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4-03-29 10:07:58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1

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

重金属污染成农产品质量“隐形杀手”

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此前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专家指出,“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正在扮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形杀手”,不仅可能影响到农田和农村周边环境,也让普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疑虑。“除了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会导致土壤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例如,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数据显示,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

骨痛病易发生在镉污染地区,以周身剧痛为主要症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造成肾损害,患上骨痛病,成为当时震惊全球的公害事件。

“当前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可防可控。”农业部有关人士指出,中央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问题,农业部将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启动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切实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

据悉,对于已经受污染的地区,农业部将实施分级处理。在轻度污染区,通过灌溉水源净化、推广低镉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改变农艺措施等,实现水稻安全生产;在中、重度污染区,开展农艺措施修复治理,同时通过品种替代、粮油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化肥农药农膜:“资源”与“污染”一线之隔

道路两旁的沟渠满是白色的残膜,大风一刮,树木的枝枝杈杈都挂着成条的地膜碎片……这是记者近日在甘肃河西地区采访时见到的景象。

在西北干旱地区,覆膜可以控温保墒,具有显着的增产效果,是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然而,由于超薄地膜的长期使用并缺乏回收机制,大量地膜一揭就碎,残留在农田里,“白色革命”带来了“白色污染”。甘肃省通渭县李家店乡一位在田里捡拾地膜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些膜要是烂在地里,过几年庄稼就长不出来了!”

西部干旱地区的白色污染只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方面。根据农业部的一份调查,全国一些省份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具体表现在:中东部省份主要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南方省份主要是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隐藏性、长期性和分散性,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它不像工业生产上的点源污染,有问题关掉就行了,农业面源污染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认为。

农业面源污染尽管严峻,但并非不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中,一部分属资源性污染,是可以加以转化利用的。如果措施得当,还农村一方净土并非没有可能。”农业部科教司资环处处长李波说。

杜绝欠新账逐步还旧账多措共举还农村一方净土

为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农业部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

科研界也在积极探索防治方法。目前,中国农科院正组织160余名各学科专家联合攻坚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记者了解到,主要研究思路是从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如产前品种选择、产中水肥管理、产后稻米加工等,“截断”重金属镉被稻米吸收和富集的途径。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2

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然而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种植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为控制病虫害,农药、化肥料的大量不科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药面源污染,农药残留问题尤为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无法得到保证,实际上,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施用农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因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意义重大,发展绿色防控也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重要途径。

1 农药残留的危害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发生病虫草害的几率越高,因而农药的使用量也越大。而农民由于安全用药意识较薄弱,认为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手段就是喷施农药,病虫草害死亡得越快越好,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 盲目地使用毒性较高的农药(如长效除草剂和含有机磷类杀虫剂)、混配农药的现象很多。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病虫抗药性上升、病虫害再次猖獗,有益生物减少,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品质下降,药害事故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的限制,在生产实际中,农药利用率只有30%,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一部分会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或经过风吹雨打挥发到空气中,一部分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形成残留。约70%残留在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流入水体中,或挥发到空气中,或沉降聚集在土壤中,形成严重的农药面源污染,并延伸污染到农畜渔果产品,“问题豇豆”、“毒韭菜”等问题皆因农药残留引发,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下一代。

2 绿色防控的重要性

2.1 绿色防控是减少农药用量的有效措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保产措施,在病虫害防治实践中,传统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危害的同时,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也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加、病虫暴发几率增加,并不利于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要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为害,必须转变传统的防控方式,发展绿色防控,控制农药和有害生物残留。绿色防控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手段,可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减少农药用量20%、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土壤农药残留药害,实现农药的科学、合理和安全使用。

2.2 绿色防控是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农药残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之一,绿色防控作为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通过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生物防治、释放天敌等无害化防控措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源头上解决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实践证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好的地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2.3 绿色防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特别是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更加注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减少,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控作业的风险和人畜中毒事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促进有益生物增加,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效益提高。

3 绿色防控的主要措施

3.1 农业防控

3.1.1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商品性好的高产优质品种,优化合理布局作物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健康种苗。

3.1.2合理轮作,套种。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实行不同种类作物、同一种类作物不同科的品种轮作和套种,减少枯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发生。

3.1.3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采用深耕、夏炕、冬冻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肥、气、热协调;撒施石灰氮、秸秆等措施消毒土壤,覆膜进行太阳能日光消毒,防治土传病害;适时抢墒播种,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

3.1.4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合理密植可优化群体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作物健康生长,达到增产增收。施肥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科学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管水要做到薄露灌溉,采取微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既能降低田间湿度,又能减轻病害发生,旱地要确保田间不积水。

3.1.5清洁田园,改善田间环境。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作物病残体和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侵染源和虫源基数;人工摘除卵块或拔除早期发生被害病虫株;秋耕深翻或冬翻,降低越冬虫源,避免二次作物侵染。

3.2 物理防控

3.2.1杀虫灯诱杀。杀虫灯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通过高频电子灯光诱集害虫并处理消灭,杀虫灯主要适合用来诱集在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的成虫。杀虫灯尽量少开,开灯时间以晚间19:20―24:00为宜,这样防止杀伤天敌。

3.2.2色板诱杀或忌避防治害虫。色板诱杀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色习性来诱杀害虫。如用蓝板诱粘蓟马,用黄有翅蚜虫、粉虱、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银灰色膜网忌避蚜虫。

3.2.3性诱剂诱杀。性诱剂的显著特点是安全性高、具高效性、专一性、持效性强。主要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异性昆虫,抑制和减少昆虫正常交尾,达到诱杀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可诱杀如玉米螟、三化螟、小菜蛾等害虫的成虫。

物理防控其他的还有防虫网,果实套袋、“食诱”理化诱杀法等诱杀害虫,这里不做赘述。

3.3 生物防控

3.3.1保护天敌生存的环境,充分发挥利用捕食性天敌(瓢虫、蜘蛛、隐翅虫、青蛙、益鸟等)和寄生性天敌(赤眼蜂、线虫、平腹小蜂等)优势来消灭控制害虫。

3.3.2利用真菌、细菌、昆虫病毒等微生物以菌治虫、以菌治菌防治病虫害。如绿僵菌、白僵菌、青虫菌、天然除虫菊素、奥绿1号等能防治多种病虫害。

3.3.3利用养殖动物治虫:稻田养鸭、养鱼、养蛙、旱地养鸡、养鹅等。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蔬菜;栽培管理;绿色食品

