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4-03-13 14:34:59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短跑 运动员 体能训练 训练体制 教练员

前言:

体能是获得任何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日常训练中都应该的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体能在比赛中的发挥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通过体能训练,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改造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进而提高运动成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在当今运动成绩越来越接近人类极限时,怎样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人类的能力将是运动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实行的是前苏联的三级训练体制,成立了“业余体校――省、市地方运动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教练员基本上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往往是一个人承担运动队几乎所有的角色,而且和外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固守自己原有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对检索的到得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以这些文献为理论基础,探究我国学者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识上的异同点,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

2.2专家访谈法

对体能训练的专家和短跑教练员进行访谈,访谈中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在取得专家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找出专家们对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能概念的探析

“体能”一词不断出现在运动训练及运动训练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但是所界定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对其定义是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又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这三部分组成。熊斗寅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2.体能训练的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训练实践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总结,起到指导训练、处理训练中遇到问题的标准的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准则。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更加清晰,运动训练原则的制定越来越接近客观规律。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是保证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有效实施科学化训练进程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对短跑运动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建议体能训练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主要有渐进性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整体性原则。

2.1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有着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运动员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慢慢进行,在体能训练中,渐进性的训练原则是指动作结构从易到难,训练量从少到多,训练强度从小到大,创lj练时间从短到长。它不但体现在多年训练计划中,也体现在每个年度训练和每个训练周期中。

2.2专项化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必须要坚持专项化的原则,不同的项目其技术特点和用力方式不同,在运动项目进入成人化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专项化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该项目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和能力,以及符合该项目神经肌肉的特点。

2.3整体性原则

根据“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论思想,体能训练既要求各子系统的协调不能离开大系统的整体性而存在,同时又要求在充分发挥各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大系统的整体功能。运动训练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人体是一个系统,必须要均衡的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否则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是会断送职业生涯,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3.短跑体能训练存在问题

3.1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大多数教练员直接由运动队转来,文化功底不强,训练方法还是沿袭其原教练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研修,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始终如意的训练手段, 优秀的短跑教练员必须具备运动生理学、训练学、解剖学、运动医学和田径专项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对体能训练进行把握和调控。

3.2训练理念落后

由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体制的限制,大多数教练员训练理念较为落后,传统的体能训练中又有较多错误甚至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动作,然而他们却一直沿用。大城市和小城市、省队和国家队、业余训练队和专业队这些培养机构的交流较少,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不能够传入下一级单位。

3.3力量训练安排不合理

短跑是速度型项目,要想获得速度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最快最有效的是力量的练习,大多数教练员为了完成任务,不顾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力量练习过多,造成运动员成绩出来较早,昙花一现,不利于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3.4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不重视

没有训练就没有成绩,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多数教练员不注重整理活动,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者运动员兴奋度不够。在大强度的训练之后几乎很少的教练会十分看重整理或自动,这就造成运动员恢复时间延长或者恢复效果不好,有的运动员柔韧性就很差,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时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1]袁运平. 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4,02:3-8+16.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2

摘 要 在篮球运动比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对运动员的要求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具有一个全面的身体素质,也是篮球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运动项目,它不仅要求具有高超的技术,也要求运动员具有优良的体能。文章介绍了体能训练在青少年篮球训练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缺陷。希望这些浅显的观点,能够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运动员 体能训练

现在的篮球运动,不仅仅是考验运动员们的技术,同时也是对运动员们体能的考验。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体能基础,取得优秀成绩的几率很大。因为,篮球比赛也是一场考验耐力的比赛。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来说,他们是增强体能、锻炼意志的最佳时期,因为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精力充沛,活力四射。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不可忽视。

一、篮球体能训练概述

体能训练,通俗的说就是身体体力的锻炼。它会对运动员们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运动员,以达到增强运动员的体能的目的。在训练中,运动员们会感觉比较苦、比较累。但是恰恰因为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训练,提高了他们本身的身体机能,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力,铸就了赛场上他们那永不服输的精神。不仅如此,体能训练还能够帮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冷静自持的心态。其实,耐力的比拼,精神风貌的较量,往往更能体现运动员们的素质。

二、体能训练在青少年篮球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

运动素质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就是青少年时期。此时,不同程度刺激运动员,都会使青少年的身体产生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以适应这些刺激,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变其全身的系统机能,这样,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得以提高,在以后的技术训练中,才会得心应手。

(二)篮球技术的发挥,需要体能训练作保障

篮球运动的关键在于快速的移动,在篮球比赛中,需要运动员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应付各种突发的紧急事件。比赛时间越长,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就越大。在比赛的过程中,篮球运动员的各项身体指标都开始下降,比如说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对篮球的控制能力和爆发能力,还有自身的平衡能力,这些都会越来越弱。但是这些都可以通过良好的体能得以体现,如果体能好,在比赛中坚持的时间就长,精神风貌就好,成绩就会更优异。反之,篮球运动员体能很差,早已经坚持不住了,那么他们只能与失败为伍了。所以,体能在比赛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以后的训练中,一定要把体能训练重视起来,不能忽视不见。

(三)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需要体能训练的支持

在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心态非常重要,过分的焦虑和急躁,都有可能导致比赛失败。所以,在赛场上,比拼的不只是运动员们的篮球技巧,它更是一场心理战。而毅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体能之上,而艰苦的体能训练正好能为它提供这个机会。在训练中,通过对身体反复的、强烈的运动冲击,能够帮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冷静自持的心态,更加塑造了他们永不服输的精神气魄。这样,在气势上,就占据了优势。即使不能取得胜利,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能体现出运动员们的高素质。

三、体能训练中的缺陷

(一)没有引起教练的重视

很多教练单纯的认为,只要技术过硬,体能并不重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对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中,只有技术训练,而没有体能训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日益激烈的篮球比赛中体能与技术、战术之间的关系。

(二)缺乏系统的体能训练计划

无论任何事,想要取得有效的效果,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计划,体能训练也不例外。每个青少年的身体状况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计划还要切实有效,不能同一而论,没有任何差别。更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做个样式、走个过场就行的。

(三)训练手段比较单一

在训练中,要讲究方法。首先,要保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安全,不能实行强制性措施,以免对他们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现在的体能训练方式很单一、枯燥。其实,爆发力的训练应该有很多种方式,教练们不妨动动脑子,不要老是在原地踏步,举步不前。

