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土壤调查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2-09-14 07:39:30

土壤调查报告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1

江苏常州化工企业旧址土壤修复,引发“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事件”,目前仍在发酵。环保部、国家卫计委和江苏省政府成立了联合调查组。

2016年4月25日,调查组公布阶段性调查结果:常州外国语学校(下称常外)区域大气环境,与常州其他区域无明显差异,土壤及地下水监测还在开展中;学校卫生、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食品卫生符合要求,未发生传染病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该校学生家长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同。多名环保领域专家,包括参与涉事地块修复工程验收的专家质疑的是,该地块修复方案与工程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社会舆论则表示担忧身边是否存在类似的土地。

环保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污染场地数量在50万块以上,五分之一的企业搬迁场地有不同程度污染,有的污染深度多达十几米。这些土地将要或者已经变成了住房、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据悉,《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土十条”),已经由环保部提交至国务院审核,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将逐渐明朗。 学校邻地休而不复

60多岁的胥建伟,几乎是常州环境事件中最繁忙的人,一天要接听几十通电话,应付多达上万条的微博回复,前后接受过几十家媒体采访。家对面的肯德基,成为了他的固定会客场所。

高中毕业后,胥建伟在常隆化工公司的农药厂工作30多年,于2013年退休。“我本来负责生产调度,却常常被厂里派去偷排污水。”胥建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管道封堵前,常隆农药厂每年偷排的污水高达数十万吨。

还在工作期间,胥建伟便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农药厂偷排污水,后者要求其提供详细的举报资料,他未能提供,举报屡屡不了了之。后来,他便在微博上举报。

直到2016年4月17日,央视曝光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污染事件,称该校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症状,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

胥建伟工作过的工厂旧址,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与原华达化工厂、常宇化工公司毗邻。2011年6月,三家工厂完成搬迁,26.2公顷的遗留场地,成为当地污染状况调查、修复工程实施与验收、规划开发的对象。几十年高污染作业,再加上企业常年“跑、冒、滴、漏”,这块土地已成“毒地”。

常隆地块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显示,这片地块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为主,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严重。

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在地下水中浓度超标9万多倍,土壤中超标7万多倍。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可引发急性中毒。

与常隆地块一路之隔、不足百米处,便是常外新校区北门。2015年9月,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此时,对面常隆地块正进行土壤修复。

根据常州市的规划,常隆地块原计划在修复后用于商业开发。2011年3月至5月,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委托原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地块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常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较重”,要求“必须对污染场地实施修复”。

两年后,常隆地块的修复方案制定。2014年3月,修复工程立项,整个工程投资预算近4亿元,修复工程方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方案的设计指导单位为常州市环境科学院。

该地块是常州市第二个(农药类污染)实施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的项目。据常州市环保局官网介绍,该项目还于2014年入选环保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备选项目。按照2013年国务院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于当年开展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多数为城市搬迁厂区的场地治理,入选者将获得一定的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常隆地块最早的修复方案是,将污染场地地下6米以上的污染土壤挖出,经处置后,作为水泥厂原料资源化利用;地下6米以下,未达到修复目标的污染土壤采取隔离的措施;污染地下水修复,采用将化学氧化剂通过注入井,引入地下水含水层的技术路线。按此方案,修复工作应在2015年6月完成。

但公开资料显示,该地下水修复工程招标工作于2015年8月才结束,至事发,地下水修复工程还未开展。

2015年12月,修复方仅对三个重点污染区域土地进行了试挖,挖出的污染土壤暂存在堆场未运走。当月中旬后,常外的家长们相继发现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的学生不断增加,家长们怀疑问题出在路对面的修复工程上。

学生家长陈美(化名)告诉《财经》记者,“且不论他们在挖土时是否操作规范,数十万立方米有毒的土,就堆在离孩子们不足百米的地方,而且还不让知情,让人怎么接受?”

常州市环境科学院院长徐圃青的解释是,由于承接污染土壤的水泥厂产能受限,无法正常接收常隆场地的土方。

之后,常州市政府将该地块土地利用性质拟变更为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今年1月,常州环境科学研究院建议,修复采用整体覆土封盖。

《财经》记者向常州环科院询问修复方案调整的原因,并询问原修复方案的内容与制定依据,对方未给予答复。而对于修复方案的评价,联合调查组与常州市政府均尚未发表结论。 “救火式”修复受质疑

4月25日,常州市政府消息称,初步调查发现:常隆地块土壤修复工程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要求落实防护措施,新北区监管部门对地块修复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两个月前,常隆地块的修复工程刚通过专家组的验收。一名参与修复工程验收的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工程验收是按照《调整方案》,经勘察工程现场,听取验收单位的汇报后通过的,“从验收材料看,修复结果完成了调整方案的任务,但是具体工程实施中是否违规操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常州市新北区环保局2013年9月下发的建设报告表审批意见显示,修复工程要建设一座1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密闭大棚用作堆场及分选场地,大棚内会配备换风设备,废气经收集,采用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但在修复过程中,这座钢结构密闭大棚并未建设。徐圃青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常隆地块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

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按照正常步骤严格作业,不会出现环境污染。如覆土方案能否奏效,要看有没有按计划覆土一米并多层压实,“常隆地块的修复工作中肯定出了问题”。

由常州市环保局、新北区环保局、黑牡丹建设投资公司、江苏上田环境修复公司、常州环科院等参与的验收会上,专家组三名成员签字通过验收。专家验收意见显示:工程实施程序规范,完成了既定修复任务,达到了土壤修复技术方案调整报告的相关要求,专家组建议通过验收。“从目前出现的情况看,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肯定是出现了问题,施工没按要求操作,工程监理也未尽其职。”上述与会专家称,至于验收过程,专家组是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的,究竟这块地还是否具有污染性,要看调查组的最终调查结果,才能定论,“如果严格按照修复方案来执行,常隆地块肯定是会得到很好地修复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看法不同。他认为,常隆地块修复,采用异位修复法,容易导致集于地下的有毒污染物在修复时,会完全暴露出来。

这块土壤修复场地的位置和施工也受到质疑。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冬季刮北风,学校却建在修复场地的南边;施工方案提到“覆土施工采取分区延伸方式,逐步铺开”,他指着学生家长提供的航拍视频截图说,按照方案应该是挖一块,治好了,再挖下一块。从截图看并未按照这样的方案执行。

常隆地块整个修复工程,在不到两年内完成,而前期的污染场地调查,两个月就完成,着实有些赶时间,被喻为“救火式”的土壤修复。

陈同斌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究竟需要多少时间(修复)?如果全部焚烧,65万方污染土壤在几个月内肯定烧不完。对于污染土壤来说,水泥窑虽然能够处理污染土,但是处理能力是很有限的。”

国内土壤修复项目大多采用转移后,置换新土的方式。置换下来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复,去向也鲜为人知。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土壤修复。

环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复项目工期多于500天的仅占12.6%,200天以下的项目占比达到66.7%,普遍呈现“短工期”的特点。

各方都希望土壤修复工程能立竿见影,事实上,对于规模较大的土壤修复工程,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技术和工程方案,都不可能很快。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曾公开表示,污染严重的“毒地”修复往往需要五年到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其中,对场地的调查至关重要,占修复时间很大一部分。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昕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称,他所参与的美国一块污染场地的治理,仅前期调查就花了16年,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土质、水文地质、关键污染物数据为不同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充足、可靠的支持。

可见,前期调查的数据准确性与调查的方法比后期治理、样品分析的影响都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杜晓明曾表示,中国的治理方与开发方往往不重视前期的调查,“今天把污染场地交给你,让你调查,恨不得明天就拿出结果来,后天就要盖房了”。

对于一个有上百万方污染土壤的污染场地,即便是采用最简单的异位填埋(将污染土壤挖走填埋)方法,用30吨的大卡车运走就得拉四五万趟,仅运输这些土壤也许就得花一年时间。如果采用其他修复技术,更不可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土壤修复是很花时间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陈同斌称。

因为救急,高技术含量的土壤修复几成“土方工程”,将土一换了之,而治本的生物修复技术很少被采用。多位受访专家透露,国内已实施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案例,多以异位修复为主,主要采用焚烧、危废填埋等处理处置技术,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场地污染问题,但修复工程能耗高、资源消耗量大、产生二次污染、土壤资源功能丧失,而且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隐患。 “毒地”知多少?

