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态数字化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4-03-19 14:40:51

生态数字化管理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产业,林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林业建设中越来越深入的应用,数字林业这个新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 数字林业的概念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林业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改善了传统落后的林业资源管理方式,实现了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所谓数字化林业是指以整个林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信息集成,是开放而且完善的应用与共享的集成。数字林业是以林业多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以“3S”技术、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特征、具有三维显示和无缝多级数据共享的开放系统。它的建成将为林业建设提供一个更广泛、更形象化的信息处理环境及支撑系统,推动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进程,为林业和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保障了首都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数字林业是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把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并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充分共享的过程。

2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

林业是集经济性、生态型、社会性三种效益为一体,并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一个产业群体,建设一种发达的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一直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科学林业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1 网络技术的应用

数字林业建设要达到为林业产业提供信息,并使林业资源能够共享的目的,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进行数字林业建设,必须要保证网络平台的建立,在建立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网络访问量大、数据量大等特点,选用高性能的网络设备。其次,网络平台的建立,还要考虑网络结构的设计,可以结合数据的分布式存放,将网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各林业部门内部的局域网;二是连接各部门的广域网;三足为广大网友提供信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国际互联网。此外,还应该考虑信息的安全问题,对获取林业信息的途径进行相关的权限设置。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加强数据的利用和传输,促进了各林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交流。

2.2 数字林业资源管理

数字林业中数据的应用,很大程度地将数字林业的资源调查体系体现出优越程度,同时将生态的分类系统和森林的调查体系合理实现,其中的数字数据包含着遥感数据和DEM。数字林业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较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入很多费用,可是为了能够节约物力和人力资源,就一定要用到数字技术的高数据以及高效率的精准程度,那么小班中的一些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就会达到完善。目前,我国森林在调查资源上有着三个类别,分别为:一类森林资源的调查、二类森林资源的调查以及三类森林资源的调查。森林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每经历一次新的调查,就会与二类小班以及三类小班中的边界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下,二类和三类小班的相应边界都会进行重新的制定。我国森林在管理活动中,显著地映衬出许多基础性的问题,小班的位置、大小以及边界都会存在地一些定期变化的特点以及不确定性质。林业的经营管理中,支持系统的则为自动化的决策,而作为系统辅助的则是计算机技术,同时空间的精准度一定要充分的固定,其森林所调查的信息中,一定要多尺度进行,那么数字林业的创新性就不能够使用在传统的林业当中。

3 数字林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林业建设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以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为主体的产业链雏形已逐步形成。在政策扶持和市场规模化影响下,我国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上下游产业将进一步相互延伸和拓展。林业经济总量持续提升、林业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逐步形成,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

3.1 森林灾害监测系统发展

在基础空间数据库、林业基础数据库和防火数据库的支持,综合应用遥感、GIS、GPS、网络与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及时高森林火险警报和预警信号,及时、准确掌握森林火情,实现森林防火动态管理,对扑火指挥和火灾损失评估等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建成智能化防火体系;建立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发有害生物监测信息处理系统、防治信息处理系统、检疫信息处理系统,利用时空可视化技术监测与管理信息,实现对任意空间、区域和时间区段的灾害信息查询与分析,汇总、处理和上报信息,定期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趋势预报,形成智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系统。

3.2 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以林业资源空间分布信息为基础,构建集森林、湿地、沙化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适时掌握林业资源现状与动态变化,实现对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监管,并结合科学方法对林业资源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为科学决策和顶层设计提供依据。建立生态红线落定系统、平衡系统和管控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划定林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红线在网络地理空间的全面覆盖和全面贯通。通过科学测算,落定生态红线的边界和阀值,实现生态红线动态平衡。对划定生态红线的区域进行信息化管理与调控,对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制定管理、开发黑名单与白名单,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与数量。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平台,依据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束语

数字林业的基础性内容包含着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的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的管理等许多技术的有效融合而构成。林业想要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的方式,而数字林业中的l展,以及这些技术和理论的应用就充分地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方式,那么数字林业就一定会让我国的林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江泽慧.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现代林业 全面推进林业血防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1

[2]刘鹏举,周宇飞,唐小明.智能化森林资源数据采集PDA软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管理;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被当做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水平影响着高校绩效水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其知识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规模小、分散、闲置、特色不明和共享满意度低等,亟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1]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管理原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显性的隐性的知识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的动态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知识总量,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识管理主要对象是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可行的。

从管理的角度看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应包含三个分方面,一是参与建设资源库的人员(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等)的建设意愿,二是,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的构面。三是,建立促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动态知识创新的管理机制。本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共享理论指导参与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建设意愿;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构面;运用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ECI模型)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动态知识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运用理论指导样例资源库的建设,并对该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开展满意度调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

1.知识共享意愿―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知识共享也被称作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的内涵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强调的是不同知识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加和效应。二是知识共享的参与对象分为知识发送者、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本身。三是知识共享是参与对象之间互动的连续的过程,而非能独立完成的简单过程。四是知识共享受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2] 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把资源建设看做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亦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知识的发送者是教师,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而知识本身则是存储于教师、学生和资源库中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2.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构面

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的划分一般采用的是Polanyi(1958)[3]和Nonaka(1991)[4]的观点,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语言、数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能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和接收并显示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隐喻、直觉和思维模式等形式表现,要经过人与人交流和相互作用方能扩散。依据知识的分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构面主要有4方面。一是,教师建设的基于各类知识点的电子文档、课件、习题、微课程视频等知识外在表现教师显性知识构面。二是,教师辅导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思路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无法外在显示出来的教师隐性知识构面。三是,学习者使用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学习产生的各种电子文档,如做习题产生的答案、论坛帖子和课程问题等外在显示的学习者显性知识构面。四是,学习者在使用教学资源库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方法、经验和技能等无法明喻的学习者隐性知识构面。

