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4 08:01:40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1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oA:b^8K1Qy7a?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dY5`7m!WMKC,N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KJ8Nq}5h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owo[W#KrC(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m8|5o-_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evjp

3[.q6|,br9m"K(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uwV|x0p8x,M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Q)^*tk"CHb0p;s.Z

4FJ4tI3Ic7NNn$f:~(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x#SxN.U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W)nT9a9r%u

]`_n8gA结论

PlZ2g-nw?)D

D(aT%k&bgD''''_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QIxF#W;Rc)JMU(L

''''k}-nd1s{(u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2]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2005.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2

在兴修水利上,最棘手的问题是资金与劳力。这几乎是所有水利建设都要遇到的难题。正如曾巩所说:“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1](卷13《越州签湖图序》)先看劳力问题。水利建设,一般工程比较浩大,历时较长,需要劳力多。据史载:堵塞黄河小吴口,计役314.4万工;[2](P7634)开漳河用700万工日、滹沱河八九百万工日。[2](p6275)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需大批劳动者。郏亶筹划苏州一项水利工程,需历时三年,预计用20万劳力。[2](P5960)①修二段河,“所聚人夫十余万”。[2](p5576)元丰六年(1083),治理洪泽河,预“计工二頁五十九万七千,役民夫九万二千一月,兵夫二千九百两月”。[3](《方域》”之10)水利建设常常受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需要避开汛期和农忙季节。故兴修水利通常要集中劳动力、集中劳动时间,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其难度与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如何因民所利而兴利,是摆在宋神宗、王安石面前的一件大事。

王安石变法时期,采用了募役、差调并重,有偿劳动、无偿摊派相结合的办法,鸠集农田水利建设劳动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利用军队号称宋代募兵之一的厢军,是代民充任杂役的各种专业兵的总称。章如愚说:“古者,凡国之役;皆调于民。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凡役作营缮,民无与焉。”[4](后集卷41《兵制门·州兵》[5](p4639)一般无征战的厢军,“名额猥多,自骑射至牢城,其名凡二百二十三”。[5](p6466)其中番号为“堤防”、“堰埭”的厢军,应属于专门兴修水利的专业兵。据《宋史·兵志》载:建隆以后的200多个厢军番号中,驻扎于成都的防河兵、杭州的“捍江都”兵、通州、泰州的“捍海”兵,[5](p4658,4664)从字面上看应属于水利兵。宋仁宗景祐(1034~1038)中,浙江“置捍江兵士五指挥,专采石修塘”,“每指挥以四百人为额”,至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尚有300人。[5](p2396、2397)在宋神宗熙宁以后的厢军中,“关河”、“广济”、“堰军”、“捍江”(3指挥)、“防河”等番号也都是水利兵。[5](P4672,4680,4684,4690)在熙丰时期,上述专业水利兵当然要参与水利建设。熙宁三年(1070)八月,宋神宗批示:天下水利兴修所役过“若干兵功”,岁终应呈报司农寺。[2](p5224)次年,开修漳河,“役兵万人”。[5](p2351)熙宁六年,枢密院诬奏:“淤田兵多死,每一指挥,仅存军员数人”。经查,“死事者数不及三厘”。[5](p2371)熙宁九年,修御河用厢军“一千七百余人”。[5](p2356)熙宁十年七月,据文彦博报告:曹村护理黄河的埽兵士多在“别处占使”,“见在只有兵十七人实役”。[2](p6942)参与兴修水利的厢兵,除了专业水利兵外,应当包括临时调遣的非专业厢军。元丰二年(1079),调发壮役兵2000,京东厢军1000,滨、棣二州修城拣中崇胜兵5指挥,共约5000人,赴洛口兴工役。[2](p7220)次年,岁调“客军”(即非专业兵)9000人,专门修治黄河、汴河等。[2](p7425)元丰六年春,堵塞曹村黄河口,有20万兵参加。[6](卷15《塞曹村决河》)是役,当包括不少临时抽调的非专业兵。

厢军是宋代募兵的一种,是职业兵、雇佣兵,有薪水,靠国家供给养。因此,无论专设的水利兵或临时差调的厢军,都属于召募性质。不过,由于史载不详,无法知道熙丰时期有多少水利兵、有多少兵参与水利建设,成效如何。

__________

①原文“二千万”,《长编》本卷后校勘为“二十万”。

2.征调氏夫征调民夫,是鸠集兴修水利劳动力的惯用手段。宋制:调发丁夫治河“岁以为常,皆用正月首事,季春而毕”。[2](P186)宋代厢军虽是充当百役者,但其中水利军数量毕竟有限,许多水利工程仍需征调大量的民夫来劳作。宋仁宗时宋祁曾说:厢军“月费廪粮,岁费库帛,数口之家不能自庇,于是相挺逃匿,化为盗贼者不可胜算。朝廷每有夫役,更藉农民以任其劳。”[7](卷101《上仁宗论三冗三费》)厢军所负之役,往往落到民夫头上,水利之役自不例外。

在宋神宗之前,调民夫兴修水利,岁皆有之。宋仁宗时,荆湖南路监利县“濒江汉筑堤数百里,民恃堤以为业。岁调夫工数十万,不足,取之旁县”。[8](卷38《著作佐郎周君墓志铭》)