“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事件”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污染场地“毒性很猛”。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毒地潜伏”?官方一直没有公布详细家底。可能也没有机构能给出污染场地的数量信息。

业内专家只能根据工业总量和发展阶段、重污染企业数量来预测。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俊丽曾表示,五分之一的企业搬迁场地都有污染,呈现出污染范围广、面积大、成分深的情况,有的场地污染深度甚至多达十几米。据张俊丽保守估计,中国污染场地的数量在50万块以上。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在2014年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此次,并未公布更具体的污染地块数据。

此次事发地江苏,已有的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已经关闭化工企业6000余家,未来大部分将用作居住和商业,急需有效修复。

现在,环保部门仍不能掌握江苏到底有多少处污染场地,江苏环保厅摸排发现400多处大型污染场地,具体准确的数字、这些场地有多大、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污染、污染程度如何,因为各地信息公开政策不同、行业技术标准不同,现在还是未知数。

土壤修复的上层设计也未搭建完成――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2012年,由环保部牵头,九个部门共同起草,当时的草案叫“土壤环境保护法”。2014年12月份,正式移交给全国人大环资委,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相应的起草小组来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法》建议稿,初步拟于今年内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内部进行两次初审,明年将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完成审议。“目前土壤修复的相关法规不健全,现有的环境评价方案也不适合土壤修复领域。”高胜达说。现有的环境评价报告,重点在新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较少考虑现有环境对新建项目的影响。比如,常州外国语学校建设的环境评价报告,重点就放在了学校建成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土壤修复场地对学校的影响。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2

1进行土壤学实践教学

1.1土壤有机质部分实践教学土壤肥力是土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土壤学的关键部分,土壤的有机质与整个农业的产生密切相关。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基本都是讲授第三章的土壤有机质的教学内容的第十个学时后,才会开始安排学生进行土壤有机质有关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测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对土壤有机质肥力的含量的测量。因此,教师在讲授土壤学课程时,首先对土壤学的有机质的理论进行详细地讲解,在进行土壤有机质的实验课之前,安排学生在野外充分地认识土壤,然后再进行土壤实验教学。在土壤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1)重点观察和认识三种以上的具有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了解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的影响。(2)详细查看具有不同有机质的土壤上残留的作物,通过对残留物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土壤的肥力的不同程度对农业作物产生增氧的影响(。3)学生学习如何规范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管,充分全面地掌握如何有效地进行风干土壤的制作和保存技巧。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份土壤有机质观察学习的实习报告。通过进行实地实训,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认识和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在土壤肥力中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对风干土壤的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的测量。采取先理论教学、再实践观察测量以及实验测定的调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土壤有机质部分的知识。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证其能够独立地完成土壤有机质测量的实际工作,提高学生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等完整技能。1.2野外调查部分实践教学实施土壤野外调查实践往往是土壤学最主要以及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土壤学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认识。野外土壤实习一般采取集中形式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个专业集中进行和教师工作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难以保证野外土壤实习的正常有序地进行。野外土壤实习的理论重点是分析成土冈素在土壤形成和发育所起的作用。由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在进行野外调查实习时,需要对各个章节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进行分散学习,从而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讲授土壤的形成、发育以及分类之前,提前进行野外调查,同时开展土壤综合实验的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对实践的认识。避免产生学生对这方面产生空白的现象。对野外的调查实践可以安排四天的实践,第一天主要是安排学生查看录像、观察不同的土壤类型样本,将野外调查工具提前准备充分;第二天主要安排学生对典型的土壤的剖面进行详细地描述;第三天安排学生对成土的五种因素,即流水沉积母质、风积母质的形成以及河流、植被和地形,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什么影响;第四天主要是整理土壤样本,要求学生完成野外调查报告。明确野外调查的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每组学生需要取出完整的剖面层次里的土壤样本,并且完整地保留下来以供以后评价实践成绩的标准。第二,至少观察三种以上的成土过程。第三,查阅1份县级以上的土壤志。充分了解具体的土壤类型的划分以及土壤水分的养成状况。通过进行野外调查实践,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挖掘土壤剖面和土壤样品采集,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独立地进行有关土壤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实现土壤教学的目标。

2总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加强土壤学的实践操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土壤学实用性以及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的土壤理论知识,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土壤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明德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究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不断恶化,国家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资源的合理发展会帮助我国的经济不断的提高,而环境监测就是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环境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规划和实施路线,然后进行具体的环境监测,通过高科技技术,对计划进行一一实现。在我国的高度重视之下,全国在大规模的开展土地污染调查,这会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带来好的帮助。下面就来探讨目前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状况。

1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随之忽略的就是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土地的资源越来越匮乏,从而产生的问题就是粮食的不足,从原本的粮食出口国变为了粮食进口国。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少,其环境质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土地环境污染的途径特别多,而且想要对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调查,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土地出现无机和有机混合污染的情况,这是我国面临的十分严峻的一大问题。因为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考验,甚至一些重工业企业和矿业企业对土壤环境不重视,大大加快了土壤环境的污染,使得土壤环境污染非但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而且越来越严重[1]。土地污染不但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好影响,还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土地环境污染治理是一定要进行的。国土资源部门在全国各地调查走访,其结果显示系列地球生态化学问题最为突出,而且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并且污水灌溉耕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使得土壤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土地环境污染是不可逆的,并且会长期影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也会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这就是我国目前土壤环境污染的现状,而土壤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也很严峻,需要我们注意并且及时解决[2]。第一大问题就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不到位,导致防治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问题,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防治基础特别薄弱。虽然我国意识到土壤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如果不解决防治问题不大力投入资金,就会对环境保护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效果。并且防治的针对性不足,难以对各地土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解决和缓解。而且在一些地方没有明确地规定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导致了很多部门和群众没有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生产的农作物受到土壤污染的影响,使其内部营养成分发生很大的改变或者有害物质超标,不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对于出口的产品也会在国际市场产生很多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2国内外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情况

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我国有着严峻的土壤污染问题,国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土壤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在国外对土壤环境监测实验,是美国首先进行的。而随后,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等经济大国也相继展开了土壤环境监测研究。这些国家通过对土壤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测,建立了很健全的监管系统,值得我们去应用和学习。有些国家还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要求和实践按照严格的规定执行。在随后的很多年间,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陆续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并且十分重视土壤污染的改善和治理[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土壤环境的监测调查和研究,并且通过采集土壤当中的化学用品建立了一些近代土壤元素分析方法,并且出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供人们借鉴。近些年来,国家环境保护组织通过连续几年的调查监测,了详细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并且提出了很多有用和有效的规范方法,进而带动了我国各个地区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这样一来,我国便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土壤样品资源库,并且对这些土壤调查监测的文件进行保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提高了国内土壤环境监测水平,对国家土壤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存在着很多不健全的漏洞,并且监测方法并不是十分规范,难以在当下得到有效的利用,达不到国家的需求。并且在现有的标准下采用的检测技术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来说相对落后,而且许多设施和硬件等条件也达不到先进的水平。因为缺少了先进的监管技术和工作方法,所以对一些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带来很大的挑战。并且在国内,因为地区的不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发达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样也给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

上面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只有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且大力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技术,以基本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基础,用科学的监管和安全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监测,确保质量。

3.1监测点位的建立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进行着标准测量的逐步开展,并在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连续的工作原则,对一些重点工地和土壤基地进行详细的勘测,建立重点监测点位体系,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这些点位进行系统化的基本监测。然后对这些点位的土壤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并且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2采样的方法和制样的方法

将记录过点位坐标的样品进行采集,然后在采集点采集0~20cm表层土壤。根据科学的迁移情况分析出采集面儿的样品污染情况,认真记录,然后进行风干,风干时要将样本土壤放置风干盘中,去除土壤中的杂质,然后搁置在阴凉处进行自然风干。风干以后进行粗磨加工和细磨加工两道工序,进行完两道工序以后就可以对新鲜样品进行监测和分析。

3.3评价方法和监测方案

在全国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之后,就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目标进行土壤监测工作。对于不同的监测点位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监测。监测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质量,所以在各个环节就要进行认真的工作和记录。这样的检测是指将检测路线的基本要求在健全的质量管理网络之下,要保证土壤环境质量报告的科学可信程度,并且要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效率,并且保存土壤样品档案,保证各个样品都可以进行合理的保管和复制。

3.4报告的编写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用的是每年监测部分重点区域和基础点位的制度,所以每年都要完成一份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在五年一周期的情况下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部级报告,并且各省也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合理的报告进行阐明,上交到国家,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带来更好的发展和帮助。

4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保障措施

首先,要建立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网络。这个网络的建立要由国家负责,并且由各个省市环境局进行辅助管理,保障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质量。各省市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土壤监测任务,并且上交到国家监管部门,保证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网络的成功构建。其次要建立和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法,由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相当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问题较为突出,所以要对检测方法进行提高和强化。要以全国土壤实际污染情况为例,并且借鉴国外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法,保证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强化土壤监测能力建设,保障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

5结束语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标准,要实施的主要任务目标。为了对我国土壤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就要大力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科学性。这样既保障了人们的健康不受到威胁,还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快的帮助,对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业耀,赵晓军,何立环.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6,28(3):116-120.

