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能训练的要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3-26 14:41:55

体能训练的要点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1

【关键词】 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方法

跨栏跑是在一定距离内,跨过规定的高度和数量的栏架、技术性较强的短跑项目。跨栏跑竞技项目对爆发力、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协调性、节奏等诸多素质均有极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刘翔、史冬鹏、谢文俊等多名优秀跨栏运动员训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进行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的结果。他们在训练中加强体能训练,走灵巧、技术、节奏型之路,都取得了成功。本文拟对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技术训练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使跨栏跑运动员的早期训练更加地科学合理,从而为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今后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一、体能训练方法

跨栏项目是一种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竞技项目,在跨栏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专项体能占据重要结构,与速度、力量等素质紧密联系。不论是100米、110米跨栏跑运动,还是400米跨栏跑运动,它们都属于高度依赖体能的项目,而要进行体能训练,运动员就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机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训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进行有效结合发展,不论是在大阶段的训练重点上还是每次课的训练内容上都不能分开发展,都应互相结合训练,即: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提高体能素质,在专项素质训练中不断加强专项技术,从而达到体能发展与技能发展的相统一。

1、专项力量素质训练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是以速度力量训练为首要,而速度力量素质取决于神经肌肉兴奋与抑制的快速转换能力。作为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中都不能发挥出最大肌肉力量。基于此,对青少年的力量训练时,要在提高快速力量的基础上来发展最大力量,在该训练中等动力量训练是最好的,即在特别定制的等动练习器上进行,集等动、等长和等张于一身,从而有利于增长最大力量。根据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特点,运动员必须要具备和加强基础力量、躯干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重点发展躯干力量。从当前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状况而言,许多国家的优秀运动员都非常重视躯干力量的练习,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训练,并且将此作为整个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来安排和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增加肌肉力量能够使得短跑运动员跑得更快。然而,实际训练的状况是,当运动员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等逐渐增强时,而运动成绩并未取得相应的提高。由此而言,发展速度素质不单纯是力量问题,其在训练时的手段、内容、方法、强度等方面都具有明确性。

3、柔韧性训练

跨栏跑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的柔韧性是其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检验跨栏步技术的重要指标。优秀跨栏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优先和重点发展的是人体核心区域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素质。具体而言,在力量素质和柔韧性训练中,教练员主要采取快速仰卧起坐、快速仰卧起坐抛实心球和坐上背上压腰等手段;在灵活性训练方面主要采取跨栏坐负重转髋和多种形式的起跨腿技术练习。

此外,结合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展特点以及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在对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提高腰、髋等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二是要在全面发展身体的基础力量、躯干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同时,重视核心区域力量的训练发展;三是在速度训练中,要不断加强肌肉收缩速度, 高频率交替用力以及提高跑和跨的衔接能力。

二、技术训练方法

在技术训练方面,教练员应紧紧围绕改进跑的技术与学习跨栏步技术同步进行的训练原则,采用以改进高抬腿跑技术为切入点,逐步掌握跨栏摆动腿的充分折叠技术,最后掌握栏上起跨腿的剪绞与躯干动作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训练程序,从而促使跨栏跑技术训练动作更加的标准、规范。

对教练员而言,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好跨与跑的专门性练习。当前各国一些优秀的跨栏运动员尤为重视跨栏步与栏间跑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强调全程跨栏技术的连贯性。然而,一些技术差的运动员经常出现栏前积蓄速度、起跨时明显停顿、产生飘栏等现象。那么,如何才能在早期训练中建立健全一套循序渐进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使之随着运动员的年龄、发育程度、力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高栏距,从小建立准确、流畅的栏间节奏,始终保持高速跨越栏架,建立稳定的动力定型结构,从而实现青少年阶段专项技术水平的高起点。比如我国的刘翔,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因为他的110米跨栏技术性非常强,而且他不仅掌握了比较出色的过栏技术,还掌握了很好的跑的技术,他很快的步频优势使他起跑加速和冲刺能力也稍强于国外运动员。

此外,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以及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在110米栏技术训练中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逐渐加大专项身体训练的比重;二是在技术训练中要重视运动员的节奏感和栏感的培养;三是在专项力量训练时,要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练习为主;四是训练手段要多样化,避免以单调的训练手段引起运动员的厌倦情绪和形成速度障碍。

三、结语

总之,青少年跨栏跑运动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要在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的基础力量、躯干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同时,重点发展躯干力量;在速度训练中要不断加强肌肉收缩速度,高频率交替用力;在大量的技术训练中,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感。对青少年训练时,要重点突出速度性力量,特别是专项力量的训练,并且要以负重或不负重的模仿练习为主。此外,在运动员的早期训练中,基本技术在能够符合向前性、直线性、稳定性的状况前提下,可以允许个性技术之间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黄北翔,江广和,杨锋.宏观视角下专项体能训练特征探骊及发展对策研究―茅鹏“一元训练理论”读后.湖北体育科技,2014.11.

