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12-13 22:50:29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1

美术学系本科招生采用美术学类招生。新生入学后第一年进行通识教学;第二年将根据学生一年级的学习成绩和志愿分别进入三个不同专业进行专业教学,雕塑、美术学(美术教育)两个本科专业采用大班教学,绘画专业教学为工作室制,设有“油画与综合绘画工作室”、“中国画与材料工作室”、“观念与形态工作室”。

美术学系拥有多位在当代艺术、抽象艺术、实验水墨、雕塑等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美术教育家,现与法国勒阿弗尔赛昂高等艺术与设计学校联合开设国际课程,由中法教师共同授课,每年选派5-10名学生前往法国巴黎学习和考察,还与美国中阿肯色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日本武藏野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每年定期选派师生赴国外交流学习。

美术学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获得了较高水准的艺术造诣,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从事绘画、雕塑、美术教师、美术理论与艺术批评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和艺术行业的大批创新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人文素质强,高水平专业技能和艺术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对美术类艺术人才需求,具有创造性,能胜任当代艺术创作、策划等工作的专业艺术人才和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美术教育人才,为培养中国现当代创造型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奠定基础。

二、招生专业及计划

美术学类,含美术学(美术教育)、绘画、雕塑三个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学费标准每年10000元。文理兼收,面向全国招生。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58人(最后以各省级招生管理部门公布的为准)。

招生省份

暂定计划数

招生省份

暂定计划数

上海

16人

福建

8人

浙江

10人

安徽

6人

江苏

8人

河南

4人

山东

6人

 

 

三、报考条件

1、考生必须符合教育部及考生所在省份省级招生管理部门规定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报名条件。

2、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份省级招生管理部门组织的美术类统考并获得本科报考资格。美术学类专业录取时认同各省美术类统考成绩为专业考试成绩,不再举行校考。

3、考生参加2016年普通文化高考,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省级招生管理部门划定的艺术类(或美术类)本科录取分数线,且要求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单科满分以150分计)不得低于70分。

四、录取原则

对符合报考条件且被省考试院第一志愿投档到高校的考生,以综合分【综合分=专业考试成绩+文化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不分文理科。对部分严格区分文科计划和理科计划进行投档录取的省份,则按文理科分别排序,根据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其中对第一志愿填报美术学类专业的上海生源考生,专业考试成绩位列我校美术学类招生计划数前20%者,其文化考试成绩达到上海市艺术类本科资格线即可录取。

五、联系方式及其他

1、美术学系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2000241),咨询电话021-5342979;网址:finearts.ecnu.edu.cn。

学校招生办联系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200062),咨询电话:021-62232212,招生网址 zsb.ecnu.edu.cn。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2

作为期刊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开展期刊编辑策划与版式设计工作,是形成并展现期刊个性风格的重要过程,也是吸引并争取读者认可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广大读者的文化艺术欣赏层次进一步提高,对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坚持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更富创造性地完成此项工作,是每一位期刊编辑工作者所应积极思考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的内涵及重要性

策划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涉及到众多领域的概念,是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构思、制定和优选策划方案和战术计划的过程。期刊编辑策划和版式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针对期刊内容进行策划,如期刊栏目的设置、期刊主题和文章的选择,等等;另一方面是针对期刊形式进行策划,如对期刊的文字、照片、插图、表格和各个栏目板块进行编排与设计。期刊编辑的策划和版式设计,是向读者表现和传达期刊创办的基本理念,打造并展示期刊本身的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期刊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最终形成了开放、发展、动态而又稳定的期刊创编理念体系和流程的重要工作。成功的策划与版式设计,不仅能使读者从中期刊中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同时还能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最大可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期刊编辑工作者应当在明确期刊定位和创编风格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思想原则、审美规范和创编要求对期刊的内容和版式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期刊的文章主题、艺术风格、版式设计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二、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期刊编辑策划与版式设计是期刊主题、文章和艺术元素的有机结合,也是期刊创办者创新思想、审美层次和创编技巧的整体展现。成功的期刊编辑策划与版式设计将对广大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具体的策划与版式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期刊创编的一般规律和美学原则,使期刊始终能够保持高艺术品位、高审美层次和高亲和度的价值,为读者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佳的审美感受。

1.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内容与形式是期刊编辑的两大构成要素,其中期刊的内容主要指每一期期刊的主题和文章等,形式则指期刊的字体字号、颜色和图片、文字编排等。内容与形式的相得益彰与相互协调,正是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在具体的策划与版式设计流程中,一方面,期刊创办的定位要准确,期刊编辑的思路要清晰,栏目设置要合理。在每一期的期刊编辑策划中,编辑人员首先要确定本期的期刊主题,再围绕主题进行组稿、选取重点文章与次重点文章,并尽量使文章之间保持合理的布局。另一方面,编辑人员要充分利用好版式设计的多种元素,如文字、图形、色彩等等,富于艺术性和创造性地设计期刊的版式。版式设计既要适应期刊的整体结构和微观细节,还应有利于期刊主题的传达、期刊编辑思想的表现。

2.适应读者审美与接受

读者是期刊的客户群体,读者的审美与接受是期刊编辑者进行策划与版式设计时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空前繁荣,可供广大读者进行消费的文化艺术产品极为丰富,只有真正考虑到读者的审美层次和接受习惯,期刊才能最大可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同时,读者的审美与接受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审美活动。因此,在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方面,期刊编辑工作者应当注重对期刊的策划和版式设计,始终坚持审美原则和相关规律,通过有效策略充分调动读者的种种感觉并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期刊在承担传播信息这一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能带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真正表现期刊的个性风格和价值理念。

3.定位准确、特色突出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各种类型期刊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在众多的期刊中脱颖而出,期刊编辑工作者要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在读者心中形成一定的“区别度”和“品牌度”。首先,要锁定期刊的“目标读者”。在对目标读者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审美倾向和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之后,根据他们的阅读要求对期刊的主题和版式设计进行整体的规划;其次,要力求打造期刊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风格,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利用一切艺术造型元素,如线条、字体、色彩等,结合照片、插图等资料,巧妙运用多种设计手段,使这些设计元素为形成个性化的期刊艺术风格而服务,使期刊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态势,最终打造优质的期刊品牌;最后,期刊定位应当保持动态稳定。期刊定位必须稳定,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读者群体,但期刊的定位还应随着文化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更好地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三、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的有效策略

风格成熟的期刊编辑策划与版式设计,不仅是对期刊形式和外在的艺术加工与再创造,同时也是对期刊创编主题和文章内涵的升华。为了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拓展期刊的发展空间,期刊编辑工作者应在遵循期刊编辑的相关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最大限度地提升期刊编辑的审美层次和艺术品格,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1.形成整体的策划理念

期刊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成果,是由多种艺术元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创刊理念来指导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工作。这个整体而系统的创刊理念,是对期刊的创刊思想和艺术风格的整体反映,是在融和期刊的内容、宗旨、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期刊的整体形象等因素,利用其特有的内容,最终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策划理念。可以说,这一理念既是期刊编辑策划与版式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该期刊最终形成稳定且区别于其他期刊风格的归宿。通过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一致性的策划理念,将会使期刊在宏观上表现为整齐协调、微观上又呈现多样化的艺术特征,最终并达到形式与内容,布局与整体的完美一致的艺术层次。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期刊编辑策划与版式设计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提升了期刊编辑策划与版式设计的审美层次,成为提高期刊编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期刊编辑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首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期刊的主题策划工作的效度。编辑人员可借助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对读者的阅读期待、阅读习惯和审美倾向进行统计分析,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读者及文化市场的具体情况,准确定位期刊的读者群,打造独特的期刊风格;其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作者、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成立专门的期刊网站,作者可以直接进行网络投稿,读者也可以借此发表自己的阅读意见,期刊编辑人员、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将形成良性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期刊版式设计,对文字、图片、图形、线条、色彩等要素更佳合理的安排,提高期刊版式设计的效率与美学效果。

3.打造期刊的品牌形象

“品牌”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无形资产,打造期刊品牌形象对于期刊发展有诸多的好处。打造良好的品牌,可以为期刊发展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为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创造更好的平台;而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也是打造品牌期刊的有效路径。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体的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强化,只有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期刊,能够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其次,激烈的市场竞争呼唤更具有品牌价值的期刊,只有成功打造出良好的品牌,才能吸引更多媒体资源,如作者、广告商,等等;最后,可以借助“品牌”来发展“品牌”产业,最大可能地创造期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读者的消费倾向,期刊的主题选择、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等诸多元素进行可行性分析或设计,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案的重要工作。成功的期刊编辑的策划与版式设计工作将使期刊在定位、特色以及力度、深度上都能获得有效的提升。期刊编辑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为推进我国期刊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传焯.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吴菲.不可忽视的市场印象:科技期刊的装帧设计与市场的互动分析[J].编辑学报,2004,16(3).