3.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W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机理

Nonaka(1995)[5]提出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该理论主要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过程及模式。其中,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是内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的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社会化关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显、隐性知识转化。因此,知识的动态创新理论可以指导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机制建设。

4.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

从前面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推导可知,教师与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以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可以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知识构面分为教师显隐性和学习者显隐性4个知识构面。在上述基础上,引入SECI动态知识创造理论,得出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严格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实施“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并以此为案例对本研究推理的模型进行验证。

项目需求分析阶段,依据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个知识构面,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已有显性教学资源及学校已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进行摸底调查,发放所罗门“学习风格测量表”对参与建设的师生进行个人学习风格测量。对师生开展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共享意愿”为主题的深度访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形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项目的设计开发阶段,依据项目需求分析文档和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的“4个转化”机制,对整个平台的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系统功能与应用平台功能,做到统一设计、逐步细化、模块化实现。其中,系统支撑层主要包括支撑系统平台运行的基础模块,包括多媒体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等。资源层主要实现平台运行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同时对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资源包括学校自有资源、如教学视频、大纲、作业、PPT、讨论答疑等。基础架构与系统功能层主要包括平台基础架构,苹果架构+APP市场,同时还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系统功能。应用平台层包括本项目建设的六大功能:网络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教师发展、关系管理和公共服务。

项目的实施阶段,“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线上网址为:http://:8013。知识共享意愿是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源泉,知识共享涉及到利他行为,需要制定知识共享机制及措施来保障知识共享者的权益。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库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例》确保项目实施的动力。

2.案例结果分析

项目实施1年后,笔者就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行和使用效果,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全校使用该数据库的人员范围内抽取100个教师样本和500个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6份。将评价内容测量指标按“非常满意”赋值100分、“比较满意”赋值80分、“一般”赋值60分、“不是很满意”赋值40分、“不满意”赋值20分,得60分及以上为及格。计算每项评价指标的统计量,并按平均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得到排名数据。该数据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教师显性知识构面、教师隐性知识构面、教师知识共享意愿和教师主动外化效果,每项的得分均超过了60分,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总体满意。其中得分最高的评价内容是教师主动外化效果,为80.88分,表明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教学资源库能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外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受益。同样的,学生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表明该系统能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学资源的组合化效果和社会化效果得分最高,表明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知识转化,资源库中的显性存在的资源明显增多,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动态循环,促进知识总量增加和创新。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知识管理理论出发结合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和流程,探析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推导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并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实践案例,对模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指导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库建设方面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虽然从教师和学习者角度划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4个构面,但是否存在其他构面,比如基于数据库管理者的知识构面尚未可知。其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知识流转应是双向流动,模型中并未体现,具体流动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研究的案例有待增多及经过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徐明,陶秋荣.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83-88.

[2]惠S.M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17-18.

[3]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oago Press,1958.

[4]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96-104.

[5]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129.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3

投入产出的管理对于国家、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衡量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决策科学性提升的重要方法。随着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快,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且快速的变化。对此,企业需要加强投入产出的数字化和动态管理,提升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关键词:

投入产出;企业管理;数字化;动态;经营

企业的经营就是各要素的投入产出管理和优化,投入产出的比例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的投入产出事前核算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都是手工或者静态的核算,并没有建立数字化、动态的投入产出管理,没有实时跟进各类要素和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价格,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敏感性不足,无法及时进行动态管理,这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向着节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将不利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稳固。

1现阶段加强企业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1.1竞争的加剧及环境变化的快速决定企业要加强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目前国家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很多的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助进行生存,企业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一些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决策的时候没有借助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东莞等传统的制造强地都出现了大批企业倒闭,经济整体下滑,这些问题的发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投资和生产的时候更加科学化管理。另外,现代社会由于新媒介等的介入,很多环境因素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市场价格变化速度及其传导速度更快,企业如果依托于以往的手工计算的投入产出管理,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变化,无法获取最新的数据进行决策,导致其决策无效,反而被市场淘汰。

1.2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及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内部也选用了以市场机制运行的方式,对各要素进行内部的层层分解,实现内部的核算,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较快,很多的内部管理需要更加高效,及时将市场的变化融入到管理之中,而且目前很多公司内部的员工、车间、厂房和班组的工资都是和投入产出的管理系统挂钩,因此投入产出的管理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和公司各个班组的成本、能耗的降低,这样的内部管理才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改革。

1.3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制造业也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迁移的风险,周边国家越南等国也慢慢在制造业上与我国企业进行竞争。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要向更高级的产业主动性转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这种转移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其投入产出的管理,通过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强研发的投入,向一些蓝海竞争领域发展,避免简单初级的加工业,实现我国整体产业的结构调整。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产出管理就随意进行调整,将可能导致很多企业没有获取相关的动态信息,缺少数字化的管理,而导致企业盲目转型,这样企业可能反而会失去发展的机会进入发展的陷阱,这最终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2建立完善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

2.1建立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企业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建立起符合自身业务特色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查明企业生产管理所存在的基本数量关系,明确企业生产的界限,通过这一系统获得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情报信息,在系统的建设中要将企业的业务和产品统一在这个系统中,清晰地发现人财物的关系。这个系统要实现对产品分配方向、价值构成的集成和查询等功能,系统内的数据要能够实时根据原材料的价格、委托加工的费用、人力的投入、产品价格的变动等进行更新。