[2]周亚.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在我国土壤环境的研究[J].科研,2017,(2):00137.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巫溪人家”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一、概述

为深入推进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全县土壤环境质量,安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益阳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益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资江流域益阳段锑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2020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自查如下:

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

(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湖南省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湘农联〔2020〕24号)和《益阳市农业农村局益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益阳市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益农联〔2020〕2号)文件要求,我县认真开展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并按要求完成了治理目标任务。

(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我县暂无污染建设用地地块,根据《关于印发〈2020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的通知》(环办土壤〔2020〕28号)文件精神核算方法,我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视为100%

三、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要求,我县开展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一是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湖南省2019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方案》要求,我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已由省农业农村厅进行了统一部署安排,已经形成了乡镇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分布图、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评价单元信息汇总表和耕地土壤环境治理类别划分评价点位信息表等相关成果。

二是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安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20〕77号)文件要求,我县根据省生态环境厅的工作布置和进度安排,配合信息采集单位将辖区内已采集的基础信息反馈给企业做进一步复核确认,特别是对无主关闭搬迁企业地块的信息复核确认。对企业信息填报不准确的地块,收集提交相关佐证材料。已完成了重点行业企业信息采集和风险筛查工作。

(二)源头预防

1.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

一是开展了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全口径清查的通知》要求,我单位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对清单内企业进行核实,最终核实我县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全口径清查内企业8家。

二是开展了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的排查整治。

根据涉镉等污染源整治清单,按照“一源一档、边查边治、以治为主”原则,对列入整治清单中污染源逐一制定管控、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我县涉镉污染源整治清单中有11家涉镉企业,已全部制定了污染源整治方案,建立了整治清单及动态更新制度,每季度按时上报进展情况。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三是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大涉重企业治污与清洁生产改造力度,严厉打击超标排放与偷排漏排,规范企业无组织排放与物料、固体废物堆场堆存,稳步推进重金属减排工作。全年未发生涉重金属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2.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违法违规转移监管和打击力度,防控工业污染“上山下乡”。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全面防控、不留死角,实行动态管理,加大督查频次和力度。开展我县危险废物大调查大排查专项行动,对发现问题建立了问题清单,督促企业立行立改并跟踪检查,指导企业建立管理档案,防控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对环境产生新的影响。

3.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2020年我县化肥使用实物总量60441.11吨,比2019年减少1358.63吨,亩平减少0.72公斤,减少折纯总量434.9吨,亩平减少0.23公斤,减幅2.21%;全县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74万亩,实际完成178.06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2.3%,主要农作物应用面积达到95%以上;经水稻、玉米试验比对,肥料平均利用率达40%以上;同时,通过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的实施,辐射带动全县推广有机肥施用量52.46万吨,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区有机肥用量较去年提高了21.03%。

2020年我县农药商品折百用量总计138.32吨,较去年144.94吨减少了4.57%。其中国家禁用农药使用量为0,限制型农药使用量5.6吨,占全年农药使用的4.04%,较去年下降了14.37%。杀虫杀螨剂39.36吨,占全年农药使用量的28.44%,较去年下降了3.28%,其中有机磷类杀虫剂减少了15.22%。杀菌类农药全年使用34.17吨,占全年农药使用量的24.77%,比去年减少了0.29%。各类除草剂今年总用量64.06吨,占全年农药使用量的46.32%,较去年下降了7.52%。

4.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今年,我县农膜总使用量为417.26吨,总回收量为340.43吨,回收率81.59%。其中,地膜使用量134.04吨,回收量110.48吨,回收率为82.42%;棚膜使用量283.22吨,回收量229.95吨,回收率81.19%,主要回收方式为网点回收和农民自行回收。经调查,目前全县农膜回收企业0个,回收网点34个。全县主要农膜销售主体81个,2019年共销售67.22吨,2020年全县销售主体共销售79.84吨,同比增加18.77%;主要农膜使用主体131个,2019年购买使用197.87吨,2020年购买使用345.46吨(其中外地购买265.62吨),同比增加74.59%。

5.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

我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在全县大力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努力解决城镇垃圾“上山下乡”问题。2018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聘请第三方技术公司制定了安化县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方案,组织对清塘铺镇(袁桃社区、清塘铺社区)、梅城镇、仙溪镇、大福镇、龙塘乡、羊角塘镇、滔溪镇、小淹镇、柘溪镇、古楼乡、长塘镇等11个乡镇1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逐一进行实地勘察,按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位置、主要成分、规模以及垃圾治理成本分类制定了整治计划,明确了责任人员、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域的垃圾堆放点采取了挖转运、原地封场、覆土绿化三种技术整治,同时做好排水沟、挡土墙修建和防渗处理,恢复地表生态。2019年12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按照整治方案整治完成,并组织环保等部门完成了联合验收。2020年无整治任务。

(三)农用地分类管理

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通知》和《评估考核规定》要求,对照说明是否完成全省类别划分,并按照《省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报送规范》(农办科〔2020〕11号),成果报送农业农村部和生态环境部。

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

一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我县洞庭湖流域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EPC项目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地表径流污染治理工程、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其他工程五个部分。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涉及柳坪村、岩坡新村和杨林社区3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63.2平方千米,居民人口12122人,生猪养殖规模4900头,鸡、鸭养殖规模47000羽,耕地11500亩。截至2020年12月3日,地表径流污染治理工程部分已完成柳坪村和岩坡新村单户四格净化池系统基坑开挖200套,成品化粪池88套和玻璃钢水池200套已进场,生态塘改造完成6个,株溪河道改造已完成530米透水砖铺贴及绿化带土壤回填;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部分已完成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32座、田间堆沤池15座,有机肥加工车间施工地完成土地平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部分已完成储粪棚16个,格栅池10个,厌氧池16个。二是认真开展受污染耕地入户调查,土壤详查严格管控区调查,安全利用区调查;三是稳步推进安全利用区治理,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治理任务。

(四)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1.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建立

根据《土十条》《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要求,建立了安化县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并与上级部门联网,及时上传至全国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并动态更新。完成对辖区内同级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部门“全国污染地块信息管理系统”账号的分配,并已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经核查,我县暂无受污染建设用地地块。

2.污染地块名录建立

根据《土十条》《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要求,按时填报和更新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同时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上公布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经核查,我县暂无受污染建设用地地块。

3.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

根据《土十条》《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有关要求,我县暂无受污染建设用地地块,无相关风险管控任务。

(五)试点示范

1.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是安化县清塘铺廖家坪废弃尾矿重金属污染防治(一期)项目,该地块为林业用地,项目2017年获得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100万元,2018年年底完工,治理成效明显。

安化县清塘铺廖家坪废弃尾矿重金属污染防治(一期)项目是益阳市争取的第一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益阳市将其作为一个标杆型工程,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施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三项,一是对清塘铺廖家坪废弃尾矿内的36800m3废弃废渣及渣土混合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统一运至新建Ⅰ类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并对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二是对项目范围内6840 m3污染土壤清运至Ⅰ类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并对该区域约3969m2进行生态恢复;三是建设库容约44661m3Ⅰ类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用于填埋稳定化处理后的废渣、渣土混合物及污染土壤,最后再进行生态修复。

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与改善;二是重金属消减量显著;三是示范作用重大。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我县土壤、水体中重金属各项指标,大幅提高全县环境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消除或减轻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且能及时化解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和保障群众权益。通过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广泛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将有力推进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安化不涉及。

3.鼓励地方创新和先行先试

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17〕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安化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于2018年1月7日颁布实施。该方案明确了以县政府为责任主体,各县直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各个领域分工负责。

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加大执法力度。重点监测土壤中镉、锑、汞、砷、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

三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遗留石煤矿环境污染问题治理,2017年12月15日由安化县人民政府下达关闭6家矿山的决定,根据《益阳市石煤矿山关闭治理工作方案》(益办〔2019〕4号)要求,2019年4月12日,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其采矿许可证依法予以公告注销。2018年6家石煤矿关闭企业开始场地调查报告编制、实施方案编制,并通过了场地调查报告评审、实施方案评审、环评批复、发改立项批复、挂网招标、中标公示、施工图设计、图审、工程概预算、财评。施工单位进场后按治理工作方案按步推进,按时按质量均完成整治工作,于10月22日通过了县相关部门组织的工程验收,11月2日均通过了市级相关单位和专家的项目管控验收。

(六)落实各方责任及公众参与

1.部门协调配合《安化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职责,压实了责任。建立了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调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2.环境信息公开

