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3-11 16:12:20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1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教育专业;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Abstract:Thefacultylevelpre-schooleducationtothehigherpedagogicalspecialisttrainingisanewspecialty,howconstructsthisspecialtyiswaitsforexploringandtheresearchquestion.Thisarticlefromspecializedaspectsandsooncharacteristic,raisegoalandspecification,curriculumstructureandestablishmenthascarriedonthepondertothefacultylevelpre-schooleducationspecializedconstruction''''squestion.

keyword:Facultylevel;Pre-schooleducation;Educationspecialty;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Raisegoal;Curriculumstructure

前言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2

21世纪对高质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刁‘的需求,首先触动的是长期形成了的计划经济卜传统教育思想与观念,集中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上。我国自建国以来到本世纪60年代,学前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幼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为卜,70年代末增加了“兼培养幼教行政和管理人员”。这样的培养目标使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无一例外地都培养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而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全国20多所高师学前专业都为全国60多所幼师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培养需要量较少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园所数和人园幼儿逐年增加,需要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深化幼教改革,进一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也需要幼儿园有高素质的教师。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甚至在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中,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幼儿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园不需要大学生。学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不一r幼儿园,难以从师资素质和能力上保证幼儿教育质量。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培养日标与规格的调整。

纵观国外幼儿园教师,其基本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以仁,以本科为上,很难找到中等师范学历的幼儿教师。我们国家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师资素质,国家教委从1985年起进行了中师毕业生再读两年大专的试点,并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小教专科和学前专科,逐步使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专科以上的层次。再从未来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看,要适应21世纪对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这些都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应当把培养幼儿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个上要方面,这是高师学前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笔者认为,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面向21世纪,结合社会需求,将重i.."下移,定位在培养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为_上,包括共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人才。至于幼师和高师学前专业课教师,则应当由更高层次的硕十生或博十生来补充。

教育思想与观念更新还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学前专业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的需求,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不仅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刁’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高师学前专业长期存在的培养日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整体意识。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阵,并没有从整体卜考虑培养日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尸上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在观念上、从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从科研人员看,开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从教师看.他们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

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艰复、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三、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行学分制运行机制

1,培养目标学前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刁培养教育需求。我们应该及时地作必要的调整。

2、建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为目标服务,受制约于目标的。围绕高师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人才的目标,恨据高校课程设置宽n径、厚基础的原则,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仁限定性选修课)组成。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外语、体育、普通话、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专业茱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钢琴、声乐、舞蹈、美术。专业课(含选修

课):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n生学、学前教育学、幼)L科学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教育、幼儿体育、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管理、幼儿教育评价、幼儿家庭教育、中外幼教史、比较幼儿教育、外国儿童发展理论、幼儿心理测量技术、特殊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几生、优生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与指导、玩教具制作、数据库语言、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实习与见习(在原实习与见习周数与学时上加大比例)、毕业论文。(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U4}介绍》)

为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白己特点的全而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才

能、特长因材施教,使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尽快地服务F社会,必须实行学分制,提供大量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上选择,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必修、选修课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此外,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人刁’,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达到良好、三年级时,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取得第二学历。同时,通过学分制的运行,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3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为我们明确幼儿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专业标准》包括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其中基本内容部分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14个基本领域提出了62条基本要求。专业理念和师德维度主要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等4个领域提出20项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维度主要从教师需要具备的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等3个领域提出了15项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维度分别从教师应该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及反思与发展能力等7个领域提出37项基本要求。可以说,这14个领域62条的基本要求凸显了我们所强调的教师职业胜任力,尤其是对基准性胜任力有了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各院校对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应该依据胜任力特征进行,因为胜任力特征是衡量和判断教师申请者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标准。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力抓手,我们需要根据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岗位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即每一种胜任力特征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课程模块组合的基础之上。

一、明确办学目标是构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前提

在构建基于胜任力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目标引领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有差异的。《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累计需要幼儿教师220万,年均需求量在24万左右。这就要求各级各类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有五种模式:初中端口招生的三年制中专、初中端口招生的5年制大专、初中端口招生的三二分段、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高中端口招生的本科。我们要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确立基本目标与梯度目标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3]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重任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目标,再根据各级各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方面的梯度目标,梯度目标可以根据生源质量、培养时间、学校类型、培养目标的去向等因素确定。具体来说,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应该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单一目标,考虑到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都是初中端口招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其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特质。