2.2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模型建立及其与ERP系统的对接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着力建设一个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企业内产品、业务的投入产出数据要归集到数据库,用以对模型库等提供数据来源,数据库应当将企业的财务数据库、计划数据库、物资供应数据库、生产调度数据库、设备数据库、销售数据库、人事定额数据库等集合在一起,做一个综合的数据库,面向企业的管理层,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库就包括了矩阵、基本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和数据规划等,为不同的决策内容和生产要求提供相应的方法分析。模型库包括了决策分析模型、相关性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等,这是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选择。企业需要将ERP系统与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统一,利用ERP所拥有的计算机高速运转的能力处理制造生产和管理运营中的海量数据,提升ERP系统的动态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在双方的统一中要确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实现ERP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转换、利用投入产出表提升ERP系统的功能,对于输入数据可以利用原有的公用数据模块和其他模块进行提取,并通过手工添加一些必要的数据,将生产计划书、产品定价文件、成本核算文件、原材料供应清单等输入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块、生产模块、车间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等,从而根据生产流程得到各类投入产出的消耗关系矩阵,得到总产品矩阵及总产量向量,设计ERP模块中的数据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价格模拟提供依据,满足多种经营的需要。

3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

3.1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最主要的运用是在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中的投入是指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消耗,产出是指产品的分配和数量、方向,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将这些关系以矩阵式的方法进行棋盘式列示,综合分析双方的数量关系和匹配关系。由于现在技术的变化也导致很多消耗关系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技术的改变也将导致其消耗比例出现变化,而且采购价格、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系统必须是动态化的,对目标成本中的各要素变动也要进行动态管理,这也需要对成本内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解,确定足够细的基础数据。成本管理需要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实物投入和价值投入的不同,企业需要对成本中所涉及的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经济关系,结合会计核算特点对该流程进行归集合并,全面反映企业生产中的物料投放和产品产出关系。

3.2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与多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由于现在很多生产都是柔性生产,多数企业也接受了定制化生产,这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带来了变化。传统的财务成本核算已经难以反映这种生产的变化,投入产出管理也需要对财务成本的分摊标准和核算提出新的要求,投入产出管理应当结合一些最新的技术和财务方法,对成本进行更好的分摊。例如投入产出管理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对生产流程中的作业进行归类,利用作业分摊成本,并以作业动因归集成本,投入也应当利用作业对各类消耗资源进行归集,进一步提升成本管理的准确性,通过提升成本分摊的科学性,企业也可以提升其投入产出管理的准确性。相对比而言,对于一些新的产品,由于要明确其作业,在对新产品的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的初期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作业成本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一些作业可能在柔性生产系统和敏捷生产系统中面临着人员和物料组合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生产任务也随时进行调整,容易造成一些资源的消耗难以追溯到活动中,这样可以利用列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记录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产出活动、货币投入,计算中间投入成本和初始投入成本,汇总的投入成本,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单位成本向量、物理单位计算的投入产出表,得到单位成本,从而得到成本核算。

4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除了可以提升企业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外,对企业整体的运营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的原理提升企业整体经营和价值链管理。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包括了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可以通过产值、费用、收入、生产效率等方面进行衡量,辅助活动也包括了订单、人事、采购、管理、研发等,财务指标主要是新增合同金额、人工费用、材料采购价格、固定费用、技术开发费用、制造费用等,这种方法的投入产出管理是利用投入产出的理念加上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将企业的各个价值链环节的轻重缓急进行划分,用量化的指标确定重点环节和战略方向,准确计算出内部管理的价值,监控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其对生产的作用,避免研发投入不足,通过财务指标的分析,反映各指标的平衡关系、对企业管理提升的价值及其实现的利润,推算各环节应当贡献的价值,反映各环节需要提升的不足,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将这种投入产出的方法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可以解决企业管理难以量化的问题,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分析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不足及其努力的方向,为制定后续的管理提升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成为管理环节中绩效考核的依据,避免管理的盲目性。在企业的制造资源计划中也应当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将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与企业工序产品的生产计划、成本计划、外购产品采购计划、成本核算、物料清单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基础信息平台为依托,提升制造资源计划的科学性。

企业的投入产出管理有利于企业提升其经营的有效性,是现代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而必然采取的措施,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升级,企业要利用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化系统,利用这一系统完善成本的管理和核算,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资源的整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对企业有所帮助,也对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晓,王艳刚,李富忠.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15(07).

[2]苗泽华,董莉,苗泽伟,李红涛.投入产出分析在制药企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7).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4

一、大学图书馆管理现状分析

图书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综合知识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大学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大学图书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现状。

众所周知,大学图书馆的设立是与学生的需求相联系的,因此图书馆资源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发挥图书馆的最大作用。随着数字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低下,管理内容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大学图书馆的建设思路依然过多的集中在物质层次,虽然是在数字化的理念指导下,并且也进行了相关的网站建设以及数字图书等,但主要还是偏向物质,没有实现数字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过多的偏重于物和硬件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忽视人与软件,容易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发展,无法真正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这是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面对我国大学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作用,服务于大学生,实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十分必要。

(一)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信息资源需求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资源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比较小,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料库,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信息资源需求。传统的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比较陈旧,更新速度比较慢,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并且传统大学图书馆管理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成本。相比较而言,实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对图书资源不断进行整合和更新,并且减少了人工管理成本,还提高了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满足了大学生多种信息资源需求。

(二)实现大学图书馆动态管理的需要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特别是现阶段,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社会上各种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管理阶段,社会上各种信息资源泛滥,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上传播的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相比比较差。因此,为了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和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推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图书馆的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高校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动态、快速传播,也是更好的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和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信息资源需求,高校建立图书馆动态化的管理体系,通过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和资源,建立数字化的动态信息检索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动态循环,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搜索效率。

