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集锦9篇

时间:2024-03-22 11:22:52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1

2016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1207亿元的销售额、17.5万笔/秒的交易峰值、12万笔/秒的支付峰值,是未来5年消费场景的实战性预演,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力量的支持。数据驱动经济增长。从计量的角度看,PB是大数据的临界点。根据IDC《数字宇宙报告》,到2020年人类拥有的数据量以ZB(1ZB=1,048,576PB)计量。预计,随着IoT的应用普及和在线化,人类将迎来“数据核爆”。数据将如同农业时代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一样,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技术驱动发展范式持续创新。传统工业时代形成了包括科技研发模式、标准化流水线、批零体系、物质资源消耗等在内的发展范式,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消费者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产业模式的变革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展开。在线常态化。

截至2016年,全球网民达32亿,智能手机用户达25亿,在线用户将逐步拓展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到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达7.1亿,渗透率已经超过50%,日均上网达3.8小时。网络购物、支付宝、滴滴打车等已经成为路边小贩卖菜,偏远农村地区大妈购物,上班族出行的新常态,在线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存在。

1.0vs2.0

数字经济1.0的核心是IT化,互联网刚刚开始发育。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在传统的行业和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属于IT技术的安装期。通过推广应用IT技术,大大提升了原有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成长起了以IT设备制造和相应软件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互联网开始兴起并得到初步应用,但是没有能在全社会形成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个阶段持续到21世纪10年代。近年来,基于数字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始兴起,我们称之为2.0时代。数字经济2.0的核心是DT化,即万物在线互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成为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经济2.0架构在“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之上,生长出互联网平台这一全新的经济组织,并带来了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就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对比1995年和2016年两个时代的主要互联网科技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技术水平、业务方向、组织架构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三大特征

架构在新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之上的数字经济2.0,具有平台化、数据化、普惠化三大特征。

平台化——平台是数字经济2.0的基础。依托“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环境。信息流不再被工业经济供应链体系中巨头所阻隔,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距离大大缩短,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支撑了大规模协作的形成。信息的透明使得企业信用不需要和规模挂钩,各种类型、各种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接入平台获得了直接服务消费者的机会。在物种上,成熟的数字经济2.0平台上的物种极为丰富。以阿里巴巴为例,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基础、标准的服务,大量个性化的商业服务,则由生态系统内各种各样的服务商所提供。目前,服务市场已聚集数万家服务商及服务者,为千万淘宝及天猫卖家提供服务,年交易规模数十亿,提供了包括店铺装修、图片拍摄、流量推广、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外包等相关服务与工具几十万个。借助数字经济2.0平台能够实现超大规模的协作。在大淘宝的零售平台上,大淘宝平台+4亿消费者+约1000万在线商家,共同构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超大规模的用户数,是工业时代的公司无法比拟的。

数据化——新兴的数字经济2.0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数据化。工业时代的公司,以IT技术为核心实现数字化,数据的流动以及在线化范围有限,数据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的生态圈之中。数字经济2.0时代,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推动着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全新的生态网络与价值网络。正如埃森哲首席科学家齐韶先生所言:“云计算模糊了企业内部IT与外部IT的界线……公司间传统的数据与程序相隔离的状态将有望被打破,随之将出现新的商业生态和价值网络……未来五年,公司间的业务流程可能会高速增长,这反过来将有助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公司IT系统一旦穿过防火墙,就非常容易与其它公司的IT系统实现信息交流与交换,从而越过公司界线执行业务流程。”

普惠化——在数字经济2.0环境中,“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特点,实现了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在科技领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按需服务业务形态使得个人及各类企业可以用很低成本就轻松获得所需要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而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软硬件产品和网络设备,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根据阿里研究院测算,云计算的使用可以使企业使用IT的成本降低70%,创新效率提升3倍。在金融领域,以互联网信用为基础的新型信用评分模型,对于普惠金融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数据统计概率计算,可以使得不同风险的个体得到精准的风险评估,从而能够匹配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服务,让更多的个体享受到适合其各自风险特质的金融信贷服务。据网商银行业务团队的计算,假设不良总金额保持不变,如有新型信用评分模型的支撑,那么可授信的客户数量将大幅提升。可授信的企业类客户数量将增长360%,为原有数量的4.6倍;可授信的个人类客户数量将增长1600%,为原有数量的17倍。

在全球贸易领域,数字经济2.0为全球带来了普惠贸易的全新局面。普惠贸易意味着各类贸易主体都能参与全球贸易并从中获利,贸易秩序也将更加公平公正。普惠贸易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国际贸易;贸易流程更加方便透明;国际贸易信息对称;全球消费者能方便购买来自全球任意地点的商品;贸易中的参与主体,如消费者、小企业,都能从中获益。跨境电商快速发展、eWTP理念得到积极认可,正是普惠贸易快速发展的例证。

未来的样子

过去20年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这轮技术自身的积累与进步。而未来十年,这轮技术则向零售、制造、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深入渗透。与此同时,各种新技术将层出不穷,量子计算、区块链与生物科技等将在未来获得突破性进展。伴随技术进步,经济组织也将进一步演化,数字经济2.0时代的平台经济体将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

想象一:自由连接体

在网络的连接下,数字经济将为社会创造上亿的就业机会,成为促进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亿万个体将成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自由连接体,未来社会就业将出现六个趋势:

“平台+个人”的“平台式就业”将成为基本的就业景观。

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式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

U盘式就业、分时就业、斜杠职业等“灵活就业”将极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基于网络、跨越地理距离的“分布式就业”将越来越普遍。

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商业和经济模式快速创新、快速演化、快速迭代,大量高度细分、快速演化的新职业将大量涌现。

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将获得更加公平、更加可贵的就业机会。

预计未来十年到二十年:

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将创造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人类将更多地倾向于成为芭蕾舞演员、专职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服装设计师、瑜伽大师、小说作者等等,成为给机器人安排任务的“主人”,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关系。

未来二十年,八小时工作制将被打破,50%劳动力将通过网络实现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灵活就业成为未来人们的重要就业形态。

未来二十年,在制造业领域60%、服务业领域30%的重复、枯燥、繁重劳动,以及大量的家庭服务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力大军,形成人类特定时期的技术性失业。

想象二:人人经济

在网络的连接下,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力、有机会成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活跃主体。每一个个体的创新、创业、创意、创造能力将得到极大释放,人人设计、人人制造、人人销售、人人消费、人人贸易、人人银行、人人物流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逐步涌现,催生人类经济活动的新范式,形成人人经济的新景象。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越制造业规模,贡献全球25%的经济总量。

众创众设将成为企业与用户改进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的重要创新方式,用户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参与研发设计,成为企业聚集智慧,提升研发设计能力的新渠道。

4D打印将成为满足个人化、快捷需求的重要制造模式。

自然人经营权、消费权、资源获得权,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人类的重要权力。人人都有利用互联网开设网店、开网约车、售卖自家农产品、交换个人闲置物品等的权力;人人都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权力;人人都享有通过自己的信用、无需担保平等地获得贷款等金融普惠服务的权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每一个个体在获得金融普惠服务、快捷高效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有权利和义务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物流快递等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和报酬。

想象三:平台经济体

技术的创新将伴随经济组织的变革,“共享平台+企业/个人”的经济组织方式在未来20年将获得突破性进展。当小企业或个体接入到“平台经济体”,他们将变得强大起来,能像大企业一样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创作并在全球分享、交易。个体只要有一块屋顶就能做太阳能的生意;有一辆车就可以做网约车;通过手机甚至联网的眼镜就能买卖全球。

