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班教育随笔集锦9篇

时间:2022-07-10 14:22:12

小班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1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施行着小班化教学,却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一是教学改革只停留在课堂;二是小组合作零乱而低效;三是小组打分只能暂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这里不难看出,每个班级对小班化教育的班级管理还停留在大班管理,缺乏精心设计的评价机制。随着实践的深入,笔者决心“精耕细作”评价机制,为小班化教育“注入活力”。

一、“粗·细·精”——演绎小班化评价机制的三个历程

(一)大帽子、小脑袋——粗糙

2012年9月,笔者迎来了新生的报到,面对这样一个小班,满是激情的期待。但对于班级的管理,对小组和个人的评价,没有现成的模式能够仿效,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到底从何入手?笔者开始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是合理分组,确定小组长,以便在课改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再是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的管理出谋划策,一阵忙碌之后,一份类似于大班“班级公约”成形了,美其名曰“评价机制”。可见,这样的评价带来的小班化班级管理,类似于“大帽子小脑袋”,显得粗糙而不适用。例如,任课教师在上课时的课堂打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统一,随心所欲地打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也没有明确的规范,造成了课堂秩序的混乱等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陷入了反思。

(二)大改动、小调整——细巧

静心思量一番后,决定从课堂的评价入手,进行大改动、小调整,首先规范课堂打分,再规范小组合作交流以及课堂流程。将课堂评价分为预习、交流、展示、点评。预习环节,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评价,每小组6人,均完成则小组加6分,缺1人扣1分;交流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时是否人人参与、是否紧凑高效,每人1分,总分6分;“展示”评价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而定,满分6分;点评根据学生点评和补充给分,每位学生补充一次加1分。这样的课堂评价确定后,让课堂从粗放走向了细巧,课堂的讨论与合作有序而高效,任课老师的打分有了统一标准,避免了学生选择打分高的、任课老师的课回答问题。课堂的评价是细巧了,但是班级的管理评价是多方面的,只有课堂评价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笔者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三)大整合小提升——精致

小班化的教学与小班化的德育应是一个整体,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失去教育意义的。于是,笔者认为小班化的评价应整合德育和教学等多个方面,在整合过程中,不断提升,让小班化的班级管理从粗放走向精致,这就需要一个精致完善的评价机制。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笔者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思考,意识到对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进行精耕细作,于是,有了图1的构思。

有了全面的构思后,再将每一项内容具体细化为成文的细则,规定相应的加分和扣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互绑定,并交由各班委进行管理,负责评价机制的落实。在落实的同时,每周总结一次,利用班会课对一周的评价进行反馈,对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一段时间后,我们取得的成果是可喜的——气氛活跃的生态课堂、自觉遵守的行为常规、干净整洁的教室卫生、活力四射的体艺活动。然后放眼望去,班里一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景象。

二、“浅·单·空”——聚焦小班化评价机制的三大误区

对于小班化班级管理评价机制的探究,在过程中出现问题,遇到挫折都是难免的。在探索历程中,笔者发现自己经历了三个误区。

(一)穿新鞋、走老路——肤浅

第一次对评价机制的探索,笔者称之为“穿新鞋,走老路”,这正是由于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过于肤浅。从形式上看,班级的学生数达到了小班化的要求,班级分组也已完成,课堂也开始转变,但由于认识的肤浅,缺乏对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深刻认识,以为“小班化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是围成圈圈热闹一下,追求表面的热闹而非思维的深度。事实上,小班化教育并不是简单小班额,而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变革,小班额仅仅是耕种小班化教育的一片土壤,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发展每一个,关注每一个”。

(二)顾课堂、失全局——单一

第二次对评价机制的探究,笔者走进了“顾课堂失全局”的误区,使评价单一化,违背了小班化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初衷,小班化教育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问题,它涉及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如果以这样单一化的评价模式来评价,那么就会导致思想的混乱,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是失去了信心和动力。这样,小班化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追求将成为空中楼阁。

(三)有评价、缺反馈——空谈

第三次的评价机制是较为全面和精致的,但在最初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个问题,即在评价后缺乏及时的反馈,没有反馈的评价是一纸空谈,所以在一段时间后,笔者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上一周的小组评价得分结果以及个人评价得分结果公布,并对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进行表扬,进行阶段性反馈。

三、“精·活·恒”——感悟小班化评价机制的三个原则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小班化班级管理理念,反思自己走过的误区,笔者以为小班化班级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应遵循“精、活、恒”三个原则,“精”即“精致”,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全面地评价小组和个人;“活”即“灵活性”,通过自主管理进行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动性管理,小组和个人的评价应当是捆绑式的,个人系着小组,小组相关个人,体现管而不死,管而不僵的鲜活性;“恒”即“恒久性”,即学生在初中阶段三年的评价是持续 性的、晋级式的,并且应及时反馈,通过周反馈、月反馈、学期反馈,学年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全面性,多维度——评价的精致性

笔者以为,构建评价机制时,必须遵循一个总的原则:“一切评价机制构建都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准绳。”具体表现在评价的视角要多维度,评价的内容要多样化。评价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考试成绩上。而要全方位、多维度地评价小组和小组成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的素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对评价的理解只是课堂上打打分而已,那么评价将流于形式,片面和单一,小班化教育也将成为空中楼阁。笔者在多年的小班化教育班级管理中摸索,全盘考虑,精心设计,构建了涉及“课堂学习”“行为纪律”“劳动卫生”“体艺活动”“加分项目”五个方面的评价机制,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评价,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使小组合作不会陷入单一的课堂合作,而使小组合作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

(二)互动性,捆绑式——评价的鲜活性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小班化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的目标。要使小组内人人都取得进步,笔者以为,采用捆绑式的互动性评价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所谓捆绑式的互动性评价是指将学生个人的评价融在小组评价中,并将评价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由学生自主互动评价,改变了以往老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使评价具有鲜活性。具体说来,学生个人产生的扣分和加分,将会扣到和加到学生个人所在的小组。这种评价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小组的责任感,使小组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种评价方式尤其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变。他们在课堂上变得不再是“无声虫”,所以一学期下来,这些孩子由原来的怯懦、沉默、不参与变得自信、勇敢、积极参与了,组长和其他成员也会主动把更多展示的机会让给组内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次,学困生在行为纪律方面也变得自律了,如果因为他们的不守纪而扣分,扣到个人是小事,但还要扣到小组,来自小组的舆论的压力使他们变得自律。以下是笔者所带班级内小组好少年的评价汇总表。

注 因为篇幅关系,此表为个人评价表节选。

结合对小组进行的评价不难发现,小组评价的“课堂表现”“行为纪律”“劳动卫生”“体艺活动”“加分项目”正好与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表的评价项目基本一致。具体操作细则如下:

每周结算总分,评出组内的“善学之星”“纪律之星”“劳动之星”“体艺之星”“奉献之星”,其中“善学之星”每组评选两位,“纪律之星”“劳动之星”“体艺之星”为常规星,只要一周内不扣分即可得到这三颗星。“奉献之星”是在做了好人好事等即可得到。五颗星全部拿到的组员即为“五星级少年”,拿到四颗者为“四星级少年”,获得三颗者为“三星级少年”。每周在班会课时进行表扬并张贴在班级内公示表扬。

(三)反馈制,晋级式——评价的恒久性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构建评价机制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

于是,笔者在构建评价机制时,充分考虑了“激励”这一重要手段,采用晋级反馈式的激励机制,即每周评选出小组内的“三星级少年”“四星级少年”“五星级少年”,“三星级少年”可以拿到一个“铜苹果”,“四星级少年”可以拿到两个“铜苹果”,“五星级少年”则可以拿到三个“铜苹果”。一个月后,学生可以把自己拥有的“铜苹果”兑换成“银苹果”,六个“铜苹果”换一个“银苹果”。一学期后,再次兑换,两个“银苹果”换一个“金苹果”。学期末,班级内会举行一个“拍卖会”,即在网上买一些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创意文具作为拍卖的物品,学生可以使用一学期努力所得的“苹果”拍到物品。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2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园已经出现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彰显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幼儿园尚无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政府应将低幼儿童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相应师资准入制度,并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教专业等,以缓解社会需求与教育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推动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3岁前入园,这不仅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的扩大。按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后,基础教育将向两极延伸,即向上延伸到高中阶段,向下延伸到0~6岁。目前,很多省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立0--6岁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反映了政府对社会早期教育需求的关注与重视。

一、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社会需求现状

(一)幼儿园出现了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目前不少幼儿园应家长要求,开始开办托班(一般招收1.5岁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亲子班(一般招收几个月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随小班就读(一般是2.5岁至不足3周岁的低幼儿童被编到幼儿园小班生活和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低幼儿童教育。从笔者调查的103所幼儿园情况看,开办托班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3.69%,这说明随小班就读和托班是幼儿园两种主要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其次是开设亲子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20.38%;同时开办亲子班和托班的幼儿园也占有一定比例.为5.83%

(二)随小班就读现象突出

调查发现,虽然随小班就读的低幼儿童数量在单个幼儿园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却较为普遍,许多幼儿园教师把“随小班就读”现象称为“中国特色早期教育形式”。从前面提到的数据来看,几乎半数的幼儿园存在随小班就读现象。因此,笔者采取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其开办原因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不开设托班是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重要原因,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因为缺乏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而让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0.77%;幼儿园受设施场地限制只能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6.89%;其他原因(如不少家长托关系,想让孩子尽早人园)占11.65%(注:回答此问题时,被调查幼儿园可以进行多项选择)。

笔者在此调查中还发现,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现象大都集中在办园时间长、不愁生源的公办幼儿园,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设施与充足的场地。众所周知,目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的,低幼儿童无法使用其中的很多设施,如在幼儿园配备的厕所里,便坑的蹲距是为幼儿设计的,低幼儿童的肌肉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加之自立能力差,不小心就会掉人便坑而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在访谈过程中,不少园长为目前没有资金投人,改建、扩建园舍,以适应低幼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而流露出焦急的情绪;二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由于低幼儿童与幼儿在生理、心理、动作、自立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师资标准与规格、工作程序及要求等相应地有较大差异。而目前我国尚无正规的早教师资培养机构,一般的师范院校与幼儿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只有一些民营培训机构看准商机在开展早教师资培训。这些私立培训机构通常缺乏规范,而且大都只提供短期培训,因此不可能培养出胜任低幼儿童教育的合格师资;兰是幼儿园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把0~3岁儿童早期教育纳人正规的学前教育系列加以规划和管理,也就没有对这一年龄阶段的收费做出明确规定,公办幼儿园招收低幼儿童开办托班时只能以幼儿班的收费为参考,但在教师配备上却不能参照幼儿班,因为低幼儿童自制力特别差,言语表达能力低,许多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大小便的习惯,经常会拉尿在身上,配备的教师少了根本应付不过来,这致使公办幼儿园开办托班的效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影响了公办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

(三)幼儿园托班与亲子班有着巨大的潜在生源

笔者对部分尚未开办托班与亲子班的幼儿园进行了低幼儿童生源预期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回答“肯定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75.73%;回答“可能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14.56%;回答“说不清”的只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9.71%。为了证实幼儿园低幼儿童生源预测情况,笔者还走访了一些私立的儿童早教训练中心,发现其生源的年龄大都在1~2岁之间,其中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2岁9个月,当问及家长为什么不送幼儿园时,接受访谈的家长大都回答孩子年龄小幼儿园不要。从其生源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附近的社区,也有路程较远的其他社区。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就曾见到一位年纪大约50岁的老奶奶,她家距离孩子上的早教中心大概有15公里左右,需要换乘两次公交车。当问及为什么带孩子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学习时,她说早期教育这么重要,付出些辛苦也是应该的,居住小区的幼儿园只招收2岁以上的孩子,而她的孙子1岁半了,找关系托门子,小区里的幼儿园就是不接收。类似的J情况不胜枚举,从这些家长的语气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幼儿园不招收低幼儿童感觉很无奈。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幼儿园开设托班或亲子班的潜在生源的确很充足,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已经十分强烈。

(四)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早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笔者就家长希望低幼儿童进人幼儿园的原因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0.68%的家长说不清原因外,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是主要原因,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69.90%;其次主要是因为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此类情况占33.98%,说明社会节奏的加快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因为孩子不好管,希望儿童人园接受教育以改变在家形成的一些坏习惯,此类情况占4.85%(注:对此问题的回答,家长可以进行多项选择)。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访谈,笔者还了解到家长认为送孩子人园是其理想的选择,雇保姆不仅开支较大,而且多数保姆文化层次较低,不懂幼教。这说明幼儿园教育在家长们心目中的信誉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家长之所以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一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每个家庭仅有一个孩子,而社会竟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长由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尽量向下延伸;二是随着家长文化层次和教育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儿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访谈过程中,当笔者谈到低幼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关键期时,家长都会兴高采烈地交谈个没完没了,这与20年前做家访或讲座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花很多时间向家长解释这些陌生名词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可见,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和政府应重视大力发展低幼儿童早期教育。

二、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开展低幼儿童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三岁前低幼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尚未形成,如果采取集体教养方式,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管理模式以及师资规格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教养方式,也不是幼儿园已有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私立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如亲子园在大中城市应运而生。进人21世纪以来,不少公办幼儿园也开始举办亲子教育,招收3岁前低幼儿童。但总体来看,目前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私立托幼机构看准家长舍得投资的心理,从硬件上高投人,人托年龄过分低龄化,教育形式上则是“洋”字当头,盲目引进外国教育模式,作为吸引生源的招牌,以获得经济上的高回报。这使低幼儿童教育明显地贵族化,有失教育公平;二是从事低幼儿童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应有的早期教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使低幼儿童教育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二)幼儿园普遍开展低幼儿童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