三、大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大学图书馆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完善措施,推进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

(一)建立信息共享体系

现在信息资源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都比较快,大学生需要更加及时和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说传统的大学图书馆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信息资源需要。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并不断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数字时代到来,为大学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手段。大学图书馆为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利用价值,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十分必要。首先,把大学图书馆的各种情报和信息资源,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传送到网络共享平台上,并授予大学生共享权限,这样拓宽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渠道,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利用共享价值。其次,实现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信息资源平台的网络共享,建立动态的信息资源共享搜索中心,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服务。

(二)建立信息化业务流程

众所周知,传统的大学图书馆日益暴露出管理上的种种弊端。信息资源过于陈旧并且信息资源量有限,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不及时,这就造成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并且在图书馆的文献搜集、借阅、归还等管理工作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建立信息化的业务流程是解决传统图书馆弊端的重要举措。首先要转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建立数字化和网络的管理模式,把图书馆收纳的各种文献资料的分类、查阅、检阅、借阅、归还等管理流程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把图书馆的管理转变成网格化管理,相互联系。这样大学生在搜集某项资料时,可以在网络终端上查询任意书籍,并能准确获得该书籍的状态和位置。

(三)善于吸收和借鉴经验技术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新常态;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分析

1 引言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档案资源从传统的文字资源逐渐转化为了数字资源,数字档案是档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资源以其凭证性、记忆性、身份认同性以及社区能力构建性等多重属性,被视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新常态下,促进国家档案管理,实现数字档案的应用,选择合理的数字档案资源发展路径,在实现社会信息应用方面意义非凡。

2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发展问题

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实H发展中也难免会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科技、国家档案管理等息息相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建设失衡的问题。

2.1 全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失衡

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在全国范围内的档案管理中,并不是所有的档案资源都能够实现数字化处理。档案的数字化处理需要先进的科技技术,以及专业的人员。在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档案数字化的程度能够达到50%以上,但是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档案数字化程度较低,部分地区的档案数字化只能达到10%,基于这样的东西部档案数字化管理失衡的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到综合数字化档案管理发展,并且也不利于新常态下档案资源建设。而要想实现高效的档案资源建设,就需要注重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均衡性,以先进带动落后的发展模式实现档案建设[1]。

2.2 数字档案资源质量较差

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环节中,档案的质量决定着档案资源管理的水平,但是在对于数字档案资源质量调查中能够发现,档案资源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的问题如:1)档案馆在对于档案资源进行鉴定环节中,其方式比较传统,不能严格执行数字化的衡量标准,以及档案的归档环节中缺乏一定的规范化处理,难以满足数字档案质量需求;2)数字档案资源在构建结构上存在着严重失衡的情况,如,在内容上不能注重资源的精炼性。很多资源归档中出现赘余、重复的情况,基于档案不精确的情况为社会档案利用带来了麻烦,并且不利于档案管理。此外还存在着档案类型不均一的情况,如经济、文化、民生类的档案比较少;3)在档案的深度上,档案资源建设主要从狭隘角度出发,难以考虑到重复资源建设的困难;4)档案资源同质化严重,严重的浪费了人力、财力[2]。

2.3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高新技术缺乏

新常态的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就需要专业的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技术,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档案资源进行综合性管理。但是在现行的档案资源建设中,暴露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高新技术。技术的运用需要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与之配合,一般而言,在基层的档案馆中,由于其被档案数量以及档案类型所限制,导致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难以实现同步。在信息技术缺乏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数字窃听、电力中断等情况[3]。

3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路径选择

在新常态下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丰富档案资源,制定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并且将新技术应用到档案资源建设中。

3.1 丰富档案资源

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需要在档案数量上达到一个规模,丰富现有的档案馆藏种类,并且将档案质量优化,保障绿色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切实提升档案的真实性。那么在现行的档案管理中如何丰富档案资源,是摆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面前的难题。所提到的丰富档案资源并不是将社会档案馆中的所有档案多统一在一起,而是需要将借助数字集成技术将档案资源进行统一化、集成化的管理,根据不同的档案馆藏类型建立档案科目,在不同的科目下包含了不同的方案属性,当对于档案有需求时,则可以进行档案分类查找。集成化信息管理不仅能够在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中应用,还能够在社会信息管理的不同领域中应用。除了实现数档案资源的集成化管理,还需要实现数字资源增量电子化应用,在各级档案室内履行好收集管理各类电子文件内容,实现各级档案馆的电子文件备份中心移交。此外还需要与政府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库,在各个网站上实现在线档案资源的捕捉,以逐渐的丰富档案馆的数字资源[4]。

3.2 建立档案资源规范化管理标准

3.2.1秉持着科技存档的原则

规范化档案资源管理,首先需要在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中,秉持着科技存档的原则,以基本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各个部门信息行进数字化处理加工。首先在进行电子存档时,要建立相关档案的网页,建立数字化的视频档案数据库检索模式,这样便于档案的查找与利用。在互联网上应该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管理的法制化,真正的做到档案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在电子档案建立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并且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充分的利用相关部门的网站制作网页,使档案管理服务于系统互联网,形成科技化的电子档案数据库管理中心[5]。

3.2.2提升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

档案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档案的跨域分享与传输,从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角度进行分析,非、已公开的数字档案资源实际上就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数字档案建设标准的优化,能够有利于各国档案信息共享以及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如,EDA国际通用规则著录元素较少,并且依靠标识能够对于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其实际的数字扩展性能好,简单便利。毫无疑问,在我国数字档案标准体系中将国际标准引进来,能够有效的提升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发展能力[6]。