想象四:万物在线与数据核爆

移动互联网如同一个强大吸引力的黑洞,将世界万物连接在一起。到2016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将突破3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6。人的在线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物的在线化也正在迅猛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构建了互联互通的网络,人与机器自由穿梭在边界日益模糊的虚拟与现实之间,共同编织着生动的实时在线世界。数据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真正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在线数据、迭代算法、实时计算匹配供需,进行市场资源配置。

预计未来十年:

超过万亿传感器将接入移动互联网,超过10%的衣服、鞋、眼镜等都能接入移动互联网,首款植入人体式手机也将上市。

无人驾驶汽车将占美国汽车保有量的10%,人们将乐于使用汽车共享计划而非使用私家车,全球范围内使用汽车共享服务的行驶里程将超过私家车。

超过10%的人拥有人工智能私人助理,帮助我们买菜、饮食搭配、健康建议、安排行程、补充知识等。

自然人机交互成为主流,人类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身体动作甚至思考意识与机器进行交流。

全球的数据量将超过230ZB,以数据计算为基础的零人工干预的经济模式也将迅猛增加,将超过经济总量的10%。

计算量将代替耗电量成为衡量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想象五:再造经济学理论

数字经济是以交易和账户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交易效率远远超过生产效率,不同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体系。从生产到消费,从柜台到平台,从IT到DT,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学带来三大冲击:一是诸如市场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边际成本理论、博弈论、就业理论、产权理论、竞争理论等一些具体领域;二是资源稀缺性、理性人等基本假设;三是方法论。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学研究者将更深入地参与到数字经济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研究数字经济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构建起数字经济的理论体系或框架。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1

Digital Library and E-commerce

Mao Xiaodo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 specific feasibility study into the use of models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industries to draw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Digital library;E-commerce;Management mode

科技和沟通迅猛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它不仅对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目在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智力活动.在这一大环境气氛下,图书馆的发展也出现了质的飞跃.电子化信息的检索与提供,已成为越来越普通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已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图书馆转变。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互联空间或信息空间,而不是传统图书馆定义的一个物理场所。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化图书馆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利用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已经发展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使得数字化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又能兼顾经济效益。

一、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的定义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

(二)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用见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二、数字图书馆开展电子商务的意义与可行性

(一)开展电子商务的目的和意义。开展电子商务,把信息和服务转换为商品并从中获得利润,是数字图书馆最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当数字资源以及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成为“商品”销售给用户,那么这些“商品”就直接面对着用户的评价和监督,这能够间接的促进数字图书馆资源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走电子商务化道路是数字图书馆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经济保证。

(二)数字图书馆开展电子商务的可行性1.良好的外部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的背后保障环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市场经济化的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建成了比较规范的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层次的文化音像、图书等批发、零售市场以及统一的邮政、快递系统和物流节点配送体系。这些条件为数字图书馆推行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规范网络经济下的电子贸易行为有重大的意义。2.庞大的信息市场要求。用户信息需求是推动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竞争为信息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现在的企业的发展要求图书数据库能为其有针对性的信息咨询服务,然而现在的图书信息机制尚有很大的欠缺。用户的信息需求与现实状况的反差为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3.网上购物发展为一种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网上购物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显示,中国经常上网购物人数比重已经有26%,而其中在网上购买图书类产品的比例最大,达到了49%。这就为数字图书馆以网络为载体寻求发展和服务提供了发展契机。4.数字图书馆自身具有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的优势。数字图书馆拥有高质量的丰富信息资源,它以用户为中心,将信息资源尽享分类,编辑以及加工整理,形成内容丰富具有较高价值的有序知识库。然后通过电子商务模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将知识内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查询选择、咨询、论证。参谋等一系列高效集成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因此,数字图书馆要想将其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要,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就有必要引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模式。

三、数字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及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一)在线数字资源销售。在线数字资源销售指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向出版商、书店及发行机构出售本馆印刷成型或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权或发行权。用户的付费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资源数量收费,二是按使用服务的时间收费。

(二)中介服务。由数字图书馆向某些用户购买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出售给其他用户。这种形式多见于文学类的图书资源,常见的是由某些用户使用连载的方式小说,其他用户付费在线阅读。一般数字图书馆会与作者进行签约,从而获得作品的版权,并按照协议向签约作者支付费用。作者按照协议以规定的进度进行更新,并及时数字图书馆以自己的平台为基础,为作者支付费用,向读者收取费用,数字图书馆从中获取利益。

(三)行业性的服务。这种服务以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数据为基础,经过精心提炼和筛选,针对某些行业进行了重新整合,以适应行业工作人士的专业需要。该系统是一种面向用户本地化使用的特殊服务系统,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限制。如万方开设了Claw服务系统(中国法律法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企业服务门户、医药服务系统、电力服务系统、冶金服务系统等行业性的服务系统。

(四)广告服务。数字图书馆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它们通常拥有大量的固定读者群体。因此,这些网站都具有相当大的广告投放价值。广告收入也是数字图书馆比较固定的收入来源。对于网上数字图书馆来说,用户的浏览量决定了广告收入。因此除了收费资源外,大部分的数字图书馆都提供了免费资源和服务。免费资源及服务可以扩大用户群体,吸引广告客户,而且还可以为收费资源及服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3

杰出的科技人才和杰出的管理人才将共同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在发展数字经济中既要重视数字科学和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数字管理和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发言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发言一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据的广泛积累和深度应用,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经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而且将成为越来越主流的经济形态。

站在人类工业革命历程来看,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两个特征非常突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带来的数字化革命;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代表的绿色革命。推动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以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创新发展的方向。发展数字经济最关键的动力是创新,创新也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包括4层含义: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引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区块链、碳汇经济、金融科技等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多约束条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决策模式;站在第四次产业革命高度的新思维模式、新发展理念。在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具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思维模式和新发展理念。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关键是人,如何更好地培养满足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社会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能够推动数字科学与数字技术突破、进步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样也需要推动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并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杰出企业家和管理者。在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杰出的科技人才和杰出的管理人才将共同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在发展数字经济中既要重视数字科学和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数字管理和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大学应更加具有前瞻性,培养更多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发言二

数字正在成为激活发展新动能、推动转型升级的新要素。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是牵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是腾飞的双翼。

产业数字化不仅是时展与动能转换的需要,还缘于人口结构与就业观念的变化促使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双碳”战略也将推动高耗能行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精确调控。得益于制度优势、文化传统与市场空间,我国已诞生出一批数字化代表性企业。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国家“十四五”期间发展数字经济的重中之重。

面对千差万别的行业和需求,如何针对行业特点提供定制化、可运营的解决方案,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新华三立足“数字大脑”,推出“平台+创新+运营”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在杭州、苏州、上海、武汉等地,打造了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水利、智慧矿山等一系列行业实践,探索出了传统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同时,新华三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化与政产学研各界伙伴的合作,通过技术培训、产教融合等方式,不遗余力地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培养兼具前瞻视野和创新理念的高端数字化人才超过3万人次。未来,新华三将继续携手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前行,为数字经济发展筑云、融数、赋智。

得益于始终将创新作为立身之本,新华三以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探索芯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数字技术的迭代和革新,为建设数字中国和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全方位的助力。连续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浙江省前列、连续8年荣列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首。