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全省2004年学前一年在班幼儿620929人,占全省在园(班)幼儿总数的57.21%。这也就是说,河北省以学前一年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使政府目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得不放在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上,而没有太多条件支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幼儿园在满足学前三年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布局不尽合理,或过于集中,或出现盲点。相当数量的农村幼儿园还处于初级办园阶段,“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玩教具、图书短缺,卫生保健工作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幼儿园目前的师资力量也普遍明显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幼儿园没有单独的公办教师编制,还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社会力量办园又往往以营利为目的,无视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擅自办园,影响了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都无暇顾及低幼儿童教育的科学开展,往往不得不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之。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把0~3岁低幼儿童教育纳人国家教育规划,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各地的教育政策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0-3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把这一阶段的教育纳人政府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而贵州、宁夏等不发达省份到目前都尚未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与深人.0-3岁低幼儿童教育有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当前提出如何保障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及时而值得关注的。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一)把低幼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非常迫切地希望把低幼儿童送人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但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幼儿在内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国家规划”,这使幼儿园开办低幼儿童教育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往往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况。以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河北省为例,在我们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大多数城镇以上幼儿园都开设了托班或亲子班,加上没有开设但近期打算开设的幼儿园,基本上接近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80%。面对这一迫切的社会需求,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发展战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并加大各级政府对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的投人、扶植和监管力度,为将来全面普及和规范0~3岁儿童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

解决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从长远考虑,建设一支观念领先、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学历教育形式,一是学历教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学历教育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理论系统、扎实、深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三是学历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理想、专业倾向,能够对将来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三)建立低幼儿童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

教师资格认证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针对低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与相对独立性,国家还有必要在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认证制度。除了师范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自然获得早期教育师资资格证外,还可以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参加规定科目的培训与考试合格,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获得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资格证书。设置专门的资格认证这一准入门槛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早期教育师资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早期教育师资的来源,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对建设高效、合格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育婴师资格培训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3

关键词: 宁远县特殊儿童 随班就读 现状调查 完善对策

特殊儿童,广义上的解释是指与普通儿童在各个方面有明显差异的儿童,主要是在智力、言语、肢体、感官、情感或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不但包括智力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的,还包括智力发展高于正常儿童及有违法犯罪A向的。狭义上专指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儿童,其中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言语障碍、精神残疾、自闭症等类型。特殊儿童在发现残疾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可以缓解残疾,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中平等的成员[1]。

随班就读是指将特殊儿童安排进入普通小学,与普通学生一同接受教育的形式。与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小学设立的特殊教育班一同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三大主要形式[2]。随班就读由于所在环境限制少,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避免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造成的隔阂,更能适应社会。

湖南省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以“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为改善特殊儿童教育,2016年3月至10月,我对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为了更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实用性,笔者设计了《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调查》的调查问卷,与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利用送教下乡、家长来校、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QQ群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家长问卷各150份,共300份,实际回收300份,有效问卷300份。

一、问卷统计与分析

1.教育理念的落后。

在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之前,宁远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2015年下学期,虽然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邀请了各随班就读学校的校长、教务处主任和特殊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举办了随班就读的专题培训讲座,但达到的效果仍不明显。问卷统计发现,教育理念的落后是随班就读工作没有得到人们普遍重视的主要原因(见表1、表2)。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有51%的老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有特殊儿童。时至今日,有18%的老师认为特殊儿童不应该和普通儿童同样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认为他们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虽然有92%的老师认为特殊儿童有潜力可挖掘,但是60%的老师认为有特殊儿童的课堂难以维持较好的课堂纪律,在课堂中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普通学生身上,直观表现在某些老师将特殊儿童的座位安排在教室的最后面,即使是视力、听力较弱的学生,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某些教师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就是同在一间教室,同样听一位老师的讲课,其实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是教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的老师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但这样会扼杀他们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发展。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更需要有挑战性的学习和目标,老师若能多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对老师而言何尝不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当然,40%的老师支持随班就读,这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甚是难得。还有许多类似的观念都影响随班就读的进一步发展。

在表2中,有25%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是社会、家庭的负担,还有42%的家长对随班就读的观念比较消极,4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会受到别的小孩欺负,不能和平相处。但就笔者所见到的是特殊儿童和普通学生大多能和平相处,成为好朋友,就以我校何轩老师的小孩为例,他和我校的彭振林、李伊祺等特殊儿童都能成为好朋友。在笔者所了解到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班级中,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他们同样可以和平相处,虽然更多的是普通学生对特殊儿童的帮助为主。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96%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有特长可以培养,但是鲜有家长、教师愿意花时间在特殊儿童身上,我校学生曾繁忠,身体素质佳,协调性较好,腰腹力量强,笔者曾多次与其家长沟通让他去学习跆拳道或武术,对其日后的生存、发展都有好处,但家长仍没有送他去培训;58%的家长支持随班就读,91%的家长能够接受孩子所在的班级中有特殊儿童,79%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可以发展其日后的社会适应性。

2.随班就读师资力量薄弱。

为了解我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情况,我从领导和教师两个角度设计了三个问题,针对教师提问,结果如下(见表3):

由表3可见,特殊儿童不仅具有和普通学生类似的身心发展问题,更有其特殊的身心与学习特点,对此他们需要专业的特殊教育。有66%的老师认为其所在学校的领导对随班就读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支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宁远县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目前仅有13名,虽然在办学开始就与宁远县教育局开展了送教到班活动,给随班就读班级的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但庞大的师资缺口是宁远县随班就读师资薄弱的直接原因,希望以后多开展类似的高质量的培训讲座,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水平。在问卷调查中有40%的老师还不能完成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只有老师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与学习特点,掌握相应的特殊教育方法,才能挖掘特殊儿童的优势潜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有81%的老师表示在课堂中会更加关注、照顾特殊儿童。

3.普通学校班级人数过多。

为了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给教师带来的影响,我们设计了问题――您认为随班就读带来的工作负担(重点)主要来自哪里(多选)?教师们的回答统计结果如下:

目前,宁远县各乡镇一类完小与城区小学的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在课堂教学中给老师对特殊学生的照顾带来不小的阻碍,难免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在2015年下学期的“送教到班”活动中,笔者听到了有一位特殊学生上课从来不进教室的说法,心想这位老师也太不负责了吧,可仔细想想,一个班级中有学生将近70名,老师难以特别关注特殊儿童,毕竟不能因为一位学生而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从表4可以看到其他老师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个别化辅导、维持秩序和安全工作分别占63%、48%和59%,而这些都是班额人数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虽然少,但是在安全方面同样是老师平时工作的重点,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所以,在班级中有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时,应提倡小班化教学,老师不仅能够更多地关注到特殊儿童,对普通学生的教育也是有益处的。

