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4-03-25 09:57:53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1

[关键词] 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护理 问题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2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基础护理学教学;实训

目前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大,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必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理实一体化”教室的进一步完善,我系近年来逐步将“理实一体化”运用于护理的教学中,但是关于“理实一体化”效果的探讨却无科学研究,现笔者以CPR的教学为例进行相应的研究探讨。

我系护理实训中心为2009年所建,为中央财政拨款项目,共有实训室11间,其中远程教学教室1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1间,共有专职护理教师35名。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我院2012级护理专业1~6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级1~3班90人为对照组,男生6人,女生84人;年龄19岁~23岁;4~6班学生90人为观察组,其中男生4人,女生96人;年龄20岁~23岁;两组性别龄及前期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方法

(1)授课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均由同一名教师讲授,实验组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全部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讲授,每次上课三个学时,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解,讲解过程中结合模拟人现场演示,讲解结束后学生分组练习实践操作,教师现场指导教学;采用情境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按教学计划先上理论课,后上实验课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2)效果评价。为了评价此次培训效果,我们安排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训考核,将对照组与实验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为确保两组班级比较的客观性,我们将两组班级学生基本资料收集并录入SPSS17.0进行整理分析,得出p>0.05,学生基本资料无差异。

二、结果

培训教师授课后,期末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训考试,得分90~100为优,80~90为良,70~80为中,70分以下为差,将培训后授课班级成绩与培训前授课班级成绩进行比较。

试验班级与对照班级考核成绩优秀率比较

[\&理论考核\&实训考核\&\&优\&良\&中\&差\&优\&良\&中\&差\&培训前授课班级\&46(51%)\&31\&12\&1\&50(56%)\&33\&5\&2\&培训后授课班级\&83(92%)\&5\&2\&0\&84(93%)\&6\&0\&0\&]

注:两组比较理论考核x2=20.755,p

三、讨论

1.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传统的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理论教学时数偏重,理论教学内容偏多,所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也有重复。这种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对高校职业化改革的大趋势,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职业化改革的目标。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恰好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它强调学生学习要理论联系实践,边演示边讲授,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有效地转化到了有趣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掌握正确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上表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操作考核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3

[关键词]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院护理专业进行了师资梯队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提高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对象

培养对象是学校护理系专业课程专职教师,共32人。

二、方法

(一)综合分析师资状况,合理划分师资梯队

分析各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执教年限、业务能力等情况,依据学院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将师资队伍划分为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六个层次。

(二)制定分层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

1.新入职教师实行导师制,为期1年。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程指导。要求新教师全程随堂听课,了解教学纪律,熟悉教学组织过程,带教期满一年,对新教师组织入门公开课和转正公开课,评审合格方能上岗执教。2.青年教师独立承担1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计、教案书写、课件制作、考试命题等基本教学工作。主动提升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学位,在三年内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培训,训练教学基本功,多向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观摩课、示范课,不断增强教学能力。坚持长期深入临床一线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每学年顶岗实习不少于两个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培养期(3年)内申报校级教改项目或课题1项,发表教学教研论文不少于2篇。3.骨干教师独立承担1~2门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完成执教课程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好评。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学科课程教学。加强自我学习,定期外出进修学习和临床实践,每学年至少2次,不断接受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掌握学科领域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理论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主动承担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带教指导工作,每学年在教研室内或系里进行一次示范课教学,有条件时承担一名新教师的带教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培养期内,主持州级课题1项或参与省级课题1项,每年发表教学论文1~2篇。4.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带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讨论,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每年1~2次,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期内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或成功申报教改项目1项。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把握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至少1次,在校内开展学术讲座1次,发表学术论文1~2篇。5.课程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分配课程建设任务,组织和带领课程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考试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每年汇报课程建设进展1次。负责对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个学期上报一份教学质量检查反馈报告。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组织课程教师制作课件、微课,开发慕课、网络教学平台。6.专业带头人组织和带领本专业团队成员开展专业建设,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制定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完善,每三年修改1次,每年进行1~2次专业报告。注重行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品牌。

三、效果

(一)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层培养,护理专业教学队伍已经形成了专业带头人引领、教学名师示范、骨干教师强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师资梯队,不仅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也建立起一个成员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老中青有效衔接的教学团队。