我国加入WTO后,资源密集型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已受到冲击,劳动密集型的瓜果菜等出口创汇潜力巨大。蔬菜生产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但我市在蔬菜生产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产品的出口升值,主要是蔬菜的质量和卫生标准达不到国际要求。一方面化肥、农药、激素大量投入,造成蔬菜品质下降、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含量升高;另一方面对某些病虫害群众没有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不得不采用巨毒残留农药如3911、甲基1605、呋喃旦等进行防治,使蔬菜的农药残留量远远超标,严重制约了蔬菜产品的出口。

1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1.1 选择交通方便 方圆几公里无污染、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灌条件好的乡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1.2 新建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必须切实防止环境污染 包括防止大气、水质、土壤污染,尤其要防止工业的“三废”的污染,防止城市生活污水、废弃物、污泥垃圾、粉尘和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污染,通过环保部门检测空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土壤中农用城市垃圾、农用污泥污染物,灌溉水质达到农业环境标准的要求。

2 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措施

2.1 加强植物检疫及病虫害预测预报 对蔬菜种苗要加强检疫,防止危害性的病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在菜田传播蔓延,如黄瓜黑星病、美洲斑潜蝇等杜绝进入生产基地。根据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环境条件加强预测预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将病虫防治在发生之前或消灭在初期阶段;虫害防治达到指标后防治,以用药量少、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蔬菜生长健壮、产量损失降低到最低为目的。

2.2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地力、栽培季节及上几年的发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高产抗病虫害性能强的品种,如白菜选用抗高温、病毒、霜霉、软腐病害的丰抗70品种。

2.3 播前种子消毒 播种前先晒1~2天,再根据作物病害情况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拌)种,或干热灭菌。药剂浸(拌)种药剂选用福尔马林、多菌灵粉、硫酸铜、磷酸钠等。

2.4 上茬收获后或种植前 及时彻底清理田园,将田园内及周围残留组织、枯枝败叶、杂草及时清除消毁,以减轻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2.5 适时深耕晒垡,利用太阳光高温消毒或低温杀死病虫卵 夏天将冬暖棚闭棚或空闲地地表覆盖或耕翻30cm以上,利用太阳光高温消毒,60℃以上地表温度,处理5~7天。秋末冬初耕翻土壤30cm以上,利用低温冻融消灭病虫并接纳雨水促进土壤养分转化。

2.6 大力推广菜粮及不同科蔬菜轮作 尽量避免重茬。

2.7 选用无病土育苗并根据蔬菜种类 病虫害情况选用五氯硝基苯、福美双、多菌灵粉、敌白虫、辛硫鳞等进行土壤消毒。

2.8 对易发生枯萎病、青枯病、疫病的瓜类茄果类作物 选用黑籽南瓜和菜葫芦嫁接,达到抗丰产的效果。

2.9 高垄栽培,合理密植,促控结合,培育壮苗 对夏秋蔬菜采用高垄种植可防止涝害、降低病害、减少喷药提高品质。

2.10 利用人工进行捕杀或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灭杀蝼蛄、棉铃虫、小夜蛾、小地老虎等 利用蚜虫有避灰色、趋黄色特性在田间挂银灰膜驱赶蚜虫,设黄色机油板诱杀蚜虫、白粉虱,在冬暖大棚通风口或门窗处罩上纱网防止白粉虱蚜虫等昆虫进入。

3 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减轻化学农药对蔬菜的污染

3.1 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一是微生物农药如BT制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剂防治菜青虫,丰灵防治大白菜软腐病,肥力高防治枯萎病等。二是农用抗生素类如农用抗菌素B0一l0,抗菌霉120等防治枯萎病、炭疽病,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三是昆虫生长调节剂。

3.2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应用好农业生物防治措施的基础上,一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蚜虫选用吡虫啉,细菌性病害用可杀得,韭蛆选用地蛆灵等,杜绝使用3911、1605、六六六、甲胺磷、乐果、久效磷、三氯杀螨醇、有机汞制剂等剧毒农药。二要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次数、剂量,两次用药间隔5天以上。掌握好安全间隔期,特别是最后一次用药,一般收获前7~15天不用药。

3.3 合理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一定限量时期内使用乙烯利、九二〇、比久、矮壮素、多效唑等。

4 配方施肥

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调剂微生物肥料,达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瓜甜菜香,抗病增产的目的。配方施肥应依据生产1000kg商品瓜菜所需的肥料种类及数量,综合考虑土壤供肥状况肥料吸收利用率等。

5 开发无公害新型蔬菜

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设施建设

开发利用特殊新型的本身无公害的蔬菜,如芽苗菜、野生菜、食用菌等,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如各种类型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遮阳棚等。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4

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

1.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

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物减产。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11%~13%,小麦9%~10%,水稻8%~14%,大豆5.5%~9.0%,蔬菜15%~59%。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危害人体健康

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破坏环境,有碍观瞻

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影响田间作业。

2农用残膜污染现状

2.1农膜质量较差,回收难度大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与回收问题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膜上,目前农用地膜主要使用的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一般厚度为0.003 mm或0.004 mm。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地膜的生产趋于薄型化,致使农用地膜强度低、易破碎,寿命只有4~5个月,给回收带来困难。

2.2农膜数量逐年递增,污染面扩大

近些年,保护地栽培技术在沈阳市农村广泛推广应用,农用棚膜、地膜使用量迅速增加,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应用作物由单一的瓜菜品种扩展到玉米、烤烟等作物。沈阳市2004年地膜用量为2 300 t,棚膜用量为2 500 t。

2.3回收方法落后,制约农膜回收率

沈阳市农膜回收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捡拾地膜,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耗工、费时的问题,致使农民积极性差。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有的农户甚至把从田间清理的地膜又随意丢弃到地头,遇到大风后被带回田间,造成二次污染。

2.4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沈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路边、河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摆放的废弃菌袋,按规格为16.5 cm×33.0 cm、1 000个菌袋重4 kg计算,沈阳市2004年菌袋用量达1 000 t以上,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加以回收利用,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农用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

要防治农用残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治理白色污染受益者是农民,治理主体仍然是农民,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残膜对环境、农作物生长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并组织农民在田头将废膜深埋、焚烧,以避免二次污染。

3.2完善制度,严格执法

把农用残膜清理回收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县、乡、村各级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农民要同养地制度挂钩,提出明确要求,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搞好检查监督。严格按照《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清除”的原则,对不清理的农民给予必要的处罚。