熙丰时期,亦常调用民夫。熙宁初年,张峋知鄞县,是县广德湖经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张峋“为出营度,民田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用民之力八万二千七百九十有二工,而其材出于工之余”,修水田二千顷。[1](卷19《广德湖记》)①鄞县广德湖改造,取于民愿,因力而致,但也属于差调民夫性质。熙宁年间,郏亶提举两浙水利,经度苏州一项水利工程,提出鸠集人夫计划时说:苏州五县之民,自五等已上至一等,不下十五万户,若每户出工七日,则可调发百万夫。[9](卷19《水利上》)②熙宁六年(1073)六月,“诏河北春夫不得过五万人,岁以为式”。[2](p5970)熙宁七年九月庚寅,诏:“河北旱灾,民方艰食,惟河防急切及修城,许量调春夫”。[2](P6242)同年十一月王寅,知谏院邓润甫言:“淤田司引水淤酸枣、阳武县田,已役夫四五十万。”[5](p2371)元丰六年(1083),黄河决于曹村埽,调发民夫50万修治。[6](卷15《塞曹村决河》)征调民夫,带有摊派性质,但以一乡一县或一州为单位,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劳力,集中攻坚,不失为解决水利建设劳工问题的策略之一。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昆山县主薄丘与权说:“古制:役民兴作,经费寡而售效速”,[9](卷19《水利上》)即谓此义。不过,过多地摊派征调,难免扰民。提举两浙水利官郏亶,在苏州主持水利建设,“凡六郡三十四县,比户调夫,同日举役。转运、提刑皆受约束,民以为扰,多逃移”,甚至引起吏民“骚乱”,郏亶被追官。[9](卷19《水利上》)[2](P5960,5824)这是摊派民夫致民“骚乱”之一例,说明了征调民夫不利的一面。

3.募饥民兴水利使用厢兵治水,厢兵数量有限;征调民力兴水,有扰民招乱之忧:欲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劳工问题不得不另想办法。熙丰时期,不少水利工夫源自所招募的饥民。此即所谓的以工代赈,将救饥恤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是解决劳工问题的好办法。

宋神宗时,与兵役实行招募制、职役实行雇佣制并行,河役等杂役也实行召募制。与差调明显不同,召募原则上既要“取民自愿”,还要付给一定报酬。尽管在实行中会存在强迫和少付或不付酬金的现象,但比起完全无偿征凋、硬性摊派多少有点进步,值得肯定。宋神宗以前,一些地方官尝试过利用招募方式鸠集劳力。如景祐中,范仲淹知苏州时,兴修水利,适逢荒歉,于是“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10](卷11《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欧阳修在颍州时,也曾实践过。[11](卷3下《兴工作以食饿夫》)但是,这种鸠集劳力的方式在宋神宗时得到大力推广。熙宁五年(1072)二月。宋神宗诏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10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2](p5586)说明这种工赈在此之前曾经推行过。次年六月,正式诏颁工赈法:“自今灾伤年分,除于法应赈济外,更当救恤者,并豫计合兴农田水利工役人夫数及募夫工直,当赐常平钱谷,募饥民兴修。如系灾伤。辄不依前后敕赈济者,委司农寺点检奏劾以闻。”[2](p5966)此法规定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募夫给工值,由常平钱谷专项充给。同年,负责两浙水利兴修的沈括请求:“常、润二州岁旱民饥,欲令本路计合修水利钱粮,募阙食人兴工”,得到宋神宗批准。[2](P6020)

________

①是役“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②郏亶经度两浙水利始于熙宁五年十一月癸丑,止于六年五月乙丑,见《长编》卷240,245,第5824、5960页。

他还说:“浙西诸州水患久不疏障,堤防川渎多皆堙废,今若一出民力,必难成功。乞下司农贷官钱,募民兴役”。宋神宗又诏从其请。[2](p5990)[12](卷73《水利》)沈括是农田水利专家,又是浙人,“知其利害,性亦谨密”。[12](卷73《水利》)他吸取前任官郏亶好大喜功、征调民夫、招怨败身的教训,懂得“民力饶裕、易于兴工”和“民间晓然知其为利”而“乐于趋役”[2](P5990)的道理,其募民兴修水利的主张,正基于此识。而“每以劝农事为急”[12](卷73《水利》)的神宗、王安石则是有求必允、全力支持。熙宁六年九月,淮南东路、两浙路又以灾伤求赐,宋神宗下令各拨常平司粮3万石,募饥民兴修农田水利。[2](p6011)是月辛酉,又诏增两浙、淮南东路各3万石,“并依戊申诏旨施行”工赈。[2](p6014)同年十二月,再次诏赐淮南西路转运司常平米3万石,募饥民兴修水利。[2](P6059)熙宁七年,持续旱灾,灾民很多,为防止民流田废乃至农民起义,宋神宗诏令“灾伤路委监司各分地检计,合兴农田水利及堤岸、沟河、道路栽种林木土功之类可以募夫者,并具利害以闻”。[2](p6111)同年十二月,淮南东路转运司乞增赐上供粮10万石,“募饥人修水利”,诏“与上供粮五万石”。[2](p6298)南方工赈盛行,北方也比较常见。熙宁七年(1074)八月,诏“京西转运司具赈济流民事状,司农寺具所兴修农田、水利次第”。[2](p6234)同年九月,诏从河北西路转运司之请,“灾伤路召募缺食或流民兴役,朝廷赐米外,其于农田、水利及修城壕者,悉给常平钱谷”。[2](P6242)是年,知耀州阎充国,募流民治漆水堤。[5](p2372)