(二)团队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每学期期末教学评价考核中,32名教师在学生评价(百分制)中,得分均在90分以上。在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检查性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能力考核中都得到一致好评。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高职护理技能大赛,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学生次次获奖,指导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整个师资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近三年来,护理专业课程教师荣获省级奖励7人次,州级表彰6人次,完成州级课题研究3项,成功申报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州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州级教学成果优秀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60篇,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2本。

四、讨论

护理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及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分层培养模式是在综合分析教师执教时间长短、职称等级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分层培养计划,为每一位教师“量身订制”培养目标和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基础和能力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符合个人自身情况的最大目标,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价值。同时,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师资梯队,避免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断层现象,保持了教学队伍建设发展的连贯性,对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杨侃.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培训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38.

[2]左凤林,刘奉,谭严,等.“院校结合”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39.

[3]朱春梅,王燕,田免红.加强专兼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95.

[4]何新荣,黄合婷.构建本科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5]刘振华.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实验室;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08-02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的水平与护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关系。高校护理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的水平关系着实验教学的效率。护理学专业课中要求在实验室进行的就占60%,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有利于强化护生的专业技能,更利于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护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下面就我校护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与大家进行讨论研究。

一、产学结合,建设仿真实训基地

1.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周济同志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要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顶天”,更要“立地”,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校在2007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良好,基础扎实,适应社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医药卫生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为了提高我校护生的专业技能跟临床实践能力,护理系在新校区建设中,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建立了仿真综合实验室。将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模拟医院实际病区划分,对护理实训基地进行了合理布局。将护理实训基地分为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医学基础三个训练区。其中基础护理训练区包括示教室、治疗室、护士工作站、洗涤消毒间、训练室、准备室;临床护理训练区包括急救护理技能示教室、外科模型室、ICU护理实验室、外科技能训练室、更衣室、洗手室、手术室、换药室、护理综合技能训练室、妇(产)科检查室、分娩室、儿科病房、形体训练室、心肺触听诊模拟示教室。每个训练室和病房内都配有床单元、供氧、床头呼叫和负压吸引系统,每张床都配有输液吊轨并且床跟床之间都用布帘隔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仿真实训环境。

2.加强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室是学校实验实训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支撑点。实验室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及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率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硬件实力和办学质量。2006年新校区建成,学校建筑面积为260148.6M2,实验室建筑面积31513M2,设备总值约305万元。其中护理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约185万元。包括专业护理设备,LF04020U高级护理人模型,ACLS高级心肺复苏训练组合模型,KAF-FS高级妇科检查模型,电脑LM043模拟孕妇,高智能数字网络化综合护理技能训练系统,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改善了护理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在示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可以将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

1.制定完整高效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实验室各类教学人员的职责和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管理制度的学习,明确职责及义务,杜绝或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做到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规范了实验设备的管理。

2.建立物品使用登记,做到有序管理。一项护理操作需要很多实验物品,小到一枚别针,一个砂轮都得备好,因此要有一个整体规划化的物品管理程序,才能保证每项实训的完整开展。我校实验室是在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实行专人管理。实验用物管理遵循操作项目、性质同类及共用原则等来分类入柜并分类标识,管理人员根据操作项目对每个实验室配备物品使用情况登记本,对每次使用物品的交接,安全使用等都需要详细记载,做到有序管理。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分层管理模式。分层管理模式即实验指导教师一实验员助理一科代表一小组长四级管理层。护生实训按班级人数分为十六个小组,如一个班60人,分成16个小组,每组3~4人,这样在训练过程中运转较快,效率较高。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理论知识的消化,促使技能操作更牢固和精练。每个班级由实验指导教师通过面试选拔1~2名实验员助理,由实验员助理、科代表、小组长一起参与实训过程管理。实验员助理充当“小教师”角色,全面负责本实训室的管理,指导其他护生练习,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班级建议和意见,协助老师准确安排实训事务。

