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海洋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37

海洋教育论文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调查;措施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这就要求国民海洋意识教育能够同步乃至超前进行。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起祖国的命运,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希望,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

所谓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在由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包括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保护等方面的总看法①。结合当前社会形态来看,在国际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周边稳定的任务及其紧迫;在国内,海洋开发热潮持续升温,涉海行业、部门、单位和个人日益增多,用海冲突和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统筹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海洋意识教育提出了更新的现实课题和更高的目标要求,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大学生对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安全等方面的认识。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状况

早在1998年国际海洋年,就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大样本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疆土;能答对中国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的占68.6%;了解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划界范围的占74.1%;近半数的被调查者错误认为沿海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上空才享有专属权利②。另外,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大型调查反映,只有30.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国土除陆地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能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被调查者仅占27.8%,而对于我国的8个海上邻国几乎都对归属我国的岛礁或管辖领海提出过要求这一事实,仅有0.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③。最近,为了解90后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状况,笔者于2013年5月份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某海洋大学非涉海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研对象涉及文学、经管、法学、理学、工程、外语、信息、艺术等八个学院四个年级的男女学生300人。由于涉海类专业的特殊性和不可比性,笔者选取的调研对象是海洋大学的非涉海专业的学生,受学校各种环境的影响,其海洋意识状况理论上不会比其他高校更差,管中窥豹,调查结果基本能折射出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状况。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海洋意识明显不足。有72.3%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海洋意识淡薄,20.8%的则认为一般,仅5%的被调查者认为具有较强海洋意识;有95.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被调查者对海洋基本常识缺乏了解。在海洋基本知识测试答题中,能全部答对20题的仅占3%,52.3%的学生不及格。大学生海洋认识水平不高,大都一知半解,例如,了解《联合国海洋公约》的只占30.7%,答题结果显示学生们在海洋地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法律等方面获得的教育普遍薄弱。本次调查尽管是一个小样本调查,但也能透射出一些基本信息。如果将其与上述机构调查结果作一个比较,反映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化,大学生们的海洋意识状况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情况依然令人担忧。

二、影响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因素分析

1.传统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

回顾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2000多年以前,就形成了“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思想。但是,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中国,海洋的阻隔作用远远大于联结作用,统治者认为国防的重心在陆而不在海,“皆舍海而注意于陆”。治国的思想是大陆思想。在此背景下,民众的心理是安土乐业,逐步形成重农轻商、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甚至疏离海洋,明清以来的“禁海”政策,就是中国海洋意识遭受严重禁锢的例证。时至今天,这些传统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的公民,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高校海洋观念凝结着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反映出来。

2.高校专门从事海洋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国内专门从事海洋教育的师资人数非常少,他们大多从事公共课教学,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教育的内容通常只局限在一般常识性介绍,专业教育不足,也很难上升到意识形态层次,所以,这种教育的效果很难保证。从笔者在某海洋大学调查结果来看,只有17%的学生觉得海洋意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由于高校对于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拓展渠道培训和引进师资,而缺乏足够的重视又进一步影响了师资稳定,这就导致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建设不足。

3.海洋意识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不足

在大学课堂中,海洋意识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极低,关于海洋方面的教育课程出现了弱化倾向,既不系统也不全面。除了涉海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的海洋知识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海洋知识涉猎非常少。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的全国32所高校中,仅有4所高校有开设海洋环境教育的通识课④。这种教育的缺失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局面。以笔者调研的某海洋大学为例,课程设置中关于海洋意识教育类课程数量非常少。在调研的八个非涉海学院中,除了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开设一门《海洋综合管理》,经济类专业开设一门《海洋经济学》,法学院开设海事法和海商法等少量涉海法律外,其他学院没有开设海洋教育类相关课程。本次调查还显示68%的学生没有选修过海洋类课程,93%的被调查认为有必要开设海洋类选修。