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发言三

能有这次上台演讲的机会,非常高兴。相信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曾经历过从学生到社会新鲜人这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都曾有过彷徨、无措甚至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又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这些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这同时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期。我承认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但幸好我能很快的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招商证券,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参加了面试,结果很竟然幸运的就被通知来实习了。

很感谢刘主管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进入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工作。自从上了大学,我就给自己定了毕业从商这样的目标,可是,从商到底是做什么好呢?是招商点燃了我心中的那簇火苗,我想我会在这片招商的土地,用心浇灌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我还记得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确立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然后一个一个的去实现它。我觉得他说得很正确,可是,我无法预知未来的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的会做到什么位置,我只能给自己一个近期的目标,顺利的成为一名招商人,然后扎实自己的知识,有一批自己的顾客。然后能顺利的进入公司的管理层,把自己成功的经验教给未来更多的招商人。 每个人只有明晰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才会在未来的征途中,越走越远。

当然我们在树立好目标以后,一方面要学会坚持,要永不放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坚持不努力,一切只能是空谈,另一方面要学会接受失败,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成功,在成功的路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都是在为最后那百分之一的成功做铺垫。像林肯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的大半生都是伴着失败度过的,然而,他从未气馁,从不放弃,最后他成功了。他成为美国最受人们尊敬的总统之一。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自己心中有了目标之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平时学习工作的积累,古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选择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别人优秀的理念、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成功离不开积累!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有说过“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善成德”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正如邓拓说的,真正所谓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麽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有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量变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会发生质变,我们的积累知识也一样,有了那些不断积累的经验之后,我们的人生才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有了所谓的“转折”。人生的转折点是自己经过一点点的经历与磨练慢慢寻找的,这事可与而不可求的东西。踏踏实实的做人,一步步的制定目标并为之奋斗,人生的转折点就在某处等着我们。不要总想着要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太不现实了。从基层干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跟我一起坐在这里培训的同事们,不管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还是三流大学毕业的,不管你以前如何的优秀,得到过多少人的尊敬与拥戴;也不管你以前的工资有多高,家里多有钱。在这里我们都是平等的客体,我们都是招商的新成员,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们得好好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招商人!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4

[关键词]现代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66-01

现代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是指系统的运用了计算机,互联网通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把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通过量化、数字化的方法,最终实现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高效、科学油田管理。通过油田数字化模式人们可以对油田生产各方面信息实现实时动态的监测,并根据即时问题进行快速、科学决策和处理。

一、现代油田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背景

1、现代油田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反观我国油田现场,虽然在一些大型的油田企业数字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还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在一些中小油田,油田的现场管理还是需要企业职工到现场去查看、巡视、记录。扛着油田设备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另外许多井场还需要与油田偷窃分子“捉迷藏”。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只能靠人工去巡视和排查。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一方面使油田工人面临着超负荷的工作,另一面也不能够完成保证油田工作质量,这无形中降低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2、油田井场分布广泛,管理幅度过大

由于受我国油田生产的地形条件限制,绝大部分油田井场分布广泛,这就导致了油田管理幅度过大,很多企业横跨几个省区,甚至分布在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随着我国油田建设的迅速加快,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这么大的区域的管理,成本大,管理难度高已成为我国油田提升经济效益的一大瓶颈。

3、传统的生产方式落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受我国油田生产天然条件的制约,许多油田井场处于我国生态环境薄弱的地区或者生态保护区。这些地方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受人为的影响和破坏。又因为我国在传统的油田管理方式上主要靠人员驻守,员工巡视等方式进行油田的生产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投入高,消耗大,低效率,占地多,循环难是这种管理方式的现状。对油田周围的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油田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二、在现代油田实施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是油田实现现代化管理,实现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油田传统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工作迫在眉睫。近些年来,随着油田生产的快速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国大部分油田逐步具备了对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改革所需的各项条件。在油田“大发展,大规模”已是油田发展主流趋势的情况下,实现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已是油田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2、是实现有效控制油田生产成本的内在要求

油田经济效益的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油田生产成本高居不下造成的。受传统油田管理模式的制约,油田井场的巡视、记录、安全等等都需要专人去做,这就导致了用工数量削减困难,由人工巡视、记录、安全等衍生的交通、住宿、吃穿等生活成本也不可小觑。据有关部门统计,有些油田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到生产总成本的40%以上,个别油田井场甚至能够达到50%。油田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可大大减少用工数量,对减低油田生产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实践现代油田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快油田网络化建设,建立现代油田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油田实现数字化的实践,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油田信息基础之上。这其中,就要加快油田网络化建设,建立现代油田信息管理系统。加大投入力度,对信息化所需的计算机,线路,视频设备,以及数据转换技术等实现油田各个井场的全覆盖,为油田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2、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由人工向数字的转变

我国油田企业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人员市场经济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思路转变困难。在油田工作中,要建立现代化的油田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必须要转变我国油田管理人员的思路,使其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市场的角度深刻领会油田管理现代数字化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油田管理人员的认识。在过去油田工作中,许多数据需要油田工作人员手动完成,既耗时又费力。实现油田数字化管理以后,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自动生成油田数据报表,这不仅大大减小了油田职工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数据的精准度,保证了数据的及时和有效。

3、加大对油田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

随着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逐步建立,油田基层人员数量将大大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对油田高层数字化管理人才的要求却大为增加。油田企业要加大对油田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油田数字化管理人才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适应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需要。

4、做好油田数字化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

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可靠的油田信息收集能力。要保证油田信息收集的可靠,首先必须确保油田数字化管理设备的有效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数字化管理设备会逐步老化和损坏,导致油田数字化设备收集信息不够准确,这将直接影响油田数字化管理收集信息的效果,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基于此,对这些油田数字化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油田数字化管理中出现的设备故障开展及时的维修,有利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油田数字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结论

数字化管理模式是生产型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对现代油田生产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油田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转变油田生产方式,有利于减低油田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油田的综合经济效益。加快油田网络化建设,建立现代油田信息管理系统;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由人工向数字的转变;加大对油田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做好油田数字化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使油田数字化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实效。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5

数字银行的最初形态是直销银行。直销银行不依赖于传统零售银行的物理网点和柜台渠道,主要通过自助渠道和电子渠道为客户远程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直销银行一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较强的独立性,超越了电子银行的渠道范畴,成为单独的业务运营主体,实现了零售银行从网点分销到线上直销的渠道变革。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直销银行比传统零售银行的产品更简单,服务更便捷,价格更优惠,因此有更好的客户服务体验。

直销银行的发展方向是数字银行,数字银行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再造银行业的运营体系,从根本上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型。目前,数字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其经营环境、金融功能、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还没有成熟或定型,和理想的数字银行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根据金融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研究数字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数字银行的经营环境

数字银行是在新经济和新金融环境下运营的新型银行。新经济条件下,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个人数据成为生产资料,数据资产在资产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新经济催生新金融为之服务,综合交易账户和法定数字货币是新金融最终形成的主要标志。

个人数据驱动的“新经济”正式确立

“新经济”理论在美国诞生20多年来,一直伴随着质疑和批判。在当今的在线社会,由于使用成本大幅降低,便利性大幅提高,互联网在全球大规模使用并普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上,留下了大数据沉淀,自然沉淀的数据成为生产资料。以公共服务的形式在云端对大数据进行计算,数据变得有价值、可利用。有了互联网这项基础设施,数据这项生产资料,计算这项公共服务,“新经济”才名副其实地得以确立。

