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集锦9篇

时间:2022-02-11 04:57:35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1

关键词:古诗 欣赏教学 策略 审美教育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的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却依然存在以教师精讲为主、学生感悟为辅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不能有效地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古诗欣赏教学呢?

一.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只有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才能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及文本语言的情感。因此,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品味古诗语言优美。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里面有这样精彩的几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对这几句诗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导感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钱塘湖春行”情境图,学生在这优美的图画下,初步知道了这首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这样,学生就在头脑中对这首古诗的意象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接着,我给学生播放了优美的音乐,并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体验这一首古诗的节奏。

第二步,配乐朗读,感受韵律。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有了初步的掌握以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这首古诗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这一首古诗的韵律美。

第三步,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在前面二步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对这一首古诗的语言就有了整体感知,对这一首古诗的内容也就有了整体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对其语言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感受了古诗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二.在比较中体会古诗意境美

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意境相同的古诗同时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这一些古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美,这样,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次古诗欣赏课中,我给学生呈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赠刘景文》、刘禹锡的《秋词》这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意境的,但每一首古诗的切入点却都不同。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对比研究,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了三者的不同。在这三位大师面前,对于“秋”的描写学生大开眼界了,他们被这三位诗人的优美诗句所感动,很快地进入了秋的意境中去了,一个个当起诗人写起自己的“秋赋”来。有的学生写道:“秋风、秋雨、秋思,一切忧愁在秋中。”有的学生写道:“秋色给人以一种无尽的遐想,秋思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思念。”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三首古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这三首古诗的不同,而且深刻领会了古诗描绘意境,并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学生也就真正入诗了,教学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三.在品评中感悟古诗情感美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而这一种情感是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就挖掘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语言进行品评,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到古诗蕴涵的情感美。

例如,《石壕吏》这一首古诗,主要对“有吏夜捉人”这一情景进行了描写,虽然是一首叙事诗,却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描写“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吏”与“妇”之间的尖锐矛盾。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对诗中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这一些具有强烈对比的语言进行品评,学生就在品评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就在品评诗句的过程中,与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与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行了深入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这一首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并深切地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到杜诗的“诗史”风格。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2

《中秋赏月》阅读原文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中秋赏月》阅读题目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中秋赏月》阅读答案

1、能分别从时令上、祭祀上、气候上三方面说清原因即可。

2、围绕怎么玩、吃什么展开描述即可。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但短短15分钟的晨诵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分寸实在不好拿捏。一味地读,熟读成诵的目的达到了,但往往失去了诵读的“味儿”;如果语文色彩太浓,又把晨诵课上成了古诗词研究课,有点舍本求末的感觉。

在每日的古诗诵读中,我们边读边诵,边诵边思。

一、幸福点击

诵读中,我们以新教育研发的晨诵教材为依托,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知识,选择了一些适合他们诵读的诗词:

1.点击适时的

所谓“适时的”就是符合诵读时令的。《新教育晨诵》教材,正好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编排了适合孩子们诵读的古诗词。如9月7日白露那天,我们诵读《闲居寄诸弟》;秋风萧瑟时,我们诵读《一叶落》;中秋来临,我们诵读《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待到九月重阳时,我们还可以诵读《九日齐山登高》;待白雪皑皑时,我们可以诵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卜算子・咏梅》。

2.点击贴近生活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也是学习的根据地。在诵读的选择上我们尽量以贴近孩子生活的诗词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问刘十九》《渔歌子》《采桑子・重阳》《观猎》等,这些诗中有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3.点击节奏感强的

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和乐是分不开的,中国诗词诗乐一体。而孩子们又比较喜欢唱歌。根据二者的特点,在内容上一方面我们尽量选择平仄明显、节奏感强的、易于孩子吟唱的作为晨诵的对象。如《水调歌头》《一剪梅》《清平乐・村居》等;另一方面我们还把谷建芬老师谱写的《新学堂歌》里的古诗词提供给孩子们。

4.点击意境美的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还侧重于那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以便在吟诵中启发学生借助音乐的渲染和个体的想象去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画面,引领孩子在晨诵中走入空灵的意境,提高晨诵的幸福指数!如《苏幕遮》《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天净沙・秋》等。

二、幸福旅程

1.读一读,读懂诗题

古诗的诗题是诗的关I部分,本身就富有丰富的信息。在导入环节,我配以古典音乐的播放,引领孩子们就诗题说一说自己对所诵诗词的了解。如在中秋前一天诵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先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说说对“中秋”的了解,聊聊“中秋”习俗,从而走进古诗,进入诗的整体意境,对诵读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为后来的诵读埋下伏笔!