[3]杨芳芳.浅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J].理论与实践,2006(6).

[4]张文华.杂志封面设计应以读者需求为主[ J].理论界,2007(6).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3

一、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概述

1.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与纳米信息学2012年5月,即在材料基因组计划颁布11个月之后,美国“国家纳米计划(”NationalNanotechnologyInitiative,NNI)提出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以确保美国在纳米领域可持续设计方面继续保持其国际领先地位。该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直接面向问题、面向需求的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从而加快美国在纳米领域技术发现与技术创新的速度。从计划的内容与目标不难看出,此项计划与材料基因组计划有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提到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必须要提及纳米信息学(nanoinformatics)这一重要的概念。纳米信息学指的是开发和实施有效的机制以帮助相关机构对纳米技术信息进行收集、验证、储存、分享、发掘、分析和应用,覆盖整个纳米领域,影响到研究、开发以及应用的方方面面。一个不断完善的纳米信息学基础设施将通过不断改善实验数据的再现性,以及通过促进工具和模型的开发和验证,而将数据转换成信息加以应用,从而确保国家纳米技术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纳米信息学将为纳米材料和产品的合理设计,研究方向最优化和风险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和纳米信息学的发展同时也为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与帮助。

2.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的基础与助推力(1)多元化的合作团队建立一个由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多样性的协作团队,对于美国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至关重要,它们是美国纳米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该团队涉及纳米技术研究、开发乃至产业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多方面的研究力量,主要有:实验科学家、计算科学家和理论家,产业工程师,负责材料合成、测试、质量监控等的技术人员。(2)跨学科的协作网络建立一个灵活的可以开展多学科知识协作的网络,有效衔接基础实验研究、建立模型和应用开发,对于提高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靠的计算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和设计具有理想性能的纳米材料并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此外,模型在开发新概念以及加深人们对纳米级材料的性能和行为的理解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当模型和实验结果在网络中能够被迅速分享时,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就可以更加有效迅速地连接起来,从而有的放矢提高研发效率。(3)可持续的计算工具箱一套能够促进实验分析和理解纳米材料的计算工具对于完成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而言至关重要。计算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发现在当前理论框架中不明显或难以表现出来的材料的性能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经过验证、易于访问且得到良好维护的模拟软件将对纳米材料的性能和行为做出可靠的模拟,从而有效帮助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开发。(4)坚实的数据基础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坚实的纳米技术数据和信息基础,将纳米材料设计、合成、性能、现象以及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开源数据与软件、开放获取的方式、通用的数据传送与存档格式、标准化的词表等都是建立这一基础的必要条件,对研究人员管理与储存实验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不同学科间研究人员的数据共享与彼此合作。

3.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与材料基因组计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材料基因组计划是美国众多行业众多机构为加速本国先进材料的发现和巩固制造业的地位而共同做出的努力。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合作涉及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的所有方面,特别是研究方法和数据方面的建设。通过相互间合作与交流,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与材料基因组计划将实现互利共赢。因此,这里所介绍的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将直接为材料基因组计划作出贡献。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试图通过模型、模拟工具和数据库的发展,以实现对纳米级尺度和亚微秒领域里各种现象的预测。相比来说,材料基因组计划的范围要宽得多,既包括纳米级别也包括宏观尺度的材料信息。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的实施对材料基因组计划来说,将是其重要和有利的补充。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取得的重要成果,如数据格式标准化,使实验科学家与理论家相结合以加速材料设计的方法等可适用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其他相关领域。同样,通过材料基因组计划开发出的与纳米材料相关的方法和标准等也可以在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的工作中进行探索,测试和评估。通过持续的交流与合作,在这2项计划指引下合作的各部门成果将推动整个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进一步提高美国在材料与制造领域甚至更广泛领域的竞争能力。

二、启示与建议

材料基因组计划后,我国学术界迅速做出了反应。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推动下,计划的当年,近百名材料领域的科学家会聚北京香山,召开了“材料科学系统工程”会议,并提出建设集理论计算、数据库和测试三位一体的共用平台、实现重点材料示范突破以及成立多方协作的指导委员会等建议。在过去的2年多里,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机构以及上海市、北京市等地方政府的努力下,我国的材料基因组计划正在逐步落到实处,其研究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被学术界所接受和采纳,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也逐渐投身此中。十几年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尽管在后期也有少量参与,但是并没有能抓住那次重大科学计划的先机。因此,面临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更为广泛的“材料基因组计划”,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迅速做出响应并踏实努力,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且值得肯定。但在赶超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简单照搬国外计划的内容与方案,而应深入消化吸收,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合国情的选择与决定。

1.积极鼓励并大力发展原创的材料计算软件美国材料科学家已经通过不断改进计算方法,在计算预测模型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只是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平台向制造业分享这些研究成果。材料基因组计划正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向材料科学家和制造商在内的整个材料科学界共享数据和计算工具的平台。当然在建立这个平台的过程中,随着交流与合作的加深,还将伴随计算工具与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提高。而我国在材料计算软件上的开发几近空白,几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程序包。除了个别单打独斗的研究小组,我国材料计算大都依靠外国商用软件,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国推动材料基因组计划的发展,首先亟需解决的是形成规模化的长期稳定的开发队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模型、算法和大规模科学计算软件,摆脱国外软件的垄断和限制,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托现有基础将数据库建设细化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成功模拟和预测取决于2个基本要素,一是计算模拟方法和软件,另一个就是材料数据库。从材料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难看到建立材料数据库将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术界、产业界通力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完成。高度规范化的系统数据库是决定这项计划成败的关键。美国政府也并没有从零开始建设,而是依托纳米技术知识基础设施计划的实施或者IBM和哈佛大学这样的机构自身的基础进行建设。我国可考虑依托“863”“、97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现有科技计划,对已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在统一的加工、标引与建设规范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完成整个材料领域的数据库。2014年3月正式开通的“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可系统查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涵盖国家科技投入产生的大量科技信息和数据。如果能够设计合理的字段与入口,也极有可能对材料领域的数据库的建设起到支撑与帮助作用。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2―0008(2010)04-0047-04

一、引言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是美国发展教育技术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使美国学生为进入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教育的挑战,该计划的关注点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数字化学习:让所有孩子能够随时随地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该计划关注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利用率,支持并鼓励学生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庭中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2005年,美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该计划总结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变化,以及示范学校的教学变革,重点提出了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

自第三个教育技术计划以来,技术的进步、对学习研究的新成果为教育创造了许多机遇。2010年3月5日,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f fic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

二、提出的背景及总目标

1 提出的背景

该计划在行动纲要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几十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列入美国重要议程,但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大学毕业率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归咎于美国严重的辍学问题。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的基础较差,高校还需为新生补习功课。而未来的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到2016年,10个工作中就有4个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培训的人才(Dohm&Shnipe,2007)。目前,只有39%的年轻人获得了两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位(国家公共政策和教育中心,2D08),不同种族学生的入学率也极不均衡(美国教育统计中心,2007)。

因此,该计划指出,教育系统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以帮助他们树立目标、顺利取得高中文凭、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在生活、工作中取得成功。要培养善于利用信息、工具、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优秀人才,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者必须与学生合作,开展学习、搜索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而不仅仅是信息专家;学生必须从智力、社交和情感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技术为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机遇。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基于技术的学习和评价系统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为各层次教育系统的改进提供数据依据,同时,技术还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提出了《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2 计划的总目标及要求

鉴于美国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奥巴马当政期间,变革美国教育成为优先要务。截至2020年,计划将实现两个目标,即持有两年或四年大学学位的比例从现在的39%提高到60%;缩短所有学生之间的成就差距――无论种族、收入或居住区域,使学生在大学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美国政府认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地区及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这一挑战,因此计划特别强调要控制成本,提高生产力。为了变革教育,行动纲要对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提出了四点要求:必须明确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合作重新设计教育结构和过程,并持续评价其有效性和灵活性;持续监控、测量绩效以改善学习结果;要为每一次进步和结果负责。

三、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

该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包括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这五个重要方面。

1 学习:21世纪的学习模式

目标: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都有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使其成为全球性网络社会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参与者。

计划指出,21世纪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首先,在学习内容上,不管是哪个领域,都要学习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解决、合作以及多媒体通讯等21世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其次,从技术对学习的促进方式上看,可以通过不同技术来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多媒体的呈现形式、网络资源和网络社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第三,从学习的时间和场所上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学习,技术为按需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搭建了关键性的桥梁,使学习资源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以有效利用;第四,从学习主体的广泛性上看,作为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的UDL(学习的通用设计)以“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目的,提供了灵活的信息呈现方式、学生知识表征方式和活动参与方式,针对因服务不周而未能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特殊群体(包括低收入学习者、少数民族学习者、残障学习者、学龄前儿童、成年劳动力、老年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所有人都能够学习。