“新经济”在数理环境下运行,依托于网络平台及其账户体系,边际交易成本趋近于零,交易效率有超过生产效率的趋势。相应地,经济活动的中心逐渐从生产转向交易,经济主体也从生产主体(企业)转向交易主体(个人或家庭)。“新经济”是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济形态,在微观上则表现为数据驱动的企业业务流程。比如,阿里、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便是以平台上沉淀下来的个人数据为核心,开展相应的电商、社交网络、搜索以及衍生场景金融服务。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个人数据――一种新资产的崛起》报告,将个人数据作为“最新的经济资源”,列为“新的资产类别”。专利、文艺品等人类高智力成果都已实现资产化,在新经济时代,个人大数据等低智力成果也会实现资产化。包括个人数据在内的数据资产规模呈指数级膨胀,在资产结构中逐步超越了权益性资产和实体性资产,资源稀缺性在新经济中将不再是中心议题。

账户与货币革命推动形成新金融

新经济必然有新金融为之服务,金融根植于货币,新的账户和货币形态是新金融的标志。新经济时代,网络账户是用户连接互联网的通行证,是包含用户信息价值和货币价值等个人数据的综合载体。网络账户集成了用户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不仅能够集成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还能提供内生于网络交易的一站式集成金融服务,成为用户货币活动的大本营。中国的网络账户服务于网络交易,并衍生出支付结算和理财等金融功能。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交易的支付结算主要由信用卡承担,并未衍生出大规模的银行账户之外的网络支付账户。目前,我国的银行账户依托于银行柜台开立,没有网络交易的基因或场景。银行账户与网络支付账户一样,都有向综合交易账户发展的趋势。

账户与货币具有天然的联系,账户革命必然伴随着货币革命。货币形态由纸币演化到电子货币之后,不同层次的货币实现了快速、低成本相互转化,现金、活期存款等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幅减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姆斯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各种类型的资产都将有可能用来结账,成为货币。货币与金融资产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金融产品(或投资品)逐渐具有类似传统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即金融产品货币化。比如,在中国引发互联网金融热潮的余额宝等“宝宝类”货币市场基金,实际上就是基金货币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互联网支付和数字加密货币的发展,分布式记账技术解决了交易中的信任问题,实现了价值的点对点传输,进一步弱化了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强化了其价值尺度职能。数字货币是新经济中的账户货币,未来的数字货币就是一种价值符号、一个精密的记账系统。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将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到数字货币后,提供货币流通与应用生态体系构建服务。

数字银行的金融功能

现代金融功能理论认为,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功能,即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提供价格信息,以及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创造激励机制。数字银行不仅发挥信用中介功能,还将以市场信用和信息中介功能为主,朝综合化方向发展。

从信用中介到信息中介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商业银行凭借长期积累的信用优势、信息优势和资产转换能力,承担着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风险管理和货币创造等金融中介功能。其中,信用中介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职能。这是因为银行经营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及其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大幅提升了交易的可能性。但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新经济确立后,数字技术削弱了银行信用中介职能赖以生存的基础,拥有丰富账户数据的网络平台已经在一些领域替代了这一职能。银行的存款资金被大量分流,支付中介和融资中介职能受到冲击和挑战,而这些冲击的实质是信息和数据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逐步弱化,而信息中介职能逐步强化。商业银行要巩固和发展中介功能,需要从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升级。最终的理想状态是,数字银行提供交易撮合和风险管理等信息服务,不再需要资本来充当风险缓冲,从而,基于信用中介的利差收入下降,基于信息中介的服务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在数字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由信用中介转型为信息中介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主要依靠电子渠道和自助渠道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的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是数字银行的初期形态,银行的资金端实现了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更加安全便捷地满足了长尾客户长期被压抑的投资需求。第二阶段,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基于数据获取资产的数字银行产生了,银行的资产端实现了移动化、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嵌入式场景金融服务,融资的成本降低了,流程简化了,风险透明了,如中国的微众银行、美国的Simple定位为平台中介,连接借贷双方,提供风险管理和贷款管理服务,就是信息中介的雏形。第三阶段,当远程开户得以实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法定数字货币在全社会普遍推广,社会征信体系发展完善,数字银行也会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这时,银行将突破信用中介模式下风险偏好、资本约束和运营模式等约束,主要作为信息中介连接资金端和资产端,双方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直接借贷和收益权转让两种模式。数字银行将通过融合了各类金融账户和生活场景账户的统一综合账户,为客户提供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和价格信息。

从银行信用到市场信用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市场信用相继出现,至今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银行信用通过存贷款机制延伸出货币创造功能,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几乎成为唯一的信用机制。新金融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突破了银行信用,展现了市场信用的巨大魅力。这是因为,互联网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拓展了交易可能性边界,改变了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本身就可以定义为“金融市场”,并趋向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中介或市场情形。所以,新金融是资本市场对银行信用“脱媒”以来的第二次“脱媒”,第一次脱媒主要在传统银行的资源配置即融资功能方面,第二次脱媒则在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和价格信息提供职能方面。数字银行作为新金融的一种组织形式,同时承担了中介和市场职能。一方面,突破了传统银行信用对财务报表的依赖,侧重于观测和计算在线交易行为数据,更加依赖于数据驱动的“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数字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等传统影子银行模式开展货币转移型信用活动,通过交易资产、同业资产、投资资产等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影子”模式开展货币创造型信用活动,这些在本质上都是市场信用。数字银行的市场信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客户提供个人数据资产(含数字货币)和债权类资产交易,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价格信息。一是个人数据资产交易。如前所述,新经济的资产结构中,数据资产将超越权益性资产。当前,个人数据产权不清,谁采集谁拥有,数据管理分散、混乱,数据开放、流通困难。个人数据资产与货币资产都是个人财产,当法律明确个人数据的所有权归属于个人后,底忠行便能解决交易规则和定价等问题,通过建立个人大数据资产管理与运营系统,提供数据确权、汇聚、管理、交易与增值服务。二是债权类资产交易。在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公司和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等将发挥直接融资工具的作用,直接向企业和居民销售。数字银行的发展方向则是进行债券的发行销售、信息披露、市场询价和债券交易等。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以外的场外债权资本市场,大量信用评级在2A以下的企业有融资需求,数字银行将承担这类非标准债权资产及其证券化工具(含理财业务)的发行、交易和流转,成为多层级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三是提供价格信息。这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功能,展现了信息中介和市场信用的交易中介职能。数字银行提供资金价格和资产价格,并为交易双方提供最优的基于完全竞争的竞价机制。这种价格形成机制解决了传统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成本约束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传统金融的“价格信息提供”功能。

结语

数字银行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新经济而兴起,是直销银行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实现了零售银行从网点分销到线上直销的渠道变革,而且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再造银行业的运营体系。新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从企业这个生产主体转向个人或家庭这个交易主体,个人数据实现资产化,数据资产超越权益性资产,在资产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数据成为生产资料。当前,承载个人大数据的网络综合交易账户逐渐孕育成熟,当法定数字货币在全社会普遍发行、推广的时候,新金融格局便最终成型。

