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海洋安全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2:44

海洋安全论文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民族;海权;教育;对策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主权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主权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主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主权、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主权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台湾问题、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南海问题;南海价值;地缘安全

[中图分类号]D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4-0042-07

南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多种文明的交汇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南海的价值。南海的价值决定了南海地区是国际关系中竞争、冲突和合作的焦点地区之一。冷战后,经济安全在国家外交中分量的提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并生效和中国崛起引起周边国家的疑惧促使南海的价值更加凸显。南海问题与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关联性。近年,学术界对南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国际法的角度对当事国的理论依据或批驳或评析、对争端国采取的政策进行分析以及各国对解决南海问题模式的设想等几个方面,而对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制约的论述还较鲜见,本文就着重论述南海问题与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关系问题。

一、南海在中国南部地缘安全中的地位

南海在中国地缘安全的战略地位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近代以前,南海是中国地缘安全的屏障。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南海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通道。新中国成立后,南海成了中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存在和发展的,作为一种天赋的和恒定的因素,地理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与面貌。”[1]1法国年鉴史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认为,历史的地理要素恒定地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2]南海不仅仅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的客观存在,它已经超越纯自然层面而上升到安全层面,对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地缘角度研究国家安全问题是地缘政治的重要问题。由于地缘政治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把国家的周边地区联系起来考虑国家战略问题是必然的逻辑结果。一国的地缘位置、战略疆域对国家安全有直接的战略意义。善邻能够使双方国家利益倍增,安全感上升;恶邻使双方国家利益倍减,安全感下降。

地缘安全是地理环境与国家安全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其内涵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地理环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互动,包括其过程及其结果;第二,国家安全在地理空间中的存在及其运动;第三,国家等行为体利用地理要素或在地理空间中维护其安全。[3]所以,地缘安全就是运用地缘政治理论评估、衡量和预测一国的安全情势。由于地理位置和邻国的非自由选择性,地缘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一般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界定地缘安全:一是一国的安全不受外来势力威胁的状态;二是一国有能力保护本国不受外来力量的威胁。因此,地缘安全可以具体化为:国土完整、运输通道的畅通无阻以及地缘环境的持续改善。所以,中国要保证南部地缘安全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中国保护自己国土安全的能力、中国维护南海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和中国持续改善地缘环境的能力。

著名学者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认为,在战略中,像在房地产中一样,地理位置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4]107著名的海权论代表人物马汉认为,任何地方的战略价值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位置、军事力量和资源。在这三个条件中,地缘位置是最重要的,因为另外两个条件可依赖人力予以补充或增进。一个地方若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就会成为战略要地,并可能具有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5]127129

地缘政治学家很早就开始注意南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豪斯浩弗和斯皮克曼。豪斯浩弗曾大胆地预言:“印度洋―太平洋空间”将会是世界权力的主要中心,注定要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事务的支配者。[6]由此推断,作为“印度洋―太平洋空间”的南海应该成为未来的权力中心,只不过当时的南海没有足够的魅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战略地位已被地缘政治学家所关注。虽然斯皮克曼不同意麦金德的“大陆心脏说”,而独创“边缘地带说”,但二者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即都着眼于陆权大国与海权大国的争夺。斯皮克曼认为,地缘政治中最受重视的应该是那些处于边缘位置的国家。他说:“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处在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必须看作是一个中间区域,在海上势力和陆上势力的冲突中,起着一个广泛缓冲地带的作用……它的水陆两面的性质是它安全问题的基础,因此,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占领控制的核心地区。”[7]显而易见,南海处在斯氏所说的边缘地带上。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地缘政治学命题:控制南海的国家将控制东南亚。这是因为控制了南海就控制了南海众多的周边海峡;控制了这些海峡,就能控制南海上的多国赖以生存的国际航道;控制了这些国际航道,就成为南海地区的海上强国,就能控制东南亚。[8]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李国选:南海问题与中国南部地缘安全对中国而言,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有三:一是南海的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二是南海对中国东南亚地区的外交具有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9] 三是南海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运输通道和领土安全的标志。进一步来讲,南海是中国战略防御的前沿阵地和华南大陆的海上战略屏障,是中国走出近海、进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理想地区。南海有中国260多万平方公里的可管辖海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依托之地,是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空间。

南海在中国南部地缘安全中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南海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联系亚洲大陆和大洋洲的交通要冲,被称为“亚洲的地中海”。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要道,[10]并且是大国较量的场所。所以,南海在中国南部地缘安全中的地位突出:一是南海中属于中国的领海是中国陆地国土的延伸;二是它是中国南部重要的运输通道;三是它是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环境改善的关节点。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南海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南海问题削弱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南海和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的联系。

二、南海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多种因素导致南海问题的产生:一是经济因素。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通道,这对南海争议各方的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二是法律因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和生效促使南海价值凸显。三是中国自身的因素。中国淡薄的海洋意识和战略的轻重缓急顺序使中国忽略了对南海的管理与经营。

一般而言,南海问题主要是指某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南海归属上的争议。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南沙群岛归属;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如何划分。第一个问题是核心问题,决定着第二个问题,因为解决了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可以划分南海的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11]所以,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南沙群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和以海洋划界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权益争端。[12]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南海争议国之间的与海洋划界争端,而且背后有美国、日本与印度等国的介入,多种国际政治力量汇集于南海地区。南海问题不但涉及到法律问题,而且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问题。

目前,南海问题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第一,多方占领。与中国存在南沙争议的周边国家处于事实上的有利地位。它们在南沙群岛海域控制的岛礁数量要比中国多得多,其中越南控制了29 个岛礁、菲律宾侵占了9 个、马来西亚占据了5 个、文莱宣称对南通礁拥有但并未占领,但扬言要采取军事行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仅控制着8 个岛礁。[13]第二,扩充军备。近年来,南海争议国为巩固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加快了海军建设步伐,不断更新武器装备,不惜重金购买军舰,提高立体作战能力。南海地区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逆裁军”现象。第三,法律宣示。近年来,有关争端国企图把其占领中国的南沙岛礁合法化。一是利用国内法的形式将其攫取的非法利益“合法化”。如菲律宾国会就在2009 年2 月17 日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二是利用国际法主张其在南沙区域的“权利”,如越南在2011年5月就再次向联合国重申了其对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全部。2013年菲律宾准备仲裁与中国的南海争议。第四,大国插手。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引起区外大国的关注。美国、日本和印度基于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的计量,利用各种手段不同程度地干涉南海问题。

美国的“积极关注”、印度的“东进”、日本的“南下”以及有关争端国的“背信弃义”,使南海问题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海洋争端。南海是世界主要大国力量、意志和利益的交汇点。很明显,中国求解南海问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是中国根本解决南海问题与发展睦邻关系的悖论;二是中国恢复南海和需要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的悖论。

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南海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由南沙争议逐渐演变为南海海域实际管辖争议;第二,南海问题的多边化、国际化、扩大化态势进一步凸显;第三,南海问题将成为中国多边外交法理斗争的新热点;第四,南海问题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将是中国今后不得不长期应对的重大外交课题。[14]