建议:(1)针对既体现技术推动力、又反映21世纪专业知识的内容,需要修订、创建、采用标准和学习目标,从而改善学习;(2)开发并利用那些通过技术来体现学习科学设计原则的学习资源;(3)开发并利用那些通过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学习资源;(4)利用学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来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开发、采用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必须能够使所有学习者在STEM学习中表现优异),并对其进行评价。

2 评价:应该测量什么

目标: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将利用技术来测量重要的内容,并使用评价数据,以获得持续改进。

计划分析指出,当前学校过于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应该利用技术收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从而为如何改善学习提供依据。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创造性等复杂能力进行评价。其次,技术支持了复杂能力的评价,改变了教学与测评的方式。例如,通过让学生在技术环境下改变参数、实施检测、录制数据、画图等来评价学生的复杂能力,这种评价数据的多样化有

助于评价学生的多项能力。第三,以改善学习为目的,利用技术收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利用技术可以获取有关学生思维过程的数据;对于在线学习,利用技术可以收集更多详细数据,如学生选择或输入的信息、尝试次数和反馈次数等多种数据为改善学习提供了依据。第四,技术优化了评价,具体体现为:通过自适应评价系统可以支持个别化学习;遵循UDL设计原则的评价普及性更高,进一步促进了评价的公平性;技术加速了评价量表的开发与测试,大大缩减了开发、测试的时间和成本;技术使更多人参与评价、提供反馈,还能减少考试次数,从而使评价各方面都得到优化。第五,利用评价数据不断提高学习成果和教育生产力,例如,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为学生、教师、家长、校领导和区行政长官建立一个互联的反馈系统。同时,为了使教育工作者易于使用这些基于技术的评价系统,需要设计相关的技术工具,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对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分析数据并采取适当行动。

建议:(1)设计、开发、应用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的、可操作的反馈,从而改善教学实践;(2)培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使用技术改进评价材料和评价过程的能力,以开展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进行研究与开发,探索如何将游戏、模拟、协作环境和虚拟世界用于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对复杂技能进行评价;(4)在实施新的评价模式(即,可以收集、共享学生学习的数据)的同时,要对相关的常规惯例、政策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以确保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受到保护。

3 教学:通过联结教学促进学习

目标:利用技术为教师提供支持,使其能够获取数据、内容、资源、专业知识和学习体验,从而激励教师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学。

计划称,当前的教学大多是孤立的,同行之间缺乏外界的交流,这与21世纪的有效教学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原因就在于教育系统未能给教师提供改善教学所必须的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首先,要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提供资源和工具。具体体现为:通过虚拟环境和在线社区来连接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其学习动机;通过在线社区,将教师与内容、专业知识和活动相连接,从而有效利用教学的资源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第二,做好职前教师的培养工作,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从事职前教育的教师可以运用联结教学为职前教师提供这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如何使用技术来改善教学实践;对于在职教师,可通过技术支持的面对面和在线学习相混合的教师学习模式,使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这为反思和完善教学提供了持续的支持;此外,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技术创建个人终身学习网,为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的专业发展设计、开发资源,开发同行间共享的平台和工具,从而促进持续的专业学习。第三,联结教学可以使所有学生获得有效教师资源,对于缺乏有效教师的课程,学校允许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学习;联结教学支持了学习型社会,同时,对精于在线教学的教师的需求量也增加了。

建议:(1)设计、开发、应用基于技术的内容、资源和在线学习社区,为教师通过协作以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创造机会,鼓励并吸引新人加入教师队伍,鼓励优秀教育者继续从事教学工作;(2)为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学习经验,消除由技术影响而导致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代沟,通过技术的应用来改善学习、评价和教学实践;(3)在学校、职前教师培养机构、在职教师教育机构和专业组织中和它们之间,利用技术来创建个人终身学习网,从而变革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导者的专业学习;(4)使用技术提供最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尤其是在那些无法获取优质资源的地方,还要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5)发展具有在线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

4 基础设施:人、过程和学习技术

目标:让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使用综合性的学习基础设施。

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学习基础设施,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和接入设备的类型限制,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模式过渡到新的学习模式,即将世界上任何能使用设备及访问网络的人连接起来。同时,可实现终身化学习及全方位学习。学习基础设施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宽带连接、服务器、软件,也包括人、过程、学习资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构建学习基础设施的挑战十分巨大,需逐步实现目标。首先,要确保宽带网络的优良性能和获取的便捷性,特别是要保证足够的带宽,以支持同步访问;其次,要为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网络接入设备,鉴于此挑战之大,部分学校通过提倡学生使用个人设备、为贫困生购买设备等办法来节约成本,并解决“平等”问题,同时,美国政府也通过E-Rate计划,为中小学提供部分支持;第三,由高校教育开启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应该在K-16教育中得以普及,这种开放资源可大大降低教育成本;第四,应该考虑发展下一代计算系统,包括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最后,需要一群擅长于新兴技术、并能将技术整合到课程开发与评价中的技术人员,以及能通过技术来提升专业实践、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技术资源的教育专家,并促进不同职能单位间的密切合作。

建议:(1)确保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校内外都能通过宽带或无线连接来访问互联网;(2)确保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一台网络访问设备、软件和资源,用于在校内外开展研究、进行交流、创建多媒体内容和协作;(3)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并加快基于技术的新型开放学习工具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4)培养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发展学习基础设施的能力;(5)明确“有意义应用”的定义、目标和评价准则,为教育信息技术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有意义应用”提供支持。

5 生产力: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学习结果

目标:在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金钱和人员的同时,重新设计教育系统的结构,以充分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结果。在许多领域中,提高生产力是重点,但教育却未能沿袭这种惯例。如何提高教育的成本效益,是该计划的重中之重。其中,通过技术来改变教育的基本结构,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

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只有对学习成果和教育生产力加以定义、测量,才有可能提升学习结果和生产力。因此。要持续改进,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测量和管理成本,即通过成本会计,记录、追踪、汇报特定服务的成本,从而了解实际成本,并做出预算。其次,在做决策时,要以数据为依据,通过设计、开发、使用集成系统,来收集所需的综合数据,并明确政策法规。第三,要切实提高生产力,就要考虑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要采取迭代设计与开发的原则,即对新观点进行定义、测试、再定义,并检验这些新观点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第四,利用技术来重组教学和学习,例如,依据能力而非座位时间(seat-time)来组织教学。第五,延长学习时间,除了

延长在校时间外,还应通过其它方式为学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其中,在线学习是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之一。

建议:(1)开发、采用一个更为普遍的“教育生产力”定义,并针对学习成果和成本,开发、采用相关度更高的、更有意义的测量办法;(2)完善政策,并使用技术来管理成本;在内容、学生学习数据、财政数据的互操作标准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要加大投资,以便收集、共享和分析数据,从而完善教育决策;(3)从反思当前的常规惯例(即,依据座位时间而非能力,来组织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继而对“利用技术促进学习”起到阻碍效果的基本假设进行反思;(4)设计、实施并评价技术推进的计划和干预措施,确保学生在K-16教育系统中取得进步,且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该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详细、具体地展开,并针对不同的内容引用很多优秀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应用技术促进变革。计划的内容丰富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技术的推动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这是该计划的核心;其次,提高教育生产力是该计划的归宿点,并通过学习、评价、教学和基础设施来展开教育变革;再次,计划在五个方面均考虑了教育公平性问题,考虑到美国的国情。这是实现该计划总目标所必须的,也体现了美国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所做的努力;最后,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是该计划的一大特点。

四、该计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2010年2月28日,国新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九章(包括59条、60条、61条)提到了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规划,规划主要涉及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习和参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反思我国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更好地实现规划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5

因缘际会,从事中国科技体制研究

我因为在苏联一直学习计算机,1962年回国以后,就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一直从事我国当时最高速度的计算机研制工作。“”开始后,我被打成“反革命”。1979年后,就想离开计算所。恰好当时电子工业部干部局派一个处长跟我谈话,让我去从事电子科技工业的政策研究。后来我的档案关系调到院部,被科学院副秘书长兼计划局局长谷羽,也就是胡乔木的夫人知道了了她听说我要走,就让中科院干部局把档案扣下,并跟我谈了三次话。因为我不希望做研究工作,她说,现在国家要改革,你就研究国外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国内这方面的改革,从此我留了下来做研究工作。谷羽之所以对我留下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我曾经写过一份特殊纪要的缘故。

