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集锦9篇

时间:2022-07-11 14:23:49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1

关键词:保险培训;培训评估;评估目的;效果评估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78-011.保险业现状及保险培训在企业中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前基本上是外资垄断中国保险市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之后的几十年,整个保险业经历从萎缩到复苏,直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业将进入全球竞争时代。

激烈的竞争伴随着员工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更高追求和渴望,培训有益于员工潜能的激发,在企业发展中也变得尤为重要。

1.1现代社会职业的竞争性和流动性的增强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才能赢得一份满意的职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1.2保险培训是员工对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员工在选择一家企业时,不仅仅考虑眼前的薪金报酬,还非常看重这家企业的员工培训制度和机会。

1.3员工的潜能需要企业通过培训来发掘,员工的隐性知识迅速转化成企业共享的知识,而培训是这一转化过程的有力手段。

因此,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其成败也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2.专业保险培训机构培训评估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保险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保险培训机构培训评估体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广泛研讨的重大课题。当前很多企业,存在只重视培训,忽视培训效果评估的现象,导致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因此在培训机制建立并实施之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保险培训评估,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满足员工个人需求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的整体能力,促建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从培训前期评估和培训后期评估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2.1培训前期评估。培训者必须对培训的目的和内容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规划一般需要在每项培训前3个月开始进行,并成立一个培训项目小组,协调培训中的各项工作安排,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确保培训如期圆满地进行。

通常情况下,培训者创建一个培训班需要三个过程:

2.1.1培训班前期的需求调查,确定举办一个培训班的必要性;

2.1.2培训班的前期准备,比如说培训内容的确定,具体包括:培训参加人员、培训课程、培训讲师及场地等的确定;

2.1.3培训班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培训方式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都须统筹计划运作。

2.2 培训后期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活动进行全面评估,对培训结果进行衡量,是整个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需要提出的是,培训后期评估作为培训总结的一个方面往往会被忽略其重要性。这里也是笔者阐述的重点。

通常情况下,培训后期评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角色进行:

2.2.1从保险公司主办方进行评估。主办方评估又主要采取以下2种方式:

(1)培训结束以后对培训者的现场打分评价,对于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培训班,打分者对于授课老师印象已经模糊甚至可能混淆。个人建议可以在授课前将老师的资料发放到每位参训人员手中,该堂课程结束及时对授课老师打分评价,及时反馈给授课老师,达到以评促进的效果。

(2)从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对象的考试进行评估。个人认为这个方式有利有弊。应试教育在中国已持续多年,国家也是看到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所以在倡导素质教育。培训学员不是奔着学东西来参加培训而是抱着通过考试的心态在学习,学员上课不听讲,只看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这样根本达不到培训效果。对于保险技能型的培训,个人认为,训后通关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个只是针对讲师或者说销售一线的人员来说。训后通关属于实战模拟,对于市场上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攻克或者解答。学员的培训总结也有助于主办方对此次培训效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确定是否达到培训目的。

2.2.2从保险公司协办方进行评估。主要从培训教学服务,客房服务以及餐饮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培训教学服务包括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客房服务包括服务态度及质量,客房环境卫生;餐饮服务包括菜式、品种搭配是否合理,饭菜口味满意度,餐饮卫生情况等。这对提高协办方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2.3从学员方面进行评估。对于保险培训评估分析,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效果"二字:培训理论知识转换效果、培训技能转换效果、培训后工作效率提高比率。首先,培训理论知识转换效果,保险培训属于成人培训,成人培训有时间短,专业性强,达到效果快三个特点。来我院进行保险理论知识学习的学员,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保险基层销售人员,这一类其实是最不容忽视理论知识培训的人员。最开始的保险销售对于销售人员没有任何的要求,从而导致保险市场混乱,销售误导严重等问题。通过保险理论知识的学习,塑造保险职业经理人的形象,更能体现出销售人员的职业性以及专业性,从而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和地位。二是保险管理人员,这一类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起到树立公司为学习型企业的形象,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前进的方向,监管政策的导向。其次,培训技能转换效果,保险销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销售过程中,正确把握客户心理,带给客户最大的保障这才是一个具有技能型的销售人才。最后是,培训后工作效率提高比率,也是我们举办培训班的最终目的。通过培训可塑造职业经理人的形象,体现销售人员的职业性以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更准确的把握市场前进的方向。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2

关键词: 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72-03

0 引言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对学校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参与到职场的实战训练,能够提升职业能力。

我国工学结合的研究已经起步,目前主要在宏观层面和工科专业如何实现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少许科研成果涉及到财经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研究,但并不具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不深入、系统。

1 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保险专业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综观其发展,尚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普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作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相对单一,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缺乏实训环境,限制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忽略了将其与工作实际的结合,致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实际工作较为茫然,用人单位还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做”的环境,即实训环境。由于一方面企业没有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的客观义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很多业务资料要对外保密,接收一些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实习只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保险公司主观上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诸多因素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少有机会观摩或实操保险公司实际业务。基于保险专业实用性的特点,以及社会的新形势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应当走“做”中“学”的思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理解金融业深涩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将其融会贯通,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如何营造“做”的环境,是高职高专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 保险公司实地调研情况总结

2.1 保险公司现有人员现状分析

2.1.1 懂专业、高素质的保险专业外勤人员相对较少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保险公司146家,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实现保费收入达1.45万亿元,其中由保险营销员实现的保费收占比为32.29%①。可见,保险营销员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营销员队伍数量的日渐众多,与之相生的问题也着实不少。当前保险机构外勤人员(即保险营销员)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大多数的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都偏好从事内勤工作,使得高素质的保险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相对短缺;二是现有的保险机构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年龄结构来看,自二十岁上下到五六十岁左右不等;从学历层次来看,从小学没毕业到本科毕业都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保险机构的整体形象和业务发展。随着外资保险企业的进入,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不断增多,必然引起人才竞争加剧,保险专业人才短缺所形成的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

由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导致的两种现象也要引起注意。一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颇为显著。目前保险公司追逐保费收入之风加剧,因此把保费收入多少作为外勤人员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因而刚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还不及小学没毕业的下岗职工有人脉和竞争力,久而久之,保险专业学生就会逐渐离开外勤岗位,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保险机构外勤中的保险专业人才越来越少,陷入恶性循环。

