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集锦9篇

时间:2024-03-13 14:34:59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学生;心理成长;心理健康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文明,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自身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文明,校园文化不仅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思想、课外活动、学校物理环境建设以及一切教学研究活动等共同构成的,它也是学校全体学生和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是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校园文化的功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培育目标,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如何利用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服务,成了中职学校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不管是不是学生自愿的,学生只要置身于校园之中,总会被学校的文化所影响,学生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就会被校园文化所提倡的精神、所形成的气氛所感染,并且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逐渐接受这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最终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意识,并且以行动表现出来。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场所就是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强大和重要的。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有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它们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学校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气候、环境、位置、景观设计、宣传物、布局构造、教室环境等,这些都属于学校的物理条件。良好的物理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校园的花花草草、舒适的环境可以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好的学习条件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学校的名人塑像、假山小亭,可以带给学生理性的思考。总而言之,学校的物理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其次,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理念、校风、班风、人际交往等。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可以有效地鼓舞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赋予学生敢于与困难斗争的勇气;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目的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和谐的人际交往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中能够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获得一种心理支持感,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中,学生那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也能得到相应的缓解。而不友好的校园交际环境会带给学生一种焦虑和紧张感,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

(二)校园活动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活动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载体,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品质逐渐建立。而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也主要指学校的活动和交往,校园文化以校园活动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校园活动多以学习、游戏、比赛、班会、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探究性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心理得到成长。比如,学校通过春游和秋游的活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调查、参观和访问的活动,建立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工作意识;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的精神;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军训等锻炼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弃的决心。所以说,学生的心理成长离不开校园活动,校园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而学生心理机制的逐渐成熟又进一步推动着校园活动的开展,丰富着校园文化,可以这样说,校园文化和学生心理成长是紧密相连的。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创造守候和陪伴孩子成长的本真文化[J].江苏教育研究,2008(3).

[2]黄炜,陈芳其.苏霍姆林斯基论校园环境建设[J].外国教育研究,2003(6).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309-02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入到高校每个角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身心发展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有利于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是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延伸。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大学生高校校园内以网络为主要载体而开展的精神文化活动和物质文化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网络文娱活动、网络学习活动和网络创业活动等。要理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设主体主要是大学生和老师。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大学生的参与,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第二,建设范围主要局限于高校校园内。第三,传播的载体是网络。大学生在高校校园内自主地通过网络开展网络学习、网络娱乐和网络创业等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第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影响。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决定大学生分析、观察政治问题和处理政治关系的立场、方向和态度,居于大学生必备素质之首。一个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即使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来说也是不可使用的“危险品”。校园网络是个信息宝库,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大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新闻可以了解最新发生的国际形势动态和国内时事政策,加深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坚定对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上网操作都是以虚拟身份进行的,一切网络行为的约束都只能依靠上网者的自律来起作用,现实中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等他律因素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形同虚设,起不到相应的制约作用。大学生在摆脱了现实道德伦理准则的束缚下,容易丧失道德责任感,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如浏览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而且日益激烈。大学生面对因竞争带来的就业难问题心存忧虑,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网络因其隐蔽性、互动性的特点,为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宣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聊天、把自己的烦恼向网友倾诉,可以通过玩游戏在拼杀中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减压的同时,也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游荡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因长期处在人—机对话的模式中,减少了与现实中室友之间的情感沟通,使自己与室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所以导致自己被排斥在室友间的人际交往之外,这样长久下去就会让自己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不敢直接面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容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由于在现实中无法与室友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往,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就会选择逃避现实,变本加厉地浸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希望从中能够满足感情交流的需要。而一旦这一愿望破灭,他们就会产生一系列人格问题,出现心理焦虑、思维迟缓和情绪低落等症状,情况严重者还会引发心理疾病,比如自闭症、抑郁症等。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建设,占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阵地。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为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加强高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应该突出网站的思想性和互动性。思想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网站应坚持正面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旋律。在新阶段思想政治网站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方位宣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积极报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让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增强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促使他们毕业之后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规范校园网络行为,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大学生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自由性,任何网民都是戴着面具以虚拟身份在网络社区开展活动,现实中的道德伦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在此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行为管理方法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大学生宿舍内的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作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宿舍上网习惯,以减少和防止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及由此给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制定《大学生校园网络文明行为准则》等。另外,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把它们纳入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之中,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网上讨论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培育他们高尚的网络道德品格。同时,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校园网络自治性管理组织,让这些组织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校园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依靠大学生的自律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维护校园网络秩序,从而最终在高校校园建立一个大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3.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性。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是简单地依靠一两场暴风骤雨式的说教运动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而主要是以渗透的方式通过开展多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文明寝室”网络评选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培养他们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好审查关,对开展的网络活动加强引导和监督,尽量避免出现纯商业性和纯娱乐性的文化活动,多提倡和支持学生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以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性。