2.读一读,读好韵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诗境。在古诗词的诵读指导中,我让孩子们根据声调标出“平仄”律,找出“韵脚”,进行有节奏、有韵律地自由地诵读。在指导中,我还根据古诗词特点给孩子们配上一些轻音乐或古筝名曲,从而让孩子们走进一个感性的韵律世界,初步读出味道来!

3.读一读,读美意境

读好韵律只是让孩子走进诵读的感性阶段,我们知道,儿童有着超成人的形象思维,同时这也是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在诵读指导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从而进入一种意境,走入意境,再去诵读。如诵读《池塘晚景》《立秋》《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这些描写秋天的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媒体展示、展开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清丽的秋夜意境中,使自己身临其境。通过诵读,孩子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明月、听到了露珠滚动的声音;他们看见了水面荡起的波纹,听见了剪刀裁衣的声音;看见了睡觉的,听见了树枝摇摆的声音……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各种古诗词的意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秋夜的迷人,体会古诗中那难以忘怀的意境,感受作者的灵感。这时诵读传送的不仅是一种言语,还有一幅画,一幅整体的画,如诗般不可解,只能用直觉去感觉,不能用苍白的语言去描述!诗中固有的意境因添加了孩子的想象中个人的感彩,就有了一些灵动,诵读也就有了一丝情味!

4.读一读,读出情趣

在古诗词的晨诵指导中,除了借助“韵律”,“意境”诵读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孩子读出诗中的情趣,这种读才是真正的诵读!

何为情趣?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描述,可理解为人的情感。诗歌作为文本形式,是诗人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秋风词》中的李白在月圆之夜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因为离别而黯然神伤。这是独属于诗人的!当诗歌成为诵读文本时它又是属于孩子们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多次的诵读批文入意,从而把自己读成李白,将李白的情感读成自己的情感,达到“我即是李白”“李白即是我”的忘我境界,分担着诗人的忧愁,他们时而闭眼聆听,时而低声吟诵,感受着古诗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

5.唱一唱,唱出味道

诗大都可和着音乐来唱!谷建芬老师特地为孩子们谱写了以古诗为内容的《新学堂歌》,也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时间播放的歌曲,曾都是来自古诗词的吟唱。因此,在晨诵课即将结束时,我建议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旋律将所诵古诗配乐吟唱,课间填进去唱一唱,开个“诗歌会”!如:学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可以将清代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的歌词代进去。

《文心雕龙》有言:文之思也,其神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引用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展风云之色。王崧舟老师也说:古诗词教学要字正腔圆地读,要入情入境地读,要有变化地读,要入心入情地读。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5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们为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们推翻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6

中秋给长辈买的礼物1、贴心型的礼物:

明月当空,秋高气爽,可是伊人的皮肤却也进入了干燥的季节,借中秋的节日名义,送给她一套护肤品吧,帮她抵挡秋风。

2、关心型的礼物:

营养保健品,保健枕,按摩足浴盆,3-4斤春秋被。

3、浪漫型的礼物:

与月亮相关的首饰,可以是项链、手镯、耳环等等,送妈妈或则亲人首饰本身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中秋礼物很难和月亮脱掉关系。不一样的价格,却一样的浪漫。

4、日用型的礼物:

高档茶具,豆浆机,文房四宝。

随着长辈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辈们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要晚辈给他们送上什么要花钱的礼物,他们最需要的往往是晚辈在节日来临的时候能够来看看他们,和他们一起吃顿饭,喝杯茶,说说话,谈谈心。给长辈几句温馨的祝福,长辈们就会心满意足了。