募饥民兴修水利,尤值珍视。它可将赈饥与兴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单纯地赈饥效果要更佳。王安石批评定州煮粥救饥说:“若聚人每大口日给一升,小口给半升,即饥民须废业待给,如此则容有不暇炊煮者。今救饥偯饭凡半年,若以作饭之米计口偯与,令各营生,官所费无加,而饥民得实惠,不妨经营衣食,犹胜于聚,而粥饭不能救死,徒成疫疠也。”[2](p6458)因此,王安石主张“募人兴修水利,即既足以赈救食力之农,又可以兴陂塘沟港之废”,[2](p5777)即“今[令]及未困,募之兴利”。[2](p6458)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几年中,工赈得到了大力推广,而其罢相后,尤其是在神宗独自操持新法的几年中,史书罕有记载。①

据载,熙宁某年,“岁恶民流”,淮南东路转运副使蒋之奇,“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扬之天长三十六陂,宿之临涣横斜三沟,尤其大也,用工至百万,溉田九千顷,活民八万四千。”[5](P10916)工赈之效由此可知。朱熹评论说:“诸兴修农田水利,而募被灾饥流民充役者,其工直粮食以常平钱谷给……既济饥民,又成永久之利,实为两便。”[13](卷17《奏救荒画一事件状》)南宋人董熠称赞“工赈”是“以工役救荒者也”,治流民根源而“易为力”之法。[14](卷上、卷中)绍兴六年(1136)九月,温州进士张頠言:工赈“一举而两得;”[3](《食货》7之43)在南宋,工赈也非常流行。②这些事例说明,王安石之大力推行工赈,从理论上、实践上讲都是可行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体现了他一贯主张的通过发展生产而增加赋入的开源思想。

推行工赈法,除获得救饥与兴利直接效益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堵塞兵冗之弊,是解决宋初以来冗兵问题韵重要途径。饥民一般是厢兵的直接来源之一③,饥民入伍次数减少,廂

——————————————————

①据《宋会要·食货》7之18至30、《长编》、《长编纪事本末》等史书,工赈法盛行于熙宁年间,而罕见于元丰年间,或与主持变法者变换有关。

②《宋会要·食货》7之40至77.8之1至32,均有记载,从略。

③参见拙文《“易进难退”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载《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2期。

军的数量也就相应地减少。熙宁四年(1071),厢军兵额为227627人,[2](P5556,5384,6375,8397)①比治平时少27万、比庆历时少20万(5)(p4576)。由此可知,熙宁时期工赈又收到裁冗减费(即节流)的效果。综上所述,熙丰时期水利建设的劳力来源有三:即军队(包括水利兵和部分非水利军)、差夫、募夫(主要是饥民)。与北宋前五朝相比,募夫作为劳力的比例要明显大一些。就宋神宗一朝而言,由于水利建设主要集中于熙宁期间,所以募饥兴役的次数多、地域广,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又可收控制冗兵、节裁冗费之效。

二、熙丰农田水利建设的经费问题

一般而言,水利建设经费包括:民夫报酬或募夫的工值、木石等建筑材料费与土地占用费。②诸项开支为数不小。熙宁九年(1076),知制诰熊本说,修御河“自兴役至毕,凡用钱米、功料二百万有奇。今后每岁用物料一百一十六万,………约费钱五万七千余缗”。[5](p2356)元丰三年(1080)二月,知州王孝先说,“淤田、营田司自熙宁七年至十年费钱十五万五千四百余缗”。[21(p7352)元丰六年(1083),修浚洪泽湖,预计用麦米11万斛、钱10万缗。[3](《方域》17之10)

热衷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宋神宗与王安石对水利开支并不吝惜。王安石认为,“兴农事自不费国财,但因民所利而利之,则亦因民财力而用也。”[2](p5172)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王安石与宋神宗讨沦水利经费问题,王安石建议:“陛下若捐常平息钱助民兴作。何善如之!”宋神宗慨慷地说:“纵用内藏钱,亦何惜也。”[2](p5832)由于水利经费得到保证,熙丰时期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一时期水利经费来源与筹集,概括说来,盖有以下诸项:

1.摊派于民摊派水利经费自古皆然,宋神宗时也不例外。熙宁二年(1069)十一月十三日诏降的《农田利害条约》中规定:水利经费先“纠率众户”,“民力不能给者”许“连状借贷支用”,百姓应“出备名下人工物料”,而不出或不按时出者即“有违约束者”,要给予“科罚钱斛”。[15](p263~264)熙宁三年(1070),李竦计算一项水利建设的工料经费说:“以顷亩多少为率劝诱出备工料”。[3](《食货》7之22)熙宁五年至六年间,提举两浙路水利官郏亶经度苏州一项水利工程:“自三等(户)已上至一等不下五千户,可量其财而取之,则足以供万夫之食与其费矣”。[9](卷19《水利上》)沈括代替郏亶提举两浙农田水利,采取按田亩出钱的办法,“令一亩田率二百钱,有千亩即出钱二百千”[2](P6557),郏亶、沈括摊派经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抑制富户。因此,郏亶遭到当地有力之家“践蹂”,[2](p5824)沈括也遭到田产在苏州的参知政事吕惠卿的强烈抗议。[2](p6557)。同理,农田水利法遭到当时反对派的抨击、诋毁,农田水利也被列入司马光所说的朝政“六大缺失”之一。[7](卷117《上神宗应诏言朝政缺失》)