二是“破窗效应”日渐显现。内勤人员在督导、培训外勤人员时,由于面对的是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的人员,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在专业知识普及方面下力气,而只会因材施教,就他们所面对的人际沟通问题做一些技巧性的培训。若一公司只重保费收入、不重专业素质的氛围一旦形成,这家公司的将来会是如何,可想而知。如果多家公司都是如此,那我国的保险市场将会如何,也不难想象了。

2.1.2 保险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挖角”现象突出 新增保险机构和外资保险机构为了快见效益,都在争夺现有的从业人员。根据调查,由于高素质保险人才供需严重脱节,保险业正经历大规模的“挖角”行动。事实上,这种“挖角”行为只是一场“零和博弈”,即整个市场并没有因为“挖角”而增加保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反而随着保险机构的增多,保险专业人才在相对减少。这不仅会恶化原本已经严重的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对整个保险行业的长期发展酿成潜在的人才危机。

2.2 保险公司人才招聘情况分析 保险公司内勤招聘,主要是看学历,不看专业的。保险专业的专科生和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保险公司大多更加偏爱后者。这就使得高职高专保险专业毕业生处于了尴尬境地。

保险公司外勤增员(即招聘),走过两个极端。一个是任人唯亲。前几年,保险公司增员扩张的时候,但凡有意愿加入保险行业的,都招聘进公司,然后付出大量培训成本,力争打造雄厚的外勤团队。但后来,保险公司逐渐发现,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心很浮,对外勤工作的困难估计不足,遇到拒绝和挫折,就非常容易脱落(即离职),导致保险公司大量的招聘成本、新人培训成本、激励成本得不到回报。因此保险公司在总结教训后,归结出一个外勤增员中不成文的潜规则:外勤增员拒收应届毕业生。此为第二个极端。

综上,目前保险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内勤招聘学历本位;二是外勤增员应届毕业生一刀切的拒收。这使得高职高专保险专业毕业生求职无门。所以作为高职高专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之时,既要按照保险公司各岗位实际职业能力需要打造人才,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还要同保险公司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乃至合作,让保险公司认识到自己在人才招聘条件设置上的简单、粗放,从而改变其用人的思维定势。

3 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实现形式探索

基于上述高职高专、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分析可见,保险公司面临人才短缺的危机,高职高专陷入育人不得法的窘境。为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摆脱此种局面,高职高专应主要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着手改变,基于不同课程的特点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工学结合实现形式的,以达到培养目标。下面就高职高专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可供学校、教师选择的工学结合实现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1 建设保险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 探索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的重点应放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保险实训基地是学生以用促学,学以致用,锻炼各项工作技能的场所。保险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学生近距离接触,乃至直接参与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践当中,真正意义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工与学的结合。保险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校外和校内保险实训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

3.1.1 建立校外保险实训基地 建立校外保险实训基地可行性较强的方式是:校企合作成立冠名实训基地,将合作保险公司的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赋予接收学校保险专业校外实训的职能,使得在校学生得以实习员工身份顶岗承担保险公司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承担、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提升工作能力,培养工作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校外保险实训基地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沟通、团队经营管理、保险营销原理与实务、保险业务分析及报告撰写等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在保险公司外勤实习和内勤实习创造条件。

3.1.2 建立校内保险实训基地 校外保险实训基地是学生提升的平台,学校有必要自建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来实现对学生常态化的人才培养。通过学校拨款兴建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要注重以下几方面。①规模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的动手能力的训练、按岗位、按工位设计。②仿真性,要模拟真实的保险公司环境,营造真实的公司氛围;要安装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模拟软件,能实现从投保单录入到保险理赔的全过程。③系统性,安排的实训项目要成体系,要满足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在不同公司、不同岗位的主观和客观的心理预期的要求。实训内容要全面,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工作技能。④超前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现实性需求,更在于满足潜在性需求。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操作技巧方面要适当超前于公司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所淘汰。

3.2 通过“角色扮演法”实现工学结合 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达标”式教学。“情境——达标”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训练需要,创设以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此情境下的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指定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融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这种工学结合实现形式适用于保险专业中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情境性和技巧性的外勤业务岗的专业课程。在保险营销课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分饰保险营销员、客户角色,开展营销流程、营销话术、营销技巧的演练。在演练中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模拟推销过程中有意识运用某一技巧,并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在保险业务处理课程中,要借助校内实训室来实现角色扮演。在模拟实训室中,部分学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分饰录单员、核保员、保全员、理赔员等角色,其他学生扮演不同情况的客户。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扮演过程中,锻炼着与人沟通、动手操作、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等能力,进而为学生后续在校外保险实训基地(保险公司)实训做准备。

3.3 通过“职场培训模式”实现工学结合 保险公司内部培训有着显著特点,可以广泛带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此氛围基础上促进学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保险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借鉴保险公司内部培训的积极元素,引入“职场培训模式”。

“职场培训模式”工学结合实现形式就是以保险公司内部培训组织模式来组织校内课堂,在课堂上加入分组对抗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团队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职场培训模式”是对保险公司内部培训课堂组织形式的借鉴,是校内保险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适用的课程广泛。

3.4 通过“任务驱动法”实现工学结合 “任务驱动法”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制定任务书(如表1)并下发,由学生按照任务书中的要求,分组完成。在“任务驱动法”中,学生借助各种资料、资源,积极解决教学任务,类似于公司里的员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快乐。该方式适用广泛,但凡可以提炼出教学任务的课程均可采用。

3.5 通过“职场挂职法”实现工学结合 “职场挂职法”是在学生掌握现代金融保险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凭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深入到保险公司职场一线,置身实际岗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在公司设置专门的实习业务窗口,在公司业务人员的指导下,直接面对客户办理业务。学生在实际岗位从事业务活动过程中,熟悉业务流程,锻炼实际工作技能。“职场挂职法”基于其自身特点,主要适用于内勤业务岗的实操性课程。