4.建立开放体系,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及实验室的利用率。随着我国每年实习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再加上患者对健康意识不断的提高,使得实习生在临床实习的操作实践相对减少。在这种新形势下,学校改变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开放体系,增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使得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练习或者互教互练,不断的发现自己薄弱的技能项目,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和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也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通过近几年实习医院的反馈信息,我校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强,受到了实习医院的一致好评。

5.推行实验员助理管理制。近年来将实验员助理加入实验室。伴随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匮乏。同时,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训条件不断的得到改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青睐。这样造成了许多实验员岗位的空缺。实验员助理由大一护理专业学生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再由实验教师通过面试,择优录取。一般每个护理实训室配备1~2名,聘期一年。实验员助理由实验教师指导和考核管理,主要职责为实验物品的准备和发放,协助实验教师预定学期实验计划及用品需求计划,实验教师确认后实施。实验员助理参与实验室管理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勤工俭学形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保障开放实验教学顺利实施。

护理实验室是培养护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建设是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护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护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强护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力度,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 大健康背景;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4;G7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146-04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医疗水平呈整体上升的发展趋势,人们的健康理念随之发生变化,大健康理念诞生。在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1]。在全新教育理念和大健康背景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以相对科学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以及评估方式等[2],从而体现出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和发展理念,以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1大健康理念

大健康,是指以社会需要、时展以及疾病变化等为依据,提出的一种全局性理念。大健康理念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也对各类影响健康的误区和相关危险因素有所关注。在该理念下,自我健康管理是一大特色,而自我健康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生命全方面、全过程的呵护和指导。大健康理念不仅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有所追求,同时对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完全健康有更大的追求[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健康理念的范畴涵盖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产品、服务和信息观念与信息处理,同时也涉及到各类满足社会健康需求采取行动的组织。由此可见,大健康理念不仅倡导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不止步于”治病”,更应该是”治未病”,而是在正确的健康消费上更具备独到的看法,消除亚健康、提升身体素质,做好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和健康保障[4]。

21世纪是大健康理念不断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更佳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大健康理念发展的最大契机[5]。医药事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用冰山模型理论来看待大健康产业,那么治病救人的医疗事业就是出现在表面上的冰山,而更多的是不为人所知的保健事业,这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健康时代下的主要发展内容[6]。从该角度上来看,大健康产业无疑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作为其他产业突破困局的主要催化剂,这种催化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几乎等同于网络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现如今的医学界不仅局限于单因单病的传统生物学医疗模式,而是逐渐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医疗模式转化,健康不仅需要医生,更需要自我管理,从而达到保护、促进健康的目的[7]。目前,以大健康为主要背景,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以大健康背景为基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必定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护理人才,最终提升整体护理水平和医疗水平。

2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局限性

2.1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培养护理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其输送到工作岗位上,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对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用人情况、用人标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在招聘护理人员时,不仅注重护理人员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护理人员工作中突发状况的解决能力及其与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也有相对客观的要求[8]。但以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的效果来看,多数护生从事到临床工作中往往只可以做一些辅的工作。此外,社区也是护生从业的主要选择之一,相对于二级、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受到学历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医院对于受教育时间相对较短的护生招聘量仍然相对较少[9]。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护生在选择从业时已不H限于二三级医院、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在一些养老院、中医保健院以及整形美容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10]。鉴于此,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方向也可以此为方向进行转变,对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以及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适时调整,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11]。

2.2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大多数学校在护生教学和培养中往往采用“2+1”或“3+2”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第1年和第2年(或第1年、第2年、第3年)参与学校的理论学习和护理操作实训,第3年(或第4年、第5年)到各个医疗卫生岗位上进行临床实践[12]。通过与医院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探讨,并对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欠缺和局限性[13]。这种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对护生进行系统性的、规范性的、针对性的培训,在参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前培训,造成护生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难以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护生未来的发展也形成了阻碍和限制[14]。

3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

3.1明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大健康为护理人才培养背景,不仅需要护生对大健康理念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对该理念有独特的认知与看法。在大健康背景下,若要实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则必须要创设先决条件。在此提及的先决条件主要是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优秀教师等教学队伍,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强化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15]。同时,作为护生教师,需要在明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不断创造全新的教学风格,展示自身的教学技巧,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6]。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借助“引进来、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重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护理教学中,引进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不断扩充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培训、实践等多种形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养,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方式的更新,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教学能力[17]。

