学院利用现有的研究条件和研究队伍,以及国内微藻生物技术的的研究成果,可使该专业具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5]。我国本科高校,多将微藻生物技术归属于水产养殖学科,或列入海洋生化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下,而未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此契机下,创建微藻生物技术专业恰能凸显我校的海洋特色。

与其它生物技术相比,我国微藻生物技术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积极开展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可为国内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人才保障。同时,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可积极开展β胡萝卜素、医药品、色素、高价值油脂及动物饲料等微藻生物制品的研究。

3.强化微藻生物技术专业优势,以科研实力支撑我校海洋特色

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与思维等事物的性质和客观规律。我校海洋学院在海洋生物学(省级重点建设)、水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校级重点建设)等三个学科涵盖的“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质量安全”、“海洋生态与环境”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下,积极开展了微藻生物技术方向的科学研究,在海洋微藻的化感作用、海藻与赤潮藻类的化感作用、海洋微藻的光衰减、海洋微藻多糖的合成、分离和纯化、海洋微藻种质库的建立、海洋经济微藻浓缩与保存技术产业化应用试验、抗生素对海洋微藻的促生长作用、螺旋藻的海水驯化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微波法提取雨生红球藻中的虾青素等省教育厅、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校级课题的研究上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同时,我校海洋学院拥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在海水增养殖技术、海洋生物病害防治、海洋微生物酶类、海洋鱼贝类加工及保鲜、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获发明专利9项,科技成果转让多项,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目前,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0多项,其中主持和承担部级项目9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承担省级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省科技厅项目3项)。以上科研成果可逐步构成稳定的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研究方向,并强有力地支撑我校办学的海洋特色。

4.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将我校海洋特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我校是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相关行业和领域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立足本省,重点满足企事业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和以双赢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既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能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6,7]。

近年来,连云港赣榆、灌云、灌南和东海等县海水养殖业异军突起,成为致富渔民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贝类养殖、鱼虾养殖迅速崛起,对饵料的需求急剧激增,也对饵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依托我校重点实验室,将鱼虾贝类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企业标准的优质微藻饵料的制备等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开放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方式,培养基于连云港地方经济需求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将我校海洋特色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5.努力推进成果转化,在开展科技合作中融合我校海洋特色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导方向,目前绝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原料来自于石油,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聚焦于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其中通过水生微藻养殖制备全新的燃料源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我国具有可观的海洋微藻资源总量,专家认为这为我国在寻找石油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一次历史机遇,做好微藻制备燃料源的开发与产业化工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78年,美国在“水生种类计划”研究中就已经证实能够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他们指出,用微藻来生产生物柴油已经比矿物油具有价格竞争力,并且能减排柴油发电机废气中高达92%的CO2和氧化氮。10―20年后,当容易开采的石油接近枯竭,全球变暖加剧,微藻生物柴油相对昂贵的石油替代品,如页岩油和沥青砂油,将具有更大的价格竞争力。鉴于此,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可利用我校的交叉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基于微藻资源的全新的燃料源的研究开发工作。而且可以从微藻中提取出更多的生物制品和副产品,进一步提高微藻培养的经济性。其产量高、需水少、肥料效率高,潜在产量超过陆地农作物产量的30倍,海洋微藻的生产优势,加上燃料制取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保证微藻生物技术专业在开展科技合作中很好地融合我校的海洋特色。

6.结语

当今,人类正面临人口膨胀、陆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这三大全球性问题。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场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微藻的深入认识和了解,随着高新技术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以及各学科乃至世界各国间的广泛合作,微藻生物技术必将成为解决人类食品和能源的主要途径,为人类的生存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我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微藻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对凸显我校海洋特色,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长海.微藻与微藻生物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6,1:20-22.

[2]管华诗,耿美玉,王长云.21世纪中国海洋药物.中国海洋药物,2004,4:44-47.

[3]韩新,潘志权,丁一刚等.化工特色生物技术新专业建设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6:31-33.

[4]胡兴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32(3):38-41.

[5]曹军卫,杨复华,张翠华.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9-101.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海洋工程装备;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海洋元素

2012年,国务院正式《“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中,并清晰地描绘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今后的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海洋战略的重大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海洋工程相关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为解决海工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短缺存在尖锐矛盾,2012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海洋装备方向进入一本招生。面对这一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这对我校来讲是机遇更是挑战:专业如何建设、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怎样培养出走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高端人才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做了一些研究和工作。