4.其他影响因素。

宁远县已经有部分家长将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学籍转移到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局下拨的经费,已经转移到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这就意味着学校招收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可能会增加学校教学成本,经费问题是部分学校不愿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原因之一。

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有特殊教育的津贴补助。在2015年下学期宁远县教育局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送教到班”活动中,为随班就x老师发放了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而在这之前随班就读的老师付出了劳动,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老师待遇问题是影响随班就读的原因之一。

在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运转之前,特殊儿童的成绩是会影响教师考核的。尽管有部分特殊儿童已经将学籍转移到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学籍在普通小学。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势必会影响到其就读班级的升学率与排名,且随班就读班级的新考核方案尚未出台,这部分学生仍旧会影响老师的年终考核。

二、完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对策

随班就读工作是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针对上述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资源整合,形成一种针对特殊儿童的多维的关爱体系。首先,政府的扶贫、低保政策向特殊学生家庭倾斜,让这些家庭在经济上的收入相对提高,为特殊学生就学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其次,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类爱心基金会发动社会上有能力的人士,在经济和精神上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对特殊儿童予以关心和支持,让特殊儿童群体感受到关爱,从而受到一定的激励;再次,政府和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对普通小学中有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老师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考核、晋级、评先评优中予以适当倾斜,从而从侧面引导老师给予特殊儿童更多更细的关注和关爱。

2.加强对随班就读的任课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

宁远县教育局和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加强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提升。一是组织培训讲座,对普通学校教师进行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培训,正确的理论知识能够指导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正确、适合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二是组织普通学校教师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学观摩,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学方法并用于实践;三是积极开展送教活动,组织专业团队到各个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专业送教活动,指导随班就读老师的教学工作;四是在全县范围内建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微信群、QQ群,由专业团队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和交流;五是积极引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观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想;六是引导普通学生重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对特殊儿童采取平等尊重、热心关爱的态度;七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加关注特殊儿童,对他们学习、生活更注意,不可任由其消极发展。当然,家长要主动将孩子送到普通小学,支持随班就读。

3.建立试点班,以点带面。

鉴于宁远县只有一所合格的特殊教育学校,无论是师资还是办学规模都远远无法满足现有的特殊儿童群体,建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地选择几所乡镇一类完小和部分城区小学,建立一个特殊儿童教育试点班。由教育行政部门特招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分配到试点班,再由他们带一个普通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引领和培训,这样以点带面,可以极大地扩展特殊儿童的教育面,从而有效缓解特殊学校的压力。

4.加大相关经费投入力度。

认真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工资增加15%和绩效工资增加50%,以及在职称评定中增加10%。对下拨的学生经费问题,相关方面要多探讨协商,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矛盾;增加对随班就读老师的补助津贴,使其付出的劳动得到一定物质上的体现,提高随班就读老师的积极性;教育局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对随班就读老师的考核标准,不让特殊学生的成绩成为影响老师年终绩效考核的负担等。

参考文献: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29-02

一、笔者的班主任工作经历

作为工作了20年的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只担任了一次班主任。那时95级中专班有37位同学想参加高考,临时组织一个升大班,他们要在完成中专学业的同时,在最后几个月的时间内补上普高课程。学校把这个班交给了笔者。我们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找到一间教室,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共同担负起全部学习过程的责任。

笔者“解聘”了他们的数学老师,同时聘请了另外两位数学老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优势各负责一些模块,安排他们每人每周6节课,随时进行调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听课。笔者让学生们每人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理解的“纲要信号”,大家随时随地交流。

高考放榜,笔者带的班学生全部上线。在与全校普高同学参加的成人高考中,我们班出了一个语文和一个历史的学校状元,数学平均分高出学校十多分。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班主任工作经历,那时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升大,也用不上什么信息技术,100%的上线率应该是非常成功,但没有任何人理睬我们,就连班主任津贴也没发,而这正是我们成功的原因。正因为学校的重心在普高班,无暇顾及我们,所以笔者工作的自由度很大,大得现在看来很离谱,这才是班主任成功的秘诀。后来做中国教师成长网班主任论坛版主的时候,笔者就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班主任的专业自到底在哪里?

二、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班主任工作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是以打杂为主,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又是什么?也有许多人认为是以打杂为主。班主任打杂与信息技术教师打杂有区别吗?许多人说不过都是打一份工而已,显然这是把班主任工作领会错了,把它当作是为学校为领导或为自己的一项事务了,这样的班主任就只能上传下达斤斤计较,会把外在的评价看得很重,自己想做的做不了,不愿做的又不得不做,或者只能按学校或上级指定的方式方法去做,不能冒险甚至不能思考,这样的班主任肯定做得很累,整个身心疲惫,疲于奔命,吃力不一定讨好,甚至与学生势如水火,这种打杂还不如做信息技术教师。

所以,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把班主任工作看成是一种巨大的负担,能够避免就尽量避免。然而,现实是即使是一般的科任教师,从来不做班主任,也有许多人在精神上并不轻松。相反,有的班主任因为保持自己自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却过着精彩而且丰富的生活。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许多学校是不安排做班主任的,那么,信息技术教师能不能或者要不要做班主任呢?前段时间,就这个问题,笔者在南海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中开展了一次专题讨论。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师一样,只要身体和家庭条件许可,是适合做班主任的。

有的老师认为班主任的津贴太少,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称,信息技术教师信息广、门路多,捞钱快,何必还去做吃力不一定讨好、高风险的班主任工作呢?事实上,班主任工作还有一定的津贴,世间不赚钱的事比如下棋、打球、上网、玩游戏、看视频和听音乐等等,不但不能赚钱还很费钱,不是很多人急于和乐于去做吗?关键是做这样的事有趣而且有意义。

做班主任工作有趣而且有意义吗?班主任工作让人快乐让人充实让人有自豪感有成就感吗?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的本质就是与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交流和沟通,而与人的交往或者说人与人的联系是人世间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情。学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同学们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充满激情,对世界、人生和社会充满好奇和期待,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与这些不断进步充满活力的人交往,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新东方俞敏洪高考两次都未过大专线,第三次却考上了北大,可见每个学生的前程都是不可限量的。

班主任工作充满挑战,时刻需要各种机智和创意,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工作之一。现在学校一般很少实行笔者提出的完全导师制,只有班主任工作能让教师比较接近学生的人生导师了。

做班主任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有梦想、有故事的人。而班主任首先自己就要敢做敢当、有思想有个性,只有这样的班主任理想才值得信息技术教师舍身追求。

