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研等级划分集锦9篇

时间:2024-03-26 09:53:15

科研等级划分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1

关键词 卫生科技 网络计量学 内容分析法 网络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Based on

Network Content Analysis of Zhejiang Province

ZHU Xiaolin, CHEN Wentong, JIANG Ping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H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Abstract Use webometrics content analysis to study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8-2012 the provincial health department issu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as samples for analysis from a number of items handled, category,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aspects.

Key words health technology; webometrics; content analysis; network content analysis

0 引言

卫生科技信息是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卫生科技政策方面的信息,包括各种科研计划、科研指南、科技成果以及卫生发展规划中相关的科研内容等。这些信息蕴含着医疗学术方面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对科研机构学术管理和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卫生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与其科技政策信息的热点、重点有一定的契合度。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及时关注和深刻领会这些信息,对提高医疗学术、科研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卫生科技信息的分析研究,不仅是卫生管理部门科学决策的需要,更是提高卫生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1 网络计量学与网络内容分析法

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①网络计量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网络搜索引擎、网站的建设与评价、科学研究与科技决策等方面均有运用。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分析的专门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揭示文献中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做出情报预测,这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②内容分析法发源于传播学研究,在政治、经济、新闻、军事等社会学科领域应用广泛。

网络内容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以及基于网络媒介的信息和技术进行的内容分析研究。③其主要功能在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描述;网络传播主体倾向和意图的推断;传播内容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鉴别、评价网路信息资源和研究网络传播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网络计量学有专门的研究方法,网络内容分析法就是专门方法系统中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

2 基于网络内容分析法的浙江省卫生科技信息研究

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卫生科技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推动“卫生强省”建设,加快实施“科教兴卫”工程,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支撑能力,无论在项目研究、学科建设、成果推广,还是在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医学信息、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防病治病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是浙江省围绕“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坚持“强化优势,突出重点,面向基层,服务临床” 的原则,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应用前景大、社会或经济效益显著的医药项目。④

2.2 信息的抽取

从相关卫生科技信息的内容上进行抽样,本文选择了与单位密切相关的省级政府单位“浙江省卫生厅”;由于考虑到科研政策信息的时效性特征,同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选取了2008至2012年的卫生科技相关信息。在“浙江省卫生厅”网站上使用“高级搜索”链接,在“搜索结果―包含以下全部的关键词”输入“卫生科技计划”,在“时间―限定要搜索的页面的时间”选择“自定义(2008-1-1至2012-12-31)”,在搜索结果中找出卫生科技计划方面的信息。本文以五年的21份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为样本,以求对浙江卫生科技现状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研究。

2.3 分析单元的选择

分析单元是跟研究目的有关的计量对象,即寻找分析所需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与分析的目的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⑤本文对浙江省卫生厅2008至2012年的科研计划项目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对浙江省近些年的卫生科研状况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管理部门对卫生科技计划的政策导向。

2.4 结果的分析处理

2.4.1 项目数量分布

本文以每年的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为样本,对2385个科研项目按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2009年的浙江省卫生下达的科研计划项目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出现了拐点,这是跟从2011年开始浙江省卫生厅对科研计划类别做了相关调整有关。总体来看,每年卫生厅下达的科研计划项目数量维持在大体稳定状态。

表1 2008-2012年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时间分布情况

2.4.2 项目类别分布

按照浙江省卫生厅下达的卫生科技计划可分为省市共建医药卫生专项基金计划(简称省市共建)、省医药卫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计划(简称青年人才)、省医药卫生平台重点资助计划(简称重点资助)、省医药卫生平台骨干人才计划(简称骨干人才)、省医药卫生科学一般研究计划(简称一般研究)、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简称成果推广)和省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计划(简称技术转化)等类别。每年具体的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类别数量如表2所示,“―”表示该项目类别在当年未出现。

表2 2008-2012年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类别分布情况

省市共建计划是2010年新增计划,目的在于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升市县医疗卫生单位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2011、2012年新出现了重点资助计划和骨干人才计划,取消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一般研究计划在各项目类别中数量最多,面向申请的对象也越广;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适宜技术转化计划数量不多,但是每年都会占有一定的比重。

2.4.3 项目机构分布

关于浙江省卫生厅五年下达的科技项目,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上来看,研究机构主要分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科研机构。其中综合医院1527项,专科医院340项,中医院65项,公共卫生科研机构423项,基层医疗机构16项,其他14项为帮助推广卫生科技计划的非本省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非本省研究机构未在图1中出现。