一、调整传统的机制

专业培养计划,融入海洋工程主干课程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海洋工程与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下,保留了传统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海洋工程相关专业的共性课程,比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有限元分析等;保留了传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主干课程,比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数控加工、模具设计等课程;增加了体现海洋工程与科学的海洋水动力学基础、海洋装备设计与集成两门必修课,以及海洋新能源技术、海洋工程材料学、海洋试验技术、海洋环境保护四门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保留原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外,增加了体现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和海洋科学的海洋属性,拓宽了机制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的口径,培养了海洋型机械类复合人才。

二、整合教学内容,将海洋工程案例引入机制

专业相关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调研目前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中的主要和前沿技术,精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分门别类进行归纳,专业各门课程之间及时开展教学法活动,补充教学内容,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将涉及的相关信息有机地融入到课件中来,注意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各门主干专业课程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运用。

三、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海洋工程特色,加深学生对海洋工程技术的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创新实践环节充分体现海洋特色。比如毕业设计环节,就有针对船用螺旋桨叶片采用RE逆向技术和CAM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比如我校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综合创新实践环节,将海洋工程装备设计、CAD技术、模具设计、数控工艺与编程、CAM技术、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等课程进行综合应用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装配”的流程,运用现代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工程计算和仿真分析,熟练运用CAM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规划、刀路仿真、程序编制;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进行零件毛坯、工装、刀具等工艺准备,进一步掌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机械工程制造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

四、建设具备海洋装备特色的机制专业还需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师资培养问题:在建设具有海洋装备特色的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时,引入了六门海洋工程主干课程,这些课程还需要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我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些课程的讲授能力。我校办学依托的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师资力量充沛,有专门的海洋学院,我们聘用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授课的同时,也培养了我校青年教师。另外,我校将招聘国内海洋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任教,解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新复合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的短缺不容忽视,解决的方法是:对于有条件的课程,巧妙地将海洋元素有机融入产品设计、加工实践环节中,比如推进器的叶轮设计和制造;对于没有条件的实践性课程,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了解和研究国内外的海工装备展,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弥补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短缺。

五、结论

总之,鉴于我国复杂的周边海洋局势以及我国海洋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确定,具备海洋工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日益得到重视。结合高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海洋工程主干课程,在本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机地融入海洋元素,将海洋工程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海洋工程装备相关知识的掌握。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其专业技能,而且适应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具备海洋工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有力保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Z].2011.09

[2]工业和信息化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Z].2012.03.

[3]刘璇,宋秋红,曹守启.融合海洋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5,(3):1-2.

[4]李强,施骞,孙仲健.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9,(04):26-27.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涉海企业;工程类专业;人才;互动平台

作者简介:张玉莲(1964-),女,浙江浦江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教授;刘松平(1970-),男,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浙江?舟山?3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一类教改项目“构建面向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研究”(项目编号:yb09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25-02

一、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种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按三次产业法分类,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砂业、海洋盐业、水产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1]“涉海企业中的工程类专业”一般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等行业。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海洋经济与海岸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和海岸经济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海岸经济则是更为人们所认知的一个领域。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的GDP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只有8%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1998年,加拿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4亿美元,占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1.4%,为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日本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其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所谓海洋经济区域,是指以沿海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延伸的陆海部分,它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经济中心,以广阔海域为重要经济腹地的经济区域。第二,海洋开发纵深发展。海洋开发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开发;二是海洋技术开发。通常所说的海洋开发多指对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这四种海洋产业已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第三,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近年日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相关经济活动也在急剧扩大,正在形成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2.国内海洋产业发展也很快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2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3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2]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到2005年止,浙江海洋经济的状况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

舟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海洋产业突飞猛进。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依托舟山港口及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业发展亮点最为突出。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97.1%,发展速度为全市工业行业之最,高出全市平均72个百分点。在船舶修造业发展带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海运运力进一步增加,全市现有航运企业159家,运输船舶1546艘,海运运力达到210.26万载重吨,居浙江省第一位,海运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在运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加快了调整步伐,船舶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旺盛势头,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2009年舟山市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3]

二、涉海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涉海企业欢迎呢?”据浙海院机电学院学工办日前对舟山40多家与海洋产业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企业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不求企业地域限制(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往往在岛屿上),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苛求名校出身,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其次才是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涉海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素质也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普通高校大量接收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硕士、博士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或锻炼时间少,分配到学校就马上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教好几门课,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想的问题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经常下基层、下车间,长期脱离生产实际,不能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由于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海洋背景。

2.培养目标宣贯不力

有些学校重视招生,但不重视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始业教育,有相关调查表明,约有70%的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都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4]学哪些知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锻炼能力等等。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及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只是按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盲目学习,虽设置多个培养方向,但每个方向培养什么、提高哪些能力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近几年大量引进师资,有些教师没有海洋教育背景,对涉海企业的特点了解不够,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涉海企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工程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涉海企业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受扩招和购买设备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学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另外,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动力不强,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的操作能力比正式职工差,生产效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比较低,企业往往必须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培训,学生给企业迅速创造利润的可能性很小,不愿意接受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工程的管理,动手能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定位不准