2.鼓励富民出资在私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宋代,土地多为私人、尤其为少数大地主所拥有。政府所进行的农田水利建设对下层老百姓固然有利,然受益最大者莫过于大土地拥有者。若上述按户等高下、资产多少摊派对富户有明显的强制性的话,那么晓之以理、劝其出资,则是取其自愿。熙宁二年(1069)颁降的《农田利害条约》就明确规定:“如是系官钱斛支借不足,亦许州县劝谕物力人出钱借贷,依例出息,官为置簿及催理。诸色人能出财力、纠众户、创修兴复农田水利,经久便民,当议随功利多少酬奖。其出财颇多、兴利至大者,即量才录用。”[15](p264)熙宁五年十二月二日,宋政府重申这一政策。[3](《食货》7之25)于是,便有自出钱兴修水利的现象。史载:金州西城县民葛德出“私财修长乐堰,引水灌溉乡户土田”,宋神宗诏授金州司士参军,赐度僧牒10道。[2](p6217)[5](p2371)熙宁八年二月,司农寺上言“乞更酬奖”葛德之举,宋神宗再次颁诏赐度僧牒10道。[2](p6348)熙丰时期一道度牒不过130贯[16](p743),10道才为钱1300贯,数量不大,仅仅是对私人出钱兴利的一种奖励,但体现了政府能兑现承诺的精神。这在封建时代同样显得可贵。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私人出资兴修水利比较罕见,宋政府两次颁诏“奖谕”葛德,就说明这种义举十分少见,更说明富人主动出资者稀有,在熙丰农田水利建设中作用并不大。

——————————————

①《长编》卷228,熙宁四年十二月丙寅,第5556页。又见《长编》卷350,元丰七年十二月末,第8397页。但《长编》卷221,熙宁四年十二月辛丑,第5384页,记神宗语曰,“厢军五十余万”。而《长编》卷262,熙宁八年四月甲子,第6375页,记王安石语曰,“今厢军诚少,禁兵亦不多。”据此。熙丰军数22.7万是可信的。

②此据施正康:《宋代两浙水利人工和经费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此文虽论述两宋两浙地区,但可以大致反映水利经费开支项目。

3.政府拔支组织大型水利建设,改良兴造农田,是国家经济职能之一。对农田水利颇感兴趣的宋神宗与王安石,对筹措水利经费付出了切实的行动。或无偿调拨,或给予借款,次数之频、数量之大、形式之灵活,非其它朝代所能相比。其拨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动用“陂湖遗利钱”。“陂湖遗利钱”是国家“公田之赋”。据曾巩称:越州有鉴湖,溉田“由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至于洽平之间,盗湖为田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1](卷13《越州签湖图序》)[5](p2406)宋政府自不会轻易地让私自围湖造田者恣意逃税,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征收田租。陂湖属于国家所有,鉴湖田租当是“公田之赋”。这笔收入比较可观,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有人说:“越州有鉴湖,租三十万,[在]法许兴修水利支用”。[3](《食货》7之33)①引文中所述“[在]法许兴修水利支用”,当指熙宁之法。据记载,熙宁七年(1074)四月八日,沈括说,“先奉朝旨许支两浙陂湖等遗利钱兴修水利。近勘会本路先管遗利钱额,及再差官根究.兴修见未周遍,已见贯万[疑为‘石’]不少。”[3](《食货》7之27)越州湖属于“两浙陂湖”,因此“在法”即是指熙宁七年的“朝旨”。朝廷允许支用陂湖等遗利钱以兴修水利,是官府支持水利经费的一种形式。

第二,官府借贷。宋代借贷业比较发达:就债权对象而言,有私人之间借贷、官民之间借贷、官府之间借贷;就性质而言,有商业借贷、消费借贷和生产建设借贷。宋神宗时,农田水利建设多属于官府间、生产建设性借贷。熙宁二年(1069)所公布的《农田利害条约》就明确规定:

应有开垦废田、兴修水利、建立堤防、修贴圩焊之类,工役浩大、民力不能给者,许受利人户于常平广惠仓系宫钱斛内,连状借贷支用。仍依青苗钱例,作两限或三限送纳。[15](p264)

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二日、元丰元年(1078)四月,重申这一规定说:

开废田、兴水利、建立堤防、修贴圩焊之类,民力不能役者,许受利人户具合费用数目,贷常平等钱谷,限三年两料输足,岁出息一分②。[2](p7069)[3](《食货》1之29、7之25、7之30、53之12),[5](p2373)

这一规定是官民之间的借贷,利息仅为一分,但毕竟是有偿有息借贷。

熙丰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借贷常常为官府之间的借贷。熙宁八年(1075)四月,诏从王安石之请说,“江宁府昨借常平钱米修农田水利,如限满未足,更展一年”。[2](p5400)③此则史料记述的是江宁府与提举司之间的借贷关系。同年十二月,“诏司农寺以河北两路坊场钱或借免役宽剩钱二十万,给河北水利司”使用。[2](p6633)元丰二年(1079)四月,又诏司农寺出坊场钱10万缗给导洛通汴司使用。次年二月,又诏给导洛通汴司坊场钱20万余缗,用作兴修经费。[2](p7231,7354)河北水利司、导洛通汴司为兴修水利的机构,这几则史料记载的是司农寺与之借贷或转借关系。就史料记载来看,熙丰时期围绕水利经费而发生的官方间借贷关系,一般不提利息与利率,大概官方间关于水利经费的借贷没有利息,仅还本即可,即属于官府间互相转借、移用。

————————————————

①《宋史》卷97《河渠七》,第2406页,记南宋初为10万斛。

②《长编》卷289,元丰元年四月壬戌,第7069页;《宋史》卷95《河渠五》,第2373页;《宋会要·食货》53之12,《宋会要·食货》1之29、7之30。关于出息问题,史载不一致。《宋会要·食货》7之25记为“二分”,其它均为“一分”。既为长期贷款,又是鼓励性借款,可能为“一分”息。