南海问题争议的多元化、力量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它在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更为严重的是,南海问题的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这些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国际化、南海争议国与域外大国政治合作国际化、南海争议国与域外大国军事合作国际化、南海问题中舆论因素的国际化。所以,南海问题外在环境恶劣,内在结构复杂。

三、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制约

南海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南海的价值,南海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南海在中国南部地缘安全中的价值,对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南海问题危及中国南部领土的完整性

领土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依托和基础。所谓领土安全,其内涵是指领土与领土不受侵犯和威胁,领土不被占领、不被分裂、不被分割或兼并;其外延包括国际法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管辖权不受侵犯和威胁。[15]南海问题使中国的国家主体性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管辖的国土。但目前中国在南沙群岛的领土并没有得到合理与切实有效的维护。周边国家也通过非法的军事占领和无序开发南海资源以造成“实际控制”的事实,这是对中国领土安全的严重威胁。随着争端国对南海资源单方面开发的力度加大,南海问题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也将提出新的挑战。

中国解决不好南海问题,就意味着中国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南海中属于中国管辖的海域。对一个国家来说,任何土地的丧失或获得都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保障问题。土地的基本作用表现在:第一,进可攻、退可守的土地是战略要地,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第二,退一步来说,尽管这块土地不是战略要地,但至少可作为与别国的缓冲地带;第三,土地的多寡本身就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基本标准之一;第四,这块土地上的产品能增强国家的经济总量。[16]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个适宜人居的小岛,以12海里领海计算,可获得1500平方公里面积的领海区。再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距离计算,可获得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所以,南沙海域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岛,实际价值却不可小觑。

虽然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但土地的作用没有削弱,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有所增强,土地依然是人们的生活保障。因此,领土的丧失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南海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中国资源的宝库,是中国蓝色国土扩展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南海问题的存在,削弱甚至抵消了南海在中国南部地缘安全中的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既不能武力收复被南海争议国占领的中国的岛礁,又不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恢复中国的南沙被占岛屿的。很显然,中国南海领土安全问题将不会在短期内解决,这对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极其不利。[17]

(二)南海问题制约着中国向外发展的战略航道

一般而言,接近海上通道的程度决定地区的战略价值。如果地区的位置处在两条航道之上,或者说,接近于它们的交叉点,那么该地区的战略价值就会大大增加。交叉口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中央位置,以此为基地,到各个方向进行活动都十分便利。[5]129

南海与周边六个海峡相联系,这六个海峡是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吕宋海峡、巴拉巴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因此,控制南海的制海权,就控制了南海地区的重要航道,就控制了南海地区的经济命脉。

南海是多个国家的“海上生命线”。 南海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冲,是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是中国通往南亚、非洲、中东和欧洲的海上必经之路。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仅次于欧洲的地中海,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型油轮及货轮均航行经过此水域,每年来来往往的大小船舶总计在4万艘以上。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经过南海运输的液化天然气是全世界液化天然气总贸易量的2/3。这条供应线对中国最为重要,是中国海上的交通大动脉。

南海问题的存在使南海通道的状况日益复杂化。南海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管控南海通道的能力削弱,而且中国与相关争端国很难就南海问题进行长期而有效的合作。涉及到南海争议的国家,都想方设法谋取更多的南海资源区域,并使之最大化,并且这些国家都表示不惜使用武力来保卫它们的近海利益。“最要命的是,世界上三个主要军事大国――美国、中国和日本――都在该地区占有生死攸关的利益,并准备在必要时以军事手段来保卫这些利益。”[14]141南海问题的存在使有关国家在维护南海通道安全方面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南海通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海上袭击比以前具有组织性与协调性;南海地区水域的海盗、有组织犯罪和潜在的海上恐怖主义存在着合流的可能;武装分离主义运动与恐怖组织的联系密切。[18] 所以,中国现在还不能完全维护南海通道的安全。这对当代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因为中国不能掌握自己在南海航道上的命运,而是要依托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南海海上世界。[19]293南海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南部战略通道安全,从而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

(三)南海问题影响中国南部地缘环境的持续改善

地缘环境是指“国家这一主体和由这样的主体构成的国际关系所面临的各种空间背景和条件的总和。”[1]40地缘环境受到经济、军事等权力因素的作用会发生变化,如国界的变动、联盟的形成、势力范围的划分和缓冲地带的建立等。地缘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地缘安全。

地缘安全环境改善的程度可以用安全边界和边界安全的比值来衡量。安全边界是指国家对其分布于外的利益的可控制和保护的程度,边界安全是指国家对其范围内的领土的可控制和保护的程度。[19]7由此很容易地就得出结论:安全边界线离边界安全线越远,国家就越安全。如果比值大于1,国家就安全;如果等于1,国家就有安全的隐患;如果小于1,国家就极不安全。任何一个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安全边界线和边界安全线。因此,国家的地缘安全程度不能用是否受到外敌的入侵来衡量,而应该看该国的安全边界在世界范围内推延的广度和深度。

南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中国走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空间,中国的安全边界线和边界安全线几乎到了重合的地步。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国际化和多边化不利于中国南部地缘环境的改善。南海争议国为了保持其在南海的实际存在和利益,借用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力量来对付中国。中国不得不与这些国家打交道,防止它们在处理南海问题上的进一步联合。 “岛链”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为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而构建的岛屿基地圈,冷战后成为防范和制约中国崛起的重要工具。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和2009年的“无瑕号”事件,都是美国利用岛链战略,窥探中国的“远程军事投射能力”的尝试。南海问题的存在使美国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岛链战略仍然有效。2009年以来,南海风云再起,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环境影响明显加大,中国南部地缘环境低频度震荡增加,严重恶化了中国南部的地缘安全环境。

蕴藏丰富资源的南海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力量,为它们可能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国际社会对石油的争夺在21世纪显得更加激烈,很有可能导致政治和军事上的冲突。南沙群岛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鱼类资源,这些是周边国家冲突的主要原因……” [20]显而易见,这对中国南海地缘安全的影响既是潜在的,又是现实的。

四、化解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负面效应的基本路径

研究理论是为了分析现实,分析形势是为了解决问题。分析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制约作用,是为了寻求中国解决南海问题之道。笔者认为,化解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改善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地缘环境

安全合作有利于解决南海争端。争端是一种零和博弈,由于的特殊性,以及南海各方利益的交叉性,因此在解决争端时,传统的军事解决手段已经不合时宜,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争端,只能使得问题复杂化、激化,而通过安全合作,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兼顾各相关方的利益,这样才能为真正解决南海争端提供前提条件。[21]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良好的地缘环境,或与周边国家结为利益共同体;或建成战略缓冲区,避免与现有大国直接碰撞;或将周边国家建成自家后院。南海地区是中国21世纪的战略重点地区。在该地区,以各国或集团对南海问题的态度为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中国,南海问题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中国要尽可能享有南海原属于中国的管辖范围内的利益;二是东盟及其相关争端国,它们是既得利益者,一方面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尽可能扩大和巩固已占岛礁海域的控制权;三是美日印等域外大国,它们介入南海问题的基本目的是分享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崛起。目前的情况是,美国、日本、印度和东盟共同对付中国的格局日趋明显。所以,中国要“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破解美国安全网的围堵。”[22]中国防止后两个层次战略力量的进一步联手,就抓住了改善南海地缘环境的关键。