所以,班主任工作不只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 信息技术教师做班主任的优势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做班主任。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是一定要有理想的。记得在刚来南海的时候,笔者动员大学时的好朋友也来这里工作,他从一所高校调来这里教生物,天天抱怨在这里工作还不如坐牢,自己的教育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后来,笔者建议他申请做班主任,在那个时候,申请做班主任被人看作是精神有问题。在连续做了几年班主任和副级长之后,他调离到另一所学校,现在他成为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和学校德育副校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就是这样不断做着手边的事情,做着做着,自己的理想就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生物一样,不是学校的主要科目,通过做班主任,就能找到一条通往自己理想的新道路。

有调查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空间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主要原因在于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缺乏规划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机会不多。[1]做班主任工作实际上就是打通了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第二,信息技术教师做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许多优势。相对而言,信息技术教师掌握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他管理和使用网络电脑室,他通过互联网可以更方便找到网上和网下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没有应试应考的压力,所以会有更多时间、精力和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每天用相机和博客记录每个学生的风采,与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进行互动,等等。

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来源、角色定位、以及社会地位等决定了他们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缺少应有的支持,缺少像其他教师那样的培训机会。[2] 通过班主任工作几乎就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优势得以发挥。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5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52-02

中美教育文化差异一直广受关注,也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孰是孰非,褒贬不一。2015年,笔者有幸作为访问学者出访美国西俄勒冈大学,亲身感受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文化。本文中的几点切身体会希望能给国民大众、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也会对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点有益的帮助与借鉴。

一、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学制总共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同时,美国中小学教育通常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20―30人,小学教师一般每天上5节课,教师办公室常常设在教室里专门的教师办公区域。简单说来,美国的教育体系分为私立和公立两大部分,但是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在美国的中小学中,25%左右是私立性质的,他们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社会捐赠以及宗教社团的支持等。75%左右的学校是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实行12年一贯制的义务免费教育。而在美国的中小学生总人数中,大约有10%来自私立学校,90%来自公立学校。

美国小学教育的学习课程一般科目较少、内容较浅,同时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后家庭作业也很少,因此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安排课外生活,小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玩。笔者所参观的一所小学是上午8:15上课,下午3点放学,一天上6节课。附近的一所中学也是一天上6节课,为了错峰,这所中学上午9:15上课,下午4点放学。美国中小学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学内容乃至布置作业,都会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联系。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有毕业考试,但是不排名,也不作为升学的依据。此外,美国的教室面积大都比中国的小,但设备设施相对先进,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教学软件、配套资料等随时可用。在美国,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学校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虽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设施都有,所以美国上公立学校的W生基本上就不存在择校的压力。

二、感受美国的小学教育

为了切身体验美国的小学教育,通过邻居教育专家Sara的介绍,笔者获得了去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附近的一所小学参观学习的机会。下午1点,笔者随同Sara开车前往Salem附近的一所小学。由于是提前预约的,该校校长协同一位教师共同接待了我们,这位教师全程带领我们参观各年级的课堂教学。

参观的第一个班级是一楼的一年级。一进教室,笔者就看到岁数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原来这节课是安排五年级的学生一对一地教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查找并借阅图书。在这所学校中,学会在图书馆查资料、借书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其中,这所学校图书馆中的书籍条码都被形象化为不同种类的菜单目录,每一类型的书籍归属于不同的菜单目录下面。通过使用书类菜单目录,在五年级哥哥姐姐的帮助下,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的方法。接下来参观的是一个三年级的课堂,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后来听随行教师介绍这个课堂是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的混合班级。见笔者疑惑,随行教师补充说这种混合班级有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配合教师管理低年级学生的能力。随后参观的是一个二年级的课堂,一些小孩在用火柴棍之类的东西借助胶水动手搭桥,另一些小孩子则直接坐在教室图书角看书并讨论,其中还有个小孩是用左手写字画画。一个教师坐在讲台旁边一边看资料一边监控整个班级,并不干预学生的异常行为。参观的六年级学生是在上阅读课,教师和学生围成一圈坐在地毯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故事结束,教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是积极踊跃地发言,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课堂考察过程中,基本上没看到教师一本正经的在讲台上讲课。在所参观的学校中,我们看到走廊、教室墙上到处都悬挂着学生的故事集、小论文和一些图文创意作品和作业。此外,在本次参观过程中,笔者就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走廊地上看挂在墙上火山爆发的图文资料,于是笔者就顺便问小孩:“是不是每天在学校都很开心?”当然,笔者得到的是不容置疑的肯定回答。

在与一些教师和学生的闲聊中,笔者除了发现小学教师包班上课和混合班级等事情外,还发现了一些现象。譬如:小学没有课本;小学升中学不必考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打瞌睡、可以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接话或者是提问;学生学习环境比较轻松,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教辅”;等等。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所羡慕的美国小学教育。笔者以前对美国人的印象是他们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充满活力,然而当笔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教育之后,才逐渐理解这些性格是来自教育上的培养。

三、美国自主研究的中学教育

美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与小学相比,开始逐渐加深,但是与我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相比,其难度仍旧低很多。在小学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到了初中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美国初中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是和小学一样,都是比较活跃的,同时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关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由全班性的教和个体性的学转化为小组化的集体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会有较高的参与度。教师也不会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材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联想或者是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学生不仅能在轻松、和谐、开放、自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且其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地重视和体现。因此,美国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独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

美国的中学和高校一样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多元化,除了必修课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等,剩下的全是选修课,因此也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大多实行的是走班制。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是分层教学,分为初、中、高班,目的是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尤其是那些动手操作比较强的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勤工俭学项目、演讲辩论比赛以及一些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教育非常重视每个个体的综合发展和进步。同时,美国的中学培养完全是和大学教育接轨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中学教育就努力向什么方向去培养每一个学生,所以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完全不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也是比较严格的,和中国的高中生一样,美国的高中生升学压力也很大,尤其是那些想要考取名牌大学的高中生,他们要努力学习,去尽力考取好的成绩,以便可以实现自己的名牌大学梦。

四、结语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家里接受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而这种教育方式是每个家庭的自愿选择,不是美国各州统一协调安排的结果。美国是一个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每个孩子都具备天生独特的优点,不允许每一个孩子落后,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受出身和种族等的各种影响,这也是我们国家必须要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一定的改革,也在学习我们国家的统一大纲和统一考试,因此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不能妄自菲薄。

参考文献:

[1]曹万生.钱学森之问与基础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6

[关键词]向日葵班;班级文化;小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15-02

[作者简介]周丽雯(1968―),女,广西防城港人,大专,广西南宁市星湖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近年来,班级文化是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词语,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及焦点。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也逐渐在各学校普及,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小学是学生的启蒙学堂,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师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这种文化的受益者。近几年,笔者认真研读了《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等书籍,借鉴中外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从管理制度、道德文化、物质文化及活动文化等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以“向日葵班”的实例浅谈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管理文化建设:愿景引领,形成共同朝向