中专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缓解农村幼儿教育的用人困难,为农村幼教事业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教人才。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基本目标,同时兼顾培养保育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幼儿教育工作者。[4]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幼儿教师,从其生源质量和课程设置来说,应该注重提升质量,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方面提高要求,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高等师范学校的本科层次培养所面对的生源质量较好,学习的时间较长,所以应该强调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课程游戏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当前高师院校的本科生艺体技能差、教学实践欠缺等实际问题,应该加强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联系,确定培养科研型、实践型的幼儿园教师。在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培养幼儿教师应该确立的梯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院校都应该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和基本目标,在职前培养阶段围绕这个目标确立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构建以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为基本目标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普及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鉴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幼儿教师需求猛增和有合格资质教师欠缺的双重压力,我们所讨论的胜任力不以优秀为起点,而是达到合格工作表现即为胜任。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胜任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和知识素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有关儿童保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技能,包括教学能力、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及结合幼儿特点因材施教的能力;三是对幼儿教师更加综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要求,如教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及对幼儿教师个人品质的要求等。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以未来准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为核心依据,在增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帮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幼儿阶段的价值和特殊性,理解“保教结合”的内涵,学会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科学的教育和保育,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能够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在“儿童发展与学习”和“幼儿教育基础学习”领域,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保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不用“学术型”要求学生,而是服务于教师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幼儿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力、幼儿学习领域的掌握度、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力等教师胜任力。强调“必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内功,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力量。采用“集中培训学习+循环渗透”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胜任力中比较隐性的特征,但涉及未来幼儿教师的价值定位,涉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规范,能够体现出胜任教师的人格特征。所以该部分课程设置建议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进行,既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的规范性,又考虑到每个教师个体社会价值的独特性,而且通过社会服务的环节还能够让准幼儿教师体验对所属职业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4

一、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的特点

1、缺乏实践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是幼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幼儿教育概论和基础知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实施路径,通过递进的方式把这三个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而较少的涉及到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该门课程教学呈现出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2、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该书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幼儿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总结出来的规律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因此,呈现出了容易把握教育对象规律这一特点。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把教材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统一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缺乏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把教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巧妙地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实践在提高教学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培养、岗位胜任的能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幼儿德育”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到幼儿德育的培养方法,如多参加劳动,增进与劳动人们的感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对中职生的德育培养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就达到了教材授课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最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系统整编出来,用生动的案例模拟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扮演各个角色,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一是系统整编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案例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编,比如可以把《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收集,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整理等。

二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收集到的案例,给予学生讲解,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教材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总结和回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但要总结案例,而且还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差异性。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回顾,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知识的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有重要的作用。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是开展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实训教学却充满生机活力。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校园内的空教室改幼儿园仿真实训室,以学生自身为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模拟教师,其他学生模拟幼儿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幼儿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成幼儿去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也可以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充分想象幼儿的特点去模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情等。通过这种模仿幼儿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幼儿的情感,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内容的重要性,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以本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是与本校关系较为密切的幼儿园为主,这类幼儿园可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实战性场所。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广泛联系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开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确定选定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

4、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课后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家访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获取调查信息后进行探索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探究意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在对幼儿园教学环境这一部分讲授完毕后,先让学生去调查当前幼儿 园环境中的问题及不足等现状,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合作型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针对教学中教师留下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总结、探索,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5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对接《专业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标准》指引下,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突出特点和保教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具备设计、实施教育活动及教育评价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幼儿园班级管理和个别教育、以及计算机操作、阅读、写作等能力;强调了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具备沟通合作能力、富有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个性乐观开朗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

三、高等专科学校开放兼容的课程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教育实践模块。公共基础课设置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掌握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具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普通话、外语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专业理论和技能课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从职业能力培养出发,帮助学生掌握幼儿生理、心理、教育的知识、幼儿文学的知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幼儿园管理的知识;具备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游戏活动设计观察和研究幼儿以及吹、拉、弹、唱、书、写、画等一般教育能力和综合教育能力。选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实践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适应岗位需求打下基础。