3.3提高农膜质量

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0.003~0.004 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

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0.012 mm厚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田间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

3.4加强新型农膜的科研攻关

沈阳市几年前试验并推广过生物降解膜,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要逐步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开发新型农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因素,提高残膜回收率。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生产技术,各地自制和引进多种捡膜机械,并进行多项改进和更新,大大提高了沈阳市农用残膜回收率。目前沈阳市残膜回收机械达到220多台。

3.5搞好农膜的再生利用,防止污染转移

根据当地使用农用薄膜的状况和用量大小建立废膜加工企业,将废弃物加工成工业原料,建立菌袋回收加工厂,将菌袋回收利用,填充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工成机制木炭,变废为宝。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残膜的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2] 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污染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2):9-10.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污染因素;绿色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273-02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及其他生产污染,使蔬菜中含有某些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化学成分,或某些有害成分严重超标,对人们食用的蔬菜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笔者调查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造成无公害蔬菜污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绿色生产技术,以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参考。

1无公害蔬菜污染因素

1.1农药污染

当前蔬菜品种较多,茬口复杂,特别是冬暖式大棚迅速发展,使蔬菜生产周期变短,同时,也为病虫害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病虫害严重。有些菜农因缺乏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或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超剂量使用药剂,甚至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致使蔬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蔬菜中毒事件屡有发生[2]。

1.2肥料污染

无机氮肥的过量施用是导致肥料污染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在冬暖大棚蔬菜生产中,每年含硝铵或硫铵的复合(混)肥、尿素等的施用量已超过12~15 t/hm2,导致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大量积累,而且造成地下水高度盐基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人体摄取的硝酸盐80%以上来自蔬菜,故近年来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已引起广泛关注。

1.3工业“三废”污染

工业“三废”是指工业废水、废渣和废气,其中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硫、氟化氢、铅、铜、镉、砷、汞等,工业“三废”通过污染周围环境中的水、土壤和空气,从而污染蔬菜[2]。

1.4微生物污染

从医院排出的污水及城镇生活污水,含有各种细菌、病毒、寄生性蛔虫等,流入菜田后造成蔬菜污染。另外,有些菜贩在销售蔬菜过程中用污水浸泡和清洗蔬菜,导致蔬菜受微生物的二次污染[2]。

1.5激素和保鲜剂污染

许多菜农为了促进西红柿、西瓜等果菜的坐果和提前成熟上市,常使用各种保花保果剂和催熟剂,并且在有些蔬菜储存期间常使用保鲜剂,以延长保鲜期,常导致蔬菜残留物超标,风味品质明显下降。

2无公害蔬菜绿色生产技术

2.1农业措施

2.1.1选用优良的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逆性强、丰产优质的新品种是减少农药使用和降低农药残留污染的有效途径。

2.1.2嫁接防病。利用抗病植物作砧木嫁接蔬菜栽培品种,可以大大提高蔬菜的抗病性,且蔬菜生长势更强。如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嫁接黄瓜,对霜霉病、枯萎病都有较好的抗性,而且还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2.1.3加强栽培管理措施。一是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二是适时播种,培育壮苗;三是采用营养钵育苗;四是收获后及时清除棚室内的病虫残体,于棚外集中烧毁;五是深耕晒垡,疏松土层,促进根系生长;六是增施腐熟有机肥,配方施肥;七是加强灌溉管理,做到小水勤浇[3-4]。

2.1.4消毒。包括温室涂白、土壤和工具灭菌,在栽培管理中,不允许人员随便出入,出入人员必须消毒,严防病虫的带入传播,发现病点、虫源应及时消除。

2.2节水灌溉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应尽量使用地下水灌溉,避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土壤含水量和天气状况决定灌溉时期和灌水量。冬暖大棚栽培应推广使用膜下滴灌技术,让土壤保持不干不湿,有利于降低棚内湿度,抑制或减轻病害的发生。

2.3物理防治技术

2.3.1捕杀、驱避、诱杀。对蚜虫、棉铃虫、菜青虫、蓟马等,可利用人工捉虫、性诱剂、黄色粘板、银色反光膜防虫、杨柳枝诱蛾等方法进行防治。

2.3.2隔离保护。使用防虫网能有效防止大量害虫的危害,同时,可防暴雨、大风的破坏;使用遮阳网能防治秋延后辣椒等蔬菜的病毒病,同时,能够起到遮荫作用,为反季节蔬菜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4生态防治技术

棚室的各种病害都有其发病的最佳温湿度条件,在作物允许的条件下,人为改变棚室温湿度,可起到控制病虫害发生蔓延的目的[5]。

2.4.1大棚温度调节技术。采光增温,减轻生理病害、冷害和冻害;改善维护结构,采用加厚墙体、双膜覆盖、加大棚体、挖防寒沟等措施,以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温度过高时,采用放风降温措施。

2.4.2大棚湿度调节技术。主要采取大棚脊高处放风高畦双垄栽培、地膜覆盖、膜下浇水等措施;中午及阴雨天不浇水,苗期、低温天气控制浇水;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浇水,且要求小水勤浇。

2.5生物防治技术

2.5.1以害虫天敌治虫。保护、采集、捕捉青蛙放入田间,可有效控制磷翅目害虫;在棚室发现白粉虱立即释放丽蚜小蜂,每株有成虫1头以下时放蜂1.5万~4.5万头/hm2。另外,害虫天敌还有七星瓢虫、赤眼蜂等。

2.5.2以抗生菌治虫。用苏云金杆菌系列防治鳞翅目幼虫、韭蛔;用10%浏阳霉素防治豆类、茄类红蜘蛛及茶黄螨等害虫。

2.5.3以抗生素治病。使用农抗120的150倍液灌根防治瓜类枯萎病,喷雾防治瓜类白粉病、番茄早疫病等;用2%武夷霉素150倍液防治黄瓜黑星病、番茄灰霉病等;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4 000~5 000倍液喷雾防治茄果类、瓜类蔬菜细菌性病害。

2.6规范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

目前,西红柿、西瓜、西胡芦等作物均通过使用生长调节剂来促进坐果、果实膨大和成熟,对产品的品质影响较大。因此,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避免或少用生长调节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昆虫授粉,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另外,应控制催熟剂和保鲜剂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7化学防治技术

在化学防治技术措施上,注意对症用药,同时,改进喷药技术,采用小孔喷片喷雾,在正确测报的基础上,严格掌握不同病虫的防治适期、各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安全间隔期,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上使用,如久效磷、3911、1605、呋喃丹、甲胺磷等,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菊酯类、阿维菌素类等。

整理

3参考文献

[1] 韩顺涛,陈雷.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农药污染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8(6):36.