小学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向定型转化的重要过渡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好奇心重,对学校的生活普遍感到新鲜。但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课上很难做到认真听讲,课下难以按要求完成作业。因此,教师需要用一些约束和激励手段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笔者在三年级接管“向日葵班(那时候尚未取名向日葵班)”的时候,学生都很有“个性”:上课随便跑出教室,乱扔废纸,不主动向老师问好,作业马马虎虎,参与劳动磨蹭拖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班会,与学生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规。笔者还推行了一种“努力致富”的虚拟经济模式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好的行为可以获得加分,坏的行为就要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分数用虚拟钱来表示。比如,每个学生月初都有3000元的虚拟钱,如果作业三次得优,即可获得100元的奖励,如果破坏桌椅,则要扣掉200元。每月都要评出班级的“富豪榜”“致富小能手”等,期末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由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奖励……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有趣的方式鼓励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就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我素质的自觉性慢慢提高了,自信心也慢慢增强了。

二、道德文化建设:行为养成,形成人生底色

小学是人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道德基础打好了,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道德发展对班级文化的依赖性,小学生心理不够成熟,他们的他律性和可塑性更强,这决定了小学生更容易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在笔者的班级中,笔者并没有刻意地灌输“讲文明、树新风”的思想,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提醒学生,使学生产生切身的体会。比如,放学的时候来接学生的家长有的会抢着帮孩子背书包,这时笔者就会跟学生说自己的书包应该自己背,这样才是最棒的。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改掉了一些小毛病。

除此之外,笔者还与学生一起制定了十条班规,比如“不能与长辈顶嘴”“与人交谈时等别人说完了再开口”等,这些班规与前文所提到的虚拟钱相挂钩,这大大提高了学生遵守班规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环境文化建设:读写引路,形成鲜明主张

为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笔者创办了班刊,并积极建设班级的图书角。班刊《向日葵》是本班的特色刊物,由我班的语文教师主编,每月一刊,主要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家长感言等,另外,还介绍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了解班级动态。图书角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有力阵地。笔者在教室的后面搭了一个书架,学生都非常踊跃地捐书,与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产生了“1+1>2”的效应。图书角也成了学生课间和放学消磨时光的好地方。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以读写引路,班级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班级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大。

四、活动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形成文化风景

班级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是精神文化的建设,而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组织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挥才能的平台。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产生上进心和竞争思想,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另外,学生在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学会团队合作。

在课堂之外,笔者充分利用家长、社会的资源,借助家长的力量积极开展具有班级特色的亲子活动,例如青秀山体育竞技赛、夏威夷大酒店的迎新文艺晚会、徒步健身迎世锦等。每一次的活动,学生都与家长一起尽情欢乐,总是期盼下一次活动的来到。活动过后,学生与家长一起记录感受,我们的活动被南宁电视台、《南国早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每次活动过后,我们都出一份专刊,将学生童年美好的记忆永远记录下来。

笔者所在年级的近400名学生曾经有幸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两个节目――《国家》和《套马杆》伴舞。二十多个日日夜夜,学生白天上课、写作业,晚上就加班加点地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中去,如此高负荷的活动对十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考验。但是,训练的过程却令笔者十分欣慰,显示出了班级强大的凝聚力。每次排练休息时用的小板凳都不够,没有凳子,有的学生就找来纸箱给同学当座位;吃饭的时候生活委员带着同学们去领饭、领水、领夜宵;生病的学生坚持彩排,小伙伴在休息时给她披上自己的外套……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仿佛都是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如果不是一起参加了多次班级活动,或许学生并不会如此为别人着想。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毅力,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些远远比晚会的精彩表演更为可贵。

如今,经过几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向日葵班”被评为城区红旗中队和学校的先进班集体;我们班学生的科技论文多次获部级、区级、市级一等奖,发表作文近二十余篇;班级有特色的活动共被当地电视台、报纸报道4次。

总之,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待开发的“金库”,而教师的引导就是打开这个“金库”的钥匙。唯有班主任采取智慧的班级管理策略,并付之以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的班级文化,而这种班级文化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英.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J].班主任之友,2007(3).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7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他形象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千里之行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浩瀚大海是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同理,班主任专业化也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青年班主任要想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不仅不能忽视微不足道的小事;相反,还应该从小事做起,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宏图大愿雄心壮志固然重要,然而对青年班主任来说,还是从小事小节入手为妙。须知教育无小事,小事蕴大理。我在此,把殚精竭虑乃成的十二个小建议奉献给青年班主任朋友。

第一个小建议:随身携带一支笔几张纸

担任了班主任,就获得了走进青少年心灵世界的“礼遇”。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丰富多彩的。它是艰辛的劳动,苦辣酸甜咸,各种滋味尽有。同时,这也是一项充满创造智慧的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天地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的教育都是新的,每天孩子们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切,都应该记下来。随身携带一支笔,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想法,随时记下来。起步阶段,记下的是一鳞半爪,可这都是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天长日久,积累多了,就会培植出参天大树。

现在,手机随身携带,各种卡随身携带,甚至化妆品随身携带……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却往往忘记随身携带笔和纸。

一支笔几张纸,不会占多大地方,不会增添多少负担。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你的视野会越来越丰富,你的精彩会越来越瑰丽,你前进的步伐会越来越稳健。

第二个小建议:在台历上写下明天必须办的事情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很容易在忙忙碌碌中忘记了必须做的事情。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结果到头一看,两手空空。比如想一个学期读几本教育书籍,写几篇教育随笔,可是在昏头昏脑中,时光流逝,一切付诸东流,只留下悔恨和遗憾。

为防止遗漏,建议一天结束的时候,用一两分钟思考一下,然后在台历上记下第二天必须办的事情,而且按轻重缓急排个次序。记下的事情是必须办的,可办可不办的不要写,想办却没有时间办的更不能写。否则,罗列的事情太多,自己完不成,欠下一笔债,心里不安。天天欠债,天天不安。天长日久,会影响情绪。

形成了习惯,可以推而广之。每周周末,定好下周计划;每月月末,定好下月计划;每个学期开始之际,定个学期计划。这样工作有条不紊,效率自然会提高。

第三个小建议:把本届学生的特色留下来

每届都有特长生,他们或擅长学习,有独特的学习方法;或擅长文艺,在文艺方面有天分;或擅长科技小制作,心灵手巧……我们不妨把这些特长生的作品保存下来,展示给下一届的学生,让他们观赏,引导他们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学长的特长展示会给学生以震撼、以感染、以启迪,而往届学生就是他们的哥哥姐姐,有亲切感,其引导作用自然,说服力强。这样这届学生就会在一定的高度上进一步提高,这个班级前进的步伐就会加快,这是省时省力的好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