图1 卫生科技计划研究机构比例分布图

图2 2008-2012年浙江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地区分布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综合医院取得的卫生科技计划在整个科研机构中占有绝大多数,约为64%;其次是公共卫生科研机构,占18%;浙江省专科医院数量不多,但是其卫生科技计划不少,约为14%;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科技计划最少,约为1%,且大多是适宜技术成果转化计划。在各综合医院中,省级医疗机构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疗机构。

2.4.4 项目地区分布

浙江省卫生科研计划项目从行政地区分布上看,可以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湖州、台州、丽水、舟山。各地区的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如图2所示,由于省直属机构获得的科研项目居多,占有1489项,而且大多位于杭州,为了便于统计分析,现将所有省直属机构单独统计。

从图2中可以看出,卫生科技计划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省会城市“杭州”。“衢州”、“湖州”和“丽水”等稍偏远地区或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数量相对较少。

2.5 结果阐释

(1)浙江省卫生厅每年下达的科技计划数量和项目类别分布数量相对稳定。从2008至2012年的卫生科技计划数量上看,浙江省卫生厅每年下达的科技计划数量有小幅波动,但是大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卫生科技计划的项目类别有所调整,但是类别中的项目数量大体保持一致。这是浙江省卫生厅基于各地医疗现状、权衡各类利弊、促使医疗机构有序发展而做出的政府干预手段。

(2)省级卫生机构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在浙江省卫生系统中占据了强有力的地位。无论是重点资助计划还是一般研究计划,省级卫生机构取得的科技计划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科研机构,尤其是省级各大医疗机构,这与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精湛的学术水平与完备的科研团队密切相关。我院的科研能力在市级卫生机构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与省级卫生机构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浙江省各地卫生机构的科研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卫生科技资源分布不均。浙江省卫生科研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学术环境、科研水平与专业人才的影响,卫生科技计划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地区,而衢州、湖州和丽水等稍偏远地区或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取得的卫生科技计划相对较少。在权衡各地卫生经济、科技状况的基础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需合理调配卫生科技资源,鼓励与引导高素质科技人才支援落后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全省整体科研能力。(4)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承担单位单一,缺乏不同的合作单位。不同单位间合作开展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卫生技术水平,提升市县级卫生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和学术能力,实现发展互助、优势互补。各单位根据自身优势为科研项目提供人员、设备、技术、场所、基地等,集中起来统一调配,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合作单位水平的共同提升。

3 结束语

研究历年的卫生科技计划,分析下达的科研项目,不仅对提高项目申报质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合理各地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布局,均衡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讯作者:蒋萍萍

本文为2011年浙江省图书馆学会课题“基于网络计量学的医院图书馆增值服务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邱均平.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9.

② 曹琴仙,于淼.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专利文献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7.12(12):147-150.

③ 黄晓斌,成波.网络内容分析法在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34-37.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2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坚持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之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着力实现改革开放由相对封闭、较低层次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转变,着力实现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着力实现民族、区域由发展不平衡向共同繁荣进步的转变。同时,要把握以下要求:

(一)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战略性思路和对策措施。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各级各类规划都要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规划编制单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要妥善处理保密与提高透明度的关系,为社会公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吸收不同观点。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要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要进一步充实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各级各类规划,都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弊病。要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使规划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要有指标和项目做支撑,要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并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研究提出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规划的保障措施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规划在实现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各有关方面关系、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在规划编制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探索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系统;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实行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省级规划、州(地、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省级、州(地、市)级、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州(地、市)级、县级规划可根据需要进行编制。

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调整

的布局、任务和重大工程,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改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他需要纳入规划的事项。州(地、市)级及县级规划要更多地述与本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由于州(地、市)及县辖区较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因此,“十二五”规划不需要搞成一个庞大的规划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和县,可以把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融为一体,编制一个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政府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结合我省的情况,在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组织编制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矿产、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等公共事业,以及战略性产业和一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布局的产业等专项规划。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初步考虑编制以下重点专项规划:(省略)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主要作用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要着眼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根据我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特点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区自行安排编制区域规划,促进全省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前期研究、起草、衔接、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等各环节的工作。

(一)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内容。根据以往的做法,在规划纲要框架形成之前,应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趋势预测、重点工程论证等前期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前期研究将采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力量研究、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或著名专家研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研究等三种方式,同时将委托课题和招标研究课题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以增强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感,提高前期研究水平。

按照超前研究问题、充分分析形势、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与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开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8方面计30个专题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及

负责单位:

发展环境:(省略)

产业发展:(省略)

城乡区域:(省略)

科教文化:(省略)

改革开放:(省略)