[2] 谢恩礼,马恒祥.从刘翔的成功谈青少年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

[3] 张辉.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科技信息,2011.12.

[4] 方水泉.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6.

[5] 杨明勇,邓国庆,周明.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结构特征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2

摘 要 地处高原的部队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和周边不稳定因素相对繁多,对部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战斗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部队官兵体能素质提出挑战。那么如何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探索适应高原特色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官兵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增强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提高高原环境下体能训练质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高原 体能训练 质量

军人的体能水平直接影响其战斗力。强体能既是作战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也是保证其他素质得以正常发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军人不论是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火器时代还是在现代化的战争中,都需要有强健的体魄。高原部队由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和周边不稳定因素相对增多,对部队的战斗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须高度重视探索高原特色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官兵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一、要全面掌握高原部队的特点及体能训练质量的要求

高原武警担负着执勤、处突和维护地方稳定的任务。随着当前的社会形势日趋复杂,加之高原部队多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差异,高原部队更多的参与维稳、处突的任务,必然对高原战士的战斗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体能是战斗力生成的最基本的条件,那么对体能训练的质量有何要求呢?

(一)具备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连续作战所必须的强壮体力。体力既是过去传统意义上体能概念的主题,同时也是现代化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体能新概念中的重要成分,是发展其它体能的重要基础。

(二)具备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连续作战所必须的强健脑力。增强军人大脑细胞对长时间、大强度、高负荷工作的承受能力,提高大脑的抗疲劳潜力,是现实条件下对军人体能的必然要求和挑战。

(三)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动作敏捷性。

二、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情状况对体能训练的影响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体能训练的质量。例如中国西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辐射强,温差大,这些因素都会对体能素质的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就部队来说,高原地区对体能要求的标准就低于内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第一,高海拔地区,气候过于干燥,在运动过后,机体组织失水迅速,加快了皮肤收缩速度,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利于完全发挥运动质量。第二,高原空气稀薄,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能量不能得到完全发挥,而且运动过后的肌肉需要足够的氧元素来缓解,这就导致运动产生的疲劳不易完全消除,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并且一旦过度疲劳,恢复非常缓慢,对下一次的训练形成障碍,素质的提高受到阻碍。第三,高原气压低,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对机体组织也造成一定的损伤。这些无一不是制约高原体能训练质量提高的因素,而这种客观因素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

(二)特殊的民情状况影响体能训练的水平。地理环境可能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民情状况却时刻处在复杂多变的运动状态之中,这就对武警部队的职责使命量化、细化到最切合实际之中。体能训练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这一职责使命完成的是否圆满。

三、必须立足高原实际,切实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

(一)要立足兵源特点,制定训练目标。从兵源结构来看,来自农村、城镇、在外打工经商、在校学生等,体质基础参差不齐。从思想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士的思想日益活跃,民主、平等、竞争、进取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自我教育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加之部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训练手段的进一步革新,这些变化都对一线带兵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训练模式,探索和运用适合当今高原部队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是新时期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高原军事训练水平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问题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高原地理环境的特点,对体能教学进行周密的计划部署,制定从战士入伍新训到基层义务兵两个阶段训练的大目标,即:入伍后的强化训练、基层服役的提高训练两个阶段。首先,对入伍训练的战士进行体能测试,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战士体能训练测试情况,制定战士体能考核成绩曲线图,即:对于周期性的考核情况依次予以登记绘图,以函数图象式展现出来,从而对战士周期性的体能训练情况则有了全面的掌握。其次根据战士的体能、技能和健康水平状况,确立明确具体的训练目标,把抓紧抓好义务兵服役期间的体能训练作为体能教学的关键,进而使战士由打基础、强体能,逐步向关键环节——生技能,再向核心环节智能的转变,从而达到整体体能的提升,提高部队战斗力。

(二)要结合训练实际,讲求科学组训。在海拔较高地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体能运动体力消耗容易透支。针对这一实际,在体能教学的原则上,一是每年对新入伍的战士一一进行肺活量、脉搏和血压的测试、登记,按身体素质强弱统一分配编班编组,进行优化合理组合,区分层次,进行分级训练。训练中坚持做到大、中、小负荷结合,理论与操作穿插,体力与技巧互补,大运动量后必须进行放松整理运动等方法。二是在训练中注意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加大训练强度的方法对新战士进行适应性训练。如在五公里武装越野训练中,对素质较弱的战士,规定以30分钟完成为最低标准,每周进行三次测试,并登记。经过2-3个月的训练,再进行肺活量、脉搏、血压的测试,根据测量的情况重新确定训练标准,重新编组进行训练。三是采取“渐进式加强法”和“有分有合,先分后和”的训练原则。“渐进式加强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受训者的身体素质、训练基础等方面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质量指标,对每个科目训练结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进入下一个科目的训练,不合格的继续进行原科目的训练,待经过一段时间考核合格后再进入下一科目的训练。“有分有合,先分后和”的训练方法中,“分”即根据测试的结果及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标准,在某个阶段上达到预定的目标;“合”即在“分”的基础上,受训者的基点相同了,训练层次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再进行整体平推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要避免“吃大锅饭”和“一刀切”的训法。采取“整体训,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整体训”就是针对战士特点,根据不同的训练重点和训练时间、任务进行共同科目的训练。“抓两头,促中间”即抓较差的目的是使其跟上队伍,同时他们的进步也会对中间人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鞭策作用。但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两点:一是在训练安排上要克服兵龄长的士官的复训期和共同训练阶段不必要的长时间的重复训练。避免训练者产生厌烦情绪,或者在低档次徘徊。二是在训练过程中克服偏训、粗训和漏训的现象。这样不仅提高了士官的训练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义务兵的训练积极性。