3.2完善护理教学体系,拓展护理专业教学方向

从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出发来看,护理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这需要在课程改革和课程重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护理教学体系[18]。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对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重新编排,更需要在完善过程中注重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在进行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重组时,需要遵循如下教学理念:“教学基础要精简,护理重点要突出,素质教育要加强,教学目标要强化”,这不仅仅是护理课程教学的综合理念,更是优化护理教学课程的基本原则[19]。由此可见,在护理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专业技术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配置。在对教学课程进行有效重组和合理排序的过程中,可重点突出护理教学的中心理念,从而建立合理化、科学化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20]。

此外,以大健康理念为主要背景,对护生的教学需要融入全新的理念和观点,这也需要体现在护理教学体系的完善中[21]。例如,可在护理教学中采用交叉式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向护生介绍大健康理念的主要思想和实际应用价值,将大健康理念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让护生对“治未病”的理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22]。而所谓的交叉式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也是护生接受教学的关键,更可以为其未来从事护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理论为实践提供了基础,实践体现了理论的实际价值,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关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出真知,实践的价值更加显著。因此,在完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可在护理课程中增加心理学、社会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23,24]。此外,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重点突出护理内容和护理特色,并增加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公共卫生知识、社区康复保健、心理护理干预以及老年晚期护理等内容。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护生的护理能力,这也需要在教学中注重评价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护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与作为,为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从多方面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以临床护理为出发点,将护理延伸到社区、家庭、基层医院,倡导保健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护理、老年家庭护理,这也是大健康理念的重要体现。最后,在护理教学中,增加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课程,可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与社会精神的交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

3.3培养护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将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2+1”或“3+2”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体上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弊端。因此,在护理教学中,需要在传统护理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护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责任制的学习方式,让护生获得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此外,可在各班级设置“护理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护生助理课程”等,不仅可让参与其中的护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护理学习,同时也可让护生享受到脱颖而出的荣誉感,激发其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缩小实训基地与工作场所的差距,创设多元化、合理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让护生接触更多的临床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课程设置到医院实际工作中,由医院中的资深护理人员为护生讲解临床工作的要点和重点,从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25]。

3.4融入大健康理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课程不断改革的当今社会,大健康理念也逐渐融入到护理教学改革中,护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渐趋于现代化和多元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向护生讲解大健康理念的内容和实际价值。在大健康背景下,护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护理,更重要的是“治未病”,是对健康的全面认知。所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是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更是指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到护理教W中,让护生对疾病之外的护理有所了解并认可,这也是护理教学发展的关键一步。

3.5建立以护理人才能力为基础的评价模式,全面评估教学质量

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仅对护生的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常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因此,在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重建需要以护理人才能力为基础和核心,建立适宜护生学习的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制定专业的考核手册,体现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评估。在考核中,进而建立阶段式的综合考核制度,即在学期末和毕业前建立综合能力考核方式,将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让护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论的同时,也可为职业资格考试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护生的毕业总成绩中,可提升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护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需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考核,护生进入医院实习后,需要坚持与各实习单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对护生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突出护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健康是当今时展和应社会需求的产物,现代医学模式和大健康理念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从教师队伍、学习队伍以及整体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不违背大健康理念的条件下,以专业性质为基础,以护理行业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出发点,以健康服务为教学主题,实现教学思维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体系的重建。在大健康背景下,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循环往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合理、自主的学习模式和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为其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龙泳伶,龙雪梅. 大健康产业视野下基于基地建设的医药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4,27(2):30-32.

[2] 尹永田,陈莉军.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护理研究,2016,30(16):1979-1981.

[3] 王日军,刘云霞,王桂云,等. 现代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3):2729-2731.

[4] 段艮芳,何海艳,何梅. 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3(1):115-116.

[5] 闫春生,郭晓娜. 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护理学专业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6):95-97.

[6] 段功香,万艳平,王蓉,等. 跨文化护理背景下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当代护士旬刊,2016, 11(1):1-3.

[7] 孙立波,于蕴波. 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男护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1(16):76.

[8] 王再超,胡慧,熊振芳,等. 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与保障机制创新[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124-126.