目前涉海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类课程挤占,但人文素质尤其是海洋人文素质不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80后”、“90后”,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择业观念除谋求获得高薪外,更加注重对就业环境的选择,许多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分布在悬水岛屿或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船舶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跳槽人次与频率越来越高,眼高手低,还缺乏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5.与企业联系不够

在与企业联系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生去企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直接拒绝,高校教师也碍于面子,与企业联系不够,办学效益较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做得不够,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

四、互动平台构建

1.改革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大众化知识系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涉海专门知识为原则,确定富有海洋特色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在对涉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由操作型向实物制作型转变。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有海洋特色的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企业—高校互动的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4)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第一,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构建企业—高校专家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第四,成立由涉海企业为主、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中,实施现场教学,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熟悉企业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6)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根据企业需要,对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企业提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高校监督考核,有利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2.平台构建

(1)构建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实践实训互动平台。[5]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改革单一的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使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紧紧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成立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指导平台。教学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类专业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使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特色与优势明显、很快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3)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教材平台。工程类专业涉海课程的可选教材数量较少,版本陈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面向涉海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单纯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往往存在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成立由企业与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与审定委员会是当务之急。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与企业联系,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最后由企业决定要不要学生,企业只会得到利益。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涉海工程类人才专业工作能力要求。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在基本培养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在涉海工程制图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艺和工装设计能力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船舶及配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进行强化培训。

构建由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根据企业需求,提出对涉海工程类专业的实习与实践内容,完善相关实践手段,建立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海洋工程设计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见长。

改革毕业设计方法,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特别是涉海类企业实习,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高校监督考核,实施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这种方式能大大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实习时间,企业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

涉海高校管理部门需在学生走出校门前,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外,企业也需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环境,丰富职工业余文娱活动,创建良好的招人留人机制,增强岗位的吸引力、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待得住、待得久。

通过创建面向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需求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互动平台的建立,让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毕业设计,高校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康,姜国建.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统计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1-5.

[2]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

[4]竺波.试论高职院校新生始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管理,2011,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6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组织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的要求,2007年7月中旬,我们20位在浙全国人大代表赴宁波市、舟山市就“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浙江省拥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总长的21%,其中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海岸线为471千米,在全国乃至世界罕见;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以上。舟山渔场作为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的集中产区。全省沿海有40多处联合国、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港、渔、景、油、涂、能”等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构想;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又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编制《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6月,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加快建设港航强省”。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全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海洋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3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居全国第三,海洋经济已占全省GDP的8%以上。海洋渔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海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大石化、大能源、大船舶、大钢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海洋高新产业得到快速提升。以港口运输、海洋旅游和海洋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全省沿海港口体系逐步完善。去年全省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达5.1亿吨,居全国第2;集装箱吞吐量达747万标箱,居全国第4。其中宁波一舟山港吞吐量为4.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710万标箱,分别增长16.3%和35%。海洋旅游成为海洋经济的一大亮点,2006年全省海洋旅游总收入达858亿元,增长24%。

二是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十五”投入建设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初步安排沿海和海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达3000多亿元。“三大对接工程”进展顺利,温州半岛工程灵霓北堤已投入使用,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将分别于2008年上半年和2008年年底建成通车。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共98个(其中去年新建17个)。装机总规模1380万千瓦的6座沿海电厂陆续建成投产。全省20项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中,有14项位于环杭州湾和沿海地区。今年省政府还决定用5年时间,陆续安排36亿元资金用于沿海标准化渔港建设,力争使全省95%以上海洋捕捞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

三是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宁波一舟山港名称已于2006年正式启用,两港整合工作稳步推进,优势效应初步显现。岸线使用方面加强规划管理,重点保障深水深用,合理配置。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作为全国试点省份,率先开展高滩围涂试点工作。全省海水淡化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区(海岛)落户舟山,全国最大的3.5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在玉环华能电厂建成投产。至去年底,浙江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厂13座,海水淡化总量达到5万吨/日。沿海能源、石化等行业直接利用海水每年在100亿吨以上。

四是海域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认真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依法管海工作不断深入。全省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海域使用权证和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初步建立全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和赤潮、风暴潮预警预报应急机制;实施《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海洋增养殖区、生态敏感区、滨海旅游区环境监测,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海洋执法监察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在开展“海盾”行动、打击非法用海、促进依法用海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海洋经济质量效率不高。尽管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海洋开发粗放,资源集约化利用率不高。浙江因靠近国际航道,又是国防前哨,全省内海海域已被各类公共用海(主要是公共航道、锚地、码头、海底管线和军事用海等)占去大部,可持续发展压力很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脆弱性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二是海洋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浙江涉海的大院大所较少,海洋管理、海洋经济等方面的人才还跟不上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作为重点发展的船舶修造业受到技术人才、配套产业滞后的制约,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风力发电、海洋能开发、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中,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对薄弱。