人民生活:(省略)

资源环境:(省略)

(二)起草工作

1、原则

起草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立项

编制规划必须进行立项。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由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除同级政府统一安排外,其它规划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报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立项报告要说明立项的理由、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提纲、组织形式、工作进度安排等内容。

3、内容

总体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目标;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原则;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任务;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扩大开放的总体布署等。

专项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建设项目及其布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规划包括内容有: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发展轴、中心区等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及其功能定位;产业聚集区等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统筹建设的重大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三)衔接工作

各级各类规划之间必须进行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总体规划的衔接:省级总体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与相邻省区规划进行衔接,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规划进行衔接。州(地、市)和县级规划按上述原则进行衔接。

专项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与上一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区域规划的衔接: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区域规划草案送同级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四)论证工作

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省规划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州(地、市)级规划可以委托省规划咨询委员会或其它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论证。

(五)批准和公布

总体规划草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公布。

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四、总体进度安排

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规划草案几个阶段。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按照20xx年1月规划纲要提请省人大审议批准的时间要求,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为前期研究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前期研究课题进行听议;组织开展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培训;完成前期研究课题;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初步筛选重大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形成阶段,从20xx年11月—20xx年3月。主要任务是: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完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省委、省政府。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搞好规划衔接和论证,组织在北京召开高规格论证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衔接我省“十二五”规划。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形成和审议、宣传阶段,从20xx年“十二五”规划建议形成后—20xx年1月。主要任务是,在省政府领导下,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省委和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五、组织领导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由宋秀岩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任副组长的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并设立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展规划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另行文)。

各州(地、市)、省政府各有关厅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班子,并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六、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扩大民主参与度,充实完善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主要任务是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规划咨询委员会章程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负责。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王训兵(1981-),男,江苏赣榆人,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晓波(1961-),男,吉林辉南人,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飞(1978-),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SIB880073)、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立项课题“基于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R-19807)和江苏大学201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学业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DXGA20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73-02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新型的人才成长理念,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国外十分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将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引导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业生涯指导与咨询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国内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少部分本科院校尝试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顺利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平稳过渡。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一切以学为主的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简称“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即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业发展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事业(职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不断发掘专长,认识不足,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优势所在,明确进入社会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循环过程,此过程使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业目标的分解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从而增强其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重视、把握现在,集中精力完成选定的学业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成才的主动性。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优势,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培养学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成才的主动性。

4 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的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大学生没有实现所学、所用、所爱和所长的统一,没有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没有将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充分展示出来。学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起点上,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不断发掘潜能,尽最大可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原因简析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一些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将学业生涯规划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部分院校甚至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还没能引起高校、家庭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这影响了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学业生涯规划没有普及,缺乏系统的内容安排。目前,虽然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但真正普及面还没有辐射到中学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专业分得越来越细,11个学科门类,近700个专业,高二年级文理分科时就已经开始考虑专业定向问题。高中生经过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志愿录取(专业调剂)三个阶段后进人大学。没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行了解和分析,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仅考虑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使很多学生盲目被动地选择专业。这种情况下,升入大学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相冲突的情况,迫切需要得到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咨询。但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一部分院校把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只针对新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且主要以集中教育为主;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学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开展个性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咨询。总体来讲,已开设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多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意义的讲解,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自我分析、职业测评、个性化目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阶段评估的引导和教育。

2 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少,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充分重视。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主要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另一方面,学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进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因此,很少有人关注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在政策、设施、资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较少,使得目前专业的指导人员少。每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能力兴趣、经济条件不同,各自的学业生涯规划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业生涯规划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高校要积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挥大学生的专长,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但绝大多数高校在个性化

指导方面比较欠缺,主要原因是不具备学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条件,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专门从事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和咨询的教师较少,目前从事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工作人员(学生管理者、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提高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学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主动适应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高校要围绕学业生涯规划目标,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全面提高学业生涯规划的效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4

Study on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s DMPTool

Wu Hairu

Abstract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whethe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result, some U.S. fund will have to make project data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tting up a management plan. To help researchers to quickly generate the data management plan, the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developed data management plan generation tool ?C DMPTool based on the user needs of reality. Use of tools is also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domestic library research services.