3.6 通过“学生助教方式”实现工学结合 保险公司招募外勤营销员后,要对其组织培训,帮助营销员通过保监会指定的资格考试,即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通过该资格考试对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学生而言是相对容易的,而对于保险公司招募的业务员则是一道门槛。因为不能通过考试,就意味着不能展业,所以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

“学生助教方式”就是指在学校和保险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后,学校可以推荐部分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到保险公司培训部门担任助教,配合保险公司讲师为培训对象解惑答疑。此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而增进工作能力。

3.7 通过“双证书建设”实现工学结合 “双证”(或多证),是指保险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双证”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来说,多一种证书,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

为此,学校要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建立保险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一书多证制,如“1+4”模式,即一个学历证书、一个计算机能力证书、一个外语能力证书、一个保险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一个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综合能力证书(参加社团活动能力、演讲能力、礼仪表现等),实现“综合素养+专门技能”的培养目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适应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

3.8 通过“校校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随着保险公司对核保、理赔岗位的招聘用人要求越发综合化,不仅要求应聘者有保险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备医学、汽修等知识,而这样的知识要求无论对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的师资还是课程体系建设都是一个挑战。经调研多家交通类的高职高专、汽修学校和医学院得知,这类院校大多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即他们的学生虽具备汽修、医学等方面的专科知识,但在面对逐渐增多的保险公司招聘需求时,保险专业知识则是一个短板。

考虑到在面临保险人才需求时和人才培养进程中保险专业高职高专和汽修学校、医学院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课题组提出“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校校”分别指的是保险专业高职高专与汽修学校、医学院;二者合作可以选取“校级联合培养”的形式共同培养综合型的保险专业人才。即保险专业学生在有一定保险专业课程基础后,到合作院校学习汽修或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合作院校间互相承认学分,在学生毕业时可以拿到本院校的毕业证和合作院校的学习结业证明,当然也可以更高要求学生既要拿到保险方面的资格证书,也要拿到相应的技工证等。

“校校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形式培养出的学生兼具保险专业知识和汽修、医学等知识,也持有两个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或两个领域的资格证书。如此综合知识背景的保险专业学生,将会在保险人才市场和后续的职业生涯中赢得主动。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参考文献:

[1]施卓晨.关于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方案的实施.职业教育研究,2009,(01).

[2]马海港.保险专业毕业生不愿入职保险业问题初探.教育研究,2008,(8).

[3]唐树伶,张冬云.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研究.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4]吴磊,何洪涛.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互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5]徐昆.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6,(6).

[6]施玉梅.模拟推销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训中的运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6).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3

[关键词]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业的本质要求。落实保险业人才战略,大力发展保险职业教育是一重大举措。目前,保险行业和保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大机遇。保险职业教育作为保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些探讨。

一、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带来了保险人才需求结构性变化

中国保险业经过30年的发展,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但目前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与行业发展战略差距较大,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保险专业人才缺失

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展业、精算、承保、理赔、查勘、管理和投资等环节人才的广泛需求。而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保险业一直处在教育上的真空期,20年一直没有任何保险专业教育。这意味着,20年间保险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1980年到现在,也只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保险专业,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每年保险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最初不到2000人,虽然现在发展到20000多人,但与保险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据统计,目前保险公司年平均增员率约为25%,据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所作的预测认为,到2010年保险业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近50万。参照国外美国每7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日本每300个国民中有1个保险从业人员、香港平均不足20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台湾每152人中便有一个寿险推销员的经验数据,结合我国大陆实际情况,调整按1∶500推算,未来我国保险人员需求数量大约在200万左右。另外,从现有的保险从业人员情况来看,真正保险专业科班出生的人才稀少。据统计,2007年保险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62.17%,但其中保险专业毕业的仅占8.69%。

(二)操作应用型人才缺失

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务性,这个特征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从总体来看,保险教育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保险专业课程偏重于基础理论,涉及的大多数是一般保险知识、理论概念,缺少保险经营实战经验,对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知识比较表面,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有一位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这样评价新入司的大学毕业生;才华横溢,但眼高手低;颇见理论功底,但脱离实际;言语滔滔,但能力平平。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保险课堂教学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与业界脱节的现象严重。

(三)技能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由许多职业岗位组成,比如产品开发、展业、承保、防灾、理培、会计、信息技术,它要求保险教育应该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将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但目前保险教育片面追求学科型,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上岗。比如,有的学生基础操作技能不懂,甚至看不懂保险单证、不会填写投保单,对车辆、企业财产、建筑工程等关联知识匮乏;查勘理赔程序、技巧不熟悉;财务报表看不懂;沟通谈判时更无所适从。

(四)复合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与保险有密切关系的知识非常多,如寿险核保核赔需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车险的定损查勘需要丰富的车辆维修知识,涉外业务则需要扎实的外语知识,保险营销需要丰富的公共关系知识,营销主管和公司管理人员则需要丰富的团队管理知识。而现行保险专业课程主要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精算等,过于就保险论保险,与保险有关的课程比如医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灾害学、人口社会学等等开设比较少。这一行为直接造成了在校保险专业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这也就出现一种怪现象,即正规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胜任保险公司工作,这有悖于保险专业的初衷。

(五)综合管理人才缺失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保险机构的不断增多,保险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公司反映,现在比较优秀的基层经理和主管成了稀缺人才。有的公司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员,就只能看谁业务做得好,就把谁提拔起来当经理、当主管。而这些同志多数缺乏管理经验,不会带团队,往往工作很被动。有的同志以高报酬、高待遇到兄弟公司“挖墙角”,造成人才争夺的恶性循环。

二、保险职业教育是我国保险业破除人才需求瓶颈的有效途径

保险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它姓“高”名“职”,保险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其在破除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需求瓶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企事业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这种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职责之所在,这使得保险职业教育成为了能直接面对当前我国保险人才供求主要矛盾的中流砥柱。在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吴定富主席强调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保险系统现有职业培训学院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这充分说明,保险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反映了保险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任重而道远的光荣使命。

(二)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标准化的技能型人才为显著特点

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为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保险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将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实行“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必须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比如保险人、公估人、经纪人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等,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毕业后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保险业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三)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零距离”上岗的效益型人才为中心任务