③“昨”指“熙宁七年正月”,据《长编纪事本末》卷73《水利》第2344页,记赐江宁府常平仓5万石修水利。

第三,赐给水利经费。皇帝“赐给”水利经费,一般都无需偿还。其实这些钱谷都来自百姓,只不过以“皇恩”的名义部分返还给百姓。但这种“赐给”对象是农田水利兴修者,即投资于生产建设,还是值得肯定的。前文已论述,国家为解决水利劳工伺题,将救饥与农田水利结合起来。同理,为解决经费紧张之势,政府用有限的钱谷将救死扶伤与农田水利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一举两得。

宋仁宗时,名臣范仲淹算过这样一笔帐:饥荒时,国家用9000石或15000石米作水利经费,兴修水利工程,保证旱涝有收,则苏州一年可以纳两税米30万石,又可提供“官私之籴”米数百万斛。政府投入与产出比至少为一比二十或一比三十。[10](卷11《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这个道理,王安石与宋神宗都十分清楚。王安石曾说:“募人兴修水利,即既足以賑救食力之农,又可以兴陂塘沟港之废”,一举两得。[2](p5777)宋神宗对于工赈也明确表态:“纵用内藏钱,亦何惜也。”[2](p5832)[5](p2370)因此,在熙宁时期,以“赐给”名义下诏拨支钱谷、募民兴利的情况甚多。

熙宁五年(1072)二月,诏赐两浙常平谷10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2](p5586)熙宁六年六月,诏:“自今灾伤年分,除于法应赈济外,更当救恤者,并豫计合兴农田水利工役人夫数及募夫工直,当赐常平钱谷,募饥民兴修。”[2](P5966)“当赐常平钱谷、募饥民兴修”是一原则性规定,故无明示数量多少。同年十二月,赐淮南西路常平米3万石,募饥民兴修水利。[2](p6059)熙宁七年正月,诏赐江宁府常平米5万石兴修水利。[2](p6077)是年二月,河阳府报告说,连年灾伤,常平仓赈济斛斗不足,乞兼发省仓,“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及赈济饥民”。[2](p6082)同年八月,诏从河北西路转运司之请,“灾伤路募召缺食或流民兴役,朝廷赐米”。[2](p6242)同年十二月,诏淮南东路于司农寺内“与上供粮五万石”,“募饥人修水利”。[2](p6298)熙宁八年三月,又赐京东路常平米5万石,募民兴利。[2](p6361)

除了诏赐钱谷外,还诏赐度牒之类。元丰二年(1079),河北水利司缺经费,出主簿、斋郎告牒募人入钱,久无应募者,于是“赐澶州度僧牒六百五十”道,[2](P7282)以每一道130贯计,约为钱84,500贯,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助。

皇帝诏赐的钱谷一般是不用偿还的。但也有个别现象,似乎要偿还。如熙宁七年(1073)正月,诏“赐江宁府常平米五万石修水利”。[2](p6077)但是一年后,即熙宁八年四月,又诏令“江宁府昨借常平钱米修农田水利,如限满未足,更展一年”。[2](p6400)当然,二次诏令是否所指一事,恐仍须进一步考证。即便如是,恐也是个别现象。

上述关于筹集水利经费诸方式中,借贷与赐给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几乎所有借贷、赐给钱谷的事例,多集中于熙宁期间,这不是摘取材料之故,而史载确实如是。这个现象说明,赞同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宋神宗,于熙宁年间一再诏令赐给、借贷钱谷,鼓励兴修农田水利,与王安石的努力和争取分不开;元丰期间,王安石罢相,单独主持新法的神宗显得力不从心或无暇顾及农田水利建设,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减少,水利经费开支也随之减少。故史载自然甚少。二是,诏令借贷和赐给的钱谷,多来源于常平仓。这说明常平仓在熙宁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此前诸朝常平仓谷少本小,很难发挥支援生产建设的作用。宋代常平仓之所以能在熙宁时发挥突出的作用,与王安石的常平新法的实施有着密切关系。①

————————————————

①马玉臣:《王安石对宋代常平仓的改革及其影响》,《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三、余论

总之,农田水利建设中“从古所难”的劳力与经费问题,在宋神宗、王安石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平心而论,其解决劳力与经费问题的途径,并无太多的创新之处,都是北宋前期于局部地区所实施过的,只是在宋神宗时期进行了“扬弃”,并在全国通行之。从这个意义上讲,熙丰变法,既非王安石所说的“祖宗之法不足守”[12](卷59《王安石事迹(上)》,又非司马光等人批评王安石“尽变更祖宗之法”[17](卷60《与王介甫书》(第一节)),而是对“祖宗之法”的某种“扬弃”。这一点当引起研究熙丰变法者注意,否则,会夸大变法的影响。此其一。

其二、常平钱、坊场钱、免役钱等,在熙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经费的筹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钱投资于生产建设,诚可谓“因民所利而利之,则亦因民财力而用也”[2](p5172)。由此可以说,熙丰变法取得了综合效益,青苗法、免役法等与农田水利法一样值得肯定。

其三、熙丰时期农田建设在劳力和经费的筹措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以工贷赈”、按户等(或资产)出钱、鼓励富户出资以及政府低息或无息借贷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正是由于劳工与经费得到了妥善地解决,熙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这诚如王安石评价所说,“自秦以来水利之功,未有及此”。[2](p6440)关于熙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学界已作充分研究,无须赘述。

[参考文献]

[1]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8.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7.