1978年11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接见了从美国回来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传榘夫妇(朱传榘夫人荣智珍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实业家荣鸿元的长女),院、所领导派我参加接待工作。会见时,朱传榘向方毅同志谈了一系列对国家发展的建议,包括“引进来、走出去”,“培养有国际经济竞争观念的高级公务员和企业经理人才”等。会谈结束后,我觉得,他的建议对当时解放思想、形成改革的全面构思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按照当时外事要求,参加完中央领导接见外宾的活动回来后,第一要写纪要,第二必须写简报。因此我在研究所写了方毅和朱传榘见面的简报和纪要。在我写的这个纪要中,主要记录了朱传榘提供的两个国家振兴经济的案例:一个是日本振兴的情况,尤其是麦克阿瑟如何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的;另一个是在欧洲,“马歇尔计划”是怎样帮助德国复兴的。写完之后,通过计算所报给科学院院部。后来我问所领导,中央对纪要有什么反应?回答说,根本就没送。我只好直接给谷羽打电话,汇报这件事,因为她也参加接见了。谷羽就说,你下午给我送过来。第二天早上,她打电话给我们所长,当时她实际上已经看完了我写的纪要。她说,让小杨子(谷羽对我的称呼)把方毅同志接见朱传榘的资料带着,上我这里来。我一进门,她就说,你的纪要写的非常好,简明扼要,题目清楚,我看完了给乔木看。乔木看了一半,就把纪要带到小平同志那里去了。

这就说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央急切需要了解国际上发展的一些信息,但没有人提供。就这样,谷羽对我有了进一步认识,就调我到计划局。从1979年7月至1983年9月,我就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计划局远景规划处工作。

苦干四年,全身心研究国外

科技体制改革

在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的4年,谷羽同志只让我专心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差距和国内外科技体制管理以及中科院和我国改革有关的问题,实际上是“比较研究”。我一直精心研究了4年,每天凌晨3点睡觉,早上6点多起床,8点到三里河上班。

我的研究办法是:搜集资料和实际调查。我首先趁科学院的各次院所大会的机会访问专家,倾听他们的意见;到有关的单位访问。科学院12个分院遍布在全国,每次开全院会议,我就走访学者。其次是广泛收集国外的情况。在收集国外的情况时,有一个窍门让我发现了:当时最早对外开放的是中国科学院,科学院直属各学部纷纷派考察团到世界各国访问,但是许多考察团出去之后,给领导写出报告就完成任务,对方赠送的资料很多。每年国庆节、春节有两次各部门打扫卫生、清理资料时,各部门保存的资料该销毁的销毁,该上交就入库。每到这时,科学院各学部门口都放着装满准备销毁资料的大麻袋,统一由机要室人员收集在一起,用车子推到焚烧坑里去烧。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技术学部门口,看见麻袋里有许多考察报告及国外资料,里面有一本《美国阿波罗号项目经理管理条例》。我一看,马上意识到是非常好的东西。我就进去问,你们门口的两麻袋是不是都要烧的?他们说是。我说,能不能让我挑完了再烧?他们就让我随便挑。从此以后,各学部、各单位都知道我渴求这些材料,只要他们要烧东西就通知我去挑,我就一个口袋一个口袋地挑。把报告收来后,按国别分类,一份一份看,有用的做记号,抄到资料卡上,包括研究这个国家的企业如何开展科研,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是什么关系,大学和企业科研机构是什么关系,等等。分门别类,一套一套地弄出来,自己提炼。后来,我向中科院外事局请求,如果有某个国家的科学家来访问科学院,一定给我留40分钟,我有问题问。外事局很支持我,每次都给我机会。他们觉得我重视这类资料,很高兴,每有新的资料也让我先挑。为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我通读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的科学动态,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专家。

由于我涉猎较广,国家科委有关介绍外国情况的培训也常常让我去讲课,如每年都办的全国科协主席培训班,全国科委主任培训班,各大院、所的院长、所长培训班,讲授科技体制改革也有我的课。又如,关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尽管我当时没有出过国,但也能讲清楚NSF的工作方法我也能讲清楚。因为我把材料整理出来,理解了材料,再请教那些在NSF工作过的美国科学家。

1980年4月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会谈,正式确定中美两国在工业科学技术管理领域合作举办管理培训项目――中国工业科技高级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这成为邓小平1979年访美时两国签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的一个子项目。美方派来以李文翰(后为美方教学团团长)为首的美国商务部学术顾问组,该团成员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曾任肯尼迪总统商务部部长助理的赫尔顿教授,纽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生院院长迪尔教授(后为美方教务主任),著名的华裔财务金融教授任奇峰等,他们分别负责制订培训计划、聘请美方专家教授并提供教学设备和书籍。我也被科学院派去学习。当时我们班一部分学员听了美国专家讲课后,认为资本主义这一套没有用。后来我们在党内开会,我表示了不同意见。我说,我们国家领导人和美国政府签订这个协议,就是要叫我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要了解美国的情况。美国毕竟在世界上是强国,它有强的道理。即使退一万步说,要对付美国,你也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课听好,而且开大课讨论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发言,不然人家还以为我们中国人不敢发言,害怕说错话。我们可以采取集体分组准备发言的办法,使课堂活跃起来,每当课堂讨论的时候,先就问题案例分小组讨论,结果效果很好,美国教授因我敢提意见,很关注我。有一次,他听取学员对教学的意见,我就说,你们讲的课太落后,是不是教授太老化,讲不了新东西?你们为什么不讲些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后来他们就增加了科技发展与技术转让的课程。不打不成交,从此我和这些教授保持了长期交流。

我还建议:“中国工业科技高级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这个合作项目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再设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简称“MBA”)班,学员在中国学两三年后,再到美国学一年,两边都发学位证书。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来华访问,作为其访华的成果之一,中美双方签署延长合作协定书,即:培训中心从当年起,大连工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合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1986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合作举办的第一个MBA班39名学员,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被授予美国学位。期间,有一期的一个学员赴美滞留未归,曾在国内引起舆论轰动,此时我已任国家科委科干局局长,便以“不回,让他多学点东西也无妨”为由,平息了当时要取消该项目的动议。

水到渠成,“863”计划应运而生

实际上,“863”计划不是突然提出来的,而是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其主要思想也不是一个人空想出来的,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1983年11月,国务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全国上千名专家,对如何发展新技术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讨论基础上完成了长达150万字的《中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挑战和机会对策的研究》。1985年3月,有关专家又一次集中,就如何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策略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发展高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家的财力有限,于是到底发展不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专家们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可以不予理会;而大部分人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在发展高技术,中国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不有所作为,将永远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到21世纪就没有立足之地了。由于专家意见有分歧,发展高技术的设想在具体行动上没能真正落实。

1983年,我在担任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体制改革组负责人后,曾经参与进去,因为要搞科技体制改革,就得了解学科发展,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和技术的动向。我是学计算机的,电子行业这一套比较熟,但是其他专业我并不熟悉,为了解各专业技术的前沿,我又系统地阅读了一批资料,初步了解了技术前沿能力的国际分布状况。现在我手头上还保留着一批关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调研资料,包括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调研过程的资料,包括1983年底至1984年到各行业、各省市调研获得的相关材料,以及在调研基础上产生的改革思路框架和主要策略。

1983年,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的实质,既是军备发展计划,又是高技术发展计划。它的出台,预示着一个全球性的高科技时代即将到来。“星球大战计划”一出笼,世界各国纷纷作出反应,西欧提出“尤里卡计划”,日本制定了“今后十年振兴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一时间,国际国内形势逼人。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向邓小平同志递交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并写了一封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邓小平看完科学家们的信和《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之后,于1986年3月5日批示道:“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邓小平的批示引起中央领导层和专业职能部门的重视。1986年3月8日,国务院召集很多科学家,对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信进行充分讨论。会议认为,这封信与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完全合拍,它对中国目前高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但会议也指出,中国的高技术,不能单指国防,还应包括民用,“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会议最后决定,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负责,论证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具体事宜。

从1986年3月到8月,国务院先后召开7次会议,组织专家讨论制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为使这一计划更加切实可行,把风险降到最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组织了20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分成12个小组,对计划进行反复研讨和论证。后来又经过三轮极其严格的科学技术论证,最终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7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并确定了“863”计划的总体目标:积极跟踪国际新技术发展动向,有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实现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为21世纪国家发展储备后劲。

当时我担任国家科委综合局副局长,主要负责起草“863”计划的政策框架(包括实施该计划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措施),供大家讨论补充。1986年5月25日,我先向讨论小组提出了“863”计划中的政策措施。