过去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上是“升学导向”,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保险职业教育重视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并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来对待,这为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成为能适应保险业需要的从业人才,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虽然保险职业教育在保险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制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以保险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中国保险业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合格的保险专业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应具有优秀的职业精神,包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助、创新图变、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它包括保险专业知识及与人打交道的相关知识;第三,应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操作办事能力、处置应变能力;第四,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它包括诚实守信、奉公守法、遵章守纪、重形守规等;第五,应具有丰富的职业常识,它包括行业发展状况、市场竞争状况、理论前沿状况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

市场需求的培养导向强调应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一般性知识技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保险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利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保险职业技能领域的需求。因此,应采取第一学期大专业,统一基础课,第二学期起开始专业定向学习的形式,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地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确保每位学生毕业时均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使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渠道更广、更宽、更深。

(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去,高职教育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上,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普通高校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普通高校的要求教学,学生就认为自己学了一些本身不擅长、不愿学,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感觉中学弄不明白的东西,大学还是弄不明白;老师教了许多不知为什么教,不该教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学校里学的用不上,工作中用的没有教。其实,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长处,这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是一种和谐,关键在于要找出学生的长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为此,应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依据

对于教学内容,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要淡化学科体系,强调能力本位,突出实用性,要贴近公司第一线的高技能岗位的职业需要,而不要盲目向学科型高等教育的模式攀比或趋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当学习的是“细胞如何工作”,而不是“什么是细胞”。

2.教学方法应倡导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从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向“老师教学生学”,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行动,绝非单指某一技术或技艺,而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比如对于保险业务,其工作过程包括展业、签单、理赔、售后服务等。

3.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应强调综合化、模块化

综合化不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拼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综合,是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即教学项目的手段,这需要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通过综合化,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提高职业能力。而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内容可以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所必须为依据的,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其排列顺序也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为依据。

4.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对一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以教师为主体,只要老师讲好了就是好课,上课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有可能老师从头忙到尾,学生什么都没学会。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看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才是好课。教师讲得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同时,教无定法。要认定原则,但不固执坚守某种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课程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效果。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显著提高,使用各种模式的方法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体系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也是职业教育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保险实训教学基地

实训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它包括:(1)建立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包括实训教学大楼、专业实训实验室等,实训教学基地应具有全仿真性质,可以模拟成一个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一个部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训素材都来自于保险公司提供的案例、数据、标准化流程,做到职业氛围真实,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保险人才培养,需要保险学界与保险业界紧密结合。保险业界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绝大多数专业都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现场进行参观、实习,这些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可以考虑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办学方式,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切入方式,以公司急需人才培养为结合点,突破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寻求与行业、公司的紧密对接,实现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和双赢。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主要形式有:教师承担科研和保险产品开发项目攻关、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聘请公司高级业务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以公司的实际案例教学、“订单式”培养、学生到公司代岗实习等,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节省了公司的人力成本。

2.成立保险职业培训公司

职业培训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师资队伍仿真模拟环境,作为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由此可见,职业培训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职业学校在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国家教委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和保险公司联合筹建保险职业培训公司。该公司实行员工化管理和培训式教学,采用具有学校特色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既要有公司的概念,同时也不要有公司的固定模式,学生以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出现,以公司化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实战性的专业熏陶,使学生得到最新的高度仿真的保险业务模拟训练。公司初期是作为一个实训基地,以师生实习、实训为主,以展业为辅,该基地最主要是从事销售和实务培训,但是不能仅定位于提升销售技能,因为公司培养的不是单纯的业务人员,而是全流程式的实训,让每一个师生通过公司这个平台都非常熟悉保险实务流程。等积累人才、资金、客户资源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把基地逐步演变成一个独立运行的公司。由此可见,这种实训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实训操作的逼真性及与实务的贴切性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四)建设以“双师”结构为标准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专业教师在保险技能的掌握上,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具体来说,可采用“送、下、带、引、聘”等多种方法。“送”是选拔部分教师到高等保险院校的对口专业深造;“下”是让部分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保险公司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训指导方法培训;通过保险实验基地、课题合作或委托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引”是指从公司一线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是指聘请兼职或客座教授、保险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保证学生能够得到“一体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3号文件,全面提高保险业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J].保险研究,2007,(1).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4

【关键词】失业;培训;探索

近年来,沂水县积极探索失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在保证失业人员合理流动,促进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1.关键有效的三个探索

一是制度探索。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遭遇失业风险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有两大功能:即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又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从而抑制失业。根据失业保险制度的这一目标,为发挥其抑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该县制订了失业人员与职业介绍衔接的再就业推荐制度,规定只要失业人员不挑不捡,24小时内推荐安置就业,推荐就业试用期内不停止失业金的领取。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减震作用。

二是管理探索。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审查还不够规范”的问题,该县推出了失业人员都要享受失业救济保障的措施,完善失业人员进入救济的程序,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严格审核失业人员申领失业金程序,对处在劳动年龄,非自愿性失业,失业前有一定时期的连续工作并交纳失业保险费,及时申请失业登记的失业者,给予特殊的通知提示,以免错过失业金申领登记日期,失去享受救济的权利。但对已经隐性就业的坚决查清,停发失业救济,防止有些人一边拥有就业收入,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根据失业职工参加就业培训难以管理的特点,探索推出了《培训协议书》,规定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期间与失业职工签订《培训协议书》,明确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考核等一系列责任义务,对一定时间内学习考核不合格的,免费转入下一期学习。对学习期间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属培训机构责任的,由培训机构承担,属失业人员责任的,又失业人员承担。签订《培训协议》的特点是让培训效果说话,失业职工到课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合格率98%以上,培训合格人员就业率达100%。

三是培训探索。建立失业保险与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在失业金领取期间,参加创业培训并创办项目的,可以一次性将未领完的救济金一次性领取,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灵活运用失业救济金申领期间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探索了办理失业金领取手续时填写《培训意向书》的做法,让失业职工自己选取培训意愿,参加创业培训还是技能培训。在专业选择上,照顾失业人员的特殊情况,设置了可供选择的驾驶、微机、烹饪、美发、电工、电气焊等专业,每期报名人数都十分火爆,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报名率达99.9%。