4.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效率。要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有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保障。这些有效的工作机制包括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等。高校要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的权责要明确,分工要合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主管的校级领导任组长,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监督和检查工作,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各院系等相关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高校要不断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高校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评估机制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分阶段进行科学评估,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参与建设的各单位实施奖惩,以此来调动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

5.整合资源,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以确保各种建设措施得到贯彻落实。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就必须整合学校资源,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起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部工作人员、各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和网络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校园网络建设队伍,让他们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和优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必须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宗旨,以服务学校、服务学生为目的,大力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旋律,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还应该重视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各项措施吸引学生党团干部和相关专业优秀学生参加到建设队伍中来,通过他们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沟通,增强网上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胡钰,吴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2001,(3):28-29.

[2] 史俊庭,尹江勇.网络色情 害人匪浅[N].健康文摘报,2005-08.

[3] 朱志德,曾庆伟.简论网络成瘾者对大学生的危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4] 邓礼坤.关于对大学生公寓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12):137-138.

收稿日期:2012-11-07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3

而我们这里说的网络校园小说并非网络校园小说中的网络小说,而是那些网络小说中描写校园生活的部分,作者大多是曾经和现在仍在校的学生。

十多年前从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内地网络校园小说掀起了创作的高潮,也从此造就了一大批校园网络作家。聊天、游戏、上BBS,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主旋律。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讲的就是一个大学生的网恋故事。

阿泰和痞子蔡是住在一起的两个大学生。阿泰英俊潇洒,女友很多,并因此颇为得意;痞子蔡长相平平,性格内向,没有女孩子喜欢,颇为压抑。痞子蔡上网结识了靓丽女子轻舞飞扬,两人成了好朋友。在她的帮助下,痞子蔡克服了自卑心理,开始恢复自信。阿泰则频繁更换女友,这次又瞄上了学导演的女生小鱼。千禧之夜,痞子蔡为轻舞飞扬买了她喜爱的CD香水。阿泰和小鱼在舞会上也尽情狂欢。轻舞飞扬的病情开始恶化,患了绝症的她给痞子蔡留下一封告别信,住进了医院。在痞子蔡的陪伴下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痞子蔡发现了她的告别信。

故事情节凄美感人,曾经让很多大学生朋友着迷,看它的劲头比看任何学习资料都大。

从2003年开始,许多网络校园小说冒了出来。然后有关校园生活的书一本本出版了,如《梦里花落知多少》、《上海夏天》、《此间的少年》、《哈哈,大学》、《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理工大风流往事》、《寂寞城市》等。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校园网络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关于爱情。例如:最炫最酷的韩国网络小说《那小子真帅》一经发行,几十万读者迅速被韩国的“帅小子综合征”成倍数传染,炫酷一族无一幸免地被“帅小子情结”狂风骤雨般地“清洗”。《那小子真帅》给人一种日本漫画式的感觉,讲述了一个家里有钱、长相一流“四大天王”之首的男孩子和一个虽然平凡,却活泼向上、充满朝气的女孩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切学生耳熟能详的道具,如发短信、手机联络、改校服裙子、去卡拉OK唱歌等,营造出贴近生活的爆笑气氛。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更是由偶像小生宋承宪、当红女星郑多彬担纲,人气直线飙升。

爱情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网络校园小说当然少不了它。校园生活总会有无聊的时候,大部分的网络都是由于无聊开始写作。有的人就开始用写作打发时间,来迎接另一个明天、假期,或是另一种生活。但是这看似符合青春期少年情趣的校园网络爱情故事,却让我们的教育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究竟这样的文学会给大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确实,现今的网络校园小说题材非常狭窄。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网上爱情。有评论家这样认为:网络小说的题材过于单一、狭窄,作者的生活体验过于单一,过多地关注自我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爱情、网恋、痛苦、迷茫等,带有年青一代的热情和幼稚,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文学总体上偏重谈情说爱也说明了作者的心态不成熟,缺乏生活体验,单纯关注自我,对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广阔生活和形形的人生不感兴趣。这对广大的大学生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在大学时代没有经历过情爱,是不正常不完整的。