在根据训练实际和训练时间上,一是减少了一般性训练和简单操作的时间,保障重点,提高了训练时效;二是战士的训练时间侧重于重难点科目,依据《大纲》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根据训练实际制定训练计划。在训练方法上,应采取“按素质分级编组、过关升级、个别专训”的方法施训。过去的教学法虽有,但不普及、不系统规范。“按素质分级编组”是指对受训者素质进行分级编组,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过关升级”是指训练训练达到科目的标准者,进入高一级的组别训练,或者转入下一科目训练; “个别专训”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素质差的要单独指导训练,以尽快提高军事素质。同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训练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从内容上要做到从易到难、先简后繁、合理搭配。比如,整个上午都安排体能训练,这样提不起大家的训练兴趣,又浪费时间,就不合理。二是训练过程克服一阵热,一阵冷的现象,全面的安排好训练骨干,把组织训练方法落到实处。三是注意把体能、智能和技能结合起来训练,结合起来考,有效促进三能合一。

(三)要依据运动规律,调整训练内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只有身体各器官和系统普遍提高,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技能的总体水平。由于体能训练比较枯燥、单调,而且负荷大。因此,在训练中应合理安排训练进度和强度,按照先弱后强、先小后大的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在组织实施体能训练时按照先准备活动后正式练习、先短距离后长距离、先分段后连贯、先徒手后负重顺序进行。还要依据训练科目的难易程度,受训者的素质基础、保障条件、天气等情况,按照先易后难、难易穿插、室内外搭配、体能技能结合、技术战术互补的原则,将所训科目合理安排。首先,根据战士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安排负荷的大小,并通过心率来调控运动负荷。(准确地测算运动时的心率,必须在运动后的5秒内开始进行测量,测量15秒再乘以4,为运动时一分钟的心率)。其次,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形成“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训练过程。同时,始终遵循“百分之十”的原则,它是指导训练者既运用超负荷原则,又避免因过度运动而损伤的一种监控方法。其含义为:每周的运动强度或时间的增加不得超过前一周的10%。在安排大强度的负荷时,如有连续几天进行大强度的训练,每周大强度训练最多不超过两次,中间应有足够的休息或适度安排中、小强度的训练作为调整,使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第三,正确处理好量与度的关系。负荷强度大则量小,强度小则量大。在一个周期训练中,通常是从量上增加,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再次增加量时,强度适当降低,而再次增加强度时量则减少,使训练质量与强度呈现波浪状态。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方式效果更佳。

(四)要加强目标管理,激发训练热情。一是强化监控机制,坚持能级管理。训练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逐级逐项检查体能训练情况,对战士体能达标情况进行摸底排队,准确把握训练底数,结合排名区分层次。在训练要求上,本着素质好的注重精品、求规范,素质差的注重打基础、教方法的原则,抓好训练落实。同时,还借助网络优势,建立健全体能训练数据库,随时调阅、检查、考核和评判体能训练情况,定期将考核成绩记录在案,分析体能训练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体能训练实施更有效的全方位监控。二是健全激励机制。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积极完善训练激励机制,通过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政策制度的鞭策作用,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把训练达标与战士立功受奖、评选优秀士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体能训练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在部队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从全方位入手,重点投入保训练,倾斜资金建设施,因地制宜建场地,因陋就简制器材,努力完成体能教学的保障工作。通过各个击破,整体推进的方法。四是加强安全防范。始终把预防训练事故放在抓体能训练质量提高的首位,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用制度规范体能训练的全过程,确保体能训练的良性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3

关键词:业余训练;运动;竞技体育;科学

中图分类号:G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95—02



一、问题的提出

抓好业余体育训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而竞技体育的发展,既依赖于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又依赖于坚实的后备力量,前苏联、美国和前民主德国早就把发展竞技体育重心移向很多少儿体校和课余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培养许多优秀体育尖子和奥运选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业余训练同样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坚实基础就开始于中小学的业余体育训练。近年来,通过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不断发展,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越野滑雪体育后备人才,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本项目的发展。因此,研究小学生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对于提高越野滑雪业余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目的,多年来我以小学阶段的运动员业余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运动训练为参照,对队员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参与越野滑雪业余训练的所有小运动员和训练的教练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中参阅了国内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