[9] 宁国强,曹小川,张水平,等. 大、中专层次面向基层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研究与应用[J]. 今日健康,2015,17(11):470-471.

[10] 杨建辉.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5,21(36):103-105.

[11] 林琳,赵小玉. 协同创新中心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6):673-674.

[12] 张毅,周梦舟,穆杨,等. 基于“721”模式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J]. 大学教育,2015,11(8):15-16.

[13] 曾理斌,刘海兰. 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7-10.

[14] 张耀华,段晓华,简世平. “专业导师+能力导师+企业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2014,7(1):48-50.

[15] 刘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科技教育,2013,10(29):191-192.

[16] 舒兵,朱天高,李志国. 高职校企合作”双融共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12(4):98-102.

[17] 李和平,张广红.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7):11-24.

[18] 张智.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8(479):108-109.

[19] 曲中堂,邱烈,x庆娟,等. 医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探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5):1-2.

[20] 丁娜尔. 新医改背景下浙江省县级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调查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2015,23-24.

[21] 张宗扬,谭燕,林静,等.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9):124-127.

[22] 程琳,张培华.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3):81-82.

[23] 沈玉洁,邹春晴,丁元林. 改革实践教学 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6):58-59.

[24] 张荣芳,朱秀敏,李杏杏,等. 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70-72.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6

关键词:中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17-02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在这种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占支配地位,实践教学只为验证理论服务,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们郑州卫校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培养实践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教学体系,取得了累累硕果,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带动了护理学科和中职教育发展,共获得部级奖项1项2人次,省级10余项,市级20余项。现报告如下。

一、积极调整实践课程的层次性内容

实践的层次性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实践、见习实践和临床实践等三个部分。我校除了组织学生上常规护理专业实验实训课外,课余还开放护理操作实训室供学生锻炼护理技能。我校领导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课程安排,将实践重心前移。安排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即进入到医院见习,为此把《基础护理》、《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等部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便于学生的见习应用。领导重视是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我校还进一步深化见习方式的改革,把见习实践延伸到课外时间、延伸到医院的具体科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适量增加实践的主体性内容

实践性教学由师生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实践主体。教师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由终结性考试向过程性考核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在学生干部的设置上,我们学校将学生干部的建制与医院统一,把学校变成医院,进一步营造学校中的医院情境与氛围,使职业意识、职业角色在学生头脑中牢牢扎根,在学生身上不断内化,也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培养”[2]。

三、健全顶岗实习机制,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顶岗实习环节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要求,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

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有效开展订单教育,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专业调整、建设中,再深化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的全过程,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我校秉承“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认识”的理念,尝试“订单式”招生,接受医院或社区等单位委托的各级各类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接受社会团体交由的月嫂、育婴师、营养师、按摩师等的培训业务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教育学生提高认识、摆正实习心态

中职生不仅要提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更要提高对自身的认识,面对环境和身份的转换,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对待顶岗实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积极面对、努力克服;注重自身职业意识的培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等,努力做到“做一行,爱一行”。我校对医院实习学生实行医院带教护师、学校班主任、学校委派的实习巡回指导老师三方齐抓共管的措施,把护生顶岗实习作为锻炼自身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利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不轻易离岗,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努力实现护生毕业后与医院“零距离”接轨。

六、学校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承担监管职责

学校要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面向市场办学,更好地做到学校所教与岗位所需相衔接,为学生项岗实习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岗位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中职学校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和管理好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我校对医院实习学生实行每月巡查、通报制度,保证了学生在医院认真实习、掌握临床技能,同时防止实习医院出现临床带教“重临床、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3]。保证使学生毕业后成长为适应医院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总之,为了培养实践型、高素质护理人才,护理职业学校可将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4],即文化课程、实践课程、选学课程。文化课程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教学目标,注重应用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课程中,以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主线,对现行职业学校的专业教材进行精简、修改、补充、整合,以必需、够用为度,形成模块式自编教材;还可开设各类选学课程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就为护理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简略而又全面的专业理论体系,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浓缩性,对护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小利,邵鸿生,王斌雄.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骨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85-86.

[2]何路名.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4-925.