[4]章如愚.山堂考索[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

[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

[6]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

[7]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

[8]刘那.彭城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9]范成大.吴郡志[N].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7.

[10]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点校本,2002.

[11](清)陆曾禹.钦定康济录[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2]杨仲良.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7.

[13]朱熹.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点校本,1997.

[14]董煟.救荒活民书[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5]漆侠.王安石变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6]汪圣铎.两宋财政史[M].北京:中华书局版,1995.

[17]司马光.传家集[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详细出处参考:/bggw/sort02910/sort03087/sort03131/219687.html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地位措施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4

除了是指建设灌溉设施之外,农田水利设施还是一种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建设手段,其主要目标的促进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其采用先进的方法或科学技术建设水利工程,从而对该地区的水利情况加以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当地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对于某个区域在某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好坏具有决定作用。另外,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如暴雨天气或干旱天气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程度不同的损失。而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农民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灾害进行抵御,与此同时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达到稳产增收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顺利完成建设过程,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增加农业效益。

2.我国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管理现状并不理想,还需要采取加强措施。首先,我国缺乏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北方,持续干旱的天气较多,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这也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的结果。许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三、四十年,许多缺陷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加上在建成以来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与维修,造成目前其各项能力都已经大大减弱,甚至难以抵挡干旱或暴雨天气。其次,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通常其管理需遵循分级原则,若农田水利设施的级别低于支渠,管理者就是当地政府,自然应当由当地政府投入建设及管理资金。然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资金收入并不富裕,有些甚至入不敷出,那些向上级政府进行建设资金申请的地方政府通常在道路建设方面投资较大,对于这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因难以获得短期利益而发展资金不足。最后许多群众缺乏自发管理意识。农民观念不端正是导致农田水利建设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群众以为工程管理者是政府等部门,和自己无关。而且该方面比较缺乏人才,我国选择水利专业的人很少,即使是该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从事该类工作,导致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水平较低。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措施

3.1管理过程规范化,管理责任更加明确

管理过程的规范化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人员应详细登记和记录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主要是确定本区域中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水利工程位置图的绘制,在图纸中体现出每一个水利工程。如果某些工程项目需要特殊关注,政府水利部门应落实到由哪个或者哪些人监管,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与任务,同时要详细记录应用于建设过程中的物品与资金,而且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违法现象。另外,政府水利部门应当关注和重视改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合理安排需要使用的资金,科学的统筹规划,对该区域内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管理力度。

3.2建立健全关水利的法律法规

虽然人的管理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样必不可少。目前在该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十分完善的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导致部分无良的施工公司钻法律的“空子”,最终建设出的工程项目不仅质量差,安全性低,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建设过程受到法律的约束,保证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处罚制度,并安排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与执法,及时发现违法现象,加大力度处罚违法人员与其所在的施工单位,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效率。政府水利部门应深入改革管理工作,转变以往的收费模式与管理方式,以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设计新的管理方案,制定规范的水费收取制度,使人们的合法利益得到保证。政府除了处罚制度之外还应制定有关的奖励制度,一定要奖罚分明。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中的主导是政府,但是其中还包含了多元化的投入者,比如农民、企业、集体和社会,它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并且需要一种新型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并巩固其管理效果。该制度可以对金融机构、企业、农户与地方政府在建立、维护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所发挥的作用分别进行考核,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将水利设施的绩效加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跟踪并监督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使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在年底进行综合的评价,可以对那些始终遵守法律和规定的企业、农户或地方政府等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出现违法行为或破坏生态坏境者就需要按照相应的处罚制度进行处理。

3.3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

目前,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国家只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并将其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各地区往往是以人力管理为主,丝毫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的优势,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管理工作中,有关人员需要秉承创新的理念与科学的思想观念。政府在项目建设工作中对角色进行宏观调控,科学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管理效率。第二,政府应在科研方面增加投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从而实现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方便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将遥感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化管理水利等方面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最后,应加强科技宣传力度,对科学管理进行推广,使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3.4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工作

作为组成民生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保证管理的全面性,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在建设农田水利项目时,众多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单纯依靠一个途径获取资源是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的,应尽量寻找不同途径。首先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其次就是向个人或团体等社会人群求助,从而聚集资金,通过宣传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社会人员主动参与,鼓励有能力的个人与群体贡献一份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只有尝试获取不同方面的资金,才能有足够的外部条件,开展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促进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建设的后期管理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关地方政府应培训管理人员,使其专业技能与素质得到提升,并要求其在建设后期严格管理农田水利项目,延长使用年限,提高项目质量,保证水利项目能够稳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5

1.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没有对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系统规范,使一些优秀的工程建设规划得不到有效实施,不利于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体系的建设。虽然我国不断颁布扶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政策,并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但由于各个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者的系统性管理工程意识不强,导致我国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停滞不前。

1.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带动了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没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地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导致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落后,使我国许多农田自然灾害情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缓解,对我国农业产量的提高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不断开发和引进新型有效的科学技术对农田水利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2.1.1有效应用新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将新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促使我国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系统的形成,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利用先进科技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地对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进行更新和创新,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只有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才能使当前农田灌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1.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建设相关部门在引进新兴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和建设人员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上有突出表现。所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关人员在上岗前都必须先经过系统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和建设人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安全意识和相关技术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将一些能力突出的优秀员工选,对他们进行培训深造,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做贡献。

2.2改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2.2.1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流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审查,并要求财务部门定期将资金动向以报表的形式进行总结汇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能够有效地运用在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当中,防止行为的发生。此外,我国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和更新,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效开展。