博弈论认为,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任何国际事件的演化,都是相关各方对潜在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理性博弈的产物。根据不同的战略结构,博弈者采取不同的策略,目的是用集体行动取代个体行动,使个体在集体行动下的利益大于单干时的利益,最终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该战略理论指导下,共同合作的战略是最优的。[23]

所以,中国必须积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坚持与有关争端国共同开发南海的有争议的区域,防止南海争端失控。中国必须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与美国、日本和印度打交道,处理好双边与多边关系。中国应主动加强战略对话与合作,寻求共同利益的增长点,扩大交流与对话的渠道,增信释疑,着力培育在南海地区的共同利益。中国要力所能及地承担起提供南海地区公共产品的责任:如保持南海的航行自由,保持南海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打击南海地区的海盗和恐怖主义,防止南海地区军备竞赛继续升级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该地区的扩散等等。

(二)保持军事威慑力,增强解决南海问题的硬实力

实力对等的国家间才会产生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丛林法则仍是国家间政治的铁的法则。实力孱弱者有权利但没有能力分享国际社会中的文明。[19]11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负面影响更需要中国加强自己的实力。长期的和平生活使很多中国人忽视了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巨大负面影响。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如果这些物质财富没有强大的力量基础,只是没有意义的存在物,很可能会在残酷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失去。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一而再、再而三证明了的基本结论。

力量远胜于财富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国家力量是开发新的生产资源的动力,可以创造出巨额的物质财富;二是没有强大的力量,国家不但不能获取新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来发展自己,而且会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不但财富难以保持,而且国家的生产力、文化、自由,甚至国家的独立自主都会失去,这种情况已被历史一再证明。[24]4647

当然,国家财富的增长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注意将财富适当地转化为武力,因为国家强盛并不仅仅在于财富的积累,还在于财富在国家政治中转化为武力的数量、质量及有效运用。[24]102在南海问题上,正是中国海军力量的不足,才导致南海争议国大肆掠夺原属于中国的财富。军事力量的提升不仅可以保障中国维护南沙群岛完整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重视海洋意识,提升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软实力

现代海洋意识应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国土意识要求人们把属于自己的海洋当作国土的有机组成部分。海洋经济意识就是有利用海洋资源为国家谋利益的意识。海洋的安全意识就是通过海洋来保障陆地安全,同时保卫自己的海上权益的意识。[25]

中国现在的海洋意识淡薄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通过多年,生效也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26]更谈不上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利用海洋保障自身的安全了,也不能看到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造成的潜在与现实的危害。

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 “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27]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善待海洋。可以说,中国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在南海。但是,南海问题限制了中国开发南海,限制了中国向太平洋与印度洋拓展发展的空间。早在50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地密斯多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历史也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美国一著名学者指出:“一国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在于战略力量和经济力量,而且还在于它的价值观和思想方面的‘软力量’。”[4]22 中国海洋意识的淡薄,是南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维护南海权益的物质力量,而且还要增强捍卫南海权益的精神力量。拿破仑曾说过很有意义的一句话,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剑与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降服剑。”[28]

因此,我们回应南海问题的消极影响不能一味地依靠武力之“剑”,更重要的是具备海洋意识之“精神”。海洋意识是我们认真对待南海问题的逻辑前提。

中国首先要加强区域合作,改善解决南海争端的地缘环境。同时必须加强自己的实力,一是硬实力,主要是海军实力;二是软实力,主要是海洋意识。中国应利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完美结合的力量和平地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最优选项,也是考验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五、结论

南海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南海在中国南部地缘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南部地缘安全利益,主要是国土完整、贸易与运输通道及地缘环境。南海问题拖得越久,中国南部地缘安全面临的威胁就越大。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影响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南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显著的变量之一,其解决得好坏决定着中国能否持续、快速、健康与和平地发展。走向海洋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选择,东海和黄海由于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的存在,使中国走向海洋的难度极大,因此南海就成了中国走向海洋的重要选择。但南海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所以,南海问题的妥善解决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第一步。中国需要提高南海问题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应把解决南海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 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的中国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倪乐雄.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5.

[3] 陆俊元.中国地缘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67.

[4] 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和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M].柯雄,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5] 马汉.海军战略[M].蔡鸿斡, 田常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M].李亦鸣, 徐小杰,等,译.北京:出版社,1992:79.

[7]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3.

[8] Colin Mac Andrews, Chia Lin Sine. Southeast Asian Seas: Frontiers for Development[M].New York: Mc C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1981:226234.

[9] 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426.

[10] KuanHsiung Wang.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 Fish

eries Cooperation as a Resolution to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 [J]. The Pacific Review,2001(4):532536.

[11] 张海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23140.

[12] 贾宇.南海问题的国际法理[J].中国法学,2012(6):2635.

[13] 吴士存.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43.

[14] 吴士存.处理三大矛盾,解决南海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13(B02).

[15]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8.

[16] 郑泽民.亚太格局下的南中国海争端[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17] 刘少华,唐洁琼.南海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4):99104.

[18] 马.“911”以来南海通道的安全形势及其影响[C]//海峡两岸南海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海口:中国南海研究院,2007:7174.

[19]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0] Myron H.Nordquist,John Norton Moore, Kun cheng Fu.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w of the Sea and China[M].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6:145149.

[21] 宫玉涛.南海问题的合作安全与集体安全之辩[J].东南亚研究,2012(6):4550.

[22] 卢芳华.解构南海争端――美国因素的视角[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3):5963.

[23] 苏长河.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2.

[24]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5] 王曙光.海洋与21世纪[N].中国海洋报,20041231(A3).