(二)优化课程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为了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全面了解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将《形势与政策》更名为《形势与政策(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2.专业理论课模块。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才能借鉴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幼儿园教学实践,因此增设了《学前教育简史》;同时,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是一种性形的课程,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增设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对于儿童心理规律的认识,是从事教育的基础,因此,将《学前心理学》更名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并将课程学分从3学分调整为4学分;针对五大领域理论重复较多的情况,开设先行理论课程《幼儿园课程》,将幼儿园教材广泛运用到课堂,重在课堂实践教学,确保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组织幼儿园活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更名为《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科内容更加精细化和有针对性。

3.专业技能课模块。基本技能与综合教育技能是关键。因此,重视教育技能的开发,对于艺术技能的培养坚持“贴近岗位需求,够用为度”,不可过分重视。该模块一方面调整了部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侧重“学前儿童”的舞蹈、音乐、美术教育。同时,缩减了其相应的课时比例。

(三)推行“课证融合”

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校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毕业获取英语、计算机证书的要求,并鼓励学生获得育婴师、营养配餐师、书法等级考试、舞蹈等级考试等证书。但证书获取基本上以开设考证课形式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辅导合二为一,实现了“课证融合”,使课程内在逻辑结构、教学进度安排和要求与考试要求一致,真正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完全融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四)设立“模块化”的专业拓展选修课

必修课程能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满足共性需求,而选修课程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坚持“合格+特长”的培养理念,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兴趣以及社会需求,开设了模块化选修课程。新人才培养方案共开设了幼儿体育与营养保健、幼儿文学与语言创作、幼儿科学教育、幼儿音舞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园多媒体技术、幼儿英语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包括6门课程。这些模块能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促使其成为学有所长的幼儿教师。

(五)注重实践教学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师;实践共同体;职后教育

教师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尤其是隐形知识,对于幼儿教师在其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传统的知识讲授很难使幼儿教师获取隐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亲自参加各种活动和工作交流来进行相应的提升。在幼儿教师职后教育中引入实践共同体模式,将有类似经验和兴趣的幼儿教师组合在一起,能够让幼儿教师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为幼儿教师职后教育提供更多的形式。

一、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基本概述

20世纪80年代,终身教育理念蔚然成风。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大潮下也必然要发生新的转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幼儿教师需要面对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良性循环,教师所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打破,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有职前、职后教育,校内、校外教育等。随着人们对优质幼儿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提升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幼儿教师职后教育,指的是教师入职之后开展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拓展其教育思想、专业技能和知识等[1]。所以,对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加以重视,强化理论研究和探索,对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当前国内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怎样?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确定今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和改革方向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并在对幼儿教师心理特点以及实际需求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为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二、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

(一)幼儿教师对职后教育认识的现状

1.幼儿教师对职后教育的态度。

经调查发现,有90.1%的幼儿教师认为工作上有必要进行职后教育;有9.9%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根据工作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职后教育。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对职后教育持肯定态度,希望通过职后教育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2]。同时,笔者在交谈的过程中也发现幼儿教师大都希望通过职后教育解决当前面临的教学问题。

2.幼儿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动机。

所谓动机,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行动。人类从事某种活动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里的原因指的就是动机。经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参加职后教育是因为上级文件规定以及园长要求参加的占7.2%;由于自身的实际需求而参加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占83.5%。从此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进行职后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动机,同时动机也是良性的,这对促进国内幼儿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需求

1.以课程设置角度来看。

保障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课程的设置。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幼儿教师认为他们想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如何将实际与理论进行结合的知识。培训课教师由理论走向理论,仅仅重视理论之间的问题,对教育实践漠不关心,或者没有重视怎样用理论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职后教育后,幼儿教师一方面对理论的实质难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更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

2.以对培训课教师的需要来讲。

幼儿教师对培训课教师的满意程度能够更好地帮助培训课教师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授课水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对培训课教师的授课评价主要包括:不要照本宣科、讲空话,上课应该重视讲授重点,讲授内容要和幼儿园教育实践相联系,等等。