[2] 焦冬梅,张占富,韩雪.环境污染对无公害蔬菜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152.

[3] 李秋双.无公害蔬菜施肥需要注意的问题[j].现代农村科技,2010(10):44-45.

[4] 王新春,张德健.无公害蔬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4):34-35.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6

1.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松原市为保护黑土地、遏制因盲目施肥、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盐碱化蔓延趋势,加大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农家肥,减少化肥使用,提高耕地有机质量。目前,全市每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约达320万亩,每年可减少化肥投入近2万吨。据检测,测土配方施肥地块的肥料利用率达到43%,明显高于普通地块肥料利用率不足40%的水平。

2.积极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松原市依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对病虫草害优先采用农业和生物措施防治,全市每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40万亩。

3.利用降解膜取代传统塑料农膜。近几年,松原市一直试图利用易降解膜(液态地膜)取代传统塑料农膜,彻底消除田间“白色污染”。2015年,松原易降解膜示范面积达到5000公顷。

4.合理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源。利用好“三江一河一湖”及自然泡塘,建设堤水排灌系统,提高地表水的利用率,减少受污染地表水残留。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按照800~1000米的井距布局,打深、浅机电井,扩大地下水灌溉面积。

5.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松原市以农田防护林为重点,切实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目前,在严重干旱地区、一般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网格密度分别达到12.5公顷和25公顷的规定标准。

6.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松原市通过推广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实现秸秆粉碎直接还田。2015年,松原市秸秆还田量约为173万吨,其中玉米秸秆还田量约为100万吨、水稻秸秆还田量约为73万吨,占全市年度秸秆总量的19%。

7.加快推进标准化农业进程。松原市现已发展有机农产品面积达19.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48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2.5 万亩。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7

农业污染是因各种农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等。

一、化肥污染防治

化肥污染,一是因为化肥本身含有有害物凰二是过多地、单一地施用某一种化肥,使土壤理化性质劣变,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不良影响。化肥的过量施用,已对水质、水生生态系统、大气环境等产生了极大的危害,甚至还会造成地下水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的污染。因此,农业中的化肥污染切不可低估,应采用适宜的绿色技术尽早防治。

1 科学施用化肥

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环境损失,是化肥使用过程中防治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则。要防治化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既要制定合理的施肥量,讲究科学的施肥方法又要严格执行化肥的使用规程,消灭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控制其在环境中的积累。

2 配施有机肥

有机肥具有任何一种化肥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第一,有机肥是“完全肥料”,有机质是作物全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第二,有机质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利用土壤作“粮食”,把有机质中作物不能吸收的部分转变成作物可利用的物质,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其中固氮微生物还能将大气中的氮固定下来,供作物吸收利用;第三,有机质有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缓冲能力。另外,根据土壤种类、作物品种等的需求,宜配施适量中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3 利用垃圾堆肥

据报道,我国当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为0.6~0.9 kg,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垃圾问题,如果这些城市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城市垃圾的消纳处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居民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

实际上,垃圾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原料”、“叫错了名称的资源”,若能对垃圾中的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则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

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约1.4×109t,且总量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估计到2010年将达到2.5×109t;此外还有大、中型畜禽场年产粪便超过千万吨,这些都是重要的大宗有机肥源,经过加工处理可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垃圾堆肥和垃圾复合肥,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发展植物肥料

豆科作物具有固氮基因,能有效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合成氮肥,为植物提供营养。因此发展豆科绿肥作物是缓解化肥短缺,提高土壤肥力的一大措施。应充分利用休闲田或空白地及间套混播等方式,种植与当地耕作制度相应的经济绿肥植物,确保绿肥稳定发展。

农业生产每年丢弃的废秸秆数量多、来源广,是一种可就地利用的优质有机肥源。因地制宜,采用多途径推广秸秆还田是缓解有机肥源及钾肥资源不足的有效措施。如实行秸秆覆盖、秸秆耕翻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沼气发酵及快速堆沤技术加速秸秆转化等技术,使农业废弃物在自身循环的过程中获得充分利用。

5 应用微生枷肥

在土壤地表下30~40 cm的土层里,有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它具有“天然肥料厂”的功能。如土壤微生物中的根瘤菌、磷细菌、硅酸盐细菌等,能分别通过其独特的功能,为植物提供氮肥、磷肥和钾肥。资料表明,1 hm2土地在1年中根瘤菌所产生的氮素有150~225 kg,相当于1500~1800 kg硫酸铵的含氮量。微生物中有一种磷细菌,能分解一些含磷有机物,使磷变成可溶性磷,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磷肥。钾肥则可由硅酸盐细菌来提供,因为硅酸盐细菌能把含钾丰富的石块“咬烂”,使钾从石块中分解出来,溶解于水中,供植物吸收利用。

6 利用生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遗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领域正在研究把豆科作物的固氮基因移植到非固氮的禾本科作物上。目前在改良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和提高固氮菌系的结瘤能力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能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根上也长出根瘤,便能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从而无需施用大量肥料就能获得稳产高产。

此外,分子生物技术也可以改良植物根际的其他共生或非共生微生物,以促进共生微生物的营养吸收或非共生微生物的营养循环,从而提高作物的营养利用率。

7 推广缓控释肥

在粮食增产众多因素中,如种、肥、药、械等,化肥的作用达40%~50%。化肥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

被称为21世纪新型肥料的缓控释肥,是节本增效型肥料、品质提升型肥料、资源节约型肥料和环境友好型肥料。缓控释肥作为一种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等诸多优点,是科学施肥技术的载体和肥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开发缓控释肥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为国家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二、农药污染防治

农药污染系指由农药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给生物和整个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农药是人类主动投放到环境之中的一类有毒的化学物质,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有机合成农药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农药主要品种已有300多种,每年使用的农药量已超过300万t。农药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从开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扩展到了除草、植物生长调节等诸多领域。

农药对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十分严重。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十分深远,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严重;农药对人体健康也已造成危害,如“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生殖功能受损等。据报道,美国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百亿美元。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对农药使用不当或者长期大量使用,必将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对人类健康、生物安全、生态平衡等,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采用绿色技术防治农药污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 合理使用现有农药