网络校园小说中个人享乐至上、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剧烈,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选择上也更加困难。网络校园小说中主人公大多倾向于自由的处世、倾向于个体生命的享乐,注重生命激情的宣泄,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做是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充分体现,可是却偏离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主流。

由此可见,网络平台的搭建,让大学生有了学习欣赏展示才华的机会。然而,更多混乱的现象不能不令人烦心。

从的角度来说,与那些被不少人奉为偶像的青春相比,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校园小说创作面临着多种困境。

一是精力与时间上的局限性。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大学生要进行文学创作,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如何处理学业与创作的关系,这是当代大学生文学创作首先面临的问题。专职的作家有专门的创作时间,而高校不太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较长的文学创作时间。当代大学生中的“作家”,其创作基本上都是利用寒暑假、课余等时间进行,有时候为了写作,甚至在假期长时间闭门不出。

二是相关社会阅历的欠缺。常言道“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一定的生活阅历或者生活体验。这也正是很多作家在创作之前要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大学生的文学创作多少也都有自己的社会体验或者经历,但与作家的那些体验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如果说大学生写奇幻类的小说,还可以去幻想的话,那么写长篇历史小说的时候,就必须对相应的历史文化等有一定的研究。

三是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多数大学生在经济上都没有独立,日常的花费还需要父母提供。

此外,大学生本身知识的积累、恒心、毅力以及所在高校对学生文学创作的态度等,也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学创作。网络校园小说创作,表面上看是大学生一个人的事情,其实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大学生个人不断努力外,也需要社会各界为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氛围。

文学创作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保障,更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那种为了一时的文学创作冲动,休学筹集费用的做法并不值得大学生效仿。文学创作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文学创作当做赚钱的一种手段,对大学生而言,弊端大于好处。端正的创作态度,浓厚的创作兴趣,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严密的创作构思,吃苦耐劳的创作作风,是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

对于任何一个新生事物来说,它的成熟与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网络校园小说也不例外,若在网络平台上适当地加入一个筛选机制,这或许更有利于网络文学撇去其糟粕,留下其精华,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社会,也能让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这所有的一切还要看网络的管理者如何去把握这个门槛,比如说在网络校园小说发表前对它进行审查,筛选掉那些颓废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作品,这对于今后的网络文学发展来说,是个主流方向。

大学生作为读者群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网络小说,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评判网络校园小说。对网络校园小说中蕴涵的真、善、美等诸多审美因素去借鉴,以期引起共鸣;对于网络校园小说中假、丑、恶的一面,去剔除、去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其积极、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思想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这个崭新的思想教育领域,教育者可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网络校园小说给予中肯的评价,为广大学子推荐真正的有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鼓励大学生以书评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此类作品的看法,这种形式较之网上跟帖的方式更正规,不仅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写作者应赋予自己的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巨大的人格力量。网络校园小说的创作人多为在校学生或曾经在校的学生,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创作,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出意义深远的作品。

文学网站理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校园小说创作。很多人将此类网站当成个人情绪的宣泄口,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网站上文章质量良莠不齐。文学网站的编辑应进一步对稿件进行选择、编辑与筛选,树立起人文精神的大旗,追求有深度的写作和评说,将其打造成为“人类精神碰撞、融汇和提升的殿堂”,这对文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赵淑平:《网络校园小说价值评估的三个关键词》,《中华读书报》,2004-11-10。

3.舒晋瑜:《敲响网络校园小说的警钟》,《中华读书报》,2004-01-21。

4.程碧海:《对高校大学生工作者如何面对网络环境的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

5.李德平、欧阳霞:《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陈华:《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7.裴玉成:《网络文学:自律和他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4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它直接彰显了师生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反映学校的水平。在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必须坚持:一是科学。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组件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在体育文化建设;三是艺术。要精心设计,严格的组织,使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丰富的艺术手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盲目地追求“好贵新”,应该因地制宜。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来实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优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种植树木、花朵、绿地。校园美化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楼大厅的整体布局建筑设施,如图书、仪器、电子设备等,应当在点缀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把学校师生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打造共同的美学文化,如行政办公室、教室的布局、名人肖像、标语、艺术品摆放等。保持校园环境卫生和安全,使学校免受外界干扰。