所以,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衷心希望做晚辈的在给长辈们送去物质礼物的同时,更多的要给长辈们送去精神礼物,或帮长辈梳梳头,洗洗脚;或和长辈说说心里话;或和长辈下盘棋,玩下牌……祝长辈们长寿,让长辈们开心,也许这比送物质礼物更重要。

中秋节送长辈礼物注意点1、货物一定要新,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收到二手货。

2、了解别人的品位。要知道送礼不是使自己高兴,而是要让别人开心。

3、无论你的礼物是10元还是100元,都首先要撕掉价签。送一份明码标价的礼物,好像在提醒对方,我的这份礼可是花了多少多少钱。你在期待回赠吗?还是想做一笔等价交换、物有所值的生意?一般认为礼物上贴着价签,是不礼貌的。对想表达心意的你来说,也是不聪明的。

4、精心挑选包装。礼品不同于自用,好的内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礼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漂亮包装。

5、衡量合理价钱。这份礼物是因太便宜而失礼,其实礼物的价值应以你与收礼者的关系而衡量,以避免令双方尴尬。

6、个性化的礼物。自制的礼物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它会表达你的心思。

中秋热闹活动每逢中秋来临,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赏月谈月也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7

关键词:罗忠镕 《秋之歌》 古诗词 套曲 演唱

一、声乐套曲《秋之歌》创作的背景

声乐套曲尤其是中国古诗词声乐艺术套曲,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独特的音乐魅力。在六七十年代,作曲家罗忠镕没有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和自身的挫折而放弃自己钟爱的音乐创作事业,一直保持热情的、乐观的态度。在研究作曲技术渗透到民族音乐多音性的探索中。他于1962年根据唐代杜牧的七言绝句创作了古诗词声乐艺术套曲《秋之歌》,分别是《山形》、《南陵道中》、《寄扬州韩绰判官》,这三首小型声乐艺术套曲,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激情,也表现出词、曲作家内心共同的精神世界。这部声乐套曲被人们广泛地传唱以及应用于声乐作品的教学中,是中国传统古诗词声乐艺术套曲中的精品。

二、作品音乐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一)《秋之歌》三首诗词本体分析

三首诗歌一反悲秋常态,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美秋图。《山形》用“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暖秋色调,表现了诗人对枫林景色的热爱,也暗藏着诗人对晚唐“第二个春天”到来的乐观、豁达的心胸。《南陵道中》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面秋思图,最后一句“谁家红袖凭高楼”表现了诗人羁旅中落寞的心情,红袖女子这一眼前形象明朗起来,张扬了暖秋的主题基调。最后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用风趣潇洒的语言表现了在优美意境中思友的场景,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情谊。三首诗歌从语言的色彩审美角度剖析了不同的秋景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黄金分割艺术创作独特性

在新时期音乐创作领域里,黄金分割比例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被广泛运用。声乐艺术作品《秋之歌》中第一首《山行》就充分体现了黄金分割比例在音乐创作中重要地位。整首作品共有33小节,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来看,歌曲作品的黄金分割比例点刚好落在音乐转折处的特殊标志音上面,也就是作品中诗词的第三句“停车枫林晚”的“车”音上。这一句在作曲家音乐创作中,节拍转变频繁,和声的内部结构采用动力性的手法,张力加强,色彩对比明显,把暖秋主题推向高潮。黄金分割比例结构符合人们听觉审美的规范,人们会用潜在意识里内心美的“比例”来衡量听觉中音乐作品的美,所以黄金分割比例的曲式结构符合人民大众的内心审美情趣,使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作品更容易广泛地流传,促使黄金分割比例这种现代音乐作曲技术手段更好的在音乐作品中被运用。