(四)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分不清楚

很多教练员不能很好的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分清楚,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这对篮球训练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又不能让这两种技能相脱节,在恰当的时候,还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把握一个度了。在这个问题上,教练员还要格外注意。

四、解决措施

(一)改变教练员对体能训练的错误认识,并付诸实践。要知道,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是国家的后备力量,我国的篮球事业还需要他们作后盾。所以,对于体能训练,绝对不能顽固不化,敷衍了事。

(二)体能训练并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训练,需要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每个青少年的身体状况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计划还要切实有效,不能同一而论,没有任何差别。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3

关 键 词:体育哲学;运动训练;哲学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007-06

Philosophical study of sports training: theories, hot topics and expectations

ZHANG Xue-heng,LIU Xin-r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Abstract: Philosophy is a scal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Exploring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sports training is the intrinsic need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Knowledge systems, concept connotations, thinking scope, value orientation,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experience examination and practice criticism in the overall philosophical morphology of sports training, are contents concerned by philosophy. Sports training is a complete process of practice, letting people sense the limits and limitations of body abilities in motion, and proving the existence of life form in the way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ssues such as ontology, epistemology, 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in sports training, are the core part of philosophical study, also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scientific examination,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n issues, speculative hot topics and theory expectations regarding philosophical study of sports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ideas and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sports training.

Key words: sports philosophy;sports training;philosophy

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构建过程中,我国学者一直秉承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来指导训练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1]教材的出版成为了这一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我国运动训练学从理论探索、创立、发展到完善,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运动训练实践现象的简单描述,而一直致力于寻找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规律,从专项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特殊到普遍、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形成内容丰富、知识健全、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知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必定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训练的思想观念、价值、思维认识和内容手段,都必须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后的理性思考、辨证批判和哲学反思,才能上升为运动训练学知识的内涵。对于运动训练的哲学问题,始终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此,对近几年我国运动训练哲学研究的问题进行审视、梳理和解析,力求从中发掘运动训练实践理性的意义所在。

1 运动训练哲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对于运动训练整体形态中知识系统、概念内涵、思维范畴、价值取向、原理规律、经验审视和实践批判,都是哲学所关注的内容。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都在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中显现。

1.1 本体论:运动训练是什么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与追求。哲学总是在思考“是什么”,探寻事物之所是的存在方式,进而寻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样,“运动训练是什么”,这是运动训练理论的起点和支点,任何研究、探索和思考都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是什么”涉及到概念和定义的问题,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有相应的定义与其对应。如: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竞技能力、竞技状态、竞技战术、竞技参赛、竞技管理、运动技术、运动成绩、体能等。对概念的科学定义是基础,是研究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必定探究“有什么存在”,也就是运动训练既然是存在的,其内容也应该存在,如:运动训练原则、方法、负荷、过程、计划等,以及项群训练理论。2000年版《运动训练学》[2]教材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并且清晰的将以上概念呈现。但是,事物是永恒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对于概念的梳理和定义的考察,也将成为运动训练学之所以存在的关键。于是,郭可雷[3]对《运动训练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一次梳理和重新定义。田麦久[4]对运动训练原则的部分内容再次进行辨证思考和确立。刘欣然等[5-6]研究发现竞技的本质不是游戏而是技艺。以上研究都是在本体论的范畴中,探索运动训练得以存在的根据。因此,《运动训练学》这门学科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一定是在“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争辩中前进。

1.2 认识论:运动训练为什么

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前提。人有对自我存在思考的理性追求,康德[7]称之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向”,于是,“为什么”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对于运动训练的哲学思考也需要不断的加以认识、审视和探索,才能解释运动训练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什么”中不仅牵涉认识的方式和途径,还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和知识内涵。人为什么需要运动训练?运动训练认识何以可能?又将如何使它的面貌呈现?这些都是运动训练自身原理体系中必须解答的问题。实践经验是认识运动训练规律的唯一来源,同时,对运动训练的哲学反思又服务于实践的特殊需求。认识的能动性、主体的差异性、感觉的局限性,经验的对象性,都在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认识途径中,完成对运动训练的知识构建、理论分析和哲学探察。运动训练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汇集。实践决定了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动力,马克思[8]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运动训练对自身规律的揭示、价值的认可、原理的探究,是理论自身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田麦久等[9]竞技参赛的基本原则,刘大庆等[10]潜优势项目特点及制胜规律,刘建和[11]实践意识和学科任务,樊晓[12]逻辑起点与理论体系,都是对运动训练内涵不断深入认识,创造性的能动探索过程。运动训练所反映的知识谱系,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证明,所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运动训练理论永恒的思维途径。

1.3 价值论:运动训练有什么用处

回答“有什么用处”,显然面对的是一个价值问题,任何事物得以存在,必定经过价值思维的审视,并得出相应的价值分析和判断。“所谓价值,是一个反映主客体关系特定质态的范畴”[13]。一切价值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运动训练是否有价值?有何种价值?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有用的判断尺度。人的自我实现不仅需要理论理性,同样需要实践理性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运动训练是一种人自我生成、改造和实践的本质活动。对于人的实践改造活动来说,运动训练具有之于人的存在价值,用于竞技能力的提高和运动成绩的生产。其价值表现为:(1)工具价值。运动训练是人实践和改造自然活动的具体工具,它增强了人的肉体力量,使物质力量向精神力量转变,是实践认识的工具。(2)知识价值。运动训练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实践知识的一个部分,满足人们求知的欲望,知识就是力量;(3)实践价值。作为一种实践知识的存在方式,它提供着认识的手段,指导运动训练的价值实现;(4)生命价值。运动训练关注人本身,生物的人、社会的人和文化的人,以实现人生命价值的运动超越为己任;(5)目的价值。运动训练是满足、提升和实现自我能力的实践活动,人的内在尺度和目的价值需要寻找合理的实现手段。运动训练是让人成为人的一种实践途径。同时,运动训练还有潜在的价值,使行为主体“知行合一”,满足人在教育[14]、审美[15]和伦理[16]价值中的理想追求,并使人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价值实现。