数字银行是在新经济、新金融环境下运营的新型银行形态,将从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型,从银行信用向市场信用发展。一方面,数字银行将承担信息中介功能,主要提供交易撮合和风险管理等信息服务,基于信息中介的服务收入将贡献大部分利润。向信息中介转型将经历三个阶段,包括资金端线上化的直销银行阶段、资产端线上化的数字银行初期以及完全成为信用中介的数字银行成熟期。另一方面,数字银行将发挥市场信用功能,依赖于互联网上沉淀的个人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并通过资产证券化、同业和投资资产等模式开展市场信用活动,为客户提供个人数据资产和债权类资产交易,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价格信息。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6

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作用,其功能定位显得举足轻重。正如欧洲的跨越式发展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如何传承中华民族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进而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和世界不同文明的交融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最丰富文献信息资源的保有者,将在其中承担起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又取决于其功能的定位。如何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进行正确定位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目前的功能定位现状。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对自身功能的认识尚处于相对较初级的阶段,表现在重藏轻用,服务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等客上门方式,大量人力物力花在信息的载体上,缺乏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功能的转化。其次,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因为图书馆尚未摆脱行政机关附属物的地位,一切人、财、物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制约,事业经费增长缓慢,再加上自身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对读者的需求和信息反馈不敏感,束缚和制约着公共图书馆社会功能拓展的规模和范围,最终导致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互脱节。面对现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要想彻底改变本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对其社会服务功能进行大胆的开拓和创新。我们知道,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做好迎接世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挑战的准备,这就要求每个社会公民都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和合作,分享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成果。公共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更要搭建和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本区域内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负起责任,行动起来,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以期最大限度实现其本身可以提供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功能进行定位,本文将以我所在的内蒙古图书馆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二、发展实践

内蒙图书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其发展状况和水平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大大滞后于全国大多数省级图书馆。近年来,我馆重视新馆各项功能的完善,发挥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我馆独创了服务全区读者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模式和“彩云服务平台”模式,这些新的模式都大大拓展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功能和范围,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创新,并将由此带动公共图书馆革命式的变革和发展,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模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且首先在我区开始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特别是数字蒙古包工程的实施,受到当地农牧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我们的数字资源,借助于数字蒙古包这个平台,积极主动地去为边远地区的读者服务,切实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我馆实施的数字蒙古包工程和彩云服务平台是如何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的,下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我馆根据自治区地域宽广、人口分布不均和蒙古族游牧民的生活、生产习俗等特殊的地理人文条件,在现有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架构和服务模式基础上拓展的一项特色基层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具体的实施采用三级管理模式:首先,在互联网可以达到的乡镇(苏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已搭建的硬件平台,设立大型的“一级数字加油站”;然后,在离文化共享工程各级站点较远的定居点(嘎查)建立“二级数字加油站”;最后,在分散的游牧点由移动数字加油员设置移动便携式加油站。该模式利用无线WIFI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为无网络覆盖的农牧民群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数字文化服务,努力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该工程自2012年8月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在内蒙古7个盟市、17个旗县建设了一级数字加油站23个、二级数字加油站2个、三级移动数字加油站104个,累计提供1500余小时精选视频资源、5万余册电子图书、3000余部有声电子资源,其中包括蒙文视频600小时,蒙文电子图书百余部。已累计服务农牧民60余万人。目前,我馆正在不断完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相关工作,尤其在蒙文数字资源翻译建设等方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边疆地区数字文化服务覆盖辐射能力这一中心点,开展后续的试点工作,今年计划在800个试点推行这项工程。“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实施,让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走进草原蒙古包和农区百姓家。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由过去的“点线服务”功能向“网面服务”功能的转变,解决了基层农牧民无法获取优秀的文化数字资源的难题,丰富了边疆偏远地区无网络覆盖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急需的实用技术信息,深受农牧民群众欢迎。“彩云服务平台”是由我馆首创的又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借助于这个平台,读者借书可以直接对接市场,无论想看哪种新出版的图书,读者只要办理了内蒙古图书馆新的读者证,即可到任意一个协议书店借到新上市的图书;到了还书期限,读者将图书直接还到内蒙古图书馆即可,10秒之内还书完成。读者还书成功后,系统会自动将图书入藏流通。我馆的彩云服务平台建立了读者、书店、图书馆“借、采、藏”一体化的服务管理平台。以往图书馆里的每本书到读者手里,要经过采、分、编、借、阅、藏等环节。现在彩云服务平台大大简化了旧的服务模式,该模式把读者前置,业务流程变为“借、采、藏”。这个变化看似一小步,实际上是彻底颠覆世界图书馆的服务流程。等于图书馆把采购图书的权力交给了读者,使读者真正有一种做图书馆主人的感觉。”而且,这种公共文化产业和事业的结合,既拉动了书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消费,也大大提升和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下一步,图书馆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增加合作对象,并与网上书店合作,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借书服务。2015年1月17日,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领导小组对彩云服务软件平台进行了认证,最终认为,“彩云服务”图书借阅平台为国内首创,是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里的重大创新项目,值得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三、研究结论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7

传统报业的式微是因忽视媒介市场网络化的现实。报业遭遇经营拐点的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固守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无视数字化、网络化对传播经济规律的冲击,低估了在数字背景下资讯的海量和受众主体性的崛起对传统的受传关系的改变程度。在 “碎片化”的受众市场面前,单一报纸的内容生产能力(或影响力)是渺小的,即使是报团,如果在生产的内容结构和内容的生产模式方面未有相应的调整而想固守传播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商”的位置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数字传播环境中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已经彻底的打破了几大传统媒体主宰传者市场的格局,多媒体融合趋势促使传播机构“混业经营”,报纸、电视等传媒的传统商业模式已逐渐被“消解”和“入侵”。就报纸而言,内容的“二次销售”模式已难以为继,因为数字环境中,报纸的内容已被其他数字媒体轻易取代(复制),信息接受渠道的多元化也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

数字报业是网络经济的有机组成。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它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Internet和移动互联网)、数字存储、传输技术基础之上,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

所谓数字报业,是以“数字化”为引擎的在媒介定位、发展方向、组织结构、管理手段、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等诸方面对传统报纸的全方位的战略升级和产业再造;是建立在对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结合、整合、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报业核心能力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建构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产品采集、存储、编辑、制作、、增值服务的业务架构,进行多种媒介形态的内容产品的开发、组合和销售,是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重塑。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报业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信息生产、传播的经济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手段来对传统报纸以铅字生产、以纸质传递的业态的全新改造和提升,数字报业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都是以数字、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的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变革的实质其实就是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手机(彩信和WAP)、PDF电子报和手持阅读器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这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甘尼特报团等成功的数字化改革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因此,从本质上来分析,数字报业完全符合网络经济的所有主要特质,是网络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字报业发展应借鉴成熟的网络经济模式。网络经济从发轫至今,蒸蒸日上,就是因找到了成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千千万,各有各的经营之道。有人总结出网络经济几种到十几种模式,我们认为,“3种模式说”概括得比较精当,即广告赢利、销售赢利、渠道盈利。广告赢利是指网络作为媒体,靠帮助广告主制作或者广告来获得收入,如新浪等门户网站的运营;销售赢利是企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产品或者帮助生产商销售产品来盈利,这以阿里巴巴、淘宝网、慧聪网等代表;渠道盈利是企业搭建通往用户的网络渠道,通过渠道服务来获得收入,如流行的SNS社区、即时通等。当然,从实操层面看,各类网络平台在经营中的模式多表现为以主导兼营的形态。