2、访谈调查法。对吉林地区从事越野滑雪业余训练的教练、学生进行访谈。

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

4、总结经验。通过总结长期课余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比较各校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目前我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越野滑雪业余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与一般专业运动训练比较具有共同点,但是由于业余训练在训练的对象、任务、形式、性质上与专业运动训练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业余体育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教育性和基础性

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体、教结合的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训练不仅对人的身体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业余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形成人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同时,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是为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达到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学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二)具有间断性和业余性

业余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所受训的对象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它课程学业的要求,学校其它工作的进行,必要的假期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业余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间断性。参加训练的学生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同时,业余训练由于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参加训练的队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三)相对专项性不强

业余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很强,也不追求极限负荷训练。业余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这也是许多运动员所证明的。同时,训练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影响了它的专项性。

体育业余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在训练中,作为一个指导老师,切忌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重身体素质,轻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必须是要适应,不能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一步一步适应并提高。

2、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

大强度训练往往会给学生造成:(1)使关节韧带受伤;(2)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的培养和形成。因此,一般在训练中应采取强度小而量大的训练方法,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也有助于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练习,才会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科学选材,注重启蒙教学

“科学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非常重视科学选材,这一步没走好,全盘皆废。在选材工作中,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能好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是搞好训练的基本保证。特别在启蒙教学中对运动员兴趣和爱好预先培养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模仿、好竞争,易接受新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使之形成强烈的爱好。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防止用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多采用游戏性的训练方法,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手段来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教学训练中获得欢愉与成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形成真正强烈的爱好,为今后在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科学训练,注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首先,合理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既能增强体能,增强健康,增强运动能力,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生理和心理负担,还要确保正确动作动力定型的形成。第二,在体能训练时,改造和运用大量的运动游戏。必要时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宜广大小学生的实际训练要求,使他们活动时全心地投入。第三,小学生心肺功能、骨骼发育尚不成熟,一定要在实践中摸索,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第四,在组织训练时一定要合理组织教材,强调身体发育的全面性,转换竞技运动的特点,要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即要考虑到他的耐力特点,也要考虑到他的力量和灵敏协调,要保证训练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另外,经过改造的训练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体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健身运动处方”,使竞技运动项目改造取得最佳锻炼效果。

(三)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苗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通过比赛杠杆来检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不行的,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也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优秀运动员苗子必须是在比赛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而成长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只有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在业余训练阶段以全面素质为主来促专项素质发展,才能够达到全面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比赛成绩的最终目的。由于我们遵循科学选材,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原则,一直以来,我们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经费投入,保证系统训练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勇攀奥运高峰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要保证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把上级的拨款用到刀刃上,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业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五)注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从事越野滑雪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优秀运动队转业的退役运动员,尽管他们中大多数人有实践经验,但运动训练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适应业余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促进教练员业务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越野滑雪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4

关键词:女子“后腰” ;柔韧素质;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1.007

对于一个女子体操运动员来说,“后腰”柔韧素质的好坏,对她的运动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后腰”柔韧素质,一般要求“后桥”指尖离脚后跟距离要达到20公分以内可视为规范动作。因此在女子体操训练中,对“后腰”柔韧素质训练要求很高,主要手段就是要在长期的、在适度的助力下,进行搬、拉、压,逐步地提高“后腰”韧带组织的弹性能力。在这环节的训练过程中,对每一位教练员的训练手法,训练经验和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天生”具备的柔韧素质条件,应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使之安全快捷地达到训练的目的,完成训练的任务。在行使“后腰”柔韧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因为人体“后腰”组织结构比较脆弱,每一位教练员首先要树立安全、健康的训练意识,合理地把握好练习的尺度、时间进度和训练的强度。决不可操之过急,给运动员的身体带来伤害。轻者一般的肌肉韧带拉伤,重者腰肌劳损,腰椎关节扭伤等等,体育运动不单只是为了出成绩、得奖杯,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锻炼体魄、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如果置健康于不顾,造成身体的严重伤害,那体育运动的意义又何在呢?所以我们每个教练员都要明确这一点。

如何健康、安全、快捷地提高“后腰”柔韧素质,我们每位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该认真严格遵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全面了解运动员后腰柔韧素质的起点状况

学生“后腰”柔韧素质起点状况是各不相同的。可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来判别。

1、后腰起点素质条件较好的状况是:向后下腰成“后桥”姿势、手指尖距离脚后跟的距离在30公分以内者。

2、后腰起点素质条件中等状况是:向后下腰成“后桥”姿势、手指尖距离脚后跟离在50公分左右。

3、后腰起点素质条件较差者的状况是:向后下腰成“后桥”姿势、手指尖距离脚后跟距离在70公分以上者。

由以上三个等级来划分出运动员的起点柔韧素质状况。只有真正了解起点素质状况,教练员才能制定出符合运动训练者个人不相同的、较为合理的一整套训练计划,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合理化,才能尽量地避免在训练中出现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才能保证运动员的身体能够在训练中健康发展。