[3]曹晓瑞,朱庆生,朱锦羽.浅谈如何提高医学生骨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J].医学信息,2010,23(6):1570-1571.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7

[关键词]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R0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a)-0127-04

[Abstract] In China, most of traditional secondary nursing vocational schools use subject-oriented three-step teaching pattern which focus on theory, knowledge and teaching rather than practice, working ability as well clinical experiences. How to follow the rules of professional working position and personal requirem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high quality nurs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is the urgent probl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s to solve. Jiaozuo Health and Medicine School constructed unified courses system of teach-learn-practice integration, developed school practice, clinical practice and field work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which based on researching of nursing personnel demands and required abilities and skills as well professional ability analysis during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ample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Nursing speciality;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learn-practice integration

实践教学体系是医学教育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机制[1]。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且教育方式一直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2],所以传统中职护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实践形式单一,内容脱离临床实际。中职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如何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遵循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生产服务实际设计实施实践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切实满足社会、医院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实施过程

焦作卫生医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加强校企合作,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了“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1.1 广泛岗位调研,重构课程体系

为充分了解临床护理岗位工作实际,学校先后派出数批教师,到河南省80多家各级医院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医院护理岗位设置情况,护理人员职称、学历结构,近3年内人才需求状况,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内容。

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敬业精神、劳动纪律、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整体偏低[3]。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结果显示,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落后于临床护理的发展,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和现代护理的理念,体现不出临床护理岗位细分趋势的专业化培养目标。

1.2 校企充分融合,搭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按照临床护理职业岗位要求,以仿真医院建设为核心,以模拟病房建设为基础,按照“环境职业性、设备先进性、资源共享性、使用开放性”的建设要求,对校内护理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和改造,使其同时具备教学、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护士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功能[4-6]。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外实训力度,增加临床见习环节,优化顶岗实习过程,探索出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1.2.1 校内实训 学校按照临床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和基础职业能力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临床护理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修订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以临床工作项目为主线、任务引领式校本教材。加大实训课时比例,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要求进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护理专业教学规律,合理开展课外实训和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编写了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评分标准,制作护理操作示教片一套,开展了护理礼仪、护理学基础和专科护理的课外实训和竞赛,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级护理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养老护理员、美容师、保健按摩师等劳动职业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多种职业能力,拓宽就业途径,增强就业竞争力。学生实习前进行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强化训练,合格后方可安排实习。

第二,专项职业能力的培训。学生临床实习前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就业需求,开设ICU护理、急救护理、手术室护理等专业化方向的选修课,聘请临床护理专家开展专业讲座。毕业前开展为期三周的护士资格考前强化培训。

第三,基础能力的培训。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和特长爱好培养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环节。每年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考证活动,开展两次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和考证活动,并通过开展20多种社团活动搭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立交桥。

1.2.2 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启蒙阶段[7],是将课堂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但由于中职学校门槛的降低,使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学生管理难度变大,医院不愿意为低层次医学教育提供学生课间见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以低年级学生生活护理为切入点,增加了临床护理见习环节。

学生见习前须在校内和医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先在校内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为期一周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技能专项训练,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医院。医院护理部对学生进行医院管理岗前培训,包括实践考核、实践职责、护患沟通、告知义务、实践行为规范要求等内容,分组安排到各个病区。学生见习期间需填写“见习日志”,医院护理部见习考核和评价结果记入学分。

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分为两个阶段。第2学期见习内容主要是熟悉医院工作环境,了解各护理工作岗位的特点,充分认识护士工作的性质与任务,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熟悉不同护理岗位的护理操作流程。第3学期见习,由于学生已学习部分常用护理操作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参与患者生活护理实践。通过临床见习,使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扩大认知范围、培养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参与临床患者生活护理,培养了护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与科学严谨的作风,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情操。

1.2.3 顶岗实习 临床教学是护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8]。护理学的实践性强,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护理人才非常重要[9]。我校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积极开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和就业为一体具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22家。