(三)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一般情况下,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途径有两条:职后学历教育和职后非学历教育。在国内,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其他学龄段的教师相比,幼儿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学历相对较低。对这些人来讲,他们获取资格的重要手段为培训。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有81.3%的教师通过职后教育提升自己的学历;有79.2%的教师通过自考提升自己的学历;有17个年轻教师的学历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国家在不断普及高等教育,他们参加工作时的学历层次较高,主要是想借助职后非学历教育提升自己实际教学经验和水平,尽快融入幼儿教育角色。由此可见,获取学历是幼儿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主要动机,以提升实际教育水平的非学历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四)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效果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在关于职后教育对自己工作有无帮助中,有91%的幼儿教师认为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大一部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一线工作时间较长,感性教育经验十分丰富,但是缺乏高层次、先进的理论加以指导,导致自身工作难以突破,长时间停留在经验阶段。通过职后教育,幼儿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关于幼儿教育的新理论,从而更好地拓宽自身教育视野和教学思路。

三、基于幼儿教师实践共同体的职后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对幼儿教师来讲,组建实践共同体的过程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在相同兴趣爱好或者需要的目的要求下组建而成的。前者在实践共同体组建初期参与者不会察觉,所以发展比较缓慢;后者由于具有相同的目标会促进共同体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组建实践共同体仅仅是其中的第一步,要想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取和知识共建的促进,还应该有意识地采用不同的原则和策略进行辅助,才能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提供真实的活动情境,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

以教师构建实践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应该立足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实际课堂,以实践情况为基础,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环境支持,让共同体中的教师能够在活动中认同自己的不同身份,在自身中统一发展和知行。但是,我们需要借助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资源和媒体进行活动情境的创建,同时还应该提供共同体内部教师之间、教师和专家之间等不同个体之间的实际交流和资源共享。不仅如此,创建的真实活动情境有一个最重要的要素———真实的教学情境和场景,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要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基础,确定存在的问题为共同体内教师活动的开展提供出发点,让他们在共同体愿景的基础上共建彼此之间的信任,实现相互扶持的目的。所以,我们需要以当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实践共同体,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3]。

(二)鼓励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实现幼儿教师共享知识的建构

构建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共同体,其组成不仅要有专家型教师,还应该有效结合熟手教师以及新手教师,有机协调幼儿教育管理者、幼儿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让知识共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在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学习以及工作中融入教师实践共同体的运作,有机结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在实践共同体开始的时候,专家和熟手教师在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要鼓励新手教师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并积极地和这些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以深化他们对活动和相关问题的理解,让他们由活动的边缘位置慢慢走向中心位置。不仅如此,还要把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实践共同体放在创造并生成未来的重要位置上,即使有外部的影响也要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要以自愿、自主为基础,通过平等、民主的讨论把真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实现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知识的共享[4]。

(三)打造合作共赢的文化,促进幼儿教师隐性知识的习得

我们可以把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实践共同体作为实现互帮互助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便于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以及专家型教师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让他们为实现同一目标进行民主化的合作,并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打造合作共赢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将其隐藏在情境性和交互性共同体活动中,也可以将其隐藏在解决人的问题和人的行为模式中,并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活动,并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让存在于他们思想、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向内在经验转化。随着幼儿教师实践活动的增多和强化,隐性知识会跟着复杂性以及有用性的提升而提升,进而实现具体环境下的个体交互,让幼儿教师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5]。

四、结语

构建实践共同体保障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职后教育从单向问题走向相互合作、互惠共赢的共同体,让幼儿教师的纵深知识进一步深化,保障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幼儿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改革、改进教师职后教育的良好平台。以专业实践共同体为基础的幼儿教师职后教育对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不仅和终身教育意识相吻合,也和国内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情况相符。

参考文献:

[1]曲霞.实习生对理论性知识的认识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2(6):13-19.

[2]刘雪梅.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现代教育,2013(8):52-53.

[3]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25-129.