Keywords Data management plan. DMPTool.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为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水平,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引入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数据管理模型,如ICPSR社会科学数据存档生命周期模型、DataONE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英国数据存档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等[1]。这些模型虽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将制定数据管理计划视为科研数据管理的关键点。为帮助研究者迅速生成简单有效的数据管理计划,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基于科研人员的现实需求,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一款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本文拟对该工具进行介绍,并阐述该工具为国内科研数据管理带来的启示。

1 DMPTool的提出及发展

2010年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了项目管理指南,规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请项目必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纸的数据管理计划,详细描述申请者如何实现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共享传播,缺少数据管理计划的申请项目将不予接受[2]。除此之外,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项目资助巨头同样在其资助指南中对项目的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为响应这些科研项目资助机构的要求,方便科研者制作数据管理计划,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史密森学会、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书馆、数据监管中心以及DataONE项目中心,推出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3]。

2011年10月,DMPTool在线版本正式,该工具一经,便引起科研界及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2011年十大数字保存发展项目。2013年,DMPTool项目组接受Alfred P. Sloan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协会注资,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发工作。2014年5月,项目组正式DMPTool V2版本,相较版本1,版本2实现了诸多改良(见表1)。

1.1 DMPTool角色权限改良

系统的角色权限设计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系统用户的角色定义,包括角色大类(如操作员、管理员)和大类下的角色细分(如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总系统管理员);二是职责和权限在不同角色大类和细分角色的分配。

升级版的DMPTool在角色权限方面做出了如下改良:(1)增设系统编辑员角色,包括资源编辑员和模板编辑员,前者负责帮助信息、链接信息、参考答案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后者负责数据计划模板的日常维护和更新。(2)增设科研机构级别DMP复核员角色,负责对机构内提交的数据管理计划进行统一检查和审核。(3)对管理员角色进一步细分,增设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机构级别的DMPTool,及时收集反馈基层数据管理需求信息,协调发展科研机构与资助机构、总系统管理员的合作关系。

表1 DMPTool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表

1.2 DMPTool模块设置改良

升级版的DMPTool登录界面包含三大模块:公开化DMPS、DMPTool新闻和DMPTool帮助。该界面设计可以使用户在正式使用工具前通过大致的浏览就可以初步掌握DMP的结构内容、DMPTool的发展动态及具体如何使用DMPTool。其中,帮助模块最能集中体现升级版DMPTool的创新:(1)增加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2)专设针对系统管理员的Wiki帮助,并通过GitHub进行托管控制;(3)增加数据管理指导内容,相较旧版工具侧重于数据计划的生成,升级版的工具更侧重于对科研人员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4)增加公开资源信息,公开资源信息包括各资助机构的项目信息、最新政策、资助动态等内容,该内容的加入赋予了DMPTool新的内涵和外延,除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功能,DMPTool进一步彰显了对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科研人员三者信息沟通和合作的促进作用[4]。

1.3 DMPTool模板设置改良

旧版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中,可供用户参考复制的数据计划模板大多是按照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研机构对数据存储、数据共享要求的差异,这些按照资助机构要求制定的模板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数据管理计划生成需求。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中特别增设了科研机构DMP模板,该模板管理权限统一下放到科研机构层级的系统管理员。

1.4 DMPTool自定义改良

数据政策、用户需求的不同都会引发数据管理计划的不同,而数据管理需求又会随着科研领域、数据管理偏好、数据计划用途等具体内容的变动而变化。DMPTool必须在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下,尽可能关注科研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实现应用工具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进一步拓展了其自定义功能。(1)科研机构自定义。包括①机构基础信息输入、Logo设计;②机构授权,自定义设置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如模板编辑员、资源编辑员、复核员、管理员;③模板自定义,设计符合本机构数据政策、应用于不同领域或提交给不同资助机构的DMP模板。(2)科研人员自定义。这一模板大多是为了满足用户特定条件下的需求,如教师想设计一份用于大一本科生数据管理课堂教学的通用性DMP,或者项目中不同角色(PI或CO-PI)的科研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不同数据管理侧重点的DMP,这些都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实现[5]。

2 DMPTool的功能分析

2.1 快捷生成科研数据管理计划

DMPTool工具是一款开源软件,可免费获取,用户登录注册也不受任何限制。协助科研人员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生成数据管理计划,是DMPTool的项目宗旨之一。纵观整个DMPTool的使用步骤(如图1),完美诠释了在线应用工具的便捷性。

图1 DMPTool管理工具使用步骤图

第一步,选择DMP模板。包括三项内容:(1)选择登陆方式(机构用户或非机构用户);(2)选择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如NSF-AGS(NSF天文地理科学基金会)或NSF-BIO(NSF生物科学基金会)等;(3)选择所需复制的计划模板,即开放共享的计划、机构内共享计划、用户创建的历史计划。用户应评估当前计划需求,选择适当的模板作为新计划的制定基础。