数字报业的“奶酪”在哪?作为网络经济的有机部分,理论上,数字报业应该遵循网络经济的商业规律。无论是把网站、电子报(网络版)、阅读器作为数字报业的呈现形式,还是将手机视为未来重要的终端,广告盈利无疑是数字报业最可能的选择,其他相关的增值服务赢利突破的方向。

广告赢利模式是互联网从Web1.0时代到今天Web2.0一脉贯穿的主要商业逻辑。网站靠内容聚集注意力而实现二次营销的目的。内容为王是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价值所在。“内容为王”模式下形成了多种商业形态,包括有自己做内容(新华网)、买内容(新浪网)、搜集内容(奇虎网)、用户贡献内容(博客、论坛),或者仅仅提供内容索引(百度、google),等等。这类网站往往是以综合门户或专门性门户为主要业态,靠生产、整合内容的能力聚集人气。

做内容本是报纸的专长,因此,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和有实力的其他报纸很早就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可为何这类网站的广告不尽人意?这里可能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点击率门槛问题,像传统报纸一样,获取广告的基础是一定的发行量和传阅率,数字报业的经营网站时必须达到一定的点击率门槛问题,否则,即使内容丰富也不能转化为广告收入;二是定位问题。除三大中央报团外,我国其他报团(报纸)都是地方性的,他们的新闻门户在内容整合能力上远逊于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和光明网,在内容几乎免费的环境中又如何与全国性的门户网站(如新浪等)如何去竞争?我们认为,关键是做好定位,在地方性、专门性和专业性上做文章。在这点上美国甘尼特报团数字化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他们强调“更加全面, 细致、深入地报道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各子报将在网站上建立本地社区子网站,报道各社区发生的新闻事件”。

作为网络重要的商业模式,销售赢利和渠道盈利其实反映的是网络的服务价值。除了广告外,数字报业要赢利同样可走其他服务增值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简单的将数字报业定位为“数字内容提供者”,而应是“综合信息服务商”。

一般看,在销售赢利模式下的网络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商品,是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我们认为,信息本身也是商品,许多从事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网站就靠将线上资源库(内容、观点、商业资讯和服务类信息)包装为可出售的商品,成功盈利。如新华网靠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占据价值链的上游,华尔街日报网靠财经类的权威观点(资讯)开展付费阅读业务,新浪等门户开展各类SP业务,等等。当前,数字报业在手机报(彩信版)普遍赢利也是数字报业成功转型的范例。此外,通过多种数字平台,数字报业如能依靠报纸多年做分类广告信息的经验和资源,转型做相关的信息服务,甚至是电子商务未尝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我们关注到,江南都市报“网上商城”就开始了这种尝试。

“人气”和互动是Web2.0时代的主题。基于人与人的沟通和社交需求建立起来的“人气”是社区、即时通等网络平台是其渠道赢利模式的根本。从以即时通发家的腾讯QQ到一大批SNS社区,虽多数还在盈利线上挣扎,但不少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渠道赢利模式的核心价值是“人气”资源,凡是聚集到“人气”并策略性的运作好这个“群”的网企就能够成功。有了人气,广告、会费、销售及相应的增值服务都是其赢利点。通过网站、手机等平台,数字报业完全可以依靠多年积累下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建设各类数字社区、论坛,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赢利。

参考文献:

[1]娄珍须 贾 岳:从技术到战略――“数字报业”解析,《新闻战线》.2007年05期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8

关键词:数字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通用管理能力;项目化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各行各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1]。数字经济时代不仅要求慕课、在线课程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手段要大力创新,而且对包括培养目标、人才标准、课程体系等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高职管理类人才需求

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平台经济、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创新,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以及项目化、协同管控等管理功能提升[2]。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也要与之相适应。

(一)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1.“无边界”的协同式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变成了开放的生态空间和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合作共赢。基于此,海尔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发展观,并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理念[3]。此举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形成了“无边界”的协同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资源更好地被协同利用。2.“去中心”的平台化管理。数字技术将传统企业从流程驱动、中心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型为高度去中心化的共享平台等新型组织。企业运营生产的整个过程得到了改变。数字企业搭建了以产业链电商平台为中心的,集信息、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企业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来的部门和科层结构,只保留承担具体职责的岗位,每个岗位随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化组合,科层或部门并无决策权。这种以节点管理为核心的平台化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了“按需生产、零库存”。3.基于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参数等,对生产经营做具体要求和明确。企业的各项活动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展露无疑,也都留下了相关的数据捕获记录。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获取需求、生产、交易、售后等信息,了解员工工作情况、消费者消费信息等等。大数据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进行标准化管理,使企业实现精准生产并降低成本。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1.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在互联网“去中心化”模式下,社会化思维的联结是网络。企业面临的客户以节点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物流等整个形态。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每位客户都可能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个性化推广、个人评论等现象不断涌现[4]。每个员工、消费者、合作者手中都有话语权,其沟通与反馈也更加及时。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企业形象的树立者、维护者。管理目标通过社会化媒体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外部人群。这需要职业管理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跨界管理理念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2.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在内的通用管理能力。此“项目”非工程项目,而是指根据市场需要或管理要求,各类组织生产运营过程中活动、作业、任务、事项等的总称。平台化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要求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科层管理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管理目标,并将所做事情包装成一个个“项目”,通过整合资源、组合岗位来实现管理目标。腾讯马化腾实施“谁提出、谁执行”的策略,才有了微信张小龙的诞生。因此,职业管理人才应具备项目的形成、组织、跟踪、协调、评价等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各个管理岗位都适用的能力,是一项可转换、可迁移的能力,属于个人的无形资产。3.数据分析能力。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工作计划、员工发展等各项活动,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做出理性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管理者在工作中将接触到大量的数据。那么,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获取、清洗、分析数据,从而进行有效管理,即数据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未来管理从业者的必修课。

二、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与现存问题分析

1.“跨界”“融通”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征。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亦是如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实施,但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实施效果却不太理想。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义工商”)为例,管理类的专业散落于几个二级学院。例如,工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在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外语外贸学院,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在人文旅游学院。管理类专业分散导致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学、管理学、数据分析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师资源并未整合到一起,出现了各自设置课程标准、各自授课等“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呈现出盲目性。三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必修课的比例偏多、选修课较少,或是在实际中出现选修课也开成了必修课的问题,两种课程的比例不协调[5]。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资源并未得到合理分配,并未满足培养“管理能力+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四是除专业设置分散外,高职管理类专业方向也存在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以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延续以岗位为中心,专业方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力求包罗万象的结果却造成培养靶向不准确,并未打破原有的科层制结构而将诸多岗位整合起来,缺乏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通用管理能力将这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个能力统领起来。

2.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尚未形成。“供应链”原指涉及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客户”的网链结构。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提供给企业所涉及的“供应源(普高、职高、中专等)-高职院校-人才市场或大学-需求方(企业)”的网链结构[6]。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未根据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对人才的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合理规划专业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学非所需,就业难或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