2.2.2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支持

政府的威严性决定了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在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因此,政府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引导,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此外,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是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问题时,人民群众往往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政府要积极创设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条件,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2.3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要根据各个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对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在进行规划前还需要提前调查研究未来几年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搜集完整的资料以便来年可以更好地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将农田水利工程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3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6

1.开发潜在建设主体

合理的农田水利建设激励机制完全可能促使农田水利系统内各因素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状态,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不仅能作用于下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还能够作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的农民,更能便利更多的企业、民营资本家从中受益。

2.创造竞争环境

激励形成一种反向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可唤起人的内在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这种内能的发挥能够促使外部竞争力的形成,还能促成外部竞争环境优势。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激励机制中所蕴含的竞争精神无法用数量计算,但能有效地促进同级职责主体之间的竞争,能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二、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激励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当前有以下几种:

1.政策激励

目前,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这是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依据,其中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法律上对县级政府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作出了定位。在政策方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较多。一是从2005年到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其中都提到了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指定的专门政策。中央层面的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财政部、水利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和下达资金控制指标的通知》。这三个政策都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资金等作出了具体的安排,起到激励作用。另外的政策从侧面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以及水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对市、县级政府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也作为一种硬性的要求成为一种激励。

2.行政激励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通过行政职能逐级执行,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地方政府要通过相关职能将任务调配。目前,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水务局负责,同时县、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局、国土局的相关职能也涉及农田水利建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乡镇直接承担着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通过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田水利建设起着激励作用。

3.物质激励

地方政府每年给予农田水利建设成绩卓越的单位一定的奖金,1000—2000不等。根据农田村级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评选“民心村”,同样给予相应的奖励。用物质来激发基层单位和个人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4.精神激励

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可采取精神激励,以年终评奖的形式进行。年初,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年末进行工作总结,对农田水利工作进行全民动员,为来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定好方向。对于优秀建设者多给予精神激励,如授予“十强水利乡镇”等。

三、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协调

目前在推动农田水利建设上仍是以精神激励为主,但会议、年终评奖也是激励的形式之一。利用会议进行宣传,达成共识,增强各单位荣誉感。利用会议、竞赛、评比等,分别对农田水利建设单位、乡镇、村(组)开展不同程度的激励。但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各乡镇、村等,各级政府都积极参与了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虽在以上的奖项评比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物质激励,但并不能真正激发农田水利建设者的积极性,导致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协调。

2.农田水利建设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过低

农田水利建设自实行绩效考核以来,一直未被列入农业单独项目。从2005年以来,就一直由水利局进行单独考核。至今,农田水利建设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由1分变成2012年3分。但是,虽考核比重有所提高,而考核标准却并不明确。绩效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工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到单位领导的前途,所以能够对农田水利建设起到激励作用。但是,目前地方政府虽然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考核,却只注重年终的考核,考核方式不到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在年底考核中,下级单位也总是存在作假、夸大事实等情况,因而并不能真正的达到考核目的。

3.负激励不够

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目前主要是正激励,负激励较少。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问责激励制度不到位。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通过一些建设项目来执行,每年的项目基本上固定,从中央到地方均是如此,按照这个情况,进行分配,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充当的角色是“服务员”,监督问责制度不多。每年地方政府会协同相关部门一起进行考察,但也只是限于形式。

四、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优化

1.强化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激励

当前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政策、科技扶持,还需要法律保障。一方面,使人们了解自己的责任,并在法律范围内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使领导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禁制,确保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目前,关于农田水利建设成文法典不多,几乎没有形成,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其出具了一定的政策,可并不能代表法律,其约束力较小。法律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激励不仅可为积极投身农田水利建设的人提供正激励,还能起到负激励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对于水利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地位并未作出明确定位。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门法律,将能够更加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建设的正当权益。

2.确保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事权就是指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实施、维护、管理等多个方面有职责,而地方政府的财权则范围比较窄。地方政府的收入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建设需求。所以需要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进行才能更好推动农田水利的发展。本质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人们对于高质量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担当着重要的责任。一方面,从财政收入来源入手。我国的税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决定,地方政府没有自。如果将该权归回地方政府,且保证其税种的平衡,就可避免一味发展企业而忽视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要将地方政府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分配到各级政府,不能只听众政府的任务摊派。

3.完善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问责激励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7

作者:王俊 李玉娟 单位:呼兰区腰堡街道办事处 呼兰区水务局

本文以2004-2009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期间各地区的平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代表各地区的耕地面积(未包括农垦总局),以期间的平均水资源总量代表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配置情况。可以看出,齐齐哈尔、绥化、大庆三地的耕地面积分别居全省的第1、3、6位,合计耕地面积占全省13个地市的43.6%,而其水资源总量则分别居第6、8、12位,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13.7%,从而使得其地均水资源总量居全省最后三名。而大兴安岭、伊春、鹤岗三地的耕地面积居全省第10、11、13位,耕地面积仅占全省的4.9%,但其水资源总量分别居全省第1、5、10位,合计水资源量占全省的31.3%,其地均水资源总量居全省前两位。其余的地区则介于以上两类地区之间。从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合理,给水利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水平低。虽然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该省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全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以2008年为例,黑龙江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仅为26.39%,全国为48.04%,黑龙江省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1.65个百分点。全国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944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24.19%,而黑龙江省仅为5.52%,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提防保护面积为4571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比重37.55%,而黑龙江省仅为24.8%。