2、加强制度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的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层面,是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有序进行。目的是加强系统性,然后根据使用情况来内化。学校教育应该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系统的进程,应该全面民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分酝酿讨论后制定规定的形式。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全面。规章制度应该是全面的,如行政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道德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内部管理系统等;二是准确。具体内容和高机动性;三是严格。奖惩制度必须到位。为了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和掌握规章制度根据适用范围对学生测试,督促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其理解控制系统如何做,而不是怎么做,如何做是对的,什么是错,违反规则将受到怎样处罚,什么条件下会得到奖励,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文化环境。

3、加强大学生学习意识

意识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它是大学生逐渐形成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使用“规则”促进学习。大学生每年的学习数量必须进行研究,使之成为“研究型”全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内容包括伦理、学习状况、科研、学生工作等,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控制相应的评价方案来评价(如表1所示)。迫使大学生不断努力学习。让大学生对学习逐渐转变为内在动机,建立终生学习的想法。

4、加强学生的道德文明建设

组织学生讨论、开展主题班会,学习礼仪准则和其他活动,使学生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制定条例规定。譬如,看到老师道:“老师好”。学校定期请专业人士进行校园文明礼仪讲座,教导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教材,成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有太多的家庭作业任务,学生们会觉得学校的生活很单调。因此,学校应该合理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内容形式应该多样化。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可以组织像拔河、跳绳、乒乓球等比赛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使整个校园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活力,极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6、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奋发向上,还可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师生双方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师生关系紧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拥有了绝对权威,这种权威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学生则被动地依附于教师的权威之下,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不仅在认识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而且在实践上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师生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7、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学校除教室外学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学生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寝室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支子文化不仅对校园文化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逐渐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寝室管理,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进而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总结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成才 途径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建筑等等,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需要。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2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普遍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还有就是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功利性的追求,而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没有认识到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以及学生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3 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的途径

3.1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大学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

3.2 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全民共建意识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生源情况复杂的大学院校,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二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出台前,可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制度出台后,则要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甚至还要详细解释。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

3.3 加强“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和教风。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时我们应注意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另外,必须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3.4 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展示校园文化、繁荣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文化交流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而充满活力是校园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交流的范围可以是校园内部各院系的交流,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包括跨国界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就校园文化本身,也可以是泛文化的交流,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举办学术会议、承办文化活动、开办学术讲座、招收留学生、引进人才的“引进来”,也可以是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参加社会活动、出国留学、输出人才的“走出去”。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必然带来校园文化魅力四射的繁荣。

3.5 健全价值文化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 贫困生 消费观 人际交往 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贫困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促使贫困生在充满关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对贫困生的心理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满足贫困生健康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贫困生进行合理消费,建立正确合理的大学消费文化,端正贫困生的消费观

当前,中央实施扩大内需“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的政策,活跃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消费文化激起贫困生的消费愿望,大学校园内,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获得滋长。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 家庭不能提供太多的资金用于其他消费。而贫困生的心理、观念又容易受到身边其他同学的影响,部分贫困生可能羡慕身边的同学,甚至会因经不起现实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为了抑制过度的高消费观念对贫困生的消极影响,必须引导贫困生养成正确而健康的消费观念。为此,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对贫困生实施消费引导,也可以成立消费协会,对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指导,达到协助他们规划消费活动。唤起大学生们理智消费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当然,在国家大力倡导扩大内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现实环境中,各种“消费”也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引导贫困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的同时,还要使贫困生树立“想要花钱,就先得挣钱”的观念,激发他们勤工助学的强烈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报酬,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

2 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班级小组活动,增进广大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贫困生更在乎周围同学的看法,也更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各种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积极开展团体活动、班级小组活动,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可以给贫困生提供表现、提高自我能力的平台,在彼此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促使贫困生的伙伴好友关系逐渐发展起来,并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与非贫困生相比,综合素质能力是贫困生的弱项。正是因为其能力、素质较非贫困生弱,有的贫困生才出现自卑、抑郁、愤恨、嫉妒等“精神贫困”现象。而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是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课堂是贫困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在社团和班级活动中,贫困大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因而他们在活动中更容易接受和获取知识,并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如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总之,通过社团、班级活动可以教育贫困生以阳光、大度、开朗的性格与同学相处。贫困生若能克服内向、孤立的性格。并以开朗、阳光的性格与其他同学相处,那么他们与同学肯定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学习,贫困生的“精神贫困”现象也会渐渐改善、好转。