4.海洋意识教育课外实践活动较少

一方面,高校关于海洋方面的社团组织少。另一方面,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鲜有高校会举行海洋劳技作品现场操作赛,参观海洋博物馆,举行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知识讲座,进行海洋地理模型、挂图制作等活动。以笔者调研的海洋大学为例,该校属于沿海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开展海洋活动是具备了相关条件的,但调研发现,75%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学校里关于海洋方面的社会实践。该校曾于2011年暑假时,由校团委发起组织了第五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洁净大海,人人有责”环保项目,在活动进行中,当地社区居民热情配合,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看来,开展这类活动极其有效,只是需要一个让学生和公众都能参与的平台。

三、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措施

1.树立海洋教育新观念

教育者要通过了解国际海洋局势动态发展,以国家对待海洋问题的态度、立场为指导来使自己树立有高层次的筹划和指导海洋事业全局的海洋战略意识,建立“大海洋,大目标”的观念,从整体去运筹和实现中国海上大业的宏伟蓝图⑤。教育者的思想觉悟的提高,也就会影响学生的海洋意识,从而带领学生树立海洋认知新观念。当下,海洋领土意识、海疆海防意识、海洋财富观、海洋可持续发展观等是海洋教育新观念的核心构成部分。以海洋财富观教育为例,通过开设海洋经济和管理课程,使学生了解到海洋财富主要包括海洋水体、海洋动植物、矿产、能源、海底、海面、岛礁及空间资源,由此,也衍生出了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⑥。同时了解海洋经济活动、海洋资源、海洋未来产业、海洋区划、海岸带经济与海岛经济、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另外,在校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参观渔场、码头、港口、临海工业区、海上钻井平台等,使学生亲身感受海洋经济的价值,培养海洋财富理念。

2.重视海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各高校要把海洋意识教育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对教育管理、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教育保障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特别是在师资建设方面,更要有前瞻性的计划。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是在院校教育上,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要把握住院校教育这个关口,促进海洋意识教育。在师资力量建设上,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要扩大和完善已有的师资队伍,做到定岗定编,并定期进行师资力量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依托一些专业院校和科研单位,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填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空缺。

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没有理论作为支柱,实践是很难进行的。深入研究海洋意识教育理论是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基础。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要立足当代海洋意识发展的现状,依托各级科研部门和院校,研究出适应于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理论。可以把海洋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鼓励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研究,这对完善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理论体系、提高教育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所以,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教授内容。首先,课程教授应与海洋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在课堂上可结合国内外海洋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多让学生了解、关注并且知道我国在海洋科研和实践方面的进展,也就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其次,课程教授与新闻热点相结合。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与当时的新闻热点相结合,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开展讨论。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权纠纷不断,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但是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容易偏激,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讨论新闻热点,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学生理国。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海洋意识强烈,但对国情缺乏了解,借此,可以通过海洋地理、历史及法律知识的学习,转变学生粗浅模糊的海洋认知。

4.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和渠道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在校园媒体上投放海洋信息报道,增加传媒对海洋时事、海洋科研、探险活动等专题报道,还应参照学生们的喜好,集思广益,拓宽他们接受海洋教育的渠道。学校的图书馆内放置可供免费取阅的海洋杂志,定期地举办一些有关海洋知识讲座、画展、摄影展览、演讲比赛等。在校外活动开展方面,定期地举办一些有关海洋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呼吁各种基金组织踊跃参加捐助活动,设立奖学金奖励那些参加海洋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体。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与当地海军部队建立“共建单位”,坚持“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靠上前学”的原则,邀请海洋问题专家到学校讲学、组织大学生到海军部队参观学习,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爱海热情。

引文注释

① 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海洋出版社,2007.

② 转引自牟方君.提升全民海洋意识途径的思考[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2-13.

③ 转引自谷方为.初中生海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38.

④ 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0-55.