根据《土十条》等有关要求,区域内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行政区域内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并向社会公开,湖南安化渣滓溪矿业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在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公布了企业基本信息和监测方案。

3.宣传教育

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宣传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知识,特邀湖南省环保厅宣讲团来对各乡镇进行了土壤污染防治宣贯培训,同时订购了土壤污染防治宣贯资料,通知各乡镇来领取并发送到村上组织村民学习。我分局组织编制宣传手册,印发至各相关部门、乡镇、重点监管企业,并在高速路口、重要交通要到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牌,宣传土壤污染防治的治理意义。此外,区环保分局制定了有奖举报办法,鼓励公众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4.土壤污染事件

安化县全年无因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超标或人居环境安全事件等情况。

四、地方开展的特色工作、经验和主要成效

一是出台了《安化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压实了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二是加强监管,严格准入,预防土壤环境污染。对经开区和高明循环经济工业园严格项目准入,严管环境污染。确定重点排污企业名单,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根据益阳市2020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里,我县要求15家重点排污企业开展土壤与地下水自行监测,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同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取缔一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法加工小作坊、“散乱污”企业和集散地。

三是统筹兼顾,综合施治,开展土壤修复治理工作。今年扎实有序的推进了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最快有效地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治理。其中金华锑矿历史遗留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并组织了验收评审会;大福镇木溪村场地污染综合治理应急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工作;安化县奎溪镇木榴村原松溪锑矿废矿坑环境污染风险管控项目和安化县马路镇金正锑冶炼厂遗留场地风险管控项目均已完成了发改立项、技术方案编制、招投标,工程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通过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污染源,切断其继续污染周边环境的途径,阻止污染地块扩大。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土壤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给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2、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宣传少,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也不够清晰。

3、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来源,市场化投资渠道不够畅通。

4、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缺失使土壤污染修复工作进展缓慢,已经开展的一些治理项目也只是在局部地区和较小范围进行实验。

5、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工作面不断扩宽,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专业性强,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不相适,未能适应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

6、治理难度大,治理经费短缺。

(二)下一阶段打算:我局将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扎实做好土壤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确保土壤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1.严格土壤环境监管。以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和排放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业企业为重点,强化工矿企业环境监管;以肥料、农药、地膜和养殖饲料的生产使用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以危险废物收集、贮运和处理处置为重点,严管废物处理处置活动,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堆放危险废物的行为,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加重趋势。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负总责,明确工作任务,落实部门分工,严格目标考核;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赔偿”的原则,落实企业治理土壤污染的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对于因违规审批、违规建设项目等原因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依法追究责任。

3.加大土壤治理投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担责、社会参与” 的原则,拓宽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资金渠道,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

4.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以保障农产品质量、人居环境安全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为出发点,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5

1 耕地地力评价概况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泰兴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土壤普查,即1959年的全国第一次土壤调查和1980―1984年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是一次全面的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壤分类和土壤生产能力的评价。20多年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在我市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中低产田改良和培肥、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自从2007年被列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续建项目县以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应用,产生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农户调查、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测试和田间试验的观测记载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建立标准化的泰兴市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保存测土配方施肥资料使其持久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为了做好测土配方施肥这项工作,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066号)及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8]75号)要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这次评价以《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为依据,充分利用“3S”技术,对全市各类土壤的分布、理化性状、种植结构、产量水平、施肥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委托扬州市土壤肥料站,进行了图集和数据全面的更新,形成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成果应用报告及相关数字化图件,建立了泰兴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指导和决策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2 评价方法

本次耕地地力评价采用的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及《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要求。通过“3S”技术建立宝应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综合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原理,结合专家经验并用计算机拟合、插值等方法构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3 评价结果

3.1 有机质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4.5~44.7g/kg,平均值为18.0g/kg,属Ⅳ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0.54g/kg,增加7.46g/kg,增幅70.8%。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30.4g/kg,河失镇最低,13.6g/kg;②不同土壤类型:沙心淤泥土最高,28.9g/kg,底黑小粉土最低,14.9g/kg 。

3.2 全氮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为0.37~2.63g/kg,平均值为1.12g/kg,属Ⅲ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0.7g/kg,增加7.46g/kg,增幅60%。。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1.83g/kg,河失镇、珊瑚镇最低,0.82g/kg;②不同土壤类型:沙心淤泥土最高,平均1.76g/kg,底黑小粉土最低,平均0.92g/kg。

3.3 有效磷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为3.2~78.5mg/kg,平均值为14.4g/kg,属Ⅲ级水平,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4mg/kg,增加10.4mg/kg,增幅260%。①不同行政区域:横垛镇最高,18.4mg/kg,广陵镇最低,10.3mg/kg;②不同土壤类型:底黑沙土最高,19.0mg/kg, 夹黑小粉土最低,10.3mg/kg .

3.4 速效钾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为23~183mg/kg,平均值为73.3mg/kg,属Ⅳ级水平。①不同行政区域:曲霞镇最高,88.8mg/kg,马甸镇最低,63.7mg/kg;②不同土壤类型:夹黑小粉土最高,103.2mg/kg,菜园土最低,63.7mg/kg 。

3.5 有效硅含量

泰兴市耕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范围为89.78~388.18mg/kg,平均值为205.47mg/kg,属Ⅱ级水平,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没有对有效硅含量进行化验分析,因此无法对比。①不同行政区域:滨江镇最高,239.47mg/kg,横垛镇最低,183.43mg/kg;②不同土壤类型:黏底小粉土最高,220.68mg/kg,黄黏土最低,165.67mg/kg。

4 结果分析

4.1 土壤肥力水平总体上升,但存在耕作层物理性状变差

通过2007、2008年两年农化样采集化验和对5个省级土壤监测点,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土壤基础肥力水平总体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略微下降,土壤全氮也略有下降,有效磷明显上升,速效钾呈“V”字形发展。

4.2 土壤有机质略有下降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由1985年的15.0g/kg上升到1995年19.0g/kg,10年增加4.0g/kg;1995年至2007年减少1.0g/kg。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呈略微下降趋势。

表1 泰兴市近20年土壤养分和粮食产量变化

4.3 土壤有效磷明显提高

全市土壤有效磷从1985年的5.88mg/kg上升到2007年14.4mg/kg,年上升速率0.41mg/kg,上升速度非常快。

4.4 土壤速效钾前降后升

从1985年-2007年的土壤肥力监测点逐年监测结果看,速效钾变化分两个变化时期: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至1992年,全市土壤速效钾快速直线下降,年平均下降速率达4.1mg/kg;1992年后土壤速效钾止降缓慢回升,年平均上升速率达1.6mg/kg。

4.5 保护地土壤生物指标变化显著

近年来,全市范围内设施农业呈蓬勃发展趋势,因此保护地土壤质量也不容忽视。设施栽培改变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其温度、湿度、光照、气候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壤经常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溶的环境中。在这种条件下,土壤生物指标变化相当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由于土壤次生盐化,有毒物质的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得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同时,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的“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作物病害严重。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年的大棚土壤中,优势真菌为腐生型真菌,主要为土壤中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菌。5年后,土壤中的优势真菌转为寄生型,病源性长蠕孢、交链孢等霉菌增加,同时,硝化――反硝化细菌也明显增多,土壤亚硝酸盐积累增多;二是土壤根结线虫危害严重。设施栽培中,由于种植品种单一,作物连作后,根系自毒产物增多,抵抗力下降,为根结线虫侵染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线虫的发生发育。在高温、干旱、沙性土壤中,大棚连作的黄瓜、番茄上,根结线虫危害相当严重,虫口密度可达每克土300条。

5 对策与建议

5.1 科学制定耕地保护规划,组织实施污染耕地修复工程

5.1.1高产耕地培肥规划

要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及生产能力,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惠农政策,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田间桥、涵、闸、站、机耕路等,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和技术承载能力,提高地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强技术指导,促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科学使用化学肥料,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有害投入品,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标准要求;三要加强土壤监测和耕地地力建设,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土壤肥力变化情况,采取深耕深松、轮耕轮作、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土壤,达到高产更高产。

5.2 中低产耕地改良规划

多年来,通过平衡配套施肥、补钾工程、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中低产田得到逐步改良,目前,我市还存在着渍涝潜育型、干旱灌溉型等中低产土壤,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良。首先,将增加投入,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做到能灌能排,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采取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物的投入,培肥土壤;三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测土、配肥、指导施肥,努力实现氮磷钾三要素、大、中、微量元素及有机无机营养的平衡,提高土壤缓冲性能和供肥能力。通过一系列改良措施,逐渐减少中低产耕地面积,使得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5.3 污染耕地修复规划