3.3 基于新技术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新常态下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需要借助科技信息技术,优化现行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实现档案资源管理的科技化。云计算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科技信息技术之一,云计算应用到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能够提升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效率,拓宽档案资源管理途径。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字档案资源馆的建设,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借助应用服务供应商的理念,将信息技术工作转交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传统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基础上,时为其开展全方位的IT综合服务。

基于云服务的底值蛋缸试唇ㄉ杞应用软件研发、信息系统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从传统的档案馆中玻璃出来,以保障档案馆的高效运行。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少不了信息技术的融入,信息技术业务外包能够将信息外包工作提供给云计算服务商,直接简化了传统档案馆的管理复杂度,提升核心业务管理水平。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云计算技术都有所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为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技术支持[7]。

3.4 培养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管理人才

新常态下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在应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了提升我国新常态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人员管理:第一,改善档案管理设备。应该着重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档案管理手段;第二,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首先要努力培养工作于档案管理的数据库开发人才;第三,各大档案馆需要积极的为档案管理人才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设立专门专门的培训机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第四,基于先进人物的引导,在档案管理中单单有优秀的管理人员还远远不够,需要有领导并且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先驱者,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也难免会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科技、国家档案管理等息息相关。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在整体上表现出了建设失衡的问题。从数字档案资源的质量上进行分析,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较差,并且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缺乏科技创新技术。在新常态下进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丰富档案资源,制定档案资源管理标准,并且将新技术应用到档案资源建设中。

参考文献

[1]聂云霞,杨千.新常态下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探析[J].档案与建设,2016,03:12-16+7.

[2]聂云霞.国家层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赵红颖.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陈金官.基于电子政务理念的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7.

[5]李翠屏.档案馆知识服务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吴骊.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服务研究[D].苏州大学,2014.

[7]谭大方.数字档案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 snmp; 数字化; 网络监控

1概述

在油田数字化的进程中,大量数字化设备的安装部署,一方面为油田管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维护工作量。目前对于这些数字化设备的管理基本上采取一种分散、被动的方式,如何实现数字化设备的集中管理和数字化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目前,有两种网络管理协议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占主导地位:一种是开放系统互连组织(osi)提出的公共管理信息及协议(cmis/cmip);另一种是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ietf指定的snmp协议显得简单实用,容易实现,因而被迅速地推广开来,得到了广泛支持。

snmp是为网络管理服务而定义的应用协议,snmp实际上是指网络管理的一系列标准,包括协议、数据库定义和一系列数据对象。作为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管理协议,它工作在传输层之上,完全独立于底层的传输机制,采用“管理者-”模型来监视和控制各种可管理的网络设备,利用无连接的udp协议在管理者和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

在油田开展的epon组网改造中,由于油区数字化网络设备的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造成改造过程中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故障上报后由于所掌握的信息较少,往往也很难快速准确判断出故障源,使得维护工作非常被动,不能从全局上把握目前网络的整体运行情况。Www.133229.coM针对这一现状,在epon二期改造的工程中,采用了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监控平台对部分站点的数字化网络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监测设备包括:moxa串口服务器、视频服务器、视频工作站、plc柜、工控机、无线网桥、交换机、onu等。重要设备采用网络层和应用层两个层面的监测,不仅对这些设备的网络通道进行监测,而且还对这些设备的服务状态进行监测。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油区网络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故障,解决故障,确保油区生产网络的正常运行。

2系统设计

目前要实现所有作业区和厂部的数字化网络监控,可以按照如下方案进行部署:

(1) 在作业区(联合站)的网络汇聚点可以各安装一台嵌入式服务器,实现对本作业区(联合站)的数字化网络设备的监控,在作业区(联合站)网络管理部门可以安装一台客户端,实现辖区内的网络设备监控。

(2) 在厂部信息中心安装一台嵌入式服务器,实现厂部的全部应用服务器和数字化网络设备的监控,厂部服务器可以将各作业区的服务器作为,实现各作业区数字化网络设备的监控管理。

(3) 网络监控布局按照联合站-增压点、增压点-井场两级布局。

3系统功能

从数字化管理的角度看,油区网络监控平台实现了四大管理功能。即服务管理、故障管理、拓扑管理和资产管理。

3.1服务管理

油区数字化网络设备是油田生产的关键设备,要实时监控其服务状态,只通过网络层的监控是不能确保万无一失的。由于在用设备都是模块化设计的,有专门的网络模块来处理网络通信。在其他服务模块出现问题而网络处理模块正常的情况下,网络层监控是无法确定设备服务状态的,需要使用应用层的探针。应用层的探针可以通过发送特定的协议消息来探测被监控设备的服务状态,同样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采用实时曲线图的方式呈现给管理者。通过应用层的探针可以确保重点设备的服务状态。

这一特点在油区epon改造中得到了证实。由于先前网络存在不稳定因素,造成了增压点的视频监控无法在西安控制中心显示,但是本地可以显示,因此认为是增压点的网络传输有问题,但是通过ping测发现所有的视频服务器都可以在西安ping通,说明网络传输没有问题的,前后得出的两种相反的测试结果,对处理故障带来了困惑。而后通过查看油区网络监控平台发现,增压点和转油站应用层探针有同样的告警提示,网络层探针无告警,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增压点和转油站的连接情况,通过交换机端口数据的对比,发现增压点和转油站之间存在环路,从而找出了故障原因。

更重要的是油区网络监控平台可以通过snmp协议采集各种网络设备的运行参数,如端口状态、端口速率、地址表等参数,并将各参数实时地显示在网络拓扑图上,这些运行参数同样可以采用实时曲线图的方式呈现给管理者,方便对网络的整体性能做出评估和优化。例如目前油区中井场到增压点的数据传输设备大量使用的是无线网桥,采用监控平台snmp协议可以实时地监测各站点无线网桥的信号强度和工作状态,使整个无线网络处于可管理的状态下。