⑤ 马九轩.关于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2).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民族;海权;教育;对策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主权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主权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主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主权、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主权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台湾问题、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沿海;大学;海洋观;海洋文化

一、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之背景

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濒临海洋,有着广阔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同时也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先进的航海技术,促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思维。

近年来,有关中国海洋边界的问题日益突出,东海、南海与他国的摩擦也不断升级。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对高校学生海洋观的培养就更为重要。举国上下十分注重该问题的研究与处理。从主席的有关表态和外交国务活动,可以看出其中的几个核心要义:一是中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二是主张同直接当事国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议,反对国际化和进行外部干涉。三是主张在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原则基础上维护海洋法律秩序。四是希望美方恪守在有关领土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的承诺。五是坚定维护在南海的和相关权利。对于领土问题,主席在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行了论述――“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是就海洋国土问题的发声,而作为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海洋观十分必要。

二、海洋观内涵与价值分析

我国全面、系统、具体地对外公开阐述中国的海洋观及海洋外交政策,始于2014年总理对希腊正式访问期间。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全面阐释了“中国海洋观”。就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发展海洋交通和海洋安全、解决海洋争端和维护海上和平秩序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反对海洋霸权等问题,向世界提出了中国的看法。

海洋为人类增添福祉,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海上资源已成为沿海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在坚持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探索海洋奥秘,善待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同时,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应积极参与在联合国框架下全球海洋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为维护公约宗旨原则作出积极的努力。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始对我国周边辽阔的水域进行探索。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海上航行的日趋活跃,航海知识与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奠定了初步基础。汉代,我国航海技术日趋成熟,并于唐宋时期进入了成熟时期,逐渐达到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至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运用水密隔舱、罗盘、计程法、牵星板以及线路的记载与海图的绘制等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证明中国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的巅峰水平。

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海上丝绸之路便可以将足迹延伸至红海以及东非之滨。中国的航海技术日益完备,罗盘导航成为标志性技术,中国领先西方大步进入“定量航海”的时期。在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中国航海家郑和整装出发,亲率两百多艘海船以及2.7万航海专业人士,先后七次远航抵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总计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学生的海洋观不光应该包括对全世界海洋整体的认识,还应该包括对海域的认识,海洋国土意识以及熟知中国海洋的变迁历史,这些都应该成为大学生正确海洋观的组成部分。

三、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可行性分析

1.沿海高校自然地理上的海洋特质

海洋从自然地理意义上讲,是具象的,所以直观意义上的海洋特质十分重要。中国有众多的沿海城市,有的城市市区就是临海,比如青岛、厦门、威海、烟台、大连、宁波等,也有城市中心区并不临海,主要是一些淤泥质海岸地区,比如江苏沿海的盐城、南通等地。对于市区临海的沿海高校,高校学生距离海岸线距离很近,可以直观地体验到海洋的壮阔与美丽。而对于校区不直接临海的高校来讲,海洋性气候亦可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2.沿海高校学生在海洋观的认知原始性差异

由于学生的籍贯、成长条件不同,对于海洋的认识自入学起便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出生于沿海地区,熟悉大海,并且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海洋的亲近。而部分学生来自于内陆地区,所居或是平原地带,或是丘陵地带,或是其他地形区,他们对大海的认知存在两极差异:一种是对大海的极度向往,对于大海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另一种是对大海的恐惧,由于生活在非沿海区域,对于海洋,过多看重其不可知性,对于这样的学生正确塑造其海洋观十分必要。

3.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的教育经济优势

沿海高校的校区多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聚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多城市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沿海港口,自古至今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转站。对高校学生进行海洋观教育的优势十分突出,沿海城市在城市文化的宣传中也会渗透海洋观的教育与培养。

四、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之途径

1.建立海洋观教育基地

目前全国沿海城市众多学校已经开始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及海洋观。典型事例是中国海洋大学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于2000年3月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协商建立起来的,并于2000年7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正式挂牌。自2000年7月基地挂牌以来,举办了大型海洋观教育系列展览,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海洋与中国未来”海洋海权教育选修课程。2001年,正式出版教材《海洋与中国未来》,举办了“纪念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成立一周年暨两岸海洋观著名学者论坛”。2004年基地举办了“世界华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海洋观论坛”,有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2005年举办并组织了“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仪式暨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重塑郑和辉煌大型海洋观教育展览”。2007年7月11日,应中国航海日组委会、青岛市航海日组委会的邀请,基地参与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之外,同时独立承办了国家航海日海洋观教育大型展览,并在青岛市五四广场组织展出。