农田水利建设的落后,对降水的依赖性强,必然带来粮食生产的极大不稳定性。仍以1996-2008年为例,12年间,除2000、2002年两个年份的粮食播种面积有小幅下降外,其他年份则呈现增长态势,但1998、2000和2003年三个年份出现明显的减产,尤其是2000年,减产的幅度达到17%,远远大于播种面积面积减少3%。农田灌溉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低。2007年,黑龙江省节水灌溉面积75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5.3%,而全国节水灌溉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为40.7%,黑龙江省较全国低15.4个百分点。以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排序:灌溉效率较低的喷灌为第一位,占90.0%;防渗渠灌为第二位,仅占6.8%;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为第三位,占2.2%;微灌为第四位,仅占1.0%[7]。从中可以看出,喷灌面积比重明显偏高,而投资少、效果好、能防冻防渗渠灌等灌溉的比重偏低,表明黑龙江省的节水灌溉发展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粮食生产抗灾能力差。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降水的年际变化大,粮食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特别是旱灾和水灾。根据相关统计年鉴数据,1996~2008年间,黑龙江省的农作物多年平均受灾率(受灾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高达50.15%,较全国平均值高出19.53个百分点。降水的年际变化必然影响到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进而引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为说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本文引入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式略)式中,xi为i年份黑龙江省的作物受灾面积比重,yi为i年份黑龙江省的粮食单产水平。将1996-2008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受灾面积与粮食单产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相关系数为-0.62,在自由度f=11时,查表得r0.05=0.5529<|-0.62|,表明黑龙江省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水利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建设周期较长,在黑龙江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很难在短时期内投入巨额资金。因此,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对于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意义就显而易见。黑龙江省应该积极利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大水稻和玉米等单产水平高的作物的播种面积,压缩春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在空间上,扩大三江平原、松花江、牡丹江等流域的水稻播种面积,玉米则应向北部地区扩展。加大投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首先要加强投入。资金投入是水利建设的保证。结合国家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努力争取国家的投入。其次,改革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和国内、国外资本投入,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积极扩大融资范围,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中下游以及兴凯湖沿岸地区提水工程,在水资源丰富、无污染的沿江、沿湖地区建设大型新灌区。重视水利规划结合大江大河治理,参照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高起点,对全省的水利建设进行重新规划。既要考虑大江大河的防洪排涝治理,也要重视小流域治理;既要重视水土流失治理,也要重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既要兼顾大灌区的建设,也要重视小型水利工程。善管理,依法管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良好的水利建设离不开科学管理。首先要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法规,优化配置管理队伍,理顺管理体制,依法管理;第三要加强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加大水利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还应深化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合理的水资源价格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引言

所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指的就是那些为了灌溉农田以及提供农村人畜饮水等目的而建设的灌排工程、塘坝工程、水库水井以及泵站等水利工程。随着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总的来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一定的效果,然而,其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集社会公益、基础建设以及战略发展于一身,其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前提,而且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无可取代的奠基条件,还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这个重要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之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将在抵抗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地阐述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讨论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

二、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决策,随意拍板。

在当前某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具有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的特征,由于缺乏科学的项目建设论证和项目建设方案,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不能做好相互兼顾。如有的地区出现了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充分的专家论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修补方法,但是各地在这一方面普遍的并未经过专家论证,而只是拿出资金对破损的部位进行修补,这种缺乏科学性的修补实际上很难发挥作用,灌溉涵管漏水根本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2、缺乏有效监管,建设缓慢,维修缺失。

由于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监督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上建设过程中的纠纷、资金等问题,现在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非常缓慢,一项工程进行几年而没有完成的现象比较普遍,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一些已经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年久失修的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已经失去了作用,但是很多地方在这一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维修,导致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缺乏可靠机制,重复建设,资产流失。

由于地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领导岗位更换频繁,加上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没有指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导致现在很多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出现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不仅如此,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责任主题上,由于职权不分、责任不明,主管单位不明确导致很多工程进行了一半不知道如何进行了,烂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层出不穷。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当中,虽然有着明确的主管单位,但是没有配备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导致一些项目建设资金很难保证,加上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因破坏而流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三、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几点建议

1、实现系统合理的规划

系统合理的规划,不仅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前提,而且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在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中,首先应当对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以及投资计划等情况进行申报,并经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严格审批之后,才能投入施工建设,并经有关部门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2、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和招投标制度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资质认证机制和制度,从而确保工程经由具备相关设计资质以及水利工程设计经验的设计院来进行设计,以此来杜绝那些无相关设计资质和设计经验的单位或个人从事工程设计的行为。此外,那些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必须通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正式招标,从而确保工程经由具备相关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来进行建设施工,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造价,杜绝工程建设中当中的偷工减料和腐败等问题。

3、重视工程资料的编制和管理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应当逐步重视工程质量的编制和管理。诸如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规范标准和法律法规等资料应当整理齐全;施工图等设计文件、施工质量验收记录、施工原材料及试件检测记录、单位工程及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均应按照有关规定归档妥善保存。一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应当根据其等级进行相应的造册管理,并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各方权责,以此来确保工程设施投入生产之后的管理质量和安全。

4、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还应当采用分层次组织培训教育等方式,来着力提高工程建设当中各单位一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并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从而为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储备并提供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此外,还须积极推广可操作性强的新技术和价廉物美的新设备,大力支持各项实用且效益好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及推广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动和发展这项事业,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适应飞速发展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并使之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要想着力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继续加强其综合管理水平,并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杨晓冬.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治理问题的探讨 [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05).

[2] 庄文婷.陈鹏宇. 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J]. 科技视界.2012(14)

[3] 李建辉.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要点分析 [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03)

[4] 张云峰.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4).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文章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