对泰兴市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并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针对不同的土壤污染类型,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三品”基地等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创建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并建立泰兴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积极推广应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技术措施,解决局部地区存在的重金属、农药、农膜等土壤污染问题,使问题突出的农田土壤得到有效改良。

5.4 整理、复垦土地熟化规划

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坚持“开源”、“节流”两手抓的方针,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土地复垦开发整理熟化工作。

对整理、复垦的土地推行五个结合:一是基本农田整理与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逐步达到沟、渠、路、涵、闸、桥配套,能灌、能排、能降、能挡的建设标准,将农田整理建成田成方、路成行、水系畅、树成荫的新型农区;二是废河、废沟、荒滩地的土地开发整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将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立体开发,“变废为宝”;三是结合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熟化。四是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将撤镇并村过程中腾出的老村庄、老宅基地,进行复垦开发,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熟化。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35-02

土壤肥料学是农林院校中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将土壤和肥料分成土壤学和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两门课程。随着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加大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土壤学和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整合成一门课程――土壤肥料学。该门课程土壤部分重点学习土壤的基本组成、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分类及其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等,理论性强,为肥料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肥料学部分主要介绍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施用原则和技术,实践性强。

一、突出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具,强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有多种组织形式,常见的有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讨论等,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不同的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土壤肥料学课程在我校不同专业教学过程中课时不统一,理论课时在30-50课时之间。教材中一共设了12章的内容,授课内容多,课时少。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时,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在讲授土壤学部分时,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讲授土壤性质,在讲授植物营养与肥料部分时,结合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氮磷钾素营养及肥料。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采集的矿物标本、土壤整段标本、植物营养丰缺田间景观图片、科研成果制成多媒体灯片演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相结合

实验是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针对由于课时压缩造成实验内容减少或空缺,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实验技能等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班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每年进行测土配方综合实验大实习,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去新疆南北疆的农田和果园进行科研训练,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试验设计到试验实施,从土壤、植物样品的采集到分析化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所有过程均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对园艺、农学等专业的实验课,我们采用创新指导方法,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按1~2人/组进行编排,简化板书,制定实验操作规范,考查学生动手能力;最后,以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实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程度、结果计算的准确度以及学生自己对实验的总结和体会,这样既强化了实验教学,又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几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理论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我们结合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上、下半年的“五一”与“十一”假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主要土壤类型及性质、主要利用方式、存在问题及已采取的措施;调查家乡常用肥料的种类、施肥时期和施肥量、作物产量等,提出合理施肥建议;调查家乡土壤的解冻期、作物的播种期、主要生理病害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社会实践环节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学生自愿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提交社会调查报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我们还针对新疆农业生产实际,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专业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在农学班开展玉米、小麦、棉花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讲座,在园艺专业开展新疆特色林果(红枣、苹果、香梨、核桃)营养与诊断施肥专题讨论。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新疆盐碱土、荒漠土的利用现状安排课程作业,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完成课程论文,以强化教授效果。

三、采用启发、互动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典型的生产实例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将平时所收集的农民生产实践经验和一些农谚穿去,这样可以让课堂内容由抽象、枯燥变得具体而有趣,使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使用“为什么”、“如何理解”、“表现在哪里”这样的词语,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问,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当前研究热点,适时开展部分章节课堂讨论,比如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是社会与科研的热点问题,结合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开展碳循环的讨论。利用优越的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部分章节的讲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表明,这种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效果比较好,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记忆,活跃思维。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考查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查方式,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在教学中,综合成绩的评定更应重视课堂答问情况、实验及实践能力表现,因为这两项更能体现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力,而非单单是卷面成绩;在期末考试命题中,应多出判断题、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这样可扩大知识及能力考核的覆盖面,有效地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考核方法综合了学习该课程全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就能正确处理好考试与平时学习的关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及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类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质、增强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力争提高教学水平。实践表明,我们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性极,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文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6).

[2]陈雨海.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农学本科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2,(3).

[3]邱文林,徐运清.《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孝感学院学报,2002,(12).

[4]刘秀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7

启示之一:

立法治污是常用手段

土壤污染并非中国特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某些发达国家就因倾倒化学废弃物而导致严重的土壤污染。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著名的“拉夫运河事件”,引起民众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美国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该法律的制定推动了美国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

在时间上,及早立法赢得主动

梳理东西方国家的立法情况,会发现日本在时间上走在了多数立法国家的前列。

进入工业化较早的日本,1968年的“痛痛病”事件直接导致了1970年《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在经过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重化工业大发展后,日本的土壤污染情况一度非常严重。日本在 1970~1980 年间进行的专项调查发现,有害物质超标的污染农业用地的区域有 124 个,面积达到6350 公顷。而到了 1986 年,已查出的污染地区累计为 128 个,面积达到 7030 公顷。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地区频繁出现了大量土壤污染事件。最具代表性的是1975年,大量六价铬污染土壤事件在东京地区频繁爆发,逐渐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引起全社会对“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关注。在此背景下,2002年5月29日,日本公布了针对“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土壤污染对策法》,并于同年12月26日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日本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包括《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对策法》。其中,《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治和消除农业用地被特定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合理利用已经被污染的农业用地,内容主要包括指定及变更农业用地土壤污染对策地区、制定及变更农田土壤污染对策计划、指定及变更特别地区、调查测定农业土壤污染、现场调查、农作物等种植的劝告等等。

当然,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并不仅限于这些专门立法,还有大量与土壤污染预防相关的立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Dioxine类物质特别对策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审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这些立法通过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特定化学物质污染、化肥和农药污染以及矿物污染的控制,从不同方面阻断新的土壤污染源,从而达到预防土壤污染的目标。

显而易见的是,及早立法与全面方法,使日本在保护土壤和防治污染方面卓有成效,理应成为多数国家学习取经的典范。

在设计上,两种模式防治结合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立法,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方面,有独立的立法模式与附属于其他法律法规的立法模式之分。在立法体例上采取独立的立法模式,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单行法规范对象进行立法的有日本、韩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与此相对,采取附属性立法模式的国家有美国、英国、俄罗斯和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是将其有关土壤保护的有关内容分散在一部法典或其他法律的不同位置之中。

而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均采用附属性立法。这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都在其环境保护相关立法或政策中对土壤污染防治作出明确规定。如文莱的《环境命令草案》,泰国的《自然环境质量法》,马来西亚的《环境质量法》,新加坡的《环境保护法》及印度尼西亚的《20 号政府令》。

众所周知,专门立法效果显而易见,那么是否建立在其他法规之上的“法中之法”就效果不佳呢?结论是否定的。

以俄罗斯为例。至今,俄罗斯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保护土壤的立法均建立在其他法律法规之上,即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土壤污染防治作出规定。目前,主要是在《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俄罗斯土地法典》《俄罗斯联邦大气保护法》《俄罗斯联邦水法典》《俄罗斯居民卫生安全防疫法》《俄罗斯联邦关于安全使用化学杀虫除莠剂和农业化学制品法》中有一些相关规定。其中,《俄罗斯土地法典》中规定了土地保护的目的和土地保护的内容,其中包含对土壤及土壤肥力的保护;并责成土地的所有人、土地的管理者、土地的使用者以及承租人都应该提高土壤的肥力,采用环保的工艺进行生产,不应当因为自己的农业活动而使土壤的生态状况遭到破坏。同时规定了消除污染后果、保持已达到的土壤改良水平,复垦被破坏的土壤、恢复土壤肥力等土壤污染修复方法。以《俄罗斯联邦关于安全使用化学杀虫除莠剂和农业化学制品法》为例,其对使用的农药、化肥的一系列试验、登记、生态鉴定等活动,以及对使用农药化肥制剂的严格规定,都是对土壤污染的预防制度。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因而要建立和完善农药、化肥的使用制度,尤其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对于高毒、高残留及残留期较长的农药要限制使用。

由此可知,在立法的顶层设计上,无论是专门的立法,还是综合的立法,都是一种形式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治结合,并不会由此影响到对于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在进程中,多次修法应对变化

在这方面,韩国做得比较好。

尽管韩国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始于 1995 年,从时间上而言要晚于日本。但在应对发展变化和立法进程中,做得比较好。为了使立法更有针对性和取得实效,韩国对相关法律进行多次修订和完善,确保了立法始终跟上发展变化进程。

自1995年开始,此后经过多次修订,韩国主要完善健全了《土壤环境保护法》和《土壤环境保护法实施细则》。其中,《土壤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使韩国得以建立一个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法律框架,对土壤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1996 年,韩国环境部建立了“土壤污染监测网”,以防止与矿山、精炼厂、军事基地、储油设施、垃圾处理场相邻地区的土壤污染。

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以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及时应对、修订完善法律,使法律法规始终与变化同步,与时代同步,不仅强制实施土壤污染调查、土壤污染的指定和修复等制度,而且极大促进了企业自愿进行土壤污染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内容上,细致严谨丰富内涵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而言,法律层面有个瓶颈问题,即:立法易,执法难!