[26] 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34.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3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

答:

2.用一句话概述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0字左右)

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有句谚语说得好:“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要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要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入手,积极培育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则内容提要,不超过40字。

据天文学家最新研究,银河系内有一亿多个地方或可以支持复杂生命的存在。这项研究首次定量地估计了银河系内支持微生物水平以上生命存在的行星数量。科学家们调查了1000多颗行星并使用了考虑行星密度、温度、基质(液体、固体或者气体)、化学过程、与恒星的距离以及年龄的公式。利用这些信息,他们计算并提出了生物复杂性指数(Biological Complexity Index,简称BCI)。BCI计算表明,1%~2%的行星的BCI等级高于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后者据称存在一个地下全球性海洋,或可能支持生命形式的存在。考虑到银河系内大约有100亿颗恒星,BCI的结果暗示了1亿颗可能的宜居行星。

尽管或可能支持复杂生命存在的行星数量非常多,但银河系是如此广袤,以至于具有较高BCI值的行星相距都非常遥远,科学家们这样表示。最临近也最有潜力的系外行星系统是格利泽581,它拥有两颗明显可能支持复杂生物圈的行星。地球距离格利泽581大约20光年。因此,不管外星生命存在与否,我们与它们都几乎不可遇见。

答:

4.根据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昨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答:

5.阅读下面新闻,在第一条横线上拟写大标题,并在第二条和第三条横线上拟写小标题。

央广网雅典6月21日消息(记者冯悦)20日上午,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在希腊雅典举行。国务院总理在论坛上发表演讲,阐述中国的海洋观,描绘中希海洋合作美好前景。他强调,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合作的海洋。

总理6月20日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说,历史反复昭示人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为开发海洋进行合作,给各国带来发展;为争夺海洋发生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海洋霸权,愿同相关国家构建和平、安宁的海洋秩序。

总理6月20日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说,海洋承载着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希望。连接各大洲的众多航线构成全球经济一体化大通道,承载着国际贸易最活跃部分。中国愿同海洋国家一道,积极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

共建和谐之海

总理6月20日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说,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建成绿色家园。人海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道。各国应坚持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善待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让海洋永远成为人类可依靠、可栖息、可耕耘的美好家园,共建和谐之海。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地缘政治;中巴;安全合作

中图分类号:D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46-01

一、瓜达尔港简介

瓜达尔深水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俾路兹斯坦省瓜达尔市,西距巴基斯坦─伊朗边境约120公里,南临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湾口处,“具备集港口、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一体的网络设施,连接波斯湾出海口”①,由于其地缘政治优势,被外界誉为中国在印度洋“珍珠链”上的一颗珍珠。

中巴两国关系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天候、全方位”的伙伴关系,瓜达尔港已于2015年11月11日交到中国使用,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对我国来说,瓜达尔港交到我国使用将在两国安全合作上产生巨大的战略效益,具体表现为能源安全合作、海洋通道拓展安全合作、中印之间的博弈与共赢分析等方面。

二、地缘政治视角下瓜达尔港对中巴的安全合作研究

(一)能源安全合作研究

“我国传统的石油等能源通道主要以波斯湾为起点,经霍尔木兹海峡,顺着印度洋航线,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抵达中国沿海的各港口。全程运输的石油总量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50%以上”②,该通道位于印度洋西北部的中东产油国,是大国利益博弈的交汇点。

而我国进口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成本高昂,更为关键的是,该区域长期以来为美国所操控,一旦遇到军事紧张时期,还会面临锁喉的风险,从能源安全方面来看对我国十分不利。“马六甲困境”让我国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寻找一条南下通往印度洋的新战略要道,并伺机拓展我国在西印度洋的战略空间,从而巧妙地避开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三大岛链的封锁,是中国为“支持其世界1/5的庞大人口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瓜达尔港对巴基斯坦来说,该地是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港口,对中国来说,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省是多条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通道,该地的基础设施在中巴两国共同投资下逐渐完善。一旦中巴沿线的公路、铁路修建完成,我国新疆喀什到瓜达尔港的距离仅为1500公里,我国西部的距离西印度洋港口为3500公里。便捷的交通将利于中巴以能源输送为纽带,在带动瓜达尔港发展的同时,还能巧妙地转移“马六甲困境”,开辟一条陆上能源输送通道,逐渐实现我国与巴基斯坦的能源的安全合作。

(二)寻找新的海洋通道研究

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洋防线绵延千里,由北向南,包括渤海湾、黄海、东海以及面积广阔的南海海域,南海海域是我国石油、橡胶、矿产、木材等大宗能源和物资的必经之路。但是,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在横须贺港、迪戈加西亚岛等地区的军事基地日渐活跃。而我国主要的战略物资与能源输送地必须经过美国的势力范围――马六甲海峡。向东的海洋通道日益艰难,则需要我国另谋出路。

瓜达尔港由我国接手经营并开发是一个良好契机。向东海洋通道面临艰难,不妨借助瓜达尔港为中转站,一端连接我国西部的新疆喀什红其拉甫口岸,另一端连接中东产油大国的海上运输路线。这样将我国的西部凿开一条向西印度洋进军的陆上通道。同时,我国在缅甸还修建中缅油气管道,绕开了马六甲海峡向我国西部进行油气输送。这样“曲线救国”,我国将海洋通道开辟的眼光投向西边的邻国,不仅另辟蹊径地拓展了我国的海洋通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加强了我国与巴基斯坦以及其他邻国海洋资源的友好合作。

三、结论

综合来看,我国开发瓜达尔港能获得巨大的战略利益。但也应该明白我国南下的主要依靠是巴基斯坦和缅甸,前一个国家政权频繁更迭、经济落后,后一个国家民主化之后迅速融入东盟,倒向美国等西方国家阵营可能性很大。而且,打通我国西部通往瓜达尔港面临的综合环境十分险恶,如:帕米尔高原的通路问题、俾路支省饮水不足,这些都是实际拓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而一旦中巴通力合作打通我国西部-瓜达尔港,“中国可以通过瓜达尔港的海外能源输送中转站,经印度洋直接将西亚、北非等产油国的油气资源输送至中国新疆地区”③,则有效解决中巴能源困境,避开马六甲困境,减少运输成本,促进我国海上能源运输的多元化以及海洋通道安全。

注释:

①徐云龙.中巴能源合作:背景・现状・前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②季超.国家利益拓展背景下的海上通道安全研究[D].硕士论文, 2014(4).

③陈小萍.中巴贸易能源通道构想与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9(1).

参考文献: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族;海权;教育;对策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主权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主权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主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主权、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主权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台湾问题、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6

关键词:石油泄漏;海洋污染;公民环境安全权;法律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57-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海洋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所谓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广大,面对日益严酷的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并找寻填补漏洞、减少污染的措施,是亟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一、石油泄漏事件概况

(一)近年来我国石油泄漏导致海域污染事件

2011年4月22日,中海油公司在渤海湾中的石油存储装备产生损毁,多座油田被迫关闭,损失严重,以其去年原油日产量约7.2万桶计算,停产油田日产量相当于整体日产量5.4%。2011年5月13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汇报,其在渤海中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发生溢油事故。2011年6月,康菲石油中国公司的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件,造成中国渤海水域840平方公里水域污染,沿岸海产养殖户损失惨重。

(二)全球重大漏油污染海域事件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主要运油的海上路线都发生过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给当地以及周边的海域、陆基沿岸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007年1月,俄罗斯一艘油轮遭遇狂风,最终沉没,石油泄漏近三千吨,邻近海域污染严重。2002年1月,利比里亚一艘油轮在位于西班牙周围海域遇难沉没,近七万吨石油泄漏,导致法、西、葡等国家共计数千公里海岸线遭受泄油污染,大量海鸟死亡,海洋环境受损严重。

可见,石油泄漏导致的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沿海环境遭到沉重破坏,海洋生物圈遭受灭顶之灾,沿岸居民的合法权益遭受重大损失。