1.4 方法论:运动训练用什么手段

黑格尔[17]说:“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目的,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和工具手段,反映在客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上,使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在改造客体的活动中得到统一。运动训练,是人类自身能力发展具有超越意义的实践行为,它以改造身体运动能力为目的,并使实践行为统一于自身的发展之中。运动训练需要练什么(内容),练多少(负荷),怎么练(方法)是3个基本问题,反映出运动训练内涵的逻辑形式。内容,是达成训练目的的具体工具,它是认识的基础和起点,是运动训练固有的内在属性。负荷,指运动训练的数量、程度、幅度、深度和速度等,是训练过程内部和外部特征的具体表现。方法,是获得运动训练目的的具体手段、方式、步骤和途径,是行为实践的过程。从中也牵涉到运动训练质、量、关系和模态的问题[18]。质,是运动训练内在的规定性,是本源的起因和动力;量,是运动训练的规模、范围、位置、数量和负荷等,是内部可变化的存在和时空状态变更的呈现;关系,是运动训练自我与它物之间的联系统一,不仅是整体与部分、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的联系,还表现为一种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呈现;模态,是运动训练表象的方式和经验的对象,由力量、能力和动力所组成的运动实体,在现象中获得训练的具体感知。陈小平[19]的耐力训练;荣敦国等[20]的心理训练;邓运龙[21]的个案训练;夏培玲等[22]的高原训练;崔东霞等[23]的板块训练,都是在方法论中解决运动训练“怎么办”和“怎么练”的问题。

2 运动训练哲学研究的热点

2.1 技术与人文

在运动训练中,我们需要追求什么?将会获得什么?这是所有运动训练工作从业者的自我追问。不管是永无止境的强化体能,还是追求竞技能力的增长和运动成绩的提高,都无法摆脱运动训练的工具属性和目的特征。在自我和它物中,不见人本身。运动员物化成为获取运动成绩的工具,而技术打着科学的旗号凌驾于人之上,运动员成为技术的实验对象。万炳军[24]通过“绿色”训练理念的解析,提出了运动训练中“技术”和“人文”的问题。技术,是人类运用科学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方法,是具体的实践形式。运动训练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挑战着人体的生理极限,技术化约为数理统计、指标模型和回归方程,将运动训练的整体过程解构成为一连串的数据符号。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文化关怀、自然本性、理想追求和价值实现。运动训练中的人文意义,是将训练过程纳入到人生命整体的文化关怀中,将追求竞技成绩的单一向度,转变成为人终极发展的整体思考。“‘技术’只告诉人‘怎么做’,‘人文’却教你‘为什么’,思考‘这么做’的途径、目的和结果”[25]。运动训练中技术的指标拆解、工具身体、成绩资本和物化危机,必须通过人文的理性统束、生命关怀、价值思考和认识重构进行化解,将人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融入到训练理念之中。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意义同构体,技术的分割与黏合,人性的张扬与遮蔽,都会反映在追求竞技成绩的过程中。在技术和人文之间,寻找意义的平衡点,才是运动训练成为人生命行为的理性选择。

2.2 内化与外向

在运动训练的哲学研究中,纯粹理性的思维运用和直观感性的实践体验,不应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在物与我的二分世界中,是竞技成绩第一性,还是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将成为运动训练知识体系建构中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乔凤杰[26]的内向和外向训练,无疑又构造起运动训练另一哲思的范式。“内与外”的问题,将运动训练拉回到了运动员本身,成为对人训练意义的终极思考。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经验心和超验心、物自身和现象、本我与他物的哲学观中,强调通过实践培养出本体的“我”,而实现“我”能力的提升,需要在经验和超验的范畴中确立“我”的主体价值。在运动训练中,物自身的“我”的经验心和超验心是不能分割的整体,都是“我”在经验世界中,能力状态开显的行为反映。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希望提升自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是内向训练(彰显超验心);二是外向训练(建构经验心)。内向训练,就是要超越具体的训练手段、方法、思维和观念的局限,将训练实质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形式,使潜在的本能发挥到极至。外向训练,就是采用具体的训练途径、计划和内容,进行身体能力的实践改造和超越,通过负荷刺激、生理适应和机能恢复,在体能、技能、战能、心理和智能的共同作用中,达到训练之初所设定的目标。外向训练考虑具体的训练方式和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内向训练将潜在本能激发,并内化为自身能力的结果。在现在科学训练方法化的模式中,人们只重视外向训练中技术手段、指标体系和实验观察的经验分析,而忽视内向训练中人整体行为、生命超越和能力内化的理念反馈。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道与器的并举,物与我的合一,使训练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自在存在,并外化为行为经验的实践拓展。

2.3 一元与二元

自苏格拉底“肉体与灵魂”二元对立的理论开始,西方哲学中呈现出一组组有序的概念范畴,(如:一与多、有与无、是与非、存在与虚无、运动与静止、本质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等),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形态。在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中,茅鹏先生提出一元训练理论,将“体能和技能”作为类似“内容与形式”的一组对立范畴来看待。这一理论提出,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争辩,周爱国等[27]从哲学的视角分析,认为:一元和二元训练理论是整体论和还原论之争。整体论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状态,即:一元训练理论的认识形式;还原论从事物的局部认知,最终回到事物的整体形态,即:二元训练理论的思维模式。两种观点都透视出竞技能力的复杂性问题,竞技能力是由多个组件构成(体能、技能、战能、心理、智能),是将其拆分为具体的单一形式加以认识,还是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竞技能力的呈现,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训练整体论思维,不考虑孤立地子能力的单一性,各子能力受整体规律的统一约束,最终,运动成绩也从人总体上反映出来。训练还原论思维,从各子能力的具体形态出发,对局部加以认识和研究,使各子能力从整体中划分出来,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独立性和操作性,使运动训练活动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洪晓彬等[28]仔细对一元训练理论加以考察,发现一元和二元训练理论之争,根本就不是哲学问题,更不存在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同时,也不构成整体和部分的对立。一元训练理论,目的只是想凸显出专项训练的重要性,而将一般训练的基础性给抹杀,而二元训练理论完全是主观臆断的结果。反倒是一般训练理论更多的考虑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尊重运动员作为人而存在的生物自然规律和生理属性。