3 以宿舍文化建设为主题,培养贫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他们来到陌生的城市里读书,本来就容易产生想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来到城市里的大学校园,宿舍里的室友成为他们朝夕相处的家人,他们渴望获得家的感觉。宿舍人际关系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意义相当重大。然而,宿舍是一个特殊的小团体,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需要经过磨合才能相互适应,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特别在新生入学、新宿舍刚成立的时期,如以宿舍为单位的卫生评比、宿舍设计大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加深了解,消除误会,增强宿舍成员的凝聚力,增强贫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正面的促进和感染作用。同时让他们在直接或间接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唤起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影响,为贫困生营造成长成才的和谐环境。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魏文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0).

[3] 李慕云.使用UPI搞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0(4):520-524.

[4] 邱小艳,唐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求索,2011(2).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7

【关键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学生环境;人格发展

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中存在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授予,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的现象,而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冲击也在推波助澜,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不足。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格结构发展不协调、不完整,在认知过程和智力并无异常的情况下,个体出现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的人格发展。

对人格正常发展的途径很多,但目前学校教育中,如果能够积极运用好体育课程形式,积极探索,将能发现这是一条利用现有资源的较好途径。体育运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提高躯体机能与意志力,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积极健康的心理生成,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对当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时空,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一方面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利于磨练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以进步和友谊为目的,利于培养人坦诚、宽容、谅解、互爱等品质,使人在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等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

(一)教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目前社会发展进入城市化,人口密度高、活动空间少、生活节奏快等原因引发了各种现代文明病,由此各种专门化体育活动的作用也越发显得重要了。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体育活动也是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传授,授予学生体育的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促成学生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强身怡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它包括运动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欣赏等,通过各种形式来给予人体各器官以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使肌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肌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体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人延年益寿。因而,关注师生身心健康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真。

(三)超越自我,提升学生的德性和修养

校园体育文化功能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人格是人格主体在体育运动中言语、行为、态度、仪表、爱好等方面自然表现出来的常态,是人格主体的尊严、价值、思维、品质等的综合反映,表现的是个体道德形象。体育运动是人们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当代中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对当代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有必要探究通过这一方式去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一)拓展人文体育的教学内容

就学生个体而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了挑战,促使体育课程观念大转变。学生在体育中所要掌握和培养的东西不再仅仅是身体素质和简单的运动技能,学习运动健身技术、体育理论知识以及社会文化内容将成为学生执着追求的目标。拓展人文体育的内容,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体育教学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尽可能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身体活动乐趣,培养强烈的生存意识、积极的参与精神、适时的应变能力、健康的竞争心理和不断的自我超越等诸多人格因素将成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动力。

(二)加强体育文化的环境管理

学校是学生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对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应从各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体育馆等场所悬挂体育明星的画像及相关的体育格言,在校园内建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在校园的宣传栏张贴体育与健康主题海报等等。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优良的锻炼风气、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以及独特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三)适时考虑高考引入身体素质考查机制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8

关键词:学生干部;胜任力;校园文化

一、胜任力的定义

胜任力(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国外对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早,胜任力之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二、学生干部的胜任力