第二步,填写数据计划基础信息。包括以下内容:填写计划名称、项目申请号、项目提案截止日等内容;增加项目合作者信息,设置项目合作方拥有对数据计划编辑、预览、下载的权限;设置数据计划公开方式,包括仅项目申请人和合作者可见、机构内共享和公开存取3类。

第三步,完成DMP细节描述。通过答题的方式,完成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策略等内容的设置,每道问题都配答题指导、参考答案和相关性资源链接,能够保证数据管理能力较弱的用户也能详细、客观地作答。

第四步,自动生成科研项目数据管理计划。DMPTool在综合前3步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报告,用户只需选择报告导出格式(txt/rtf/pdf等3类),便可预览、审查系统形成的数据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整个使用过程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时间成本的节约,潜移默化中也有利于其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6]。

2.2 紧密联系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

先前的科研模式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三方对科研数据的管理需求被完全割裂,而DMPTool的出现,成为联系三方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的桥梁和纽带。(1)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查看所属机构的计划示例,预览科研机构的需求,查看计划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DMPTool积极了解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水平及需求,利用工具中呈现的数据管理信息和政策,整合规范自身的数据管理政策,促进科研人员与机构图书馆、IT部门及其他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创新。(2)研究者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DMPTool几乎囊括了所有主要项目资助机构(NSF/HIN/DOE/NASA/USDA/DOD)的数据管理要求,并及时追踪各机构的数据政策变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了解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资助机构也可以随时通过对数据管理计划的查看、编辑,及时掌握科研人员的需求动向,改良其数据管理要求和政策。(3)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制定的数据计划可以通过科研机构的审核后提交至资助机构,强化了科研单位对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DMPTool与资助机构探讨数据管理相关政策,反馈科研人员的集中化数据管理需求,逐步实现数据政策的规范统一[7]。

2.3 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定制需求

DMPTool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高效生成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还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管理需求。(1)对科研人员而言,用户可以在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中添加体现其个性化需求的元素,使得整个计划在满足资助机构、科研机构要求的同时体现用户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数据管理需求。(2)对科研机构而言,DMPTool管理员可以依据科研人员需求自定义其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机构级别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数据存储服务,不仅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计划,更有利于其对科研数据的统一规范化管理[8]。(3)对资助机构而言,用户可以依据资助机构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计划版本,同时可以依据资助机构需求信息变更,及时调整数据计划,保证计划体现资助机构的专门性需求。

3 DMPTool带来的启示

3.1 分层推进科研数据管理工作

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科研数据遵循计划、采集、确认、描述、保存、分析的发展过程,要确保科研数据发挥出更多价值,必须依据数据发展进程来管理数据。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及科研机构很早就将提供数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申请的硬性要求,我国也应积极设立数据管理计划相关规范要求。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科研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开放式存取,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数据计划流程的规范和引导。其次,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应依据政府出台政策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导,硬性规定项目申请必须附带符合标准的数据管理计划,同时从多方面提供资源,辅助其计划制定。最后,科研机构同样需要制定符合本机构数据管理需求的数据管理政策,协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计划,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传播。

3.2 强化科研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政府科研管理机关、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共同构成了科研有机统一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保护者、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者、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科研资助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下落实科研项目考核评估、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成果创新;科研机构侧重机构层面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负责科研成果的审核、评估和归档及其他面向本机构科研人员的科研服务项目;科研人员是最直接的科研成果产出者,利用政府、资助机构、科研机构提供的多方资源开展研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是科研有机统一体高效运作的前提,DMPTool项目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其实现了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紧密联系。我国也应通过统一科研平台的构建,及时国家科研导向和政策扶持,反馈各类科研需求,保证科研人员的言路畅通和科研政策的上通下达。

3.3 基于科研人员需求构建完备数据管理工具箱

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的产生直接源于科研人员项目申报的需求,除了DMPTool,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还设计有一系列满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的工具(图2)。

图2 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管理工具箱示意图

以数据生命周期为序,在数据计划阶段有DMPTool协助科研人员生成数据管理计划,项目申请成功后,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ataUp检测数据格式、建立标准化元数据,EZID赋予科研数据统一化标识符,最后通过Merritt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管理和分享。整个数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使用Colectica进行数据追踪。强有力数据管理工具箱保障了科研人员对数据的全过程及高效管理。我国科研相关机构也应在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数据管理应用工具,形成工具箱体系,实现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的全方位、高效化管理。