2.4 简单与复杂

自然界的构造是由不可逆性、随机性、非线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因素所组成,而人为的科学过程,是在复杂中寻找简单的对称性、决定性、可逆性、稳定性和有序的基本规律。“一切系统都含有混沌和无序的子系统”[29]。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的实践过程中,有序、稳定和同一的训练手段,会通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差异、不等和无序的状态表现出来。以运动训练作为一个整体,其复杂性外部概观使得内部的线性规律遮蔽了,有序的组织训练其竞技成绩却是无序状态的呈现。王向宏等[30]的耗散结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仇乃民等[31]的竞技能力的复杂性,都从训练实践中揭示出复杂性问题。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而对“人”自身问题的探究从生理、心理到社会,都显示出复杂性的系统特征。运动训练中因素交错、变量结织,使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整体和部分、显性与隐性、质与量的关系中生成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训练实践理论。竞技能力中,木通理论、合金理论、积木理论、胶泥理论、复杂素质、非衡结构及其补偿、双子模型和皮球理论等,都充分说明运动训练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实践过程。竞技状态中,克拉克现象、Choking现象、流畅或高峰体验、黑马现象,反映出复杂性出现在运动训练的各个角落。竞技供能中,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3种类型,但在实际运动中肌肉耗能的比例、效率却不一致。运动训练的复杂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给我们的认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复杂性思维,从混沌中把握有序的规律。从简单中辨识复杂性的模式,从复杂中寻找简单性的规律,这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运动训练本质和现象的思维视角。

3 运动训练哲学研究的展望

对于运动训练的科学探求,我们必须做到内求理性的本质和根源、外探物性的现象和规律,使实践经验的各种感性直观转变成为理性的普遍知识。人身体能力的各项素质,通过训练手段的运用在竞赛中呈现出来。竞技潜能的激发、竞技能力的调遣、竞技状态的呈现、竞技规律的揭示,都需要由训练实践上升为经验的总结、知识的积累、理论的探究和哲学的思辨。对于运动训练的哲学问题,我们还将继续关注,如:存在的本质、现象的理由、概念的解析、定义的基础、科学的范式、思维的形态、运动的精神、训练的维度、实践的经验和竞技的意义等等。由于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本质与现象的鸿沟,一般训练的抽象与专项训练的迟滞,都导致运动训练解释性与描述性研究较多,而开拓性与原创性探索不足等问题。鉴于此,为提高运动训练学科的综合性基础理论,尤其在哲学问题的研究中,有必要做深入的研究。

3.1 运动与训练

运动训练,是运动还是训练?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也是学科研究的基础部分。在思想认识的途径中,这也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牵涉到经验知识的提升和实践操作的方向。运动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必定指向身体运动,身体局部的运动是生理、生化和医学的研究对象,而身体整体的运动又过多地被训练所关注,因此,运动训练是身体运动与身体训练的统一。运动与训练,在学科中谁更为本原?运动是基础,训练是手段,成绩是目的,身体运动是身体训练的基础。运动训练中,训与练的关系?在教练员的规训和训导下,运动员进行身体练习和锻炼。以上初步提了3个问题,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中,运动与训练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这有助于学科理论基础的奠定、研究方向的明确和实践价值的探明。

3.2 竞争与技艺

竞技体育是运动训练学科发展的动因。竞技中竞争与技艺的问题,体现在本质属性中,决定着竞技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依据。竞争是生物生存的自然法则。技艺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动力量。竞技是竞争的技艺,体现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使人的身体能力提升,具备征服自然的情感和愿望。竞技中竞赛与表演的问题,这是真与美的问题,牵涉出知识和情感,同时使竞技的社会属性增强。竞赛制造运动成绩的差异性,同时也使运动结果具备不确定性,并产生超越和挑战身体极限的愿望。表演展现出运动的魅力,吸引着目光和人心,人在运动场中体验着激情和呐喊。竞技中技术和艺术的问题,同时也是科学与人文之争。技术追求彻底的解构,依寻着规律剖析出事物的简单性。艺术营造着美感,将竞技当成是文化的盛宴,表现着人行为实践的奥妙。

3.3 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哲学中的一组范畴。运动训练也跳不出时间的约束和空间的局限,在时空的状态中,运动训练进行着自身的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体现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中,两者总是同时出现,因此,在训练实践过程中也应该统一设计和考虑。时间,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运动训练中分期理论[32]、周期计划、课次安排和竞赛的前、中、后阶段,都是时间因素的体现,训练过程与时间维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表现为目标事物的概念范围。运动训练中的内容、手段、方法、强度和规则都离不开空间的范畴,训练场地、高原训练和奥运竞赛等都在空间中实现。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训练赖以存在的基础,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竞技成绩都凝结在时空因素的协同模式中,时空观应该融入到运动训练的整体哲学思考中。

3.4 潜在与显在

运动训练是生产和制造运动成绩的劳动。它将人竞技能力的潜能激发和调遣,从而使人所固有的内在力量呈现。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尚未显露出来。“在各种潜能中,有一些是与生俱来的”[33],有些是后天练习的结果。运动训练就是在寻找和探索,人到底能跑多快、跳多高、掷多远、力多大和游多久,人体能的极限负荷,技能的完美程度,心理的承受能力和战术的实施精度,都是运动训练所挖掘的对象,也是人对自身能力提出的问号。显在,已经感受和意识到事物的存在。运动训练是探索和认可人自身能力的过程,从否定、可能到肯定,竞技能力孕生在这种运动过程之中,显现于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的确认。从潜在到显在,是人自身能力的生成过程,其中蕴涵着超越、进取、求新和获胜的精神力量,是生命力的竞争和自信心的彰显。

运动训练并不是单一的实践操作的学问,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混交叉于其间,因此,对于运动训练的科学审视,我们更应该运用哲学的思维,发现其间隐含的问题。巴门尼德[34]谈到:“思维与存在同一性。”是在告诉我们作为学科存在的运动训练学,必定具备着普遍性、共性和整体性的问题,因此,一般训练理论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共同的学科基础。而同时,赫拉克利特[35]论证:“世界是变动的,无物常存。”又将我们引入事物的特殊性,在变化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两种完全一样的东西,因此,专项训练和个案训练成为制造冠军的法宝。两种思维路径都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正、反、合),成为调和这两种思想的有力武器。在运动训练的思维中,我们需要运用哲学辨证法来看待一般与专项、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等揭示运动训练本质、原则、规律、特征和价值等问题。运动训练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让人在运动中感知身体能力的极值和界限,并以生产成绩的方式证明生命形式的存在。我们需要在运动训练的哲思过程中,感悟人运动的本性,训练人强健的身体,磨砺人坚毅的品行,在获取胜利和荣誉的追求中,证明人存在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刘大庆.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2]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郭可雷. 《运动训练学》若干定义的重新审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12-115.