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强弱,体现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要遵循优秀学生的标准,不仅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工作业务能力强,普通学生较为信赖。一些特定的岗位需要具有特长的学生干部,比如宣传、信息、体育等部门,都需要具备一定特殊才能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培养或提高不是阶段性的,贯穿于选拔、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学生干部胜任力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学生干部在校园建设中举足轻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创造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这就对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提出了挑战。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强弱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学生干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思想意识、文化涵养等可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平稳运行。具备较强胜任力的学生干部,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概括来说,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内容的创新。1.有利于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是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学生干部首先要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熟悉流程只是开展工作的一个前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需要对工作进程进行合理安排。优秀的学生干部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能够以自身的优势条件及技能,促进工作进程的有效完成。这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当然,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不仅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还需要向普通学生展示自身的领导能力以及价值观。2.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提升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干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需要由学生干部进行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高,就意味着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见解。学生干部的文化涵养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也将会获得提高。3.有利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创新学生干部胜任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可以影响校园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胜任力的学生干部起到连接校园和社会的作用,使校园文化与先进的社会文化发生交融。学生干部也会把这些新理念带给普通学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四、学生干部胜任力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学生干部胜任力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差以及校园文化突破性发展进度慢三个方面。学生干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如果没有令人满意和信服的胜任力,则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胜任力弱的学生干部难以处理好相应的工作,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1.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是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工作。一旦基石没有打好,后续工作就难以进行。组织能力是学生干部外在的综合表现,胜任力显著不足的学生干部在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时,可能不会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学生干部的胜任力不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导致工作无法快速开展。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求学生干部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打造属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品牌。高校学生干部不仅要会学、会思考,还要会创造。如果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胜任力存在不足,缺乏创意与思考,那么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就会较低。学生干部缺少创新意识,工作死板,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势必会阻碍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即使学校有很好的创意,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阻碍。3.校园文化突破性发展进度慢学生干部不仅要实现自我突破,提升思想、能力、素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要提升自我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破除陈旧、落后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学生干部需要有耐心,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胜任力。但胜任力弱的学生干部往往执行力较弱,缺少工作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时,容易产生逃避的想法,导致校园文化的突破性发展进度慢。

五、提升学生干部胜任力的优化措施

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考虑,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是胜任力强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极其重要的。1.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是关键(1)正确的思想引导正确的思想素质是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条件。通过思想教育,学生干部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正确的思想方向,多平台、多层次、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干部的胜任力。(2)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教育培训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干部的视野,还能提升其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及胜任力。2.改变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是途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选拔机制,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这是建立一支胜任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的前提。在选拔机制中,要重点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宣传动员、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这三个环节。(1)充分宣传充分宣传的目的在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关注选拔,这样才有可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高校要在适当时机,运用适当的渠道,对各层次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形象宣传。号召每个学生自己选择岗位,自荐参加各层次的学生干部的竞选。(2)严格标准高校要严格按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干部队伍标准要求进行选拔。在胜任力的评价筛选时,可借助科学的胜任力量评价表对参选的学生干部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初选的必要程序。(3)严控程序学生干部选拔的程序依次为:岗位—报名—审查—培训—竞选—公示—任命。在选拔的各个环节,务必确保信息公开并传达到位,通过竞选、公示和任命为当选的学生干部提供获得认同感和荣誉感的有效途径。3.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育是方向通过学生干部的选拔,高校要尽可能筛选胜任力强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加强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后续工作。应对选拔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进行科学规划,不能“一把抓”,泛泛而谈,这样不仅没有针对性,且会阻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育。

参考文献:

[1]张继东.学生骨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2]李燕燕.地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的现状调查及其启示———以xx学院的调查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3]宋林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校园对学生的影响范文9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摘 要:本研究从南昌地区两所性别比例有较大差异的典型高校中选取学生为被试,旨在通过测量其社交自尊与个体自尊水平,探索不同性别比例的校园环境下学生群体的自尊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校园性别比例对男生的自尊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女生的社交自尊水平在女多男少的校园环境下较低。

关键词 :个体自尊 社交自尊 性别

1.引言

自尊概念是人们对自我各个侧面及总体的认识,是关于自我本质的信念和观点,其发展水平象征着人格的健全程度。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个体对自尊的感受性的来源方式可将其分为个体自尊与社交自尊,个体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的稳定评价和接纳,是一种用以维护自我的意识倾向;社交自尊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交往状况的情感评价和体验。

目前,国内自尊研究仍倾向于研究个体自尊,社交自尊涉及相对不足,且缺乏两种自尊之间相关的深入实证研究。但已有研究证明,很多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个体自尊水平与社交自尊水平。如王欣等(2002)研究认为城市高收入组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低收入组的大学生自尊水平;张艳霞等(2004)研究指出,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的自尊水平依次递减。另外,钱铭怡、王建平等(1998-2004)研究认为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之后由于其研究属于旨在建立大范围群体常模的社会调查,不少学者认为应该细分不同变量再考查影响自尊感的性别差异的因素。随着大学男女生比例问题愈加突出,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问题确有再研究之必要,但最近的一些研究仍未就此问题得出系统结论。贾绪计等(2009)在量表修订研究中已通过实验证实Rosenberg编制的个体自尊量表(SEC)及德克萨斯社交自尊量表可在国内直接使用。这一研究为后来自尊水平的测量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也采用以上两种量表作为实验工具。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南昌地区某工科院校及某文科类院校大一及大二在校学生各60名(其中每个年级的被试男女各半),其中,被试所在院系与所在学校的男女生比例大环境一致。