我在讨论稿中首先分析了当时高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强:学科(知识)密集(多学科);技术(支持)密集(多专业);资金(投资)密集(强度大);基础机构密集(配套)。因此要求组织协调有力、高度集中。二是变化快,风险大:不定因素多,探索性强,人员、知识、技术老化快,要求不断创新、更新。搞得好带动变革,搞不好造成大浪费,贻误时机,拉大差距。因此要求有好的战略、策略,高适应能力、高应变能力,以承受风险,取得效益。三是竞争激烈:高技术是形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支柱,是未来产业的技术关键,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世界各国通常的做法来看,“863”计划作为国策应处于优先地位,给予优惠政策。增加投资,记得当时启动资金为100亿元:前沿性的政府投资承担风险,技术开发鼓励企业承担;与此同时,鼓励各种联合协作,如跨国合作、合作研究、联合资助共享成果,特别鼓励研究机构、大学同企业合作;最后是重视成果转移:沟通转移渠道,完善转移环节,提供转移的优惠政策。一般情况下,各国以应用研究为主开拓新技术的工作,在大学设立基地,以充分利用其多学科和人才的优势;以新工艺、新产品、新产业为目标的工作,则以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为主要形式,以加速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缩短转移周期,东西方国家皆然。为此,我在讨论稿中,把“863”计划的性质拟为:从经济、国防需要提出的高技术任务,要求计划面向21世纪的支柱产业,在20世纪作必要的储备(知识、技术、人才),并形成一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此,在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安排上和组织管理上,必须同整个科技计划的交叉协调,避免重复分散,另搞一套;必须同经济计划、国防计划衔接配套,避免造成脱节,“干一个扔一个”;要兼顾体制改革的方向,不要走老路、错路。

我提出,在实施“863”计划的时候必须对以下问题加以充分考虑:

对达到“一定能力”的理解。一是跟踪能力,逐步实现,并曾提出,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而不能分散力量打“消耗战”。能够吸收当时国际先进科技成就,大大缩短差距,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消化吸收;二是开拓能力,创新、特色、突破、迎头赶上,有自己的一支队伍,一批基地。

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是:我国具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优势,配套协调,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有一支好的科技人员队伍。在国际上,由于我们实施开放政策,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少走弯路。

“863”计划的“蓝图”,是要以有限的财力、人力,实现有限目标,在一些重要领域建立起适合高技术发展(脱颖而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即基础结构。一是一批前沿生长点和技术开发基地(设点布网);二是人才成长与培训系统;三是软、硬(件)支持系统(情报、技术、手段、制造、学术、市场等);四是管理方式与制度,集中与灵活,摆脱现行体制弊端,进行试验示范(铺轨开路);五是稳定发展的政策,积少成多,通过储备形成积累的优势。

另外,还要在必要的时候,实行“高技术特区”政策。一是在现有的体制下的唯一对策;二是特事特办的特殊政策;三是可先行改革实验,以推动、促进体制改革。

至于实施“863”计划的具体政策、措施,必须处处体现高度集中的权威与控制以确保目标实现;体现高度灵活的组织与制度以抵御风险。当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组织措施。一是要建立“863”领导小组,中央授权其全权实施“863”计划,对有关重大问题及时决断和协调,以摆脱现行体制的限制;二是要按项目聘请首席科学家,主持专家委员会,就实施中的科技问题对领导小组提出咨询意见,对业务活动起指导作用,并定期进行评议。首席科学家及专家委员会实行任期制和聘任制,不脱离原工作岗位,不设专门建制;三是各主题项目设专家组,推选或由主管部门聘任一名项目负责人主持专家组的活动,负责项目的业务实施和有关学术交流;四是人才队伍要少而精,采用聘用和流动两种人员结构,用不断更新的办法,保持创新能力;五是组织形式,采用多种模式,鼓励、优先支持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联合,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单位,进行柔性研究与开发组织的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六是承担“863”计划任务的研究与开发单位享有较大的自,实行责任科学家制和合作人员聘任制,责任科学家有权根据计划规定的目标和本领域发展的情况,对工作内容、人员和经费进行调整。同时由项目的专家组、项目负责人对责任科学家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议。

2.保证计划实施的经费与条件。20世纪按100亿安排;经费、条件按任务配套,可以接转机动使用,并提供现代化水平的装备;采用滚动式计划办法,定期对计划内的项目进行评议、审查、调整;实行项目指标制,凡联合承担项目的,应优先支持;为参与“863”计划的科学家、工程师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日常的计划执行与控制(行政性工作),不另设办事机构,分别由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承担。

3.积极执行开放政策,不误时机地、有计划地做好引进(包括)人才、派遣、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可以派专家长期到国外研究机构工作,以保持对前沿水平的跟踪;学术活动有充分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随时派专家参加有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这些方面,应不受现行审批手续的限制,为此须拨出专门的外汇。

4.建立“863”计划情报网,统一计划协调,编辑内部系统参阅资料。

5.设立“功勋科学家”、“功勋工程师”称号,建立“火炬计划奖金”,以奖励作出突破性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不专设,而是从“863”计划实施开始起步)。

1986年6月19日,我拟出实施“863”计划的体制措施概要:

作为一项战略性计划,“863”计划直接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领导,宋健、丁衡高两位同志具体负责,聘任首席科学家,建立专家委员会,请专家委员会就“863”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进行经常的咨询,同时,对项目的执行定期进行评议和业务指导,确保项目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计划的实施,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科委和科工委,在统一的计划中优先安排,以保证计划目标分步实现和综合协调,由有关人员组成联合办事班子,挂靠在国家计委。

各技术领域的项目确定后,通过招标打破部门界限,把任务落实到确有水平和人才的优势单位,特别要积极扶持一些多学科交叉跨部门联合的新型研究与开发机构,使这样的机构能够摆脱现行体制的束缚,通过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把水平搞上去,做到有所突破,造就人才,成为基地。

在各领域建立专家小组,并按主题项目和研究与开发课题分别任命项目主任和责任科学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放手使用中青年科技人才,让他们有职有权地担当起开拓未来高技术的重任。

鉴于“863”计划的跟踪性质,需要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具有对外交流与合作、派出与引进等方面的灵活性,要简化外事审批手续,掌握一定的外汇使用权,以便不误时机地根据需要,跟踪国际先进动向,引进关键技术和人才,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各国的最新科技成就。

对那些预见到确能掌握或突破的技术,要及早在计划上配套衔接,及时转移应用和推广,尽快获得应有的效益,缩短周期。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承担国家远期攻关项目,要制订相应的鼓励、奖励办法,使科技人员安心探索和开拓,使主管单位支持他们的攻坚研究。

为了确保“863”计划目标的落实,在制订研究与开发计划的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管理细则和具体政策,使远期计划扎扎实实地分阶段推进,保持不断不散,逐步累积,成长实力,缩短差距。

拟定的“政策框架”经过讨论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一部分。1986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呈送给邓小平同志后,他当即批示:“我建议,可以这样定下来,立即组织实施。”由于4位科学家写信的时间和邓小平批示的时间都在1986年3月,所以这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被称为“863”计划。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扩大会议,批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是中国唯一一个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的科技政策,可见中国政府对这个计划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批准拨款100个亿给“863”计划,以推动这个计划的顺利启动。

比较借鉴,跟踪世界前沿课题

现在回过头去看,“863”计划之所以对我国社会尤其是科技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863”计划中的很多思想都不是凭空想出来,而是在结合本国的情况和国际的情况基础上形成的。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下有共性的东西,那就是都要讲效果、效率。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学习的,学他们的管理,学他们的技术,没有什么不可以。

在中国工业科技高级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学习的时候,在IBM公司当过营销副总裁的纽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生院院长迪尔教授,曾详细给我介绍IBM公司的一种管理模式:该公司内有个“IBM”小组,大概有六七个科学家,其中有的还是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IBM公司给这个小组的人什么特权呢?其中一项,就是世界上任何与计算机发展有关的国际会议,这些科学家随时都可以参加,所有经费实报实销。所以制订“863”计划相关措施时,就用了他这个办法。当然,并不是说科学家能够不用办出国手续和换外币,而是说他要有一个方便的渠道,随时出去,随时参与讨论,回来就能够变成他们的研究动力,而且带回的都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经验的综合。一旦需要这些科学家的时候就能用上。