3.4 整合共享,提高科研数据利用效率

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数据管理经验,科研人员也形成了较高的科研数据管理素养,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的DMPTool工具对三方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1)通过自定义功能的设置,鼓励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在DMPTool平台设计符合不同用途和需求的计划模板,并实现模块共享化管理;(2)DMPTool工具中整合了科研机构、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常见问题、管理程序等信息,通过长期应用实践的磨合,有利于更为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政策和科研数据环境的形成;(3)DMPTool平台实现数据计划的三级复核制度,并设有不同级别的数据计划管理员,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科研数据的高效管理。国内的科研数据管理也应在多方科研力量集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5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6

Abstract: Tradi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 has many drawbacks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introduced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not only can make the human, material, information, capital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ources to achieve optimal configuration, but also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大学生科研;创新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22-02

————————————

作者简介:欧新潭(1979-),男,湖南郴州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0 引言

十报告指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原有的业务管理模式,采用三层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1 原有业务管理模式及弊端

过去对“计划”采用单一职能部门开展业务的方式来管理,过多纠缠流程中的细节。“计划”需要调动各部门的人、财、物,教务处与其他部门是同级机构,以“指挥与控制”为基调的业务管理模式不仅没有效率,也不能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学生团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增强项目团队的战斗力,必须更多地“激发与引导”来提升项目管理的执行力。

2 项目化管理的含义和基本思路

项目化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管理者,客体涉及到项目的工作范围,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实现项目目标[2]。

项目化管理从具体任务出发,调动相关的多个职能部门,有效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高效地完成预定目标,把团队战略转化为现实的成果。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

3 三层项目化管理实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采取项目化管理工作模式,按项目规模由大到小,分三层对校级、院系级、学生团队项目进行管理,使得各级项目目标明确,各司其职。

3.1 校级项目 校级项目为本年度全校“计划”。项目主管:校长,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项目成员: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科研处、团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领导。目标是提升全校“计划”实施效果:数量和质量。具体任务是确定全校年度目标,提出合理的增长预期,争取专项经费并分配各院系,制定或修改“计划”涉及的规章制度,负责校外联络校内协调。资源约束:投入经费、教师和学生数量、政策。

在校级项目中,校领导的牵头使得部门间协作、共享更加顺畅,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权责明晰: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全校“计划”,学生处负责宣传、动员,财务处负责专项经费支出的监管,科研处负责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提供给学生选择,团委则培育“计划”中的优秀项目参加“挑战杯”赛事。为更好地推动本科生科研计划的展开,学校从宏观层面上制订管理办法,从项目申报、立项、经费、结题、激励等方面实施规范管理,保障学生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创新能力。制度的完善既有利于大学生研究活动的有章可循,又为大学生研究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2 院级项目 院级项目是本年度各院系“计划”,项目主管:院长(主任),教学副院长(副主任),项目成员:教学管理组,专家组,指导教师组,学生团队组。目标是通过贴近式宣传等手段,鼓励本院系更多学生参与“计划”,提高院系学生项目的立项数、结题率和优秀率,并产生高质量成果。具体任务是教师科研课题供学生选择,组织本院系学生组队申报项目,开展立项评审并推荐至学校,监督检查项目开展情况,组织结题验收,统一管理本院系“计划”经费。

项目评审时,由于本科生申报的科研项目大多与专业紧密相关,且每年申报的项目数量较多,考虑到评审的专业性和工作量,评审工作主要由院级项目组承担,校级项目组负责全校学生项目的审核。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院系将开展中期检查和监督,中期检查内容包括项目进展、项目变更、项目延期、经费使用、存在问题、下一步研究计划等几方面。各院系认真听取学生团队对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情况的汇报,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给予合理化建议,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在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采用学校和学生团队直接管理,而采取由院系监控管理的方式,既能保证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完全由学生支配使用,又有精力及时给予学生监督和指导,避免学生无序或不当使用经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使得经费使用更合理、更有效,发挥了最大效用。

3.3 学生团队项目 学生团队项目是本科生的科研创新项目。项目主管:项目负责人,项目成员:本院系同学,跨院系同学,外校学生。目标是调动各方资源高质量完成项目,注重过程收获和结果效益。具体任务:组建团队,在教师指导下申报项目,制定科研计划,协调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合理使用经费,形成科研成果。拥有的资源:人力和智力资源(跨院系跨学校同学、指导教师、课题资源),财力资源(学校专项经费、院系配套经费)、物力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等)。

为高效完成任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课题情况组建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团队,促进不同专业背景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开拓视野,优势互补,并邀请一名专任教师开展申报指导、过程指导和结题指导。这种项目化管理形式促使成员相互团结,互助互励,共度难关,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融入社会能力。