海洋观教育基地的建立为海洋观教育提供了一个载体,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海洋的科学人文魅力。

2.开设涉海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涉海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可以是“海洋文化”“海洋人文地理”“中国海洋历史”以及“世界海洋历史”等,这些课程大都是交叉学科,融合了历史学、地质学、海洋学、社会学、气象学、水文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其中多种学术思想交汇贯通。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可以立体化学习到关于海洋的知识,也能在课程中对海洋观进行塑造。

3.举办涉海教育系列展览

在校内开设展览馆、博物馆。如无实际条件,也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方式展示海洋的全貌,也可以与校外的海洋世界联合举办,直观、立体、形象地进行涉海教育。这种方式也是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起到非常直接的效果。

4.注重海洋观教育传媒途径宣传

海洋观教育的传媒宣传途径有许多,比如海洋题材的纪录片的开播,比较突出的是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旅游局、青岛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策划的纪录片《我在海边等你》,以海洋文化为基调,对青岛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和开放交融的城市性格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生物纪录片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宣传途径。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奥德联合执导的《海洋》生态纪录片,该片聚焦于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们,讲述了海洋生命群体物竞天择以及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同时展示了动物们和谐相处的美好一面。

5.开展面向海洋的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形式,不断引领学生直面海洋,亲近海洋,感受海洋的气息,学习海洋科学知识和海洋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海洋。另外,通过面向海洋的专业见习与社会实践,实地参观沿海湿地、沿海港口等,这种途径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海洋观。

五、结语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民族树立正确海洋观是重要的任务,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树立好正确的海洋观对于整个民族的复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使其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观察与对待海洋。沿海高校的学生应当亲近海洋、探索海洋,树立向海洋进军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为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观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孙立新,赵光强.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J].理论学刊,2012(1).

[3]高建平.论国民海洋观教育体系的建立[J].浙江学刊,2012(1).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4

(一)海洋教育产生的背景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和战略选择,我国也确定了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不仅需要海洋军事、海洋经济等硬实力,同时需要强化海洋意识和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国民较强的海洋意识将有会利于提升我国海洋战略地位,益于民族进取精神的形成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大都对海洋教育十分重视,海洋教育已经成为海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应当借鉴海洋大国的成功经验,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洋教育道路。

由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清代以来海洋意识逐渐薄弱,现代海洋知识也普遍匮乏。目前只进行简单的宣传并不能使国民的海洋意识达到发展海洋强国的需要。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来强化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共识和精神动力。

(二)海洋教育简介

海洋教育具有极强综合性,涵盖面非常广,因此海洋教育很难或者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简洁的定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马勇从人海关系的视角提出海洋教育的定义,他认为:广义的海洋教育是通过海洋文化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来培养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活动。狭义海洋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的教育,如海洋知识意识、海洋专业能力、人的海洋行为以及海洋道德与等素质的培养活动[2]。

由这个广义的海洋教育概念可看出海洋教育分为海洋知识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有体系有层次的学科教育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相比于理性的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则是感性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没有知识体系,不需要分层。对于一个国家的普通国民来说,海洋意识教育要重于海洋知识教育,第一,有了海洋意识才会有进一步求知欲望,才可能会有一个关于海洋的理想;第二,有了海洋意识才能更了解自己祖国的海权及海洋战略,才可能知道爱国不仅要爱大陆还要爱大海,从而更具凝聚力;第三,有了海洋意识,才可能在此基础上上升为海洋知识。

二、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学海洋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3]”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意识对一个国家国防的重要性。“一切教育都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娃娃的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各种价值观都有待于完善,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可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国民海洋教育的基石应是中小学海洋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海洋教育是全民海洋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已取得的成绩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标的提出,海洋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活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异彩纷呈,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文化创意大赛、“海疆万里行”主题宣传报道等活动取得良好地效果。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洋科普基地建设蓬勃发展,地方性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也逐步形成。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教育的开展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小学海洋教育也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并积累了经验。鉴于海洋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海洋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系统性研究较少,并且缺乏对已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因此当代中国中小学海洋教育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未解决的困难。