首先搞好植物病虫害的预报工作,合理调配农药,改进农药性能,改善施用方法,使用药及时适量,以

充分发挥药效和减少环境污染。其次是混合和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好害虫的天敌。再次是对常用的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残留、毒性大的农药应严格控制其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等,这既可以达到有效防治作物的病、虫、草害之目的,又可以减少农药对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

2 开发高效低毒农药

为了取代剧毒、高残留的现有农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化学化工的任务是着力开发在环境及生物体内易降解、对自然生态系统不产生破坏作用的一类新农药,目前发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属于较为理想的新农药。

3 研究开发生物农药

由于化学农药污染严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因此,农作物保护的发展趋势是从化学农药防治向生物农药防治转化。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体本身或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作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对特定的病、虫、草害产生作用的安全性高的一类新农药。

4 研究开发物理农药

研究开发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于化学农药的另一类全新农药――物理农药,是绿色化学化工的新热点。最近美国推出了一种新型的物理杀虫剂,它是通过药剂的物理性质对害虫进行杀灭,而对人畜没有毒性。该杀虫剂为纯天然物质,是以硅藻土类为原料而制成的极细的粉末产品。此微细粒子进入虫体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损害虫体:一方面是虫体表面被破坏,体液易蒸发,此物理杀虫剂微粒能吸收3倍于自身质量的水分,只要失去10%的体液,昆虫就会死亡;另一方面是物理杀虫剂微粒进入虫体后,会导致昆虫呼吸、消化、生理、运动系统功能紊乱。该产品只对冷血的昆虫和鱼类起作用,而对人畜无害。

这种物理杀虫剂除了用于杀虫之外,因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能增强动物骨质结构、提高抗病能力、祛除动物粪便臭味等。

5 培育抗病虫害作物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关注,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采用常规育种方法选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是相当漫长和十分困难的,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除了可利用存在于植物中的抗病虫害基因之外,还可以利用某些动物、微生物中的抗性基因,将其重组到植物染色体上,并使之在植物体内特定地遗传及表达,从而产生抗病虫害性状,开辟了植物抗病虫害作物育种的新时代。

6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某一种方法不但不能解决植物保护问题,而且还会污染环境和污染农产品。因此,在防治作物的病虫草害时,需要研究新的杀虫途径,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联合或者交替使用化学防治(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物理防治(如灯光诱杀、放射不孕、物理杀虫剂等)、农业防治(如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加强植物检疫、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改进耕作制度等)。

三、废弃物污染防治

农业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农膜残留所导致的污染,以及秸秆、壳秕、牧场畜类垫草等所造成的污染。

塑料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大量塑料残留在农田、林区和水体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阻隔层,造成“白色污染”,影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影响生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制约农业的发展。由于废农膜极难自行分解,滞留于田间地头很不利于耕作,农膜残片对土壤的容重、含水量、孔隙度、透气性、透水性等都有显著的影响,残片越大影响越大,废农膜残片还破坏土壤结构而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中水分、空气、营养元素的正常分布运行。据来自湖南的调查表明,使用地膜1年的地块,每公顷残留地膜片约为32.55 kg,使作物减产6.43%,连续使用5年地膜的地块,每公顷残留废膜325.35 kg,使作物减产24.70%。此外,农村以往焚烧秸秆等农副产品,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采用绿色技术开发应用可降解塑料,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是防治农业废弃物污染的有效措施。

1 开发可降解塑料

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多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在众多生物可降解塑料中,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聚-β-羟基烷酸(简称PHAs),成了当前关注的热点,其中聚-β-羟基丁酸(简称PHB)、3-羟基丁酸与3-羟基戊酸的共聚物(简称PHVB)等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

一般的合成塑料完全降解大约需要100年左右,而PHAs制成塑料在自然界中则仅需9个月即可完全降解。在自然界中,能降解PHB的微生物很多,包括细菌、霉菌、放线菌等。目前,已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PHB胞外降解酶基因进行克隆表达,随着对PHB降解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不久将能开发出高效可降解PHB的微生物制剂,并应用于垃圾处理厂和使用于农膜的农田中,将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 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我国的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来源广泛,包括麦秆、稻秆、玉米秆、土豆秧、红薯藤、无毒野草以及青绿水生植物等,每年农作物的秸秆产量约5亿t。

目前,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秸秆还田,我国大部分地区把秸秆直接还田,发达国家也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英国、美国的秸秆还田量占总量的65%以上。

秸秆的另一利用途径是生产秸秆饲料,我国目前用作饲料的秸秆约占总量的1/3,用秸秆加工饲料可采用氨碱处理法、复合处理法、微生物发酵法等几种方法。其中微生物发酵法加工的饲料质量较好,这是由于高效复合菌的作用,使木质纤维类物质大幅度降解,同时高效复合菌分泌大量的酶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提高了牛、羊胃中微生物纤维素酶和解脂酶的活性,因此使麦秸饲料干物质的体内消化率比一般麦秸饲料提高20%以上,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0%以上,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30%左右。

3 植物纤维水解利用

植物纤维是一种可再生的数量巨大的潜在资源,目前世界各国对这一潜在资源的利用大约只占地球上植物纤维总量的0.5%。常见的农业植物纤维资源有麦草、稻草、稻壳、玉米秆、高粱秆、花生壳、棉籽壳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产酒精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已成为最有潜力的酒精生产原料。

目前对纤维素酶合成的遗传调控和酶催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可望通过遗传工程,提高一些微生物的纤维素酶与半纤维素酶的生产能力,从而将这些微生物应用于农作物纤维废物的生物水解处理与利用。将纤维素完全水解

成葡萄糖的难度很大,目前应用的纤维素酶只有部分降解功能。因此,遗传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利用基因技术对纤维素酶进行改良,以实现纤维素完全水解成葡萄糖,一旦取得成功,这将使植物纤维废弃物变废为宝,其意义将是划时代的。

4 生产单细胞蛋白

196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SCP(单细胞蛋白)会议,确认了开发SCP是解决粮食饲料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会后20多年,SCP的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兴产业。

单细胞蛋白简称SCP,是指通过培养单细胞生物而获得的菌体蛋白。用于生产SCP的单细胞生物有微型藻类、酵母菌类、真菌等,这些单细胞生物可利用各种基质,如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石油副产物、氢气及有机废水等,在适当条件下生产单细胞蛋白。

菌体中蛋白质的含量随所采用的菌种类别及培养基质而异,一般单细胞蛋白质的含量高达40%~80%。

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农村的农业废弃物是一类数量很大、而且是可以再生的资源,如秸秆、壳秕、牧场畜类垫草等都是很廉价的原料,这同时也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四、发展生态农业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8