2.促进培训让事实说话

一是让失业人员说实话。首先让大龄失业人员说实话。大龄失业人员主要原因是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随着现阶段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很多大龄失业人员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事实已不想再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但为了能领取失业金,填写《培训意向书》只是在办理失业手续时的应付,对这类人员要引导参加;其次让低龄失业人员说实话。低龄失业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有的想跳槽,有的纯粹为了婚后育婴,有的想通过失业期间学驾驶,获得培训补偿,这部分人也不是想通过学习重新获得再就业机会。

二是让培训学员说参加培训的实话。失业保险机构与职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互相信息共享,使失业保险反失业功效能够充分发挥,让失业职工按照市场需求接受职工培训,并且真培训,按照学校管理模式搞好培训衔接,只要有一个失业人员报名,也要开班教好他,让他出去说学到的技术和轻松找到就业岗位的喜悦。例如今年第一期68名失业人员顺利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考试,并全部凭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在厨师班,学员麻源美一连做了6道菜,赢得了考评员的高分。电工班的杨恩林、刘玉江实践考试高分过关。目前已被佳艺纺织聘为维修电工。扎实推进失业人员培训,与每名参培人员签订技能培训协议书,变“要我培”为“我要培”,确保了师资、技术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保证了失业人员凭真技术实现新的人生就业价值。目前,全县有1500名失业人员凭技能培训学到的技术,分别实现了创业、再就业。失业人员培训班由此红火起来。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5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6

关键词:电力企业 培训风险 控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31-01

1 电力企业培训风险控制概述

培训风险是指在培训的开展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培训风险客观存在,虽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却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最大限度的削弱培训风险。培训风险控制就是指企业采用各种有效手段降低培训风险的过程。我国电力企业最近几年在培训的力度方面在不断的加强,通过培训有效的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然而培训中一个不同忽视的问题就是,电力企业在培训风险控制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电力企业职工培训观念、培训流程等方面都存在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2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存在的风险

2.1 收益风险

电力企业培训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这不仅仅包括培训各个环节的直接投入,也包括培训所导致的各种间接投入,而培训又是有收益的,这种收益主要表现为通过培训的开展所带来的职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培训的收益风险就是指培训的收益能不能够超过培训的成本,如果能够大于或者等于成本就意味着收益风险不存在,而小于收益的话则意味着存在收益风险。由于培训的成本大多发生在前期,而培训所带来的收益很多时候并不能被有效的加以评估,这意味着收益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不能够从一个更加长期和全面的角度来评价的话,收益风险很难被真实的加以衡量。

2.2 流失风险

“为他人作嫁衣裳”是流失风险的典型写照,电力企业很多管理者普遍持有这种观念,而调查发现员工的流失现象也一定程度上支撑这一理论。通过培训,员工的个人技能往往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能力提升以后,其跳槽能力以及机会也就随之变大,很多时候企业通过大量的培训投入终于将员工锻炼成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以后,该员工就很可能选择跳槽去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结果就是对于企业而言鸡飞蛋打。事实上,流失风险在很多电力企业的身上表现突出,囿于电力企业僵化的管理体制,其关键人才的流失率有上升的趋势。

2.3 观念风险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观念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认为培训不重要,企业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培训,持有这种培训理念的后果就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最终会危及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效益。另一方面就是认为培训风险巨大,因而对培训望而生畏,认为企业不应该成为培训的主体,这大大的打击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 实施风险

培训活动开展中不当的实施策略也会造成培训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于培训的整个实施过程,具体介绍如下:在培训需求分析阶段,如果没有良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会导致培训效果大大折扣,从而产生培训风险;在培训的评估反馈环节也可能会出现风险,例如评估反馈的不及时或者评估反馈得出错误额的结果。

3 电力企业培训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本文认为电力I期也培训风险控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转变培训观念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风险的控制首先应从观念层面来加以着手,通过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来控制。正确的培训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培训活动的开展,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尽快的更正以往对职工培训不重视的观念,这样才能确保培训活动得到有效的支持,有利于各种风险的控制。其次应正确认识培训活动的内涵,培训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培训,更是技能的培训,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正确的认识到培训的内涵,更有利于培训活动的开展。

3.2 规范培训流程

针对培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可以通过规范培训流程来加以解决,良好的培训流程包括准备、实施、控制与反馈等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应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东西进行科学的准备。在实施阶段,关键就是对培训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规范。在控制与反馈阶段,主要是根据培训结果来进行调控,确保调控的稳步进行。

3.3 构建学习型组织

实践证明,学习型组织的在培训风险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学习型组织以其本身良好的优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构建学习型组织也因此成为了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电力企业应进行组织的变革,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来重塑组织结构,从而为培训风险控制效果的提升夯实组织层面的保障。

3.4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在职工培训风险控制方敏也具有良好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关键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文化。在学习文化建设方面,企业可以从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两个层面来进行,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企业应给与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场合以及物质帮助,确保培训活动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在制度文化层面,企业应完善制度,给职工培训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的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各种风险,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准确的加以认识,在正确认识各种风险的基础之上,从观念、流程、组织以及文化四个方面综合发力,从而实现培训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刘丽平.浅谈企业如何规避培训风险[J].统计与管理,2012(1).

[2] 向晶.推进电力企业培训工作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7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心得

大二结束,大三即将开始,我在这个阶段的暑假有幸进入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子子公司进行参加实习工作。回首我在暑假参加实习二十天经历的点点滴滴,我感触颇多。

在实习过程中有培训,有实践,即便短短二十天也让我有了很深的保险工作体悟,也体会到把保险行业的不易。在我为去实习之前我并没有信心去做好实习工作,但在刚入公司的系统培训,我对银行业务及保险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与老员工的交流增加了对保险行业的了解,这些慢慢增加了我在实习中完成额定工作的信心。