班主任要做有心人,我们保存一届特长生的特长作品,我们保存几届特长生的特长作品,这些作品就是我们教育一届届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最好教材。

第四个小建议:订一份班主任刊物,每学期做一份目录索引

订购报刊杂志应该成为习惯,而阅读教育报刊杂志是班主任专业发展所必须的。有许多班主任订购了七八种乃至十几种报刊,在先进教育思想的熏陶下,个人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高。不少青年班主任从来不订购教育报刊,于是不能接触最新的教育信息,不能借鉴最新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以致在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建议青年班主任每年订购一份教育报刊,如《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不仅阅读,而且要在报刊的边边角角写一写心得。

每学期结束的时候,给自己订购的教育报刊做一份目录索引。日后,思考什么问题,参考什么课题,可以利用目录索引寻找相关文章。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报刊的作用。

当然,每年订购一份报刊是最低要求,是底线。这个底线是万万不可破的。每月少买一件衣服,或者少买一包烟一瓶酒,不会是难事。那么,实现这个建议是轻而易举的。

第五个小建议:只选一个或两个网站,只到一个或两个论坛上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认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他们经常上网冲浪,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增加了知识储备,结交了不少朋友。这是与时俱进的举措。但是,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些人上网,东瞅瞅,西望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热闹就到哪里去。这样在热热闹闹之中,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上网时间不短,收获甚微。

建议只选一个或两个网站,集中精力浏览、学习。有的网站有几十个论坛,几十个栏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好选一两个论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发帖、跟帖。

对班主任工作而言,“班主任之友论坛”,“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小学继续教育网……都是质量上乘的网站论坛。

总之,各种网站林林总总,网上的知识琳琅满目,班主任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到网上学习,一定要有选择地去学习,而不是见网站就上,见论坛就进。

第六个小建议:每周写两千字班主任工作随笔

有不少青年班主任崭露头角,其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写班主任工作随笔;许多在班主任工作上有所建树的教育专家,其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坚持笔耕。写作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人深刻地指出:当今教师的生存状况是艰难的,但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认识到,要避免色泽黯淡的“人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灵魂的充实和成长——读书、反思和写作。

建议青年班主任解放思想,大胆写作。不为自己不写文章寻找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动笔;自己不是学文的,不会写作;年纪大了,脑筋跟不上,不能写作……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增强了信心,什么借口都会土崩瓦解。

初始阶段,可以不写被许多青年班主任视为畏途的论文,可以记述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记叙班级成长的故事,记叙自己学生的发展变化……因为是自己亲历的熟悉的事情,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建议初始阶段最好订个目标,例如每周不少于两千字。坚持一段时间后,你或许会感到写作其实也不是“难于上青天”的,每周两千字的目标就打破了。

第七个小建议:在节日时给自己的老师发短信或电子邮件致以问候

青年班主任都有老师,或是求学期间曾给自己慷慨帮助热情激励的学业老师,或是工作后领导给自己聘请的指导老师,或是自己在网上结交的知心老师……在节日时,一定要给他们发个手机短信或是电子邮件。这样的短信或电子邮件一定要情真意切,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把网络流行的问候信转发一下了事。有了真诚的感谢,才会赢得真诚的帮助。这也是获得专业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有的班主任在请求帮助时,对老师十分热情;过后,却把老师忘在脑后,不理不睬;再去求助时,老师的热情自然也会减半。受损失的还是自己。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给自己的老师发短信或者发个电子邮件致以问候,这应该养成习惯。

第八个小建议:从打一壶水沏一杯茶做起

有的青年班主任从当上教师的第一天开始,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提起暖瓶到锅炉房打好开水,给老教师一个个沏好茶。这样的小事,他们坚持了一个学年,甚至坚持了几年。小事促使他们培养了尊师爱生的好习惯。老教师乐于慷慨帮助他们,他们在老教师的鼎力扶持下,快速成长,很快就成为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全区的优秀班主任。这是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打一壶水沏一杯茶是个小事,可这小事却能反映青年班主任尊敬前辈的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培养了毅力,培养了良好的品德,这样小事铸成了思想的长城。

第九个小建议:每周到教师阅览室坐半个小时,浏览报刊

报刊披露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许多学校设立的教师阅览室门可罗雀。有不少教师,一个学期也不到教师阅览室去一趟。

不少学校订购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教育报刊,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举措之一。教师本应成为这里的常客,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如果教师不到阅览室去,这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师也失去了进修学习的好机会。

建议青年班主任每周挤出哪怕半小时的时间,到教师阅览室浏览教育报刊。开卷有益,哪怕是走马观花,也会受到一点启迪。

第十个小建议:一个月读一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勤于学习,他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把,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书籍就是“人类智慧的太阳”。读书是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的捷径。要走上这条捷径,必须解决一个误区——没有时间读书。许多青年班主任也知道读书的重要,但是一次次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与书失之交臂。其实,这是惰性在作怪。

有人说:“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按奥斯勒坚持的读书方法计算,实现一个月读一本书的建议应该不费吹灰之力。

第十一小建议:每周给自己的家人照一张相

美国有位母亲,每天给女儿照一张相。坚持了二十年。后来这位母亲把二十年的照片展览出来,引起轰动。七千多张照片,真实地记载了女儿生命成长的日日夜夜,生动地记载了这位母亲对女儿深沉、真挚、持久的爱。

建议青年班主任每周给自己的家人照一张相。如果有了孩子,那么就每周给孩子照一张相;如果还没有孩子,就每周给自己的父亲、母亲照一张相。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坚持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对老人的爱;用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爱心;用这种方式,享受生活;用这种方式,记载我们生命的轨迹。若干年后,欣赏这些照片,该是多么惬意多么温馨的事情啊!