三是海洋灾害频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我省位临东南沿海,受台风灾害影响的次数越来越多,强度也越来越大。近岸海域海水污染逐年加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分列全国沿海省市第二、四位,石油类污染程度列第四位,有毒有害赤潮和多藻种赤潮并发趋势明显上升。全省海洋灾害和生态环境已处于高度敏感时期。

四是渔业形势不容乐观,渔民生产生活保障亟待加强。由于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空间不断缩小;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海洋捕捞马力逐渐向大渔民股东手中集中,出现少数“渔民寡头”垄断多数渔业资源的情况;“贸易绿色壁垒”加剧水产品市场竞争压力,渔民生存、生产、生活矛盾凸现;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及社会保障任务艰巨。

五是现行海洋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发展集约型海洋经济的矛盾日趋突出。宁波―舟山港口―体化建设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体制性困难,如何整合温州、台州、嘉兴等地的港口资源,完善全省港口布局体系和集疏运网络,形成新的海洋交通运输优势,提升全省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如何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等方面,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研究解决。

二、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前景

总体上看,浙江省陆域面积较小,陆域资源相对匮乏,人口密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为浙江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浙江省陆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突破煤、电、油、运和土地、水资源紧缺等要素制约,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一是充分利用浙江深水港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航运业。海洋运输业具有投资省、能耗小、污染轻、占地少、运价廉运能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加快形成以宁波一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配套的沿海港口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开发大港口、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有利于共同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口的分工优势,提升浙江港口航运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是充分依托深水港的便利条件,加快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浙江省依托港口区位优势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临港工业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船舶修造、建材、粮油、机械等大工业,把临港工业作为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重要抓手。同时,处理好发展与建设的关系,综合开发、综合配套、综合保护,充分发挥临港资源整体效应。注意岸线、土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的国内外知名的高端项目和先进制造业,切实加强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充分发挥海洋渔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做大做强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渔业作为浙江省的传统基础产业,依然是全省上百万渔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发展创新的产业。应按照“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继续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是充分发挥浙江海洋旅游业的整体优势,进一步推进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应突出浙江海洋文化特色,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着力抓好海上旅游和沿海陆域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功能和环境建设的整合,把浙江海岸打造成具有浙江特色的黄金旅游带。

五是充分发挥浙江海洋经济的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向海洋的延伸,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应依托国家海洋二所、国家声学研究所、水处理中心、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科研院所,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的深度研发。力争在海洋生物医药、功能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化工和工程材料、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领域取得新突破,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养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

三、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建议和意见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客观要求,是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海洋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1、不断优化完善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宁波、舟山两市近几年海洋经济的总产出分别以年均25%、30%的速度递增,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加,特别是舟山2006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GDP比重的63%,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大的城市。实践证明,规划如何,举足轻重。在海洋经济方兴未艾、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眼整体,长远规划,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建议将舟山作为全国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并列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舟山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和桥头堡,同时对推进整个长三角地区发展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也至关重要。建议将舟山市整体作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列入全国海洋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参照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给予大力扶持。

3、建议支持宁波―舟山港口保税区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中的一个重大举措,目前品牌、规划已经统一,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正在积极推进。在两港一体化过程中,保税区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议国家在有关规划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作出战略性部署,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利于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和区域海洋经济长期发展。

(二)健全和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加快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立法步伐。按照现行法律体系,海岛管理只是陆地管理向海上的延伸。浙江是全国海岛最多的省份,海岛总数为全国的2/5,其中94%是无居民海岛,基本上由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部门的规定进行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机制。保护、利用好这些海岛,对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海上安全以及维护国家意义重大。建议国家加快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的立法步伐。浙江省政府已经出台关于无居民海岛管理的规定,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

2、修改完善国家《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扩大地方监管权限。现行的《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是1985年制定的,随着海洋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倾废日益增多。由于审批权限大部分集中在国家层面,容易造成只审批、不监管,实际上也无法监管的情况,严重损害海洋生态环境。建议国家及时修改完善该条例,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3、理清物权法中海域使用物权与渔业物权之间的关系和界限。物权法在用益物权一编中对海域物权和渔业物权同时作出规定,第四十六条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上述法律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执行。如果使用海域进行养殖,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应当发海域使用权证,而渔业法规定也应发养殖证。由于物权法的上述规定,海域管理与渔业管理又分属两个部委管理,两部委都要求地方发使用证,这样地方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就无所适从,如果两证都发,就违反了一物不能设置二权的法律常理,必然造成日后权益纷争的隐患,也不利于培育二级市场流转,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为此,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调查研究。