3.数字经济时代背景更加要求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实际深入结合,共同开发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技能实战、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这将有助于实现“无缝对接”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7]。然而,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科专业而言,涉及大量社会活动且具体工作不确定性较强,其实践教学面临更大的困难。义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缺乏服务区域经济以及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亦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增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一端,滑向做简单游戏、看网络视频、分析网上案例等易操作的另一端。很多实践教学课程人为割裂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8]。二是一些实践活动收益不大,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后即束之高阁,教师下企业锻炼只是堆积文字,学生到企业参观只是走马观花,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低价、低端劳动力而所学甚少,师生参加竞赛也是注重作品包装而轻视内涵建设……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框架

1.基于能力目标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包括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创新与重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管理人才是具备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内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职业人才的供需分析,结合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构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详细内容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职管理类职业人才,课程体系应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应构建出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也应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其创新性素养。

2.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过程柔性化设计。一是高职院校应与生源机构、用人单位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共享数据来研判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和新的规律,科学管理与规划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快速响应企业需求,面向学生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流程和指标,一方面结合当年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学生的行业和岗位取向,设置“定向式”课程系列或“订单式”培养模块,灵活增添相应的课程模块或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实行弹性培养,减少教学计划、常规管理对学生的约束和限制,为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自主规划职业生涯[6]。三是建立“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推动阶段以高职院校为主,搭建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而拉动阶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专业模块建设。“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高度融合,课程体系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而且使高职院校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3.“全程项目教学”贯穿三年教学始终。灵活、实战性强的“项目化教学”,是应对数字经济“去中心化”“无边界”等形势变化的良方。项目教学不仅仅是将所授内容在教学形式上的项目化、模块化,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体现。此处的项目既包括参加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观摩性项目,又包括校内实训等仿真模拟性项目,还包括参与教师课题项目,实践实习等真实性项目。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来选择、设计、开发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最终完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课程开发。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包括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技能实战、创业创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在态度、方法、技能上更符合企业的要求。项目教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入职教育”,并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

1.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应摒弃挥舞考核大棒、层层传导压力和层层推卸责任等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只重指标与结果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样只会助长不涉及指标则形式主义、关乎考核则机会主义的不正之风。为此,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秉持服务理念,学校高层应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师生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行政部门应提高行政效率,打破界限与藩篱,使师资、实训等资源在学院之间、专业之间能够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强化绩效管理和过程性考核,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评审、中间监管和最后验收把好关,杜绝“假大空”、玩“文字游戏”“标题党”等性质的课题项目产生,识别、鼓励和服务好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项目。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全校管理类专业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革,在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方面进行整合资源,在分方向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合理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变化。具体做法为:以专业群为基础重构教学院系,以管理类专业群教学为中心,重构跨专业教学组织,成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组织,促进管理类专业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9

〔关键词〕 分税制;财政分权; 财政赤字; 政治激励 ;东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01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13&ZD022);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东北振兴中的企业重组与国有资产流失监管”(2012QY095);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中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廖红伟,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12;

一、 引言

1994年中央启动了分税制改革,将税种分为国税、地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确定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东部地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商业和私营经济发达,GDP从1995年的3263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2073847亿元,17年间增长了10倍,其总值是同期西部地区的3倍多。同时,财政收入也从170亿元增长到3578446亿元,增长了210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却并没有出现财政盈余,相反,财政赤字规模不断膨胀,赤字率即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022%上升到033%。为什么分税制后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依然收不抵支,财政赤字规模不断膨胀,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分税制与财政赤字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通过研究东部地区财政支出数据,本文发现分税制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比GDP增长率)从115上升到221,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显然财政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和财政赤字、分税制有一定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关于分税制和财政赤字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立足于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

二、文献综述

从规范研究角度梳理主要有如下观点:以Hayek(1945)、Oates(1972)等为代表的传统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比中央政府更了解本辖区居民的偏好,〔1〕因此,中央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权利,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偏好,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Tiebout(1956)的用脚投票模型说明居民通过流动,促使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接近帕累托最优水平,使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优化,财政赤字规模下降。〔2〕Buchanan(1965)的俱乐部模型,开创性地研究了最优政府规模问题,表明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优势。总之,大多数学者认为财政分权通过促进消费者效率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弊大于利,中央政府集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够避免外部效应的潜在成本,有利于经济增长,财政分权则不利于经济增长。〔3〕平新乔(2006)对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认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分税制改革以及配套建立的转移支付制度,使得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公共泳池资源”,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竞相开展支出竞争,从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膨胀,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4〕

此外,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验证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Neyapti( 2010) 基于16个国家1980-1998年的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支出( 收入) 占总支出( 收入) 的比例作为财政分权指标,从支出分权和收入分权两个角度分别检验了财政分权和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财政分权能够显著降低预算赤字水平,促进经济增长。〔5〕但是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比如Diavoodi(2000) 基于30个国家1970―1995的样本数据,得到的实证研究结论是财政分权伴随财政赤字倾向,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则发现,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协调失衡从而产生财政赤字。〔6〕Thornton(2009)构建了度量收入自主程度的指标,并结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总收入的占比指标衡量财政分权,对19个OECD成员国1980―2000年样本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自主收入财政分权指标与财政赤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收入占比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与财政赤字负相关。〔7〕国内学者对1994年之前的财政分权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有张涛和邹恒甫(1998),他们检验了1978-1992年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资源分配与省级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财政分权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转型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中央政府集中有效的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8〕刘洪铎(2011)则构建了财政分权支出指标,检验了分税制和全国财政赤字的关系,验证了分税制导致全国财政赤字膨胀的假说,说明在我国分税制后确立的财政分权有负的经济效应。〔9〕

以上文献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对财政分权和财政赤字的关系均没有定论,财政分权是很复杂的制度改革,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与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实施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时间跨度、不同指标选择很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由于多数文献只是简单地对财政分权指标和经济增长进行回归便得出或正效应或负效应的结论,对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作用的微观基础并没有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并且多从理论上探析分税制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相对少。就分税制而言,本文认为分税制改革内容涵盖广,经济效应复杂,需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经济效应的传导过程和微观基础,但中国地区差异性大,东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文化环境、市场发育、制度政策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性,不适宜笼统地从全国范围进行分析。此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税制的经济效应也是不同的,必须动态考察。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分税制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的内在作用机制,定量地分析分税制对东部地区赤字的影响。其次,本文从官员面临的政治激励入手,深入研究分税制对财政赤字产生作用的微观基础和内在作用机制,并根据马斯格雷夫的发展阶段增长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东部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这种激励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三、分税制与财政赤字的内在作用机制

我国经济上的分权改革和政治上的集权是相伴的,在分析分税制的经济效应时,必须考虑政治激励的作用。本文认为官员也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由于对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已由过去的政治表现为主变为经济绩效考核为主,形成了地方政府流行的政绩观:为争取升迁的最大可能性,尽可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围绕GDP开展“政治锦标赛”,这是理解地方政府激励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键。〔10〕所以,地方政府背后的绩效考核指标是财政赤字的根本动因。为了在任期内尽快地刺激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将财政支出投向了基本建设如基础设施等领域,一方面可以迅速带动生产,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就业,释放增长信号;另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资金流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①自有收入指预算内收入,即主要通过税收获得的财政收入。而“土地财政”即卖地收入、银行贷款、发债均不属于自有预算内收入。

这种政治激励的确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而官员则依靠基本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实现自己的升迁目的。正是这种政治激励导致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被地方政府普遍采用(图1)。