3.2故障管理

油区网络监控平台对网络设备的监控是实时的,设备出现故障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上报,包括弹出窗口、声音告警、记录日志、发送邮件、发送短信等。同时为了避免误报,系统采用的是状态管理机制,将设备划分为正常、不稳定、故障3种状态,通过不稳定期作为一个缓冲,可以大大提高故障上报的准确度,故障设备和故障类型可以实时显示在拓扑图上。

所有故障均可以在系统日志中查询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历时间等相关信息,对于已知的故障可以进行确认,确认后故障将暂停上报。通过油区网络监控平台的故障管理功能,可以实时地掌握油区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保证油田数字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3拓扑管理

随着油田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油区的数字化网络规模已经越来越庞大,网络的拓扑结构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拥有一张能够动态更新的拓扑图对网络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油区网络监控平台正是一张能够动态更新的网络拓扑图,平台可以与电子地图相结合,显示节点的地理位置,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当前网络结构,便于优化网络布局。

油区网络监控平台的网络拓扑图采用的是多级子网结构,可以按照不同的等级划分网络层次。目前在油区采用的是两级结构,联合站到增压点为网络的第一级,增压点到井场为网络的第二级,采用分级的方式使整个网络由单层的平面结构,变成了多层的立体结构,管理起来更加方便,同时拓扑图的显示也更加清晰明了。

3.4资产管理

油田数字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所安装的数字化设备是油田的重要资产,如果这些设备停止工作将是一种损失。如何确保数字化设备的稳定工作,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资产不受损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油区网络监控平台的应用,是通过服务管理、故障管理实时监控油区的各种数字化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油区网络监控平台实时掌握当前资产的运行情况,出现故障可以及时发现解决,确保资产有效运行。

4系统优点

4.1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

在传统方式下,只有当故障发生影响到数字化平台运行后,监控人员才会上报故障,由于没有全局的信息,无法准确判断出故障点的位置,网络维护人员通常需要从网络的末端开始排查故障,效率较低。在应用了网络监控平台后,网络的故障是实时上报的,网络维护人员在发生故障后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点,主动出击排除故障,从而使从故障发生到排除的时间大大缩短,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4.2降低网络维护成本

油区网络具有分布范围广、站点分散的特点,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维护人员的数量也需要增加;采用网络监控平台之后,网络维护的工作量得到减少,维护人员的数量也相应得到了减少,同时网络维护人员在出发前基本就可以定位故障点,可以直接前往故障点处理故障,减少了车辆的行驶里程,降低了网络的维护成本。

4.3多种设备统一管理

目前油区的网络设备种类、型号多样,各厂商的设备管理软件无法管理其他厂商的设备;采用snmp协议可以管理不同厂家的各种型号的设备。snmp协议是网络设备管理最通用的协议,可以兼容丰富多样的网络设备,对于新类型的设备可以通过加载相应的mib(管理信息库)实现管理,因此基于snmp协议的油区网络监控平台可以无缝兼容各种新类型的设备,实现平台的平滑升级。

4.4提高数字化网络设备管理水平

随着油田数字化的建设,油区网络设备数量和类型都在快速增长,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维护方式,将很难满足网络维护的需求。基于snmp协议的油区网络监控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网络维护方式,网络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可以实时掌握油区网络的运行状态,出现故障可以及时定位处理,提高了数字化网络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油田数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7

现阶段,我国林业中数字技术的建设和实际应用方面尚且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数字技术的实现不仅可以将林业中的各职能部门、各种领域行业、各类信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输技术,把这些资源最大程度的集合起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完整的资料、最便捷的服务为行业提供信息。使林业系统中的内部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与其他外部系统之间的经营管理、信息资源做到互相沟通和共同分享,为林业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建设提供了相关依据和决策基础。“数字林业”实施的主要技术支撑有“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其中“3S”技术的综合集成是数字林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在技术领域中对林业的数字技术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整体来说实现数字林业以及实现信息林业对趋于国际化和中国林业数字化都是重要的组成机构,其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指导,充分有效的利用“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将林业中80%的要素全部涵盖,为整个林业建立了最精确的技术坐标,并且实现了林业信息之间相互连接沟通,林业应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将各种信息资源以分布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实现了林业数据信息的采集还能达到林业的规范标准、资源信息的实施性和真实性,做到时时更新,为我国以后的林业信息采集实现通体化。如果能以数据信息为首要依据条件,然后再以“3S”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和虚拟技术等为技术手段,建立起一个更为广泛的形象的数据共享和支撑系统,从而为林业生产的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数字技术体系与开发

2.1数字技术的内容

主要包括“:3S”技术,3S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组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数据库技术等体系组成,这些体系与其他的系统组成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然后对地面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利用最快的速度、精确的目标、强而有力的数据为森林资源的最新动态提供了一手资料分析库。

2.2数字技术开发

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项目工程中,天然林的保护是最具复杂性、社会性、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同时也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由于此项目受地理、区域、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它的数字技术开发是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点、重点,一旦数字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那么它将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因此,应该利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3S”等技术体系,把对信息的处理、技术分析、测试系统有效的结合实施使数字技术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将整体生态管理的技术水平提高。最后,通过这些系统及时应用、准确分析、畅通运行,使生态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技术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地方管理部门能尽快的掌握数字技术,还能有利于对数字技术的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字技术服务。