3.4 三层项目的关系 三个层次的项目即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之处:第一,各层项目的目标在本质上都是一致:期望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收获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活动结束时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第二,项目规模从大到小层层包含,之间存在组织间的交流,信息上的互通。区别在于,第一,各层项目的规模大小不同,内部团队构成不同;第二,各层项目具体任务不同且不能相互替代,比如校级项目组要充分放权给院级项目组开展一些具体工作,不能事无巨细地采用业务化管理模式控制项目。

4 结语

大学生科研计划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借鉴项目化管理模式,明确权责,优化协调,调动各方积极性,搭建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实践长效机制,有利于营造努力科研积极创新的氛围,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指南[R].北京,2007.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7

(一)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各级各类规划都要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规划编制单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要妥善处理保密与提高透明度的关系,为社会公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吸收不同观点。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要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二)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战略性思路和对策措施。

(三)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各级各类规划,都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弊病。要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使规划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要有指标和项目做支撑,要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并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研究提出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规划的保障措施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规划在实现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各有关方面关系、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在规划编制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探索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系统;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省“十二五”规划实行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省级规划、州(地、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省级、州(地、市)级、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州(地、市)级、县级规划可根据需要进行编制。

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调整的布局、任务和重大工程,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改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他需要纳入规划的

事项。州(地、市)级及县级规划要更多地述与本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由于州(地、市)及县辖区较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因此,“十二五”规划不需要搞成一个庞大的规划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和县,可以把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融为一体,编制一个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政府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结合我省的情况,在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组织编制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矿产、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等公共事业,以及战略性产业和一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布局的产业等专项规划。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初步考虑编制以下重点专项规划:(省略)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主要作用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要着眼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根据我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特点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区自行安排编制区域规划,促进全省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前期研究、起草、衔接、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等各环节的工作。

(一)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内容。根据以往的做法,在规划纲要框架形成之前,应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趋势预测、重点工程论证等前期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前期研究将采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力量研究、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或著名专家研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研究等三种方式,同时将委托课题和招标研究课题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以增强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感,提高前期研究水平。

按照超前研究问题、充分分析形势、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与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开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8方面计30个专题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及

负责单位:

发展环境:(省略)

产业发展:(省略)

城乡区域:(省略)

科教文化:(省略)

改革开放:(省略)

人民生活:(省略)

资源环境:(省略)

(二)起草工作

1、原则

起草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立项

编制规划必须进行立项。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由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除同级政府统一安排外,其它规划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报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立项报告要说明立项的理由、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提纲、组织形式、工作进度安排等内容。

3、内容

总体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目标;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原则;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任务;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扩大开放的总体布署等。

专项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建设项目及其布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规划包括内容有: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发展轴、中心区等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及其功能定位;产业聚集区等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统筹建设的重大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三)衔接工作

各级各类规划之间必须进行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总体规划的衔接:省级总体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与相邻省区规划进行衔接,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规划进行衔接。州(地、市)和县级规划按上述原则进行衔接。

专项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与上一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区域规划的衔接: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区域规划草案送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四)论证工作

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省规划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州(地、市)级规划可以委托省规划咨询委员会或其它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论证。

(五)批准和公布

总体规划草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公布。

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四、总体进度安排

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规划草案几个阶段。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按照2011年1月规划纲要提请省人大审议批准的时间要求,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为前期研究阶段,从2009年4月—2009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前期研究课题进行听议;组织开展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培训;完成前期研究课题;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初步筛选重大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形成阶段,从2009年11月—2010年3月。主要任务是: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完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省委、省政府。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从2010年4月—2010年10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搞好规划衔接和论证,组织在北京召开高规格论证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衔接我省“十二五”规划。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形成和审议、宣传阶段,从2010年“十二五”规划建议形成后—2011年1月。主要任务是,在省政府领导下,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省委和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五、组织领导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由宋秀岩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任副组长的*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并设立*省人民政府发展规划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另行文)。

各州(地、市)、省政府各有关厅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班子,并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六、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扩大民主参与度,充实完善*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主要任务是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规划咨询委员会章程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负责。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8