学校和医院合作共同制订了为期40周的护理专业实纲,详细规定了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要求、时间、科目、内容等。各实习医院成立护理实习督导小组,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形成由医院护理部主任、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护理部教学干事、病区护士长、带教老师组成的五级教学管理体系[10],负责监督、检查全院护理实习工作质量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组织实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各种教学相关活动。学校与医院共同制订实习评价标准,通过《实习手册》记录实习过程,实习带教教师做实习考核和评价。

通过临床实习,进一步培养护生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基本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熟悉整体护理的模式,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和护患沟通技巧,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使护生成为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劳动技能人才。

2 实施效果

2.1 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由教师精心设计,以活动为中介,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育理论、悟教育机制、练教育技能,达到掌握教育理论,形成教育能力的一种方法[11]。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校根据调查结果,明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相应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专业教学课程,推导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化方向课程模块,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见图2)。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职业能力,教学组织序化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情境设计贴近工作环境。

2.2 构建了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立体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我校构建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针对中职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行为特点和就业需求而打造,分为基础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和专项职业能力3个维度,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着由简到难、由基础到临床、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到实操的原则,从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教学、模拟实训室中自主练习、教学医院的临床实景见习和医院中的顶岗实习这四个层次,为学生搭建渐进式实践教学阶梯[12],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文课程设置也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13]。学生普通话、计算机和兴趣爱好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护理礼仪、护理技能的强化训练和劳动职业资格、护士执业资格培训增加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手术室护理、ICU护理等专项职业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为优秀学生提供了职业能力拓展的空间。

2.3 形成了具有中职特色的生活护理见习机制

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学校对护生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等因素[14],都制约着临床见习的开展。我校开展的临床生活护理见习,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使学生通过在医院基础护理的实践操作,提前感受到职业环境,理解了岗位技能,增强了职业使命感,对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直接参与医院对患者的生活护理,优化了医院护理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开展,为医院赢取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医院由原来的不愿意接收中职护理专业见习学生,变成了主动来学校联系,接收护理专业见习学生,实现了学生、学校和医院三方共赢的局面。

3 体会与思考

3.1 校企深度融合是基础

校企合作是“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基础,学校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和指导训练,定期开展护理岗位调研,根据行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化培养方向,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岗位需求。

3.2 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必须要通过广泛的行业和企业调研,明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确定相应学习领域内容,把临床护理岗位的人才需求、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有机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真正实现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行业的对接。

3.3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需要一批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15]。学校专业教师定期深入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护理教学新理念、新标准和新技术的培训,使教师从擅长对学科能力的分析转向对职业任务的综合,掌握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颜小芬.护理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114-115.

[2] 沈杭丽,卢丹,罗冬晓,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1-1062.

[3] 丁建云,孙丰斌,郝金霞.高职护生通用能力培养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3):90-91.

[4] 袁慧玲,郭丽.高职基础护理学课程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0):164-167.

[5] 吴玲芬,杨松标.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133-134.

[6] 赵万红,朱名安,鄢红春,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下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32):144-146.

[7] 张美娟,沈建新,陈卫军,等.基于行动研究的任务驱动式基础护理集中见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A):1-3.

[8] 周芳,张小宁,胡惠惠,等.不同临床带教方式下护理实习效果的比较[J].全科护理,2012,(28):2671-2672

[9] 梁丽波.加强护理实习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包头医学,2005,(2):39.

[10] 霍建珊,陈妙霞,欧肇兰.护理实习教学工作的不足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3(6):45-46.

[11] 梁萍云.用做学教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J].教育探索,2008,(10):27-28.

[12] 刘殿红,徐龙海.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5):165-166.

[13] 赵峰.面向21世纪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60.

[14] 蔡小红,李惠玲,闻彩芬.实习前期护生临床护理技能训练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918-3920.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8

由于自主学习准备度量表各维度的条目数不同,为使各维度得分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采用得分指标进行评价。得分指标=(各维度总均分/各维度总分)×100%。一年级学生热爱学习维度得分最高,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低;二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维度得分最高,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低。两个年级学生均以集中型为主,一年级17人(45.9%),二年级学生14人(35.0%);而一年级顺应型最少为1人(2.7%),二年级发散型最少为5人(12.5%)。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动机3个层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动机与深层次动机差异显著,表面策略与深层次策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准备度