关键词农药中毒;秋蚕;中毒症状;发生原因;预防措施;粮桑混作地区

苏南地区水稻治虫主要集中在7—9月,通常每年7—8次,秋季养蚕适逢水稻治虫,从而造成粮桑混作地区秋蚕农药中毒事故多发,中毒重者绝产绝收,轻者产量和茧质都受到影响,严重挫伤蚕农养蚕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分析,总结了粮桑混作地区秋蚕农药中毒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抢救措施,以供借鉴。

1中毒种类与症状

(1)有机磷中毒。常用的有机磷农药有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乐果、久效磷、毒死蜱等,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蚕儿中毒后,停止食桑,大量吐水,头胸钩起,胸部膨大,尾角上翘,很快倒卧死亡,死后前半身环节膨大伸长,后半身环节皱缩,有脱肛现象。

(2)有机氮中毒。常用的有机氮农药有杀虫脒、杀虫双等[1]。杀虫脒中毒主要表现为拒食、乱爬、吐浮丝,最后饥饿而死。杀虫双中毒后呈麻痹瘫痪症状,静伏蚕座,不食桑、不摇摆、不吐水、不变色,背脉管仍有搏动,逐渐死亡。轻度中毒则表现为不脱皮、半脱皮或脱皮出血、不结茧等。

(3)菊酯类中毒。菊酯类农药主要有速灭杀丁、敌杀死、氯氰菊酯等。蚕食下农药污染过的桑叶后吐水,足部失去把持力,翻身打滚,蚕体向背面、腹面弯曲呈螺旋形,最后大量吐水、脱肛、弯曲而死。

(4)沙蚕毒素类农药中毒。沙蚕毒素类农药主要有稻虫清、杀虫单、稻福、病虫清等。其中毒症状主要为:各龄蚕眠起时向蚕座四周爬动,盛食期行动呆滞、缓慢,体色灰白,蚕体逐步软化,体壁缺乏弹性,头胸部突出,少量吐水直至死亡。轻微中毒的蚕儿虽能食桑,但食欲减退,体色转变慢,不活泼,龄期延长,虽能上簇,但蚕附着力差,易跌落,易结薄皮茧。

2发生原因

(1)稻田治虫用药污染桑叶,导致蚕儿中毒。这是引起秋季蚕儿中毒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苏南地区水稻上普遍使用有机氮、沙蚕毒素类农药,如杀虫脒、杀虫双、杀虫单、杀螟丹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复配新农药,如虫杀手、杀螟宝、稻福、螟克清等。由于该类农药对多种水稻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人畜低毒。因此,深受粮农欢迎[2]。但是该类农药是根据软体动物沙蚕体内的毒素人工合成的仿生农药,它们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残毒期长,对蚕儿生长危害极大。当蚕儿食下该类农药的药量极微时,食桑并无明显异常,但上簇后却不能吐丝结茧,最终成为“肉蚕”而死亡。稻田农药通常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污染桑叶:①相邻的桑田与稻田不是同一农户,喷药时不考虑相邻桑田的安全。②桑田治虫误取有毒水源。农户桑田治虫时为了取水方便,往往从渠道里取水,而这些水恰是稻田里流出来的农药污染水。③稻田治虫与桑田治虫的药水桶混用,致使农药喷到桑树上。④稻田里的有毒水流入桑田,被桑根吸收污染桑叶[1]。

(2)蚕室附近稻田治虫时,未及时关闭蚕室门窗,通过空气造成蚕儿中毒。

(3)蚕农对各类农药的残毒期把握不准,桑田治虫时随意加大配药浓度,造成实际残毒期超过理论残毒期,给桑后引起蚕儿中毒。

(4)秋期蚊虫较多,蚕农室内使用灭害灵等菊酯类除虫剂或蚊香。

(5)邻里之间因为其他纠纷,而恶意报复,对桑叶投毒。

3预防措施

(1)合理调整养蚕布局,避让水稻用药高峰。9月初,正值水稻破口用药高峰,要合理调整养蚕布局,避开水稻破口用药高峰,适当推迟发种,提高安全系数。

(2)蚕桑重点地区,政府牵头,禁止稻田使用沙蚕毒素类农药;对蚕桑非重点地区,在确保水稻高产的前提下,兼顾蚕农利益,对该类农药加以限制使用,每年使用不超过2次,而且最后一次使用应在收蚁前20 d结束,以延长药物降解时间,能够大大提高用桑安全性。

(3)制订乡规民约,规范施药方法。桑田周围200 m以内禁止弥雾机稻田施药,只能用人工喷雾,并要注意风向,尽可能减轻对桑叶的污染。

(4)加强技术培训,增强蚕农防范意识。①桑田治虫配备专用喷雾器,防止稻田有毒水流入桑田,治虫用水确保取用无毒水源。②让蚕农掌握桑田常用农药的施用浓度、残毒期、残效期,科学指导蚕农正确用药治虫,蚕药与稻田农药分开放置,防止混淆。③小蚕期不采田边、路边、稻田边桑叶,用叶做到先用田中间叶、后用四周叶,稻田附近桑园,应在大批用叶前进行试喂,在确认安全后,方可大批用叶。运放桑叶要用专用工具。④稻田大批治虫时,及时关闭蚕室门窗,防止有毒空气进入蚕室。饲养人员稻田刚治虫后,严禁进入蚕室,应洗澡、洗头、换衣,手用肥皂多次清洗后,方可进入蚕室。⑤蚕室内禁用除虫剂、蚊香等菊酯类药剂,堆放过农药的房屋不能作为蚕室养蚕。

4抢救措施

蚕儿中毒后应根据其表现症状,确定何类农药中毒,及时查明毒源,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同时根据不同毒源采用药物救治,具体措施如下:

(下转第342页)

(上接第337页)

(1)有机磷类农药急性中毒后,立即重撒一层新鲜石灰粉,加网隔离,网上添食硫酸阿托品(每支加水0.5 kg)桑叶,30 min后抬网[4]。网下面中毒较重的拾出后用清水(或浓茶水)清洗,再用硫酸阿托品添食,并放置室外空气流通处,让其复苏。

(2)菊酯类农药中毒后,将蚕拾出来放在1%~3%新鲜石灰水溶液中反复淘洗1 min,取出后喂新鲜无毒桑叶。

(3)有机氮、沙蚕毒素类农药慢性中毒后,蚕儿神经受到麻痹,活力减弱,应及时多次添食、体喷盐酸肾上腺激素(1支加清水0.5 kg),以提高其兴奋度,增强蚕儿活动力,增加食桑量。

(4)蚕儿中毒后体质虚弱,易感病,要精心饲育,蚕头稀放,良桑饱食,适当添食蔗糖水,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5参考文献

[1] 钱祥明,李雪勤.沙蚕毒素类农药危害养蚕的途径[j].江苏蚕业,2000,22(2):22-23..