4、建议修改《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1997年《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将滩涂围垦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谋划,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但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该条例也逐渐出现一些与国家法律和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与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和行政许可法中的规定有矛盾。为维护法制统一,有利于依法行政和海洋资源管理,建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调查研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积极推进发展江海联运。实施江海联运是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大动脉,提升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促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浙江有丰富的深水岸线和港口资源,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可为长江货物实现直达式的江海联运提供转载平台和便利条件。要实现直达式江海联运,必须突破“江海联运”的技术、政策制约,选择适当船型和适合的转运基地,为此建议:一是国家有关部委尤其是交通部,对江海联运船舶制定专门的规范要求,对职务船员、船上设施设备的配备重新制定相关标准;二是对江海联运的海区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确定。

2、建议国家对地方造船企业进行扶持和政策研究。调研中了解到。浙江民营资本比较雄厚,对船舶修造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宁波、舟山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但由于国家中长期船舶发展规划对大型造船企业和大型造船设施的界定(主要是船坞门径和龙门吊吨位)有严格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造船企业尤其是民营造船企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在执行这一规划时充分考虑浙江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适时将舟山、宁波地区船舶工业纳入全国总体规划布局,从政策上扶持地方及民营造船企业的发展。

3、重视渔民转业、转产的政策支持。一是加快建立海域使用、征用赔偿和补偿制度。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域、滩涂使用、征用范围越来越大,给渔民生产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影响。为维护传统渔民的基本权益,建议国家和省政府及早制定出台海域使用、征用赔偿和补偿有关制度和政策,并制定相关的赔偿、补偿标准。二是对撤离传统渔场的渔民给予经济补偿。建议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安排撤出传统渔场专业渔民的转产转业项目,用于对弃捕上岸而失业、待业及困难渔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培训补助。继续实行国内捕捞渔船报废补助政策,适当提高钢质渔船报废的补助标准;对没有享受报废渔船补助的转产转业渔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统一加强船舶管理,规范渔船交易,杜绝无证或证书不齐渔船的产生。三是进一步完善对“失海失渔”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建设。妥善解决“失海失渔”渔民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维护渔民基本权益,重视和关心渔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四)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据了解,目前全省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机构职能设置已不适应海洋经济发展和综合管理的需求。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统一协调和有效规范的监管。建议省里重视这一问题研究,理顺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升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提升省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格和作用,为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工作服务。

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浙江海域污染受长江来水影响较大,但浙江本省2006年陆域排海污染量比上年也有所加重,近岸海域已基本无一类海水,中度和严重污染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77%。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我们建议:一是大力推进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的损害影响;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人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二是实行重点海域人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以此指导协调沿岸工业布局和人海排污量的控制,并启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补偿赔偿机制。三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赤潮、风暴潮和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实行对重点海域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公开通报制度。四是建立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机制,开展陆海联动治理海洋环境。同时国家应当增加对东海海域和长江口赤潮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工作经费的投入。

3、建议国家和省里尽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近年来,随着长江、钱塘江、甬江沿岸经济的发展,东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国家建立东海海域环保补偿机制和补偿基金,省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恢复专用资金,专门用于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促进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五)大力加强海洋经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1、强化海洋科研基础建设。根据浙江省大院大所较少的实际,省政府要加强与国家海洋局的联系,依托海洋二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共同组建“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求研究院”。大力支持浙江海洋学院以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调整为重点,逐步向建设浙江海洋大学发展;大力支持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快发展涉海专业和建立海洋研究中心;同时借鉴浙江国际海运职业学院办学理念,不断提高职业技术的培训水平。形成多层次培育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方面人才的良性机制。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能力强、勇于开拓进取的高素质科技队伍。重视和加强在职培训,采取优惠政策,以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加强与海洋科技人才比较丰富的国家海洋局系统的合作,构建科技人才流动渠道,加强科技人才和管理型干部互派挂职交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为地方海洋科技工作多作贡献。

3、以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比重。建设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台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逐年加大科技兴海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海洋科技研发机构、海洋科技园区及科技示范区、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国家和省重点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加强海洋高技术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

调研组召集人:汪晓村、粱 毅

成员:

王松林 吕士林 朱荫湄 任继长 苏增福

李露儿 杨国勋 吴作东 陈耀东 周晓光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7

 

一、发展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背景

 