二、从公民环境安全权角度探析漏油污染事件

公民环境安全权是环境安全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石油泄漏污染环境事件的不断增多,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所谓公民环境安全权,亦即民众享有的与其生存环境足额相关的生态环境及其要素处于良性的运转过程中,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危害,适合人类居住的良好状态的权利。依据各环境安全要素客体自然物理属性及法律属性的不同,公民的环境安全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公民环境安全合理使用权;公民环境安全知情权;公民环境安全事务参与权;公民环境安全监督、检举、控告权;公民环境安全人格权;公民环境安全损害求偿权;公民环境安全损害救济、保障权。

(一)公民环境安全权产生的认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满足现代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不伤害将来人的环境权益。海洋环境所具备的自我净化能力,其发挥亦需要时间,原油泄漏会因为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最终归于无形,但这个时间是极为长久的,给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带来相应的损伤。

2.生态契约观

洛克曾说“即使说当人们确信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些自然权利没有得到最高的权威的尊重时,他们有权更换它,代之以新的权威”。随着海洋环境时代之来临,其安全问题面临旷古未有之形势,加之因石油泄漏所带来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的国际化,最终引出生态契约论。普通民众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社会所共享,亟须在全球领域内进行管制,最终带来了保护环境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它们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壮大。因此,因石油泄漏引致出来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安全问题之法律也需要更新。

3.环境正义观

环境正义的实现,以公民个体享有相因应的环境安全权为前提,同时,又将环境安全权的建构作为基础。融入环境安全法规体系框架的管控之中,每个人可以尽最大程度的表达自我的环境诉求,建构相应的、较为完善的保障法律机制。如果没有赋予每个普通民众环境安全权,就勿论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环境正义。

(二)公民环境安全权产生的法理依据

1.环境安全、健康要素的共同信托理论

根据环境共同信托理论,环境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组成的民众全体的共同权利来源,是公民全体的共有财产,任何个人无权对其加以支配并损伤。公民作为一个整体是就作为共有人的法律地位将之委托给国际机构、国家等实体,对其进行必要之维护保障。因此,国际机构、政府等就有义务将其及时履行并加以管理维护,公民拥有监督权利。

2.权利制约权力理论

“没有权利的驱动和指引,权力会失去源泉和方向;没有权利的制衡和约束,权力将会在其社会运行中蜕变。”公民的环境安全权以知情权、参与权、索取救济与补偿的保障性权利,负担义务之主体的履行行为,进而保障民众个体的环境安全权之真正实现。假设民众的环境安全保障权不能实现,则其相因应的环境安全之义务亦不可能有更为清晰之认知。

三、从法律维度探究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

1.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完善

我国曾签署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及生态补偿方面的条约、公约计二十余份,相关方面的国内法律制定也有多部,但究其数量虽巨,依旧欠缺相因应的补充实施条款细则,形同虚设。对于石油泄漏污染的法律少之又少。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7

海洋世纪,

国民海洋观教育却置于大众传播的盲区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共有报纸1900多种,日发行量突破一亿份,是全世界最大的报业市场,出版期刊9000余种,拥有电视频道2000余个,新闻网站更是层出不穷。但硕大的报刊媒体市场,却只有作为专业报的《中国海洋报》专门刊载海洋类信息,且该报关注重点为海洋管理,对海洋产业门类关注的并不多。《经济日报》设有海洋经济周刊,但不定期出版。沿海地市党报偶尔关注海洋,但都没有专栏或专版。省级以上电视媒体没有开设专门的海洋频道,甚至连海洋类专栏都没有;期刊市场关注海洋的,也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本海洋类学术期刊。时政类期刊偶尔关注海洋,都没有开设专栏专版。

即使在篇幅狭小的海洋类信息资讯中,有关国民海洋观教育的内容还是盲区。至今,无论学界还是新闻界,对国民海洋观教育的议程设置缺乏实践操作与学理上的整体思考。大众传媒在国民海洋观教育上的缺席,使“大学生都不知道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概念为何物,而对中日东海争端仅仅诉诸非理性情绪的宣泄”,①也使整体中国国民“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

我国历史上管仲的“官山海”、桑弘羊的“盐铁论”,以及唐宋时期的“市舶司”和历朝历代颇为辉煌的远洋贸易等,可以说是人类对海洋的传统认识。海洋观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海上封锁和海上决战的方式夺取制海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使海洋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由海制陆的观念。应对严峻的国际海洋形势,国民海洋观教育该包含哪些内容?有学者认为,新形势下国民海洋观教育应包含海洋国土观教育、海洋资源观教育、海洋环境观教育、海洋产业观教育、海洋权益观教育、海洋安全观教育、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等七方面的内容。②把以上七方面内容做深做透,并为受众喜闻乐见,大众传媒任重道远。

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

是大众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总书记指出,“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是世界各地媒体当下最重要的社会责任。③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让民众牢固树立“强于世界者必强盛于海洋”的理念,加速中国和平发展海洋兴国之路,是大众传媒的应尽之责。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海洋强国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快海洋强国步伐,出台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纲要、政策措施等,而如何认识海洋,进而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是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在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日益渗入社会公共话题的议程设置和大众的生活,执政党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宣传海洋仅靠海洋界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媒体携手,共建海洋宣传长效机制。

应对广电进渔船及加强渔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渔船一度是电视传播的盲区,不能收看电视节目使渔民的海上生活枯燥寂寞。而今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受天线的技术瓶颈已被突破,首批300套双轴型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收天线作为政府的“船船通”惠民工程,在浙江省沿海地区推广。④应对广电进渔船的历史改写,根据渔民媒介使用动机与兴趣设计出符合渔民渔业生产需求的“三贴近”节目,对其进行国民海洋观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与媒介素养,科技兴渔,走负责任捕捞之路,是大众传媒亟待设计的传播内容。

大众传媒差异化竞争的新选项。新媒体的冲击、同城媒体的受众资源争夺,市场化下的大众传媒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大考验。巨大的压力下,传统媒体借鉴与融合新媒体技术,尝试传播数字化、平台网络化、使用移动化等,以实现与新媒体的技术对接、渠道融合与终端融合。而传统媒体涉足它不擅长的领域,也带来了某些形式的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的下降,导致“广告与新闻界限模糊、严肃新闻与低俗新闻模糊、对社会问题的情绪化表达与理性分析界限模糊”,⑤而国民海洋观教育的议程设置,是一片新拓荒的处女地,具有创新意义。如海洋权益所涵盖的领土、领海、海域管辖等内容,就涉及政治协商、外交谈判、经贸往来、军事干预、国际组织介入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大众传媒可从中挖掘出大量的热点与焦点话题。在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上找到打通新媒体的对接通道,大众传媒大有文章可做。

大众传媒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思考

海洋强国的世纪之梦,亟待大众传媒关注海洋、宣传海洋。大众传媒该以何种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受众进行海洋观教育?