二、要严格遵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

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是防止创伤,保证受训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后腰”素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身体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个人训练计划。由易到难、由轻到重、循序渐进、逐步适当地加大搬、拉、压的幅度和强度,使之做到健康、安全快捷地提高“后腰”柔韧素质水平,完成运动训练的要求。

三、教练员要具备有较高的运动医学和生理卫生知识,对人体组织解剖结构要有明确的了解

在运动训练期间,对运动员要加强医务护理、预防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医治、保障创伤的痊愈,确保训练者的身体健康发展。

四、教练员要有较深的训练功底和经验

在“后腰”柔韧素质训练过程中,受训者的起点素质是各不相同的,教练员要因人而异。好、中、差各不相同的受训者,都要有不同,使用好相应的方法。做到多样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在训练的过程中,做到安全快捷的提高腰部柔韧素质,才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在训练中健康地成长。

五、要教会学生自我安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要树立健康意识,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增强科学的训练理念。在运动训练中,素质相对较差的运动员,最易出现急躁情绪,为了尽快出成绩而盲目蛮练,最后造成腰部的自我伤害,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反过来又影响到运动技能的正常提高,这些都必须加以防范,尤其是带伤续练,决不可取。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5

关键词:竞技网球 运动员 体能 训练特征 要求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31-01

竞技网球运动是一项非连续性、强度不断变化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一场正规的网球比赛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超过四个小时,耗时较长,比赛中的运动员在场上需要不断快速移动、击球,精神还要高度集中,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守与进攻策略,这些都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

1 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作用

竞技网球运动训练的四大内容为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四大内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体能训练是重要的基础部分,没有相应的体能作基础,一切的技能、战术训练都会成为空谈,没有高效的体能基础,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实现。

1.1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

竞技网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但构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虽然技能、战术能力属于主导因素,但体能、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一样不可忽视。所以,在日常的专项训练中,教练员应该让运动员清楚网球比赛不仅仅是在比技术和战术,还是在比体能和心理。没有良好的体能条件作为基础,不可能在现代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掌握的技战术能力,竞技能力得不到良好体现。现时的竞技网球比赛中,特别是顶级男选手之间的较量,一场比赛要用到三小时以上,体力消耗非常大,没有很好的体能作基础,想取胜是不可能的。

1.2 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

世界著名网球运动员阿加西说过:“没有一定的体能,就谈不上意志品质”。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提高体能所进行的一般或专项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也在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另外,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提高,可以促使运动员自动积极去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一个运动员如果体能水平很低,无论是在训练场还是在比赛场上都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

2 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

2.1 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

虽然竞技网球比赛耗时较长,但其是由许多不同的回合组成。根据统计,每一个回合的运动时间多在10秒以内,整场比赛10秒以内的回合占到80%左右,并且每一回合的强度大,需要动用ATP—CP供能系统来供能。但是,随着比赛时间的增长,身体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供能系统要不继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这就要求具有超强的有氧能力,在每一局和局间休息的时候需要有氧代谢帮助再合成ATP和CP。

2.2 竞技网球运动的力量要求的特征

竞技网球比赛中的球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需要足够的力量才能完成爆发力挥拍的高速度击球。再者,在比赛中,运动员在攻防过程中,经常需要快速蹬地起动、到位后急停,快速引拍等,因此良好的力量素质是竞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特点,是运动员完成快速移动、急起急停、发球、击球技术环节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素质,不可能在竞技网球比赛中有上乘表现。再者,良好的力量也是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寿命的重要条件。所以,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网球运动对运动员柔韧要求的特征

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其它素质的综合发展,要想成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在技术与力量中的含量是不可否认和替代的。在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运动员为救一个球,做出大胆大幅度的动作,如大劈叉救球等;运动员为了击出速度更快的球,经常大幅度引挥球拍,这些都要求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素质要过关,否则不但救不到球或发不出更高速度的球,可能还会造成肌肉拉伤,以至影响运动寿命。所以,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对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也至关重要。

3 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能训练是竞技网球运动的四大训练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提高网球技战术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所以在竞技网球的体能训练中,体能训练应与技战术的训练相一致,主要目的就是为技战术的提高打好基础。同时,在有效的训练时间内,应该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对竞技网球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和场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

3.1 结合项目特点

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才能有高效率,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须考虑到竞技网球的项目供能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竞技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才能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有整体宏观的控制,并且在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依据有所指向,使所选择的训练方法手段更具有高效性。例如,从对网球比赛各个回合的分析来看,竞技网球比赛以ATP—CP供能和有氧代谢能力交替进行的供能方式,那么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就应该多进行类似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网球运动员这方面的供能能力。

3.2 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发展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除了根据项目特点之外,还需要根据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来安排,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发挥其优点,弥补其缺点。

3.3 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

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前,必须对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恢复条件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为它们都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某些训练设备较差的地方,要充分考虑用当地条件的实际性,寻求可替代性的练习方法。

4 结语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进行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掌握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的特点,结合项目特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使体能训练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6