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如此,必然要求有大量各行各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来满足社会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法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640余所,在校生的总人数约为35万人。不同水平的院校纷纷设立法学专业,招收大量法学本科生。就辽宁省而言,具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共计20所,在校生总量为1万余人。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注重对法律课程的学习,以掌握法学知识作为求职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据2010年的全国硕士招生报名统计,法律硕士仍居报考人数最多的十个招生专业之列,位居第二。全国具有法律硕士授权点的院校有115所,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在众多设置法学专业的学校中,我校要突出蓝色大学的特色,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同时,为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实现海洋强国梦,依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培养高素质的涉海涉渔法律人才迫在眉睫。而“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创新发展决定了法律人才的培养的效果”,因此,明确我校法学专业的定位及特色发展是重中之重。

 

二、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特色发展的理念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与一般综合类学校的发展有所不同,要在“蓝色海洋”学科背景下谋求自己最大化的发展,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因此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凝练大连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须遵循以下理念:

 

1.科学定位

 

罗伯特· 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必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对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进行科学定位。要以科学的方法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所谓科学定位是指:以科学的方法明确目标、制定方案、优化资源、彰显特色。结合涉海涉渔法律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法学教学计划,将涉海涉渔教育贯穿到培养计划中,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法律学是一门现实科学,而不是纯粹的规范科学”,法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涉海高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我校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我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定位及特色体现在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

 

2.特色发展

 

我校明确指出,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带动相关学科,坚持学科渗透,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突出学科中的海洋特色。因此,建设蓝色大学法学专业既符合我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也适应了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整体要求。

 

3.全面提升

 

“法之立也,为民造福耳。”我校刚刚起步的法律硕士教育正在探讨以法学基础教育为依托,结合我校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目标,进行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法律硕士教育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诉讼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治国人才,更重要的是作为具为法律硕士授予权的涉海高校,要着眼于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涉海涉渔的法律专才。全面提升我校法学教育的质量。

 

三、蓝色大学法学特色发展的途径探究

 

1.夯基础——巩固法学本科教育,将已经取得的专业建设成绩为法律硕士教育奠定基础

 

“学术是支配大学的核心与根本,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着自己存在的根据。”社会的发展使法学广泛渗透到生活的各行业、各领域,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执法者,尽管很难掌握各行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但作为法科毕业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应有的共同规格和最基本的要求”。法律的基本原理及价值理念仍是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

 

法学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和铺垫,专业基础课程是法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和重点,专业技能课程是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巧。

 

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积累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强化法学基础专题课,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法律专业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实调查能力,交流沟通、谈判、诉讼、非诉讼争端解决、接待、组织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等;通过扮演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2.抓机遇——以法律硕士授权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实现法学本科、硕士教育特色一体化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组织,若自我封闭将会导致发展的落后与停滞。

 

对外界环境的辩证吸收是保持其活力发展和优化进化的必要途径,在强化涉海涉渔特色课程、加强法律教育的同时,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与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相适应不可缺少。要增加涉海涉渔法律实践性课程,如海事案件活用校内模拟法庭,增加校外海洋管理体验等环节。

 

3.筑特色——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坚持特色办学,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我校法学专业突出了大连海洋大学“蓝色”学科优势,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蓝色海洋经济相关的国际海洋法、海洋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涉海诉讼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专业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更专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环境等法律教育,开设了国际海洋法、渔业法规、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课程。

 

理论方面,构建涉海涉渔特色课群体系,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突出“蓝色大学”法学理论教育特色;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最终为国家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为涉海涉渔管理机关培养管理人才,为涉海涉渔诉讼培养专业律师。

 

实践方面,邀请大连海事法院、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共同研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讨论,特别是针对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养方面。随后,借鉴其他法学专业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制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

 

(1)结合海洋渔业法理论及实务,做好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法理学专题、中国法制史专题、宪法专题、民法学专题刑法学专题、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法专题、行政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国际法专题等。选修课按我校专业特色,设置海洋法专题、渔业法专题、海事诉讼等专题。实践教学包括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实务实习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海洋渔业管理等实务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进行。在职业能力上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结合法学理论展开,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2)成立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设立开展法律涉海实践教育的平台

 

首先,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

 

其次,“法庭进校园”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实审判活动搬移到学校进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与人民法院协商沟通,选取人民法院在审的案件到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在校学生参加全程旁听,观摩庭审现场,以达到使学生切实了解人民法院真实审判活动目的。法学专家工作站和交叉任职是经学院与大连海事法院协商推出的双方合作的新方式,即法学专业优秀的师资受聘大连海事法院人民调解员,同时,海事法院的法官经学校聘任担任在校学生教学指导教师。这种方式不仅为学校的优秀师资提供了接触实务,提供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有力支持,也使得审判机关共享学校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4.谋发展——突出蓝色大学法学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办学层次和社会知名度

 