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论显示,这种政治激励在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由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政府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将财政支出投向基本建设如基础设施等领域,因此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中期。与初期阶段不同,基本建设投资的长期支出效应已经完全不同于初期阶段,依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很难再持续。这一阶段公共积累支出增长放缓,私人资本积累雄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此时政府投资应是退出,只作为私人资本的补充,否则将阻碍私人资本增长,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如索洛模型所解释的,资本积累可以迅速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均产出增长率,但这是经济没有到达稳态之前,而且越远离稳态,人均资本增长率越大;从而人均产出越大,越接近稳态,则人均资本增长率越小,人均产出也越小。进入稳态则新增投资等于收支相抵的投资,人均资本增长率为零,人均产出不变,经济停止增长。索洛模型预测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经济进入稳态的收敛时间约为60年。从长期来说,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这也是依靠基本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在逐渐减缓的原因。另一方面,随着亚洲其他发达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区基础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完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吸引资本流入的主要因素,政府很难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吸引资本流入,也就无法通过引进外资刺激经济增长。两方面原因导致以下结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财政收入增长有限,依靠基本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走向尽头。

分税制与财政赤字的这一作用机制产生的后果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自有财政收入能力增长受限,依靠地区经济增长获得的预算内自有收入①无法满足地区财政支出,收不抵支,财政赤字缺口不断膨胀。而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支出,从而导致赤字缺口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膨胀。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采取积极增加预算外收入,甚至依赖“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做法,则极大地扭曲了市场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从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债规模弥补赤字,也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膨胀的赤字规模还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政府在收不抵支时,为了扩大基本建设支出,刺激经济增长,基本上采用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和从地方融资平台发债的方式筹资。由于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长而且收益率极低,项目大多数亏损,导致地方政府欠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威胁;而银行欠债权人的钱无法保障,又使其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转变以GDP为主的绩效考核指标,转变对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对环境、法制建设、教育、金融体系建设、第三产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软因素”的支出,虽然短期内不会立刻促进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产生以下效应:政府加大第三产业支出,而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增长的贡献度远远大于一二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扩大教育、社会保障以及法制建设支出,则会吸引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涌入,促进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政府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财政收入,提高财政自主度,即提高预算内自有收入满足支出的能力,可以优化支出结构,减少财政赤字,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经济良性发展循环过程(图2)。

①为了分析的简洁性,本文忽略宏观政策的影响,只考虑分税制和财政赤字的作用机制。

根据上述对分税制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①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若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分权和财政赤字正相关,说明分税制加剧了财政赤字规模膨胀;若负相关则说明分税制减弱了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

H2: 若财政赤字和财政自主度负相关,则说明东部地区预算内自有财政收入可以满足财政支出,经济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若财政赤字和财政自主度正相关,则说明东部地区预算内自有收入难以满足支出,仍然依赖预算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满足支出。

四、 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

由于分税制稳定了地方政府的事权,反映在财政支出上为该数据的稳定化,因此,本文选取数据的时间段为1995-2012年。对东部地区的划分,本文遵照“七五”时期的划分方法,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和直辖市。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以及中经网、国研网等数据库,并采用Stata 100软件操作。

4.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分别进行了四个回归,在回归(1)中,考察了财政赤字和支出分权的关系,可以看出财政赤字和支出分权呈显著正相关,在置信水平001下显著,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财政赤字扩大约00041个单位。这也验证了假设1:分税制以后的财政分权导致东部地区财政赤字规模膨胀。由于以GDP为标准的绩效考核指标给政府官员造成了扭曲的政治激励,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期,理论上公共积累支出应呈下降态势,否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会越来越小,税源相对下降,财政赤字问题便越来越突出。而控制变量人均实际GDP、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与财政赤字都是负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符号一致。地区经济越发达,则税源越广,政府财政收入越高,赤字也就相应越小;经济越开放,越有利于市场竞争,市场化程度越高,则政府行政效率越高、财政纪律越规范。这也符合Diavoodi(2005)关于较高的经济开放度有助于形成纪律效应的观点。〔12〕通货膨胀率越高,物价水平越高,则政府投资成本上升,从而利润更少,赤字规模扩大。人口变量则不显著,鉴于其只是控制变量,故不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变量。

在回归(2)中我们考察了财政赤字和收入分权的关系,可以看到收入分权与财政赤字是负相关关系,在置信水平为005下显著。这与我们的假设-分税制确立的财政分权与财政赤字正相关是矛盾的。一方面,笔者认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复杂、没有统一标准,而且预算外收入将近占财政收入的一半,本文由于数据限制全部采用预算内收入和支出,没有考虑预算外收入,这可能导致回归结果不可信;另一方面,也与许多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即收入分权的经济效应往往是复杂的、不确定的。控制变量人均实际GDP、人口变量与财政赤字正相关,而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与财政赤字负相关。

在回归(3)中我们考察了财政自主度与财政赤字的关系,可以看到财政自主度与财政赤字显著正相关,在置信水平为001下显著,财政自主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财政赤字扩张大约00079个单位。说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预算内自有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要依赖预算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筹集资金,或者说经济并没有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控制变量与财政赤字均是正相关,经济开放度不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从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首先,自分税制以来,财政分权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为正相关,其内在作用机制在于以GDP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给地方政府官员提供了扭曲的政治激励,从而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偏好,使其不断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在短的任期内升迁的政治目的。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只能在一定时期内也就是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是有效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由此带来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其次,东部地区资本积累接近稳态资本存量水平,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很难奏效甚至走到尽头,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其后果是财政收入增长受限,依靠自有预算内财政收入无法满足支出,财政赤字膨胀,而地方政府寻求预算外收入以及从银行贷款、发债等举措,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风险。最后,由于财政赤字和财政自主度正相关,表明东部地区对预算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的依赖程度大,对市场机制造成的扭曲也大,经济因此并没有能够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应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面临的政治激励并解决赤字问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不能只是GDP,而要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如产业结构合理度、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考核期限则应以长期为主,避免地方政府只关注短期利益,这是解决地方政府赤字问题,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政治激励的根本之策。

第二,由于东部地区依靠基本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奏效甚至走到尽头,东部地区政府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主要依靠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应将财政资金投向高科技产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服务业。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从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使经济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改善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状况。

第三,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绩效预算,避免财政资金低效率使用,导致投资成本无法收回,形成赤字缺口。应逐步实现地方财政预算透明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在源头上遏制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四,必须完善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基于分税制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内在作用机制产生的财政风险,一方面,应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实现透明化、市场化运作,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实施债务规模透明化管理,建立预警机制,合理控制债务风险,并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规范政府和银行的借贷行为。国有商业银行不应成为政府部门的提款机,必须保持商业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向银行借贷应是市场交易者身份,符合贷款准则才能贷款,而且必须有规定抵押品。

〔参考文献〕

〔1〕Hayek 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9):pp.519-530.

〔2〕Tiebout. 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pp.416-424.

〔3〕Buchanan.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a,1965,pp.101-103.

〔4〕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财贸经济,2006,(2):49-54.

〔5〕Neyapti.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Defici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26):pp.155-165.

〔6〕Diavoodi.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A Cross-country Analysis.World Development,2000,(28) :pp.244-257.

〔7〕Thornton. The Impact of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on Fiscal Deficits:Some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9,(16):pp.1461-1466.

〔8〕T. Zhang, H. Zo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Public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7,(1998):pp.221-240.

〔9〕刘洪铎.财政分权导致地方财政赤字规模膨胀吗〔J〕.上海经济研究,2011,(9):97-107.

〔10〕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