3数字技术在森林经营中的作用

3.1树木采伐

森林中的树木采伐应该合理有效并科学的进行,这样对采伐后的后续工程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这时应当运用信息系统(GIS)完成对森林信息资源的管理,对采伐的地点、树种、林种、面积、蓄积等因素,制定有效合理的采伐计划。通过对采伐方式和采伐路线以及采伐树种量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关表格和数据库,为下一步的采伐提供了可靠依据。

3.2抚育间伐

利用强大的信息系统(GIS)中的数据库信息和其他功能,针对其他地区进行精确的预算、准确的检索,从检索中找出符合抚育间伐的条件,制作出好的抚育间伐设计图,并对以后进行合理的模拟测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方案。

3.3造林规划

GIS和相关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可通过对数据库中提供的森林立地类型图表,适宜林地数据图表,适生优势树种和林种分布资料为依据,再结合相应造林区域的地势、地貌、气候、固有林种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以此来选择造林树种和林种规划。

3.4森林防火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结合GIS和GPS技术,可以准确地监测到发生的森林火灾,并可以分析森林火灾的原因和走势,对火灾扑灭后可能产生的直接或者是间接以及社会经济损失做出评估,还可以对未来防火的险情提供参考依据,科学有效地进行森林防火可以更加准确真实的反映出火灾后的损失情况,对于减少火灾损失有着重大意义。

4“3S”技术的优势

4.1节约费用

4.1.1节约调查费用。如果是在过去制作一张林业项目图纸,只是作为项目外的数据采集就会利用很大的人力、物力,耗时、耗财,而现在利用信息系统(GIS),单人操作几十分钟就能完成任务。如果是项目内的业务数据处理工作,从开始编制项目草图、数据分析、数据统计、清样、标注、描色等只需要在计算机网络上快速精准的输入就可以马上实现,这与传统的方法比较起来,就大大的节约了调查费用的支出。

4.1.2根据现有的林业相关草图和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可以很快地制作出林业中所需要的各类专项图,例如生态林规划图和造林规划图;成熟林分布图和土地分布图的相关信息等,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编制时间,精度也有了较高的保证,更节省了专题图制作费用。

4.1.3节省了林业区各类规划设计经费。在GIS中对基本林相图各小班属性按要求进行筛选,再对筛选结果进行编辑,即可得到最终的规划设计方案。

4.1.4节省了森林防火经费的投入。用“3S”技术监测森林火灾和进行灾后损失评估,可以达到监测面积广、准确率高、时间快等特点;尤其是山火面积大的火场以及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可节约大量的森林防火经费。

4.2工作效率的提高

4.2.1提高图纸制作的进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4.2.2在一类采伐区的基础之上提高二类采伐区的专门调查研究效率。

4.2.3制作经营决策方案提高工作的效率。

4.2.4利用“3S”技术制定一套功能齐全的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可以为指挥者提供科学的扑火决策依据,达到快速扑灭火灾,减少森林资源损失,提高防火工作效率。

4.3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化

4.3.1利用林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与相关数据综合分析,改变任何一种因素的单一性,弥补因素中出现的缺陷,使经营管理决策方案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8

关键词:数字工厂 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交换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002-02

信息化在如今的许多大制造企业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生产上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控制,先进的管理系统与生产车间的高自动化设备却没有有效的结合,在生产计划的组织实施方式上相脱节,所形成的短板效应严重的制约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控制优势的发挥,使制造企业不能发挥其应具有高效率,形成了信息化链条中最弱的一个环节[1]。具备可直接将生产计划下达到生产设备的数字工厂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一座连通企业所有信息孤岛的一座桥梁,使孤立的数据信息汇集成一个有机的信息整体。要实现上层管理软件与下层生产设备的互动,就必须实现上层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设备的组态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2]。

1 数字工厂的三层结构模型

为了解决生产计划的适应性以及增加底层生产过程的信息流动,提高计划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制造企业的数字工厂建成如图1的三层集成模型,这种模型符合CIMS的递阶控制思想。

计划层:强调企业的计划性。充分利用企业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全理调配,可以根据订单进行物料需求运算,安排生产计划。数字工厂管理信息系统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看,属于企业的计划层。

控制层:控制层强调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数字工厂的控制系统通过组态软件来实现对生产设备层进行控制。

执行层:是指由生产计划的最终执行者,即由工厂内所有的生产设备所组成,这些生产设备都通过线缆与控制系统的组态软件相连接。

2 数据交换接口

数字工厂在使用组态软件来开发生产设备控制系统。为了实现两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必须进行基于两系统功能的对接,分别进行数据接口的设计开发,使数字工厂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相对独立,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数字工厂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内部耦合度。根据企业自己的实际应用环境和目标需求确定解决方案[3]。选择数据库作为数据交换的媒介,而数字工厂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数据交互接口的具体功能则是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同时维护着一个数据表。

数字工厂管理信息系统中接口模块的设计原理如图2所示。

位于最上层-计划层的数字工厂信息管理系统开放一个数据表可供控制系统的组态软件访问,这张表称为接口表。管理信息系统向组态软件传递指令时,可以将要传递给的数据生成指令字符串存入缓存表中,并把缓存表中最早存入的指令字符串放入接口表中,状态设为“new”;控制系统的组态软件每0.5 s读取一次接口表,当表中的指令状态为“new”时,读取这条数据,并将状态置为“old”;生产计划调度系统的接口模块也设置每0.5 s访问一次接口表,当发现状态为“old”时,就从缓存表中按顺序取出一条新的字符串数据放入到接口表中,到此完成了一次管理信息系统向组态软件传递数据。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信息反馈与此过程相似,从而实现数据的双向流通。