有学者认为,在以媒介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集中在五大方面:其一是影响力,从节目中获取自豪感,领略大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手段和智慧;其二是注意力,从节目的贴近性、关联性、真实性、可信性中获得亲切感;其三是价值力,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审美情趣和文化归属,从而得到认同感;其四是创新力,从节目源源不断的创意中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其五是科技力,从科技力产生的便捷、方便、实用、快捷的强大功能中体现现代生活的舒适感。⑥曲径通幽,大众传媒的受众需求本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在开展国民海洋观教育的传播理念上也要遵循新闻规律,重视受众以下五个方面的需求。

一、增加海洋类的新闻资讯内容,体现海洋经济开发的多元化与开放性,从中开展海洋产业观教育,增强节目的科技力与影响力。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且很多资源具有再生能力。世界海洋经济正直接带动和影响着其他关联产业迅速发展,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深海采矿、海洋发电等新兴海洋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海洋类新闻资讯的传播,使国民对以海洋资源为对象、以海洋为载体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通过对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的主要的海上贸易活动的介绍,从中解读海上贸易、港口开发、海岛旅游,为海洋产业开发插上有力的翅膀,体现海洋产业和资源保护的法制化发展趋势及民族性等。海洋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大众传媒不但要记录这些改变,还要从这些改变中客观分析新的海洋经济发展动向,为国家制定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开设科普栏目解读海洋气候、海洋资源及海洋类功能产品,聚集受众注意力。新闻传播的内容包含了两方面:说什么和怎么说。原本内容枯燥的科普类新闻节目需要一套让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海洋资源,介绍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介绍新研发的海洋类功能产品,方能增强这类科普栏目的传播力。中国天气网曾开设过《当海洋空空如也》专题,警示由于世界海洋酸化、海洋的污染、过度捕捞,成千种海洋生物正在消失。该专题采用了一套视觉传播的符号体系,以“大图片小文章”的图片故事方式,可读性、可视性大为增强。不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导致的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灾害的加重等内容,都是海洋气候故事的鲜活题材,通过解读海洋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起居的影响来说明海洋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力体现。

三、以电视谈话栏目或报刊时评、网络论坛等方式,以海洋经典战争史话为载体,开展海洋权益观和安全观教育,增强节目影响力。现今世界海洋斗争已由传统的争夺制海权为中心,逐渐向以争夺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为中心转变,海洋安全不再单指海洋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还包括海洋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归属问题,同时还连带产生了日本海、东海海域划界争端。开设《海洋经典战争史话》专栏,笑谈海洋战场风起云涌,使一个个与海洋战争有关的历史人物、并由海洋战争引起的重大历史变革深入人心,从中可以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中国日益壮大的国际影响力。

四、以“海洋经典人文地理”为主题,开展海洋国土观教育,体现栏目或节目的创新力。通过对当地海洋经典人文景观的介绍,开展数字化海洋国土观教育并推进海岛特色旅游,是大众传媒的一大创新点。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取得了高收视率,说明此类节目很有市场。地方媒介的定位与形态唯有联结了当地的文化地理,其特色与个性才能体现出来,沿海地方传媒更要尝试把当地的人文地理景观作为特色菜呈现给受众。

五、以海洋历史人物、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文学故事为载体开展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增强传播的价值力。“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通过文化承载的具体事例对其进行通俗化表达。符号人物郑和历经半个世纪七下西洋成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对受众来说无疑是生动的“向海而兴”的海洋通商兴国教育。以中国封建朝廷实行 “禁海”政策400年、抗倭等为题材的海洋民间故事及海洋文学故事,则是“背海而衰”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的好载体。

海岛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文学体裁多样化,包含了海洋诗歌、渔歌、海岛民间寓言、海岛民间故事、鱼类山歌和海岛灯谜等,还有渔民千百年来从事渔业生产劳作而得出的文化积累,更能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潮汛等海洋科普知识。造型夸张随意、制作精致的渔民画早已登上大雅之堂。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海洋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以及海洋文学故事,有利于培养受众对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的审美情趣,正确审视海洋历史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中养成新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观。(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注释:

①刘中民:《中国人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环球时报》,2010/06/09。

②张艳春:《用好电视,加强国民海洋观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③喻国民:《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④王鸳珍:《渔民出海可收看卫星电视》,《中国海洋报》,2010/08/13。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海洋平台、安全管理、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关于安全工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内容,近期对安全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批示: “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做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工作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海洋平台建设更是关于到采油过程的安全,本文就海洋平台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进行简单的阐述。

二、安全管理的特点

与项目管理中涉及的进度、成本、质量等相比较,安全管理涉及的事故是一种人们不希望发生的意外事件、小概率事件;其发生与否,何时、何地、发生何种事故,以及事故后果如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于是,安全管理具有许多与其它方面管理不同的地方。

1、提高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永恒的主题。

安全管理是为了防止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命健康损失。我国自古就有“人命关天”的说法,体现对生命的重视。安全涉及人命关天的事情,当然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事故发生和后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往往忽略了事故发生的危险性而放松了安全工作。并且,安全工作带来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安全工作的经济效益往往表现为减少事故经济损失的隐性效益,不像生产经营效益那样直接、明显。因此,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唤起企业全体人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永恒的主题。

2、安全管理决策必须慎之又慎。

由于事故发生和后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安全管理的效果不容易立即被观察到,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安全管理的这种特性,使得一项错误的管理决策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被证明是错误的;当人们发现其错误时,可能己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做出安全管理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这种效果显现的滞后性,必须审慎从事。安全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从决策技术的角度,许多安全管理决策属于非重复性决策,必须慎之又慎。

3、事故致因理论是指导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安全管理的诸机能中最核心的是控制机能,即通过对事故致因因素的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然而,什么是事故致因因素?又涉及到一系列关于事故发生原因的认识论问题。相反地,安全管理的另一特殊性在于:事故致因理论是指导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三、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因果性。工业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消除事故隐患。

随机性。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很难预测。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如:某类事故发生的时间或时间段、重大事故发生的周期等。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潜伏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此时,如果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应予克服的。

可预防性。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人们在生产系统设计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安全装置;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另外,总是在大量的事故险兆和小事故发生后,才会发生重大事故。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

四、海洋平台标准与安全的有机融合

标准与安全是两个概念,但应用在同一个环境中时,可以把二者有机统一,用标准来规范安全。

1、标准与安全的分类

安全分类比较简单,主要分为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大类(不可抗据力量因素除外)。这里所说的安全分类,是指现场施工安全,并不是指行业分类。物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机械工具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二个方面。人为因素由于管理者的失职,或失误造成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决策错误等造成事故,由于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到位而导致作业过程中违章作业。海洋平台对于安全工作来说当然是重中之重,但每个平台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也不一样,造成安全管理工作不统一,不利于上级部门的管理。

2、 标准与安全的共性

标准和安全都具有可标识性、可共同遵守性、可约束性、可认知性,标准和安全都具有可进行文件化、制度化。因此,标准与安全是能够有机统一的。如图1所示:

图1:标准与安全共性示意图

五、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流程

制定标准的目的是要实行标准化,但这个过程是逐渐的,需要一个推行的流程。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的流程,可以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分别来表示。等边三角形反映的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即“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标准的更新”。但标准化过程并不到此为止,当第一个过程结束后,第二个过程就开始了,第二过程的终点又是第三个过程的起点……标准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一步步向前发展的。

1、制定标准

制定标准是基础。作为海洋平台一线,制定标准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围绕“职责标准、制度标准、流程标准、标识标准”四个要素,不断量化标准、细化标准。首先,要制定各种国际、国内公约、法规在海洋平台规范化的执行标准;其次,要细化、完善、补充公司的有关规范、制度、条例和守则,使之更利于平台现场执行,更贴近于海洋平台安全生产的实际;最后,要总结固化海洋平台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好的习惯和经验做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安全生产实践,进一步规范海洋平台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让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应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去做的海洋平台安全全面管理模式,追求“零缺陷、零违章、零事故”的目标,并把这种安全管理文化贯穿到安全生产的实际中。

2、实施标准

海洋平台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要求全体职工共同贯彻执行,所以要抓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学习、宣传、训练、推广标准化作业,让每一名职工了解标准化的内容、意义和如何实现标准化,真正做到“事事遵体系 人人守标准”。首先,我们把标准化管理作为海洋平台安全培训的重要内容。海洋平台及时采集公司安全会议精神以及公司各级领导关于标准化管理的重要讲话,对全体职工进行贯彻宣传。其次,结合海洋平台工作实际推广标准化。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强防硫化氢、井控、防火防爆、防污染等工作并就这一系列的做法进行固化,把安全标准变成职工言行习惯。

3、更新标准

更新标准是保障。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要与变化着的环境以及工艺技术的进步相适应。只有持续地改进,才能保证标准的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标准化的进程中,要力戒“重制定、轻实施、无更新”的现象出现。作为生产一线的生产者,一是要在海洋平台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标准的科学改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馈有关信息,为公司安全管理标准的再加工、修复和优化提供有力的借鉴。二是要依据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对涉及海洋平台的安全标准进行梳理和修订,落实海洋平台科学性的安全管理措施。

六、管理措施

1、抓谋划,明确思路,形成安全标准化建设合力

(1)谋划思路。公司通过认真研究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从构建标准、抓好宣贯、选好试点等环节人手,确立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4个阶段,即:宣传发动、制定标准、组织实施、完善总结。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省市文件精神为依据,以建标贯标为核心,立足本单位实际,突出特色和亮点,使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2)落实机制。成立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小组,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公司重要工作日程,构建“专业人员集中研讨,公司领导分头负责,有关部门具体推进”的立体工作格局,制定了一系列监督、考核制度,使创建工作真正实现了责任、组织、措施、落实四到位和全方位闭环管理,确保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3)凝聚合力。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公司及时采取会议、讲座、宣传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充分宣传动员,使全员深刻理解和把握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方法等,逐步实现由“要我创建”为“我要创建”的转变,形成了人人重视、全员参与、凝心聚力搞创建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2、抓标准,整合资源,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体系

(1)认真分析梳理,构建标准化体系。完成了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规范有序、安全管理专项工作到位,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4个类别,建立了涵盖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基本框架。

(2)认真整合优化,科学建立标准内容。一是按照“全员落实安全责任、全面贯彻安全措施、全过程消除安全隐患、全方位促进安全供电”的要求,采取引用与完善相结合的方法,对过去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措施、办法等进行认真梳理,整合优化,二是以便于执行为目的,尽可能做到标准规范、制度规范、流程规范、图表规范、记录规范及资料规范,制定“标准和制度有规范流程模式及说明、有标准文本格式、有标准记录模板、有检查标准、有考核评价标准、有绩效奖罚标准”的标准体系内容,各项安全工作日趋规范,实现了闭环管理。

七、结束语

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建设还在进一步的摸索阶段,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在海洋平台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促进海洋平台安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海洋平台的安全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9

所谓“海上长城”,曾被冠以形形的称谓:在西太平洋海洋安全问题上,它被叫作“反介入/区域拒止”;在南海,被称为“沙造长城”(指吹沙填海工程);在装备发展上,则被称为“要塞舰队”。

笔者访谈的美国学者倾向于认为,过去5个世纪里追求过强大海权的陆海复合型国家,都容易将大陆领土和安全观念搬弄到海上,从而违背马汉关于“大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忠告;由于“长城”能庇护的仅是规模较小的经济安全共同体,一旦主导性海洋强国充分利用其对全球开放市场和安全体系的影响力,组织相应的战略同盟做出制衡,挑战者的影响力将难以越过“长城”。

然而,部分学者关于中国“海上长城”的预言自证,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

中国海权的特殊性

“越过长城”,这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中心”前年出版的“中国的远海行动”主题论文集的总题目。

该文集编者之一安德鲁・埃里克森博士(Andrew S. Erickson)告诉笔者,他觉得中国海洋战略的发展轨迹,有点类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做法:首先寻求足以覆盖近海的防卫能力,接着将第一岛链以内的半封闭海域变为假想敌无法插足的反介入区,最后培养执行“跨地区非传统安全任务”的能力。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海权建设模式的特点是:资源投入优先度以及实际效能,伴随空间距离的递增而衰减,并且在每一阶段,都有相当具体的战略地理坐标或遏制点作为边界,宛如修筑在海上的万里长城。他并且指出,中国海军远海行动的增长,将导致“越过长城”,不过趋势虽属向外,重心仍在内侧。

至少在一件事上,埃里克森出现了先入为主的误判:苏联之所以热衷于建设环绕周边窄海的“战略防御蓝带”,乃是因为其内向的统制型经济,要求对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人口和资源进行独占性控制。而中国在1978年以后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恰恰并不以大陆市场作为凭靠。

以2016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情况为例,中国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印度的商品进出口量,占到总额的34%,而上述国家和地区,显然并不在“长城”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中国2016年原油消费量的64.4%系来自进口,其中又有六成是经海路东运的非洲和中东原油,而所谓“长城”显然无法延伸到印度洋,以形成对能源安全的绝对保障。

不过,埃里克森及其同事,的确也揭示了海权发展的一项秘密:由于开放市场的不可分割性“要求解除一切使某区域市场关闭的风险,并避免大陆强国控制具有零和特征的关键港口和航线”,海洋强国在确保其远洋舰队优势以外,通常还会在若干关键地区维持政治和安全存在,以确保区域均势。

换言之,以海上贸易和金融事业作为活力源泉的主导性海洋国家,会对专注陆上发展的准大陆强国构成无形的压力,但又会对其健康的“海洋转型”持开放心态。

把握双重平衡

一般而言,陆海复合型国家由于在海陆两个方向,同时面临潜在的安全风险,且无法将安全资源完全倾注在单一方向上,容易出现海陆平衡的问题。

在“冷战”结束之前,来自中国北方的陆上安全压力,一度使华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受到束缚;中国在海军现代化方面投入的财政资源,同样捉襟见肘,以优先确保用于防御边境的庞大陆上兵力。