[4] 田麦久. 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辨证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9.

[5] 刘欣然,余晓玲. 竞技本质非“游戏论”――就本质主义立场与军献兄商榷[J]. 体育学刊,2011,18(3):7-13.

[6] 刘欣然,罗林. 竞技本质技艺论――基于本体论的考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1):54-59.

[7] 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庞景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60.

[8]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9] 田麦久,熊焰,石岩,等. 论竞技参赛的基本原则[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1-10.

[10] 刘大庆,张莉清,周爱国,等. 我国潜优势项目特点及制胜规律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07-114.

[11] 刘建和. 论“实践问题意识”的强化与“学科基本任务”的坚守――关于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理论研究的两点反思[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1):1-5.

[12] 樊晓,段长波. 论运动训练学的逻辑起点与理论体系[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100-103.

[13] 李德顺. 价值论[M]. 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 宋继新. 竞技教育学(修订本)[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5] 雷国. 体育审美方略[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16] 章淑慧. 竞技体育伦理基础理论和核心价值观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7] 黑格尔. 小逻辑[M]. 黄昀,常培育,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45.

[18] 康德.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 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

[19] 陈小平. 有氧与无氧耐力的动态关系及其对当前我国耐力训练的启示[J]. 体育科学,2010,30(4):63-68.

[20] 荣敦国,吴瑛,张雪飞. PIN结合论对运动训练几个基本问题的看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16-119.

[21] 邓运龙. 运动训练的基本体系及优秀运动员的实践途径(二)[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60-65.

[22] 夏培玲,王.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高原训练研究前沿与热点分析[J]. 体育科学,2011,31(4):75-80.

[23] 崔东霞,李钊. 比较与批判:生理学与方法学视野下的分期与板块训练理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72-75.

[24] 万炳军. 运动员“绿色”训练理念――基于技术哲学的人文关怀[J]. 体育科学,2012,32(7):78-84.

[25] 尼尔・破斯曼.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8.

[26] 乔凤杰. 对运动训练的哲学思考――基于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的理论分析[J]. 体育学刊,2011,18(2):94-100.

[27] 周爱国,张猛.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辨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106-108.

[28] 洪晓彬,张生康,刘欣然. 一元训练理论若干问题辨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116-119.

[29] 普里戈金. 从混沌到有序[M]. 曾庆宏,沈小蜂,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0] 王向宏,曹淼孙.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运动训练特征[J]. 体育学刊,2011,18(5):111-113.

[31] 仇乃民,李少丹. 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113-116.

[32] 姚颂平.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J]. 体育科学,2012,32(5):3-11.

[33]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M]. 苗力田,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0.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4

摘 要: 游泳教学是中专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游泳训练如何立足中专生特点,正视游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训练方法,有效提升训练效果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游泳训练;存在问题;分组教学;科学评价

游泳是一种凭借自身肢体动作与水的相互作用力,在水上漂浮前进或在水中潜浮而进行的一项运动,它对增强体质、塑造体形、锻炼坚强意志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深受中专体育生的喜爱。游泳教学是中专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游泳训练如何立足中专生特点,正视游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训练方法,有效提升训练效果呢?

一、正视游泳训练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训练效果

游泳训练离不开学生对“水”环境的熟悉和游泳技能的掌握,但是对于大部分刚接触游泳的学生来说,出现呛水、喝水和在水中站不起来等情况都是普遍现象,他们难以控制身体在水中的平衡,出现心理恐惧和打退堂鼓的学生不在少数。教师要抓住学生初学时存在的问题,及时为每个学生找到原因,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正常的游泳训练中,有效地学习游泳技能。

(1)介绍游泳运动的好处。

要激发学生对游泳训练的兴趣和克服初学者的心理恐惧,教师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游泳对锻炼身体的好处。首先,游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对于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肺活量,改善肌肉系统的能力,塑造健美的体形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其次,学会游泳就相当于多掌握一种生存技能,当在水域中遇到险情时,游泳可以让人掌握逃生的技能。最后,教师还可以趁机播放一些花样游泳的影像,让学生感受游泳的魅力。

(2)营造轻松的训练环境。

为了让学生在游泳训练时放松,教师要精心做好训练前的准备,让学生在初次训练时就能体会到成功。初学者在游泳时喝水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在训练前让学生事先掌握基本的游泳技巧及出现喝水时如何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游泳中喝到水时有个心理适应期和解决方法,学生的恐惧心理就能得到缓解。

(3)加强“下水”前的辅助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水性和建立自信 心,教师要在学生正式下水训练前,先在陆地上进行辅助练习,特别是对水性比较不熟悉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辅助练习。

二、创新分组教学,实现 优势互补,有效提升训练效果

分组教学能克服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让学生组合在一起,互相帮助,形成团队。

游泳教学如何创新分组训练?要让分组训练发挥出强大的作用,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班级学生的游泳能力、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及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每个小组中都要包含下过水和游泳技能好的学生、水平中等的学生和没有下过水、对水存在恐惧心理的学生。游泳教学时,教师先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三大板块:优、中、差。示范教学后,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游泳能力较差的学生板块,等到这些学生掌握基本的技巧后,再按原计划的分组训练开展活动。这样,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泳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力量帮助学困生,实现共同进步。而在示范教学时的三大板块主要是考虑到差生接受的能力较低,需要教师多花点精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逐步掌握技巧,而熟练掌握技巧就需要借助小组的力量。创新分组合作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小组合作观,紧扣游泳训练的特点,让分组训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科学评价,有助于寻找原因,有效提升训练效果

评价是完成训练目标的重要组分部分,但传统的以好或不好来评价,使学生无法从评价中发现问题或者树立信心。科学的评价应该结合游泳训练,让学生通过评价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他人在完成动作时存在的优势,有时,教师一句及时鼓励的话能让心理恐惧的学生消除内心的不安。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 骨科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安全问题;对策

康复训练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通过专业的指导,以物理等方法来辅助患者康复,是骨科术后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身,但是也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实际上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在高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是常见的。本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72~91岁,平均75岁。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10 d进行康复训练,为了防止安全问题引发的更严重问题,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易发安全问题进行了预防控制。