而建立国家实验室的概念,就是根据美国的国家实验室概念想到的。美国对行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采取的是“吃小亏赚大便宜”的办法,不是浪费的办法。在某方面有专长的某个大学的系里,建立工业技术中心。平时由这个学校负责管理这个国家实验室,但是所有国家投资的设备不属于这个学校,是公用的,以后可以转到其他单位。另外,这个实验室如果是转移技术成果性质的,例如发动机,可能汽车也用,飞机也用,造船也用,就要求各个需要这门技术的大公司投资到实验室,最后无偿转让技术。各公司的人员也可以到实验室去研究。制订“863”计划的时候,就是仿照美国工业技术中心的办法。我国工业部门的研究院、研究所已经老化,人员臃肿,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会保险、安置,等等。又没有好的办法把它们分解掉,只好先易后难。我们就在某个有专长的院所内建立一个点,叫“国家实验室”,使其拔高水平,提高效率。再分别从各个同一行业的院所分别抽调一些人来这个实验室参与工作。由于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懂这个行业的技术,知道全国有哪些技术人才可以用,分别让各地的技术人员在这里作短时间的研究,因此人员也就是流动的:你研究完了走人,他再来研究。行业共享,无偿享受,国家给你投资,该出国就出国,该引进技术就引进。后来外专局管这些技术和人才引进,甚至可以请外国专家。当时的政策是非常好的,这样一个少而精的实验室,就能发挥出最高的效率,能够扩散到各个行业的企业,达到国家投资的目的。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游戏美术;传统美术;工艺手段;软件技术

完成一款游戏的开发需要游戏策划、游戏程序、游戏美术制作三个团队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说游戏策划赋予了一款游戏灵魂和框架,游戏程序则是让游戏像发动机一样得以运转,那么游戏美工就是为游戏增添血与肉。游戏中的角色、场景、物件无不出自游戏美工之手,游戏美工就是游戏虚拟世界中的造物主。游戏美术制作是每一家游戏公司人数最多的群体,担负着游戏生产的重任。从国内、国外的游戏制作团队中不难发现,很多的美术设计师参与其中,增强游戏形象对玩家的吸引力。一款游戏的美术风格也影响到游戏的成败,市场对游戏美术所起到的作用也愈加重视。计算机硬件、软件水平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新兴的游戏制作技术不断的翻新和涌现,给美术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竞争机会。游戏美术设计师是游戏美术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多岗位的统称,其中包括:游戏UI设计师、游戏概念设计师、游戏三维美术设计师、游戏动画与特效师等。

1 不同的工作岗位运用不同的美术手段

在游戏制作中,由于美术工作量的庞大和种类繁多,通常游戏公司又将游戏美美术师细分为不同的工作岗位。由于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不同,所使用的工具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美术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

1.1 游戏概念设计师

游戏概念设计师在业内又称为原画设计师,需要有扎实的素描和色彩基础,必须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对其要求相当高,从事概念设计师必须有画插画的基础和概念设计的功底。 并且作为概念设计师需要懂得运用photoshop和painter软件与电子手绘板来进行绘画创作,熟练掌握电脑CG绘画语言、色彩原理,运用传统绘画知识进行电脑绘画创作,概念设计师要理解游戏美术中的光影、色彩、材质表现技能和风格特征。能够理解策划师给的文案并转换为符合项目要求的图画,设计绘制出风格统一的原画。能够给三维制作人员做出详细的三视图和道具剖析图,并将色彩、材质交代清楚,设计出符合项目的三角面数的模型设计稿子(图1)。

图1

1.2 UI概念设计师

UI概念设计人员简单说就是平面设计师,其要有很强的平面形式感,并且熟练理解ps中像素的运用,熟知UI在游戏中的制作规范。其绘制内容包括游戏操作界面、登录界面、游戏道具、技能标志、游戏中小物件的设计等等。还要有一定的绘画和造型能力,工作内容琐碎,但要求得比较全面。

1.3 三维场景模型师

场景是每款游戏中的环境和角色、怪物等的活动平台以及关卡的形式。三维场景制作常常使一些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熟练运用3D软件就行了,对美术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殊不知,模型的建立也要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结构知识。并且对模型师绘制材质贴图要求很高,贴图的绘制要求模型师有很强的绘画能力,才能根据原画绘制出精细逼真的场景外观。三维场景模型师还要不断学习很多其它的专业知识,要观察生活,积累很多的经验。例如,做一个城市的街道,需要了解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甚至还要去研究传统装饰、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特征、人们的居住习惯等。再比如说要做一套盔甲,就需要去研究兵器发展史,看看这个兵器的时代特征,甚至要了解这套盔甲有哪些部件,装配顺序是如何的,只有了解的越细致才能做得更出色。三维模型师不仅仅是根据原画来还原场景,还要有二次创作的能力,使场景制作的更完美(图2)。

图2

图3

1.4 三维角色模型师

角色就是游戏中的人物、动物、机械等能活动的物体,从事角色建模人员对其要求比较高,主要因为角色造型相对复杂,结构方式非常人所能掌握,必须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比较好的美术基础,特别对人体结构有娴熟的了解,还要熟练掌握3D软件制作工具。因为角色不管做什么,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人体组织结构。但和场景相同的是也必须绘画角色的材质贴图,材质贴图反映了从业人员的美术功底。另外,写实游戏中由于游戏的发展和迎合市场需要,次世代游戏与角色高面模建模,需使用Zbrush雕刻工具进行细节的刻画,次世代游戏贴图分析与绘制,法线贴图技术等,更对角色模型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图3)。

1.5 游戏动作与特效师

游戏动作与特效岗位是角色设计制作完成之后,需要动作设计师来设计他在游戏中是如何动作的,通过三维软件调节角色的走、跑、跳、攻击等各种动作。从事动作调节人员似乎和传统意义的美术不相关,人们会认为动作是对美术基础要求最低的岗位了。但是,动作依然属于美术的范畴,因为动作的调节也要求从业人员了解人、动物的运动规律,动作设计的流畅、连贯、协调,符合生物运动规律,也是属于视觉范畴。在实际的制作中动作师对原画提供的奇怪生物,类似异形这样没有实物参考的角色,就完全要依靠动作设计师的想象来设计动作。总之,动作越夸张越协调,工作就完成地越出色。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优秀的动作设计师有类似舞蹈、体育这样的专业背景,因为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这些对身体协调性的悟性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往往能设计出很符合运动规律的动作。另外,动作师要熟练掌握动画原理,并熟练掌握表情动画的制作方法,游戏中常见贴图特效粒子特效的制作方法、学习动力学系统。掌握动作制作技巧,掌握骨骼与模型结构,具备独立制作角色动画的能力。

游戏中人物动作产生的刀光、火花、爆炸的烟雾、燃烧的火苗、水流等这些都是特效范畴。制作特效的岗位素质要求从业人员有非常丰富的画面表现的想象力。例如,物体爆炸,特效如何表现爆炸的效果,烟雾的形状,飞散的碎片,碎片上燃烧的火苗的形态,各种武器的爆炸效果有何不同;如何把这个场面表现得既符合逻辑又有艺术感染力,这是优秀特效师的最重要知识素养。其次,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要熟练掌握PS手绘能力和处理透明贴图的能力。但是对美术基础的要求不同于原画、角色、场景那么强,但也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基本功。

2 游戏美术师应具备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个良好的游戏美术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塑造能力和手绘能力等,以便更好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美术人员得到美术训练和具备了美术知识之后,其对物象的认识较为深入,对于现实物体的再塑造有了新的体会和方法手段。对色彩搭配和色调的把握有一定的经验和意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可以更完美地绘制出符合视觉欣赏的物体和角色。其次,要有设计意识与概念,游戏产品的生产是一种创作,不仅仅完全依靠绘画手段来完成,在很多方面需要设计,如角色的创作需要头饰的设计,盔甲服饰的设计,武器造型的设计等等。游戏场景需要设计超出现实形象的地貌和地形,现实中所没有的场景形象,如魔窟的形象设计。总之,一款游戏的风格特征区别于其他游戏风格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有其独特的形象设计。再则,美术师对软件工具技术要熟练掌握,游戏产品是一种电子产品,其所用的制作工具为电脑和软件,熟练掌握电脑软件操作技术是美术师能否制作出合格产品的标志。一个成熟的游戏美术师应该是合格的软件操作师,不仅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术,还能操作相关辅助软件。

除此之外,游戏美术师应该具备职业素养,其内容包括:

(1)协作意识。在游戏企业由于分工不同,每个工种承担的制作任务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共同发挥作用,完成同一款游戏产品。其中涉及工序问题,这就需要各工种要协作进行,按各自的制作标准制作的同时,又要考虑相关环节在共同进展中的相互限制与避让。这就需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同事在相关工作中的协作意识,很多工作需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主动与别人协作解决。这样的主动协作可以扫除设计制作中的盲点与错误。积极与同事沟通从而加强协作配合的成功率与效率。