一年级学生热爱学习维度得分最高,二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维度得分最高,两个年级学生自我管理维度得分均最低。表明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有自主学习的需求,渴望接受新知识,能够接受挑战,对自主学习的主观态度较好,二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相比自控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能够较好地为自己制定目标,行事有自己的准则;但两个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都较差,不能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合适的方法及系统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与王伟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分数较其他专业低,本身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控能力有一定关系。而老年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基础知识,要掌握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合理规划课程学习,充分利用有效的学习时间。因此,需要加强其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表3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统计结果显示,表面动机与深层动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策略与深层策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学生学习动机与策略更倾向于深层型与成就型,这与邓辉平等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说明我校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有内在兴趣,主要是为了掌握知识,或者为了获得高分或得到奖励、表扬而学习。这与学生喜欢该专业、充分认识到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专业前景以及学校对学生专业认知培养有关。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用人单位考查学生比起高分更看重其是否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学生也更注重自己确实掌握了什么技能和本领。而且护理专业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单纯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是否具有成为优秀护士的素质,因此深层型动机成为护生主要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大学不同于中学,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成就水平的唯一指标,学生不会为了考试而苦读,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学习风格以集中型为主,其次为同化型,在信息感知维度,学生倾向于抽象概括,在信息加工维度,学生倾向于主动实践。说明目前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是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老年人健康问题主要是慢性病发病率高、生活自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心理变化。因此,老年护理是提供老年人预防、保健、护理、理疗、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该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运用已有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挖掘理论观点的实际用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断探索做出决策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风格,在具体经验与信息加工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为具体经验方面强调通过个人实际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者多依赖自己的适应能力,二年级学生多了一年的学习经验,得分自然高。在信息加工维度,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实践,说明老年护理专业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注重实践,通过实践学习新东西,并通过具体途径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与护理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特点有关。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9

目前,我国从事养老的护理人员主体有两方面:一是医院里的护士及老年病房的护士、护理人员,二是来自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普遍缺乏医疗护理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偏低。这两类护理人员由于养老护理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很少,提供的只能是保姆式护理服务,主要停留在照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综合上述,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开始摸索性工作,但无论医学院校学生还是已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都缺乏系统正规的专业化教育培训,同时对于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培训体系的研究也还很缺失。

2国外养老护理教育发展概况

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护理业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例如美国在60年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70年代开始发展老年护理实践的高等教育和训练,培养高级执业护士(AdvancedPracticeNurses,APNs),他们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生学历,经过认证,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的照顾问题。高级执业护士包括老年病开业护士(GeriatricNursePractitioners,GNPs)和老年病学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Specialists,CNSs)。美国早期有关老年护理的研究侧重描述老年人及其健康需求,以及老年护理人员的特征、教育与态度。目前开展更多具有临床意义的研究,例如:在约束与跌倒、压疮、失禁、谵妄与痴呆、疼痛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美国护理协会每年为上万名护理人员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在养老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国外许多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养老护理领域,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和人性化管理的特征。

3我国养老护理教育发展的建议

3.1建立以提高护理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养老护理分层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老年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养老护理不仅只是简单的生活照料,实际上还是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人员除了负责日常常规护理工作外,还要为养老机构和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核心能力,即评判性思维、沟通交流、专业技能、健康指导、心理护理、健康评估、疾病管理、护理管理等核心能力。因此,要逐步建立以提高护理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养老护理分层教育培养模式,是构建专业化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的关键。

3.2进行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逐步建立与养老护理专业培养模式相匹配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改革的核心。还应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加深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和爱岗敬业的理念,侧重培养养老护理人员的评价和判断性思维,让护理教育课程真正为培育目标服务。我们认为通过建立养老护理教育实训基地,实施专业化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首先要针对老年护理是实践性很强、个性化特点突出、涉及专业内容及领域广泛且复杂,加强技能实训和灵活创新适应能力的培养,构建新型的养老护理学实践教学新体系。将现有养老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老年护理实践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与专业实验教学课程,即各学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新兴学科实验,还包括实验室对在培人员开放,让具有一定能力的养老护理人员早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二是实践教学课程,涵盖了养老护理员所在养老机构和培训院校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结业小结。

3.3完善教育制度,推进专业化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