关键词:项群特征 共性 科学教学 理论研究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新月异,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时,往往忽视了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仍不明显;加上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理论又与运动训练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造成运动成绩停滞不前。我认为: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让我们重新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并理解其内涵,同时感受着当今高水平运动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一、科学训练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

通过项群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除耐力性项群未对神经传导有要求外,其他项群都对神经过程的表现提出要求。

高效率全面训练(又叫多因素训练法),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刘翔取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提出的总结性的又一个新的方法。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的,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他将我们现在采用的单因素训练方法——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其刺激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部位上,这样的训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疲劳,运动员也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加以改变,在一个训练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即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在这个集合群中又有几个因素,使其相互弥补,就会多一些神经系统的剌激,出现多个兴奋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的兴奋点去重新组合转化,这样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也消除了大脑皮层单一和局部的疲劳。综合这些,紧密围绕着专项特征进行训练,在设计教学训练的方案上更加注重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因此,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也恰恰是围绕着《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来实施的。

二、“三从一大”的原则和高效率全面训练的结合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贯立场,也是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没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无法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因此,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深刻体会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大运动量训练不光提高技能和体能,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今的田径训练不是主要将训练都放在跑道上完成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训练积累起来的。它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上。与此同时,力量训练不光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解决肌肉发力问题。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速度素质。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这些,也就是高效率全面训练的因素所在。

三、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

1.技术训练注重稳固性的提高。运动技术形成主要是通过一个合理、经济的过程最终来评价其结果,就是我们讲的实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取决于如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骨筋、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规律。例如,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结构必须是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为基础。起跳时又有多个特定环节相互支撑,形成“技术链”。在“技术链”中力的支点、大小和方向构成了技术训练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身体姿势、关节角度和肢体的位移,起跳时,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于骨路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这些现象不光出现在跳跃类项目中,也在速度类和投掷类项目中经常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增加力量与专项的结合,突出细节方面的训练,重视身体的坚固性、平衡性和稳定性也是提高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7

【关键词】战术意识;战术思维;计算机辅助训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123―04

前言

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1]。战术意识综合反映了队员在运动实践中累积的知识与经验,帮助运动员在复杂多变的竞赛环境中,准确及时地判断现场情况,灵活迅速地决定自身行动方案。形成和提升战术意识是运动训练的重点内容,不仅要通过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更为重要的是积累比赛经验,在实战中巩固和自觉运用战术意识。然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及非职业球队的运动员参与正式比赛和高级别大赛的机会很少,缺乏真实的训练情境和必要的训练手段,所以很难获得战术意识方面的正确指导和针对性训练。将CAT(计算机辅助训练)引入足球战术意识的训练领域,研制符合足球战术意识培养规律的辅助训练系统,以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形成机制和发展途径

理解足球战术意识的构成要素、依从足球战术意识形成规律来设计CAT系统是系统研制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分析足球战术意识形成的机制。心理学观点认为,战术意识的获得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一定的认知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和发展的,其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和经验的积累,符合认知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

1 足球战术意识构成要素

部分学者强调足球战术意识属于思维决策过程,并指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运用是战术意识的两大主要构成要素”[2]。思维心理学理论认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经验知识多为程序性知识,两者都是必需的。首先要有描述性的陈述性知识,其次是成千上万次的练习,知识达到程序化和自动化。例如:在形成选位和跑位意识的过程中,运动员要先了解有关选位和跑位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比赛,理解选位和跑位知识的运用规则以及与具体行为过程的联系,体会比赛中运用选位和跑位规则的条件,最终具备正确的、自如的选位和跑位能力,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的选位和跑位意识,并在比赛中表现出来[3]。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需要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而同时程序性知识也能够促进和加强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保留。

2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形成机制

足球战术意识形成通常要经历一个陈述性知识应用到程序性知识运用的过程。程序性知识的熟练运用,是技能化的规则迁移过程,历经三个阶段:认知阶段,了解与技能有关的知识;联系阶段,通过练习掌握规则;协调运用阶段,规则完全可以自动化地被迁移运用到各种情境,而且运用得非常协调。

Fisher(1984年,运动心理学手册)的研究认为,运动员在完成熟练的运动时,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持,对自身经验图示的不断丰富与运用[4]。临场状况下,任务完成的过程需要以下步骤:第一,发现和感知环境信息;第二,寻找完成任务的必要信息,确定信息的类型;第三,调用运动记忆,完成临场比对;第四,进行行为决策。有学者进一步分析: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演算能力、决策能力是足球战术意识高低的反映。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得出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即通过感知、预测、演算、决策的战术思维活动,形成对程序性知识的熟练运用,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图示。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形成可分为认知、联系和协调运用。

3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发展途径

针对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形成机制,我们认为,要促进良好的临场足球战术意识的形成,需要结合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在充分保证程序性战术知识的获得与保持的基础上,重点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思维能力;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运用情境,促进规则迁移,不断丰富其经验图示;强化有意注意,加强知觉判断,在行动决策的过程中,提高其思维效率及判断的准确性。