但随着21世纪初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成型,来自陆上的安全压力大幅减轻,遂使中国可以集中力量投入海洋转型。

现在需要注意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成本分担问题。考虑到中亚多国在未来10年内陆续面临最高领导层的代际更替,而俄罗斯甚难放弃在该地区的传统安全利益,对中亚、伊朗和近东潜在政治风险的化解,需要更多借重中俄伙伴关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多边机制的力量,以避免经营海洋的总体战略再度受到陆上安全隐患的牵制。

而在比“陆海平衡”复杂程度更高的“全球地区”二元海上关系中,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形成有差异的应对方略。

在全球层面,发展以航母编队为中心的远洋水面舰队,看似与美国形成了竞争,实际上却是避免战略猜疑和安全两难的理性选择。

现阶段中国航母战斗群的技术水准和数量,尚不足以和美国海军等量齐观,而这恰恰构成了某种“安全阀”。一旦美国察觉中国的长期目标是保有一支数量可观、但并不追求超越美军的“常规制海型舰队”时,彼此间的对抗系数反而会相应下降;中国提出分担对全球海洋“公地”的保护义务的诉求时,也会更加从容。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吉原恒淑告诉笔者:“中国发展航空母舰,并没有在美国引发战略层面的恐慌,因为它与美国对未来海上冲突或者说海战的预期,其实是一致的。况且,在和平时期使用航母执行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等非对抗性任务,可以成为中美进一步开展海上安全合作的潜在机会。”

再说地区层面,应对东北亚海上安全问题的策略,与保障南海航路畅通的安排,需要做出区分。

就东北亚而言,由于驻日美军基地的存在,以及朝鲜核问题的升级可能,一切多边协调机制注定都不适用于东海方向。中美、中日之间,需要形成界限明确的风险管控机制,针对双方舰艇和飞机在部分敏感地区的“活动外延”形成默契,使常态化的抵近侦察、巡航和接触,不至于演变成交替升级的危机。

就东南亚而言,情况恰好相反:任一国家的既有海空武力,都不足以对中国构成实质性威胁,此时恰好适合试行多边机制,在多国共同打击海盗和恐怖主义、从事灾害救援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互信。在多边机制下化解南海风险,亦可使美国丧失单方面介入的舆论基础,使其仅作为多边机制中的一方而存在,有助于减轻中国的现实压力。

参与“公地”规则制订

在与笔者提及南海问题时,吉原恒淑曾经指出:“倘若每个东南亚国家都出于战略恐惧,在自己的近海建立起层层叠叠的反介入防御圈,部署潜艇和巡航导弹,南海势必变成安全意义上的‘无人区’。没有任何一国能自由地开发争议海域的资源,大型油轮和货船在靠近大陆架的海域航行将变得危险重重,最终全然摧毁南海作为经济通道的功能,而代价将由所有当事方共同承担。”

这一推论不仅展示了安全两难上升到极致时,中国可能面临的周边海洋困境,实际上还点明了海权发展的另一项秘密:若流通不存在,则独占无意义。

海洋作为经济活力的源泉,其运行机理在经典海权论中被称为“马汉逻辑”,与之相对的安全功能t被称为“马汉语法”。这一“逻辑”包含三重维度:对外贸易、开放市场(商业),以及资源、人口、财富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

简而言之,借助海洋作为交通介质的无往不至的特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贯通和经济要素优化配置,是“马汉逻辑”的实质。为确保海洋经济系统得以顺畅运转而衍生出的强制性安全手段,即“马汉语法”,则是其副产品。

尽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贸易作为最重要财富源泉的地位,已经逐步为生产所取代,但远洋航运由于其显著的成本优势,依然具有事实上的不可替代性。甚至可以断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本质上是在美国海军煊赫的物质优势保障下,海洋经济圈的新一轮扩张。

尽管“马汉逻辑”下各国理论上的权利高度平等,但在事实上,只有那些具备了必要技术实力的主体,才有可能去为海洋这片“全球公地”制订规则、提供保障;而新规则带来的海上秩序维护成本的攀升,同样须由制订者承担。

中国曾经积极参与了亚丁湾联合护航行动,也组织过多次在冲突地区的撤侨行动,但倘若中国希望进一步获得全球层面的航行规则制订权,则其承担义务的范围,就必须超越中国拥有直接经济或人员利益的地区,而在更广泛、更复杂的场合,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运转以及航行自由。

譬如,当阿拉伯半岛面临重大海上安全挑战时,中国须乐于参与国际联合行动;在对战略性国际航道的保护中,也应贡献更多力量。此举的出发点,是使遵循“马汉逻辑”的各国,确信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维护“全球海洋经济体系”这一公共产品,从而树立“负责任的新兴海上大国”这一外部形象。

更频繁的远海行动,还将提升海军的后勤保障、情报与早期预警、信息共享,乃至指挥和通信能力,使中国海洋能力的层次,逐步与其长远目标相匹配。

聚焦合理目标

对中国而言,外向型经济模式所奠定的“东重西轻、南重北轻”经济地理格局,天然地决定了继续扩充海上力量势在必行。但这种海上力量的能力类型与目标上限,始终是需要斟酌的重大问题。

尽管中国政府公开表明了不侵略、不称霸的立场,但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对动机的判断往往被置于对实际能力的评估之下。因此,中国“形成何种海上安保态势”与“建设何种构成的舰队”,极受外界关注。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拓展在西太平洋的防御纵深,还是对能源和商品进出口主要航线的确保,都不应被单由一国支撑的“绝对安全”观念迷惑。倘若偏执地强调要确立战略性海上通道完全不受威胁的状态,那么不仅会激化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将使区域安全与“全球范围内的中美海上博弈”形成勾连,造成双重压力。

中国不能一方面要在西太平洋建设以反介入/区域拒止为导向的“海上长城”,另一方面仍要为维护分布广泛的全球经济利益而继续扩充远洋制海型舰队,因为这两大作战系统难于形成耦合,财政负担却至为严重。

不要忘了苏联海军的教训:刚刚确立对周边海域的全面保障,即已丧失继续向远海进军的充足资源,同时还受到主导性海洋强国的全面压制。

若以西太平洋的区域海上安保为指向,则中国在装备了2~3个航母战斗群、一定数量的核潜艇和水面防空舰,以及具备区域外打击能力的空射反舰导弹之后,实际上已经可以“胜任”常态环境下的大部分任务。

对南海马六甲战略性国际航道的维护,可以在多边机制下由相关利益方分摊;即使是考虑到美军的前沿存在和武力示威,由海陆空多层武器系统形成的防御圈,也足以承担“绊马索”的功能,使最高决策层获得应对的时间窗。

真正关键的是在全球层面的分寸感―到2030年为止,中国的远洋制海型舰队的主要发展重点,仍是完成包括强化两栖快速投送、提升反潜战能力、升级C4ISR系统、完善基地布局在内的全方位能力提升,而不是单纯在数量上追赶美国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