结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复训练时出现了安全问题,包括头晕、胸闷等症状,在发生这种现象后立即给予急救,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错效果,得到及时的恢复。7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康复训练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隐患分析: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发生,使得医院不得不扩大规模来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能力的要求提高。而医院规模的增大所带来的医护人员年轻化、专业素质不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使骨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本身缺乏来自院方的系统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这使得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护理缺陷问题发生,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②缺乏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缺乏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是跟我国的护理模式息息相关的,我的护理模式长期处于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而不太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所以,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以至于评估失真。同时,医护人员缺乏了主动了解患者病情的积极性,观察、判断、分析与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体弱,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极易导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不了解、评估不全面,指导该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6

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中更好的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实现运动水平的超长发挥,同时还能够不断的完善运动员的个人运动人格发展,让运动员在实际的运动生涯中更好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因此相关理论是针对西方运动员的,因此,面对不同的中国文化发展背景,运动员能否完全的适应西方社会发展的心理学理论,需要我国运动心理学学家们不断的进行深思。由于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发展倾向性等方面都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别,由于这些方面存在着的差别会影响到体育运动实际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以及行为实践。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来看,存在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背景的跨越与运动心理学本土化发展之间的矛

盾,[1]58同时这也是运动员体育技能训练中心理技能发展中无法躲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运动员心理学技能方面的训练理论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西方社会,从西方直接移植过来的理论在中国运动员心理技能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消化、吸收存在着困难的问题。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坚持“求同存异”的发展原则,在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特点以及运动员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运动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加深实际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理论深度。

二、运动心理学与运动项目结合度不高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在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们不懈努力之下,运动心理学领域方面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运动员内容选材、竞赛指导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整个运动心理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层面,也就是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性并不强,实践性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在运动员身上,因此研究对象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研究工作人员大多是通过心理咨询与训练来提升运动员实际的运动水平以及运动适应能力。实际上,运动心理学理论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也就是说使用范围更广。[2]64由于理论发展、理论科研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到学科越来越广,单单凭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足的,研究者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其他学科的内容,诸如,解剖学、社会学,等等。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来看,研究工作人员更多的集中在于本学科之内的研究,缺乏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研究工作人员大多是利用假想和现象来进行研究,实现的研究成果与运动员实际情况存在着错位的现象。因此,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深入到运动的现场实践之中,通过与运动员教练员、实践运动员之间的不断交流来了解体育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实现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认识到问题研究的中心问题,考虑到整个研究内容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坚持研究方式上的适用性,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让研究的理论更好为研究对象而服务,提升运动心理学的实际使用性,展现其巨大的威力。

三、运动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着需求差异性

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是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训练,让运动员在运动项目中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运动员人格方面的特点,让运动员能够更好的面对运动生涯中的挑战。实际上,运动心理技能、运动员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把握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这三种都需要借助运动员的努力来获得。由于运动员对心理技能方面的掌握与运动员其他能力的掌握存在着趋同性,加上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在实际的运动训练中存在着功利性发展心态,忽视了心理方面的训练工作,只是希望能够凭借心理训练获得显著的效果。在进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运动心理学指导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不适应的问题;心理咨询、训练与比赛心理存在出入;[3]91运动心理学研究缺乏合作与支持,对整个研究不进行配合;运动心理研究工作人员与运动员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运动员无法表达自身内心感受,双方合作并不默契等等。

四、研究方式上的问题

在进行运动员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过程中,训练工作人员需要坚持训练技能方面的规律性特点,也就是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坚持长期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同时还需要保证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实际的操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不断的训练操作以及具体情境来实现。在进行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的运动情境想脱离。[4]73例如,在进行注意力方面的训练过程中,需要保证运动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力的完全集中,提升实际的训练品质,让运动员在实际的情境之中完成相关的任务,提升整个训练工作的针对性。总而言之,在进行运动心理学实际的研究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创设的训练情境与运动员真实的运动情景二者之间非常的接近,提升整个实验效果的实际意义,提升运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有效性。

五、运动心理学技能方面的训练效果实际评定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7

关键词:乒乓球训练;分组教学;运用

乒乓球训练中存在着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专业技术参差不齐及学生训练参与度较低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乒乓球训练的质量。在乒乓球训练中运用分组教学法,按照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制定分组,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专业技术,进而提升乒乓球训练的教学质量[1]。因此,在乒乓球训练中运用分组教学完全符合乒乓球训练现状,是乒乓球训练改革的趋势所在。

1.乒乓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1训练模式与层次教学有所偏离

乒乓球训练中存在着学生身体素质及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的状况,在现有的训练过程中并未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难易程度很难兼顾到全体学生,从而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得不到提升,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节奏。在现有的训练模式下,学生并未真正得到有效的锻炼机会,很多时候存在着原地踏步的现象,长此以往严重阻碍学生自身技能及水平的提升,最终背离层次教学的宗旨[2]。

1.2学生课下并未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乒乓球训练内容的开展主要围绕基本技能与技巧提升为主,并且训练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及专业技能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余时间自行进行相关体育锻炼。但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乒乓球练习的主动性并不高,并未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1.3乒乓球训练中部分学生积极性较低

乒乓球训练模式以教师传授相关技能为主,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技术及专业技巧的讲解之上,实际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很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对理论知识产生反感,进而厌烦乒乓球训练课程的开展。当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时,其对课程的参与度与学习的自主性都会随之降低,严重影响乒乓球训练效果的提升。

2.在乒乓球训练中运用分组教学的有效措施

2.1科学有效地制定分组原则

分组教学的开展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及学生训练的小组化。第一,教师应该在乒乓球训练中将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基础知识讲解、能力素质培养和练习方法指导,三部分按照1:3:5的比例分配时间与经历。例如,在正手攻球训练中,教师首先对基本站姿、重心位置、手臂姿势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简练;其次,要求学生互相切磋练习,教师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最后,教师将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汇总,一一解答,为学生表转化动作及提升专业技能提供有效的建议。第二,教师在乒乓球训练中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与训练活动。具体分组规则为:每组成员人数在6~8人之间,其中1~2人为专业技能及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3~4人为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专业技能有待提升的学生,1~2人为对乒乓球训练不感兴趣的学生。这样分组秉持资源整合的原则,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衡到每个小组,使得学生在训练中相互学习,及时准确的发现训练及自身练习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沟通解决,在此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即便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在指导其他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2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的转变