1.海洋教育目标设置不成体系。一些机构和涉海部门容易把海洋知识教育和海洋意识教育混为一谈,各教学阶段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系,没有细致的教学内容划分,这跟海洋是极具综合性、复杂性有关。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些海洋知识的引导,造成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未必能够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反而打击了其学习热情。

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和丰富海洋资源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重视海洋教育的背景下,海洋教育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发展。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海洋教育只是最普通、最低级的学科渗透式海洋教育,而且大多数内陆学校没有海洋教育。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目标体系正在形成的过程中。

2.海洋教育教师少教材缺、各学段教育封闭。海洋教育是新兴学科,因此除了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开设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外,中小学基本没有完整的海洋教育教材,并且各年级各学科中涉及的海洋教育知识内容比较少,通俗化的海洋教育读物较少。 中小学海洋教育也只是海洋教育的一部分,专著则更少。另外我国应试教育各学段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而分布于各个教育阶段的海洋环境教育内容松散,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系统的课程设计与专门性的讲述。系统的海洋教育还是一个问题,各阶段的海洋教育更难做到教育内容的衔接。第三,现有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海洋知识培训。即使海洋意识教育不同于海洋知识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其对教学目标的理解都会影响到海洋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影响教育的创新、与时俱进以及系统的海洋教育模式形成。

3.海洋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中小学海洋教育渐成体系还未成体系,一些现有的海洋教育资源未被整合到海洋教育资源内。如一些传统的海洋文化、乡土文化等都可以作为本地海洋意识教育的资源。另外涉海高校的设施资源,如海洋博物馆、海洋生物标本馆、船舶模拟器实验室,甚至把涉海高校的校园作为中小学生参观的资源也足以激发其对海洋浓厚的兴趣。第三,互联网资源并未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海洋意培养、海洋知识教育的网站并不多,虽然现代海洋教育网站存在一些提升的空间,但像这样的网站也是非常少的。第四,中小学生练习册、寒暑期作业练习册及阅读刊物也可作为一种海洋教育的资源,就目前情况来看海洋常识少见于这些资源中。

三、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建议

我国海洋教育的碎片化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后才有可能将海洋教育系统起来,形成有效地教育体制。要重塑我国国民的海洋价值观,使我国成为海洋强国,既要及时正确的解决现存的海洋教育问题,也要积极探寻新的海洋教育之路。

(一)根据年龄、区域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

1.根据年龄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海洋教育需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学习目标,并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4]。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海洋教育应把握好这个教育阶段。为了不给其造成学习负担和压力又能培养其对海洋的兴趣,应对其进行最简单的海洋意识教育,通过一些游戏、故事、图片、视频简单了解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军事等,尽量减少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海洋常识的普及,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海洋情感和海洋意识,从而渐渐促使小学生向往大海,从小有个海洋梦。

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记忆各方面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接受一些抽象的海洋意识教育的概念和理论。这一阶段的海洋教育可以由小学阶段的简单的兴趣培养上升到复杂一些的海洋意识的培养和简单的海洋知识教育。在沿海地区,有必要以海洋意识教育为基础上升到海洋知识教育,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和海洋教育优势,培养稳定的海洋情感和海洋意识,进而奠定培养海洋人才的基础。

2.根据区域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国地域广阔,东西跨度也较大,经度地带性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影响着各地不同的乡土文化,包括海洋教育。领海和领土都是国家的一部分,爱海也是不分地区民族的,跟爱国教育一样海洋教育也应具有普遍性。内陆地区实施海洋教育比沿海地区存在更多的障碍,甚至看上去可行性不大。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还应致力于探索落实海洋教育的普遍性,尽量缩小海洋教育的区域差异性。由于资源的限制,内陆地区海洋意识比沿海地区更为欠缺,海洋教育应以海洋意识教育为主,重点在基础性和普及性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网络、模拟实验室等媒介普及海洋常识、培养海洋意识。课程设置除以学科渗透之外,在校园活动、实践活动、德育教育中还可考虑设置一些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海洋情感、意识。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还应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扶持力度,海洋教育课题需要资金扶持,要确保教育经费的独立性,鼓励海洋教育研究人员以及教师的研究和创新。国家可设立专项基金用来支持和宣传海洋意识,适当发展海洋公益事业,这有利于在全国形成浓厚的学习海洋文化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三)正确面对教师缺口问题和教材问题