不止在中国,其他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教训。而在执法层面做得较好的国家无疑是德国,其立法内容的丰富与严谨执行值得我们学习。

可以说,德国是一个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有着立法和执法丰富经验的国家。目前,德国涉及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主要有《联邦土壤保护法》和《联邦土壤保护与污染地条例》。其中,《联邦土壤保护法》于 1998 年 2 月 6 日通过,该法的最后条款于1999 年3月1日实施。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目的、土壤变质回避义务、净化主体及其义务、污染土壤调查义务和情报公开制度等。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污染土壤和水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德国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例如《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和《垃圾处理法》等。因为在农业生产中经常要施肥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为此德国在1996 年制定了施肥法条例,将其肥料的使用依法规范,防止因施肥而引起土壤污染。

德国人以严谨细致而著称于世,面对立法与执法这么严肃的话题,德国人当然会更加严谨细致,更为务实执法注入了丰富内涵,具有借鉴意义。

启示之二:

科技治污起关键作用

世界多个国家的经验做法说明,采用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以英国为例。众所周知,英国是早期工业发展国家,有着极为严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英国最早开采的矿主要是煤炭、铁矿、铜矿,时间都在300年以上。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矿区早已停止了开采,但当年开采遗留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却并没有消失。在尝试使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将挖出的污染土壤并移至别处,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陆续制定相关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剂和场地污染修复研究。经过探索与发展,当前的英国土地修复技术非常成熟和规范。具体而言,其科技手段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修复技术三个方面,值得许多国家学习和推广。

物理方法治理重金属

物理方法常见有三种:①电动土壤修复法,主要适合重金属污染物治理,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渗流或电泳等方式使土壤中的重金属被带到电极两端从而清洁污染土壤。②热处理法,即对土壤进行加热升温,使挥发性有害重金属或挥发性有机物挥发出土壤并将其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处理。③机械清洗法,该方法是一种较新的石油污染修复技术,采用纯粹的机械方法异位清洗土壤。

化学方法降解污染物

分为化学栅法、化学氧化法和生物修复技术三种。①化学栅法。该方法是利用一种既能透水又具有较强沉淀污染物能力的固体材料,将其置污染堆积物底层或土壤次表层的含水层,使有机污物滞留在固体材料内,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物扩散并对污染源进行净化的目的。②化学氧化法。该方法是向被石油烃类污染的土壤中喷洒或注入化学氧化剂,通过与污染物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立,使污染物以降解、蒸发及沉淀等方式去除掉,最终达到净化的目的。③生物修复技术。早在1983年,英国就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思想,即生物修复技术。首次利用遏蓝菜属植物修复了长期施用污泥导致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并证实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

目前,英国已开发出多种耐重金属污染的草本植物用于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治理,并已将这些开发出来的草本植物推向商业化进程,建立了超富集植物材料库。

启示之三:

分类治污使效果明显

在工业化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类污染问题:水污染、固体污染、大气污染、矿物质污染、农药和化肥残留物污染……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必须采用不同类别的方法和手段,方能有针对性地取得明显效果。以德国以例,德国在工业化阶段留下了许多污染场地,有15%~20%的土地被怀疑可能受到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德国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壤保护已经成为德国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土壤保障和环保工作,德国的策略是“分类治污”“逐步深入”。

开展调查摸底数

德国的土壤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底数清楚,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目前,德国各州都对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全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绝大部分是环保部门设立的,也有一些是农业部门设立的。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绿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对土壤进行监测,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进行描述,目的是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排查筛选定方案

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治理土壤污染的第一步,是对所有怀疑可能受污染的地块进行登记造册,并展开预备性调查,范围包括潜在的污染源、以前的厂区以及废料堆放地。第二步,根据调查结果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有没有必要采取措施排除危害。第三步,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有哪些污染物,浓度多少,哪些污染物在什么时候会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水环境、土壤、大气以及文化资产等造成危害。第四步,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第五步,制定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规划并实施。

建立数据动态管理

根据调查结果,德国会对各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在土壤修复方面,德国的理念是保护土壤的特殊功能,而不是土壤本身,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区别对待。哪些土壤需要治理?德国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治理。

少用土地避拓展

当然,土壤保护最好的手段是尽量少用土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工业、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转型导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着少污染。因此,现在德国对土地转型利用实行总量控制,现在每年农业土地转型利用的总量为50多公顷,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过30公顷;为满足建设需要,重点向城市要土地,重视土地的重复使用,避免无节制地向周边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表土剥离防污染

除了以上德国分类治理的办法效果明显外,日本在分类治理方面也有“一招鲜”:表土剥离。该方式即剥离受污染地区的表土并覆盖或进入其他未受污染地区的表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日本曾一度污染严重。其中,土壤中的超标物质有镉、铜、砷等,尤其是镉超标的土壤占污染田地面积的 90%左右。为了治理土壤污染,日本开展了特定的土地改良事业,并指定了一些地区为防止土壤污染对策地区。在具体治理过程中,日本各地根据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及污染程度等的不同,因地制宜选取填埋客土法或上覆客土法等方法。

其中,前者是先剥离被污染的表土并就地挖沟掩埋,其上利用砂石土形成“耕盘层”,最上层客入剥离自其他地区的表土(通常是干净的山地土);后者则是在污染的表土上直接客入砾质土形成耕盘层, 再客入剥离自其他地区的山地土。这两种方法都需制作一层起隔离作用的“耕盘层”,以防止植物根系扎到客土层以下的污染土中。因此,为确保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土层中, 剥离自其他地区的表土形成的客土层应保持一定厚度(通常在 15 cm 以上)。这种表土剥离方法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推广。

启示之四:

税政治污促主动作为

梳理发现,世界各国在税政治污方面有两个方面的成功做法:一是直接向生产企业和主体征收环境税;二是对于低碳生态工业企业和主体减免其他应缴的税费。这两种通过税费手段防治污染的办法不妨称之为“税政治污”,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业主体主动作为。

以美国为例。美国环保局(EPA)在 1995 至 1996 年间制定了棕色地块行动议程,1997 年5月,克林顿政府为落实这项议程,发起并推动了“棕色地块全国合作行动议程”。在该议程的倡议下,美国国会于 1997 年 8 月通过了《纳税人减税法》,以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刺激私人资本对棕色地块清洁和振兴方面的投资。四是美国 2001 年通过的《小型企业责任免除和棕色地块振兴法》,对有关免除中小企业有关 1980 年《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中的一定责任,促进棕色地块的清除和再利用,为棕色地块振兴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目的等进行了规定。

据一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说,环境税在世界各国成功地减少了污染。有研究人员发现,在荷兰已用环境税手段减少重金属的排放,瑞典已用来减少氧化氮的排放,在德国则用环境税手段减少有毒废物的产生。报告说,可以用这些税收抵消工资税,欧洲联盟委员会已建议在欧洲联盟范围内征收碳税和能源使用税,以此来减少工资税作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手段。

启示之五:

赔偿治污为责任底线

一旦发生污染问题或事件,及时合理地赔偿由此带来的环境、身心健康和治疗费用等方面的损失,考量着政府和民众的底线。

提到土壤污染及相关赔偿的话题,美国人会想起“拉夫运河事件”。20世纪40年代拉夫运河干涸后被一家化学公司购买,当做垃圾仓库倾倒工业废弃物。后来,该公司将充满有毒废弃物的河道填埋覆盖后转赠当地教育机构。政府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大量住宅和一所学校,随后的多年间,这里的居民不断患上各种怪病。

更让美国人心惊的是,当时全美境内有成千上万个类似拉夫运河地块的危险废弃物简易填埋场,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迫于强烈的舆论压力,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这一法案也因此被称为《超级基金法》。该法规定了危险物质泄漏事故的报告制度和国家应急计划制度;明确了负有治理责任的主体包括总统、州政府、地方政府、印第安部落、危险废物设施或船舶的所有者和营运人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体;治理的行动,一是清除,二是救助;治理费用应由发生危险物质泄漏设施的所有者或营运人或该设施所处土地的所有者或营运人承担。

为了解决治理费用承担者不明或费用承担者无力承担治理费用的问题,该法规定建立危险物质信托基金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关闭后责任信托基金。该法还规定了治理费用承担者费用承担的范围和限度以及财政担保,并对揭发、检举非法泄漏危险物质违法者的人规定可给予最高达1万美元的奖金,对违法者可处以每次2.5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每违法持续日2.5万美元以下罚款,对累犯者,每违法持续日的罚款额可高达7.5万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超级基金的初始基金为16亿美元,来源有两个:13.8亿美元来自对生产石油和某些无机化学制品行业征收的专门税;2.2亿美元来自联邦财政。1996年美国国会修改超级基金法时,将基金总数扩大到85亿美元。其中25亿来自年收入在200万美元以上企业的附加税;27.5亿来自联邦普通税;3亿来自基金利息;3亿来自费用承担者追回的款项等。