强化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成员来自政府、司法实务部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大胆尝试“法庭进校园”、模拟示范庭、法学专家工作站、交叉任职等多种方式,保障法学教育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不仅方便了在校学生直接学习法庭审判,而且对于人民法院和主审法官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与审判机关之间的合作双赢。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1.解决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特色

 

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局限于狭隘的法学专业范围内,是标准化与同质化的。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采取实际措施凝练“蓝色大学”具有涉海涉渔的法学特色教育,特别强调和注重法学学生解决涉海涉渔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解决了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

 

2.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

 

本项目研究法学专业定位,不仅强化扎实的法学理论教育,还认真安排涉海涉渔法律职业教育内容,并与司法部门联合实施开放式办学,增强了法学专业教育的适应性,缩短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

 

3.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本课题法学专业教育必须先参加法学专业专题教育阶段的学习,再有所侧重参加其他平台的某些特定涉海涉渔法律课程和实务环节,这样保证重点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识和具有解决涉海涉渔法律问题能力相互促进。

 

五、结语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建设途径一定要依托海洋背景,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避免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要科学确立法学专业建设目标,走特色发展的途径,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法学专业一定会成为理工类高校中一个独特的、优势的专业。要坚持学科渗透,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连海洋大学不仅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而且会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而且我校的法学专业也会成为蓝色海洋大学中的特色学科。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8

关键词:海洋药学 美国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海洋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整体性地转向海洋的世纪。我党提出了海洋兴国战略,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方针政策。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海洋药物研究已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和市场前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各国具有相似性:扩展和强化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不仅在学术领域,而是在比较广泛的职业领域受到训练;教育培养能够在比较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问题相互交叉的背景下提出问题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1]。海洋药学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剖析美国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浅谈对我国海洋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1. 美国研究生的教育[2-3]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生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繁荣与政治强盛根植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将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看作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推动力,也是美国在研究与创新方面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强化支持关键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美国研究生教育如下特点:

1.1 注重创新合作

基于认识到未来的劳动力必须包括受过研究生水平训练的人员,他们将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未来的改革者,这些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技术的竞争力,还要擅长处理全球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许多美国研究生院经常就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美国研究生院、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形式,有各种水平的合作。为适应需要,美国出现了1年的专业科学硕士计划,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数据分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企业提供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此外,北卡罗来纳州许多银行、制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都在其运行过程中应用高级分析技术,因此这样的研究生很受欢迎。

1.2 加强培育企业

美国教育机构认为研究生水平的创业计划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这对于延续美国的经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关于创业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成功例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企业创新研究所与高级技术发展中心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帮助企业更具竞争力。例如,这所大学提供能够帮助企业家建立成功公司的课程计划。Vivonetics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它是一家由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创建的纳米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开发分子信号灯技术并使其商业化,用于检测和诊断癌症及其他疾病。这种合作推进了科学进步,孵化了新企业并改善了人民生活。

1.3 强化社会实践

美国的专业硕士是1997年创立的新研究生学位,这个学位可以使学生接受科学与数学方面的高级训练,同时还发展被雇主看中的实际工作技能。专业硕士一般设置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学制为两年的学术训练和包括实习和交叉训练的专业训练。学生主要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一般不做论文。目前美国在21个州的51所大学设有100多个专业硕士计划。专业硕士学位是应对工商企业、非盈利部门及政府部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很有前途的新创造。

1.4 优化和强化资助

美国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对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的投入取得的。目前,美国研究生通过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奖学金以他们对教学与研究机构使命的贡献获得资助;也通过联邦政府或州政府按学科设立的研究员薪金和培训奖学金获得资助。很大一部分研究生通过教授的研究项目获得资助,由于研究生构成了美国研究实验室中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的资助是一种研究创新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研究助理职位不仅使研究生有机会在前沿领域作出贡献,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完成学业的关键资助。联邦政府始终是学术研究与研发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其他的联邦机构和政府各部也有给研究生提供资助的计划,通过高等教育帮助更多的人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公民的进步。

1.5 强调交叉学科的培养

知识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促使研究人员研究单独一个学科是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紧迫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大学越来越多地和企业及联邦机构共同对国家面临的挑战负责。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往往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产生,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有形的,典型的,它是设置在大学之中的一个研究机构。

2. 思考与启迪

我国海洋人才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欠优,尤其是海洋药物研究人才数量严重匮乏。据统计全国各海洋专业专本科生、硕士、博士的供给比例为1:1.3:23,与较佳能级结构1:6:14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比重远远落后于世界海洋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比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生教育从几个方面培养。