(2)个人服从整体。在游戏制作当中,是以一个项目团队共同推进的,个人的美术风格表现要融入整体的游戏风格要求中。很多游戏美术从业者在制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个人的工作表现,常常忘于思考整体美术风格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子。作为项目的其中一员首先需要清楚你所在的项目对美术设计制作的规范与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因为引擎技术的不同,产品制作表现得也不同,对美术规范与质量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所以不一定是个人的优秀来决定项目的成败。因为游戏最终要进入引擎来实现整款游戏的整合,引擎的使用决定了技术标准和制作要求,是统一的而非局部的。

(3)效率同步。游戏美术师需要清楚游戏产品制作环节的整体工作时间与计划。很多业内美术从业者在游戏制作过程中,不关注游戏产品美术工作的整体时间与计划。因为他们常常认为这个计划表是美术管理者所把控的,个人只需要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计划即可。如果这样,常常会只注重了自己的局部工作,而忽视了全局工作的发展态势,导致自己的局部工作与其他工作协作时,出现无法衔接的问题。所以,美术整体时间与计划应该是每个美术设计人员应该去关注了解的。其次,更需要清楚个体美术制作所分配给你的制作时间。有部分业内的美术制作从业者,只考虑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常常忽略了个人单个工作效率与时间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把质量做好了,时间进度拖滞一点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事实上,个人工作进展的拖滞,很可能会给其他美术制作环节带来脱节的问题。例如,一个基础角色的制作造型未及时确定下来,后面针对该角色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将无法进行下去。如果后果严重,可能会使得整个项目受到连锁影响。所以,作为美术设计师,严格遵守已经明确安排好的每一个环节制作的时间与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3 总结

综合上述观点,一个优秀的游戏美术师不仅仅需要具备单兵制作技术能力,更需要具备更多综合职业素质与独到的创造设计能力、绘画能力。要达到这些要求,取决于个人专业的认识与思维意识,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对自身专业的热爱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注重整体把握再到细节刻画,拥有团队意识再到个人超强的发挥,重视游戏表现与写实塑造做到两者兼强,发挥优秀的设计创意再到美术资源制作实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个人走向优秀游戏美术设计师的一条光明之路。具备这些能力素质,同时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真实融入其中,并且在游戏项目中发挥最实际的价值,才是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 张宇.游戏美术制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7

一、美国的产业规划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旨在以孕育第四次工业革命支撑美国未来增长的实体经济。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政府在对未来技术创新与先进制造业等有外部效应的基础性产业进行投资。

2008年美国公布的“综合性能源计划”提出,未来10年要投入1500亿美元支持清洁汽车技术研发推广;《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规定,要投入约500亿美元提高能效和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生产,24亿美元资助美国制造商生产下一代插电式电动汽车和先进电池零部件。2009年,美国能源部推出总额32亿美元的“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和原住民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其中27亿美元通过“固定拨款”直接拨付给有关单位,其余部分则通过竞标方式授予中标单位。资金使用范围包括“节能改造”经费,如交通运输节能和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经费等。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开发,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对电网改造投入110亿美元;先进电池技术投入20亿美元;住房的季节适应性改造投入50亿美元;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油电混合动力车,3亿美元支持各州县采购混合动力车;保证美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到2012年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25%。政府还启动一项每年针对100万个低收入家庭的能源增效计划,对居民住房增加绝缘材料,以增强这些住房越冬御寒的性能。对改造低效建筑、购买高效家电的家庭提供奖励,以刺激节能产业的发展。

2011年,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能源部、农业部和商务部等先期投入3亿美元,与产业界合作,投资与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相关的创新技术,投资领域包括小型大功率电池、先进材料、金属加工、生物制造和替代能源等。设立200万美元的就业和创新促进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投入1亿多美元启动“材料基因组”计划,以先进材料制造催生产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群。

2.通过立法振兴制造业。

美国先后出台《2009年复兴与再投资法》、《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和《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形成振兴制造业的法律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是美国政府重振“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包括大规模投资清洁能源、道路交通,改善宽带服务等,总投资达 170 亿美元,在税收、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政策方面均设置目标。

3.培育“再工业化”主体,引导海外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

2009年,奥巴马宣布一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新计划,政府向小型银行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支持,进而改善小企业获得信贷的状况。计划还将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剩余资金用于扶持小企业,旨在遏制失业率高企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不良后果;还准备要求国会修正TARP,放宽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限制及其他限制。美国政府取消跨国公司业务转移海外的税收优惠,加大对其将海外业务回归国内的优惠。

4.政府追加投资,广泛组织社会资本,鼓励产学研合作。

《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的草案包含增加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研究和开发99亿美元,研究和开发设施设备34亿美元。在2010财年联邦部门研发拨款中,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体的研发拨款朝着十年内翻番的目标稳步前进。

对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除政府投入巨资外,还借助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如设立民用空间项目计划,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

2011年,奥巴马推出“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该计划由道氏化学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领导实施,而非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实施,主要致力于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投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这是美国官产学研协同作战振兴制造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奥巴马政府在俄亥俄州的洋斯顿市废弃仓库里,创建了美国第一座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专攻3D打印技术。2013年奥巴马国情咨文不仅宣布美国当年再建造3座同类型的研发基地,且要求国会和白宫一道,努力在全美建造拥有15座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

二、欧盟的产业规划

2012年欧盟委员会《一个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增长和经济复苏》的工业政策沟通版报告(简称“新工业政策”)。“新工业政策”规定,欧盟委员会大幅增加对新技术和创新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工业研发与创新体系,优先发展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技术、关键使能技术、生物基础产品、可持续产业政策与建筑原材料、清洁车辆和智能电网等六大技术和产业。2012年底欧盟建立与上述六大优先发展技术和产业相关的专门工作组,以制定实施路线图。为了保证投入,颁发针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简化的、可预测的和稳定的内部市场监管框架,在欧盟内部协调安排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投资,确保新技术及时地向商业化推广应用;完善智能电网和能源存储投资等主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及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部署,等等。

1.为新型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支持。

《2014―2020跨年度财务框架》简化财政手续并加强其有效性,以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和“企业与中小企业竞争力计划(COSME)”将联合促进新技术从研发阶段走向市场化和工业化,风险共担的融资机制将有助于降低高增长潜力企业的风险。欧盟凝聚政策(Cohesion Policy)提供了一个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综合办法,涵盖了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的所有阶段,凝聚政策的资金将优先用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欧洲投资银行将提供600亿欧元的中长期额外贷款,其中约有100―150亿欧元用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约150―200亿欧元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除财政支持外,还提供包括职业培训和创业咨询等网络支持服务,其目的是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理念,更快地适应本地和全球市场。2011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一项旨在改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行动计划,措施之一是为欧洲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一个新的欧洲社会企业基金建立单一市场。

2.为工业革命提供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立将有可能创造数以千计的新企业和百万新的就业机会。智能电网将可再生能源融入电力系统,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并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用户的服务要求。“第三次能源自由化举措”要求到2020年至少80%的欧洲家庭安装智能计量系统,这是欧盟智能电网部署的第一步。欧盟预计到2020年,在智能电网建设上投入600亿欧元,到2035年投资额将上升到4800亿欧元。

3.欧盟实施“环保型经济”中期规划。

欧盟计划筹措130亿欧元用于“绿色能源”,280亿欧元用于改善水质和提高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水平,另外640亿欧元用于帮助欧盟成员国推动其他环保产业发展、鼓励相关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落实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法规。总计1050亿欧元的这笔投资,要保证欧盟用5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结构。欧盟发展环保经济的做法是,促进节能型产品的生产制造,以提高能效为目的的设备更新换代。欧盟计划到2012年12月31日淘汰所有白炽灯,用绿色环保的节能灯取而代之。再如,欧盟规定,必须将挽救汽车业的资金用于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或者用于小排量、洁净型或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制和生产,政府辅以消费优惠或补贴政策。

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欧美国家的经济计划

在发展失衡的情况下,欧美国家保留干预的权力,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制定长期计划草案。国家负责“对投资形式和投资程度进行计划”,运用包括税收、补贴、贷款保证、调整银行对不同工业部门的贷款利率,以及风险投资、公共和私人资金的联合投资计划等政策工具去鼓励或阻止某些投资。甚至依托公共事业财政体制、信托基金持有的公有股份和公共金融机构直接投资于特殊的部门。不是通过指令系统,而是国家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构成,利用经济杠杆引导计划实施。主要有两个投资方向:一是投资基础设施和科研、教育,其别提到能源基础设施和职业培训;二是投资支撑未来增长的实体经济,重振基础性产业领域制造业,包括信息、通信、材料、清洁能源、环境、气候、生物制造与医疗产业等基础性产业。就制造业投资而言,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支持中小企业。