2.2材料

个体自尊通过Rosenberg编制的个体自尊量表(SEC)来测量,社交自尊通过德克萨斯社交自尊量表进行测量,基本信息调查项目设置了性别、年级、学校三个基本调查项。

2.2取样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

具体取样时,笔者及合作者采用了先联系院方后具体到基层单位,再统一有偿招募志愿者的方法;在数据处理上,主要是应用了均值差异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通过spss17.0实现分析。

3.结果

3.1同校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自尊水平比较结果

该文科类院校大二男生与同年级女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91,低于临界值1.92,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10.22,低于临界值18.13,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大一男生与同年级女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33,低于临界值1.62,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3.63,低于临界值11.84,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该工科类院校大二男生与同年级女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45,低于临界值1.86,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5.53,低于临界值14.54,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大一男生与同年级女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25,低于临界值1.44,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4.08,高于临界值-12.22,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3.2异校同年级相同性别的自尊水平比较结果

大二被试中,工科类院校男生与同年级文科类院校男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24,低于临界值1.62,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6.98,低于临界值17.32,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工科类院校女生与同年级文科类院校女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35,低于临界值1.68,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11.88,低于临界值20.32。均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大一被试中,工科类院校男生与同年级文科类院校男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90,低于临界值2.11,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18.98,低于临界值24.52。均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工科类院校女生与同年级文科类院校女生相比,个体自尊的统计差值为0.20,低于临界值1.27,社交自尊的统计均值为17.90,高于临界值15.64,结果表明,个体自尊差异不显著,社交自尊差异显著。

3.3异校相同性别的自尊水平比较结果

工科类院校男生与文科类院校男生相比,个体自尊的输出F值为0.94,显著性为0.11,社交自尊输出F值为0.68,显著性为0.13,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工科类院校女生与文科类院校女生相比,个体自尊输出F值为2.37,显著性为0.01,社交自尊输出F值为2.52,显著性为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差异显著,即文科类院校女生的个体自尊与社交自尊均低于工科类院校的女生,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4.讨论

4.1个体自尊性别差异的不显著性

从以上比较来看,两类院校无论是同年级男生还是同年级女生,无论是同校比较还是异校比较,个体自尊都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研究支持了钱铭怡、王建平等(1998-2004)的研究结论,即大学生的个体自尊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

4.2不同男女比例下女生自尊的性别差异的显著性

均值分析有一项结果显示了同年级文科类院校女生的社交自尊显著低于工科类院校的女生,之后的方差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由此推测,在女多男少的学校环境下学习、生活的女生其社交自尊可能低于在女少男多的学校的女生。而男生无论是个体自尊还是社交自尊都没有显著性别差异的结果,进一步推测,女生在人际交往的自尊上比男生更对校园性别比例要敏感,女生过多的校园环境可能对女生社交自尊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社交自尊本质上是个体自尊在群体活动中的体现,女生有比同龄男生更为敏感的社交感知,另外,女生感性、潜在性别自卑等心理特点及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等因素,可是造成女生在大量同性群体环境下社交自尊易受挫的原因。

4.3本研究的应用性、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从结果支持了女生过多的校园环境影响女生社交自尊发展的结论,这一点与某些教育界人士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应加强对于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其人际沟通技巧的指导,帮助其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在女生远多于男生的文科类院校里更要注意。当然,本研究并未彻底说明这种差异的程度及有效干预的措施及可能性,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所在。所以,笔者认为本研究在该类问题上的探索仅仅是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更为详细、更为深入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探求。

5.结论

大学校园的性别比例对男生的自尊影响不明显,而女生的社交自尊在女多男少的校园环境下更低。个体自尊相对于社交自尊而言,其对于校园性别比例的敏感性更低,更不易受这一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齐平,吴金昌.论大学生独立性、责任感、自尊水平及其培养[N].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4).

[2]洪幼娟.大学生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3]贾绪计.大学生集体自尊量表的修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