二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系统设计

近年来国内外在竞技体育训练手段上不断革新,CAT在田径、体操、射击等众多科目训练中成效显著。我国名将刘翔的成就得益于科学的训练计划以及先进的训练系统的辅助,NBA球员的运动数据借助专门的训练系统进行采集分析,帮助球员和教练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足球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系统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促进运动员临场战术意识的提升。使用对象主要包括训练者、教练员。训练者通过该系统主要完成对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和战术思维的训练,系统给予及时的评测和反馈。教练员通过该系统可以对比赛视频进行讲解标注,完成对相应训练点的添加设置,比较分析学习者的训练结果。

1 设计目标

(1)程序性知识积累的工具

(2)战术思维训练的工具

(3)战术意识评测的工具

2 设计理念

(1)开放性设计,实现战术知识的动态添加与查询,比赛视频的补充更新和训练点的自定义

(2)自适应设计,根据训练者年龄等特征和训练评测结果推荐训练内容

(3)训练目标、训练过程与战术意识形成规律相统一

(4)即时诊断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3 功能架构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系统具备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战术知识学习功能,思维训练管理功能,学习特征分析功能,综合实战演练功能,评测分析总结功能。系统功能结构图从训练者、教练员和管理员操作的流程出发描述了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其中训练点管理、评测分析管理和实战演练部分是核心,训练点定义与管理是实现训练者在实战演练过程中运用战术知识做出即时决策的关键。

三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系统技术架构

系统不仅要支持训练者对战术规则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教练员对训练内容的动态添加及训练点定义,同时还要实现系统对训练者特征的分析及训练结果的评测,即包括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又包括复杂的交互和数据操作。因此笔者的团队在前端采用了交互多媒体工具Flash,并部署为AIR桌面应用程序,以提高系统的即时响应速度,实现了对视频信息的高效准确的检索和定位。操作交互主要采用了ActionScript 3.0,完成视频回放控制逻辑及训练点定位、数据统计、特征分析等算法。通过SQL语言实现对存放于SQLite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学习特征数据、知识点、思维题库、战术规则数据的操作管理。对比赛视频中训练点的标注主要采用视频提示点技术。

另外,系统还使用了拖拽技术,完成对视频等信息的快速添加。运用声控技术实现对比赛视频的回放控制,以方便教练员对视频的分析和训练点的添加。例如,教练员可以在载入最新一段比赛视频后,直接播放,一旦比赛中出现了有分析训练价值的关键点,就可以即可喊“停”,叫停比赛视频,然后设置提示点,加入分析内容和测试题目,并保存入库。

四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系统的功能开发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系统涉及功能较多,对战术知识和一般思维训练部分的功能实现在这里不做讨论,现就其中核心的部分作重点介绍。

1 训练点的标注

训练点主要是针对比赛过程中场上球员表现出来的战术思维(感知、预测、演算、决策),教练员、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分析得到的有训练价值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基本概况了运动员战术决策的整个进程,具体体现在某一比赛视频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片段。要作为训练、学习和考查内容,就必须对这些训练点在视频中的位置以及对应的训练类型等信息进行标注,并对其进行索引设置,以便于快速查询和定位,同时明确要触发的训练题目和评测指标,以检测和评价训练者对该项训练内容的练习结果。所以,训练点标注功能的实现是系统的核心部分。系统采用增加视频提示点方式完成对训练点的标注,并将其存于数据库中。以下以标注跑位感知为例,介绍其实现细节。

// 以下myplayer为视频回放组件FLVPlayback对象实例。

myplayer.contentPath = "exercise/soccer001.flv";

myplayer.seek(currentFrame);//定位视频中训练点附近的帧

//通过增加视频提示点函数标注训练点,并通过自定义方法写入本地数据库。

myplayer.addASCuePoint(85, "训练点01",cueParameterObject);

cueParameterObject.param1="跑位";

cueParameterObject.param2="感知";

cueParameterObject.param3="反应速度";

cueParameterObject.param4="位置";

cueParameterObject.param3="距离";

addCuePointIntoDB(85, cueParameterObject);

//建立提示点对象,建立播放到训练点位置将触发的事件处理函数。

var cueObject = new Object();

cueObject.cuePoint = function ()

{

myplayer.pause();

InfoPanel.visible=true;//显示信息提示面板

HandlerPanel.visible=true;//显示训练点绘制工具面板

TestStart(userID,HandlerObject);//记录用户信息在该训练点的操作,HandlerObject对象中包含若干记录参数; TestStart方法中均包括对相应数据的写入本地数据库操作。

};

//播放比赛视频,建立提示点的侦听事件

myplayer.play();

myplayer.addEventListener("cuePoint", cueObject);

2 比赛视频导入与讲解标注

教练员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体现战术思维能力的比赛案例,对训练点进行标注。本系统实现了教练员对比赛视频的自主添加(导入时可采用拖拽方式),以及通过声音指令控制视频回放,使用画笔和文本输入工具完成相关信息的标注,系统自动记录标注点的播放位置。