超级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以下的费用:一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施的,针对那些不符合《全国应急计划》的废物处置进行的迁移和补救行为的全部费用;二是任何个人实施的,针对那些不符合《全国应急计划》的废物处置进行的其他“必须”的责任费用;三是因泄漏危险物质而造成的对“天然资源”的破坏等等。

启示之六:

社会治污提专业水平

土壤污染防治,必须走市场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道路。

一是坚持倡导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市场化。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专门性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会产生较大冲击,法律实施也为土壤污染防治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日本和韩国尤为成功。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立法宽严不一,决定性的因素是不同的国情和区情。立法过宽,难以遏制土壤污染;过严,则不仅伤害经济,也不利于土壤污染的整治。

二是实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的多元化和民事责任的社会化。这是因为,无论政府还是污染者,都无法单独承担土壤污染整治的巨大费用,法律责任的多元化必不可少,并通过土壤污染整治基金制度、保险制度等实现土壤污染整治民事责任的社会化。 土壤污染调查、整治业务对专业技术性和职业诚信的要求很高,须由专门机构来承担。日本《土壤污染对策法》称之为委派调查机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负责有关设立、变更和终止和监督事项。韩国《土壤环境保护法》详尽规定了“土壤相关专业机构和土壤净化业务”,还特别规范了禁止出租土壤相关专业机构的书面授权、禁止同时经营其他业务、土壤净化业务的注册等具体制度。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泥沙淤积;吹挖吹填;吹填土性状;碴石盲沟排水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13

Abstract: Tianjin Port needs to dig 6×107 m3 sand every year to guarantee smooth sailing course transportation and port safety since it is built based on mucky soil. The combination of sand digging at dredging courses and land reclamation on beech is required by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coastal line in Tianjin City and saf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port.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soil structure, 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reclaimed soil, made a comparison of for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underground dredging engineering, and proposed that underground drainage engineering form should be used, whereas blind ditch using ballast stone as water filter material is most preferred.

Key words: sediment accumulation;sand digging and land reclamation;reclamation soil feature;fragmented-stone-stuffed underground drain ditch

1 滩涂吹填造陆是天津市海岸带和天津港生态平衡的需要

1.1 我国河流入海的泥沙量和滩涂淤涨情况

我国大陆海岸线18 340 km,沿海滩涂面积约239万hm2,沿海各河流输送入海的泥沙量每年约20余亿t,在河口和潮间带淤涨成陆的面积每年达2.67万~3.33万hm2。

辽东半岛大陆海岸线约1 400 km,滩涂10万hm2。辽河每年以3 000万t泥沙向河口堆积,形成了宽阔的辽东湾滨海三角洲。

江苏省大陆海岸线1 039 km,滩涂68.73万hm2。黄河、长江每年向海洋输送的泥沙在近海岸淤积,使江苏省的滩涂面积以每年0.133万hm2的速度增长。

浙江省拥有1 840 km的大陆海岸线和大于4 000 km的岛屿岸线,滩涂面积40多万 hm2。浙江沿岸年泥沙补充量约1.8亿~2.2亿t,大量泥沙入海使滩涂处于不断淤涨状态,岸滩外移平均每年10~20 m,最大可达40 m以上。

浙江自建国以来已围垦滩涂18.8万hm2,尚有适宜围垦造地面积为17.47万hm2。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提出,至2020年,新增围垦面积为12.85万hm2。

1.2 天津港泥沙淤积量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被辟为商埠,列强在海河两岸修建码头,成为对外通商口岸。1939年,日本开始在海河口北岸兴建新港码头。新中国成立后,迭经三期扩建,使天津港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工港。

天津市位于渤海湾西岸,天津港地处海河入海口的淤泥质浅滩上。渤海湾细颗粒泥沙以悬浮状态随潮流进港造成港内淤积。据1960―1972年13年间统计,天津新港外航道每年平均淤积泥沙106×104 m3,横堤口内年均淤积342×104 m3,合计每年淤积量为448×104 m3。1974―1975年港池航道的淤积量为553×104 m3。1976―1984年间年均淤积量达621×104 m3。

1.3 吹挖泥沙与吹填造陆的结合是天津港自身建设的需要

天津港在淤泥质海岸上建港,为扩建港池和浚深航道,每年必须吹挖600×104 m3以上的泥沙,才能保证航道通畅和港口安全。

天津港总体包括北疆、南疆和海河3部分。南疆是一个从陆上发育入海的大突堤,是通过吹填造陆形成的人工岸线,现有可利用岸线大于6 800 m,其中2 170 m已经吹填成陆并在主航道一侧建造了码头而成为新港船厂的生产基地,尚有超过4 600 m需要吹填造陆,用于修建出口煤炭与矿石的散货码头(天津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1985年)。

浚深航道吹挖泥沙与滩涂吹填造陆的结合,是天津海岸带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天津港自身建设的需要。据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在国务院批准成立天津滨海新区之前的1985年,天津海岸带滩涂吹填造陆的面积已达87.78 km2。

2 滩涂吹填的新陆地是最具潜力的国土资源

2.1 潮间带、滩涂和吹填土

潮间带:位于高、低潮线间。上界抵人工堤岸,下界至零米等深线。天津海岸带的潮间带高程为0~3.5 m,宽度3 000~7 300 m,面积697.61 km2,其中天津市所辖的潮间带面积为512.03 km2(包括滩涂、芦苇地、沼泽地和大米草滩地)。

滩涂:是受潮汐、潮流和波浪周期性浸漫的海陆交接的滩地。亦称海涂或潮滩盐土。天津市潮间带滩涂面积为373.9 km2。

吹填土:用挖泥船和高压泥浆泵把港口和江河入海口底部沉积的泥沙,通过管道吹填到已打好围埝的滩涂上,在达到要求的标高后,再用插板机把吸水板打入滩面以下并进行真空排水,最后形成新的潮滩盐土(陆地)。

2.2 国务院批准的天津滨海新区吹填造陆区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天津滨海新区是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带动“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之后,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经国务院批准的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滩涂吹填造陆总面积120 km2(中心渔港14 km2,滨海旅游区28 km2,东疆保税港区30 km2,临港经济区48 km2)。

2.3 滩涂吹填造陆是最具潜力的国土资源

潮间带滩涂吹填而成的新陆地,是天津滨海新区最为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是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最大的国土资源。

正在实施中的南港经济区(2009―2020年)总规划面积200 km2。其中,现有陆域38 km2,港池和航道水域38 km2,吹填造陆124 km2。滩涂吹填造陆面积占南港经济区陆域总面积的76.5%。

南港经济区是全国同类区域中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吹填造陆项目。截止2010年底,具备摆放大项目建设条件的滩涂吹填造陆面积已超过50 km2(《天津今晚报》2011年1月1日报道)。到“十二五”末,南港经济区将由一片盐碱滩涂,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钢铁冶金、港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门类高度集聚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3 吹填土的土体构型与理化性状

潮间带滩涂的吹填土为滨海潮滩盐土。滨海潮滩盐土是滨海盐土成土母质的盐渍淤泥,是滨海盐土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

吹填土属于滨海盐土土类的滨海潮滩盐土亚类。吹填成陆的新陆地其土壤尚未经过自然成土过程和生物演替过程,还不具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条件。

3.1 吹填土的土体构型、质地、容重

吹填土系水力吹填而成的沉积土,因成土年龄短,土壤剖面无明显发育层次,1 m土体的构型和质地上下基本一致。

吹填土的质地取决于吹填时的海相沉积物或砂或泥。若是砂质或是砂壤质海相沉积物,则吹填土的质地为砂质或砂壤质;若是粘质或粘壤质的海相沉积物,则吹填土的质地为粘质或粘壤质。

滩涂吹填成陆的土壤普遍紧实,体积质量较大。容重一般在1.40~1.60 g・cm-3。吹填土颗粒组成及容重见表1。

3.2 吹填土的全盐量、盐分组成与pH值

由于海水直接参与成土过程,吹填土的土壤形成仍以积盐过程为主。如表2,1 m土体上下各层的含盐量均较接近,一般在10.0~30.0 g・kg-1。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氯离子和钠离子含量分别占阴离子和阳离子总量的80%以上。镁离子含量明显高于钙离子。