三、声乐作品《秋之歌》演唱技巧分析

(一)咬字音准的把握

在中国古诗词类声乐演唱中,诗词语言要通过声音来传达别有韵味的情感意境,这对清楚地交代每一个字的发音和音准,有着严格的要求。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用美声唱法来传递美好的声音,美声唱法在语音的发声上要求重点是元音发声正确性,辅音只要咬住方可。而汉语歌词按照传统的要求是要遵循“依字行腔”的语音发声特点,如果归韵不当,语言表达将会模糊不清,失去语言本真的光彩。因此,这些语言特点要求我们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诗词声乐艺术作品时要注意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即“字正”。《秋之歌》中第二首作品《南陵道中》第九小节,诗句中人声旋律声调都是表达“四声”中的去声,强化了演唱的口语化。“慢”字属于“四呼”中的开口音,发音时先咬准声母“m”用“喷口”的唱法绷紧而又清晰地咬出字头,然后放松而又连贯的找到韵母“an”并且打开口腔与头腔的共鸣点,最后收韵,声音保持在“an”上。在整个咬字发声过程中和声旋律调性的不稳定性将造成音准把握的难度,我们应该注意“慢”这个字的发音在演唱中的音准问题。第九小节人声旋律的sol音与左手伴奏织体和弦中的降sol对位是一致的,这也就意味着说我们在咬字演唱“慢”这一字声发音时会因为非五声模糊调性和弦降sol的影响而发音不准。因此,我们要清晰、准确地守住人声旋律“慢”这个字的韵母发声,这样不仅形象表达出声乐演唱艺术语言字声的“字正”特点,也突出诗词音乐的民族性特色。

(二)拖腔特色

在唱法装饰音中,美化音腔的情感特色运用了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唱法中托腔这一润腔技术。它的旋律语言特色是在“一字多音”的行腔中表现婉转、优美的情感色彩。在《寄扬州韩绰判官》音乐创作中,音乐作品中间跟结尾则创新性的用了“衬字拖腔”的润腔形式。一个“噢”字引出旋律并且在多个音的旋律中作延长润色的处理。“o”音属于开口呼,要求口腔张开,舌根与软腭抬起,找到头腔、口腔与鼻咽腔的共鸣位置,控制住气息,使“噢”音围绕着不同节奏旋律一气呵成缓缓的唱出来,犹如语言诗词的吟诵般流畅。拖腔唱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行腔中字声饱满性,同时也增加了整首音乐作品的古典民族韵味。

总之,古诗词声乐艺术套曲《秋之歌》三首的音乐创作与演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提升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以及音乐艺术的多元化的发展,在情感意境、诗词语言的韵味表达中提高了中国民族音乐性的地位,对演唱者在文学素养、情感、技巧以及能力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涓涓.罗忠镕艺术歌曲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5年.

[2]刘云生.秋色·诗情·哲理——简析杜牧的《山行》[J].小学教学研究,1990,(11).

[3]柳子伯.音乐创作中的黄金分割比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8

关键词:中秋节;青少年;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83-0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一、自制月饼大赛

(1)组织好同学在教室坐好,由老师统一在投影上播放关于制作月饼的相关视频,让同学们熟悉制作月饼的过程。

(2)在活动场地将桌椅一排排码放好,将活动要用到的材料放在桌子上,等同学们进行活动时让同学们自行挑选。材料:奶粉,转化糖浆,枧水,花生油,中筋面粉,莲蓉,咸蛋黄,蛋黄,蛋清。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创新月饼制作程序,设计新颖独特、自己喜欢的月饼。尝试锻炼自己的创造、动手能力。

(3)将做好的月饼坯放入电烤箱中烘烤。

(4)当月亮高挂于空,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团团坐,边赏月边聊天赏评吃月饼,分享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赏月诗词诵读演唱会

师生们围坐一团进行关于“月”的诗歌朗诵。大家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又亮又圆的月亮,一边聆听学生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或词曲表演歌唱,体会感受到中秋节月圆人圆的气氛。

同学们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朗诵,感受诗词中的美好境界。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词歌赋等进行朗诵或背诵,也可以通过交流将自己找到的诗词歌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时开动自己的智慧想一些有关“月”的短信、祝福语等将它们写下来,送给我们的亲人、朋友,将我们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们最亲的人。

虽然只是一则小小的短信,但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编写出的短信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祝愿。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也会是温暖的,更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大团圆的氛围。为更好的传承华夏瑰丽灿烂的诗歌文化,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扩大和培养诗歌文化受众,启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的氛围。