在实习中的培训阶段,在培训的第一天,培训老师就告诫我们要端正态度、认真工作,我并没有太重的工作负担,只是分了团队,介绍了银行业务与人民财产管理保险知识的一些介绍,并且学习怎么辨别客户以及收集需求客户信息的方法。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是在后来实习过程中顺利完成了额定的任务的关键。进入实习阶段,开始并没有去跑业务,知识在收集整理一些客户资料,以及做一些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等工作。在做这些工作期间我认识到保险业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保险公司的各个部门岗位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索,从头开始。所以不管是学什么专业,到保险公司都是新人,对大多数岗位都是很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空杯归零的心态,从头开始学,从为人处事、工作态度开始。在后来我们各个团队根据团队的市场调研成果,以及收集的客户资料开始去联系客户,推销产品,从无数次失败中寻找着成功的机会,开始两天或许是市场调研失败亦或者是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团队并没有取到理想的成果,但在实习导师的鼓励下我们没有人气馁,一直坚持着,从与第一个客户联系成功,到第二个,第三个一次次的成功与间夹的失败让我们在这个行业中逐渐找到方向,逐步在实习中从一个需要引导的新人成为一个可以很流利介绍产品,善于把握交谈机会,学会引导客户对产品兴趣的保险公司员工。

一个实习生,作为一个新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去学习,去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进行沉淀,进行积累。虽然我在团队中完成了额定的任务,但是在业绩上我始终无法突破,这令我感到很苦恼,说实话我做梦都想把业绩搞上去,可是或许是时间不足、经验不足。但是绝对不会气馁,为了自身的目标继续奋斗!其次是要进一步热爱本职工作,使自己做一个有激情的人,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干不会败在困难下面。还有就是学会总结工作上的得失和不足,善于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每天才干多学一点,多进步一些。针对在工作中呈现的各种问题要多想对策,不懂的问题要多学、多问,不能不懂装懂,这样子做只会自食其果!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8

(一)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出发,对分散的销售个体实行团队化管理符合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原理。

1、可以提高士气。

大家聚集在一起,从事一个共同的事业,会相互影响,相互鼓励,相互带动,从而产生一种合力,激发大家的斗志,即产生高昂的士气。

2、可以增强凝聚力。

受团队带头人和先进力量的影响,成员将向一个目标方向努力,为所在的集体贡献个体的力量,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3、可以提升公司业绩。

将具有不同特长的人集合在一起,目的在于产生1+1>2的效果,这种效果远远低于单个人员业绩的累加。

4、可以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与对单一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管理相比,实行团队化建设将极大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二)就销售人员个体而言,实行团队化管理也有如下好处:

1、可以产生认同感。

多个人从事同样的事业,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在团队中更易产生对自身能力和工作的认同。

2、可以提高参与度。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在参与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个人就能体现到参与的乐趣,参与度越高,越能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3、可以增强归属感。

在团队中和伙伴们一起工作、学习、活动,将消除孤立无援的感觉,归属于一个强有力的群体是每个个体都希望实现的。

4、可以获得学习机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团队人员众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性和优势,经常性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学习到别人所长,而团队提供的经常性培训更能使成员的各项素质得到逐步提高。

二、现阶段营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自从1992年美国友邦公司将寿险个人人体制引进我国,这种行业特有的、独特的保险人体制就在我国的保险行业生根、发芽,全行业都在实施人制,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然而,有别于寿险人团队的蓬勃发展,产险的人团队建设却在不断经历挫折和失败。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严峻的市场形势推动产险公司积极探索销售团队的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营销团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制约着团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电销、网销等新兴渠道的发展,挤占了营销团队的生存空间,客户习惯的变化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1、电销凭借价格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挤占了营销团队的生存空间。

营销团队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个人客户和中小微企业客户,家用车业务的占比一般较大。然而,电话车险的销售对象就是家用车业务。电话车险优惠15%的价格,对于家用车客户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自从电话车险问世,营销员感觉车险越来越难做,市场费用透明化,客户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车险业务变成微利,营销员不得不让利客户,或提供代年审、代交罚款等增值服务,如此一来,营销员的生存遭遇瓶颈。绩差营销员就会自然脱落。

2、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变化,使得营销员的部分客户面临流失。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改变人们的销售生活习惯。C2C,B2C的购物消费模式越来越普遍。网络购物的消费额每年增量惊人。双11购物狂欢节期间,淘宝以分钟过亿的消费额向国人展示网络消费的魅力。网购成了消费的一个重要模式。如同大卖场的逐步萧条,传统的营销团队面对面的销售模式也受到“人机对话”的网络销售模式的巨大冲击。

(二)团队成员流动性大,团队留存率低;增员困难,团队可用销售人力不足

1、营销员高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中保协在2014年底的《保险营销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保险营销员总人数维持在289.9万人左右,其中产险在29万人左右。营销员队伍是保险公司最关注的销售队伍,然而,据官方数据显示,2011-2013年保险营销员年均解约人数超过167万人,2013年流动人力占总人力59%。

(1)营销员的准入门槛低。据中保协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31日,保险营销团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66.34%,大专及同等学历占比26.23%,本科及以上占比仅7.43%。学历偏低的营销员,加入保险行业有时是过度时期的选择,抱有“骑驴找马”的心态,碰到其他就业机会就会离开营销队伍,造成人员流失。

(2)保险营销从业压力大。保险业是通过提供保险服务换取保费的一个特殊的行业,他是为未来可能的发生的风险提供保障,然而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保险销售的难度很大。我国的保险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不够规范,存在降费、退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加之客户的保险意识还有待提高,营销员展业容易遭受拒绝。保费任务的压力,以及生活的压力,导致营销员承受巨大的从业压力,造成人员流失。

(3)营销员缺少归属感。营销员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合同,与公司之间只是委托关系,不是劳动雇佣关系,不能享有公司的各种福利和保障。保险公司对营销员的管理实质上只是业务员管理,营销员通过销售保险产品获得报酬,业绩是营销员和公司之间唯一的纽带。与合同制员工的待遇差异,以及工伤、养老、医疗等保障的缺失,令营销员感觉自己被边缘化,对公司缺乏归属感,造成人员流失。

2、增员困难,团队可用销售人力严重不足

在过去的20多年,我国的保险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基于保险销售对人力的依赖,通过增员来扩充队伍,实现保费规模扩张成为大大小小保险公司的战略选择。然而,有别于前些年人力的快速增长,增员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增员难,难增员主要原因如下:

(1)行业认同感差。保险与银行、证券同为金融业,然而,保险从业员比银行、证券的从业人员社会地位要低。这里面有行业发展历史的原因,银行的运行体制比保险规范,诚信度高;证券从业人员由于准入门槛高,人员素质高,更具专业性,也更易获得社会认可。鉴于社会对保险的评价有偏差,人们不愿意加入保险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从源头上增加了增员的难度。

(2)行业收入偏低。据中保协的数据显示,产险营销员收入方面,月均收入在1333元以下的占比45.2%,月均收入在1333-3500元的占比27.5%,月均收入在3500-7339元的占比13.7%。从数据中看出,超过半数的保险营销员连基本生活保障都难以满足。营销员觉得保险越来越难做,收入越来越少。这种观点一旦传播开,愿意加入保险营销行业的人也会减少,增员难度自然加大。

(三)团队疏于对文化的培育,未能发挥团队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团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说伴随团队成立就会有团队文化的存在,而且伴随着团队以后的发展。然而,团队文化具有隐蔽性,如果未经引导、归纳和提升,就只会是一种模糊的认知,不能作用于团队建设。在团队文化建设中,团队主管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团队主管疏于对团队文化的培育,认为团队文化无关重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其领导的团队就谈不上团队文化培育了。有些团队主管明白团队文化的重要性,但对团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足,把精力放在业务发展上,一心想着先把业务做起来,没有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如此一来团队的文化建设就被耽误或搁置了。产险营销团队有别于寿险营销队伍,晨会制度和组训制度不完善,团队成员集中培训、交流、分享的机会不多,未有足够的时间培育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个体与团队的关系不够密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文化的建设。

三、如何建设优秀保险营销团队

以上论述主要就市场大环境(新兴渠道挤占市场),行业增员难以及团队自身文化建设欠缺指出了团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对此,笔者总结出如下方法,希望可以解决团队建设的疑难,完善团队建设。首先,对保险市场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积极做好营销渠道的客户管理;其次,对团队的流动性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做好增员和育成工作;再次,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电、网销的兴起,发挥营销渠道贴近客户的优势,做好客户管理,提升客户的稳定性。

从2007年第一个车险电销牌照获批,我国保险电话销售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加之各保险公司官网在线投保的陆续开通,电网销这个新兴渠道大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发展趋势。笔者从事产险销售管理以来,亲历了电网销对传统营销团队的冲击。可以这样说,在电话营销呈井喷之势的2011年前后,很多营销团队受到电销的冲击,业务出现下滑,导致士气低下,甚至团队解体。然而,在经历这种阵痛以后,营销员的产能稳定下来,营销团队得以持续发展。其实,即使是电话营销的发源地美国,当前制仍然是最重要和成熟的渠道。仅市场前两位的保险公司StateFarm和Allstate就分别拥有17,000和14,000个专属,StateFarm的业务100%来自专属人,Allstate的专属业务占比达到70%以上。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客户的选择是多元的,营销团队要做的就是让客户找到选择我们的理由。

1、发挥贴近客户的优势,切实做好客户管理。

营销团队与其他团队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直接面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没有中间环节,依托面对面的交流促成销售。因此,营销员与客户久而久之就会变成熟人,甚至朋友关系。熟悉客户是做好客户管理的前提。客户管理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保险需求信息,为客户提供综合的保险方案和全方位的保险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并从中获取合理的手续费收入。就如时下的大数据概念,营销员掌握客户足够多的信息,就能为客户量身定做保险产品,客户习惯了营销员提供的“私人定制”,客户的黏度随之提高,营销员就可以稳住客户。

2、营销团队要主动求变,与时俱进创新展业方式。

市场在变,对手在变,客户在变,营销团队的展业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营销团队所属主体要为营销团队提供展业工具支持,鉴于手机的广泛应用,当下最适合营销员使用的就是以手机为载体的展业工具,公司要开发使用便捷、方便传输信息的手机APP软件;另一方面,营销员要善于应用当下流行的社交软件,把客户都放进微信朋友圈进行管理,让微信成为自己产品信息,获悉客户动态,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展业助手。

3、提升综合实力,细分客户群体,服务价值客户。

无论何时,提升综合实力都是致胜之道。首先营销团队要克服管理效率偏低,服务意识淡薄,销售产品单一的缺点,提升团队的效率,培养客户服务意识,加强产品和技巧培训,把团队打造成专业、高效的团队,精准对接团队和个人客户,以便新增和稳定客户。

(二)对团队的流动性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做好增员和育成工作,充实团队的销售人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人员较之前均增加了流动性,因此,对于营销团队的流动性应该保持乐观。就产险行业而言,流失的员工很多会变成公司的客户,而且是忠诚度较高的客户。在正确认识流动性的基础上,为了可持续发展,营销团队要积极做好增员和育成工作,一方面开源,一方面“节流”。

1、积极做好增员。

不管团队人力规模大小,销售人力和保费规模必然是正相关关系。为了团队发展,团队务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增员工作。保险行业频现利好,营销员待遇和保障问题得到重视,增员的政策环境向好。2012年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保监发〔2012〕83号)明确提到要“改善保险营销员的待遇和保障”;2013年《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正式,进一步促进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对提升保险从业形象具有积极推动作用。2014年国务院颁布新国十条,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种种有利发展因素,为吸纳从业人员提供支持。合理制定增员的目标和计划,循序开展增员。首先,根据团队未来的人力需求,即补充人力(按照团队脱落率计算)和新增人力(按照团队的保费目标除以人均产能计算)确定团队的增员目标。然后,确定目标增员对象,锁定目标人员。目标人员可以从以下群体中确定:业内其他主体的从业员;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其他行业的销售人员;从事保险其他工作的相关人员及其他有志于加入保险营销行业的人士。最后,与增员对象接触,向增员对象说明其最为关注的四个问题:对公司、行业和即将从事的工作的介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目的是推销行业前景,彰显团队主管人格魅力,增加其从业的信心,消除顾虑,已达到成功增员的目的。

2、团队要注重人员的育成。

否则增再多的人员也是白费功夫人员的育成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要组织实施培训,一方面要配备组训人员辅导。