欧美保障计划实施的经济杠杆手段非常多,主要包括:(1)将振兴制造业提高到国家立法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框架;(2)指定专业协会和委员会规划生产要素、技术和产业互联集成的技术标准和规格,设立专职推进工作组,制定技术和产业的实施路线图;(3)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产业扶持;(4)直接的财政投资,拨款给制造商、地方政府和特定类型居民家庭;(5)设立公共投资基金;(6)运用利率杠杆。支持小型银行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以支持小企业贷款;(7)运用税收杠杆。对扶持类型企业实施减税,对限制类型企业取消税收优惠;(8)利用公私合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前沿科技的商业化模式;(9)根据政府部门授意,由行业寡头和高等院校共同领导实施,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10)政府建设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基地。

标榜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祭出经济计划手段,是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国家机器负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指导经济资源配置,以实现有效生产的责任。生产的技术条件业已进化到在全球范围内组织、配置资源并根据全球需要生产,生产的社会组织条件却变本加厉地整合到更少数量的跨国垄断企业。生产端无限的地域扩展和财产占有端无限的规模集中,使得马克思在19世纪总结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盲目性的矛盾,21世纪愈加尖锐化。社会化生产的最高形式全球化生产,呼唤社会理性的最高形式经济计划的指导。以国家战略层面的中长期产业规划作为推动复苏的手段,即是美、德、欧盟听到产业心声以后的因应。经济计划,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造就苏联迅速由欧洲最落后的农业国一跃为欧洲工业产值规模最大的工业国。后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了,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但计划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其作用依然不能忽视。在依托全球调配资源、组织生产、实现消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这项制度安排的优越性,只会更惊人。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8

校园美术室开展教学活动工作计划

一年来,为了能使我校的美术室在新学年里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就需要制定一个完整而周密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结合我校本学期美术教育工作的计划,以艺术节为契机,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艺术生活,增强学生的美术素质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同学们在愉悦、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活泼健康地成长,也使我校的艺术之星能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美术室的特殊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任务目标

1、合理安排美术室的使用时间,保证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美术室上课。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好各种美术器材和教具,辅助美术教师开展好美术教学活动。

3、配合美术教师开展好学校的第二课堂——美术兴趣活动,为老师提供必要的美术器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定期开展学生美术作品展示,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5、认真搞好美术室的管理工作。

三、具体措施

1、美术室由兼任美术教师担任管理员并承担相关责任。

2、美术室的使用,须征得管理员的认可,并按规定制度使用。

3、仪器设备管理科学合理。

4、室内仪器、设备随时处于可使用状态。美术仪器设备应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并根据仪器不同要求做好通电、防尘,防潮,防锈、防腐蚀、防火工作。

5、美术器材保管室要经常保持整洁,注意通风换气,妥善处理垃圾杂物,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保护师生健康,保证操作安全。

6、凡出借的美术用品如有损坏、丢失,要按价赔偿。

高一美术工作计划范文9

比太空探索更艰巨的工程

人类虽然已经征服了太空,却对我们头上重约三斤的神经中枢知之甚少。人脑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其内部构造和运行机制不可能简单地与人类创造出的电脑相比,其功能也远比想象的更加强大。一些怀疑人脑工程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对苍蝇大脑的认识仍不全面,更不用说比其复杂万倍的人脑了。随着科技和理论认识的发展,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正逐渐从不可能走向可能。

心理学的发展让科学家发现了探索大脑的科学路径。人脑与电脑最大的差别,在于潜意识、情绪等难以被量化的非理性因素在人脑中占据重要地位,医学、生物学等方法对这些随意性很强的非理性因素办法不多。心理学则在这方面有独到优势。如今的心理学已经与弗洛伊德时期大相径庭,不再简单地将潜意识归结于人类的动物性。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在解释、分析潜意识上已经取得了若干成果,并借助新的脑部探测方法不断完善。

核磁共振、染色蛋白等医学技术使人类能够更加科学、人道地研究大脑。人脑研究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而是人性。研究人员无法用人体试验的方式研究大脑,只能寻找一些由于天生或后天原因部分丧失脑功能的病人,探究大脑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而这些研究对象实在太少,这导致脑科学进展缓慢,远不如对人类其他器官的研究。如今,依靠经颅磁刺激技术,科学家能够用一种可逆、安全的方式扰乱特定大脑区域的活动,模拟部分脑功能丧失的研究对象。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显著增强了人类研究脑科学这类复杂问题的能力。脑科学研究的另一大难度是大脑的复杂性,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脑内部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彼此通讯,形成100万亿个突触,数量之繁密,胜过整个银河系的星辰,这导致研究人脑功能是无法用人力完成的任务。但如今,随着计算机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有信心跟踪每个神经元及脑部信息处理的具体过程。

这些因素都是美国在此时启动“人脑工程”计划的主要原因。2013年4月,奥巴马宣布实施该计划,邀请全美顶尖脑科学专家对计划进行前期调研和战略规划。9月,专家组确立了九个研究领域。到2014年4月,美国政府设计出该计划的雄伟蓝图,未来7至12年,美国将试图弄清每个脑细胞的类型及其内在联系。奥巴马政府决定从预算中拿出1.1亿美元支持该计划,将先绘制出一份“人脑地图”,指引后续研究。

计划启动前后,美国在人脑研究上已经出现了若干进展。7月,美国国防部宣布,该部门下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已经开始对人脑的记忆功能进行研究,希望找到能够帮助士兵恢复记忆的办法,实验室中的一位教授称,实验室已经发明出一种设备,可用无线方式传输人脑中的信息。此外,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开发出一种光敏感蛋白,它将能够替代现在脑研究中向脑中植入的传感器,帮助科学家模拟大脑神经细胞变化。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团队对人类胎儿发育过程中的脑部发展进行了基因跟踪,发现了若干可能与脑部疾病有关的基因缺陷。该研究所还了小鼠大脑连接图谱,此图谱是全世界首个哺乳动物全脑神经元连接图谱,对人脑研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精神领域的核革命

奥巴马在宣传“人脑工程”时主要提及该技术将用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并将该技术与美国曾经推动的人类基因图谱工程类比。但是,“人脑工程”比基因图谱更有攻击性,并不仅仅被用于医学,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战略功用和意义。

首先,“人脑工程”开启了脑科学商业化的大门。美国政府支持该项目,意味着美国社会关于脑科学伦理道德的争论将画上句号。像转基因、干细胞研究一样,美国社会对脑科学也一直存有疑虑,担忧这一技术可能被用作“洗脑”。这种忧虑的消失意味着美国脑科学研究将大踏步向前进,并且将被迅速推入商业市场。美国政府估计,人脑工程将起到类似于曼哈顿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或人类基因图谱计划的作用,成为带来一场全方位科技革命的启动器。奥巴马称,每在人类基因图谱方面投入一美元,就能带来140美元的收益,脑科学的倍增效应可能更加明显。如果该计划能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就能为美国每年省下数千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此外,脑科学研究可以揭开大脑高智能、高效率、低能耗之谜,可能对信息科技带来深远影响。IBM的科学家已开发出一款类似人脑运算“神经突触计算机芯片”,这种高能低耗的芯片将逐渐取代传统的中央处理器。

其次,“人脑工程”在国家安全领域也有巨大潜力。美国推动“人脑工程”的经费将大部分来自国防预算,这项技术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浓重的军事色彩。该工程将辅助美军正在推进的无人机、战场机器人计划,提高这些无人装备遥控作战的精度、反应速度和作战技巧。

此外,“人脑工程”在提升美军士兵作战能力上也会有显著作用,它能帮助作战指挥员和士兵避免认知上的死角,提升应急预判能力,甚至可能开发出相关药物帮助士兵减轻实战的疲劳和紧张感。

“人脑工程”在作战演练上也将大派用场,未来演习可能借助人脑感知系统,在虚拟现实的战场中完成。演习的真实感、实战性将更强,参演士兵的危险性却将明显下降。

在情报领域,“人脑工程”将提升美国情报部门分析、整合情报信息的能力,原先大量需要由情报人员亲自翻译、理解的信息,未来将交由仿真电脑完成。“人脑工程”还将带来一场情报研究的革命。冷战时期,中情局即开始结合人的面部表情、举止研究其性格特征,而如果美国完全搞清了“大脑中的每个细胞”,那么这种针对特定人物的“读心术”将更加科学、准确。该技术甚至可能帮助审讯者提取嫌疑人脑中的记忆或信息。

更进一步说,“人脑工程”将为美国开展“信息战”、“舆论战”打下基础。美国政府和情报部门能够充分利用人脑中隐藏的偏好和缺陷,设计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进攻策略,与其竞争对手争夺话语权,或在其敌手内部制造社会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