3 训练结果分析统计分析

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的结果体现在训练者完成训练点学习任务的效率,即分析回答训练题目的正确率、反应时间。因此,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实现了对单个训练者不同训练内容的统计总结,以及多个训练者在某些训练指标上的比较分析,并给出下一步训练建议,以帮助训练者作针对性训练。系统使用FusionCharts 图表组件实现数据的直观显示。

五 总结

足球临场战术意识训练系统在计算机辅助足球训练的工具设计和开发方面做了积极尝试。笔者及其研发团队从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的视角科学分析了足球临场战术意识形成机制、发展途径,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足球战术意识辅助训练与评测工具。该系统因其开放性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修改数据库对应内容,改变战术知识和规则体系部分,添加其他比赛视频,从而轻松拓展应用于篮球训练、排球训练等众多领域。有效性验证实验将是后续主要研究工作,有关研究数据将为系统中评价模型的改进以及该系统最终走向实用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8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段精辟的文字告诉我们: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是分为两大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第二阶段: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上述内容的。完成这个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就是走完阅读的全过程,俗称走完“来回趟”。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有来无回”,忽视后半个阅读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突出读写训练重点。事实上,从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来看,只重视了一般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读写基本功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来进行训练组的训练。因此,要突出读写基本功训练,还得从认识训练组教材的特点开始。作为读写例话这样一种形式,它是训练组教材中的一部分,更必须立足整体来考虑它的教学。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组为例,谈谈训练组教学的大致过程,而读写例话的教学就可窥见一斑。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

体能训练的要点范文9

关键词:篮球 训练 计划

一、学校篮球队的任务与组建

1.具体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战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

2.选材与建队

(1)队员选拔的方法。在班主任的配合下,采用自愿报名或推荐办法进行选拔,最终确定训练队员名单。

(2)选拔队员的条件。政治条件:目的明确,能吃苦耐劳,有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等。专项条件:喜爱篮球、身高、速度、爆发力、弹跳力、身体协调性。

(3)测试基本技术。测试传接球、运球、投篮、个人防守技术和通过教学比赛选拔出运动员。

二、篮球队的训练

1.训练的目标和原则

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教练员必须要有建队与训练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1)区别对待原则。教练员要深入了解每个队员的情况,在训练中要把集体训练和个体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2)全面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原则。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是高智谋、有高度、高速度、高对抗,必然要求运动员生理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不间断性原则。通过无间断练习,篮球队员在实战中熟能生巧。

(4)周期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假期集训的时间,提高训练数量与质量。每个周期与阶段都应认真总结经验、方法,提出要求和改进措施。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运动负荷的安排应以中、小运动负荷为主,适当进行大负荷训练。在大负荷训练时,教练员要及时了解队员的身体反应,合理调整,达到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2.训练计划的制订

篮球训练计划可分为多年的、全年的、时期的、阶段性周和课时的计划来制订。多年训练计划实际上是整个学生时期系统训练的总体规划,为了更好地安排训练,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进行。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全面身体练习,要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训练,提高他们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速度、灵巧、弹跳和力量等各种运动素质,合理安排休整期。专项提高训练中,阶段体能训练、技术、战术和心理训练的比例要不断增大,努力提高队员的专项体能以及技术的运用能力和运动水平。学年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比赛任务和多年训练计划制订的。

三、训练内容和方法

训练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手段,都要符合总体训练目标要求。

1.篮球训练基本内容

(1)思想作风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作风教育渗透到训练场上、比赛之中和球队平时的生活学习中。

(2)身体素质训练。根据队员的基本条件和不同对象、不同位置的特点安排训练。

专项身体训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结合篮球组合技术与战术进行的。另一种是紧密结合单项篮球技术、战术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的专门素质训练。

(3)技术、战术训练。对于篮球队员来说,技术训练应以技术规范训练为重点,以手脚基本功为基础,以投篮为中心,进行全面训练。技术训练中要贯彻全面、实用、准确、熟练的要求。战术训练是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按特定的配合方法,把分散的个人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准备参加比赛的心理训练以及在比赛中的心理训练三部分。

2.篮球训练基本方法

在篮球训练中,基本的方法有球感练习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变换训练法、综合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以使队员获得多种多样的运动感觉。

(1)球感训练法。篮球队员的球感特别重要,按照持球形式的不同一般分为抛接球、挥摆球、环绕球、推拨球、运球等练习。根据不同练习内容分为原地和行进中进行两种。

(2)重复训练法。即反复进行移动、速度和篮球专项技术进行练习。

(3)间歇训练法。要求按照规定的休息时间进行练习。

(4)变换训练法。针对不同队员,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率以及动作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5)综合训练法。分为综合训练和循环训练两种方法。

(6)比赛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是篮球运动训练中常用的手段,是提高队员实战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分为:对抗法,即加强对抗性的训练,例如二打一的“突分”配合等;优选法,即通过相互竞争,在定点投篮、上篮时间上等进行竞赛,激发队员的进取心;比赛法训练的目的性较强,需精心组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