(1)要组织实施培训。营销团队的培训课程至少要包含:产品培训,技能培训,心态培训,合规培训;而且要分层级进行,针对不同层级的营销员进行岗前培训,初级培训,中级培训,高级培训。通过培训营销员才能以不断丰富产品知识,获得销售指导,更重要的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从业的信心。

(2)要配备组训人员辅导。组训的角色定位为教练员和辅导员,组训人员作为营销团队的重要组成,一个优秀组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了组训,新人的辅导和活动量管理有人负责;团队成员的消极心态有人关注和引导;最新的政策得以宣导;最好的经验得以总结和分享。组训是人员育成,团队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团队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行为,因而团队文化由团队成员在共同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它必须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作为保险营销团队的团队文化建设,应该按照行业重规范、重执行、专业化的要求,重点做好制度文化、执行文化和学习文化的建设。

1、制度文化。

即团队把制度作为开展工作的准绳,并被团队成员认可和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健全、合理的制度体系,能够有效规范团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团队运作的效益。按照制度的出处,可以分为一般制度和特殊制度。一般制度是指上级下发的关于保险销售管理的各项制度,如见费出单,从业资格管理的相关规定,所属公司制定的与销售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等,一般比较宏观,注重原则性。特殊制度是指在一般制度的原则框架内根据团队实际制定的符合团队发展的各项制度,如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增员制度等,一般比较具体、直观,注重可行性。为确保制度的规范性和适用性,在建立营销团队制度时应抓住以下四点:

(1)明确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是把搞好团队,对团队成员有益;

(2)制定制度时要广泛征集、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决策;

(3)制度要具有可行性,制定实施细则,防止变成一纸制度,无法落地;四是要配套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反馈执行情况,监测实施的效果。

2、执行文化。

即团队养成了高效执行的习惯,全体成员都能够自觉执行团队制定的方案和制度,可谓是坐言起行,令行禁止。执行文化能够强化团队建设,能够引领团队走向成功。执行力是团队的致胜法宝,提高执行力是团队必修的课程。销售人员是执行的主体,激发他们的热情和配合是执行的关键。提高执行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明确标准。建立标准是执行的基础。没有明确的标准,销售人员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做,那就谈不上执行了。

(2)严格执行。标准明确了,就一定要严格执行。在执行时,尤其是执行之初,需要较真,让每一个团队成员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一视同仁,没有特权,主管更应以身作则。

(3)督导检查。在建立标准,严格执行的过程中,作为团队主管,接下来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督导检查,这是确保团队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督导检查时,一旦发现执行不到位或执行错误,需要马上纠正,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习文化。

学习给团队注入了内发式的发展动力,一个具有浓郁学习氛围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充满正能量,能够获得更好、更大发展的团队。团队学习文化的打造,要解决好笃学、勤学、善学三个方面。笃学,是指团队全体成员都有学习的决心,具备学习的能动性。团队的发展不能单靠一两个人的进步,而是需要团队的共同提高,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在繁忙的展业间隙,还要兼顾学习,对营销员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在这个时候,团队主管就要通过思想灌输来引导和要求营销员参与学习,让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参加培训。勤学,是指团队全体成员都有学习的习惯,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销售人才是团队发展的基础,但是,人才是有时效性的。鉴于知识的更新很快,所以营销员要勤学,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在最佳的展业状态,才能胜任好客户的风险顾问,才能在保险营销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天道酬勤,一支勤于学习的团队,其销售能力是强大的,更有利于团队的发展。善学,是指团队的成员在团队的引领下,善于学习,能够按照成人学习的规律,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笃学和勤学可以把团队引向优秀,善学则帮助团队走向卓越。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应该具备团队学习的习惯,通过改善团队成员的心智模式,进行系统思考,最终达成成员的自我超越以及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保持团队笃学的观念,勤学的态度,善学的方式,就能保持住团队的竞争力,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四、结束语

学习保险培训心得范文9

关键词:金融保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逐渐迈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个人在提高国家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只有统一思想,加强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金融保险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把个人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提高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形成具有人才培养周期短、教育实施灵活的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施个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生存能力,从而在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包括专门研究金融保险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重在培养学生实操技能的。实践课程体系金融保险专业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为基础的取向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不要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和教育的创新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应实现基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构建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满足专业课程结构及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各职校金融保险专业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氛围,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在高职院校实施个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适应金融保险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岗位所需的人才。

二、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

1.校内和校外基地相结合的原则。随着中国加入WTO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观摩学习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应用知识和添加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所在。加强金融保险对实际业务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结构、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学教学法组合模式、物质环境上予以充分的保障和教学媒体的配合有所突破。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的模拟操作,对学生接触到不可能核心新统计进行操作。让教育理念渗透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个人、学习。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的知识传授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才能善于发现学生上的优点,更好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有效的高职个人能力培养理论依据。

2.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驻中国,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根据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竞赛训练与专业技能实训相结合,实行“做中学”、“做中教”,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完成的项目式个性教学。科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应用金融保险软件的制作,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可激发师生亲密合作,协调互动在双边活动中得到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内的职业综合能力。不断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校外合作企业为支撑,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及新学员的更迭,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可作适当的调整,使实践教学基地更能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更好发挥培养学员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功能。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在专(毕)业实习、专项实训、综合性实训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

三、加强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

1.精心设计和组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主要体现在金融保险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因材施教,但在教学过中教师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知识陈旧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国际接不上轨、学生无学习兴趣。因此,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中,可向学生或学校社会征集项目,提出他们通过课程想解决的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安排想的实训课程,进一步拓展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教学模②式以培训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发展,以学生为基础的新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不排斥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求要在每个学生体现,所以就必须从他们个性发展出发,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能;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以不同学习方式实践与应用,将企业制造“真要求”融入实训教学,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中,培训学生的特殊的才能、兴趣、爱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保险专业校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就有独立创新、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深受行业、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缪华昌,王小娟.浅议高职物流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现代商业,2009(09):59-62.

[2]刘守义,阮艺华.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路[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10-103.

[3]吴祝平.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金融职工大学报,2011(03):67-74.

注释:

①缪华昌,王小娟.浅议高职物流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现代商业,2009(09):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