[4]刘延金,徐兰.高层次、多元化、开放性: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的方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9):32-34.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7

一、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加强了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保障。然而,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发现,现有的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相关要求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传统“重智轻体”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就是陪幼儿一起玩或者带幼儿玩大型玩具,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没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行动上的重大突破。正是因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轻视。

(二)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体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进体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但是,调研发现,70%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只是简单地认为“幼儿园体育活动就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众所周知,幼儿身体的锻炼只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之一,体育活动还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体质体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从而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1〕。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的定位不明确,从而导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偏离了方向,进而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效果。

(三)幼儿园教师体育活动内容的选取单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把体育列入健康领域,成为健康领域的下属内容,与其他各个领域相融合。《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形式与方法并存的,既有基本的体育游戏活动、体质锻炼项目,也有基于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等。但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仅局限于体操形式和体育游戏,造成了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的单一化和成人化,缺乏幼儿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减弱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足的成因

(一)职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

各级各类高师院校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不足,追根溯源,是由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幼儿园教师入职前没有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入职后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机制的不健全突出体现为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对于高师院校来讲,不论是初中起点的三年制幼师、五年制幼专还是高中起点的大专,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多数没有开设与幼儿园体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也很不完善,从课时分配上来看,与幼儿体育教法有关的课程远不及舞蹈、音乐、钢琴、绘画等技能课的课时数〔2〕。加上受传统教育观念“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钢琴、儿歌演唱、绘画、舞蹈、语言、说课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体育教学与教法及相关技能的训练,缺乏有效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职后培训内容的不均衡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体育活动最直接的设计者、组织者与指导者,其自身体育素养及活动组织能力的高低将对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幼儿园却很少注重对教师进行与幼儿体育活动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针对幼儿教师进行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幼儿园每年都会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是,无论是从幼儿园教师本身来讲,还是从培训机构来讲,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都会选择科学理念的宣讲、《指南》的解读和领域教学的传授,而针对体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知识或技能却很少或基本没有。入职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入职后又没有及时的补充,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强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安全问题的担忧

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足,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上述之外,家园合作的不和谐,或者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联系的断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效果。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安全问题的担忧也成为影响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否保证幼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是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最为担心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幼儿的安全是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的:担心场地会让幼儿受伤、担心幼儿运动能力弱会受伤、担心幼儿因自我保护能力差而受伤等,加上幼儿园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体育相关知识及技能不够全面等因素,必然导致教师组织与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减弱,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尽量运用“安全”的手段组织“安全”的体育教学活动〔2〕。久而久之,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本身丧失了应有的积极性,也间接地阻碍了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课程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等被视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点〔3〕。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工具,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必须要加强高师院校课程的改革,设置合理的课程〔3〕。1.夯实体育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高师院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外,还会设置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包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这些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要求,为提高学生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提供知识和能力的保障。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需要有相关的学科知识作支撑。体育涉及到幼儿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等,这些知识缺一不可。幼儿骨骼的发育程度、机体的成熟程度、运动能力的强弱等生理特点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生理基础。教师只有对幼儿的生理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切实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特性设计适合于他们的体育活动。同时,教师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例如,对小班幼儿来讲,他们的游戏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层次的合作,而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游戏则需要更多的同伴合作。因此,幼儿园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及需求,才能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教育。其次,体育学科教学知识是幼儿教师做好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实施体育活动,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因此,幼儿园教师提升体育教学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而这些学科知识是通过课程讲授获得的,高师院校只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才有机会获取相应的知识。2.加大实践课程力度幼儿体育活动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共同实施完成,其教学能力的强弱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驾驭,包括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取、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等,而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因此,要有效提升未来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的能力,高师院校除了设置必要的理论课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例如,实训课、观摩教学、微型课等,既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二)加大职后体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职后培训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职前培养不足的有效补充。职后培训要根据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充分发挥职后培训的促进与补充作用。现今的职后培训,无论是从培训机构来讲,还是培训学员的需求来讲,都没有将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培训的主题中,因此,要提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要在做好职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职后培训。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因此,对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形式还是教育方法,都要遵循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切合发展实际。比如,体育教学培训要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让培训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教育实践,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定要结合当地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比如,农村幼儿园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把当地的一些童谣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加进来;城市幼儿园在进行体育活动中,要根据本地的、幼儿园自身的一些特色进行。因此,在职后体育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中,一定要因园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训课程。