2.1 注重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但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的力量和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的海洋教育和海洋研究,与我国海洋发展的要求还极不相称。海洋类研究生的培养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但是海洋药物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是跨学科招收的研究生,近几年不少海洋类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是有苦难言。为此,在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培养是首要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更新的基石,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海洋的资源本身比较复杂、多样、深奥,海洋药物研究更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大胆的探索能力才能将稀少、稀有、特殊药效活性的药物应用于人类,为人类造福。

2.2 完善交叉学科的教育和培养

海洋生物制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利用海洋生物的独特的药物资源来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海洋药物人才”。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今医药科学最引人注目、最具有生命力的前沿学科之一。海洋药物专业相对是一门比较强的课程,又由于海洋生物、植物的药用部分比较复杂,对于海洋药物研究生的培养要考虑全面发展,在课程上设立基础课题的同时,交叉设立相关的专业课,如: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课,还要设立计算机课、专业英语、海洋药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等,同时还要企业、工厂实践课程学习,完善学科交叉培养的和教育,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加之强势的科研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贡献。

2.3 增加培养经费的投入

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的好坏,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的原因是科研经费投入的的不足。我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单一,海洋大学也如此,专门资助研究生的科研基金只有设在教育部的硕士点、博士点基金等,额度很小。研究生是一个国家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尤其适合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海洋药物的研究是其中之一。据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校的高档次的论文和专利产出率较之科研机构高许多,而且高校专利产出对经费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速率,同时,高等院校也是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生产主体,而研究生是其中的科研生力军。为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必须和投入到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只有将全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和科研经费挂起钩来,才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4强化和重视企业合作

海洋药物研究相对专业性比较强,在学校里进行的书本上的学习、教育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才人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欧美不同,企业及政府各部门有少数设有独立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招收少量的研究生,只有少数政府部门在大学设有联合研究机构。同时,学生也很少到企业去,很多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学到的书本知识无法应用与社会实践中。为此今后,我国应该提倡政府和企业部门在海洋大学设立合作研究机构。这种合作,即培养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对合作双方及社会具有高效、多赢的特征,可有效避免高校科研力量的“空转”,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

项目基金:浙江海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年)。

参考文献:

[1] Johson JM, Coward R. Summary of proceedings [C]//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lington, 2000.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范文9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地方高校 海洋经济 运行模式

舟山是以群岛著称的我国第四大新区,地处我国南北航运和长江口的交汇处,呈“T”型状,素有“祖国渔都”之盛誉,已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日前,舟山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它已迎来新一轮大开发与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此视域下,浙江海洋学院在围绕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大力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应用研究,积极探索服务海洋经济的运行模式,以期学校服务海洋经济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地方高校服务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海洋经济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必然诉求。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简称“两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舟山市的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以临港工业、船舶工业、渔业总产值为例,临港工业从2006年的326.1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39.80亿元;船舶工业从2006年的106.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93.15亿元;渔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72.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69亿元(见表1)。但同时,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自然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和人才是核心要素。而地方高校被称之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科学技术的助推器,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经济发展只有与地方高校联姻,才能解决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质量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海洋经济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必然诉求。

地方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应该看到,地方高校与知名高校相比,其办学实力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外界支持。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所采取的非均衡政策极大增强了地方社会经济活力的发挥,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当前,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已实质启动,国家赋予舟山的“开发开放、先行先试”新区政策为舟山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与此同时,学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也更为密切。为更好服务“两区”建设,学校主动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如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调整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并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同时,围绕“海”、“港”、“船”、“渔”、“油”等涉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所以说,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也是学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潮流。追寻世界各国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轨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服务社会的先河,犹如她所倡导的那样,“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与州的紧密关系。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的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应该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增长。州立大学的教师应该用其学识专长为州作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人民。”又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也积极开展推广运动,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再如日本,在大学设立的共同研究中心,它除进行与民间的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外, 还对民间技术人员实施研修, 对民间研究开发等事宜进行技术咨询, 从而为搞活地方产业尽一己之力。事实表明,世界各国高校的服务方式虽不同,但其服务宗旨是一样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地方高校更应顺势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扎根地方,为社会服务。

浙江海洋学院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目前,舟山群岛新区正在按照战略定位,加速推进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大宗物资储备中转贸易中心、海洋海岛综合开放试验区、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破除不适应群岛新区建设要求的习惯做法,努力探索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适应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建设,学校着力探索服务舟山新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在2006年,学校就设置了地方合作处专职机构,架设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之间的合作桥梁。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成立了地方合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与校外的合作力度;与此同时,学校贯彻实施《浙江海洋学院“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发展”行动纲要》,围绕“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港口工程与海洋运输、船舶工程与海洋装备、海洋化工与石油储运、水产加工与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与养殖工程、现代渔业与远洋捕捞、海洋能源与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等十大领域,开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