分组教学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要以教师转变观念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相关训练活动。促进师生观念转变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教师观念转变方面,一改传统模式中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变教师讲授为教师指导,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例如,在基础端球的学习中,教师不再快速地讲解动作要领,而是改为由教师演示动作,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动作演示进行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各小组内部将训练中的具体问题汇总,汇报给教师,由教师统一解答;第二,在学生观念转变方面,学生要适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不再是知识及经验的唯一来源。这就要求学生在具体训练中转变思路,积极探究训练中自身遇到的相关问题,并通过网络、小组间交流探讨等多种途径寻求解决措施。

2.3训练中大力提升分组练习的积极作用

在乒乓球训练中运用小组教学不是单纯地分组练习即可,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监督地保障分组教学的效果,并通过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升分组教学的积极作用。例如,在乒乓球具体训练中,每个小组要选出组长,是本小组的核心人物。同时,针对组内每个成员的自身特征,赋予其不同的身份:比如,问题汇总员、发言人、练习监督员及记录员等[3]。组内成员的职责身份可定期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认真负责地帮助小组完成训练任务。这样一来每个小组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了保障,并且在日常训练中增加了组内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探讨的机会,进而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充分提升的可能性。

结语:

就乒乓球训练的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训练有效性的提高。这这样的背景下,将分祖教学运用到乒乓球训练之中,有针对性的制定分组原则,在具体训练中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的转变,使得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分组练习,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身技能及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8

关键词:中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我国篮球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近些年,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导致了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篮球后备人才。本文主要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我国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者提供一些有利的参考。

1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理念错位

众所周知,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篮球明星,他就是姚明。姚明具有身高优势,使得我国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对身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完全将灵活、快速的人才特点忽略,导致篮球队大小前锋的能力严重退化,也导致后卫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国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不是很重视,认为花大量的钱财对后备人才进行培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不如直接花重金请求外援,这也是导致我国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我国的各大高等院校都有很强的篮球队,也经常举行大学生篮球联赛,其中篮球技术强的学生并不少,如果经过专业的培养,相信对我国篮球事业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碍于目前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进入职业比赛的很少,因此,我国应该根据目前的状况,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及时地解决后备人才缺乏的问题

1.2训练方法存在的不足

1.2.1训练计划缺乏科学性

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时,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课上,教练员不知道按照什么顺序对学员进行训练,想起什么就教什么,并且在对某个动作进行训练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没有对动作要领进行系统地阐述,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另外,在对球员进行训练之前,没有让球员做好准备活动就进行训练,使球员的身体部位没有拉开,极容易出现肌肉拉伤等事故,导致球员不能够正常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还由于缺少专业的训练设备,使球员不能够得到实际的训练,没有自己单独练习的机会。因此,要想提高球员的专业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1.2.2基本技术粗糙,缺乏比赛经验

在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进行训练的时候,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球员的篮球技术基础差,打篮球的各个动作都缺乏规范性,严重缺乏比赛的经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教练员本身的问题,由于篮球教练员本身的篮球素质就不高,专业技能也比较差,在对球员进行训练的时候还是根据传统的训练理念进行训练,没有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在训练时存在盲目性;另一方面,教练员本身不能接受新的事物,不能对现在篮球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不能根据篮球的发展需要对球员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的时候,使用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化,不能够根据球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没有给球员提供实战训练,导致球员比赛经验严重缺乏,这很不利于现代篮球事业的发展。

1.2.3体能训练缺乏科学性

对于一个真正的篮球运动员来说,最基本的就是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对篮球进行有效地学习。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对球员的体能进行严格的训练,但是由于我国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体能培训时,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导致了球员的身体素质非常弱。具体表现在:(1)训练的内容比较单一化,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合理的顺序性,使用的训练方法缺乏科学性。(2)在训练时使用的设备也非常单一且较陈旧,这些严重阻碍了球员体能的提升,导致球员的体质非常薄弱。打篮球是一个非常消耗体力的运动,短时间之内还可以接受,一旦时间过长,其体力就严重不支。

1.2.4篮球运动员自身存在问题

在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时,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有一部分是篮球运动员本身造成的。由于后备人才培养的对象都是针对青少年,青少年的自身控制力相对成年人来说较差,篮球训练有时候会非常辛苦,导致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缺乏坚定的信心,对各项动作做的不够到位。还有一些篮球运动员学习成绩非常差,就盲目选择了学习篮球,但是,其想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愿望并不大。还有很多青少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职业的篮球运动员。但是很多的学生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篮球专业并不看好,根本不允许学生学习篮球。这些原因也阻碍了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发展。

1.2.5教练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不高

在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时,缺乏一定的专业教练员。如果没有专业的篮球教练员,那么要想培养出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就比较困难。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我国的篮球教练员的来源主要分为2种途径:(1)来自退休的专业篮球人员。这些人员虽然篮球技术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在对青少年进行训练的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篮球理论进行训练,一般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训练的,虽然有可取之处,但还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2)从各大高等院校毕业的篮球专项教练员。这些教练员平时训练的对象只是学校的一些学生,和训练国家的篮球后备人才相比是不同的,这些教练缺少一定的比赛经验,虽然其理论性非常强,但实战经验却不足,不能根据我国篮球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训练。没有一个专业的教练员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

2培养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具体措施

逐渐改变篮球人才的培养理念,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篮球运动员发展的特点,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才的优势,打篮球需要的不仅是个子高的人,最主要的还是速度快、反应灵活,且身体素质好的篮球人才,尤其是要培养出灵活、速度快的后卫人员,争取培养出非常专业且一流的外线篮球队员。要对事情进行全面的考虑,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择观念,争取培养出多元化的篮球后备人才,这对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1提高篮球教练员的专业素质

在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由于教练员的专业能力不强,在训练的时候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导致训练过程出现盲目性。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只知道对学生进行肢体训练,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这非常不利于篮球队员的技能掌握。因此,提高篮球训练员的专业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教练员要改变传统的训练观念,根据篮球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球员进行训练。其次,教练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在训练的时候将篮球理论和实际训练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有利于球员对知识要领的掌握。另外,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力度的大小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情况适量进行,不要把对青少年的训练以成年人的训练方式进行。

2.2加强对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体能训练

打篮球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篮球是一项运动量非常大的活动,因此,具有良好的体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篮球教练员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训练,并且在训练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性,不要盲目进行。

2.3加大对篮球事业的投入力度

我国的篮球事业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改革优化。在对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符合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之前,我国对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在对后备人才培养的时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还不如直接花重金聘请专业的篮球技术人员,这导致了我国的篮球后备人才严重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样一种现象,我国应该逐渐加大对篮球事业的资金投入,要对青少年篮球队员进行精心的培养,购买新的训练设备,聘请专业的篮球训练员,将青少年篮球的培养工作逐渐落到实处,争取培养出一批专业的篮球后备人才。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导致了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篮球后备人才。因此,我国一定要对现在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善,要对培训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本文主要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究,找出了我国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者提供一些有利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贵敏.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1-2.