(三)家园共育,创造和谐体育教学环境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8

[关键词]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01-03

近日,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人们不禁质疑当今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部分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出现偏差,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作为专门培养幼师的源头――高等师范专科院校,面临着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低下、教师责任感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幼师质量,成为每一个高师院校必须思考的内容。笔者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探究这一课题。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内涵与意义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指幼儿教师具有素质教育观,具备高尚师德,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情感及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并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的专业性。这个概念是笔者通过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结合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而得出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虽然幼儿教师在岗前经过教育训练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真正成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呈现出幼儿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内涵趋向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

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宏观层面解读这一概念,就是从周期的角度来分析。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一定周期,在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就要设计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出针对性与统一性。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以及幼儿园等必须重视幼师专业化的发展,抓住机遇、互相配合,以幼儿教师专业化为取向,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让幼儿教师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祖国的幼苗健康成长。

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微观层面解读概念,就是指幼儿教师能够坚守教育信念,培养个人的学前教育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了解幼儿教师专业结构,明确努力的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专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

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意味着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型。2002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10年了,幼师同样面临教育新角色的转变问题。幼师是儿童教育的引导者,应根据幼儿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具有创造力,为幼儿提供亲自操作、探索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幼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它要求每一位幼师必须对幼儿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在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与反思,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是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幼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够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儿童设置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丰富的教育艺术及熟练的技能技巧体现着幼师的专业能力。除了知识,职业道德,自我修正和反省能力,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是幼师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与准则。教书育人的教育特殊性,要求每一位幼师必须进行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由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品质,加强幼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源于高师学生对幼师行业的认知程度,也就是幼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

二、 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宏伟目标,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以山西省为例,计划在三年内新建、改扩建600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新增入园人数18万人以上。按15∶1的生师比计算,公办幼儿园新增幼儿教师需求量至少为1.2万名,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需求量更大。这意味着近几年内学前教育师资将成为社会急需的紧缺型人才。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幼儿教育师资短缺,社会需求与人才资源短缺的矛盾,造成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从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看,幼师专业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目标定位起点较低。1999年高校扩招,优秀学生都以从高中进入大学为第一选择,高师在招生方面不再享有优先权。学历较低的高师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高师教育培养就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不得不在招生工作中降低要求、放宽标准,生源绝大部分是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直接导致幼儿教育师资质量的下降,从源头上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而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第二,学前教育理念陈旧。现代社会对幼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的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健康,更关怀孩子未来的发展,对学前教育空前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学前教育必须调整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不仅是要求幼师的专业能力,更要求其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及教育实践能力能够得到熏陶与锻炼。高师学前教育的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学生“认识多少字”“会不会画画、跳舞”等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上。因此,幼师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人品格的完善。未来的幼师要学会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校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师为自己的现行教育理念。

第三,课程设置存在矛盾,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课程设置与幼儿园教学脱节。其一,体现在学前教育的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不当。有些高师鉴于生源质量问题,重视基础课培养,比较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专业理论课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这就使学生缺失了基本的探索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有些高师恰好相反,以技能艺术训练为主,忽视文化素养,学生虽然能歌善舞,但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多,培养幼儿情感、价值观的内容少,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的缺少,限制了幼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元化、课程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趋势。其二,体现在理论课与技能课比例不当。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师不仅需要有理论素养,还需要有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音、体、美教育技能,这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发展缓慢是制约幼师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技能训练不足,对艺术技能课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对教学技能的基本功训练还有待于加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幼师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教育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幼师专业化发展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领悟幼师的职业角色。但是,现今的高师教育实践,只限于参观与实习。学生对教育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去实践,认为实践可有可无,走过场,加之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很难把握幼儿教学的重点,导致教学过程呆板,严重影响实习效果,也不利于幼师专业成长。

三、 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根据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高师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担。面对社会各界的压力和家长的期盼,高师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未来的幼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与能力并重。幼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结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有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给儿童树立好榜样。同时,幼师要重视积累社会、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专业结构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在笔者看来,高师加强幼师的专业化发展切入点在于专业建设。