在系统中设计缓冲表的原因在于机械动作需要时间,控制系统控制生产设备执行动作相对于计算机的运算比较缓慢,在生产设备没有完成某指令时,管理信息系统可能又生成一新指令信息等待执行,这时就要在接口表前面加上一个接口缓冲表,用来存放暂时无法放入接口表的指令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的指令字符串依时间先后存入接口缓冲表中,此时这些指令的状态都是“未进入接口表”。生产计划调度系统的接口模块可以对接口表进行监视,如果发现接口表的数据已经被读取则立刻从接口缓冲表中取出时间最靠前的“未进入接口表”的指令放入接口表中,同时将位于接口缓冲表中的这条指令的状态改为“已进入接口表”,等待控制系统的组态软件读取。同时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模块还要监视控制系统的组态软件传入数据,一旦发现新数据(即此数据的状态为“new”时)就立刻读取并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还在将位于接口表中的数据状态改为“old”表示已读。

3 数据交换编码

管理信息系统向控制系统传递的数据以指令形式放入接口,在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间已经建立完整的信息格式协议。所有的指令都是长度不超过60个字符的字符串,以便于接口整条的读取和写入。指令主要有为库位指令,加工指令等。

3.1 库位指令

数字工厂立体仓库的货架是并列的货架,在立体仓库货架中间有一台堆垛机,堆垛机可以在货架中间任意移动,取放放置物料的周转箱。关于库位指令只有三种,单点入库、单点出库、单点移库。批量操作时系统会将自动将批量动转化为许多单点操作。

例如,控制系统从接口中获得的单点移库指令为:

YK001B1213A0102

其中YK001指的移库单号码,当移动动作完成后控制系统将通过接口把这个号码反馈给管理信息系统;

B1213:堆垛机取周转箱的位置代码,其中B表示是第2排,12表示第12层,13表示第13列;

A0102:堆垛机放周转箱的位置代码,其中A表示是第1排,01表示第1层,02表示第2列;

组态软件会将指令解析成MOVE B1213 A0102并将这个字符串发送到堆垛机上。堆垛机就会从将B1213处的周转箱移动到A0102库位。

3.2 加工指令

管理信息系统中生成了生产计划后,针对每一个零件都会产生一条加工指令放入缓冲表,并由接口模块适时地从缓冲表中取出加工指令填入接口表中。加工指令格式如下:

9FEA0101LA0102A0103LA0104A1B2 C3D4A5D6A7E8F9A1B2C3D4A5D6

指令包含了一个零件的毛坏所在库位,制成成品存放的库位,以及每一道工序所在工位和对应的程序等信息。指令的具体意义可以参考表1。

根据表1可知,控制系统获取这条指令后从A0101L处取出物料,并为其分配零件号9FE(用于跟踪物料的加工进度),物料经过生产线到第一个加工工位,进行第一道工序的加工,使用机器编号为A,加工所用程序为1;之后,物料经过生产线到第二个加工工位,进行第二道工序的加工,使用机器编号为B,加工所用程序为2;……;指令字符串的所工序完成后成品将送回A0103L这个库位中去。

4 结论

通过文章所介绍的数据交换方法,只需在数字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分别开发数据接口模块,进行数据传递格式的设计,就能保障企业顶层与底层信息的流通性。从数字工厂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生产计划可以通过接口直接传递给控制系统,从而驱动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在数据交换的编码格式上还可以进一步的抽象,使编码可以包含更多信息,例如装配,涂装等操作的信息。文中提出数据交换方法,允许数字工厂的管理信息与控制系统进行独立的开发,降低了数字工厂软件部署实施的难度和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胡鑫.MES与ERP系统集成接口的研究与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06.

生态数字化管理范文9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生产

一、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农民百姓供应了许多免费学习知识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工作能力水平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技术水平,鼓动农村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并且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通过了解物联网上的信息技术之后,农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市场状况,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生产,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适应社会的供给需求,以此来扩大农民的收益。再者说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更便捷,也为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农村的自然发展情况提供了硬件设施,这种社体有利于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种硬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机械的使用过程,而且物联网技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指导,将科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农村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建设更加平衡。农村建设可以依靠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胜利,这种胜利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和多种途径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资源利用和资源监测方面上,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的区域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监管,在地面接收位置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达到农业的区域性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我国运用传感技术结合全球定位体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准确的定位,对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系统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农业发展也与之前有些不同。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比重加大不仅仅要了解农田的状态情况,还要将农田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卫星定位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么做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农田的状态,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能够形成空间分布效果图形,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使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湿地数据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搁置在水源进出口处,进行数据的监管,通过对传感器对湿地附近的环境采样收集,将传感信号通过远程设置发送到监管中心,而通过远程设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了解和检测,并能够及时检测出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和水污染情况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安全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监测农业的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科技生态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网络体制,为农民提供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生态建设。例如:法国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革新,对生态系统采取信息归纳、传播、管理、公布四个方面。美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种植的需求方向,为此来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晶遥感技术和定位系统相结合与地面监测系统取得联系,这种方式被利用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管系统之中,前期主要运用传感技术进行人工信息的监测。人工监测和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在我国多个省市,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农业是数字化农业的基础。数字化农业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具体的装备设施,信息收纳和农艺系统为基础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数字化农业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农业的数字化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信息收集者、农民的长期努力和奋斗。假如缺少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还仅仅依靠初级的生产工具的话,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谈不上技术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现代农业的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主要表现在在数字化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导,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化,就需要符合上面所描述的所有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上述条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作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数字化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完整的、留有缺陷的的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部分,将现代化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现代化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它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在技术等诸多方面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准。所以现代化的农业不能没有数字化农业。

三、结语

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在农业的使用率,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物质基础,数字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结果提供物质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渊,杨泽林,赵永军.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