因海洋教育开设不久,专业教师有缺口很正常,关键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尽量减小教师缺口的影响。中小学海洋教育可借助专家资源,特别是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沿海地区,可充分利用高校以及研究所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做一些海洋科普教育讲座。另一方面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教师进行海洋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海洋素养,强化教师的海洋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海洋意识。同时学校还应聘请专家教师为兼职海洋教师,聘请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这有利于学校海洋教育深入发展。

(四)有效整合海洋教育资源

被称为“耕海人”的渔民并没因为“涉外”危险而止步,海南潭门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说,潭门的渔民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接受一种观念:渔民去南沙出海捕鱼,是最基本的保护祖国海域的办法。南沙被潭门人称为‘祖宗地’,谁都不想断送在自己手里[5]。因此在研究海洋教育课题时,仅从海洋教育的学科性考虑或许是片面的,还应考虑海洋教育的情感意识,即沿海地区的乡土教育。沿海地区的海洋教育可有效整合社会、学校、社区力量并结合乡土感情和传统文化作为海洋教育的资源,以文学、艺术、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海、热爱家乡的海,这种海洋感情一般比较稳定。

中小学领导可积极组织参观涉海高校的海洋博物馆、海洋生物标本馆、船舶模拟器实验室以及海大发展的校史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影响其海洋意识。涉海高校还可充分利用其教学设施资源,在暑假采取夏令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海洋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各地区、各类学校海洋教育资源。这样做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海洋知识学习的机会,另外畅通各学校和地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便于共享海洋资源和信息,特别有利于内陆地区的海洋教育。还可试着开发海洋教育网站,内容可以直接或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分享到自媒体平台,比如把资源中心的一些微课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腾讯空间等自媒体,为海洋教育起到助力作用。海洋教育可借鉴慕课的形式,但并不是要翻转课堂,而只是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视频,有时间的时候观看学习并不造成学习压力。

另外,有关方面应考虑把中小学生的练习册、寒暑期作业、阅读刊物等资源综合起来,变成辅助教材,编写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穿插一些有趣的海洋小故事、海洋小常识,比如膨胀的海洋及其危害、赤潮及其危害或者海洋兵器库等。

(五)尝试通过中小学生把海洋教育从学校教育向家庭拓展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族;海权;教育;对策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主权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主权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主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主权、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主权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台湾问题、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STS教育理念 科学素养改革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是通过海洋调查的科学活动,获取海洋环境要素资料,揭示并阐明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设、航海安全保证、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随着世界海洋科技的空前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海洋调查领域的内涵和外延。《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作为海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适应现代海洋学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频发的海洋污染灾害事件与日益蓬勃的中国海洋事业,都需要大量了解社会、致力于改善社会问题并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海洋科技人才。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深化STS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意义重大。

1.STS教育理念内涵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重新认识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专业化、系科化的教育范式,STS教育更侧重于寻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1,2]。STS教育的宗旨是在将技术作为科学与社会的桥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3]。STS教育意在让学生对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及好奇心,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的概念知识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让学生产生创造力并应用于社会。这同我们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并重的应用型海洋技术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STS教育对于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基于STS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本文从课堂、实验、实践教学三个环节进行探索性改革。