首先,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增强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幼师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意识。专业意识的养成要靠明确的培养目标,因为培养目标决定着学前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要充分实现宽口径、厚基础,找准培养方向。高师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过硬的教师教育能力,愿为幼儿教育奉献自我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彰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色,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幼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在于能够和当地幼儿园教育衔接,体现其应用性与向导性。高师院校需全面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技能课的比例。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继续承担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让学生储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大力调整专业必修课的课时与内容,突出学科结构和课程多元化特征,加强学生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选修课开设与儿童发展相关的教育课程,增强学生了解儿童的兴趣;综合实践课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彻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根据兴趣选课,不定期地去幼儿园进行见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加强教学实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幼师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专业的艺术技能。因此在专业必修课中要有所侧重,如要重视幼儿活动设计、儿童简笔画、琴法课,重视幼儿歌曲视听与视唱,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入亲子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 “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实践需要保证一定课时。经常性地安排教育见习,同时要重视见习与实习的实效性,平时开展观摩见习,为学生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高师最好能聘请当地幼儿园一线教师来学校交流与讲学。

最后,引领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师培养的幼师人才大多留在当地幼教机构,支持地方学前教育事业。高师可积极开展顶岗教学,选拔优秀学生去地方幼儿园支教,定期对当地幼儿园进行调研,把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动态。这样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学生将成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成为地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为幼教事业发展献策献计,更好地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发展。

四、结语

幼师“虐童”事件令我们痛心疾首。这类事件给培养幼师的高师敲响警钟,幼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应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崇高的师德、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范文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编号:BHA110056)的子课题“基于职业准入标准的幼师生幼儿园英语教育知识技能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幼儿园英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幼儿英语表达素养和一定的英语教育素养。具有一定的幼儿英语表达素养,是指幼儿英语教师能基本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教育素养,是指幼儿英语教师能基本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和幼儿教育实践性知识,能基本树立正确的幼儿英语教育观念,基本具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能力。本文从培养幼师生英语语言素养出发,探讨幼师生英语教育知识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幼师生幼儿英语教育知识技能的途径

1.抓好基础英语教学。综合英语教育贯穿幼师生的整个培养阶段。教学主要以幼师英语综合教程为主,以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为主线,以单元话题的形式进行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每单元教育教学从语音、听说、阅读、语法和英美文化、开心驿站(幼儿英语儿歌、童谣、游戏、故事和幼儿园一日活动用语和教学用语)组成,学生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既能掌握相关的英语综合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综合英语技能,又通过英语学习,初步了解一些和幼儿生活相关的话题,积累一定的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资源。

2.抓好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教学和教育实习。为了帮助幼师生把已学到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幼儿英语教育教学中去,我们在中高年级有序开展了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教学。幼师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幼儿英语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活动设计等幼儿英语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师指导幼师生设计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书写教案,在模拟幼儿园英语教育环境中开展各种类型的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英语教育实习活动一般在高年级进行。在幼儿园里,幼师生身临其境,能近距离地观察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尝试与幼儿进行英语沟通,通过观摩一线幼儿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到很多实用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并在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真实的幼儿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培养幼师生幼儿英语教育知识技能的方法

1.培养幼师生英语教育基础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师生英语教育基础知识,一堂课的内容要从词汇、句法、语法、表达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针对幼师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互动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互动、分组练习、个人活动中,愉快而主动地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每一课时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幼师生的语音、语调、节奏和听辨音能力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内集中训练和课外拓展练习的方式进行培养。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读、领读、播放国际标准语音录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准四十八个音素,记住读音规则,培养以拼读为基础的自学能力,对于幼师生中普遍存在的个别音素发音不准的情况,要反复辅导,重复练习。通过幼师生分辨教师发音,相互听音辨音的方式,提高其听音辨音能力。语调方面的学习,教师要让幼师生掌握基本的语调要求,如在常规表达中哪些句型读升调,哪些句型读降调等。节奏方面的学习,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哪些词在句中重读,哪些弱读等。教师可采用各种有趣的形式,利用日常用语、儿歌、故事等,播放视频资料,让幼师生多感官参与,感受各种不同语境中的语音语调,演练结合,进行模仿,把不同刺激有效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学习英语语音、语调、节奏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幼师生的语音、语调、节奏和听辨音能力,规范英语基本语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