吹填土与我国沿海滩涂的土壤一样,均呈碱性,pH值一般在8.5左右。

3.3 吹填土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与吹填土的质地相关。由砂质或砂壤质海相沉积物吹填而成的吹填土,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由粘质沉积物吹填的,其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相对较高。

如表3,河北省曹妃甸吹填土为中砂土,其有机质(0.56%)和全氮(0.03%)均在养分分级标准的最低等级(VI级)。而质地为轻粘土的天津临港吹填土,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钾的含量显著增加。

3.4 吹填土区地下水矿化度、化学组成及埋深

滩涂吹填区的地下水仍与海水保持着紧密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矿化度、化学组成与海水基本一致。如表4,地下水矿化度高达27.1 g・L-1,NaCl占全盐的75.0%,并含有显著数量的镁离子。

吹填土区的地下水埋深决定于吹填土的地面标高。一般地面标高在3.5~4.0 m时,地下水埋深90~100 cm。

4 吹填土排水脱盐工程形式的选择

吹填土(滨海潮滩盐土)改土绿化的最根本(基础)措施是排水脱盐。只有通过排水(排除地下水和土壤水)才能实现土体(土壤)脱盐,只有土体(土壤)脱盐,才能实现改土绿化。

4.1 明沟排水与地下排水

农田排水按工程特点分为明沟排水、暗沟(暗管)排水和竖井排水等3种方式。

明沟排水是利用各级地面沟道,排除多余的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措施。明沟排水因过水断面大,排水能力强,工程造价低等优点而成为农田排水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因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地面交通不便等原因,局限于在大面积农田上应用。

地下排水包括暗沟排水、暗管排水和鼠道排水。其中暗沟排水又分土暗沟和填料暗沟两种形式。土暗沟是在田间挖一定深度的沟槽,上盖预制的顶盖(或顶板),然后回填原土。填料暗沟是在沟槽内装填滤水材料后再回填原土。碴石盲沟是在地面以下100~130 cm,截面积30 cm×30 cm的地下沟槽内装填直径为3~4 cm的碴石(建筑用石料)构成的填料暗沟。

碴石盲沟排水系统包括淋层、支盲沟、主盲沟和集水井。淋层位于地面以下、盲沟之上,由直径6~8 mm的石屑(建筑用石料)、厚度为10 cm构成的淋滤层。灌溉冲洗和降雨淋溶的土壤可溶性盐,经过淋层―支盲沟―主盲沟―集水井,直至排出区外。

暗管排水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管子,埋设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地下水透过多孔管壁,或两节管子接头处的缝隙进入管道,并通过排水系统排除到地段以外。排水暗管按制作的材料不同,有PVC波纹管、陶瓦管、混凝土管等。

4.2 排水工程形式的选择

在滩涂吹填和滩涂围垦后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城和生态宜居城的用地。为了满足土地开发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城市绿化美化对土地盐渍化治理等多目标要求,在明沟排水与地下排水工程形式的选择上,应首先选用地下排水。而在排水暗管与排水暗沟的选择上,碴石盲沟(填料暗沟)又是首选。有条件的区域(地段),可采用暗沟排水与明沟排水相结合的形式。

4.3 碴石盲沟排水与暗管排水的比较

碴石盲沟与排水暗管(PVC塑料波纹管、陶瓦管、混凝土管等)相比较,其优点如下。

(1) 排水暗管仅一级管道(吸水管)具有吸水(进水)的功能,其二级管道只有输水功能。而碴石盲沟不论是支盲沟、主盲沟,还是石屑淋层,都由碴石组成,均具有吸水、集水和输水的功能。

(2) 碴石盲沟和石屑淋层中,由碴石或石屑之间构成的大小不一的孔(空)隙,雨季和灌溉洗盐时是水盐“下行”的顺畅通道;旱季时能阻断毛管上升水,有效切断“上行”的土壤水盐,起到降控地下水位与抑制土壤“返盐”的作用。

(3) PVC波纹管每1 m长的管子其进水孔面积为30 cm2(荷兰)和68 cm2(日本),而碴石盲沟的进水孔面积(碴石间构成的大孔隙)是PVC波纹管的几十倍以上。从水利学和土壤渗流稳定的角度分析,排水暗管(或排水暗沟)的直径愈大和进水孔面积愈大,在一定流量下,从土中逸出的流速就愈低,因而其携细土颗粒的能力愈低,则愈利于防止泥沙进入,愈利于透水和排水。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综合组.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5.

[2]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温州试点工作队.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温州试点区报告文集[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土壤调查报告范文9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民以食为天。基辛格也曾说过,如果你控制所有的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所以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第一次绿色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解决了全世界近70亿人的温饱问题。预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谷物需求还要增加46%,因此继续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这种集约化生产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其中,土壤退化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据2011年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报告,全世界高、中度退化土壤占到30%以上,轻度退化的占36%。2015年FAO的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土壤属于退化与严重退化状态,包括侵蚀、沙漠化(荒漠化)、板结、耕层变浅、污染、酸化、养分失衡、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功能衰减、病害生物积累等。

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盐渍化、沙漠化是人们熟知和关注的土壤退化问题,但土壤养分失衡引起的土壤退化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我们过量投入化学N(氮)、P(磷)肥料,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不足;加之现代农业技术使农作物产量比过去高得多,从土壤中带走的中微量元素增加;同时,长期规模化单一种植模式也造成土壤里一些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下降。由此造成N、P与中微量元素失衡,进而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种群结构失衡,从而进一步产生结构恶化以及某些化学性质的恶化。土壤的养分含量虽然很高,但由于营养失衡,使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下降,土壤养分转化能力及其肥料利用率低,赖肥性、赖药性日益增加。现在很多农产品的口感都比过去差得多。这些都是土壤亚健康的表现。

目前,我国粮食产量水平比发达国家要低10~30%,但施肥水平远比他们高。我国的氮磷钾施肥量是美国的414%,而美国谷物单产为我国的127%。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年至今,我国粮食总产量提高了41%,其中单产水平提高了56%,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325%;同期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粮食单产水平提高51~52%,化肥使用量减少31~47%。

养分失衡导致土壤亚健康的恶果

土壤养分失衡导致土壤亚健康,其表现为三种恶果:

首先,养分失衡导致土壤生物活性和物质转化功能下降,活土变死土。土壤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含有丰富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和其他生物。不同土壤生物有不同的营养生态位,养分失衡就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状况。研究表明,氮肥的用量对植物根围微生物种类影响显著。高通量测序显示,不管夏季还是冬季,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一些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在下降,而另一些微生物在上升。国际上有关研究也发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的活性以及养分转化能力显著下降。养分失衡极易导致土壤连作病的显现,在健康的土壤里,微生物多样性远远大于发病土壤;在发病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增加,而各种功能菌,包括固氮菌等显著下降。

其次,养分失衡引起农作物生长不健康,容易遭受病虫害,从而加大农药用量和使用频次,造成农残问题加重。

再次,只有健康土壤才能生产足够的和健康的食物,才能给人体带来健康。人类需要几十种矿质和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土壤富含各种矿质元素,植物就可以合成这些氨基酸、维生素等供人类机体所需。如果土壤缺少这些元素,那么植物的合成就会受阻。因此,土壤中矿质元素的缺乏不仅会造成植物不健康,而且还进一步影响人体健康。国际上系列研究报告也显示,过分追求高产,施肥、灌溉、打农药等管理措施不当,都会导致农产品中矿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等食物营养成分下降。因此,人类健康要从土壤健康抓起。

从源头上解决养分失衡造成的土壤亚健康问题

如何解决因养分失衡造成的亚健康问题?关键还是回到源头上,要合理施肥与土壤管理。

FAO在2011年提出可持续的集约化土壤生态管理技术,通过营造健康的土壤,来解决集约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FAO在对57个国家农业发展项目的评估中发现,通过生态系统方法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使用杀虫剂、改善土壤健康,能使作物单产平均增加7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通过施肥与土壤管理相结合,既考虑作物的需求,又考虑土壤生物的需求,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品质。这种土壤健康的管理方法可以使农作物的发病率从20~80%降到10%以下;可以使蔬菜、水果的产量,在减少化肥、农药投入20%的基础上,增产达20~30%以上,每亩净增效益1000~5000元。2009年至今,这一技术在江苏、河北、新疆、江西等省针对40多种经济作物,进行了大面积的技术转化应用。

土壤养分失衡尤其是矿质元素下降造成的土壤退化,是全球性问题,国际上也在尽力解决这个问题。1992年的国际首脑峰会以后,欧洲、北美、南美、澳洲、非洲等地进行了大量试验,用天然的岩矿粉改良土壤,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理论和实践,与国际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土壤健康管理可能是新一轮农业革命的核心

相关期刊