一、认真制定计划,为全期工作的开展勾画蓝图

开学前,在学校贺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任校长的指导下,教导处人员详细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计划,务求计划的指导性、实效性、创新性。比如:学困生检测工作、第一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普通话比赛工作、兴趣小组工作汇报演出、按周分年级进行年级的观课、议课系列活动、学习新课标及新课程标准考试等。然后,召开教研组长会,把教学教研计划解读给组长,由组长依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分组、分级、分科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学科计划、兴趣小组计划、培优补差计划等具体的支计划。教导处的教学教研计划由学校领导研究把关,教研组计划、学科计划等支计划由教导处认真把关(其中两个教研组的计划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导处提出改进意见后返工重新制定)。同时,每月由校长、主管副校长对教导处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给予评价,教导处对教研组工作在每月例会上进行评价、指导、督促。(同时各项工作在评比考核的基础上与期末教师量化考核挂钩,考核结果与奖金福利挂钩。)这样,做到了由详细的计划到具体的落实,切实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狠抓常规,抓教学工作从基础做起

抓常规是教导处工作的第一要务。首先,在贺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校委会人员在当天值班的上、下午各进行一次教学区的查看,对各种情况进行监控,看到问题及时指出,发现亮点及时表扬,进而督促教师按常规干好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导处人员及时按计划进行推门听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常规意识(按学校常规听课评价表进行打分评定),把教师常态下的教学监控起来。第三,做好各种检查。把好教案作业关,第一个月,按教学计划安排,已经督促组长自查教案作业(学校要求组长一期内自查教案作业2次,同时,教导处每期定期检查2次),并把单元测试交教导处查阅、评价;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及时了解座谈,及时了解学生作业量及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

三、重视教研,通过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教研首先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按分工分包教研组,各个行管走到教研第一线,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同时,教导处人员按学科分工分包教研组,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比如,开学以来,随着教研组组级听课活动的开展,教导处把议课工作作为教研的中心工作来抓。由组长主持,行管参与,教导处人员引导大家进行观课后的集体议课活动,通过近2周的教研,老师们对议课活动由“不习惯”逐步转变为“放开说”,让我们看到了教研的希望,感受到了教研的价值。同时教导处完成了教研室教育科研立项工作、县级优质课推荐工作。

四、稳中求进,各项工作在逐步展开

从上周开始,学校利用每周一下午放学后时间进行“宝丰县第一实验小学第一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普通话比赛”活动,学校71名教师报名参加,预计2个周一下午进行完,最后,评出学校“普通话标兵”十名,给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另外,学困生检测方案、学习新课标方案、4月底进行的校级观摩课方案等在本月27号的组长例会上已经通过,将逐步开展落实。

回顾开学来的教学工作,虽忙但有序、有效,相信在县基础教研室的指导、引领下,加上学校领导对教学的重视,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将会走得更规范、科学、扎实、有效。

樊继东

〖推荐阅读〗

科研等级划分范文9

针对疾控机构人才匮乏、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短缺等现状,江西省确定以“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业务进修、学科建设”四轮驱动的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利用三年的时间,培养一批中青年公共卫生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创建一批疾病预防控制科技创新团队,产生一批高水平预防医学科研成果,形成一套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科研发展的有效机制,全面提升了疾控机构人才队伍水平,推进了全省疾控事业持续发展。

一、规划引领,凝心聚力

(一)制定疾控科研发展规划。针对疾控系统科研项目少、科研水平低、学科建立弱的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2014-2016年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科研发展专项规划》,在科研攻关、自主创新、普及应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重点给予支持,委科教处单列公共卫生科研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委疾控处安排科研项目补助经费,并要求项目所在单位给予经费保障。

(二)制定骨干人才培养规划。组织开展全省疾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现状专题调研,了解疾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2015-2017年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建设疾控人才培训基地,实施骨干人才培养,加强检验技术进修,提升学科能力水平,利用三年的建设周期,实现疾控骨干人才全覆盖。

(三)主动协调政策资金支持。疾控骨干人才培养规划得到了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每年在省财政投入3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科研和培训。委财务、科教等相关处室也给予大力支持,面向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人员,鼓励申报和增加立项,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骨干人才给予评先评优,共同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省级平台。

二、建立基地,提升能力

在人才战略实施过程中每年确定分解指标,制定工作重点,将规划的实施效果纳入全省的民生工程和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的考核指标。

(一)建立疾控人才培训基地。整合国家、省、市疾控机构的优秀教学资源,与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办学,建成7个省级培训基地,组成269人的师资队伍和73人的导师队伍,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学员生活保障。

(二)实施疾控骨干人才培养。分别实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青年科技团队建设、管理干部培训等不同层次的骨干人才培养计划,3年培养230余名各级各类人才。 全省遴选20名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对象,采用“理论集中面授、导师分别带教、单位现场实践、行政部门锻炼”的学习形式进行重点培养。选拔21名全省优秀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到中山大学进行专项能力提升培训,投入3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全省青年科研团队的建设,鼓励青年人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