2.课堂教学的改革

STS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努力使学生从哲学、历史、文化和个人的角度去定义科学与技术,学生在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历史观[4]。《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视频等手段,充分展现人类探索、认知海洋的历史文明;结合已有成果,补充海洋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典型国际合作调查项目,进行时事案例分析,有侧重、有前瞻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动态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一种先进海洋仪器的问世,都带来海洋理论深刻的革命”。通过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历程的“漫游”,接受科学方法与精神的熏陶,感受科技创新和发明飞速发展的激励,并借鉴科学思维的方法,领受科学新观念的启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引领、启发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实验课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科学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科学概念和技能应用在实际情境中。仪器操作是海洋调查的根本,也是海洋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在以往的仪器使用实验课程中,往往都是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实验课教学改革中,深化STS教学理念,将实验课堂模拟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销售平台,通过“仪器经销商”、“安装培训”“售后服务员”等角色的扮演,从仪器工作原理、安装测试、使用方法、后期维护等全方位进行系统介绍。这种情境导入式教学法不但加深了学生理工科知识结构层次,而且深化了人文社科教育内涵,为学生走入社会,更快适应社会角色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

3.2出海实习改革

STS教育理念的真正精神所在即对科学真正的学习是个人在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意义所产生主动建构的结果。建构的学习模式是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5,6]。海洋调查出海实习是《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最佳平台。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负责为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创造并设计学生所要面对的结构不良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探究者的角色。教师则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解题方案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

为更好地搭建问题情景模式平台,海洋调查出海实习应充分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和社团活动等,在提高实习经费利用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期盼度。为完成不同的调查项目,教师拟定项目任务书以及相应的实习经费配比,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任务书,通过实习设计可行性分析讨论后,以一名组织者的身份独立完成海上观测,资料预处理,提取海洋信息,最终形成海上调查报告。实习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设计合理性、操作规范性、经费使用、调查结果准确度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面对专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处理诸如车、船的租赁,人员协调及工作环境差等意想不到的棘手问题。这样全方位的自主实习,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加深学生对海洋科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更好地从事海洋研究、海洋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实践教学的改革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是STS教育产生的现实社会背景。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事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在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了解海洋、利用海洋、改造海洋的同时,海洋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海洋资源开发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海洋管理工作缺乏统筹,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突出。

4.1实践基地建设

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权益、国土安全、减灾防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海洋调查与观测密切相关。在海洋环境监测中,进行现场观测的认识实习,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各课程学到的有关海洋的各要素的联合观测过程,以及各要素在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中所起的作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连云港海洋监察站、连云港市海洋工程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渔业信息服务与智能检索公共平台、连云港市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部门,拥有国内外最先进、最齐全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和海洋预报设备。与上述部门协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

4.2学校——社会实践活动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深入STS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调查、模拟决策等鼓励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参与,从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兼容。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优势,组织多种多样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拜访海事局、海洋与渔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进入海洋调查仪器销售公司实习,掌握海洋调查相关仪器的发展水平;深入海洋资源利用区(海水养殖区、石油勘探作业区、海盐晾晒区等),了解可能造成海水污染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倾听从业者对政策、制度及需求的声音。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在科学与技术中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伦理、道德对科技行为的意义;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学与技术,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对个人、社会和全球发展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从“地理大发现”到联合科考船,再到立体化海洋监测,人类探索海洋的过程,就是人类自我认知,实现科学、技术、社会大融合的过程,是方法、过程、创造力还为应用的综合体现。我们在《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中要深入STS教育理念,力争在传授海洋科学知识,增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透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并能参与海洋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4,81,229.

[2]蔡铁权.STS教育和科学教育改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2):109-114.

[3]许洁.STS教学对学生形成科学、技术、社会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

[4]吕康社,王欣.新课程理念下开展STSE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45-46.

[5]黄健敏,江永春.大学普通科学教育中STS课程的设置[J].宜宾学院学报,2004,(7):78-79.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高等教育 创新 互动发展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 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 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 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 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 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4.4发挥高校的文化幅射功能,引导海洋文化健康发展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8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高职职业文化具有明确的行业和职业指向,加强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能促使高职学生就业后尽快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职业文化内容

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渗透特色职业文化元素

海洋教育论文范文9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湛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9159

国内刊号:44-1635/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