[2]刘新征.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6(9):114-115.

[3]李扬.我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423-424.

[4]仇业鹏.对重庆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26-27.

体能训练存在问题范文9

关键词:高校篮球;课余训练;特点;困境;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45-02

课余篮球活动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课余篮球运动开展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它还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课余训练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利用体育运动来满足学生对健身运动的需求,高校篮球课余训练如何进行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篮球课余训练及特点

高校篮球课余训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负担重,智商高,求知欲强,接受能力也强,而且善于思考,这是训练对象的实际,篮球运动是对抗性很强的集体项目,它是身体各项素质与技术、战术的结合。双方在球场上争夺时间与空间,努力在比分上超过对手,这是篮球运动的实际。

二、高校篮球课余训练存在的困境

1、运动员自身水平不高。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少高级别的运动员的现状,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体制不够完善,导致很多高校没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权利,而且普通高校运动员没有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运动员能达到一定级别的少之又少。

2、基本训练强度不够。很多高校篮球训练没有针对性、科学性、统一性、灵活性以及对抗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潜在积极性性,对篮球热情度不高,导致很多学生训练强度不够,基本技术不到位,致使在真正的比赛中与对手对抗时失利。

3、教练员素质不达标

教练员素质不达标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很多高校不组织教师参加专门训练,有大部分体育教师根本没有参加过任何方式的培训,这就导致他们技术水平没法更新,更不能去培养运动员,二是教师特遇差,导致他们的工作热情不高,以至于他们在课余体育篮球训练上投入的精力不足。

三、两个主动性协调充分发挥

两个主动性都能发挥,以达存乎一心的目的,教练员是主导,运动员是主体,两者主动性缺一不可。教练员的作用是选材,根据来校的生源制定训练计划、战术编制,平时训练与临场指挥。运动员的主体作用指平时训练提高竞技能力,临场比赛表胜利。两个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得以发挥、调动是提高运动水平、比赛制胜的重要保证。

四、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决与个人与两三人配合和5人系统攻守质量,以及全队12人的力量。个人质量是基础,两三人配合质量是攻击力的关键,5人是运用战术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还须有场下后备力量的更替。所以需要在训练中抓住上述几个环节进行。

1、单兵训练:根据队员的不同位置,在训练全面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特长

2、战术基础训练:使两三人建立默契(外线与外线,内线与内线,内线与外线),造动机结合。

3、5人整体战术训练:将前面两者组织在系统战术中,使其得以最大力量的发挥。

以上3方面有机的结合:衔接而形成全队整体实力去参加比赛,我们认为这是成功的方法。抓个人特长的培养,抓二、三人默契配合的建立,再根据前两个方面组编战术,三者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相互依存。

教练员的职责是培养尖子有特长的个人,使队内个人的特长运用在互相配合中,很重要的是教育队员,让他们明确球场上取胜要靠整体全队的力量,个人特长虽不同,但都要得以重视、调动与发挥,尤其是比赛的关键时刻只相信自己,忽略了集体,这必将导致失败。我们的观点:训练过程中要培养能团结全队的尖子队员,不是培养高于整体的明星因为比赛不是进行个人表演,而是全队协同发挥作用。队员之间技能虽有长短,但组合起来形成的拳头,其力量远远胜过指头,比赛要取胜,必须靠集体。

五、坚持基本功训练,处理好手上功夫与脚下功夫的关系

篮球的战术变化,不同攻守战术的运用,都须依靠熟练的基本功才能奏效。这个问题,在训练中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基本功的训练任何教练员都在重视,并且在训练计划体现出一定比重,手上功夫练的多。脚下功夫练的少,我们认为这不能发挥队员的应有作用。比如运球,有的队员手上功夫不错,但在有防守的条件下往往不能摆脱、超越对手,甚至丢失球。再如传球,有的队员虽然掌握了各种技术但在比赛中却不能运用自如。投篮也存在这个问题,练习时手法好,命中率也高,但在强烈对抗中虽有很好的机会却重心不稳,不能与突破结合而失准。这反映了技术衔接上的不足。更突出的是再徒手攻守时,由于脚下功夫不扎实,防守时轻易让对手超越,更谈不上攻击性。在进攻时很容易让对手控制,甚至难以接到球!因此只能在必然王国徘徊而到不了自由王国的境界。综上所述,只抓手上攻夫,忽视脚下功夫的训练不能成功,更不能成为胜利者。

六、普通高校篮球队课训练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报据比赛的任务普通高校的特点来划分运动训练周期,可采用年计划短周期安排的方法,这样更能较好地控制和及时调整运动量,使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近代制在最科学的范围内,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把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结合起来,在训练手段的安排和运用上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对抗性,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调动队员的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理解技术在战术的执行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的高智力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

3、要进一步加强对抗性训练,普通高校的学生普通存在对抗能力差的问题,现代篮球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抗也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在训练时狠抓对抗训练,训练中狠抓技、战术的基本功练习,在不是掌握了一定攻守技的基础上,进行半场或全场的两三人一组的传、切、掩护、策应、突破这些基础战术配合形式下的对抗训练,并把一对一,二对二和三对三的攻守对抗当作基本功训练。

4、要加强队员的心理训练,随着篮球的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心理的训练已受到许多教练员的重视,训练中采用自我暗示、自我调节和模拟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心理保证,促进队员的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水平。

5、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生活、学习、训练等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一支有战术特点的,作风过硬的战斗集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