三、猜灯谜

用绳子将挂有附灯谜的灯笼串联在一起,再将灯笼放在操场中央挂起来,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不同的的灯谜。然后,同学们开始猜谜题,看看谁先猜出来。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灯谜,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踊跃猜谜,如果猜中就到领奖处领取精美奖品。猜灯谜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敏捷度和知识的储存量,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猜谜,就是要顺藤摸瓜,一点点开动脑筋,一步步向前,让自己的思维敏捷起来,根据提示找到答案。

四、许愿船

活动前期:活动前通过海报的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活动宣传,由负责人员准备好活动所用到的材料,然后将同学们带到指定教室,由同学们自己选择所需材料。分配人员对活动地点进行实地勘察,确定交通路线和活动地点。材料有彩纸、马克笔、小蜡烛。

活动阶段: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折成各种样式的小船,然后将自己选择的蜡烛放在船身中央,由负责人员将大家集体带到小河边,将已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河中,点燃蜡烛,在心中许下愿望,让小船随着河流的方向自由流动,看着小船越飘越远,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随着河流的方向流动。这种方式表现的是心中一种美好的祝愿,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范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2.感受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收集中秋月的诗词;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加深对多民族生活的了解和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秋节的团圆意义,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感受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

难点:

理解中秋节的团圆意义,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课时准备】

蒙古族、广州等地中秋节活动图片

【课时预设】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解中秋

1.超市里最近有什么新变化?

2.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板书课题:团团圆圆过中秋

二、开开心心话中秋

1.关于中秋节,你都知道什么?

(1)生自由交流。

(2)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3)师小结: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古人对月亮有着自然的崇拜,月圆之夜会举行拜月活动。直至唐朝,人们更加重视拜月习俗 ,而且发现每年秋季第二个月中的月亮比平时的更大更圆更明亮,于是就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2.说了这么多关于中秋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说说我们的中秋节。

(1)你们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增长见识赏中秋

今年中秋节,老师想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其它地方的中秋风俗,大家有没有兴趣?

情境一:乘坐校园巴士开启中秋之旅

第一站:蒙古草原

1.观察图片,了解蒙古族人中秋“追月”的习俗。

2.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银白色月光下人们跨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用“追月”的方式来祈愿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第二站:广州

1. 了解“树灯笼”的习俗;

(将灯笼高高挂在树上,寓示一年红红火火)

2. 了解广东潮汕地区“烧塔祈福”的习俗;

(用瓦片搭成塔,在塔内放放木柴将其点燃,祈盼年年稻谷丰收、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

3. 了解佛山南庄“舞火龙”的习俗。

(在佛山南庄,流传了上百年的舞火龙,人们用这种方式祈愿年年都好,身体健康)

情境二:穿越古代了解中秋

1. 了解古人中秋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古人举行盛大的迎寒祭月活动,祈愿年年风调雨顺,家家和和美美,古时也有一些人由于追求事业、四处求学或戍守边关等人生际遇时常会有人客居他乡,于是在中秋之时他们选择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想念自已的弟弟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张九龄望月怀远写出了“海上生明白 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

2.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和月亮的古诗呢?

3.引导学生说关于中秋及月亮的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人咏月

寄情的感情。

4.师小结:中秋之时各族人民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过中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祈愿。人们通过拜月祭月来祈盼幸福、祈盼丰收、祈盼团圆。(板书)

四、情感升华悟中秋

1.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过中秋,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1)父母在外打工不能回家;

(2)父母工作特殊不能按时回家。

2.你心里怨他们吗?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在异地他乡工作的辛苦,感受父母对家庭对儿女的爱。

2. 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祝福?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真诚的祝福,让他们理解中秋团圆的真正意义,进一步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热爱。

五、课堂总结感中秋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但是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为了大家的团圆,舍弃了自己的团圆,他们或许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友,亦或是我们身边的陌生人,不管他是谁,他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祝福的人。马上就要中秋节了,老师希望大家回家之后用自己最独特、最暖心的方式向你的家人、身边的亲友、你最尊敬的人送上自己的祝福。

六、课后活动拓中秋

中秋来临之际用自己最独特、最暖心的方式向你的家人、身边的亲友、你最尊敬的人送上自己的祝福。

【板书设计】

团团圆圆过中秋

----我们这样过中秋

团圆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