[2] 陆建明,杨军.秋蚕防治农药中毒的体会[j].蚕桑茶叶通讯,2005(3):22.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9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加强园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园区空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硬要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际行动奋力争取优良天数比率、降低PM2.5浓度、提升断面水质,以生态环保工作走在前列为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改善园区空气质量、土壤环境安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宁提供有力保障。

二、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

年度目标:

PM2.5不高于37微克/立方米,优良率达83.6%以上,降尘指标降至每月2吨/平方公里以下。

(一)加大建设工地扬尘污染管理力度

1、按照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做好“八达标、两承诺、一公示”的管理要求,做到围挡设置达标、道路硬化达标、冲洗平台达标、清扫保洁达标、裸土覆盖达标、工程机械排放达标、油品达标、渣土运输冲洗达标,签订油品使用承诺书、签订扬尘控制承诺书,设置扬尘污染防治公示牌。所有建设工地必须按扬尘污染防治要求施工,否则将不予施工。

2、严格落实施工场地主要出入口、场内主要道路、操作场地等重点区域扬尘管控措施,对驶出车辆、道路等进行定时冲洗,建立车辆、道路冲洗台帐。施工现场在每个工程车辆出入口必须安装车辆抓拍设备。

3、挖掘地面、拆除作业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采取湿法作业,喷洒降尘。连续晴天5天以上,且风力达到6级时,应暂停土方作业。从事道路施工与地下管线施工,开挖工程完工后在五日内完成土方回填,有特殊施工技术要求的在七日内完成土方回填,并恢复原状。

4、加大园区内六个扬尘监测点周边管理力度,对监测点周边实行重点管控,一旦发现监测点PM2.5、PM10数据不稳定,要对周边道路和施工工地实行管控措施,严禁大型施工车辆运输。加大“智慧工地”建设,施工现场每2万平方米安装不少于1个扬尘监测点;扬尘监测等设备非正常停止运行、工地扬尘颗粒物PM10超标时以及监管平台推送相关提醒信息时,工地有关责任人第一时间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相关异常情况。

5、严查严审施工工地手续办理、现场查验等工作。重点开展施工现场扬尘验收工作,由以往半年一验收制度改为一季度一验收,遇到大型集中检查或督查前,所有在建工地都需重新验收扬尘管控情况,经属地部门批准且上报江宁生态环境局后方可施工。加大夜间施工手续办理审核力度,对存在问题或整改不力的工地一律不予办理夜间施工证,并将夜间施工手续有效期缩短至3日,且严格按照“干三停三”的夜间施工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经发局、市政工程部、建筑工程部、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配合)

(二)加大渣土运输扬尘污染管控力度

1、加强渣土车源头管控,做到“四有两不”要求(有围挡、有硬化、有冲洗设施、有保洁人员、车轮车身不带泥、后挡板不超高)。渣土弃置场地出口处应具备防止扬尘污染的设施和措施,出口道路硬质化,进出口设置清理设施,清洗出场车辆,确保净车出场。设置的冲洗台长不得少于8米,宽不得少于6米;做好场地降尘、抑尘等措施。

2、严禁渣土车运输过程中抛洒滴漏、偷倒乱倒,无超限、超载,无闯红灯、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抛洒滴漏或车轮带泥行驶污染道路的,由违法行为人组织作业单位及时清除。渣土车运输需营运手续齐全,按规定时间和线路行驶,密闭运输。渣土运输车辆实行限速行驶,城市道路和普通公路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0公里/小时,高速公路行驶速度不得超过70公里/小时。

3、施工渣土车辆应100%为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淘汰车辆不予以办理运输手续。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建筑工程部、市政工程部、安监局、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配合)

(三)道路清扫保洁措施

1、对园区管理养护单位实施24小时监管,建成区道路机扫率达到100%,提高道路机扫作业标准。严格落实应急管控措施。一级管控期间,在原有保洁频率上增加1次冲洗作业。二级管控期间,在原有保洁频次基础上,上下午各增加1次冲洗作业,增加1次清扫作业。三级管控期间,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园区主次干道保持不间断冲洗和清扫作业。全面实施定额管理,加大道路冲洗频次,落实科学化保洁举措。

2、强化环卫执法保障,对车辆带泥上路、乱倒垃圾、运输抛洒滴漏等污染市政道路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未落实安装车辆冲洗装置的工地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治理道路污染。清扫保洁达到“路见本色、六无四净”,即无积存垃圾、无漏扫部位、无果皮纸屑、无污物积土、无污水、无杂物;路面净、人行道净、下水口净、垃圾收集设施净。

3、完善各商业楼或办公楼及门面房门前三包责任制,切实做好负责区域环卫保洁工作,做到污染物及时清理,门前三包区域不积灰、不积泥,做到常态化清洗。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建筑工程部、市政工程部、资产运营公司、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物管办配合)

(四)强化秸秆禁烧巡查工作

加强园区内秸秆禁烧工作,确保禁烧网络全覆盖,联动街道社区,加强执勤巡查,严格落实禁烧责任体系。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要紧密联系社区做好宣传工作,重点做好上秦淮片区秸秆禁烧工作,对种植单位强化监管,压实种植单位禁烧责任。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配合)

三、打赢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

年度目标:

园区水环境质量较2020年持续提升,列入国考的秦淮河洋桥断面、新增的市考云台山河严公渡断面、区考云台山河金村桥断面、阳山河阳山河口断面基本达标。完成区级河长名录调整工作,落实三级“河长”制度,做好“一河一策”,确保河长巡查、协调、整治、考核、宣传等工作有序实施。巩固区级重要河道溧水河、云台山河未来科技城段水质,园区范围内确保消除黑臭水体,秣陵联圩一横沟、秣陵联圩二横沟消除劣V类水体,巩固河道水质提升效果,防止黑臭现象反弹。

(一)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

1、继续全面推行园区“河长制”工作,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做到园区区级名录河道全覆盖,三级河长设置全覆盖。