教育事业是年轻的事业,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年轻之心,为事业,为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我们不能未老先衰,不能过于沉重,不能忧心忡忡,不能满怀牢骚,不能怨声载道……我们需要忙碌、紧张、竞争、奔波、辛苦,也需要轻松、休闲、逍遥、浪漫。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让我们的心情更恬适更美好。而每周给自己的家人照一张相是修炼一颗年轻的心的举措。

第十二个小建议:每周记下一个德育故事

我们要让青少年学会体验高尚与尊严,善良与真诚,仁慈与怜悯;学会体认奉献、感恩、宽容、同情、自尊、自信等美好品质;学会感受人间的真情、亲情、友情、同情、爱情等美好感情。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借助德育故事。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复教导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德育故事。他明确指出:“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我们通过鲜明生动的、富有思想性的故事形式,讲述精神美的人物,让人类在过去和我们今天所创造的一切道德财富进入学生的意识和心灵。这些故事使学生思想激动,迫使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他善于利用故事,故事是他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做人的故事》一书搜集了苏霍姆林斯基近600则生动的故事。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8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小W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改革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要求,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对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既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给老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技巧展开具体论述。

一、做好“专制”和“民主”的结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的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同样,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对学生给予最基本的尊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班主任在小学生犯错的时候,就直接对其进行呵斥甚至打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会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还会让学生产生叛逆或者自卑的心理,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小学生年纪小,认知能力低,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弱,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采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譬如,让学生管学生,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建设一个管理团队,这个团队轮流管理班级,相互配合,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班主任的管理负担,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以学生管学生,管理效果更好。

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采取“专制化”的管理。小学生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做一些不良的行为,形成不良的学习或者生活习惯。譬如上学总是迟到、上课时候喜欢讲话、吃零食或者玩一些玩具等,这些行为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会造成影响,对其他学生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就要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进行干预,比如制定班级班规,上学迟到的学生要延长放学时间,上课玩玩具、吃零食的学生要站在教室后面听课。通过这种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帮助学生矫正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做好“言传”和“身教”的统一

小学生认知面狭窄,是非辨别能力低,但是具有非常强的模仿性,会对身边人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在学校里除同学之外接触最多的人,应当注意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相对于“言传”,“身教”更具有说服力。如果班主任只是一味的“扮黑脸”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不仅难以引导学生,还会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真正的威信需要用自己的行为去体现,在管理工作中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教育学生,更要做到以德服人,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自己形象为代表。一次的示范抵过上百次的说教。譬如,笔者在对自己班级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班级里很多学生都喜欢扔垃圾,尤其是小明和小红两个人,经常随手扔一些果皮纸屑。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笔者经常组织学生打扫学校划给本班的卫生区。在每一个打扫的过程中,笔者都要告诫学生环保的重要性,并且讲环保工人非常辛苦之类的故事,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也会亲自捡垃圾。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场合,笔者看到地上的垃圾也会主动去捡。一段时间以后,笔者发现本班的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扔垃圾的情况也非常少了,小明和小红也不再随手扔垃圾了,每次都将垃圾丢进垃圾箱。

三、做好“严教”和“慈爱”的配合

严师才能出高徒,严厉的管制能够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但是很多班主任却对“严”的概念存在理解上的错误,认为严就是体罚,严厉的管教。这种解释存在片面性,严明的组织纪律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但是如果太过就会导致学生畏惧老师,甚至谈师色变,不仅增加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度,还会影响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行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既要“严教”学生,同时也要“关爱”学生,做好两者的相互配合,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姑息,要严惩不贷,但是也要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分析。譬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个学生小红,接连几天上课都睡觉,很多任课老师都对笔者进行反映。但是笔者没有立即责怪小红,而是打电话给小红的家长,询问小红最近的情况,最后了解到原来小红这几天放学后一直给同班生病的小青补课,所以睡眠不足。在了解情况之后,笔者不仅没有责怪小红,还对其进行了表扬。既没有错怪学生,同时也增强了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专制”和“民主”的结合、“言传”和“身教”的统一、“严教”和“慈爱”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班级,既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给老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凤友.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巧的探讨[J].网友世界. 2014(02):19-23.

小班教育随笔范文9

经常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

叶圣陶曾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笔者经常利用晨会,引导孩子们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边学习边对照自己的行为。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他们的不良行为渐渐克服。同时,利用班队会活动,鼓励学生们找一找身边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说说感受,讨论应该怎样做文明的小学生。此外,笔者还通过随手拍照,把平时发现的一些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拍下来,并在班会时展示出来:如校园墙面脏了、护栏有损坏、文化墙的损坏、楼梯有泡泡糖痕迹、垃圾箱周围有垃圾、路队走得不整齐、教室不整洁等。在事实面前,学生们受到教育,不文明行为就很少再发现了。

培养“小助手”

班主任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时刻监督学生,但学生不监督还不行。怎么办呢?这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培养“小助手”来帮助自己。“小助手”要选拔对工作负责的、行为有榜样作用的学生。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小助手”帮助自己:一是“仪表小助手”。每天负责检查早操、课间操和放学路队;检查同学的红领巾是否佩戴,校服是否整洁干净;检测大家的身体卫生是否达标,如:是否洗脸,头发长短是否合适,指甲是否按时剪,书包、书桌里面是否整洁。对不合格的学生,及时提醒。二是“纪律小助手”。主要检查早读、早操、课间操、课间,是不是有违反纪律的。由于本校两个眼保健操期间常常没有老师监督,这时“纪律小助手”要协助班长,确保同学们安静认真地做好眼保健操。三是“礼貌小助手”。检查上课之前、下课十分钟的礼貌情况;同学之间有没有骂人、打架现象;有没有在楼道奔跑、跳绳、打球的。四是“卫生小助手”。协助组长检查监督班级和卫生区的卫生情况,不合格及时提醒值日生打扫干净。此外,班里还有其他的许多“小助手”:“图书小助手”管理班级图书;“展台小助手”协助老师管理展台;“绿化小助手”管理班级养的花草。这样,笔者不仅能有时间备课、批作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管理能力。

“百分制”记录点滴成长

在每天的监督约束和鼓励下,孩子会慢慢显现好的行为习惯;但如果不趁热打铁,会有反弹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效呢?笔者试用了百分制的方法,以奖励为主:每位学生基数都是100分;有好的表现加分,比如做好事、帮同学打扫卫生、捡碎纸屑、路队走得整齐、书包整理得干净整齐、上课表现好、作业获得优秀等,都加1分;违纪一次扣0.5分。小组长每周整理一次分数,笔者统一把分数登记在表格里;月底总结,评出进步奖,每人反思自己每月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笔者每周在屏幕上给他们加、减分时,他们的小眼睛都闪烁着光,既认真地看着自己的分数,也会把羡慕的目光送给加分的同学。看着他们暗下决心的表情,笔者很是欣慰。逐渐地,他们的加分越来越多,减分越来越少。

“校讯通”与家校互动

每天,笔者都会通过“校讯通”把孩子一天的在校行为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然后,家长也会把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再反馈给笔者,让笔者对孩子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对不良行为习惯较多的个别学生,笔者会把他们的不良照片发给家长,以引起重视,积极与学校合作,把他们的不良习惯改正。比如:学生小刚,书包里总是乱七八糟,书桌里全是纸屑,文具在地上乱扔,手经常是又黑又脏,校服更是油渍斑斑。为此,笔者通过“校讯通”每天都把他在校的行为告诉家长,家长也反馈他在家就比较懒散,也比较娇惯他;同时,在学校多次纠正他马虎、邋遢随意的缺点,每天让小助手检查他的书包、书桌、手、校服。渐渐地,他变得干净整洁了,养成了较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