2、进一步加强园区河湖管理。以河湖“清四乱”为抓手,着力提升园区各河流管理保护水平,强化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置新增“四乱”问题。

3、做好河长制APP巡河工作,各级河长要切实落实好河长主体责任,做到巡查、上报、整改、反馈工作流程通畅,各级河长还需督促、协调做好岸线保护、水污染防治、流域联防联控等重难点问题。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市政工程部、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配合)

(二)开展水体整治,提升秦淮河洋桥等重点断面水质

 1、加强对新提升为国考断面的秦淮河洋桥断面、新增的市考断面云台山河严公渡断面巡查管护力度,加强断面水域河道保洁及岸坡生态环境管养,采用人机结合模式对重点考核水域进行管养,对河道园区范围段沿岸排口定期实施“回头看”,确保河道沿线无污水直排口,同时定期对上游来水质量进行检测,对上游来水质量不达标威胁断面水质的,积极协调水域上游行政区域主管单位,并报上级环保部门备案,确保上游来水质量,稳定断面水质。 保证国考秦淮河洋桥断面、市考云台山河严公渡断面、区考云台山河金村桥断面、阳山河阳山河口断面均可达标。

 2、巩固秣陵联圩一横沟、秣陵联圩二横沟消除劣V类治理成效, 防止出现反弹。去年完成的大白沟、九里河(凤仪路—云台山河)、西大沟水质提升工程,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引流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使河道水质明显好转,要保持常态化管理,确保水质平稳。

3、加快推进翠屏诚园小区内部雨污分流和金村沟整治工作,确保今年汛期前完成,并做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加大金村沟整治力度,做到引水补源、管道排查、岸坡整治、水面打捞、污水处理等工作有序开展,确保金村沟水质消除黑臭,并完成前期各项有关金村沟各类督查举报回头看检查工作。

(责任部门:市政工程部牵头,综合办配合)

(三)加强排口整治,积极协调区级部门做好水环境执法工作

1、完成混流入河雨水排口排查与整治,对排水口进行统一管理,对已整治的排口实施“回头看”,确保建成区内无污水直排口。有关入河排污口的要求,对园区内所有入河排污口排查建档,取缔、清理、整改不合理入河排污口,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和管理。

    2、巩固水功能区整治成果,对水功能区内的排污口和排水口实施“回头看”,加强水功能区域内河道管养及生态修复工作,确保水功能区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3、与区环境监察大队保持沟通,对非法排口、乱排乱放加大处罚力度,配合街道查处秣陵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提高水质监测频率,密切关注西大沟、金村沟等易产生非法排口的河道,严格监管违法排污企业。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市政工程部、资产运营公司配合)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染治理水平

1、持续推进金村沟水质污染治理工作,委托专业治理单位对金村沟进行清淤以及岸坡整治,并对沿岸雨污混流等违法排口进行封堵处罚,进一步加强排口日常巡查监管,同时启动云台山河金村沟上游泵站建设工程,完成金村沟引水补源工程。

2、持续推进园区雨污管网排查,组建专业巡查队伍,对于倒坡、破损、下沉、堵塞、无法疏通的管道,以及破损渗漏的检查井,进行修复或翻建。加强沿河、沿湖截流管道(沟)及检查井缺陷修复,完成一批排水设施缺陷整治,提高进水浓度和降低污水管道运行水位。

    3、继续实施园区雨污分流工程,开展雨污分流建成区“回头看”和清疏修缮工作,实现片区雨污分流和控源截污全覆盖。

       4、按照分级管养的总体原则,对全区公共排水设施加强管护,按照各类管道标准,定期开展雨污管网清疏、检测及整改。定期开展污水主次干管管网节点井水质检测,水质异常管网开展调查与整改,明确非公共排水设施的管护责任。

(责任部门:市政工程部牵头,综合办、建筑工程部配合)

      (五)加强泵站管理,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

1、严控泵站排水管理,严格执行“晴天不排水”要求。按要求开展机械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保证主要设备100%的完好率。泵站排水做到“令行禁止”,确保防汛工作万无一失。

2、积极配合上级环保部门推行环境科学化、智慧化监管,联合上级执法部门加强对排污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管理。

       3、严格执行排水许可制度,力争园区范围内排水许可证办理率达到100%,规范车辆清洗点、餐饮服务、垃圾收集点、食品加工点等排水行为,严禁污水流入或倾倒进雨水口。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加强排污许可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持证排污、按证排污”的要求。

    4、保护河道生态岸线,完成上级下达的自然湿地保护率任务,清除上秦淮片区违法栽种,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水域安全。

( 责任部门:市政工程部牵头,综合办、资产运营公司、创业服务中心、国土规划局、征迁安置办、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配合)

四、打赢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

年度目标:

保障上秦淮区域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安全,确保不发生土壤环境安全风险事件。强化污染地块联动监管,加大暂不开发利用地块风险管控力度。

(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特别是上秦淮地块,对已种植区域保持常态化种植和管理,对未种植地块优先落实保护措施,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对部分不符合种植的地块,进行土壤改良,通过肥料增补、灌溉整治等方式改良土地酸碱度,以达到种植要求。开展基本农田集中区域排查工作,在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控制农业污染,采取各类措施强化区域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定期督促检查土壤环境保护实施和进展情况,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责任部门: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牵头,综合办、征迁办配合)

(二)加大闲置地块土地管理。

  对园区闲置或未开发建设用地要做好充分的调查评估,

严格用地准入,加大看管力度,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制定保护措施,通过土地看管、土地整平、土地复垦等方式进行前期保护。强化土地开发空间布局管控,加强违法用地监管,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同时加强企业拆除活动监管,对企业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等拆除活动严格土壤污染防治管理。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国土规划局配合)

(三)加大土壤污染巡查和执法力度。严查偷倒乱倒行为,对园区内倾倒垃圾污染高发区域进行重点看管,重点管控施工区域泥浆黑土、装修材料等施工建筑污染物处理。加大园区未征迁区域违法建设、畜禽养殖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非法占地、破坏基本农田等行为实行零容忍。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管理力度,对破坏农田和基础绿化的散养牛羊进行集中整治和迁移。     

(责任部门:综合办牵头,征迁办、上秦淮绿色产业公司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狠抓责任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责任,充分研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期、保质、高效完成。

(二)加强跟踪检查。各相关部门要对目标任务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报送给综合办,由综合办汇总,每月将工作推进情况报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